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教育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激励教育

作者:崔奕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01期

摘要:在中职语文教学中,适当应用激励教育,创设形式多样的教学情景,增加师生情感交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学生内在潜能,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一种好的途径,同时也是改变死板教学课堂的一种新的教学方法,在情境中激励学生的读、问、想、演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大大的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关键词:语文激励教育能力兴趣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1(a)-0169-01

目前,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不高,学习方法简单有的甚至还有厌学情绪。如果不引起重视,加以扭转,必然会影响对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及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升。

1 激励学生有感情地读

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因此,课堂上要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时间读书思考,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体会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在教师范读课文前可以先让学生来朗读,对学生读得好的地方要积极鼓励,对学生读的不到位的地方要给以指导,切不可一味的批评指责,挫伤学生朗读的积极性。有些学生怕读不好、出洋相,因此不敢高声朗读,更不敢读出感情,这时教师要积极鼓励他们,帮助他们消除心理障碍,放胆去读。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郁达夫的《故都的秋》,都是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佳作。对这样的文章,不读就难以领会文章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特色,不读就难以理解朱自清那夹杂着的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的感情,就难于理解郁达夫为何眷恋那带着“清、静、悲、凉”特色的故都的秋。此外,我们都知道文言文的阅读往往使学生会产生畏惧情绪,而且阅读能力很低,因此我在教学中往往先把文言文的内容用白话故事给学生讲出来,或是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利用影像的播放把整个故事放映出来。首先让学生在头脑中有个感性认识,然后伴随着故事情节再去读。如《完璧归赵》一课就是把秦王欲以城求壁、保壁归壁、秦廷抗辞的整个过程以讲故事的方式先讲出来,然后再让学生带着整个故事去读文章,最后多读、熟读,这样才能使学生体会到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及全文显示的内容,才能激励学生读古文、学古文的兴趣。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激励学生多读。

2 激励学生大胆地问

疑是思维的开端,质疑可以激起智慧的火花,在课堂上,学生敢于质疑是积极思维的表现。教师应该尊重与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创设激发学生质疑问难的学习环境,激励学生大胆地问、积极

地问。在课堂上要鼓励学生解放思想,敢于质疑、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和同学争辩。如《雷雨》中在介绍完背景资料后,让学生进行了分角色朗读课文,然后让学生产生质疑,学生提出了种种疑问:鲁侍萍为什么不直接说出自己的身份?周仆园为什么不认鲁侍萍?周仆园为什么不认鲁大海?鲁侍萍为什么不认周萍?等等。又如在《记念刘和珍君》一课时,可让学生找出矛盾的词句来思考。然后提出质疑:“记念”和“忘却”不是自相矛盾吗?“刘和珍是我的学生”同“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这“是”和“不是”不又矛盾吗?这样既很好地理解了文章的思想,又养成了学生深思质疑的兴趣。“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使学生感到有问题要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就要激励学生大胆的问,问题的解决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

3 激励学生大胆地想

爱因斯坦认为:“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正是有了想像,人类才能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以大胆、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创造性的探索,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所以想像构成了创新的基础,是一种极其可贵的思维品质。在教学中,教师不但要用生动、形象、具体的语言描绘作品中的人物或情景,还要给学生自由想像的机会,激励学生大胆地进行再创造,甚至是猜想。在讲授《故都的秋》的第四段“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到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怎样激活这段文字呢?我设置了几个问题:为什么会有“脚踏上去”的动作?作者为什么不说“没有声音,没有气味”。却说“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加了个“也”字,似乎在与另一种情景相比较,而这种情景则是大家所熟悉的,那是一种什么情景?于是学生展开联想与想像,调动以往的生活体验,回答说:“雪”、“似花非花的雪花”、“雪后观景”。尽管多数学生并不认识槐树,更没见过秋天槐树落蕊的情景,但通过想像,却似乎看到了这样一幅画面:秋天的清晨,作者起来打开房门,惊喜地看到院子里槐树的落蕊铺了一地,于是就像早上醒来才发觉夜里静悄悄地下了一场大雪那样,怀着欣喜而又好奇的未泯童心,去踏上几脚,却发现“声音也没有”,不像踏雪那样会发出“吱嘎、吱嘎”的声响,然后拾起一把,闻一闻,“气味也没有”,同雪一样清爽,一阵扫后,只留下“一条条扫帚的丝纹”,槐花就这么静悄悄地走了,“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一种悲凉弥散开来。通过这种想像,学生走近了作者、走进了作者笔下凄美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韵味。

4 激励学生勇敢的演

学生对表演课文中的人物有着浓厚的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把一些故事情节性强、易于表演的课文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自导自演,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能促使学生钻研课文,深入领会课文内容。如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虽是文言文,但故事比较浅显。让学生分别扮演其中的邹忌、客人、妻、妾,要求学生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来表现人物不同心理。仔细地揣摩角色,体会用怎样的语气、表情来表现人物的心态。再如《项链》一课也可让学生来按角色演,通过表演来表现剧中女主人公玛蒂尔德是一个爱美、单纯、勇敢、追逐物欲、崇尚金钱、艳慕虚荣的人物性格特征。然后再把学生演的整个过程录制下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