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瓜瓜绢病防治技术

丝瓜瓜绢病防治技术

丝瓜瓜绢病防治技术

丝瓜瓜绢病防治技术

1、及时清理瓜地,消灭藏于枯藤落叶中的虫蛹,在幼虫发生初期,及时摘除卷叶,可消灭部分幼虫。

2、在卵孵盛期及幼虫卷叶为害前喷药防治。药剂可选用5%锐劲特悬浮剂1500倍液,52.25%农地乐乳油1000倍液,2.5%功夫菊酯3000倍液,50%辛硫磷1500倍液,25%杀虫双水剂500倍液,5%氟铃脲悬浮剂1000倍液,80%敌敌畏1000倍液喷雾防治。养蜂地区禁用锐劲特。

白假丝酵母菌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白假丝酵母菌为机会致病菌,存在于人的皮肤,口腔,上呼吸道,阴道及皮肤黏膜。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或长期使用抗生素引起的菌群失调等情况出现时,可引起皮肤、黏膜感染,内的染所致疾病的困难程度日益增大。[2]。白假丝酵母菌有两种生长状态,游离状态和生物膜状态。生物膜是一种粘附于生物或非生物表面的微生物菌落,它们包裹于自身产生的细胞外基质中,是微生物在生长过程中为适应生存环境而形成的一种于浮游细胞相对应的存在形式[1]。感染白假丝酵母菌后多有生物膜的形成。生物膜细胞对多数抗真菌药物有明显的耐药性,因此由白假丝酵母菌感染引起的疾病已构成临床医生和患者棘手的问题【3】。 壳聚糖是氨基多糖的天然高分子物质,壳寡糖(COS)是壳聚糖的降解产物。与壳聚糖相比,壳寡糖分子量小、易溶于水,极易被人体吸收。因此壳寡糖具有更独特的功能性质和生物活性。抗菌作用是壳寡糖的主要生理功能之一。 本次实验就是来研究壳寡糖对白色念珠菌游离菌和生物膜菌的杀菌作用,以降低临床中真菌感染后难以治愈的困难。 实验方案: 1材料与方法 1.1 菌株分离、培养、鉴定及细菌悬液的制备取疑似真菌感染患者的分泌物(100例),直接涂片革兰染色,镜下观察并初步鉴定;标本立即接种于沙堡琼脂培养基,挑取可疑菌落涂片,革兰染色确认为酵母样真菌后,转种CHROMagar白假丝酵母菌显色培养基,翠绿色为白假丝酵母菌。从沙氏培养基上挑取单菌落实验菌株接种在YPD液体培养基上,37℃摇床培养24h,收集对数期生长状态的细胞,用PRMI-1640培养液配置浓度为1×107cell/ml,OD520nm=0.38的菌悬液。[4] 1.2 壳寡糖溶液取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2000的壳寡糖,将壳寡糖溶于无菌蒸馏水分别配成浓度为 2.5、5、10、20、40g/L的溶液,高压消毒后备用。 1.3配制菌液:将100μL10%牛血清PRMI-1640培养液加入无菌6孔板中,37℃孵育24h,无菌PBS冲洗3遍。加入100μL标准悬菌液,对照组加入等体积培养液,37℃培养2h,无菌PBS冲洗3遍,洗去未粘附细胞。【5】 1.3.2 壳寡糖对白假丝酵母菌的抑制试验:在六孔板(2号)1-5孔中加入48h培养后的生物膜,然后加入3ml分子量为2000的壳寡糖溶液,浓度依次为2.5、5、10、20、40g/L,第6孔加入3ml无菌蒸馏水。作用时间为30min,弃去壳寡糖溶液,用无菌蒸馏水冲洗三次。加100μLPRMI-1640,每孔加入10μLCCK-8,避光容器内孵育2h后用酶标测450nm下的OD值。【6】 再次取一个新的六孔板(3号),操作如上,将生物膜换成2h培养得到的游离菌。 预期结果: 病原菌分离培养结果:可以分离出白假丝酵母菌,出现表面光滑,带有浓厚酵母气味的典型类酵母菌落。 壳寡糖对白假丝酵母菌的抑制试验:比较两组中1-5孔和第6 孔的OD值,可明显看出6号孔OD值大于1-5的OD值,说明壳寡糖对白假丝酵母菌生物膜的形成有抑制作用 研究现状:綦成、张春燕、亓庆国[1]对白色念珠菌进行了生物膜形成的定量分析和形态学观察,实验表明,白色念珠菌可以在玻片上形成典型的城市的生物膜结构,形成过程经过了

单味中药抑制白假丝酵母菌作用的研究进展

(1.浙江中医药大学,浙江杭州 310053;2.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浙江杭州310005) 摘要: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高发病率、高复发性、西药耐药现象以及药物的不良反应日益增加,因此临床上急需寻找一种对白假丝酵母菌有独特性抑制作用的新药。就单味中药抑制白假丝酵母菌作用的研究作一综述。 关键词:单味中药;白假丝酵母菌;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 中图分类号:r285.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717(2011)03-0580-02 progress in the study of single chinese herb inhibiting candida albicans zhou xiao-mei1,ning yu-mei1 (1.zhejiang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hangzhou 310053,zhejiang,china; 2.the secondafiliated hospital of zhejiang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05 , zhejiang,china) 收稿日期:2010-10-09 基金项目:浙江省中医药科技计划项目(2004c055) 作者简介:周笑梅(1984-),女,浙江瑞安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妇科肿瘤宫颈疾病研究。 通讯作者:宁玉梅(1965-),女,河南人,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妇科肿瘤宫颈疾病研究。 白假丝酵母菌亦称白色念珠菌,是人体的正常菌群,也是常见条件致病性真菌。近年来,随着放疗、化疗、免疫抑制剂及广谱抗菌素的广泛应用等,极易造成免疫功能低下者体内环境平衡紊乱,菌群失调,使白假丝酵母菌感染呈上升趋势,已跃居真菌感染的第一位。为此,白假丝酵母菌感染的治疗引起国内外学者的高度关注。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是由假丝酵母菌引起的最常见的外阴阴道炎,其病原体80%~90%是白假丝酵母菌。目前临床上治疗此病的西药虽然疗效确切,但是日益严重的耐药现象、复发率的逐年上升以及现有药物的不良反应等仍然困扰着诸多临床工作者。中草药在抗白假丝酵母菌感染的预防和治疗中的应用克服了上述问题,因此探讨有效的中药对白假丝酵母菌抑制作用有重要意义,并为白假丝酵母菌感染的治疗提供有益的线索。本文就国内外学者对单味中药抑制白假丝酵母菌作用的研究作一综述。 1 中医病因病机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归属于中医“阴痒”、“带下”的范畴。先代各家对其病因病机、治疗方法均有详实的论述和较为丰富的临床治疗经验。隋?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诸候》详述了阴痒的病因病机,内为脏气虚,外为风邪虫食所为。《傅青主女科?带下》认为“带下俱是湿证”。现代学者认为该病是由于外内二因共致,外因为寒湿外袭,阻滞带脉,带脉失约,流注下焦;内因为脾肾两虚,运化失职,湿浊内留,蕴而生菌。又认为其常因脾虚不运,湿浊内生,下注会阴,湿蕴化热;或外感湿热之邪,循经下注,侵蚀阴中所致。总而言之,湿浊下注为病机关键。治当清利湿热,杀虫止痒。 2 单味中药抑制白假丝酵母菌作用的分述 2.1 黄芩中药黄芩为唇形科植物黄芩的干燥根味苦,性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其主要有效成分为黄芩苷。中医认为黄芩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等功效。 我国的研究人员对黄芩苷抗白假丝酵母菌作用机制做了很多的研究[1-4]。熊英等应用同位素掺入技术表明,黄芩苷对白假丝酵母菌标准株及从临床白念珠菌性阴道炎患者的宫颈

浅谈松材线虫病的防治

浅谈松材线虫病的防治 【摘要】本文分析了松材线虫病的发生原因、发生条件、发生规律,提出了具体的疫情普查监测措施,对松材线虫疫情普查监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松材线虫病;发生规律;防治措施 松材线虫病是由线虫引起,以松褐天牛为主要传播媒介的松树病害。因其具有寄主植物多、适生范围广、致病力强、寄主死亡速度快、治理难度大的特点,被称为松树的“癌症”,是世界上最具危险性的松树病害。 1 松材线虫病概述 松材线虫属垫刃目(Tylenehida),滑刃科(Aphglenchoididae),伞滑刃属(Bursaphelenchus)。松材线虫病在国外主要分布于日本、美国、加拿大、韩国、葡萄牙等国。松材线虫病自1982年在我国被发现以来,到2011年已扩散蔓延至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湖北、湖南、广东、广西、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86个县级行政区。 松材线虫病的自然传播扩散途径是松褐天牛成虫在病树体内羽化后携带大量松材线虫,当天牛飞到健康松树上取食补充营养或产卵时,松材线虫通过松褐天牛造成的伤口侵入木质部,寄生在松树树脂道中迅速繁殖,导致薄壁细胞和上皮细胞的破坏和死亡,使植株水分输导受阻,呼吸作用加强,树脂分泌减少,蒸腾作用减弱直致松树迅速枯死。松材线虫病的自然传播扩散因受松褐天牛飞翔能力和自然屏障限制,传播扩散距离、范围有限。而最危险的传播途径是人为活动造成的,即带有松材线虫和松褐天牛的松材及其加工制品(含包装材料)通过运输工具的调运而扩散,这种途径不受自然屏障限制,传播速度快,距离远,我国松材线虫病呈现多点、跳跃式发生的主要原因就是松材线虫病发生区的病木及制品人为调运而引起。 2 松材线虫病的发生规律 2.1 松材线虫病的寄主 松材线虫的寄主种类均为针叶树,其中以松属树种为主,非松属树种很少。据国内外资料记载,自然条件下感病的松属树种有36种,其中我国有9种:日本赤松、日本黑松、马尾松、白皮松、海岸松、火炬松、黄松、湿地松、硫球松;非松属树种有8种:香脂冷杉、欧洲云杉、加拿大云杉、北美云杉、欧洲落叶松、美加落叶松、雪松、大西洋雪松。 2.2 症状和发病过程 受松材线虫侵染后,植株迅速枯死是松材线虫病的重要特点。被松材线虫侵

马铃薯病害及其防治汇总

马铃薯病虫害防治 第一节概述在人类栽培的农作物中, 大概再没有比马铃薯更难以归类的了。它既是大宗粮食作物,又是重要蔬菜和工业原料作物;既是救灾、扶贫作物、又是高产、高效作物;既是大众餐桌上的的寻常之物,又是价格不菲的休闲食品。马铃薯含有人体所需的足够能量和全部营养。 病虫害是影响马铃薯生产稳定发展和限制单产提高的重要因素。马铃薯病害多达百余种,一般因减产10—30%,严重的减产70%以上。国内常见的病害有15 种,其中晚疫病、环腐病和病毒病通称“三大病害”。马铃薯病害主要有: 一、真菌病害:晚疫病、早疫病、癌肿病、粉痂病、炭疽病、红腐病、白霉病、灰霉病、湿腐病、皮斑病、茎腐病、丝核菌溃疡病、干腐病、枯萎病、黄萎病。 二、细菌病害:黑胫病、环腐病、软腐病、褐腐病、普通疮痂病、粉红色芽眼病。 三、病毒病害:卷叶病毒病、丫病毒病、X病毒病、A病毒病、M病毒病、S 病毒病。 第二节真菌病害 一、马铃薯晚疫病 1、症状:主要侵害叶、茎和薯块。叶片染病先在叶尖或叶缘生水浸状绿褐色斑点,病斑周围具浅绿色晕圈,湿度大时病斑迅速扩大,呈褐色,并产生一圈白霉,即孢囊梗和孢子囊,尤以叶背最为明显;干燥时病斑变褐干枯,质脆易裂,不见白霉,且扩展速度减慢。茎部或叶柄染病现褐色条斑。发病严重的叶片萎垂、卷缩,终致全株黑腐,全田一片枯焦,散发出腐败气味。块茎染病初生褐色或紫褐色大块病斑,稍凹陷,病部皮下薯肉亦呈褐色,慢慢向四周扩大或烂掉。 2、病原:Phytophthora infestans (Mont.)de Bary 称致病疫霉属鞭毛茵亚门真菌。 3、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薯块中越冬。播种带菌薯块,导致不发芽或发芽后出土即死去,有的出土后成为中心病株,病部产生孢子囊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形成发病中心,致该病由点到面,迅速蔓延扩大。病叶上的孢子囊还可随雨水或灌溉水渗入土中侵染薯块,形成病薯,成为翌年主要侵染源。病菌喜日暖夜凉高湿条件,相对湿度95%以上、18—22C条件下,有利于 抱子囊的形成,冷凉(10 一13C,保持1-2小时)又有水滴存在,有利于抱子囊萌发产生游动抱子,温暖(24 —25C,持续5—8小时)有水滴存在,利于抱子囊直接产出芽管。因此多雨年份,空气潮湿或温暖多雾条件下发病重。种植感病品种,植株又处于开花阶段,只要出现白天22r左右,相对湿度高于95%持续8 小时以上,夜间10,13r,叶上有水滴持续11 —14小时的高湿条件,本病即可发生,发病后1 0—1 4天病害蔓延全田或引起大流行。 4、防治方法: (1) 选用抗病品种目前推广的抗病品种有:抗青9—1、合作88等。这些品种在晚疫病流行年,受害较轻,可因地制宜选用。(2) 选用无病种薯;减少初侵染源。做到秋收入窖、冬藏查窖、出窖、切块、春化等过程中,每次都要严格剔除病薯,有条件的要建立无病留种地,进行无病留种。(3) 加强栽培管理,适期早播,选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田块栽植,促进植株健壮生长,增强抗病力。(4)

畜禽传染病1

炭疽(Anthrax) a)由炭疽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 b)其病变的特点是败血症变化、脾脏显著增大、皮下和浆膜下有出血性胶样浸润血液凝固不良。 c)革兰氏阳性大杆菌兼性需氧,且病畜体内的菌体不形成芽胞,一且暴露空气中,在12一42℃条件下,可形成芽胞。 流行病学 ●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畜。当病畜尸体处理不当,形成芽胞污染土壤、水源、牧地,成为长久的疫源地。 ●易感动物:各种家畜,野生动物都有不同程度的易感性。其中草食兽最易感 ●传播途径:本病主要经消化道感染,常因采食污染的饲料饲草和饮水而感染。其次是通过皮肤感染,主要由吸血昆虫 叮咬而致。·此外也可通过呼吸道感染。 症状 本病潜伏期一般为1~5天 牛:最急性型:突然昏迷、倒卧,呼吸困难,可视粘膜发绀,天然孔出血。病程数分钟至数小时。 急性型:最常见,体温上升到42℃,少食,在放牧和使役中突然死亡。有的精神不振,食欲反刍停止,呼吸困难,粘膜呈蓝紫色或有点状出血。濒死期体温下降,气喘,天然孔流血,痉挛,一般1~2天死。 亚急性型:病情较缓。较少见。 绵羊与山羊:常最急性型炭疽,表现为脑卒中的症状,突然眩晕,摇摆,磨牙,全身痉挛,天然孔有时出血,很快倒地死亡。 猪:猪对炭疽的抵抗力较强。有的为咽部炭疽,咽喉部和附近淋巴结明显肿胀。 症状病变 急性炭疽为败血症病变。 炭疽尸体腹胀明显,尸僵不全,天然孔有黑色血液,粘膜发绀,血液不凝呈煤焦油样。 全身多发性出血,皮下、肌间、浆膜下胶样水肿。脾肿大2一5倍,脾髓软化如糊状。切面呈砖红色,出血。 肠道出血性炎,有的在局部形成痈。 诊断 可疑炭疽病死畜,禁止剖检,可切下一块耳朵,或者用消毒棉拭子浸透血液,涂片送检。 镜检:濒死期末梢血液或脾脏制成涂片,用瑞氏染液染色,若见有多量有荚膜、菌端平直的粗大杆菌,并结合临诊表现,可诊断为炭疽。 结核病 本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所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 病理特点:是在多种组织器官形成肉芽肿和干酪样、钙化结节病变。乳牛中较为常见~~~ 病原 ●结核分枝杆菌主要有三个型:结核分枝杆菌、牛分支杆菌、禽分支杆菌。 ●为革兰氏染色阳性菌,用一般染色法较难着色,常用抗酸染色法。 ●因其含有丰富的脂类,故生存力较强。对干燥和湿冷的抵抗力强,对热抵抗力差,60℃30分钟即死亡。 ●本菌对链霉素、异烟肼、对氨基水杨酸等药物敏感。 流行病学 ?传染源:结核病患畜是本病的传染源,特别是通过各种途径向外排菌的开放性结核患畜。 ?传播途径:呼吸道、消化道感染、交配感染 ?易感动物:在家畜中牛最易感,特别是奶牛,猪和家禽亦可患病,羊极少发病。 免疫和发病机理(了解) 结核杆菌是细胞内寄生的细菌。机体抗结核病的免疫基础是细胞免疫反应.结核杆菌侵入机体后,与吞噬细胞遭遇,易被吞噬或将结核杆菌带入局部的淋巴管和组织,并在侵入的组织或淋巴结处发生原发性病灶,细菌被滞留并在该处形成结核。如果机体抵抗力强,此局部的原发性病灶局限化,长期甚至终生不扩散。如果机体抵抗力弱,疾病进一步发展,细菌经淋巴管向其它一些淋巴结扩散,形成继发性病灶。如果疾病继续发展,细菌进入血流;散布全身,引起其它组织器官的结核病灶或全身性结核。 症状 ●牛常发生肺结核,常发短而干的咳嗽,病畜日渐消瘦、贫血、有的牛体表淋巴结肿大,常见于肩前、股前、腹股沟、淋巴 结等。病势恶化可发生全身性结核。多数病牛乳房常被感染侵害,见乳房上淋巴结肿大无热无痛,泌乳量减少,肠道结核多见于犊牛,消化不良、顽固性下痢,迅速消瘦。 ●禽结核病主要危害鸡和火鸡,成年鸡和老鸡多发。感途径主要经消化道,但呼吸道感染的可能性亦不能排除。病禽因衰竭 或因肝变破裂而突然死亡. ●猪结核病:猪对禽型、牛型、人型结核菌都有感受性。 病变 病理学特点是在器官组织发生增生性或渗出性炎或两者混合存在。

松材线虫病防治技术方案

附件 北京市松材线虫病防治技术方案 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4〕26号),按照现阶段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对全国松材线虫病防治工作统一部署,根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制定的《松材线虫病防治技术方案》(林生发〔2018〕110号)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订本方案。 一、基本情况 (一)森林资源及松林资源概况 北京市行政区划16个区。全市林地面积1622.17万亩,有林地面积1101.80万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43%,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8.4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6.2平方米。林业在首都生态环境建设、市民生活质量提高及塑造国际型大都市形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北京现有松林159.22万亩。其中油松林面积144.78 万亩,占林分面积的16.14%,在优势树种面积比例中居于第三位,仅次于侧柏、柞树面积。落叶松林面积14.44万亩,占林分面积的1.61%。主要树种林分面积情况见表1,松林面积分区情况见表2。 表1 北京市主要树种林分面积统计表

本表数据摘录于北京市第八次园林绿化资源普查成果报告 表2 北京市松林面积分区统计表 面积:万亩;占比:% 本表数据摘录于北京市第八次园林绿化资源普查成果报告 (二)松材线虫病发生情况 我市积极开展了2018年松材线虫病疫情集中普查工作,春季普查4-6月,秋季普查9-10月,两次普查完成了对北京市16个区主要松树分布区全覆盖、拉网式排查,普查覆盖16个区、183个乡镇、77个街道、12个国有林场、15个木材经营场所,普查面积159万亩。

全市16个区累计发现死亡松树6588株,采样送检50余份,从目前各区上报数据和各专业检测机构对送检样品反馈结果来看,在我市尚未检出松材线虫。 二、目标与任务 (一)防治目标 按照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印发的《松材线虫病防治技术方案》(林生发〔2018〕110号)总要求,以有效截断松材线虫病传播扩散渠道为关键、快速彻底除治为目标,加强执法监管和检疫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强化目标管理,采取行政、法律、经济、技术等综合手段,严防死守,有效防止松材线虫病入侵,保护我市松林资源安全。 (二)防治任务 1.认真贯彻执行“预防为主、科学治理、依法监管、强化责任”的方针,落实各级政府对松材线虫病的防控主体责任; 2.全市各区、有林单位等要监测到位,及时发现,及时处治; 3.提前做好松材线虫病的预防和除治等相关物资储备; 4.组织开展全市各级森防部门和应急防控队伍松材线虫病防控技术培训,熟练掌握相关操作和流程; 5.通过演练不断提高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检疫的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置能力。 三、疫情除治 (一)防治区划 北京市松材线虫病防治共区划为三个区,分别是除治区、

有效控制我国畜禽传染病的措施

有效控制我国畜禽传染病的措施 摘要论述了畜禽传染病的危害,提出了当前我国畜禽业传染病预防存在的问题,并着重论述了有效控制传染病的措施,以便把畜禽传染病的危害降到最低。 关键词畜禽;传染病;控制;措施 畜禽传染病的防治在兽医科学技术研究中居重要位置。畜禽传染病的控制和消灭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兽医事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代表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和经济发展实力。近十余年来,我国畜禽重大传染病的防制取得显著进展,猪瘟、鸡新城疫、禽流感、马传染性贫血、马鼻疽、布氏杆菌病、炭疽、兔病毒性出血症等一些严重危害畜牧业生产和人民身体健康的畜禽传染病也已得到较好的控制,为我国畜牧业的快速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1]。但随着我国畜牧养殖业生产的发展,特别是规模化、集约化养殖业的发展和某些方法管理不当,致使畜禽疫病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复杂化,进而在疫病防制上出现了很多漏洞,这不仅造成大批畜禽死亡和畜产品损失,影响人民生活;而且某些人畜共患的传染病还能给人民健康带来严重威胁。因此,分析目前我国畜禽传染病的流行规律与特点,制定相应的防疫体制、体系,快速准确地控制我国畜禽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是我国畜禽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1目前我国畜禽传染病防治存在的问题 1.1疫病有呈扩散蔓延之势 随着我国集约化和规模化饲养业的发展,畜禽及其产品流通渠道增多,而相应的动物疫病防治体系和法规不健全,从而造成疫病的传染流行。不仅导致一些常见高发疫病不能有效地及时诊断和控制,而且水疱病、猪瘟、炭疽、牛出败、布鲁氏菌病、结核病和牛羊魏氏梭菌病等已经被控制的传染病又重新抬头,呈扩散蔓延之势。 1.2国外畜禽疫病传入我国 近年来,我国养殖业发展迅速,从国外引进种畜、种禽和动物产品的种类和数量显著增加。由于缺乏有效的检疫监测手段,而且配套措施不力,致使诸如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症、减蛋综合征、猪密螺旋体痢疾、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牛羊蓝舌病、赤羽病、绵羊痒病、猪圆环病毒病等病传入我国[2]。

关于松材线虫病防控的实施方案

关于松材线虫病防控的实施方案(最新) 为有效防控松材线虫病,保护我区森林资源,保障林业及相关产业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检疫条例》、《森林病虫害防治条例》、《植物检疫条例实施细则(林业部分)》等法律法规和 《X省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应急预案》等文件精神,结合本辖区实际情况,特制定《X区X年度松材线虫病防控实施方案》。 一、基本情况 (一)林业基本情况 X区下辖4个镇、1个国有林场、2个国营农场、6个街道办事处,全区共有马尾松林9933亩,占有林地面积的6.7%,主要分布在X国有林场和浦X镇、X镇。近年来,受持续高温天气、松墨天牛等因素影响,各地松枯死木数量增加。经过几年的林分改造和综合治理措施,松枯死木数量得到有效控制,但松材线虫等外来危险性林业有害生物侵染破坏的风险仍居高不下。 (二)疫情发生情况 X年秋季普查我区共调查松林面积9933亩,发现松枯死木23株,其中:自然因素致死或濒死的12株,人为因素致死的2株,原因不明的9株,经取样镜检未发现松材线虫病。对比X年秋普数据,枯死木数量有所下

降。 (三)上一年度所采取的防治措施 1、全面完成松枯死木清理工作。我区成立了一支除治专业队,专门负责清理松枯死木工作。同时,制定松枯死木除治方案,严格按照《松材线虫病防控技术规程》(DB35/T1451-X)技术要求进行清理,GPS每株定位,做到“发现一棵,清理一棵”。X年全区全年清理松 枯死木103 株,清理率100%。采伐松木的伐桩均控制在5 厘米以下,松木及枝桠全部进行焚烧或装袋药物熏蒸处理,松木与伐桩除害处理率100%。 2、挂设诱捕器50 个,与护林员签订监测协议,确保按时更换诱捕药物,全年共诱捕天牛1082只。 3、施放白僵菌粉炮4000 粒,防治面积691 亩。 X年秋季普查我区共发现松枯死木23株,主要分布在浦X镇和X 镇,较X年的秋普数据,松枯死木发生呈现下降趋势。 二、防控目标 X年防控目标:加强预防,巩固成果,防止疫情入侵。全面完成松材线虫病等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目标责任,全区松材线虫病监测覆盖率100%,确保第一时间发现疫情,并及时处置。 三、防控类型区划

马铃薯病害及其防治汇总

马铃薯病虫害防治 第一节概述 在人类栽培的农作物中,大概再没有比马铃薯更难以归类的了。它既是大宗粮食作物,又是重要蔬菜和工业原料作物;既是救灾、扶贫作物、又是高产、高效作物;既是大众餐桌上的的寻常之物,又是价格不菲的休闲食品。马铃薯含有人体所需的足够能量和全部营养。 病虫害是影响马铃薯生产稳定发展和限制单产提高的重要因素。马铃薯病害多达百余种,一般因减产10—30%,严重的减产70%以上。国内常见的病害有15种,其中晚疫病、环腐病和病毒病通称“三大病害”。马铃薯病害主要有: 一、真菌病害:晚疫病、早疫病、癌肿病、粉痂病、炭疽病、红腐病、白霉病、灰霉病、湿腐病、皮斑病、茎腐病、丝核菌溃疡病、干腐病、枯萎病、黄萎病。 二、细菌病害:黑胫病、环腐病、软腐病、褐腐病、普通疮痂病、粉红色芽眼病。 三、病毒病害:卷叶病毒病、Y病毒病、X病毒病、A病毒病、 M病毒病、S病毒病。 第二节真菌病害 一、马铃薯晚疫病 1、症状:主要侵害叶、茎和薯块。叶片染病先在叶尖或叶缘生水浸状绿褐色斑点,病斑周围具浅绿色晕圈,湿度大时病斑迅速扩大,呈褐色,并产生一圈白霉,即孢囊梗和孢子囊,尤以叶背最为明显;干燥时病斑变褐干枯,质脆易裂,不见白霉,且扩展速度减慢。茎部或叶柄染病现褐色条斑。发病严重的叶片萎垂、卷缩,终致全株黑腐,全田一片枯焦,散发出腐败气味。块茎染病初生褐色或紫褐色大块病斑,稍凹陷,病部皮下薯肉亦呈褐色,慢慢向四周扩大或烂掉。 2、病原: Phytophthora infestans (Mont.)de Bary称致病疫霉属鞭毛茵亚门真菌。 3、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薯块中越冬。播种带菌薯块,导致不发芽或发芽后出土即死去,有的出土后成为中心病株,病部产生孢子囊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形成发病中心,致该病由点到面,迅速蔓延扩大。病叶上的孢子囊还可随雨水或灌溉水渗入土中侵染薯块,形成病薯,成为翌年主要侵染源。病菌喜日暖夜凉高湿条件,相对湿度95%以上、18—22℃条件下,有利于孢子囊的形成,冷凉(10一13℃,保持1-2小时)又有水滴存在,有利于孢子囊萌发产生游动孢子,温暖(24—25℃,持续5—8小时)有水滴存在,利于孢子囊直接产出芽管。因此多雨年份,空气潮湿或温暖多雾条件下发病重。种植感病品种,植株又处于开花阶段,只要出现白天22℃左右,相对湿度高于95%持续8小时以上,夜间10,13℃,叶上有水滴持续11—14小时的高湿条件,本病即可发生,发病后10—14天病害蔓延全田或引起大流行。 4、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目前推广的抗病品种有:抗青9—1、合作88等。这些品种在晚疫病流行年,受害较轻,可因地制宜选用。(2)选用无病种薯;减少初侵染源。做到秋收入窖、冬藏查窖、出窖、切块、春化等过程中,每次都要严格剔除病薯,有条件的要建立无病留种地,进行无病留种。(3)加强栽培管理,适期早播,选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田块栽植,促进植株健壮生长,增强抗病力。(4)

畜禽养殖技术规范

畜禽养殖技术员培训规范 根据农业部有关精神,为进一步做好校外畜禽养殖技术员的培训工作,特制定本规范。 一、培训对象 各类养殖业、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和专业合作组织中从事畜禽养殖的人员及适度规模动物养殖场的技术人员和在校学生。 二、培训目标 通过培训,使已经从事或准备从事畜禽养殖工作的农民能够掌握畜禽养殖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特别是掌握其中涉及的畜禽的品种、繁育、营养、饲养管理、疾病防治、废弃物处理及畜禽场建筑等相关知识和技能,着力提高培训对象对畜禽养殖的实际操作技能,培养和造就大批懂技术、能示范的畜禽养殖专业化技术人员。 三、培训环节、培训内容及学时分配

四、知识与技能要求 (一)畜禽的品种与特性 1.了解常用畜禽品种 2.掌握常用畜禽的外貌特征、生理特点及生物学特性(二)畜禽的繁育 1.了解畜禽的选种与选配的基本方法及程序 2.掌握种畜禽的人工授精技术 3. 掌握禽蛋孵化技术 (三)畜禽的营养与饲料

1.了解畜禽的营养需要与饲养标准 2.了解畜禽的常用饲料 3.熟练掌握畜禽饲料的日粮配合与加工调制技术 4. 掌握青绿饲料的生产与青贮技术 (四)畜禽的饲养管理 1.掌握猪的饲养管理措施 2.掌握禽的饲养管理措施 3.掌握牛羊兔的饲养管理措施 (五)畜禽的疾病防治 1.掌握我国畜禽常见传染病防治技术 2. 了解畜禽常见寄生虫病防治技术 3. 了解畜禽常见普通病防治技术 4. 熟练掌握畜禽场疾病综合防制措施 (六)畜禽场废弃物处理与控制 1.掌握畜禽粪便的处理与利用技术 2. 掌握畜禽尸体的无害化处理技术 (七)畜禽场建筑与设备 1.掌握畜禽场场址的选择与布局 2. 了解畜禽舍建筑设计及养殖设备 五、培训实施与考核 1.培训方式与要求:培训以实际操作为主,采用理论讲授和实习实训相结合的方式。理论讲授利用视频、多媒体等教学手段,

【松材线虫病防治技术方案】 什么是松材线虫病

【松材线虫病防治技术方案】什么是松材 线虫病 松材线虫病防治技术方案为保护我国松林资源,保障国土生态安全,进一步加强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治,指导各地科学开展疫情防治,切实提高疫情防治的整体成效,特制定本方案。 一、疫情监测普查(一)日常监测。 1.监测范围。辖区内所有松树,重点是电网和通信线路的架设沿线,通信基站、公路、铁路、水电等建设工程施工区域附近,木材集散地周边,景区,以及疫区毗邻地区的松树。 2.监测时间。定期巡查辖区内松树,每月至少一次。 3.监测内容。调查是否出现松树枯死、松针变色等异常情况,取样鉴定是否发生松材线虫病。 4.监测方法。 (1)踏查。根据当地松林分布状况,设计可观察全部林分的踏查路线。采取目测或者使用望远镜等方法观测,沿踏查路线调查有无枯死松树,或者出现针叶褪色、黄化、枯萎以及呈红褐色等松针变色症状的松树。一旦发现松树枯死、松针变色等异常情况,应当立即按照本方案中有关要求进行取样鉴定,确认是否感染松材线虫病。一旦确认感染松材线虫病,应当立即进行详查。 (2)遥感调查。采取航空航天遥感技术手段对大面积松林进行

监测调查,一旦发现松树枯死、松针变色等异常情况,根据遥感图像的卫星定位信息,开展人工地面调查和取样鉴定,确认是否感染松材线虫病。一旦确认感染松材线虫病,应当立即进行详查。 (3)诱捕器调查。适用于松材线虫病非发生区林分的监测,严禁在疫情非发生区和发生区的交界区域使用。在媒介昆虫羽化期设置诱捕器引诱媒介昆虫,将诱捕到的媒介昆虫成虫活体在室内剪碎后进行分离鉴定(或者经过培养后鉴定),确认是否携带松材线虫。一旦发现携带松材线虫,应当立即对设置诱捕器的林分及周边林分进行详查。 (4)详查。详细调查疫情发生地点、寄主种类、发生面积(以小班为单位统计,不能以小班统计发生面积的以实际发生面积统计,四旁松树的发生面积以折算方式统计)、病死松树数量、林分状况,以及传入途径和方式等情况,并对病死松树进行精准定位,绘制疫情分布示意图和疫情小班详图。调查病死树数量时,需将疫情发生小班内的枯死松树、濒死松树一并纳入病死松树进行调查和统计。 (二)专项普查。 1.普查范围。辖区内所有松树。 2.普查时间。每年2次。一般于每年3-6月进行春季普查,于每年8-10月进行秋季普查。 3.普查内容。调查本辖区内所有松树是否出现松树枯死、松针变色等异常情况。 4.普查方法。同日常监测方法。其中,对已确认发生疫情的小班,

马铃薯主要病害简介

马铃薯病害主要分为真菌病害、细菌病害和病毒病。 一、马铃薯真菌性病害 (一)晚疫病: 茎、叶受害部位产生褐色水渍状斑点,后扩展为黑色斑块。潮湿时,病斑周围有一圈白色霉状物,叶片背面很明显,薯块受害后,初期产生褐色或蓝紫色的病斑,以后扩大,表面逐渐凹陷,病部下层薯肉变为褐色。 (二)癌肿病: 块茎或匍匐茎由于病菌刺激寄主细胞不断分裂,形成大大小小花菜头状的瘤,表皮常龟裂,癌肿组织前期呈黄白色,后期变黑褐色,松软,易腐烂并产生恶臭。田间病株初期与健株无明显区别,后期病株较健株高,叶色浓绿,分枝多。 (三)粉痂病: 块茎染病,初在表皮上现针头大的褐色小斑。外围有半透明的晕环,后小斑逐渐隆起、膨大,成为直径3~5毫米不等的疱斑,其表皮尚未破裂,为粉痂的封闭疱阶段。后随病情的发展,疱斑表皮破裂,反卷,皮下组织现桔红色,散出大量深褐色粉状物(孢子囊球),疱斑下陷呈火山口状,外围有木栓质晕环,为粉痂的"开放疱"阶段。根部染病,于根的一侧长出豆粒大小单生或聚生的瘤状物。 (四)早疫病: 该病的发生早于晚疫病,一般从下部老叶首先发病,开始在叶片上形成褐色的小点,后扩大成近圆形的具有同心轮纹的暗褐色病斑,故又称轮纹病斑,病斑与无病组织界线分明,严重时叶片干枯。 (五)干腐病: 发病初期仅局部变褐稍凹陷,扩大后病部出现很多皱褶,呈同心轮纹状,其上有时长出灰白色的绒状颗粒,即病菌子实体。剖开病薯可见空心,空腔内长满菌丝,薯内则变为深褐色或灰褐色,终致整个块茎僵缩或干腐,不堪食用。 二、马铃薯细菌性病害 (一)青枯病:

发病初期,下部叶片白天萎蔫,傍晚恢复,两天后,不再复原,由下向上逐渐发展,4天后,病株茎叶萎蔫枯死。 (二)黑胫病: 植株矮小,节短,或叶片上卷,褪绿黄化,或胫部发黑,萎焉而死,横切茎,三条主要维管束变成褐色;薯块染病:始于脐部呈放射状向髓部扩展,病部黑褐色,横切维管束呈黑褐色,薯块变黑褐色,湿烂发臭,别于青枯病 (三)环腐病: 植株矮小,从下部叶片边缘开始退绿,逐渐向上枯黄,最后枯萎,但叶片不脱落。感病薯块用手挤压有黄色菌液流出,薯皮与薯肉分离,重者皮裂,薯肉腐烂变质,臭不可闻,感病轻的薯块切开后有明显的环状。 (四)疮痂病: 块茎染病后,表面先产生褐色小点,扩大后形成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大斑,直径为5-10mm。因产生大量木栓化细胞致表面粗糙,后期中央稍凹陷或凸起,呈疮痂状硬斑块,有的产生裂口,病斑一般仅限于表层,不深入薯内。 (五)软腐病: 叶染病近地面老叶先发病,病部呈不规则暗褐色病斑,湿度大时腐烂。茎部染病多始于伤口,再向茎干蔓延,后茎内髓组织腐烂,具恶臭,病茎上部枝叶萎蔫下垂,叶变黄。块茎染病多由皮层伤口引起,初呈水浸状,后薯块组织崩解,发出恶臭。 三、马铃薯病毒性病害 (一)马铃薯卷叶病: 主要表现为叶片小叶向上卷。通常是植株下部或全株叶片变脆,上卷呈筒状。有的仅叶片边缘微向上卷,有的卷曲严重而成匙状或筒状,严重时,叶片变厚,发脆变硬,颜色较深较浓,给人以丛簇凌乱的感觉。生理性卷叶的特点是受害植株卷叶表现较为一致。 (二)马铃薯Y病毒: 脉缩、叶片卷曲、小叶叶缘向下翻、矮化、小叶叶脉坏死、坏死斑点、叶片坏死和茎上出现条纹都是典型的症状。不太敏感品种的反应只是发生轻微的花叶,或者表现不出症状。 (三)马铃薯A病毒: 产生轻微花叶、斑驳,叶脉上或叶脉间呈现不规则的浅色斑,叶面稍有粗缩。

动物传染病的防控技术

动物传染病的防控技术 1.动物传染病的概念动物传染病是由活的微生物引起的具有传染性与流行性,引起动物组织器官结构与功能异常的疾病。 2.动物传染病发生与流行的三个基本条件:⑴传染来源,⑵传播途径,⑶易感动物。这三个基本环节,一环扣一环,每一环都是疫病发生与流行的必要条件,缺少任何一个环节疫病都无法发生与流行。因此我们只要能够控制传染来源或切断传播途径或保护易感动物就能达到控制和消灭疫病的目的。 3.动物传染病的基本特征⑴由活得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一类疾病⑵具有传染性与流行性,这给传染病的防控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困难⑶病原微生物进入机体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浆细胞根据进入机体的特异性抗原产生抗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或侵害机体的免疫器官产生免疫抑制降低机体的抵抗力由非易感动物变为易感动物,为病原微生物的变异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这对动物疫病的预防极为不利。⑷耐过动物或治愈动物能够抵抗某一种特定的疫病这使控制与消灭动物疫病成为可能。⑸具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经验丰富的兽医可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迅速作出判断果断采取措施,为传染病的扑灭与降低经济损失打下坚实的基础。⑹动物传染病具有一定流行规律,某些传染病的流行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比如禽流感一般在冬季多发而在夏季发病较少。 根据动物疫病发生与流行的规律与特点动物疫病的防空措施主

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一)查明、控制和消除传染来源 1、查明传染来源 动物传染病发生或流行时,通过诊断查明传染来源是防疫工作的关键和首要环节,它关系到能否制定并采取行之有效的防疫措施。诊断(diagnosis)是通过一定的方法或手段对就诊动物或动物群进行检查,对疾病表象进行分析,从而对疾病性质、发展和预后作出判断。诊断动物传染病的方法很多,一般分为临床诊断、流行病学诊断、病理学诊断、病原学诊断(病原分离鉴定、病原基因检测)和免疫学诊断(血清学试验、动物变态反应)等方法。准确的诊断来自正确的思维、合理的方案、可靠的方法和先进的技术。特别是对重大疫情,应全面了解、系统掌握各方面的信息、材料、数据及检测结果,综合分析,作出判断。动物传染病的发生流行各有特点,疫病诊断方法多种多样,许多诊断技术在敏感性、特异性等方面并未达到尽善尽美。因此,实际工作中特别强调诊断方法的联合应用,诊断结果的综合分析,确保诊断结论准确无误。大型养殖场疫病的确定,应注重诊断的群体性。所谓诊断的群体性,是指在一个相对隔离的养殖场,在检出一例或少数几例某些疫病患病动物或 阳性动物时,要考虑全群染疫的可能性,如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主支原体性肺炎等疫病。从事动物疫情监测、检疫检验、疾病研究、动物诊疗及饲养、屠宰、经营、运输等活动

马铃薯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316441148.html, 马铃薯常见病虫害防治技术 作者:赵春红 来源:《农民致富之友》2018年第07期 马铃薯是现在人类社会的四大粮食作物之一,同时也是我国现在种植量较多的粮食作物之一,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不断推出各种新的脱毒中熟产品,使其在产量和品质上有不少的提升,但是马铃薯病虫害防治中还有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对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都有很大的影响,但是对于现阶段马铃薯种植来说,人们在种植中为了降低损失,需要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进行控制和处理。 一、马铃薯真菌性病害及防治技术 1、晚疫病 晚疫病是马铃薯主产区最重要的一种真菌病害,其最初传播来源是邻近的薯田或番茄、杂草和有机堆肥。防治晚疫病,首先要选择抗病品种;其次,播前严格淘汰病薯。一旦发生晚疫病感染,一般很难控制,因此必须在晚疫病没有发生前进行药剂防治,即当日平均气温在10~25℃之间,下雨或空气相对湿度超过90%达8小时以上的情况出现4~5天后喷洒药剂进行防治。可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来进行防治,每亩用量175~225克,兑水后进行叶面喷洒。如果没有及时喷药,田间发现晚疫病植株后,则需要用瑞毒霉(也称为雷多米尔、甲霜灵)之类的药剂进行防治,每亩用2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150~200克,兑水进行叶面喷施。如果一次没有将病害控制住,则需要进行多次喷施,时间间隔为7~10天。 此外,环境条件也影响晚疫病的传播,为防止块茎感染,应当高培土。如果植株地上部分受到晚疫病侵染,则最好在收获前将病秧割除并清理处田块,防止收获的薯块与之接触。 2、粉痂病 用甲烷钠熏蒸土壤可以起到一定的防治效果。选择排水良好的无病地块种植马铃薯或长期与牧草轮作,可显著降低该病害的发生,选用抗病品种和无病种薯。 3、早疫病 叶片喷施有机杀菌剂可以减少早疫病的蔓延。当早疫病较为严重时可用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来防治,用量为每亩175~225克,兑水后进行叶面喷施,如果一次没有防治住,则需要进行多次喷施,间隔10天左右。 4、干腐病和萎焉病

畜禽养殖技术规范

畜禽养殖技术规范 一、培训对象各类养殖业、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和专业合作组织中从事畜禽养殖的人员及适度规模动物养殖场的技术人员和在校学生。 二、培训目标通过培训,使已经从事或准备从事畜禽养殖工作的农民能够掌握畜禽养殖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特别是掌握其中涉及的畜禽的品种、繁育、营养、饲养管理、疾病防治、废弃物处理及畜禽场建筑等相关知识和技能,着力提高培训对象对畜禽养殖的实际操作技能,培养和造就大批懂技术、能示范的畜禽养殖专业化技术人员。 三、培训环节、培训内容及学时分配序号环节名称培训内容培训内容重要性排序建议培训学时理论实操合计1畜禽的品种与特性常用畜禽品种介绍110畜禽的外貌、生理特征及生物学特性2202畜禽的繁育畜禽的选种、选配220种畜禽的人工授精422禽蛋孵化2113畜禽的营养与饲料畜禽的营养需要与饲养标准220畜禽的常用饲料110畜禽饲料的日粮配合与加工调制321青绿饲料的生产与青贮2114畜禽的饲养管理猪的饲养管理211禽的饲养管理321牛羊兔的饲养管理3215畜禽的疾病防治畜禽常见传染病防治321畜禽常见寄生虫病防治211畜禽常见普通病防治211畜禽场疾病综合防制措施1106畜禽场废弃物处理与控制畜禽粪便的处理与利用211畜禽尸体的无害化处理1107畜禽场建筑与设备畜禽

场场址的选择与布局211畜禽舍建筑设计及养殖设备220总计学时422913 四、知识与技能要求 (一)畜禽的品种与特性1.了解常用畜禽品种2.掌握常用畜禽的外貌特征、生理特点及生物学特性 (二)畜禽的繁育1.了解畜禽的选种与选配的基本方法及程序2.掌握种畜禽的人工授精技术3、掌握禽蛋孵化技术(三)畜禽的营养与饲料1.了解畜禽的营养需要与饲养标准2.了解畜禽的常用饲料3.熟练掌握畜禽饲料的日粮配合与加工调制技术4、掌握青绿饲料的生产与青贮技术 (四)畜禽的饲养管理1.掌握猪的饲养管理措施2.掌握禽的饲养管理措施3.掌握牛羊兔的饲养管理措施 (五)畜禽的疾病防治1.掌握我国畜禽常见传染病防治技术2、了解畜禽常见寄生虫病防治技术3、了解畜禽常见普通病防治技术4、熟练掌握畜禽场疾病综合防制措施 (六)畜禽场废弃物处理与控制1.掌握畜禽粪便的处理与利用技术2、掌握畜禽尸体的无害化处理技术 (七)畜禽场建筑与设备1.掌握畜禽场场址的选择与布局 2、了解畜禽舍建筑设计及养殖设备 五、培训实施与考核1.培训方式与要求:培训以实际操作为主,采用理论讲授和实习实训相结合的方式。理论讲授利用视频、多媒体等教学手段,由长期从事畜禽繁育、疾病防控及养殖

11白假丝酵母菌侵入机体引起感染的主要原因是

11. 白假丝酵母菌侵入机体引起感染的主要原因是 A. 致病力增强 B. 对抗生素不敏感 C. 易产生耐药变异 D. 机体免疫力下降 E. 侵入数量多 12. 新生隐球菌致病物质主要是 A. 荚膜多糖 B. 芽生孢子 C. 细胞壁 D. 假菌丝 E. 侵袭性酶 13. 不能侵害指甲的皮肤癣菌是 A. 毛癣菌属 B. 表皮癣菌属 C. 许兰毛癣菌 D. 絮状囊皮癣菌 E. 小孢子癣菌属 14. 关于皮肤癣真菌的致病特点,错误的是 A. 一种皮肤癣菌可引起不同部位感染 B. 同一部位感染也可由不同皮肤癣菌引起 C. 为一种条件致病性真菌 D. 常侵犯角质蛋白丰富的部位 E. 引起的真菌病最多

15. 不能侵犯毛发的皮肤癣菌属是 A. 表皮癣菌 B. 须毛癣菌 C. 小孢子癣菌 D. 许兰毛癣菌 E. 堇色毛癣菌 16. 表皮癣菌属不能引起哪种癣病? A. 体癣 B. 甲癣 C. 足癣 D. 手癣 E. 毛发癣 17. 深部感染的真菌不包括 A. 荚膜组织胞浆菌 B. 厌酷球孢子菌 C. 皮炎芽生菌 D. 小孢子癣菌 E. 巴西副球孢子菌 18. 成年人常见的癣病不包括 A. 手足癣 B. 甲癣 C. 体癣 D. 股癣 E. 头癣

19. 下列哪种病毒可引起人类皮肤粘膜疣状病变 A. HPV B. HAV C. HIV D. HSV E. CMV 20. 被狂犬咬伤的伤口,下列哪项处理不正确 A. 立即用20%肥皂水清洗伤口 B. 用70%酒精及碘酒涂擦伤口 C. 使用大量抗生素 D. 局部注射高价抗狂犬病病毒血清 E. 注射狂犬病疫苗 答案:11.D 12.A 13.E 14.C 15.A 16.E 17.D 18.E19.A 20.C

松材线虫病的危害与综合防治策略

松材线虫病的危害与综合防治策略 发表时间:2019-10-09T13:27:06.133Z 来源:《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12期作者:杨韵[导读] 松材线虫病严重影响松木生长,严重的甚至会造成松木大面积死亡。 广州蓝宝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摘要:松材线虫病严重影响松木生长,严重的甚至会造成松木大面积死亡。基于此,为了提高松材线虫病的综合防治水平,本文结合松材线虫病的病症、发病规律、病害机制及表现,提出科学的综合防治策略,希望能为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持,以提高对于该病的防治效率。 关键词:松材线虫病;病症;发病规律;综合防治 一、松材线虫病危害症状 松材线虫是一种寄生于松树的、非常常见的寄生虫,寄生在松树上导致松树慢慢干枯直至死亡,是林业中危害最大的几种害虫之一。其以松褐天牛为媒介,卵通过树表创伤进入松树体内,并在其树脂道内寄生并大量繁殖。繁殖后的松材线虫可以侵犯寄生部位的薄壁细胞、上皮细胞,从而阻断松树的水分代谢,并减弱其蒸腾作用。由于这种损伤是全株性的,因此会造成松树全株损害,包括针叶变色、针叶萎蔫、光合作用受阻等,严重时可以导致松树死亡。 通常,松材线虫病的发病阶段可以分为病害初期、发展中期、发展后期、发病末期4个阶段。在病害初期,松树的外观往往正常,然而由于寄生虫侵犯树脂道上皮细胞,因此可造成树脂分泌减少。同时,由于松材线虫的入侵媒介是松褐天牛,因此发病松树往往还伴有天牛寄生,即针叶出现被啃食痕迹。随后,由于蒸腾作用的进一步减弱,针叶颜色逐渐变黄,树脂分泌更少,且常見天牛产卵的刻槽。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针叶进一步萎缩,光合作用开始减弱。由于松树的水分供应和营养供应均得不到保障,因此植株开始萎蔫,各种昆虫的蛀屑逐渐增多。到了发病末期,由于真菌寄生,通常也称为“木质蓝变期”,未脱落的针叶几乎全部变为红褐色,全株枯死,且伴有次生害虫及真菌大量栖居[1]。 二、松材线虫病发病规律 由于松褐天牛活动最频繁的时间是5—10月,因此这段时间的松材线虫倾向于产卵并使虫卵随松褐天牛在松树上的咬食缺口而进入松树内部,并在其中繁殖扩散。由于虫卵孵化需要一段时间,因此从松材线虫虫卵进入松树到虫卵孵化持续三四个月。随后,由于松材线虫幼虫逐渐生长,被感染的松树逐渐出现以上几种病态特征,若不及时治疗通常于10月枯死。同时,若某年平均温度高于日常且湿度相对较低,松材线虫孵化的时间会有所提前,其孵化率也会提高,从而造成更为严重的松材线虫病。 三、松材线虫病病害机制及表现 严重的松材线虫病将极大程度地威胁松树健康生长。由于该种疾病具有广泛传播、病死率高等特点,人们通常称其为“松树枯萎病”。虫媒传播是松材线虫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其媒介即松褐天牛。通常,松材线虫在侵入松树之前,会首先寄生于松褐天牛体内,并通过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增强其自身的致病性。此外,由于松材线虫可在松树树脂道内繁殖、移动,使得松树的受害细胞面积广泛,大体表现为针叶首先丧失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能力,并因缺水、缺乏营养物质而逐渐枯黄。同时,松材线虫病的特点之一是病树不落叶,而是缓慢降低自身的树脂合成分泌效率,最终干枯而死。然而,即便松材线虫的致病过程和致病机理早已明确,要想彻底除去该种疾病,仍然受到发病快、病死率高、松褐天牛辅助致病等因素的阻碍。同时,幼虫往往广泛栖居于松树表面的疮孔中,因此一方面会加速松树病死,另一方面会促进病虫害的传播。 松材线虫病的受害植物种类主要包括黑松、湿地松、马尾松等松属植物,其传播方式主要有以松褐天牛为虫媒的自然传播、以调运患病松木或松木半成品为媒介的人为传播。无论是自然传播还是人为传播,根本原因都在于将携带有松材线虫卵或幼虫的媒介带入易感松树聚集生长地区,从而造成地区内的病虫害蔓延。此外,由于部分地区相关工作人员的防控意识不足,使得松材线虫病难以得到防控且难以得到有效治理。 四、松材线虫病综合防治策略 (一)建立完善的疫情检测系统准确掌握疫情进展、建立完善的疫情检测系统是及时解决松材线虫病危害、防止松材线虫病在当地迅速蔓延的有效途径。借助完善的疫情检测系统,当地的疫情监控便能获得提早发现、提早防治、提早消除的效果,从而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从源头上控制松材线虫病的发生与发展。首先,应严格检测出入林区的往来木材运输车辆,切段人为传播途径,将携带病虫害的木材或木材半成品与林区隔离[2]。其次,应加大检疫的执法力度,及时销毁已患松材线虫病的树木及树木制品,同时严禁将此类木材用于市场销售和商业活动。再次,要从流通环节入手,坚决抑制患病虫害的木材在市场上流通,让相关商家转变思想认识,意识到松材线虫可能对当地松树林区造成的巨大损失,以免留下安全隐患。最后,应从法律法规方面入手,及时制定合理的相关规定,并将处罚方案细化、落实到位,让政府和林业部门的职责落实情况受到法律监督,从而保证松材线虫病防治措施的具体落实,以此提升病虫害的防治效果。 (二)科学实施松材线虫病防治方案 1.控制传染源 由于松材线虫病是一种植物传染病,因此,应从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林区等方面对其进行防治。首先,由于此病虫害的致病过程已经明确,那么就应在松褐天牛羽化成虫之前除去此类昆虫媒介,从传染源头阻断自然传播途径。即砍伐松褐天牛寄生的松树,并及时处理砍伐后的松树。这种以小面积的损失换取整个林区的利益的做法,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 2.切断传播途径 正如上文所说,切段自然传播途径的主要方式是控制松褐天牛的数量与生长繁殖。经文献查阅得知,每年4月下旬至10月中旬是松褐天牛活动的集中时间,因此应在此阶段安装诱捕器捕杀松褐天牛,以阻断松材线虫的自然传播途径。 3.提高林区抵抗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