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晓削藩

秦晓削藩
秦晓削藩

秦晓削藩

注:以前曾经收藏过这篇文章的一部分。但由于当时自己对文章信息的不清楚,只收集了文章的上篇。今日在网络上收集中集集团的资料时,才发现了这篇完整的文章。

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对企业有多么重要,阅读完这篇文章,相信各位会有自己的判断。也借此向秦晓先生致敬。

中国企业家2003年3月

2002年10月,从平安保险传出消息,汇丰集团以6亿美元价格买下了中国平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10%的股份,这自然成为一时的热门新闻。而在这之前,平安保险原第二大股东招商局集团将所持有股份全部转让出手的消息却显得

那样悄没声息、不无神秘,直到几个月后的岁末年初,才被媒体翻出来一半是报道、一半是猜测地炒作一番。

“我们不是一家上市公司,我们转让一个股份不需要作那么多披露。关于价格、对象,不会透露什么。没必要。就像你们家花多少钱买一个东西,你不希望别人去打听。”

坐在北京招商局大厦五层的董事长办公室里,招商局集团董事长秦晓与《中国企业家》杂志记者一桌相隔,口气

不重,但很坚定,直视记者的眼光中有股毫不遮拦的锐利感。56岁的秦晓,体形清瘦,待人谦和有礼,但不失威严。

如果你不想让你们的对话进入山穷水尽,那就赶快离那些撩人的、却让秦董不胜其烦的细节远一些吧(他觉得那是新闻记者的“急功近利”)。如果你刚好由这次股份出售谈到有关集团公司的“控制”话题、再接下来谈到“总部”的职能、集权还是分权,恭喜你,这位管理着540亿资产的大型国企的领导人将会不保留地向你展示他最具魅力的一面,滔滔不绝、有章有法、逻辑井然。

是的,作为一个有着中信、招商局两家大集团公司高层管理经验的企业家,秦晓对于大型企业集团总部的控制之道的思考和实践已十年有余。但是,他的名字往往隐身于招商局集团下属公司的进退(也许那正是他和总部的意志)之后。在前台跳舞并为人们所关注的,是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是平安保险董事长兼总经理马明哲、还有全球排名第一的集装箱制造企业、中集公司总裁麦伯良等……这些在内地相当活跃的企业和企业家在此间的曝光率和知名度,显然远甚于背后的大股东招商局集团以及秦晓本人。

如果说他们的一招一式皆系秦氏而出,未免言过其实,事实的恰当表述是,无论是对集团全资拥有的子公司,还是对集团占大股东地位的股份公司,秦晓都不允许它们走出招商局的全盘棋局。

从创办蛇口工业区的招商局常务副董事长袁庚算起,20余年间,秦晓是改革开放后的招商局的第四代“掌门”。自2001年1月到现在,秦晓出任招商局集团董事长不过刚好两年。两年时间,似乎还不足以让人们对其业绩及影响得出什么完整评价,但是有一点是确凿的:就像1920年被推上通用汽车总裁之职的斯隆除了解决通用由于过度分权而产生的问题再无任何紧急使命,在招商局历史中,总部的概念和职能在秦晓的手上得到的也许是前所未有的突出和强化。如今的招商局集团,且不说对全资子公司从财务、人事上集中管控,哪怕对那些业已股份化的公司,一旦不能通过董事会掌控其走向,也会当即果断将其边缘化、并俟机“弃子”,即使它处在集团的核心产业中、在业内有相当高的品牌影响——平安保险就是一个例子。

上篇:“二马”故事

招商银行(600036),招商局为大股东,持股22.44%;平安保险,招商局曾为第二大股东,曾持股14.37%;中集公司(000039),招商局国际有限公司持股27.31%。

无论过去怎样,秦晓领导下的招商局集团绝不甘心在这些公司股东席上消极而沉默。这也就是发生在秦晓与招商银行马蔚华、平安保险马明哲之间的故事。

打消招行的“新江南”情结

可能没有人想到,秦晓与马蔚华的合作是以一次观点尖锐对立、事关招行发展方向的交锋开始的。

2002年4月,招商银行挂牌上交所,在这之前的两年时间内,招行内部的上市方案、上市地点几经变动。马蔚华曾经向媒体透露过,网络高潮时,董事会有人提出切分招行的网上业务去纳斯达克上市的方案,但最终却不能回答马蔚华提出的几个疑问而作罢。不过马蔚华不曾向媒体讲述另一个插曲:招行初衷想做“全金融”平台上市、却受新任董事长秦晓力阻而只得放弃。

在秦晓兼任招行董事长之前,招行内部想构筑一个统一的金融平台去上市。当时,招行除了商业银行业务,还通过一家名为“新江南”的公司搞了非商业银行业务,包括通过它持招商证券和长城证券大股。同时,还有好几家保险公司在和招行谈合资保险公司,招行下面还有基金管理业务。虽说统一金融平台有政策障碍,但是如果通过特殊申请和安排,政策限制未尝不能让路。

秦晓到任后不久,和招行的上市保荐人中金公司、马蔚华等人第一次坐在一起开会。秦晓听了情况介绍后,马上抛出他的观点:他坚决不同意招行以“全金融”概念上市,一定要将非商业银行业务和招行剥离开,后者单

独上市,理由一二三。此前,秦晓并未就此与马蔚华沟通过,马蔚华见到秦晓此番表态,自然大感惊诧,表示不能接受,不过中金公司却立表赞同。后来,这场会议被称之为招行上市中具有转折意义的“遵义会议”。

马蔚华想不通,私下去找秦晓。秦晓和马蔚华谈了很长时间,谈了很多次,秦事后亦承认,说服工作相当困难。秦晓摆出的理由是,一,搞“全金融”,不确定性太大;二,目前为止,市场不能看到招行统一金融平台的优势在哪里,业内也没有一家综合金融平台证明了一加一是大于二的,相反,把证券和保险拉扯进来倒有可能降低市场对招行商业银行业务的评价,与其这样,还不如把几家分开独立上市更好;三,如果不抓紧时机上市,将不良资产一并剥离,不良资产越积越多,日后难以消化,原来招行所取得的成绩,比如资本充足率等各项还算良好的财务指标都不能得到巩固。

“你们有一种‘新江南’情

结!”秦晓半开玩笑地对招商银行管理层提出批评时,马蔚华等人也笑了。也许是秦晓的下一句话最终说服了马蔚华们:“招商局现在把‘新江南’买走,再和你签一个回购协议,什么时候政策允许了,董事会认为可以搞了,你再买回来。”

一个月之内说通马蔚华,作为董事长,秦晓又去说服那

些不愿意承担剥离不良资产代价的老股东。有股东一要求分当年的利润,二又希望招行能够上市。秦晓明确告诉他:

“你的立场是不能两全的。招行要想上市,老股东必须要付短期代价。”为此,招行上市前剥离60亿元不良资产,但换来了109亿元的发展资金。

全力推动招行上市以后,招商局对招行的新战略框架又制订出来了:规模、质量、效益、结构要协调发展。秦晓说:“单从效益来看,招行发展也不错,前年税后利润13亿,去年税后利润18亿,增长不少吧?但是规模增长得更快,前年是2800亿,去年是3800亿,那么这些新增长的规模带来的效益哪里去了?你不能老是靠存贷差,你的中间业务还要发展起来。”上述要求业已列入招行董事会对以马蔚华为首的经营层的考核指标中。招行确实在中间业务开始有所作为,继2002年11月取得证券投资基金托管业务资格后,2003年2月28日,招行又获受托投资管理业务资格,招行的每个网点赫然打出“理财中心”标识。

秦晓曾感叹李嘉诚对他庞大商业帝国的掌控之细非自

己所能及(他惊异于霍建宁打高尔夫时李嘉诚也不放过,打电话给霍过问业务细节),其实秦晓作为董事长和马蔚华的沟通也可称相当频繁。马蔚华在深圳,秦晓在香港,“恨不得每个星期见一次面”,打球聊天,先聊招商银行,

然后就说别的。“马蔚华是一个经营奇才,他能和我这样的董事长合作很有幸,我跟他这样的行长在一起也学到很多东西,我们俩合作很好。”秦如此评价。

平安保险:要么买,要么卖

秦晓不讳言,他当年是中信较早鼓吹建立金融平台的人之一,而且筹划了中信金融控股的建立(不过等秦晓离开中信两年后,中信金融控股才瓜熟蒂落。)。精于金融理论及其运作的他,到了招商局后,被记者问得最多的问题之一就是,会不会尝试打造招商局的金融控股平台?

以秦晓的冷静和理性气质,他不太可能不顾招商局客观条件而将中信金融控股那一套如法炮制一番。以现实情况来看,招商局集团现在在招商银行、招商证券虽还是第一大股东,但已不是绝对控股,并不是一个能够完全决定企业战略和走向的一个角色。此外,招商局虽在保险、保险经纪、基金管理等诸方面都投资,但是规模都比较小、比较分散。这一点,和中信金融控股的情况相差较大,使招商局想走中信统一金融平台之路所需成本甚高。

“我们希望能够通过董事会去保护我们的权益,去扶持这些企业的发展,同时促使它们之间的合作。这个合作是在我们的引导下,由它们自愿的、通过市场方式来合作。”秦晓如此表述他发展招商局金融产业的思路。

显然,即使“通过董事会”去扶持和主导,招商局对于平安保险也显得力不从心了。1988年,招商局参股创立了平安保险,此后,经过数次股份化,平安保险的股权高度分散在数家股东手里,没有哪家绝对控股,第一大股东深圳市投资管理公司持16.06%,招商局以14.37%紧随其后,接下来是中远、摩根斯坦利、花旗,其所持股份都相差无多。而且,平安有一个很强大的管理团队,平安员工集体亦持有相当股份。和其他股东比起来,无论是论资金实力还是论产业能力、资源,招商局在平安将来的发展中都不太可能给予平安需要的扶持,遑论把平安保险纳入招商金融产业的格局中来?

秦晓来招商局后对平安保险有两个想法,要么进一步买进,要么尽数卖出。“维持现状也可以,但不是上策。”秦晓先探讨买。他跟第一大股东背后的深圳市政府接触,但发现成本太高,非招商局所愿意承受。增持无望,很快,2001年,招商局总部便决定转让平安股权。据秦晓说,招商局高层对此无人反对,虽然平安保险是招商局在保险业创出的一个品牌。但是,“我们能主导它,它就是我们的主营,我们不能主导它,它就不是我们的主营。”秦晓几乎是不假思索、也不带停顿地说出这句话。他又说:“话语权不够大,是我们作出卖平安股权决策的依据。”

主导!话语权!可控性!招商局从未像今天这样如此高度

重视每一份股权背后的这些要素,要说明这一点可以比较一下中集和平安保险在招商局中的命运。集装箱制造商中集集团并不在招商局的核心产业中,和平安保险一样,也属于招商局的“投资性业务”,但是秦晓明确表示,招商局会继续维持在中集的大股东地位。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招商局仍在中集占有27%的股份,在中集有相当的话语权。比如中集提出想收购造船厂进入造船业务,招商局可以投反对票(反对有效!),同时,支持他们优先发展半挂车。

“我不是嫌平安保险干得不好,它干得挺好的,但如果我来干的话,我就要把它纳入我的战略规划中去。现在是他在‘玩’,我作为朋友可以给他出意见,但我不需要给他凑热闹,人家不是说离开我就‘玩

’不转了,我可以把我的钱拿到我可以‘玩

’的地方去,比如去收购港口。”

和2000年被迫出售友联银行以偿还债务不一样,此次招商局出售平安股权倒是出于主动,但秦晓心中未尝没有遗憾,招商局从平安保险的发起人降为和其他股东“平分秋色”的大股东,最后感到食之无味地退出。招商局在平安保险控制力的节节后退不能不说正是暴露了招商

局集团前些年战略能力和管控能力的虚弱。

秦晓把马明哲约出来,对他说招商局决定出售平安股

权。据秦晓说,马明哲起初力图劝说招商局留下,秦晓坦言相告:“第一,我们不能主导这个企业,不能纳入我的统一规划中去,第二,增持成本太高。”他希望马明哲能协助招商局完成此次股权转让。一年之后,招商局和新投资者(估计不止一位,亦非曾有媒体报道所称的中国银行)成交,据说14.37%股权的转让价是招商局发起投资额的十倍,不久后,汇丰集团以6亿美元拿到了平安所增发的10%股权。秦晓还透露,在招商局退出平安同时,大股东深圳市政府和中远都有所减持。

招商局既放手平安,势必要加强对招商银行、招商证券以及其他金融业务的主导作用。当记者提到有媒体报道招行有意下一步引进国际化策略性股东时,秦晓面露不悦地否定了此种说法。招商金融控股的方向已昭然若揭,只不过需时间积累、时机成熟而已。招商证券的上市工作受大市所扰还未有进展,但招行与招商证券的各种合作却在逐渐活跃,比如招行销售招商证券下面的中外合资基金,招行与招商证券联合推出“招商受托理财计划”,分享客户资源。

秦晓透露,招商局正在选择美国的保险公司来合作,在保险业重新打造一个核心品牌。秦特意补充道:“这将是我们能主导的。”

他表示马明哲和他交往甚笃,即使招商局决意要退出平

安后,马明哲也经常拿一些大的、结构性问题找秦晓讨论。秦晓说:“我现在不作为股东,我作为你的朋友跟你交流。”

“我们俩交流很多,互相都有很多的启发。马明哲不但有企业家的创业精神,而且经营也很规范。”

想知道前些日子秦晓给马明哲何种建议吗?—说出来你不会陌生。秦晓对马明哲说:“平安保险为了上市要分设法人,但你一定要搞明白子公司的法律概念和管理概念,资金、品牌、市场应该统一由总部去运作,能集权的一定要集权到总部。”

“马明哲很赞同。”据秦晓说。

让秦晓为曾同处招商局金融产业中的两匹“马

”给出一个评价吧。他出言谨慎,但仔细回味这可能已经是不喜渲染企业家个人作用的秦晓所能给出的最高评价了:“他们都是我所推崇的、具有企业家精神的职业化管理者。各有千秋。”

下篇:重建总部

秦晓对国内流行理念崇尚美国大企业(以市场控制为主)那条道路表现出深深的不以为然。“没有找到症结!你没有美国那么大的流动的资本市场,你的市场和法律也不健全,你却削弱组织控制,把希望寄托在市场控制上,必然要

落空。这时,你应该更多依靠组织去配置资源!”

他从九十年代初即开始思考企业集团母子公司架构课题,并在实践中一试中信,二试招商局。

初试中信

秦晓自称对两年前那场调任感到“突然”。2000年7月以后的秦晓,已经从中信总经理的位置上卸任,成为APEC工商咨询理事会(ABAC)主席,兼中信公司副董事长。但是ABAC主席一职完全就像一个过渡,没过多久,秦晓某次从国外回来,下了飞机就接到一个通知,通知他自2001年起接任招商局集团董事长。

那时的招商局,正值人心思变。虽已走过130年历史,但是生于乱世的招商局并未在这个漫长的时间隧道里摸索

和积累到什么现代企业战略、管理的经验。

1978年招商局蛇口工业区创办以前,招商局还只是一家资产1.3亿港元的航运公司,有了工业区以后,招商局才慢慢走上多元化、资产快速壮大的道路。上个世纪90年代初,招商局更在“多元化经营、规模化投资”的思想指导下,将经营战线拉得越发长、摊子铺得格外大。在招商局大事记中留有这样一笔:“1992年,招商局逐步向特大型综合国有企业方向发展,产业拓展到金融、港口、航运、公路、高科技、地产、旅游、工业等数十个产业领域。

对招商局来说,这不知是喜讯来到还是恶梦开始。据说,到1997年,招商局下属各种参控股企业已经超过了200家,资产超过500亿港元。像所有那些管理失控的大集团一样,招商局集团背负着子公司投资、扩张所形成的大部分债务,但是子公司的运营管理却远非集团所能掌控。据有关报道,招商局集团整体有息负债比最高时达到了60%以上,又恰逢金融危机、国内银根紧缩,“银行逼你还钱,但钱都用在企业里了,怎么可能说还就有钱还呢?”集团总裁傅育宁曾回忆。

华润、中信、招商局这批在港中资企业,无论是90年代之后多元化扩张,还是其“九七”前股票在资本市场上频频注资重组,或者是亚洲金融危机及广信事件后陷入困顿不得不对其产业全面重组,所踩的步点均相当一致。—就在招商局浑然不觉地一步步陷入日后困境之时,1994年9月,当时还未升任中信总经理、仅是副职的秦晓在中信内部的工作会议上有备而来,抛出一个长篇发言,中间列出的中信结构性问题几乎和6年后展现在他面前的招商局的病状毫厘不爽:

“资产负债比严重失调;产业结构分散化;人力资源配置不佳和人才结构失衡;资产流动性差;公司采用的外汇—人民币—外汇的资金运行方式承受着人民币贬值的

巨大压力;总公司在向子公司提供资金、信誉支持的同时对子公司缺乏规范、有效的控制和管理,某些子公司在相当程度上各行其政、财务不透明,形成了扭曲的利益主体;公司的发展、运营缺乏明确的战略与政策等等。上述问题的出现说明了公司在某种程度上染上了‘大公司病

’……”

秦晓认为,以上问题来源于转型中的国有企业“对市场经济的某种误解和利益集团的驱动”,因之所付出的经济代价和制度代价的严重性,不会小于由于计划经济体制的遗产所造成的国有企业的亏损问题。

据说,此次发言其时在中信内部引起了相当大的反响,中信后来的战略调整和管理体制改革的框架性思路即由此而来。秦晓在发言中特别提出,如要对中信存量业务进行整合和重组,要首先从规范总公司与子公司的关系入手。

平素惯于不露声色、自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秦晓,触及那一段回忆时也不由得有一丝得意之色流露。据他说,正是因为中信动手早,在他本人手里三级以下子公司就被清理了数百个,所以亚洲金融风暴并未对中信造成重大打击。

再试招商局

比秦晓更早几个月、在2000年7月进入招商局的重要

“人物”,是招商局花了90万美元请来的麦肯锡。招商局上下调整战略、重组大局的迫切愿望由此可见。虽然秦晓本人对于咨询公司对改造公司的战略和管理能起到的作用在不同场合均给予了谨慎评价、甚至流露出怀疑态度,但是此番麦肯锡为招商局开出的划分四大核心产业的药方,还是基本上被招商局以及秦晓接受了。当时划出的四大核心产业是交通基建、金融、地产和物流,那时招商银行还正在争取上市,招商局在香港和内地的两家上市公司招商局国际(0144)和蛇口控股(000024)分别担负起整合招商局旗下港口业务和地产业务的任务。

而如何调整经营结构以辅助该战略实施,麦肯锡没有示之以路径。

2001年2月26日到28日,招商局在招商局漳州开发区举行集团第五次工作会议。这时,秦晓上任只有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未经查证,这也许是秦晓第一次面对招商局一级公司、大二级公司总经理、以及一级公司财务、企划经理等60来号人详细阐述自己的招商局蓝图。他分析了招商局财务、资产状况以及造成问题的原因,给出了集团三年规划和五年规划的时间表。

除此之外,这位新任董事长还专门安排了一个时间为与会者作了一次题为《现代企业管理理论、理念与实践》的讲座,以他擅长的理论语言讲述着何为U型、H型、M型的管

理架构。

在漳州会议上,调整组织经营构架以加强集团管控能力的要求被明确提出来。紧随其后,即配套实施新的业绩管理体系和分配制度、财务制度。各一级公司总经理在会场上签署了集团首批业绩合同。

一系列推进程序正如秦晓所设想的依次展开:“先是公司上层五六个人统一思想,由职能部门提供一些背景和意见,总部决策层统一意见,然后开集团工作会议统一思想,总部拿出方案,照此推行。”

招商局的管理结构大致按照M型进行重新构架,由董事会和经理班子组成的总部是集团最高决策层,主要负责战略研究和内部交易协调,附属于总部的是人力资源部、财务部、企业规划部等一系列职能部门,它们向总部提供经营战略的选择和配套方案,监控和考核子公司实施经营计划的情况。集团财务集中控制,总部负责资本项下的投入、子公司重大人事决定和战略性决策,子公司在总部眼里只是一个生产经营单位。

注意,这是一个关键。秦晓强调,要把子公司的法律概念和管理概念区别开来。在法律概念里,子公司是一个独立的法人,但是在一个集团的管理体系中,它只是一个成本中心,顶多是利润中心,无论如何不应是一个投资中心!“它的董事会和股东会都不是真正起作用的机构,只是一个名

誉机构,总部通过人事部门、财务部门、计划部门来调动子公司的人力和资金、下达生产任务计划时,只不过让子公司董事会形式上签一个字。”这个制度经济学的追随者念念不忘“企业是市场的替代品”,反问着:

“如果子公司在管理概念中也是一个独立法人,我不能通过行政方式指挥它使交易费用降低、产生内部协同效应,我为什么还需要它呢?”

强硬总部

会议的统一格式掩盖了此前内部围绕着哪些是核心产业、各公司之间业务如何协调的大量争议。漳州会议期间,尽管与会者们甚至兴致盎然地观看了开发区一场文艺演出,但是注定某些总经理的心中此时会感到苦涩与失落。这次会议过后,整个集团只保留两个层级,一个总部,一个子公司,从前处于两者中间的层次,比如运输集团、科技集团都将撤销。船运、科技、工业等被排斥在核心产业之外,它们或者在招商局历史上有不可忽略的地位、或者至今还在向集团贡献着相当数量的利润。

“这个当然是有争论的——谁都愿意当核心产业。”秦晓说。但是最终协调利益的工作和决定由还得由总部来做。“每个局部都有他自己的利益和道理,他的道理在他自己的小范围里是成立的,但放在大框架底下

就不一定成立。”

招商局在北京有家交通进出口公司((简称“交进

”),它的一个重要业务是做造船业务的代理。交进在这个行当经营时间比较长、人才比较专业、客户信誉也不错,每年都有几千万的利润,但是总部在判断这项业务的时候觉得它的风险太大,因为每造一条船它都要作担保,担保总额度最高的时候接近十亿元人民币。秦晓去和财务部谈完后结论认为,这不是招商局的主营业务,不应该为此冒这么大的财务风险,一旦哪个单子失手,整个公司都要完蛋。总部要求交进保持一定的市场份额就可以了,最重要的是,两年之内要把公司的担保总额逐年下降到三四亿元人民币的量。这个要求遭到交进抱怨,说担保额下来后他就不能做大船的生意了,就会失去市场、失去客户。

抱怨无效。

总部之强硬已非昔日能比,它既已下决心要压这个担保,而且把此项内容纳入对经营者的考核,交进为何还作讨价还价?

“其实两年之后他们的业务还在增长,还开辟了一些新的业务,像投标业务,但是财务风险降下来了。如果当初光听他给你讲出的很多道理,你就下不了决心。其实每项决策都是有利有弊的,你必须给出(总部)自己的判断,而且通过你的协调功能,使它完成这个转换。”秦晓说。

他称,在招商局推进这套组织结构比当年在中信做同一套工作容易多了。也许,这一方面要归因于中信的下属机构更复杂,另一方面,也是招商局上下刚刚体尝了变卖资产以偿债务、或等着中央伸出援手的狼狈生涯,穷则思变,秦晓倡导的那一套理念更容易深入人心?

不过,秦晓关键时刻凸显出来的权威感不可小觑。当记者问到总部收回各种权力、做出决策有没有遇到下面的反抗阻力时,秦晓忽然一变本来的温和语气,频频问道:“我做一个决定,他能怎么样?他说不干了?这是不可能的!你可以把问题摆出来,但我的决定依然是我的决定,你说的那些问题都是技术层次的问题,是你的问题,不是我的问题,没有那些问题要你干嘛?!”

然而秦晓非常顾忌旁人把这理解成他个人的权威,他认为这是总部的权威,是制度赋予的权威。“产权是明确的,我受国务院委托来管理,总部当然要有配置资源、协调交易的权威。没有权威,议而不决,下面稍微有一点意见你就做不了主,”秦晓语气很坚决,“两害相权择其轻,利益上的考虑,只能局部服从全局。总部不能迁就利益,小利益可以迁就,大利益不能。”

财务监控模型

尽管秦晓引用李嘉诚的话说:“不要赚最后一分

钱,也不要赔最后一分钱”,但是招商局在平安上市前如此急于出手其股权确实出乎很多人意料。无力掌控可能是招商局退出的真实原因,但并非招商局“速战速决”的原因。事实上,招商局急于回归一个健康的财务状况是招商局出售平安股权的一个非常大的动力。此项转让带来的现金收益对改善招商局财务状况的作用之大是不言而喻的。

招商局这两年让秦晓自感欣慰的一件大事就是集团财务状况大有起色。集团债务下降了20%-30%,以前剩下的约25亿元不良资产(占原总不良资产的60%-70%)全部在这两年拨备完了,甚至为了油轮业务将来上市,还多拨备了17亿元减值资产,利润每年以30%-50%的水平增长,2000年利润为4千万元,2001年是3亿多元,2002年经常性利润为13亿,扣除拨备后为5.6亿元。

自2001年4月份的漳州会议之后,6月份,招商局又在深圳开了一个年中工作会议。漳州会议是谈产业结构和管理结构的调整,而深圳会议是则对改善集团财务状况改善作了一个三年、五年规划,集团的财务监控模型在这次会议上建立起来。

为什么需要这样一个模型?因为总部需要通过它来动态监控产业整合、结构调整带来的一系列变化,从而为进一步决策提供依据。子公司年度的预算和经营计划实际上是由

美国哈佛商学院的案例教学法

美国哈佛商学院的案例教学法 号称资本主义西点军校的哈佛商学院(简称HBS)是美国培养企业管理人才最著名的学府,美国许多大企业家和政治家都在这里学习过。在美国500家最大公司里担任最高职位的经理中,有五分之一毕业于这所学院。因此,哈佛工商管理硕士成了权力和金钱的象征,成了许多美国青年梦寐以求的学位。 哈佛商学院是美国首屈一指的高等学府,建校已79年。它有着与众不同的使命和不同凡响的校风,其影响之大,实非言语所能形容,全校有一种超越学科界限的特殊集体精神。 案例教学法是哈佛学院的传家宝,每个案例的描写都是工商企业将遇到的真实问题,有时案例故意不给应有的信息,有时又故意多给一些。案例的最后,总是问你:“你说该怎么办?” 案例法的精髓不在于让学生强记内容;而是迫使他们开动脑筋思考,苦苦地思考。当然不是无休止的思考,第二天一早他们就得带着行动方案去上课。案例法训练的是决策的艺术,意在锻炼学生在不圆满的条件下作出决策。 案例法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学生的质量。商学院将新生分成从A到I的9个班,每班90人,有固定的教室,按同学的背景、经历、特长、兴趣配组成班。 哈佛的节奏是紧张的,也必然如此,要在短短两年里培养出总经理式的人才谈何容易!哈佛教育的价值在于把通常需要多年工作实践方能获得的经验浓缩到两年课程里,将涉世不深的学生“催熟”。 在两年时间里,学生们要分析800多个案例。而制作和设计这些经营案例的,既有哈佛大学的教授,也有该校的毕业生,还有其他有关的研究者。为了保证这些案例的多样性和全面性,所有案例在正式列入课程之前,都要经过反复认真的讨论。一个案例通常要讲两、三节课,每节课80分钟。 每节课开始,任课教授首先指定一个学生起来说明案例,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手段,或者指出实现公司目标的方法和途径,所给的时间一般是10—20分钟。 然后其他学生从自己的角度来分析同一个案例,阐述自己的看法,以及在哪些地方比第一个发言者更好。学生们为了能争得发言的机会,往往是你喊我叫,互不相让。教室里经常乱作一团,教授则努力控制局面,引导发言。但往往总有不少学生,不顾教授的提议,仍然在那里唇枪舌剑,有时教授不得不采取威吓学生的强硬手段,以便使讨论能够按照正常秩序继续进行下去。HBS的案例分析教学,不是去寻找正确答案的教学,实际上也不存在绝对的正确答案,存在的只是可能正确处理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对还是错,只是个人对经营状况的理解和判断的不同。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两个学年里学完800多个案例,就好比用两年时间玩一个巨大无比的拼图游戏一样。尽管每一小块都有特定的位置,但你先拼哪一块,先从边上拼,还是从角上拼或是从中间拼,可以是千变万化的,全凭个人意愿。 HBS的案例分析教学法,是力图把学生置于一个实际经营者的立场上,从实践的环境出发,来学习什么是经营和如何经营。发给学生的讲义和资料,靠死记硬背是绝对消化不了的,要想把课程内容真正学到手,就必须每天晚上读完2—3个案例,还要对它们进行详细的分析,并作好笔记。要充分准备好一个案例,一般需要两个小时以上的时间,没有一目十行的阅读能力和超人的分析能力,是根本吃不消的。 没有人能够在哈佛商学院“混”出个文凭来。在哈佛商学院经历过的一切,会像洗礼一样深深地影响着学生们的性格和将来的人生。HBS的两年学校生活,会抓住和拥有你的整个身心,不断地向你的智力和忍受力的极限挑战,并帮助和促使你去延伸这些极限。 在HBS没有什么轻松容易的事,所有人都必须全力以赴。案例教学法强迫学生参与课堂讨论,要求学生从真正“老板”的角度考虑问题。学生们除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外,还组成课外学习小组,来缓解巨大的学习压力。 为了能考试及格并取得毕业证书,学生们必须在自己的学习中发挥积极主动性。正是这种参与性的、苏格拉底式的方法,才使HBS在林立的商学院竞争中居于领先的地位,才使它的学生成为高级管理人才和未来“老板”的好苗子。

丹纳赫哈佛案例中文版

1.Danaher公司的首席执行官LarryCulp自1990年从哈佛大学商学院毕业后就加入了Danaher公司,并在2001年被任命为CEO,那年他38岁。他接管的公司,自1985年成立以来年复合股票收益率已超过25%。在Culp领导的前五年,公司的表现依然持续向好。Danaher公司的营业收入和纯收益增加了一倍多,兼并了50多家企业并不断壮大。2.Culp把Danaher公司看作战略成长平台而不是家族。公司管理层把战略成长平台定义为“在一个几十亿美元的市场中,Danaher公司可以获得10亿或更多的收入,并且在市场中排名第一或第二。”在2010年,Danaher公司的投资组合包含5个这样的战略成长平台,贡献了80%的收入。此外,这公司还在运营七种集中的专项特殊市场——一种“在某个独特的细分市场上,Danaher公司有足够的市场份额和令人满意的利润和回报” 3.通过一系列的并购收购,Danaher公司从曾经的周期性工业品公司逐渐发展为一个科学技术仪器公司。这一变革在Danaher成立牙科、生命科学与诊断这些平台时显得尤为明显。 4.对于Danaher公司,战略最重要最核心的是Danaher公司的商业对策管理系统,或者称为DBS。“DBS处理系统是Danaher公司的灵魂,它指导着计划、部署和执行。”Danaher公司在并购过程中成功执行DBS,促使它快速成长。事实上,Danaher公司的管理团队有一个骄人的成绩,扩大了并购公司的营业利润。 5.但Danaher公司也仍然面临新的挑战。第一,现金流是否能够支持公司的收购活动并支持公司的发展;第二,Danaher公司在高科技行业,科学技术行业并购时使用DBS模型,可能会遇到哪些新的挑战?第三,有些人质疑“持续改进” 到底可以持续多久。 公司历史 起源

哈佛大学及案例教学法

哈佛大学及案例教学法 哈佛案例闻名遐迩,但书本上的研读和课堂的感受是大不相同的,我们这次美国游学,有幸在哈佛大学上一堂原滋原味的哈佛案例课,金李老师用详尽数据,激情飞扬的讲解,让大家都投身于其中,对案例发授课感受深刻,这里我就将哈佛的案例较学法做一些延伸,希望对我们今后学习和管理都有所帮助。 哈佛案例教学的发展历程 当哈佛商学院在 1908 年成立时,案例教学还只是学院第一任院长Edwin F. Gay 的一个想法。 Gay 想设计一种方法进行课堂教学,可以围绕商业管理中的现实问题进行讨论。 1911 年, Arch Wilkinson Shaw 开始教授经营策略这门课,在这门课里他给学生提出了商业经理们所遇到的现实问题。这些尝试可以说是哈佛商学院历史上第一次案例教学。哈佛商学院在 1921 年出版了其第一本案例集,“通用鞋业公司”,由院长助理 Dean Clinton 编写。 这些年来,案例的构思与编写方式都发生了很多的变化,内容也逐渐覆盖了整个商业领域。但案例教学依旧保留了最初的灵魂,即哈佛商学院是如何进行案例教学的——“通过行动来学习,”主管案例编写的高级讲师 Michael J. Roberts 表示,“作为教授,我们必须将复杂的商业问题提炼,并将其引入到课堂中。作为学生,他们希望借

助这些提炼的经验来进行推断。所以,我们需要选择好的案例并保证其实用性。” 哈佛商学院每年大概编写 350 个案例,涉及各种科目。案例覆盖了商业问题中很广的区域,有时并紧跟时代潮流,例如电子商务。与课程中的问题相吻合是案例编写的一个重要参考因素。 Roberts 列举了案例编写最开始要考虑的四个要素: 1 、案例所围绕体现的问题; 2 、学生使用该案例所需做的分析; 3 、案例具有足够的数据方便进行分析; 4 、数据从哪里能够获得。 案例的编写可以由问题驱动,例如当有一个教授想通过一个案例来说明一个问题,教授便需要找到一个公司的案例可以用来阐明强调他所要阐述的问题。其他案例是通过公司 / 产业 / 管理者来驱动的,有时通过教授所做的研究,例如对公司的研究,或只是通过研究一些事与人,从中得到体会,认为这些故事也许可以成为一个有趣的案例。在这些情况下,案例编写者在编写案例最初时并没有一个清晰的关于问题的轮廓。“关键是从现实中找到一个片段可以引出所要研究探讨的核心问题。” Roberts 解释到。 找到现实场景经常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因为这需要准确识别一个商业问题所涉及的各个方面,并能够激发课堂讨论并有助于学习。举个例子,教创业学这门课程的教授想讲授条款书的相关知识,教授开始设想一个企业家接受了风险投资的条款书,“从那,” Roberts 建

哈佛案例的特点和分析方法

黄卫伟 案例分析在管理教学中地应用日益广泛,哈佛案例以其特有地形式和鲜明地特点,成为管理案例教学中地首选. 按照定义,案例()是一个真实存在于组织中地尚待决策地问题.它与范例()不同,后者是为了说明某个概念而列举地例子,它可以取自真实地实例,也可以是按照需要编制地.如果要从决策角度区分二者,范例是已经产生了结果地决策,而案例是尚未找到合理方案地决策.现实中地管理决策面临复杂地、动态地环境,需要权衡相互冲突地目标,故通常只能得到一种“满意解”,而不是最优解.这使得案例地决策问题往往不具有唯一地解决方案,因而就给学生地分析和讨论留下了很大地探索空间.而学生们从案例地讨论过程中学到地知识、接触到地不同视角、领悟到地道理,和体验到地分寸感,是做练习题和解方程所体会不到地.这就是案例教学地独到之处.管理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而且,越是处于组织地高层岗位,管理者面临地决策问题除了需要清晰地逻辑思维外,更需要发挥洞察力、想象力、胆略和平衡决策背后政治角力地艺术.这也是为什么著名商学院首选哈佛案例地原因.哈佛案例为管理教学提供了一种方式,使学生们能够在课堂上模拟现实地复杂决策过程.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哈佛案例地特点,首先在于它地深度和代表性强.哈佛案例多总结自一些优秀企业面临地重要决策问题,这些决策问题也是大多数企业经常面临地两难困境.这种代表性可以使学习者收到举一反三地效果.其次,哈佛案例提供地决策情境更接近企业地真实环境,这给学习者如何驾驭这样复杂地情况提出了巨大地挑战.第三,哈佛案例并没有最佳方法和标准答案,其着眼点重在案例分析地过程,在于学习者相互之间地观点和思维方式地碰撞.第四,许多哈佛案例具有经典性,其中所提出地管理两难问题,并不随时间地推移而失去意义.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哈佛案例之所以长期以来备受欢迎,还因为其中不仅富含知识,而且蕴涵着智慧.这种智慧体现在哈佛案例对材料地精心挑选和巧妙组织上.往往在没有恰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作者简介:黄卫伟,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 当和充分运用案例提供地所有图表资料而得出地决策方案是经不起反复推敲地. 这很类似于现实中仅凭经验和直觉轻率拍板地情况.所以,研讨哈佛案例实际是一个校正自己地思维方式和决策风格地过程.当然,要引导好哈佛案例地讨论,不仅要求指导老师要有较宽广地管理各领域地专业知识,而且要求导师有在优秀企业亲身地管理实践或是深入地观察.尤其是来自一些有丰富实践经验地学生地独特视角和刁钻地问题,这些问题看似来自案例,实际都是他们长期思考未获解决地问题,它们会使你对哈佛案例编写者地良苦用心有新地体会.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哈佛案例有时在开篇地情境描述中就会暗示出案例所要决策地问题,这属于决策问题清楚,决策方案不确定地情况.还可能出现地情况是,案例究竟要对什么问题进行决策不清楚,要求案例讨论者通过分析加以确定,然后从可能地备选方案中给出建议地方案.这类案例最富挑战性.而这种类型地哈佛案例中往往夹杂有干扰信息,使讨论者很容易误入歧途.所以,对哈佛案例地讨论要求是,首先要清楚界定案例要决策地是什么问题.正像一句管理格言所言:“正确地提出问题,等于解决了一半.”其次,要求案例讨论者对凡是涉及成本效益比较地决策方案,必须充分利用案例所提供地事实和数据核算出单位产品成本和损益表;对凡涉及投资方案或并购出价比较地决策,必须计算出项目地净现值.尽管哈佛案例提供了丰富地附录,但对于达到上述分析要求来说,决策信息仍然是不完全地.这就要求学习者提出恰当地假设来界定方案.这样,既充分运用了学习者地财务会计知识,又使他们体验到实际决策地复杂性.文档来自于网络搜索 教师对哈佛案例讨论地指导,必须抓住主线进行深入挖掘.从哈佛案例,尤其是最畅销案例

哈佛商学院MBA案例(DOC 49页)

哈佛商学院MBA案例 哈佛大学是美国最古老、最著名的大学。哈佛大学生创建300多年以来,为美国以及世界培养了无数的政治家、科学家、作家、学者。 哈佛大学之所以高踞当今世界大学之颠,是与她杰出的教学方法与辉煌的教育成就分不开的,ABC著名电视评论员乔。莫里斯在哈佛350周的年校庆时曾这样说道:“一个曾培养了6位美国总统、33位诺贝尔奖获得者,32位普利策奖获得者,数十家跨国公司总裁的大学,她的影响足可以支配这个国家。。。。。。。 哈佛大学是辉煌的,但大学中的哈佛商学院更令人称道。 美国教育界有这么流传一个说法:哈佛大学可算是全美所有大学中的一项王冠,而王冠上那夺目的赛宝珠,就是哈佛商学院。 建校79年的哈佛商学院(Harvard Business School,简称,HBS)是美国培企业人才的最著名的学府,被美国人称为是商人、主管、总经理的西点军校,美国许多大企业家和政治家都在这里学习过。在美国500家最大的公司里担任最高职位的经理中,有1/5毕业于这所学院。哈佛工商管理硕士学位(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简称MBA)成了权力与金钱的象征,成了许多美国青年梦寐以求的学位。 哈佛商学院是一个制造“职业老板”的“工厂”,哈佛的MBA人人都疯狂地关心企业的成长和利润,他们有着极强的追求成功的冲动,和自命不凡的意识,他们是商业活动中的职业杀手。MBA平均年薪可达10万美金以上,以致美国人指责MBA的第一条缺点就是他们的身份太高。

哈佛商学院是如今美国最大,最富,最有名望,也是最有权威的管理学校。 HBS的学制为两年,第一学期学习统一的必修课课程,第二学期进入专业课程,近90 年来一概如此。HBS的课程设置已经成为几乎所有大学的商学院硕士课程参考模式,其校规校纪也为其他学校所模仿。 但是,哈佛商学院的教学计划存在着一个令人奇怪的课。第一年的课程压得人喘不过气来的紧张,第二年却有点无所事事的轻松。 一年级课程的典型安排是,每周上午三节80分钟的课程。每节课基本安排一个案例,一般学生准备一个案例要3-4个小时,加上课外学习小组和上课时间,每天大概要学习13-18小时。很多学生差不多要学习到凌晨一两点钟,然后睡上几小时,再爬起来去上8点半的课程。 学生们估计,至少有75%的学习任务被压得缩在第一年的两个学期内;20%则留到第二年的第一学期,到第二学期只剩下了5%的学习任务。因此可以说,第一年要没命地学,第二年可以拼命地玩。 第一年的第学期,对第一个进过哈佛商学的人来讲,都是难以忘怀。可以说,这是一个“学而生畏”的学期。这一学期的课程都是必修课。任何人都不能弃权和例外,哪怕你是注册会计师,你也必须上会计课。刚进学院的新生对独特的案例教学法尚不熟悉,准备起来困难重重,几十页一个案例,对于非英语圈的溜学生来讲,更是蜀道青天。因为所有的必修课几乎都必须在第一第二学期修完,所以你不能

6个哈佛案例分析

6个哈佛案例分析

《管理沟通》 案例分析报告 学院: 指导老师: 班级: 学号: 学生: 二零一三年六月 第2页,共13页

目录 案例1《好员工为何弃我们而去》 (4) 一、案例背景 (4) 二、案例分析 (5) 三、解决方案 (6) 案例2《这个绩效考核太温情》 (6) 一、案例背景 (6) 二、案例分析 (7) 三、解决方案 (7) 案例3《该不该处分最牛销售员》 (7) 一、案例背景 (7) 二、案例分析 (8) 三、解决方案 (8) 案例4《360度测评风波》 (8) 一、案例背景 (9) 二、案例分析 (9) 三、解决方案 (9) 案例5《我和老板冲突了》 (10) 一、案例背景 (10) 二、案例分析 (10) 第3页,共13页

三、解决方案 (11) 案例6《财务女魔头》 (12) 一、案例背景 (12) 二、案例分析 (12) 三、解决方案 (13) 案例1《好员工为何弃我们而去》 一、案例背景 本案例讲述了桑比恩公司的骨干汤姆向总裁海伦申请离职而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员工的离职,在现代企业中本来是一件司空见惯的事情,然而本案中所展示的相关人物的表现和对话,折射出桑比恩公司的管理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后面,我将结合《管理沟通》的课程所学,对案例进行剖析,并给出建议解决方案。 人物组织关系图 第4页,共13页

第5页,共13页 海伦.加斯布赖恩 CEO 杰西 总裁助理 玛丽.多尼罗人力资源总监汤姆.福赛斯商业设计副总监鲍勃.沃瑟姆工程部副总裁鲍尔.邦尼建筑销售总监 哈尔.波普设计师艾莉森 妻子J&N 公司 竞争对手帕特.多尔蒂 伊莲娜.米尔科维奇 已经离职的员工阿德里娜。帕尔工程师 萨文娜.多尔西 工程师 这里我采用项目管理的干系人分析的方法来对案例中的人物进行剖析,很多要点,可能1、公司设定的核心文化与“好员工“的个人发展目标已经脱节 桑比恩公司创建公司的初衷是“让年轻人们一进公司就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项目,展示锋芒,张扬个性,而不用像在大公司里那样,为腰缠万贯的合伙人做默默无闻的铺路石,数年没有出头之日”。这种企业文化强调帮助年轻人获得事业上的成就感来实现公司和员工 人物 角色 角色描述 人物期望分析/人物侧记评 皮特 公司的创始人 海伦的父亲,已经去世。 希望网罗青年才俊,让年轻人可以较自由地选择项目,张扬个性,不像大公司里那样做腰缠万贯的合伙人的无名铺路石 海伦 CEO 1. 女承父业且自己有强大的专业学科背景 2. 绿色建筑的理念使她在继任后大获成功 3. 汤姆提出离职让她意识到公司存在问题 希望解决公司目前存在的问题,使员工们能够稳定的留下来,恢复当年的活力,继续为公司的发展一起奋斗 汤姆 商业设计副总监 1. 妻子给他添了一个宝宝 2. J&N 公司以合伙人的条件挖他跳槽 3. 在职8年,现年35岁,一直爱岗如家 4. 设计大奖不计其数,是公司的骨干核心 5. 在桑恩比,对项目设计的管理有很大的话语权 1. 希望受到尊重,工作中有更多的自主权 2. 希望自己的才华得到完全的施展 3. 全家人衣食无忧,生活幸福 玛丽 人力资源总监 1. 对员工接连的跳槽的认识不足 2. HR 工作浮于纸面,难以触及灵魂 忠诚度高但工作方法欠佳 鲍勃 工程部副总裁 1. 能及时感受到员工离职的苗头并及时上报 2. 阿德里娜曾经反映的关于汤姆的意见被他忽略 了 只关注工程部内部员工 鲍尔 建筑销售总监 1. 在竞标时,销售缺乏与设计的沟通 2. 无激情,不能让客户看到设计的精华所在 只关注价格和销售指标 阿德里娜 工程师 1. 视汤姆为导师,对汤姆的离开表示失落 2. 曾经向上头发过声音,但是被忽略了。 3. 暂时不希望做一个项目的主持者,而做支持者 1. 对事物有自己的想法,想得到认可 2. 更希望获得资深工程师/设计师的指导 哈尔 设计师 1. 认可汤姆的能力和水平 2. 为汤姆鸣不平,认为问题在鲍尔 办公室里的基本信息传递者,代表了广大的公司员工,也反映了更多真实的情况 萨文娜 工程师 杰西 总裁助理 / / 艾莉森 汤姆的妻子 重感情,让汤姆不要做得太绝,过河拆桥 希望丈夫能工作生活的快乐开心。 帕特 离职员工 他们在汤姆之前离开公司,他们的离去更加折射出 汤姆离职的原因是公司的管理体制有了问题 个人获得更好地发展前景 伊莲娜

哈佛商学院MBA案例教程

哈佛商学院MBA案例全书 《哈佛商学院MBA案例全书》内容简介: 哈佛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MBA)案例教学法是哈佛的核心教程,设计这些案例的是哈佛的资深教授、世界知名管理学家和卓有成就的大企业家。 任何企业可能出现的问题在哈佛案例中都可以找到雷同的事例。一个哈佛案例的合格受训者,可以游刃有余地处理任何经营问题。 第一部哈佛商学院概况 第一章哈佛大学和哈佛商学院 第一节哈佛大学 第二节哈佛商学院 第二章哈佛商学院的教育制度 第一节哈佛商学院的入学标准 第二节哈佛MBA的课程安排及学制 第三节哈佛的案例教学法 第四节毕业生择业 第五节哈佛学子论哈佛 第二部必修课程 第一章人事管理 第一节"人"的需要和管理风格 第二节人员管理 一、发挥群体总和的力量 二、人员组织管理中要强调高标准的道德 三、合理正确地奖惩员工 第三节管理之道在于"借力" 第四节建立人才队伍 一、企业人才应具备的素质 二、人才识别 三、寻求企业需要的人才 四、企业员工培训 第五节人员沟通 一、对员工状况的分析 二、沟通 案例 [案例一] 迪特尼公司的企业员工意见沟通制度 [案例二] 野口音光的培训观念 [案例三] 美国斯图·伦纳德奶制品商店:访问竞争对手 [案例四] IBM公司"心力交瘁"课程与模拟角色 [案例五] 松下幸之助的培训之道 [案例六] 百年大计培训为本 [案例七] 福特汽车公司的人员管理 [案例八] 日本三泽企业的"用人之力"

[案例九] 纽约联合印刷公司的"择人之道" [案例十] 美国约南露珍服装公司为借力而"三顾茅庐" [案例十一] 求贤若渴的美国百华公司 第二章行销与营销 第一节行销策略与行销行动 一、行销是什么 二、应变行为 三、行销系统的建立 四、行销的策略与行动 五、营运问题诊断 六、障碍与处理 七、行销出击 第二节营销 一、哈佛营销课 二、营销分析 三、集中性市场营销 四、4P’S:市场营销组合 案例 [案例一] 美国福特T型车行销战略 [案例二] 无敌哈默就范记 [案例三] 杰克敦的厚利多销 [案例四] 雪佛莱和奥兹莫比尔的买一送一营销术 [案例五] 虎飞自行车公司营销策略的全面规划和重点实施[案例六] 美国米勒啤酒公司营销案 [案例七] 逆向营销的爱芳公司 [案例八] 多美公司的全球协同营销 [案例九] 成功企业市场营销企划 [案例十] 忽视市场营销环境的失误 [案例十一] 麦当劳的市场营销战范例:馅饼战 [案例十二] 美国可口可乐公司锦囊妙计 [案例十三] 争压美国约翰兄弟公司的战斗 [案例十四] 乳皂的包装设计 [案例十五] Comshare公司推出"DSS软件"的策略 [案例十六] 汤姆森的锦囊妙计 [案例十七] 天美时手表的品牌定位策略 [案例十八] 快递公司的系列广告 [案例十九] "七喜"的广告营销策略 [案例二十]波斯坦小麦咖啡 [案例二十一] 救生圈薄荷糖 [案例二十二] 肯德基的选点投资 [案例二十三] 藐视竞争的库尔斯 第三章会计与财务 第一节怎样看懂财务报表

哈佛谈判技巧及案例

哈佛谈判技巧及案例 【篇一:商务谈判案例分析接受不了的开局话题】商务谈判案例分析 案例题目:接受不了的开局话题——谈判开局阶段策略分析 组长姓名: 小组成员: 商务谈判开局策略 谈判开局策略是谈判者谋求谈判开局中的有利地位和实现对谈判开局的控制而采取的行动方式或手段。在正常情况下,谈判双方都是抱着实现自己合理利益的目的而与对方坐在谈判桌前的,因而双方都希望能在一个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进行谈判。营造适当的谈判气氛实质上就是为实施谈判开局策略打下基础。商务谈判开局策略一般包括以下几种方式: (1)协商式开局策略(尼克松访华时周总理安排演奏《美丽的亚美利加》,田中角荣访华17.8度室温);(2)进攻式开局策略(美方指责日方迟到,欲制造低调气氛,日方采取进攻式策略);(3)坦诚式开局策略(北京某书记以坦诚打动外商);(4)挑剔式开局策略(美方代表采取挑剔式开局策略,使巴西谈判代表自觉理亏而匆忙签下对美方有利的合同);(5)保留式开局策略(江西某工艺雕刻厂对日本大商社采取的保留式开局策略);(6)慎重式开局策略。 在谈判中,应该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不同的需要,谈判双方之间的关系,双方的实力对比,谈判气氛等,决定选择何种开局策略。不能盲目地采取强硬的态度,也不能只一味退让,要有进有退,注意使用不同的谈判技巧,才能使谈判过程更加顺利,达到己方的预期效果。 案例:接受不了的开局话题 电灯刚开始使用不久,世界上生产灯泡的厂商只有一家。这时某公司也第一次制造出电灯泡,他们的董事长就到各地去做推销宣传,希望各地的代理商仍能本着以前的态度进行合作,使这项新产品——电灯泡能顺利地打入市场。 他把所有的代理商召集到一起,向他们详细介绍这项刚刚生产的新产品。他说:“经过多年来的苦心研究,本公司终于完成了这项对人类大有用途的产品。虽然它还称不上第一流的产品,只能说是第二

哈佛商学院苹果案例分析(2)

哈佛商学院苹果案例分析(2) Sculley时期,1985——1993 Sculley致力于使苹果成为桌面排版(desktop publishing)和教育领域的领军者。同时,他极力想把苹果打造成一家大企业。苹果与优秀的软件企业(例如Aldus 网页制作软件)以及激光打印机等外围设备的结合使Mac在桌面排版领域无人匹敌(unmatched)。销售迅猛增长,苹果一跃成为国际品牌。到1990年,苹果在全球的市场份额稳定(stabilize)在8%左右。教育市场的收入约占苹果在美国市场收入的一半,苹果在该领域的市场份额(hold a share)超过了50%。苹果拥有10亿美元的现金,并且是全球盈利能力最好的PC公司。 不管是在软件还是硬件上,苹果始终是后来主流的IBM兼容标准的唯一替代选择。在横向与纵向整合方面,苹果的实践都甚于其他PC公司,除了IBM。苹果从零开始(from scratch)设计其产品,使用独特的芯片、磁盘驱动、显示器和造型别致的底盘(chassis)。苹果还开发了专用的(proprietary)与Mac绑定的(bundle with)操作系统、自有的应用软件、包括打印机等其他周边产品(peripheral)。 相比之下,分析人士通常认为苹果的产品比IBM兼容的产品更通用(versatile)。1990年微软发布Windows 3.0时,IBM兼容机缩小了在使用便捷性方面的差距(narrow the gap)。但在诸如多媒体等核心软件技术方面,苹果依旧具有很大的优势(retain a big lead)。此外,苹果控制了它电脑的所有方面,它可以为用户提供完整的桌面解决方案,包括硬件、软件、以及允许用户即插即用的的周边设备(peripheral)。相比之下(by contrast),用户总是为向IBM兼容机添加硬件、软件备受煎熬。结果,一位分析人士指出:“大多数IBM和兼容机用户在容忍(put up with)他们的机器,但是苹果的用户由衷地热爱他们的Mac。” 这种对Mac的热爱(love affair)使苹果能为产品制定高价(premium price)。高配的(top-of-the-line)Mac趋于10,000美元一台,每台毛利润(gross profit)大概在(hover)令人嫉妒(enviable)的50%。但是,苹果的高管意识到麻烦正在酝酿(brew)。随着IBM兼容机价格下降,相比之下(by comparison),Mac 的价格显得过高(overpriced)。正如Sculley所说:“我们逐渐被认为是计算机领域的宝马,Mac的产品组合(portfolio)是独一无二(exclusively)的高端(high-end)、

哈佛商业案例分析资料

哈佛商业案例分析资料 优衣库(UNIQLO) UNIQLO 是日本著名的休闲品牌,是排名全球服饰零售 业前列的日本迅销 (FAST RETAILING)集团旗下的实力核心品牌。坚持将现代、简约自然、高品质且易于搭配的商品提供给全世界的消费者。而所倡导的“百搭”理念,也为世人所熟知。“衣服是配角,穿衣服的人才是主角”突出了其以人为本的穿衣理念,即使看似简单的基本款,只要经过精心的搭配也能够展现自我个性。 UNIQLO 的全名是 UNIQUE CLOTHING WAREHOUSE,它的内在涵义是指通过摒弃了不必要装潢装饰的仓库型店铺,采用超市型的自助购物方式,以合理可信的价格提供顾客希望的商品。公司名称是 FAST RETAILING,这其中包含了很多特别的含义。FAST[迅速] + RETAILING[零售]体现了如何将顾客的要求迅速商品化、如何迅速提供商品这一企业根本精神,也表达了他们期望成为拥有快餐文化这一世界通用理念的零售企业界之不可动摇的信念。这个理念是指通过全世界统一的服务、以合理可信的价格、大量持续提供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任何人都可以穿着的服装。因此他们拥有独特的商品策划、开发和销售体系,从而实现店铺运作低成本化。 UNIQLO 品牌的迅销公司建立于 1963 年,当年是一家销售西服的小服装店。公司现任董事长兼总经理柳井正早年毕业于早稻田大学经济学专业,1972 年 8 月进入迅销公司,1984 年 9 月就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1982 年,已是公司专务董事的柳井正在美国考察时,受到美国大学校园内的仓储式销售方式的启发,回国后便提出在服装店尝试以仓储型自助购物的方式出售服装,并在日本首次引进了大卖场式的服装销售方式,通过独特的商品策划、开发和销售体系来实现店铺运作的低成本化。 1984 年 6 月,首家 UNIQLO 仓储型服饰专卖店在日本广岛正式开业。当时正值日本经济处于萧条时期,UNIQLO 的经营

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Case Analysis Method),又称个案研究法 目录 [隐藏] ? 1 案例分析法的背景说明 ? 2 什么是案例分析法 ? 3 案例分析法的具体操作 ? 4 案例分析法的实施要点 ? 5 案例分析法的特别提醒 6 案例分析法案例分析 o 6.1 案例一:案例分析法在经济法教学中的应用 [1] ?7 参考文献 [编辑] 案例分析法的背景说明 案例分析法(Case Analysis Method)由哈佛大学于1880年开发完成,后被哈佛商学院用于培养高级经理和管理精英的教育实践,逐渐发展今天的“案例分析法”。 哈佛大学的“案例分析法”,开始发展成今天的“案例分析法”。 哈佛大学的“案例分析法”,开始时只是作为一种教育技法用于高级经理人及商业政策的

相关教育实践中,后来被许多公司借鉴过来成为用于培养公司企业得力员工的一种重要方法。 通过使用这种方法对员工进行培训,能明显地增加员工对公司各项业务的了解,培养员工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员工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公司的凝聚力。 [编辑] 什么是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是指把实际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作为案例,交给受训学员研究分析,培养学员们的分析能力、判断能力、解决问题及执行业务能力的培训方法,具体说来: ?培训对象:新进员工、管理者、经营干部、后备人员等阶层员工均适用; ?培训目标:提高学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使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出色地解决各类问题; ?培训内容:案例分析法及学习事物能力、观察能力、适应新情况能力、执行业务操作能力的培训; ?培训方式:会议讨论方式; ?培训时间:220分钟左右。 [编辑] 案例分析法的具体操作 1、准备阶段 1)负责人(一般由培训指导员、主持人担任)确定培训课程的具体目的、内容、范围及对象。 2)从平常收集的资料中选择恰当的案例作为讨论的个案,个案的范围应视培训对象而定。 3)确定会议室、会议时间,制定培训计划。 4)指导员应准备下列知识:个案研究法的操作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讨论前个案的选择标准,讨论后如何总结问题。

哈佛案例分析指引-case study method

Discussion Groups: An Integral Part of Case Method Learning at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How Discussion Groups Work A discussion group consists of seven or eight participants who meet to discuss the day’s assignments after each participant has completed his or her individual case preparation. Discussion groups have been assembled to reflect the variety of experience and sectors represented among program participants. The groups are scheduled to meet once or twice a day throughout the program. Discussion groups are characterized by intense interaction that deepens the participants' understanding beyond that gained through individual analysis. This interaction includes dialogue, shared expertise, and constructive argument. Many participants find that they not only deepen their understanding of the material, but that they also experience an increase in their comfort level with sharing their ideas and insights later in the large in-class discussion. The importance of individual study prior to the discussion group cannot be over-emphasized. Benefits of a Discussion Group Specific benefits of a discussion group include: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material ?Practice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from others ?Opportunities to "test market" ideas and opinions prior to the large in-class discussion ?Ability to get to know a handful of people more deeply during the week Best Practices When it comes to discussion groups, the good news is that there is no "one right way" to conduct a discussion group. Over the years though, HBS MBA students and Executive Education participants have reported that the following factors in particular make for effective discussion groups. 1.Effective discussion groups work best when one participant is designated as the discussion leader.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哈佛案例的特点和分析方法

哈佛案例的特点和分析方法 黄卫伟 案例分析在管理教学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哈佛案例以其特有的形式和鲜明的特点,成为管理案例教学中的首选。 按照定义,案例(case)是一个真实存在于组织中的尚待决策的问题。它与范例(example)不同,后者是为了说明某个概念而列举的例子,它可以取自真实的实例,也可以是按照需要编制的。如果要从决策角度区分二者,范例是已经产生了结果的决策,而案例是尚未找到合理方案的决策。现实中的管理决策面临复杂的、动态的环境,需要权衡相互冲突的目标,故通常只能得到一种“满意解”,而不是最优解。这使得案例的决策问题往往不具有唯一的解决方案,因而就给学生的分析和讨论留下了很大的探索空间。而学生们从案例的讨论过程中学到的知识、接触到的不同视角、领悟到的道理,和体验到的分寸感,是做练习题和解方程所体会不到的。这就是案例教学的独到之处。管理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而且,越是处于组织的高层岗位,管理者面临的决策问题除了需要清晰的逻辑思维外,更需要发挥洞察力、想象力、胆略和平衡决策背后政治角力的艺术。这也是为什么著名商学院首选哈佛案例的原因。哈佛案例为管理教学提供了一种方式,使学生们能够在课堂上模拟现实的复杂决策过程。 哈佛案例的特点,首先在于它的深度和代表性强。哈佛案例多总结自一些优秀企业面临的重要决策问题,这些决策问题也是大多数企业经常面临的两难困境。这种代表性可以使学习者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其次,哈佛案例提供的决策情境更接近企业的真实环境,这给学习者如何驾驭这样复杂的情况提出了巨大的挑战。第三,哈佛案例并没有最佳方法和标准答案,其着眼点重在案例分析的过程,在于学习者相互之间的观点和思维方式的碰撞。第四,许多哈佛案例具有经典性,其中所提出的管理两难问题,并不随时间的推移而失去意义。 哈佛案例之所以长期以来备受欢迎,还因为其中不仅富含知识,而且蕴涵着智慧。这种智慧体现在哈佛案例对材料的精心挑选和巧妙组织上。往往在没有恰 作者简介:黄卫伟,博士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

哈佛案例教学方法解读

哈佛案例教学方法解读 史美兰 哈佛案例教学与哈佛案例一样经典。如何把哈佛的经典案例搬上课堂,案例教学的实施环节非常重要。哈佛案例教学的独特的方式是什么?经过在哈佛的学习体会,我的解读包括以下环节。 哈佛案例教学是区别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的一种启发式、讨论式、互动式的新型的教学形式,它绝对不是简单的举例教学。案例教学是把现实中的问题带到课堂,以一个案例为中心,围绕一个教学目标,课前经过周密的策划和准备,课程按照严格的教学环节展开,通过教学双方的共同讨论分析,达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目标。 自从把案例教学方式引入管理学科的教学之后,几十年来,哈佛大学商学院和肯尼迪学院一直将案例教学作为主要的授课方式。为什么坚持案例教学,哈佛人有明确的认识。在哈佛,教学方式与教育的理念和培养目标是紧密相连的,教学方式是哈佛人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 哈佛大学办学的宗旨是"让所有的金子在这里都发光"。在这样的办学宗旨下,哈佛商学院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有责任感、有道德的一流管理人才--公司经理式的通才"。肯尼迪学院的培养目标是:"为21世纪准备领导人。"既然是培养未来政府和企业的领导人,因此培育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在不可预见的情况发生时的灵活处

理能力至关重要。哈佛人认为,这种能力不可能通过传统的"粉笔+讲课"的教学方法获得,他们认为,案例教学是培育学生团队精神和磨练他们战略决策能力的最好方法。 通过案例教学哈佛人要达到以下目标,1、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案例教学的目的不是告诉大家问题的答案,而是告诉大家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和方法。案例教学要求学员学会把已有的理论及知识与实际情况联系起来,学会发现问题和利用已有的信息解决问题。2锻炼决策的勇气和信心。案例教学通过课堂的讨论和分析,提高学员的思维和决策能力,锻炼学员决策的勇气和自信。学员要学会迅速、有效地进行独立思考,果断制定战略,明确阐述自己的政策。3、实现同学之间相互学习。案例教学最重要的是亲身参与和分享经验。案例教学30%的收获来自教师,70%的收获来自同学。案例教学是学员自己学习、相互学习和创造性学习。4、极度开发学生的潜能。案例教学通过不断对学生施加压力的方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在巨大的学习压力和挑战性下,极度开发学生的潜能。 为实现以上培养目标,哈佛案例教学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程序清晰、环节严谨、过程规范经典的教学形式。哈佛案例教学包括以下五个阶段。 学员认真研读案例 学生独自研读案例,是案例教学的基础性环节。在上课之前,要将案例发给每一个学员,求学生认真读案例,学生必须利用课余时间认真阅读案例,回答案例后面的提问,准备好你自己的建议方案。学

金融工程案例分析报告

金融工程案例分析报告 ——哈佛资产管理公司与通胀保值债券 哈佛资产管理公司成立于1974年,是一个非公司制,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机构,全部所有权归哈佛大学所有。管理哈佛大学超过190亿美元的资产,而且该资产每年还以固定的速度增长。这份案例主要介绍与哈佛资产管理公司投资通胀保值债券比例从0上升至7%相关的背景知识。 资产管理公司每年会以股东理事会给出的经营要求制定相应的投资策略。哈佛大学的要求是这些资产每年可以像哈佛提供约合其价值4%到5%的资金(不使用本金)。由于资产以每年1%的速度增长和通货膨胀的影响,这个目标意味着年投资回报约在6%至7%的水平上。简单的消极投资将难以实现。 在过去的时期中,哈佛资产管理公司采用积极地资产管理策略,力求获得超过市场回报的回报率已从股东理事会获取高额回报。其在管理过程中,将投资方向分为11个大类,主要是股票,债券,现金。其投资项目的选择采用的是均方分析法,即通过对期望收益,波动性,相关性的分析来决定最佳的投资组合比例。从而得出投资组合的有效边界,在有效边界上可以根据不同的风险承受能力选择相应的投资组合。根据表1的结果,其投资组合的期望收益是6.51%,波动性是10.81%,夏普比率是0.28,(其在均方分析中,采用了20年的平均值,其计算结果是比较准确的),扣除通货膨胀的影响,基本实现了股东理事会的要求。 然而哈佛资产管理公司认为投资组合的管理是与时俱进的。这种观点基于三个因素:1:期望收益和承受能力的变化。2:资本市场环境的变化。3.新的资产项目进入市场。1997年,套期保值债券开始在美国发行,其基本理念是本金和利息会基于CPI指数定期进行调整,以减少通货膨胀对投资人的影响。债券主要包括两个部分:1:通胀保值国库券,即期限大于1年小于10年。2:通胀保值债券:即期限大于10年。从公司人员的分析中,可以知道通胀保值债券每年的真实回报在 3.2%- 4.25%之间。相比之下,美元国库券只有2%,名义回报也只有3%。可见通胀保值债券是一个低风险,高收益的资产。即符合了上面的第3条因素。 因此,哈佛资产管理公司分析了引入通胀保值债券对投资组合的影响。

哈佛商学院经典案例分析

哈佛商学院经典案例分析 哈佛商学院是世界最著名的商学院之一,早先名为“哈佛大学工商管理研究所,是常春藤联盟商学院之一。哈佛商学院认为:一个成功的总经理应该是一个全才,至少应具备三种技能,即:技术技能,人事技能和概念技能,这三种技能可以排除特殊品性的必要,也可提供正确看待和处理管理过程的有效方法。 “认真思考什么才是衡量你人生的正确标尺。我总结出,上帝衡量我的人生的尺子并不是美元,而是那些我曾经影响过他们人生的人们。”——克莱顿·克里斯滕森 人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往往急于找到答案或者寻求帮助得到答案。而往往忽略的其中最重要的关键,就是如何思考得到答案。管理学教育我们,学会如何思考,然后自己找到答案才是最好的处理问题的方法哈佛商学院毕业前最后一课堂上,教授要求学生们把这些理论的聚焦镜对准自己,并针对下列三个问题寻找令人信服的答案: 1. 我怎样确保我在职业生涯中会快乐? 2. 我怎样确保我和我的配偶及家人的关系将成为一种持久的快乐源泉? 3. 我怎样确保我一定不会进监狱呢? 尽管最后一个问题听起来像在开玩笑,但并非如此。当年罗兹学者班32个同学就有2个进过监狱。安然(Enron)的Jeff Skilling也曾是我在哈佛商学院的同班同学。他们都曾是很好的人,但他们人生中的一些事情把他们引上了歧途。 1、管理是最崇高的职业 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erick Herzberg)的幸福论认为,人生中最有力的激励因素不是金钱,而是那些学习的机会、在责任中成长的机会、为他人做贡献的机会、以及成就被认可的机会。 我成为学者以前,自己经营着一个公司。有一天,我想象着我的一个经理早上踌躇满志地来工作,10小时后,带着不受赏识、沮丧的感觉开车回家。我在想,她这种感觉会怎样深深地影响她与孩子们的相处。然后,我的想象快进到了另一天,她带着更好的自我感觉回家——觉得学到了很多东西,因做成了很有价值的事情而被认可,以及在某个重要项目的成功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我在想,这又会对她作为一个妻子与母亲产生怎样的积极影响。 我的结论是:如果做得好,管理就是最崇高的职业。其他任何职业都不可能提供这么多的方式来帮助别人学习和成长,来承担责任并因成就而被认可,以及为团队的成功做出贡献。越来越多的MBA学生来商学院时以为从商就是买卖与投资。这是很不幸的。做生意并不能带来那种通过塑造他人而得到的深深的回报。 我希望学生们在离开我的课堂时能明白这一点。 2、为你的人生制定战略 对第二个问题,有一个管理理论可作参照。这个理论的首要观点是,一个企业的战略是由管理者投资的项目类型决定的,如果不能非常娴熟地管理一个企业的资源分配,那么由此引发的一切将会与管理预期大相径庭。 这些年来,我一直在关注着我那些1979年毕业的哈佛商学院同班同学的命运。我看到越来越多的人来聚会的时候都是不幸福的,离了婚,与他们的孩子也很疏远。我向你保证,他们中没有一个在毕业的时候就想着以后要离婚或是疏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