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小语种优势的复合型对外汉语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小语种优势的复合型对外汉语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小语种优势的复合型对外汉语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小语种优势的复合型对外汉语人才的培养模式研究[摘要] 随着汉语热在全球的持续升温,对外汉语专业人才的需要量逐年上升,

对如何培养优秀的复合型对外汉语专业人才的研究变得十分重要。在对目前对外汉语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为实现汉语、外语、教学理论及教学方法教授的诸培养目标,提出基于小语种优势的复合型对外汉语人才的培养模式,对对外汉语专业培养方案的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 小语种对外汉语培养模式

对外汉语专业,一个旨在培养具有扎实汉语及外语基础,对中国文化、中国文学及中外文化交往有较全面了解,能够胜任对外汉语教学及中外文化交流等相关工作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专业,其经历了近50年的发展,目前,已有全国32所著名大学成立了35个二级学院专门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300多所学校及其它教育机构设立该专业。回望几十年的发展壮大,该专业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尤其是当下,在汉语热席卷全球的背景下,更是发展得如火如荼,可是,在全国各高校发展对外汉语专业高潮的热情下,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却成了就业困难户,成了一个“看上去很美”的专业,这不得不引发我们对该专业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考。

一、对外汉语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不足

对外汉语专业,具有培养肩负着对外文化交流使命人才的培养目标,经由该专业所培养的人才,不仅要熟知中国文化、中国文学,且亦应对异国文化、异国文明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只有在这样的基础上,才能够更好的实现两种文化的沟通与交流。因此,对外汉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理当囊括以上两方面的内容。但是,纵观目前对外汉语人才的培养实践中,由于对该专业的认识不足,往往是顾此失彼,各行其便,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系统的整体实用的培养模式。不同的学校,根据自身的不同情况,制订出了各异的培养方案。有的学校,对外汉语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跟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培养方案相差无几,没有专业特色;有的学校,盲目在对外汉语专业学生中强调外语教学,结果学生的中文基础薄弱,中国文化修养不够,缺乏基本的从业素质。面对以上的存在的问题,首先,要确实对外汉语专业的培养目标;而后,再本着培养应用型人才,以适应就业需求,满足市场需要为原则对该专业的培养模式进行研究。

二、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对外汉语专业,故名思议,其培养目标无外乎是要建设一支以推广我国语言、文字为目标,进而促进我国与外国之文化交流、文明互化的专业人员队伍。这支队伍,被要求应该有着浓厚的中国文化素养,与此同时,也应该是充分了解他国之文明、文化,求同存异,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求得彼此的理解。不仅如此,该专业的学生还应具备相当的教学理论知识,以应对日常教学之需,教学方法方面的训练,也是该专业学生的必要教学内容。

如何抓好基本功训练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队伍

如何抓好基本功训练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队伍 【摘要】基本功训练是“三基”工作的内容之一,在基层队伍建设中,有效提升了岗位职工操作技能,提高了职工创新创效、小改小革能力,为适应新技术、新工艺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为储备人才,顺应油田后期开发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采油厂供电队肩负着采油厂高压生产线路的安全运行和电网维护的任务,在此,持有多种岗位资格证的操作员工显得游刃有余,他们不仅缓解了人员短缺的问题,还有效地缓解了供需矛盾,提高了工作的时效性、稳定性,为油田后期开发起了积极的辅助作用,为圆满完成上级赋予的各项生产保障任务做出了突出贡献。笔者作为采油厂的一名员工,浅谈几点看法。 【关键词】复合型人才;思想;舆论;素质 一、重舆论“引导”,是抓好基本功训练,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队伍的基础。时下,在个别单位,特别是操作岗位员工,不思进取的思想十分严重,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现象十分突出,不求精益求精,但求无过,不求技术上的小改小革,创新发展,但求继承老的传统习惯。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忘记了“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的时代成长理念,继承和发扬没有很好的得到传承发展。正确的舆论“引导”氛围显得十分必要。舆论“引导”就是让员工在学习上、工作上创造不断进步的思想境界,让全员得知:任何事物都没有十全十美、无瑕疵的创新理念,在思想上敢于进取,在行动敢于创新,以适应当代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树立“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学风和刻苦钻研的毅力;二是教育全员要有时代的紧迫感,追求新技术渴望感。在油田开发的后期,为挖潜增效,技术在不断进步,设备在不断更新,新工艺、新技术不断的运用,迫使岗位员工去掌握新的操作技术和操作技能,不然就失去的科技进步在油田开发上的成果运用。至此,基层单位要常常教育职工在岗位能力上要有“坐不住、停不下”的紧迫感,在新工艺、新技术上的掌握上,要有“不落伍、赶超前”的渴望感,时刻追随新技术、新工艺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不折不扣地为服务油田大开发、大发展;三是教育岗位员工人人都是师傅的成就感。俗话说“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在油田发展的今天,留下了成千上万老石油人的足迹,好的经验、好的做法得以传承,某方面的革新、优化也在现阶段广泛运用,成为油田开发的先导。人都会老的,你给新人留下了什么?你在新人的记忆是什么?你给新人传授了什么?作为当代石油人,我们要有奋发向上的学习态度,敢为人先的精神,学无止境的愿望,掌握更多的知识、技术,成为一专多能的人才先头兵,为油田发展尽职尽责,成为油田传帮带的佼佼者,已成为新一代石油人的师傅而自豪。 二、重“激励”,是抓好基本功训练,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队伍的重要举措。激励分为正激励和负激励,对基层岗位员工来说都起着正面的作用,为较好胜任本职工作,服务油田发展凸显成效。在基本功训练,培养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队伍过程中,我们大多都运用了正面激励的方式加以引导与实施。发现人才。当前,在油田实施的一年两季的技能鉴定工作与岗位薪金递增的有机结合,油田实施的高技能人才引进工作,一年一度的集团公司、局、厂工人技术比武工作的开展,都为抓好基本功训练,培养一专多能人才队伍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我们在抓好日常岗位技能操作、影响施工进度、妨碍安全生产的技术小改小革不断递增,我们都为员工积极申报,加以奖励,记录档案,提升他们的自豪感和创新能力,在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队伍中成长;营造环境。在供电队主要工种有配电线路工、

“E+”双专业一体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E+”双专业一体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摘要:武汉工程大学“E+”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按照“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理念,提出了双专业一体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并实施,其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国际化人才。“E+”模式的提出和实施,丰富了本科专业设置的内涵,拓宽了高校人才培养的途径,可为各高校探索不同学科专业之间的融合,在教学理念、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创新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双专业;复合型人才 当前,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推动着人才在全球范围加快流动,也促进着各类国际交流与合作深入开展,这就需要培养大量既具有相关学科知识、又有较强外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和各高校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历来高度重视大学公共外语教学;对传统的外语专业尤其是英语专业的改造也在不断进行中,普遍的做法是进行“英语+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改革。武汉工程大学在建设多科性大学的过程中,历来鼓励跨学科交叉,培养复合型实用人才,在多年成功实施“英语+专业方向”培养模式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英语+其他专业”(简称为“E+”)双专业一体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以下简称“E+”模式)。这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自2006年起实施,2009年被教育部、财政部立项为国家级“质量工程”项目,“E+”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正式获批。 一、“E+”模式的主要内容 1理论基础——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E+”模式强调学生在打好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牢固掌握英语专业知识的前提下,同时具备与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有关的专业知识,注重培养获取知识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这与当前国际上流行的通识教育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外语教学具有两大功能:工具功能(instrumental)和一体化培养功能(integrative)。工具功能指学生按照理解、掌握和运用的程序来学习外语,并通过练习来强化所学的知识,使外语服务于一些特殊目的,如翻译文学作品、阅读文献以及日常交往等:外语教学的一体化培养功能就是指外语教学可以通过不同文化的学习,使学生浸淫其中,从而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发展和具备一种新的文化意识。由于不同文化各有其独特的价值观以及思维、行为方式,学生能够在了解别的文化的基础上,比较不同的文化,综合、全面地了解人类知识的总体状况,包括主要知识领域的基本观点、思维方式和历史发展趋势,认识和了解当前人类社会的重要课题,发展全面的人格素质与广阔的知识视野,从而发展成为具有全球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一体化培养功能就是通识教育在外语教学中的体现。在“E+”模式中,可以充分发挥英语教学的通识教育作用,通过语言、文化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外国文化传统,引导学生去欣赏、领略并积极借鉴、吸收外国优秀文化精华,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通识教育模式下培养的人才也需要有过硬的专业本领。在现代社会,人必须

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实施要点

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和实施要点 摘要: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最核心的教育改革,改革传统的传输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当务之急。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一一研究性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研究性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特征,最后还提出了研究性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六个要点。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实施要点 一、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创新人才,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对高等教育提出的新要求。然而,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却一直把学习已有的工业文明成果作为大学生培养的首要目标,注重知识的传授,把教学过程理解为知识的积累过程,对大学生的评价立足于掌握知识的多少,而忽视了学生潜能、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我国的高等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亟待创新。 观念的创新是教育创新的先导。高等教育应树立“育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大学从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个“育人为本”的机构。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以及对人才素质要求的不断变化,促进了大学从组织形式到办学功能不断拓展,但“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始终是大学办学的根本。科学大师钱学森一直非常关心培养问题。“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他去世后,“钱学森之问”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创新人才,是教育研究的一个时代课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笔者认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是大学的使命。当前学生的个性特长、知识掌握程度和能力发展水平,以及对未来角色定位、求学意愿、态度、价值观等都呈现出明显多样化趋势,高校生源结构和毕业生流向也显得日益复杂和多元,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内在特殊规律性的必然反映。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首先要坚决冲破传统教育观念,大力倡导创新教育理念;其次要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创新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一般来讲,人才培养模式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制约,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都会有所不同。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的高等教育照搬了前苏联的专才教育模式,强调专业教育,形成了一套窄、专、深的专业课程体系,这在当时人才紧缺的时代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以及社会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传统的专才人才培养模式的弱点也逐渐暴露出来。在竞争日益激烈、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那些知识面较窄、适应能力差、创新能力低的大学生越来越难找

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方案与实践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流的创新人才,成为新时期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和努力方向。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长春理工大学围绕提高教育质量这个核心,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以新观念、新举措迎接历史的机遇与挑战,探索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完善人才培养机制,着力培养多元化创新型人才。 一、多元化人才培养的必要性 1.学校自身特点与特色的要求。任何的国家和地区学校之间,都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状态。就目前吉林省省属高校而言,即使培养人才的目标大致相同,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但由于各院校依托行业背景不同、建校历史不同、学生生源不同、培养具体目标定位不同,因而呈现出多元化的教育状态。同一学校自身也存在多元化元素,只有从自身特点与特色出发,进行多元化建设与改革,才能在人才培养方面有所作为。 2.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教育的以人为本就是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一切从学生的发展角度出发,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特长与全面发展。在教育教学中,结合学生个体特点,为适应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而确定不同的基本要求与培养目标,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并注重学生品格的塑造,制订不同的人才培养方案①,施行因材施教、分类培养。 3.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提出的要求。作为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不仅要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还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程与管理等多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不仅要满足行业与企业的发展需求,还要满足于国家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乃至国际化的需求;不仅要有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整体目标要求,还要按照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不同的发展方向,培养学生不仅能从事一般性科技与管理工作,还应具备创新能力,甚至将成为行业的领军人才②。 二、多元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内涵、总体原则、制定思路1.多元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内涵。多元化人才培养方案即根 据培养目标不同,制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以及“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方案。结合我校自身特点与发展优势,既有不同专业培养方案培养人才类型不同,又有同一个专业培养多种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方案。 2.总体目标。面向社会经济发展和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需求,培养大批基础宽厚,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具有较强的国际交流能力,身心健康,求真务实,敢于创新,勇于实践,具有献身精神的高素质研究应用型创新人才。在若干优势学科专业领域造就一批具有国际视野、领导才能、开拓能力的拔尖创新人才,为其成长为各行业的精英人才和领军人物打下坚实基础。在部分学科专业培养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工程技术人才。 3.总体原则。(1)强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原则。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目标,重视思想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素养与健康人格培育,重视传授宽、厚、新的综合基础知识,重视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达到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最终目的。(2)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整体设计专业培养方案,突出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全面素质的提高,实现五个有机融合,即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有机融合;加强基础与强调适应性的有机融合;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的有机融合;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有机融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3)突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整体优化的原则。进一步处理好公共基础、学科基础、专业主干与专业方向课程的关系,处理好理论与实践、主干学科与相邻学科、课内与课外、教与学等方面的关系。重新审视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起点,注意知识内容的基础性、系统性与先进性,加大原有课程的整合力度,增加研讨型课程,提高课程的综合化和现代化程度。注重研究国际高水平大学的课程体系,积极开发国际合作办学计划和海外学习计划,构建学分互认课程,搭建联合培养课程平台。鼓励学生获得国际学习经历。(4)注重因材施教、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原则。在满足对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进行多元化设计,推进分 [摘要]文章以长春理工大学为例,提出构建多元化人才培养方案的必要性,重点介绍了多元化人才培养方案的7项制定原则,即强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突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整体优化;注重因材施教、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强化实践教学,注重创新精神培养;坚持专业规范与专业特色相结合;注重创新创业教育,并对保障实施进行了简要的探析。 [关键词]多元化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杨琼(1981-),女,吉林辽源人,长春理工大学教务处教学研究科,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教学管理。(吉林长春 130022) [课题项目]本文系吉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构建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实践教学平台及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3-0029-02 探索构建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与实践 杨琼

医药复合型人才培养建议

医药复合型人才培养建议 土木0904 张一洲 30902471 医药,是按国际标准划分的15类国际化产业之一,是世界贸易增长最快的朝阳产业之一,正在成长为我国一个欣欣向荣的产业。20世纪70年代,世界医药产业产值平均增长13%,80年代为8.5%,90年代为7.5%,预计到2010年,销售额将达到600亿美元,而且有可能在2020年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医药市场。世界著名的制药公司纷纷进入中国,并增大在中国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试图抢摊中国市场。与国际大型医药企业相比,我国的制药企业不仅表现为规模小、数量少,产品技术含量、研发能力、管理能力低,经济效益不佳等,还表现为缺乏有效的营销手段和一批高素质的营销人才。 纵观中国的医药市场,目前的销售队伍主要由以下三种类型的人员组成:经验型,这种类型的营销人员主要凭借自己多年的经验开展营销活动,既没有深厚的药学理论,也没有扎实的营销专业知识,营销手段比较低下,难以对营销模式进行创新,难以满足企业长远发展的需要;医药型:这种类型的营销人员多数是医学或者药学出身,具有深厚的医学或药学专业知识,具有很强的学术推广能力,但缺乏相应的营销知识,缺乏对市场的调查、分析、预测及操纵能力;营销型:这种类型的人员具有扎实的营销基础知识,在营销活动中通常表现得游刃有余,但缺乏相应的医药知识,不具备行业营销的优势。医药营销队伍水平的参差不齐,一方面导致企业难以对销售人员进行有效的管理,另一方面对企业品牌的培养与维护也有一定难度。因此,加强医药营销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医药企业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措施与手段。本文首先分析了医药营销人才的培养现状以及社会对医药营销人才的需求结构,并据此提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复合型医药营销人才培养模式。 1. 医药营销人才的培养现状及需求结构 目前,在全国约75所高等医药院校中,开办医药营销专业的有31所,其中培养本科生的院校27所,如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国药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河南中医学院、江西中医学院等,培养专科生的院校有4所,如大连医科大学、贵阳医学院、桂林医学院、牡丹江医学院等,既培养本科生又培养专科生的院校有7所,如南京中医药大学、成都中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第十一章人才培养体制改革 (三十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形成各类人才辈出、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局面。 (摘自教育规划纲要第三部分体制改革) ■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孙霄兵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是人才培养体制改革的核心环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做到“三个注重”,即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这是针对当前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重灌输轻启发、重理论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等弊端提出的,是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与精髓。 注重学思结合,就是要改变过去以知识灌输为中心的教育教学模式,注重学生思考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发展,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和思维习惯。首先,要改变偏重于记忆和理解的课堂教学方式和立足于被动接受教师灌输的学习方式,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把学习的主动权和责任交给学生。其次,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要求,推进和深化以课程改革为核心的教学内容改革,不断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联系,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的积极作用,努力解决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问题。 注重知行统一,就是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让学生不仅学会知识,还学会动手动脑,学会做事做人,学会与别人共同生活。陶行知曾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育只有与生活、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为人的职业生涯和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当前,教育与实践相结合的重点是加强教学的开放性和实践性,强化社会实践、科研实践等培养环节。要善于从实践中吸取鲜活的教育素材,开发实践课程、活动课程,通过完善职业学校学生顶岗实习等制度,增强科学实验、生产实习和技能实训的成效。 注重因材施教,就是要在统一教学要求的同时,关注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教育的悲剧往往缘于用一个标准要求所有的学生,而只有针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实施教育,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基础上不断提高,才是真正以人为本的教育。为此,要探索分层教学、走班制、导师制等多种教学形式,形成适应不同学生特点、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和管理制度。要特别关注学习上的“优异生”和“后进生”两类学生。对优异学生,要改进培养方式,在跳级、转学、转换专业以及选修高一学段课程方面给予支持和指导,对具有特殊禀赋和潜能的学生要实施个性化的培养。对学业困难学生,则要建立相应的帮助机制,努力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要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不断积累经验,因地制宜地探索推进素质

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1刘有耀,蒋林,杜慧敏,张丽果,巩稼民,刘继红 西安邮电大学陕西西安710121 摘要:提高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工程教育面临的一个急需解决的难题。根据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内涵,结合学校自身优势特色,对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目的要素、内容要素和方法要素进行综合改革。在人才培养理念指导下,制定了适应行业发展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构建了螺旋式上升的一体化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探索了教学科研协同、学校企业协同项目驱动的研究式教学方法,完善并建设了多样化的实践环境和工程经验丰富的师资队伍。经过部分专业的实践,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效果良好。 关键词:人才培养培养理念培养思路课程体系培养模式 一、引言 面对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全球产业结构的调整与重塑,新的历史条件下,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速度和水平以及工业竞争能力[1,2]。我国确立2020年建设成创新型国家的目标,提高高校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实现创新型国家的人力资源基础[3]。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多方位的,就我国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应用型人才是一种社会需求越来越多的人才类型[4]。同时,我国地方高校约占整个高校的90%,工程人才培养又约占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一半左右[5]。因此,培养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是当前高等教育的当务之急[6]。 然而,在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1,5,7,8]:1)人才培养体系中基础理论知识、工程实践能力和职业素质发展不协调的问题。传统基于学科人才培养体系的简单叠加造成课堂讲授的越来越多,教会学生的越来越少;灌输的知识量越大,学生离实际工程应用越远。 2)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的问题。按照传统学科体系安排教学内容,造成学生间接经验越来越多,直接经验越来越少;自成体系的课程越多,学生动手实践的机会越少,学生实践能力发展不良。 3)教学科研脱节,科研干扰、弱化本科教学问题。教学与科研脱节的现象普遍,教师的科研和学术水平越高,投入本科教学的时间和精力越少,科研促进教学的机制亟待强化。 4)教师本身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和能力,不能用工程中的实际问题来充实课堂教学内容,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不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急需加强教师的工程实践背景。 5)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中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高校自我封闭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满足工程技术迅速发展的需要,产学研协同的工程教育模式亟待创新。 因此,如何培养高质量的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是高等工程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5]。西安邮电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以信息科学技术为特色的普通地方高等学校,以培养适应行业和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需要的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为目标。针对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中遇到的问题,学校承担了一系列教学改革项目,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提高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 二、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内涵 1 本文是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项目—“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TS12509)”、陕西普通本科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践行办学理念深化教育教学综合改革的研究与实践(13BZ42)”和“高等学校基于“教研统一”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与实践(13BY69)”、陕西普通本科高校“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和“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专业”的部分研究成果。

关于对复合型人才

关于对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技能型人才的认识和理解 班级:文学院编辑1102班 姓名:林晓仪 学号:201012121220 指导老师:李天民 【内容摘要】从编辑出版学专业的发展现状分析当代从事编辑出版学相关工作所需人才的要求;初步了解什么是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技能型人才;探讨培养这类人才的社会、个人因素等以加深我们对本专业的了解,明确努力奋斗目标。 【关键词】编辑出版学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技能型人才 一.引言 罗紫初主编的《出版学基础》[1]中说到人才是出版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出版资源要靠人去开发,出版物的生产和流通活动要靠人去组织,出版发行的方针政策要靠人去贯彻,读者消费需求的满足要通过人去实现,各种现代化的出版发行技术与设备要靠人去操作掌握。出版人才培养对整个编辑出版业的繁荣和发展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如今在出版人才市场提倡最多最新的是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技能型人才。掌握这些方面的要求对这方面发展的学生十分重要。 二.编辑出版学专业发展的现状简要分析 为适应当今新环境的要求,我国出版业发生着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变化,知识经济的发展,促使大众在知识需求上得到增长,为出版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市场条件;知识创新的发展,又为出版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源条件;而先进科技的发展更为出版业生产力的提高创造了优越的技术条件。 另外,市场经济的促使我国出版业彻底转换经营机制,使得我国出版业机构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并加快了我国出版业的产业化发展步伐。 加之,中国加入WTO后促使出版人思想观念,包括在道德观,世界观,人生观,人才观等上都发生很大变化;国外书业资本将会大举进入我国出版市场,促使我国出版产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国外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将促进我国出版业生产管理水平的发展;促进我国出版业的国际化发展。 综上,我国的出版业未来发展将呈现如下特征:产业结构的多元化,运行机制市场化和出版技术手段电子化。 相对应这些现象,在人才需求方面必定要发生相应的变化。从一个大的方面来看,出版人员需要具备以下的素质:政治素质(包括明确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端正的思想观念,合格的品格情操等),业务素质(要求具有现代经营意识,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的业务工作能力),知识结构(包括文化基础知识,出版业务知识及相关的专门学科知识)及职业道德。 针对上述现状,社会上对出版人员概括提出了培养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光机电一体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运作实践

第34卷增刊2008年12月 光学技术 OPTICAL TECHN IQU E Vol.34Suppl. Dec. 2008 文章编号:100221582(2008)S2******* 光机电一体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运作实践Ξ 萧泽新,黄美发,陈宁,莫秋云,刘惠娟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广西桂林 541004) 摘 要:据调研,社会急需光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在“回归工程”和“大工程”教育理念的指导下,人才市场的需求启迪出了培养规格,加上对人才培养客观规律认识的深入,催生了光机电一体化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通过培养方案,建立起了培养模式的运作机制。两年多的实践证明,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论文是教学改革成果的总结。 关键词:光机电一体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运作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Study of comprehensive optomechatronic talent training style and the style operation practice XI AO Ze2xin,H UANG Mei2fa,CHE N Ning,MO Qiu2yun,LI U Hui2juan (School of Mechanical&Electrical Engineering,Guilin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Guilin 541004,China) Abstract:Talents of optomechatronic are keen needed in our society according to investigations.Under the guidance of “Returning of engineering”and“Universal Engineering”education concepts,talents culturing specification is enlightened,inno2 vational culturing style of comprehensive optomechatronic talents is catalyzed also because of the deeper cognition to the talents culturing objectivity.Operation mechanism of the culturing style is established based on culturing plan.The education reform has been proved relatively successful with more than two years practice.This article is a summing2up of the education reform fruits. K ey w ords:optomechatronic;comprehensive talent;training style;operation mechanism 1 社会呼唤高校又快又好地培养光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 光机电一体化技术是由光学、机械、微电子、信息技术、计算机及其他相关技术交叉与融合而构成的综合性高技术。光机电一体化作为高新技术的重要代表之一,是现代制造业的基础和核心。发展以光机电一体化为基础的现代制造业将对传统产业的全面优化升级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将对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支撑、拉动和提升作用。人才需求的情况表明,光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供不应求。这给高等教育提出了如何又快又好地培养光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的问题。 鉴于这一技术背景、社会背景及其发展趋势,桂林电子科技大学从2001年成立光机电一体化研究所起就着手培养光机电一体化硕士研究生,从2003年起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和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招收“光机电一体化专业方向”的本科生。我们从2006年起探索与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光机电一体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该课题获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资助,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2 光机电一体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内涵模式的探索与提炼源于对光机电一体化人才需求的内涵有较深层次的了解和对复合型人才培养客观规律认识的深化。 光机电一体化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表述为:“准工程:大 通才、少精深;强综合,重能力”。具体的内涵是:在“回归工程”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在“光、机、电、算”宽厚的“大工程”背景上,淡化机械、电子、光学各专业界限,优化知识结构,培养适应性强、专业基础厚、综合能力强、整体素质高复合型的“大通才”;而“少精深”是为了对人才专业技术能力有较高要求而设置的课程(含实践环节)与知识技能体系。主要通过光、机、电、算少量针对专业能力培养有较大实用价值的、实践性强的设计类课程进行深入精讲、精练,达到工业应用层面的深度。“大通才+少精深”使之“宽”中有“专”,“广”中有“深”。模式注重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对“大通才”强调工程综合能力;而“少精深”侧重工程专业能力,以增强其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 3 人才培养规格和人才培养模式运行机制 3.1 以需求为导向,界定人才培养规格 通过走访调研和对贵阳新天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等13家企业进行“问卷调查”,以需求为导向,界定光机电一体化人才的培养规格是:具有较广博光机电一体化相关基础理论与实践知识,同时具备某一专业领域较为精深专业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的复合型工程人才。毕业生可在企业、研究所、高校等单位从事技术研发、设计、制造以及教学、管理等相关工作。 3.2 人才培养模式运作保障体系———培养方案的修订与实施 我校光机电一体化专业方向确定了为泛珠三角经济圈、环北部湾经济圈以及西部广大地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而培养 713 Ξ收稿日期:2008210218 E2m ail:gjd@https://www.360docs.net/doc/3512861843.html, 基金项目: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萧泽新(19432),男,桂林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光学工程、光机电一体化的研究。

(完整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措施及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

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措施及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效根据我省实际,就职业教育而言,应该如何主动地适应市场,找准位置,以就业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已引起全社会广泛的关注。我校多年来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主动面向市场,积极探索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法,初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下面结合我校的实际做法,进一步就“以就业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和各位同仁探讨和交流。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教育思想与教育观念指导下,由教育对象、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方法、途径、质量评价标准等要素构成并且集中为教育教学模式的相对稳定的教育教学组织过 程的总称。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首先要考虑两个问题:一是当前就业;二是后续发展。为此,职业学校应当着重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后续能力为目的,加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的培养。我校以市场为导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主要从专业开发设置、课程体系改革、职业能力培养、职业指导开展、教育质量评价等几方面入手: 一、按市场需要开发设置专业 以开发人力资源为己任,以就业为终极目标的职业教育,必须首先面对市场,根据本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的需要设置相关的专业。我校在专业设置时还充分考虑到:一是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的劳动

力和人才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二是科技进步、社会发展对职业演变的影响;三是以生产、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实用人才为培养目标;四是在专业开发过程中,和相关行业保持经常、密切的沟通。根据学校自身的条件和特点,保持专业设置的相对稳定,以保证教学质量和开发新专业以提高活力之间的辩证关系;五是专业培养目标具体、具有可操作性,使学生不但具有在某个岗位就业的竞争力,而且具有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具有在相应职业群中就业、转岗、晋升的基础。 二、建立灵活适用的课程体系 以就业为导向的课程体系,要根据一个或几个相关职业群对从业者的素质要求,从众多知识、能力要求中筛选出来并按教学规律组织起来的内容及其实施过程。课程是对育人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及其实施过程的落脚点。课程是专业培养目标的具体化,是对从事某一职业的从业者所必备的职业能力的层层分解、层层落实,是为学生构建通向就业的桥梁。设置的职教课程应强调以职业分析为依据来筛选、组织教学内容。 我校对已开设专业所相关的职业进行分析,并以职业分析为依据对教学内容进行筛选、组织,以“必须”和“够用”为教学内容提供依据。在职业分析中既考虑当前某一职业岗位对从业者的要求,还要有一定的前瞻性,即要兼顾未来若干年某一职业岗位对从业者的要求,在确保当前就业能力的同时,提高其就业的后续力。职业分析是对工作过程的分析,是把完成一项工作的工作内容、劳动组织关系、所需要的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定位研究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定位研究 陈小虎刘化君曲华昌 (南京工程学院)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层次定位 人才培养层次的正确定位关系到学科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及发展格局,是学科开展各项工作的基本依据。在构建人才培养模式时, 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以正确的办学指导思想、正确的定位为前提。特别是不少应用型本科院校由专科学校升格及并转而来,刚跨入本科院校系列,更要通过科学的分析社会需求,正确估价自身的办学实力,主动适应外界环境来实现自身的正确定位,优化教学资源分配,制定正确的发展目标及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 1. 要有明确的服务区域定位 应用型本科院校一般由省市或行业主办, 主要面向区域经济和行业需要,服务区域比较明确。因此,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在人才培养方向及专业方向上,更要充分考虑区域经济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及时了解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向, 适时地根据区域经济的发展来设置专业, 调整专业方向, 合理调整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以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同时也可以在不断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自身得到更快的发展与提高。 2. 要有明确的人才培养层次定位 研究表明, 培养以“认识客观世界”为目的的科学家和培养“改造客观世界”的工程师是高等教育, 特别是理工院校并重的两个方面。然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类型及社会经济发展要依靠学术型、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四种人才。学术型人才的主要任务是探索和发现新原理, 研究客观规律,将客观规律转化为科学原理和学科体系。工程型人才则主要从事将科学原理及学科体系知识转化为设计方案或设计图纸。技术型人才主要从事将设计方案与图纸转化为产品。技能型人才则主要依靠熟练的操作技能来具体完成产品的制作。当然,实际工作中,对这几类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有所交叉。因此,对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所对应的学校类型也不同。对于学术型人才, 显然主要由一流大学及研究生院培养;对工程型人才, 主要由本科院校培养; 而技术员一类人才, 以前主要由中等专业学校培养, 但由于社会对人才需求层次的提高, 中专毕业生就业岗位的下移, 因此这一类人才的培养, 目前主要由高职高专学校来承担, 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显然, 我们工科院校尤其是应用型工程类院校,培养人才的重点应是工程型人才。 从这个定位出发, 应用型本科教育要紧紧抓住“工程性”这个涵义,从工程技术性的角度来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所构建的教学体系,应在注意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更要注意学生工程技术能力的培养, 加强对学生工程实践的实际训练,突出创新能力、创业能力的培养。 3. 人才培养类型及定位应适应社会对各类专门人才类型的需求 社会是一个大系统, 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各种类型的人才,因此人才要有合理的结构。我们到企业及生产第一线调研时,许多企业反映,目前的高等教育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方面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需要在改革中加强和完善。通过调研我们认为,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教育观念和教学内容陈旧;教育模式落后; 教育方法呆板;理论脱离实际, 缺乏社会实践。由此而造成的后果是,虽然近几年培养的本科以上毕业生在数量上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而社会急需的能胜任研究、开发、设计、策划等工作并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仍然是目前非常紧缺的专门人才。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也就必须根据社会需求和自身的性质、特点,确定自己的培养目标。按照目前现代化工业生产过程中按职责、岗位的分工,作为工程型人才,主要从事工程、设备、产品、工艺、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开发与设计工作。因此,普通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研究 裴红霞 当前教育改革的主要任务 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出更多的创新人才 1、我国拔尖创新人才严重匮乏。在世界一流科学家中,我国仅占总数的4.2%,是美国的1/10。目前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高达50%,而美国、日本仅5%左右。我国的专利转化率不足15%,美国等发达国家高达70%以上。缺少科学、技术等各个领域具有创造能力和国际水平的领军人物,已经成为制约中国建设自主创新型国家,增强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因此,在教育领域加强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和研究很有必要。 从诺贝尔奖来看,英国剑桥大学拥有88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美国哈佛大学拥有40为诺贝尔奖获得者,诞生过8位美国总统;美国加州理工学院31人32次获得诺贝尔奖,平均每1000名毕业生出一个诺贝尔奖。8位获得诺贝尔物理奖、化学奖的华裔,除了2位在台湾读完中学和大学,其他6位均在美国读完中学和大学。百年历史的清华、北大没有培养出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虽然我们不能因为拿不到诺贝尔奖就矮化我们的教育,但不得不承认我们培养出的学生虽然基础知识扎实考试分数高但缺乏批判精神和创新能力。

2、钱学森的“世纪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让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振聋发聩!当今教育前所未有地被提高到全社会所高度关注的领域,尽管新中国成立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教育取得了飞速发展,培养了数以亿计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极大地提高了全民族的素质,推进了科技创新、文化繁荣,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然而在传统的教育观念和陈旧的人才培养模式影响下,“应试教育”倾向仍没有根本好转,严重制约着创新人才的培养。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就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 在中西教育比较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1、从中国传统教育和西方传统教育对比看:从《孔子讲学图》中可以看出孔子总是居于高台或中心位置,学生们则凝神静气,倾听着老师的点拨,因此培养出的学生是唯师、唯书、唯上。从油画《雅典学派》中看出在画上柏拉图和他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边走边进行激烈的争论,他们的手势一上一下,表明了他们在思想上的原则性分歧。培养出的学生不迷信权威、敢于挑战权威、具有批判能力。

多元化人才培养与基础课程教学ABC 模式

多元化人才培养与基础课程教学ABC模式 黄鹂1 沈显生2 (1.安徽大学社会学系,安徽合肥230031; 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安徽合肥230026) 摘要:根据教师的教学方法和理念,以及学生的专业方向、学习方法和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可把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分为ABC三个类型。在先进而灵活的教学管理手段和科学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的支撑下,师生间通过实行双向选择,自由选择不同类型的教学模式,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和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全面提高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以培养出更多的多元化人才和精英人才。 关键词:基础课程;教学模式;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Cultivation of All-Around Talented People and ABC Approaches to Teaching Basic Courses HUANG Li, SHEN Xian-sheng (1. Anhui University, Hefei, Anhui 230031; 2.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 Hefei, Anhui 230026) Abstract: The teaching of basic courses may be divided into three approaches, A, B or C, in accordance with teachers’methodology and theoretical background as well as students’ majors, learning methods and abilities. A flexible teaching management mechanism and a scientific evaluation system make it possible for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make a free selection among different teaching approaches to enable truly targeted teaching and individualized student development. This practice will help raise the overall quality of basic course teaching and cultivate more all-around talented people. Key words: basic course; teaching approach; cultivation of talented people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不仅需要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的革新,而且对高校的教学管理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1]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在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工作中具有战略性的重要意义。根据教育部的要求,无论是研究型大学还是综合性大学,在大学低年级都要开设一定数量的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数学、物理、英语和计算机等。这些基础课程对于夯实大学生的基础知识,为将来学好专业课程,都将起到非常重要的奠基或铺衬作用,这种作用往往随着人才的成长过程日渐凸显出来。凡是在学术上或事业上取得巨大成功的人,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往往都起到了关键作用。近年来,教育部在高校实施了一系列教学质量工程,其中就包括加强基础课程的教学工作,许多学校都办起了各类实验班、英才班。高等学校的教学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保证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这项系统工程的目标。[2]如何才能抓好基础课程的教学,全面提高教学质量,适应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教育和精英教育的需求,已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3] 笔者认为,在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必须根据教学工作两大主体的特点,在教师和学生双边都实行带有个性化特色的不同的基础课程教学模式,即称之为基础课程教学ABC模式。在充分尊重和肯定专业知识结构、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能力都存在差异的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