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叙事散文写作格式

常用叙事散文写作格式
常用叙事散文写作格式

常用叙事散文写作格式

1.倒叙式。

本式的特定含义不同于平常所说的倒叙,是专指以事开头的倒叙,如《火刑》、《为了六十一个阶段弟兄》都是以事开头的,而《一件珍贵的衬衫》平常人们也称倒叙,但它是以物开头的。这一式大家熟知,就不详细介绍了。只强调两点,一是从什么地方开篇的,结尾仍要回到什么地方;二是开篇之事要能带动全篇。

2.领悟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为:亲历一事→悟出哲理。

刘白羽亲历长江三峡的航行之后,悟出了“人们只要从汹涌的浪涛中掌握了一条前进的途径,也就战胜大自然了”的道理。

这一式应用率很高,凡生活学习中的事,动动脑筋,都很有悟头。

3.失得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为:为甲而去→因乙失甲→怅然若失→转念领悟,所获甚大。如写买书,由于遇一儿童迷路而哭,同学硬拉他帮助儿童找父母,孩子父母找到了,可书却没买上,怅然而归的途中,细细想来,今天确实有所得,从同学的行为中真正懂得急人之难的道理,这是买不到的生活教科书啊!这一式往往可以别开生面的立出新意,开人眼界。

使用这一式要注意两点:一要注意意外之事的急迫性,非到不立即解决而不行的程度,不然放弃本来要做的甲事,而去做乙事,就不合情理;二要注意乙事办完再回到去办甲事上,从甲事未办成的失中寻得,应感情细腻而真实,自然合理。

4.悬念式,也叫溯因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为:设置悬念→探因解疑→解疑明旨。

这一式的代表篇目是《第二次考试》。陈伊玲初试成绩优异,才气过人,而复试为什么落差极大,前后判若两人?真是令人百思不得其解。这是设置悬念,造成疑问。于是苏林教授决定去探个究竟。一路所见,都是为突出陈伊玲的精神。这是探因的过程。原因找到了,原来她为救灾,不顾自己明天就将考试的处境,宁肯失去个人的机遇,也不愿置人民生死于不顾。疑问排除了,陈伊玲的品质也突出了。

使用本式的首要问题是开篇的悬念,一是悬念设置要自然,结果要在情理之中;二是悬念要能带动全篇。

5.集锦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为:交代文旨→

其主要特点是开头有个引子,引出话头,然后从几个不同角度记写几件事,这几件事都能反映人物的品质,或反映开头点明的文旨。

这一式无论记事、记人和抒情均可通用。记人可用来写《我的×××》一类文章,记事可写《×××市场行》一类文章,抒情可写景物,如《××景物记》。

6.对比式。

本式的套路模式为:①甲的高大←→乙的渺小,如《一件小事》;②一个人行为几个阶段的对比:甲是乙→甲不是乙→甲是乙→甲不是乙……如《变色龙》。

总的说来,记事套路多半也可用来记人,有的还可用来写抒情散文。设计这些套路,意在指导学生入叙事之门,克服叙事的简单化和单一化。既有利于参加各种考

经历的事情;另一方面,所选取的素材一定要是触动过自己的真实感情,应是自己情感沉积层中久久不能磨灭的那些人和事。情感是一篇优秀散文的生命所在。只有那些亲身经历的事情,才能重新引起你的真情,使你更投入地进行写作;而投入的写作,更能表达出你写作时最真实的体验,既没有道德,伦理、家庭禁忌的限制,也没有编造故事的苦恼和干瘪,更能表现你独立的写作风格。法国文学家蒙田在

《随笔集》中说:“我本人就是这部书的材料”,书中描述的就是“我的生平”。《中国新散文大系?散文二卷?导言》中说:现在的散文之最大特点,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以前的任何散文都来得强。我们只要把现代作家的散文集一翻,则这个作家的世系、性格、嗜好、思想、信仰以及生活习惯等等,无不活泼地显示在我们的眼前。这一个自传的色彩是什么呢?就是文学里最宝贵的个性的表现。那些真实触动过感情的生活记忆,是作者独有的积累和感悟。写作者因此写得如行云流水,读者阅读时可心领神会。真实的生活体验和独特的人生感悟,可以提供给读者不同的人生经历,丰富读者的情感世界。这也正是文学的重要功能。应该注意的是:写“我”的生活记忆并不是目的,其目的是展示“我”——主人的——作者的心灵的历程。这就是说,情感发自内心,而表现出来的也应该是记述的主要人物的内心世界的变化。《给亡妇》这篇文章,虽然以书信的形式展开的,但记录的亡妻生前的生活小事,却一定是在作者内心深处永远不会释怀的。我们感觉到的也是作者内心深处的怀念与叹息。一件事情在你一闭上眼睛的时候就浮现出来,你一定是你的最佳选材。希望考生在进行选材时,应该回忆那些在自己身上发生过的、有趣的、久久难以忘怀的事情,哪怕回忆的事情只有打碎过的一个杯子,之后自己是如何去处理这个杯子的,将那些最微小的一颦一笑都细腻地记录下来,通过真情的描写,将感情传达给他人。这样的回忆,会越来越多地激发出往事中的闪光点而成为创作中难得的素材。在逐步回忆时,还要逐步积累。要时刻观察周边的人、事、小事、怪事,哪怕是一盏忽明忽暗的日光灯,或者是飘着水草的一泓小溪,都应该站在那里题为一会光的变化,触摸一下水的温度和水草的润滑,并将这种感受真切地记在心里,同时再以形象的文字复述出来。通过这些开发、回忆,许多有趣的生活片段便会随时出现在你的头脑中。(二)写作时,情贵“真” 写作时,感情贵在“真”。这是指文学创作过程中,要引发作者内心的真实情感,并运用这种感情,澎湃于内心,激情于笔端,排除那些道德、功利、技巧、规范等对创作者的束缚,把内心的最直接的感觉充分表达出来。不要假饰,不要有意拔高。巴金先生在《谈我的散文》中说:我的任何一篇散文里都有我自己。这个“我”是不出场的,然而他无处不在。这不是说我如何了不起,绝不!这只是说明作者在文章里面诚恳地、负责地对读者讲话,讲作者要说的话。说真话,显然要将言不由衷、人云亦云抛除在外。前苏联剧作家维?罗佐夫也曾说:我回过头来看看童年的创作。它是粗糙的、幼稚的,但总是纯洁无私的。它不追求任何自私自利的目的。孩子写作只是出于自己的愿望,是按照自己心灵的吩咐。他所珍贵是创作的那一瞬间,在这个瞬间里他感觉到了愉快,仅此而已。文学创作是一个独立于社会学和其他社会科学门类的独特系统。“按照自己心灵的吩咐”,是文学的最高标准,也是文学创作的基本要求,是无功利的,是人类情感的描摹、记忆、创作和补充。作者感受的愉悦,应该是写作后释放的快感。考生在创作时,只有全身心地投入,全身心地释放激情,才能将作品写得清晰、透彻、深入。朱自清先生作文时的情况正是由于本身透漏出的一种真诚而引起类我们的联想。(三)写作时,文字贵在“真” 文字的“真”主要是指所写的文字要朴素,不卖弄、不堆砌,要形象、具体,即如鲁迅谈“白描”时所说,要“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如何能达到这一要求呢?苏联文学家康?巴乌斯托夫斯基说:最有分量、最令人惊叹的散文是凝练的散文,它删除了一切多余的东西、一切可以不说的东西,只保留非说不可的东西。这段论述,实际上要求的是文字运用要直接、简单,但要保留文字传大后巨大的情感空间和人生感叹。比如还是《给亡妇》中的这几句话:……后来说送你回家,你想着可以看见迈儿和转子,也愿意;你万不想一去不复返。我送车的时候,你忍不住哭了,说:“还不知能不能再见?” 虽然只有短短五十余子,却字字具体地描摹了当时的情状,表达了妻子对生的渴求和对死的畏惧,言简意深,读罢令人内心酸楚。质朴的文字缩短了作品和读者的空间,也令读者舍弃了观看绚烂文字时外在的感叹而深入地感受作者内心世界的凄凉、欢乐、无奈、哀怨…… 另外要强调的是:戏剧文学是要承担戏剧、影视的

创作任务的,而这些艺术形式都要通过演员、布景、台词、调度、画面来完成的,这些都相当具体。因此,对文字的直观性和形象感的把握要求就更高。质朴是不要堆砌华丽的辞藻或者刻意玩弄文字游戏。形象是要将看到的事物变成可视的形象;而形象中更要有感情,是内在心象的表达。(鲁迅——《藤野先生》留学生: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象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如有考生在写下雪时,这样写到:“大雪纷纷扬扬地铺天盖地,让整个世界变成一个冰雕玉砌的国度,大地也披上了一层盛装。”这种语言是苍白、概念化和一般化的。我们可以换一种说法:“雪飘着,空气变白了……”这样的言语简单、直观,同时还有作者的个人化情感在里面,更富有感染力。此外,要注意行文的节奏感,可以跳跃就跳跃,需要重点渲染就不遗余力地去渲染。要注意事物的象征意义,即以此物暗示更深入的其他含意。要注意文字中的幽默感,这样会使文章更富于生趣;林语堂、老舍先生的一些散文中就充满幽默感。(《润土》杨二嫂:、“张着两脚,活橡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四)写作时,人物描写贵在“真” 记录人物,描写人物的内心,是散文写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散文写作的重要目的。记“人”贵真,既要求描写人物的真情实感,也要描写人物在生活中的真实状态。比如下面的一段文字,记述了一位父亲的一个生活细节:我家的电灯坏了,……父亲横竖要自己去换那个灯管。我真怕他将近二百斤的庞大身躯砸在地板上,执意不从。……父亲面带愠(yun)色,我也不再说话……。父亲站在沙发扶手上,却怎么也够不到那个灯管。我说:“我给你拿一个小凳子吧!”父亲却狠狠地瞪了我一眼。够了半天,父亲的汗流了下来,还是没有完成。……我只有从着父亲去给他买包烟。我走到门口,假意地重重地关上门,却偷藏在门后顺着门缝望去。哈哈!果在我的预料之中,父亲轻轻地抱着肚子滑下沙发,把小凳子从沙发地下抽了出来。……看着已经换好的灯管,父亲摸着肚子,自言自语道:“还跟我斗?!破灯管!” 这段文字读来令人忍俊不禁,我们看到的是一位有血有肉的人,尤其是文中的几个动作——“狠狠地瞪了我一眼”、“ 抱着肚子滑下沙发”、“ 摸着肚子,自言自语道:还跟我斗?!破灯管!”——形象、生动、完全是作者随心所至,全无伦理批判,展现出了一个真实的、可爱的父亲。(五)写作时,注意细节的刻画美术作品的直观,源于通过线条、色彩、光影对观众视觉的直接刺激。文学作品虽然没有这些构成元素,但仍可以通过细节的刻画,展现创作的人物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这些细节主要指人物神态的刻画、个性化语言的处理、当时环境的描述、人物内在心里的描摹等,即“立象以尽意”,也就是说,要通过形象的描写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比如这一段文字:她将白色的手帕在头上扬了扬,素白的帕子几次碰到头发。迎着橙红色的夕阳,我猛地发现,那里竟多了几丝我从未觉察的白发。……白白的帕子、白白的头发,这是我离开母亲时全部的印象。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这样的细节描写,不是客观地对某一场景或特征的叙述,而是作者心底情感潜流的外在体现。这种情感潜流是作者有意地忽略了其他并不重要的信息,而将最能展现作者心意的这些直观、具体的细节充分渲染,就像电影的特写一样,使观众感同身受,在心中充分回味。比如对父亲换灯管的描写,比如朱自清先生在《背影》中描写父亲穿越铁道站台的情节,都是比较好的细节描写。(六)事件选择要“小中见大”,小而精彩在杂繁纷呈的生活素材中,哪些可以成为我们着力写作的素材呢?其实,无一物不可以入文字。但多年的文学创作经验告诉我们,那

些小中见大,蕴意深邃,并能认识生活本质的材料,应该是我们进行创作的着力点。高尔基说:“采取微小而具有特征的事物,制成巨大的典型事物——这就是文学的任务。” 我们选取的素材,应该首先是自己情感深处的亮点,只有找到写作的“焦点”,把握那些自己有兴趣而且能把握的事件、人物、情感,才能将文字写得具体,有个性,才能避免空泛和概念化,就像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芒一样。(七)谋篇时,要有独特性我们经常会发现,不同的人写同样一件事情或一种情感,表现出来的文字却可能截然不同:有的文章平庸无味,而有的文字却能引人入胜。出了文字功力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作者在文章中显示出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表现在文字的精彩上,其遣词造句,结构铺排,场面的描写讲究、简练、细致又富于层次,而令人读来回味无穷。更重要的是,这种独特性主要表现在作者对待世界的认识以及由此认识而引发的事件选取上。其中,以对待世界的认识为重要。世界展示在每个人面前的大多是它的表象。而认识这种表象下面所隐含的内容,却是因人而异的。我们的生活里有很多事件和情感都是相仿的,看似或喜或悲、或得或失,但这只是生活的“常数”,是共性。而具体到每一个人身上,因为他的人生阅历、家庭背景以及由此形成的个性的不同,这些相仿的事件和情感就变得不那么一样了,这是独特性,是生活的“变量”,是“个性”。比如“得失”的关系。一般思维中都认为“得”是好的,是令人幸福的。但有的时候,“得”的同时却也会失去很多。比如人身的自由、身体的健康、信任等等。反之,“失去”一些物质的局部,而应看到全体,也可能得到精神的解放等等。在观察、分析生活的时候,因多方面考虑,不应局限在一个局部利益。有时,这种独特性也表现在对事物的细腻体验之中。前面说过,对于世界的表象、“常数”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但对这些表象、“常数”的一些罅隙的体察却容易被人忽略。比如前面谈到的“注意细节刻画”这个问题中,我们已经给出了这样的例子。这样的细致体察和细节刻画也可以使文章充满个性。更多的文章则表现在直面自己的生活方面,大胆地把那些为人所不知的事情呈现出来,尽管有的生活可能看来卑琐,甚至不光彩,这都不要紧,重要的是这些是作者心底最隐私的东西,是“心灵的吩咐”。这在下面的一些例文中可见到很好的例子。大部分文章显得平庸,多是因为选材时过滤了那些独特的生活,或者将原本的生活“美化”、修饰;将个性隐瞒在共性的下面,作者的视角陈旧,文章便自然无趣了。要突破“常数”,将这些“变量”细腻地记录出来,使读者看到与自己的生活体验不一样的东西。不但补充了读者的阅历,更找到了与作者情感相契合的东西,并通过个人的体验丰富了文章的内涵,因而文章的丰富性也就产生了。

校园

童年的我,据说很淘气,与我同龄的小孩都受过我的欺负。这跟我后来的畏缩与谦让差别太大,所以我怀疑这是否是真的。①

小时候怎样爬到人家屋顶掏鸟蛋,结果弄得那一家房子漏雨找到我家;怎样领了小时的玩伴曙光到河里洗澡吓坏了他的母亲之类。我很不相信。但无论如何,我被送入学校了。母亲要下地干活(队里记考勤,否则扣工分),不能天天看着我,就好说歹说,让后邻家的大闺女带我。于是她就成了我的第一个老师。那年我六岁。

学校里再也不是我的天下。同班里最小的也比我大两岁,最大的整比我大一倍。经常是纸做的蛤蟆被人抢了个净光,跟人摔跤气不过哇哇大哭起来。两排房子的校园,惟一的体育项目是广播体操。校长给我们喊口令,听到他的外地口音我常忍不住想笑,我又是站在最前头,于是被擒出来的次数就更多。这样的上欺下压,使我觉得上学实在是件苦差役。但我觉得这小小的学校不是我待的地方,总有一天我会冲出去。②我没有退学是因为不上学的孩子必须天天背着筐去割草,或者去放牛。没有伙伴的日子我不愿意过,而且怕吃苦,就继续上我的学,即使因为中午去河里游泳被老师剥光衣服面壁站着也在所不惜。

小学五年级我学到了多少知识我不知道,支持我考上学的,一方面是我要报

复平日欺负我的大孩子,一方面是可以继续不干活。祖父曾是半个秀才,会算卦看黄历写对联,影响到父亲是读书虽然无甚大用亦无甚大害,态度就是不闻不问,允许我继续读中学。我后来老是唯唯诺诺不敢和人打架,原因恐怕就出在那小学的五年。

中学果然就大得多了,那所我渡过了六年的校园至今还历历在目。去年回过一次母校,样子已经大改--新的教学楼已经高达六层,原来的泥路如今全被六角形的水泥块铺过,即使下雨也可以“笃笃”地走。但印象中还是过去的校园。水泥地盖不住六年的印象。③

我在中学的校园里一年年长大,渐渐地,不再是无拘无束的小孩子,我的肩上逐渐落实了一种使命。我自己,也开始懂得父母的艰辛,以为必须从大学的校园里回家才可以使所有人扬眉吐气。④中学的校园里,我渡过了六年最刻苦耐劳的岁月。现在想起来虽然不觉得,当时却幻想着冲出这围墙,以为外面任何一处的世界都比这好多了。校外总能听到或者看到校内没有的奇妙。有一次晚自习的时间我偷跑出去看电影,却恰好碰上了打架的;还有一次我买东西时被人掏了包,丢的虽然是对方拿去毫无用处的饭票。但给我的印象是外面的世界真是太乱。校园是美丽而安全的栖身地。所以当我刚升入高中,领到“某某一中”的校徽时,我很炫耀地佩在胸前,出去走在大街上。它代表了我的进步和纯洁,但我同时隐隐地感到也代表了软弱。⑤

那一天我被一个城里孩子拉了去看录像。我曾因看到光身子女人的油画而脸红遭人嘲弄,所以这次装做满不在乎的样子走在最前头。⑥

“明天你要是告诉老师……”

我因为跟老师关系太近,曾遭同学孤立,所以今天故意背叛。听到这句话很使我伤心而且生气。

“我再也不是干那事的人。”我勇敢地说。

那一次录像看得我魂飞魄散。第二天见到班里的女生就脸上发烧,赶快低下了眼走掉。隔窗看楼下,平日看惯的校园变了形状,似乎将有大不安降临在我头上。⑦有一个多星期我听课不入耳,莫名紧张。渐渐地,我开始适应并接受这些东西,但糟糕的是我不觉得。

中学六年我不曾谈过恋爱,每一个跟我接触的女生都让我产生一种自卑感,让我觉得跟她们说话是对她们的一种亵渎。现在这些老同学都很少见面了,偶尔见了,也从不谈起这种心理,她们只是说当时我是个内向而刻苦的人,又加上大家的路在以后不同了,都有了许多新的压力和无奈,相见时的话竟然很少。拿出毕业照来,也不过自嘲当时自己的单纯与傻气,无人谈起那棵老槐树。老槐树已有两人合抱那么粗,四周安了几个石凳。雨后,最常见的是夏日,如果一个人会在树下石凳上正看书,忽然就有一阵雨点落到书上和脖子里,那是谁从背后来,跳一跳够着了一枝,一拽,叶上的积水就洒你一身。然后是哈哈的笑声,然后是同坐过来一个,问最近的考试怎么样。

最近的考试即使很好,仍然有太多的担心。心里排着自己的名次,想着自己考一个什么样的大学。可能忽生一阵焦急,只有在那里才能找到自己,这狭窄的校园实在是奢侈的消遣地。当时的使命已经更大,读书不再是我个人的事,已经被寄托了全家的期望。⑧父亲已经不为牵牛或者赶集贱卖了东西责备我。他虽然少言语,那份期望实在比多言的母亲更殷切。

大雪天父亲来给我送钱。我们从教室走到宿舍,正好是从学校的北头走到南端。走了半天,父亲说:“大学是不是会比咱村还大?”⑨我当时觉得自己站得比父亲高看得比父亲远,这句话无形中给我增加了更大的压力,感动而且惶恐。走出这中学校园的愿望虽沉重却更强烈了。

有一段时间,大约是两年,我不在学校。但我总渴望着有一个校园是我的归宿。似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晋升是我惟一的目的。没有了这种追求就失去了自己。

{10}但,当我终于出进在一所大学的校园里,我却发现这并不是我所要的。路只有两条,一条是再走进一所更大的校园,一条是走出校园去面对外界,而第一条路的最后也仍然是走出去。遥想开去,我茫然不知所措。我已经不必为父亲而争取上进,我可以为了我自己而干事了。但一想到最终将不在校园里生活,就感到将无所适从。校园校园,校园是社会中多么薄弱单纯的地方!我却因为将失去它而悲哀。我自嘲于自己的脆弱和不健全。我知道自己必须建立一些东西来为自己走出校园做准备,这种对校园生活的迷恋与珍惜会弱化我。{11}中学的校园里不是长出过一棵老槐树吗?我主动去找这种东西使自己茁壮。

校园约束我长大,我曾渴望冲出去,现在变到因为将失去而茫然。这是一种怎样的成长,又是怎样的一种培养呢?我知道还必须启动我自己,因为我将不在校园里存在,虽然至今我还保留着小学五年留给我的畏缩与谦让。

点评:

文字娴熟,无做作之感。虽有一种回忆的沉重,但是没有“未赋新诗强说愁”的单薄与枯燥。文字间可以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积压的郁闷、挣扎,对家庭的责任以及由于生活中自我过多评价后所产生的精神羁绊。

作者动用的人生体验与众不同,展示了由“情理”中的上学到“全家期望”的必须上学。展示了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懵懵懂懂的“成人”经历直到完全自觉地背负家庭责任的过程。读罢让人感到一丝悲凉。

通过作者的文章,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是生长在一个并不是很好的乡村环境中,但可贵的是作者并没有哀哀自怜,而是将“我”、家庭娓娓道来,心态平和。

文章虽无非常细碎的场面描写,但在介绍性的文字中有一种个人分析色彩,并用这种认识洗练地结构文章。这是这篇文章的突出特点。

由于个人生活经历的不同,《校园》这类题目往往成为涉世不深的考生或文学爱好者的青春期“初恋备忘录”,或者是好人好事的“公告板”。绿树红花、老师的斥责、同学的援手等等,往往充斥全篇。但是在表象表达之后,个人独特的成长经历却被考生毫不重视地忽略了。由于没有深入回忆,窥视内心,有一些东西被考生“有意”或者“无意”地遗忘了,比如,文章中结伙观看“黄色录像”等“劣迹”,往往就是我们的禁忌而主动被考生遗忘了。

可在这篇文章中,我们看到的是少年的率真与青春的真实写照,并没有产生不良的感受。因此,如果我们丰富的真实世界一旦被人为地淘洗,过滤,则文学世界也就索然无味了。

如果文章中将一些场面细化,将人物的语言、姿态以及环境等更加具体一些,那么,就会更加深入地渲染了人物的心理,从而使文章更加有色彩,更加增强感染力。

文中下划线的①,文章一开篇便将作者成长的差异一笔点明。

文中下划线的②④⑧,是一个改变的过程--活泼泼的人被自己编制的责任的网逐渐包裹,而且是那么自觉。

文中下划线的③,旧的记忆与新的景象形成一种反差。这在我们的生活中比比皆是,但大多被我们遗忘了。

文中下划线的⑤,是作者对自己内心的反省。也许在当时并没有这样的对自己的深入认识,但当撰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能以一种成熟的心态对自己进行内在剖析。

文中下划线的⑥,作者心态展现真实而且有趣。

文中下划线的⑦是什么样的“变形”?是视觉上的,还是听觉上的?是颜色的改变,还是具体事物的改变?应该有比较具体的描写。“大不安”不用总结也能表现出来。现在这种抽象的概括让人模糊且意犹未尽。

文中下划线的⑨,不造作,是个性化语言。

文中下划线的⑩{11},这些语言都是具有自我批判性的。把简单的目的变得耐

人寻味。

1.文章语言质朴。

许多人揣测老师是不是喜欢华丽的言语,其实那种揣测是没有道理的,而且每个学校什么风格没个老师什么风格我们无法全部把握。但唯一能走遍天下的真理就是:真情实感。

真情实感的要求很难具体下定义,但是我觉得,一是要尽量写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情、触动过自己的事情,文由心出;二是在写的时候要全心投入自己描述的情景中去,能先自己把自己感动哭是最佳的状态;三是用自己觉得最能表达自己感觉的语言,如果有些书面词语能准确表达就用,方言或歇后语能表达也可以大胆地用,千万不能暗示自己一定要多用成语,避免陷入堆砌的误区。

2.文章的感情脉络要清晰。

清晰的脉络也是需要坚持的一点,老师在改卷的时候,如果陷入了迷茫,弄不清楚作者的感情走向,甚至作者本身就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写些什么、写这些有什么意义,那就坏了。

3.对文字的驾驭能力要强,没有错别字。

老师改卷时读完一篇文章,对作者的文学功底和文字能力就已经有判断了,这两点是判断一个学生程度好坏的重要依据,不可小视。

4.描写人物的方式和角度需注意。

散文如果是描写人物的,应该以“我”的视角来观察人物,以“我”的感受来描述人物,以“我”与人物的关系来塑造人物。不能用直白的议论去说这个人是好是坏,而是应该通过“我”和人物关系的变化,从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这个人物的感情色彩,让读者不自主地就站在你那一边了,而不是硬让读者去认同你的评论。

5.选材需典型。

写充满感情的叙事散文,所选用的事例应该有力一些。如果只是很迷蒙,读者虽然知道你想要去表达一种什么感情,但是文章却不能把读者设身处地地带入到那情那感中去,就不太好了。比如一篇文章前面部分想表达“我”对某人的不满,可以选一两例能让人觉得这个人非常“可恶”的事例(不要多或杂),着力去描绘好这一两个事例,充分展现出那个人的“可恶”以及自己的不满。到了后面,想写出“我”对那人感情的转变,选择的事例也要有力度,要强烈地震撼人心。也就是说,好与坏的落差必须大,最好能选择那种一下子能击中读者心灵的事例。

6.细节描写需充足。

细节是要带感情色彩的,不是随意找的,是把人物情感变化的瞬间固化、放大得到的。细节是散文区别于其他文体的一大特点,所以如果通篇没有细节描写或细节描写太少、太简单的话,也不太好。细节是最能体现功力,体现你观察生活的能力的。关于这方面,我找了个例文(大家有可能看过),贴出来大家可以参考一下。总结:

这些都是我的个人感觉,大家觉得有价值的地方就参考一下,觉得我有些说的不对也别和我计较,嘿嘿。我今年在考试中,叙事散文的成绩不错,所以想了想这几点需要注意的,也结合了一些指导意见,发给大家,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附文:《寿宴》

那年秋天我六岁,随父母回到乡下奶奶家。到了村口,远远看见老屋门前停了黑压压的一片自行车,就觉得气氛非凡。果然,姥爷做大寿,远远近近的亲戚都请了来。

我被妈妈摁下头,“这是你表姑家大表哥”--鞠躬,“这是……”在矮人大半载儿的我的眼里,只见一对对穿着裤子的腿一闪而过,尼龙打皱的,卡其布的,膝盖处鼓出两个包来,还被磨得平实而明亮。随着这些腿的离去,上面总有一只大手向我柔嫩的脸蛋儿,像一排排钉耙耧过,我索性硬起脖子,好增加母亲把我摁下去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