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污染控制工程复习资料

水污染控制工程复习资料
水污染控制工程复习资料

1、城市二级污水处理厂的重要水质控制指标包括SS、BOD5、N、P、大肠杆菌等。

2、概念理解:

SS(悬浮固体):

VSS(挥发性悬浮固体):

COD(化学需氧量):

BOD(生物需氧量):

TOC(总有机碳):

3、无机氮和无机磷是植物和微生物的营养物质,当其水体中的浓度分别超过0.2 、0.02 mg/L时,就会引起受纳水体的富营养化。

4、《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规定的第一类污染物和第二类污染物分别是指?

取样口分别在?第二类污染物分别在何情况下执行第一、二、三级标准?城市二级污水处理厂出水SS COD BOD N P的第一二级排放标准分别是?mg/L。

答:《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中规定的第一类污染物:不分行业和污水排放方式,也不分受纳水体的功能类别,一律在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排放口采样,其最高允许排放浓度必须达到本标准要求(采矿行业的尾矿坝出水口不得视为车间排放口);

第二类污染物:在排污单位排放口采样,其最高允许排放浓度必须达到本标准要求。

取样口分别在:

第一类污染物:在车间或车间处理设施排放口取样;

第二类污染物:在排污单位总排放口取样。

第二类污染物分别在下列情况下执行第一、二、三级标准:

①排入GB3838Ⅲ类水域(划定的保护区和游泳区除外)和排入GB3097 中二类海域的污水,执行一级标准。

②排入GB 3838 中Ⅳ、Ⅴ类水域和排入GB3097 中三类海域的污水,执行二级标准。

③排入设置二级污水处理厂的城镇排水系统的污水,执行三级标准。

城市二级污水处理厂出水SS、COD、BOD、N、P 的第一二级排放标准分别是:单位:mg/L 排放标准级别SS、COD、BOD 、N 、P

一级20、20 、60 、1.0、0.5

二级30 、30 、120、 1.0 、1.0

5、城市二级污水处理厂的常规工艺流程图?给水工程中,常规地表水处理工艺流程?

给水工程中,常规地表水处理工艺流程:

原水→混凝→沉淀(或澄清)→过滤→消毒→用户

6、格栅的用途及其计算

格栅的用途:拦截较大悬浮物,避免损害后续工艺的机泵或管线及其计算。

格栅的计算:

7、酸性废水的中和处理:药剂中和法常用药剂?过滤中和法常用滤料?

碱性废水的中和处理:药剂中和法常用药剂?常用酸性废物?

答:酸性废水的中和处理中药剂中和法的主要药剂包括石灰、苛性钠、碳酸钠、石灰石、大理石、白云石等,常用者为石灰。过滤中和法常用滤包括石灰石、大理石、白云石等。

碱性废水的中和处理中药剂中和法的主要药剂包括硫酸、盐酸、硝酸等,常用药剂为工业硫酸。常用酸性废物包括包括含酸废水、烟道气等。

8、混凝法去除的对象是?理解概念:脱稳、凝聚、絮凝;常用混凝剂?混凝工艺过程?

澄清池的特点和工作原理?

混凝法去除的对象是:混凝法去除的对象是废水中的悬浮物和胶体杂质,还用于除油和脱色。脱稳:胶体因ξ电位降低或消除而失去稳定性的过程;

凝聚:脱稳的胶粒相互聚集为较大颗粒的过程;

絮凝:胶体由于高分子聚合物的桥联作用形成大颗粒絮体的过程。

常用混凝剂:

(1)无机盐类混凝剂(硫酸铝,聚合氯化铝,三氯化铁,硫酸亚铁,聚合硫酸铁);

(2)有机高分子混凝剂(聚丙稀酰胺,聚苯乙烯磺酸钠);

(3)微生物絮凝剂。

混凝工艺过程:混凝剂的配制和投加、混合、反应、澄清。

澄清池的特点:同时实现混合、反应、絮凝、沉淀的功能。

澄清池的工作原理:接触凝聚原理——强化混凝过程,让池中已生成的絮凝体悬浮在水中成为悬浮泥渣层,将进入废水新生成的微絮粒迅速吸附。

9、沉淀机理?沉淀可分为4种类型,分别是?各自特点?

沉淀机理:利用水中悬浮颗粒和水的密度差,在重力的作用下产生下沉作用,以达到固液分离。

沉淀可分为4 种类型和特点分别是:

(1)自由沉淀:在沉淀过程中悬浮颗粒互不干扰,颗粒的沉淀轨迹呈直线;

(2)絮凝沉淀:悬颗粒的浓度不高,但沉淀过程中悬浮颗粒之间有互相絮凝作用,因此沉降速度会加快,沉淀轨迹呈曲线;

(3)拥挤沉淀:悬浮颗粒的浓度比较高(5000mg/L 以上),颗粒沉降受到周围其他颗粒的影响,其相对位置保持不变,形成以整体共同下沉;

(4)压缩沉淀:发生在高浓度的悬浮颗粒沉降过程中,颗粒之间相互接触,互相支承,下层颗粒间的水在上层颗粒的重力作用下被挤出,使污泥得到浓缩。

10、常用沉砂池?平流沉砂池设计

常用沉砂池:平流式沉砂池、曝气沉砂池、多尔沉砂池和钟式沉砂池等。

平流沉砂池设计:

11、常用沉淀池?辐流沉淀池和斜板沉淀池设计

常用沉淀池:平流沉淀池、辐流沉淀池、竖流沉淀池。

辐流沉淀池设计:

斜板沉淀池设计:

12、气浮理论及其条件?气浮方法分类? 溶气气浮工艺及其设计

气浮理论:水和废水的气浮法处理技术是在水中形成微小气泡形式,使微小气泡与水中悬浮的颗粒黏附,形成水-气-颗粒三相混合体系,颗粒黏附上气泡后,形成表观密度小于水的漂浮絮体,絮体上浮至水面,形成浮渣层被刮除,以此实现固液分离。

气浮条件:必须向水中提供足够量的细微气泡,必须使废水中的污染物质能形成悬浮状态,必须使气泡与悬浮的物质产生黏附作用。

气浮方法分类:布气气浮,溶气气浮,电解气浮。

溶气气浮工艺及其设计:

15、一般了解:臭氧氧化、湿式氧化、Fenton试剂

臭氧氧化:是利用臭氧的强氧化性,用于地下水、地表水、生活工业废水的处理和净化,效果优于氯、二氧化氯、氯胺和羟基自由基。

湿式氧化:使液体中悬浮或溶解状有机物在油液香水存在的情况下进行高温高压氧化处理的方法。

Fenton 试剂:过氧化氢与催化剂Fe2+构成的氧化体系通常称为Fenton 试剂。在催化剂作用下,过氧化氢能产生两种活泼的氢氧自由基,从而引发和传播自由基链反应,加快有机物和还原性物质的氧化。Fenton 试剂一般在pH =3.5 下进行,在该pH 值时基自由基生成速率最大。

16、常用给水处理消毒剂?氯消毒原理?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水中游离性余

氯浓度30min后不低于mg/L,折点加氯消毒如何确定加氯量(结合有关方程式和图表)?液氯消毒和二氧化氯消毒优缺点?

常用给水处理消毒剂:液氯、漂白粉、次氯酸钠、臭氧、紫外线、二氧化氯等。

氯消毒原理:当氯气加入水中后,即和水作用生成盐酸和次氯酸。由于次氯酸是中性分子,所以可以很快地扩散到细菌表面,并穿过细菌的细胞膜进入细菌内部,通过氧化作用破坏细菌的起新城代谢催化作用的酶系统,从而达到杀菌消毒的目的。

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水中游离性余氯浓度30min 后不低于0.3mg/L。

折点加氯消毒如何确定加氯量(结合有关方程式和图表):

加氯点分别在余氯--加氯量曲线的AB、BC、CD 段的Q1、Q2、Q3 点时,加氯量分别为:yQ1 ≈a+1.36d (mg/L)

yQ2 ≈a+4.12b+1.034×(3.03b-d) (mg/L)

yQ3≈a+7.25b+1.33d (mg/L)

当d=1.0 mg/L,b=0.4 mg/L 时,yQ1≈a+1.36(mg/L);yQ2≈a+1.87(mg/L);yQ3≈a+4.23(mg/L)。

液氯消毒和二氧化氯消毒优缺点:

优点缺点

18、活性污泥法的概念和基本原理、净化反应过程、基本工艺流程和运行过程?

活性污泥法:利用培养、驯化的活性污泥微生物对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进行降解去除,从而使污水得以净化的一种生物处理方法。

活性污泥法基本原理:利用人工曝气,使得活性污泥(微生物群体)在曝气池内呈悬浮状态

与污水充分接触,利用微生群体的凝聚,吸咐和分解污水中溶解性有机物的作用,达到净化污水的目的。活性污泥是污水中通入空气一段时间分所产生的由大量微生物组成的絮凝体,它易于沉淀而与污水分离,并使污水得到澄清。

活性污泥法的净化反应过程:

吸附阶段:污水和活性污泥接触后在很短时间内水中有机物(BOD)迅速降低,主要有吸附作用引起。由于絮状活性污泥表面积很大,表面具有多糖类粘液层,有利于吸附。

氧化阶段:有氧条件下,微生物将吸附的有机物一部分氧化分解获得能量,一部分合成新细胞,这一阶段比吸附阶段慢得多。

絮凝体形成与凝聚沉淀阶段:氧化阶段合成的菌体有机体形成絮凝体,通过重力沉淀出来,使水净化。

活性污泥法的基本工艺流程:废水和回流的活性污泥一起进入曝气池形成混合液。曝气池是一个生物反应器,通过曝气设备充入空气,空气中的氧溶入混合液,产生好氧代谢状态。随后曝气池内的泥水混合液流入二沉池,进行泥水分离,活性污泥絮体沉入池底,泥水分离后的水作为处理水排出二沉池。二沉池沉降下来的污泥大部分作为回流污泥返回曝气池,称为回流污泥,其余的则从沉淀池中排除,这部分污泥称为剩余污泥。

曝气池→二沉池→曝气系统→污泥回流→剩余污泥排放

19、活性污泥法的最佳营养比BOD: N: P=?参数理解:L θc SVI SV MLSS MLVSS 活性污泥法的最佳营养比BOD: N: P=100:5:1

混合液悬浮固体(MLSS):混合液悬浮固体是指曝气池中废水和活性污泥的混合液体的悬浮固体浓度。(单位:mg/L)一般控制MLSS:2000~6000 mg/L。

混合液体挥发性悬浮固体(MLVSS):是指混合液悬浮固体中的有机物部分。

污泥沉降比(SV):又称30min沉降率。混合液在量筒内静置30min后所形成沉淀污泥的容积占原有混合容积的百分率,用%表示,(SV 值一般在15~30%左右,意义:反应曝气池运行过程中的活性污泥量;控制和调节剩余污泥的排放量;及时发现污泥膨胀等异常现象)。污泥容积指数(SVI):简称容积指数。曝气池混合液静置30min后,每克干污泥所形成的湿污泥体积。

SVI﹤100 污泥的沉降性能好,100﹤SVI ﹤200 污泥的沉降性能一般,SVI﹥200 污泥的沉降性能不好。正常情况下,城市污水SVI 值在70~150 之间)。

污泥龄(θc):曝气池内活性污泥总量(VX)与每日排放污泥量之比,称之为污泥龄,即活性污泥在曝气池内的平均停留时间。

L:单位重量活性污泥在单位时间内所承受的有机污染物量kg(BOD5)/kg(MLSS)·d。

20、推流式、吸附-再生池、完全混合法、延时曝气法的各自构造和工艺特点。

21、鼓风曝气常用的扩散器。P151

鼓风曝气系统的空气扩散器装置主要分为:微气泡、中气泡、大气泡、水力剪切、水力冲击及空气升液等类型。

⊙微气泡空气扩散装置:也称多孔性空气扩散装置。主要特点性能是产生微小气泡,气、液接触面大,氧利用率较高,一般都可达10%以上,其缺点是气压损失较大,易堵塞,送入的空气应预先通过过滤处理。包括扩散板、扩散管、固定式平板型微孔空气扩散器、固定式钟罩型微孔空气扩散器、膜片式微孔空气扩散器、摇臂式微孔空气扩散器。

⊙中气泡空气扩散装置:穿孔管、WM-180型网状膜空气扩散器

22、活性污泥曝气池计算(容积计算、剩余污泥量和回流污泥量计算、供气量计算)

23、生物脱氮除磷机理及其影响因素?

生物脱氮是含氮化合物经过氨化、硝化、反硝化后,转变为N2 而被去除的过程。

生物除磷是厌氧-好氧或厌氧-缺氧交替运行的系统中,利用聚磷微生物具有厌氧释磷及好氧(或缺氧)超量吸磷的特性,使好氧或缺氧段中混合液磷的浓度大量降低,最终通过排放含有大量富磷污泥而达到从污水中除磷的目的。

生物脱氮除磷的影响因素:①环境因素,如温度、pH、DO 等;②工艺因素,如污泥泥龄、各反应区的水力停留时间、二沉池的沉淀效果等;③污水成分,如污水中易降解有机物浓度、BOD5 与N、P的比值等。

24、A2/O、A/O、氧化沟的工艺流程和工作原理?A2/O主要设计计算

A/O工作原理:在缺氧池中进行反硝化,生成大量的碱,可以为后面硝化提供一半的碱;利用污水中的有机物,所以无需在反硝化过程中添加碳源;利用硝酸盐不仅作为电子受体,使得耗氧量减少,减少了后面的曝气量,而且还可以通过反硝化细菌可以分解难以降解的有机物;可以有效地控制污泥膨胀。

氧化沟的工艺流程和工作原理:可省去初沉池,污泥处理可省去污泥消化;污水流态单个循环周期内呈推流式,整体过程属完全混合状态;污泥负荷低,污泥龄长,降解彻底,产泥量少;水力停留时间24~48h,一个循环流动时间4~20min,抗冲击负荷能力强。

A2/O工作原理:①厌氧池(简单说就是释放磷,氨化反应,降解有机物)污水与同步进入的从二沉池回本主要功能为释放磷,使污水中磷的浓度升高,溶解性有机物被微生物细胞吸收而使污水中BOD 浓度下降;另外,氨氮因细胞的合成而去除一部分,但硝态氮含量不变。

②缺氧池(反硝化)反硝化菌利用污水中的有机物做碳源,将回流混合液中带入的硝态氮还原为氮气释放至空气中,因此,BOD 浓度下降,硝态氮浓度大幅下降,而磷的变化很小。

③好氧池(吸磷,硝化反应)有机物被微生物生化降解,有机氮被氨化继而被硝化,磷随着聚磷菌的过量摄取而浓度下降。

A2O主要设计计算:

(1)判断是否适用A2/O法:COD/TN ﹥8;TP/BOD ﹤0.06

(2)确定设计参数:水力停留时间t:6~8h

BOD负荷:0.15~0.2 kg/kg.d

污泥回流比R:25~100%

回流污泥浓度Xr:8000~13000mg/L

污泥龄:15~30d

(3)曝气池混合液污泥浓度:X=RXr/(1+R)

(4)内回流比R N:100~400%

TN去除率:ηTN=(TN0-TN e)/TN0

R N=ηTN/(1- ηTN )

(5)A2/O反应池容积:

有效容积:V=Qt

有效面积:S=V/H,其中H为有效水深,4~5m

池总长度:L=S/(nmb),

其中,n为分格数,m为分组数,b为单格宽

各段长度:L1: L2: L3=1: 1: 3

(6)剩余污泥量:W=AQLr-bVX y+0.5QSr

(7)污泥龄:θc=VX/W

例题:某城市污水厂,设计水量Q=10万m3/d,污水经预处理后BOD为160mg/L,TN 为50mg/L,要求出水达到一级排放标准B标准,设计A2/O 工艺。

25、活性污泥异步法培养和驯化过程?污泥膨胀的成因及相应的控制方法?

活性污泥异步培养法:先培养后驯化——针对工业有机废水(考虑营养物质)先用粪便水或生活污水(或用污泥稀释)培养活性污及时间歇换水(换水50~70%),活性污泥培养成熟后,逐渐掺加工业废(每次10~20%),处理稳定后再次增加,直至满负。

污泥膨胀:现象——污泥结构松散,不易沉降

直接原因——丝状菌大量繁殖

可能诱因——污水糖类较多、缺乏N.P.Fe等养料

DO不足、水温高、pH较低

污泥负荷过高、污泥龄过长

解决办法——消除诱因、抑制丝状菌、加强凝聚

活性污泥异步法培养和驯化过程:将经过粗滤的浓粪便水投入曝气池,用生活污水(或河水)稀释成BOD5~300-500mg/L,加培养液,连续曝气1~2d,池内出现絮状物后,停止曝气,静置沉淀1~1.5h,排除上清液(约池容的50%~70%);再加粪便水和稀释水,重新曝气,待污泥数量增加一定浓度后(约1~2 周),开始进工业废水(10%~20%),当处理效果稳定(BOD 去除率80%~90%)和污泥性能良好时,再增加工业废水的比例,每次宜增加10%~20%,直至满负荷。

污泥膨胀的成因及相应的控制方法:

成因:因丝状菌异常增殖所导致的丝状菌性膨胀和因粘性物质大量产生积累的非丝状菌膨胀。

控制方法:①投药处理,能够杀灭丝状菌的药剂有氯,臭氧,过氧化氢等;

②改善,提高活性污泥的絮凝性,在曝气池的入口处投加硫酸铝,三氯化铁,高分子混凝剂等絮凝剂;

③改善,提高活性污泥的沉降性,密实性。在曝气池的入口处投加粘土,消石灰,生污泥或消化污泥;

④加大回流污泥量,通过这一措施,高粘性膨胀的致因物质,即多糖类物降低了,在多数情况下,能够解脱高粘性膨胀;

⑤调整污泥负荷,运行经验表明,如果污泥负荷超过0.35kgBOD/kgMLSS.d 易于发生丝状菌性污泥膨胀等。

26、生物膜法的特点和典型设备?生物膜的形成过程和生长周期?

生物膜法特点:(1)微生物相方面的特征:

参与反应的微生物多样化——安静稳定的生存环境,污泥龄长,世代周期长的微生

物出现:丝状菌、硝化菌、轮虫、寡毛虫、藻类;

生物链长:动物性营养一类占比例大;

微型动物存活率高——栖息高层次营养水平的生物;

污泥产量低(比活性污泥法少1/4左右);

分段运行,可形成各段不同的优占菌属(与本段污水相适应的微生物);

(2)处理工艺方面的特征:

对水质水量变动有较强的适应性;

污泥沉降性能良好;

能够处理低浓度的污水;

易于维护运行、节能。

典型设备:生物滤池、生物转盘、生物接触氧化池、生物流化床。

生物膜的生长:有机废水与载体接触,其中悬浮物和微生物被附着于固相表面,其中的微生物利用有机质生长繁殖,形成一层黏液状的生物膜,进一步吸收、降解有机物,生物膜得以生长。

生物膜的生长周期:生物膜的生长经历吸附、生长、增厚、脱落生长周期,随着废水处理的进行,然后循环往复,不断进行。

27、高负荷生物滤池处理水回流的作用和适用情况?

高负荷生物滤池(第二代生物滤池)

特点:提高水量负荷,5~40 m3/m2.d

处理水回流:稀释进水(BOD200mg/L以下)

缓解堵塞(水流速度加大,冲刷强)

污泥回流:生物膜接种,利于膜更新。

高负荷生物滤池处理水回流的作用:(1)均化和稳定进水水质;(2)加大水力负荷,及时的冲刷过厚和老化的生物膜,加速生物膜更新,抑制厌氧层发育,使生物膜经常保持较高的活性;(3)抑制滤池蝇的过度增长;(4)减轻散发的臭味。

进入高负荷生物滤池的BOD5值必须低于200mg/L,否则用处理水回流加以稀释。

(高负荷生物滤池处理水回流的作用:将生物滤池部分出水回流到滤池前。稀释进水(BOD200mg/L 以下);缓解堵塞(水流速度加大,冲刷强)污泥回流,生物膜接种,利于膜更新。

适用情况:高负荷生物滤池的水力负荷为10-30m3 /(㎡·d),有机负荷为800~1200BOD5g/(m3·d),有机物去除率达75-90%,因而较普通生物占滤池地少,运行简单,适用于小城镇和边远地区。)

28、生物转盘的构造组成和净化机理、设计计算

生物转盘的构造组成:盘片(串联成组,40%浸入水中)、接触反应槽、转轴和驱动装置(高出槽内水面10~25cm);

净化机理:充氧——通过转盘固着水与空气接触时吸氧,传递到生物膜和水中

物质传递——有机物及其分解产物通过与空气和水的交替接触实现

生物膜生长周期——吸附-生长-增厚-脱落

(生物转盘的构造组成:由一系列平行的旋转圆盘、转动中心轴、动力及减速装置、氧化槽等组成。

生物转盘的净化机理:生物转盘是一种润壁型旋转式处理设备,借助于旋转浸入污水中的多组叶片形成生物膜,将废水有机污染物降解处理。)

设计计算:

计算内容: (1) 所需转盘总面积

(2) 转盘尺寸和转盘总片数

(3) 接触槽设计,校核停留时间

设计参数: (1) 水力停留时间t

(2) 容积水力负荷,城市污水0.05~0.15 m3/(m3.d)

(3) 盘面面积有机负荷, 城市污水5~20gBOD/(m2.d)

计算公式: (1) 转盘总面积:A=QS0/Na

其中:S0——进水BOD,mg/L

La——盘面面积有机负荷,g/(m2.d)

(2) 转盘盘片数: m=4A/(2πD2)

其中: D——转盘直径,一般取2~3m

(3) 污水处理槽有效长度:L=m(a+b)K

其中: a——转盘净间距, 一般进水端25~35mm,出水端10~20mm

b——盘片厚度

K——系数,一般取1.2

(4) 转轴长度:L=m(a+b)K

其中: a——转盘净间距, 一般进水端25~35mm,出水端10~20mm

b——盘片厚度,根据产品定,1~15mm

(5) 接触反应槽容积:V=(0.294~0.335)(D+2δ)2·L

其中: r/D=0.1时, 系数取0.294, r/D=0.06时, 系数取0.335;

r——中心轴与槽内水面的距离,一般0.15m以上

δ——盘片边缘与槽内壁间隙, 0.2~0.4m

(6) 转盘转速:n0=6.37(0.9-V1/Q)/D

其中: V1——处理槽的净有效容积,

V1=(0.294~0.335)(D+2δ)2·(L-mb)

例题:某住宅小区人口5000人, 排水量100L/人.d,径预处理后污水BOD=135mg/L,处理水要求BOD≦15mg/L,设计生物转盘。P232

29、厌氧生物法降解有机物的微生物?三个反应阶段?厌氧法的影响因素?

厌氧微生物群落:水解酸化细菌、产氢产乙酸细菌、产甲烷细菌(甲烷八叠球菌)。

三个反应阶段:

①水解酸化阶段

水解酸化

大分子、不溶有机物小分子、溶解性有机物高级脂肪酸

胞外酶产酸菌

如: 纤维素→多糖、单糖→乙酸、丙酸、丁酸和醇类;

蛋白质→氨基酸→脂肪酸和NH3

脂类→脂肪酸和甘油→小分子脂肪酸和醇

②产氢产乙酸阶段

产氢产酸菌

+CO2

丙酸、丁酸、醇乙酸+H

③产甲烷阶段

甲烷菌

CH3COOH CH4 + CO2

甲烷菌

CO2 + 4H2CH4 + 2H2O

厌氧法的影响因素:在三个反应阶段,水解酸化和产氢产乙酸细菌具有较强的适应性,甲烷菌对生长条件要求严格。所以,厌氧生化反应的制约因素主要根据甲烷菌生理生态特征。温度条件、PH值、氧化还原电位、废水营养比、有机负荷、厌氧污泥、搅拌和混合、有毒物质。

①温度条件:

常温消化——自然水温(10~30℃)

中温消化——35~38 ℃

高温消化——50~55 ℃

温度每升高10℃,反应速度增加2~4倍;

高温消化比中温消化产气量增加一倍;

温度的急剧变化和上下波动,不利于厌氧消化作用

②pH值

产酸菌——适宜的pH值:4.5~8

甲烷菌——适宜pH值:6.8~7.2

经常出现的问题:产酸速度高于甲烷化速度,引起酸的积累,影响甲烷化反应。

pH调节: 保证反应的顺利进行; 混合液的充分混合,加入碳酸氢盐缓冲溶液。

自然反应体系影响:进水pH、产酸作用和耗酸过程(产甲烷)、含氮有机物厌氧分解, 产生NH3。

③氧化还原电位——甲烷菌为氧和氧化剂非常敏感

适宜电位——中温:-0.3~-0.35V

高温:-0.56~0.6V

临界值——-0.2V

④废水营养比

BOD:N:P = 200~300:5:1

C/N比=10~18:1,比P要求更重要

N的作用:合成细菌细胞;缓冲pH值

⑤有机负荷

有机负荷与工艺类型、运行条件、废水性质有关

常规厌氧工艺:中温2~3 kgBOD/m3.d

高温4~6 kgBOD/m3.d

高效厌氧工艺:中温5~15 kgBOD/m3.d

高温20~30 kgBOD/m3.d

有机负荷高→反应速度和产气速率快,出水水质差;

过高有机负荷→产酸率大于耗酸率(甲烷化速度)→有机酸积累pH降低→破坏甲烷化

有机负荷低→出水水质好,产气率低,池容大,造价高

⑥厌氧污泥

厌氧污泥量:——厌氧微生物及其代谢物、吸附的有机物和无机物

污泥性能:作用效能——活微生物比例,产甲烷菌数量

沉淀效能——SVI:15~20mL/g

⑦搅拌和混合

作用:使污染物和微生物充分接触反应,消除浓度梯度;促进沼气分离

注意:搅拌过速和搅拌时间过长,不利甲烷菌生长

搅拌方法:机械搅拌、沼气循环或混合液循环搅拌

⑧有毒物质

有毒有机物:醛基、双键、氯基、苯环——抑制性

重金属:导致酶失活,Cr、Cu、Zn、Cd、Ni

其它无机物:NH4+、硫化物

30、UASB 的构造和工艺特点(结合图)?

UASB 的构造:污泥床、污泥悬浮层、沉淀区、三相分离器及进水系统等。

工艺特点(结合图):

(1)反应器内污泥浓度高,一般平均污泥浓度为30~40g/L ;

(2)有机负荷高,水力停留时间短,中温消化,COD 容积负荷一般为10~20kgCOD/m 2·d ;

(3)反应器内设三相分离器,被沉淀区分离的污泥能自动回流到反应区,一般无污泥回流设备;

(4)无混合搅拌设备。投产运行正常后,利用本身产生的沼气和进水来搅动;

(5)污泥床内不填载体,节省造价及避免堵塞问题。但反应器内有短流现象,影响处理能力;进水中的悬浮物应比普通消化池低得多,特别是难消化的有机物固体不宜太高;运行启动时间长,对水质和负荷变化比较敏感。

31、厌氧反应器运行过程中的欠平衡现象及其原因?

(1)消化液挥发性有机酸浓度增高;

(2)沼气中甲烷含量降低;

(3)消化液pH 值下降;

(4)沼气产量下降;

(5)有机物去除率下降。

原因:有机负荷过高;进水pH 值过低或过高;碱度过低.缓冲能力差;有毒物质抑制;反应温应急剧波动;池内有溶解氧及氧化剂存在等。

32、污泥的危害及污泥处理的目的?常用的污泥处理方法?

污泥的危害:含有毒有害物质(病原菌、寄生虫、重金属);二次有机污染;污泥量大,占用土地。

污泥处理的目的:减量化;稳定化;无害化;综合利用。

常用的污泥处理方法:污泥浓缩;机械脱水;干化;干燥;焚烧。

33、污泥含水率及其和体积的关系?污泥浓缩池类型?

污泥含水率:(污泥中水的质量分数)污泥中所含水分的重量与污泥总重量之比的百分数称为污泥含水率。污泥含水率一般很高,比重接近于1。

污泥含水率和体积的关系:

2121

100100p p V V --=

V 1 :污泥含水率为p 1时的污泥体积;

V2 :污泥含水率为p2时的污泥体积。

污泥浓缩池类型:重力浓缩池;气浮浓缩池;离心浓缩。

34、污泥调理的目的和常用方法?污泥脱水的原理和常用方法?

污泥调理的目的:改变污泥的组织结构,减小污泥的黏性,降低污泥的比阻,从而达到改善污泥脱水性能的目的。

污泥调理的常用方法:化学调理(在污泥中加入混凝剂、助凝剂等化学药剂,使污泥颗粒絮凝,比阻降低。常用的混凝剂:Al3+,Fe3+,PAM(聚丙稀酰胺);石灰与其它混凝剂合用);物理调理(加热、冷冻、添加惰性助滤剂和淘洗等方法)。

污泥脱水的原理:利用过滤介质两面的压力差作为推动力,使水分强制通过过滤介质,固体颗粒被截留在介质上。

污泥脱水的常用方法:自然脱水(蒸发、渗透);机械脱水(过滤脱水、离心脱水)。

水污染控制工程作业标准答案 (2)

水污染控制工程(下)课后作业标准答案 水污染控制工程作业标准答案1 1、试说明沉淀有哪些类型?各有何特点?讨论各类型的联系和区别。 答:自由沉淀:悬浮颗粒浓度不高;沉淀过程中悬浮固体之间互不干扰,颗粒各自单独进行沉淀, 颗粒沉淀轨迹呈直线。沉淀过程中,颗粒的物理性质不变。发生在沉砂池中。 絮凝沉淀:悬浮颗粒浓度不高;沉淀过程中悬浮颗粒之间有互相絮凝作用,颗粒因相互聚集增大而加快沉降,沉淀轨迹呈曲线。沉淀过程中,颗粒的质量、形状、沉速是变化的。化学絮凝沉淀属于这种类型。 区域沉淀或成层沉淀:悬浮颗粒浓度较高(5000mg/L以上);颗粒的沉降受到周围其他颗粒的影响,颗粒间相对位置保持不变,形成一个整体共同下沉,与澄清水之间有清晰的泥水界面。二次沉淀池与污泥浓缩池中发生。 压缩沉淀:悬浮颗粒浓度很高;颗粒相互之间已挤压成团状结构,互相接触,互相支撑,下层颗粒间的水在上层颗粒的重力作用下被挤出,使污泥得到浓缩。二沉池污泥斗中及浓缩池中污泥的浓缩过程存在压缩沉淀。 联系和区别:自由沉淀,絮凝沉淀,区域沉淀或成层沉淀,压缩沉淀悬浮颗粒的浓度依次增大,颗粒间的相互影响也依次加强。 2、设置沉砂池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曝气沉砂池的工作原理和平流式沉砂池有何区别? 答:设置沉砂池的目的和作用:以重力或离心力分离为基础,即将进入沉砂池的污水流速控制在只能使相对密度大的无机颗粒下沉,而有机悬浮颗粒则随水流带走,从而能从污水中去除砂子、煤渣等密度较大的无机颗粒,以免这些杂质影响后续处理构筑物的正常运行。 平流式沉砂池是一种最传统的沉砂池,它构造简单,工作稳定,将进入沉砂池的污水流速控制在只能使相对密度大的无机颗粒下沉,而有机悬浮颗粒则随水流带走,从而能从污水中去除砂子、煤渣等密度较大的无机颗粒。曝气沉砂池的工作原理:由曝气以及水流的螺旋旋转作用,污水中悬浮颗粒相互碰撞、摩擦,并受到气泡上升时的冲刷作用,使粘附在砂粒上的有机污染物得以去除。曝气沉砂池沉砂中含有机物的量低于5%;由于池中设有曝气设备,它还具有预曝气、脱臭、防止污水厌氧分解、除泡以及加速污水中油类的分离等作用。 3、水的沉淀法处理的基本原理是什么?试分析球形颗粒的静水自由沉降(或上浮)的基本规律,影响沉降或上浮的因素是什么?

(完整版)水污染控制工程期末复习试题及答案

水污染控制工程期末复习试题及答案(一) 一、名词解释 1、COD:用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时所消耗的氧化剂的量。 2、BOD:水中有机污染物被好氧微生物分解时所需的氧量。 3、污水的物理处理:通过物理方面的重力或机械力作用使城镇污水水质发生变化的处理过程。 4、沉淀法:利用水中悬浮颗粒和水的密度差,在重力的作用下产生下沉作用,已达到固液分离的一种过程。 5、气浮法:气浮法是一种有效的固——液和液——液分离方法,常用于对那些颗粒密度接近或小于水的细小颗粒的分离。 6、污水生物处理:污水生物处理是微生物在酶的催化作用下,利用微生物的新陈代谢功能,对污水中的污染物质进行分解和转化。 7、发酵:指的是微生物将有机物氧化释放的电子直接交给底物本身未完全氧化的某种中间产物,同时释放能量并产生不同的代谢产物。 8、MLSS:(混合液悬浮固体浓度)指曝气池中单位体积混合液中活性污泥悬浮固体的质量,也称之为污泥浓度。 9、MLVSS(混合液挥发性悬浮固体浓度):指混合液悬浮固体中有机物的含量,它包括Ma、Me、及Mi三者,不包括污泥中无机物质。P-102 10、污泥沉降比:指曝气池混合液静止30min后沉淀污泥的体积分数,通常采用1L的量筒测定污泥沉降比。P-103 11、污泥体积指数:指曝气池混合液静止30min后,每单位质量干泥形成的湿污泥的体积,常用单位为mL/g。P-103 12、污泥泥龄:是指曝气池中微生物细胞的平均停留时间。对于有回流的活性污泥法,污泥泥龄就是曝气池全池污泥平均更新一次所需的时间(以天计)。(网上搜索的) 13、吸附:当气体或液体与固体接触时,在固体表面上某些成分被富集的过程成为吸附。 14、好氧呼吸:以分子氧作为最终电子受体的呼吸作用称为好氧呼吸。 15、缺氧呼吸:以氧化型化合物作为最终电子受体的呼吸作用称为缺氧呼吸。 16、同化作用:生物处理过程中,污水中的一部分氮(氨氮或有机氮)被同化成微生物细胞的组成成分,并以剩余活性污泥的形式得以从污水中去除的过程,称为同化作用。 17、生物膜法(P190):生物膜法是一大类生物处理法的统称,包括生物滤池、生物转盘、生物接触氧化池、曝气生物滤池及生物流化床等工艺形式,其共同的特点是微生物附着生长在滤料或填料表面上,形成生物膜。污水与生物膜接触后,污染物被微生物吸附转化,污水得到净化。18、物理净化(P7):物理净化是指污染物质由于稀释、扩散、沉淀或挥发等作用而使河水污染物质浓度降低的过程。 19、化学净化(P-7):是指污染物质由于氧化、还原、分解等作用使河水污染物质浓度降低的过程。 20、生物净化(P-7):是指由于水中生物活动,尤其是水中微生物对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作用而引起的污染物质浓度降低的过程。 二、填空 1、污水类型: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初期雨水、城镇污水 2、表示污水化学性质的污染指标:可分为有机指标(生化需氧量(BOD) 、化学需氧量(COD)、总有机碳(TOC)、总需氧量(TOC)、油类污染物、酚类污染物、表面活性剂、有机碱、有机农药、苯类化合物)和无机指标( PH、植物营养元素、重金属、无机性非金属有害有毒物(总砷、含硫化合物、氰化物) 3、水体自净分类:物理净化化学净化生物净化。 4、根据地域,污水排放标准分为哪些? 根据地域管理权限分为国家排放标准、行业排放标准、地方排放标准 5、沉淀类型 6-404

水污染控制工程下册重点知识点

水污染控制工程下册重点知识点 第九章污水水质和污水出路 1、污水类型: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初期雨水、城镇污水 2、物理指标:温度、色度、嗅和味(异臭:S和N化合物、挥发性有机物、氯气、总固体(溶解性固体DS、悬浮固体SS)固体残渣根据挥发性能可分为挥发性固体VS、固定性固体FS 3、有机物指标:BOD、COD、TOC、TOD (燃烧化学氧化反应) 4、无机物指标:PH (6-9)、植物营养元素、重金属、无机性非金属有害物(总砷、含硫化合物、氰化物) 5、生物指标:细菌总数、大肠菌数、病毒 6、自净作用:物理、化学、生物 7、混合过程:竖向混合阶段、横向混合阶段、断面充分混合后阶段(POP 下降) 8、根据BOD5与DO曲线,可以把该河划分为清洁水区、污染恶化区、恢复区、清洁水区 9、污水排放标准:浓度标准、总量控制标准、国家排放标准、行业排放标准、地方排放标准 10、一级处理:主要去除SS 、COD 、BOD 11、二级处理:去除有机物(90%) 12、三级处理:去除N 、P ,色度 第十章污水的物理处理

1、污水的物理处理法去除对象主要是污水中的漂浮物和悬浮物,采用的主要方法有:筛滤截留法、重力分离法、离心分离法 2、格栅作用:截留污水中较粗大漂浮物和悬浮物 3、格栅设计的主要参数:确定栅条间隙宽度 4、按格栅形状,可分为平面格栅、曲面格栅 5、曲面格栅:固定曲面格栅、旋转鼓式格栅 6、清渣方式:人工清渣(过水面积不小于灌渠有效面积的2倍)机械清渣(1.2倍) 7、工业废水根据水质确定是否有沉砂池 8、水流适当流速:0.4-0.9 污水通过格栅:0.6-1 最大 1.2-1.4 9、在典型的污水处理厂中沉淀法可用于下列几个方面:污水处理系统的预处理、污水的初级处理、生物处理后的固液分离、污泥处理阶段的污泥浓缩 10、沉淀类型:自由沉淀(水中悬浮固体浓度不高) 、絮凝沉淀(悬浮颗粒浓度不高(活性污泥二沉池中间)、区域沉淀(悬浮颗粒浓度高,二沉池下部、重力浓缩开始) 、压缩沉淀(高浓度悬浮颗粒,污泥浓缩、重力浓缩) 11、斯托克斯公式 u=(P 固 -P gd2/18μ 12、水温上升,黏度减小、沉速增大 13、理想沉淀池:进口区、沉淀区、出口区、缓冲区、污泥区 14、沉淀池工作原理:利用水中悬浮颗粒可沉降性能,在重力作用下产生下沉作用

水污染控制工程复习资料

习题 高廷耀,顾国维,周琪.水污染控制工程(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一、污水水质和污水出路(总论) 1.简述水质指标在水体污染控制、污水处理工程设计中的作用。 答:水质污染指标是评价水质污染程度、进行污水处理工程设计、反映污水处理厂处理效果、开展水污染控制的基本依据。 2.分析总固体、溶解性固体、悬浮性固体及挥发性固体指标之间的相互联系,画出这些指标的关系图。 答:水中所有残渣的总和称为总固体(TS),总固体包括溶解性固体(DS)和悬浮性固体(SS)。水样经过滤后,滤液蒸干所得的固体即为溶解性固体(DS),滤渣脱水烘干后即是悬浮固体(SS)。固体残渣根据挥发性能可分为挥发性固体(VS)和固定性固体(FS)。将固体在600℃的温度下灼烧,挥发掉的即市是挥发性固体(VS),灼烧残渣则是固定性固体(FS)。溶解性固体一般表示盐类的含量,悬浮固体表示水中不溶解的固态物质含量,挥发性固体反映固体的有机成分含量。 关系图 3.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总有机碳和总需氧量指标的含义是什么?分析这些指标之间 的联系及区别。

答:生化需氧量(BOD):水中有机污染物被好氧微生物分解时所需的氧量称为生化需氧量。 化学需氧量(COD):在酸性条件下,用强氧化剂将有机物氧化为CO2、H2O所消耗的氧量。 总有机碳(TOC):水样中所有有机污染物的含碳量。 总需氧量(TOD):有机物除碳外,还含有氢、氮、硫等元素,当有机物全都被氧化时,碳被氧化为二氧化碳,氢、氮及硫则被氧化为水、一氧化氮、二氧化硫等,此时需氧量称为总需氧量。 这些指标都是用来评价水样中有机污染物的参数。生化需氧量间接反映了水中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量。化学需氧量不能表示可被微生物氧化的有机物量,此外废水中的还原性无机物也能消耗部分氧。总有机碳和总需氧量的测定都是燃烧化学法,前者测定以碳表示,后者以氧表示。TOC、TOD的耗氧过程及BOD 的耗氧过程有本质不同,而且由于各种水样中有机物质的成分不同,生化过程差别也大。各种水质之间TOC或TOD及BOD不存在固定关系。在水质条件基本相同的条件下,BOD及TOD或TOC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 4.水体自净有哪几种类型?氧垂曲线的特点和使用范围是什么? 答:水体自净从净化机制来看,可分为:物理净化、化学净化和生物净化。 氧垂曲线适用于一维河流和不考虑扩散的情况。特点 5.试论排放标准、水环境质量指标、环境容量之间的联系。 答:环境容量是水环境质量标准指定的基本依据,而水环境质量标准则是排放标准指定的依据。 6.我国现行的排放标准有哪几种?各标准的使用范围及相互关系是什么? 答:我国现行的排放标准有浓度标准和总量控制标准。根据地域管理权限又可分为国家排放标准、地方排放标准、行业排放标准。

水污染控制工程课后题总结

1.试说明沉淀有哪些类型?各有何特点?讨论各类型的联系和区别。 答:自由沉淀:悬浮颗粒浓度不高;沉淀过程中悬浮固体之间互不干扰,颗粒各自单独进行沉淀, 颗粒沉淀轨迹呈直线。沉淀过程中,颗粒的物理性质不变。发生在沉砂池中。 絮凝沉淀:悬浮颗粒浓度不高;沉淀过程中悬浮颗粒之间有互相絮凝作用,颗粒因相互聚集增大而加快沉降,沉淀轨迹呈曲线。沉淀过程中,颗粒的质量、形状、沉速是变化的。化学絮凝沉淀属于这种类型。 区域沉淀或成层沉淀:悬浮颗粒浓度较高(5000mg/L以上);颗粒的沉降受到周围其他颗粒的影响,颗粒间相对位置保持不变,形成一个整体共同下沉,与澄清水之间有清晰的泥水界面。二次沉淀池与污泥浓缩池中发生。 压缩沉淀:悬浮颗粒浓度很高;颗粒相互之间已挤压成团状结构,互相接触,互相支撑,下层颗粒间的水在上层颗粒的重力作用下被挤出,使污泥得到浓缩。二沉池污泥斗中及浓缩池中污泥的浓缩过程存在压缩沉淀。 联系和区别:自由沉淀,絮凝沉淀,区域沉淀或成层沉淀,压缩沉淀悬浮颗粒的浓度依次增大,颗粒间的相互影响也依次加强。 2.设置沉砂池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曝气沉砂池的工作原理和平流式沉砂池有何区别?答:设置沉砂池的目的和作用:以重力或离心力分离为基础,即将进入沉砂池的污水流速控制在只能使相对密度大的无机颗粒下沉,而有机悬浮颗粒则随水流带走,从而能从污水中去除砂子、煤渣等密度较大的无机颗粒,以免这些杂质影响后续处理构筑物的正常运行。 平流式沉砂池是一种最传统的沉砂池,它构造简单,工作稳定,将进入沉砂池的污水流速控制在只能使相对密度大的无机颗粒下沉,而有机悬浮颗粒则随水流带走,从而能从污水中去除砂子、煤渣等密度较大的无机颗粒。曝气沉砂池的工作原理:由曝气以及水流的螺旋旋转作用,污水中悬浮颗粒相互碰撞、摩擦,并受到气泡上升时的冲刷作用,使粘附在砂粒上的有机污染物得以去除。曝气沉砂池沉砂中含有机物的量低于5%;由于池中设有曝气设备,它还具有预曝气、脱臭、防止污水厌氧分解、除泡以及加速污水中油类的分离等作用。 3.水的沉淀法处理的基本原理是什么?试分析球形颗粒的静水自由沉降(或上浮)的基本规律,影响沉降或上浮的因素是什么? 基本原理:沉淀法是利用水中悬浮颗粒的可沉降性能,在重力作用下产生下沉作用,以达到固液分离的一种过程。 基本规律:静水中悬浮颗粒开始沉降(或上浮)时,会受到重力、浮力、摩擦力的作用。刚开始沉降(或上浮)时,因受重力作用产生加速运动,经过很短的时间后,颗粒的重力与水对其产生的阻力平衡时, 颗粒即等速下沉。 影响因素:颗粒密度,水流速度,池的表面积。 4.加压溶气气浮法的基本原理是什么?有哪几种基本流程与溶气方式,各有何特点? 答:加压溶气气浮法的基本原理:空气在加压条件下溶解,常压下使过饱和空气以微小气泡形式释放出来。 基本流程及特点:全加压溶气流程,特点是将全部入流废水进行加压溶气,再经减压释放装置进入气浮池,进行固液分离。部分加压溶气流程:将部分入流废水进行加压溶气,再经减压释放装置进入气浮池,其它部分直接进入气浮池,进行固液分离。部分回流加压溶气流程:将部分清液进行回流加压,入流水则直接进入气浮池,进行固液分离。 5.废水处理中,气浮法与沉淀法相比,各有何优缺点? 答:气浮法:能够分离那些颗粒密度接近或者小于水的细小颗粒,适用于活性污泥絮体不易沉淀或易于产生膨胀的情况,但是产生微细气泡需要能量,经济成本较高。沉淀法:

水污染控制工程下册重点

1、生化需氧BOD:量表示水中有机物被好氧微生物分解时所需的氧气量称生化需氧量(以mg/L为单位) 2、化学需氧量(COD),是在一定的条件下,用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时所消耗的氧化剂量(以mg/L为单位)。 3、水体自净作用:经过水体的物理、化学与生物的作用,使污水中污染物的浓度得以降低,经过一段时间后,水体往往能恢复到受污染前的状态,并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进行分解,从而使水体由不洁恢复为清洁,这一过程称为水体的自净过程。 水体自净过程包括:物理净化、化学净化、生物净化。 物理净化:稀释、扩散、沉淀 化学净化:氧化、还原、分解 生物净化:水中微生物对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作用 氧垂曲线:表示水体受到污染后,水中溶解氧含量沿河道的分布呈下垂状曲线。在排污口下游河水中,溶解氧含量因有机物生物氧化的脱氧作用而显著下降,又由于下游大气复氧和生物光合作用等而使溶解氧含量增加。下垂曲线的临界点(氧垂点),其溶解氧含量最小。 4、格栅、筛网的主要作用是什么?各使用于什么场合? 在排水工程中,格栅倾斜安装在进水的渠道内,或进水泵站集水井的进口处,用来去除可能堵塞水泵机组及管道阀门的较粗大悬浮物,以保证后续处理设施的正常运行。 筛网可有效去除和回收废水中夹带的纤维状杂质,如:羊毛、化纤、纸浆等。可作为预处理,也可作为重复利用水的深度处理。 5、沉淀是利用水中悬浮颗粒和水的密度差,在重力作用下产生下沉作用,以达到固液分离的一种过程。沉淀类型:自由沉淀、絮凝沉淀、区域沉淀、压缩沉淀 (1)自由沉淀:悬浮颗粒浓度不高;沉淀过程中悬浮固体之间互不干扰,颗粒各自单独进行沉淀, 颗粒沉淀轨迹呈直线。沉淀过程中,颗粒的物理性质不变。发生在沉砂池中。(2)絮凝沉淀:悬浮颗粒浓度不高;沉淀过程中悬浮颗粒之间有互相絮凝作用,颗粒因相互聚集增大而加快沉降,沉淀轨迹呈曲线。沉淀过程中,颗粒的质量、形状、沉速是变化的。化学絮凝沉淀属于这种类型。 (3)区域沉淀或成层沉淀:悬浮颗粒浓度较高(5000mg/L以上);颗粒的沉降受到周围其他颗粒的影响,颗粒间相对位置保持不变,形成一个整体共同下沉,与澄清水之间有清晰的泥水界面。二次沉淀池与污泥浓缩池中发生。 (4)压缩沉淀:悬浮颗粒浓度很高;颗粒相互之间已挤压成团状结构,互相接触,互相支撑,下层颗粒间的水在上层颗粒的重力作用下被挤出,使污泥得到浓缩。二沉池污泥斗中及浓缩池中污泥的浓缩过程存在压缩沉淀。 6、理想沉淀池划为四个区域:进口区域、沉淀区域、出口区域及污泥区域,并作下述假定:(1)沉淀区过水断面上各点的水流速度均相同,水平流速为v (2)悬浮颗粒在沉淀区等速下沉,下沉速度为u (3)在沉淀池的进口区域,水流中的悬浮颗粒均匀分布在整个过水断面上 (4)颗粒一经沉到池底,即认为已被去除 8、u一定时,增加表面积A时,去除率E提高,所以对容积一定的沉淀池,池深越浅时,表面积A越大,即去除率E越大。 9、加压溶气浮上法处理废水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在一定压力作用下,将空气溶于水中,并达到指定压力下的饱和状态,然后将过饱和液突然降至常压,溶解在水中的空气即以非常细小的气泡释放出来。这些数量众多的气泡与水中的悬浮颗粒产生粘附作用,使这些夹带了无数小气泡的颗粒的密度小于水而产生上浮作用。

水污染控制工程重点复习题-浙江海洋学院

《水污染控制工程》重点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生物膜法 生物膜法是一大类生物处理法的统称,包括生物滤池、生物转盘、生物接触氧化池、曝气生物滤池及生物流化床等工艺形式,其共同的特点是微生物附着生长在滤料或填料表面上,形成生物膜。污水与生物膜接触后,污染物被微生物吸附转化,污水得到净化。 2、活性污泥法 活性污泥法是以活性污泥为主体的废水生物处理的主要方法。活性污泥法是向废水中连续通入空气,经一定时间后因好氧性微生物繁殖而形成的污泥状絮凝物。利用活性污泥的生物凝聚、吸附和氧化作用,以分解去除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然后使污泥与水分离,大部分污泥再回流到曝气池,多余部分则排出活性污泥系统。 3、生物脱氮 生物脱氮是在微生物的作用下,将有机氮和氨态氮转化为N 2和N x O 气体的过程。其中包括硝化和反硝化两个反应过程。(PPT 版) 含氮化合物经过氨化、硝化、反硝化后,转变为氮气而被除去的过程。(课本版) 4、泥龄 微生物平均停留时间,又称污泥龄,是指反应系统内的微生物全部更新一次所用的时间,在工程上,就是指反应系统内微生物总量与每日排出的剩余微生物量的比值。以θC 表示,单位为d 。 5、污泥比阻 单位质量干滤饼的过滤阻力m/kg ,比阻抗值越大的污泥,越难过滤,其脱水性能也差。 6、水体自净 河流的自净作用是指河水中的污染物质在河水向下游流动中浓度自然降低的现象。 7、废水生物处理 定义1:利用微生物的氧化分解及转化功能,以废水有机物作为微生物的营养物质,通过微生物的代谢作用,使废水中的污染物质被降解、转化,废水得以净化。 定义2:污水的生物处理是利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的个体微小、代谢营养 多样、适应能力强的微生物的新陈代谢作用,对污水进行净化的处理方法。 (课本上有两种定义,自己选择哈!) 8、BOD 5 在规定条件下微生物氧化分解污水或受污染的天然水样中有机物所需要的氧量(20℃,5d )。 水中有机污染物被好氧微生物分解时所需的氧量,间接反映了水中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量。(课本版) 9、破乳 破坏液滴界面上的稳定薄膜,使油、水得以分离。 10、有机负荷(N S ) 污泥负荷率是指单位质量活性污泥在单位时间内所能承受的BOD5量,kg BOD5/(kgMLVSS ·d )。 11、SVI 曝气池出口处的混合液在静置30min 后,每克悬浮固体所占的体积(mL )称为污泥体积指数(SVI )。 12、毛细时间 其值等于污泥与滤纸接触时,在毛细管的作用下,水分在滤纸上渗透1cm 长度的时间,以秒计。 13、米氏方程 max S S max m S m S v v v K K ρρρρ= =++ 式中:v ——酶促反应速度;v max ——最大酶反应速度;ρS ——底物浓度; K m ——米氏常数。

水污染控制工程知识点

第九章污水水质和污水出路 1、污水有机物指标:①生化需氧量(BOD):水中有机污染物被好氧微生物分解时所需的 氧量。BOD5——五日生化需氧量 ②化学需氧量(COD或OC):用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的有机污染物 时所消耗的氧化剂量。COD Mn或OC——以高锰酸钾作氧化剂时,地 下水;COD Cr或COD——以重铬酸钾作氧化剂时,地表水 ③总有机碳(TOC):包括水样中所有有机污染物的含碳量 ④总需氧量(TOD):当有机物全部被氧化时,C全部变为二氧化碳, H 、N及S怎被氧化成水、一氧化氮、二氧化硫等,此时需氧量称为 总需氧量 COD>BOD TOD>TOC 2、水体自净:①物理净化:污染物质由于稀释、扩散、沉淀或挥发等作用而使河水污染物 质浓度降低的过程 ②化学净化:氧化、还原、分解 ③生物净化:水中生物活动,尤其是水中微生物对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作用 3、水环境质量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分五类水体 Ⅰ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 Ⅱ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稀水生生物栖息地、鱼虾类产卵场、幼鱼的索饵场等; Ⅲ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鱼虾类越冬场、 洄游通道、水产养殖区等渔业水域及游泳区; Ⅳ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

Ⅴ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 4、污水排放标准:①浓度标准:规定了排出口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浓度限值,其单位一般 为mg/L ②总量控制标准:是以与水环境质量标准相适应的水体环境容量为依据而 设定的 第十章污水的物理处理 5、格栅:①分为人工格栅和机械格栅:人工格栅倾角30°~60°,机械格栅(每日栅渣量> 0.2m3)倾角60°~90° ②设计参数:渠道宽度适当,过渠道水流速度一般0.4~0.9m/s,过栅流速 0.6~1.0m/s;格栅工作平台应高出设计水位0.5m 6、沉淀法:利用水中悬浮颗粒和水的密度差,在重力作用下产生下沉运动,达到固液分离 的效果,可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①污水池里系统的预处理(沉砂池)②污水的初级处理(初沉池)③生物处理后 的固液分离(二沉池)④污泥处理阶段的污泥浓缩(污泥浓缩池) 7、沉淀类型:①自由沉淀:发生在水中悬浮固体浓度不高时的一种沉淀类型,直线下沉, 且颗粒物理性质不变(沉砂池) ②絮凝沉淀:悬浮颗粒浓度不高,但沉淀过程中悬浮颗粒之间有互相絮凝作 用,曲线下沉,且颗粒物速度质量性状等变(二沉池中间段) ③区域沉淀(成层沉淀、拥挤沉淀):高浓度悬浮颗粒的沉降过程(5000mg/L 以上)有明显泥水分离(二沉池下部和污泥重力浓缩池开始) ④压缩沉淀:高浓度悬浮颗粒的沉降过程中(二沉池污泥斗中、污泥重力浓 缩池)

水污染控制工程期末考试题目

《水污染控制工程》期末考试试题 一、填空(每空1分,共20分) 1、一般规律,对于性颗粒易与气泡粘附。 2、在常温、稀溶液中,离子交换树脂对Ca2+、Cr3+、Ba2+、Na+的离子交换势高低顺序依次为> > > 。在离子交换过程中,上述离子最先泄露的是。 3、反渗透膜是膜,反渗透的推动力是___,反渗透膜透过的物质是。 4、根据废水中可沉物的浓度和特性不同,沉淀可分为、、、四种基本类型。 5、过滤机理主要包括、、三种形式。 6、加Cl2消毒时,在水中起消毒作用的物质是。 7、测定废水的BOD时,有机污染物被好氧微生物氧化分解的过程,一般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第二阶段是。 8、稳定塘按塘内微生物类型、供氧方式和功能来分类,主要类型有、、 和。 二、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1、为什么竖流式沉淀池常作为二沉池? 2、如何提高滤池的含污能力? 3、简述影响混凝效果的主要因素。 4、简述SBR工艺的工作原理,并说明该工艺具有哪些特点。 5、简述UASB反应器中颗粒污泥的形成条件。 三、论述题(共36分) 1、在20℃时,亚硝化细菌的世代时间是多少天?为什么污泥龄太短的曝气池氨的硝化作用不完全。(8分) 2、如何通过废水的BOD5和COD判断废水的可生化性?某工业废水水质为COD 650mg/L,BOD5 52mg/L,问该工业废水是否适宜采用生化处理。(8分) 3、在电渗析操作过程中,工作电流密度超过极限电流密度会出现什么现象,如何消除?(8分) 4、某企业以废箱板为主要原料生产箱板纸,其生产过程中排放大量的废水,主要

污染物为SS和COD,其水质为pH 7~8、COD900~1100mg/L、SS800~1100mg/L。请制定一废水处理工艺,使处理后出水水质达到pH 6.0~9.0;COD ≤100mg/L;SS ≤100mg/L,画出工艺流程简图,并说明各处理单元功能。(12分) 四、计算题(共14分) 1、某种生产废水中Fe3+浓度为2.0mg/L,要使Fe3+从水中沉淀析出,废水应维持多高的pH值?(K spFe(OH)3= 3.2×10-38) (4分) 2、有一工业废水,废水排放量为180m3/h,废水中悬浮物浓度较高,拟设计一座平流式沉淀池对其进行处理。沉淀池的设计参数为:停留时间1.5h、有效水深为3.0m、池宽为4.5m,请计算沉淀池的表面负荷和长度。(4分) 3、拟采用活性污泥法建一座城市污水处理厂。设计参数为:设计处理水量12000m3/d,进水BOD5为200 mg/L,出水BOD5为20 mg/L,MLSS为3000mg/L,污泥负荷率N S为0.18kg BOD5(去除量)/kgMLSS·d,污泥表现合成系数Yobs为0.36mg/mg。试求:(1)生化曝气池的有效容积;(2)曝气池的BOD5去除效率;(3)曝气池每日的剩余污泥排放量(kg干重)。(6分)

水污染控制工程知识点总结

第九章污水水质和污水出路 1污水污染指标中, 体物质的分类 水中所有残渣的总和称为总固体(TS):总固体=溶解性固体(DS)+悬浮固体(SS);水样经过滤后,滤液蒸干所得的固体即为溶解性固体(DS),滤渣脱水烘干后即是悬浮固体(SS); 固体残渣根据挥发性能可分为挥发性固体(VS) +固定性固体(FS); 600°C温度下灼烧,挥发掉的最即为挥发性固体(VS),灼烧残渣则是固定性固体(FS) 2BOD COD BOD5 TOC TOD 生化需氧量(BOD):水屮有机污染物被好氧微生物分解时所需的氧量称为生化需氧量(mg∕L) 5日生花需氧量(BODJ:测定有机物第一阶段的生化需氧量至少需要20天时间,在实际应用中周期太长,故目前以5天作为测定生化需氧最的标准时间 (BOD5=70?BOD2O) 化学需氧量(COD):化学需氧星是用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时所消耗的氧化剂量(mg∕L)(用高猛酸钾作氧化剂测COD Mn/OC,用重珞酸钾作氧化剂测得 COD cι∕COD) 总有机碳(TOC):包括水样中所有有机污染物的含碳量 总需氧量(TOD):当有机物被氧化时。碳被氧化为二氧化碳,氢、氮及硫则被氧化为水、一氧化氮、二氧化硫等,此时需氧量称为总需氧量3水体自净作用的定义和净化机制 定义:是指河水中的污染物质在河水向下流动中浓度I i l然降低的现象机制:(1)物理净化:稀释、扩散、沉淀或挥发 (2)化学净化:氧化、还原、分解 (3)生物净化:水中微生物对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作用 4受到污水污染的河流,根据水体中BOm和Do曲线的关系,可以分为哪几个区域(氧垂曲线) U≡ _ 一河染带—斗-恢环 2 1 O 12 3456789 需水河流流卜时何/d m 1 -1 氣垂曲线示恵图 污染带:EOD5、DO均下降显苦阶段

高廷耀水污染控制工程(下册)习题讲解.

高廷耀,顾国维,周琪.水污染控制工程(下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一、污水水质和污水出路(总论) 1.简述水质指标在水体污染控制、污水处理工程设计中的作用。 答:水质污染指标是评价水质污染程度、进行污水处理工程设计、反映污水处理厂处理效果、开展水污染控制的基本依据。 2.分析总固体、溶解性固体、悬浮性固体及挥发性固体指标之间的相互联系,画出这些指标的关系图。 答:水中所有残渣的总和称为总固体(TS),总固体包括溶解性固体(DS)和悬浮性固体(SS)。水样经过滤后,滤液蒸干所得的固体即为溶解性固体(DS),滤渣脱水烘干后即是悬浮固体(SS)。固体残渣根据挥发性能可分为挥发性固体(VS)和固定性固体(FS)。将固体在600℃的温度下灼烧,挥发掉的即市是挥发性固体(VS),灼烧残渣则是固定性固体(FS)。溶解性固体一般表示盐类的含量,悬浮固体表示水中不溶解的固态物质含量,挥发性固体反映固体的有机成分含量。 关系图 3.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总有机碳和总需氧量指标的含义是什么?分析这些指标之间 的联系与区别。 答:生化需氧量(BOD):水中有机污染物被好氧微生物分解时所需的氧量称为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COD):在酸性条件下,用强氧化剂将有机物氧化为CO2、H2O所消耗的氧量。 总有机碳(TOC):水样中所有有机污染物的含碳量。 总需氧量(TOD):有机物除碳外,还含有氢、氮、硫等元素,当有机物全都被氧化时,碳被氧化为二氧化碳,氢、氮及硫则被氧化为水、一氧化氮、二氧化硫等,此时需氧量称为总需氧量。 这些指标都是用来评价水样中有机污染物的参数。生化需氧量间接反映了水中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量。化学需氧量不能表示可被微生物氧化的有机物量,此外废水中的还原性无机物也能消耗部分氧。总有机碳和总需氧量的测定都是燃烧化学法,前者测定以碳表示,后者以氧表示。TOC、TOD的耗氧过程与BOD 的耗氧过程有本质不同,而且由于各种水样中有机物质的成分不同,生化过程差别也大。各种水质之间TOC或TOD与BOD不存在固定关系。在水质条件基本相同的条件下,BOD与TOD或TOC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 4.水体自净有哪几种类型?氧垂曲线的特点和使用范围是什么?

水污染控制工程(下册)课后题答案

第九章、污水水质和污水出路(总论) 1.简述水质指标在水体污染控制、污水处理工程设计中的作用。答:水质污染指标是评价水质污染程度、进行污水处理工程设计、反映污水处理厂处理效果、开展水污染控制的基本依据。污水的水质污染指标一般可分为物理指标、化学指标、生物指标。物理指标包括:(1)水温(2)色度(3)臭味(4)固体含量, 化学指标包括:有机指标包括:(1)B0D:在水温为20度的条件下,水中有机物被好养微生物分解时所需的氧量。(2) COD用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时所消耗的氧化剂量。(3) TOD由于有机物的主要元素是C、H、0、N、S等。被氧化后,分别产生C02 H2O N02和S02,所消耗的氧量称为总需氧量。(4) T0C表示有机物浓度的综合指标。水样中所有有机物的含碳量。 (5)油类污染物(6)酚类污染物(7)表面活性剂(8)有机酸碱(9)有机农药(10)苯类化合物无机物及其指标包括(1)酸碱度(2)氮、磷(3)重金属(4)无机性非金属有害毒物生物指标包括:(1 )细菌总数(2)大肠菌群(3)病毒 2.分析总固体、溶解性固体、悬浮性固体及挥发性固体指标之间的相互联系,画出这些指标的关系图。答:水中所有残渣的总和称为总固体(TS,总固体包括溶解性固体(DS)和悬浮性固体(SS。水样经过滤后,滤液蒸干所得的固体即为溶解性固体(DS),滤渣脱水烘干后即是悬浮固体(SS。固体残渣根据挥发性能可分为挥发性固体(VS和固定性固体(FS)。将固体在600C的温度下灼烧,挥发掉的即市是挥发性固体(VS,灼烧残渣则是固定性固体(FS。溶解性固体一般表示盐类的含量,悬浮固体表示水中不溶解的固态物质含量,挥发性固体反映固体的有机成分含量。 关系图:总固体=溶解性固体+悬浮固体=挥发性固体+固定性固体3.生化需氧量、化学需氧量、总有机碳和总需氧量指标的含义是分析这些指标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答:生化需氧量(B0D):水中有机污染物被好氧微生物分解时所需的氧量称为生化需氧量。 化学需氧量(C0D):在酸性条件下,用强氧化剂将有机物氧化为C02 H20所消耗的氧量。 总有机碳(T0C :水样中所有有机污染物的含碳量。 总需氧量(T0D):有机物除碳外,还含有氢、氮、硫等元素,当有机物全都被氧化时,碳被氧化为二氧化碳,氢、氮及硫则被氧化为水、一氧化氮、二氧化硫等,此时需氧量称为总需氧量。这些指标都是用来评价水样中有机污染物的参数。生化需氧量间接反映了水中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量。化学需氧量不能表示可被微生物氧化的有机物量,此外废水中的还原性无机物也能消耗部分氧。总有机碳和总需氧量的测定都是燃烧化学法,前者测定以碳表示,后者以氧表示。T0C T0D的耗氧过程与B0D 的耗氧过程有本质不同,而且由于各种水样中有机物质的成分不同,生化过程差别也大。各种水质之间T0C或T0D与B0D不存在固定关系。在水质条件基本相同的条件下,B0D与T0D或T0C之间存在一定 的相关关系。 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为:T0D > C0D >B0D20>B0D5>0C 生物化学需氧量或生化需氧量(B0D)反映出微生物氧化有机物、直接地从卫生学角度阐明被污染的程度。化学需氧量C0D的优点是比较精确地表示污水中有机物的含量,测定时间仅仅需要数小时,并且不受水质的影响。而化学需氧量C0D则不能象B0D反映出微生物氧化有机物、直接地从卫生学角度阐明被污染的程度。此外,污水中存在的还原性无机物(如硫化物)被氧化也需要消耗氧,以C0D表示也存 在一定的误差。 两者的差值大致等于难生物降解的有机物量。差值越大,难生物降解的有机物含量越多,越不宜采用生物处理法。两者的比值可作为该污水是否适宜于采用生物处理判别标准,比值越大,越容易被生物处理。4.水体自净有哪几种类型氧垂曲线的特点和使用范围是什么 答:污染物随污水排入水体后,经过物理的、化学的与生物化学的作用,使污染的浓度降低或总量减少, 受污染的水体部分地或完全地恢复原状,这种现象称为水体自净或水体净化。包括物理净化、化学净化和生物净化。物理净化指污染物质由于稀释、扩散、沉淀或挥发等作用使河水污染物质浓度降低的过程。化学净化指污染物质由于氧化、还原、分解等作用使河水污染物质浓度降低的过程。生物净化指由于水中生物活动,尤其是水中微生物对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作用而引起的污染物质浓度降低的过程。有机物排入河流后,经微生物降解而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使河水亏氧;另一方面,空气中的氧通过河流水面不断地溶入水中,使溶解氧逐步得到恢复。耗氧与亏氧是同时存在的,D0曲线呈悬索状下垂,称为氧垂直曲线。适用于一维河流和不考虑扩散的情况下。 5.试论排放标准、水环境质量指标、环境容量之间的联系。答:环境容量是水环境质量标准指定的基本依据,而水环境质量标准则是排放标准指定的依据。 排放标准是指最高允许的排放浓度,污水的排放标准分为一,二,三级标准,而水环境质量标准是用来评估水体

最新水污染控制工程复习题教学内容

5.试述好氧塘、兼性塘和厌氧塘净化污水的基本原理及优缺点。 好氧塘是一类在有氧状态下净化污水的稳定塘。其净化有机物的基本原理是塘内存在着细菌、藻类和原生动物的共生系统。有阳光照射时,塘内的藻类进行光合作用,释放出氧,同时,由于风力的搅动,塘表面还存在自然复氧,二者使塘水呈好氧状态。塘内的好氧型异养细菌利用水中氧,通过好氧代谢氧化分解有机污染物并合成本身的细胞质,其代谢产物CO2则是藻类光合作用的碳源。 兼性塘是指在上层有氧、下层无氧的条件下净化污水的稳定塘。其净化机理:兼性塘的好氧区对有机污染物的净化机理与好氧塘基本相同。兼性区的塘水溶解氧较低,且时有时无。这里的微生物是异样型兼性细菌,它们既能利用水中的溶解氧氧化分解有机污染物,也能在无分子氧的条件下,以NO3-、CO32-作为电子受体进行无氧代谢。厌氧区没有溶解氧。可沉物质和死亡的藻类、菌类在形成污泥层,污泥层中的有机质由厌氧微生物对其进行厌氧分解。 兼性塘运行管理极为简便,较长的污水停留时间使它能经受污水水量、水质的较大波动而不至于严重影响出水质量。兼性塘常被用于处理小城镇的原污水以及中小城市污水处理厂一级沉淀处理后出水或二级生物处理后的出水。 厌氧塘是一类在无氧条件下净化污水的稳定塘。其净化机理是:厌氧塘对有机污染物的降解,是由两类厌氧菌通过产酸发酵和甲烷发酵两阶段完成的,即先由兼性厌氧产酸菌将复杂的有机物水解、转化为简单的有机物,再由专性厌氧菌将有机酸转化为甲烷和二氧化碳。当厌氧塘作为预处理工艺使用时,其优点是可以大大减少随后的兼性塘、好氧塘的容积,消除兼性塘夏季运行时经常出现的漂浮污泥层的问题,并使随后的处理塘中不致形成大量导致糖最终淤积的污泥层。 38.画出生物同步脱氮除磷的工艺流程,并说明各处理构筑物的功能作用? 答:其工艺流程为: 回流系统 进水厌氧缺氧好氧缺氧好氧二沉池出水 回流系统 称为A-A-O系统 厌氧:反硝化氨化释放磷;第一缺氧:脱氮;第一好氧:去除BOD、硝化、吸收磷;第二缺氧:反硝化、脱氮;第二好氧:吸收磷,去除BOD。 34.污泥处理的一般工艺如何?污泥浓缩的作用是什么? 答:污泥处理的一般工艺如下:污泥浓缩污泥消化脱水和干燥污泥利用 污泥浓缩的作用在于去除污泥中大量的水分,缩小污泥体积,以利于后继处理,减小厌氧消化池的容积,降低消化耗药量和耗热量等。 35.污泥浓缩有哪些方法,并加以比较? 答:浓缩污泥可以用重力浓缩法,也可以用气浮浓缩法和离心浓缩法、重力浓缩法主要构筑物为重力浓缩池,设备构造简单,管理方便,运行费用低;气浮浓缩主要设施为气浮池和压缩空气系统,设备较多,操作较复杂,运行费用较高,但气浮污泥含水率一般低于重力浓缩污泥。离心浓缩则可将污泥含水率降到80%~85%,大大缩小了污泥体积,但相比之下电耗较大。 33.试比较厌氧法与好氧法处理的优缺点。

水污染控制工程知识点总结

第九章污水水质和污水出路 1 污水污染指标中,固体物质的分类 水中所有残渣的总和称为总固体(TS);总固体=溶解性固体(DS)+悬浮固体(SS); 水样经过滤后,滤液蒸干所得的固体即为溶解性固体(DS),滤渣脱水烘干后即是悬浮固体(SS); 固体残渣根据挥发性能可分为挥发性固体(VS)+固定性固体(FS);600℃温度下灼烧,挥发掉的量即为挥发性固体(VS),灼烧残渣则是固定性固体(FS) 2 BOD COD BOD5 TOC TOD 生化需氧量(BOD):水中有机污染物被好氧微生物分解时所需的氧量称为生化需氧量(mg/L) 5日生化需氧量(BOD5):测定有机物第一阶段的生化需氧量至少需要20天时间,在实际应用中周期太长,故目前以5天作为测定生化需氧量的标准时间(BOD5=70%BOD20) 化学需氧量(COD):化学需氧量是用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时所消耗的氧化剂量(mg/L) (用高锰酸钾作氧化剂测得COD Mn/OC,用重铬酸钾作氧化剂测得COD Cr/COD) 总有机碳(TOC):包括水样中所有有机污染物的含碳量 总需氧量(TOD):当有机物被氧化时。碳被氧化为二氧化碳,氢、氮及硫则被氧化为水、一氧化氮、二氧化硫等,此时需氧量称为总需氧量 3 水体自净作用的定义和净化机制 定义:是指河水中的污染物质在河水向下流动中浓度自然降低的现象 机制:(1)物理净化:稀释、扩散、沉淀或挥发 (2)化学净化:氧化、还原、分解 (3)生物净化:水中微生物对有机物的氧化分解作用 4 受到污水污染的河流,根据水体中BOD5和DO曲线的关系,可以分为哪几个区域(氧垂曲线)

水污染控制工程第四版(下册)试题及答案.

水污染控制工程第四版(下册)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题(每题3分): 1.水的社会循环:人类社会从各种天然水体中取用大量 水,使用后成为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它们最终流入 天然水体,这样,水在人类社会中构成了一个循环体 系,称为~。 2.生化需氧量:表示在有氧的情况下,由于微生物的活 动,可降解的有机物稳定化所需的氧量 3.化学需氧量:表示利用化学氧化剂氧化有机物所需的 氧量。 4.沉淀::是固液分离或液液分离的过程,在重力作用 下,依靠悬浮颗粒或液滴与水的密度差进行分离。5.沉降比:用量筒从接触凝聚区取100mL水样,静置 5min,沉下的矾花所占mL数用百分比表示,称为沉 降比。 6.滤速调节器:是在过滤周期内维持滤速不变的装置。 7.接触凝聚区:在澄清池中,将沉到池底的污泥提升起 来,并使这处于均匀分布的悬浮状态,在池中形成稳 定的泥渣悬浮层,此层中所含悬浮物的浓度约在3~ 10g/L,称为~。 8.化学沉淀法:是往水中投加某种化学药剂,使与水中 的溶解物质发生互换反应,生成难溶于水的盐类,形 成沉渣,从而降低水中溶解物质的含量。 9.分级沉淀:若溶液中有数种离子能与同一种离子生成 沉淀,则可通过溶度积原理来判断生成沉淀的顺序,这叫做分级沉淀。 10.总硬度:水中Ca2+、Mg2+含量的总和,称为总硬度。 11.电解法:是应用电解的基本原理,使废水中有害物质, 通过电解过程,在阳、阴极上分别发生氧化和还原反 应转化成为无害物质以实现废水净化的方法。 12.滑动面:胶粒在运动时,扩散层中的反离子会脱开 胶粒,这个脱开的界面称为滑动面,一般指吸附层边 界。 13.氧化还原能力:指某种物质失去或取得电子的难易程 度,可以统一用氧化还原电位作为指标。 14.吸附:是一种物质附着在另一种物质表面上的过程, 它可发生在气-液、气-固、液-固两相之间。15.物理吸附:是吸附质与吸附剂之间的分子引力产生的 吸附。 16.化学吸附:是吸附质与吸附剂之间由于化学键力发生 了化学作用,使得化学性质改变。 17.平衡浓度:当吸附质在吸附剂表面达到动态平衡时, 即吸附速度与解吸速度相同,吸附质在吸附剂及溶液 中的浓度都不再改变,此时吸附质在溶液中的浓度就 称为~。 18.半透膜:在溶液中凡是一种或几种成分不能透过,而 其它成分能透过的膜,都叫做半透膜。19.膜分离法:是把一种特殊的半透膜将溶液隔开,使溶 液中的某种溶质或者溶剂渗透出来,从而达到分离溶质的目的。 20.电渗析:是在直流电场的作用下,利用阴。阳离子交 换膜对溶液中阴阳离子的选择透过性,而使溶液中的溶质与水分离的一种物理化学过程。 21.生物处理:是主利用微生物能很强的分解氧化有机物 的功能,并采取一定的人工措施,创造一种可控制的环境,使微生物大量生长、繁殖,以提高其分解有机物效率的一种废水处理方法。 22.生物呼吸线:表示耗氧随时间累积的曲线。 23.污泥龄:是指每日新增的污泥平均停留在曝气池中的 天数,也就是曝气池全部活性污泥平均更新一次所需的时间,或工作着的活性污泥总量同每日排放的剩余污泥量的比值。 24.氧化沟:是一个具有封闭沟渠的活性污泥曝气池。 25.总充氧量:稳定条件下,单位时间内转移到曝气池的 总氧量。 26.悬浮生长:在活性污泥法中,微生物形成絮状,悬浮 在混合液中不停地与废水混合和接触。 27.生物膜反应器:利用生物膜净化废水的装置。 28.面积负荷率法:即单位面积每日能去除废水中的有机 物等量。 29.自然生物处理法:是利用天然的水体和土壤中的微生 物来净化废水的方法。 30.活性污泥法:是以活性污泥来净化废水的生物处理方 法。 31.活性污泥:充满微生物的絮状泥粒。 32.污泥负荷率:指的是单位活性污泥(微生物)量在单 位时间内所能承受的有机物量。 33.污泥浓度:指曝气池中单位体积混合液所含悬浮固体 的重量,常用MLSS表示。 34.污泥沉降比:指曝气池中混合液沉淀30min后,沉淀 污泥体积占混合液总体积的百分数。 35.污泥体积指数:简称污泥指数,是曝气池混合液经 30min沉淀后1g干污泥所占的湿污泥体积(以mL 计)。 36.土地处理系统:是利用土壤及其中微生物和植物对污 染物的综合净化能力来处理城市和某些工业废水,同时利用废水中的水和来合促进农作物、牧草或树木的生长,并使其增产的一种工程设施。 37.两级生物滤池:当废水处理程度要求高时,一级高负 荷生物滤池不能满足要求时,可以将两个高负荷滤池串联起来,称为~。 38.生物接触氧化法:是一个介于活性污泥法和生物滤池 之间的处理方法,它兼具有这两种方法的优点。39.厌氧流化床:当床内载体的膨胀率达到40~50%以 上,载体处于流化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