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探索·分享刊 vol.06-剥落爱情的幻象

目录Contents 郝蕾:在率性纵情中参悟生命剥落爱情的幻象“爱情”是泥潭里的微光关于爱情的6个幻象到底什么是真爱?孙霖:爱情≠爱≠幸福先让自己成为“充满爱的”陈玉慧:在世界另一端遇到“征不来”的婚陈寿文:“完美伴侣”都是幻象张芝华:我们真的有灵魂伴侣吗?爱人《兔子洞 Rabbit Hole》新年,打造居家甜品

人物专题电影美食

They Talk

郝蕾:东北女孩儿,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出演了80后集

体记忆里第一部校园剧《十七岁不哭》;其主演的电影《白银帝

国》获第29届夏威夷国际电影节最佳电影奖;2010年,凭电影

《第四张画》荣获第47届金马奖最佳女配角奖。在孟京辉戏剧

《恋爱的犀牛》和《柔软》中担任女主角。目前成立了个人的山

水回声工作室,准备自己做导演。

在率性纵情中参悟生命

编辑 采访/李芬

这是一个不懂得掩饰自己锋芒的女子。用生命数字解读,她主命数1,先天生日数中还有4

个1的能量。天生的老大范儿,天生的率性,天生的纵情,天生的我行我素。她不懂包装自

己,也不懂拐弯抹角。她的傲气、脆弱、强大、纠结、才华、热情、担当、沮丧、忍辱、天

真、温柔、沧桑、智慧、孤独……这些词,甚至还不足以描述她。反过来说,她就是一个真

实而敞开的女子,所有人性的明亮和晦暗在她身上都展露无遗。

郝蕾在十五岁时,就开始为了自己的梦想,离开父母离开家乡,独自打拼,有孤独有害怕,

但她不缺的就是勇气和野心。内心的孤傲和情感的需求常常彼此矛盾,在父母“要谦虚”的

教导下,她在锋芒毕露和掩藏自己之间犹疑紧张,内心隐隐的积蓄着基于自我保护的敌意。

她有很长一段时间的孤独,自认为苍老的灵魂,在这个星球找不到同伴。直到命运慢慢展露

它的恩宠,随着演出孟京辉廖一梅的戏剧,她开始和有着与自己同样真实和思索的灵魂对

话,用一句好似玩笑的话“我是火星上来的”,最终接纳了自己;与此同时,她的事业也渐

入佳境,获得电影金马奖、成立自己的工作室、发布自己的音乐专辑等。不仅如此,她强烈

而集中的天蝎能量,让她对潜入人的内心充满兴趣。她学佛、学占星、阅读各类心理学、身

心灵类的书籍,还有以后开办免费身心灵工作坊的愿望。

在采访她的近两个小时中,她表达的能量非常强劲,思维跳跃,信息量惊人。我能感受到她

身上那种充沛而又富有激情的生命力。孟京辉对郝蕾荣获第47届金马奖最佳女配角一事对

媒体说:“我觉得这事儿特别靠谱。因为她是一个用灵魂演戏的人!”郝蕾坐在一旁,只是

淡然一笑,特别有范儿。

心探索:最近在忙什么?你的作品一般都是怎样被创作出来的?

郝蕾:准备拍一个关于城市主题的小短片,自己做导演,但具体还没想好。因为创作是一个特别复杂、有趣的过程,甚至可以很惊险,很离奇。只要表达不偏离初衷就好,具体用什么载体呈现,音乐、电影或是书籍,以及读者会有什么体会,都是你控制不了的。创作过程中,自己的观点多多少少都会是

有犹疑的,是一个不断反思和问自己的过

程。比如说我想写“担当”这个主题,第

一时间的理解是,是男人就要第一时间冲

在前面,而自己又会问,为什么男人要第

一时间去冲在前面,一层层问下去,最

后,你会发现,犹如神助一样,把这些东

西全写出来后,就是你三十几年来积累的

对担当的理解。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过程,

是一个不断学习、反思、问自己还有提炼

的过程。

我也经常思考关于爱的议题,从元曲、

莎士比亚这些戏剧一开始,就一直在说

“爱”。还有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社会造

成的人的复杂性、每天听来的八卦、乱

七八糟微博上的事儿……这些东西都会引发

我去思考,老觉得要回家写点什么了。

心探索:你是不是天生就是一个爱琢磨事

儿、爱思考的人?很小的时候就这样吗?

郝蕾:大概从三、四年级的时候,我记得

那会儿和女孩子们玩皮筋,突然有一天,

她们就不愿意跟我玩了,我都不知道为什

么,特别不能理解。后来了解到,因为我

能跳得很高,很好。后来我就觉得,如果

我要和周围的伙伴们保持好一点的关系,

我就要隐藏自己。应该从那时候起,我就

开始琢磨事儿。

心探索:所以说,这种思考还是基于你对

于人和人关系之间的敏感、不自在或不满

意的基础上发生的?

郝蕾:是的。当时,我就开始想,把自己

显露出来是很危险的。包括,我父母对我

的教育,也是说,不要太出风头,不要把

自己的锋芒显露出去。从小我就特别擅长

各种文艺活动,四岁开始就上台演出了,

但马上这种光芒的显露就让我变成所有人

的危险。包括中学时候,有同学开始谈恋

爱,而你变得很突出的时候,大家就会不

理你了。我特别想和大家都有良好的关

系,当时我非常讨厌自己,我很不能理解

自己和别人的不一样。我拼命想和大家

一样。

心探索:所以,你的成长过程中,有人际

关系的危机或者说被排斥的经验?

郝蕾:是的。我有一个中学同学,毕业后

他跟我讲,你知道为什么大家觉得你很奇

怪吗?因为不论什么东西,你都是在别人

的前面,大家都跟不上你的脚步。后来去

了长春电影制片厂后,那时候,我变得极

其不爱说话,一个礼拜能说几句话,都是

大哥哥大姐姐,我算小的,和他们也没有

什么共同语言。我其实特害怕会形成这

样的感觉,18岁之前,特别不敢表现自

己,害怕不被接纳,被排斥。其实在不同

阶段,我都会有这样的问题,觉得自己并

不受别人的欢迎,内心也自动会对别人有

敌意。

另外,会有一些成熟的老师、长者喜欢夸

赞我。但我特别害怕听到这样的话,因为

我实在不知道该如何反应。而直到三四年

前,我才开始确认,我是对人Nice的,

是没有敌意的。和人交流时候的那种紧张

才开始放松开来,能接受自己,也能接受

别人。

心探索:你在博客上说,“我是火星来

的”,你是不是以这样一种打趣的方式,

最终接纳了自己?

郝蕾:我觉得我是个外星人,火星上的,

马丁叔叔(美国影片《火星叔叔马丁》中

的人物)的伙伴(笑)。有人说人孤独的

第一步,是大家听不懂你说话,第二步,

大家说你疯了,第三步,是你把自己关进

精神病院,你发现你不孤独了,因为你发

现了很多同伴。你不属于这个星球,是马

丁叔叔那个星球上的。生活中呢,有一些

马丁的叔叔,就够了。但是他们都太忙

了,所以我就自己解决,自己就养了三只

雪纳瑞。(笑)

我现在觉得,朋友不是找来的,是自然的

缘分带来的、吸引来的。勇敢的抛弃错

的,对的自然会来。

我希望自己能成为榜样

一段时间里,郝蕾的负面新闻缠身。公众对她的印象,觉得这是个既坚强又脆弱的女子。而她说,只是从小她就喜欢拿自己强硬的一面示人罢了。但她认为自己是强大的,能承担的,也希望自己的坚强能为别人树立起榜样。至于脆弱,她说处理的方式就是去承认它,这没有什么。心探索:感觉在你身上,有一对特别明显又同时存在的矛盾,那就是坚强与脆弱。你觉得自己是一个坚强的人吗?

郝蕾:坚强的人,我觉得应该是刘胡兰。(笑)我不是一个坚强的人,但我是个强大的人。我觉得每个人都有很多面,只是说,你拿哪一面示人而已。我爸爸经常跟我说,“郝蕾,牙跟舌头哪个硬啊?”我愿意拿牙示人,我从小就这样,这是我的选择,而且会越来越坚定我的选择,从小我就拿这个示人,这跟我“坚强”没有任何关系。

我只是借郝蕾这样一个名字,一个身体,在这个世界行走,上天给了我很多,我现在能有这样的心态,心里是充满感恩的。遇到这么多好人帮助我,我希望自己是一个榜样,让大家看到,苦难只是人生中的一个阶段,我希望我能激励、鼓励更多的人乐观地活着。所以,我希望能给大家一个乐观、坚强的榜样形象。

心探索:那你如何处理自己脆弱的一面?郝蕾:

面对脆弱的方式,就是去承认它。我在博客里也经常会说,我很绝望、失落、伤心什么的。这没有问题,我有脆弱的一面,没有关系。刚刚我还帮着解决朋友的分手问题,但其实,谁真正帮得了谁,我是他们双方信任的朋友,现在我学了心理学的知识,看上去也特别有老大的范儿,但最后,还是得她自己去处理,还是先得去面对和接受它。

心探索:能否讲一讲你对爱情的思考和 理解?

郝蕾:我以前爱得很过分,当不是很成熟的时候,就一直在释放自己,却没有考量过那个容器是否能承载得住,所以一定要看你的对象。当他是杯子,你给他一壶,还恨不得给一个海,必然要溢出来,溢出来怎么办?必须要去处理。好的容器会说,你不要倒太多,或者你给我倒满了,我给你倒回去,你再倒回来。这是爱情。但我经常说,真正的爱是超越爱情的。不论对谁,父母、朋友也好,也都要看看容器有多大。他应该有一个衡量的过程,有一个施与受的平衡。

在郝蕾博客的背景图上,赫然写着“彼岸”这样一个充满佛教意味的词。她学佛、吃素,有

自己的上师,还有一个意为长寿幸福海的藏名“吉美得吉措”。她阅读的范围从林语堂到萨

特,从南怀瑾到《与神对话》,甚至心理占星学,但初衷不是为了获取知识,而是为了领悟

生命,为了“管理自己的心和欲望”。

心探索:能说下自己的阅读史吗?郝蕾:十七八岁的时候,读书对我来说,更多是一种工具。读书是为了丰富自己的表演。学戏剧的,涉及的东西很多,社会学、哲学,我当时也看林语堂、余秋雨,但这些都不是打动我的书,直到我看到上海人艺排演的《禁闭》,萨特的戏剧,回来后就做了一个恐怖的噩梦。具体是什么我忘了,后来就去图书馆,看萨特文集里的剧本。看完之后,毛骨悚然!一般我形向内探索:管理自己的心和欲望

容一个好作品,都会用这个词。我对《苍

蝇》中的一段印象很深,说这城市里特别

臭,但你不知道什么臭……萨特的那个文

字的力量太强了,我觉得那个是在说人的

心,所以觉得特别有穿透力。一个好的作

品,肯定是直达内核,讲人的“心”的。

大约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就陆续找能打动

我心的书看。最近看佛学、身心灵的书比

较多,像《与神对话》,南怀瑾老师的系

列,心理占星什么的。

心探索:你还研究占星吗?记得你在博客里提过自己是上升双鱼座。郝蕾:对,我上升双鱼,有6颗星全在天蝎,太阳、月亮、水星什么的,还都在七八宫,能量很集中。天蝎能量很强,我可是蝎子中的蝎子,对于蝎子们我有很多话要讲。说蝎子阴暗,报复心强,这些都不是,蝎子是特别能忍耐和包容的星座,我不是一个愤怒很强的人,反而是很能处理自己情绪的那种。关于包容,是因为看人看事比较深入,对人性有诸多了解,所以包容性很强。蝎子们情绪超敏感的,水象的,我们这种人就像雷达一样能侦查出别人的情绪,比如我们在这桌,旁边那桌人拍个桌子,有什么反应,我们这就能成倍地感受到他们的情绪和能量,就属于这种体质。心探索:你去过很多佛教圣地,那么说一说去印度的旅程?这次行为艺术的旅程中,有什么样的感受?郝蕾:印度是个取经的地方,有火焰山的感觉。(笑)去的时候,在飞机场,剩五个人了,我一看,这不就是西游记吗,加上白龙马,那谁是谁?我想我肯定是孙悟空了!但后来发现,自己是唐僧!因为我的忍耐度是最大的,我得协调所有的人。想象一下,那样一个环境,平均气温49度!身体在那种状态下是很难受的,加上印度很脏也很潮,后来发现,我们踏上一个非理想的境地。但接下来我就想,我不能让环境主宰我的心,而是要用心去改变环境!这次主题是“无来去处”,如果我没做到的话,那这次活动不是皇帝的新衣了吗?所以,我很快调整了状态,也带领着一队人。我发现,苦难一些,人的潜能是无限的,整个过程中,居然没有人拉肚子,没有人生病,什么也没有!心态!心态太重要了!心探索:你是什么样的机缘开始对佛教产生兴趣并开始吃素的?郝蕾:佛理、佛学里的哲学对我影响很大。但信佛也不是某个事件忽然导致的顿悟,没有谁来敲你一棒子,我一直在整理、在反思,不是一个事件出了,才有反思的,我一直都在陆陆续续地思考,看 佛经。关于吃素,我是两年半前开始吃素的,第一年,什么都不吃,我也不爱吃鸡蛋,但必须吃点,很好,我觉得身体很轻盈,很有耐力。但我从来不排斥吃荤的人,也不会去教育别人不吃。这是自己的选择。其实也有很多佛教徒是吃肉的,比如在藏区,只能吃肉,没有其他东西可吃。你是吃荤还是吃素,这不是重点,重点你是了为什么。有朋友说,我吃了半年的素,我都要吃人了!(笑)那么你吃素,是为了什么,其实是管理自己的心和欲望。09年,我刚开始吃素的时候,有一个发愿,我发愿我未来结识的人都善良。我觉得这个愿望真在实现,不知道是心更干净了还是吸引力法则?不知道是身体呈碱性了,还是心念更干净了,就吸引来了很多善缘。佛说,一念一天堂,一念一地狱。起心动念很重要。心探索:你对信仰这件事情是如何看 待的?郝蕾:我觉得,有信仰挺好。你信点什么,总比不信好。但如果,它变成一个标签就不好了,因为现在有信仰是个很流行的事。其实,大家相信的不是上师,是他的智慧,甚至不是释迦摩尼,而是他的智慧。我在来之前,还做了个梦,关于我在说佛教。不知道谁和我对话,感觉一高级灵魂似的。(笑)

心探索:能描述下现在的生活状态、心态吗?郝蕾:很自然。我现在越来越能感受到活在当下的感受了。我以前是这么一个人,一下雨,我就掉眼泪了。现在一个人,去闻闻雨的味道,看到彩虹了,去珍惜彩虹的心情就好了,我在通过很多方式去表达。目前,有自己想做的事情,找到一些志同道合的伙伴,快乐的话,无论身体多么疲劳,你感受不到的。我想通过各种途径去表达,不管是演戏、唱歌、画画还是给朋友做心理疏导。心探索:你现在是如何理解幸福的?郝蕾:幸福,就是一种感觉。我老说,佛菩萨太不容易,人在里面转圈圈,婆娑世界,就是一个脏的、不愉快的、悲苦的世界。幸福是挪开遮住自己双眼的手,挪开了,就OK了,太简单了,但仍然有人做了很多生,还是做不到。但我的方式就会是,“没关系,你按照你的方式做吧,我们站在你旁边!”我身边有太多不愉快在发生,包括自杀。我刚从新加坡回来,就听到两个自杀的消息。生命是多么的珍贵啊。我希望尽一点力量,能给别人来带激励和榜样。所以,以后我希望,能开一个身心灵的店,让更多的人走进来。而且我希望这是公益的,因为这种课往往很贵,但也通常是生活窘迫的人更有危机感。我希望有一天,能有这样的一个机构,哪怕很小,一间教室也行。但我现在很多东西都得去学习。心探索:现在是否渴望爱?郝蕾:这两三年来,没有特别渴望爱。我在专辑里的寄语就表达过,爱情不是追来的,是等来的,是冥冥之中的缘分。而如果是你过度渴望,它本从一个很小的现实,会变成一个更大虚空;或者是过度的等待,来了人,就会想,就是他!不要做每天唱歌的美人鱼,小时候可以那样,但三十岁以后没有必要了。不是说我们更现实了,而是更懂得爱了。i 人在大风大浪过后,如果能勇敢面对和承担,命

运一般都能渐入佳境。现在的郝蕾,成立了自己

的个人工作室,各种创作和工作都在陆续进行,

虽然忙碌,但内心却日渐淡定。她说这个世界就

是一个婆娑世界,本来就是脏的、不愉快的、悲

苦的。而幸福其实很简单,就是挪开遮住自己双

眼的手。

幸福是挪开遮住自己双眼的手

以上这些选项,你又会选择哪些呢?最开始,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一个对爱情的期待,它神圣又遥远,它是那样美丽,贴在我们光明的未来图表上,仿佛是某个注定会实现的伟大蓝图。也许周围的人看起来达到了这些美好的期待,我们觉得那理所当然;也许有些看起来达到的人竟然失败了,我们觉得惊恐万分,觉得再也不敢相信美好的爱情。无限放大的美好对应着无限放大的恐惧,过高的期待一被触犯就立刻缩回成为不敢期待。于是爱情的面目在我们手中被来回揉搓加工,终于看不清原型。而本次调查的结果中,选择最多的前几项是“他/她愿意陪伴你,包容你,带着你一起成长”、“能够一直携手相伴到老,甚至生生世世”、“他/她会愿意为了你而努力和改变,完善自己”“双方都能完全信任彼此,不会有任何猜疑”,看起来我们大多期待的无外乎是信任、永恒、包容、唯一……这些是真正的爱情吗?或者难道这些也只是幻象吗?那么真爱又是什么呢?

本期的专题将会告诉你,剥落掉幻觉的外壳,里面真实的爱的形状。他/她会愿意为了你而努力和改变,完善自己 他/她愿意陪伴你,包容你,带着你一起成长 你们之间,不用说话就能知道心意 他/她会很好地照顾好你和你的家庭和他/她在一起,就不会再觉得孤独 对方十分成熟强大,可以帮你解决一切难题你们有共同的目标,并为之携手努力 你们的理念和信念完全一致,不会有冲突 彼此是唯一的“那一半”,在一起才能完整 双方都能完全信任彼此,不会有任何猜疑 他/她十分坦诚、忠实,让你有绝对的安全感 可以冲破一切阻力,并被所有人祝福 在身心灵层面都很和谐,愿意共同探索进步 能够一直携手相伴到老,甚至生生世世调查:你心目中的理想爱情是?剥落爱情的幻象

策划、执行/本刊编辑部

——何权峰《爱,不是你以为的那样》你不是爱错了,而是弄错了

“爱情”是泥潭里的微光口述者:麦默 男,28岁,工程师

编辑 采访/筱竹

我常觉得自己在宇宙的某个黑洞里越陷越深,又像是个泥潭,想把过去的一切都试图黏住。

一位很有智慧的朋友跟我说,美满的婚姻就是把全部的情感都互相投射到彼此身上,这样才是人生的至境。可是,我的心灵无法专注地投射一种情感,我做不到。我的现实和心灵是分裂的,甚至心灵层面也被不同的情感需求拉扯成好几部分。陷在复杂浑浊的泥潭里,我也羡慕水晶一样澄澈的湖水。但我却不知道,我的出路究竟在何处?……

我常觉得自己在宇宙的某个黑洞里越陷越深,又像是个泥潭,想把过去的一切都试图黏住。

前女友A换了新工作,离我的单位仅有500米远,实在没有理由拒绝一起吃饭的建议。席间,总有那么一点令人尴尬的沉默,随便一个小心翼翼的新话题,都可能会碰到旧伤疤,令人心生感慨。吃过饭之后,天色还早,复杂的首都交通无法不让人心生畏惧,所以,实在没有借口不在周边并肩散散步、谈谈天。啊,不知不觉又过了两个小时,送她回家,没有理由不一直送到楼下,目送她走进一个复杂结构的小区,没有理由不伫立原地,直至她的背影完全消失,还要加以若干联翩的浮想。

对,我们必然没有任何可能了。我已结婚,她已生育,工作挣扎,家庭稳定。但是为什么好像还存在着某种割舍不掉的情感?为什么那些放大的纠缠、遐想、灰暗、自我控制,还如同当年恋爱的节奏和感觉?只是我知道,尽管看上去很像,但那应该不是爱情,至少我希望不是。

前女友B工作多年后终于考研成功,打着感

谢的名义,约我到一个平常的火锅店。在

烟雾缭绕的对面,我注视着这个人,她长

发盘髻,干练,说一是一,有大姐大的风

范和幽默感。遥想当年,我在她面前很难

说完一句完整的话,不是被打断,就是含

糊带过,七年前我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

分手,四年前再见到她,依然有思路和交

谈导向上的压抑感,两年前,帮她联系一

些学校的资源,配角、被迫捧哏的感觉仍

然十分强烈。尽管彼此已经是彻头彻尾两

条路上的人,然而这种压抑的能量依然时

时投射到我身上,好像某种未完成也永远

不会完成的仪式。

对我而言,A和B的能量纠结已有十年之

久。曾经它们先后进入我的身体里,以非

常清晰,但彼此迥异的方式。其实,不妨

说得再直白一点,出于某种信念,我选择

了B,但是A一直不时出现在我身边,这种

尴尬的场景一直使人难以取舍。

说起来,A是我的初恋,也是我很长时间

以来毫无争议的人生目的和方向。但是,

阴差阳错,由于她的假装放弃,造成了我

的暂时放弃,后来又分别是策略性放弃、

绝望型放弃……要命的是,这期间我和B又

阴差阳错地走到了一起,关系又一直很稳

定。我尽量把A藏在心底不见光的角落里,

压着她,不让她出来,可是却无法消解自

己内在的纠结……有一次,A和我偶遇街

头,交谈片刻,彼此难过,A抬头说,抱我

一下,我心烦意乱地拒绝,她把头贴上我

的胸口,我赶紧粗鲁地一把推开,转头就

走……这些事情,B是从来不知道的。尽管

我在她面前从没隐瞒过和A的交往,因为在

行为层面,那些都是光明磊落的事情,但

是,在最深的心灵里面呢?我似乎从来没

有完全向她坦白、剖析过自己。

总之很纠结,这么多年了,一直在纠结。A

和B过去了,还有C,还有D,还有E。不管

她们是不是同时出现,她们的能量总会在

我内在的某个空间内相互纠缠。也有很多

朋友对我说,其实很明白,你对B没有很深

的爱情,为什么不干脆彻彻底底的放下,

转身选择A呢?我真的很难解释:我办不

到。对,我就像个全力吸取一切能量的大

泥潭,想把过去的一切都试图黏住。因为

那些相知相惜相契的瞬间,是泥潭里的点

点微光,除此之外,我找不到活着这件事

有什么根本的、确实的意义。

尤其是现在,我结了婚,女儿活泼,家庭

和谐,只是……另一部分的我仍然深陷在宇

宙的黑洞里。不要说A和B的能量没有完全

散掉,就是后来的C、D、E,也无不在心

头留下深深的烙印,夜深人静之时,摸摸

就会发疼。一位很有智慧的朋友跟我说,

美满的婚姻就是把全部的情感都互相投射

到彼此身上,这样才是人生的至境。可

是,我的心灵无法专注地投射一种情感,

我做不到。我的现实和心灵是分裂的,甚

至心灵层面也被不同的情感需求拉扯成好

几部分。陷在复杂浑浊的泥潭里,我也羡

慕水晶一样澄澈的湖水。但我却不知道,

我的出路究竟在何处?……

1.爱情是永不消逝的电波

小时候读童话,故事总是戛然结束在“王子和公主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一起”。待到情窦初开之时,浪漫缠绵的言情小说、呼天抢地的情歌、电光火石般的情爱影像,这一切都铺天盖地而来。它们铸造了一个关于爱情的错误信念:我们以为爱情拥有激情四射的、永不消逝的光芒。

在文学和电影中,我们的目光也被锁定在那些戏剧化的夸张情节之中。然而,一旦进入真实的亲密关系,幻想就像肥皂泡一样不可避免地破灭。喜怒忧思悲恐惊,各种情绪轮番上阵。能量起起落落如月圆月缺,让人时而平静,时而厌倦。我们方才幡然梦醒,原来爱的激情注定是短暂的。

2.爱情必须天长地久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古老时代的爱情民谣一直传诵至今,透露出人类对于两性之爱的终极幻想:真正的爱情必然是天长地久的,抵得过海枯石烂不变心。然而,同样从古老时代开始,痴情女子负心汉、痴情男子薄幸女的故事就流传不衰。或许,还是纳兰性德的那首《木兰词》看

得比较清醒:“人生若只如初见,何必秋

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

易变。”爱情这件事,和世间的其他事物

一样,脱离不了无常的本性,有缘起缘

灭,也有成住坏空。

3.爱我,就应该为我而改变

“你要是真的爱我,就应该为我而改

变”,这是许多恋爱中的情侣吵架的口头

禅。然而,一旦关系中的一方对另一方提

出不对等要求,或是试图将自己的个人意

志强加在对方身上,双方以爱情为名义的

权力斗争也就不可避免。在深层的亲密关

系里,占有欲、操控欲总是披着“爱”的

外衣粉墨登场。

也有人认为,爱情中的双方应该互相“改

造”,以达成高度的和谐与默契。殊不

知,我们的人格结构和心理倾向早在成

年之前就已经建构完成。若想进行“改

造”,必然给内在带来巨大的心理冲突。

而那些经受不起这种冲突折磨的爱情,就

只好走向结束。

4.相爱应该心心相印、不起冲突

很多时候,我们无法面对亲密关系里的冲

突与分歧,因为那意味着相互的不满、指

责和要求,意味着悲伤、难过、委屈、埋

怨等所有的负面情绪被翻搅上来。而这打

破了我们和爱人之间心心相印的美好感

觉,将我们拉回到粗糙的现实中,面对那

些鸡毛蒜皮的摩擦所造成的心灵隔膜。

然而,没有冲突,也就不会有真正的亲

密。这世界上的任何一个人,包括你的爱

人,并不是你心灵的完美投射。和你一

样,他(她)拥有自己的知觉、感受、思

想、观念和意志。你们必须在冲突中去深

刻地了解对方,在矛盾中看清楚彼此的

真相。而逃避冲突、维持表面和谐的“爱

情”,只会让彼此的心灵隔膜越来越厚,

最后变成两个熟悉的陌生人。

5.只有爱情能拯救我的脆弱

我们的内心,隐藏着深深的脆弱无力感:

爱的匮乏、价值感的缺失、生命意义的阙

如。心理学的“坑洞理论”认为,这和我

们的童年经验密切相关。也许是父母没有

给予你足够的温情与爱,也许你的自尊和

意志曾经遭到过毁灭性的打击,也许不快

乐的童年给你留下深深的阴影。这些经验

在心灵中布下一个个坑洞,让我们觉得空

虚难耐。而爱情的出现,似乎总能瞬间点

亮我们苍白的生命。

只有爱情能带来拯救,真是这样的吗?曾

经把爱情当做生命信仰的人,或在飞蛾扑

火般的恋情中焚烧得面目全非,或执著坚

守着无望的感情,终局却总是心碎幻灭。

恋人的分手,如同血肉分离,将我们从一

段感情中剥除。摸一摸自己的心口,那脆

弱无力的感觉依然在。因为心灵的坑洞无

法靠另一个人填补,只能勇敢地去接纳、

面对。

6.有了爱情,我将不再孤独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

偕老。”《诗经》里的句子是那么温暖美

好,到如今依然是爱情的最佳誓约。而许

多美好的爱情故事,也总是以相互陪伴作

为开始,以白头偕老作为结局。然而,有

了爱情,乃至有了婚姻、家庭,并不意味

着我们从此就能脱离孤独的境况。

从胎儿离开母体,我们便远离了那原初的

圆满融合之境。而在婴儿时期,沐浴在母

亲的微笑和凝视之中,我们再度领略到情

感融合状态的生命欢悦。这珍贵的情绪记

忆被我们的潜意识保存下来,继而在恋爱

中向对方投射,让我们感到自己不再孤

单。可是,“孤单”和“孤独”终归是两

回事。孤单可以寻求陪伴和安慰,孤独却

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命运。而爱情,在某种

程度上可以缓解孤单,却无法让我们不再

孤独。

Special Issue

到底什么是真爱?

在这个世界上,包含着很多的秘密,只要你用心去发现,再加上一些运气,说不定就能揭开其中的真相。然而,除了秘密之外,还有一种东西叫做“奥秘”。和秘密不同,奥秘永远没有办法被开启,你能做的只是更接近真相,紧跟着便再次与之失之交臂——比如“真爱”这回事儿……

“原型”之爱不是真爱吗?

在这个世界上,包含着很多的秘密,只要你用心去发现,再加上一些运气,说不定就能揭开其中的真相。然而,除了秘密之外,还有一种东西叫做“奥秘”。和秘密不同,奥秘永远没有办法被开启,你能做的只是更接近真相,紧跟着便再次与之失之交臂——比如“真爱”这回事儿……有人说,所谓真爱,即永远错位的时空。

因为谁也不可能在当下的现实世界里,于

另一个人身上找到属于自己的真爱。而只

能在故事、戏剧中瞥见到那种完美的结

合,抑或在幻想或憧憬中找到那个只属于

你的“他(她)”。

正如心理学家荣格所说,在我们的内心当

中,存在着一个异性的原型,他(她)是

永恒的心象,既属于所有灵魂,同时也因

为个人的不同,完全归属于每一个个体。

我们就是依据这个内在的心象,去外在的

现实中找寻那个梦中的情人。然而,如你

所知,在现实中不可能存在一个与你的异

性原型完美贴合的他(她),也正因如

此,真爱其实并不属于现实这片土壤。

当然,作为一种完美的存在,真爱本身一

定在诠释着某种灵魂层面的全然。这就要

求我们能够试着去体会甚至走进另一种爱

的观念之中——即“真爱”并非存在于关

系里,而是完全意义上的一个人的事儿。

就好像诗人爱上缪斯女神,智者被雅典娜

所垂青,而在每一个女人的心中,都一直

有一位白马王子在默默守候。

如果从心理意义上来看,这是一种对现实

所给予的积极补偿,即以内在的真爱来弥

补现世不完美的关系。而从思辩的角度来

说,这也是一个有趣悖论,因为一个人越

是趋于自我的内在整合,也就越懂得什么

才是真爱的意义。反之,你只有在内心中

找到这份只属于你的真爱,才能开启自我

与自身的交恰……

“情结”之爱也算是真爱?

每每提及真爱,相信古今中外没有人能给

出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定义,因为谁也说

不清其中的奥妙。那些你以为的真爱,往

往经不住现实的考验,还没来得及轰轰烈

烈便已然早夭;而那些不为你看好的姻

缘,却常常能一路上磕磕绊绊,白头到

老。所以,但凡论及真爱,狡猾一些的学

者一定会为真爱找一个对立面,然后从差

异的角度去论述,比如性与爱,金钱与爱

情,亲情与爱情,等等。而这其中心理学

家最爱找的一个反面,非情结莫属了。

海灵格说,在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真正从

内心里变得成熟之前,他们只是不断在对

方的身上寻找自己异性父母的影子而已。

实际上,对于每个个体而言,异性的父母

是一个人最早认识同时也是最初试图去接

近的异性,在这段早期的关系中,无论我

们是获得了足够的满足,或是总也没办法

所要到足够的关注,都会在我们的内心中

形成一个“心结”——直观地讲,这个结

作为第一且最深的印刻,就是日后我们找

寻另一半的主要“标准”。所以,无论是

在我们自身的经历还是他人那里看到的爱

情,大都是这样的“情结”之爱。

于是有人说,恋爱就是在不断填充那个曾

经无法被兑现的欲念。而所谓另一半,不

过是一个过渡性的客体,一个替代品而

已。虽然这种说法未免极端,但在历经现

实的蹉跎与打磨之后,我们似乎不得不接

受这一现实——你没办法真的按照自己

的方式、模式去掌控对方,更不可能舍去

自身去成全他人。自此,有人选择继续承

当,有人则干脆离开……

虽然情结之爱不免纠结,但也有人说,

“爱”作为除了金钱以外的内心世界的一

般等价物,没有所谓真假一说。或者说,

所有的爱都是真爱,当然情结之爱更不会

例外。因为爱是纯粹的,情结只是表达爱

的方式。而且爱永远是积极的,区别在于

方式是否健康合宜。爱的表达离不开特定

的方式,关键是在你得到的这份爱中,你

更关注爱本身抑或情结所在。因为有的时

候,情结不仅仅是两个人结缘的契机,同

时也只有在互动中才能形成模式。

爱情≠爱≠幸福

真正的爱里没有紧抓、恐惧、占有,但情欲里一定有。我们常常

把爱情和爱混为一谈,所以才会困惑。

心探索:人对爱情的追逐是本能吗?

孙霖:从纯生理的角度看,爱情像是一场

化学反应。遇到一个人的这件事,让你产

生恋爱的感觉,这种感觉刺激腺体分泌出

带来愉悦的激素,让人有了生理及心理的

愉悦感。

往深处探究,我们都会有迷思,觉得爱情

是美好的,其实只是尝到了药片外面那层

糖衣、老鼠夹上的奶酪。人类追求爱情的

动机和目的是想找寻幸福,其实恰恰相

反,你只是拿到了一个人生任务,后面可

能需要付出一些代价。

心探索:即使受过爱情的苦,但很多人还

是会坚持认为下一段爱情会更好。

孙霖:我们生来就被一种观念催眠了,以

为自己天生在心里上就是残缺的,必须要

找到另外一个残缺的人,一起往前走才能

孙霖:美国催眠学会(ABH,American Board of Hypnotherapist)

认证催眠咨询师,中国劳动部认证高级催眠咨询师,擅长运用灵性催眠

技术与灵气手法相结合,协助个案疗愈今生的心灵创伤,理清纠结的关

系,调节生命能量状态。

幸福快乐。所有的宗教、灵修都是在致力

解除这种催眠。

很多时候,我们对爱情的渴望就像强迫症

一样。身体层面的性驱动,生理快感驱使

着我们追逐爱情。而心理层面的,就是挥

之不去的孤独感。我定义孤独感就是一种

心紧缩的状态,要么去找另一个人,要么

是酒精、毒品,去屏蔽掉内心孤独的感

觉,不去面对那个黑洞。对爱情上瘾,是

在利用伴侣的存在去掩盖孤独。

心探索:“人生而孤独”,不是有这种说

法吗?

孙霖: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感觉,

尤其是“单独”的状态时。不过孤独感可

以消除,只要让心从紧缩的状态变成打开

的状态,不需要刻意爱、索取爱,只要把

心打开,爱就会流动起来。如果只局限在

自己的世界里,忽略他人的立场、感受、

情绪,是永远无法将心打开的。

我经常带领大家做一个练习。所有人牵手

围成一圈,先感受自己的心的状态,是放

松的还是紧绷的,很多人是紧的;然后再

去感受左手牵的那人是什么样的能量、状

态,再去感受右手边的人;最后再回到自

己的身体感觉,会明显感觉到放松下来

了。为什么,因为你开始把注意力分给他

人了,你的心打开了。

我本人在生活中很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

走在人潮汹涌的街头、地铁站时,让自己

放松,深呼吸,把各种人的气味吸到体

内,去感受他们的震动频率、能量状态。

当你能敞开时,你对周围人的评断就会消

失。当你跟周围的世界有了连结,孤独感

不再驱使你去找一个人来爱,这时你才有

选择,从对爱情的强迫症中解放出来。

心探索:但社会主流的价值观,似乎并不

支持我们有这样的觉醒,所有的渠道都在

试图告诉你:你必须有人爱,你必须有个

家。电视上的相亲节目、情感栏目、电视

剧,把爱情、家庭描绘得既物质又乌烟瘴

气,好像除了剩男剩女、买车、买房、婆

媳战争、大奶斗小三之外,什么都没有

了。很多人就误以为这就是现实了。

孙霖:基于集体无意识的主流价值观会催

眠人。尽管人有时很清楚那些不是自己想

要的,但既然大家都那么说,应该能得到

什么好处吧,于是就去做。也有人根本是

懒得想,坚持个性既不安全又费事。附和

主流,才能被社会接纳认可,求得安全

感。至于忽略了内心感受所遭受的痛苦,

只能打掉牙往肚子里咽。

主流价值观的“现实”并不一定是真实

的。关键是看你敢不敢让自己有独立的清

醒的人生反思能力,问问自己到底想要

什么。

心探索:大家都在谈论爱情,但好像说的

根本也不是一码事。

孙霖:什么是爱情?什么是爱?语言是是

模糊的,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人生经

验往上面附加注释。当两个人互相承诺

“我爱你”时,他们对“爱”附加上的东

西可能完全不一样。

在我理解,“爱情”就是看起来很像爱的

情欲。真正的爱里没有紧抓、恐惧、占

有,但情欲里一定有。我们常常把爱情和

爱混为一谈,所以才会困惑。

爱情只是学习爱的一个途径而已,友情、

亲情、跟动植物的相处,只要心打开,

就能感受到爱。爱情只有升华到爱才能

长久。当你口口声声说爱一个人时,去看

看你的内心感受,如果很紧缩,那就不是

爱,只是占有。

当你成为一个“充满爱的”人,那无论面

对的是什么,心里都会有爱流出来,你想

做什么、该做什么、要怎么做,你都会很

清楚,一切随心而发。

心探索:要在亲密关系里做到全然敞开,好像比向陌生人敞开还要困难呢。

孙霖:举例说,你的宠物狗不听话,闯了大祸,你并不会特别痛恨它。但有时你的伴侣不过犯了一点小错,你就愤怒至极不能容忍。因为你对小狗没有期待,你对陌生人也不会有期待,所以你不会有落差。但对伴侣的期待常常太高了,想当然地认为伴侣应该怎么样,达不到就会让你失望。这种做法根本没把伴侣当成人,只是符号、工具而已。

如果你观察一对正在争吵的伴侣,那不是两个成年人,只是两个孩子在耍脾气。成年人是懂得理解、宽容、妥协的,但孩子不会,孩子的出发点是“我是世界的中心你们都得配 合我”。

心探索:怎么才能让“心”成熟呢?

孙霖:这个时代并不注重对人性的培养,只重视对大脑的教育,学习知识,导致大脑过度发达,而心智欠缺。我们长大了,心却不成熟。其实,很多身心灵课程其实都是在给“心”补课。

很多个案会困扰于亲密关系无法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分析下来,他们所认为的“如果能拥有好的亲密关系,就能幸福、轻盈、放松、安宁”,追求的不过是爱的不同面向而已。有很多手段都可以达到“充满爱”的状态,不一定非要借助爱情。

不妨问问自己,“为了让我觉得幸福,我可以为自己做什么”。先具有爱的能力,再进入各种关系,才能圆满。这也是成熟的表现。

心探索:从你辅导过的个案来看,让亲密关系破裂的最主要因素是什么?真的是第三者吗?孙霖:导致亲密关系破裂的最主要因素是我们“投射”的幻灭。我们基于各种影响,在成长的过程中在内心对理想伴侣设定了一个形象,然后开始把这个形象投射出去,以期找到与之相符合的人。很多时候,因为我们太想要这么一个人了,在遇到一个生活中的人时就会一厢情愿乃至忽略一些实事,把这个形象投射到他身上。在近距离相处一段时间后,这种投射开始失效,我们会看到一些更真实的东西。于是,不满、厌烦和失望就会随之产生,亲密关系也就面临危机。

也提醒大家去关注亲密关系中的四个基本原则:你无法改变别人,除非他(她)有意愿改变;也不要急于改变自己,改变意味着不接受,只能先去觉察,改变是觉察自然而然的结果;不要去指责对方让你无法忍受的地方,你受不了的只是自己被对方引发出的模式和情绪,你恨那样的自己。想让别人爱你,先学会爱自己,让自己变成可爱的人。

我与108位征婚者

我1989年从法国读完书回到台湾时,已经算是个“高知剩女”了:28岁、女硕士、海归、独自居住、刚刚结束一段感情。那时候的台湾社会和现在的大陆很像,很多受教育程度比较高的女性难以找到合适的伴侣。

“生无悔,死无惧,不需经济基础,对离异无挫折感,愿先友后婚,非介绍所,无诚勿扰。”

我以“吴小姐”的名义在台湾《自立晚报》、《联合报》、《中国时报》三家报纸上刊登了这样一条广告之后,生活变得分外忙碌。有人打来电话问是否是婚姻介绍所,当得知不是后就挂断了电话;有人问完岁数以后就直接挂断电话;还有个应征者是女人,一开始声称为自己的弟弟找对象,后来却改口说是为自己找……总之接触到的108个人中,最后我见过面的也不过四十个人,其中只有两个人成为了长期的

朋友。

现在回过头来看这段时间,感觉五味杂

陈,有欢喜,也会紧张、会烦,你不想见

对方也打电话来。去见了以后也会有压

力,因为对方喜欢上你以后会总打来电话

找,还有要防范危险的人。我觉得是有点

提心吊胆,有时候有点新鲜。但后来终究

没有碰到合适的人。其中有两三个觉得还

可以,但也没有特别觉得心动,跟他们在

一起也不会觉得更好。

一转头,遇到Mr .Right

“生无悔,死无惧,不需要经济基础,对

离异无挫折感”,说穿了这是个很高的标

准,能理解这句话的人才能和我有精神上

的沟通。我不需要找有房有车的对象,但

就怕没人能够理解我,尤其是理解我内在

深层的需要。但我发觉,依我的性格,在

一般人里面挺难找到合适的。太正常的不

行,太怪的也不行。后来我觉得这样还是

不要结婚了。但世事难料,当我对于婚姻

不再抱有幻想之后,1994年在德国却邂逅

了Mr .Right……

那是个雨天,我去看电影。偌大的电影院

中只有三个观众,我后面则有一个德国人

一直对着我微笑。诧异于观众人数的我扭

过头张望了几次,结果后面的德国男子误

以为受到“邀请”,兀自走来坐到我的

身旁。

电影完毕后,我们同去咖啡馆并相言甚

欢。聊着聊着,我发现我们俩都是记者,

而其在做这份工作之前也都学过戏剧。而

就是在这里,我听他说,“我刚才看你走

进电影院,你看起来又老又悲伤,好像活

了一百年。”我心动说,“一般的女生听

到这个话肯定掉头就走,但是我非常非常

喜欢这句话。因为这句话是我很喜欢的法

国诗人波特莱尔的诗。”

几个小时候后我们各自回家,而第二句话

也递到了我手上。那时候没有微博,也没

有手机,所以是传真机传过来一个纸条,

上面写着“我总是在葬礼的时候笑”。我

理解他的意思。就在当晚,德国男人回

家跟自己的女朋友说,“我认识了一个

人”;而我回家也跟自己的男朋友说,

“我认识了一个人”。三天后,我和德国

男子决定结婚,16天后,我们结为夫妻,

至今相守相惜,而让我们真正走到一起的

还是因为他懂得真正内在的我。

对我来说,最初的征婚其实就是剥离爱情

的幻象的过程,让我看到更多人的真实

面,情感建立的脆弱艰难性。但当我不再

把期待寄托在婚姻和感情上,不再想结婚

时,反而能够吸引到了优质合适的伴侣。

我们都看到了真实的对方,不抱任何多余

的期待。

婚姻中,让孤独与亲密并存

“我觉得,中国女性对于爱情总有些难舍

难分的虚无幻象成分在里面,而西方男子

则对感情抱着实际的态度,他不断打破我

过去对于爱情的某些依赖思想。我就曾问

自己的老公,‘如果我离开了,你还活得

下去吗?’我得到的答案是,‘应该可以

吧。’ 而且老公还教训我说,‘每个人都

应该独立,要是我不在的话,你也应该好

好活下去。’”

我早年在巴黎读书期间总是怀着很强的孤

独感,从不幸福的家庭长大的孩子大概都

因为缺爱而对此深有感触,这也是回乡后

急于结婚的原因之一,希望通过结婚摆脱

孤独。但现在,我却不认为应该为了摆脱

孤独而结婚。一定的孤单感能让我保持自

己的空间,反省、思考自己的人生,知道

自己想要什么。

结婚后,我先生从不给我束缚,希望我活

得像自己就好了。虽然两人天天发生语言

文化的差异,但还是富有生活情趣。婚龄

久了,我跟先生说,我们像一家人,先生

一听就说,不,这样是乱伦,我们是夫

妻。其实激情就像大火一样,我们现在的

关系是小火,温温的。原来,其实过去我

们认为夫妻婚后就融为一体,也是一个幻

象,婚后,我们仍然是两个人,但是爱情

把我们联系到了一起。

婚姻需要很多努力和学习,也要尊重对

方,不要天天腻在一起。各自保持各自的

空间、活动和朋友。彼此有思想和物质上

的交流。婚姻真是一大艺术。当年征婚来

的人大部分都是离异的,所以婚姻成功最

关键就是经营。

“完美伴侣”都是幻象

陈寿文是身心灵出版行业的中坚人物。他热爱超个人心理学,还创办了一

个长达三年的同名读书会,也写了不少身心灵相关的文章。他写的东西思

维清晰,逻辑缜密,一看就是个非常理性的人,这不由让人好奇,这样一

个理性十足的人,会怎样对待感情呢?

而真的交谈起来,却会发现,他是一个感情十分丰富而真实的人。他和现在的恋人贝壳由书

结缘,他说,她完全不是他之前想象的“完美伴侣”的样子,但是他们的相遇、和他接触身

心灵领域这件事,都像是冥冥之中的某种指引。而当被问到“觉得你们是灵魂伴侣吗”的时

候,他笑着说:“灵魂伴侣嘛,就是给你磨难最多的那个人。如果这样定义的话,我觉得我

们就是啊。”心探索:你对爱情有过什么期待?会有那种对“完美爱情”的想象吗?陈寿文:这是一个必经的过程。我在经历爱情之前,就有不少对完美爱情的想象,可能因为期待太高,到28岁才开始谈第一场恋爱。由于我比较爱看书,所以可能也有不少看书时形成的期待。比如看了马斯洛那几个层级的理论,我就很期待那种“自我实现”的人之间的爱情;看了弗洛姆《爱的艺术》,就会期待未来的对方一定要是个成熟的、独立的、有爱的能力的人。后来才发觉这都是幻象。心探索:那你遇到现在的恋人的时候,是已经放下了这些想象吗?陈寿文:我觉得后来之所以能遇到她,正是因为我已经放下了一部分期待,不再对那个“完美伴侣”有一个什么标准。所以她绝对不是我过去所想象的“完美伴侣”的样子。比如我过去可能会想象完美伴侣是高高瘦瘦的,她就不是这样的;再比如我以前期待完美伴侣会很温柔,可是她脾气就很暴。这都跟我理想的完全不一样,但是因为我放下了期待,就可以看见更多的东西了。

心探索:那你遇到她的时候,她也同样放下了这些期待吗?陈寿文:她刚开始还是有蛮多期待的。我们两人不同之处有很多,不少东西都是不断地磨合。但当你没有幻觉了的时候,就会觉得人不是一定要去改造对方什么的。我那个时候对人已经没有改造欲了,不过她当时还希望把我训练成符合她的需求啦,哈哈。

但是我觉得这样也挺好,她这种“训练”

对我本身是有好处的。因为这也帮助我,

打破了我另一层面上的幻象:比如我过去

可能总是幻想要怎么改造社会,我会去读

各种政治经济学、研究社会的各种问题,

结果反而往往忽略了自己,就容易陷入一

种太往内的阶段啦,发展不太平衡。人其

实应该内外平衡啊。而她完全是外向型的

哦,她来之后,就“训练”出我很多现实

生活上的能力,让我也会更注重自己的

身体。

心探索:当她经常想要改造你,训练你的

时候,你会有情绪吗?是怎么调节的?

陈寿文:开始也会有情绪啦。比如她有时会怪我很差劲,挣钱没她多什么的。我也会觉得很不舒服,很痛苦。不过随着“修行功底”的逐渐加深,我就可以逐渐接纳,因为随着了解,我会明白她背后是什么东西。她们家属于“精英”教育,她父母都很厉害,对她实行挫折教育,只有考到好成绩才能得到奖励这样的。所以虽然她学历背景很高,工作也很主流很风光,但内心还是有自卑和恐惧的,因为她从小到大得到的都是有条件的爱。当我明白到这些情绪并不是真的都是针对我而来的,我就会有一个理解,就会容易接纳她,这是一种无条件的爱。还有之前我们去看星盘的合盘,占星师说,我上辈子是欠她的,所以这辈子要付出多一点,哈哈。我也很乐意接受这个观点,这可能也是我更容易包容她的原因之一吧。而很奇怪的是,我就这么顺着她走,却意外地发现她也会变。这些年来,她的变化其实很大的,最开始认识她的时候还总是情绪波动很大,现在就整天喜乐乐的,大家都看得到。

“如果你不能了解自己对爱情的信念,洞悉灵魂的本质,观照内在滋养你灵性的光,打破

‘有个唯一的灵魂伴侣在世界一角等着我们去寻找’的想法,一直让自己陷入寻找灵魂伴侣

的迷思而饱受压力和失望,孤独残缺必将伴你终老。”

采访 撰文/马倚君

张芝华:著名催眠师和催眠培训师,身心美学作家,

身心灵导师和企业培训专家。

心探索:这个世界上真的有所谓的“灵魂伴侣”吗? 张芝华:广义来说,宇宙中每个人都是我们的灵魂伴侣。在这一生中遇到的灵魂伴侣,也不尽然都是我们的恋人或配偶。有些伟大的灵魂为了成长的目的,会让我们觉得彼此很相契,感觉像同一体。有时你会觉得自己跟父母、兄弟姊妹特别投缘,因为他们就是你!也就是说,这许多个体都来自同一个灵魂星团。我们也称之为同类灵魂。 狭义来说,此生在地球上我们会和好几位灵魂伴侣相逢,有的是第一次邂逅,有的是生生世世以来很深的因缘,他们出现在不同的时间点,千山万水来和你重逢。这是我们说的情爱灵魂伴侣。 心探索:很多人坚信,只有“灵魂伴侣”才能带来最美满的爱情,您怎么看?张芝华:这些年我上课时也会跟学生们交流,很多人之所以有这样信念,是把

我们真的有灵魂伴侣吗?

找到“灵魂伴侣”等同于找到“幸福”,

觉得只有选对人、嫁对人,才有可能得到

幸福。其实幸福并不是目标或是终点,它

只是一个手段、过程而已,你并不需要到

达哪里才能幸福,并不需要有很多钱、被

许多人尊重、宠爱才能幸福。当你是一个

有内在幸福感的人,你才能感受到幸福。

一个内在不幸福的人 ,遇到谁都不会幸

福的。

心探索:如何去判断一个人是不是适合自

己的伴侣?

张芝华:组成人的四大基本要素,身体,

情绪,思想/价值,精神/灵性,去衡量两个

人是不是比较合拍的伴侣,也可以从这四

方面去看。

首先是身体层面的。你要爱一个人时,对

方起码是顺眼的,不能有你无法容忍的体

味之类的问题。伴侣之间的性关系协调也

非常重要。性是生命能量,伴侣经由它达

到身心合一的状态,很多关系的裂痕都出

在这里。

伴侣的功课从身体开始。当你说出神圣的“我愿意”时,就意味着要去接受对方未来可能变得跟此刻不一样,也许会变丑、生病甚至残疾。男女之间的爱大多数都是“有条件的爱”,想象如果有一天对方变成性障碍者,你还会爱他/她吗?如果做不到无论对方变成什么样都不改初心,就千万不要以为自己的爱有多神圣。 第二是情绪层面的。情绪是最无法控制的,最容易让伴侣之间起矛盾冲突。每个人心里都有所谓的“情绪地雷”,它缘自于深层的未愈伤口及未被认可的自我价值,经年累月的风霜沙尘覆盖在伤口上,形成了人生中的未完成事件。 第三个是信念、思想。这牵涉到一个人的价值观和内在神圣,一个人心里的神殿内供奉着什么,那就是他(她)最在乎的。比如,一个人认为最重要的是孝顺,那伴侣如果侮辱到他(她)的父母长辈,一定会激起强烈的反抗。其他诸如金钱观、自尊、公平正义的价值观、都会影响一个人看待世界、感情的方式。每个人的价值观都没有错,重要的如何在亲密关系中 平衡。 第四个层面就是精神、灵性的层面。很多伴侣会觉得一切都很好啊,生活也很安逸,但总感觉像活在两个世界里无法沟通。用新世纪的观点看,两个人如果能信仰某种“共同的东西”,或者是宗教或者是其他,当然是最理想的。不过如果不能达到,一定要有所取舍,现实中大多数人会选择舍弃第四层。 其实,这四个层面,只要有一到两个相契合,就足以营造出不错的亲密关系。我也常跟学生们说,越走身心灵这条路,越难找对象,因为设定的标准太多了、太高了,很难实现。与其空谈“灵魂伴侣”,不如把注意力拉回现实层面,能好好过日子的伴侣,就是最好的伴侣。 心探索:也就是说,决定亲密关系品质的,并不在于对方是不是我们认定的“灵魂伴侣”?张芝华:亲密关系的源头,还是人跟自己的关系。一个人只有跟内在的神性、佛性、本源或者说真我,搞好关系,才有可能理顺亲密关系。我的CD里有一句话:“不要因为寂寞而约会,也不因为孤独而结婚。”在真实地进入一段亲密关系前,请先学会独处。独处,是一门美丽的自修,一个成熟的人,可以领悟独处之美,自得其乐,也可以享受与伴侣一起的时光。

我们所说的爱事实上是所有各种关联,从地(世俗)伸展到天(神性)。在最世俗的层面,爱是性的吸引,我们之中有很多人都陷在那里,因为我们的制约使我们在性方面加上了很多期待和压抑的重担。

事实上,性爱最大的问题是它从来都不会持久。唯有当我们接受这个事实,我们才能真正按照它本来的样子来庆祝它——欢迎它的发生,当它不复存在时,带着感激的心情给它说再见。然后,当我们变成熟,我们就能够开始去经验超越性的爱,并感受到别人独一无二的个体性。我们会开始了解到,我们的伴侣常常可以做为一面镜子,反应出我们深处的自己没有被看到的那些面,他同时可以支持我们去变成完整的。这种爱以自由为基础,它并不一种期待或需要,它的翅膀可以把我们带到更高更高,走向普通性的大爱,那个大爱将世间一切 合一。

最低的的爱是性,它是身体的,最高、最净化的爱是慈悲。性是在爱之下,慈悲是在爱之上,而爱刚好就是中间。性是种子、爱是花朵、而慈悲是那个芬芳。

当你的爱不只是对别人的欲求、不只是一个需要,当你的爱是一种分享,当你的爱并不是乞丐的爱,而是国王的爱,当你的爱不要求回报,而只是准备要给予,然后加上静心,那纯粹的芬芳就被释放出来了,那就是慈悲,慈悲是最高的爱。

终于明白我在爱里无法开心的原因,因为我是爱的乞丐,需要和要求太多,总是希望得到更多更多的回报,而总觉得回报不够。因为我的爱需要别人给予,我给予别人也总是希望有一

点的回报。i

《兔子洞 》

导演:J o h n C a m e r o n M i t c h e l l

主演:N i c o l e K i d m a n/A a r o n E c k h a r t/ D i a n n e W i e s t/S a n d r a O h

制片国家/地区:美国

上映日期:2010年12月

责编:小坏

有一个悲伤的自己,就有一个快乐的自己

是的,你知道,在世间生活,总有灾难不期而遇。

不是这个,就是那个。不是天灾,就是人祸。

这时,我们多希望,真的存在那么一个“兔子洞”。

在宇宙的某一端,有一个快乐的自己同时存在,那么也不枉这个自己悲伤成海。

文/一 一

是的,你知道,在世间生活,总有灾难不期而遇。不是这个,就是那个。不是天灾,就是人祸。我们时常保护不了自己的心,如玻璃质地碎落一地。这时,我们多希望,真的存在那么一个“兔子洞”,在宇宙的某一端,有一个快乐的自己同时存在,那么也不枉这个自己悲伤成海。贝卡,一个四岁孩子的母亲。一个平常的一天,儿子追逐家里的狗跑到了对面的马路,高中生丹尼驾驶的汽车来不及躲闪撞倒了孩子,原本平静的生活轰然坍塌。贝卡该如何从痛失挚爱中走出,投身新的生活?她与丈夫降至冰点的关系如何修复?丈夫的心理创伤又有谁来抚平?相信上帝?参加自持小组与一群失去孩子的父母周而复始的自哀自怜?还是相信贝尼创作的漫画《兔子洞》,那会是一个心灵的

出口?痛苦,它从未过去,但会改变重量我们时常衡量痛苦的重量。有时它是从身上压过的泥头车,粉身碎骨万劫不复;有时它是巨大的齿轮,你似乎能够从它的重压中爬出;再过些时候,它是压在心头的一块砖,时时压抑,但是起码可以走路了;后来,砖头慢慢变轻,有时,你甚至会暂时遗忘了它。是的,我不会告诉你,痛苦会消失殆尽。只是,它真的会改变重量,你要有耐心。然后呢?然后总会有什么的……痛苦后,心灵该如何重建呢?让我告诉你,只要等待,总会有什么的。可能是一次命运的转机,可能是一次久违的微笑,可能单纯到只是一个灿烂的晴天,一朵绽放的花蕾,你却读懂了它们。我不会讲什么大道理:否极泰来,大灾后必有福报。只是,生活是这样的无常,既然你相信了灾难的不期而遇,也就会相信快乐的无端降临。有一个快乐的自己,就有一个悲伤的自己世界有无限可能,我们不能否定这样一个科学概率论:天地间存在着平行宇宙,就如兔子的洞穴,一个个存在内在连接。我在这个世界,而同时,另外一个平行的世界也有我的存在。那么就完全存在这种可能:在这个世界,我正在为遭受苦难而哀恸不已,而另外的世界,同样的我却被快乐围绕幸福洋溢。当然,这个观点对于贝卡来说,比相信任何上帝天使之说都来得有说服力。电影的最后,贝卡与丈夫牵手坐在自家花园,一切平静如初,只是少了一个人。朋友们来造访,母亲和妹妹在旁忙碌,孩子们玩成一片。嬉闹之间,贝卡面带微笑仿佛从悲恸的深渊走出。生活依旧在继续,波澜不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