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培计划教学设计方案典型案例分析

2011“国培计划”省教育技术初级培训

教学设计案典型案例分析

主持专家:青旭东

教学团队:侯婧丽伶俐素丽

为了帮助各位老师更好地掌握模块六的容,提高教学设计的水平。本次培训的专家组从各个班提交的作业案例中分学科挑选了五个典型案例。这些案例或多或少存在了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中存在的常见问题。下面我们将分别从学习者特征分析、教学目标分析和学习过程设计三个面对五个案例进行综合分析。一、学习者特征分析面

学习者分析是教学设计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步骤,教学设计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促进学习者学习。教学目标是否实现,要在学习者自己的认识和发展的学习活动中体现出来,而作为学习活动主体的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又都是以自己的特点来进行学习的。因此,要取得教学设计的成功,必须重视对学习者的分析。

教学设计成功与否,学习者的分析非常关键。然而,在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中,学习者特征分析往往被教师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原因要么是老师们认为结合自身的工作经验好象觉得这个阶段可有可无,要么是老师缺乏学习者分析的能力,不能准确定义。实际上,教学设计能否与学习者的特点相适会对整个教学设计能否有效实施,或是教学能否取得预定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它是衡量教学设计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之一。下面,我们结合之前在论坛上发布的几位学员的典型教学案例,探讨学习者特征分析的容和步骤,总结各位学员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容易忽略的要点。

在本次培训课程的阅读材料中我们提到:学习者分析一般包括一般特征、初始能力、学习风格这三个部分。学习者能力分析三要素中的一般特征包括年龄、年级、工作或职位、以及文化和社会经济因素。初始能力指的是学习者已经具备或者缺乏的知识和技能,如:已具备的能力、目标技能和态度等。学习风格指的是影响我们对刺激的感觉和反应的一组心理特质。

在我们列举供大家讨论的五个案例中,较为完善的是24班白晓芳老师的《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中对学习者分析,“通过前面两章的学习,初三学生已经掌握了较多的化学知识,培养了一些对实验进行观察、探究、分析的能力。”分析了学习者在学习这节容之前应该具有的初始能力,“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学生比较感兴趣,并且燃烧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一种化学现象,在日常生活中多有涉及。”此处提到了学习者的一般特征和学习兴趣等,“学习自己熟悉的东西总是比较容易的,但是固有的知识经验有时也会影响我们应该达到的学习效果,先入为主的思想会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这段点出了学习者的学习风格或习惯,会影响到后面的教学设计。通过论坛中的回复也看出了学员对本案例中对学习者分析的认同,“对学习者的分析很到位,很准确”。

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我们还是可以看出教师在进行学习者分析时,容易出现对学习者的分析过于泛化的问题。

首先是容上的不明确,容易和教学目标分析、教学策略、容分析等混淆,《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案中“在学生学习了我国人口问题后,将环境与资源存在的问题整合到一起,让学生明确我国环境与资源问题及其带来的影响,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理解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这样会使学生的思路更清晰,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与记忆,使学生对教材有一个更清楚全

面的理解。”不难看出这段话是结合了容的教学目标分析,以及通过学习这节课所要达到的教学效果。《制作简单的演示文稿》学习者分析中提到“在课堂教学中,用‘任务驱动’的教学式,促使学生产生探索新知识的愿望并将其转化为动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这部分描述了是根据教学容所要采用的教学策略,并不属于学习者特征分析。

其次,在学习者特征分析中,教师普遍考虑不是不全面,三个面往往只涉及了一个或者两个特点的分析。《制作简单的演示文稿》教学设计中提及了学习者的初始能力以及一般特征,“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有了基础,这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更可贵的是同学们对计算机有着很浓厚的兴趣,对这一部分的容很感兴趣,”而缺少对学习者具体的认知学习风格等的描述,《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案中提到“七年级,正是学生思维从感性向理性过渡的重要时期。”忽略了学习者应该具有的初始能力和学习风格等。

第三,学习者分析的表述简单笼统。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也看到即使老师在学习者特征描述中提及到学习者特征的相关容,但是对于学习者特征的分析仍然不够具体,可操作性差。例如,《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中“学生基本学习能力较好,分为四个层次,层次间差距不大。”表达十分笼统,未能清晰地描述学生的基本学习能力,《制作简单的演示文稿》中“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有了基础,这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一个良好的基础”并没有具体定义相关基础是什么程度。

笼统、泛化的学习者分析似乎可以使用到任学科的任一门课程中,但是这样的分析的可操作差,对教学设计根本没有帮助,也就失去了学习者分析的意义。因此需要结合教学容来分析,需要具体且有针对性。

归结教师在作学习者分析时可能出现的问题主要有两个:一是未能分析学习者对于学习本课程可能存在哪些认知、技能、情感面问题与困难;二是考虑问题不全面,不能具体分析学习者所具备的初始能力,使得后面的教学设计也因此缺乏针对性,可操作性较差。对于以上这些问题与困难,教师应该灵活运用以往的教学经验,根据以往学生的学习经历总结。下文是两个较好的学习者分析例。

三年级学生形象思维较发达, 如果在学习中缺乏感性认识,就很难提起学习的兴趣,对课文的理解和对美的感受就难以形成。本课教学的训练重点是读文章,想

画面,充分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进行美的教育,课件光盘可以为学生真实地再现

荷塘美景,让孩子倘佯其中,看画面,读文章,让孩子获得审美体验。

小学二年级的学生,在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面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如:拼音识字、查字典、字词解释、朗读等。但阅读、概括、思考、表达等能力还有待提高。

这个年龄段具有儿童好奇心强,对凡事都有新鲜感,易产生兴趣,表现欲、荣誉感强

烈。他们有意注意虽然开始发展,但无意注意仍占优势。所以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

极易为一些新奇刺激所干扰,主要是形象思维等的特征。我们只有遵循学生的认识规

律,有机地渗透学法,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悟并掌握学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总结前面的讨论,我们在做学习者特征分析可以参考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分析学生在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特征。教师对学生不同阶段认知发展特征分析还要落实到学习阶段、具体班级,有时还需要落实到学生的智能、情感发展水平的一般特征分析。对学习者作初始能力分析时,教师需要分析学生在开始新的学习之前,已经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和生活经验等。对学习者作学习风格分析时,要注意学习者之间存在着生理和心理上的个体差异,不同学习者获取信息的速度不同,对刺激的感知及反应也不同。

二、教学目标分析面

本培训课程的学习材料中介绍了“新课程的三维目标的涵”,具体容如下:

知识与能力: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核心知识和学科基本知识;基本能力—

—获取、收集、处理、运用信息的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

力。

过程与法:主要包括人类生存所不可或缺的过程与法。过程——指应答性学习环境和

交往、体验。法——包括基本的学习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和具体的

学习式(发现式学习、小组式学习、交往式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责任,更重要的是乐观的生活态度、

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和社会

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的价值和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

人类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和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使学生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

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三维课程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互相联系,是一个整体。在教学中,既没有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法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也没有离开知识与技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法的学习。

根据我们对五个典型案例的分析,老师们对教学目标的描述仍然存在以下问题:

问题1: 将教师当成教学目标所描述的对象

教学目标指的是通过教学,学习者应该达到的目标(比如行为上的)。几个典型案例大都存在这样的问题,“培养学生树立全面看待问题能力、归纳思维的能力和初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学习活动与探究,使学生会处理应急事件。(《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要求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借助于工具书掌握相关的字词(《走一步,再走一步》)”、“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自我激励,体验成功,发现学习的乐趣并且

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制作简单的演示文稿》)”。这样的描述,其主语就不是学习者,而是教师。

问题2: 教学目标行为动词描述抽象、泛化,难以测量。

表述教学目标时,最困难的是对行为动词的选用,一般说不同的目标所使用的行为动词也会不同。受以往习惯的误导,我们老师常常会用“了解”、“理解”、“掌握”等词描述教学目标,实际上,这些动词是含糊不清、不够准确和具体的。试想,怎样才能考核(或观察、考核)学生是否已经达到了解、理解、掌握呢?恐怕主要还是通过纸+笔的考试。这三个行为动词,不如“拼写XXX单词”、“在集体活动中,表现出XXXX行为”、“会使用XX词组造句”、“在行政区划图上,画出2008年震的区域围”等动词来得具体和准确。上述这些动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合适的教学活动,以及可能采取的考核法,为后面的教学设计,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下表是描述课程目标时常用的行为动词,供大家参考。

问题3: 把“过程与法”错误当成教学手段。

五个案例对于教学目标描述中,“知识与技能”部分的描述普遍好于“过程与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两部分。不少老师对“过程与法”目标的描述都是说明本节课将要采用的教学法。例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教案中对过程与法目标的描述是“案例教学法”、《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教案中是“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与灭火的原理”、《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教案中的描述是“学生经历探索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中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圆的半径的数量关系的过程,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表述问题的能力”、《制作简单的演示文稿》教案中则是“通过自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造成以上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对教学目标描述法的误解。实际上“过程与法”不是指教学的手段,而是学生应该掌握的一种过程性知识,它是一类教学目标。所以,《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教案中“过程与法”教学目标描述应改为“了解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过程与法,并能应用到探讨灭火的法上,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教案中“过程与法”教学目标描述应改为“经历探索“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中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圆的半径的数量关系的过程,培养数学思维法,提高运用数学思维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述问题的能力。”

问题4: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描述笼统,难以衡量。

老师们普遍对课程的情感目标给予了相当多的重视,但是在具体的描述时存在用词不准确的情况。例如,《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教案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描述为“树立防火安全、关爱生命的意识,培养自护自救能力。”由于这种“意识”难以评价和判断,所以我们最好列举几面的具体行为,通过行为观察判断是否具有这面意识,如“①积极参加集体组织防火安全活动;②积极宣传防火知识”。我们期待老师们在以后的教学中,对于情感目标的描述要力求到位。

三、教学过程设计面

教学过程设计需要围绕着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实施是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实现预期教学目标的过程。教学过程不仅包括对从导入新课到结课的过程的表述,还包括教学策略及教学资源的选择、教学媒体的使用、以及生成性问题的预设和控制等容。判断教学过程设计优劣的标准是:教学活动的设计是否围绕教学目标、具有可操作性,是否具有梯度、循序渐进,教学活动时间分配(教学密度)是否合理,目标预设是否因学情变换而适应学情等。教学不仅关注教师的教,更

要关注学生的学。本次研讨的五个案例在教学过程设计中均有比较鲜明的特色,下面结合案例进行说明:

首先,教学活动的设计成功体现了教学容与学生旧有知识或是生活体验之间的联系

大部分老师都能较好地掌握课堂导入的技能,通过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思考,从而引入授课容。这一点在33班郝晓宁老师的在《走一步,再走一步》做得很好,他通过提问的式从生活中经历和感受导入“你们有过紧害怕的经历吗?如果有,请你谈一谈令你紧害怕的往事。”,以此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深入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与课文中主人公的经历产生共鸣,从而理解主人公的行为。此外,《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引用唐代诗人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述了黄昏落日的塞外景象,由太阳和地平线构建出圆和直线的位置关系。《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通过猜谜的形式,提出问题,并结合生活中与火有关的体验,引出燃烧的概念。

其次,教学活动设计中能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

很多老师的教学活动设计都体现了对“小组合作”这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有效使用,例如53班琴老师在《制作简单的演示文稿》过“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将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探究相结合。首先,由学生自己“建立并保存演示文稿”;然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搜集素材、设计并初步完成小组作品;最后,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讨论并完善小组作品。整个过程中,教师以辅助者和管理者的角色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辅导和点拨,促进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发生。

第三,教学设计中能够合理运用多种教学媒体和教学资源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教学设计案中以一段公益广告片“最后一滴水”导入新课,引发学生对水资源利用的讨论。并以多媒体组图向学生展示世界的人口问题和环境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得出“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结论。

几个典型案例也反映了一个在教学过程设计时教师容易出现的问题,即老师习惯以“课堂实录”的形式在描述教学过程。有一些老师在描述自己的教学过程时写成了课堂实录,详细地说明了老师要说的每一句话和学生要说的每一句话,导致教学活动的设计看起来很像课堂实录。也有些老师的作业虽然容不是对话,但以“师:……生:……”,这也种写法是是我们不提倡的,教学设计是一个设计案,而不是教学结果的记录。作为案一定能不能事无巨细,而且要留有给老师灵活发挥的空间,我们希望看到的教学活动设计是对教学行为设计的描述。

2011-11-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