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知识点详解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知识点详解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知识点详解

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是中考必考题。考题往往提供典型事实,判断发生变化的类型;或将物质的用途与所体现的性质相结合综合考查。为帮助同学们掌握这部分知识,特做如下梳理:

一、基本概念

1.物质的变化

(1)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2)化学变化: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辨析:从宏观看,要抓住变化时是否有其他物质生成;从微观看,构成物质的粒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如果变化时没有新物质生成,或构成物质的粒子没有变化,就是物理变化,否则就是化学变化,而伴随变化产生的现象: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气体、产生沉淀等只能作为判断的辅助依据,而不能作为判断化学变化的标准。

如一些同学错误地认为冰融化成水是化学变化,原因是固态冰和液态水是两种物质。同学们应该注意,一种物质的三种状态就其本质而言,仍属同一种物质。绿色的碱式碳酸铜粉末在加热条件下逐渐变为黑色粉末,试管口有水珠生成,同时从试管中导出的气体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证明其中一定含有二氧化碳。显然碱式碳酸铜已转变为其他三种物质,这一变化属于化学变化。

我们不妨记住物理变化的四种常见形式:状态的改变(固、液、气);形态的改变(如矿石的粉碎);某些能量形式的改变(如电灯通电后发光、放热,电能转变成光能和热能);位移的改变(物体从甲地转移到乙地)。熟悉了物理变化,就不难判断化学变化。

(3)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比较

2.物质的性质

(1)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导电性、挥发性、延展性等。

(2)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主要包括:可燃性、稳定性、活泼性、氧化性、还原性、酸性、碱性、毒性等。

3.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区别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是两组不同的概念,二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性质是物质固有的属性,是物质的基本特征,是变化的内因(即变化的依据),而变化只是一个过程,是性质的具体体现,即性质决定变化、变化体现性质。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在描述上是不同的,描述物质的性质时有“可以——不可以”、“能——不能”、“ 容易——不易”等字词。如:镁能燃烧,就是镁的化学性质。如叙述中有“已经”、“了”等过去时或“在”等现在时的用语时,则往往是叙述物质的某种变化.如“木炭在空去中燃烧”为化学变化.

二、误区扫描

1.物质变色,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吗?

答:不一定。

物质变色有两类情况,如无色的氧气在-183℃时变为淡蓝色液体,无新物质生成,属

于物理变化;白色CuSO

4粉末遇水变成蓝色CuSO

4

.5H

2

O,属于化学变化。

2.爆炸一定是化学变化吗?答:不一定。

爆炸也可分为两类:如爆鸣气(H

2和O

2

的混合物)爆炸生成水,属于化学变化;蒸汽

锅炉爆炸、汽车轮胎爆炸,因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3.液化、凝固、熔化、汽化、溶解、升华都是物理变化吗?

答:不一定。

物质由气态变成液态的现象称之为液化,由液态变成固态的现象称之为凝固,由固态变成液态的现象称之为熔化,由液态变成气态的现象称为汽化。物质在发生这些形态变化时并没有生成新物质,只是构成物质的粒子之间的距离发生了变化。所以是物理变化。

固态液态气态

溶解可能既存在物理变化又存在化学变化,如CO

2

溶于水是物理变化,但溶于水的同时,

有少量的CO

2与水发生反应,生成了H

2

CO

3

.

升华是指物质由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属于物理变化,如干冰的升华等。

4.观察到有气体放出,则一定是发生了化学变化吗?

答:不一定。

放出气体常常是化学变化的一个特征,但不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如“雪碧”饮料开盖时冒出气泡是由于压强减小,气体溶解度降低而造成的。

5.有发光、放热的现象产生,一定发生了化学变化吗?

答:不一定。

发光、放热现象虽然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化学变化,但有这一现象的并不一定就是化学变化。如电灯发光、放热是物理变化。

6.吸附作用一定是物理变化吗?

吸附作用是固体将气体或液体中某些物质吸附在它表面的作用。变化时没有生成其他物质,所以是物理变化。木炭和活性炭都具有吸附性,但活性炭吸附性强,是常用的吸附剂。

7.燃烧、生锈、物质的腐败一定是化学变化吗?

答:一定是。

物质燃烧是一种发光发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生锈是金属与空气里的氧气、水等物质发生的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物质的腐败变质也是复杂的氧化反应。所以都是化学变化。

三、典型例题

例1. 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瓷碗破碎

B. 水的蒸发

C. 灯泡发光

D. 纸张燃烧

例2. 下列成语所描述的过程,从化学的角度理解正确的是()

A. 真金不怕火炼;金的化学性质稳定

B. 釜底抽薪:木柴燃烧必须达到着火点

C. 铁杵磨成针:主要发生了化学变化

D. 百炼成钢:只发生了物理变化

课题2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1、下列关于化学实验的论述,不正确的是()

A、进行化学实验是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

B、在化学实验中,要动手操作,要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

C、化学实验只能帮助我们验证所学的化学原理

D、通过化学实验,我们可以学习到一些科学探究的方法

考点2 科学他那就的步骤

1、在进行“对人体吸入的空气与呼出的气体的探究”时,小亮提出:“人体呼出的气体可能比吸入的空气中含有的水蒸气多。”就这一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A、猜想与假设

B、收集证据

C、设计实验

D、得出结论

2、青色的生虾煮熟后会变成红色。一些同学认为这种红色物质可能就像酸碱指示剂一样,遇到酸或碱颜色就会发生改变,就这些看法而言应属于科学探究中的()

A、实验

B、假设

C、观察

D、得出结论

知识点二对蜡烛及其燃烧实验的探究

考点1 实验现象

A、燃烧时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B、燃烧时产生黑烟,放出热量

C、火焰分为三层,外层最明亮

D、吹灭后有一股白烟飘出

2、有关蜡烛燃烧时的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蜡烛燃烧时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

B、蜡烛燃烧放出热量,发出黄白色火焰

C、在蜡烛火焰上方所罩的干冷的烧杯内壁有白烟

D、蜡烛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考点2 实验结论

1、把酒精灯点燃后,认真观察其火焰,再给你一根细木条供你实验,分析实验结果后,你认为有关火焰温度的正确结论是()

A、焰心>内焰>外焰

B、外焰>内焰>焰心

C、内焰>外焰>焰心

D、内焰>焰心>外焰

2、在蜡烛的探究实验中,观察到罩在蜡烛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有水珠,迅速向烧杯内注入澄清石灰水,振荡,石灰水变浑浊,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蜡烛燃烧后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

B、蜡烛中含有水

C、蜡烛中含有二氧化碳

D、蜡烛中既含有水又含有二氧化碳

考点3 实验过程

1、对蜡烛及其燃烧的实验探究

甲石蜡遇热熔化、遇冷后又凝固

乙蜡烛火焰各层温度比较

丙蜡烛火焰上方罩一个干冷的烧杯

丁点燃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

⑴点燃前:请描述蜡烛的颜色、状态、密度(与水比较)及其溶解性

⑵点燃时:

①描述甲中发生的主要现象

②将一根木条平放在蜡烛火焰中,能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火焰哪部分温度最高?

③丙的操作能观察到什么现象?若迅速倒转烧杯,向其中倒入澄清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说明蜡烛燃烧后可能生成了什么物质?

⑶熄灭后:熄灭蜡烛后的瞬间,还能观察到什么现象?如丁所示,蜡烛能否重新燃烧?

考点4 创新探究

7、探究: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什么物质?

[提出问题] 蜡烛刚熄灭时,总会有一缕白烟冒出,它的成分是什么?

[猜想与假设] A、白烟是蜡烛燃烧时生成的二氧化碳;B、白烟是蜡烛燃烧时生成的水蒸气;C、白烟是石蜡蒸汽凝聚成的石蜡固体。

[查阅资料] 二氧化碳可以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还可以使燃着的木条熄灭。

[ 实验探究]

⑴吹灭蜡烛,立即用一个内壁涂有澄清石灰水的小烧杯罩住白烟,其目的是为了验证假设________(填序号),但这样做并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吹灭蜡烛,立即用一块干而冷的玻璃片放在白烟上,玻璃片上没有出现水珠,说明白烟不是_______________

⑶吹灭蜡烛,立即用燃着的木条去点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主要不要接触灯芯),发现蜡烛重新被点燃,说明白烟具有可燃性,这为假设_______(填序号,下同)提供了证据,同时可排除假设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用排水法收集一瓶呼出的气体,从水槽中取出集气瓶的方法是()

A、从水中直接拿出集气瓶,正放在桌上

B、从水中直接拿出集气瓶,盖上玻璃片后放在桌上

C、在水中盖上玻璃片,拿出水面后正放在桌上

D、在水中盖上玻璃片,拿出水面后倒立放在桌上

考点2 实验结论

1、关于空气与呼出的气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空气和呼出的气体都是无色的气体。其成分完全相同

B、吸入空气中减少的氧气便转化为呼出的气体

C、呼出的气体与空气相比,氧气明显减少,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则明显增加

D、吸入的空气中只有氧气,呼出的气体中只有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2、将某种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由此可以确定该气体是()

A、氧气

B、空气

C、二氧化碳

D、水蒸气

走进化学实验室

一、基本考点

考点1.药品的取用

(1)取用原则:①“三不”原则:不用手摸药品、不凑近闻药品的气味,不尝药品的味道;②节约原则:要严格按实验规定的用量取药品;如果没有说明用量时,应按最少量取用:液体1~2mL,固体只需盖满试管底部;③处理原则:实验用剩的药品应放入指定容器内,既不能放回原瓶,也不能随意丢弃。

(2)取用方法:①固体药品的取用:取用粉末、小颗粒状药品时应用药匙或纸槽,步骤:“一斜、二送、三缓立”即将试管倾斜,用药匙或纸槽将药品送入试管底部,再把试管缓缓直立起来;取用块状药品或密度较大的金属颗粒时应用镊子夹取,步骤:“一横、二放、三缓立”即将试管(或容器)横放,把药品放入试管(或容器)口后,再把试管(或容器)缓缓地竖立起来;②液体药品的取用:滴管吸取法:取少量液体时,可用胶头滴管吸取。取用较多量时,可用倾倒法,步骤:先拿下瓶塞,倒放在桌上;然后拿起瓶子,瓶口紧挨着试管口,使液体缓缓倒入试管。倾倒液体时要注意以下几点:a.瓶塞要倒放;b.试管要倾斜且试剂瓶口紧挨着试管口;c.试剂瓶上的标签要朝着手心(防止残留的药液流下来腐蚀标签)。

考点2.物质的加热

(1)酒精灯的使用:①酒精灯是化学实验中常用的加热工具,使用时应注意“两查、三禁、一不可”。“两查”是先要检查灯芯,如果灯芯顶端不平或烧焦,需要剪去少许使其平整,再检查灯里的酒精量。向灯里添加酒精时,不能超过酒精容积的2/3。“三禁”是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绝对禁止用一盏酒精灯引燃另一盏酒精灯,以免引起火灾,禁止用嘴吹灭酒精灯。“一不可”是用完酒精灯,必须用灯帽盖灭,不可用嘴吹灭;②酒精灯的灯焰分为焰心、内焰、外焰三部分,外焰燃烧最充分,温度最高,因此应用外焰部分加热;③万一碰倒酒精灯,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应立即用湿抹布扑盖。

(2)给物质加热的方法:①给物质加热时,若被热的玻璃容器外壁有水,应擦干再加热,以免容器炸裂;加热时玻璃容器底部不能跟灯芯接触,也不能离得太远;烧得很热的玻璃容器,不要立即用冷水冲洗(以免容器炸裂),也不要直接放在实验台上(防止烫坏实验台),要垫上石棉网;②给试管里的药品加热时应先预热,后集中在有药品位加热(防止受热不均匀而炸裂试管)。预热的方法:在酒精灯火焰的外焰上来回移动试管(若试管已固定,可来回移动酒精灯),待试管均匀受热后,再把火焰固定在放药品的部位加热;

③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药品平铺于试管底部,试管口一般应略向下倾斜,以免湿存水或生成水倒流,使试管炸裂;④给液体加热,试管口向上倾斜与桌面约成45°角。试管内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管口切勿朝人。

考点3.量筒及滴管的使用

(1)量筒的使用:取用一定量的液体药品,常用量筒量出体积。量液时,量筒必须放平,倒入液体到接近要求的刻度时,再用胶头滴管逐滴滴入量筒至刻度线。读数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读出液体的体积。若仰视读数,则读数偏小,若俯视读数,则读数偏大,仰视和俯视读数都不准确(如图1-4-2所示)。

(2)滴管的使用:取用少量液体时可用滴管。取液后的滴管,应保持橡胶帽在上,不要平放或倒置,防止液体倒流,玷污试剂或腐蚀橡胶帽;不要把滴管放在实验台或其他地方,以免玷污滴管。用过的滴管要立即用清水冲洗干净(滴瓶上的滴管不要用水冲洗),

以备再用。严禁用未经清洗的滴管再吸取别的试剂。

考点4.仪器的洗涤

(1)洗涤步骤:倾倒废液→冷却→水洗→刷洗(转动或上下移动试管刷)→清水洗→晾干。

(2)难溶物的洗涤:①用热的纯碱溶液或洗衣粉可洗去油脂,再用大量的水冲洗;②用稀盐酸可以洗去难溶性氧化物或碳酸盐,再用水冲洗。

(3)仪器洗净的标志:洗过的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表明玻璃仪器已经洗涤干净。

二、能与综合考点

考点5.托盘天平的使用(拓展考点)

(1)构造:托盘天平由托盘(分左右两个)、指针、标尺、调节零点的平衡螺母、游码、分度盘等组成。托盘天平只用于粗略的称量,能称准到0.1g 。

(2)使用方法:①调平:称量前把游码放在标尺的零刻度处,通过调节平衡螺母使天平平衡。平衡的标志是指针摆动时先后指示分度盘上的左、右两边的格数接近相等,指针静止时指在分度盘的中间;②左物右码:称量物放在左盘里,砝码放在右盘里,砝码要用镊子夹取,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再加质量小的砝码;③砝码回盒,游码归零。

(3)注意事项:①称量干燥的固体药品前,应在两个托盘上各放一张相同质量的纸,然后把药品放在纸上称量;②易潮解的药品,必须放在玻璃器皿(如小烧杯、表面皿)里称量。

(4)使用托盘天平称量固体药品质量时的常见错误的分析:

③称量时,药品和砝码的位置放反了:药品质量=砝码质量—游码质量。 考点6.常用化学仪器及使用(实际应用考点) 放药剂①未调节天平平衡便称量 指针偏左:读数>实际质量

指针偏右:读数<实际质量 ②指针未指到中央时便读数 <实际质量 指针偏右:读数>实际质量

考点7.化学实验中基本操作与仪器的组合(开放性考点)

(1)基本操作与仪器的组合。基本操作需要常用仪器,而常用仪器间的组合又能完成基本操作,例如取用一定量的液体药品时,量筒与胶头滴管应配合使用;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酒精灯、试管夹、试管应配合使用;称量一定质量的固体药品时,托盘天平、砝码、药匙应配合使用等等;完成气密性检查、过滤、蒸发、洗涤等基本操作时,都需要仪器进行组合。(2)实验内容决定仪器组合。为完成某一实验内容,如气体的制备、粗盐的提纯、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等,需正确找出与之对应的基本操作和仪器组合。(3)安装一套复杂的仪器组合时,应按照自下而上,从左至右的顺序连接。

第二章

我们周围的空气第一节空气

学习目的:

1.了解空气组成,空气的污染及其防治,增强我们的环保意识.

2.通过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实验,培养我们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3.了解空气的组成,了解空气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

知识概要:

一、空气成分的研究史

1、18世纪70年代,瑞典科学家舍勒和英国的科学家化学家普利斯特里,分别发现并制得了氧气。

2、法国科学家拉瓦锡最早运用天平作为研究化学的工具,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的结论。

二、空气中氧气成分的测定

1.空气中的物质成分.

空气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硫、二氧化氮等

如一氧化碳 、二氧化

有害气体

粉尘

不应有成分

体积分数

其他气体和杂质

体积分数

二氧化碳

体积分数

稀有气体

体积分数

氧气

体积分数

氮气

应有成分

%

03

%

03

%

94

%

21

%

78

2.做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的实验时,为什么说集气瓶中的水面上升1/5体积就是空气中氧气的体积?

红磷在集气瓶的空气中燃烧时,红磷只与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的白色固体形成白烟,由于燃烧匙内盛有过量的红磷,因此燃烧停止后,集气瓶空气中的氧气全部

参加了化学反应.由于氧气的消耗,使集气瓶气体的压强小于外界大气压强,以至水面上升使集气瓶内外气压相等.进入集气瓶内的水约占1/5体积.得出结论为空气中氧约占1/5体积.

3.注意事项:

A、所用的红磷必须过量,过少则氧气没有全部消耗完

B、要等集气瓶(装置)冷却后才能打开弹簧夹,

C、装置的气密性要好,(否则测量结果偏小),

D、要先夹住橡皮管,然后再点红磷(否则测量结果偏大)。

4.为什么不能用木炭、硫磺、铁、镁条等物质代替红磷燃烧?

红磷燃烧后生成固体五氧化二磷,密闭容器内减小的体积即为氧气的体积;

(1)木炭、硫磺等物质燃烧后有气体生成.钟罩内气压不会下降到相应值,水就不会上升到约占1/5体积的液面(注:碳、硫等燃烧生成气体能部分溶于水).因此,不能用木炭、硫代替红磷.

(2)铁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3)镁条在空气中不仅与氧气反应,还与氮气发生反应:

Mg+O2===2MgO 3Mg+N2===Mg3N2

5. 实际在实验中测得的结果比真实值小,其原因可能是A红磷量不足;B装置气密性差

C未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D、没有预先在导管中装满水

三.物质的分类:纯净物和混合物

1、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纯净”是相对的,绝对纯净的物质是没有的,只要杂质含量低,不至于

对生产和科学研究产生影响的物质就是纯净物。

2、混合物:两种或多种物质组成的,这些物质相互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各物质都保持各自的性质。

四.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1、氮气:无色、无味的气体,不溶于水,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不能供给呼吸,化学性质不活泼。

2

1、造成空气污染的物质:有害气体(一氧化碳(CO)、二氧化氮(NO2)、二氧化硫(SO2))和烟尘。

2、污染来源:空气中的有害物质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石油化工厂排放的废气及汽车排放的尾气。

3、被污染的空气带来的危害:损害人体健康、影响作物生长、破坏生态平衡。

存在的环境问题:温室效应(二氧化碳含量过多引起)、臭氧空洞(飞机的尾气、氟里昂的排放)、酸雨(由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引起)。

4、防止空气污染的措施:加强大气质量监测,改善环境状态、植树造林、使用清洁能源。

5、目前空气污染指数包括:一氧化碳、二氧化氮、二氧化硫、可吸入颗粒物、臭氧。

典例精评

例1 使适量的磷和木炭在等容积的A、B

两瓶中同时燃烧.如右图所示.试回答:(1)

待磷、木炭完全燃烧后,A、B瓶中会有什

么现象发生?(2)发生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什

?(3)燃烧实验能验证哪些结论?(河北省竞

赛题)

分析 (1)A瓶有水进入,B瓶无变化;(2)A瓶中消耗O2生成固体,气体压强减小,B 瓶生成CO2为气体(气体体积不变),压强不变.(3)燃烧实验证明了空气中有氧气.上述现象验证了氧气体积约空气的1/5.

例2 要除去密闭容器里的空气中的氧气得到较为纯净的氮气,可用燃烧除氧气的方法,

下 列物质可选用的是( )(广西省竞赛题)

A.硫

B.二氧化碳

C.磷

D.木炭

分析 要解答此题必须掌握以下知识:1.空气的成分;2.各物质燃烧生成产物的状态,其中只有磷燃烧生成的是固态物质,硫、碳燃烧都生成气体,二氧化碳不能燃烧;3.各物质燃烧时只消耗空气中的氧气.

解答

C

第二节 氧气

学习目的:

1.了解氧气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能支持燃烧.

2.了解化学变化,化合反应和氧化反应,会进行判断.

3.了解化学反应在生产和生活中有广泛的用途.

一、物理性质

通常情况下,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在标准状况下,氧气的密度是1.429 g/L ,比空气的密度(1.293 g/L)略大,它不易溶于水,所以可用排水法收集。在室温下,1 L 水中只能溶解约30 mL(0.03 L)氧气,但这已足够水中的鱼儿生存了.在压强为101 kPa 时,氧气在-183℃时变为淡蓝色液体,在-218℃时变为淡蓝色雪花状固体.

二、化学性质

1. 与非金属(碳、硫、磷)的反应

① 木炭(黑色固体)燃烧

实验现象: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一种无色无味气体,该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文字表达式:碳(C )+ 氧气(O 2)二氧化碳(CO 2)

化学方程式 C + O 2 CO 2 做木炭燃烧实验时,燃烧匙应慢慢..从瓶口向瓶底伸入(充分利用瓶内的氧气)。

②硫粉(淡黄色)燃烧:

实验现象:在空气中: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一种带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在氧气中: 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的火焰, 放出热量、生成一种带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文字表达式 硫(S ) + 氧气(O 2) 二氧化硫(SO 2)

化学方程式 S + O 2 SO 2 实验时,要在瓶底装少量水(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

③红磷(暗红色固体)的燃烧 实验现象:在空气..

中:发出黄白色火焰,放出热量,生成大量白烟 在氧气..

中: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热量,生成大量的白烟

文字表达式:磷(P )+ 氧气(O 2)

五氧化二磷(P 2O 5) 化学方程式:4P + 5O 2 2P 2O 5 注意:五氧化二磷(P 2O 5)是固体,不是气体

2. 与金属(镁、铁)的反应

①镁带(银白色固体)在空气中燃烧

实验现象: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热量,生成白色粉末状固体。

文字表达式:镁(Mg )+ 氧气(O 2)氧化镁(MgO )

化学方程式:2Mg + O 2 2MgO

②铁丝(银白色固体)在氧气中燃烧

实验现象: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点燃 点燃 点燃 点燃 点燃 点燃 点燃 点燃

文字表达式:铁(Fe ) + 氧气(O 2)

四氧化三铁(Fe 3O 4) 化学方程式:3Fe + 2O 2 点燃

Fe 3O 4

注意:集气瓶底部铺少量的细沙或加少量的水,防止生成的固体物质溅落瓶底,致使集气瓶炸裂。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

3. 其他物质与氧气的反应

某些物质在一些条件下,与氧气发生缓慢的氧化反应,成为缓慢氧化。缓慢氧化也放热。

如:动植物新陈代谢,金属的锈蚀,食物的腐烂、酒醋的酿造、农家肥的腐熟等等。

总结:

①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在一定的条件下,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并放出大量的热。在这些反应中,氧气提供氧,称为氧化反应。氧气是常见的氧化剂;具有氧化性。

②物质在纯氧气中燃烧程度比空气中要剧烈。说明物质燃烧程度,与氧气的浓度大小有关;

③物质燃烧时有的有火焰,有的会发光,有的会冒烟。

气体燃烧会有火焰产生,固体直接燃烧,产生光或者火星。生成物有固体,一般都会产生烟,即固体小颗粒;

4、物质与氧气反应不一定是燃烧现象,如缓慢氧化。

三、氧气的用途

(1)、供给呼吸:医疗上急救病人,登山、潜水、航空、宇航提供呼吸;

(2)、支持燃烧:炼钢、气焊与气接、液氧炸弹、火箭助燃剂

四、反应类型:

①:化合反应: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②:分解反应:由一种反应物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

③:氧化反应: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有氧气参加的反应一定属于氧化反应。氧化反应不一定是化合反应(石蜡的燃烧生成了水和二氧化碳两种物质),化合反应不一定是氧化反应。

[例2]有一只充满空气的集气瓶,现要除去其中的氧气,又不增加其他气体成分,可选用的可燃物是( )

A .木炭

B .铁丝

C .红磷

D .硫

第三节 实验室制取氧气

学习目标:

1.了解分解反应、催化剂、催化作用等基本概念.

2.掌握实验室用分解过氧化氢溶液或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方法.

一、工业制法(分离液态空气法)

原理:利用液态氧和液态氮的沸点不同。——物理变化(蒸馏)

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化学变化)

1、双氧水(过氧化氢)制取氧气

A 、药品:过氧化氢(H 2O 2)和二氧化锰(黑色粉末 MnO 2)

B 实验原理:

表达式:过氧化氢(H 2O 2)

水(H 2O ) + 氧气(O 2) 化学方程式: 2H 2O MnO2 2H 2O+ O 2 ↑

注:MnO 2在该反应中是催化剂,起催化作用,此反应中还可

以用硫酸铜溶液代替。

C 、装置: 固—液不加热装置

注意事项:

①、分液漏斗可以用长颈漏斗代替,但其下端应该伸入液面以下,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中逸出; ②、导管只需略微伸入试管塞

③、气密性检查:用止水夹关闭,打开分液漏斗活塞,向漏斗中加入水,水面不持续下降,就说明气密性良好。

④、装药品时,先装固体后装液体

⑤、该装置的优点:可以控制反应的开始与结束,可以随时添加液体。

MnO 2 点燃

D 、步骤:连、查、装(二氧化锰)、定、倒(过氧化氢溶液)、收

2、用高锰酸钾、氯酸钾制取氧气

A 、药品:、高锰酸钾(暗紫色固体)、氯酸钾(白色固体)与二氧化锰(黑色粉末)

B 、原理:?

①加热氯酸钾(少量二氧化锰做催化剂):

表达式:氯酸钾(KClO 3)

氯化钾(KCl ) + 氧气(O 2) 方程式:2KClO 3 MnO 2

△ 2KCl + 3O 2 ↑

C 、催化剂:

1、 概念:在化学反应中能改变其他物质的反应速率(加快或变慢),但本身的化学性质和质量在反应前后

没有发生变化的物质。

2、 特点:两不变(质量、化学性质)、一改变(反应速率)

注意:①催化剂不能改变生成物的质量,不能决定反应的进行

②催化剂不是反应物、又不是生成物

③催化剂仅针对某一反应,并不是所有反应的催化剂

④某一反应的催化剂可能不只一种

3、二氧化锰在一些反应中不只作催化剂,催化剂不一定就只有二氧化锰。(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中,催化剂可以用硫酸铜溶液、氧化铁、氧化铜、红砖粉末)。在氯酸钾制取氧气中,二氧化锰的质量和化学性质不变,但质量分数变大。

②?加热高锰酸钾:

表达式:高锰酸钾(KMnO 4) △

锰酸钾(K 2MnO 4)+ 二氧化锰(MnO 2)+ 氧气(O 2)

方程式:2KMnO 4 K 2MnO 4 + MnO 2 + O 2↑

C 、装置:固—固加热装置(加热氯酸钾的为一类)

D 、操作步骤:(连)查、装、定、点、收、离、熄。

① 连接装置:先下后上,从左到右的顺序。

②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将导管的一端浸入水槽中,用手紧握试管外壁,若水中导管口有气泡冒出,证明装置不漏气。松开手后,导管口出现一段水柱。

③ 装入药品:按粉末状固体取用的方法(药匙或纸槽)

④固定装置 :固定试管时,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铁夹应夹在试管的中上部

⑤加热药品:先使试管均匀受热,后在反应物部位用酒精灯外焰由前向后加热。

⑥收集气体:

a 、若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气体,当气泡均匀冒出时再收集,刚排出的是空气;水排完后,应用玻璃片盖住瓶口,小心地移出水槽,正放在桌面上(密度比空气大)(防止气体逸出)

b 、用向上排空法。收集时导管应伸入集气瓶底部(为了排尽瓶内空气)

用排水法收集时,导管放在集气瓶口

⑦先将导管移出水面

⑧再停止加热

E 、易错事项:

a). 试管口要略微向下倾斜:防止生成的水回流,使试管底部破裂。药品应平铺在试管底部

b). 导气管伸入发生装置内要稍露出橡皮塞:有利于产生的气体排出。

c). 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试管口塞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气管,污染制取的气体和水槽中的水。

d). 排气法收集气体时,导气管要伸入接近集气瓶底部:有利于集气瓶内空气排出,使收集的气体更纯。 e). 实验结束后,先将导气管移出水面,然后熄灭酒精灯:防止水槽中的水倒流,炸裂试管。

F 、收集方法:

① 排水法(不易溶于水)

② 向上排空法(密度比空气大)

G 、检验、验满

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内,发现木条复燃,说明是氧气;

验满: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复燃,证明已满。

四、分解反应:

MnO 2 △ △

1、概念:由一种物质反应生成两种及以上物质的反应

2、特点:一变多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在物质世界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发生着变化。例如,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冰、炎热的夏天食物易腐败、燃料能燃烧、钢铁制品在潮湿的环境会慢慢生锈等。这些变化有什么特点吗?它们有什么区别吗?今天我们就一同探究物质变化与性质的奥秘。 二、讲授新课 知识点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教师提问】老师手里有三张纸,同学们能让这三张纸做什么变化呢? 【学生实验】将纸揉成一团、将纸撕碎、将纸点燃,那么这三种变化有什么不同呢?能不能将这三种变化进行分类? 【学生回答】将纸揉成一团、将纸撕碎都没有生成新物质,而纸的燃烧生成了新物质。 【教师总结】纸撕碎这样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我们称之为物理变化。 像纸燃烧这样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我们称之为化学变化 (板书)。 【教师提问】变化中常伴随哪些现象呢?下面我们就通过几个实验一起来观察一下。实验过程中,大家注意观察和比较物质在变 化前、变化中和变化后所发生的现象。 【演示实验】实验1-1(1)水的沸腾 【教师提问】通过实验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试管中的水沸腾,有大量水蒸气冒出,玻璃片上有小水滴附着。 【演示实验】实验1-1(2)胆矾的研碎 【教师提问】通过实验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蓝色块状固体变成了蓝色粉末状固体。 【教师提问】同学们认为这两个实验是什么变化?依据是什么? 【学生回答】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 【教师提问】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大家还能举一些物理变化的例子吗? 【小组讨论】冰雪融化、蜡烛融化、水的三态变化、铁做成锅。 【演示实验】实验1-1(3)胆矾与氢氧化钠反应 【教师提问】通过实验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蓝色溶液变成蓝色沉淀 【演示实验】实验1-1(4)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 【教师提问】通过实验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生成大量气泡,大理石的量减少。 【教师提问】同学们认为这两个实验是什么变化?依据是什么? 【学生回答】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 【教师总结】化学变化通常伴随有明显的现象。比如:我们酒精燃烧的时候放热、发光,还有刚才看到的沉淀、产生气体、颜色 变化等。 【教师提问】同学们能举出生活中发生的化学变化吗?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说课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说课 尊敬的评委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您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和学法以及教学过程五个方面来完成今天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结构体系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第一课时的内容 (二)教材的地位和性质 本课上接绪言《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使学生明白了化学是学习什么的学科,下接课题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是开始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认真实验尊重实验的形式最佳切入点。是很好承上启下课,该节内容在此不仅是为了下一课也是为全书各章节中物质两种变化形式、物质两类性质做提纲契领的知识铺垫起着重要作用,是完成基础教育阶段化学启蒙教育的重要素材,也是深入认识和理解化学反应·原理·变化等入门性知识。这些知识不但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感性知识,而且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对于刚刚接触化学学习的学生 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在他们的心中树立:生活折射化学,化学服务生活的理念。 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是新课标的要求之一,根据上述要求和对教材的分析,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确定了本课的重点与难点 (三)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的理解以及两者的本质区别 2、难点:对实验现象以及生活中的常见现象的正确描述,对物质种类是否变化的判断。 二、学情分析 就学情而言,化学这门课对于大多数九年级学生而言是一门全新的学科。通过生活,学生 已经接触大量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实例,只不过他们对此没有注意思考过,由于学生 基础不够,教学开始不宜要求过高。另外,初三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我会紧紧抓住 这一点,让学生在我的引导之下进行探究。如何将生活中这些零散的知识将其上升为理性 认识,这是本节课需要突破的。 (一)学生的心理特点:学生刚开始化学学习,情绪和心理都处于比较兴奋、好奇状态,具有 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储备:通过生活,学生已经接触大量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实例。

九年级化学 第一单元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

第一单元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知道两者的区别和联系,并能判断日常生活中一些物质的变化。 2、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学会归纳整理。 2、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活动,增强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化学的兴趣。 2、增进学生对“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 3、体验观察和思考是学习化学的重要环节,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点: 1、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化学变化的特征及两种变化的判断。 2、能正确描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教学难点:能正确区别物质的变化。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归纳总结——补充讲解——练习提高 教学用具:试管、铁架台、烧杯、酒精灯、研钵、玻璃片、镊子:胆矾、镁条、氢氧化钠溶液、稀盐酸、石灰石、澄清石灰水等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在上节课,我们研究了什么是化学。在千姿百态的物质世界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例如:我们日常生活见到的水蒸气和冰、食物的腐败、燃料的燃烧、钢铁制品在潮湿的环境中会慢慢生锈等,认识物质性质及变化特点,掌握其变化规律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所必需的。化学就是研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科学,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板书: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师: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颜色、状态、列表记录。 [演示实验]课本P6 [ 实验1-1][ 实验1-2] 师:上述变化有什么特点? 生:都是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板书:一、物质的变化 (一)物理变化 1、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2、特征: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只是形状、状态(气体、液体、固体)的变化。 [讨论交流] 例举生活中常见的物理变化的例子。

中考化学总复习课时5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化学反应类型练习

课时5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化学反应类型 基础巩固 1.(葫芦岛)下列古代发明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 .冶炼金属 B .稻草造纸 C .烧制陶瓷 D .蚕丝织布 2.(营口改编)下列变化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 .气球爆炸 B .食物腐烂 C .石油分馏 D .蔗糖溶解 3.(益阳)下列具有“益阳特色”的农副产品在加工过程中,主要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 A .鲜鸭蛋制成松花皮蛋 B .楠竹加工成凉席 C .茶叶压制成茶饼 D .油菜籽压榨出菜油 4.(通辽)下列物质的用途,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 A .二氧化碳制纯碱 B .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C .金刚石切割玻璃 D .氧气用于炼钢 5.(日照)从化学角度分析,下列诗句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 A .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 B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C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D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6.(广州改编)下列物质的性质和用途表述没有直接联系的是( ) 选项 性质 用途 A 活性炭有吸附性 脱色制白糖 B 氧气能供给呼吸 救治病人 C 碳酸氢铵受热易分解 作化肥 D 浓硫酸有吸水性 作干燥剂 7.下列化学反应属于右边关系图中阴影部分的是( ) A .3CO +Fe 2O 3=====高温 2Fe +3CO 2 B .CaCO 3=====高温 CaO +CO 2↑ C .2Mg +O 2=====点燃 2MgO D .NaOH +HCl=== NaCl +H 2O 能力提升 8.(2016舟山)某同学利用初中化学物质间相互转化的知识,设计了如图所示的3条铜的“旅行路线”,每条路线中的每次转化都是通过一步化学反应来实现的,那么,每条路线中可能都有的化学反应类型是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2015真题)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2015真题) 1.(2015安徽)下列生产、生活中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冰雪融化B.水的净化C.燃料燃烧。D.风力发电 2、(2015北京)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A.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B.天然气用作燃料。 C.液氮用作冷冻剂 D.银用于制作导线 A B.C.D。 8、(2014连云港)下列成语或俗语涉及到化学变化的 是 ( ) A.滴水成冰 B.百炼成钢。 C.木已成舟 D.聚沙成塔 9、(2014?江西)下列属于物质物理性质的是______ A.可燃性B.导电性。C.酸碱性D.还原性 10、(2014?济宁)物质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下列几种常见物质的性质、用途不一致的是() A.氮气性质稳定保护气 B.酒精可燃性消毒剂。 C.食醋酸性除水垢 D.干冰升华吸热人工降雨 11、(2014?达州)下列现象与物质的化学性质无关的是() A.绿色植物光合作用B.铜丝导电。 C.固体氢氧化钠露置在空气中质量增加D.着火点40℃左右的白磷保存在水中12、在下列概念中,一定属于描述物质化学变化规律的是() A.汽化B.液化C.爆炸D.缓慢氧化。 13、化学变化的结果是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把反应物看成是“旧物质”,下面对“新物质”和“旧物质”的理解,正确的是() A. 新物质是指世界上没有的物质 B. 新物质不会再变成其它物质

C. 新物质和旧物质的性质及用途不可能完全相同。 D. 新物质的元素组成与旧物质的元素组成肯定不同 14、诗词是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下列著名诗句中只含有物理变化的是() 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B.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C.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15、(2015?黑龙江)下列实验中,可验证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 A.金属刻划B.闻气味C.石墨导电D.鲜花变色。 16、下列物质的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 干冰易升华 B. 浓盐酸易挥发 C. 氢气可燃烧。 D. 氢氧化钠固体易潮解 17、下列说法你认为错误的是() A.化学变化和化学反应是同一个概念 B.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C.化学变化的特征就是一定会有沉淀生成。 D.物质的性质决定了的变化,物质的变化反映了物质的性质 18、下列变化过程中既发生了物理变化,有发生了化学变化的是() A. 用木炭消除冰箱中的异味 B. 用白磷作原料制造烟雾。 C. 用木材作原料作家具 D. 用空气作为原料制取氧气 19、用于判断镁条在空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的主要依据是 A.发出耀眼的白光B.放出大量热C.镁带变短D.生成白色粉末。 20、物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就能体现的性质是() A.可燃性B.挥发性。C.不稳定性D.还原性 21、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下列有关物质性质和用途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烧碱显碱性——可以中和酸性土壤。 B氮气性质比较稳定——可充人食品包装袋中防腐 C铜片能导电——可作电极 D干冰升华吸收热量——可用于人工降雨 22、日常中的下列做法,可用物质的化学性质解释的是①用汽油洗掉衣服上的油污②用纯碱除去面团因发酵产生的酸味③用大理石作装饰材料④家中熬骨汤时,加入少量食醋可以增加汤中的钙质[ ] A.①② B.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3、对下列现象的叙述,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A.氧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气体。 B.通常状况下,水加热到100℃也不分解 C.高锰酸钾(俗名灰锰氧)被加热后可以放出氧气 D.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物是水 24、阅读下列短文,将符合题意的编号填入题后的横线上:①酒精是一种无色透明的、具有特殊气味的液体;②易挥发;③能与水以任意比例互溶,并能溶解碘、酚酞等多种物质;④酒精易燃烧;⑤因此,常被用做酒精灯和内燃机中的燃料,是一种绿色能源;⑥当点燃酒精灯时,酒精在灯芯上汽化;⑦且边汽化边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1)酒精的物理性质有______; (2)酒精的化学性质有______; (3)酒精发生的物理变化有______; (4)酒精发生的化学变化有______; (5)文中描述酒精用途的是______.

河南省商水县中考化学专题复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化学反应类型限时训练(无答案)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化学反应类型 限时训练 1、下列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烟花燃放 B.光合作用 C.冰雪融化 D.食物变质 2、加热某种固体产生了气体,对于这一变化的分析正确的是( ) A.属于化学变化 B.属于物理变化 C.可能是物理变化,也可能是化学变化 D.既不是物理变化,也不是化学变化 3、下列变化中,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的是() A、牛奶变酸、蜡烛燃烧 B、矿石冶炼、水分蒸发 C、瓷器破碎、银器变黑 D、铁生锈、灯泡通电发光 4、诗词是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下列著名诗句中只含有物理变化的是()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B、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C、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5、下列物质的性质与所对应的用途没有直接关系的是() A、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用于急救病人 B、稀有气体的性质稳定——作保护气 C、石墨能导电——可作电极 D、干冰升华吸热——用于人工降雨 6、下列物质的性质中,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 A.氧化铜是黑色的 B.铜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 C.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 D.镁能与盐酸反应生成氢气

7、从铁、氧气、水、氧化钙、高锰酸钾、硫酸溶液、氢氧化钡溶液、氯化铜溶液、碳酸钠溶液中选择适当的物质,按下列要求各写一个化学方程式。 〈1〉单质和单质的化合反应 〈2〉化合物与化合物的化合反应 〈3〉产生两种单质的分解反应 〈4〉既有单质又有化合物生成的分解反应 〈5〉产生气体的置换反应 〈6〉没有气体产生的置换反应 〈7〉产生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的复分解反应 〈8〉产生能溶于酸的白色沉淀的复分解反应 〈9〉产生气体的复分解反应 〈10〉产生蓝色沉淀的复分解反应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案讲课稿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那些是物理性质,那些是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 (2)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兴趣,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点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 教学难点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判断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归纳总结、补充讲解、练习提高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试管、带弯管的单孔橡皮塞、酒精灯、玻璃片、烧杯、铁架台(带铁夹)、研钵、、药匙、镊子;胆矾、氢氧化钠溶液、石灰石、稀盐酸、澄清石灰水、水 教学过程 [引言]我们知道在物质世界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发生着变化。例如,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冰、炎热的夏天食物易腐败、燃料能燃烧、钢铁制品在潮湿的环境会慢慢生锈等。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的特点,掌握其规律,对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是至关重要的。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板书]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讲解]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许多化学概念、化学基础知识都是通过实验形成的,因此必须学会观察实验的方法。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列表记录。 [演示]实验1-1 水沸腾,有大量水蒸气冒出,玻璃片上有小水滴附着。 [演示]实验2 [说明]首先展示胆矾晶体,再把蓝色块状固体研碎成为蓝色粉

(名师整理)化学九年级上册《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省优质课一等奖教案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了解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它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 2.理解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这两种最基本的变化形式,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观察化学实验,并能进行简单的实验现象的描述,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2.学会搜集资料,提高对信息的获取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化学的渴望热情,使学生对化学产生深厚的学习兴趣。 2.体会化学与人类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关系,认识学习化学的价值。 二、教学重点: 理解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概念,理解物质的两种性质。 三、教学难点: 物理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的生成。 课前准备:试管、带弯管的单孔橡皮塞、酒精灯、玻璃片、烧杯、铁架台(带铁夹)、研钵、、药匙、镊子;胆矾、氢氧化钠溶液、石灰石、稀盐酸、澄清石灰水、水

课时安排: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述】化学在我们的生活、生产以及发展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我们知道,大到宇宙的星体,小到肉眼看不见的粒子,构成了我们这个千姿百态的物质世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地发生着各种变化。例如,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冰,钢铁制品在潮湿的地方会慢慢生锈,煤、木材和柴草可以在空气中燃烧而发光放热等。认识物质的这些变化的特点,有助于我们更进一步了解自然现象,发现自然规律,使人类的生活得到进步和提高。下面我们观察几个小实验。 (二)讲解 1.什么是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观察记录】实验1——4(教材第6、7页),并填写实验现象记录。 【讨论交流】这四个实验有什么不同之处? 2.什么是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讨论交流】阅读教材第8页“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的内容,自学理解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举例说明】生活中你所见到的物体,你能说说他们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吗? (三)练习 【投影展示】 1.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说课稿

课题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尊敬的各位评委,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以及教学特色等5个方面进行陈述。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研究】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是九年级化学人教版第一单元第一课题。主要知识点是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以及物质的用途。本节课是学生学习化学变化最基本的理论知识,教材通过生活中几个实验,说明什么是物理变化,什么是化学变化。进而从概念中得出两者的本质区别,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本章内容浅显易懂又贴近生活,对于刚刚接触化学学习的学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同时也在他们心中树立:生活折射化学,化学服务生活的理念。 【2.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以及学生的特点,我拟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掌握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用化学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学习兴趣,认识学习化学的价值,领会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3.教学重难点】 根据教材与教学目标分析,本节课重点是物理变化和化学变

化,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概念的理解;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分析,难点是物质变化和性质的区分,以及物质种类是否变化的判断。 【二、学情分析】 就学情而言,化学这门课对于大多数九年级学生而言是一门全新的学科。通过生活,学生已经接触大量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实例,只不过他们对此没有注意思考过,由于学生基础不够,教学开始不宜要求过高。另外,初三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可在老师引导之下进行探究。 【三、教法和学法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采用以启发式教学,结合生活实例,采用实验和多媒体演示、讲解、引导等方法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物质世界 课的开始,我将向刚刚开始接触化学的学生用ppt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比如:冰在常温下融化成水,纸燃烧变黑,钉子在潮湿的环境下会生锈,水加热变成水蒸气等。并让学生说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变化,接着提出问题:在所举的例子中,哪些是物质本身发生了改变,哪些是物质本身没有改变通过该问题调动学生对学习化学的积极性,同时也自然的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中。 (二)物质的变化 化学是离不开实验的,而实验又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于才接触化学的学生来说,实验具有危险性。因此,我将示范给他们看以下四个实验:实验一,水加热沸腾变成水蒸气;实验二,将块状的硫酸铜晶体研碎;实验三,在硫酸铜溶液加氢氧化钠溶液;实验四,在石灰石溶液中加盐酸。让学生仔细观察、小组讨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1了解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2.知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伴随有能量变化,初步认识化学反应的本质。 3.对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质变化,能作出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的判断。 4.能够初步区分物质的哪些性质属于物理性质,哪些属于化学性质。 过程方法: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 2.会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情感态度:学习观察化学变化的方法,培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作出判断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分。 教学难点:变化与性质的区分 课型:新授课 教学媒体:多媒体,实验器材 教学内容: 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教师导入新课】大到宇宙中的星体,小到用肉眼看不见的粒子,构成了千姿百态的物质世界。各种物质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例如,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冰、燃料能燃烧等。谁能举出生活中物质发生变化的例子吗? 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的特点,掌握其规律,对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是至关重要的。现在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学生】倾听、思考、举例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暗示化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初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世界是物质”“物质是变化的”等辨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 【教师演示】实验1-1,1-2,1-3,1-4适时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学生】观察现象并及时记录 实验完毕后引导学生从三方面来描述: 1.反应前物质的颜色、状态; 2.反应实验过程中看到的现象; 3.反应后物质的颜色、状态 【学生】学生描述实验现象 【设计意图】通过观察实验现象,描述实验现象的方法。让学生在观察与讨论中了解变化的基本特征,学习观察实验的方法。培养科学观察的能力、规范表达。培养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作出判断的科学态度 【教师提问】对比分析实验现象,实验1、2有什么共同特征?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结果并回答:物质的形状、状态发生变化 【教师讲解】前两个实验在变化过程中只是形状或状态发生了变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像这种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归纳】 1.物理变化概念、特征并举出实例 【设计意图】对实验现象作进一步的分析、比较、归纳,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师提问】对比分析实验现象,实验3、4有什么共同特征? 【教师讲解】后两个变化都有新的物质生成,这种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学生】2.识记化学变化的概念、了解特征并举例 【展示】图片:化学变化中伴随发生的一些现象 在化学变化过程中除生成其他物质外,还伴随发生一些现象,如放热、发光、变色、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等。这些现象常常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有没有化学变化发生。 【学生】观看图片,认识化学变化常伴随的一些现象。

初中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专题训练

初中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专题训练 【相关知识要点】 1.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2.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3.化学变化:生成了新物质的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4.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等。 5.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酸碱性等。 【解题思路方法】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辨析方法 例1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分离液态空气 B.高粱酿酒 C.轮胎爆炸 D.金属导电 解题思路抓住“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是看是否有新物质生成”的本质特征进行逐项分析。 解高粱酿酒生成了新的物质,属于化学变化。分离液态空气是物质的状态变化,轮胎爆炸是因为轮胎承受不了过大的内部压力而发生的破碎,金属导电是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均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所以,答案为:B。 说明本题易错选C,原因是没有弄清爆炸的实质。爆炸可分以下三类:①化学变化引起的爆炸,如火药爆炸、瓦斯爆炸等;②物理变化引起的爆炸,如轮胎爆炸、气球爆炸、锅炉爆炸等;③核反应引起的爆炸,如氢弹、原子弹的爆炸。 例2 以下现象,一定能作为化学变化的依据的是()。 A.褪色 B.发光发热 C.潮解 D. 风化 解题思路抓住能表明一定有新物质生成的现象才能作为化学变化的依据。 解褪色和发光发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例如: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被木炭吸附而褪色,电灯在通电时发光发热,均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潮解是指某些固体物质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在固体表面形成溶液的现象,由于固体本身的成分并没有改变,应属于物理变化。风化的本质是结晶水合物的分解反应,属于化学变化。所以,答案为:D。 例3 下列各种制备方法中,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的是()。 A.工业制氧气;实验室制氧气 B.工业制氢气;实验室制氢气 C.工业以CO2制干冰;实验室以水制冰 D.工业开采金刚石;实验室以石墨制金刚石 解题思路通常情况下,自然界大量存在的物质(如:水、氧气、氮气、某些矿石等),工业上均用物理变化的方法制取;自然界不存在或存在很少、难以提取的物质,工业上常用化学变化的方法制取;而在实验室里,常用气体的制取一般采用化学变化的方法。 解 A.工业制氧气采用蒸馏液态空气的方法,由于氧气本来就是空气中存在的物质,把它分离出来的方法属于物理变化;实验室制氧气常用KClO3、KMnO4或H2O2分解的化学变化方法。B.工业制氢气常用碳与水蒸气反应的方法,实验室制氢气常用锌粒与稀硫酸反应的方法,均是化学变化。C. 工业以CO2制干冰和实验室以水制冰都只发生了物质的状态变化,均是物理变化。D.工业开采金刚石是物理变化方法;实验室以石墨制金刚石,由于反应物石墨中的碳原子经过重新组合而生成了新物质金刚石,属于化学变化。所以,答案为:A、D。 说明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生成了新物质,“新物质”是指原物质中的原子经过重新组合而生成的物质,如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就生成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2.物质变化和物质性质的辨析方法 例4 在以下叙述中:①镁带在空气中可以燃烧;②镁带在空气中燃烧;③石蜡受热熔化;④石蜡受热易熔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_____;属于化学变化的是____;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的是____;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_____。 解题思路根据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①中所叙镁的性质,只能在②中的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是化学性质;④中所叙石蜡的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在③中的物理变化中就能表现出来,是物理性质。 解答案为:③;②;④;①。 说明物质的性质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而物质的变化是物质所进行着的一个过程,两者在文字叙述上是不同的。描述物质性质时,一般用“能”、“易”、“可以”、“具有”等词。 3.实验现象的观察与描述方法 例5 下列记录的普通蜡烛燃烧的实验现象与事实不相符合的是()。 A.普通蜡烛是手感滑腻的固体 B.普通蜡烛放入水中会下沉 C.蜡烛燃烧的火焰可以分为三层 D.熄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可以被点燃 解题思路根据自己亲历的对普通蜡烛燃烧实验现象的观察,可知普通蜡烛放入水中不会下沉。熄灭蜡烛时产生的白烟可以被点燃。 解答案为:B。 例6 镁带在空气中燃烧时,下列实验现象描述错误的是()。 A.发出耀眼的白光 B.产生大量的白烟 C.放出大量的热 D.生成固体氧化镁 解题思路现象一般是指人的感觉器官能直接感觉到的事物的表面状态,在化学实验中常伴随的是颜色的变化或气泡的产生,或沉淀的生成等,至于气体沉淀等生成物是什么,单凭现象是不能确定的。本题中,“生成固体氧化镁”

物质变化和性质的说课稿

说课稿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课,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其中说教学过程是我这次说课的重点。 一说教材: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选自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节·本节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物质的变化、物质的性质,是化学学科最重要的基础性知识,也是深入认识和理解化学反应·原理·变化等入门性知识。同时,本章内容浅显易懂又贴近生活,对于刚刚接触化学学习的学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在他们的心中树立:生活折射化学,化学服务生活的信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掌握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那些是物理性质,那些是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 (2)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兴趣,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培养自己动手做实验的能力和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重点难点】 (1)用实验的方法探究物质的变化。 (2)能正确的区分哪些是化学变化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物质的化学性质哪些又是物质的物理性质。 【.教具准备】 小玻璃·细铁丝·纸片·酒精灯·试管·水·研钵·课件等。 二说教法: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分组实验,交流探究→教师演示,验证实验→提出问题,讲解总结→课堂练习,拓展视野→课后作业,反馈教学。 三说学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生通过直观生动的实验来学习,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最具有说服力。教学时,我注意及时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同时利用这些富于启发性的问题,活跃学生思维,使其学会或增强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时,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己动手实验的能力。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通过我的演示实验·提问·对比总结,引导学生寻找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掌握科学有效的记忆方法,提高识记的效果。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26)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教学目标 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过程与方法: 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和性质,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观察和思考是学习化学的重要环节,培养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能准确描述观察到的实验现象。 教学难点:能准确区别物质的性质。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在上节课中,我们讲了物质的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化学就是研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科学,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性质。 板书: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师:化学是研究物质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一门自然科学。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物质的性质。我们将物质在变化中变现出来的性质分别叫做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板书:二、物质的性质 1、化学性质 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化学性质。 如物质的可燃性、稳定性、不稳定性、氧化性、 还原性、毒性、酸性、碱性等 2.物理性质

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如颜色、气味、状态、硬度、密度、熔点、沸点、挥发性、延展性、溶解性等 探究:在描述变化和性质时有什么不同? 在叙述物质的性质时,往往有下列字:能、不能、会、不会、能够、不能够、易、难等。)例如: (1)木柴燃烧—化学变化木柴能燃烧—化学性质 (2)铁生锈——化学变化 铁(在潮湿的空气里)易生锈——化学性质 铁(在干燥的空气里)难生锈——化学性质 (3)胆矾溶液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变化 胆矾溶液能够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化学性质 三、小结:物理性质与化学性质的比较 课堂练习 1. 铜是人类发现最早的金属之一,也是较好的纯金属之一。①呈紫红色光泽;②熔点为1 083.4 ℃;③沸点为2 567 ℃;④密度8.9g/cm3;⑤具有很好的延展性;⑥导电、导热性较好,但含杂质时则导电性大受影响;⑦在干燥的空气里很稳定;⑧在潮湿的空气里表面可生成一层绿色物质,俗称铜绿;⑨高温时可被氧化,生成一层黑色氧化铜;⑩铜溶于硝酸和热浓硫酸。阅读完这段话后,请回答下列问题: 铜的物理性质有: 铜的化学性质有: 2.将钠从煤油的底部取出,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放入盛水的烧杯中,可看到钠在水面迅速移动,嘶嘶作响,很快熔化成一个银白色的小球,并逐步缩小,直至消失。据此判断: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练习题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练习题 【活用实例】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牛奶变酸 B.灯泡通电 C.酒精挥发 D.蜡烛燃烧 【活用实例】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木炭燃烧 B.食物腐烂 C.矿石粉碎 D.火药爆炸翰林汇【活用实例】古诗词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下列诗句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B.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C.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D.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人屠苏 【活用实例】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基本特征是( ) A.状态和颜色发生变化 B.放热和发光 C.有气体逸出 D.有其它物质生成【活用实例】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冰融化成水 B.铁生锈 C.豆磨成豆浆 D.汽油挥发 【活用实例】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下列变化都属于化学变化的一组是()A.玻璃杯被摔碎、米饭变馊B.酒精挥发、湿衣服晾干 C.蜡烛燃烧、乒乓球变瘪D.菜刀生锈、牛奶变酸 【活用实例】物质的下列性质不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 A.铁能在潮湿空气中生锈 B.硫磺是淡黄色固体 C.石墨耐高温,熔点高 D.水在4℃密度最大为1 g/mL 【活用实例】下列属于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 A.在天然物质中,金刚石的硬度最大. B.40C时,水的密度最大,为1 g/cm3 . C.酒精能够燃烧. D.氧气是一种无色、无气味的气体. 【基础练习】选择题 1.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冰融化成水 B.铁锅生锈 C.樟脑丸在衣橱中变小 D.在晾干的咸菜表面出现食盐晶体 2.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食物腐败B.煤气燃烧 C.湿衣凉干D.菜刀生锈 3.下列诗句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A.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石灰吟》) B.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 C.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D.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食物腐败B.煤气燃烧 C.湿衣凉干D.菜刀生锈 5.下列变化与氧气化学性质有关的是() A.碳酸钠晶体在干燥的空气里变成粉末 B.铁在潮湿的空气里生锈 C.露置在空气中的石灰水变质 D.常压下,氧气在约-183℃时变为淡蓝色液体

人教版初中九年级化学《第一单元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说课稿(1)

初中化学《第一单元课题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说课稿(1)课题1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第1课时) 一、教材分析 1、关于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本质区别是理念的不同。对新课程理念理解如下:课程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教学活动必须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是课程实施的核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教师是课程的创造者和开发者;评价的本质功能在于促进发展。 2、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这是九年级学生的第二堂化学课,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是化学理论性知识。作为启蒙阶段的学习,它直接影响学生对化学学习认知结构的发展,同时也影响学生对化学进一步的学习和发展。新教材减弱了对概念的记忆要求,加强了理解要求,重视化学概念的形成,重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教材以生活中常见的变化和现象为素材,引导学生理解物质变化这一基本概念。与具体物质的学习比较,本节内容缺乏具体性和生动性,整节课内容单一,但又要达到理解运用的要求,所以对教师有一定挑战性。 3、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概念、它们的区别与联系及运用 难点:对实验现象的正确描述 对重点难点的把握和处理:这是第二节化学课,除本节课重点,对学生来说很多知识即是全新的又是初中化学学习中的重点内容,例如仪器的介绍、实验操作中的要点、化学变化中反应物和生成物及物质的化学式。所以在教学设计中应注意抓住重点,主次分明,条理清晰,对非重点内容应弱化。 4、实验分析 本节课中的四个实验是学生学习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重要基础,因其是教材中的第一批演示实验,对引导学生学会用教材有抛砖引玉的作用,学生应先学会用教材再挖掘教材,笔者认为不需刻意替换实验,待学生有一定化学知

复习教案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复习教学案(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课时复习目标 1、能说出化学研究的对象以及物质结构、性质与用途三者的关系。 2、会判断一些典型的易分辩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知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伴随有能量的变化,认识通过化学反应获得能量的重要性。初步形成“物质是变化的”观点。 3、知道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并会区别。 4、初步认识四种基本反应类型,能够对典型反应进行分类。 二、自主复习导学 1、化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2、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3、物理性质通常包括哪些方面?如何判断物质的性质属于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 4、初中阶段你已学过的化学反应基本类型有哪几种?请写出分别伴随发光,吸热,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不同反应现象且属于不同基本反应类型的化学方程式各一个。 三、课堂复习研讨 【活动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阅读下列材料,文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的小,难溶于水,能燃烧。一氧化碳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可作燃料;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工业上可用于冶炼金属。 材料二: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可制汽水;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不燃烧、不支持燃烧,可做灭火剂。 (1)根据材料一,总结出一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用途。 (2)根据材料二,总结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及用途。 (3)你能说出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分子构成吗?结合上述问题,你能说出物质的结构、性质、用途三者之间的关系吗? 【活动二】化学反应基本类型 写出符合下列要求的化学方程式. (若将 CO 2改为H 2 O 请同学们尝试) (1)有CO 2 生成的化合反应; (2)有CO 2 生成的分解反应; (3)有CO 2 生成的置换反应; (4)有CO 2 生成的复分解反应。 (5)有CO 2 生成但不属于基本反应类型 问题与思考:谈谈你对上述基本反应类型的理解。如果用A+B=AB来表示化合反应的话,请用相似的方法表示其它反应。 四、课内巩固检测1、下列成就不属于化学研究对象的是() A.研究生命起源、进步 B. 合成新药物 C. 超导体材料的研制 D.开发氢能源 2、下列变化中,前者是化学变化,后者是物理变化的是() A.海水晒盐车胎爆炸 B.牛奶变酸米酿成醋 C.矿石粉碎食物腐烂 D.蜡烛燃烧酒精挥发 3、下列性质中,前者是化学性质,后者是物理性质的是() A.浓硫酸有吸水性、也有脱水性 B.氢氧化钠固体露置空中易潮解、易吸收二氧化碳 C.氢氧化钙溶液有腐蚀性、升温出现浑浊 D.浓盐酸易挥发、能使紫色石蕊变红 4、(2013河南)能源与生活息息相关。下列利用化学反应获得电能的是() A.风力发电B.水力发电C.火力发电D.太阳能发电5、下列物质的用途中,主要是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A.镁粉用于制作照明弹 B.氮气用作焊接金属时的保护气 C.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D.用干冰作制冷剂 6.(2013河南)有化合价升降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下列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化合反应B.分解反应C.置换反应D.复分解反应7.根据物质结构、性质、用途之间的关系,回答下列问题: (1)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如:活性炭具有疏松多孔的结构,因此活性炭具有性。 (2)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如:。 (3)考虑物质的用途时除了考虑物质的性质外,还要考虑多种因素,如:。 8.区别下列家庭常用品中,可根据根据它们的哪些物理性质? (1)盐和糖;(2)铜制品和铁制品;(3)酒和醋; 9. ①木炭是灰黑色的多孔性固体;②木炭能燃烧;③我国某些地方冬天有时用木炭来取暖;④将木炭粉碎;⑤木炭可制黑火药;⑥取一小块木炭点燃,放入氧气瓶中燃烧,发出白光。上述描述属于物理性质的是_____(填序号,下同),属于物理变化的是_________,属于化学性质的是,属于化学变化的 是,属于用途的是。 10. (2013河南)物质的性质和用途是化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1)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在实验室中常用它做剂。 (2)用石灰浆粉刷墙壁,干燥后墙面就变硬了,用化学原理解释该现象。 (3)右图中,用滤纸做成的小花喷洒某溶液后放在烧杯上方,片刻后变成红色。 请推测喷洒液和烧杯中溶液可能是什么?(写出一组即可) 五、学后反思:学完本节后,对照目标,请把你的困惑写下来。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说课稿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说课稿 李如艳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课,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其中说教学过程是我这次说课的重点。 一说教材: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选自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节·本节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物质的变化、物质的性质,是化学学科最重要的基础性知识,也是深入认识和理解化学反应·原理·变化等入门性知识。同时,本章内容浅显易懂又贴近生活,对于刚刚接触化学学习的学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在他们的心中树立:生活折射化学,化学服务生活的信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区别,并能运用概念判断一些易分辨的典型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2)掌握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并能分清那些是物理性质,那些是化学性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学会归纳整理 (2)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变化,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兴趣,培养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2)培养自己动手做实验的能力和严谨务实的科学作风。 【重点难点】 (1)用实验的方法探究物质的变化。 (2)能正确的区分哪些是化学变化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物质的化学性质哪些又是物质的物理性质。 【.教具准备】 小玻璃·细铁丝·纸片·酒精灯·试管·水·研钵·课件等。二、说教法: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分组实验,交流探究→教师演示,验证实验→提出问题,讲解总结→课堂练习,拓展视野→课后作业,反馈教学。 三说学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学生通过直观生动的实验来学习,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最具有说服力。教学时,我注意及时创设问题情景,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同时利用这些富于启发性的问题,活跃学生思维,使其学会或增强分析总结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时,我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己动手实验的能力。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通过我的演示实验·提问·对比总结,引导学生寻找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掌握科学有效的记忆方法,提高识记的效果。 四、说教学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