20世纪萨都剌研究述论

20世纪萨都剌研究述论

查洪德

内容提要:萨都剌是元代著名诗人,他出身少数民族,其诗歌以鲜明的民族和时代特色,在中国诗史上占有很高地位。明清以来,他一直备受评论家和研究者的关注。20世纪这一百年,萨都剌及其诗歌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同时也还存在很多问题。在世纪之交,对一个世纪的萨都剌研究进行回顾和总结,将有利于新世纪研究的进展。

关键词:元诗萨都剌萨都剌研究

作者单位:河南安阳师范学院

萨都剌,字天锡,元后期著名诗人,有诗集传世。他的诗以鲜明的特色为研究者所关注,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高的地位。在元代诗人中,他可以说是被研究的最多的一个,但也是研究中问题最多的一个。他在元代诗坛的巨大影响,和有关他文献记载的缺失,形成极大的反差,像他这样的情况,在元代诗史为仅有,在中国诗史上也不多见。所以,关于萨都剌的研究,有相当一部分是有关他个人、家族及其著作等方面的考证。

一、有关考证

萨都剌的族属、家世、籍贯、生卒年、一生历官,以及他的著作、与其著作有关的文献,都存在着种种疑问和说不清的问题。仅关于这些问题的专门考证文章和涉及考证的论著就有陈垣1927年发表于5燕京学报6上的5元西域人华化考6(后四卷)、殷孟伦等5雁门集6前言1、张旭光5萨都剌生平仕履考辨6、5回族诗人萨都剌姓氏、年辈再考订6、弓月5著名的回族诗人萨都剌6、林松、白崇人5萨都剌族籍考6、林松5关于萨都剌名字的由来6、试骏5论萨都剌及其创作6、5旋磨白露写新诗)))萨都剌及其作品6、张迎胜、丁生俊5萨都剌登第年龄质疑6、余国钦5萨都剌生平二三事6、王叔磐5关于萨都剌的族属、家世、籍贯、生卒年、一生官历问题的考证6、罗斯宁5民族大融合中的萨都剌6、刘真伦5萨都剌任职翰林考6、5萨都剌姓名族别及家世考察6、5萨都剌贬官始未考6o,中华书局1993年出版的周双利5萨都剌6也有关于其家世、族属、生平的考证。到1997年出版了萨兆沩专门的考证著作5萨都剌考6?。文献方面的考证则有张旭光等5萨都剌集版本考6、李佩伦5论永和本3萨天锡逸诗46、桂栖鹏5萨都剌卒年考)))兼论干文传3雁门集序4为伪作6、杨镰5解读萨都剌6,其他的考证文字还有李延年5论萨都剌的交游与个性6和刘真伦5论3雁门集4的/诗史0性质6。?

我们难以将这些考证的情况作详尽的介绍和评价,况且这也不是本文的重点。大致说来,关于其族属,有色目人、蒙古人、回回人、回纥人、维吾尔人、回族人、汉族人,其中以持回回或回族说者为多。关于其籍贯,有雁门、燕山、河间、福州、京口几说,一般承旧说定为雁门人。萨兆沩5萨都剌考6说是原籍雁门,客籍大都。关于生年,有1272年、1282年、1284或1283年左右、1290年、1300年、1308年等说,目前没有比较一致的认识。卒年尚没有较为确定的说法。关于其历官及生平的考证也不少,其中许多问题都难作定论。

考证取得了一些进展,但考证的结果使有些问题更难以说清。比如长期以来被学者作为考证萨都剌生平重要依据的干文传5雁门集序6,近些年考出其为伪作,再如杨维桢5西湖竹枝集6中对

5民族文学研究62002.2

萨都剌的介绍,也有研究者提出了异议。杨镰考出,现行被认为是萨都剌诗集定本的十四卷本5雁门集6,是收入他人诗篇最多的元人别集。这就使得以往形成的许多认识都须要重新思考。也许随着文献甄别工作的进展,人们对萨都剌会有新的认识。

萨都剌的问题确实是复杂的,并且考证越深入,人们对问题的复杂性认识就越深刻,感触就越深。我们也不知道萨都剌的问题何时才能水落石出、柳暗花明。

二、世纪初到70年代的萨都剌诗歌研究

关于萨都剌诗歌思想和艺术成就的研究,我们可以分几个时期来介绍。先介绍20世纪初到70年代的研究状况。

萨都剌研究也并非始终是元诗研究的热点。元末至明清,萨都剌一直是备受关注的,如清人顾嗣立5元诗选6就称赞萨都剌/清而不佻,丽而不缛,真能于袁、赵、虞、杨之外,别开生面者也0。评价是极高的。但到20世纪前期的几十年,可能是由于民族情绪的影响,萨都剌不大为研究者提及,文学史著也很少述及,像很有影响的郑振铎5插图本中国文学史6,也只有萨都剌一个名字。有一些文学史简单提到,如谢无量5中国大文学史6?、欧阳溥存的5中国文学史纲6?等。

到40年代刘大杰5中国文学发展史6出版,这种局面宣告结束。刘大杰从反映阶级压迫和社会黑暗的角度出发,肯定了萨都剌诗作的价值。艺术上则/尤长于抒情,用字清圆,曲折婉转,表达极为深细。善作宫词,颇多讽谕之意。因才情富健,各种形式,都能运用自如,古体、律、绝,具有佳作0,/而其风格,大抵绝诗清新婉丽,古体俊健,律诗沉郁0等。属于新见解的,是说其诗/题材多样0,/抒情写景、吊古怀人以及反映民间疾苦,都很有成就0?。他的观点一直影响到70年代末。

这里需要特别提到的是,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他在60年代初写成的5元明诗概说6中,为萨都剌专列一节,介绍其生平和诗作。à

60年代初,游国恩等主编5中国文学史6指出,萨都剌的艳情乐府学晚唐温、李,禾农艳细腻之中,时得自然之趣。而他的诗,确有不同于唐代边塞诗的新鲜面目。他也有一些好的山水诗,虽然这些诗也是学晚唐体,但是他并不是简单地铺陈声色,而善于摄取新鲜的风土色调á。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编5中国文学史6认为,萨都剌是当时能摆脱/四大家0影响而别开生面的诗风。他的诗风清丽俊逸,亦有豪迈奔放之作。有的诗揭露了战争的残酷,谴责了剥削阶级的骄奢淫逸?。这时的论文,有谷苞发表于1963年第11期5新疆文学6的5元代维吾尔诗人萨都剌6。70年代,台湾包根弟的5元诗研究6评萨都剌诗,说他虽宗晚唐婉丽之诗人,却也不脱北人雄浑之气。在各体诗中,以宫词绝句成就最高,五律次之,七古七律又次之,五古又次之 l v。这与大量研究者多关注其歌行古体不大一样。

70年代末,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短短两年中,竟发表了多篇萨都剌诗文研究的文章,说明萨都剌在当时很受关注。这里介绍弓月的5著名的回族诗人萨都剌6、试骏的5论萨都剌及其创作6、润生等的5浅谈著名蒙古族诗人萨都剌6 l w。这时的研究,运用的文学史理论和对萨都剌诗歌的评价,基本上沿袭60年代,所述内容也未超出前人。有时也有一些新的见解,如试骏说萨都剌描写自然风光的诗,不仅是出于对自然的热爱,还是/基于要在自然美中寻求精神寄托0。润生等认为,萨都剌诗中大量描写自然景物的诗,是目睹了社会状况,聆听了广大人民疾苦的呼声后的借景抒情。弓月说他的诗歌/充满着生动的比喻,奇特的夸张,瑰丽的想象,深刻的哲理,不仅做到了声色相兼,而且做到了情景交融0。清人萨龙光在主编5雁门集6时提出的/诗史0说,被这时的研究者拿来使用。研究者还论述了萨都剌对前代史诗的借鉴和继承问题,比如李白、杜甫、苏轼等对他的影响。

三、80年代的萨都剌诗歌研究

80年代,萨都剌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198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殷孟伦、朱广祁整理的5雁门集6,同年,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刘试骏等的5萨都剌诗选6。十年中发表的萨都剌研究论文

古代文学研究

研究论文数十篇之多,其中周双利的系列论文引人注意。

80年代初,5福建日报6和5内蒙古日报6发表了几篇评价和介绍萨都剌的短文。其中夏启荣的5元代维族诗人萨都剌6 l x指出,萨都剌的诗歌有豪迈奔放和清丽俊逸两种风格。他描写塞外风光的诗,同唐代的边塞诗歌相比,别有一番情趣。其乐府诗受唐代温庭筠、李商隐影响,于浓艳细腻之中时得自然之趣,而他的一些山水诗很有歌谣风味。殷孟伦、朱广祁5雁门集6校点本前言认为,萨都剌在诗中为自己怀才不遇而不平,为无能的贵族子弟骄奢淫逸和谄谀文人的卑鄙无耻而愤懑,也同情劳动人民,谴责统治者对人民的暴虐和皇族争权夺利的战乱。作者分别评价了萨都剌的山水诗、题画诗、怀古诗、宫词等,说:

他以饱览山水为乐事,以遨游万里为壮举,所以绝少写羁旅乡愁之作,而留下了大量

的记游诗和山水诗。萨都剌生长燕地,熟悉

北国风物,擅写北方壮丽的景色。到南方后,

对秀媚的江南风光感到新奇,更怀着强烈的

感情,用诗句和画笔来描绘江南山水胜景。

1985年之前还有一些短小的论文,如穆德全的5元代山西回回诗人萨都剌6、范宁的5萨都剌及其诗词创作6 l y。范宁指出,萨都剌那些清丽的抒情诗, /情致雅淡,意象凝聚。,,深得李贺、李义山的笔法,辞婉意清0。1984年第2期5民族文学研究6发表黄慧芳、王宜庭的5萨都剌诗词的民族特征6,认为元代少数民族诗人诗歌能别开生面,其原因一是他们有社会活动特别是言论的自由,二是他们具有草原文化的精神,他们的诗歌在精神上体现着草原文化与汉族传统文化的汇合。因而能够标奇竞秀,达到清新的境界。萨都剌是杰出代表,他的诗作体现了他的民族气质。萨都剌的诗风格或豪放高昂,或清新自然,都具有它独特的民族气派。他的豪放刚健,带着野性的粗犷,深藏着草原弓马生活的意趣,不同于汉族诗人的豪放中见儒雅。他清新之作的直抒胸臆,也远在同时代汉族诗人之上。萨都剌诗歌的民族特征还表现在其作品中反映着民族的生活习俗,和他表达感情的独特方式。他的边塞诗中洋溢的甜美之情,与汉族诗人边塞诗迥然不同。他写江南景色,也带有悲壮苍凉。与民族性格有关,他长于古体,律诗成就不大。/用草原人的眼睛看事看景,又用草原人的习惯表达方式来表达思想感情,是决定萨都剌诗词风格的重要因素0。白寿彝主编5回族人物志6元代卷也评价了萨都剌的诗歌和诗论,说:/重视主体和客体的结合,整体性和特殊性的结合,这是萨都剌诗论的一个特点。0 l z

80年代后半期,周双利对萨都剌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先后发表了5萨都剌研究6、5萨都剌研究(二)、5自是诗人有清气出门千树雪花飞)))萨都剌诗歌创作的艺术特色6、5萨都剌年谱6 l{。这些论文经修订整理,由中华书局于1993年出版了5萨都剌6一书。我们依据5萨都剌6一书介绍和评价他的研究。作者概述萨都剌诗歌的思想内容,认为相当丰富而又复杂的:

有刺时政之得失,忧民生之多艰;反战争之残民,哀农民之不幸,,,还有记宫廷生活

之富贵,清闲,咏边塞风光之奇异,写高山大

川之壮丽,这些诗往往表现了自己的独具特

色。,,还有一类诗是作者抒发个人感受的

作品,像经商之艰苦,哀身世之贫困以及恋亲

思乡、病苦求仙乃至仕与隐之间的徘徊矛盾,

构成了5雁门集6中富有萨都剌个人生活特色

的创作。 l|

他分萨都剌诗歌为四类:忧国伤时的诗作;山水、怀古与边塞诗;宫词与艳体诗;感叹个人身世的诗作。第一类又分为刺时政之得失和哀民生之多艰两小类。第二类中的山水诗有两大特色:山水的秀美同追求禅机道心的静定境界相融合;借写山水抒写他的人生哲学。萨都剌的宫词,或纯用白描,寓长恨于景物形象之中,或触物感伤,微吐怨怼之词。以宫词为讽谏工具,委婉含蓄地进行揭露与谴责,风格上又以流丽清婉取胜,这使他的宫词迥异凡响。萨都剌的艳情诗,在轻艳的背后另有寓意 l}。作者总结萨都剌诗歌的艺术特色,说他

古代文学研究

的诗风接近于唐司空图说的/清奇0:

总起来说,萨都剌的诗风以清新俊逸与豪放奇崛为其主要特点,以此为基础,他的诗

有的如陶渊明那样冲淡,有的像温庭筠那样

艳丽,既有李白式的豪放,又有杜甫式的深

沉,还有李商隐式的/深情绵邈0。

其次是情真意切的诗歌意境。萨都剌承南宋之后,一反宋代多以议论入诗的时弊,在诗的意境构成上,形成了自己的特点。第一个特点是融情于景,景从情出,通过具体的表象来表达抽象的情理。第二个特点是善于从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诗的意境,以小见大、以寻常显奇崛或借平凡示壮美。再次是优美的艺术语言 l~。萨都剌常用的艺术手法有:直中曲、以动写静、移情式的描写手法、对比的手法,以及比喻、比拟、化静为动、以大观小、乐景写哀、化实为虚等等。对于前代诗歌的师法和借鉴,则/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上,萨都剌较多地吸收了李白、李商隐、温庭筠等人的传统,形成了以清新流丽豪放奇崛为其个性的创作风格。萨都剌的诗风,一方面可以说是唐宋以来古典浪漫主义传统的继承,另一方面又是古典浪漫主义传统在元代的发展0。萨都剌在元代文学发展史上有三方面的贡献:第一是用他的创作实践推动了元诗/由宋复唐0的转变;第二是以他诗歌的/长于情0对抗宋元理学家的性理,发展了我国古代诗歌的进步传统;第三是在他的诗歌创作实践中,丰富了我国诗歌的/意境0理论,推动了我国古典诗歌艺术的发展。 m u

除周双利之外,80年代后期的萨都剌研究论文还不少,其中对萨都剌诗歌作分类研究的有曹新华5清新绮丽自成一家)))试论元人萨都剌/边塞诗0的民族色彩6、曾明5足迹遍南北神韵兼刚柔)))读萨都剌的记游诗6,研究萨都剌诗歌内容的文章有刘真伦的5论3雁门集4的/诗史0性质6、黄仁钰5论回族诗人萨都剌诗歌的现实主义6,研究其艺术风格的有李延年的5雄浑清雅)))萨都剌诗歌创作阳刚美、阴柔美初探6,另外还有余国钦的5萨都剌诗歌浅说6 m v。这些文章,注重阐发萨都剌诗歌的个性特征和民族特色。

80年代萨都剌研究取得的成果是丰硕的,不仅超越以前任何一个时期,就成果的数量和规模说,与90年代相比也并不逊色。但从有关的论著看,研究所运用的理论和方法稍嫌滞后。

四、90年代的萨都剌诗歌研究

90年代的萨都剌研究,以新见叠出而展示新的风貌。1990年第4期5民族文学研究6发表了两篇萨都剌研究的文章:祝注先的5论萨都剌诗歌的艺术特色6和马志福、马卫平的5论萨都剌怀古诗中的忧患意识6,为90年代的萨都剌研究创造了一个好的开端。祝注先的文章认为,/萨都剌诗作的艺术风格可从三个方面来给以探析:豪放激昂,情辞洒脱;俊爽风流,韵志兼美;天然逸致,意境深邃。01991年出版的邓绍基主编5元代文学史6对萨都剌诗作了全面的评论,说:

萨都剌的诗风远不能以/清0、/丽0而不/佻0、/缛0来概括。大致说来,他的古体诗

有雄浑之气,近体诗中的律诗趋向沉郁,绝

句偏于清丽。就其捕捉形象的思力和熔铸

诗歌语言的才力来说,又有深细新巧和色泽

浓烈的特点,这主要是受唐代李贺、李商隐

的影响。如果就其内容说,确是别开生面,

,,当时人大抵只在散曲中写艳情,他却是

以散曲的艳情内容入诗的少数作家之一;

,,萨都剌的诗歌确实具有体裁多样、风格

多样的特色。 m w

1993年第1期5中山大学学报6发表的罗斯宁5民族大融合中的萨都剌6,分析了萨都剌文学创作心态的三个文化来源:阿拉伯)))伊斯兰文化,蒙古文化,汉文化。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对他的创作具有潜在的影响,如他把自己经商的经历写入诗中,显示了与汉族诗人不同的创作心态。他的诗较少羁旅之愁和地域偏见,而多是明快开朗的。其创作心态源于阿拉伯人酷爱自由、喜欢迁徙的民族性格。阿拉伯文学/推理不精细、结构不严密0的弱点也影响了萨都剌的诗歌

古代文学研究

创作。他对蒙古族文化采取欣赏和接受的态度,在汉族诗人笔下萧条冷落的大草原,在萨都剌诗中却是一首悠扬的牧歌。章培恒等主编5中国文学史6在萨都剌诗中拈出一首5杨妃病齿图6,指出这首诗有几点值得注意:一是关于杨妃与安禄山有染的传说,习惯上是通俗的市井文艺形式才会采用的材料,而萨都剌把它写进了一向被认为是严肃的诗歌中;二是不但写杨妃的美貌笔法铺张而大胆,而且对她与安禄山的私相爱慕表示同情。这种与传统伦理纲常直接冲突的内容,实际表示了对非礼的生活感情的一种认可。三是诗中的语言,色彩艳丽,想象丰富,可以看出受李贺诗的影响 m x。杨镰5元西域诗人群体研究6说,萨都剌在当代受贯云石的影响,/进而言之,萨都剌其实就是贯云石与杨维桢之间的桥梁。可以说,弥漫元末诗坛的-铁雅体.一直是以宗唐的总体面貌受到关注。这种风格在元代的前后期都有特殊的影响。而居中的萨都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杨维桢-铁雅体.的僻冷,因之实际上更为当行0。还认为萨都剌的怀古诗成就突出 m y。这一时期的研究论文还有很多,不再罗列。

萨都剌和杨维桢是元代诗人中深受研究者关注的,也是元好问之后研究最多的。但萨都剌研究论文中,重复研究比较多,有新的开拓新的见解的还不够多。又由于萨都剌生平和文献方面有待考证的东西比较多,有些缺乏文献功力的文章,对问题的讨论缺乏坚实的文献基础。这些都是萨都剌研究需要注意和解决的问题。

注释:

1萨都剌5雁门集6,(殷孟伦,朱广祁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o中华文史论丛(1997,2).北京:中华书局;扬州师院学报.1983(3);回族文学丛刊.1979(1);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79(4);回族文学丛刊.1980(1);宁夏大学学报.1979(1);宁夏文艺.1980(1);中华文史论丛.

(1981,2)北京:中华书局;内蒙古师大学报.1983

(2);内蒙古师大学报.1986(4)及5民族文学研究6

1988.4;中山大学学报.1993(1);南充师院学报.

1987(3);重庆师院学报.1991(1);北京师范大学学

报.1993(增)。

?萨兆沩5萨都剌考6,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7年版。

? 杨州师院学报.1988(1);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92

(4);文学遗产.1993(5);杨镰5元西域诗人群体研

究6(第三部第二章);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95(1);

重庆师院学报.1986(4)。

?谢无量5中国大文学史6,北京:中华书局,1918年版。

? 欧阳溥存5中国文学史纲6,北京:商务印书馆,1930年版。

?刘大杰5中国文学发展史6(下),第807-809页,上海:中华书局,1963年版。

à吉川幸次郎5宋元明诗概说6(李庆等译),第224、225页,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á游国恩等5中国文学史6(3),第268、269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4年版。

?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5中国文学史6,第805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l v包根弟5元诗研究6,第107、108页,台北: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979年版。

l w回族文学丛刊.1979(1);宁夏大学学报.1979(1);山丹.1979(6)。

l x内蒙古日报,1983年3月17日。

l y5晋阳学刊6.1983(6);文史知识.1985(3)。

l z白寿彝5回族人物志6(元代卷6,第146页,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l{固原师专学报.1986(2);固原师专学报.1986(3);固原师专学报.1987(1);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1988(2 -3)。

l| l} l~ m u周双利5萨都剌6,第42,67,77-81,98,93-113页,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版。

m v文史知识.1986(2);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87(3);重庆师院学报.1986(4);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9(6);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88(3);内蒙古师大学报.1988

(2)。

m w邓绍基5元代文学史6,第447、448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版。

m x章培恒5中国文学史6(下),第107页,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m y杨镰5元西域诗人群体研究6,第328、329页,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责任编校汤晓青

古代文学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