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七年级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生物复习提纲

[初一七年级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生物复习提纲
[初一七年级下册][知识点归纳总结]生物复习提纲

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

第八章人体的营养

第一节人类的食物

▲食物的营养成分

蛋白质和双缩脲试剂产生络合物,呈现紫色反应。双缩脲试剂A液是浓度为为0.1g/mL 的氢氧化钠溶液,B液(淡蓝色)是浓度为0.01/g/mL的硫酸铜溶液。实验时,要依次将A 液(2mL)、B液(3-4滴)加入。如果稀释不够,反应后的产物容易粘固在试管壁内,反应不够彻底。

吲哚酚试剂(2,6-二氯酚靛酚纳)和维生素C溶液产生化合物,呈褪色反应。维生素C 也可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食物中的六大营养成分:水、无机盐(无机物)、糖类、脂肪、蛋白质和维生素(有机物)。

三大产热营养素:糖类、脂肪、蛋白质。

▲食物中营养成分的作用

人体所需主要营养成分

焦热量,而脂肪释放38.91千焦热量。

阳光中的紫外线能使皮肤内的7-脱氧胆固醇转化为VD。

鱼肝油中富含V A和V D.

第二节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

消化系统:消化管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

消化管: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具有容纳、磨碎、搅拌和运输食物等功

能。

消化腺:唾液腺、胃腺、肠腺、肝脏、胰腺。分泌(大部分含有消化酶的)消化液,促进消化管中食物的分解。

消化:食物的营养成分在消化管内被水解成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的过程。

糖尿试纸用于检测糖尿病,尿液中含有葡萄糖,则试纸发生颜色变化。

唾液淀粉酶只有在与人的口腔温度37摄氏度相同时才能发挥它的最佳效果,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它的催化能力。

人体内消化分为机械性消化、化学性消化和微生物消化。

吸收:营养物质的吸收是指食物中水、无机盐、维生素以及食物经过消化后形成的小分子营养物质,通过消化管粘膜上皮细胞进入血液的过程。

吸收的部位:口腔和食管几乎没有吸收养分的功能,胃吸收部分水分和酒精,大肠吸收少量水分、无机盐和部分卫生素,小肠吸收绝大部分营养物质。

口腔:牙齿切断、撕裂、磨碎食物,舌搅拌食物,使食物与唾液充分混合。

三大唾液腺:腮腺位于两耳之前,颔下腺位于下颔两侧,舌下腺位于口腔底部,均各有导管将所分泌的唾液输入口腔。液腺分泌唾液,唾液淀粉酶能够消化淀粉,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成人每天分泌的唾液大约为1-1.5L。唾液可以湿润和溶解食物,以易于吞咽,并引发味觉,还可保护和清洁口腔,杀菌。鼻咽部感染时,各唾液腺都可能被感染,其中腮腺是腮腺炎病毒的主要侵犯目标。腮腺炎表现是腮腺的发炎与肿大,且伴有发烧及吞咽时的剧痛。

咽:位于鼻腔与口腔的后方,是饮食和呼吸的共同通道,自上而下,分为鼻咽、口咽与喉咽三部分。

食管:呈管状,长约25cm,靠蠕动,将食团推入胃中。

胃:囊状,能容纳1-2L食物,食物停留时间长(4-5h),胃壁肌肉发达。通过蠕动搅磨食物,使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胃壁上有胃腺(微小腺体)分泌胃液,胃液中有蛋白酶,蛋白酶能将食物中的蛋白质分解为多肽(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氨基酸)。胃液分泌过少出现消化不良,过多会出现反酸、胃痛等现象。(胃液中有盐酸)

小肠:分为十二指肠、空肠和回肠三部分。通过蠕动,促进消化,并将食物推入大肠。肠壁上有肠腺,分泌肠液,小肠内有胆管和胰管(胰,第二大消化腺)的开口。小肠内有肠液、胰液、胆汁,消化液中的酶使食物中淀粉最终分解为葡萄糖,蛋白质最终分解为氨基酸,脂肪最终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小肠的结构特点(利于吸收营养物质):1.长度长(约5-6米)2.内表面积大(内表面积约200平方米)3.小肠绒毛壁、毛细血管壁薄(都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肝脏:人体最大的腺体,位于腹腔上方偏左,成人肝脏重约1.5kg。它分泌的胆汁汇集于胆囊中储存,食物进入小肠时,胆囊收缩,通过胆管把胆汁送入小肠(十二指肠)。胆汁不含消化酶。

胰腺位于胃的下方,是一条狭长而扁平的腺体,分泌的胰液(多种酶)经胰管注入小肠(十二指肠)。

大肠:通过蠕动,将食物残渣推向肛门,粪便通过肛门排除。

乳化作用:由于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使本来不能混合到一起的两种液体能够混到一起的现象称为乳化现象。(胆汁能乳化脂肪成为脂肪微滴)

纤维素:糖类,无甜味,细胞壁主要成分,人体不能消化纤维素,但食草动物含有纤维

素酶可消化纤维素。

第三节合理膳食

▲营养评价

正常体质指数:体重(Kg)/身高(m)2=18.5-25

▲饮食习惯和饮食结构影响营养状况

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都属于营养失调,造成营养失调的主要原因是不良的饮食习惯和不合理的饮食结构。

一日三餐(能量)比例:3:4:3

▲均衡膳食

盐分过多:导致高血压。

三低一高:低盐、低糖、低脂、高纤维。

平衡膳食宝塔

引起的食物中毒、化学性食物中毒和真菌中毒。真菌中毒包括两种情况:由于吃了含有毒素的毒菌而引起的中毒和由于吃了被毒菌产生的毒素污染过的食物而引起的中毒。

第九章人体内的物质运输

第一节血液

人体内细胞的正常生活需要摄入各种各样的营养物质,并排除代谢废物。营养物质和废物的运输依赖于循环系统。循环系统主要是指血液循环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由心脏和血管组成,血液在心脏和血管中循环流动。

▲血液的组成和功能

柠檬酸钠,一种抗凝剂,可以防止血液凝固。

RBC-红细胞,WBC-白细胞,Hb-血红蛋白,PLT-血小板。

血液的作用:运输氧和而氧化碳、运输营养物质和废物,防御保护,调节体温。

血小板中的纤维蛋白原呈网状凝结血细胞。

二氧化碳在小肠毛细血管中增多,氧气在小肠毛细血管中低,营养在小肠毛细血管中高。

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的壁都很薄,所以,血浆中的营养成分可以进入组织细胞

间隙形成组织液,组织液中的成分也可以回到血浆中。组织液中的成分也可以进入毛

细淋巴管内形成淋巴,淋巴再通过淋巴循环进入血液循环中。

▲血量、输血和血型

成年人的血量相当于本人体重的7%~8%左右,一个60公斤体重的人,约有血液4500毫升。

一次失血超过1200~1500毫升(30%),就会发生生命危险。一次失血超过800~1000毫升,就会出现头晕、心跳、眼前发黑和出冷汗等症状。如果一次失血不超过400毫升(10%),所丧失的血浆成分和血细胞,可以在短期内得到补充而恢复正常。健康的成年人每次可以献血200~300(5%)毫升。

《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的开始实施时间是1998年10月1日。公民(18岁-55岁)献血可献全血或成分血,其中献全血的间隔时间要达到6个月,献成分血(指献血小板)的间隔时间要达到1个月。

1829年,英国医生布伦德尔,第一次完成了人与人之间的输血试验。1900年,奥地利医学家卡尔·兰德斯坦纳发现了人类的血型。1930年,兰德斯坦纳获得诺贝尔奖

▲A、B、AB、O四种血型组成ABO血型系统

“+”表示有凝集反应,“-”表示无凝集反应

ABO血型系统输血关系

尽管异型血之间可以输血,但原则上还是以输同型血为佳,因为异型血之间输送时,如果输血太多或太快,输入的凝聚素来不及稀释,可能会引起凝集反应。两种异型血之间不能互相输血,即A 型血可以输给AB型血的人,而AB型血就不能输给A型血的人。

A型标准血清为抗B血清,A型标准血清为抗A血清。

第二节血液循环

血液循环是指血液在心脏和全身血管中进行的循环流动。系统的组成器官心脏和血管决定血液按照一定方向不停地流动。

▲血液流动的隧道——血管

血管分布在全身各处,是血液运输的管道。血管可以分为三类:动脉、静脉、毛

动脉出血止血法:止血带止血法、指压止血法、压迫伤口止血法。

▲血液运输的动力器官——心脏及血液循环途径

血液流动的动力来自心脏。

人的心脏位于胸腔中部偏左,在左右两肺之间,形状像桃子,大小与本人拳头差

不多。

心房收缩,心室舒张,动脉瓣关闭,房室瓣开放。 心室收缩,心房舒张,动脉瓣开放,房室瓣关闭。 心房和心室都舒张,此时动脉瓣关闭,房室瓣开放。

心脏在跳动过程中,心室和心房可以同时舒张,但不能同时收缩。 血液循环的途径:

左心室 主动脉 全省动脉 毛细血管网 各级静脉 上下腔静脉 右心房(体循环)

(始) (止) 右心房 肺静脉 肺部毛细血管网 肺动脉

右心室(肺循环)

(止) (始) 心率: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

成年人心率一般在60-100次/分,低于60次/分则为心动过缓,高于100次/分则为心动过快。运动员比非运动员低。平均心率为75次/分。

每搏输出血量:心脏每次收缩时由心室向动脉输出的血量。正常人在安静状态下每搏输出血量约为70mL 。

每分输出量(心输出量):心脏每分钟输出的血量。

心动周期:心脏每收缩和舒展一次为一个心动周期。当心动周期为0.8s 时,心房

收缩期为 黑格代表收缩期,空格代表舒张期,每个代表0.1s

冠脉循环

心音:收缩0.12s-0.14s ,舒张0.08s-0.10s

肺循环的意义:为人体各个组织细胞不断运来营养物质和氧,运走二氧化碳等废物。

▲血压和脉搏

血压:血液在血管内向前流动时,对血管壁产生的侧压力。一般所说的血压是指体循环的动脉血压,测量肱动脉。表示方式为:收缩压/舒张压

收缩压:心室收缩时,动脉血压所达到的最高数值。

舒张压:心室舒张时,动脉血压所达到的最低数值。

高血压:一个人在安静状态下的收缩压经常超过18.7kPa或舒张压经常超过

12kPa。

低血压:一个人在安静状态下的收缩压经常低于12.0kPa或舒张压经常低于6.7kPa。

血压过高会增加心脏的负担,易使血管破裂;过低则使血流缓慢,血液运输效率

降低,从而影响器官组织的正常活动。

血液由血压高的地方由向血压低的地方流动。

脉搏:由于左心室间断性地向主动脉射血,从而使动脉血管壁一张一缩的搏动,

像波浪一样沿着动脉壁向离心方向传播。

脉搏的数值与心率相同。

第十章人体的能量供应

第一节食物中能量的释放

▲食物中储存能量

热价:每克食物在体外充分燃烧时释放的能量,是食物的热价。热价分为物理热

价和生物热价。

食物的热价反映出食物中储存能量的多少。人体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主要来自

糖类,其次是脂肪,脂肪还是储备的能源物质。

三大有机物的热价:糖类——17 kJ/g(相当于4 kcal);蛋白质——23 kJ/g(相

当于5 kcal)(在人体氧化是为17 kJ/g);脂肪——38 kJ/g(相当于9 kcal)。

人类生命活动的根本能源是太阳能。

▲细胞通过呼吸作用释放能量

呼吸作用:生物体细胞内葡萄糖等有机物氧化分解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呼吸作用的实质: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一部分用于维持体温的恒定,另一部

分用于推动各种生命活动。

呼吸作用的意义:为生命活动提供动力。

人体的产热和散热过程能够维持相对体温的相对平衡。人体产热的主要器官是骨

骼和肝脏。人体散热的主要器官是皮肤。

脂肪是备用的贮能物质,一班贮存于皮下等处。

第二节人体细胞获得氧气的过程

人体吸入氧气和排出二氧化碳是通过呼吸系统完成的。

▲呼吸道和肺组成呼吸系统

呼吸道和肺组成呼吸系统。呼吸道包括鼻、咽、喉、气管和支气管,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肺是人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场所。

鼻鼻是呼吸道的起点,鼻孔与外界相同,内有鼻腔,鼻腔内表面有鼻粘膜。鼻粘膜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粘液腺,粘液腺可以分泌粘液。鼻腔上部黏膜内还有接受刺激的嗅觉细胞。用鼻呼吸可使吸入的气体变得温暖、湿润、清洁。

气体大都以回旋式的形式接触嗅觉细胞,做短促而频繁的呼吸运动有助于分辨气体。

咽和喉咽是气体和食物的通道。喉位于咽的后下方,由软骨(咽部的最大软骨是甲状软骨)和声带(两片)(男性的声带长而宽,所以声音粗而低;女性的声带短而窄,所以声音细而高)组成。吞咽时,会厌软骨会盖住喉的出入处。

有时感冒会引起咽部发炎,此时应多喝白开水(不可过热),少吃有刺激性的食品,少喝酒,不抽烟等。

气管气管壁由C形软骨支撑,管壁上有粘液腺。管壁内有纤毛。纤毛摆动将粘液推向喉。气管后面的软骨缺口处由肌肉相连与食管相接触。气管和支气管感染时不及时治疗,易引起肺炎。

树形分支:气管、支气管、细支气管、呼吸性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管是几个肺泡囊的共同通道。相邻肺泡之间的组织叫肺泡膈。肺泡膈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弹性纤维、肺泡吞噬细胞。肺泡之间有小孔,气体可交换;在肺被感染时,微生物也可以经过这些小孔在肺内扩散。

肺位于胸腔,左右各一个,中间包着心脏。新鲜的肺是粉红色的(经常吸烟的人的肺呈灰黑色),由细支气管的树状分支和肺泡组成。肺泡位于最细的细支气管末端。人体的肺泡总数越3亿个,总面积有100m2。肺泡壁由单层细胞构成,缠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弹性纤维使肺有较好的回缩能力,有利于排出肺内气体,使更多的新鲜气体进入肺泡中。患哮喘病的人,弹性纤维失去原有弹性。

▲呼吸运动与肺通气

肺通气:人体从外界吸入空气,呼出肺泡内的气体。外界与肺泡之间的气体交换,就是呼吸,即肺通气。

肺通气由胸廓和膈的运动引起的。胸廓由脊柱、肋骨、胸骨及肋间肌组成,底部由膈封

顶。

胸廓有节律地扩大和缩小,从而完成了呼气和吸气,这就是呼吸运动。

呼吸肌:主要有肋间肌和膈肌。

深呼吸时,除了肋间肌和膈肌之外,还有胸大肌、腹部肌肉、背部肌肉等的参与。

▲肺的换气

气体扩散:气体可以由浓度高的一侧向浓度低的一侧运动。

肺的换气:肺泡与血液之间的进行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

肺活量:一次呼吸运动中肺的最大通气量。

肺活量=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

肺总容积=肺活量+余气量

余气量:尽力呼气后肺内残留的气体量。

补呼气量:平静呼气后,再尽力呼气所呼出的气体量。

潮气量:平静呼吸时,吸入或呼出的气体的量。

补吸气量:平静吸气后,再尽力吸气所吸入的气体量。

此外,每次呼吸所吸入的气体并不能全部进入肺泡,其中的一部分停留在鼻腔等处,约为150mL。

肺活量反映一次呼吸运动中最大通气量,它是衡量肺工作能力高低的标志。

▲组织气体交换

组织气体交换是血液与细胞之间进行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

氧气在人体内以氧合血红蛋白的形式运输。大部分二氧化碳在血浆中运输。

第十一章人体代谢废物的排出

第一节人体产生的代谢废物

排泄的途径

呼吸系统二氧化碳和少量水分以气体的形式排出。

皮肤一部分水和少量无机盐、尿素等以汗液的形式排出。

泌尿系统绝大部分水、无机盐以及尿素以尿液的形式排出。

排泄的意义:将代谢废物排出体外。调节体内水与无机盐的含量平衡,从而维持细胞生活环境的稳定,保证体内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

尿素是一种含氮的代谢废物,糖类和脂肪由碳、氢、氧构成,代谢终产物中只有二氧化碳和水,不含尿素。蛋白质主要由碳、氢、氧、氮构成,代谢终产物中有二氧化碳、水及尿素。

第二节尿液的形成与排出

泌尿系统由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

肾脏是泌尿系统主要的器官,主要功能是形成尿液。位于腹腔后壁、脊椎的两侧,左右各一个,左肾稍高于右肾。外形像蚕豆,前后略扁,表面光滑,呈红褐色。肾脏的凹陷处叫肾门,与之有肾动脉、肾静脉和输尿管相连。

宏观:从肾脏的纵剖面看,可分为皮质、髓质和肾盂。周围颜色较深的是皮质,有丰富的毛细血管。皮质内侧是颜色较深的髓质。中央的空腔是肾盂。

微观:每个肾脏由100多万个肾单位组成。每个肾单位包括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肾小球和肾小囊组成肾小体。

肾小球肾小球是一个血管球,由入球小动脉分出的数十条毛细血管弯曲盘绕而成,这些毛细血管最后汇成出球小动脉。肾小球分布在皮质内。

肾小囊囊壁很薄,内侧紧贴在肾小球表面,两层壁之间的空腔叫做肾小囊腔,向下与肾小管相连通。原尿形成的场所。原尿与血液的区别在于原尿中

不含血细胞和大分子蛋白质。正常人的尿液中不含葡萄糖,如果检测到

有,可能是患有糖尿病。(肾小囊是肾小管盲端向内凹陷形成的)肾小管既细又长,主要分布在肾髓质中,肾小管周围缠绕着大量的毛细血管,它是由出球小动脉的分支形成的,另一端又汇集成小静脉,最后形成肾

静脉。尿液是在肾小管末端(集合管)开始形成的。青霉素等药物主要

是通过肾小管的排泄作用排出体外的。

输尿管输送尿液。由平滑肌等组成的管道。

膀胱暂时贮存尿液。囊状结构,位于盘腔中。

尿道尿液由此排出体外。膀胱下端出口处周围有环形的平滑肌(括约肌)。

一个健康人每天形成原尿约150L,每天排出的尿液一般约为1.5L。

一个成人一昼夜至少排尿500mL,才能将体内代谢废物排出。排尿若少于500mL,会造成代谢废物在体内积累,危害身体健康。

血液透析装置被称为“人工肾”。透析膜在功能上相当于肾小球。

第三节皮肤与汗液分泌

▲皮肤的结构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覆盖在体表,与外界直接接触。皮肤由表皮和真皮构成。皮肤下面是皮下组织,皮肤上有毛发、汗腺、皮脂腺、指(趾)甲等附属物。

表皮位于皮肤表层,由上皮组织构成,表皮分为角质层和生发层两部分。无血管、无神经。

角质层细胞排列紧密,细菌不易侵入,可防止水分过分散失。

角质层以下是生发层,可分裂产生新细胞。生发层中有黑色素细胞。

真皮主要由结缔组织构成,内含大量的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从而使皮肤具有一定的弹性和韧性。丰富的感觉神经末梢和毛细血管使皮肤具有调节体温和感受外界刺激的作用。

附属物

毛发由角质化的细胞构成,分为毛干(露出皮肤)和毛根两部分。皮根周围包绕上皮和结缔组织称为毛囊。毛发和皮肤表面成一定角度。在真皮内,有

一斜行的平滑肌称竖毛肌,竖毛肌收缩使毛发竖立。

皮脂腺多数位于毛囊与竖毛肌之间,是泡状腺,分泌皮脂。皮脂经很短的导管排入毛囊或皮肤表面。皮脂具有滋润皮肤和毛发的功能。

汗腺人体中有230万个汗腺,分布在全身各处。可分为分泌部和导管部,分泌汗液,含代谢废物。分泌部位于真皮深层或皮下组织内,由盘曲成团的细

管构成,周围有毛细血管。导管细长,开有位于皮肤表面。最大的汗腺是

分布在腋下的大汗腺。

指(趾)甲由多层排列紧密的角质化上皮细胞组成,露在外面的部分叫做甲体,埋在皮内的部分叫做甲根,指甲下方的皮肤为甲床,甲根的深部上皮细胞

分裂旺盛,为指甲的生长点。

做皮衣、皮鞋所用的是动物的真皮。由于真皮中有弹性纤维和胶原纤维,所以很耐用。▲皮肤的功能

(1)保护功能(角质层、黑色素、真皮的柔韧性和弹性)

(2)分泌和排泄(皮脂腺、汗腺)

(3)调节体温(血管的扩张、汗腺的分泌)

(4)感受外界刺激(神经末梢)

(5)具有再生能力(生发层)

第十二章人体的自我调节

人体的自我调节包括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

第一节神经系统与神经调节

人体内的调节过程是十分复杂的,其中神经系统的调节起着最重要的作用。

▲神经系统的组成概况

神经元也叫做神经细胞。神经元是一种高度特化的细胞。

一个神经元由胞体和突起组成。胞体是神经元的代谢中心,突起适合沿一定方向传到冲动。突起分为树突和轴突。树突呈树枝状,数量较多,有利于收集信息和将信息传至胞体。轴突比较长,往往只有一条,可将胞体发出的神经冲动传到肌肉、腺体或其他神经元。

神经元受到刺激后会产生一种生物电变化,并以电信号的形式进行信息传递,这种能传到的生物电变化叫神经冲动。神经元的基本功能就是接受刺激、产生冲动、传导冲动。

中枢部分的胞体构成灰质(色泽灰暗),神经纤维构成白质(色泽白亮)。脊髓的灰质在内,白质在外;大脑的白质在内,灰质在外。

周围部分的胞体构成神经节,神经纤维构成神经。

神经纤维:轴突或长的树突以及套在外面的髓鞘。

神经末梢:神经纤维末端的细小分支。

神经:神经纤维集成束,外面包着结缔组织膜。

▲反射是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

反射: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刺激作出的规律性反应。

反射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神经系统通过反射活动来控制和调节人体的生理活动,使人体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并与外界环境相适应。

反射弧是反射的基本结构。每个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元、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元、效应器组成。

感受器主要是指感受神经末梢,也叫传入神经末梢。人的真皮中富含感受神经末梢。

传入神经元将感受器产生的冲动传递到神经中枢。

神经中枢功能相同的神经元细胞汇集在一起,调节人体的某一项生理活动。神经中枢中有中间神经元(又叫联络神经元),在传入神经元和传出神经元间起联络作用。也有反射弧中无中间神经元,,只是借传入神经元轴突末端与传出神经元树突或胞体来联系,“膝反射”就是这种“两神经元反射”。脊髓内的中枢属于低级中枢。

传出神经元将神经冲动从神经中枢传到效应器。

效应器运动神经末梢(传出神经末梢)和它结合的肌肉、腺体合在一起构成的,接受来自传出神经元传来的冲动后产生的反应。

排尿反射中膀胱既是感受器,也是效应器。唾液分泌反射也是由反射弧完成的。

传入神经元的胞体在传入神经中,传出神经元的胞体在神经中枢中。

▲反射可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引起非条件反射的刺激叫非条件刺激。引起条件反射的刺激叫条件刺激。

▲大脑皮层是神经系统的最高级中枢

人脑由1000多亿个神经元和大量的支持细胞所组成。

大脑由左、右两个半球组成,大脑半球表面的灰质,叫大脑皮层,其表面有许多凹陷的沟和隆起的回,大大增加了大脑皮层的总表面积。大脑皮层大约有140亿个神经元细胞,总表面积达2200平方厘米,一层厚度约为2-3mm。可以接受上行传到冲动和发出下行传导冲动。它的生理活动叫做高级神经活动。

大脑皮层可以划分为若干个功能区。

躯体运动中枢和躯体感觉中枢分别管理对侧肢体的随意运动和感觉。

语言中枢使人对具体信号抽象出的语言、文字建立条件反射。语言中枢分为运动性语言中枢(说话中枢)、听性语言中枢、视运动性语言中枢(书写中枢)、视性语言中枢(阅读中枢)

第二节感受器和感觉器官

▲眼与视觉

七年级生物人教版下册重点知识汇总

七年级生物重点知识汇总 第一章人的由来 第一节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一、19世纪达尔文提出人类和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一类古猿。四种现代类人猿:大猩猩、黑猩猩、长臂猿、猩猩。 二、由于环境的改变和自身形态结构的变化,使得部分古猿进化成现代人。 第二节人的生殖 一、生殖系统 参看教材第9页的图。 一、生殖过程 1、精子和卵细胞在输卵管结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发育成胚泡。胚泡移到子宫中,最终植入子宫内膜。胚泡发育成胚胎。胚胎经过8周左右形成胎儿。胎儿经过40周左右从母体的阴道排出。新生儿诞生。 2、胎儿生活在子宫内半透明液体——羊水中,通过胎盘、脐带从母体中获得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和氧。废物从胎盘经母体排出。 第三节青春期 一、青春期的身体变化 1、身高突增是青春期的一个显著特点。 2、一些器官的功能明显增强。 3、青春期是一生中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 4、进入青春期后,男孩和女孩的性器官都迅速发育。 二、青春期的心理变化及其卫生 第四节计划生育 一、我国人口的增长趋势 二、计划生育 1、为了控制人口数量和提高人口素质,我国已经把计划生育列为一项基本国策。 2、计划生育有具体要求: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三、计划生育的意义。 1、坚持晚婚、晚育,对国家来说,有利于控制人口过快增长;对个人来说,有利于青年的健康、工作和学习。 2、少生是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关键。 3、优生有利于提高我国的人口素质。

第二章人体的营养 第一节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一、食物中含有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和维生素等六类 营养物质。 二、糖类、脂肪、蛋白质 1、糖类、脂肪、蛋白质都是组成细胞的主要有机物。并且能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2、葡萄糖、蔗糖、淀粉都属于糖类。 3、肥肉、大豆、花生等食物含有较多的脂肪。 4、奶、蛋、鱼、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人的生长发育以及受损细胞的修复和更新都离不开蛋白质。 三、水和无机盐 1、水是人体细胞的主要成分之一,约占体重的60%~70%。人体内的营养物质以及尿素等废物,只有溶解在水中才能运输。 2、人体需要含钙、磷、铁、碘、锌的无机盐。 四、维生素 维生素不是构成细胞的主要原料,不为人体提供能量,人体每日对它们的需要量也都很少。但其他营养物质不能代替它。 第二节消化和吸收 一、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变化 1、口腔是消化系统的开始部分,对食物只具有初步消化作用。 2、消化主要是通过多种消化酶的作用而进行的,除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以外,胃、小肠等器官中还有许多种消化酶。 3、胆汁也是一种消化酶,对脂肪能起乳化作用,有利于对脂肪的消化。 4、消化系统是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的。消化道是一条很长的管道。消化腺分两类:一是消化道外的大消化腺;一是消化道壁内的小腺体。 二、营养物质的吸收 1、食物在消化道内经过消化,最终分角成葡萄糖、氨基酸等能够被人体吸收的营养物质。 2、小肠是人体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这是与小肠的长度和内壁结构特点相适应的。

初中人教版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中人教版生物知识点总结归纳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6、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 ▲调查的一般方法 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分析、撰写调查报告 生物的分类(按照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水圈的大部:距海平面150米内的水层;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光、水分、温度等 ▲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P15 ▲探究的过程:1、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3、制定计划4、实施计划5、得出结论6、表达和交流 ▲对照实验(P15) ▲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最常见的生物间关系是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是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对环境的适应P19的例子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增加土壤的通气性 ▲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 ▲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食物链和食物网: 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终点为消费者,且是不被其他动物捕食的“最高级”动物。 ▲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富集)。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 例如:在草原上人工种草,为了防止鸟吃草籽,用网把试验区罩上,结果发现,网罩内的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吃光,而未加网罩的地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知识点总结

最新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人体的营养 1、食物中含有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维生素等六大营养物质。(膳食纤维为 第七营养) 2、三大能源物质:糖类、脂肪、蛋白质都是构成细胞的主要有机物,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3、人体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主要是由糖类提供的。贮存在人体内的脂肪是重要的备用能 源物质。蛋白质是构造和修复身体的重要原料,人体的生长发育以及受损细胞的修复和更新, 都离不开蛋白质。 举例说明:1)病人不能正常进食时,往往需要点滴葡萄糖液,这是因为葡萄糖能为人体 提供能量。2)病人几天吃不下东西,身体明显消瘦了,这是因为储存在体内的脂肪等营 养物质消耗多而补充少。3)儿童、青少年以及伤病员为什么多吃一些奶、蛋、鱼、肉?原 来,这些食物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 4、无机盐:钙:儿童缺乏导致佝偻病,鸡胸,O型腿,中老年人会骨质疏松。磷:缺乏导致厌食、肌无力、骨痛。铁:构成血红蛋白,缺乏导致贫血缺碘:甲状腺肿大或者 儿童智力发育障碍缺锌:生长发育不良、味觉发生障碍。(23页) 5、维生素:不参与构成人体细胞,也不提供能量,含量少,对人体生命活动起调节作用。 维生素A:缺乏时,皮肤粗糙,夜盲症、干眼症。维生素B1:缺乏时,神经炎,脚气病、食欲不振。维生素C:缺乏时,坏血病,抵抗力下降。维生素D:缺乏时,佝偻病、骨质疏松症(24页)。 6、消化系统的组成: 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消化腺(唾液腺、肝脏、胰腺、胃腺及肠腺) 7、食物在消化道内分解成可以被细胞吸收的物质的过程叫消化 8、消化道的功能(1)牙齿:能切断、磨碎食物,舌:能搅拌食物。(2)咽、食道:吞咽食物及食物进入胃的通道。(3)胃:通过蠕动搅磨食物,是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4)小肠:通过蠕动,促进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并将剩余物推向大肠。(5)大肠:通过蠕动,将食物残渣推向肛门。(6)肛门:粪便排出的通道。 9、消化腺:(1)唾液腺能分泌唾液,内含唾液淀粉酶能初步消化淀粉,将其分解为麦芽糖。(2)胃腺能分泌胃液,内含盐酸和蛋白酶,可以初步消化蛋白质。 (3)人体内最大的消化腺是肝脏,肝脏分泌胆汁,不含消化酶、但它使脂肪变成微小颗粒,促进脂肪分解。 (4)胰液是由胰腺分泌的,肠液是由肠腺分泌的,胰液和肠液都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 脂肪的酶。 10、胆汁、胰液经过小肠的起始部位十二指肠进入小肠。 11、淀粉的消化过程:经口腔,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分解成麦芽糖;麦芽糖经小肠,在 胰、肠麦芽糖酶的作用下,分解成可直接吸收的葡萄糖。 12、脂肪的消化过程:经小肠,在胆汁的乳化、胰液、肠液内脂肪酶的作用下,分解成甘油

初一生物下册知识点复习

初一生物下册知识点复习 第7章生物体有相同的基本结构 1、一般的说,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细胞。细胞的基本结构包括: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三部分。 2、细胞膜具有保护细胞内部结构的作用,还能控制细胞内外物质的进出。细胞质是一种透明的液体,是不断流动的,内部含有与细胞生命有关的细微结构,如与细胞呼吸作用有关的线粒体、有与细胞光合作用有关的叶绿体。生物的遗传物质(主要是脱氧核糖核酸,简称DNA)是在细胞核。 植物细胞的细胞膜外具有的是坚韧的细胞壁,起保护和支持作用。 3、细胞数目的增多是通过细胞分裂实现的;细胞体积的增大是依靠细胞的生长。生物体的生长依靠细胞分裂和细胞生长。 4、通过细胞分裂形成的两个新细胞,与原来细胞的染色体是一样的,这是由于染色体的复制。这保证了遗传物质在细胞的前后代之间保持了一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5、细胞分化的结果形成组织。 第8章生物体有相似的结构层次 1、根据功能的不同,植物的组织主要分为:分生组织(作用:分裂增生能力很强)、保护组织(作用:保护和控制植物体与外界的气体交换)、基本组织(作用:能制造和贮存有机养料)、输导组织(作用:运输水分和有机养料)和机械组织(作用:支持作用)。动物的组织主要分为:上皮组织(作用:保护作用)、肌肉组织(作用:能收缩和舒张,使身体各部分产生运动)、结缔组织(作用:支持、营养、连接和保护)和神经组织(作用:接受刺激后产生兴奋和传导兴奋)。结缔组织包括:血液、脂肪、骨组织和肌腱等。 2、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的植物体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种器官。 3、植物体组成的结构层次是:细胞→组织→器官→植物体;动物体组成的结构层次是: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动物体。 4、从外形上看,人体分为:头、颈、躯干和四肢。人体内的腔包括:颅腔、胸腔和腹腔。胸腔内的器官主要是:心脏和肺;腹腔内的器官有:肝脏、胃、大肠、小肠、膀胱等。 5、酵母菌的生殖方式为:出芽生殖和孢子生殖。 6、组成叶片的组织有:保护组织、基本组织、输导组织和机械组织。 7、单细胞生物是指:生物的身体是由一个细胞构成的。 8、酵母菌是单细胞真菌,具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和液泡。酵母菌在有氧和无氧的条件下都能生活。有氧的条件下酵母菌能把葡萄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无氧的条件下酵母菌能把葡萄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酒精。 蒸馒头或面包时,在面粉中加入酵母菌,是因为酵母菌能把葡萄糖发酵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遇热膨胀,蒸熟的馒头或面包会暄软多孔。 9、草履虫是单细胞动物,它的结构包括:细胞膜(表膜)、细胞质、细胞核、收集管、伸缩泡、食物泡等。草履虫能对外界刺激作出相应的反应:逃避有害刺激,趋向有利刺激。

初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初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1、科学探求普通包括的环节: 提出问题→作出假定→制定方案→实施方案→得出结论→表达交流 2、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求营养: ●绝大多数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自养); ●动物则从外界获取现成的营养(异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的废物。 ●动物排出废物的方式:出汗、呼出气体、排尿。 ●植物排出废物的方式:落叶。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应激性。 ●例:斑马发现敌害后迅速奔逃。含羞草对刺激的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衍。 6)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3、生物圈的范围: 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 4、生物圈为生物的生活提供的基本条件: 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活空间 5、影响生物的生存的环境因素: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分、土壤等 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例:狼抓羊、大鱼吃小鱼(捕食关系) 稻田里水稻和杂草争夺阳光(竞争关系)

蚂蚁、蜜蜂家庭成员之间的(分工合作) 犀牛和犀牛鸟(互利共生) 6、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荒漠中的骆驼,尿液非常的少(对干旱环境的适应); ●寒冷海域中的海豹,胸部皮下脂肪厚(对寒冷环境的适应); ●旗形树(对单侧风的适应)、变色龙、向日葵。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沙地上的植物能够防风固沙; ●蚯蚓在土壤中活动,可以使土壤疏松,其粪便可以增加土壤肥力。 7、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 概念:在一定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组成: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 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水、空气、温度等。 8、食物链和食物网: 食物链: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存在着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 食物网: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就形成了食物网。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同时有毒物质也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累积。 写食物链的时候要注意:只能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层消费者结束。 例:草→鼠→蛇→老鹰 9、罗列不同的生态系统: 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等。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复习提纲

七年级生物下册期末复习资料 人的由来 一、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1、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森林古猿生活在距今1200多万年前,广泛分布于 亚、非、欧地区,尤其是非洲的热带丛林。 2、四种现代类人猿:长臂猿、猩猩、大猩猩、黑猩猩。其中,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是黑猩猩。 3、从猿到人进化的原因:地形和气候的变化。 4、研究人类起源的直接证据是古人类化石。 二、人的生殖 1、男性生殖系统:主要器官是睾丸,其功能是产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 附睾:贮存和输送精子;输精管:输送精子;前列腺和精囊腺:分泌黏液 2、女性生殖系统:主要器官是卵巢,其功能是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 输卵管:输送卵细胞;子宫:胚胎发育的场所; 3、生殖过程: (1)受精部位:输卵管;胚胎发育的场所:子宫;胎儿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是:胎盘。 (2)胎儿在8周左右出现人形,40周发育成熟。成熟的胎儿和胎盘从母体阴道产出的过程叫做分娩。 三、青春期 1、一般来说,男孩进入青春期比女孩晚两年。 2、青春期的身体变化:(1)身高突增;(2)神经系统以及心、肺功能明显增强; (3)性器官发育并出现第二性征。男孩出现遗精,女孩会来月经。 3、青春期的心理变化:(1)有了强烈的独立意识,遇到挫折又有依赖性,渴望得到家长和老师的关怀;(2) 内心世界逐渐复杂,有的事情不想跟家长交流;(3)性意识开始萌动。 人体的营养 一、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1、食物中含有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和维生素等六类营养物质。 2、糖类、蛋白质、脂肪是组成细胞的主要有机物,并且能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其中,糖类是人体最主要的供能物质;脂肪是人体内备用的能源物质;蛋白质是建造和修复身体的重要原料。水是人体细胞的主要成分之一,约占体重的60%-70%。 3 4、“第七类营养素”是膳食纤维

七年级生物下册知识点整理 苏教版

生物体的基本结构 1.根据施莱登和施旺的研究,动物和植物都是由___________构成的。 2.细胞是生物体的________和________的基本单位。 3.制作人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应将标本放在________________再盖盖玻片。 4.制作临时装片的步骤一般是①染色②撕取实验材料③擦拭载盖玻片④在载破片中央滴清水⑤盖盖玻片⑥将实验材料置于水滴中展开() A.①②③④⑤⑥ B.③②⑥⑤④① C.③④②⑥⑤① D.④②①③⑤⑥ 5.植物体和动物细胞都具有的结构是() ①细胞壁②细胞膜③细胞质④线粒体⑤液泡⑥细胞核⑦叶绿体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⑥ C.④⑤⑥⑦ D.①③⑤⑦ 6.烟草中含有的尼古丁对人体有害,它主要存在于烟草细胞中的() A.细胞核 B.细胞质 C.细胞核 D.液泡 7.细胞核具有的功能是() A.控制物质出入 B.含有遗传物质,传递遗传信息 C.具有支持作用防止变形 D.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8.把马兰放入沸水中,水变成绿色且有马兰味,如果浸泡在冷水中不会有马兰味,这是因为活细胞中____________阻止了物质的外流。() A.细胞膜 B.细胞质 C.细胞核 D.细胞壁 细胞分裂和分化 1.生物体的生长现象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密切相关,一方面,细胞通过分裂增加____________;另一方面,细胞通过生长增大____________。通过细胞分化形成____________。生物体就是由许多细胞构成的组织、器官和系统按照一定得方式组合而成的,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保证了遗传物质保持了一定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 2.组织是____________相似,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相同的细胞群。 3.细胞分化过程中不会出现() A.细胞形态的变化 B.细胞结构的变化 C.细胞生理功能的变化 D.细胞中染色体的加倍 4.一个已经高度分化的细胞仍然能发育成完整个体,这证明() A.细胞有分化能力 B.细胞有分裂能力 C.细胞的全能性 D.细胞有再生作用 植物体的组成 1植物的组织主要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绿色开花植物的六大器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植物组织的功能:基本组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保护组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输导组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机械组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植物体组成的结构层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和动物体的组成 1从外形上看,人体可分为哪四大部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体内主要的腔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的脑位于______腔内。

初一生物上册知识点总结

初一生物上册知识点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一、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 二、调查的一般方法 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撰写调查报告 三、生物的分类 按照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 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四、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1、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 水圈的大部:距海平面150米内的水层 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2、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3、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光、水分、温度等 【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 探究的过程、对照实验的设计 (2)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关系、合作关系 4、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P19的例子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

5、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6、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 7、如果将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中的所有生物分别称重,在一般情况下数量做大的应该是生产者。 8、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9、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富集)。 10、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 11、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

七年级下册生物学知识点汇总

七年级下册生物学知识点汇总 第四单元生物圈中的人 第一章人的由来 第一节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1、进化论的建立者达尔文提出:人类和现代类人猿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人是由猿进化来的。(×)易错点 2、人类的进化过程: 原因:森林大量消失,树栖生活为主的森林古猿为了适应环境下地生活,逐渐能直立行走、制造并使用工具、使用火、大脑发育、产生语言、最后进化成人类。 1)森林古猿从树上到地上生活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地壳运动和气候变化。(环境因素的变化) 2)古猿在进化成人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语言,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古猿进行集体劳动和生活。 3)人与现代类人猿的根本区别是:直立行走。两足直立行走可使人类祖先:①身体重心下移②下肢骨更粗壮③脊柱由弓状变为“S”形。 4)语言的发展对大脑进一步进化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5)脑容量的增加使早期人类具备制造和使用工具的条件,同时大脑增加了新功能,能够利用语言相互交流合作,总结经验,更加适应环境,促进了人类的发展。 3、与人类亲缘关系最近的类人猿是黑猩猩。人类与现代类人猿开始出现分离的时间大概是距今约600万年前,而目前它们数量急剧减少原因是人类不断开发现代类人猿赖以生存的森林,以及人类对现代类人猿的乱捕滥杀和严重的环境污染等原因,都使得现代类人猿的数量日益减少。 4、化石,也就是石化了的遗体、遗物、遗迹。是研究人类起源与进化的最直接有力的证据。 第二节人的生殖 1、生殖系统 (1)男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睾丸:男性最主要的性器官,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内生殖器附睾:位于睾丸的背面,贮存和输送精子 输精管:输送精子 精囊腺和前列腺:分泌黏液 外生殖器阴囊:保护睾丸和附睾 阴茎和尿道:排精、排尿 (2)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卵巢:女性最主要的性器官,产生卵细胞和分泌雌性激素内生殖器输卵管:输送卵细胞,受精的场所 子宫:胚胎发育的场所 阴道:月经流出,精子进入、胎儿产出的通道 外生殖器:即外阴 (3)精子、卵细胞和受精

七年级生物下册知识点总结知识讲解

七年级生物下册知识 点总结

精品资料 七年级生物下册知识点总结 1、19世纪著名的进化论的建立者是达尔文。 2、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在距今1200多万年前,森林古猿广布于非、亚、欧地区,尤其是非洲的热带丛林。 3、由于森林大量消失,一部分森林古猿不得不下地生活。 4、“露西”时代的古人类能使用工具,“东非人”时代的古人类,不仅能使用工具,还能制造简单的工具。 5、现代类人猿还能进化成人吗?不能,(1)人类和类人猿都是森林古猿进化来的,类人猿已经适应了现在的环境了,(2)现在已不具有森林古猿进化人类的外界条件。 6、人类新个体的产生要经历有雌雄生殖细胞结合,通过胚胎发育形成新个体的过程,这一过程是靠生殖系统完成的。 7、男女生殖系统图书9页 8、在男性生殖系统中产生和输送生殖细胞的器官分别是睾丸和输精管,在女性生殖系统中产生和输送生殖细胞的器官分别是卵巢和输卵管。 9、子宫是胚胎和胎儿发育的场所。 10、睾丸产生的精子和卵巢产生的卵细胞都是生殖细胞。 11、精子和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受精卵的形成是在输卵管中。 12、睾丸是男性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的生殖器官。卵巢是女性产生卵细胞和分泌雌性激素的生殖器官。 13、分娩:怀孕到第40周时,胎儿就发育成熟了。成熟的胎儿和胎盘从母体的阴道排出,这个过程叫做分娩。 14、青春期的身体变化 (1)身高突增,神经系统以及心脏和肺等器官功能也明显增强。(2)性器官迅速发育:男孩出现遗精,女孩会来月经。 15、青春期是一生中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 16、青春期的性意识:初期的与异性疏远,到逐渐愿意与异性接近,或对异性产生朦胧的依恋。 20、人体需要的六类营养物质: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和维生素。 21、糖类、脂肪、蛋白质都是组成细胞的主要有机物,并且能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在人体内的消耗次序是糖类、脂肪、蛋白质,其中脂肪含能量最多。 22、脂肪一般是备用的能源物质。 23、人的生长发育以及受损细胞的修复和更新,都离不开蛋白质。 24、几种无机盐缺乏时的症状: 含钙的无机盐:儿童缺钙易患佝偻病(鸡胸、X形或O形腿);中老年人特别是妇女缺钙,易患骨质疏松症 含磷的无机盐:厌食、贫血、肌无力、骨痛等 含铁的无机盐:缺铁性贫血 含碘的无机盐:地方性甲状腺肿,儿童的智力和体格发育出现障碍 含锌的无机盐:生长发育不良,味觉发生障碍 25、人体缺乏维生素引起的主要病症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2

初中生物知识点归纳总结

初中生物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 生物的特征核心知识 | 生物的特征练习题 ▲调查的一般方法 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分析、撰写调查报告 生物的分类(按照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水圈的大部:距海平面150米内的水层;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光、水分、温度等 ▲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P15 ▲探究的过程:1、提出问题 2、作出假设 3、制定计划4、实施计划 5、得出结论 6、表达和交流 ▲对照实验(P15) ▲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最常见的生物间关系是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现在生存的每一种生物,都是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对环境的适应P19的例子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增加土壤的通气性 ▲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 ▲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食物链和食物网: 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终点为消费者,且是不被其他动物捕食的“最高级”动物。 ▲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富集)。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 例如:在草原上人工种草,为了防止鸟吃草籽,用网把试验区罩上,结果发现,网罩内的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吃光,而未加网罩的地方,草反而生长良好。原因是:食物链被破坏而造成生态系统平衡失调。

2018最新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知识点归总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生物学复习提纲 第一章人的由来 第一节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1、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2、现代类人猿包括:大猩猩、黑猩猩、长臂猿和猩猩 3、黑猩猩与人类亲缘关系最接近 4、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第二节人的生殖 (1)男性的主要生殖器官(性腺)是睾丸,其主要功能是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 (2)女性的主要生殖器官(性腺)是卵巢,其主要功能是产生卵细胞和分泌雌性激素 ⑶子宫:胚胎发育的场所 ⑷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叫受精。 ⑸受精场所:输卵管 (6)受精卵开始发育的场所:输卵管 (7)新生命的起点:受精卵的形成 (8) 胚胎发育初期所需要的营养来自卵黄;后期:来自母体;主要来自:母体 (9)胚胎在子宫里的发育所需要的营养和氧气通过胎盘和脐带从母体获得。二氧化碳等废物通过胎盘排出。 (10)胎盘是胎儿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11)受精卵发育成胚泡附着在子宫内膜上。 (12)胎儿从母体获得营养和氧的正确途径:母体——胚盘——脐带——胎儿 (13) 胚胎发育到第8周发育成胎儿,呈现人形;发育到38周(约266天)发育成熟;成熟的胎儿和胎盘从母体的阴道产出的过程叫分娩 (14)“试管婴儿”培养过程:体外受精→试管发育→胚胎移植→母体发育 (15)女性摘除子宫后:正常排卵,没有月经 (16)受精卵在移入子宫的过程中,不断分裂发育成胚泡。移入子宫以后,植入子宫内膜,这个过程称为怀孕 第三节青春期 【青春期发育】 1、形态特点:身高突增(显著特征)、体重迅速增长 2、功能特点:大脑、心脏结构、肺功能完善化 3、性器官的发育:性发育和性成熟是青春期发育的突出特征 4、青春期是一生中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知 识点汇总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七年级生物下册结业考试知识点汇 总 第二章 人体的营养 一、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1、人体需要的营养物质主要有六大类: 蛋白质 能源物质 脂肪 糖类 维生素 非能源物质 无机盐 水 2、六大类营养物质的主要作用: 3、无机盐的作用: 有机物 无机物

4、维生素的作用:人体一旦缺乏维生素,会影响生长发育,甚至患病。 二、消化和吸收

1、探究试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见书P27—28) 淀粉在口腔中的消化与唾液的分泌、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都有关系。 2、消化系统包括:消化道和消化腺 :牙齿咀嚼食物;舌搅拌食物;唾液腺分泌唾液,初步消化淀粉 食物与气体的共同通道(消化道与呼吸道在这交汇) 消化道 胃: 胃蠕动,使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 小肠:通过蠕动,使食物与消化液充分混合,消化、吸收的主要场所 大肠:通过蠕动,把食物残渣推向肛门 肛门:粪便由此排出 唾液(含有唾液淀粉酶),能初步消化淀粉 分泌胆汁(不含消化酶),将脂肪乳化为脂肪微粒 位于消化道外 消化腺 胰腺: 分泌胰液(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 胃腺: 分泌胃液(含有盐酸和胃蛋白酶),肠腺: 分泌肠液(含有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的酶)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 胆汁、胰液、肠液最终流到小肠中,在小肠中完成消化 位于消化道内

3、小肠的结构特点: 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 小肠适于消化、吸收的特点: 小肠内有肠腺分泌的肠液等各种消化液 利于消化的特点长,5-6米,大大增加了消化和吸收的面积 内表面具有环形皱襞和小肠绒毛利于吸收的特点绒毛内有毛细血管,管壁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4、食物的消化:在消化道内将食物分解成为可以吸收的成分的过程。 唾液淀粉酶酶(肠液、胰液) 淀粉的消化(口腔、小肠):淀粉麦芽糖葡萄糖酶(胃液、胰液、肠液) 蛋白质的消化(胃、小肠):蛋白质氨基酸 胆汁(肝脏)酶(肠液、胰液) 脂肪的消化(小肠):脂肪脂肪微粒甘油+脂肪酸5、营养物质的吸收: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 第三章人体的呼吸

初一生物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认识生命 第一节认识我们身边的植物和动物 植物:乔木,灌木,藤本植物,草本植物 乔本:具有明显的高大主干。如苹果树,杨树,悬铃木等,热带雨林中有多种高大乔木。 灌木:没有明显的主干,常在基部发出多个枝干。常见的月季,牡丹等都属于灌木。 藤本植物:茎长而不能直立,依附其他物体向上生长。常见的紫藤,牵牛花等都属于藤本植物。 草本植物:茎多汁,较柔软,多数矮小。常见的菊花,百合等都属于草本植物。粮食作物,蔬菜和油料作物也大多是草本植物。 动物:有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 有脊椎动物:蝴蝶,蜂蜜,蜘蛛,蜗牛等动物的身体里都没有椎骨,属于无脊椎动物。 有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鱼类,哺乳类动物的身体里都有椎骨,属于脊椎动物。 第二节认识我们身边的其他生物 微生物:细菌和病毒 细菌:个体微小,经显微镜放大后才能看到,个体数量多,在自然界分布广,存在于我们身边,甚至体内。 病菌:比细菌还小,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看到,可侵染细菌、真菌、植物、动物和人,在自然界分布广泛。 有些细菌和病菌能导致人体患传染病。具有导致病性的细菌只是少数,有些细菌不仅对人体无害,而且是有益的。 细菌和病毒不仅数量大,种类也多,他们是生物界中不可缺少的成员。真菌 真菌通常分为三类即酵母菌,霉菌和大型真菌。酵母菌个体微小,需要借助显微镜才能看见。在食品,物品上长的霉斑是霉菌的群体。蘑菇、木耳、灵芝等属于大型真菌。 第三节生物圈 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 生物因素:环境中其他生物是生物生存的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水、温度、空气和光是生物生存的非生物因素。 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和它们的生存环境共同构成生物圈。 生物与环境组成的生态系统 共同生存的所有生物和他们所在的环境互相作用组成生态系统,如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等。 生物圈的“厚度”:大气圈的下层、岩石圈的上层、整个土壤圈和水圈。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第二章生物学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常用的生物学研究方法 观察法是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观察法是指人们通过看、听、嗅、触摸等方式感知、认识和研究生物及其生活环

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生物知识点

2019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生物知识点这篇关于2019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生物知识点,是查字典生物网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2、生物能进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6、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 二、调查的一般方法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撰写调查报告三、生物的分类按照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四、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1、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水圈的大部:距海平面150米内的水层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2、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3、环境对生物的影响(1)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光、水分、温度等【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探究的过程、对照实验的设计(2)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关系、合作关系4、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P19的例子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5、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6、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7、如果将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中的所有生物分别称重,在一般情况下数量做大的应该是生产者。8、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9、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富集)。10、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11、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12、生态系统的类型: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13、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注意DDT的例子(富集)课本26页。 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我们要振作精神,下苦功学习。查字典生物网编辑以备借鉴。

七年级生物下册知识点整理版

七年级生物下册复习提(2)2017、5、 第一章人类的起源 1.19 世纪著名的进化论者达尔文提出了人类和现代类人猿有共同的祖先是森林古猿。2.类人猿和人有什么根本的区别:(1)运动方式不同。类人猿主要是臂行,人类则是直 立行走。(2)制造工具的能力不同。(3)大脑的发育程度不同。 3.最早发现的古人类化石是距今300 万年前的“露西”少女化石。“东非人”距今175 万年。4.多数古人类学家认为,人类起源于东非大裂谷。 6、人体新个体的产生,要经历雌雄生殖细胞的结合,在母体内完成胚胎发育,再由母体产 出。这一过程主要由生殖系统完成。 睾丸----- 男性的主要的生殖器官,产生生殖细胞精子,并分泌雄性激素 卵巢----- 女性的主要的生殖器官,产生生殖细胞卵细胞,并分泌雌性激素 7、描述受精过程以及胚胎发育过程:(阅读书本p9---11 ) ①、精子和卵细胞相遇(即受精)的地点:输卵管;胚胎发育的地点:母亲的子宫。 ②、子宫内胎儿的生活环境是:羊水。胎儿通过胎盘、脐带从母体获得营养物质和氧气等。 ③、成熟的胎儿和胎盘从母体的阴道排出,这个过程叫分娩,分娩意味着新生儿的诞生。 8、青春期的发育特点:(一、身体变化)身高突增是青春期的一个显著特点。神经系统以及心脏和肺等器官的功能也明显增强;性器官迅速发育,男孩出现遗精,女孩出现月经。 (二、心理变化)有了强烈的独立意识,遇有挫折又有依赖性,渴望得到家长和老师的关 怀。内心世界逐渐复杂,有的事情不想和家长交流。 第二章人体的营养 1.食物中含有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和维生素等六类营养物质。 2.糖类、蛋白质、脂肪是组成细胞的主要有机物,为人类提供能量。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脂肪是备用能源物质,蛋白质:建造和修复人体的重要原料、受损细胞的修复和更新。 3.通过测量食物燃烧放出的热能,来测定食物中能量的多少。 4.水是人体细胞的主要成分之一,人体各项生命活动离开水无法进行。 无机盐:钙、铁、磷等。缺铁患贫血,缺钙影响骨骼的生长发育。缺碘患地方性甲状腺肿。 5.维生素不为人体提供能量。缺乏维生素A,会患夜盲症;缺乏维生素B1,会患神经炎; 缺乏维生素C,患坏血病;缺乏维生素D,患佝偻病。 6.食物在消化道内分解为可以被细胞吸收的物质的过程叫消化。 7.消化系统是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的。胆汁是一种消化液,但是胆汁中不含消化食物的酶。 小肠是人体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 8. 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实验 一、提出问题:馒头在口腔中会变甜是否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及唾液的分泌有关? 二、作出假设:馒头在口腔中会变甜与牙齿的咀 嚼、舌的搅拌及唾液的分泌都有关。 三、方法步骤:1)、2 )、3 )步如图

(完整版)初一生物知识点归纳

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 一、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 二、调查的一般方法 步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记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撰写调查报告 三、生物的分类 按照形态结构分:动物、植物、其他生物 按照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四、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1、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 水圈的大部:距海平面150米内的水层 岩石圈的表面: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 2、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3、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光、水分、温度等 【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 探究的过程、对照实验的设计 (2)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最常见的是捕食关系,还有竞争关系、合作关系 4、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P19的例子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 5、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一片森林,一块农田,一片草原,一个湖泊,等都可以看作一个生态系统。 6、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物部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 7、如果将生态系统中的每一个环节中的所有生物分别称重,在一般情况下数量做大的应该是生产者。 8、植物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动物是生态系统中的消费者,细菌和真菌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9、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 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营养级越高,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富集)。 10、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 11、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 12、生态系统的类型: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 13、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注意DDT的例子(富集)课本26页。 第二单元生物和细胞 一、显微镜的结构 镜座:稳定镜身; 镜柱:支持镜柱以上的部分; 镜臂:握镜的部位; 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的地方。中央有通光孔,两旁各有一个压片夹,用于固定所观察的物体。 遮光器:上面有大小不等的圆孔,叫光圈。每个光圈都可以对准通光孔。用来调节光线的强弱。 反光镜:可以转动,使光线经过通光孔反射上来。其两面是不同的:光强时使用平面镜,光弱时使用凹面镜。 镜筒:上端装目镜,下端有转换器,在转换器上装有物镜,后方有准焦螺旋。 准焦螺旋:粗准焦螺旋:转动时镜筒升降的幅度大;细准焦螺旋。

七年级下册生物知识点总结

六年级下册 期末复习提纲 第一章 人的由来(六下2-17页) 一、进化论的建立者是 达尔文 ,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 二、人的生殖 1、男性主要性器官是睾丸产生精子并分泌雄性激素。 2、女性主要性器官是卵巢产生卵细胞并分泌雌性激素。胚胎和胎儿发育的场所是子宫 3、受精的场所:输卵管 4、新生命开始于:受精卵 5、怀孕时间:40 周 三、青春期 1、青春期是一生中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 2、身体突然增高是青春期发育的显著特点,另外,性器官迅速发育,男孩出现遗精,女孩出现月经。神经系统以及心脏和肺等器官的功能也明显的加强。 第二章 人体的营养(六下21-40) 一、食物中的营养物质 1、食物中含有六大类营养物质: 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和维生素。 糖类、脂肪、蛋白质都是组成细胞的主要有机物,并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2、糖类― 直接(主要)供能;脂肪― 储存能量(即备用能源);蛋白质― 生长发育与受损细胞的修复和更新。 3、马铃薯、地瓜、米饭、馒头、白糖等食品中含糖类较多;大豆、花生、肥肉、花生油、香油等食品含脂肪较多;奶、蛋、鱼、大豆、瘦肉等食品含蛋白质较多。 4、常见的无机盐和维生素的缺乏症 (维生素D 可以促进钙的吸收。补钙的同时还应该补充维生素D 。) 二、消化和吸收 1、人体消化系统由消化道和消化腺和组成。 2、消化道由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3、读曲线图 (1)曲线X 表示淀粉消化过程。曲线Y 表示脂肪的消化过程。 (2)淀粉、脂肪、蛋白质各在消化道中哪个部位开始被消化? 淀粉在口腔内开始被消化;脂肪在小肠内开始被消化; 蛋白质 在胃内开始被消化。 无盐机的种类 缺乏时的症状 含钙的无机盐 儿童易患佝偻病、 中老年患骨质疏松症 含铁的无机盐 缺铁性贫血 含碘的无机盐 地方性甲状腺肿 维生素种类 缺乏症 维生素A 夜盲症 维生素B1 神经炎、脚气病 维生素C 坏血病 维生素D 佝偻病、骨质疏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