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空气中分离出氧气与氮气方法

从空气中分离出氧气与氮气方法
从空气中分离出氧气与氮气方法

从空气中分离出氧气与氮气方法

要使空气中的氮气与氧气分离,可以选使得空气液化,再利用空气中各组分沸点不同将氮气与氧气分离出来。

1,空气的液化

下表是空气的在各压力下的液化温度

在节流膨胀中,为了能使空气降温,就必须使得μJ-T>0,但是空气的转换曲线中μJ-T>0的部分是处于压力相对低的0~0.4MPa,温度相对处于-173.15~378.85℃的部分,而由上表可知,当压力为0.1~0.4MPa时,其液化温度为-191.518~-177.502,可见,节流膨胀后的气体因为压强低而仍以气体的形式存在,要使空气仅在节流膨胀中液化是十分困难的,又因为气体压强越高,沸点越高,因此,我认为,可也使用节流膨胀降温后的低温低压气体,通过冷凝器来给较高压强的空气降温,从而达到冷凝空气的目的。

(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膨胀后的低温低压气体与较高压强的气体进行热交换后是否就可以达到空气的液化温度?如果可以,对较高压强空气的压强有着怎样的要求?这其中会涉及到怎样的计算呢,理想情况下是不是根据能量守恒就可以了?)2,分离气体

目前主要使用的有深冷分离,即将空气冷却到-150℃以下,

再用低温精馏的方法实现分离。该法可以同进得到氮气和氧气,还可以得到液氮和液氧。

3,操作流程

空气的成分知识点

空气的成分 a、所选物质要求:1、 2、 3、 b、装置要求:气密性良好 c、现象: d、结论:1、空气是混合物; 2、 O2约占1/5,可支持燃烧; 酸雨(NO2、SO2等)白色污染(塑料垃圾等) 6、氧循环:自然界中消耗氧气的途径: 产生氧气的途径: 典型练习题:

1.关于空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空气是一种化合物 B.空气是几种元素的混合物 C.空气是几种化合物的混合物 D.空气是几种单质和几种化合物的混合物 2. 下列情况能引起大气污染的是 ( ) ①燃烧烟煤;②燃放鞭炮;③工业废气的任意排放;④植物的光合作用;⑤飞机、汽车排放尾气;⑥ 人和动物的呼吸 A.②③④⑥ B.①②④⑥ C.①②③⑤ D.①②③④⑤⑥ 3.下列物质中存在氧分子的是( ) A.双氧水 B.二氧化碳 C.液氧 D.二氧化锰 4、现要在一充满空气的瓶子中,将其中的氧气除去,又不增加其他气体的成分。下列物质在瓶中燃烧可达到目的的是( ) A .木炭 B .硫磺 C .铁丝 D .红磷 19. 某班同学用右图装置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先用弹簧夹夹住乳 胶管。点燃红磷伸入瓶中并塞上瓶塞。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 簧夹,观察 广口瓶内水面变化情况。实验完毕,甲同学的广口瓶内水 面上升明显小于瓶内空气体积的1/5,乙同学的广口瓶内水面上升明 显显大于瓶内空气体积的1/5。下列对这两种现象解释合理的是( ) ①甲同学可能使用的红磷量不足,瓶内氧气没有消耗完 ②甲同学可能未塞紧瓶塞,红磷熄灭冷却时外界空气进入瓶内 ③乙同学可能没夹紧弹簧夹,红磷燃烧时瓶内空气受热从导管逸出 ④乙同学可能插入燃烧匙太慢,塞紧瓶塞之前,瓶内空气受热逸出 A.只有①③ B.只有②④ C.只有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如上图测空气中氧气含量:(1)实验前,将注射器的活塞从20mL 刻度处推至15mL 刻度处,然后松开手,若 ,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 (2)根据提供的数据完成下表,并记录实验现象 请记录该实验的现象 (3)装置中的小气球作用是 (4)实验结束后,密闭装置中剩余的主要气体具有怎样的化学性质 5、成年人每分钟大约需要氧气8L 。我们每人每节课(45分钟计)大约需要空气 L ,在这些空气中氮气约为 L 6、工业制氧气的方法 ,原理是利用 的比 沸点低, 首先蒸发出来 21.写出下列化学符号中数字“2”的涵义 7.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或名称: ①氯化钠___②硫化锌___③四氧化三铁______④KCl ____⑤SO 2___ 8.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写元素符号,以下同)是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 ,这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 9、“低碳生活从我做起”,请你从氧循环的角度说明生活中纸张双面使用的意义 ①Mg 2+ ②SO 2 ③2CO ④CuO ⑤2PO 43- +2

氧气,氮气瓶使用规范

氧气瓶的安全使用:GB/T 3863-1995工业用氧O2 1、氧气瓶应戴好安全防护帽,坚直安放在固定的支架上,要采取防止日光曝晒的措施。 2、氧气瓶里的氧气,不能全部用完,必须留有剩余压力,严防乙炔倒灌引起爆炸。尚有剩余压力的氧气瓶,应将阀门拧紧,注上“空瓶”标记。 3、氧气瓶附件有缺损,阀门螺杆滑丝时,应停止使用。 4、禁止用沾染油类的手和工具操作气瓶,以防引起爆炸。 5、氧气瓶不能强烈碰撞。禁止采用抛、摔及其它容易引撞击的方法进行装卸或搬运。严禁用电磁起重机吊运。 6、在开启瓶阀和减压器时,人要站在侧面;开启的速度要缓慢,防止有机材料零件温度过高或气流过快产生静电火花。 而造成燃烧。 7、冬天,气瓶的减压器和管系发生冻结时,严禁用火烘烤或使用铁器一类的东西猛击气瓶,更不能猛拧减压表的调节螺丝,以防止氧气突然大量冲出,造成事故。 8、氧气瓶不得靠近热源,与明火的距离一般不得小于10米。 9、禁止使用没有减压器的氧气瓶。气瓶的减压器应有专业人员修理。 氮气瓶的安全使用GB/T 3864-1996工业氮N2 氮气瓶的使用过程中,应符合如下安全要求:1.采用密闭操作,操作时应有良好的通风条件。2.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并严格按照预先制定的详细安全操作规程进行操作,防止气体泄露到工作场所空气中。3.作业环境应配备必要的温度检测装置、氧气含量检测装置、气体泄漏检测报警装置以及泄露应急处理设备等。4.运输时应注意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导致气体泄露。5.配备必要的个人防护设备,当作业场所空气中氧含量低于18%时,必须佩戴空气呼吸器、氧气呼吸器或长管面具。6.作业过程中要避免高浓度吸入。进入罐等限

空气的主要成分(教案)

课题:空气的主要成分 时间: 地点:蒙山中学科学实验室 班级: 教材:科学,六年级第二学期,第七章第一节P81~85 执教教师:杨逊蕾 一、设计思路 (一)教材分析 “空气的主要成分”是沪教版初中《科学》第七章第1节“空气的组成”的第1课时。作为第七章的第一课时,本节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使用学到的检验物质(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的方法,找出空气中的一些主要成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在使学生了解空气的主要组成的同时,更重要的是锻炼学生“证据支持假设”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 本节课的教材内容主要包括“检验氧气和二氧化碳”,“找出空气的成分”和“找出氧气在空气中所占的比例”这三个部分。这三部分的思维难度层层递进,知识脉络清晰,有连贯性,并通过大量的学生活动来帮助学生理解,开拓学生思维,让学生能够处于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符合预备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在《上海市中学生科学课程标准》中,本课内容在学习水平上的要求如下:知识与技能为A级,而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均为C级,可见其主要强调学生的能力培养与思维训练。 (二)学情分析 预备年级的学生求知欲强,容易对未知事物产生浓厚的好奇心,但是科学思维能力尚未成型,需要教师适当引导来进行初步建立。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较多学生还以小学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对待初中的学习,故对于科学学科的学习可能还习惯于接受教师给予的理论知识,自主思维的能力还有欠缺,需要通过学生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帮助他们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向主动地科学探究的方向发展,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思维品质。 与此同时,学生的自主意识也在逐渐强烈,喜欢用批判的眼光看待某些事物,这正是一个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契机。在“检验氧气和二氧化碳”和“找出空气的成分”这两个部分的衔接过程中,需要教师适当的引导,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充分发挥思维动力。 (三)基本思路与策略 本节课以空气的主要成分为主线,通过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活动,充分给予学生思考和操作的时间,落实“证据支持假设”,提高学生思维品质。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空气的主要成分及氧气在空气中所占的比例。 2.学会检验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使用检验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的方法找出空气中的一些成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探究活动中养成寻找强有力证据来证明假设的思维方式。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知道并能找出空气中的主要成分。 2.“证据支持假设”的思维方式。 (二)教学难点

煤气、氮气、氧气安全知识

煤气、氮气、氧气安全知识 一、煤气安全知识 高炉煤气、转炉煤气是炼铁、炼钢生产中的副产品,每生产一吨生铁可产生2100-2200m3高炉煤气;每炼一吨钢可产生50-70 m3转炉煤气,高炉、转炉煤气的主要性质见表 1: 成分高炉煤气转炉煤气一氧化碳(%)27-30 60-70 氢气(%) 1.5-1.8 氮气(%)55-57 二氧化碳(%)8-12 发热量kcal /N m3 850-950 1800-2200 密度(kg..m3) 1.295 0.7-0.8 燃点(oC)700 650-700 主要性质 无色无味、易燃易爆、剧毒 无色无味、易燃易爆、 剧毒 ㈠、发生煤气事故的原因: 从表1可以看出,中毒、着火、爆炸是煤气的三大特性。冶金工厂接触煤气作业又非常普遍,极易引起煤气事故,而发生煤气事故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1、缺乏煤气安全知识,如在发生事故后不带防毒面具进行抢救,导致事故扩大,或在煤气区域干活不带防毒面具,没有煤气检测报警设施。 2、煤气设备泄漏煤气。 3、设备有隐患,如水封有效高度不够,放散管高度不够,处理煤气的风机不防爆等, 4、处理煤气不彻底,没有可靠的切断煤气来源,如不堵盲板,而单靠开闭器切断煤气来源。 5、突然停电。 6、操作技术不熟练,误操作或不懂操作技术。 7、处理煤气完毕后,煤气设备内的沉积物,如焦油、萘等自燃或遇火燃烧爆炸。 8、抽堵盲板没有接地线,作业处蒸汽管道没保温(或保温层脱落),盲板、吊具与管道摩擦等。㈡、煤气中毒的机理: 煤气中含有大量有毒气体,如一氧化碳、硫化氢、苯、酚、氨等。高炉煤气和转炉煤气一氧化碳含量高,吸入人体后,一氧化碳与血液中的血红素化合,使血液失去输氧能力,引起中枢神经障碍,轻者头疼、眩晕、耳鸣、恶心、呕吐,重者两腿不听指挥、意志障碍、吐白沫、大小便失禁等,严重的昏迷直至死亡。㈢、预防煤气中毒的措施: 预防煤气中毒,要严格遵守煤气安全规程的相关规定,首先要做到以下个点: 1、经常检查煤气设备的严密性,防止煤气泄漏,煤气设备容易泄漏部分,应设臵煤气报警装臵,发现泄露要及时处理,发现设备冒出煤气或带煤气作业,要佩戴防毒面具。 2、新建或大修后的设备,要进行强度及严密性实验,合格后方可投产。 3、要可靠的切断煤气来源,如度盲板、设计水封等,盲板要经过试验,水封阀门不能作为单独的切断装臵。煤气系统中水封要保持一定的高度,生产中要经常

氮气中氧气的含量测定

氮气中氧气的含量测定 由于氮气中氧气含量超出工艺指标后,将直接威胁生产安全。因此,定期及时,准确的监测氮气中氧气含量,是PVC分析室水质岗位的日常工作。同时,也需要监测精馏产品气,尾气中氧气的含量以便计算精馏收率和保障安全。下面主要介绍测定氧气含量的几种常用分析方法,供分析人员参考。 一、吸收法测定氧气含量 1、原理 将氮气中杂质氧用氧吸收剂吸收后,根据其体积的变化计算氮气的纯度 2、仪器与药品 奥式气体分析器;氧吸收剂为碱性焦性没食子酸 3、测定步骤 氮气取样口与奥式气体分析器连接,气体量管用样品气置换数次,后准确量取100mL,在装有氧吸收剂的吸收瓶中反复吸收至恒量,读取吸收体积v,计算: O2%=V/100×100% N2%=100-V(%) 上式中v为氧吸收剂吸收的体积,Ml;

二、燃烧法测定氧气含量 1、原理 用黄磷吸收氮气中的氧气,反应式如下: 5O2+4P=2P2O5 2、仪器与药品 双球吸收器,单考克气体量管,水准瓶,黄磷 3、测定步骤 单考克气体量管经三次排管后,准确量取样品100mL,将样品全部排到燃烧器内,待白色气体消失后,将剩余气体排回取样管,读取样品吸收体积V。计算: 氮气含氧%=V% 式中V-样品吸收体积 三、色谱法氧气含量的测定 用色谱柱使混合气体中的各组分分离,以热导池检测器检测被测组分的浓度。根据不同气体的导热系数,当样品通过热导池时,由于组分和浓度的改变,就会从热敏元件上带走不同的热量而引起阻值的变化。在测量电桥的输出端时应立即给出相应的信号,有此定量测出各组分的含量。 1、气相色谱仪参考仪器条件 (1)条件:气相色谱仪热导池检测器(TCD),桥路电流100mA;载气采用氦气或者体积分数不低于99.99%的氩气;载气流量为

空气中各气体成分的体积比例和用途

1、空气的组成 空气是一种混合物,一般来说它的成分比较固定。稳重憨厚的氮气兄弟(空气组成中按体积计算氮气占78%);博学多才的氧气博士(氧气占21%);用途广大的二氧化碳教授(二氧化碳占0.03%);沉默寡言的惰性世家〔稀有气体占0.94%〕;还有其它气体和杂质(占0.03%) 可见空气的成分以氮气、氧气为主,其中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4/5,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2、纯净物与混合物 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如氧气、氮气、二氧化碳等都是纯净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多种物质混合而成的,如空气是由氮气、氧气、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等多种成分组成的,这些物质相互间没有发生反应,各物质都保持各自的性质。 讨论: 冰水共存体属于混合物,还是纯净物? 冰水共存体虽然是冰和水混合在一起,但是它们都属于同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 3、氧气的用途 主要是供给呼吸(医疗急救、登山、潜水、航空)和支持燃烧(炼钢、气焊、化工生产、宇宙航行)。这些用途一般都是利用氧气易于跟其他物质起反应并放出热量的性质。 由于氧气是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能跟许多物质发生剧烈的氧化反应。氧气在生产生活中用途广泛:利用物质在空气中或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热,制做焊枪和割枪,进行金属的气焊和气割;在炼铁炼钢的生产中通入富氧空气(利用氧气),提高炉温,加速冶炼过程,提高冶炼质量;制做液氧炸药和火箭中的液态氧助燃剂等。 利用氧气可供给呼吸的性质,医疗时急救病人、高空、潜水、登山等缺氧环境中供给所需的氧气。现在人们的物质、精神生活极大丰富,继歌厅、舞厅、酒吧之后,氧吧又成为后起之秀,使生活在繁忙都市的人可以坐下来,吸氧休息,放松调整。 4、氮气的性质和用途 氮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熔点和沸点都很低的气体,不能支持燃烧,性质不活泼。 (1)很多电灯泡里都灌有氮气,因为这样可以减慢钨丝的氧化速度,使灯泡经久耐用。 (2)充氮包装,把贵重而罕有的画页、书卷保存在充满氮气的圆筒里。有许多产品也采用充氮包装。因为蛀虫在氮气中不能生存,也就无法捣蛋了。 (3)我国近年来,把粮食用巨大的塑料帐幕笼罩起来,抽走里面的空气,充进氮气。这样可以使霉菌、蛀虫无法生存,而且可以抑制粮食的呼吸作用,使粮食能够长期安全保存。氮气虽在一般的情况下很“孤独”,不爱跟其它的物质反应。但在高温下能跟其它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显示出活泼性。利用氮气的这种性质可以制取氮肥、炸药等。氮气还是重要的化工原料。 (4)氮气可以作焊接金属的保护气。豆科作物的根瘤菌具有特殊的固氮能力,它能巧妙地把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植物能吸收的氮肥。化学家正在努力研究生物固氮的奥秘。 5、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 稀有气体都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性质不活泼的气体,曾被称为“惰性气体”。在电

空气中的成分教学设计公开课

《空气的成分》初中化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知识目标: 1、掌握空气的成分及体积分数,加深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理解。 2、掌握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和方法等,学会从混合气体中除去某种气体进而测定其含量的方法 3、了解原始大气的成分及空气的发现史。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进行定量实验的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空气成分的探究,了解臭氧层被破坏的原因,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 2、观察铜丝与氧气反应的现象,从中获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3、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清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培养学生学习科学家严谨求实、大胆质疑的科学精神; 2、培养学生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索欲,进一步发展学习兴趣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空气的组成测定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合作交流法、阅读了解法 难点: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测定 教法:本节课主要采用问题探究来设计教学,始终贯穿“设置主题──分析思考──实验探究──总结交流”的教学流程,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 教具和媒体教师用:多媒体、教学课件、酒精灯、注射器、玻璃管(内有铜丝)、火柴 教学过程: 一、揭示目标: 通过课前制作好的投影展示学习目标,使学生在上课开始就

明确学习目标和学习方向。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在以后的各个环节里主动地围绕目标探索、追求。 二、导入新课: 用谜语引入本节主题:有一种物质你摸不到、看不着、也抓不住,但是我们却时刻离不开它。请问这种物质是什么呢? 【设计意图】:提高学生学习本节的兴趣 三、自学指导:5分钟 同学们屏住呼吸30秒,谈谈你的感受。 【提出问题】:空气总是在我们身边 ①你了解空气吗?②你了解空气的成分吗?③你还想知道空气的哪些知识? 请阅读课本内容,明确本节要解决的问题: ①了解原始大气的成分及演变过程 ②了解空气成分的发现史[来 ③掌握空气的成分及其体积分数 ④掌握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原理、方法等。

空气中的成分

第一节 空气的成分 【导入】谜语1:一物到处有,用棒赶不走; 眼睛看不见,手摸也没有; 咀嚼无滋味,没它活不久。 谜语2:看不见摸不着,不香不臭没味道, 说他宝贵到处有,动物植物离不了。 越往高处他越少。 【学生互动】空气无色无味,不易觉察,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列举实例来说明空气确实存在吗? 【教师总结】这些现象都能帮助我们验证空气是客观存在的。 回顾历史:在地球的历史上,空气的成分空气的成分曾经几度发生巨大的变化,现在的空气约形成于3.5亿年前。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是一种单一成分的物质,直到1775年 法国化学家 拉瓦锡在密闭容器中加热汞得出了空气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空气组成的1/5的结论,到1892年瑞利和拉姆齐才发现了稀有气体。 现在我们知道了,干燥洁净的气体主要由氮气( )、氧气( )和稀有气体(主要为氩气)组成的另外还有少量的二氧化碳( )和及少量的其他气体。 【实验探究】拉瓦锡通过实验得出空气中约含有1/5体积的氧气,他是怎么证明的呢?你能通过实验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吗? 【学生交流思路】思路1:将其他气体除去,只剩下氧气,测定氧气体积 很难 思路2:将氧气除去,然后通过减少的体积来测定氧气的体积。 相对 容易。看一下,《实验探究4-1》P79 【实验思考】1.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运用化学方法出去氧气应注意哪些问题? 2.刚刚进行的实验在哪些环节可能造成误差?如何避免这些误差? 【小结】在科学研究和社会生产、生活中,为了研究物质的某些性质或优化物质的某些性能,经常采用化学方法实现物质之间的转化。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就是一句混合物中各组分性质的差异,利用化学反应,再不引入新的气态杂志的前提下,将氧气转化为固态的氧化铜,从而达到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目的。

空气中氧气和氮气的体积比是21

1、空气中氧气和氮气的体积比是 21:78。660m3空气中有氧气和 氮气各多少立方米? 2、用1份蜂蜜和9份水来冲兑蜂 蜜水。杯子的容积正好是 200ml,要冲兑一满杯这样的蜂 蜜水,需要蜂蜜和水各多少毫 升? 3、每个橡皮艇上有1名救生员和 7名游客,加上救生员一共有 56人。一共有多少名游客?多 少名救生员? 4、水泥、沙子和石子的比是2:3: 5。要搅拌20吨这样的混凝土, 需要水泥、沙子和石子各多少 吨? 5、用120㎝的铁丝做一个长方体 的框架。长宽高的比是3:2:1。 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 是多少?6、有一块菜地共800㎡,其中5|2 种西红柿。剩下的按2:1的 面积比种黄瓜和茄子。三种蔬 菜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米? 7、甲数和乙数的比是2:3,乙数 和丙数的比是4:5。甲数和丙 数的比是多少? 8、(1)张大爷家养了200只鹅, 鹅的只数鸭的5|2。养了多少只 鸭? (2)张大爷家养了200只鹅, 鹅的只数比鸭少5|3。养了多少 只鸭? (3)张大爷家养的鸭和鹅共有 700只,鸭和鹅的只数之比是5: 2鸭和鹅分别有多少只?

9、冰化成水后,水的体积变为冰的体积的11|10。现在有一块冰,融化成水后的体积是30立方分米,这块冰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分米? 10、狮子奔跑时的最高时速可以达到60千米/时,大约是猎豹的11|10。猎豹奔跑时的最高时速大约是多少?11、老鼠每分钟心跳约500次。大象 每分钟心跳次数约是老鼠的25|2,约是猫的6|1。猫每分钟心跳次数多少? 12、中国农历中的“夏至”是一年中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这一天,北京的白昼时间与黑夜时间的比是5:3。白昼和黑夜分别是多少小时?13、某仓库里储存了150吨大米、60吨面粉和15吨杂粮,求这个仓库里储存的大米、面粉和杂粮的比。并把它化成最简单的整数比。

空气中各成分的用途

空气中各成分的用途 25级9班薛笑然 一.概念 空气是构成地球周围大气的气体。无色,无味,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还有极少量的氡、氦、氖、氩、氪、氙等稀有气体和水蒸气、二氧化碳和尘埃等。 二.成分 氮气:78% 氧气:21% 稀有气体:% 二氧化碳:% 其他物质:%。 空气是多种气体的混合物。它的恒定组成部分为氧气、氮气、氩和氖等稀有气体,可变组成部分为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它们在空气中的含量随地球上的位置和温度不同在很小限度的范围内会微有变动。至于空气中的不定组成部分,则随不同地区变化而有不同,例如,靠近冶金工厂的地方会含有二氧化硫,靠近氯碱工厂的地方会含有氯等等。此外空气中还有微量的氢、臭氧、氧化二氮、甲烷以及或多或少的尘埃。 三.各成分的用途 Ⅰ氮气 1.化工合成 氮主要用于合成氨,反应式为N2+3H2=2NH3(条件为高压,高温、和催化剂。反应为可逆反应)还是合成纤维(锦纶、腈纶)、合成树脂、合成橡胶等的重要原料。氮是一种营养元素,还可以用来制作化肥,例如:碳酸氢铵NH4HCO3,氯化铵NH4Cl,硝酸铵NH4NO3等等。 2.汽车轮胎 a.提高轮胎行驶的稳定性和舒适性 氮气几乎为惰性的双原子气体,化学性质极不活泼,气体分子比氧分子大,不易热胀冷缩,变形幅度小,其渗透轮胎胎壁的速度比空气慢约30~40%,能保持稳定胎压,提高轮胎行驶的稳定性,保证驾驶的舒适性;氮气的音频传导性低,仅为普通空气的1/5,使用氮气能有效减少轮胎的噪音,提高行驶的宁静度。 b.防止爆胎和缺气碾行 汽车行驶时,轮胎温度会因与地面磨擦而升高,尤其在高速行驶及紧急刹车时,胎内气温急速上升,胎压骤增。或高温导致轮胎橡胶老化,疲劳强度下降,胎面磨损剧烈,导致爆胎。而与一般高压空气相比,高纯度氮气因为无氧且几乎不含水份不含油,其热膨胀系数低,热传导性低,升温慢,降低了轮胎聚热的速度,不可燃也不助燃等特性,所以可大大地减少爆胎的几率。 c.延长轮胎使用寿命 使用氮气后,胎压稳定体积变化小,大大降低了轮胎不规则磨擦的可能性,如冠磨、胎肩磨、偏磨,提高了轮胎的使用寿命;橡胶的老化是受空气中的氧分子氧化所致,老化后其强度及弹性下降,且会有龟裂现象,这时造成轮胎使用寿命缩短的原因之一。氮气分离装置能极大限度地排除空气中的氧气、硫、油、水和其它杂质,有效降低了轮胎内衬层的氧化程度和橡胶被腐蚀的现象,不会腐蚀金属轮辋,延长了轮胎的使用寿命,也极大程度减少轮辋生锈的状况。 d.减少油耗,保护环境 轮胎胎压的不足与受热后滚动阻力的增加,会造成汽车行驶时的油耗增加;而氮气除了可以维持稳定的胎压,延缓胎压降低之外,其干燥且不含油不含水,热传导性低,升温慢的特性,减低了

氧气、氮气、氩气及煤气使用安全知识(标准版)

When the lives of employees or national property are endangered, production activities are stopped to rectify and eliminate dangerous factors. (安全管理)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氧气、氮气、氩气及煤气使用安 全知识(标准版)

氧气、氮气、氩气及煤气使用安全知识(标准 版) 导语:生产有了安全保障,才能持续、稳定发展。生产活动中事故层出不穷,生产势必陷于混乱、甚至瘫痪状态。当生产与安全发生矛盾、危及职工生命或国家财产时,生产活动停下来整治、消除危险因素以后,生产形势会变得更好。"安全第一" 的提法,决非把安全摆到生产之上;忽视安全自然是一种错误。 根据公司12月5日专题会议精神,为确保公司氧气、氮气、氩气及煤气使用安全、特编发《氧气、氮气、氩气及煤气使用安全知识》,请各相关单位组织员工认真学习,抓好落实。 一、氧气 危险性类别:不燃气体 燃爆危险:本品助燃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理化特性 相对密度:(水=1):1.14(-183℃) 相对密度:(空气=1):1.43 临界温度(℃):-118.4 熔点(℃):-218.8 沸点(℃):-183.1

爆炸上限、下限〔%(v/v)〕:无意义 危险特性 是易燃物、可燃物燃烧爆炸的基本要素之一,能氧化大多数活性物质。与易燃物(如乙炔、甲烷、煤气、氢气、煤粉等)形成有爆炸性的混合物。 禁配物 易燃或可燃物、活性金属粉末、乙炔等。 健康危害 常压下,当氧的浓度超过40%时,有可能发生氧气中毒。吸入40%-60%的氧时,出现胸骨后不适感、轻咳,进而胸闷、胸骨后烧灼感和呼吸困难,咳嗽加剧:严重时可发生肺水肿,甚至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吸入氧浓度在80%以上时,出现面部肌肉抽动、面色苍白、眩晕、心动过速、虚脱,继而全身强直性抽搐、昏迷、呼吸衰竭而死亡。 长期处于氧分压为60~100kpa(相当于吸入氧浓度40%左右)的条件下可发生眼损害,严重者可失明。 运输注意事项 氧气钢瓶不得沾污油脂。采用钢瓶运输时必须戴好钢瓶上的安全帽。钢瓶一般平放,并应将瓶口朝同一方向,不可交叉;高度不得超

氧气、氮气、氩气及煤气使用安全知识

氧气、氮气、氩气及煤气使用安全知识 根据公司12月5日专题会议精神,为确保公司氧气、氮气、氩气及煤气使用安全、特编发《氧气、氮气、氩气及煤气使用安全知识》,请各相关单位组织员工认真学习,抓好落实。 一、氧气 危险性类别:不燃气体 燃爆危险:本品助燃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理化特性 相对密度:(水=1):1.14(-183℃) 相对密度:(空气=1):1.43 临界温度(℃):-118.4 熔点(℃):-218.8 沸点(℃):-183.1 爆炸上限、下限〔%(v/v)〕:无意义 危险特性 是易燃物、可燃物燃烧爆炸的基本要素之一,能氧化大多数活性物质。与易燃物(如乙炔、甲烷、煤气、氢气、煤粉等)形成有爆炸性的混合物。 禁配物 易燃或可燃物、活性金属粉末、乙炔等。 健康危害 常压下,当氧的浓度超过40%时,有可能发生氧气中毒。吸入40%-60%的氧时,出现胸骨后不适感、轻咳,进而胸闷、胸骨后烧灼感和呼吸困难,咳嗽加剧:严重时可发生肺水肿,甚至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吸入氧浓度在80%以上时,出现面部肌肉抽动、面色苍白、眩晕、心动过速、虚脱,继而全身强直性抽搐、昏迷、呼吸衰竭而死亡。 长期处于氧分压为60~100kpa(相当于吸入氧浓度40%左右)的条件下可发生眼损害,严重者可失明。 运输注意事项

氧气钢瓶不得沾污油脂。采用钢瓶运输时必须戴好钢瓶上的安全帽。钢瓶一般平放,并应将瓶口朝同一方向,不可交叉;高度不得超过车辆的防护栏板,最高五层。并用三角木垫卡牢,防止滚动。严禁与易燃物或可燃物、活性金属粉末等混装混运。夏季应早晚运输,防止日光曝晒。 操作处置与存储 操作处置注意事项:密闭操作。密闭操作,提供良好的自然通风条件。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远离易燃、可燃物。防止气体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避免与活性金属粉末、油脂接触。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储存注意事项 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库温不宜超过30℃。应与易(可)燃物、活性金属粉末等分开存放,切忌混储。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现场急救措施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灭火方法 用水保持容器冷却,以防受热爆炸,急剧助长火势。迅速切断气源,用水喷淋保护切断气源的人员,然后根据着火原因选择适当灭火剂灭火。 泄漏应急处理 应急行动: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棉制工作服。避免与可燃物或易燃物接触。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合理通风,加速扩散。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 修复、检验后再用。 注: 1、操作高压氧气阀门时必须缓慢进行,待阀门前后管道内压力均衡后方可开大(带均压阀的截止阀必须先开均压阀,待压力均衡后方可开截止阀。) 2、氧气严禁与油脂接触(与油脂接触会自然)。 3、严禁使用氧气做试压介子;严禁使用氧气做仪表气源。

空气中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

空气中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它们分别以分子状态存在,均匀的混合在一起,要将它们分离出来比较困难,目前工业上分离空气的方法主要有3种,分别是吸附法、膜分离法、和低温法。而低温法是目前工业上应用最广泛的空气分离方法。 低温法的基本过程是先将混合空气经过压缩、膨胀和降温,直至空气液化,然后再利用氧、氮汽化温度的不同进行蒸馏分离。其流程主要有空气过滤系统、空气压缩机系统、空气预冷系统、空气净化系统、空气压缩膨胀制冷系统及空气分离系统。其中空气压缩膨胀制冷系统在整个过程中至关重要。 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的表述:不可能把热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而不产生其他影响,或不可能从单一热源取热使之完全转换为有用的功而不产生其他影响。 逆卡诺循环:它由两个等温过程和两个绝热过程组成。假设低温热源(即被冷却物体)的温度为T0,高温热源(即环境介质)的温度为Tk, 则工质的温度在吸热过程中为T0,在放热过程中为Tk, 就是说在吸热和放热过程中工质与冷源及高温热源之间没有温差,即传热是在等温下进行的,压缩和膨胀过程是在没有任何损失情况下进行的。 其循环过程为:首先工质在T0下从冷源(即被冷却物体)吸取热量q0,并进行等温膨胀4-1,然后通过绝热压缩1-2,使其温度由T0升高至环境介质的温度Tk, 再在Tk下进行等温压缩2-3,并向环境介质(即高温热源)放出热量qk, 最后再进行绝热膨胀3-4,使其温度由Tk 降至T0即使工质回到初始状态4,从而完成一个循环。 对于逆卡诺循环: q0=T0(S1-S4) qk=Tk(S2-S3)=Tk(S1-S4) w0=qk-q0=Tk(S1-S4)-T0(S1-S4)=(Tk-T0)(S1-S4)由上式可见,逆卡诺循环的制冷系数与工质的性质无关,只取决于冷源(即被冷却物体)的温度 T0 和热源(即环境介质)的温度Tk;降低Tk,提高T0 ,均可提高制冷系数。 由热力学第二定律还可以证明:“在给定的冷源和热源温度范围内工作的逆循环,以逆卡诺循环的制冷系数为最高”。任何实际制冷循环的制冷系数都小于逆卡诺循环的制冷系数。总上所述,理想制冷循环应为逆卡诺循环。而实际上逆卡诺循环是无法实现的,但它可以用作评价实际制冷循环完善程度的指标。通常将工作于相同温度间的实际制冷循环的制冷系数ε与逆卡诺循环制冷系数εk之比,称为该制冷机循环的热力完善度,用符号η表示。即:η=ε/εk。 现在工业上主要使用的空分装置就是KDON48000/8000型空分装置,其流程主要包括: ⑴空气净化: 过滤及压缩:原料空气自吸入口吸入,经自洁式空气过滤器,除去灰尘及其它机械杂质,空气经过滤后经离心式空压机压缩至压缩至0.575Mpa 后经空气冷却塔预冷,空气自下而上穿过空气冷却塔,在冷却的同时,又得到清洗。 预冷:进入空冷塔的水分为两段。下段为由凉水塔来的冷却水,经循环水泵加压入空冷塔中部自上而下出空冷塔回凉水塔。上段为由水冷塔来的冷却水,经水冷塔与由分馏塔来污氮气热质交换冷却后由冷冻水泵加压,送入空气冷却塔顶部,自上而下出空气冷却塔回凉水塔。空气经空气冷却塔冷却后,温度降至18℃。 纯化:空气经空气冷却塔冷却后进入切换使用的分子筛纯化器,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碳氢化合物及残留的水蒸汽被吸附。分子筛吸附器为卧式双层床结构,下层为活性氧化铝,上层为分子筛,两只吸附器切换工作。当一台吸附器工作时,另一台吸附器则进行再生、冷吹备用。由分馏塔来的污氮气,经蒸汽加热器加热至-170℃后,入吸附器加热再生(高温再生时,再生气经蒸汽加热器及电加热器加热至260℃后,入吸附器加热再生),脱附掉其中的水份及CO2,再生结束由分馏塔来的污氮气冷吹,然后排入大气放空。

六年级科学下册 第7章 空气与生命 7.1 空气的组成 空气的主要成分教案设计 牛津上海版

空气的成分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空气的主要成分及其主要成分的用途。 2.学会检验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照实验,利用检验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的方法进行类比找推断空气的主要成 分。 2.用类比的方式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科学的实验设计观念,学会科学地判断分析实验现象。 2.初步学会用类比的方法,科学地认识自然了解自然。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1.知道空气的成分 2.掌握氧气、二氧化碳、水的检验方法 【难点】 学会对实验现象的一般观察方法及相关描述,培养类比推断的思维方式。 三、教学准备: 检验氧气和二氧化碳 教学器材:氧气、二氧化碳试管,用木塞塞住,火柴、酒精灯、碳酸氢盐指示剂、木条、澄清石灰水 找出空气的成分 教学器材:澄清石灰水、洗耳球、广口瓶、木条、火柴、装满氧气的集气瓶、空集气瓶、氯化钴试纸、碎冰若干、粘纸、培养皿

流程说明:

五、训练与评价: 一、基础型习题 1、空气是由多种组成,其主要的成分有、、等气体。 (答案:气体、氮气、氧气、二氧化碳) 【设计意图】课标中空气的组成,考查学生的知识与技能中的认识。 2、将带火星的木条插入一瓶无色气体中,木条复燃。说明这种气体是。(答案:氧气) 【设计意图】课标中氧气的检验方法,考查学生的过程与方法中的推论。 【设计意图】课标中空气的组成与检验,考查学生过程与方法中的观察和推论。 4、下列哪一种气体可以使碳酸氢盐指示剂由红色变为黄色?……………() A、氧气 B、氮气 C、二氧化碳 D、稀有气体(答案:C) 【设计意图】课标中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考查学生的过程与方法中的推论。5、在大热天,将放入冰箱中的饮料瓶移入室内。过一会儿,如果用干燥的氯化钴试纸接触瓶壁表面,试纸的颜色会有什么变化?………………………() A、没有变化 B、由红色变成黄色 C、由蓝色变成粉红色 D、由粉红色变成蓝色 (答案:C) 【设计意图】课标中水蒸气的检验,考查学生过程与方法中的预测。 6、找出左右栏中相关的项目并用线连起来: 检验有没有二氧化碳的透明液体··氧气 常用来灭火的气体··澄清的石灰水 潜水员身上背着的气体瓶中的主要气体··碳酸氢盐指示剂

高中化学-氮气与氮的氧化物练习

高中化学-氮气与氮的氧化物练习 1.下列有关氮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氮气是由氮原子构成的双原子分子,所以化学性质不活泼 B.医学上常用液氮做冷冻剂,在冷冻麻醉条件下做手术,是利用氮气化学性质的不活泼性 C.H 2与N 2 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生成NH 3 ,反应中N 2 体现氧化性 D.电闪雷鸣的雨天,雨水中会含有一定量的硝酸,其中可能发生的反应有N 2 +2O 2===== 放电 2NO 2 答案 C 解析A项,氮气性质稳定的原因是两个氮原子之间共用三对电子,破坏这种结合时需要很高的能量;B项,液氮汽化时需要吸收大量的热,使周围环境温度降 低,与其化学性质的不活泼无关;C项,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 2+3H 2 高温、高压 催化剂 2NH 3,反应中氮元素化合价降低,氮气做氧化剂;D项,N 2 和O 2 在放电条件下生成 NO,不能直接生成NO 2 。 2.下列叙述与氮的固定无关的是( ) A.工业合成氨 B.工业上将氨转化为硝酸和其他含氮化合物 C.豆科植物的根瘤菌把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含氮化合物 D.电闪雷鸣的雨天,空气中的氮气会与氧气发生反应并最终转化为硝酸盐被植物吸收 答案 B 解析氮的固定是指把空气中游离态的氮转化为含氮化合物的过程。 3.病毒学研究证实,NO对SARS病毒有直接抑制作用。下列关于NO的叙述正确的是( ) A.NO是一种红棕色的气体 B.常温常压下,NO不能与空气中的氧气直接化合 C.含等质量氧元素的NO和CO的物质的量相等 D.NO易溶于水,不能用排水法收集

答案 C 解析NO为无色气体,不溶于水,在常温常压下能与空气中的氧气直接化合 2NO+O 2===2NO 2 ,A、B、D错误;含等质量氧元素,氧原子的物质的量相同,NO和 CO的物质的量也相等,C正确。 4.要除去混入NO中的少量NO 2 ,应将气体通过下列试剂中的( ) A.Na 2CO 3 溶液B.NaHCO 3 溶液 C.H 2O D.浓H 2 SO 4 答案 C 解析NO 2可与水发生反应:3NO 2 +H 2 O===2HNO 3 +NO,故用水即可以除去NO 2 , 同时还能产生NO,是最理想的除杂方法,C项符合题意;而A、B项中Na 2CO 3 和NaHCO 3 可与HNO 3反应,产生新的杂质气体CO 2 ;D项中浓H 2 SO 4 不能与NO 2 反应,无法除去 NO 2 。 5.(双选)将充满某种干燥气体的试管倒置于水中,轻轻振荡,水可以充满试管。该气体不可能是( ) A.HCl B.NO 2 C.NO D.NH 3 答案BC 解析由题意可知气体无剩余。A项,HCl极易溶于水,可全部溶解,水充满 整个试管;B项,发生反应3NO 2+H 2 O===2HNO 3 +NO,反应生成的NO难溶于水,水 只能上升到试管的三分之二处;C项,NO难溶于水;D项,NH 3 极易溶于水,可全部溶解,水充满整个试管。 6.无色的混合气体甲,可能含NO、CO 2、NO 2 、N 2 中的几种,将一定量的甲气 体经过下图实验的处理,结果得到酸性溶液,而几乎无气体剩余,则甲气体的组成为 ( ) A.NO 2、N 2 B.NO、CO 2

氧气,氮气瓶使用规范

氧气瓶的安全使用:GB/T 3863-1995 工业用氧O2 1、氧气瓶应戴好安全防护帽,坚直安放在固定的支架上,要采取防止日光曝晒的措施。 2、氧气瓶里的氧气,不能全部用完,必须留有剩余压力,严防乙炔倒灌引起爆炸。尚有剩余压力的氧气瓶,应将阀门拧紧,注上“空瓶”标记。 3、氧气瓶附件有缺损,阀门螺杆滑丝时,应停止使用。 4、禁止用沾染油类的手和工具操作气瓶,以防引起爆炸。 5、氧气瓶不能强烈碰撞。禁止采用抛、摔及其它容易引撞击的方法进行装卸或搬运。严禁用电磁起重机吊运。 6、在开启瓶阀和减压器时,人要站在侧面;开启的速度要缓慢,防止有机材料零件温度过高或气流过快产生静电火花。而造成燃烧。 7、冬天,气瓶的减压器和管系发生冻结时,严禁用火烘烤或使用铁器一类的东西猛击气瓶,更不能猛拧减压表的调节螺丝,以防止氧气突然大量冲出,造成事故。 8、氧气瓶不得靠近热源,与明火的距离一般不得小于10米。 9、禁止使用没有减压器的氧气瓶。气瓶的减压器应有专业人员修理。 氮气瓶的安全使用GB/T 3864-1996 工业氮N2 氮气瓶的使用过程中,应符合如下安全要求:1. 采用密闭操作,操作时应有良好的通风条件。 2.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并严格按照预先制定的详细安全操作规程进行操作,防止气体泄露到工作场所空气中。 3. 作业环境应配备必要的温度检测装置、氧气含量检测装置、气体泄漏检测报警装置以及泄露应急处理设备等。 4. 运输时应注意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导致气体泄露。 5. 配备必要的个人防护设备,当作业场所空气中氧含量低于18%时,必须佩戴空气呼吸器、氧气呼吸器或长管面具。 6. 作业过程中要避免高浓度吸入。进入罐等限制空间或其他高浓度区作业,须有专人监护。7. 氮气瓶仅限使用氮气,且工作压力严禁超出公称压力。8. 定期检查囊气压力(至少每三个月一次)。9. 加压时严禁拆卸。10. 垂直或水平安装蓄能器,且蓄能器应安装在远离热源的地方。

九年级化学练习2 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

【同步教育信息】 一. 本周教学内容1. 了解空气的组成、空气的污染和防治。 2. 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和用途,氮气、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 3. 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 4. 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化学 性质,初步理解化合反应,了解氧化反应。 二. 重点、难点 重点:1. 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对实验现象的描述。2. 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化合反应与氧化反应这几个概念的辨析。 难点:1. 物质的性质、变化、化学反应现象的准确描述。2. 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的区别与联系。 【例题评析】 [例1] 分析以下几种情况,回答:①是否会造成污染,若会造成污染,请说明原因。②探究消除或减少污染的方法;若不会造成污染,请说明原因。 (1)使用一次性发泡餐具①;② (2)节日燃放烟花爆竹①;② (3)使用含磷洗衣粉①;② (4)湖泊河流内放养田螺①;② (5)焚烧垃圾①;② 评析:(1)①会。一是对人体产生危害,当一次性发泡餐具所盛食物达65℃时,其所含的双酚类有毒物质就会析出,进入食物,进入人体后,严重时导致生殖机能失常,损害中枢神经系统;二是对环境产生污染。②禁止使用一次性发泡餐具,2003年1月1日是国家经贸委关于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一次性发泡塑料餐具的6号令生效的日子。 (2)①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有毒气体和烟尘。②在城市里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3)①会。洗衣水流入江河湖泊,使水藻类水生植物生长茂盛,水体受到污染。②使用无磷或含磷低的洗涤剂。 (4)①不会。②田螺会吸收水中的氮、磷等成分,防止水质富营养化。 (5)①会。因为焚烧垃圾时,产生二恶因等有毒气体。②将垃圾分类处理。 [例2] 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 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使石灰水浑浊的气体。 B. 硫粉在氧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C. 铝箔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的固体是氧化铝。 D. 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雾。 评析:注意观察四种物质分别在空气中和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就可以准确判断。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呈红热现象;而在氧气中燃烧才能够发出白光;硫粉在空气中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而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铝箔在空气中不能燃烧,而在氧气中被点燃时才能够燃烧,叙述正确;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是五氧化二磷固体小颗粒,而不是雾,因为雾是液体的小液滴。答案:C [例3] 下列叙述属于描述镁的化学性质的是() A. 镁是银白色的金属 B. 把镁带折成两段 C. 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氧化镁 D. 镁带能够在空气中燃烧 E. 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耀眼的强光,并生成白色固体 评析:初学者对化学性质和化学变化这两个概念的辨析感到困难。对化学性质要从两个方面去理解:一是化学性质是物质本身的属性,不管发不发生化学变化都是存在的;二是化学性质必须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不通过化学变化,虽然存在,但不表现出来。在描述

空气 中主要 污染物

空气中主要污染物 有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粒子状污染物、酸雨。 1.二氧化硫(SO2) 二氧化硫主要由燃煤及燃料油等含硫物质燃烧产生,其次是来自自然界,如火山爆发、森林起火等产生。 二氧化硫对人体的结膜和上呼吸道粘膜有强烈刺激性,可损伤呼吸器管可致支气管炎、肺炎,甚至肺水肿呼吸麻痹。短期接触二氧化硫浓度为0.5毫克/立方米空气的老年或慢性病人死亡率增高,浓度高于0.25毫克/立方米,可使立方米空气的人群呼吸系呼吸道疾病患者病情恶化。长期接触浓度为0.1毫克/ 统病症增加。另外,二氧化硫对金属材料、房屋建筑、棉纺化纤织品、皮革纸张等制品容易引起腐蚀,剥落、褪色而损坏。还可使植物叶片变黄甚至枯死。国家环境质量标准规定,居住区日平均浓度低于0.15毫克/立方米,年平均浓度低于0.06毫克/立方米。 2.氮氧化物(NOx) 空气中含氮的氧化物有一氧化二氮(N2O)、一氧化氮(NO)、二氧化氮(NO2)、三氧化二氮(N2O3)等,其中占主要成分的是一氧化氮和二氧化氮,以NOx(氮氧化物)表示。NOx污染主要来源于生产、生活中所用的煤、石油等燃料燃烧的产物(包括汽车及一切内燃机燃烧排放的NOx);其次是来自生产或使用硝酸的工厂排放的尾气。当NOx与碳氢化物共存于空气中时,经阳光紫外线照射,发生光化学反应,产生一种光化学烟雾,它是一种有毒性的二次污染物。NO2比NO的毒性高4倍,可引起肺损害,甚至造成肺水肿。慢性中毒可致气管、肺病变。吸入NO,可引起变性血红蛋白的形成并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影响。NOx对动物的影响浓度大致为1.0

毫克/立方米,对患者的影响浓度大致为0.2毫克/立方米。国家国家环境质量标准规定,居住区的平均浓度低于0.10毫克/立方米,年平均浓度低于0.05毫克/立方米。 3.粒子状污染物 空气中的粒子状污染物数量大、成分复杂,它本身可以是有毒物质或是其它污染物的运载体。其主要来源于煤及其它燃料的不完全燃烧而排出的煤烟、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建筑和交通扬尘、风的扬尘等,以及气态污染物经过物理化学反应形成的盐类颗粒物。在空气污染监测中,粒子状污染物的监测项目主要为总悬浮颗粒物、自然降尘和飘尘。 (1)总悬浮颗粒物(TSP) 总悬浮颗粒物是指粒径在100微米以下的颗粒物,简称TSP。其对人体的危害程度主要决定于自身的粒度大小及化学组成。TSP中粒径大于10微米的物质,几乎都可鼻腔和咽喉所捕集,不进入肺泡。对人体危害最大的是10微米以下的浮游状颗粒物,称为飘尘。可经过呼吸道沉积于肺泡。慢性呼吸道炎症、肺气肿、肺癌的发病与空气颗粒物的污染程度明显相关,当长年接触颗粒物浓度高于0.2毫克/立方米的空气时,其呼吸系统病症增加。国家环境质量标准规定居住区日平均浓度低于0.3毫克/立方米,年平均浓度低于0.2毫克/立方米。 (2)自然降尘 自然降尘指粒径大于10微米在空气中经重力作用就能沉降到地面上的灰尘。其来源以风沙扬尘为主。人吸入灰尘会增加呼吸道的阻力,呼吸道出现狭窄现象。 4.酸雨 指降水的pH值低于5.6时,降水即为酸雨。煤炭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硫和机动车排放的氮氧化物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因素;其次气象条件和地形条件也是影响酸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