瞳孔观察

意识和瞳孔的观察

意识状态的观察 意识状态:是大脑功能活动的综合表现,是对环境的知觉状态。正常人应表现为意识清晰,反应敏捷、准确,语言流畅、准确,思维合理,情感活动正常,对时间、地点、人物的判断力和定向力正常。 意识障碍:是指个体对外界环境刺激缺乏正常反应的一种精神状态,表现为对自身及外界环境的认识及记忆、思维、定向力、知觉、情感等精神活动的不同程度的异常改变。意识障碍一般可分为: 1.嗜睡:是最轻度的意识障碍。患者处于持续睡眠状态,但能被言语或轻度刺激唤 醒,清醒后能正确、简单而缓慢的回答问题,但反应迟钝,刺激去除后又很 快入睡。 2.意识模糊:其程度较嗜睡深,表现为思维和言语不连贯,对时间、地点、人物的 定向力完全或者部分发生障碍,可有错觉、幻觉、躁动不安、谵语或者精神 错乱。 3.昏睡:患者处于熟睡状态,不易唤醒。压迫眶上神经、摇动身体等强刺激可被唤 醒,醒后答话含糊或答非所问,停止刺激后即又进入熟睡状态。 4.昏迷:最严重的意识障碍,按其程度可分为:①浅昏迷:意识大部分丧失,无自 主运动,对声、光刺激无反应,对疼痛刺激(如压迫眶上缘)可有痛苦表情 及躲避反应。瞳孔对光反射、角膜反射、眼球运动、吞咽反射等科存在。呼 吸、心率、血压无明显改变,可有大小便失禁或潴留。②深昏迷:意识完全 丧失,对各种刺激均无反应。全身肌肉松弛,肢体呈弛缓状态,深浅反射均 消失,偶有深反射亢进及病理反射出现。机体仅能维持循环与呼吸的最基本 功能,呼吸不规则,血压可下降,大小便失禁或潴留。

瞳孔的观察 1.瞳孔的形状、大小和对称性正常瞳孔呈圆形,位置居中,边缘整齐,两侧等大等圆瞳孔的形状改变常可因眼科疾病引起。如瞳孔呈椭圆形并伴散大,常见于青光眼等;瞳孔呈不规则形,常见于虹膜黏连。在自然光线下,正常瞳孔直径约2~5mm,调节反射两侧相等。病理情况下,瞳孔的大小可出现变化:①缩小:瞳孔缩小指的是瞳孔直径小于2mm,如果瞳孔直径小于1mm称为针尖样瞳孔。单侧瞳孔缩小常提示同侧小脑幕裂孔疝早期;双侧瞳孔缩小,常见于有机磷农药、氯丙嗪、吗啡等中毒;②变大:瞳孔散大指的是瞳孔直径大于5mm。一侧瞳孔扩大、固定,常提示同侧颅内病变(如颅内血肿、脑肿瘤等)所致的小脑幕裂孔疝的发生;双侧瞳孔散大,常见于颅内压增高、颅脑损伤、颠茄类药物中毒及濒死状态。 2.对光反应正常瞳孔对光反应灵敏,处于光亮处瞳孔收缩,昏暗处瞳孔扩大。当瞳孔大小不随光线刺激而变化时,称瞳孔对光反应消失,常见于危重或深昏迷患者。

瞳孔观察的临床意义

瞳孔观察的临床意义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was revised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3, 2020

瞳孔大小形态及其反应的改变,除见于眼科本身的疾病(如虹膜炎等)外,尚可反应全身性疾病,尤其是对神经科、脑外科和内科疾病的诊断、鉴别和护理治疗等方面也很有价值[1]。所以护士在临床工作中对瞳孔的生理、病理变化应该掌握。 1 瞳孔的形态 正常瞳孔,呈圆形,对光反应灵敏,其正常成人瞳孔直径2~4 mm,两眼对称,通常差异不超过0.25 mm。但如果相差不超过0.5 mm,而瞳孔反应及药物试验都无异常,也可以认为是正常的差异。 影响正常瞳孔大小的因素为年龄、屈光状态、光线强度及其适应情况等。幼儿和老年人瞳孔较小,儿童较大。近视眼瞳孔较大,远视眼瞳孔较小。在阳光下瞳孔缩小,在暗处瞳孔扩大。正常睡眠时瞳孔显著缩小,可用于鉴别真睡或收其他原因引起的知觉丧失,但吗啡中毒性小瞳孔属例外[2]。 异常瞳孔,多属病态,往往是眼病的一种病症,常可由瞳孔形态推断出某些眼病。例如:(1)梨形瞳孔:为虹膜前黏连引起,多伴有黏连性角膜白斑;(2)花瓣状瞳孔:为就虹膜炎或眼外伤后虹膜后层与晶体黏连,用扩瞳剂后最为明显,在瞳孔缘或晶体前面可能还有灰白色陈旧性渗出机化物;(3)D形瞳孔:为外伤后虹膜根部离断,相应的瞳孔缘无固定牵引力所致;(4)长圆形瞳孔:原发性闭角青光眼发作时瞳孔散大,呈长圆形,对光反应消失;(5)钥匙状瞳孔:见于虹膜手术切除后,或先天性虹膜缺损;(6)瞳孔较大:瞳孔缘有细小的缺凹,为瞳孔括约肌破裂的症状。 2 病态性扩瞳与缩瞳

瞳孔观察的意义

瞳孔观察的意义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

瞳孔观察的意义 1、瞳孔的观察是疾病观察的一项重要内容,瞳孔的变化是许多疾病,尤其是颅内疾病、药物中毒、昏迷等病情变化的一个重要指标,对疾病预防,诊断,预后意义重大。 2、观察瞳孔要注意两侧瞳孔的形状、对称性、边缘、大小及对光反应。 1)瞳孔的形状、大小和对称正常瞳孔呈圆形,位置居中,边缘整齐,两侧等大等圆。瞳孔的形状改变常可因眼科疾病引起。如:瞳孔呈椭圆形伴散大,常见于青光眼等;瞳孔呈不规则形状,常见于虹膜粘连。在自然光线下,正常瞳孔直径为2~5mm,调节反射两侧相等。病理情况下,瞳孔的大小可出现改变:①缩小:瞳孔缩小指d<2mm,如果d<1mm称为针尖样瞳孔。单侧瞳孔缩小提示同侧小脑幕裂孔疝早期;双侧瞳孔缩小,常见于有机磷农药、氯丙嗪、吗啡等中毒;②变大:瞳孔散大:d>5mm。一侧瞳孔扩大、固定,常提示同侧颅内病变(如颅内血肿、脑肿瘤等)所致的小脑幕裂孔疝的发生;双侧瞳孔散大,常见于颅内压增高、颅脑损伤、颠茄类药物中毒及濒死状态。 2)对光反射正常瞳孔对光反射灵敏,并于光亮处瞳孔收缩,昏暗处瞳孔扩大。当瞳孔大小不随光线刺激而变化时,称瞳孔对光消失,常见于危重和昏迷患者。 3、几种疾病的瞳孔改变 1)小脑幕切迹疝:初期,由于患侧动眼神经受刺激→患侧瞳孔缩小,对光反射迟钝;随着病情进展,患侧动眼神经麻痹→患侧瞳孔逐渐散大→直接和间接对光反射消失,并伴眼睑下垂,眼球外斜。脑疝进行性恶化→对侧动眼神经因脑干移位也受到推挤(或因脑干缺血致动眼神经核功能丧失)→相继出现双侧瞳孔散大固定,对光反射消失。 2)大脑颞叶沟回疝:先在小脑幕切迹处压迫动眼神经周围干→瞳孔先缩小,光反射迟钝→进一步发展→瞳孔散大,光反射消失。 3)中脑肿瘤压迫动眼神经:一侧瞳孔散大,眼睑下垂,外斜视,复视,调节反射消失,眼球不能向上,向内运动,向下运动也受限,眼球稍向外突。 4)颅底脑膜出血:刺激动眼神经→一侧瞳孔缩小→霍纳氏综合征:瞳孔缩小,眼裂变大,眼球内陷,上睑下垂,患侧面部无汗。 5)癫痫:发作时,瞳孔扩大,对光反射消失;发作后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可以恢复正常。 6)吗啡,有机磷中毒:针尖样。 7)颅脑外伤:初期瞳孔缩小,以后扩大,常预示病情加重。 8)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瞳孔可有形态上的变化,边缘不整,锯齿状,棱角形或卵圆形,梨形等。 9)死亡前的瞳孔状态:意识障碍时,瞳孔的改变对于诊断和预后有很大意义。①颠茄,腊肠菌,引起的昏迷患者,其瞳孔也可以散大;②尿毒症或酒精中毒,安眠药中毒昏迷时,出现瞳孔缩小;③昏迷时,如果瞳孔由小逐渐进行性扩大,且对光反射丧失,预示死亡临近。④因窒息或尿毒症死亡者,瞳孔总是于死前明显扩大。

瞳孔的观察

一、瞳孔的观察 正确掌握观察瞳孔的方法正常成人瞳孔成圆形,直径2-5mm,双侧对称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其传入途径是:光刺激由视网膜、视神经、视交叉、两侧视束到达顶盖前区的双侧艾-魏核,发出的冲动沿两侧动眼神经中的副交感纤维传至两侧瞳孔括约肌,引起瞳孔对光反射。观察时要用聚光集中的电筒,对准两眼中间照射,对比观察两侧瞳孔大小、形状及对光反射,在将光源分别移向双侧瞳孔中央,观察瞳孔的直接反射和间接对光反射,注意对光反射是否灵敏,并准确记录。二、颅脑损伤时的瞳孔变化 1、伤后一侧瞳孔扩大、对光反应消失是颅内血肿的表现,如果伤后病人神志清醒,而一侧瞳孔散大,可能为动眼神经损伤。2、伤后一侧瞳孔进行性散大、对侧肢体瘫痪、意识障碍,提示脑受压或脑疝。3、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应消失,眼球固定伴深昏迷,则提示临终状态。4、双侧瞳孔缩小,光反应迟钝,则可能是桥脑损害、蛛网膜下腔出血,也可能是大量应用镇静药所致。5、双侧瞳孔时大时小、变化不定,对光反应差,常为脑干损伤的特征。6、眼球震颤为小脑或脑干损伤。 二、正常成人24小时尿量1000~2000ml。24小时尿量大于2500ml称为多尿。24小时尿量少于400ml或少于17ml/h称为少尿。24小时尿量少于100ml则称为无尿 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CSF) 脑脊液为无色透明的液体,充满在各脑室、蛛网膜下腔和脊髓中央管内。脑脊液由脑室中的脉络丛产生,与血浆和淋巴液的性质相似,略 脑脊液的产生:在中枢神经系统内,脑脊液产生的速率为0.3ml/min,日分泌量在400-500ml。侧脑室内的脉络丛组织是产生脑脊液的主要结构。 1.红色:常见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硬膜下血肿等。如腰椎穿刺时观察到流出的脑脊液先红后转无色,为穿刺损伤性出血。 2.黄色:见于陈旧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出血、包囊性硬膜下血肿、化脓性脑膜炎、脑膜粘连、脑栓塞;椎管梗阻;脑、脊髓肿瘤及严重的结核性脑膜炎;各种原因引起的重症黄疽;心功能不全、含铁血黄素沉着症、胡萝卜素血症、早产儿等。3.乳白色:见于化脓性脑膜炎。4.微绿色:见于绿脓假单胞菌性脑膜炎、甲型链球菌性脑膜炎。5.褐色或黑色:见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黑色素瘤、黑色素[临床意义] 1.微混:常见于乙型脑炎、脊髓灰质炎、脑脓肿(未破裂者)。2.混浊:常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等。3.毛玻璃状:常见于结核性脑膜炎、病毒性脑膜炎等。4.凝块:见于化脓性脑膜炎、脑梅毒、脊髓灰质炎等。5.薄膜:常见于结核

瞳孔观察的意义

瞳孔观察的意义 1、瞳孔的观察是疾病观察的一项重要内容,瞳孔的变化是许多疾病,尤其是颅内疾病、药物中毒、昏迷等病情变化的一个重要指标,对疾病预防,诊断,预后意义重大。 2、观察瞳孔要注意两侧瞳孔的形状、对称性、边缘、大小及对光反应。 1)瞳孔的形状、大小和对称正常瞳孔呈圆形,位置居中,边缘整齐,两侧等大等圆。瞳孔的形状改变常可因眼科疾病引起。如:瞳孔呈椭圆形伴散大,常见于青光眼等;瞳孔呈不规则形状,常见于虹膜粘连。在自然光线下,正常瞳孔直径为2~5mm,调节反射两侧相等。病理情况下,瞳孔的大小可出现改变:①缩小:瞳孔缩小指d<2mm,如果d<1mm称为针尖样瞳孔。单侧瞳孔缩小提示同侧小脑幕裂孔疝早期;双侧瞳孔缩小,常见于有机磷农药、氯丙嗪、吗啡等中毒;②变大:瞳孔散大:d>5mm。一侧瞳孔扩大、固定,常提示同侧颅内病变(如颅内血肿、脑肿瘤等)所致的小脑幕裂孔疝的发生;双侧瞳孔散大,常见于颅内压增高、颅脑损伤、颠茄类药物中毒及濒死状态。 2)对光反射正常瞳孔对光反射灵敏,并于光亮处瞳孔收缩,昏暗处瞳孔扩大。当瞳孔大小不随光线刺激而变化时,称瞳孔对光消失,常见于危重和昏迷患者。 3、几种疾病的瞳孔改变 1)小脑幕切迹疝:初期,由于患侧动眼神经受刺激→患侧瞳孔缩小,对光反射迟钝;随着病情进展,患侧动眼神经麻痹→患侧瞳孔逐

渐散大→直接和间接对光反射消失,并伴眼睑下垂,眼球外斜。脑疝进行性恶化→对侧动眼神经因脑干移位也受到推挤(或因脑干缺血致动眼神经核功能丧失)→相继出现双侧瞳孔散大固定,对光反射消失。 2)大脑颞叶沟回疝:先在小脑幕切迹处压迫动眼神经周围干→瞳孔先缩小,光反射迟钝→进一步发展→瞳孔散大,光反射消失。 3)中脑肿瘤压迫动眼神经:一侧瞳孔散大,眼睑下垂,外斜视,复视,调节反射消失,眼球不能向上,向内运动,向下运动也受限,眼球稍向外突。 4)颅底脑膜出血:刺激动眼神经→一侧瞳孔缩小→霍纳氏综合征:瞳孔缩小,眼裂变大,眼球内陷,上睑下垂,患侧面部无汗。 5)癫痫:发作时,瞳孔扩大,对光反射消失;发作后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可以恢复正常。 6)吗啡,有机磷中毒:针尖样。 7)颅脑外伤:初期瞳孔缩小,以后扩大,常预示病情加重。 8)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瞳孔可有形态上的变化,边缘不整,锯齿状,棱角形或卵圆形,梨形等。 9)死亡前的瞳孔状态:意识障碍时,瞳孔的改变对于诊断和预后有很大意义。①颠茄,腊肠菌,引起的昏迷患者,其瞳孔也可以散大; ②尿毒症或酒精中毒,安眠药中毒昏迷时,出现瞳孔缩小;③昏迷时,如果瞳孔由小逐渐进行性扩大,且对光反射丧失,预示死亡临近。④因窒息或尿毒症死亡者,瞳孔总是于死前明显扩大。 10)颅脑外伤、脑肿瘤、脑室或脑干内出血等神经系统疾病患者:

瞳孔观察的意义

瞳孔观察的意义 GE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GEIHUA16H-GEIHUA GEIHUA8Q8-

瞳孔观察的意义 1、瞳孔的观察是疾病观察的一项重要内容,瞳孔的变化是许多疾病,尤其是颅内疾病、药物中毒、昏迷等病情变化的一个重要指标,对疾病预防,诊断,预后意义重大。 2、观察瞳孔要注意两侧瞳孔的形状、对称性、边缘、大小及对光反应。 1)瞳孔的形状、大小和对称正常瞳孔呈圆形,位置居中,边缘整齐,两侧等大等圆。瞳孔的形状改变常可因眼科疾病引起。如:瞳孔呈椭圆形伴散大,常见于青光眼等;瞳孔呈不规则形状,常见于虹膜粘连。在自然光线下,正常瞳孔直径为2~5mm,调节反射两侧相等。病理情况下,瞳孔的大小可出现改变:①缩小:瞳孔缩小指d<2mm,如果d<1mm称为针尖样瞳孔。单侧瞳孔缩小提示同侧小脑幕裂孔疝早期;双侧瞳孔缩小,常见于有机磷农药、氯丙嗪、吗啡等中毒;②变大:瞳孔散大:d>5mm。一侧瞳孔扩大、固定,常提示同侧颅内病变(如颅内血肿、脑肿瘤等)所致的小脑幕裂孔疝的发生;双侧瞳孔散大,常见于颅内压增高、颅脑损伤、颠茄类药物中毒及濒死状态。 2)对光反射正常瞳孔对光反射灵敏,并于光亮处瞳孔收缩,昏暗处瞳孔扩大。当瞳孔大小不随光线刺激而变化时,称瞳孔对光消失,常见于危重和昏迷患者。 3、几种疾病的瞳孔改变

1)小脑幕切迹疝:初期,由于患侧动眼神经受刺激→患侧瞳孔缩小,对光反射迟钝;随着病情进展,患侧动眼神经麻痹→患侧瞳孔逐渐散大→直接和间接对光反射消失,并伴眼睑下垂,眼球外斜。脑疝进行性恶化→对侧动眼神经因脑干移位也受到推挤(或因脑干缺血致动眼神经核功能丧失)→相继出现双侧瞳孔散大固定,对光反射消失。 2)大脑颞叶沟回疝:先在小脑幕切迹处压迫动眼神经周围干→瞳孔先缩小,光反射迟钝→进一步发展→瞳孔散大,光反射消失。 3)中脑肿瘤压迫动眼神经:一侧瞳孔散大,眼睑下垂,外斜视,复视,调节反射消失,眼球不能向上,向内运动,向下运动也受限,眼球稍向外突。 4)颅底脑膜出血:刺激动眼神经→一侧瞳孔缩小→霍纳氏综合征:瞳孔缩小,眼裂变大,眼球内陷,上睑下垂,患侧面部无汗。 5)癫痫:发作时,瞳孔扩大,对光反射消失;发作后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可以恢复正常。 6)吗啡,有机磷中毒:针尖样。 7)颅脑外伤:初期瞳孔缩小,以后扩大,常预示病情加重。 8)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瞳孔可有形态上的变化,边缘不整,锯齿状,棱角形或卵圆形,梨形等。 9)死亡前的瞳孔状态:意识障碍时,瞳孔的改变对于诊断和预后有很大意义。 ①颠茄,腊肠菌,引起的昏迷患者,其瞳孔也可以散大;②尿毒症或酒精中毒,安

实验三传出神经系统药物对瞳孔的作用

第四章药理学实验 实验三传出神经系统药物对瞳孔的作用 【实验目的】 1.观察毛果芸香碱、毒扁豆碱的缩瞳作用和阿托品、去氧肾上腺素的扩瞳作用,分析其作用机制并联系临床应用。 2.学会家兔的滴眼和瞳孔测量方法。 【实验原理】瞳孔的大小受瞳孔括约肌和瞳孔开大肌的影响,瞳孔括约肌上主要分布有M受体,瞳孔开大肌上主要分布有α 受体。毛果芸香碱滴眼 1 后可激动瞳孔括约肌上M受体使瞳孔缩小,阿托品滴眼后可阻断瞳孔括约 受体肌上M受体使瞳孔扩大;去氧肾上腺素滴眼后可激动瞳孔开大肌上α 1 使瞳孔扩大;毒扁豆碱滴眼后抑制胆碱酯酶导致乙酰胆碱堆积而产生M样作用使瞳孔缩小。 【实验器材】兔固定器、剪刀、量瞳尺、滴管。 【实验药品】1%硝酸毛果芸香碱溶液、1%硫酸阿托品溶液、%水杨酸毒扁豆碱溶液、1%盐酸去氧肾上腺素溶液。 【实验动物】家兔。 【实验方法】 1.取家兔2只,标记、编号,放入兔固定器内,用剪刀剪去眼睑的睫毛,在自然光下用量瞳尺分别测定两眼瞳孔的大小。

2.将兔下眼睑拉成杯状,并用手指压迫鼻泪管,分别滴入3滴如下溶液:?甲兔:左眼1%硝酸毛果芸香碱,右眼1%硫酸阿托品;?乙兔:左眼%水杨酸毒扁豆碱,右眼1%盐酸去氧肾上腺素。1min后放下眼睑,15min后在自然光下再用量瞳尺分别测量两眼瞳孔的大小。 3.待甲乙两兔左眼瞳孔明显缩小后,再分别滴入3滴如下溶液:?甲兔左眼:1%硫酸阿托品;乙兔左眼:1%盐酸去氧肾上腺素。10min后再次测量瞳孔的大小。 【实验结果】将实验结果记录于表4-3-1中,并进行分析。 表4-3-1 实验结果 兔号眼睛 用药前 瞳孔直径(mm)药物及用量 用药后 瞳孔直径(mm) 甲 左 右1%硝酸毛果芸香碱溶液1%硫酸阿托品溶液 1%硫酸阿托品溶液溶液

瞳孔观察的意义资料讲解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瞳孔观察的意义 1、瞳孔的观察是疾病观察的一项重要内容,瞳孔的变化是许多疾病,尤其是颅内疾病、药物中毒、昏迷等病情变化的一个重要指标,对疾病预防,诊断,预后意义重大。 2、观察瞳孔要注意两侧瞳孔的形状、对称性、边缘、大小及对光反应。 1)瞳孔的形状、大小和对称正常瞳孔呈圆形,位置居中,边缘整齐,两侧等大等圆。瞳孔的形状改变常可因眼科疾病引起。如:瞳孔呈椭圆形伴散大,常见于青光眼等;瞳孔呈不规则形状,常见于虹膜粘连。在自然光线下,正常瞳孔直径为2~5mm,调节反射两侧相等。病理情况下,瞳孔的大小可出现改变:①缩小:瞳孔缩小指d<2mm,如果d<1mm称为针尖样瞳孔。单侧瞳孔缩小提示同侧小脑幕裂孔疝早期;双侧瞳孔缩小,常见于有机磷农药、氯丙嗪、吗啡等中毒; ②变大:瞳孔散大:d>5mm。一侧瞳孔扩大、固定,常提示同侧颅内病变(如颅内血肿、脑肿瘤等)所致的小脑幕裂孔疝的发生;双侧瞳孔散大,常见于颅内压增高、颅脑损伤、颠茄类药物中毒及濒死状态。 2)对光反射正常瞳孔对光反射灵敏,并于光亮处瞳孔收缩,昏暗处瞳孔扩大。当瞳孔大小不随光线刺激而变化时,称瞳孔对光消失,常见于危重和昏迷患者。 3、几种疾病的瞳孔改变 1)小脑幕切迹疝:初期,由于患侧动眼神经受刺激→患侧瞳孔缩小,对光反射迟钝;随着病情进展,患侧动眼神经麻痹→患侧瞳孔逐渐散大→直接和间接对光反射消失,并伴眼睑下垂,眼球外斜。脑疝进行性恶化→对侧动眼神经因脑干移位也受到推挤(或因脑干缺血致动眼神经核功能丧失)→相继出现双侧瞳孔散大固定,对光反射消失。 2)大脑颞叶沟回疝:先在小脑幕切迹处压迫动眼神经周围干→瞳孔先缩小,光反射迟钝→进一步发展→瞳孔散大,光反射消失。 3)中脑肿瘤压迫动眼神经:一侧瞳孔散大,眼睑下垂,外斜视,复视,调节反射消失,眼球不能向上,向内运动,向下运动也受限,眼球稍向外突。 4)颅底脑膜出血:刺激动眼神经→一侧瞳孔缩小→霍纳氏综合征:瞳孔缩小,眼裂变大,眼球内陷,上睑下垂,患侧面部无汗。 5)癫痫:发作时,瞳孔扩大,对光反射消失;发作后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可以恢复正常。 6)吗啡,有机磷中毒:针尖样。 7)颅脑外伤:初期瞳孔缩小,以后扩大,常预示病情加重。 8)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瞳孔可有形态上的变化,边缘不整,锯齿状,棱角形或卵圆形,梨形等。 9)死亡前的瞳孔状态:意识障碍时,瞳孔的改变对于诊断和预后有很大意义。 ①颠茄,腊肠菌,引起的昏迷患者,其瞳孔也可以散大;②尿毒症或酒精中毒,安眠药中毒昏迷时,出现瞳孔缩小;③昏迷时,如果瞳孔由小逐渐进行性扩大,且对光反射丧失,预示死亡临近。④因窒息或尿毒症死亡者,瞳孔总是于死前明显扩大。 10)颅脑外伤、脑肿瘤、脑室或脑干内出血等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病变损害副交感神经,瞳孔扩大;病变损害交感神经,瞳孔缩小。当延髓脑桥部、第三脑室出血时,瞳孔缩小。脑干受压时,先缩小后逐渐扩大,表示死亡期迫近。

意识及瞳孔的观察

神经病变患者如何观察瞳孔及意识 瞳孔的观察方法 临床上多采用聚光的手电筒,先对准双眼中间照射,对比观察双侧瞳孔的大小、形状是否等大等圆,再将光源分别移向左右瞳孔中央,观察瞳孔的直接与间接对光反射是否灵敏。反复观察瞳孔是否有变化,对危重患者应每15~30分钟观察1次,并做好详细纪录。 观察瞳孔应注意的问题:①正常人瞳孔直径为2~5 mm,圆形,边缘整齐,位于眼球中央,双侧对称,若直径>5 mm为扩大,>6 mm为散大,<2 mm为缩小。②观察瞳孔应注意患者机体条件和外界因素的影响。相对来说,成人瞳孔较大,儿童和老年人瞳孔较小,女性的大于男性;近视者瞳孔较大,远视者较小;兴奋时瞳孔较大,嗜睡时瞳孔较小;吸气时较大,呼气时较小;白天光亮时较小,黑暗时则较大。 瞳孔接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交感神经受到刺激或副交感神经受到破坏者瞳孔则扩大,反之则缩小,上述两种神经均受到大脑皮层的控制,额叶和枕叶有调节瞳孔大小的中枢。 ①双侧瞳孔散大,直接和间接对光反射消失,伴视力完全丧失,而神志清楚,表示双侧视神经受损,可见于双侧视神经炎,多发性硬化症等。②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伴有昏迷者,表示中脑动眼神经核受损或小脑扁桃体疝。见于癫痫大发作时、脑干脑炎的晚期、脑血管病、各种脑炎、脑膜炎等多种疾病引起的颅内压增高症及临终前的表现。 ③一侧瞳孔散大,直接和间接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表示原发性动眼神经损害或原发性中脑损害。若神志清楚多表示动眼神经损害,伴有昏迷及对侧肢体瘫痪者,表示中脑损害。若伴会聚调节反应迟缓,表示中脑顶盖病变,见于动眼神经麻痹、脑干的炎症血管病变引起的中脑被盖综合征、脑动脉瘤及占位性疾病引起的中脑顶盖综合征。 ④一侧瞳孔散大,直接对光反射消失或间接对光反射存在,常伴有视力障碍,表示原发性视神经损害,见于原发性视神经炎,多颅神经炎。⑤一侧瞳孔进行性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伴有意识障碍者,表示颞叶沟回疝。脑干移位使大脑后动脉压迫动眼神经引起同侧瞳孔散大,见于各种特异性脑炎、脑膜炎和脑血管病及占位性病变引起的颅内压增高的严重后果。 ⑥双侧瞳孔缩小,表示大脑皮层和脑干(以桥脑损害为主)的损害。见于药物中毒(如冬眠灵、巴比妥类、抗精神病、抗癫痫药物)、流脑、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或桥脑出血(伴有对光反射消失和意识障碍及去大脑僵直)。 ⑦一侧瞳孔缩小,对光反射迟钝,表示动眼神经受到刺激,应注意区别是单侧瞳孔缩小还是对侧瞳孔扩大,见于外伤性颅内出血,各种疾病引起的颞叶沟回疝的早期,因持续时间短而易被忽略。 ⑧一侧瞳孔缩小,对光反射灵敏,表示颅底损害并波及颈动脉周围交感神经丛,见于脑干和上颈髓的肿瘤、炎症、血管病、外伤等单侧病变引起的霍纳氏综合征的海绵窦炎,眶上裂病变的早期亦可见瞳孔缩小。 ⑨双侧瞳孔不等大,时大时小,左右交替,形状不规则,表示脑干病变,尤其中脑受损明显,见于脑干出血、多发性硬化、神经梅毒及嗜睡性脑炎、病毒性水肿刺激中脑所致。若双侧瞳孔不等大,边界不整齐呈锯齿状,对光反射消失而调节反应存在,应视为阿罗氏瞳孔,见于神经梅毒,偶见于结核性脑膜炎。

瞳孔的观察

瞳孔的观察 第二周 主讲人:邓宝珍 正常瞳孔在自然光线下直径平均为2.5mm ---- 4mm,两侧等大,等圆,边缘整齐,亮光下可缩小,光线暗的环境下可略增大。如用拇指和食指将上、下眼险分开露出眼球,用手电筒光照射瞳孔,瞳孔立即变小,移开光源或闭合双眼,瞳孔即可复原。 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瞳孔的变化复杂,多变,常预病情的变化,临床护理中仔细观察瞳孔的变化,对诊断,治疗及预后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瞳孔的观测方法:观察瞳孔时,可用拇指和食指分开上下眼睑,露出眼球,仔细观察瞳孔的大小、形状、两侧是否对称,然后用手电筒检查瞳孔对光线刺激的反应。 正常人的瞳孔对光线刺激反应灵敏,当手电筒光线照射时,双侧瞳孔立即缩小,光源移开后瞳孔迅速恢复原状。若用手掌隔开两眼,用手电筒光照射一侧瞳孔时,另一侧瞳孔也会立即缩小。观测瞳孔应注意的问题:正常瞳孔的直径2 --- 5mm,平均3 --- 5mm,圆形,边缘整齐,对光反射灵敏,双侧正大等圆,位于眼球中央,双侧对称。如果直径大于5mm为扩大,大于6mm为散大,而小于2mm为缩小。 2、疾病与瞳孔变化的规律 瞳孔接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交感神经受到刺激或副交感神经受到破坏时瞳孔扩大,反之瞳孔缩小。 (1)、双侧瞳孔散大,如同时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并伴有昏迷者,表示中脑眼神经受损或小脑扁桃体疝。见于癫痫大发作,脑干脑炎晚期,脑血管病,脑膜炎等疾病引起的颅内压增高及临终前的表现。 (2)、一侧瞳孔进行性散大,对光反映迟钝或消失,伴有意识障碍者,表示颞叶沟回疝,脑干移为位压迫动眼神经引起用侧瞳孔散大,见于各种特异性脑炎,脑膜炎和脑血管病及占位性病变引起的颅内压增高症的严重后果。 (3)、双侧瞳孔缩小,表示大脑皮层和脑干“以桥脑损害为主”的损害,见于药物中毒“如冬眠灵,巴比妥类,抗精神药,抗癫痫病药物”流脑,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或脑桥出血。 (4)、一侧瞳孔缩小反射迟钝,表示动眼神经受到刺激,应注意区别单侧瞳孔缩小还是对侧瞳孔扩大,见于外伤后颅内出血,各种疾病引起的颞叶沟回疝早期,因持续时间短而被忽略。(5)、双侧瞳孔不等大,时大时小,左右交替,形状不规则,示脑干病变,尤其中脑受损明显见于脑干出血,多发性硬化,神经梅毒及嗜眠性脑炎,病毒性炎症刺激中脑等所致。

瞳孔的观察

二、瞳孔的观察方法 颅内高压症可导致病人因脑疝而死亡,瞳孔改变是判断颅内高压症病情变化的主要指标。病人瞳孔的变化,常预示病情的发展变化。护理人员掌握正确观察瞳孔的方法,熟悉瞳孔改变的临床意义,仔细观察瞳孔的变化,对诊断、治疗及预后均有十分重要意义。 临床多采用聚光的手电筒,先对准双眼中间照射,对比观察双侧瞳孔大小及形状,再将光源分别移向左右两侧瞳孔中央,观察瞳孔直接与间接光反射是否灵敏。危重病人15~30min观察1次,并详细记录。瞳孔正常直径2~4 mm,圆形,边缘整齐,位于眼球中央,双侧对称。直径大于4 mm为扩大,大于6 mm为散大,小于2 m m为缩小。观察瞳孔应注意病人身体条件和外界因素的影响。相对而言,成人瞳孔较大,儿童和老人较小,近观者瞳孔较大,远视者瞳孔较小;兴奋时的瞳孔较大,嗜睡时的瞳孔较小,夜晚瞳孔较大,白天光线较强时较小。瞳孔受到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交感神经受到刺激或副交感神经受到破坏时瞳孔扩大,之缩小。 外科手术前准备 手术前准备与病人手术的轻重缓急、范围大小以及病人生理状况有密切关系。病人的手术可分为三种:①择期手术:如胃、十二指肠溃疡病的胃大部切除术;②限期手术:如恶性肿瘤的手术;③急诊手术:如外伤脾破裂手术。可能影响病人手术耐受能力的各种潜在因素包括心、肺、肝、肾、内分泌、血液、免疫系统功能以及营养和代谢状态等。据此可将病 分为手术耐受力良好和手术耐受力不良两种。 (一)一般准备 包括心理方面准备和生理方面准备。 1.心理方面准备包括医务人员和病人及家属两方面。 2.生理方面准备使病人能够维持良好的生理状态,以安全度过手术。 (1)适应手术后变化的锻炼:如练习床上大小便,练习正确的咳嗽和咯痰方法,术前2周开始停止吸烟等。 (2)备血和补液:纠正术前水、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失调及贫血状态,术前做好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试验,备好一定量的血液制品,有条件患者可预采自体血。 (3)预防感染:应包括病人避免交叉感染,医务人员注意无菌原则和术中轻柔操作以

【CN209751011U】一种便于瞳孔观察测量的瞳孔笔【专利】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920288311.0 (22)申请日 2019.03.07 (73)专利权人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地址 400042 重庆市渝中区袁家岗友谊路1 号 (72)发明人 胡凤琼 易于颦  (74)专利代理机构 重庆乐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 所(普通合伙) 50221 代理人 刘佳 (51)Int.Cl. A61B 3/11(2006.01) (ESM)同样的发明创造已同日申请发明专利 (54)实用新型名称 一种便于瞳孔观察测量的瞳孔笔 (57)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便于瞳孔观察测量 的瞳孔笔,包括第一笔体,所述第一笔体上端活 动安装有第二笔体,所述第一笔体内部一侧与第 二笔体内部一侧均活动安装有锂电池,所述第二 笔体顶端活动安装有安装头,所述第一笔体与第 二笔体外部另一侧均开设有凹槽,所述第一笔体 外部的凹槽内部一侧开设有滑轨。本实用新型通 过在第一笔体外部一侧的凹槽内部一侧通过滑 轨活动安装有滑块,且滑块在远离滑轨的一侧通 过铰链活动安装有伸缩杆,且伸缩杆在远离铰链 的一端通过对比头活动安装有对比镜,这样便于 在观察瞳孔时通过对比镜来对瞳孔进行对比,且 更加精确的观察瞳孔的大小,且还通过伸缩杆灵 活的调节对比镜与瞳孔之间的距离便于对比。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2页CN 209751011 U 2019.12.10 C N 209751011 U

权 利 要 求 书1/1页CN 209751011 U 1.一种便于瞳孔观察测量的瞳孔笔,包括第一笔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笔体(1)上端活动安装有第二笔体(5),所述第一笔体(1)内部一侧与第二笔体(5)内部一侧均活动安装有锂电池(2),所述第二笔体(5)顶端活动安装有安装头(7),所述第一笔体(1)与第二笔体(5)外部另一侧均开设有凹槽(8),所述第一笔体(1)外部的凹槽(8)内部一侧开设有滑轨(4),所述滑轨(4)内部下端活动安装有滑块(3),所述滑块(3)在远离滑轨(4)一侧通过铰链活动安装有伸缩杆(10),所述伸缩杆(10)在远离铰链的一端活动安装有对比头(11),所述对比头(11)中部活动安装有对比镜(15),所述第二笔体(5)外部一侧的凹槽(8)内部一侧开设有导轨(6),所述导轨(6)内部两侧均开设有若干卡孔(13),所述导轨(6)内部下端活动安装有导块(12),所述导块(12)在远离导轨(6)的一侧中部通过铰链活动安装有放大镜(9)。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瞳孔观察测量的瞳孔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笔体(5)底端中部活动安装有转块。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瞳孔观察测量的瞳孔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笔体(1)、第二笔体(5)和安装头(7)均采用合金材质制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瞳孔观察测量的瞳孔笔,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笔体(1)和第二笔体(5)外侧中部均活动安装有硅胶圈。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瞳孔观察测量的瞳孔笔,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块(12)前端中部与后端中部均活动安装有弹扣(14),所述弹扣(14)均与卡孔(13)活动对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瞳孔观察测量的瞳孔笔,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块(12)在远离导轨(6)的一侧中部通过铰链活动安装有安装板,所述对比头(11)和安装板均采用橡胶材质制成。 2

瞳孔观察的意义完整版

瞳孔观察的意义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瞳孔观察的意义 1、瞳孔的观察是疾病观察的一项重要内容,瞳孔的变化是许多疾病,尤其是颅内疾病、药物中毒、昏迷等病情变化的一个重要指标,对疾病预防,诊断,预后意义重大。 2、观察瞳孔要注意两侧瞳孔的形状、对称性、边缘、大小及对光反应。 1)瞳孔的形状、大小和对称正常瞳孔呈圆形,位置居中,边缘整齐,两侧等大等圆。瞳孔的形状改变常可因眼科疾病引起。如:瞳孔呈椭圆形伴散大,常见于青光眼等;瞳孔呈不规则形状,常见于虹膜粘连。在自然光线下,正常瞳孔直径为2~5mm,调节反射两侧相等。病理情况下,瞳孔的大小可出现改变:①缩小:瞳孔缩小指d<2mm,如果d<1mm称为针尖样瞳孔。单侧瞳孔缩小提示同侧小脑幕裂孔疝早期;双侧瞳孔缩小,常见于有机磷农药、氯丙嗪、吗啡等中毒;②变大:瞳孔散大:d>5mm。一侧瞳孔扩大、固定,常提示同侧颅内病变(如颅内血肿、脑肿瘤等)所致的小脑幕裂孔疝的发生;双侧瞳孔散大,常见于颅内压增高、颅脑损伤、颠茄类药物中毒及濒死状态。 2)对光反射正常瞳孔对光反射灵敏,并于光亮处瞳孔收缩,昏暗处瞳孔扩大。当瞳孔大小不随光线刺激而变化时,称瞳孔对光消失,常见于危重和昏迷患者。 3、几种疾病的瞳孔改变 1)小脑幕切迹疝:初期,由于患侧动眼神经受刺激→患侧瞳孔缩小,对光反射迟钝;随着病情进展,患侧动眼神经麻痹→患侧瞳孔逐渐散大→直接和间接对光反射消失,并伴眼睑下垂,眼球外斜。脑疝进行性恶化→对侧动眼神经因脑干移位也受到推挤(或因脑干缺血致动眼神经核功能丧失)→相继出现双侧瞳孔散大固定,对光反射消失。 2)大脑颞叶沟回疝:先在小脑幕切迹处压迫动眼神经周围干→瞳孔先缩小,光反射迟钝→进一步发展→瞳孔散大,光反射消失。 3)中脑肿瘤压迫动眼神经:一侧瞳孔散大,眼睑下垂,外斜视,复视,调节反射消失,眼球不能向上,向内运动,向下运动也受限,眼球稍向外突。 4)颅底脑膜出血:刺激动眼神经→一侧瞳孔缩小→霍纳氏综合征:瞳孔缩小,眼裂变大,眼球内陷,上睑下垂,患侧面部无汗。 5)癫痫:发作时,瞳孔扩大,对光反射消失;发作后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可以恢复正常。 6)吗啡,有机磷中毒:针尖样。 7)颅脑外伤:初期瞳孔缩小,以后扩大,常预示病情加重。 8)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瞳孔可有形态上的变化,边缘不整,锯齿状,棱角形或卵圆形,梨形等。 9)死亡前的瞳孔状态:意识障碍时,瞳孔的改变对于诊断和预后有很大意义。 ①颠茄,腊肠菌,引起的昏迷患者,其瞳孔也可以散大;②尿毒症或酒精中毒,安眠药中毒昏迷时,出现瞳孔缩小;③昏迷时,如果瞳孔由小逐渐进行性扩大,且对光反射丧失,预示死亡临近。④因窒息或尿毒症死亡者,瞳孔总是于死前明显扩大。 10)颅脑外伤、脑肿瘤、脑室或脑干内出血等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病变损害副交感神经,瞳孔扩大;病变损害交感神经,瞳孔缩小。当延髓脑桥部、第三脑室出血时,瞳孔缩小。脑干受压时,先缩小后逐渐扩大,表示死亡期迫近。

瞳孔观察的临床意义

瞳孔大小形态及其反应的改变,除见于眼科本身的疾病(如虹膜炎等)外,尚可反应全身性疾病,尤其是对神经科、脑外科和内科疾病的诊断、鉴别和护理治疗等方面也很有价值[1]。所以护士在临床工作中对瞳孔的生理、病理变化应该掌握。 1 瞳孔的形态 正常瞳孔,呈圆形,对光反应灵敏,其正常成人瞳孔直径2~4 mm,两眼对称,通常差异不超过0.25 mm。但如果相差不超过0.5 mm,而瞳孔反应及药物试验都无异常,也可以认为是正常的差异。 影响正常瞳孔大小的因素为年龄、屈光状态、光线强度及其适应情况等。幼儿和老年人瞳孔较小,儿童较大。近视眼瞳孔较大,远视眼瞳孔较小。在阳光下瞳孔缩小,在暗处瞳孔扩大。正常睡眠时瞳孔显著缩小,可用于鉴别真睡或收其他原因引起的知觉丧失,但吗啡中毒性小瞳孔属例外[2]。 异常瞳孔,多属病态,往往是眼病的一种病症,常可由瞳孔形态推断出某些眼病。例如:(1)梨形瞳孔:为虹膜前黏连引起,多伴有黏连性角膜白斑;(2)花瓣状瞳孔:为就虹膜炎或眼外伤后虹膜后层与晶体黏连,用扩瞳剂后最为明显,在瞳孔缘或晶体前面可能还有灰白色陈旧性渗出机化物;(3)D形瞳孔:为外伤后虹膜根部离断,相应的瞳孔缘无固定牵引力所致;(4)长圆形瞳孔:原发性闭角青光眼发作时瞳孔散大,呈长圆形,对光反应消失;(5)钥匙状瞳孔:见于虹膜手术切除后,或先天性虹膜缺损;(6)瞳孔较大:瞳孔缘有细小的缺凹,为瞳孔括约肌破裂的症状。 2 病态性扩瞳与缩瞳 病态性扩瞳或缩瞳,在临床上较为多见,它不仅是某些眼病的指示性特征,并且能够反映某些全身性疾病的诊断[3]。 2.1 病态性瞳孔扩大正常瞳孔直径不大于4 mm,瞳孔直径超过5 mm以上多属于病态。病态性瞳孔又可分为麻痹性和痉挛性两种,前者为支配缩瞳肌的神经发生病变,后者为扩瞳肌兴奋所致。 2.1.1 麻痹性扩瞳其原因有药物、眼病和支配缩瞳肌的传出神经径路或中枢发生障碍。 (1)药物麻痹性扩瞳,系副交感神经传导阻滞引起,临床上常见的为用阿托品、后马托品或东莨菪碱等药物滴眼;(2)眼病引起的瞳孔扩大,常见于青光眼、眼挫伤、重症视神经病、眼底广泛的视网膜病变等,多有严重视力障碍,诊断比较容易;(3)神经麻痹性瞳孔扩大,首先除外药物麻痹性扩瞳,后者必有用药史,停药后观察3~7日瞳孔复原,则提示为药物性所致。动眼神经麻痹的病变可在核至眼球间的任何部位,需根据临床表现的特征作仔细分析。单侧瞳孔扩大,应考虑是否为Adei瞳孔[4]。 2.1.2 痉挛性扩瞳此种瞳孔扩大对光反应和调节集合反应并不消失,此可与麻痹性扩瞳区别。此外,还可以用药物试验鉴别。

瞳孔的观察肌力的分级

瞳孔的观察方法 临床上多采用聚光的手电筒,先对准双眼中间照射,对比观察双侧瞳孔的大小、形状是否等大等圆,再将光源分别移向左右瞳孔中央,观察瞳孔的直接与间接对光反射是否灵敏。反复观察瞳孔是否有变化,对危重患者应每15~30分钟观察1次,并做好详细纪录。 观察瞳孔应注意的问题:①正常人瞳孔直径为2~5 mm,圆形,边缘整齐,位于眼球中央,双侧对称,若直径>5 mm为扩大,>6 mm为散大,<2 mm为缩小。②观察瞳孔应注意患者机体条件和外界因素的影响。相对来说,成人瞳孔较大,儿童和老年人瞳孔较小,女性的大于男性;近视者瞳孔较大,远视者较小;兴奋时瞳孔较大,嗜睡时瞳孔较小;吸气时较大,呼气时较小;白天光亮时较小,黑暗时则较大。 瞳孔接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双重支配,交感神经受到刺激或副交感神经受到破坏者瞳孔则扩大,反之则 缩小,上述两种神经均受到大脑皮层的控制,额叶和枕叶有调节瞳孔大小的中枢。 ①双侧瞳孔散大,直接和间接对光反射消失,伴视力完全丧失,而神志清楚,表示双侧视神经受损,可见于双侧 视神经炎,多发性硬化症等。 ②双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伴有昏迷者,表示中脑动眼神经核受损或小脑扁桃体疝。见于癫痫大发作时、脑干脑炎的晚期、脑血管病、各种脑炎、脑膜炎等多种疾病引起的颅内压增高症及临终前的表现。 ③一侧瞳孔散大,直接和间接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表示原发性动眼神经损害或原发性中脑损害。若神志清楚多表示动眼神经损害,伴有昏迷及对侧肢体瘫痪者,表示中脑损害。若伴会聚调节反应迟缓,表示中脑顶盖病变,见于动眼神经麻痹、脑干的炎症血管病变引起的中脑被盖综合征、脑动脉瘤及占位性疾病引起的中脑顶盖综合征。 ④一侧瞳孔散大,直接对光反射消失或间接对光反射存在,常伴有视力障碍,表示原发性视神经损害,见于原 发性视神经炎,多颅神经炎。 ⑤一侧瞳孔进行性散大,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伴有意识障碍者,表示颞叶沟回疝。脑干移位使大脑后动脉压迫动眼神经引起同侧瞳孔散大,见于各种特异性脑炎、脑膜炎和脑血管病及占位性病变引起的颅内压增高的严重后果。 ⑥双侧瞳孔缩小,表示大脑皮层和脑干(以桥脑损害为主)的损害。见于药物中毒(如冬眠灵、巴比妥类、抗精神病、抗癫痫药物)、流脑、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室或桥脑出血(伴有对光反射消失和意识障碍及去大脑僵直)。 ⑦一侧瞳孔缩小,对光反射迟钝,表示动眼神经受到刺激,应注意区别是单侧瞳孔缩小还是对侧瞳孔扩大,见于外伤性颅内出血,各种疾病引起的颞叶沟回疝的早期,因持续时间短而易被忽略。 ⑧一侧瞳孔缩小,对光反射灵敏,表示颅底损害并波及颈动脉周围交感神经丛,见于脑干和上颈髓的肿瘤、炎症、血管病、外伤等单侧病变引起的霍纳氏综合征的海绵窦炎,眶上裂病变的早期亦可见瞳孔缩小。 ⑨双侧瞳孔不等大,时大时小,左右交替,形状不规则,表示脑干病变,尤其中脑受损明显,见于脑干出血、多发性硬化、神经梅毒及嗜睡性脑炎、病毒性水肿刺激中脑所致。若双侧瞳孔不等大,边界不整齐呈锯齿状,对光反射消失而调节反应存在,应视为阿罗氏瞳孔,见于神经梅毒,偶见于结核性脑膜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