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德读后感

中国医德读后感
中国医德读后感

《中国医德》读后感

通过我院组织学习《中国医德》一书,学医德、谈医德、宣扬医德正能量,把加强医德医风建设作为现阶段我们医务工作者的重心工作。这次学习教育活动,让我深刻理解高尚的医德医风就需要时时处处以病人为中心。本人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要深刻认识医德医风的重要性。

医疗卫生事业是造福人民的事业,加强医疗卫生队伍的医德医风建设,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党的卫生工作方针的贯彻落实,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康。党的十七大精神一要求“要积极推动医德医风建设,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使广大医务卫生工作者恪守服务宗旨、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维护医疗卫生行业的良好形象。”表明了医德医风建设已经不只是医疗卫生行业的工作,而是上升到全党全国工作大局的一项重要工作,足见医德医风的重要性。回顾本院近年的发展,除了有高素质的领导层,还得有一支技术优良、职业道德高尚的职工队伍。正是上下一心坚持不懈的“以病人为中心”,这种良好的医德形成医院强大的精神力量,形成良好的医院风貌。

二、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要重视思想教育

良好的医德医风要牢牢的扎根在每个医务人员中,就必须重视思想教育。树立无论改革如何深化,形势怎样变化,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变;医务人员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的道德观念不能变;以病人为中心的思想不能变;医疗质量、医疗安全、诚信第一的位臵不能变。要利用橱窗、标语、院内刊物、院周会等形式,大力宣传先进典型事迹,以榜样的力量感召人,教育人。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开展经常性的寓教于乐的文艺、体育、专业知识、技术操作等竞赛,既丰富了职工的文化生活,又弘扬了正气,增强了职工之间的沟通和凝集力,增强抵制不正之风的能力。

三、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从小事细节做起

要做到“以病人为中心”,对病人要有爱心、关心、耐心,从容易忽略的小事做起,把服务做的更细致更实在,坚持服务无小事。改善服务态度,改善服务用语,尽量避免因言语不当引起的误会,让病人在本院有回到家的感觉,让病人进医院时的愁容满面,到回家时的眉开笑意。一句不经意的问候,一个真诚的微笑,就可以温暖患者的心房,给他们以战胜疾病的信心,“以病人为中心,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做病人之所需”,敬业爱岗,取信于患者,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无私奉献,用温馨的微笑恪守那个神圣的誓言,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四、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要遵守卫生医疗行业的“八

不准”。

如果医生忽略自身的职业道德和修养,不能严格约束自己,收红包、吃回扣,搞开单提成;乱收费、滥检查,过分使用价格昂贵的药品、耗材;医务人员把医疗服务作为牟利的手段,责任心不强,服务质量不高,漠视患者利益,甚至频发医疗责任事故。这样的话何谈救死扶伤,何来医德医风何来得到病人的信任。所以要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就必须遵守卫生医疗行业的“八不准”,以此为准绳,时时“以病人为中心”,坚持抵制不正之风。

总之,从医院这次活动以来,本人深刻认识加强医德医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忧患意识,恪守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宗旨,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从自身做起,从现在抓起,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用自己的行动来兑现医院“以病人为中心,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做病人之所需”的诺言,维护我院的良好医疗服务形象。

古代中医医德思想概述

古代中医医德思想概述 一般来说,中医医德深受儒家“仁”的伦理道德观念、墨家“兼爱”的道德原则以及佛教“大慈大悲”、“普救众生”的教义影响。总的来说,我国古代医德的特点是:注重医德和医术的统一、医德规范与医德实践相结合;强调主体的道德修养;强调天人合一,人际关系和谐,讲究中庸之道。 具体来说,我国古代医德有以下主要内容: 一、“医乃仁术”的行医宗旨 “医乃仁术”意为医学是施行仁道主义的术业,它是儒家的仁义与医学本质的完美结合。我国儒家文化一直强调要“先知儒理”,“方知医理”。“儒医”代表了一般伦理学与医学密切结合的结果,仁既是一般伦理学的核心,也是医学伦理学的核心。《孟子·梁惠王上》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历代医家皆以“医乃仁术”为行医宗旨、为医德的基本原则。唐代名医孙思邈强调医生必须“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明代龚廷贤在《万病回春》中的“医家十要”篇中说:“一存仁心,……二通儒道,……三通脉理,……四识病原,……十勿重利”。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中的“医家五戒十要”篇中,提出第一“要”为:先知儒理,然后方知医理。“医乃仁术”的命题即使在今天

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它提示医学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以人为本,要做到“仁”与“医”相结合,医患相互合作。 二、尊重和珍视生命的“贵人”思想 《黄帝内经》作为我国第一部医学典籍,它标志着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是我国医学和医德教育方面的早期重要论著。书中说:“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内经·素向》中的《疏五过论》和《征四失论》篇也提到医生应避免五种过错、四种过失,告诫医生要从病理、心理等方面分析病因,这样才能为病人解除疾病。唐代孙思邈的“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的名言更说明了重视生命的珍贵和医德的重要性。 三、“普同一等”的行医原则 古代医家从“仁爱救人”、“医乃仁术”的道德观念出发,强调对病人一视同仁,“普同一等”,“一心赴救”。孙思邈提出:作为一个医生要做到“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明代医生闵自成仁而好施,丐者盈门一一应之不厌。医生赵梦弼赴人之急百里之外,中夜叩门,无不应者,七八十岁时“犹救以往”。朱丹溪是金元时代四大医家之一。他行医时,“四方以疾迎候者,无虚日”,先生“无不即往,虽雨雪载途,亦不为止”。仆人告

医德评价个人总结

篇一:2013年个人医德总结 2013年个人医德总结 本人在2013年度中严格遵守医德规范,努力提高自身职业道德素质,改善医疗服务质量,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在工作中,以病人为中心,时刻为病人着想,千方百计为病人解除病痛,同时尊重病人的人格和权利,对待病人能做到一视同仁,为病人保守医密,不泄露病人的隐私和秘密。与同事互学互尊,团结协作。廉洁奉公,遵纪守法,不以医谋私。在业务方面严谨求实,奋发进取,钻研医术,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技术水平。 在医院、科室领导的关心及同事们的帮助下,我不仅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而且在工作态度、医患沟通技巧、专业技术水平等方面均取得较大的进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端正工作态度,热情为患者服务。作为一名医生,为患者服务,既是责任,也是义务。参加工作以后,我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和业务道德水平,摆正主人翁的心态,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竭尽全能地为患者服务;耐心对待每一位患者,不管自己多累,都不厌其烦地做好解释和沟通,争取将两好一满意工作落实到实处。 二、认真负责地做好医疗工作,提高专业技术水平。 1、坚持业务学习不放松。参加工作后我仍然坚持每天学习,每天掌握一种疾病;同时不忘学习本专业研究的新成果,不断汲取新的营养,锻炼科研思维;2、坚持“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原则,工作过程中严格按照医疗操作常规进行,避免医疗事故及差错的发生;在工作中不断丰富自己的临床经验,时刻保持谦虚谨慎,遇到不懂的问题勇于向上级医师请教,努力提高自己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严密观察病情,及时准确记录病情,对患者的处理得当;作为一名新医生,戒骄戒躁,精神饱满,不断学习。 三、严格要求自己,积极为医院的发展建言出力。作为医院的一员,“院兴我荣,院衰我耻”,建言出力谋求医院更大的发展是义不荣辞的责任。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基础上,积极为科室的发展出谋划策,希望明年的工作量能够再上新高。 总结2013年,在医院领导和同事们的帮助下,我的各项工作完成地较为圆满,但是我不能有丝毫的松懈,因为以后的工作还会面临更大的挑战和机遇。同时与其它先进同事相比还有差距,在今后工作中,我要继续努力,克服不足,创造更加优异的工作成绩。篇二:医德医风个人考评总结 医德医风个人考评总结 半年以来,本人认真学习《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及实施办法》、《卫生行业纪律“八不准”》、《安徽省医务人员医德考评实施办法(试行)》等内容,使我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到加强医德医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一切以病人为中心,一切为病人服务,为现代化建设事业贡献白衣天使的智慧和力量。医德医风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不可少的精神支柱。医务人员是人民健康的卫士,又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窗口。医德医风好与不好,与广大人民群众密切相关,是关系到党和政府威信的大事。 本人在行医过程中,我始终牢记为人民服务是关健.其核心就是要尊重、关心患者,营造出文明、和谐的就医环境,形成平等,相互理解的医患关系,作为一名医务人员,敬业精神至关重要,敬业精神就是要忠于职守,热爱本职工作,以病人为中心,全心为病人解除痛苦。对工作精益求精,对患者极端负责。淡泊名利,关爱病人,甘于奉献。 不论时代怎么变化,医学如何进步,救死扶伤,实行人道主义仍将是我们医务人员终身奉行的最高准则,也是我们要时刻铭记于心的行为的标杆!半年以来,思想上与党中央国务院保持高度一致,始终以为人民服务是关健.其核心就是要尊重、关心患者,营造出文明、和谐的就医环境,形成平等,相互理解的医患关系,作为一名医务人员,敬业精神至关重要,敬业精神就是要忠于职守,热爱本职工作,以病人为中心,全心为病人解除痛苦.对工作精益求精,对患者极

传统医德思想探析-_仁

传统医德思想探析*_仁 论文导读::医德”是职业道德的一种。仁爱生命。天道所展现的就是创生的精神实质。论文关键词:医德,仁,天道 在现代伦理学语境之下,“医德”是职业道德的一种,是指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品质以及在医学科学、医疗实践中应遵守的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但就中国传统医德而言,职业道德品质和职业道德原则、规范不足以涵盖其思想全貌。传统医德植根于传统哲学的思想中,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达到了体系完备的成熟理论形态,呈现出超职业道德的特点。完整揭示传统医德的思想面貌和理论体系,是自觉继承、弘扬优良医德传统的基础,有助于促进现代医德建设。为了更好的认识传统医德思想,我们从三个层面对其进行把握和阐发。 一、仁爱生命 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传统医德形成了丰富的医德原则和规范。内容涉及学医、行医、医患、同道、取酬等方面的道德要求。这些道德要求可以概括为仁爱生命、精进医术、忠恕待患、重义轻利、以和为贵几个方面。 (一)仁爱生命 “仁”的实质是爱,是普遍的生命关怀。医事追求治病疗疾目标的实现,内在的要求对生命的关爱之情,所以仁爱生命成为传统医德的首要原则。清代医学家喻昌指出对待患者“必笃于情”(《医门法律》),所强调的就是这一关爱之情。怀着对病人真诚的关爱和维护之情来行医施治是古代医家[①]一致的医德要求,历代医家的医德观念和行医实践

都可以印证这一点。其中,孙思邈的观念颇具代表性。他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备急干金要方》)。对病人抱着真诚的同情、关爱,体恤其疾苦,就能促使医家尽心尽力地诊治病人。在传统医德中仁,医家对病人的关爱还反映在“一心赴救”(孙思邈)的行医态度上。元代的朱震亨是当时声望很高的医学家,但始终坚持出诊看病,有时走百十里地也不辞劳苦论文的格式。有史料记载:“四方以疾迎侯者无虚日,先生无不即往,虽雨雪载途,亦不为止……虽百里之远弗惮也”,其仆从疲惫不愿前往时,他耐心说服:“病者度刻如岁,而欲自逸耶?”(《宋文宪公全集》卷五十,见《四部备要》中华书局仿宋版)朱震亨不避险峻和饥渴疲劳,一心赴救,反映出对病人疾苦的体恤,对病人生命的关爱和维护之情。中医历来有出诊治病的传统,直接到病人的家里为其诊治,这需要不避寒暑甚至长途跋涉。有的学者指出[②],古时中医弟子临出徒时,老师要送两件东西给他,一把雨伞和一盏灯笼,以此让后学者不要忘掉医家的本份。这种医家的本份感实际上已经把客观的道德要求化为主观的道德自觉,体现出对病人真切的关爱之情。古代医家多怀着仁爱、慈悲之情行医施治,甚至乐善好施、以拔苦与乐为己任。据《北史·魏书·李亮传》记载,北魏时期,医家李亮因为医术精湛而闻名四方,很多病人不远千里上门求医,为了让远方的人有个住处,李亮大盖厅堂,供他们居住,如果有人不幸病死,李亮就置办棺木代为殡葬。可见,古代医家对病人的关心超出了治病疗疾的范围,展现的是关爱生命本身的精神境界。

试述我国医德基本原则、准则的主要内容

医学伦理学与医师职业道德修养作业 思考题: 1.试述我国医德基本原则、准则的主要内容? 答:医德基本原则是某一医学发展阶段及特定社会背景之中的医德基本精神的集中反映,是医德规范体系的构建基础和直接根据。医德准则是医学道德行为和道德关系普遍规律的反映,是社会对医务人员的基本道德要求,是医德原则的具体体现和补充。 我国当代医德原则: 既是社会主义医学人道主义原则的内容包含分工互补的四个层次。 (1)防病治病,从宏观层面指明了医学服务必须承担完整的医德责任,即无论医务人员身在哪一个工作岗位,无论医疗卫生单位属于何种性质,都必须肩负起防病治病的使命。这就要求医务人员克服狭隘的传统义务论,树立和形成由传统义务论与现代公益论整合而成的全新的医德义务观,正确认识和处理对病人个人、对健康人群、对生态环境、对每个人全面健康需求等多重义务之间的关系,彻底实现医学目的。医德基本原则把全面的医德责任作为其首要内容,这是社会主义制度和现代医学发展等多因素综合作用的必然要求。 (2)救死扶伤,是临床医疗服务的首要道德职责,即所有临床医务人员都应把病人的生命和健康放在第一位,为病人谋利益。“救死扶伤是临床医务人员的天职”这一医德思想,是古今中外先进医家的共识。我国医界从“医乃活人之术”出发,以“医之使之生”的涵义来命名医生,一代又

一代的先进医家,以实践奠定和丰富了“仁爱救人”的优良传统。 (3)实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是这个原则中处理好医学人际关系必须遵循的最普遍、最现实的底线要求。社会主义医学人道主义集古今中外医学人道精神之大成,也是对革命人道主义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它要求对人的生命加以敬畏和珍爱,对人的尊严予以理解和维护,对病人的权利给以尊重和保护,对病人的身心健康投以同情和关爱。 (4)全心全意为人民身心健康服务,是社会主义医德基本原则的最高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医学道德的核心内容。首先,为人民健康服务应该是全方位的。医学服务既要认真看病,更要真诚关心病人;既要给以生物学方面的救助,更要给以心理学、社会学方面的照顾,从而满足人民大众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使他们保持生理、心理、社会、道德诸方面的良好适应能力和状态。其次,为人民健康服务应该是分层次的。为人民身心健康服务是基本要求、基本境界,经过积极努力,多数医务人员都可以达到;全心全意为人民身心健康服务是最高要求、最高境界,医务人员只有执着追求、养成和坚守医学职业精神,才能够达到。 社会主义医德基本原则的上述四个层次相互支撑、相互作用,共同传承和完善着我国“医乃仁术”、白求恩精神的医德思想精华。为更好适应我国医德建设现实的需求,其理念及表述等均有进一步完善的必要,以求在实践中切实可行、彰显实效,而且有利于同世界医学伦理学(生命伦理学)界的对话和接轨。 我国医德基本准则: 从我国医德现实需要出发,综合古今中外医德准则的精华,概括和阐

中华传统美德——医德

中华传统美德——高尚的医德 在批判地继承古今中外医德品质的基础上,人们形成了在当今社会和医学背景之下的优良医学品质体系。主要阐述五个方面的内容:仁慈、诚挚、严谨、公正和节操。 1、仁慈,就是仁爱慈善,具体说来就是医务人员具有人道精神的品德。医务人员是仁慈的化身,仁慈是医务人员的人格特征,仁慈最能体现医学人道主义思想和道德要求,仁慈是长期一贯遵守"医学人道"道德要求所形成的医德品质。 2、诚挚,就是医务人员具有的坚持真理、忠诚医学科学;诚心诚意对待病人的品德。 3、严谨就是医务人员具有的对待医学和医术严肃谨慎的品德。 4、公正就是医务人员具有的公平合理地协调医学伦理关系的品德。具体地讲,主要是具有的按照社会医学道德要求合情合理地对待服务对象、人己关系、公私关系的品德。 5、节操是医务人员扬善抑恶、坚定遵循医学道德规范的品德。 在医学史上,涌现出许多"富贵不能淫、贫富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具有节操的医德典范。如三国时期的名医华佗,不为权贵所屈服,一心为民除疾,宁死不屈;宋代名医何澄医不贪色;明代名医严乐善见利思义,坚决制止利用医学害人。 古代名医故事 华佗: 1、华佗曾在徐州地区漫游求学,通晓几种经书。他性情爽朗刚强,淡于功名利禄,曾先后拒绝太尉黄琬征召他出任做官和谢绝沛相陈珪举他当孝廉的请求,只愿作一个平凡的民间医生,以自己的医术来解除病人的痛苦。他乐于接近群众,足迹遍及江苏、山东、安徽、河南等地,深得群众的信仰和爱戴。华佗懂得养生之道,当时的人们认为他年龄将近一百岁,可外表看上去还象壮年人一样。又精通医方药物,他治病时,配制汤药不过用几味药,心里掌握着药物的分量、比例,用不着再称量,把药煮热,就让病人服饮,同时告诉服药的禁忌或注意事项,等到华佗一离开,病人也就好了。如果需要灸疗,也不过一两个穴位,每个穴位不过烧灸七、八根艾条,病痛也就应手消除。 2、孙思邈《大医精诚》,被誉为是“东方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它明确地说明了作为一名优秀的医生,不光要有精湛的医疗技术,还要拥有良好的医德。这篇文章广为流传,影响深远。直到现在,我国的不少中医院校仍用它作为医学誓言,并用它作为准则来严格要求自己。每个医生都秉承“大医精诚之心”,全心全意地为患者服务。 然而……

《中国医德》读后感 1

中国医德读后感 医德是衡量医生的一把尺子,通过它可以量出医务工作者的思想品德,量出医务工作者对待事业的态度,对待患者的情感。一个为百姓着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医生,表现在对患者高度负责的崇高品德上。具备这种品德的医务工作者,才是深受百姓欢迎的白衣天使。 近几年出现的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违背了做医生的起码的道德准则。虽然只发生在极少数医务人员身上,却直接败坏了我们的行业形象。当前,全国卫生系统正在组织倡导廉洁行医、诚信服务,这为进一步推动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强化卫生行风建设、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利的时机。近日读《中国医德》有感,总结如下: 1、救死扶伤是医务工作者最高的人生价值。生命的依托需要我们恪尽职守,全心全意。我们要忠诚职业,尽职尽责,顾全大局、甘于奉献。 2、我们要认真学习相关法律法规,严格要求自己,本着对患者负责、对自己负责的态度,以法律为准绳,以道德为基础,时刻把相关法律法规作为自己行动的准则,自觉规范自身行为,做一名受人尊敬和爱戴的医生。要时刻谨记违背法律法规必将自毁前程,受到法律的严惩,得不偿失。 3、患者是我们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衣食父母,我们应该放低姿态,分清主次,真正做到一切以病人为中心,充分尊重患者的权利,赢得患者的信任。

4、医生要以慈爱之心对待患者,把病人的身体和生命看得和自己的一样重要,用热情的服务和满怀的爱心打动病人,这必定会在医患关系中营造健康和谐而又温暖的氛围。 5、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要严守道德底线,提高法律意识,严格自律,恪守医德。我们要明确行业纪律规定,并站在病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拒绝红包、提成、回扣等灰色收入,维护医学圣洁。 6、医务人员的职业决定了技能的专业性、系统性,这要求我们不能满足于现状,要更加刻苦努力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跟上新时代医疗行业的步伐,有严谨求实、精益求精的信念,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我将继续努力提高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卫生行风建设作贡献。知荣耻,树新风,做人民健康的忠诚卫士。

浅谈中国传统医德思想与医学生素质教育的融合

浅谈中国传统医德思想与医学生素质教育的融合 从医术到医德,从疾病医治到人文关怀,从如何要求医者自身到如何对待病患等,传统医德思想涵盖了很多内容。将传统医德思想运用到当今医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中,既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职业素质的需求,同时,也是培养医学生人文情怀、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重要渠道之一。 一、将传统医德思想融入医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一)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传统医德是产生于古代社会中的一种职业道德,是千百年来名医圣手在行医和著述中所体现出来的道德,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医德的教育过程中,对于医学典籍、古代名医言行的讲授是医学院校弘扬传统文化的富有特色的有效途径。 (二)传统医德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传统医德中体现了很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如传统医德思想中的仁爱、与人为善、平等对待他人等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相通的。将传统医德融入素质教育中,丰富了思想道德教育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途径,从而可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三)培养医学生的人文情怀 在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在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日益多元化的环境下,出现了诸如医务人员的责任感、使命感、神圣感下降,医生和病人的情感交流淡化以及医患关系恶化等问题。要想解决这些问

题,提升医务工作者的人文修养、伦理道德、职业精神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医学专业的学生,未来职业的服务对象要求他们必须具有强烈的人文情怀,需要他们更加热爱生命、尊重生命、关爱他人、关心社会。(四)形成医学院校的校园文化特色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文化名片,是学校教育理念、教学特色、师生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以传统医德思想为切入点,从物质文化、活动文化、管理文化等多方面加以贯穿,便于形成医学院校整体文化特色,从而形成具有医学特色的校园文化品牌。 二、传统医德思想中的“真、善、美” (一)求真:精益求精、严格谨慎 求真的科学态度是成为一名医者的基本素质。医学博大精深,传统医学有着几千年的深厚底蕴。医务工作者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人,面对的是仅有一次的生命,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集中表现在对医学这门学科的学习态度上。 1.学问要精要博。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诊断和治疗都关乎病人性命,对于医学知识的理解不能浅尝辄止,满足于一知半解,而要刨根问底,精确掌握。《医门法律先哲格言》中有云:“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医门补要自序》中云“医贵乎精”。明代名医徐春圃说:“医贵于精,不精则害人匪细。”[1]此外,知识还要广博,要博采众长。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载:“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张仲景、王叔和、阮河南、范东阳、张

古代名医医德名言

古代名医医德名言 篇一:古代医德名言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黄帝内经》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候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东汉·张仲景《伤寒论》不为良相,则为良医。——北宋·范仲淹《能改斋漫录·卷十三》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已有之,深心凄枪,勿避险峻,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工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黄帝内经》 受病有浅深,使药有重轻。度其浅深,分毫不可差;明其轻重,

锱铢不可偏。浅深轻重之间,医者之精粗,病者之性命,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得失之间,死生性命之所系,医之道不得不为之难也——宋·史堪《史载之方》 夫用药如用刑.误即便隔死生。盖人命一死不可复生,故须如此详谨,用药亦然。庸下之流,孟浪乱施汤剂,逡巡便至危殆,如此杀人,何太容易?——清·年希尧《本草类方》人身疾苦,与我无异,凡来召请,急去无迟,可止求药,宜即发付,勿问贵贱,勿择贫富,专以救人为心。——宋·张杲《医说》 欲救人而学医则可,欲谋利而学医则不可。——清·费伯雄《医方论》 医以苏人之困,拯人之危,性命为重,功利为轻,而可稍存嫉妒哉?奈何今之医者,气量狭窄,道不求精,见有一神其技者则妒之。妒心一起,害不胜言,或谣言百出,或背地道破道,或前用凉药,不分寒热而改热,前用热药,不别寒热而改凉,不顾他人之性命,惟逞自己之私心,总欲使有道者道晦,道行者不行,以遂其嫉妒之意。——清·雷丰《时病论》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晋·杨泉《物理论》 凡有请召,不以昼夜寒暑远近亲疏,富贵贫贱,闻命即赴。视彼之疾,举切吾身,药必用真,财无过望,推诚拯救,勿惮其劳,冥冥之中,自有神佑。——元·曾世荣《活幼心书》 凡为医者,遇有请召,不择高下远近必赴。——宋·《小儿卫生总

中国传统医学中的医学伦理观

中国传统医学中的医学伦理观 作者:黄萼华作者单位:(右江民族医学院,广西百色533000) 《时珍国医国药》> 2009年1月20卷1期 【摘要】中国传统医学对医德、医道、生命、健康等问题的深刻看法和认识,形成了传统医学伦理观,铸就了早期的医学伦理大厦。它的精诚合一的医德观、以人为本的医道观、“三才”统一的整体观以及朴素的生命质量观为现代医学伦理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资源,并给当今医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颇多借鉴。 【关键词】中国传统医学;医学伦理观;医学伦理 中国传统医学发展史上,伏羲制九针、神农尝百草一般被认为是中国传统医学的起源。其间随着医疗活动的延伸,历代医家的诊疗实践和辛勤著述,不仅积累了丰富的医药卫生知识和预防、诊疗、康复、保健经验,而且形成了对医德、医道、生命、健康等问题的深刻看法和认识,形成了传统医学伦理观,铸就了早期的医学伦理大厦。 1 精诚合一的医德观 中国传统医学产生了许多先进的医德思想,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医学伦理文献当推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著述的《大医精诚》篇,文中“精”“诚”二字把中国传统医德原则规范概括到极致。 1.1 为医要“精”,精勤不倦、博极医源早在《素问·著至教论》中要求医生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历代名医也纷纷从“精”“博”去要求自己。东汉华佗“游学徐土,精通数经”[1]。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自序》中说医术的高明源于“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为医要“多闻博识”。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中指出为医医术要“精”。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序中言:“长耽典籍,若啖蔗饴。遂渔猎群书,搜罗百氏,凡子史经传、声韵农圃、医卜星相、乐府诸家,稍有得处,辄著数言。”明代医家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中说:“医学贵精,不精则害人匪浅。” 1.2 为医要“诚”,诚对病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中告戒医家:“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行医之体要“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在病人家中“纵绮罗满目,勿左右顾眄;丝竹凑耳,无得似有所娱;珍馐迭荐,食如无味;灵醁兼陈,看有若无。”宋代《小儿卫生总微方论·医工论》提出,医者要赤诚济世,“凡病家请召,不择高下,远近必赴”,为医要“贫富用心皆一,贵贱使药无别”,“反是者,为生灵之巨寇”。元代医家曾世荣在《活幼心书·为医先

中国医德读后感

《中国医德》读后感 通过我院组织学习《中国医德》一书,学医德、谈医德、宣扬医德正能量,把加强医德医风建设作为现阶段我们医务工作者的重心工作。这次学习教育活动,让我深刻理解高尚的医德医风就需要时时处处以病人为中心。本人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要深刻认识医德医风的重要性。 医疗卫生事业是造福人民的事业,加强医疗卫生队伍的医德医风建设,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党的卫生工作方针的贯彻落实,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康。党的十七大精神一要求“要积极推动医德医风建设,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使广大医务卫生工作者恪守服务宗旨、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维护医疗卫生行业的良好形象。”表明了医德医风建设已经不只是医疗卫生行业的工作,而是上升到全党全国工作大局的一项重要工作,足见医德医风的重要性。回顾本院近年的发展,除了有高素质的领导层,还得有一支技术优良、职业道德高尚的职工队伍。正是上下一心坚持不懈的“以病人为中心”,这种良好的医德形成医院强大的精神力量,形成良好的医院风貌。 二、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要重视思想教育

良好的医德医风要牢牢的扎根在每个医务人员中,就必须重视思想教育。树立无论改革如何深化,形势怎样变化,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变;医务人员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的道德观念不能变;以病人为中心的思想不能变;医疗质量、医疗安全、诚信第一的位臵不能变。要利用橱窗、标语、院内刊物、院周会等形式,大力宣传先进典型事迹,以榜样的力量感召人,教育人。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开展经常性的寓教于乐的文艺、体育、专业知识、技术操作等竞赛,既丰富了职工的文化生活,又弘扬了正气,增强了职工之间的沟通和凝集力,增强抵制不正之风的能力。 三、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从小事细节做起 要做到“以病人为中心”,对病人要有爱心、关心、耐心,从容易忽略的小事做起,把服务做的更细致更实在,坚持服务无小事。改善服务态度,改善服务用语,尽量避免因言语不当引起的误会,让病人在本院有回到家的感觉,让病人进医院时的愁容满面,到回家时的眉开笑意。一句不经意的问候,一个真诚的微笑,就可以温暖患者的心房,给他们以战胜疾病的信心,“以病人为中心,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做病人之所需”,敬业爱岗,取信于患者,没有豪言壮语,只有无私奉献,用温馨的微笑恪守那个神圣的誓言,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四、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要遵守卫生医疗行业的“八

中国医德

《中国医德》读后感 “一个医生真正的幸福是用自己的才智辛劳换来了病人的康复。古语有“心不如佛者,不可为医;术不如仙者,不可为医。?即一个医生心地要像菩萨一样善良,对待病人应该温和如春,医术要像神仙一样高超,对待病人应该妙手回春。”这是我国著名外科鼻祖裘法祖院士的一句平凡语言,但就是这样一句朴素的语言却道出了医德、医术与医患和谐之间的千丝万缕。 大医至诚,即为医者应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职业操守和精湛的医术,更重要的是人们对于医者的评价、崇敬与依赖。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悬壶济世,就是世人把好医生等同为国家领导人一样重要。 裘法祖每次手术前一定要对病人做出全面的分析最终认真的制 定一个最佳方案。他说“医生在工作中只要有一点疏忽,就会造成病人多年的痛苦,甚至终身残疾”。 吴孟超每次用听诊器给患者听诊时都要用手把它捂热,再放到患者身体上。他说“再治疗中,任何人为地给患者增加痛苦都是有罪的。” 南丁格尔注重从护理的每个环节做起,身体力行,创建了神圣的护理行业。她说“护理工作是平凡的工作,然而护理人员却用真诚的爱心去抚平病人心灵的创伤,用火一样的热情去点燃患者战胜疾病的勇气”。 对待病人应该有热心、细心、耐心、爱心,更应该有高度的责任心,发挥精湛的医疗技术,以最短的时间、最小的花费、最愉快的治疗来服务病人。这样医患之间就永远和谐相处;反之如果对病人漠然

置之,在医疗诊治中粗心大意,酿成医疗事故,对患者造成终身疾苦,而使自己也陷入“恶医”、“庸医”等骂名之中,更使得本应该圣洁的医院成了医患之间斗殴的场所,使得本应该纯洁的医患关系变得更为复杂。 为医者首先是做人,然后是做事。具备优秀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以解决患者疾苦为己任,一切为了病人,为了病人的一切,才能热爱本职工作把业务做精、做细、做好。以德技双馨赢得人们发自内心的尊重和依赖。救死扶伤,济世保健,才是学医的明确目的。如果一味地追逐名利,只想个人的成就辉煌工作时心有旁骛,为了发财致富,收“红包”、拿“回扣”、受“贿赂”从而把自己陷入“不仁不义”和“恶医”之骂名当中。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如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冤亲善友,华夷愚智,普通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其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恶,昼夜寒暑,饥饿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唐朝著名医学大家孙思邈的一番话是对为医者医德、医术最好的诠释。 只有医术而无医德的医生,有时会令人生厌的,甚至会成为“恶医”只有医德而无医术的医生,充其量称作“庸医”。为医者应该具备高尚的医德,拥有精湛的医术,对待病人一视同仁,同情病人,爱惜病人,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才能成为人们的“苍生大医”。只有

医德

中国古代优秀医德及其启示 摘要:我国是一个具有传统优秀医德的文明古国,在我国传统优秀医德的继承和发展具有必要性。我国古代医者在医疗实践过程中形成了许多优秀的医德传统,包括仁爱救人,重义轻利,平等待人,尊重同行,医术精湛等思想。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益多元化,出现许多医德医风问题,医德建设面临困境,并且当代医学生对医德的认识不够,医学生的医德状况堪忧。因此,本文将通过对古代优秀医德的简述提出思考并总结出其能带给当代大学生的启示。 关键词:中国传统优秀医德;医学生;启示 我国古代的医家在医疗实践中形成了许多优秀的医德传统,其中行为举止端正,讲究礼貌习俗,不分尊卑贵贱,病人一律平等是其中重要的方面,医德医风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特殊职业要求医务工作者应具有高尚的医德。作为新时代的医学生,不仅要熟识中国古代传统优秀医德,更需要铭记于心并将其传承发扬光大。因此,本文将通过对中国传统优秀医德的论述,提出自己的思考,以及它带给我们医学生的启示。 1 传统医德内涵 1.1 济世活人的仁爱观 “仁”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包含着尊重人、爱护人、同情人、帮助人的人道主义内容。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仁爱为怀,济世活人”成为中国传统医德的核心思想和基本原则。在古代中国,医学被称为“仁术”,医者应为“仁爱之士”。古人认为“人”和“生命”有着至关重大的价值。《黄帝内经》指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唐代名医孙思邈把自己的著作命名为《千金方》意即“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他还提出做一个医生对病人必须要有“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的志向。 1.2 术求精绝的敬业观 在传统医德中,敬业表现为“术求精绝”,医术精湛是体现医德的前提,要想济世救人必须具有高超的医术。为此,必须涉猎群书,刻苦钻研。《内经》中提出,学医的人必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强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认为自己绝非生而知之者,必须通过后天的勤学苦练来掌握方术。孙思邈强调医学是至精至微之事,不能以至粗至浅的态度去对待。“故学者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深自误哉。”因此,要想成为良医,必须博览群书,精通道艺。

我把生命托付与你(《中国医德》读后感)

我把生命托付与你 ——《中国医德》读后感“良医处世,不矜名,不计利,此其立德也;挽回造化,立起沉疴,此其立功也;阐发蕴奥,聿著方书,此其立言也。一艺而三善咸备,医道之有关于世,岂不重且大耶?”——清〃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华序》 每次读到《中国医德》最后一页这段话时,作为一个学医三年从医十余载的医务工作人员有着颇多感慨。我成长在医院的大环境里,父母都是医院工作人员,我从小居住和生长的地方是**医院的前身:老人民医院,周围的邻居都是勤恳的医务工作者,从小耳濡目染的是医护人员对救死扶伤的喜悦之情,长大后受父母的影响我和妹妹也都学医从事医疗服务行业。1995年从**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后,我积极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从军入伍成名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 “打仗时敌人交给我们处理,我们的命交给你来处理” “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上,战友的生命就在你们手掌的分秒之中掌握着,抓紧了!” 带着战友“处理”的笑弄,谨遵首长“抓紧了”的教导,在部队三年的培养和磨炼中我成为一名优秀的战地医务人员。退伍后我来到了**医院,成为了一名每天面对患者的医务工作者。 时光荏苒如白驹过隙,在医院的十余年里,我经历了患者家属失去亲人的悲伤也见证了无数从死亡线上抢救生还的生命奇迹。在患者哽咽的声音中,在家属千恩万谢的感激中,在医疗救护人员的喜庆笑

脸上,验证着“白衣天使”的使命和称号。 医生自古以来都是一个令人崇敬的神圣职业,医德作为行医之根本一直都视为社会道德的一个重要部分来对待。中国历来都将“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作为职业训诫,社会主义医德的根本宗旨就是“以人为本,践行宗旨。坚持救死扶伤、防病治病的宗旨,发扬大医精诚理念和人道主义精神,以病人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 **医院依据**院长制定的“医德立院、技术兴院、文化活院、管理强院”的治院方针,坚持“把医德举过头顶、把患者记在心中、把杂念踩在脚下、把事业精益求精”的工作要求,践行“八荣八耻”的医院核心价值观,通过开展“双争”、“三好一满意”、“三好一示范”、“三知三心”等主题活动,涌现出一批如全国“模范护士”**、荣登“中国好人榜”的**医护集体等先进个人和先进集体,引领医院广大干部职工以病人为中心,更好的服务患者,为推动医院医德医风的建设,实现医务人员从医道德水平质的飞跃提供了坚实的管理基础和精神支撑! 作为医务工作者,我们只有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怀有浓厚的感情,才会执著地爱自己的工作,爱将生命托付与我们的患者;才会在自己的专业领域不断探索、发现、创造;才会写出最真诚、最美好的医德诗篇;才会无愧于“白衣天使”这一光荣称号。

中国传统医学中的医学伦理观

【摘要】中国传统医学对医德、医道、生命、健康等问题的深刻看法和认识,形成了传统医学伦理观,铸就了早期的医学伦理大厦。它的精诚合一的医德观、以人为本的医道观、“三才”统一的整体观以及朴素的生命质量观为现代医学伦理的发展留下了宝贵的资源,并给当今医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颇多借鉴。 【关键词】中国传统医学;医学伦理观;医学伦理 中国传统医学发展史上,伏羲制九针、神农尝百草一般被认为是中国传统医学的起源。其间随着医疗活动的延伸,历代医家的诊疗实践和辛勤著述,不仅积累了丰富的医药卫生知识和预防、诊疗、康复、保健经验,而且形成了对医德、医道、生命、健康等问题的深刻看法和认识,形成了传统医学伦理观,铸就了早期的医学伦理大厦。 1 精诚合一的医德观 中国传统医学产生了许多先进的医德思想,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医学伦理文献当推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著述的《大医精诚》篇,文中“精”“诚”二字把中国传统医德原则规范概括到极致。 1.1 为医要“精”,精勤不倦、博极医源早在《素问·著至教论》中要求医生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历代名医也纷纷从“精”“博”去要求自己。东汉华佗“游学徐土,精通数经”[1]。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自序》中说医术的高明源于“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为医要“多闻博识”。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中指出为医医术要“精”。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序中言:“长耽典籍,若啖蔗饴。遂渔猎群书,搜罗百氏,凡子史经传、声韵农圃、医卜星相、乐府诸家,稍有得处,辄著数言。”明代医家徐春甫《古今医统大全》中说:“医学贵精,不精则害人匪浅。” 1.2 为医要“诚”,诚对病患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中告戒医家:“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巇、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行医之体要“欲得澄神内视,望之俨然,宽裕汪汪,不皎不昧。省病诊疾,至意深心,详察形候,纤毫勿失,处判针药,无得参差。”在病人家中“纵绮罗满目,勿左右顾眄;丝竹凑耳,无得似有所娱;珍馐迭荐,食如无味;灵醁兼陈,看有若无。”宋代《小儿卫生总微方论·医工论》提出,医者要赤诚济世,“凡病家请召,不择高下,远近必赴”,为医要“贫富用心皆一,贵贱使药无别”,“反是者,为生灵之巨寇”。元代医家曾世荣在《活幼心书·为医先去贪嗔》也说:“凡有请召,不以昼夜寒暑远近亲疏,富贵贫贱,闻命即赴。” 1.3 为医要“诚”,还要诚对同道作为一个医生,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中要求:“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已德。”宋代佚名《小儿卫生总微方论·医工论》中指出:“凡为医者,性存温雅,志必谦恭,动须礼节,举仍和柔,无自妄尊,不可矫饰。”明代龚廷贤在《万病回春》中批评褒己贬人的庸医:“吾道中有等无行之徒,专一夸已之长,形人之短。每至病家,不问疾疴,惟毁前医之过以骇患者。”陈实功在《外科正宗》提出要尊重同道:“凡乡井同道之士,不可生轻侮

中国传统医德

中国传统医德的主要内容 不图钱财、清廉正直;不贪权势,终于医业;一视同仁,仁爱为怀;精研医术,行医严谨;医术传人,扶危济困;尊重同道,谦和不矜。 1.不畏艰险,一心赴救的赤诚之心。 我国传统医德强调:医乃仁术,爱人为本。唐代孙思邈指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在古代,学医的弟子出师时,教师总是赠一把雨伞、一盏灯笼,其目的旨在要求弟子在今后行医活动中要牢记医生的职责,为病人要不分昼夜寒暑,不避风雪,不畏艰苦,闻病而动。 2.不为名利,清廉正直的道德品质。 在古代,具有高尚医德的医家,都强调行医不能以营私、贪图名利为目的。许多名医不贪权势,不谋功名,拒绝高官厚禄,甘愿在民间行医。一些医德高尚的医家对“困厄无告”的病人,还给予适当死亡救济。 3.动须礼节,端庄稳重的严肃作风。 历代医家非常注重自身举止言谈作风的修养。待病人施之以礼,动之以情。宋代《医工论》要求医者“动须礼节,举乃和柔”。《大医精诚》要求医者给病人看病时“澄神内视,望之俨然”。祖国医德还要求医生作风严肃,不涉淫邪。 4.仔细谨慎,认真负责的服务态度。 历代“医训”都要求医家在为病人诊治时,谨慎小心,认真负责。《素问〃征四失论》指出:“精神不专,志意不理,外内相失,故时疑殆”。要求做到“无一病不穷究其因,无一方不洞悉其理,无一药不精通其性”(清〃徐大椿)。要“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唐〃孙思邈)。祖国医学还常以“用药如用刑”、“用药如用兵”(《本草衍义》)来提醒医家必须谨慎用药。 5.博极医源,精勤不倦的学习作风。 古代医家吧精通医理作为实现仁爱救人的一个基本条件。《内经》提出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和人事”。《医学集成》要求:“医之为道,非精不能明其理,非博不能至其约”。这些都说明要成为技术高超的医生,不仅要精通,而且要剥削;不仅要明理,而且要善于抓住要害。孙思邈强调,学医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要求医生对同行”不可生轻侮傲慢之心,切要谦和谨慎。年迈者恭敬之,有学者师事之,骄傲者逊让之,不及者荐拔之”。

古代医德名言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黄帝内经》 论曰:余每览越人入虢之诊,望齐候之色,未尝不慨然叹其才秀也。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精究方术,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身长全,以养其生,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孜孜汲汲,惟名利是务,崇饰其末,忽弃其本,华其外而悴其内。皮之不存,毛将安附焉?——东汉·张仲景《伤寒论》 不为良相,则为良医。——北宋·范仲淹《能改斋漫录·卷十三》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已有之,深心凄枪,勿避险峻,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工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 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是谓得道。——《黄帝内经》 受病有浅深,使药有重轻。度其浅深,分毫不可差;明其轻重,锱铢不可偏。浅深轻重之间,医者之精粗,病者之性命,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得失之间,死生性命之所系,医之道不得不为之难也——宋·史堪《史载之方》 夫用药如用刑.误即便隔死生。盖人命一死不可复生,故须如此详谨,用药亦然。庸下之流,孟浪乱施汤剂,逡巡便至危殆,如此杀人,何太容易?——清·年希尧《本草类方》 人身疾苦,与我无异,凡来召请,急去无迟,可止求药,宜即发付,勿问贵贱,勿择贫富,专以救人为心。——宋·张杲《医说》 欲救人而学医则可,欲谋利而学医则不可。——清·费伯雄《医方论》 医以苏人之困,拯人之危,性命为重,功利为轻,而可稍存嫉妒哉?奈何今之医者,气量狭窄,道不求精,见有一神其技者则妒之。妒心一起,害不胜言,或谣言百出,或背地道破道,或前用凉药,不分寒热而改热,前用热药,不别寒热而改凉,不顾他人之性命,惟逞自己之私心,总欲使有道者道晦,道行者不行,以遂其嫉妒之意。——清·雷丰《时病论》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晋·杨泉《物理论》 凡有请召,不以昼夜寒暑远近亲疏,富贵贫贱,闻命即赴。视彼之疾,举切吾身,药必用真,财无过望,推诚拯救,勿惮其劳,冥冥之中,自有神佑。——元·曾世荣《活幼心书》

中国医德读后感

中国医德读后感 “一个医生真正的幸福是用自己的才智辛劳换来了病人的康复。古语有…心不如佛者,不可为医;术不如仙者,不可为医。?即一个医生,心地要像菩萨一样善良,对待病人应该温和如春;医术要像神仙一样高超,对待病人应该妙手回春。”这是我国著名外科鼻祖裘法祖院士的一句平凡语言,但就是这样一句朴素的语言却道出了医德、医术与医患和谐之间的千丝万缕。 大医至诚,即为医者应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职业操守和精湛的医术,更重要的是人们对于医者的评价、崇敬与依赖。不为良相,便为良医,悬壶济世,就是世人把好医生等同为国家领导人一样重要。裘法祖每次手术前一定要对病人做出全面的分析最终认真的制定一个最佳方案,他说“医生在工作中只要有一点疏忽,就会造成病人多年的痛苦,甚至终身残疾”;吴孟超每次用听诊器给患者听诊时都要用手把它捂热,再放到患者身体上,他说“再治疗中,任何人为地给患者增加痛苦都是有罪的”;南丁格尔注重从护理的每个环节做起,身体力行,创建了神圣的护理行业,她说“护理工作时平凡的工作,然而护理人员却用真诚的爱心去抚平病人心灵的创伤;用火一样的热情去点燃患者战胜疾病的勇气”。对待病人应该有热心、细心、耐心、爱心,更应该有高度的责任心,发挥精湛的医疗技术,以最短的时间、最小的花费、最愉快的治疗来服务病人,这样医患之间就永远和谐相处;反之如果对病人漠然置之,在医疗诊治中粗心大意,酿成医疗事故,对患者造成终身疾苦,而使自己也陷入“恶医”、“庸医”等骂名之中,更使得本应该圣洁的医院成了医患之间斗殴的场所,使得本应该纯洁的医患关系变得更为复杂。 为医者首先是做人,然后是做事,具备优秀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以解决患者疾苦为己任,一切为了病人,为了病人的一切,才能热爱本职工作,把业务做精、做细、做好,以德技双馨赢得人们发自内心的尊重和依赖。救死扶伤,济世保健,才是学医的明确目的。如果一味地追逐名利,只想个人的成就辉煌,工作时心有旁骛,为了发财致富,收“红包”、拿“回扣”、受“贿赂”,从而把自己陷入“不仁不义”和“恶医”之骂名当中。“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如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冤亲善友,华夷愚智,普通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其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恶,昼夜寒暑,饥饿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唐朝著名医学大家孙思邈的一番话是对为医者医德、医术最好的诠释。 只有医术而无医德的医生,有时会令人生厌的,甚至会成为“恶医”;只有医德而无医术的医生,充其量称作“庸医”;为医者应该具备高尚的医德,拥有精湛的医术,对待病人一视同仁,同情病人,爱惜病人,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才能成为人们的“苍生大医”。只有这样,才能赢得病人的信赖、尊敬,赢得自己的、科室的、医院的名医之名,医患之间才能和谐相处,医院环境才可相对清澈。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和谐的医患关系,才是我们为医者所一致向往的。中医科舒磊 当我读完这本书,给予我内心一般震憾,使我警醒,让我深思书中录入的43个医药购销领域商业区贿赂典型案例,其中既有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干部,又有基层医疗卫生单位的院领导和领导和科室负责人,既有造诣颇深的医学权威,又有初入院门的普通医务工作者。这些案例虽然发生在卫生系统个别单位,个别人身上,但教训是深刻,给我们在临床工作的医务人员敲响了警钟。 通过对案例的剖析,你会发现贪婪对金钱肆无忌惮的追求,导致他们一步步走向了罪恶深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