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物学提纲(6-8章)

环境生物学提纲(6-8章)
环境生物学提纲(6-8章)

第六章生物对环境污染物的抗性

第一节概述

影响

受损环境或污染物生物

抗性或适应

▲环境中各种各样的污染物在分子、细胞、组织、器官、个体、种群、群落以及生态系统等各个层次上对生物产生多方面的影响

▲对于生物自身来说,抗性是它们在逆境中得以生存和延续的保证,是污染环境中生物多样性得以保持的基础。

▲生物对污染物的抗性表现为外部排斥和内部忍耐

通过形态学机制、生理生化机制、生态学机制等将污染物阻挡于体外(避性);

或通过结合固定、代谢解毒、分室作用等过程将污染物在体内富集、解毒(耐性)。

两方面的综合结果形成抗性。其中生物的解毒是抗性的基础。

对生物来说,将污染物排斥于体外,使其不能进入体内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这样就无须消耗大量物质和能量来结合、分解污染物。

▲生物的抗性机制涉及到形态、解剖、细胞和分子几个层次。

主要途径有:拒绝吸收、结合钝化、代谢转化、改变代谢途径、排出体外等。

▲不同类型的生物其生活方式、形态结构、生理代谢有所差异,因此,对环境污染物的响应即适应性和抗性方面也有所不同。

了解生物对不良环境的响应机制,对环境保护、环境治理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具有重要意义。

▲从植物、动物、微生物三大类进行阐述

第二节植物对污染物的抗性

一、植物的抗性及机理

(一)植物的避性(拒绝吸收)

针对不同的污染物和污染介质,植物有多种阻止污染物进入体内的方法和途径,可通过关闭气孔、分泌有机物到根际、改变土壤环境及增厚外表皮或根套。

1. 植物叶片对污染物的避性:

污染物通过叶片进入植物体的三个途径

▲吸附渗透作用

▲大气颗粒沉降积累于表面

▲气孔

与叶片的形态结构和气孔开闭的调节有关:

角质层、木栓层等

结构表面结构(光滑或粗糙)

气孔的分布、数量

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比例

角质层的组成和结构与污染物的吸收有关;蜡质可阻止大多数非极性有机物

气孔的调节

的抗性,花不同植物气孔的调节能力不同,因此,抗性也不同,例如,对S0

2

生、番茄等抗性较强。一般与以下因素关:

▲内源性脱落酸(ABA)

▲渗透压调节物质:K+ , Cl-, 苹果酸等

几种植物叶内ABA含量 g /g (f.w.)

花生 348 番茄 279

萝卜 47 蚕豆 42 玉米 3

2. 根部对土壤污染物的避性:

▲土壤中的污染物主要通过根进入体内,因此根的屏蔽作用在植物体耐受上壤污染上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不同的植物根部对土壤污染物的避性不同。

▲植物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排斥根对污染物的吸收

如:分泌化学物质到根际环境,降低污染物的生物有效性

A.分泌有机物(糖类、氨基酸、维生素、有机酸等)

改变根际环境( pH 值、氧化还原电位等)

改变污染物的理化环境和形态(如将毒性大的Cr+6还原成毒性小的Cr+3)

从游离态转变到络合态或螯合态,降低移动性

B. 改变根际的微观环境(根际效应)

根分泌物可为微生物提供能源物质,将大量具趋化作用的微生物聚集在根周围,如:菌根

C.增厚外表皮或形成根套

▲根际pH值的变化从多方面影响着根际环境,包括:

●植物生长及土壤中各种矿质养分的化学和生物学有效性;

●根系对重金属元素毒害作用的忍耐程度;

●根系对营养元素的吸收利用;

●根系分泌物的种类和数量;

●根际微生物的种类、数量以及根际酶的活性等。

因此根际pH值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调节着植物对土壤污染物的吸收。

▲氧化还原电位的影响

●许多有毒金属如铜、铬、汞以及类金属砷等在土壤中以多种价态存在。不同价

态的重金属的生理生态毒性不同,而金属价态的变化与土壤氧化还原状态有关。

有的植物具有改变根际氧化还原状态的机制,如生长在锰污染土壤上的植物能够分泌具有氧化作用的物质到根际环境,将Mn2+氧化成Mn4+而减轻毒性。

●根际氧化还原特性对变价金属的溶解度和吸收性能有很大的影响。

▲根分泌物的作用

●根分泌物中含有有机酸、氨基酸、糖类物质、蛋白质、核酸以及大量其他物质,

与根际土壤中的污染物结合,使其移动性降低。

●有些受到金属污染的植物根尖能够分泌粘胶状物质(主要成分为多糖),与铝、

铜、镉等金属离子有比较强的亲和力,能够将大量的金属离子滞留在根外

●植物根分泌的酶类是土壤酶的主要来源。对土壤污染物的分解转化至关重要。

●在土壤农药的降解过程中有许多酶的参与,许多污染物在根际土壤酶的联合作

用下被降解为无毒或低毒的物质。

(二)植物对污染物的结合和钝化作用:

通过生物活性的基团和物质(生物活性位点)使进入植物体的污染物变成低毒、安全的结合态

或起到隔离和屏蔽作用(生物将污染物运输到体内特定部位,使污染物与生物体内活性靶分子隔离)

▲细胞壁的作用:果胶质中的多聚糖醛酸;纤维素分子中的某些基团(羧基、醛基等)

▲细胞膜的作用:蛋白质、糖、脂类

▲细胞质和液泡的作用

抗性的大小与生物活性位点的活性强弱和数量有关。在重金属胁迫的环境中,生物体普遍存在金属硫蛋白、类金属硫蛋白及重金属螯合多肽

(三)植物对污染物的代谢转换作用

有毒物质通过植物体内酶促反应,可以转化成低毒或无毒物质,或转化为水溶性物质而利于排出体外,生物对外来毒物的这种防御机能称为解毒作用。包括:氧化、还原、水解、脱烃、脱卤、羟基化和异构化作用等的逐步代谢过程

▲产生保护性物质或酶类

▲改变污染物原有的化学结构

▲将亲脂的外源性污染物转变成亲水物质,易于排出

1.植物对大气污染物的代谢防御

(1)体内代谢系统的防御:

▲缓冲物质,如多胺。(可与H+结合)

▲有关酶类,如硝酸还原酶,亚硝酸还原酶,亚硫酸还原酶

(2)对活性氧的防御:

自由基防护性物质

超氧自由基0-

2

超氧歧化酶谷胱甘肽

单线态氧10

2

类胡罗卜素

过氧化氢 H

2O

2

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

羟基自由基OH〃糖类

2. 植物对农药的分解转化

某些耐药性植物对除草剂、杀虫剂和杀菌剂等化学农药具有分解转化作用,使农药毒性降低

▲主要通过氧化作用、还原作用、水解作用、异构化作用和轭合作用

▲植物对同一种农药的分解转化作用通常涉及到许多代谢作用,是许多步反应的综合结果

在植物中,酯、酰胺等类型的除草剂的水解作用很普遍,可水解为游离酸的形式,如水生植物的风眼莲等

3. 植物对其它有机污染物的分解转化

包括石油、洗涤剂及塑料、造纸、印染等工业产生的有毒物质,但只有少数植物具有降解的能力

▲邻苯二甲酸酯和苯胺为常见的污染物,一些藻类如小球藻等具有较强的降解能力,一些水生高等植物对偏二甲苯、甲基肼等也有较强的分解能力。

4. 改变代谢途径、发生遗传变异

改变代谢方式是植物抵抗污染物毒害的有效方式

▲改变蛋白质代谢等途径,如耐硒植物

▲污染物作用的靶标分子发生遗传突变

如:除草剂(三氮苯类、脲类等) D-1蛋白(草本植物的靶分子)光合作用抑制死亡

发生遗传突变:D-1蛋白肽链突变(丝氨酸甘氨酸)产生抗性

(四)植物的他感作用

他感作用或化感作用,相生相克

某些生物能分泌一些对其他生物有害的化学物质,阻止其他生物在其周围生长广泛存在于植物界中,在生物污染类型中具有重要作用如防治杂草、抑制藻类生长等

以上是植物对污染物侵害的抗性方式,不同植物分别采取不同的方式

二.植物对污染物及其代谢产物的排出作用。

●生物体对污染物来说只是一个通道,污染物进入体内后不经过任何转化即排出体外

●污染物进入体内后很快与体内物质结合后排出体外

●污染物经过氧化、还原、水解后直接排出体外

●污染物经过体内氧化、还原、水解后再与其他物质结合后排出体外。

不同类型的污染物从植物体的排出方式不同

▲金属和类金属主要通过根系的分泌作用

▲气态污染物可通过叶面的呼吸带走

▲农药等有机轭合物随叶片或其它器官的衰老脱落带走

三.植物的抗性指标

1、形态解剖指标

气孔的分布、构造和调节能力;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的比例;角质层和木栓层的厚度;根套的有无等

2、生理生化指标

细胞膜透性、细胞质含水量;酶系统活性,保护性物质含量等

3、生态学指标

根的分布特性、根际状况、再生能力等

四.抗性植物的划分

▲抗性强植物▲抗性中等植物▲敏感植物

第三节动物的抗性及机制

一. 避性

●动物对污染物的避性可以通过行为或生理的方式表现出来。

运动或行为(冬眠、滞育、迁移、地下生活、夜间活动等)

皮肤、毛发等对污染物具有阻挡作用

●许多动物对环境胁迫较为敏感,并具有逃避毒害的本能。

典型例子:家蝇对马拉硫磷诱饵的躲避行为。

●土壤动物群落研究表明,接近污染源和污染物质富集的农田,土壤动物的种类和数量减少。

▲土壤动物在没有受污染的自然环境中,动物种类和数量的垂直递减率非常显,表层的种类和数量多。

但在污染的土壤中则相反,出现逆分布现象。

▲土壤动物密度与重金属元素Hg、Cd、Zn、Cu、As、Pb的浓度密切相关。

二. 结合钝化

▲污染物可经呼吸道、消化道、皮肤和其他一些途径进入动物体内。

▲污染物在动物体内经多种方式被结合、固定下来,使其不能达到敏感位点(称“靶细胞”或“靶组织”)。

▲不同类型的动物污染物积累的部位不同。可被积累在软体动物的贝壳、甲壳类和棘皮动物的外骨骼、鱼表皮及一般动物的骨骼中。

●各种脂溶性有毒污染物进入组织后,多数要与体内的某些化合物或基团结

合,使毒性减低,极性和水溶性增加,从而可以迅速随尿液或汗液排出体

外。

●动物中常见的结合反应有六种,即葡萄糖醛酸、硫酸、乙酰化、甲基化、

甘氨酰基和谷胱甘肽的形成。

●金属硫蛋白(Metallothionein,简称MT)的形成是生物解毒的重要方面。

金属硫蛋白的生理学作用很多,其中之一是对金属离子的解毒作用。

●结合反应的主要类型

三. 分解转化

污染物进入动物体后,在体内经过水解、氧化、还原或加成等一系列代谢过程,改变其原有的化学结构,生理活性也相对减弱,加速了从体内的排泄过程。

通常,转化是将亲脂的外源性污染物转变为亲水物质,以降低其通过细胞膜的能力,从而加速其排出。

四. 排泄作用

污染物及其代谢产物从动物体内排出的主要途径:

▲经过肾脏随尿排出

▲经过肝脏、胆通过消化道随粪便排出

▲经过皮肤随汗液排出

▲挥发性污染物及其代谢物还可以通过呼吸道随呼出气体排出

第四节微生物的抗性及机制

类型多、途径广、抗性通常更强

(一)对污染物的避性

1、形态学避性:

有些微生物具荚膜,它是污染物进入细胞内的最重要的屏障。通过增厚增强抗性。

2、生理学避性

▲微生物在环境污染胁迫下,能够从体内分泌出某些具有络合或分解转化污染物能力的有机物质,使污染物的移动性降低或极性改变,从而不容易进入微生物体内。

▲或者污染物在微生物分泌的胞外酶的作用下,在体外就被分解转化成无毒无害的物质。主要有:

沉淀作用——产生某些物质,该物质能够和溶液中的污染物发生化学反应,形成不溶性化合物的过程。

(例如在湖泊沉积物、沼泽地和缺氧土壤中)

脱硫弧菌属和脱硫肠杆菌属【氧化】→有机物【还原】→硫酸盐→硫化氢,硫化氢+金属→硫化物【沉淀】(可溶性的金属从溶液中分离出来)。

(某些微生物细胞表面的)磷酸脂酶【裂解】→甘油-2磷酸脂→ HP042-(能够沉淀可溶性金属,如镉、铅和铀)

胞外络合作用——产生某些物质并且分泌到胞外时,有些物质具有络合金属的能力。它们可以是螯合剂,或者是能够连接污染物的胞外聚合物,包括多糖、核酸和蛋白质,它们可以吸附可溶性的金属,使其不容易进入菌体。

细胞壁结合作用——与细胞壁的化学成分和结构有关。例如革兰氏(+)菌的主要成员芽孢杆菌属的菌都具有固定大量金属的能力,因为其细胞壁有一层很厚的网状肽

聚糖结构。

(二)对污染物结合和钝化作用

在酿酒酵母中除发现可结合固定重金属的金属硫蛋白、重金属螯合肽外,还发现细胞膜上存在对铜有高度亲合性的Ctrlp蛋白

(三)对污染物的分解转化

微生物对环境污染物的抗性途径主要是分解和转化,将它们转变成为无毒害或低毒害作用的物质,甚至将污染物作为营养或获得能源的物质

1、微生物对金属离子的转化作用(表)

自然界中有一些特殊微生物,它们对有毒金属离子具有抗性,可以使金属离子发生转化。通过甲基化作用、还原作用、氧化作用

2、微生物对有机污染物的分解转化作用

微生物能够分解转化许多有机污染物,降低它们的生物毒性或使毒性完全消失。

农药——许多微生物能够降解农药;氰和腈;合成洗涤剂等

四、微生物对污染物的外排

微生物除了分解、转化污染物外,还能够将进人体内的污染物排出体外。在金色葡萄球菌的革兰氏阳细菌中存在对镉、锌离子外排的CadCA阳离子外排系统。五、质粒与微生物的抗性

质粒是一种独立于细菌染色体外、共价闭环的双链环状DNA分子。在一般条件下,质粒的得失对细菌生长影响不大,但在特殊环境中,质粒的存在与否对细菌的生存与发展是至关重的。

抗药质粒—能分解各类抗生素

抗性质粒污染物外排质粒—参与将污染物排出体外质粒降解性质粒(类型多)—能降解各类污染物

载体质粒

石油降解质粒

降解性质粒农药降解质粒

化工污染物降解质粒

抗重金属离子质粒

这些质粒有的可单独产生抗性功能,有的要与细菌染色体编码的产物共同发挥作用才能产生抗性。

小结

▲生物对环境污染物的抗性对环境污染物的富集和分解转化的能力起着重要作用,是环境自净的主要因素

▲抗性生物的这种机制正在被人类用来治理环境污染物。

▲微生物、植物、动物由于形态、生理代谢等方面的差异,它们的抗性途径和抗性机制也有差别,在环境自净及环境治理等方面的作用也有所不同。

▲生物对环境污染物的抗性还给人类带来不利因素。主要是杂草、害虫和病原微生物的抗药性问题。

第七章环境质量的生物监测与评价

理化监测

环境监测

生物监测

理化监测的优势

?拥有先进的监测方法和手段

?一般能快速、灵敏地分析污染物的种类和数量

?一些常规水质参数能做到连续监测

缺点

?大部分的监测项目或参数还是定期、定时的,反映的只是顺时的污染浓度

?无法反映多种污染物的综合效应

第一节生物监测概述

一、生物监测(Biomonitoring)的基本概念

利用生物个体、种群或群落及生态系统等层次上的变化对人为胁迫的生物学响应反应来阐明环境状况。

二、生物监测的重要性

生物监测具有理化监测所没有的特点和作用即

▲能综合反映环境质量状况

▲具有长期和连续监测的功能

▲能直接反映环境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能进行大面积或长距离的监测

生物监测已经从传统的生物种类、数量和行为的描述发展到现代化验室分析,从单纯的生态学方法扩展到与生理生化、毒理学和生物体残留量分析等领域相结合的研究。生物监测越来越受重视。

生物监测的不足之处:

?不能测定污染物的种类和浓度

?费时间、费人力

?需要多方面的专业知识如生态学、分类学、毒理学、生物化学等

第二节生物对环境污染的监测

生物监测的划分:

▲动物监测、植物监测、微生物监测

▲大气污染监测、水污染监测、土壤污染监测

▲整个生物不同层次和内容上的监测

生理生态监测

生物群落监测

遗传学监测

分子标记方法

本节将从生物层次上的监测加以介绍

一、形态结构的监测

在此类监测中,发展最成熟、应用最广的是对大气污染进行生物监测方面。

大气一旦受到污染,生物马上会做出不同程度的反应:

?动物生病、死亡或迁移;

?植物叶片出现病变,植株生病、死亡;

?微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变化等。

大气污染的植物监测研究和应用较成熟和广泛

许多植物对大气污染反应极为敏感,其敏感程度也因植物种类和污染物种类的不同而不同。

不同的大气污染物是对植物叶片的伤害症状不同。

二氧化硫伤斑多半在叶脉间,成点状或块状

(S0

)单子叶植物自叶尖向下呈条状分布

2

)伤斑零星分布于全叶,呈白色或桔红色臭氧(0

3

过氧酰基硝酸酯(PAN)叶背面呈银灰色或古铜色

氟化氢伤斑出现在叶尖和叶缘

乙烯叶下垂(偏上反应)

具体症状还与污染物浓度、接触时间等有关

二、生理生化监测

当外界环境受到污染时,生物的某些生理生化指标会随之发生变化,而且比可见症状反应更灵敏、精确。

(一)利用植物监测:主要监测大气污染

(二)利用动物监测:主要是利用鱼类来监测水污染

生理代谢指标生化方面的指标

鳃盖运动频率、呼吸频率血液成分变化、血糖水平

呼吸代谢、侧线感观机能酶活性变化

摄食量与能量转率糖类及酯类代谢

抗病力、渗透压调节

如:铅中毒会加速鱼红细胞的沉降、使未成熟红细胞的数量增加

(三)利用微生物监测:

例如大肠埃希菌(E.coli)对光化学烟雾非常敏感,只要几个ng/g就可以导致死亡。如利用芽孢杆菌可监测大气中常见的污染物——多环芳烃。

三、体内污染物及其代谢产物监测

生物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吸收大气、土壤和水中的污染物,并积累在生物体中的某个部位或组织器官因此,可以通过分析生物体内污染物的种类和含量来监测环境的污染状况。

?利用地衣和苔藓植物监测

?利用高等植物叶片的含污量

?利用水生生物体内的含污量

?利用人体的某些组织或部位中污染物的含量

四、遗传毒理学监测基因突变

致突变物生物体突变

染色体畸变

遗传毒性监测——通过致突变试验监测环境中对生物产生遗传毒性的污染物

1、体外基因突变(in vitro gene mutation)试验

▲鼠伤寒沙门氏菌/哺乳动物微粒体酶试验法(Ames 试验)

正向突变

野生型微生物突变型微生物(营养缺陷型)

回复突变(污染物存在时)

检测:野生型可在低营养的培养基上生长,突变型不能

▲哺乳动物体细胞株突变试验

2、体内基因突变试验显性致死突变试验

检测外来化合物对动物生殖细胞染色体的致突变作用。

果蝇伴性隐性致死试验

3、染色体畸变试验

染色体数目和结构的变化情况,畸变率越高,污染越严重

染色体单体断裂

双着丝点染色体

染色体粉碎化

染色单体互换

染色体畸变试验可以在体细胞进行,也可以在生殖细胞进行,

▲哺乳动物体细胞株突变试验

4、微核试验

▲微核:染色体及其断片或核膜受损后核物质向外突起,形成的一个或几个圆形或椭圆形小体。

▲可采用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

植物微核试验有:紫露草(四分体)微核技术和蚕豆根尖细胞微核技术。该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空气、水体和土壤环境污染(主要是外性诱变剂和物理诱变因素)的监测。

动物微核试验有: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和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微核技术。

▲在一定污染物浓度范围内,污染物与微核率有很好的剂量—效应关系,而且灵

敏度高、简便、可靠,已成为一种常用的污染监测方法。

5、姊妹染色单体交换试验(SCE)

很多化学致突变物或致癌物可以大幅度地增加SCE频率,因此,目前这种方法广泛应用于致突变化学物质的监测中。

检测:用一种方法,可以清楚地看到姐妹染色单体互换情况。在深染色的染色单体上出现浅色片段,浅染色的染色单体上出现深色片段。

五、分子标记

(一)DNA 损伤试验

▲非程序性的DNA 修复试验

▲单细胞凝胶电泳(彗星试验)

DNA如果发生断裂,片段的数量和在电场中的行为将发生显著的变化,在形成一个很像“彗星”的图像,

(二) DNA-加合物的测定

DNA-加合物是化学物质经生物转化后的亲电活性产物与DNA链特异位点相结合形成的共价化合物,其数量和质量是评价污染物影响DNA受损的重要手段。

测定方法有色谱法、免疫法、荧光法、32P—后标记法等

(三)蛋白加合物

蛋白质也可以作为大分子形成化学物质加合物,而且与特定化学物的接触程度有定量关系。

主要是血红蛋白(Hb)形成的加合物可间接反映连接于DNA的加合物。 Hb的生存期在120d左右,所以Hb—加合物可以作为中长期污染暴露的指标。

最常用的测定方法为色谱—质谱(GC—MS)法和免疫法

六、生物群落监测法

生物群落监测法是通过研究在污染环境下,生物群落种类、组成和数量的变化来监测环境污染状况。环境污染的最终结果之一是敏感生物消亡,抗性生物旺盛生长,群落结构单一。环境污染状况

附生植物群落监测法、土壤生物群落、水体浮游生物监测法、大气污染的微生物监测及水污染的细菌学监测(常规)等

七、生态监测

▲生态监测是指对人类活动影响下自然环境的变化的监测,包括自然和人工生态系统及生物圈其他组成部分(外部大气圈、地下水等)

▲生态监测是一种综合技术,是以地面网络式观测、试验为主,收集大范围内具有生命支持能力的数据,这些数据牵涉到人、动物、植物及地球本身,结合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数学模型等现代生态学研究手段,对各主要类型的生态系统和环境状况进行长期、全面的监测和研究。

▲特点:

综合性

长期性

复杂性

具有独特的时空尺度

第三节监测生物的选择

生物的种类繁多,对环境污染的适应机制(抗性)也具有多样性及遗传差异,不同种类对环境污染影响的反应不一样的。

不是任何一种生物都适用于对环境质量的监测。

监测生物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

▲对环境变化敏感、具特异性反应的生物

生物的特异性反应应能及时灵敏地通过一些测试手段如形态解剖技术、生理生化技术、生态技术等进行测定,以至在环境物染较轻或刚发生时就能被监测

▲遗传稳定、对人为胁迫反应个体差异小且个体健康

▲易于繁殖和管理的常见生物

生物监测需要一定数量的生物个体

因此监测生物应具备大量增殖后代的能力,种质保存和扩大繁殖应简便易行降低监测成本,提高生物监测的实用价值,如藻类、鱼类等

▲具有代表性并兼有其它功能的生物

尽量选择既有监测功能又兼有经济价值或观赏价值的生物。

唐菖蒲、玉簪氟化物

秋海棠、石竹 SO

2

贴梗海棠、牡丹 O

3

兰花、玫瑰乙烯

第四节浮游生物监测

浮游生物在水环境监测中的重要性(富营养化、水花、赤潮)

网捞浮游生物,直径≥60 μm

微小浮游生物,10 μm<直径< 60 μm

微型或超微型浮游生物(0.2—2.0μm),直径<10 μm

一、断面布设的原则

●断面布设要有代表性

●与水化学监测断面布设的一致性

●断面布设要考虑水环境的整体性

●断面布设的连续性

●断面布设的经济性

二、布点方法

(一)河流

1、根据河流(河段)流经区域的长度,至少设上、中、下三个断面:

●上游设对照断面;

●中设污染断面;

●设观察断面(或称消减断面)。

有条件的可增设1~2个观察断面。

2、每个断面的采样数可视河流宽度而定:

●宽度在50m以下的河流,在河中心设1个采样点;

●宽度在50~100m的河流设左右2个采样点;

●宽度在100m以上的河流设左、中、右3个采样点。

(二)湖泊、水库

根据该水体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特点,以获得该水体总体质量状况为基础布设。一般应在下述水域布点(断面):

●①入湖口区(入库口区);

●②湖(库)中心区;

●③出口区;

●④最深水区;

●⑤沿湖(库)边排污口区;

●⑥湖(库)相对清洁区。

三、监测频率

根据不同的要求每月1-4次或每季度1次

四、采样

(一)采样工具

1. 浮游生物网

●浮游生物网有两种类型,即定性网和定量网。

表2-1定性网的类型

2. 采水器

(1) 瓶式采水器

(2) 水生--81型有机玻璃采水器

3. 透明度盘

(二)采样层次(深度)

1、一般常规生物监测,在江河中,由于水不断流动,上下层混合较快,可不分层采样,在水面下0.5m左右采样即可。

2、湖泊水库视水体深浅而定,如水深在2-3米以内、水团混和良好的水体,可只采表层(0.5米)1个水样;水深3-10米的水体,应至少分别取表层(0.5米)和底层(离底0.5米)两个水样;水深大于10米的深水湖泊和水库,更应增加层次,在上层(有光层)或温跃层以上应层次较密,除表层可每隔l米采样1个(或在1

倍和2倍于透明度的深度),在下层(缺光层)或温跃层以下,可隔2-5米或更大距离采样1个。

为了减少工作量,也可采取分层采样,各层等量混合1个水样的方法。

●有些藻类(如蓝藻)常上浮在水表面或有成片、成带分布的情况,在采样时

应加以注意。

●采样时间应尽量在一天的相近时间,例如在上午的8-10时。

(三)采样方法及采样量

1. 定性样的采集

用浮游生物定性网在选定的采样点于水面和0.5m深处以每秒20-30cm的速度作“∞”形循回缓慢拖动,时间为5-10分钟(视生物多寡而定)。

2. 定量样的采集

采集定量样可用采水器和定量网,常用的是采水器。

●采水器:

一般来说,浮游生物密度低采水量就要多。

对于藻类,一般采水1~2升;

对原生动物、轮虫及未成熟的微小甲壳动物,采水1~5升;成熟的甲壳动物则要10~50升。

五、样品的固定、浓缩和保存

(二)沉淀和浓缩

为便于镜检计数,应将水样中的浮游植物沉淀和浓缩。静臵沉淀时间一般可为48小时。

沉淀和浓缩在筒形分液漏斗中进行,或用分级沉淀方法,最后用细小玻管借虹吸方法缓慢地吸去上层的清液,注意不能搅动或吸出浮在表面和沉淀的藻类(虹吸管在水中的一端可用25号筛绢封盖)。最后留下约20毫升时,将沉淀物放入容积为50 mL的试剂瓶中。用吸出的上层清液或蒸馏水冲洗分液漏斗2-3次,一起放入试剂瓶中,定容到30毫升。

也可采用离心方法浓缩样品,水样量和最后的样品量可相应减少。

(三)保存

需长期保存的样品,再在水样中加入几毫升的福尔马林液和甘油.应用石蜡封口。样品瓶上应写明采样日期、采样点、采水量等,避光保存。

六、浮游生物的测定

(一)定性测定

即种类鉴定,视具体情况可鉴定到属或种(如优势种、水花、指示种)。

▲种类鉴定应注意的问题:

需要专门的浮游生物分类学、有些种类需要熟悉活体和固定后的形态特征(如裸藻)或要先经过一定处理(如硅藻)等。还需要有目镜测微尺,以测量细胞大小。 种类鉴定方法和参考书

初学者应从大的分类单位(阶层)到小的分类单位,顺序渐进。

参考书:

1、一般参考书

2、《中国淡水藻类》-系统、分类及生态胡鸿钧、魏印心编著(2006年版)

3、《中国淡水藻类志》各册专著(按目或科)

(二)定量测定(现存量)

定量研究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现存量(standing crop)

在某一时刻,水体单位体积水中或单位面积所存在生物的数量或重量(生物量biomass),单位:

个体或细胞/升(或毫升)

毫克(或克)鲜重、干重、叶绿素/升(或毫升)

▲生产量(production)

在某一时刻,水体单位体积水中或单位面积浮游生物所产生的有机物质的量,是一种生产速率,如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速率

1、计数方法

目前通用的浮游生物计数框,面积20×20毫米、容量0.1毫升的框,其内划分横直各10行格,共100个小方格。

将计数样品充分摇匀后,迅速吸取0.1毫升样品到计数框中,盖上盖玻片。

初中生物知识框架图

第 1 页 共 14 页 消化系统 生物体结构和功 能的基本单位 注:“√”即为有,“×”为没有 消化系统 上 皮组织 结 缔组织 肌 肉组织 神 经组织 呼吸系统 循环系统 泌尿系统 神经系统 动物组织 器官 系统 动物体 根 内分泌系统 组织 茎 运动系统 叶 生殖系统 植物组织 器官 花 植物体 果实 种子 分化 分裂 细胞 组 成 组成 组 成 组 成 组成 植物细胞的 分裂过程 动物细胞的 分裂过程 专题一 生物的结构层次 结构名称 植物 动物 细菌 真菌 功能 细胞壁 √ × √ √ 保护和支持 细胞膜 √ √ √ √ 保护和控制物质进出 细胞质 √ √ √ √ 加快与外界环境的物 质交流 细胞核 √ √ × √ 内有遗传物质 叶绿体 √ × × × 光合作用 液 泡 √ × × √ 含一些可溶性物质 保 营 分 输 机 护 养 生 导 械 组 组 组 组 组 织 织 织 织 织

非生物部分 包括 阳光 水 空气 ( CO2 O 2 )等 包括 需要 需要 需要 需要 产生 是 生态系统 最大的 包括 被吃 被吃 包括 包括 草食动物 形成 食物链 形成 食物链 生物部分 消费者 是 动物 被吃 蕴含 生物圈 包括 被分解 产生 包括 肉食动物 生态平衡 是 被分解 分解者 是 细菌、真菌 人与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 自我调节 能力有限 植物 生产者 专题二 生物与环境 包括 包括 非生物因素 阳光 空气 水 土壤 等 注意:探究酸雨的危害 影响 环境 依赖、影响、适应 生物 注意: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包括 生物因素 影响

环境生物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1、环境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与人为受损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2、环境生物学的研究内容: (1)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及其生物效应 (2)生态退化及其对生物的影响 (3)生物在受损环境中的响应 (4)全球变化生物学 (5)生物对受损环境的监测 (6)生物修复和生态重建 (7)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3、我国的优先研究领域: (1)严重的水土流失及其生物控制 (2)干旱和半干旱的生态恢复和沙漠化防治 (3)湖泊和水库的富营养化防治 (4)食品、中药、饮品中有害物质的残留及清洁生产 (5)环境因素和我国人群健康 (6)转基因产品、生物入侵 (7)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第二章生物与受损环境 1、自然环境:指一切可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活、生产的自然界中的物质和能量的总和。 2、受损环境:指在人为或自然干扰下形成的偏离自然状态的环境。 3、自然环境和受损环境两者之间的区别: 4、受损环境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污染环境,一类是生态破坏。 5、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概念和实质: (1)环境污染概念:环境污染是指人类活动向自然环境中投入的废弃物超过自然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和其他生物的正常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环境污染本质:环境污染在本质上是没有被完全利用的资源(一种工业和生活原料)进入到环境中所出现的后果。 (2)生态破坏概念:环境系统中的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作为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受到过度利用或人为破坏引起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并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条件和资源状况产生不良影响,把这种现象称为生态破坏。 生态破坏本质:生态破坏其本质是对人类有用部分的环境因素作为资源而过度利用所出现的后果。 第三章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 1、生物转化:是在生物体内一种化合物变成另一种化合物的现象。 2、生物放大:是指食物链中不同层次的生物可以逐级浓缩外源性物质的作用,结果使在级 别越高的生物中浓度越高。 第四章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和毒害作用 1、污染物的“三致作用”:致畸作用、致突变作用、致癌作用。 2、环境激素的定义、作用机制、特点及危害: (1)环境激素:是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活动而释放到周围环境中的,对人体内和动物体内原本营造的正常激素功能施加影响,从而干扰内分泌系统的物质,统称为“环境内分泌干扰物

人教版初中生物知识点归纳总结

主题二生物体的结构层次 一.(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除(病毒)以外,其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二、动、植物细胞结构及功能 1.识别动植物细胞,填写各部分结构名称及功能(要求能填图) 细胞核 细胞质 细胞膜 细胞壁 液泡 线粒体 叶绿体 (植物细胞结构)(动物细胞结构) 2.动植物细胞结构比较,能区分出动植物细胞结构模式图 动植物细胞都有结构:(细胞膜、细胞核、细胞质、线粒体) 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细胞壁、叶绿体、液泡) 3细胞各结构生理功能(要求) 细胞壁:保护和支持细胞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 细胞核:遗传信息在细胞核中。克隆羊多莉的身世说明遗传信息在细胞核中。 细胞质里有液泡,液泡内的细胞液溶解着多种物质(酸、甜、苦、辣、刺激性气味),西瓜之所以甘甜可口,主要是因为西瓜的细胞液中含有大量的糖分。

线粒体:进行呼吸作用,动力车间,提供生命活动的能量 4细胞中的能量转换器:植物细胞中有线粒体和叶绿体,动物细胞中有线粒体 三、(草履虫、眼虫、变形虫、衣藻、细菌(大肠杆菌)、酵母菌)属于(单细胞)生物。 四、(组织)的形成是细胞(分化)的结果。 1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2(组织):由许多形态相似,结构和功能相同的细胞,联合起来在一起而形成的细胞群。 3.植物体的五种基本组织,结合实例识别植物的器官主要由哪几种组织构成 植物的主要组织:分生组织、保护组织、营养组织、输导组织、机械组织 (1)保护组织---根、茎、叶表面保护作用 (2)机械组织----茎、叶、花柄、果皮、种皮等起支撑和保护作用 (3)输导组织---根、茎、叶等运输作用,导管运水和无机盐,筛管运有机物 (4)营养组织---根、茎、叶、花、果实、种子中储存营养 (5)分生组织----茎尖、根尖、芽顶端。分裂新细胞,植物生长 具体的实例:例如番茄的果实表面的果皮是保护组织和机械组织,果肉是营养组织,果肉中丝络是输导组织。植株的茎顶端是分生组织 4知道人体四种基本组织名称:上皮组织,肌肉组织,结缔组织,神经组织 上皮组织(皮肤)、结缔组织(血液、骨)、肌肉组织(心肌)、神经组织(脑、神经)五、1.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2.植物体的六大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根、茎、叶属于(营养器官),花、果实、种子属于(生殖器官)。例如西瓜、桃子我们吃的是果实。萝卜吃的是(根)。白菜吃的是(叶),自己在进行举例。 3.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体) 4.植物体和人体结构层次的差别是人体有(系统),植物体没有。 主题三生物与环境 一、结合教材和生活中常见的具体实例了解并能识别环境中(水、空气、温度、光)等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1.“葵花朵朵向太阳”是(阳光)对生物的影响,菊花通常在秋天开放,说明光照对生物的生活有影响。 2人间四月芳非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说的是温度对生物生活的影响。在高山上,海

环境生物学课程考试说明

28530 环境生物学课程考试说明 一、本课程使用的教材、大纲 环境生物学课程指定使用的建材为《环境生物学》,李顺鹏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7月版。《大纲》由苏州大学制定。 二、本课程的试卷题型及试题难易程度 2.试卷分别针对识记、领会、简单应用、综合应用四个认知及能力层次命制试题,四个层次在试卷中所占的比例大致为识记占20%,领会占30%,简单应用占30%,综合应用占20%。 3.试卷难易度大致可分为容易、中等偏易、中等偏难、难四个等级,试卷中不同难易程度试题所占的分数比例,大致为容易占20%,中等偏易占30%,中等偏难占30%,难占20%。 三、各章内容分数的大致分布 根据自学考试大纲的要求,试卷在命题内容的分布上,兼顾考核的覆盖面和课程重点,力求点面结合。教材具体各章所占分值情况如下: 第一章绪论

(1)环境生物学的基本概念;(2)环境生物学的特点;(3)环境生物学的分支学科及其应用。 第二章自然生物环境 (1)硫素生物循环的途径和作用;(2)磷素生物循环的途径和作用;(3)碳素生物循环的途径和生物参与的多种作用;(4)氮素生物循环的途径和生物参与的多种作用。 第三章自然生态系统 (1)生态系统和生物圈的概念;(2)生物圈的组成;(3)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员;(4)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5)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的组成。 第四章自然环境中的生物多样性 (1)生物多样性的概念;(2)微生物的多样性;(3)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4)植物的多样性;(5)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多样性。 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污染 (1)化学性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行为特点;(2)化学性污染物对环境和环境生物的影响; (3)物理性污染对环境和环境生物的影响;(4)人类对环境的影响;(5)微生物、动物、植物及其产物对环境的影响。 第六章环境污染的生物效应 (1)SO2、氟化物、O3、温室气体、酸雨等对大气污染的生物效应;(2)水域氮、磷、有机物污染的生物效应;(3)土壤农药、除草剂、重金属污染的生物效应;(4)城市化对环境和环境生物的影响。 第七章生物监测和生物学评价 (1)生物监测的概念、特点、依据;(2)大气污染生物监测中的指示植物和细菌总数测定法;(3)水污染生物监测中的虚假存单、浮游生物测定、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测定;(4)土壤污染的类型和土壤污染的生物监测;(5)生物监测基本方法中的指示生物法、现场调查法、现场盆栽定点监测法。 第八章生物与环境保护 (1)生物的生理代谢活动直接参与污染物的降解;(2)微生物降解有毒物质的机制及影响;(3)微生物对易降解有机污染物的分解和利用;(4)植物与环境保护;(5)原生动物在污水处理中的应用。 第九章有机污水的生物处理 (1)活性污泥法处理污、废水的原理;(2)活性污泥法的运行方式;(3)生物膜法废水处理的特点;(4)生物膜法的生物相;(5)生物膜法反应器类型。 第十章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 (1)生物修复的基本概念和内容;(2)生物修复的技术方法;(3)湖泊水体富营养化的生物治理;(4)海洋赤潮的生物防治;(5)地下水污染的生物治理。 五、各题型试题范例及解题要求 1、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解题要求:在下列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字母填入题干的括号内。 范例:以下污染物中属于二次污染物的是( D ) A.CO B.NO C.SO2D.光化学烟雾解答:D 2、填空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解题要求:直接将答案填在试题的空格上。 范例:污染物对生物机体的最早作用是从开始的,然后逐步在各个水

《环境生物学》_课后习题答案及复习重点

环境生物学 第一章环境污染的生物效应 1.概念解释 环境污染: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对人类以及其它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环境生物效应:各种环境因素变化而导致生态系统变异的效果。 污染源: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环境产生有害物质的场所、设备和装置。或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物发生源。 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结构、状态和性质发生变化,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是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物质组成。 优先控制污染物:由于有毒物质品种繁多,不可能对每一种污染物都制定控制标准,因而提出的在众多污染物中筛选出潜在危险大的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的对象。 污染物形态:环境中污染物的外部形状、化学组成和内部结构的表现形式。 污染物迁移: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的空间位置的移动及其引起的富集、分散、消失的过程。 污染物转化: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的作用改变形态或转变为另一种物质的过程。 2.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方式和转化途径。 迁移方式:机械迁移(水、气、重力);物理化学迁移(最重要的形式);生物迁移(吸收、代谢、生长、死亡等)。 转化途径(转化形式有物理、化学、生物转化)在大气中,以光化学氧化、催化氧化反应为主;在水体中,氧化还原作用,配合作用,生物降解作用;在土壤中,生物降解为主。 3.什么是生物转运?污染物透过细胞膜的方式。 生物转运: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和方式同生物机体接触而被吸收、分布和排泄等过程的总称。 方式:被动转运(简单扩散和滤过);特殊转运(主动运输和易化扩散);胞饮作用(吞噬作用)。 4.什么是污染物在体内的的生物转化?生物转化过程和主要反应。 污染物在体内的的生物转化:外源化合物进入生物机体后在有关酶系统的催化作用下的代谢变化过程。 过程:一般分为I、II两个连续的作用过程。在过程I(相I反应)中,外源化合物在有关酶系统的催化下经由氧化、还原或水解反应改变其化学结构,形成某些活性基团或进一步使这些活性基团暴露。在过程II(又称相II反应)中,相I反应产生的一级代谢物在另外的一些酶系统催化下通过上述活性基团与细胞内的某些化合物结合,生成结合产物,极性有所增强,利于排出。 主要反应:相I反应: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水解反应;相II反应:葡萄糖醛酸化,硫酸化,甲基化等等。 相II反应:又叫结合反应,指在酶的催化下,外源化合物的相I反应产物或带某些基团的外源化合物与细胞内物质的结合反应。MFO的组成和作用:由细胞色素P450、NADPH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和磷脂组成,具有代谢非极性的亲脂性有机化合物的作用。 5.什么是生物浓缩、生物积累、生物放大、浓缩系数,生物浓缩的机理。 生物浓缩:生物机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上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使生物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的浓度的现象。 生物积累:生物在其整个代谢活跃期通过吸收、吸附、吞食等各种过程,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以致随着生长发育,浓缩系数不断增大的现象。 生物放大:在生态系统中,由于高营养级生物以低营养级生物为食物,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在生物机体中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 浓缩系数:BCF,指生物体内某种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的浓度同它所生存的环境中该物质的浓度的比值。(可用以表示生物浓缩的程度) 机理:污染物通过生物呼吸、食物和皮肤吸收等多种途径进入生物体内,然后通过血液循环分散至生物体的各个部位,被生物的多种器官和组织吸收浓缩。生物各种器官和组织对某污染物的浓缩程度,取决于该物质在血液中的浓度,生物组织与血液对该物质的亲合性的差异以及生物组织对该物质的代谢。 6.生物对环境有哪些污染效应?其污染后果如何? 生物污染:对人和生物有害的微生物、寄生虫等病原体和变应原等污染水、气、土壤和食品,影响生物产量和质量,危害人类健康,这类污染称为生物污染。(附加) 生物对环境的污染效应有:病原微生物使人、家禽、家畜和植物致病;水体富营养化影响水体外观、气味、水生生物,产生毒素,污染饮用水;微生物代谢物污染,如H2S气体难闻且使人中毒,酸性矿水危害周围生物,硝酸和亚硝酸致病致癌,微生物毒素污染食品。 7.阐述微生物对金属汞、砷的生物转化。 汞Hg:在有氧条件下,某些细菌使元素汞氧化或使二价汞还原为元素汞;在甲基钴氨素参与下使汞甲基化;汞的甲基化与其脱甲基化过程保持动态平衡。 砷As:某些细菌氧化亚砷酸盐为砷酸盐,毒性减弱;在土壤中三价砷氧化为五价;霉菌使砷化物甲基化形成剧毒的三甲基砷。 第二章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 1.何谓酶的诱导和抑制作用?举例说明污染物对酶的诱导和抑制作用。 诱导作用:污染物使酶的合成速度增加或降低酶蛋白的分解。 举例:被多氯联苯和多环芳烃污染的河水对鱼的混合功能氧化酶(CYP1A1)具有诱导作用。 抑制作用:污染物与酶的中心功能基团结合而抑制酶的活性。 举例:DDT对Na+/K+ ATPase(腺三磷酶)和Mg-ATPase有抑制作用。 2.阐述污染物对生物大分子的影响。

初中生物知识点结构网络图

专题一 科学探究 】 科学探究 概 念 过 程 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制定计划 实施计划 拟定探究计划 准备材料用具 选出控制变量(注意排除干扰因素) 设计对照实验 得出结论 表达与交流 观察、收集、评价数据 描述现象,处理数据 撰写探究报告,交流过程结论 实 例 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

专题二 生物的结构层次 生物体结构和功 能的基本单位 细胞 结构名称 植物 动物 细菌 真菌 功能 细胞壁 √ × √ √ 保护和支持 细胞膜 √ √ √ √ 保护和控制物质进出 细胞质 √ √ √ √ 加快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流 细胞核 √ √ × √ 内有遗传物质 叶绿体 √ × × × 光合作用 液 泡 √ × × √ 含一些可溶性物质 注:“√”即为有,“×”为没有 组织 动物细胞的 分裂过程 植物细胞的 分裂过程 动物组织 植物组织 上皮组织 结 缔组织 肌肉组织 神经组织 保护组织 营养组织 分生组织 输导组织 机械组织 器官 器官 根 茎 叶 花 果实 种子 植物体 系统 循环系统 消化系统泌尿系统 神经系统 内分泌系统 运动系统 消化系统 生殖系统 呼吸系统 动物体 组成 组 成 组成 组成 组成 分裂 分化

专题三、生物与环境 1、生物的生存依赖于一定的环境 2、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3、生物圈是人类与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 环境 非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 阳光 空气 水 土壤 等 生物 依赖、影响、适应 影响 影响 包括 包括 包括 注意: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 注意:探究酸雨的危害 生态系统 非生物部分 生物部分 包括 包括 阳光 水 空气 ( CO2 O 2 )等 生产者 消费者 分解者 动物 植物 细菌、真菌 包括 草食动物 肉食动物 包括 包括 是 是 是 包括 包括 被吃 被分解 被吃 被吃 食物链 形成 食物链 形成 产生 需要 需要 需要 需要 生态平衡 蕴含 产生 被分解 生物圈 最大的 人与其他生物的共同家园 是 自我调节 能力有限

环境生物学题库

绪论: 1.环境科学:是研究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目的在于揭示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存在的 规律。 温室效应:在大气层中,CO2对光辐射是透彻无阻的,但是能吸收红外线而阻挡红外辐射的通过,就像温室的玻璃罩一样,能量进来容易出去难,大气中CO2越多热外流越受阻,地球温度上升越快,这种现象称为“温室效应”。 臭氧层的破坏:大气平流层中CO2能阻止过量的紫外线到达地面,而人类活动引起氯氟烷烃和含溴卤代烷烃排放到平流层,氯原子催化O3的分解,打破了O3的自然平衡,导致O3“空洞”。 4.酸雨:主要成分是硫酸和硝酸,SO2、NO在强光下发生光化学作用并和水汽结合形成 (pH<5.6) 5.环境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是环 境科学一个分支。 环境生物学研究的对象及目的: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间相互关系。⑴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造成的污染;⑵是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破坏。 主要研究:环境污染引起的生物效应和生态效应及其机理,生物对环境污染的适应及抗性机理,利用生物对环境监测和评价的原理和方法,生物成生态系统对污染的控制与净化的原理与应用;自然保护生物学和恢复生态学及生物修复技术。 目的:在于为人类维护生态健康,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提空科学基础,促进环境和生物的互相关系以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研究方法:野外调查和实验,实验室实验,模拟研究。 主要任务:①阐明环境污染的生物学或生态学效应。 ②探索生物对环境污染的净化原理,提高生物对环境污染净化的效率。 ③探讨自然保护生物学和恢复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 第一章 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以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加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 污染源: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物发生源称为污染源。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环境产生有害物质的场所。设备和装置。按来源分为天然污染源和认为污染源。 污染物:是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结构、状态和性质发生变化、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是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物质组成,包括自然释放、人类活动产生。 污染物进入环境主要三条途径:①人类活动过程中无意释放②废物的排放(三废) ③人类活动过程中故意的应用(杀虫剂) 11.污染物迁移方式:①机械迁移(水、气、重力)②物理—化学迁移③生物迁移(食物链 放大积累) 污染物转化形式:物理转化、化学转化、生物转化→一方面可使污染物对生物毒性降低,甚至转为无毒;另一方面使污染物生物毒性增强或形成难降解。光化学烟雾:参与光化学氧化过程的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现象。

初中生物地理知识点总结

生物 1、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2、细胞是生物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3、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的基本条件有:营养物质、、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 的生存空间等。 4、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可分成两类: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5、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6、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其中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 分解者;非生物部分如阳光、空气、水等。 7、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食物 链彼此交错连接形成食物网。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 的。 8、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 9、显微镜使用步骤:取镜和安放、对光、观察、清洁收镜。 10、目镜看到的是倒像;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物镜和目镜放大倍数的乘积。10X30=300 11、在视野看到物像偏左下方,标本应朝左下方移动物像才能移到中央;标本朝右上方 移动, 在视野看到的物像朝左下方移动。 12、载玻片上写着‘上下’,视野里看到的是‘’。方法:把写着‘上下’的 纸片左旋(或右旋)1800。 13、洋葱鳞片叶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制作:准备(擦干净、滴清水);制作(撕下内表皮、展平;盖盖玻片);染色(滴碘液、吸水) 14、染色:使细胞结构更清楚,但影响活细胞的生物活性,甚至使活细胞死亡;观察活 的细胞及其生物活性时不应染色。 15、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制作::准备(擦干净、滴生理盐水);制作(刮几下、涂抹;盖盖玻片);染色(滴碘液、吸水) 16、与植物细胞相比,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叶绿体、液泡。 17、细胞由无机物(如水、无机盐、氧等)和有机物(如糖类、核酸、蛋白质)组成。 18、细胞膜控制物质的进出;叶绿体(植物有)和线粒体(动、植物有)是能量转换器。 19、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蛋白质和DNA组成染色体;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叫基因。 20、细胞分化形成组织。人体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体。植物体无系 统。 21、病毒由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离开活细胞通常变成结晶体。 22、绿色植物可以分成四大类群:藻类、苔藓、蕨类、种子植物(包括被子植物和裸子 植物)。 23、疯牛病和克雅氏病是由一种结构改变了的蛋白质-朊病毒引起的。 24、苔藓可当作监测空气污染程度的指示植物。 25、菜豆种子是由种皮和胚(胚根、、胚轴、胚芽、子叶)构成,储存营养物质的结构 是子叶(两片),能发育成新植株的是胚。我们平常吃的豆瓣酱主要是大豆的子叶。玉米种子是由种皮、胚(胚根、、胚轴、胚芽、子叶)和胚乳构成,储存营养物质的结构是 胚乳,子叶一片。我们平常吃的面粉成分主要来自小麦的胚乳。

环境生物学第八章环境质量生物监测和生物评价

第八章环境质量生物监测与生物评价 8.1 生物监测和环境质量评价概念 环境质量:环境素质的优劣程度。即在一个具体的环境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基本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具体指自然环境质量和社会环境质量两个方面。包括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质量;又可具体划分为: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土壤环境质量、生物环境质量等。 生物环境质量:自然环境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周围生物群落构成的特点而言,不同地区生物群落的结构及组成持点不同,其生物环境质量也有差别。 ?环境质量基准: 环境因素在一定条件下作用特定对象(人或生物)而不产生不良或有害效应的最大阈值。它是由污染物同特定对象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确定的,不考虑社会、经济、技术等人为因素。或者说环境质量基准是保障人类生存活动及维持生态平衡的基本水准。具有客观性。 ?环境质量标准:国家权力机构以前者为依据,考虑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经过综合分析后,对环境中的有害因素在限定的时空范围内容许阈值所作的强制性法规,体现国家环境保护政策和要求。具有主观性。 GB3838-88“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 考察环境质量: ?环境质量调查:环境背景值、自然环境状况、区域污染状况、人类干扰、环境因素危害等。 ?环境质量监测:对环境指标进行定期的或连续的监测、观察和分析其变化。 ?环境质量评价:按照一定的标准,采用相应的方法对环境质量进行评定、比较及预测。?环境质量调控:达到一定的标准;污染物不超出许的容纳量。 ?环境质量预测: 环境质量未来趋势所作的推断。 ●生物监测:生物监测是利用生物个体、种群或群落对环境污染或变化所产生的反应阐 明环境污染状况,从生物学角度为环境质量的监测和评价提供依据。 ?具体就是利用生物对环境毒物、污染物的反应变化及变化程度去监测评价环境质量的变化、受污染程度。 ?生物监测重点放在个体和生态系统级的生物反应上 ?生物监测至少应具备条件:对比性;重复性 ◆生物监测内容包括: ?生态环境变化 ?生物个体急性、亚急性、慢性的毒性测定

孔繁翔《环境生物学》课后习题第一~四章

绪论P18 1.你认为环境科学的形成及其研究范畴与传统学科有哪些异同?(略) 环境生物学: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是环境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加) 2.环境生物学的研究对象和目的是什么?P9 环境生物学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包括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造成的污染和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破坏即对自然资源得不合理利用)的环境之间的关系。(加) 研究对象为:环境污染引起的生物效应和生态效应及其机理,生物对环境污染的适应及抗性机理,利用生物对环境进行监测和评价的原理和方法;生物或生态系统对污染的控制与净化的原理与应用;自然保护生态学和恢复生态学及生物修复技术。 目的:为人类维护生态健康,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提供科学基础,促进环境与生物的相互关系以利于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环境生物学在环境科学研究中有哪些作用?(略) 4.如何开展环境生物学的研究?P11 野外调查和试验;实验室试验;模拟研究。 第一章环境污染的生物效应P67 1.概念解释 环境污染: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对人类以及其它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P21 环境生物效应:各种环境因素变化而导致生态系统变异的效果。P22 污染源: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环境产生有害物质的场所、设备和装置。或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物发生源。P23 污染物: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结构、状态和性质发生变化,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是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物质组成。P24优先控制污染物:由于有毒物质品种繁多,不可能对每一种污染物都制定控制标准,因而提出的在众多污染物中筛选出潜在危险大的作为优先研究和控制的对象。P26 污染物形态:环境中污染物的外部形状、化学组成和内部结构的表现形式。P30 污染物迁移:污染物在环境中发生的空间位置的移动及其引起的富集、分散、消失的过程。P28 污染物转化:污染物在环境中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的作用改变形态或转变为另一种物质的过程。P34 2.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方式和转化途径。P28,34-35 迁移方式:机械迁移(水、气、重力);物理化学迁移(最重要的形式);生物迁移(吸收、代谢、生长、死亡等)。

初中生物中考结构与功能知识点汇总

2017年中考生物结构与功能知识点汇总 1、生物体(病毒除外)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是。 2、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的主要场所是,它的结构单位是。 3、形成尿液的器官是,它的结构单位是。 4、进行物质交换的血管是。特点有,,,。 5、人体进行气体交换的主要器官是,它的结构单位是。 6、神经系统的结构功能基本单位是,它的功能是。 7、血液偱环的动力器官是,主要由组织构成。 8、分泌胆汁的器官是,主要由组织构成。 9、管壁均是单层上皮细胞的结构有。。。 10、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完成神经调节的基本结构是。 11、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功能是和。 12、光合作用的场所是。对维持平衡有重要意义。 13、呼吸作用的场所是。它为生命活动提供。 14、植物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是。 15、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是。 16、运输有机物的是。 17、蒸腾作用水分散失和气体交换的主要结构是。 18、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是。 19、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是。 20、染色体的结构是由和。 21、病毒的结构是和。 22、细菌单细胞生物,但是它和真菌、动物、植物比较没有。 23、一朵花最主要的结构是和。 24、新植物体的幼体是。由,,,组成。 25、反射弧的结构有,,,,。

2017年中考生物概念流程图汇总 1、细胞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2、基因:细胞核染色体 DNA 基因 3、细胞分裂过程:细胞胞核细胞质细胞膜细胞壁 4、植物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 5、动物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 6、蝗虫的不完全变态发育:受精卵若虫成虫 7、家蚕的完全变成发育:卵幼虫蛹成虫 8、青蛙的变态发育:受精卵蝌蚪幼蛙成蛙 9、人的发育:受精卵胚胎婴儿幼儿少儿青春期成人 10、植物的一生:种子萌发幼苗开花传粉受精结果 11、生物分类层次:界门纲目科属种 12、水分进入植物体:土壤溶液根尖成熟区茎导管叶脉导管叶片气孔 13、植物的进化: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种子植物被子植物双子叶植物 14、无脊椎动物的进化:原生动物腔肠扁形线虫环节软体节肢 15、脊椎动物的进化:鱼纲爬行纲两栖纲鸟纲哺乳纲 16、氧气进入组织细胞:肺的通气肺泡内的气体交换氧气在血液中的运输组织细胞间气体交换 17、反射弧的冲动传导:感受器传入神经元中间神经元传出神经元效应器 18、米饭的营养物质进入组织细胞: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小肠绒毛管小肠毛细血管血液中的运输组织细胞周围毛细血管组织细胞 19、视觉形成:光线角膜房水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视神经大脑视觉中枢 20、听觉形成:声波外耳道鼓膜鼓室听小骨耳蜗位听神经大脑皮层听觉中枢 21、尿液形成和排出:血液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肾盂输尿管膀胱尿道 22、生物进化总趋势:低等高等水生陆生简单复杂

微生物学精品课程建设汇总

《微生物学》精品课程建设 自评报告 课程名称微生物学及实验 所属一级学科名称理学(07) 所属二级学科名称生物科学类(0704) 课程负责人杨翔华 申报日期2006年4月28日 二○○六年四月

一、《微生物学》课程建设简介 《微生物学》系列课程是为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本科和研究生开设的一门集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为一体的专业基础课。教改后的总学时48学时,其中理论教学32学时,实验教学16学时。 微生物学即是研究微生物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是现代分子生物学、现代遗传学和现代生物技术等前沿学科的基础课程;更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广泛应用于环境科学与工程、发酵工业、生物化工、生物农药、食用菌生产、生物肥料、抗生素生产等领域。微生物学的发展对上述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我校开设微生物学课程的专业和办学层次共8个,见表一: 表一微生物学系列课程教学对象和学生层次统计 本课程师资力量雄厚,课程组教师目前承担或参加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共5项,多次获得国家和省级教学及教改成果奖,在我校的学科建设中占有突出地位。 在校院系共同努力之下,我校的《微生物学》课程建设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平,具有良好的课程建设基础,目前已形成了一个具有比较科学、完善的课程体系,利用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和采用综合与分散结合、抽象与形象结合、师生互动启发式等教学法,增加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任课教师以国内外的访问学者、参加学术会议和培训班等途径,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同行之间的交流,将科学研究与教学紧密结合,以科研促教学,具备了丰富的精品课程建设的能力和经验。在以后的课程建设当中,我们将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加强《微生物学》的双语教学工作和教学方法改革,注重教学效果的科学检测,不断完善和调整建设的内容和方法。该课程的建设对其它相关学科,如环境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物工艺学、环境生物工程等课程的建设将起到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并且为我校以后申报环境科学与工程硕士一级学科及博士点、生物化工博士点打下良好基础。 二、师资队伍建设 《微生物学》课程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课程组全体教师一致认为教书育人是师资队伍建设的第一要素,这是本课程组多年来形成的风气也是我们最大的特色,曾多

最全面最新整理初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人教版(精华版)

初中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人教版 初中生物与学习其它理科一样,生物学的知识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所以想要学好初中生物做好知识点的归纳整理很重要。 初中生物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 、生物能 进行呼吸 3 、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5 、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 、由细胞构成( 病毒除外) ▲调查的一般方法 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 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分析、撰写调查报告 生物的分类( 按照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 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生物圈的范围: ( 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 昆虫、细菌等; 水圈的大部:距海平面150 米内的水层; 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 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光、水分、温度等 ▲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P15 ▲探究的过程:1、提出问题 2 、作出假设 3 、制定计划4、实施计划 5 、得出结论 6 、表达和交流▲对照实验( P15) ▲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最常见的生物间关系是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关系、 合作关系、寄生关系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是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 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对环境的适应P19 的例子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增加土壤的通气性 ▲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 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

环境生物学考试重点

绪论 1、什么是环境生物学? 环境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是环境科学的一个分支学科。 2.自由发挥题(理解)P9~12 环境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是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之间相互关系 环境生物学的研究目的在于为人类维护生态健康,保护和改善环境,为合理利用自然和自然资源提供科学基础,促进环境和生物的相互关系以有利于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环境生物学的任务: ①阐明环境污染的生物学或生态学效应。 ②探索生物对环境污染的净化原理,提高生物对污染净化的效率。 ③探讨自然保护生物学和恢复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 环境生物学的研究内容:①环境污染的生物效应②环境污染的生物净化③保护生态学环境生物学的研究方法:①野外调查和试验②实验室试验③模拟研究 第一章环境污染的生物效应 3.环境污染: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的结 构和功能发生改变,对人类以及其它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 4.环境效应——环境污染导致的环境变化 环境生物效应:指各种环境因素变化而导致生态系统变异的结果。 环境化学效应:在多种环境条件的影响下,物质之间的化学反应所引起的环境效果。如:酸雨、光化学烟雾等。 环境物理效应:物理作用引起的环境效果。如热污染、噪声污染等。 5.生物转运: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和方式同生物机体接触而被吸收、分布和排泄等过程 的总称。 6.生物转运的方式及特点:必考。 7.污染物在体内的的生物转化:外源化合物进入生物机体后在有关酶系统的催化作用下的 代谢变化过程。 过程:(理解)一般分为I、II两个连续的作用过程 相I过程(反应) 外源性化合物在有关酶系统的催化下经由氧化、还原或水解反应改变其化学结构,形成某些活性基团(-OH、-SH、-COOH、-NH2)或进一步使这些活性基团暴露。

环境生物学孔繁祥课后题+提纲+重点

Z h o n g D i a n 绪论 1.环境科学:是研究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科学。目的在于揭示人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存在的规律。 2.温室效应:在大气层中,CO2对光辐射是透彻无阻的,但是能吸收红外线而阻挡红外辐射的通过,就像 温室的玻璃罩一样,能量进来容易出去难,大气中CO2越多热外流越受阻,地球温度上升越快,这种现象 称为“温室效应”。 3.臭氧层的破坏:大气平流层中CO2能阻止过量的紫外线到达地面,而人类活动引起氯氟烷烃和含溴卤代 烷烃排放到平流层,氯原子催化O3的分解,打破了O3的自然平衡,导致O3“空洞”。 4.酸雨:主要成分是硫酸和硝酸,SO2、NO在强光下发生光化学作用并和水汽结合形成(pH<) 5.环境生物学:是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是环境科学一个分支。 6.环境生物学研究的对象及目的:研究生物与受人类干扰的环境间相互关系。⑴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造成 的污染;⑵是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和破坏。 主要研究:环境污染引起的生物效应和生态效应及其机理,生物对环境污染的适应及抗性机理,利用生物 对环境监测和评价的原理和方法,生物成生态系统对污染的控制与净化的原理与应用;自然保护生物学和 恢复生态学及生物修复技术。 目的:在于为人类维护生态健康,保护和改善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环境,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提空科学基础, 促进环境和生物的互相关系以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 研究方法:野外调查和实验,实验室实验,模拟研究。 主要任务:①阐明环境污染的生物学或生态学效应。 ②探索生物对环境污染的净化原理,提高生物对环境污染净化的效率。 ③探讨自然保护生物学和恢复生态学的原理与方法。 第一章 1.环境污染:是指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扩散、迁移、转化,使环境系统结构与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以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现象。(加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 2,污染源:造成环境污染的污染物发生源称为污染源。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环境产生有害物质的场所。设备和装置。按来源分为天然污染源和认为污染源。 3.污染物:是进入环境后使环境的正常组成结构、状态和性质发生变化、直接或间接有害于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是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物质组成,包括自然释放、人类活动产生。 4.污染物进入环境主要三条途径:①人类活动过程中无意释放②废物的排放(三废)③人类活动过程中故意的应用(杀虫剂) 5.污染物迁移方式:①机械迁移(水、气、重力)②物理—化学迁移③生物迁移(食物链放大积累) 6.污染物转化形式:物理转化、化学转化、生物转化→一方面可使污染物对生物毒性降低,甚至转为无毒;另一方面使污染物生物毒性增强或形成难降解。 光化学烟雾:参与光化学氧化过程的一次污染物和二次污染物的混合物所形成的烟雾现象。 7.生物转运:是指环境污染物经各种途径和方式同生物机体接触而被吸收、分布和排泄等过程。方式包括:被动转运、特殊转运、胞饮作用(内吞作用) 8.污染物生物转化:是指外源化合物进入生物机体后在有关酶系统的催化作用下代谢变化过程。 9.生物转化:是指外源化合物进入生物机体后在有关酶系统的催化代谢变化过程。 10.污染物的吸收主要通过消化管、呼吸系统、皮肤三条途径。生物转化的过程:生物体内的生物 转化一般分为Ⅰ、Ⅱ两个连续作用过程。相Ⅰ反映,外源性化合物在有关酶系统的催化下经由氧化还原或 水解反应,改变其化学结构,形成某些活性基团或进一步是这些活性基团暴露;相Ⅱ反应中,相Ⅰ反应的

环境生物学复习大纲

环境生物学复习大纲 绪论 一、环境与环境问题 二、环境生物学概述 1. 掌握环境生物学的定义、任务和研究内容 2. 掌握环境生物学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 第一章环境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 第一节环境污染概述 第二节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与转化 第三节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 第四节环境污染物在生物体内的浓缩、积累与放大 第五节生物对污染物在环境中行为的影响 掌握环境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与转化、在生物体内的生物转运和生物转化以及在生物体内的浓缩、积累与放大。 1.名词解释:环境污染、环境生物效应、污染源、污染物、优先控制污染物、污染物转化、生物污染、生物转运、生物浓缩、生物积累、生物放大。 2.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方式和转化途径。 3.什么是生物转运?污染物透过细胞膜的方式。植物和动物对污染物的吸收途径有哪些? 4.什么是污染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请简述生物转化过程和主要反应。 5.什么是生物浓缩、生物积累、生物放大和浓缩系数,前三者有何区别。 第二章污染物对生物的影响 第一节污染物在生物化学和分子水平上的影响 第二节污染物在细胞和器官水平上的影响 第三节污染物在个体水平上的影响 第四节污染物在种群和群落水平的影响 第五节化学污染物对生物的联合作用 掌握环境污染物在不同水平上对生物体的影响规律;污染物对生物体的联合作用。 1.名词解释:靶器官、效应器官、环境激素、优势种、敏感种、种的多样性、协同作用、相加作用、独立作用、拮抗作用 2.何为酶的诱导和抑制作用?目前研究较多的诱导酶有哪一些?酶的抑制作用可以分为几种类型,举例说明酶的抑制作用。 3. 污染对生物大分子蛋白质、DNA和脂肪的影响如何?金属硫蛋白有哪些作用? 4. 污染物在细胞和个体水平上的影响有哪些?

初中生物中考总复习——重要知识点(图、表等)

初中生物中考总复习——重要知识点(图、表等) 人教版 班级姓名学号 方法:图文结合;记忆是基础,理解是关键。要求:一定要抓住重点、熟悉教材。 作为一个中学生必须具有: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一种顽强的拼搏意志,一种锲而不舍的进取精神! 七年级上 1.1生物的主要特征:①生物的生活需要②生物能进行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④生物能对作出⑤生物能生长和⑥除以外,生物都是由构成的。 1.2生物圈:地球表面全部生物及发生相互作用的自然环境的总称,也称全球生态系统(最大的生态系统,是所有生物的家园)。如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向上可到达约的高度,向下深入左右的深处,为的圈层,包括、、。 动植物等所有生物生存需要的基本条件都是:、、和,还有适宜的和一定的。 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可以分为:一类,如、、、等;另一类是(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包括:关系、关系、关系等)。 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和。生物适应性是。同时,生物对环境是有的,通过自己的不断和环境。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环境,生物;生物环境,生物又影响。生物与环境是一个。 1.3生态系统:是指、。具有一定的能力,但有一定的限度。 A.下图为某生态系统各生物之间形成的关系,据图回答: (1)图中部分是一个生态系统中的部分(包括:、、), 和部分(是各种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如,等等。 (2)图中[①] ,主要指;能通过制造(释放),不 仅养活了自身,还为的生存提供。 (3)图中[④] ,主要指和(能利用而获得能量),将死动植 物的残体的分解成,归还土壤,供重新利用,保证自然界中 物质循环。 (4)图中标号②③是指,地以为食。 B.下图为某一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以“→”标好未连好的食物链) (1)食物链:是指和之间的关系,主要是的关系,而这样形 成的。食物网: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有许多条彼此 而形成。生态系统中的、沿着和 流动的。如果DDT化学药剂喷洒在草上,则在图中各生物中,的体内DDT的含 量最高。 (2)此图中共有条食物链。最长的一条为:;能量和物质传递中,损失最多的一条是:。 (3)图中,生产者是:,消费者有:。 (4)图中,数量最多的生物是。若狐、鹰受到保护,的数量会明显增加,而的数量会减少。 (5)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各种和是相对平衡的状态。其特点:平衡是。 1.4生物圈中的生态系统有、、、 、、、等。(知道它们的特点、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