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地理题库1-4章节

经济地理题库1-4章节
经济地理题库1-4章节

《经济地理学》课程练习:第一章

一、选择题(不定项)

1、国内最古老的地理文献当属战国时代的( BC )

A.《史记》

B.《山海经》

C.《禹贡》

D.《汉书》

2、14世纪开始的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地理大发现,促进了经济地理学前身(B )的产生。

A.人文地理学

B.商业地理学

C.农业地理学

D.工业地理学

3、19世纪80年代,欧洲地理学家( D )具体提出了建立作为科学体系的经济地理学,

标志着经济地理学从地理学分化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A.瓦伦纽斯

B.奇泽姆

C.罗蒙诺索夫

D.葛茨

4、20世纪上半叶,经济地理学发展中的最重大事件当属经济活动区位论的引入。此时期,

引入的经济活动区位论包括(ABC )

A.杜能提出的“农业区位论”和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B.克里斯塔勒的以商业为主的“中心地理论”

C.廖仕的“区位经济论”

D.皮鲁的“增长极理论“

5、依据本书的观点,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ABCD )

A.经济活动的内容

B.经济活动区位

C.经济活动空间组织

D. 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

二、填空题

1、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研究阶段。分别为史志描述,商业地理研究,经济地理学研究。

2、17世纪中叶,最具影响的商业地理专业著作是苏格兰学者奇泽姆 1889年出版的《商

业地理手册》。

3、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称是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在〈〈地理考察〉〉笔记中首次提出。

4、本书从研究区域尺度变化,企业组织变化和思维方式变化三方面概括了20 世纪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特点。

5、前苏联学者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问题有两种不同观点,以致形成两种学派。一是以

巴朗斯基,萨乌仕金等为代表的区域学派,另一是以费根和康斯坦丁诺夫为代表的部门统计学派。

6、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该学科具有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相结合的特性。

7、经济地理学是人文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8、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经济活动的最基本单元是企业。

三、判断题

1、17世纪中叶,欧洲地理学家瓦伦纽斯出版了商业地理教科书,是世界上最早的商业地理

专业著作之一。()

2、以前苏联学者萨乌什金为代表的区域学派认为经济地理学着重研究区域内生产力和生产

关系相统一的生产配置规律。()

3、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经济活动环境就是单纯的经济环境。()

4、通论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中历史最悠久的分支,区域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理论

层次最高的一个分支。()

5、80年代以来,我国学者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所持的观点主要倾向于欧美学者的观点。()

四、简答题

1. 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2. 试述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的特点。

3. 简述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及其意义。

4.简述20世纪以来经济地理学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以及各种思维方法所强调的观点。

五、论述题

1、结合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些令人困扰的问题,谈谈经济地理学对当今世界重大实际问题的贡献作用。

2、结当前经济地理学发展态势和研究领域,谈谈跨世纪(21世纪)经济地理学的理论研究重点。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不定项)

1、B.C

2、B

3、D

4、A.B.C

5、A.B.C.D

二、填空题

1、史志描述,商业地理研究,经济地理学研究。

2、奇泽姆

3、罗蒙诺索夫

4、区域尺度变化,企业组织变化和思维方式变化

5、区域学派,部门统计学派。

6、自然——社会经济——技术

7、人文地理学

8、企业。

三、判断题

1、∨

2、×

3、×

4、×

5、×

四、简答题

1、经济地理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关系的学科。

2、(1)、特点之一: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的演变,环境决定论(1900年—20世纪30年代早期)区域差异研究(30年代—50年代中期) 、区位分析、空间组织、空间系统演化(50年代中期以来)、行为主义方法、生态方法(70年代以来)。

(2)、特点之二:研究区域尺度变化,研究企业组织变化和思维方式变化。

3、(1)、经济地理学与经济学

经济学研究资源如何配置(三大基本经济问题)才能满足人类需要等问题。经济地理学试图寻求经济活动的区位和空间组织的一般规律。而这种空间分异规律形成的关键是经济规律的作用。

因此,掌握经济学相关知识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反过来,考虑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对于经济学的资源有效配置也具有重要意义。

(2)、经济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哪里有什么,为什么,又该怎么办”的学科。其研究对象与经济地理学十分接近。经济地理学在发展中借用了不少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成果。

(3)、经济地理学与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是研究人类社会经济关系(生产关系)发展规律的科学。按照政治经济学观点,生产关系(国家制度等)和生产力(经济活动)互相影响。经济地理学家在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时,应该考虑国家制度等生

(4)、经济地理学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自然地理条件和自然资源对于经济活动区位和空间组织具有重要影响。因此,要学好经济地理学,应该具有相关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了解自然地理各要素相互关联的理论。

经济地理学对于自然地理学和自然资源学的发展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产关系的影响。

(5)、经济地理学与技术科学的关系

技术条件是经济活动区位和空间组织的重要决定因素。技术水平的提高,常引起经济区位的变化。因此,经济地理学家必须掌握这些相关技术领域知识,才能提高研究水平。

五、论述题

1、(1)、人口问题:人地关系的协调问题,特殊地区的人口生存问题,经济地理学家均可开展相应的研究。

(2)、资源问题:主要指不可再生资源的萎缩。在经济发展中,注重对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研究,经济地理学家大有用武之地。

(3)、环境问题:由于经济地理学研究中强调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这便决定了它比其它许多学科更能在提出如何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告诫人们注重与环境的关系问题。

2、(1)、人地关系的理论研究

(2)、全球与地方关系的理论研究

(3)、区域经济发展的公平与效率关系

(4)、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经济地理学》课程练习:第二章

一、选择题(不定项)

1、区位一词源于德文的standort,是由()

A.杜能

B.w.高次

C.韦伯

D.哈特向

2、“区位因子”最早由()提出,并将其定义为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进行时所得到的利益即费用的节约。

A.格林哈特

B.哈特向

C.艾萨德

D.韦伯

3、在韦伯的工业区位论中,将成本纳为三种,即()

A.运费

B.资本

C.劳动力成本

D.集聚

4、著名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表述为P=Blkcrk,其中P代表工业产出,k代表常数,那么b、l、c依次代表()

A.雇佣劳动量

B.固定资本量

C.消耗资源量

D.综合技术进步因素

5、原材料因子对经济活动区位施加影响主要是通过()以及原材料价值和其在产品成本中构成状况等反映。

A.种类

B.可替代性

C.运费大小

D.可运性

6、发展中国家推进工业化,一般都将()作为改善基础设施与投资环境的重点来加以建设。

A.能源

B.环境

C.交通

D.原材料

7、劳动力因子主要通过哪些方面()对经济区为产生影响。

A.劳动力特色

B.劳动力素质

C.劳动力成本

D.劳动力移动

8、现代经济活动主要围绕市场而开展的,以获取更多()成为企业,尤其是跨国企业投资的主要动机之一。

A.高科技劳动力

B.商业信息

C.市场份额

D.技术因素

9下列选项中,属于产业环境要素的有()

A.产业聚集

B.生产服务

C.基础设施

D.人文环境

10、场所的可进入性对经济活动区位有着重要影响,这里的可进入性主要指()

A.地理可进入性

B.经济可进入性

C.制度可进入性

D. 社会可进入性

二、名词解释

1、区位

2、区位理论

3、区位主体

4、区位条件

5、区位因子

6、城市区位型工业

7、供应商园

8、地理惯性

9、需求门槛

10、外部规模经济

三、判断题:

1、古典与现代区位理论主要区别在于立论依据以及考虑问题的范围和内容有所差异。()

2、区位条件是相对于区位主体而言的,区位主体不同,区位条件随之不同。()

3、经济活动的区位研究在于解释经济现象的空间现象,把握经济活动的地域结构,从而形成其作为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基础。()

4、土地的自然特性构成土地利用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5、电力,汽油,核聚变燃料,沼气、余热等属于二次能源。()

6、市场的秩序和管理通过市场的自发调节来完成。()

7、地理可进入性即场所对外交往的地理方便程度,它主要决定于地理位置和距离,这里的地理位置主要指数理地理位置。()

8、交通技术与手段决定空间相互作用的深度与广度,交通技术与手段的进步是改变经济活动区位的重要因素之一。()

9、一个地区的交通网密度越大,意味着该地区交通越为便利。()

10、考虑综合运费(站场费+线路运行费)情况下,铁路、公路和水路三种运输方式分别适合长途运输、短途运输和中途运输。()

四、简答题

1、简述区位理论及其基本内涵?

2.简述古典区位理论与现代区位理论的区别。

3.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有何区别?

4、简要回答区位因子中的土地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5、衡量交通网结构状况的主要指标有哪些,并对各指标作简要说明。

五、论述题;

1、论述区位因子中资本因子是如何对经济区位产生影响的?

2、市场规模是市场因素的一个重要方面,试论述市场规模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3、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行为及其政策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有着重要影响,试对此进行论述。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不定项)

1、B

2、D

3、A.C.D

4、D.A.B

5、B.C.D

6、A.C

7、A.B.C.D

8、C 9、A.B.C.D 10、A.B.C.D

二、名词解释

1、人类活动或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2、关于人类活动所占有场所的理论。它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主要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3、在人类活动中,像政治活动,文化活动,经济活动等这样的人类内容和实体。

4、区位场所所持有的属性或资质。

5、也称区位因素,是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6、指那些空间收益随着距城市中心的距离增加而急剧下降,因此只有在距城市中心比较近的区域才有可能获取收益的工业类型。

7、一般指围绕某一组装厂而形成为这一组装厂提供零部件供应的空间聚集区。

8、厂房、设备等固定资本不能轻易移动,因此是在一处布局(厂房或大型设备),则不管是否落后于时代潮流,也有可能继续存在一段时间,这就是所说的地理惯性。

9、经济活动无论是生产活动还是服务活动都要求达到一定规模这一规模即所谓的需求门槛。

10、一种空间集聚经济,即多数不同的工厂,企业在同一空间地域内的集聚与联系,产生平均生产成本的降低和经济效益的产生。

三、判断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四、简答题

1、定义:关于人类活动所占有场所的理论。它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主要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基本内涵:(1)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2)空间内人类活动的有机组合。

2、(1) 古典区位理论在区位主体上仅考虑一个生产地,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到企业内外的多个生产地。

(2)古典区位理论仅考虑区位主体中的单一部分(如工厂部分),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到区位主体中的研究、开发、设计,零部件加工,部件组装,最终组装,检验修理,培训、流通、办公等。

(3)在区位目标上,古典区位理论仅考虑利润(或成本),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还考虑到非金钱上的收益以及满足。

(4)古典区位理论缺乏或轻视区位选择的具体目标,而现代区位理论则有市场占有率、吸引与稳定人才、形象、名声、市场测试、回避汇率风险、收集信息、避免贸易摩擦等具体目标。

(5)古典区位理论的区位选择基准是成本最小,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前述具体目标中的风险及不确定性。

(6)古典区位理论中产品、规模、销售价格、市场、劳动力、设备、土地、运费等都是事先给定或认为是固定的,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产品的新、成熟、标准化、差别化、多角化、多样化等,考虑规模的大小,也考虑销售价格的高低,更考虑到市场的地方性、区域性、全国性以及国际性,还考虑到短期、长期、集中、分散、特殊的市场等。

(7)古典区位理论不考虑或轻视资金、信息、折旧期间、地域文化、决策机制、动态的企业目的以及企业组织,而现代区位理论则都给予充分考虑。

3 、(1)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的概念

(2)二者的区别:相对于区位条件是由于场所不同而生产条件不同,区位因子则是对于生产者而言,由于场所不同表现出其生产费用或利益的差异。

4、(1)作为经济活动的一个影响因素主要是由其自然特性及所处的经济区位决定的。土地的自然特性决定了土地利用的可能性,但并不决定土地利用的可行性。土地利用可行性更多地取决于土地所处的经济区位。

(2)土地一般以两种基本方式参与经济活动:一种是作为劳动对象;第二种是作为作业的空间或活动场所,土地所处的经济区位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土地利用的空间竞争显得格外显著。由于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所能提供的地租差异,城市内部土地利用的圈层分化比较显著

5、(1)交通网连结度贝塔指数

(2)通达度通达指数分散指数

五、论述题;

1、 (1) 资本的类型

(2) 影响机制固定资本资金

(3) 资本流动与经济区位

2 (1)对经济活动持续性的影响。

(2)对经济活动合理性的影响。

内部规模经济外部规模经济(集聚经济)

(3)市场地域范围的大小(也是一种市场规模)直接影响经济活动的类型与规模。

3、(1) 政府首先作为一个消费者,政府购买本身就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市场。

(2) 政府通过规划和对特定地区的基础设施的投入,引导经济活动在空间上向某一特定区域发展。

(3)政府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规范经济活动行为,保证自由竟争环境的形成。

(4) 政府通过税收优惠以及财政补贴的经济政策的实施,调节经济活动的区位。

《经济地理学》课程练习:第三章

一、填空题:

1、杜能的《孤立国》,奠定了农业区位理论的基础。

2、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的目的在于:探索农业生产方式的地域配置原则。

3、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认为:作物种植的分界线并不取决于任何一种作物的最大种植边界,而取决于在同一地点比较种植不同作物的利益。

4、分散因子的作用是集聚结果所产生的,可以说是集聚的反作用。

5、相互依存区位论主要是研究在不完全竞争条件下,均衡状态的形成过程。

6、史密斯区位理论的基本原理通过空间费用曲线和空间收入曲线来反映的。

二、判断题:

1、作物的地租曲线斜率大小由运费率所决定,不容易运输的农作物的地租曲线一般斜率较小。()

2、区位因子分为一般因子和特殊因子。如运费、劳动力则属于前者;而地租、空气湿度等则属于后者。()

3、运费指向论所要解决的问题:在给定原料产地和消费地下,如何确定仅考虑运费的工厂区位,即运费最小的区位。()

4、如果劳动费用指数小,那么,从最小运费区位移向廉价劳动费区位的可能性就大;否则,这种可能性就小。()

5、普雷特的行为矩阵认为:区位决策是否合理或合理性如何,取决于在决策时的信息占有量以及决策者的信息利用能力。()

三.名词解释:

1、地租曲线

2、区位因子

3、一般因子

4、特殊因子

5、集聚因子

6、分散因子

7、等费用线

8、综合等费用线

9、临界等费用线10、劳动费指数

11、劳动系数

四、简答题:

1、评价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

2、简述韦伯工业区位论的最小运费原理。

3、评价韦伯工业区位论的意义。

4、简述帕兰德的区位理论。

5、简述胡佛的区位理论的基本内容及特点。

6、简述廖什市场区位理论的基本观点

五、论述题

1、分析杜能农业区位论中的杜能圈或农业空间结构形成机制。

2、试述史密斯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的主要观点。

3、试述普雷特行为矩阵的分析方法与主要结论。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孤立国》2探索农业生产方式的地域配置原则3、最大种植边界,同一地点比较

利益4、集聚集聚5、均衡状态6、过空间费用曲线和空间收入曲线

二、判断题:

1、(×)

2、(×)

3、(√)

4、(×)

5、(√)

三.名词解释:

1、地租曲线:在市场(运费为零)点的地租收入和耕作极限连结的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

2、区位因子:为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进行时得到的利益,即费用的节约。

3、一般因子;与所有工业有关的因子,例如运费、劳动力、地租等。

4、特殊因子;与特定工业有关的因子,例如空气湿度等。

5、集聚因子;因一定量的生产集中在特定场所带来的生产或销售成本降低。

6、分散因子;分散因子是集聚的反作用力,是随着消除集中而带来的生产成本降低。

7、等费用线;运输费用相同的点的连线。

8、综合等费用线;全部运费相等点的连线。

9、临界等费用线:在综合等费用线中,与低廉劳动供给地的劳动费节约额相等的那条综合等费用线。

10、劳动费指数;每单位重量产品的平均劳动。

11、劳动系数;每单位区位重量的劳动费,用它来表示劳动费的吸引力。劳动系数=劳动费/区位重量

四、简答题

1、(1)农业地理学上的意义

揭示了即使在同样的自然条件下,也能够出现农业的空间分异。这种空间分异源于生产区位与消费区位之间的距离,各种农业生产方式在空间上呈现出同心圆结构。

(2)经济区位研究上的意义

创立了孤立化的研究思维方法。第一次从理论上系统地阐明了空间摩擦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成为土地利用一般理论的基础。

2、运费指向论所要解决的问题:在给定原料产地和消费地下,如何确定仅考虑运费的工厂区位,即运费最小的区位。

在生产过程不可分割、消费地和局地原料地只有一个的前提下,依据最小运费原理的区位为:

(1)仅使用遍在原料时,为消费地区位;

(2)仅使用纯原料时,为自由区位;

(3)仅使用损重原料时,为原料地区位。

3、(1)韦伯首次将抽象和演绎的方法运用于工业区位研究中,建立了完善的工业区位理论体系。

(2)提出最小费用区位原则,即费用最小点就是最佳区位点。

(3)指向理论已发展成为了经济区位布局的一般理论。

4、1.基本问题

在原料的价格、分布地和市场已知的条件下,如何选择生产区位。

2.分析工具及思路等费用线、等送达价格线、等距离线、等时间线、等商品费用线和等运送费线等。运费率与等费用线间的关系。

3.分析模型及结论

5、(一) 运费结构与运输方式

1.运费结构= 站场作业费+运输费

2.运输方式与运费的关系

(二) 送达价格与市场地域

1.采掘工业的市场地域

2.制造业产品的市场地域

6、廖什认为大多数工业区位是选择在能够获取最大利润的市场地域,区位的最终目标是寻取最大利润地点。最佳区位不是费用最小点,也不是收入最大点,而是收入和费用的差最大点,即利润最大点。

五、论述题

1、(一)理论前提

(二)形成机制

根据前述各种假设,以及运费与距离及重量成比例,运费率因作物不同而不同,农产品的生产活动是追求地租收入最大的合理活动等前提条件,杜能给出的一般地租收入公式如下:

R=pQ-CQ-KtQ=(P-C-Kt)Q

式中:R地租收入;

P农产品的市场价格;

C农产品的生产费;

Q农产品的生产量(等同于销售量);

K距城市(市场)的距离;

t农产品的运费率。

2、研究思路与基本原理

在工业区位论研究中,韦伯引入了空间费用曲线,廖什导入了空间收入曲线,如果把这两条曲线结合,就能够画出收入的空间界限,通过收入的空间边界分析就可找到“最佳区位”、“接近最佳区位”或者“次最佳区位”,这是史密斯区位理论的核心。

史密斯区位理论的基本原理是:“能够得到最大利润的区位是总收入超过总费用金额最大的地点。”他的这一原理是通过空间费用曲线和空间收入曲线来反映的。

结论1:总收入和总费用的空间变化能够形成利润最大的最佳区位。与此同时,也可形成空间界限,即超过此界限就不可能得到利润。在空间界限内如果不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话,企业可自由布局。

结论2:空间的费用和收入也能够反映出工业区位模型的形态,费用曲线或收入曲线的倾斜程度越大(即费用或收入的空间变化大),工业越集中;相反,则表现出分散的倾向。

3、经济活动区位是从事经济活动的行为主体——人类的决策结果。区位决策是决策者在占有或多或少信息量的基础上,自身对信息的判断与加工后的决定。那么,进行怎样的区位决策,区位决策是否合理或合理性如何,取决于在决策时的信息占有量以及决策者的信息利用能力。

《经济地理学》课程练习:第四章

一、填空题:

1、补充区域是中心地的周围从中心地接受供给的区域。

2、经济距离为用货币价值换算后的地理距离,是主要由三要素所规定的距离,但也影响到经济距离的大小。

3、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的主要模式是中心地呈排列,市场区呈分布。

4、在交通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也称为的中心地系统。

5、廖什将中心地的市场区域称为经济景观。认为其包括了所有的市场区域的一般模型,也称为。

6、集市一般具有、、、、和特征。

二、判断题:

1、商品服务范围上限是由对中心商品的供给所限定的,商品服务范围下限是由中心商品的需求角度所规定的边界。()

2、某种货物供应点出现的频率,与该种货物的等级成反比。()

3、在文化水平高、工业人口多(人口密度高)的区域,市场原则比交通原则的作用大。()

4、市场原则适用于由市场及其市场区域构成的中世纪的中心地的商品供给。()

5、廖什的中心地系统认为高级市场区是低级市场区以区域中心为圆心按一定角度旋转而成的,通过不断地旋转和扩大,并进行叠加,就可形成所有市场区域。()

6、区域内同类职能的中心地在人口密度高的地方稀疏,而在人口密度低的地方则比较密布。()

三、名词解释:

1、中心地

2、中心商品

3、中心地职能

4、中心性

5、补充区域

6、经济距离

7、门槛人口

四、简答题

1.分析市场原则的中心地系统形成机制及特点。

2.分析交通原则的中心地系统形成机制及特点。

3.分析行政原则的中心地系统形成机制及特点。

五、论述题

1.分析廖什中心地系统的构建机制。

2.比较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与廖什中心地理论的差异。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中心商品

2、费用、时间、劳动力

3、正三角形(顶点),正六边形

4、K=4

5、经济景观

6、周期性、巡回性、交易的地区性、集散性、等级性、社会职能性

二、判断题:

1、×

2、√

3、×

4、√

5、√

6、×

三、名词解释:

1、在少数的地点(中心地)生产、供给,而在多数的地点消费的商品。

2、少数的地点(中心地)生产、供给,而在多数的地点消费的商品。

3、供给中心商品的职能。

4、就中心地的周围地区而言,中心地的相对重要性。也可理解为中心地发挥中心职能的程度。

5、以中心地为中心的区域,也称市场区域或中心地区域。具体地说,是中心地的周围从中心地接受中心商品供给的区域。

6、为用货币价值换算后的地理距离,是主要由费用、时间、劳动力三要素所规定的距离,

7、某种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能够得到正常利润的最低限度的人口,也就是说某中心职能在中心地布局成立的最低限度人口。

四、简答题

1、市场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也称为K=3的中心地系统。各等级中心地的数量关系,为1,2,6,18,54,…。即从区域内次级中心地开始,中心地的数量关系为低级中心地数量为其上一级中心地的3倍。

特点:(1)中心地具有等级性,且各级的中心地与中心职能相对应。

(2)中心地按照一定的规则分布,一般是三个中心地构成的三角形的重心是低一级中心地布局的区位点。

(3)各等级间的中心地数量、距离和市场区域面积呈几何数变化。

2.交通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也称为K=4的中心地系统。在交通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的中心地的数量关系为:1,3,12,48,192,…。

特点:各个中心地布局在两个比自己高一级的中心地的交通线的中点。因此,如果同一级的中心地间铺设一条交通线,那么在这条交通线上布局着比它等级低的所有中心地。3.在行政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也称为K=7的中心地系统。在行政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中,中心地间的数量关系为:1,6,42,294,2 058,…。

特点:在行政原则基础上形成的中心地系统中,低级中心地从属于一个高级中心地。原因是在行政区域划分时,尽量不把低级行政区域分割开,使它完整地属于一个高级行政区域。

五、论述题

1、(1)基本原则

基础聚落不仅是消费者的居住地,同时也是企业布局的地点。基础聚落能够供给等级低的自给性商品。比自给性商品等级稍高的商品同时也供给相邻的6个基础聚落。

(2)市场区域的形成机制

随着商品的门槛值增大,市场区域规模也在扩大,同时拥有的基础聚落也在增加。高级市场区是低级市场区以区域中心为圆心按一定角度旋转而成的,通过不断地旋转和扩大,并进行叠加,就可形成所有市场区域。

2、(1)两种模型建立的前提条件不同。

(2)市场区体系的构建方式不同。

(3)克里斯塔勒的模型是明显的等级结构系统,而廖什的模型属于非等级系统。

(4)关于中心地的等级与所供给商品的种类间的关系,两者也存在着差异。

(5)在克里斯塔勒的模型中,中心地的职能规模和人口规模完全相对应,在廖什的模型中,中心地的职能等级结构和规模等级结构未必一致。 2.比较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与廖什中心地理论的差异。

经济地理学试题库

经济地理学试题库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生产的三要素是:、和。 2.考虑综合运费(站场费+线路运行费),可得出公路适合运输,铁路适合运输,而水路则适合运输。 3.定价制度一般有、、和。4.依据杜能的农业区位论,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的同心圆结构依次为、、、、和。5.企业增长的原因主要有、、和四大类。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区位: 2.主导产业: 3.运输: 4.区域经济发展:

5.世界经济一体化: 三、简述下列理论内容(每题10分,共20分)1.产品周期理论: 2.佩蒂-克拉克定理:

四、简答题(共24分) 1.区位论发展过程和发展方向特征是什么?2.跨国公司有哪些特征?

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特征是什么? 五、论述题(共21分) 试述韦伯的运费指向论的基本原理。并结合实际,说明运费指向论的应用。

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劳动、自然和资本。2.短途,中途,长途。 3.距离比例定价、区段定价、远距离递减定价和均一定价。 4.自由式农业圈、林业圈、轮作式式农业圈、谷草式农业圈、三圃式农业圈和畜牧业圈。 5.实现规模效益、实现交易内部化、技术优势的发挥和来自竞争的压力。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区位:区位的主要含义是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2.主导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3.运输:是指人类为了生产、工作、学习等目的,借助交通工具促使人或货物沿着交通线路移动的过程。 4.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是指区域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演进。 5.世界经济一体化:世界各国通过一定协议、规则使其经济活动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 三、简述下列理论内容(每题10分,共20分) 1、产品周期理论:弗农把产品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新产品阶段:新产品的开发和生产需要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保证新产品开发)、良好的通讯接触条件(联络消费者与生产者)以及较高的消费水平(提出对新产品的需求)。这些条件要求,使得新产品的发明和生产出现在主要发达工业国(如美国)的都市中心。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生产在主要工业国增长的同时,也开始在其它发达国家进行。但生产仍集中于主要工业国,产品通过出口供应它国市场。成熟产品阶段: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已经实现部分标准化,无需进行较大变化。这使得使用已有的技术从事长期生产成为可能。企业开始更多地关注生产成本,会在出口和投资它国生产之间进行利润权衡。当出口商品的边际生产成本加上运输成本大于在当地直接生产的平均生产成本时,企业便会选择直接投资。由于在该阶段产品的市场主要在发达国家,其直接投资的对象以发达国家为主。标准化产品阶段:产品完全定型,生产技术标准化,生产区位的选择便以生产成本最低点为准则。而此时产品的市场也扩延至发展中国家。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会趋于把生产和装配业务转移到劳动力成本很低的发展中国家,并在这些国家进行专业化生产。产品生产区位转移的结果,使得初始发明此产品的国家变为该产品的进口国。 2.佩蒂-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相应提高,于是,劳动力就开始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就会向第三产业转移。结果,社会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劳动力减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将增加。 四、简答题(共24分) 1.区位论发展过程和发展方向特征是什么? ⑴由农业、工业向商业、城市、区域研究方面转化 ⑵由微观的特殊区位转向宏观的一般区位 ⑶由静态研究转向动态研究 ⑷由纯数量方法转向非数量方法的制度研究,包括心理、行为、职业、政策。 2.跨国公司有哪些特征? ⑴国际企业至少在两个以上的国家和地区之间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并设有分支机构或子公司⑵规模庞大⑶具有寡头独占性⑷实行全球经营战略⑸实行高度的内部分工。 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特征是什么? ⑴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但城市化进程逐步减缓 ⑵第三产业已成为推动城市化的主导动力

最新地理科学《经济地理学》试题库及答案(250道试题)

地理科学《经济地理学》试题库及答案(250道试题)

地理科学专业《经济地理学》试题 一、不定项选择题(1-110) 1.极具价值的中国最早的经济地理名著是( B )。A.《尚书·禹贡》 B.《史记·货殖列传》 C.《汉书·地理》 D.《山海经》2.中国史书中首次出现以“地理”命名的专著是( C )。A.《尚书》 B.《史记》 C.《汉书》 D.《山海经》3.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一科学名词的是( D)。 A.(德)戈策 B.(中)司马迁 C.(中)班固 D.(俄)罗蒙诺索夫 E.(古罗马)斯特拉波 4.经济地理从地理学分化、独立出来后,首先是以( C )之名出现于世。A.农业地理 B.工业地理 C.商业地理 D.旅游地理

5.在近代地理学中,对于“生产力分布为何有如此明显的地区差异”命题解释分为(C)。A.宇宙派 B.地志派 C.环境论派 D.区位论派 6.区位论也称为标准化理论,是由德国(A )首创。 A.杜能 B.韦位 C.克里斯泰勒 D.廖什 7.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A B )。 A.地理环境在空间上的变化发展规律 B.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C.生产(力)布局(分布)规律 D.生产地域综合体 8.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比较科学的提法是( ABCD )。A.研究生产(力)布局(分布)规律的科学 B.研究生产地域综合体的科学 C.研究生产力布局和生产地域综合体的科学 D.研究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演变规律的科学 9.下列经济地理学的根本特性是( BC )。 A.阶级性 B.地域性

C.综合性 D.实用性 E科学性 10.下列不属于通论的经济地理学分支的是( D )。 A.经济地理学概论 B.工业地理学 C.城市地理学 D.中国经济地理学 11.下列关于三次产业分类法,说法不正确的是( B )。 A.三次产业分类法的依据和标准是产品的性质和生产过程的特征 B.费希尔明确提出了第三次产业的概念,并运用三次产业分类法研究了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 C.能广泛接受是因为其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和较强的实用性 D.采矿业按其产品的性质来看,理应划到第一次产业,但实践中常把其列入第二次产业。 12.三次产业分类法创始人是( D )。 A.克拉克 B.库茨涅兹 C.配弟 D.费希尔

经济地理学复习题参考答案

经济地理学各单元复习题 第一章 1、何谓经济地理学。 答:经济地理学就是研究经济活动区位、空间组织及其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2、试述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的特点。 答:特点一就是研究方法与思维方式的演变;特点二就是研究区域尺度变化、企业组织变化与思维方式变化。 3、试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答:1、经济活动的内容;2、经济活动区位;3、经济活动空间组织;4、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4、简述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答:1、通论经济地理学;2、区域经济地理学;3、部门经济地理学--农业地理学、工业地理学、交通运输地理学、商业地理学与信息业经济地理学;4、公司(企业)地理学。 第二章 1、区位:主要指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含义。 2、区位主体:区位中占有场所的事物。 3、区位理论:就是关于区位即人类活动所占有的场所的理论,它研究人类活动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人类活动的组合,探索人类活动的一般空间法则。 4、区位条件:区位(场所)所特有的属性或资质。 5、区位因子:指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6、交通网:一般由基本的点与线组成相互联系的网络。 7、交通网的密度:指在某一区域内单位面积的运输线路的总长度。必须考虑运输线路的类型以及总通过能力的差异。 8、通达性:就是衡量网络中点之间移动的难易程度的指标。用通达指数与分散指数来衡量。 9、连接度:表示交通网络的发达程度。用贝塔指数衡量。 10、可进入性: 11、地理可进入性:指场所对外交往的地理方便程度,它主要决定于地理位置与距离。 12、经济可进入性:指场所的对外交往成本高低,它取决于运费、通信费。费用越低,对外通达性越好,反之则相反。 13、制度可进入性:指由制度因素决定的场所对外生产要素与商品交往的方便程度。 14、社会可进入性:指由社会因素(包括语言、文化等)所决定的场所对外交往的便利程度。 15、简述古典区位理论与现代区位理论的区别。 答:(1) 古典区位理论在区位主体上仅考虑一个生产地,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到企业内外的多个生产地。(2)古典区位理论仅考虑区位主体中的单一部分(如工厂部分),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到区位主体中的研究、开发、设计,零部件加工,部件组装,最终组装,检验修理,培训、流通、办公等。(3)在区位目标上,古典区位理论仅考虑利润(或成本),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还考虑到非金钱上的收益以及满足。4)古典区位理论缺乏或轻视区位选择的具体目标,而现代区位理论则有市场占有率、吸引与稳定人才、形象、名声、市场测试、回避汇率风险、收集信息、避免贸易摩擦等具体目标。(5)古典区位理论的区位选择基准就是成本最小,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前述具体目标中的风险及不确定性。(6)古典区位理论中产品、规模、销售价格、市场、劳动力、设备、土地、运费等都就是事先给定或认为就是固定的,而现代区位理论则考虑产品的新、成熟、标准化、差别化、多角化、多样化等,考虑规模的大小,也考虑销售价格的高低,更考虑到市场的地方性、区域性、全国性以及国际性,还考虑到短期、长期、

经济地理学复习题

20世纪前经济地理学的相关研究,大致可分为史志描述、商业地理和经济地理学三个阶段。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经济活动的内容、经济活动区位、经济活动空间组织、经济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区位: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 区位条件:人类进行活动的区位(场所)所持有的属性或资质。 区位因子:影响区位主体分布的原因。 土地一般以两种基本方式参与经济活动:劳动对象、作为作业的空间或活动场所。 劳动力对经济活动的影响:劳动力的数量、劳动力质量、劳动力成本、劳动移动。 区域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市场环境、产业环境、政策环境。 产业环境对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 首先是产业间紧密合作的可能 其次是“互补产品”的“需求拉动”作用 第三,有利于专门化服务设施和机构的发展 第四,相关行业企业密集可以改善信息环境 交通网可以用密度与结构来表述,结构由连接度和通达度来表述。 看图说明杜能圈形成的机制及空间配置原理。 形成机制:由市场点(运费为零)到耕作极限点的地租收入数值连接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其斜率大小有运费率决定,杜能对所有农业生产方式的土地利用进行计算,得出各种方式的地租曲线的高度以及斜率,由于农产品的生产活动以追求地租收入为最大的合理活动,因此理性市场必然会选择地租收入最大的农作物进行生产,从而形成了农业土地利用的杜能圈结构。 空间配置原理:农业生产方式的空间配置,一般在城市近处种植相对于其价格而言笨重而体积大的作物,或者是生产易于腐烂或必须在新鲜时消费的产品。而随着距城市距离的增加,则种植相对于农产品的价格而言运费小的作物。在城市的周围,将形成在某一圈层以某一种农作物为主的同心圆结构。随着种植作物的不同,农业的全部形态随之变化,将能在各圈层中观察到各种各样的农业组织形式。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依次为自由式农业、林业、轮作式农业、谷草式农业、三圃式农业、畜牧业这样的同心圆结构。 读下面两幅图,比较它们的差别,并说出杜能圈的形成机制和现实局限性。 答:上面一幅图为杜能圈,下边一幅为逆杜能圈; 形成机制:由市场点(运费为零)到耕作极限点的地租收入数值连接曲线被称为地租曲线。每种作物都有一条地租曲线,其斜率大小有运费率决定,杜能对所有农业生产方式的土地利用进行计算,得出各种方式的地租曲线的高度以及斜率,由于农产品的生产活动以追求地租收入为最大的合理活动,因此理性市场必然会选择地租收入最大的农作物进行生产,从而形成了农业土地利用的杜能圈结构。 现实局限性:首先某些自然条件的现实与理论差异很大,如河流干扰因素,谷物价格变动和土质存在差异时等等,另外杜能圈建立在商品农业的基础上,农场以追求最大地租收入为前提,而现实中,农业生产中相当大的部分并非商品性经营,而是自给经营这种自给型经营以产量为目标而并非利润,并且不强调单一品种专业化生产而强调多品种多样化生产。另

地理科学《经济地理学》试题库(250道试题)

地理科学专业《经济地理学》试题 一、不定项选择题(1-110) 1.极具价值的中国最早的经济地理名著是( B )。A.《尚书·禹贡》 B.《史记·货殖列传》 C.《汉书·地理》 D.《山海经》2.中国史书中首次出现以“地理”命名的专著是( C )。A.《尚书》 B.《史记》 C.《汉书》 D.《山海经》3.首次提出“经济地理学”这一科学名词的是( D)。 A.(德)戈策 B.(中)司马迁 C.(中)班固 D.(俄)罗蒙诺索夫 E.(古罗马)斯特拉波 4.经济地理从地理学分化、独立出来后,首先是以( C )之名出现于世。 A.农业地理 B.工业地理 C.商业地理 D.旅游地理 5.在近代地理学中,对于“生产力分布为何有如此明显的地区差异”命题解释分为( C )。A.宇宙派 B.地志派 C.环境论派 D.区位论派 6.区位论也称为标准化理论,是由德国(A )首创。 A.杜能 B.韦位 C.克里斯泰勒 D.廖什 7.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 A B )。 A.地理环境在空间上的变化发展规律 B.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C.生产(力)布局(分布)规律 D.生产地域综合体 8.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比较科学的提法是( ABCD )。A.研究生产(力)布局(分布)规律的科学

B.研究生产地域综合体的科学 C.研究生产力布局和生产地域综合体的科学 D.研究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演变规律的科学 9.下列经济地理学的根本特性是( BC )。 A.阶级性 B.地域性 C.综合性 D.实用性 E科学性 10.下列不属于通论的经济地理学分支的是( D )。 A.经济地理学概论 B.工业地理学 C.城市地理学 D.中国经济地理学 11.下列关于三次产业分类法,说法不正确的是( B )。 A.三次产业分类法的依据和标准是产品的性质和生产过程的特征 B.费希尔明确提出了第三次产业的概念,并运用三次产业分类法研究了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变化之间的关系 C.能广泛接受是因为其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和较强的实用性 D.采矿业按其产品的性质来看,理应划到第一次产业,但实践中常把其列入第二次产业。 12.三次产业分类法创始人是( D )。 A.克拉克 B.库茨涅兹 C.配弟 D.费希尔 13.下列著名经济学家中,与产业结构演变规律无关的是( D )。 A.配弟 B.库茨涅兹 C.克拉克 D.佩鲁 14.从世界发达国家工业结构演变的历史进程看,属于知识密集型工业发展的阶段的是( C )。 A.以轻纺工业发展为主的时期 B.以能源、原材料工业为主导的时期

经济地理学复习思考题1

《经济地理学》 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绪论 1. 何谓经济地理学? 2. 试述20世纪经济地理学发展的特点。 3. 试述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4. 简述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5. 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6. 简述经济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关系及其意义。 7. 如何理解经济地理学的科学价值与应用价值。 8. 经济地理学关注的重大研究问题是什么? 9. 学习经济地理学有何作用? 10. 如何学好经济地理学这门课程? 第二章经济活动区位的影响因素 1.概念题: 区位;区位主体;区位理论;区位条件;区位因子;可进入性;地理可进入性;经济可进入性;制度可进入性;社会可进入性;交通网;交通网的密度;通达性;连接度;机场产业区。 2.简述古典区位理论与现代区位理论的区别。 3.区位条件与区位因子有何区别? 4.区位因子分为哪几种类型? 5.区位理论构建的客观基础是什么? 6.试述土地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7.试述原材料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8.试述能源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9.试述资本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10.试述劳动力因子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11.分析市场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12.综合分析区域环境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13.产业环境对经济区位有何影响? 14.政府如何影响经济区位? 15.环境因素对经济区位有何影响? 16.可进入性分几种类型?它们对经济区位有何影响? 17.试分析交通对经济区位的影响。 第三章农业与工业区位理论 1.概念题:

区位地租;区位因子;一般因子;特殊因子;区域性因子;集聚因子;分散因子;原料指数;区位质量;等费用线;综合等费用线;临界等费用线;劳动费指数;劳动系数;加工系数;经济人;满意人。 2.分析杜能农业区位论中区位地租的形成机制。 3.分析杜能农业区位论中的杜能圈或农业空间结构形成机制。 4.杜能揭示的农业生产空间配置原理是什么? 5.评价杜能农业区位论的意义。 6.简述区位因子类型。 7.韦伯是如何抽取影响工业区位的一般因子的? 8.简述韦伯工业区位论的最小运费原理。 9.根据原料指数如何选择工业区位? 10.韦伯是如何运用运费指向、劳动费指向和集聚指向来选择工业区位的? 11.评价韦伯工业区位论的意义。 12.简述帕兰德的区位理论。 13.简述胡佛的区位理论的基本内容及特点。 14.简述区位相互依存学派的基本思想。 15.简述霍特林模式。 16.简述廖什市场区位理论的基本观点 17.分析廖什市场区位理论的方法特点。 18.简述艾萨德的区位指向理论。 19.简述格林哈特的工厂区位理论。 20.简述史密斯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的主要观点。 21.试述普雷特行为矩阵的分析方法与主要结论。 第四章中心地理论 1.概念题: 中心地;中心商品;中心地职能;中心性;补充区域;经济距离;市场区;经济距离;门槛人口。 2.分析市场原则的中心地系统形成机制及特点。 3.分析交通原则的中心地系统形成机制及特点。 4.分析行政原则的中心地系统形成机制及特点。 5.分析廖什中心地系统的构建机制。 6.比较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与廖什中心地理论的差异。 第五章多部门企业(公司)区位 1.概念题: 规模效益;规模经济;范围经济;横向一体化;纵向一体化;接触扩散;等级扩散。2.简述企业成长的动因。 3.简述企业增长战略和扩展方法。 4.试述企业的空间增长过程及其原因。 5.简述企业的空间扩张规律。 6.试述沃茨的市场区扩大模式。

经济地理学试题

《经济地理学》试题 【简答】20世纪的经济地理学发展特点 特点之一:研究理论不断演变,从环境决定论(1900年—20世纪30年代早期)、区域差异研究(30年代—50年代中期)、区位分析、空间组织、空间系统演化(50年代中期以来)到行为主义方法、生态方法(70年代以来)。 特点之二:研究区域尺度的变化,研究企业组织的变化和思维方法的变化。 (一)研究的区域尺度的变化 1. 20世纪上半叶——区位论研究代表 理论:1. 杜能农业区位论;韦伯工业区位论;克里斯塔勒中心地理论;廖什区位经济论。 特点:侧重于区域内的单位企业的微观分析。 2. 区域经济研究 (1)1950s——创立区域科学 特点:侧重于区域内各企业之间的联系和协调发展。 代表理论:20世纪50年代美国学者艾萨德创立的区域科学。 艾萨德主张从“空间经济论”出发研究区位论。他把古典区位论动态化、综合化,根据区域经济和社会综合发展要求,把研究重点由部门的区位决策转向区域综合分析,建立区域的总体空间模型,研究区域总体均衡及各种要素对区域总体均衡的影响。 (2)1950s后——

区域之间发展研究特点:研究的地理尺度进一步拓宽,从区域内转向区域之间,从一个区域转向多个区域。 代表理论:佩鲁的增长极理论,默戴尔的“循环积累论”,赫希曼的“极化-涓滴”理论,弗里德曼的“中心-外围”模式,弗兰克等人的依赖理论,布鲁克弗尔德的互相依赖理论,等等。 3. 全球化研究特点:经济活动日益全球化,经济地理的研究尺度也日益扩大,范围覆盖全球。 (二)研究的企业组织的变化 研究客体的变化:企业组织向多部门、多区域、跨国经营和全球性经营发展。 导致变化的原因:以单部门企业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古典区位论,逐渐暴露出研究的局限性,已不能揭示企业的区位原因,更不能揭示“公司帝国”的空间格局及演变。公司地理、企业地理等研究领域形式,关注企业内部不同组分的空间结构研究、跨国公司空间格局和演变的研究。 (三)研究思维方法的变化 1. 规范性分析时期:20世纪前期的区位论研究。 特点:主要从与经济区位选定有关的一些基本命题出发,演绎推理出结果。 2. 实证主义分析 时期:20世纪60年代的数量革命。 特点:强调用统计和数学模拟方法探索经济活动空间结构的形成规律。

经济地理题库

《经济地理学》课程练习:第一章 一、选择题(不定项) 1、国内最古老的地理文献当属战国时代的( ) A.《史记》 B.《山海经》 C.《禹贡》 D.《汉书》 2、14世纪开始的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地理大发现,促进了经济地理学前身( )的产生。 A.人文地理学 B.商业地理学 C.农业地理学 D.工业地理学 3、19世纪80年代,欧洲地理学家( )具体提出了建立作为科学体 系的经济地理学,标志着经济地理学从地理学分化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A.瓦伦纽斯 B.奇泽姆 C.罗蒙诺索夫 D.葛茨 4、20世纪上半叶,经济地理学发展中的最重大事件当属经济活动区位论 的引入。此时期,引入的经济活动区位论包括( ) A.杜能提出的“农业区位论”和韦伯的“工业区位论” B.克里斯塔勒的以商业为主的“中心地理论” C.廖仕的“区位经济论” D.皮鲁的“增长极理论“ 5、依据本书的观点,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 ) A.经济活动的内容 B.经济活动区位 C.经济活动空间组织 D. 经济活动与环境的关系 二、填空题 1、20世纪前的经济地理研究,大致可分为三个研究阶段。分别为 , , 。 2、17世纪中叶,最具影响的商业地理专业著作是苏格兰学者 1889 年出版的《商业地理手册》。 3、经济地理学这个学科名称是俄国科学家 在〈〈地理考察〉〉笔记中首次提出。 4、本书从研究 , 和 三方面概括了20 世纪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特点。 5、 前苏联学者对经济地理学研究对象问题 有两种不同观点,以致形成 两种学派。一是以巴朗斯基,萨乌仕金等为代表的 ,另一是以费根和康斯坦丁诺夫为代表的 。 6、 经济地理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该学科具有 相结合的特性。 7、 经济地理学是 的一个重要分支。 8、 经济地理学研究的经济活动的最基本单元是 。

经济地理学复习试题及答案

、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生产的三要素是:、和。 2.考虑综合运费(站场费+线路运行费),可得出公路适合运输, 铁路适合运输,而水路则适合运输。 3.定价制度一般有、、和。4.依据杜能的农业区位论,以城市为中心,由里向外的同心圆结构依次为、、、、和。5.企业增长的原因主要有、、和四大类。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区位: 2.主导产业: 3.运输:

4.区域经济发展: 5.世界经济一体化: 三、简述下列理论内容(每题10分,共20分) 1.产品周期理论:

2.佩蒂-克拉克定理: 四、简答题(共24分) 1.区位论发展过程和发展方向特征是什么?

2.跨国公司有哪些特征? 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特征是什么?

五、论述题(共21分) 试述韦伯的运费指向论的基本原理。并结合实际,说明运费 指向论的应用。

《经济地理学》试题答案11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劳动、自然和资本。2.短途,中途,长途。 3.距离比例定价、区段定价、远距离递减定价和均一定价。 4.自由式农业圈、林业圈、轮作式式农业圈、谷草式农业圈、三圃式农业圈和畜牧业圈。 5.实现规模效益、实现交易内部化、技术优势的发挥和来自竞争的压力。 二、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15分) 1.区位:区位的主要含义是某事物占有的场所,但也含有“位置、布局、分布、位置关系”等方面的意义。 2.主导产业:在区域经济增长中起组织和带动作用的产业。 3.运输:是指人类为了生产、工作、学习等目的,借助交通工具促使人或货物沿着交通线路移动的过程。 4.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发展是指区域经济总量的增长和结构的演进。 5.世界经济一体化:世界各国通过一定协议、规则使其经济活动成为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 三、简述下列理论内容(每题10分,共20分) 1、产品周期理论:弗农把产品的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新产品阶段:新产品的开发和生产需要较高的科学技术水平(保证新产品开发)、良好的通讯接触条件(联络消费者与生产者)以及较高的消费水平(提出对新产品的需求)。这些条件要求,使得新产品的发明和生产出现在主要发达工业国(如美国)的都市中心。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生产在主要工业国增长的同时,也开始在其它发达国家进行。但生产仍集中于主要工业国,产品通过出口供应它国市场。成熟产品阶段:产品的设计和生产已经实现部分标准化,无需进行较大变化。这使得使用已有的技术从事长期生产成为可能。企业开始更多地关注生产成本,会在出口和投资它国生产之间进行利润权衡。当出口商品的边际生产成本加上运输成本大于在当地直接生产的平均生产成本时,企业便会选择直接投资。由于在该阶段产品的市场主要在发达国家,其直接投资的对象以发达国家为主。标准化产品阶段:产品完全定型,生产技术标准化,生产区位的选择便以生产成本最低点为准则。而此时产品的市场也扩延至发展中国家。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会趋于把生产和装配业务转移到劳动力成本很低的发展中国家,并在这些国家进行专业化生产。产品生产区位转移的结果,使得初始发明此产品的国家变为该产品的进口国。 2.佩蒂-克拉克定理: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相应提高,于是,劳动力就开始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就会向第三产业转移。结果,社会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劳动力减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将增加。 四、简答题(共24分) 1.区位论发展过程和发展方向特征是什么? ⑴由农业、工业向商业、城市、区域研究方面转化 ⑵由微观的特殊区位转向宏观的一般区位 ⑶由静态研究转向动态研究 ⑷由纯数量方法转向非数量方法的制度研究,包括心理、行为、职业、政策。 2.跨国公司有哪些特征? ⑴国际企业至少在两个以上的国家和地区之间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并设有分支机构或子公司⑵规模庞大⑶具有寡头独占性⑷实行全球经营战略⑸实行高度的内部分工。 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特征是什么? ⑴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但城市化进程逐步减缓 ⑵第三产业已成为推动城市化的主导动力 ⑶城市化经历了集中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的发展轨迹 ⑷形成了整体实力强大的城市网络体系和大都市带。 五、论述题(共21分) 试述韦伯的运费指向论的基本原理。并结合实际,说明运费指向论的应用。

经济地理学试卷

学院学期末试卷(A卷) 一、概念题(20分,每题4分) 1.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 2.区位条件; 3.区域经济结构; 4.关联产业; 5.区际联系。 二、简答题(40分,每题lO分) 1.简述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一般影响。 2.简述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的基本要点及理论意义。 3.简述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模式及演变规律。 4.简述罗斯托经济增长阶段理论的阶段划分及其特征。 三、论述题(40分,每题20分) 1.试述经济活动全球化的主要影响因子及其作用机制。 2.以你所熟悉的区域为例,试述区域经济发展中城市与所依托区域的相互关系。

参考答案及评分要点(A卷) 一、概念题(20分,每题4分) 1、经济地理学的学科体系:经济地理学根据对象的不同,具有以下的分支学科:通论经济地理学是经济地理学理论层次最高的一个分支;在实证研究中,又分为 区域、公司、部门经济地理学,其中部门经济地理学下还包括农业、工业、交通 运输、商业、信息业经济地理学等。 2、区位条件:区位(场所)所持有的属性或资质,其相对于区域主体而言,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3、区域经济结构: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决定了区域资源配臵的基 本模式。 4、关联产业:直接与主导产业在产品的投入产出、技术等方面有联系,为主导产业发展进行配套、协作的产业。 5、区际联系:相关区域之间在商品、劳务、资金、技术和信息方面的交流,及在此基础上发生的关联性和参与性行为。 二、简答题(40分,每题lO分) 1、简述要素投入对经济活动区位选择的一般影响。 要素投入是生产活动得以存在的基础。其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土地因子(1分):任何经济活动都以一定的空间作为依托。土地的自身特性以及所处的经济区位都对经济活动区位有重要的影响(1分)。 原材料因子(1分):它是经济活动尤其是生产活动所加工的对象,主要通过运费大小、可运性、可替代性,以及价值尤其是在产品成本中的构成状况对经济活动 区位施以影响(1分)。 能源因子(1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大量、稳定的能源供给尤其是二次能源中的电力供应对产业活动的发展尤其重要,其次能源还影响了产业经 营成本、效率、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公众对企业发展的态度等(1分)。 资本因子(1分):包括金融资本,厂房、设备等固定资本。厂房、设备等固定资

经济地理学练习题

《经济地理学》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区位:是人类活动(人类行为)所占有的场所,包括自然区位和经济区位。 2、规模经济:随着规模扩大而带来的效益增加,即规模效益,或规模经济。 3、跨国公司:是指两个以上国家(包括公司母国)具有生产或实际性经营活动的公司。 4、区域经济结构:是指一个区域内各经济单位之间的内在经济、技术、制度及组织联系和数量关系,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5、区域空间结构:是指各种经济活动在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 6、空间近邻效应:是指区域内各种经济活动之间或各区域之间的空间位置关系对其互相联系所产生的影响。 7、经济地域综合体:是在一个工业点或一个完整的地区内,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运输条件和经济地理位置,恰当地安置企业,从而获得特定经济效果的各企业间的经济结合。 8、产业集群:在特定领域内既竞争又合作的互相关联的公司、专业化供应商和服务商、相关产业的企业和有联系的机构的地理集中或所形成的地理集聚体。9、经济全球化: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动,生产过程和服务所涉及的地域不断向全世界扩展,从而使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性增强的过程。 10、经济区域化:是地理上相近的国家为了各自的经济利益而实行某种形式的经济联合,或组成区域经济组织,其具体机制是宏观上的国家对自己经济利益的保护。 二、简答题 1、举例说明影响零售业区位决策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零售业区位决策的基本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消费市场状况,如消费者的数量、收入、人口构成和生活方式等;二是购物空间的接近性,一般指空间距离和交通条件;三是零售业间的竞争状况,即在市场区域中同行业竞争者的数量以及发展水平等。四是地价,地价是制约零售业区位选择得重要因素。 2、一个区域的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评价? 答:首先,评价区域产业结构与区域的资源结构相对应性,即能否有效地发挥本区域在资源方面的比较优势。其次,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系统功能。再次,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内部关联程度。第四,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和应变能力。第五,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先进性。最后,评价区域产业结构的结构性效益。 3、技术创新对区域结构变迁的作用机制表现在哪些方面? 答:(一)技术创新引入产品、产业的更替 技术创新引入产品、产业的更替,使得一些新兴产业不断兴起和发展壮大,部分原有产业的地位逐渐下降,从而导致区域产业结构的更新。 (二)技术创新引导和改变消费需求 技术创新对消费需求变动的引导,改变了区域的消费结构。消费结构的变化,一方面对生产产生导向作用,促进区域进行产业发展的调整,进而引起区域产业结构的变化;另一方面,对商业贸易产生指示作用,引起区域贸易结构的变化。

经济地理学试题库完整

经济地理学 一、填空 1、资源配置能力主要由经济体制、政府的经济管理能力、企业的组织水平和产业结构等构成。 2、企业增长的动因包括:实现规模效益、实现交易内部化、技术优势的发挥、来自竞争的压力。 3、从跨国投资的微观区位选择来看,外国直接投资区有趋于经济中心区布局、边界地区、社会经济联系 密切地区的显著特征。 4、企业增长战略有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 5、在非农产品周期理论中,非农把产品的发展分为新产品阶段、成熟产品阶段和标准化产品阶段。 6、区域性的含义是:可度量性、系统性、不重复性。 7、胡佛经济区位论的运输费用是:线路运行费、站场装卸费,并提出两个著名论点:端点区位优于中间 区位、中间转运点最优区位原理。 8、主导产业有如下特点:阶段性、区域性、关联性。 9、尽管公司结构是处于不断变换之中,但是人们可以将公司归纳一下几类:功能部结构、产品部结构、 区域部结构、顾客部结构、矩阵结构。 10、1977年英国著名跨国公司邓宁提出一个折衷理论,将三种优势相结合用于解释跨国投资,这三种优势: 企业的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区位优势。 11、一般来说,经济轴主要有一下类型:沿交通干线分布的经济轴线、沿大江分布的经济轴线、海岸经济 轴线、山地与平原交接处的经济轴线。 12、一般而言,扩散机制有四种表现形式:就近扩散、跳跃扩散、等级扩散、随机扩散。 13、区位论研究抽象的世界,最基本的假设是“均质平原”和理性决策;核心思想是生产成本和运费的最 低化,或者利润最大化。 14、二战前经济地理中人地关系研究主要有:地理环境决定论、地缘政治学、人地相关论。 15、经济全球化的影响因素有:科学技术进步、跨国公司的兴起与发展、国家的经济调节及干预作用、国 际经济协调。 16、文化与制度转向的形成背景:世界主要国家经济发展的实践、社会科学相关学派的影响、经济地理学 本身的变化。 17、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特点:经济全球化影响范围广、全球经济活动空间移动加剧、全球经济形成多级格 局。 18、区域主义的特点:重视野外调研、重视地方的综合(描述)研究、划分区域的拓扑学方法。 19、行为与感应地理学的研究内容:决策者行为、被雇佣者行为、消费者行为。 20、社会分工的前提:各地生产的自然差异、交换的发展。 21、根据区域分工理论,劳动地域分工是社会分工的空间表现形式,并且一定的运输手段和商业贸易的存 在是发展的前提。 22、影响区域经济增长因素有:资源禀赋、资源配置能力、区位条件和外部环境。 23、区域划分的三种基本类型是:均值区域、功能区域、行政区域。 24、经济区的组成要素:经济中心、腹地范围、经济联系、产业结构。 25、关于产业集群的形成和演化有多种解释的理论视角,主要的有集聚经济原理、交易费用理论、创新理 论和产业组织理论。 26、区域产业按产业功能分类可分为:新兴产业(潜导产业)、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基础产业。按要素 集约度产业分类可分为:资源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27、区域空间结构的基本要素:点、线、网络、域面。 28、区域创新网络的组成要素: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关系通道、空间、结点。 29、跨国公司投资的国别选择(的要素取向)是成本取向、利润取向、市场取向、要素取向、公司战略取 向。 30、企业增长的战略有一体化扩张和多样化扩张;企业实现扩张的方法包括接触扩张和等级扩张。

经济地理学题库

经济地理学 一、选择题。 1.下列四项中不属于区域发展政策的是() ①区域产业政策②区域经济政策 ③区域组织政策④区域调控政策 2.以高技术工业发展为主的时期,也称() ①劳动密集型工业发展时期 ②资金密集型工业的发展时期 ③技术密集型工业的发展时期 ④知识密集型工业的发展时期 3.在石油资源上兴起的工业区是() ①西里西亚工业区②乔塔那格浦尔工业区 ③伯明翰工业区④伏尔加河工业区 4.下列不属于资金密集型工业的是() ①飞机制造业②汽车工业 ③冶金工业④电子组装业 5. 在辽宁省瓦房店市建立纺织厂主要是考虑人口的() ①城乡结构②性别结构 ③年龄结构④文化结构 6. 下列城市不是在石油资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 ①大庆②克拉玛依 ③焦作④阿伯丁 7.下列城市不是在煤炭资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 ①晋城②伯明翰 ③抚顺④阿伯丁 8.下列不属于劳动密集型工业的是:() ①包装业②冶金工业 ③食品工业④电子组装业 9.下列属于可再生自然资源的是() ①地热能②土壤 ③地下水④植物资源 10.对于可更新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我们应采取的原则是() ①最大限度开发利用的原则 ②节约和综合利用的原则 ③永续利用、加快更新的原则 ④有水快流的原则 11.现代产业的生产向()方向发展。 ①综合化、大型化②综合化、国际化 ③小型化、分散化④集团化、国际化 12.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布局受()约束较大。 ①资源的数量②劳动力的素质

①强烈的季节性②连续性和周期性 ③地域性 ④经济再生产和自然再生产交织在一起 14.农作物的生活界限一般是() ①0℃—35℃② -10℃—35℃ ③0℃—40℃④-10℃—40℃ 15.对作物的生长发育有特别积极影响的温度是() ①最高温度②最低温度 ③有效温度④活动温度 16.评定地区喜温作物生长期长短和热量多少的指标是() ①10℃② 0℃ ③ 20℃④15℃ 17.能评定地区农事季节和热量多少的指标是() ①10℃②15℃ ③20℃④0℃ 18.喜温作物积极生长期和所要求的热量指标是() ①20℃②15℃ ③10℃④0℃ 19.下列作物属于短日照作物的是() ①水稻玉米豌豆②大豆高粱谷子 ③棉花油菜亚麻④小麦玉米大豆 20.下列作物属于长日照作物的是() ①甘蔗小麦大麦②燕麦油菜谷子 ③亚麻洋葱菠菜④棉花玉米大豆 21.各种不同部门、行业的工业企业对水资源要求,特别是耗能需求有很大差异,下列工业在生产过程中要求接近优质水源的是() 1有机化工 2造纸 3制药 4食品加工 5 仪器 6人造纤维 7机械 8皮革 ①1、2、4 ②2、5、6 ③2、3、6 ④ 3、7、8 22. 下列不属于工业枢纽的城市是() ①东京②青岛③鲁尔④巴黎 23. 就下列情况进行工业布局,工业不适合选在原料地的是() ①非遍在的纯原料②原料指数小于1的原料 ③非遍在的粗原料 ④两种原料均为非遍在的纯原料 24. 就下列情况进行工业布局,只能选在市场的是() ①原料指数大于1的原料 ②非遍在的纯原料 ③非遍在的粗原料 ④遍在可取的原料 25.最早将第三产业划分为三大部门的科学家是() ①费希尔②科林·克拉克 ③大卫·李嘉图④贝蒂尔·俄林 26.在我国,自来水划归为() ①第一产业②第二产业 ③第三产业④第二产业或第三产业均可

经济地理学试题汇编

经济地理学试题汇编 中山大学2002 年经济地理学 概念辨析(每题6 分,共30 分) 1. 主导产业与支柱产业 2. 地域生产综合体与城市经济区 3. 极化效应与扩散效应 4. 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地方化 5. 市场区位与门槛人口 二、问答题(每题10 分,工50 分) 1.简述城市产业集聚的动力因素 2.与旧国际劳动分工比较,新国际劳动分工的发展背景和特点有何不同 3.试述产业高层次化的基本趋势 4.试述交通和通信技术的进步对扩散的时间—空间过程的影响 5.评述核心—外围模式 三、设计题(20 分) 拟在某一地区开展产业经济发展战略研究,需要完成《产业空间组织的自然条件评价》专题,就该专题研究的基本内容、工作程序和方法手段,完成研究大纲的设计。 2001 一、名词解释(每题5 分,共30 分) 1.农业地域专业化 2.核心—边缘模式 3.区域比较优势 4.经济全球化 5.城市经济区

6.区位决策 二、简述题(每题10分,共30 分) 1.试述交通运输和通讯技术的进步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2.简述增长极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在区域规划应用时应注意的事项 3.评述经济地理学研究的传统方法和现代方法,以及两类研究方法结合的重要性。 三、分析、设计题 1.依据人口转移理论,利用表一(为1949年—1998年中国的总人口、出生率、死亡率 自然增长率)提供的数据,分析 (1)1949 年以来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变化的特点 (2)这一变化特点对我国未来人口结构的主要影响 2.拟用半年时间进行某县“县域产业结构调整研究”项目,制定出简明的工作方案 四、论述( 20 分) 论述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西部地区经济协作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其理论依据华南师范大学2005 1.名解(6 分个) 区位杜能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极化-涓滴效应学说PETTY-CLARK定理 2.论述 1), 简述增长极的特点并举例说明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20) 2), 跨国公司总部的区位要求及其最新变化.(20) 3), 简述克鲁格曼相似条件下的贸易理论.(20) 4), 用区域合作相关理论论述" 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开展区域合作的可能性并预测其趋势.(30) 5),20 世纪以来经济地理学的发展特点.(30) 上海师范大学2004

经济地理试题库(250道试题)

六、简答题(221-240) 221.简述三次产业分类法及广泛接受的原因?p12-13、15 答:第一产业的产品基本上是直接从自然界取得的;第二产业的产品是通过对自然物质资料(农产品和采掘业产品)及工业品原料进行加工而取得的:第三产业在本质上乃是服务性产业,即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非直接的物质生产部门,其范围大体包括:商业与贸易,金融与保险、旅游与娱乐、仓储与运输、文教与卫生、信息与通讯、科研与咨询、旅馆与饮食和其他劳务性服务行业,其中有的是为生产服务的,有的是为社会发展服务的,也有的是为人们的生活服务的。可见,产品的性质和生产过程的特征是这一分类法的依据和标准。 原因:第一,它有一定的科学依据。具体表现在:①此种分类方法同人类的生活需要、社会分工和经济活动的发展阶段相适应。②反映了社会经济结构变化、演进的一种趋势,即第三产业的发展是以第一、第二产业的一定发展为基础的;反过来,又从更广阔的领域为第一、第二产业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并且也使社会经济生活的内容更加丰富。 第二,此法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运用此法,便于对各国的资料进行分析比较,发现规律,有利于国际交流。 局限性:对现实经济活动进行分类时,就存在着不少难以自圆其说的矛盾采矿业按其产品的性质来说,理应划到第一次产业,但实践中常把其列入第二次产业。 222.简述PETTY-CLARK定理?p15 答:随着经济发展,人均国民收入水平提高,劳动力在一、二、三次产业中的比重,表现出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再由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的趋势。之所以会发生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各产业之间的人均收入存在着差异的缘故。 223.简述产业布局演变规律及其运行机制。P18 答:均质布局—点状布局—点轴布局—网络布局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产业结构变化是产业布局演变的根本原因。而新的产业布局的又通过复杂的反馈作用影响社会经济发展,这种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关系便是产业布局的运行机制,它主要表现为极化作用与扩散作用两个方面。 所谓极化作用,是指经济活动有向某些区位条件优越的地点集聚的倾向,并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形成极核,而且这种极核一经形成,就具有一种自我发展的能力,它可以不断地为自身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甚至在原来赖以发展的优势已经丧失的条件下,仍然可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