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时法律的尊严

第24课时法律的尊严
第24课时法律的尊严

课题第12课法律的尊严—与法同行

学习目标1. 知识目标:懂得法律在维护人民利益方面的作用。

2. 能力目标:学生熟悉事例分析的方法,懂得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守法、用法,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尊重法律,追求公平、公正。自觉遵守国家制定的各项法律,以法律为准绳规范自己的行为;能够用法律保护自己。

重点难点重点:懂得法律在维护人民利益方面的作用。

难点:懂得在日常生活中做到守法、用法,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

教法

选择

讨论法谈话法课型新授课

课前准备课件

是否采用

多媒体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

时数

第2课时

备课

总数

第24 课时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讨论分析导入

1.讨论:在日常生活中,你的家人的合法权益有没有受到过侵害?如果有,问题是如何解决的?(通过村民委员会调解;经过消协调解或仲裁;通过诉讼;等等)

2.教师:法律能够帮助公民维护个人的合法权益,法律能够维护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秩序。作为合格的公民,我们要学法、知法、守法、用法。我们今天的话题就是“与法同行”。

二、展示学习目标:参见学习目标

三、出示学习任务

1. 尊重法律,体验公平、公正

2.如何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3. 正确行使监督权

四、研讨展示

教学环节一:尊重法律,体验公平、公正

1.组织“法律在我心中”的讨论。如果请你用一种生活中的实物来形容法律,你会用什么?

2.讨论交流教科书第87页为一分钱打官司的案例,让学生就案例发表看法。

3.呈现正反方面的案例,让学生体会正义和公平的重要性。

教学环节二: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

分析如下案例,讨论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方成、方莹系兄妹。在方成14岁、方莹11岁的时候,母

结合日常生

活的经历体验法

律在生活中的作

用.

学生小声阅读学

习目标

学生思考,自由讨

通过讨论认

识公平和正义意

义。讨论交流教科

书第87页为一分

钱打官司的案例,

让学生就案例发

表看法。

学生自由发

言,或在小组内交

流后再全班交流。

激发兴趣。

了解本节课的

自学任务,教师指

导学生了解本课

的学习目标

朗读教学目

标明确重难点。学

生认识本课的主

题和论点,

学生认识到不同

的选择所产生的

主备人:马长军备课组长签字:学科主任审核签字:

亲不幸去世。父亲经常打骂他们,不给饭吃,不让回家。兄妹俩不堪父亲的虐待,无奈离家出走,靠乞讨和捡破烂为生。现在方成兄妹长大成人,他们靠劳动致富,不仅盖上了新房,而且买来了高档家电和家具,日子过得很富裕。方成父亲见子女日子过得挺红火,就要求方成兄妹俩每月付给30元赡养费,并说如果不给,就到法院告他们虐待老人。

讨论:法院会支持方成父亲的要求吗,为什么?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3条规定:“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问题:你如何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教学环节三:正确行使监督权

1.分析案例,感受舆论监督的作用。

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曾披露一起“霸道‘学校’”事件。某县人大常委会制定了一份所谓“对轻微违法犯罪人员进行法制教育”的文件。据此,县有关部门于1998年成立了一所“法制教育学校”。仅1~4月,该学校就将200多名没有违法犯罪行为的人强行关押,他们中的许多人是因为抵制不合理的摊派和乱收费而被抓的。这些被关押的人,还要被迫交纳200元的学费。

问题: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披露这件事有什么重要意义 ? (发挥社会舆论监督作用)

2.探究:公民行使建议权、监督权的渠道、方式有哪些?

公民行使建议权的途径和方式有 :

A.向人大代表或人大常委会反映情况。 B.可用举报信的形式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 C.通过新闻媒体进行监督。

公民行使监督权等政治权利时应注意:

A.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正确行使。 B.应当实事求是,以事实为依据,如实反映情况,必要时出示证据和各种证明材料。 C.不能捏造或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也不能采用贴大字报、聚众闹事等方法。

五、课堂小结

维护法律的公正与公平,正确行使法律赋予的权利,积极履行法律赋予的义务,正确行使监督权是每一个法治社会公民的基本素养。我们中学生应该成为法律积极的维护者和执行者。

六、课堂练习

教师呈现正

反方面的案例,让

学生体会正义和

公平的重要性。

通过案例分

析让学生理解权

利和义务的统一

关系

讨论:法院

会支持方成父亲

的要求吗,为什

么?

问题:你如何

理解权利与义务

的关系?

教师出示有

关案例,分析案

例,感受舆论监督

的作用。

教师总结,升

华。

不同结果和效果

了解本节课的学

习任务。

学生阅读教科书

第40页的两个阅

学生小组合

作讨论:

学生分析案

例,感受舆论监督

的作用。

探究:公民行

使建议权、监督权

的渠道、方式有哪

些?

公民行使建

议权的途径和方

式有 :

作业

设置

监督权的含义、内容、作用、途径。

教学反思

等级评价(A/B/C/D)

检查签阅第周,应备课时实备课时,共课时

评价:时间:签查(盖章):

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

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 第一框:走进法律 一、设计意图: 知识目标:知道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社会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能力目标: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逐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公民。 教学重点:规则的分类、法律的作用。 教学难点:法律的三大特征。 教学方法:讨论法、讲述法、运用启发式教学法,让学生自己举例,用具体、生动的事例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尊重规则、尊重法律。 教学过程:课前提问—导入新课—讲授新课—课堂小结—课后作业 课时:1课时 二、板书设计: [ (多媒体展示事例“奥运会趣事”)第2届奥运会的撑竿跳高比赛,日本运动员富田把竹杆垂直竖立在横杆边,然后迅速地顺着撑竿两手交替地爬上竿顶,轻松地越过了横杆。裁判员宣布此跳无效,原因是他没有进行助跑。当富田了解到什么是助跑以后,就持竿慢跑了几步,把撑竿竖好后再一次重复了上述的动作…… 教师:这样的比赛成绩还算不算?假如体育比赛中都是这种场景,那会是什么样子? 学生回答:略。 教师:因此,体育比赛要有体育比赛的规则,体育比赛才能正常进行。那么,如果在要道或十字路口,人们都不遵守交通规则,那又会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呢?下面请同学们观察“交通秩序对比插图“,并思考: 1、同样是十字路口,为什么出现不一样的现象? 2、交通规则起了什么作用? 3、这个现象对你有什么启示? (多媒体展示“交通秩序对比插图”)

学生回答:左图交通秩序井然,尽管人多车杂,可是由于行人车辆各行其道,红灯停绿灯行,穿梭有序,结果是道路畅通无阻,交通井然有序;右图刚好相反,没有交通规则或人们不遵守交通规则,南来的北往的,东行的西去的,行人车辆各不相让,争抢阻塞,其结果是谁也不能顺利通过。交通规则在这里起了维护畅通的作用。 教师:这幅插图说明:社会生活要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社会生活中,如果没有行为的规矩,人们各行其是,社会生活就会混乱不堪,就会陷入毫无秩序的彼此冲突之中。所以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十分重要,社会生活要有共同的规则。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寻找我们身边的规则。 一、我们身边的规则 (学生活动:“七嘴八舌”)请同学们以“我的一天”题,描述自己生活中遇到的或感受到的规则。 学生回答:略。 教师:同学们讲得非常好。通过同学们的努力,我们发现我们的身边有很多规则。那么,同学们能不能把刚才所说的规则进行归类呢? 学生回答:规则可以分为纪律、道德、法律。 教师: (学生活动:“对号入座”)试做比较,并将下面的备选内容填入空格内。 1、国家立法机关制定 2、在校学生 3、舆论、习惯、信念 4、自然形成 5、教育、行政力量 6、全国适用 7、教育行政机关制定8、普遍适用9、国家强制力 教师:因此,我们说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那么,它的特殊性体现在那里呢?下面请同学们观看影片,并结合教材内容思考:为什么说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学生回答:因为和纪律、道德相比, 法律是特殊的行为规范,法律具有三个显著的特征: 1、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创制形式) 2、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丛实施来看) 3、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从适用对象和范围看) 教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社会生活中的规则是多种多样的,没有道德、纪律、法律,将无法支撑一个社会的正常运行,我们的生活将变得混乱不堪,违法乱纪现象得不到制裁,公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因此,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规则,尤其离不开法律这种规则。 二、生活离不开法律 (学生活动:“请你断案”)请同学们看教材第88页,小郑的案例,并思考以下问题: 1、舞迷夫妇的行为对吗?为什么? 2、最后执法部门依照什么规则阻止舞迷夫妇的行为? 3、假如没有法律我们的生活会怎样? 4、这个案例体现了法律的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1、不对,因为他们的行为扰乱了他人的生活,侵犯了他人的合法权益,违反了我国法律的相关规定。 2、执法部门依照我国有关法律阻止了他们的侵权行为。

拿起法律武器 维护法律尊严

拿起法律武器维护法律尊严法律是由国家强制力实施或认可,是我们“游戏”中不可逾越的警戒线!当你遵守法律“游戏”的时候法律是我们的保护伞,它可以为你扫除不良分子;当你逾越法律的时候,法律是我们的监牢,它会抹黑你光明,前程似锦的未来,下面就有一用法律捍卫了自己权益,从而获得成功的故事。 一个不满十八周岁的小男孩----小涛,出生于一个一贫如洗的农村家庭!唯一和他相依为命的只有一个八十多岁的身患重病的爷爷!一方面为了替爷爷治病,一方面为了维持他们爷孙俩的经济来源。小涛决定勤工俭学,替家里减轻一些经济负担。一天放学后,小涛背着书包四下打听,到处寻找工作。可是大多老板见到不满十八周岁,便不肯应聘。就在万般绝望的时刻,他来到了一个小苞中,走入了一个黑漆漆的店中,迎面走来一个中年男子,男子看小涛满脸焦容,便寻问事情的来龙去脉,小涛一一叙述。中年男子“深表同情”,便答应小涛让他留在店中工作,并给他每月一千多元!小涛欣喜万分,兴高采烈地直往家奔!可事实真是他想的那么简单吗? 第二天,小涛放学后就向昨晚的店铺走去,刚一走进店,只见那个中年男子坐在一个角落里吸烟,小涛上前向中年男子打招呼并讯问工作去向!男子不屑的指向后院的那一堆木柴!小涛兴奋的奔向木柴堆,拼命地干起了活来。到了夜晚,小涛已经累得精疲力竭了,正准备向中年男子要今天的报酬。中年男子手一挥,说:“今天不发,干满一个月时才发工钱!”小涛无奈地离开了那店!

第三天,小涛放学后,又向那家店“进军”。来到了后院继续砍柴,直到夜深后,他才拖着疲倦的身子向回家的路走去。 第四天,第五天,一直到第二十九天,小涛一直拼命地干活,却不着讯问报酬,没到夜深后,才得以翻开书去,如饥似渴地学习。 终于第三十天到了,为了博得老板的满意,他早早地来到了店中,开始卖力的工作了,一下,两下,他开心,卖劲的砍着木头,终于到了深夜。他放下了斧头,望着自己初长茧子的双手,他的心里,别提多有成就感了!他迈着愉悦的步伐向中年男子身旁走去,得来的却是这样一句话:“报酬?救你一个小毛孩,也想得到报酬,快走,快走,别阻碍我做生意!中年男子毫不留情地将小涛赶出了店铺,小涛悲痛欲绝!再一次望着自己满手的茧子,一滴滴眼泪泪涌而下!小涛魂不守舍地向家走去。 接下来的几天小涛都不知是如何度日的,整天无精打采。后来听说有一部《未成年人保护法》,小涛赶紧向有关部门寻求帮助,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有关部门。于是,他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小涛得到了属于他的一千多元钱,并且,有关部门警示小涛以后不可以在为了帮爷爷治病而来店中应聘工作,国家是不允许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做童工的,以后如果有经济困难,可以向政府寻求帮助,一定要记住党的力量是异常强大,温暖的。至于挣钱那是长大以后的事情了。况且如果你被坏人骗走了,或者是那儿受伤了,你那年迈的爷爷该怎么办!听了法律部门工作人员的劝告并在政府有关部门的资助下,小涛再一次迈开了他的勤奋求学之路。

感受法律尊严同步测试

感受法律尊严同步测试 一、1.人民意志和利益;权利;义务2.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刑罚和处罚 3.行政;行政管理法律法规;民事;民事法律法规;刑事;刑法4.刑事处罚;刑事处分5. 如何产生适用范围或对象靠什么发挥作用 行为规范社会道德自然形成普遍适用舆论、习惯和信念 学生守则教育行政机关制定在校学生教育、行政的力量 国家法律国家立法机关制定国家强制力全国适用 二、 三、 四、13.①道德。它主要依靠舆论、习惯和信念的力量,力求在人们心中定出准则;②纪律、规章。它是按本单位本团体的需要定出的在局部适用的准则14.①由国家制定或认可;②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③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15.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社会生活准则有不同种类。法律是社会生活中人人都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但不是唯一的行为准则。除法律外,还有道德、纪律、规章、守则等行为准则,这些都是要求人们必须遵守的社会生活准则,而法律只是唯一由国家制定的或认可的准则。16.此说法是不正确的。①违法行为是指不履行法律规定义务,或做出法律禁止的行为。违法行为分为一般违法和犯罪两种。②一般违法行为是一种对社会危害性小的违法行为。因为没有

触犯刑法,所以不是犯罪。③犯罪是指社会危害性很大,触犯刑法并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所以说,违法不一定犯罪,但犯罪一定违法。17.第一,犯罪是一种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第二,犯罪是一种严重触犯刑法的行为;第三,犯罪是一种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它们共同构成了区分罪与非罪的标准。 五、18.马强所主张的这种“自由”是对真正自由的片面理解。真正的自由都要受到一定的约束和限制,没有任何限制和约束的“自由”是不存在的。马强做事我行我素,不守规则当然要受到批评、指责和处罚。因此,自由离不开法律、纪律等规则;要自由就得守法律、纪律等规则,守法律、纪律等规则才能有真正的自由。19.本案例中李某最终归还了欠王某的钱款,体现了法律的尊严。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是法律最主要的特征。因为:第一,只有依靠国家强制力做后盾,才能迫使人们遵循、服从法律;第二,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的各种关系,制裁违法犯罪分子,法律需要国家强制力来保障;第三,为了使法定的权利和义务得到实现和履行,也需要国家强制力做后盾。如果没有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法律就会变成一纸空文。20.①如果甲只是推了乙一把,乙摔倒在地并未受伤,则甲的行为并未给乙带来大的危害,也没有给社会造成相当程度的危害。那么,甲的这种行为还够不上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更没有触犯刑法,属于一般错

教科版九年级第十二课《法律的尊严》

第十二课法律的尊严 陆川县古城镇初级中学陈志龙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和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认识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重要作用,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了解权利和义务的关系,知道公民要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 能力目标:培养守法观念,自觉承担起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重任;尊重规则,尊重权利,尊重法律,追求公正,在实践中努力做到与法同行;正确理解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学会珍惜自己的权利,养成依法办事的素质;提高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的能力;掌握行使监督权的有效方法和途径,逐步增强依法行使监督权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自觉树立法制观念,增强守法意识;养成依法正确行使权利,认真履行公民义务的习惯,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理解认识法律监督作用,自觉树立监督观念。 二、教学重点:依法治国的含义和基本要求;作为合格公民应怎样与法同行。 三、教学难点:依法治国的含义和基本要求。 四、教学过程 环节一:聚焦治国方略——依法治国 多媒体呈现两幅图,分别反映遵守规则和不遵守规则的现象。 学生分析两幅图片的对比说明了什么。 学生分析后,教师归纳: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需要有规则,家有家规,国有国法,国家的治理也需要规则,这就是要依法治国。 那么什么是依法治国呢?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解释对“依法治国”的认识和理解,然后请同学们看教科书第83页的内容。 多媒体展示: (1)谁治理国家?党领导下的广大人民群众依法治国的主体 (2)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依据什么治理国家? 宪法和各项法律法规 依法治国的基本依据 (3)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依据宪法和法律法规治理国家哪些事务? 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依法治国的客体 (4)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依据宪法和法律法规治理国家要达到什么目的?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依法治国的目的

七年级政治下册 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同步测试题 新人教版

七年级政治下册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同步测试题新人教版 一、选择题:(共35分) 单项选择题:(把正确的选项填在题后的括号内,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中学生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总是从严重违反课堂纪律,不做作业,贪图享受等开始的。中学生避免违法行为的发生应该() ①知道法律规定的禁止行为,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②防患于未然,自觉纠正不良行为 ③远离具有不良行为的同学④让老师或父母时刻监督自己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2、对违法与犯罪的关系,下列看法正确的是() A、犯罪必定是违法,违法不一定是犯罪 B、违法必定是犯罪,犯罪不一定是违法 C、违法必定是犯罪,犯罪必定是违法 D、犯罪不一定是违法,违法不一定是犯罪 3、初三学生张平在回家的路上,看见无业人员王某拦住本校学生刘某要钱,张平迅速到附近商店打“110”报警。警察很快赶到,抓获王某等人。对张平的行为,正确的评价是() ①张平的做法很机智②张平善于同违法犯罪作斗争 ③张平不敢同违法犯罪作斗争④张平履行了也违法犯罪作斗争的义务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吸毒一口,掉入虎口;贪图一时痛快,毁掉一生幸福。”这一戒毒格言告诉我们() ①吸食毒品,危害极大②依法律己,决不吸毒 ③珍爱生命,拒绝毒品④要勇于同毒品犯罪作斗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5、16岁的王某,多次在校外纠集社会青年,抢夺学生的财物多达1000多元,王某因此被人民法院依法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王某的行为是() A、违反校规的行为 B、一般违法行为 C、犯罪行为 D、民事违法行为 多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0分;漏选可得2分,不选、错选、多选均不得分。 6、作为一个合格的现代公民,我们应该() A、树立法律意识,自觉依法自律 B、加强修养,践行道德 C、对违法犯罪现象视而不见 D、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 7、借网络而生的“博客”日渐为人们所欢迎,但同时也带来了秩序被扰乱的情况,它滋生是非,揭他人隐私。可见() A、“博客”也需要用法律来规范 B、专门败坏社会风气

法律的尊严

第十二课法律的尊严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依法治国的含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能力目标:依据事实进行理性分析能力和有条理的表述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自觉树立法律意识,形成有法必依,法律至上的价值取向,维护法律的权威。 教学重点、难点:依法治国的要求及重要性。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依法治国 导入:活动导入 1.教师引导:我们都希望生活变得越来越美好,大家希望生活在什么样的社会之中呢 ? 今天我们来做一个“畅想未来生活”的活动。 2.学生自由发言。学生可能会谈到经济会更加发达,社会稳定等内容,教师借此引导:美好的社会中需要什么作保障 ? 3.学生分组讨论或自由发言。教师要把学生的话题引导到“用法律来治理国家,走依法治国之路”的思路上来。 4.教师:今天,我们的话题就是依法治国。 引导学生关注法律在维持社会生活秩序方面的重要作用,引出本课的主题“走依法治国之路” 教学环节一: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和依法治国的含义。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 1.讨论:假如生活中没有法律,社会会变成怎样? 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总结:从刚才的发言中我们可以发现公民的生活、国家的治理都离不开法律。没有了法律,公民的利益就得不到保障,国家就不能长治久安。因此,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走依法治国之路。那么,依法治国的含义是什么呢? 2.学生讨论“依法治国”的含义。下面的资料供师生参考。 1997年9月,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阐述了“依法治国”的思想。他指出:“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补充:依法治国意义,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让学生了解依法治国的含义以及重要性(板书) 教学环节二: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1.讨论:我国如何实施依法治国的方略? 主要内容如下。依法治国,首先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可依是依法治国的前提。 其次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它要求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在执行法律时要做到一丝不苟、依法办事。有法必依是依法治国的中心环节。 违法必究,是指凡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追究和制裁,不允许任何人或组织享有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权,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2.举例:现实生活中怎样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呈现几个司法案例。 案例一:阜阳伪劣奶粉案牵涉者中已有1人被逮捕,5人被刑事拘留。有关部门对阜阳劣质婴儿奶粉事件涉及的11个省区市劣质奶粉案件查处工作进行了督查。共查处劣质奶粉生产企业49家、窝点1家、不合格奶粉生产企业3家。其中,阜阳劣质婴儿奶粉事件涉案企业12家。在查清事实、分清责任的基础上,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程序对有关地方政府和监管部门的97名责任人员做出了处理。( 有法可依、违法必究和执法必严)案例二: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于2000年7月31日上午对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克杰受贿案做出一审判决,以受贿罪判处成克杰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没收个人

坚决维护法律尊严 合法表达爱国之情

坚决维护法律尊严合法表达爱国之情 同学们、朋友们, 想必大家近期都很关注“钓鱼岛事件”。钓鱼岛,自古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神圣领土,毋庸置疑!不容侵犯!任何企图侵犯中国领土主权的国家与组织,都是中国人民的敌人! 因为从事新闻播音工作已有一年有余,我对这方面事情很早就在关注。我想,每一个像我一样的流着爱国热血的人,都对日本右翼极端分子以及近期日本政府的无理行为出离愤怒!像我一样的普通民众、我们年轻一代人,可能第一想法就是抵制日货、上街游行、把日本人从中国土地上赶走等等。尤其游行一事,对于大学生来说,是第一选择。 但是,经过考虑,我打消了这一念头。 在这个时候,我们更应该沉着,应该泰然自若!因为东西是我们的,该着急慌乱的是他们!我们应该相信政府!稳定压倒一切! 有人说,中国政府的对外政策太软弱,让人觉得窝囊,所以只能靠我们民众游行表达强硬。真是这样吗?我们的中央领导人对这件事的重视应该不亚于我们任何一个人。我们能想到抵制日货、上街游行,难道他们想不到吗?还是他们想得比我们更高更远?更何况,从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再到今天,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巨大的改善,国民经济排名跃居世界第二,中国的国际地位稳步提高等等,这些都是有目共睹的。所有的这些,都归功于我们劳动大众的辛勤工作,但更少不了国家领导人的英明领导。 所以,我们应该自信,应该相信国家所做的决定的正确性。 今天突然听说,有很多地方都出现了游行。当得知拥有爱国热血的中国人们义愤填膺、同仇敌忾地走上街头宣誓主权。我很欣慰。但很快我又有一个巨大的担忧。因为很多游行都不规范。游行的人有的是停止工作来的,有的是停止上课来的,随着队伍的行进随时有人加入;人群占住车道,致使交通拥堵混乱;有的地方甚至打着“抵制日货”的口号进行打、砸、抢、烧。 罢工、罢课、交通混乱只会让我们自己的经济受到影响;而砸毁已经付过钱的日货,损失的也只是中国人的钱。对于日本,毫发未损。这种混乱,会让别有用心的势力与国家利用,最终只会“仇者快、亲者痛”。利比亚悲惨的国内现状,我认为就是因为它的内乱一定程度上被别有用心的国家利用造成的。先不说“打、砸、抢、烧”是违法的,光从一部分游行的结果上看,它于“钓鱼岛事件”是无补的,与爱国的初始目的是不相称的,甚至是背道而驰的。 我并不是全盘否定“游行”这种表达爱国的行为方式。国家也不是反对、禁止人民游行。国家允许、鼓励人民有组织、有纪律的表达正义呼声的游行。游行,要想发挥它的积极作用,我想得有两个条件吧:主观条件是,游行得目的明确,有实施方案、应急预案,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客观条件是,我们针对的那一方也是讲理的。我认为,不管是用什么方式表达爱国,最终还是得看我们行为的目的与结果是否相称,过程是否合法。 我们的国家不再是五四运动时期的软弱国家,我们的政府也绝不是半封建半殖民地时的无能政府。所以今天,在无数革命前辈几代人苦心经营起来的法治国家里,我们可以表达我们的爱国之情,但要理智地、合法地表达。冷静沉着,一切行动听指挥,随时准备听候祖国的召唤! 撰稿人:板砖BZ

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

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 班级 姓名 成绩一、填空(每空1分,共23分) 1.我国法律作为 的体现,通过规定和 ,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 2.犯罪是指具有 、 并依法应受的行为。 3.违法行为分为三种:① 违法行为,指违反 的行为;② 违法行为,指违法 的行为;③ 违法行为,指违反 的行为。 4.刑罚,又叫 、 ,是指人民法院对犯罪分子实行惩罚的一种强制办法。 5.选择下列项目填表。 ①国家立法机关制定 ②在校学生 ③舆论、习惯和信念 ④自然形成 ⑤教育、行政的力量 ⑥全国适用 ⑦教育行政机关制定 ⑧普遍适用 ⑨国家强制力 二、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2分) 6.人们把法律称之为“国法”,因为它是( )。 A.统治阶级意志的反映 B.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C.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 D.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 的约束力 7.法律最主要的特征是( )。 A.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B.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C.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 D.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的约束力 8.国家创制法律的两种方式是( )。 A.制定或认可 B.制定或实施 C.广义或狭义 D.习惯与执行 9.法律体现的是( )。 A.少数人的意志 B.剥削阶级的意志 C.统治阶级的意志 D.广大人民的意志 4分,共12分) 10.法律和道德的区别是( )。 A.道德谴责的行为不一定是违反法律的行为 B.二者都是人们的行为规则

C.二者的实现方式不同 D.二者的调整范围不同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道德存在于人们的意识和社会舆论之中 B.法律体现的是统治阶级上层人物的意志 C.无论国家制定法律,还是国家认可法律,一般都以文字的形式出现 D.提高社会成员的道德水平,有助于人们自觉守法 12.道德作为一种行为规则,是()。 A.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 B.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 C.存在于人们的意识和社会舆论中 D.主要靠社会舆论、习俗和人们信念予以维护的 四、简答题(每题4分,共20分) 13.在生活中,调节我们行为的规则主要有哪两种?它们有什么区别? 14.法律作为一种特别的社会行为规范,与道德、纪律、规章等规则相比,具有哪些特征? 15.有人说,法律是社会生活中人人必须遵守的唯一准则。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这种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原因。 16.“违法及犯罪,犯罪及违法。”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 17.简要回答犯罪的基本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五、材料分析题(18、19题各7分,20题9分,共23分) 18.中学生马强做事我行我素,不守规则,他的口头禅是“自由万岁”。在马路上,他横冲直撞,还闯了红灯,被警察严肃地批评了一顿。自习课上他高声谈笑,引起了同学们的不满和指责。篮球场上,他屡屡犯规,被裁判罚下了场。他遗憾地说:“这个世界上根本没有真正的自由。” 请你用学过的知识对马强的言行加以评析。

思想品德:4.12《法律的尊严》检测(科教版九年级)

第十二课法律的尊严 一.学习目标 1.了解依法治囯的内涵, 重要意义及基本要求 2.在实践中努力培养良好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 知法守法, 自觉用法. 二.知识要点(预习课完成) 1.什么是依法治国?实施依法治国有哪些重要意义? 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什么?P83.84 2.如何理解法律面前人人平等?P86 3.在我国. 为什么说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P88 4.我国建立了哪些民主监督制度? 请列举你知道的途径有哪些?p88.9o 5.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求我们必须具什么样的素养?P9O 三.知识网络 含义 依法治国重要意义 法有法可依遵守法律 律基本要求有法必依 的执法必严四者缺一不可 尊违法必究 严尊重法律. 追求公正 正确行使权利权利义务的统一自觉遵守和 与法同行自觉履行义务维护法律 行使自已享有的监督权 四.基本知识(预习课完成) 1.下列关于依法治国的说法,正确的是() ○1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2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3有法必依是依法治国的中心环节。○4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 A.○1○2○3 B、○1○3○4 C、○2○3○4 D、○1○2○3○4 2、2007年,我国有59部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开始实施,走进我们生活,这表明我国努力实现() A、有法可依 B、有法必依 C、执法必严 D、违法必究 3、中学生享有使用计算机网络的权利,同时也必须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和其它有关网络的规定,这表明() A、我国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 B、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

C、公民先有权利,然后履行义务 D、权利是科学技术进步带来的,义务是国家规定的 4、“制定法律的目的是将法律运用于社会生活中并发挥作用,如果有法不依,已有的法律就是一纸空文”这说明了依法治国的中心环节是() A、有法可依 B、有法必依 C、执法必严 D、违法必究 5、下列关于法律的说法,正确的有() ○1法律体现着国家和人民的意志○2法律是公平和正义的象征。○3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仼何组织和个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4有了完备的法律体系,就能实现依法治国 A、○1○2○3 B、○2○3○4 C、○1○3○4 D、○1○2○4 6、安微省合肥市政府原副秘书长李光璋因受贿240万元,获刑13年,并被没收个人财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公民的权利是广泛的,可以为所欲为 B、违法必究是依法治国的有力保障 C、法律面前领导干部可以与众不同 D、公民只要不贪污受贿,什么事都可以做 7、据报道,上海市从方便群众出发,广泛采用热线电话、电子邮件的方式倾听民声,及时了解大量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上海市的做法() A、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表现B、赋予了市民直接管理上的权力 C、为市民行使监督权创造了条件D、体现了上海市的通信事业十分发达 8、中南大学二年级学生曹裕就家乡政府因盲目投资等原因负债数百万元,严重影响该乡经济发展一事致信温家宝总理,引起中央领导的高度重视。曹裕的行为() A、超越了公民行使的合法权利 B、损害该乡政府的形象 C、是公民行使批评、建议权的表现 D、维护了当地人民群众的利益 9、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些悬而未决的公民维权事件、经过媒体曝光后都迎刃而解了,这说明() A、媒体的监督权已超过了有关部门的权利 B、媒体监督对违法行为的打击比法律更有效 C、新闻媒体是公民行使建议权、监督权的有效途径 D、新闻媒体可以直接参与政府的行政管理 五.拓展延伸(展示课完成) 1、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到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在人民网“强国论坛”工作平台上与广大网民在线交流。他说:“网友们提出的一些意见、建议,我们是非常关注的。我们强调与人为本、执政为民,因此想问题、作決策、办事情都要广泛听取人民群众意见,集中人民群众智慧。通过互联网了解民情、汇聚民智,也是一个重要的渠道。”

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学案

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 1.规矩,就是人们说话、做事所依据的标准,也就是社会成员都应遵的行为规则。 2.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十分重要。 3.我们身边的规矩有很多。可分为三类:道德、纪律、法律。 4.法律的显著特征: ⑴由国家制定或认可。 ⑵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 ⑶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 1.什么是法律?P87 答: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我国法律是人民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2.法律与道德、纪律有何不同?P87 答:(1)法律比道德、纪律更为明确、具体。(2)法律比道德、纪律具有更为广泛的普遍约束力。 (3)法律比道德、纪律具有更大的强制性和更大的强制力,即国家强制性和国家强制力。 3.法律有哪些主要特征?P87 答:(1)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2)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强制性。(最主要特征)(3)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显著特征) 5.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法律。 6.我国法律:作为人民意志和利益和体现,它通过规定权利和义务,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7.法律的作用:⑴规范作用。(突出地表现为规定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 ⑵保护作用。(日常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是我们生活的“卫士”;国家的治理离不开法律,法律是国家生活的保障;法律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 8、学法、用法、护法,是我们应尽的责任; 爱法,是我们应取的态度。 法不可违 4.什么是违法行为?P93 答:凡是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根据违反的法律,可分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5.违法行为可分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违宪行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又叫一般违法行为;

第十二课 法律的尊严

第十二课法律的尊严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和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认识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重要作用,自觉维护法律的权威;了解权利和义务的关系,知道公民要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 能力目标:培养守法观念,自觉承担起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历史重任;尊重规则,尊重权利,尊重法律,追求公正,在实践中努力做到与法同行;正确理解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学会珍惜自己的权利,养成依法办事的素质;提高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的能力;掌握行使监督权的有效方法和途径,逐步增强依法行使监督权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自觉树立法制观念,增强守法意识;养成依法正确行使权利,认真履行公民义务的习惯,不做违反法律的事情,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理解认识法律监督作用,自觉树立监督观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依法治国的含义和基本要求;作为合格公民应怎样与法同行。 教学难点:依法治国的含义和基本要求。 【教学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 2.搜集我们在学习、生活、工作、国家建设中依法治理的音像材料、漫画、图片等,以便在课堂上进行交流。 3.布置学生查阅我国立法方面取得的成绩、大案要案的审理以及监督的方法等有关信息,准备在课堂上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分享。 【教学方法】 分组讨论、举例、讲授等。 【教学活动】 环节一:聚焦治国方略——依法治国 多媒体呈现两幅图,分别反映遵守规则和不遵守规则的现象。 学生分析两幅图片的对比说明了什么。 学生分析后,教师归纳: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需要有规则,家有家规,国有国法,国家的治理也需要规则,这就是要依法治国。 那么什么是依法治国呢?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去解释对“依法治国”的认识和理解,然后请同学们看教科书第83页的内容。 多媒体展示: (1)谁治理国家?——党领导下的广大人民群众——依法治国的主体 (2)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依据什么治理国家?——宪法和各项法律法规——依法治国的基本依据 (3)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依据宪法和法律法规治理国家哪些事务?——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依法治国的客体(4)党领导广大人民群众依据宪法和法律法规治理国家要达到什么目的?——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依法治国的目的(5)依法治国的地位如何?——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的重要地位 教师:依法治国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内容,其本质是保证人民当家做主。这种制度和法律不会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会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十二课 法律与生活

思想品德七年级下第十二课《法律与生活》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法律是生活的保障,激发热爱法律的情感。 能力目标:理解法律与生活的关系,逐步提高对法律的认知能力。 知识目标:知道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了解法律的作用。 理解法律与道德关系,懂得法律在公民生活中的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法律是生活的保障。 教学难点:法律是特殊的行为规范。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由上课师生互相问好引入 讨论:生活中有许多规则,纪律,制度。除此之外,我们还有没有什么特殊的行为规范呢? (二)自主探究 知识点一:法律是特殊的行为规范 活动一:学生讨论社会生活有很多规则 在学校---- 在公共场所---- 在运动会场上---- 在家里上---- 比较:道德、纪律、法律的区别 师生一起结合所了解的知识先填写道德,纪律 产生,制定实施约束范围 道德在社会生活中自然形 成的依靠舆论、习惯和人 们的信念来维持 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 和社会之间关系 纪律社会的各种组织和团 体制定一定的社会组织或团 体来维持 本单位本团体本组织 的成员或者进入一定 场合的人们

法律 学生阅读教材94--95页自主将上表填写完整 法律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 实施对全体社会成员普遍具有约束力 你知道吗?讨论:1. 法律规定的内容是什么? 2.国家的强制力是指哪些? (学生自主讨论回答) 你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 教师鼓励学生下课后通过不同渠道了解,完成后进行交流)知识点二:生活需要法律 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普通的衣,食,住,行,都要受到法律的保护 活动二:举例:法律保护我们的生活。 请填表:答案(引导学生寻找多个答案): 我生活中的法律 1、我们吃健康食品食品安全法 2、我上小学义务教育法 3、我去购物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4、我找到工作了劳动法 5、我与人打官司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 6、我买质量过硬的房子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 7、我开车出门道路交通安全法 8、我去植树环境保护法 9、我退休了老年人权益保护法 10、我去世了遗产继承法 讨论:上述材料说明,法律发挥了怎样的作用?还有什么作用? (三)学生自主小结本节课所学知识 (四)教师指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提出要求 (五)作业 (六)教学反馈

第七课 感受法律的尊严 复习指导1

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复习指导1 第一框题走进法律复习指导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5页)第七课的引言并分析:这两个案例中的主人为什么受到了法律的制裁呢?这给我们什么启示? 这两个案例中的主人所以受到了法律的制裁,是因为他们的行为违反了我国法律的有关规定,给国家、社会、集体或他人造成了一定的损失和危害。所以,他们受到了法律的追究与制裁。 在日常生活中,这类的事例并不少见。现代社会是一个法治的社会,法律面前是人人平等的。我们大家都应该自觉地学法、用法、护法、爱法,依法律己,依法办事。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必然要受到法律的追究与制裁。自觉地学法、用法、护法,维护法律的尊严和权威,是一个现代公民成熟的标志,也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职责和义务。 2、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86页的“交通秩序对比插图”并讨论:①同样是十字路口为什么出现不一样的现象?②交通规则起了什么作用?③这个现象对你有什么启示? 左图交通秩序井然,尽管人多车杂,可是由于行人车辆各行其道,红灯停绿灯行,穿梭有序,结果是道路畅通无阻,交通井然有序;右图则刚好相反,没有交通规则或者人们不遵守交通规则,南来的北往的,东行的西去的,行人车辆各不相让,争抢阻塞,其结果是谁都不能顺利地通过。交通规则在这儿起到了维护道路畅通的作用。 这幅插图说明,社会生活要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社会生活中,如果没有行为的规矩,人们各行其是,社会生活就会混乱不堪,就会陷入毫无秩序的彼此冲突之中。所以,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十分重要。 3、什么是社会生活中的规矩呢?社会生活为什么必须要有规矩呢?(什么是社会生活中的规矩呢?社会生活为什么必须要有规矩呢?) 社会生活中的规矩就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说话、做事所依据的标准,也就是所有社会成员都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社会生活必须要有规矩,懂规矩,守规矩。因为,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是由形形色色的人组成的,社会活动是人的活动。

七年级政治下册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导教案

七年级政治下册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导教案 七年级政治下册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导教案 7.1 走进法律 一、学习目标 1、认识到社会生活离不开规矩。并能结合自己生活实际说明规矩的重要性。 2、能认识到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则。 3、能说出法律的三个特征,区别法律和其他行为规则的不同。 4、能自觉学法、守法、用法,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学习重难点 1、学习重点:3、阅读教材88页方框内的表格内容,并根据要求填写。 4、能用简洁的语言说出法律和其他行为规则的区别。 (1) (2) (3) 五、合作研讨部分: 1、辩论:社会生活中能不能离开法律,正方和反方分别说出理由。 2、当你或你的家人的合法权益受到非法侵害的时候,你应该怎样做? 3、作为一个社会公民,你认为法律有什么作用? 六、课堂展示部分: 1、课前预习部分的四题可以分组展示,评价一下大家基础知识掌握的如何。 2、学生合作研讨完成后,把研讨成果分组进行展示,师生共同点评。 七、总结归纳拓展提升 请同学们总结本课时所学内容,相互点评。 八、达标检测 同步训练上的相应试题,老师选出适当题量的试题当堂检测。 九、学习反思 同学们可以把本节课的收获与不足写出来,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7.2 法不可违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学习,能知道什么是违法行为,并知道违法行为的分类。 2、能区别三类违法行为的异同,并认识到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法律责任。 3、明确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并知道刑罚的种类和具体内容。 二、学习重难点 1、学习重点:五、课堂合作研讨部分: 1、青少年犯罪对自己、对家庭、对他人、对社会的危害。 2、结合自己实际,怎样预防违法犯罪。 3、“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说明了什么道理? 六、课堂展示部分: 1、分组展示自主学习部分,教师点评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 2、学生合作研讨完成后,把研讨成果分组进行展示,师生共同点评。 七、总结归纳拓展提升

七年级思想品德下册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第三框防患于未然-免费提供

七年级思想品德下册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第三框防患于未然-免费提供

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第三框防患于未然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 2、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人。 能力目标: 1、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 2、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3、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知识目标: 知道、了解犯罪的危害;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行为。 对应课标: “成长中的我” 第三部分“学法用法”中:“懂得法律通过规定权利与义务规范人们的行为,通过解决纠纷和制裁违法犯罪,维护人们的合法权益”、“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教学重点:不良行为及犯罪的危害,如何自我防范。 教学难点:如何真正学会自我防范,防微杜渐。 教学资源:根据教材资料整合而成的事例、《羊城晚报》的一则报道。[ 教学方法:情境设置法、案例教学法、讨论探究法。 一、导入新课: 以身体健康需要做好预防工作为例,说明思想、行为健康同样需要做好防范工作。 二、讲授新课:以请学生充当医生贯穿整节课教学。 1、“病情”陈述:幻灯显示主人公小陈由好学生一步步走上犯罪道路的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仔细阅读材料,了解“病情”为分析走上犯罪道路的过程、原因、犯罪的危害等知识作铺垫。 2 、把脉“病因”:学生根据“病情”的分析主要从自身原因的角度讨论小陈为什么会由一个学生沦为罪犯。设计意图:通过找原因让学生懂得道德水平、法纪观念与犯罪有密切的关系,也为后面的“对症下药”奠定基础 3、“病程”探索: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病情”理解小陈由好学生到罪犯经历了哪几个典型的过程,并讲述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的表现,要求学生对照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懂得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的含义,知道如果不加以控制就容易走上犯罪道路的道理,从而能自觉抵制不良行为。并通过他们对这些行为的理解为分析后面的危害做铺垫。 4、分析危害:学生根据材料分析小陈的行为(包括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和犯罪行为)所带来的危害。要引导学生从对自己、他人、社会和家庭的角度来谈。在此插入一个辨析:中学生犯罪不需要负法律责任。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危害激发学生憎恶犯罪的情感和远离犯罪的行为,通过辨析让学生明白未成年人犯罪同样要负法律责任,从而能远离犯罪。 5、对症下药:学生根据“病因”讨论如何从自我防范的角度阻止小陈走上犯罪道路,特别分析“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含义。然后再根据归纳出来的措施改写故事的结局。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对应原因能自主分析相应的对策,从而自己生成这一本节课最重要的知识。而改写故事旨在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能力,应用于实际中解决问题,并激发他们的想象能力和学习兴趣三、知识归纳:学生谈收获,教师小结。[ 四、课后探究:结合教材资料以儿子的名义给父亲写一封回信,在班级择优展览。 设计意图:利用教材资料和学生在本节课的认知基础,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

《法律的尊严》复习提纲

《法律的尊严》复习提纲 第四单元又到两会时 第十二课法律的尊严 1、宪法修正案高票通过的原因和意义:因为宪法修正案广泛听取了民意,集中了民智,凝聚着全党、全国人民的集体智慧,反映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这也标志着我国的依法治国走上了新的进程。 2、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什么?其含义是什么? ⑴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⑵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制化。 3、依法治国的意义(依法治国对于保证国家安全、促进社会进步有什么重要意义)? ⑴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离开了法制建设的现代化,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就没有可靠保证。 ⑵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最有效、最靠得住的办法是实行法治。 4、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什么?如何理解“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及其相互关系? ⑴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基本要求是,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⑵理解:A、有法可依,是依法治国的前提;B、有法必依,是依法治国的中心环节;C、执法必严,是依法治国的重要条件,要求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在执行法律时,必须严肃、严格,做到认真准确、不枉不纵;D、违法必究,要求对一切违法行为都追究其法律责任,任何人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这是依法治国的有力保障。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享有法律规定以外的特权。所有公民,不论是国家公职人员还是普通群众,只要违反法律,就应依法受到应有的处罚。

感受法律的尊严教案.

感受法律的尊严教案 2018-01-09 第七课感受法律的尊严 第一框走近法律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社会生活离不开法律,法律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2)能力目标:逐步形成自觉按照社会要求规范自己行为的能力;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公民。 学习难点 法律的三大特征 学习重点 规则的分类、法律的作用 学习流程 一、自主学习 (一)填空: 1、规矩:就是人们、所依据的标准,也就是社会成员都应遵守的。有规矩、、十分重要。 2、社会中三种主要的行为规则是:、、、。 3、道德,是依靠、和的力量,力求在人们心中定出准则。 4、纪律、规章,按本单位本团体的需要,定出在的准则。 5、法律具有三个最为显著的特征:①法律由国家或。②法律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③法律对具有。

6、国家强制力包括、、、。 7、法律作为人民的体现,它通过规定,规范全体社会成员的行为。 8、、、是我们应尽的责任,,是我们应取的态度。,以违法为耻,是我们应树立的。 (二)问答题 1、什么叫法律? 2、如何区别道德、纪律、法律? 3、法律有哪些显著特征? 4、法律的作用有哪些? 二、合作探究 分组讨论课本中的活动题 1.《感受法律的尊严》教学设计 2.《感受法律的尊严》教学设想 3.《感受法律的尊严》政治知识点梳理 4.人教版《感受法律的尊严》教学设计 5.感受法律的尊严典型例题及解题技巧介绍 6.铭记法律的尊严作文 7.感受法律尊严同步测试 8.职业道德与法律的教案 9.在品德合格方面存在的问题考虑法律的尊严性 10.关于生活在法律的保护中课时教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