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网络文化影响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思考

优化网络文化影响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思考
优化网络文化影响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思考

第五章优化网络文化影响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思考

教育的关键在于处理各个主体之间的关系,针对当前网络文化背景下影响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不利因素,以及在以网络技术为引领的时代要求的有力条件下。本章将从网络文化及其主体、教师、教学方法等角度提出在网络文化下提升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效率,促进小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相关思考。

一、加强对网络文化的管理与引导

要发挥网络文化的积极作用的前提在于网络文化本身具有积极性和先进性,然而网络主体本身具有商业性、开放性和趋利性的特点,因而不可能依靠网络文化自身严于律己,而不得不依靠外在的约束来保证其内容的科学性与正确性。因而加强网络文化管理与引导是提升网络文化质量,发挥其正确引导作用的关键力量。具体来说,主要在于法律的健全、监管技术的提升以及评价机制的建立。

(一)健全法律法规制度

开放的环境之下,人性之恶就极易暴露出来。尤其在当下网络平台是以一种开放、大众以及匿名的方式展现在所有人面前的时候,大多数人都会在以自私自利的目的,做出一些违背公正、道德的事,以一种侥幸的心理和铤而走险的态度来为自身谋取利益。在这种背景之下,没有健全的法律法规是难以引导网络文化走向服务社会、国家的目的的。中国古代的文学家苏辙就曾讲过:“法立于上则俗成于下”,只有依照一定的法律法规,才能够促进社会文化的繁荣,才能够发挥网络文化最大的积极作用。以美国在互联网方面的法律为例,美国的互联网法规涉及面较为全面和广泛,既有针对互联网的宏观的整体规范,也有微观的具体规定,其中囊括了行业进入规则、电话通信规则、数据保护规则、消费者保护规则、版权保护规则、诽谤和色情作品抑制规则、反欺诈与误传法规等许多方面。这些法规多达130多部。1只有建立系统的网络法律法规,才有可能最大程度地保障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

弗劳德说:“公正的法律限制不了好的自由,正因好人不会去做法律不允许的事情。”建立公正的法律法规并非绑架网络文化,并非极端的控制言论自由。而是在保证人们基本权利的前提下,建立起统一的法律体系与执法部门。让所有网络文化活动有法可依,杜绝具有危害国家稳定团结、人们身心健康的网络文化,

1 强化网络监管已成趋势[N]. 经济日报,2012-06-07(014).

为网络文化建设提供良好的法律和法制环境。例如建立网络用户实名制,对于散布谣言者量刑处罚,对于窃取他人私密资料者等等都需要进行明确严格的规定,所谓“法无禁止即可为”,如果缺乏法律依据,任何不道德的行为都难以进行证券的厘定与判断,因而需要通过强制性的法律规定来保护网络环境的安全、健康与文明,坚决打击网络犯罪,净化网络文化环境,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提供良好的平台。

(二)加大对网络文化的监管力度

法律法规的建立是进行网络文化管理的前提与标准,而要将它落到实处就在于加强对网络文化的监管。网络文化的监管的目的在于发现不良信息,并及时处理不良信息,防止其流入网络平台中造成危害。良好的监管才能够在隐蔽的环境之下,进行信息追踪,找出不良信息的所在。缺乏监管力度的网络总会有部分不法分子钻空子,污染网络环境。因此,就需要建立专业的网络监管部门,对于违反网络法律法规的网站进行严厉打击。

网络监管首先是有法必依。对于在监管过程中发现的有害信息,就必须立刻制止与清除,并且严格处置发布信息的人。要以坚定的决心维护网络信息的安全与健康,比如俄罗斯就规定,各网站负有清理各类违法信息的责任。如果网站拒绝配合监管部门清理非法信息,监管部门将发出警告。两次警告无效,监管部门将提请法院关闭网站。任何法规贵在执行,网络监管必须遵照法律严格执行,通过各类手段制止非法信息在网络上的传播。其次,需要一定的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各类信息以极其隐蔽的方式进行传播,这就需要以技术反技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通过高新技术来对网络环境进行监控与净化。因此国家应进一步完善网络监控体系,安装先进绿色软件,监督过滤不良网络信息。2最后,应当建立民众与政府工作人员共同监督的体系。健全民众监督的力量与奖励措施。民众在网络文化中是直接的受益者或受害者,能够满足人民的需要才是关键,因而需要发挥民众监督的力量,加强对民众的教育与引导,让他们认识到不良信息的标准与危害,每一个民众共同建设先进的文化,这是每一个人民众应当承担的道德义务。

(三)建立网络文化评价与检测制度

网络环境的净化,除了监管得力之外,还在于对于长期不符合标准的网站与平台进行打击与清除。多数网站能够遵守社会规范进行信息的发布,然而也存在

2赵永生. 加强青少年网络文化思想道德建设[J]. 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8,(04):183-184.

部分网站与平台凭借自身的优势,在看似优秀的平台中进行隐蔽的不良信息的植入,如在微信公众号中传播色情电影,在直播平台从事不雅表演等等,均是在合法的平台下进行的不法行为。因而对于此类平台需要进行重点检测与评估,当其中所包括的不良内容超过一定的比例时,就需要责令其进行整改,整改不善则进行关闭处理。文化评价与检测是保证文化品质的重要条件,因而需要建立网络文化评价体系,建立统一的标准,严格管理。

网络文化就像是市场上的商品一般,需要定期进行质量检测,以保证其内容的健康性,以及在社会影响的积极作用。因而需要建立淘汰制度,对于部分网站、平台所发布的信息进行质量检测,进行整体性的评价。对于一些重大网络平台,由于其影响范围广,更需要进行评估,增强其内容传播的先进性与品质。

二、提高网络文化工作者的责任意识

网络文化工作者作为网络文化的传播者,其素质的高低与是否具有责任意识是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的重要因素。只有当网络文化工作者有了内在自觉,有了道德良知,能够在网络文化传播中以身作则,创造出有利于国家、人民的网络文化。

(一)加强对网络文化工作者的意识培训

网络文化工作者需要加强责任意识,同时具备最基本的网络法律法规知识,明确在自身的定位与影响,而不会为了个人利益不择手段,危害他人。而要增强其责任意识的关键一方面在于他们的自觉性,在不断的工作中养成一种认着负责的习惯,使得自己所发布的内容真正有利于提升人们的审美与品位,保留与低级趣味的距离。同时,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去影响同行从而共同促进网络环境的健康发展。然而,多数网络工作者并不具备这样的意识,一方面是知道自己所做的事会带来不好的影响而明知故犯,由于犯错成本地低,导致他们铤而走险,以牟利为根本;另一方面是由于自身素质较低,不具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在无知中就触犯了网络“红线”。因而对于这些工作人员需要加强相关的意识培训,仅仅依法处罚无法从根本上进行改变,而是需要从工作者的意识层面改变其旧有的认识,转变价值观。

网络文化工作者的意识培训主要在于法律法规的学习,让其明白在网络世界里并非完全处于自由状态,而是受到了相关部门的监管,同时需要按照法律法规开展相关的文化活动。当然,意识培训工作本身就具有思想道德教育的一面,所以从某种程度来说,在当今多元文化大背景下,任何人都应当接受良好的思想道

德教育,以道德和良知规范自身的行为,以法律法规提醒自己坚决不做违法乱纪之事。

(二)定期对网络文化工作者进行考核

一位合格的网络文化工作者是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并且至始至终能够保留自己价值观而不会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但是面对这样一个大环境,网络文化工作者极易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甚至于完全转变自己原有的价值观。因而,如何保证一个文化工作者所具有的操守与能力,显得尤为重要。要保证网络文化工作者队伍的纯洁性与先进性,就必须要对这些工作人员进行监督与考核,对于不符合要求者,缺乏思想觉悟者以及没有坚定的国家信用者及时辞退,以免其言论与信息危害广大人民,尤其是缺乏判断能力的儿童。

加强对网络文化工作者的考核首先需要建立相关的评价制度,以严格的评价规则对网络文化工作者进行评价。评价标准应当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应按照最基本的道德要求来规范它们,以此促进他们坚守职业道德。同时,这些标准需要与时俱进,使得这些标准能够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与网络工作者发展的需要。

三、加强对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直接执行者,其个人的素质与能力高低直接关系到思想道德教育的成效。只有具备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才能够在网络文化的大背景下开展科学有效的思想道德教育。因而要面对网络文化的挑战,就必须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能力与水平,优化教师的资源配置,转变教师观念,建立育人、服务一体化。

(一)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对教师进行能力培训

为了提高服务区域教育改革和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水准,培训工作的专业化已经成为大势所趋。3教师要具备专业的教师能力,成为能够跟上时代发展、满足教育发展需要的教师,就必须通过教师培训来不断提升自己,更新自己的“知识库”,通过培训改变旧有的认知和方法,使得自己的教学更加有效与科学。尤其是在网络文化的迅速蔓延和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下,教师是否能够与时俱进,熟练有效地利用和发展网络文化,并推动教学改革和自身发展,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问题。4加之,当前网络文化背景下,小学生是思想道德又面临较大的挑战,

3王冬凌. 构建高效教师培训模式:内涵与策略[J]. 教育研究,2011,(05):107.

4孟燕燕. 论基于网络文化背景的教师发展[D].河南大学,2008.

因而培育具有良好素质与教学能力的教师就成为重中之重。

在教师能力培训上,首先要定位精准,对于德育教师来说,需要以德育课程目标与计划为基础,掌握德育的目标与教学方法,了解德育课程的改革动向与国家政策与法律法规的最新动态,从保证教学能够与时俱进,符合国家与社会的需要;其次要进行儿童学方面的培训,教育好儿童的前提是了解儿童。而德育本身是一种外在影响而非单纯依靠道德说教就能够完成,因而需要根据儿童的特点,开展相应的教学内容与方法。最后,基于网络文化大背景之下,教师一方面需要学会运用网络技术,服务于自己的教学,让教学更加生活有趣;另一方面,需要讲解相关的网络文明的知识,并引导学生在网络的使用中学会信息的分辨。这些都需要教师自身能力的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不断修炼。因而开展有效的教师培训显得尤为重要。而在培训方法上,也需要不断革新,传统的教师听专家讲的模式已然没有实质性的效果,需要在培训的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由教师进行切身体验,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深刻与提升。

(二)合理分配学校教师资源

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利于提高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在当前时代背景之下,学校应当重视思想道德建设,在整体教师队伍保持稳定的情况下,适当增加思想道德教育的教师。师资力量的增加,一方面减轻德育教师的压力。由于教师偏少,教学压力巨大而无法集中精力进行更加优质的教学。而师资力量的适当增加,能够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在教学中有更多的闲暇与精力开展多样化教学活动,同时有利于教师关注更多不同个性的学习,开展适合学习的德育教学方式。另一方面,师资力量的合理优化,能够从整体上改变传统将语数外当做必修学科而忽视道德教育的偏见,有利于提升德育教师的存在感与职业认同。第三,教师资源的合理分配也是网络文化时代背景的需要。在网络文化背景下,对于德育教师有了更高的要求,德育教师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思想道德教育的素养,同时还需要信息素养,需具备运用网络信息技术的能力。因而,学校教师资源的合理分配能够促进具有不同教学能力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将德育教师分为网络教学管理教师与课堂教学教师,将网络教学与现场教学相结合,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提升教育效果。

(三)建立育人、服务一体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仅是作为一个教育者的角色进行知识的教学与传授,更应当作为学生的服务者,尤其是小学生处在人生发展的萌芽期,其在发展过程

中必然会遇到许多困难与挫折,甚至会犯下错误。那么教师在这个时候应当做好两个工作,一方面是育人,将思想道德教育知识、理论等教给学生,通过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小学生思想道德认知;另一方面是服务,教师服务并非强调教师为学生做一切,或者学生地位高于教师。而是说,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教师,应当发挥良好的导向作用,在学生面对困惑、出现问题、犯下道德错误时,给予及时的纠正与引导,使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而非是一种淡漠的师生关系,在这种方式之下,学生的思想道德自然而然能够被教师的思想品格与行为所感染,起到春风化雨的作用。

除了思想道德教育教师要做好育人与服务的统一,其他各科教师都应当做到二者的统一。在任何一个学科的教育中,都可以将德育渗透其中,在每一个学科中都体现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实现思想道德教育无处不在,从而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氛围,提升教育的有效性。当校园中育人与服务一体时,就能够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来自于学校的关爱,当学生获得了爱之后,才会懂得如何去爱,如何学会与他人相处,构建良好的社会关系。

四、创新思想道德教育内容与方法

网络文化背景下,小学接受到了越来越的信息,也日益改变着他们的审美观与价值观。数据化时代的到来,让小学生更加倾向于接受娱乐化、图片化的事物。社会环境的转变改变着小学生对待事物的主观态度,影响着小学生的接受方式。因而在思想道德教育中,需要根据当代小学生的特点,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教学的效果。具体而言需要更新教学内容,采用榜样示范法引领学生,同时以具体为引导开展思想道德的教学。

(一)内容与时俱进,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

思想道德本身与时代环境密不可分,同时也与教育主体密不可分。受教育面临着新的环境,也接受到了新的信息与内容,尤其在网络文化背景下,小学生具有更多的选择与自主性,其知识体系也更加丰富,价值观念更加多元。依循旧的教育内容难以满足小学生当前的教育需要,也无法激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小学生而言,往往具有新奇的事物才能够引起兴趣,若是教学内容只是在不断的重复旧的内容,或者内容本身并不适合时代,那么这样的思想道德教育是无意义的。

从小学生的特点来看,小学生更倾向于接受具体可感的事物,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儿童在十二岁以后才进入形式运算阶段,在这个阶段才开始才具

有抽象逻辑推理能力,关注假设的命题,可以对假言命题作出逻辑的和富有创造性的反映,而在12岁之前,儿童的思维活动需要具体内容的支持因而教学中,需要化抽象为具体,将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将思想道德理论与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单纯的理论灌输不仅枯燥乏味,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还导致学生对思想道德教育反感,效果不佳,浪费教学时间。在网络文化背景下,由于小学生能够接受到更多更有趣的信息,能够通过视频获得具体形象的认知。在网络平台,小学生既能够享受其中的乐趣,又能够在这个平台中有自我表达的机会,学生的自主性和自我尊严得到了体现。针对小学生的特点及网络文化给小学生所带来的吸引作用,可以进行一定的转换。在思想道德教育中,需要结合有关内容,使得教学更有趣味,更具有参与性与自由表达性。在思想道德学习的内容方面体现小学生特点,还应适当征求学生意见,比如对于最近发生的热点事件可以由大家共同分小组讨论,让每一个成员都有自我表达的机会,感受到自己的主体地位。从而更加积极参与课堂,更加乐于对思想道德提出自己的看法。提升对网络文化的判断能力与自制力,减少网络文化对人的负面影响。

(二)运用榜样示范法激发小学生的热情

榜样示范法是教育者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影响学生,促使其形成优良品德的方法。这种方法的特点是能够将抽象的思想道德理论转化成为一个人及其具体的行为表现,实现具体化、人格化,以生动形象的人物及先进事迹感化学生,使得思想道德教育更具有吸引力和说服力。小学生本身就有很强的模仿能力,榜样示范法能够为他们树立良好的道德行为导向,使得道德规范更加具有生动形象性,并且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因而良好的道德榜样的树立更能够提升教学效果,促进思想道德观念向道德行为的转化。最重要的是,榜样的作用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与模范人物先进思想和行为的对比当中,发现自己与模范人物存在的现实差距,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不断地提升自我。5榜样示范的运用上,主要在于榜样对象的选择,对于小学生而言,身边人物的道德事迹更能够激起其模仿与学习的热情。主要在于教师的示范作用以及学生模范的作用。教师自身的举止、仪态、行为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小学生,在小学生面前,教师就是一个高大的形象,因而教师应当以身作则,行为世范,遵守职业道德与社会公德。而学生的模范作用更具有说服力,因为学生的样板并不是高不可攀,与一般学生相比,有很多相同点,使人感到更真实、更亲切,因此容易引起共鸣,容易使榜样的力量得到更好的发挥。

5赵文芳. 思想政治教育榜样示范法在当代的创新及其启示[D].西南大学,2011.

应当注意的是,在当前网络文化的多元背景之下,应当防止学生以某些低级趣味的人为榜样的现象,甚至以动画片中的反面角色为榜样的情况。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应当加强对这方面的引导,通过说理与形象的事例来证明低级趣味及邪恶势力对于自身与他人的危害。同时,在榜样的树立上,需要注意对象选择的广泛性和层次性,满足小学生对榜样的多层次的需要,单一模式的榜样很难引起社会大众预期的心理共鸣。6要通过各类道德模范的作用,来引导小学生的自我选择,通过其自身的价值判断进行选择自己所认可的某一类型的道德模范,而非千人一面的所有人对一个或一类道德模范的盲从与迷信。

(三)通过解决实际的问题提高小学生思想认识

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首创的PBL(Problem-Based Learning)就是“基于问题的学习”或“问题导向学习”,是基于现实世界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方式。PBL教学法强调以问题为基础,使学生融入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让学习自主探索来解决问题,而教师在其中起启发式的引导作用,最后通过学生自主探索与教师的指导发现隐含在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PBL教学法的优势在于能够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和积极性、培养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与此同时,也对教师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学科知识、良好课堂组织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在网络文化背景下,思想道德教育仅从理论学习难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同时理论的学习也难以促进学生的认知与判断。面对网络文化背景下多样文化的影响,提升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判断力显得尤为重要。因而思想道德教育不仅仅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将具体的道德问题与教学相结合。通过学生对一个现实的道德问题进行讨论与判断,从而形成自我内在的道德准则。康德道德哲学就将自由与自律放在一起,要促进学生的道德自律,首先就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的张扬与表达,通过其自我的表达来深化其内在的道德准则,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实现道德的自我约束。

在教学中,应当选择一些时代热门事件,一方面是正面事件的讨论,激发小学生向道德行为的学习,另一方面是负面事件的讨论,让学生在对比中体会不同行为所带来的影响。从而在对具体问题的分析过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提升对道德准则的认识,促进道德准则与道德行为的结合。

6张婷. 榜样示范法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应用[J]. 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7):36

(四)建立家庭、学校、社区一体化的宣传渠道

面对网络文化的无孔不入,日益渗透的网络文化几乎时时刻刻都对小学生造成影响。而良好思想道德的养成,需要时间的不断累积与经历的增长。因而,无论在学校的经历还是在社会生活、家庭生活中的经历与学习,都会影响其道德的发展。有研究还表明,家庭的氛围对于小学生更具有深刻性。小学生既处于网络文化环境的影响下,更处在现实环境的影响之下。因而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都会对小学生的思想道德产生重要的影响。因而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就需要建立起家庭、学校、社区三位一体的道德教育体系,合三方的力量来促进小学生的自我觉悟,改变仅仅以学校为道德教育阵地的现状,让道德教育无时不在,通过全方位的影响,使得小学生树立良好的思想道德。

学校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建立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通过校园宣传标语、校园视频动画等来为小学生建立四道德的学习榜样,使得思想道德教育深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同时可以组织相关的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在增强道德行为的幸福感与归属感。家庭则要做好日常行为习惯的引导作用,家长自身要做好榜样示范作用,形成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对于小学生不能过分溺爱,需要以科学的方法进行教育,增强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沟通,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家庭的温暖,而不至于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寻找存在感。社区则需要发挥主流价值观念的宣传与引导作用,通过社区活动与社区合作,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打破冷漠的关系,实现人与人之间的信任

总之,学校、家庭、社区需要共同合作,共同培养小学生思想道德,通过三者的道德影响力促进小学生在多元的网络文化背景下,学会分辨、学会感受、学会欣赏,提升自我的思想道德素养。

五、合理利用网络文化促进思想道德教育

网络文化既带来了思想道德教育的挑战,也为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便利,带来了机会。只要教育者能够合理利用网络文化,就能够在思想道德教育中提升效果,获得小学生的认可与赞同。网络文化已经是时代发展的必然,必然渗透于每个人的生活中。因而面对这势不可挡的网络文化,作为教育者更应当做的不是一味地反对与逃避,而是在大背景下,合理利用网络文化,使其服务于思想道德教育。

(一)利用网络文化打造思想道德教育新平台

学校应大力加强校园网络建设,在校园网络平台中开发出专门的思想道德教

育专栏。不仅要通过网络传播主流价值文化、发布各种信息以精彩的动感画面和丰富的内容来吸引学生的参与,而且要利用网络为小学生提供便捷的服务以获得他们的信任。7网络文化已经成为了小学生日常生活的必需品,那么就应当通过网络文化的形式将优秀的文化传播到他们的生活中。通过网络平台,发布校园最新的道德教育动态,宣传道德人物事迹,同时组织校园活动来促进小学生的思想道德的学习。

在思想道德教育网络平台的建设中,主要应注意两个方面。一个是网络平台内容的选择上,需要具有多样性、趣味性与教育性。应当满足学生对多样信息的追求,以多元化的方式来展现不同是思想道德内容,例如通过视频来讲解最新最热门的社会事件,通过音乐来陶冶学生的情绪,提高其审美感受力与品位,通过文字来进行思想道德理论的传播等等。这些内容的发布应当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将教育性与趣味性、形象性相结合,从而获得小学生的关注与激发学习的兴趣。其次是在网络平台的选择上,应当具有多样性。目前,各类网络平台极其发达,沟通着人们的生活。就中国而言,微信、qq已经成为人们离不开的工具,那么在开发中就应当利益微信公众号、qq群、微信群等促进思想道德的传播。将网站、客户端、社交工具、手机等等各类现代技术相结合,让优秀的网络文化成为小学生学习的常态,培育其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与内在的品德养成。

总之,在网络文化背景之下,网络技术为思想道德教育带来了便利,教育者应当合理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思想道德教育。一方面是开发网络平台服务于小学生的日常思想道德教育,另一方面是利用网络平台的信息优势,发布优秀的网络文化信息,组织以文化、娱乐科技为基本内容的新型校园网络文化,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性与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加强小学生的网络教育基地建设,充分发挥重点新闻网站和政府网站的阵地作用,要在网站中设置各具特色的频道和栏目将思想道德基本内容与网络海量信息结合起来。

(二)整合网络文化优秀教育资源促进思想道德教育

网络文化本身是一个思想宝库,作为教育者需要具备文化敏感性与辨识能力,在纷繁复杂的网络文化中选取优秀的文化资源,以此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跟进时代发展的步伐,同时以此为契机教导学生在网络文化的环境下的信息甄别能力。

网络文化的魅力在于其极大的开放性与互动性。在网络平台每一个人都是信息的主体,都具有发声的权利,在某种程度来说,人在网络世界里获得了一定的解放。但是对于网络的过度依赖,有使得人们成为了网络文化的附庸而丧失了自

7王文昇. 网络文化与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J]. 电化教育研究,2005,(07):50-52.

我。因而如何把握网络文化的“度”,成为一个关键问题。按照中国美学家、哲学家李泽厚的“历史本体论”就是强调“度”,只有正常的“度”才能够使“人活着”得到实现。而教育者就是这个“度”的平衡者。教育者应当在网络文化中进行优质资源的整合,一方面是满足小学生对网络文化的需求,另一方面是促进小学生对网络文化的认识能力,提升对网络文化的鉴别力。在网络文化的资源整合内容上,应当体现多样化的特点,既要符合国家与社会的主流价值观,也要考虑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同时教师、家长应当共同合作,为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共同建言献策,在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的前提下,鼓励从不同的视角对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进行选取,从而使得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更加符合时代发展需要,也更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

总之,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不仅仅来源于课本,更需要来自于生活与网络文化,在这个大背景之下,任何教育都需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能够在这股洪流中把握机会,运用其中的优秀资源服务于思想道德教育的教学,让教育与生活结合,与网络文化结合,盲目的排斥并不能够带来现实的改变,合理运用方能走出教育困境,实现教育面向现代化与面向未来。

(三)提高小学生对网络文化的认识,减少盲目性。

网络文化本身具有多面性,是一把双刃剑,其关键在于使用者如何运用网络文化。对于小学生而言,最主要在于能够对网络文化具有一定的分辨能力,对于我拿过来报道的事件能够按照最基本的道德要求给出判断,并且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诱惑,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学会正确利用网络文化,使得网络文化服务于自己的成长与学习。而要提高小学生对网络文化的认识关键还是在于教师、家长的引导。

首先是家长,对未成年人的上网行为不能单纯强调排斥,也不能放任,而应坚持将疏导与管理相结合。8过分的禁止,反而导致小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当其愿望得不到满足之时,容易走不正当的“路子”如进出网吧来获取信息,这样反而不利于其发展。因而,对于小学生接触网络文化的行为,需要进行适当的把握,要坚持以正确的思想引导小学生的上网行为,比如制定一定的规则,把握上网的时间,同时开启儿童模式,使其能够专注于健康信息并学习到最新的信息与知识。其次是学校。学校对于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起着主导作用,因而对于小学生接触网络文化,需要加强教育。在教育中应专门设立网络文化一章,专门对小学生进行引导,教导小学生如何正确使用网络,如何分辨网络信息。以此,帮

8陈敏娇. 试论网络文化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 教育与职业,2009,(17):88-89.

助小学生在网络文化背景下免受不良文化的影响。

总之,面对网络文化,关键在于小学生的自我觉醒,通过其自我意识来控制自己的上网行为。而对于缺乏认识与判断了的小学生而言,就需要加强家长与学校的正确引导,只有当他们认识到了何为好的网络文化,何为应当拒接的网络文化时,在这种背景下才不至于盲目跟从与相信。

小结

本章从网络文化环境的优化角度提出了对于在网络文化背景下如何开展思想道德教育的建议。建议主要从加强对网络文化的管理与引导、提高网络文化工作者的责任意识,加强对小学生的思想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创新思想教育内容与方法,合理利用网络文化促进思想教育等五个宏观的角度对网络文化环境的优化以及思想道德教育提出了建议。本章的研究结果认为,从国家角度来说,国家应当健全法律法规制度,加大对网络文化的监管力度,同时建立网络文化评价与检测制度,以此来保证各个网络平台信息传播的透明性和保障内容的安全、无害。从网络平台自身的角度来说,应当加强对网络文化工作者的意识培训,定期对网络文化工作者进行考核,建立网络文化工作者监督与评价机制。通过优化网络凭条的工作人员,来促进网络信息发布朝着社会正义与高雅的趣味方向发展。而对于学校而言,就需要建立教师资源储备库,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对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通过保证思想道德教育的教师质量,以此提升思想道德教育的质量和教学的效果。从教学方法上来看,需内容与时俱进,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运用榜样示范法激发小学生的热情,通过解决实际的问题提高小学生思想认识,建立家庭、学校、社区一体化的宣传渠道。同时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学会利用网络资源来服务于自己的教学,以此提高小学生对网络文化的认识,减少盲目性。

总之,在网络文化背景下,要尽最大的努力克服网络文化的不良因素,减少网络文化对小学生的不利影响,建立起良好的网络文化环境。同时在教学中提升教学效果,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结合网络文化的有用信息来服务于思想道德的教学,从而让思想道德教育更加具有时代性和趣味性。同时,要教会学生正确应对网络文化的方法,学会科学上网,从而不至于在网络文化中迷失自我,成为了网络文化的附庸缺乏自主性。

网络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

.四、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学习目标:通过本小节的学习,学生能够分析网络生活中具体道德要求的必要性,并且确实加强自身在网络生活中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要求: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引导学生文明上网,养成网络自律精神。 教学重点: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网络游戏的危害性。 教学难点:使学生充分认识到网络游戏的危害性。 课时安排、教学方法: 本小结共安排15分钟。采用讲述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导入课程,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内容发生全方位的剧变。导致这一剧变的决定性因素莫过于互联网。网络生活已经成为我们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最新的2012年1月《第29次互联网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已突破5亿,达到5.13亿,而且以学生为主。在课余时间大家都会进行信息采集、网上聊天、网络游戏、BBS论坛、网上交友等。 但网络世界的空间相对隐蔽,监督力量相对较弱。这也使网络就像潘多拉的魔盒,在我们惊叹它创造的一个又一个奇迹时,阴暗丑恶的网络犯罪也浮出了水面。 让我们通过诺顿网络安全报告来看一看网络的罪恶的一面。 诺顿网络安全报告:网络犯罪致中国年损失2890亿元 据赛门铁克诺顿公司2012年9月11日发布的诺顿安全报告推测,从去年7月至今年7月,网络犯罪致使全球个人用户蒙受的直接损失高达1100亿美元。同期,中国估计有超过2.57亿网民成为网络犯罪受害者,直接经济损失达人民币2890亿元。 报告显示,84%的中国网民曾遭受过网络犯罪侵害。报告调查的一年时间内,被网络犯罪侵害的网民比例高达72%(即每天有超过70万名中国网民遭受网络犯罪的侵害,每分钟有489名受害者),平均每位网络犯罪受害者蒙受的直接经济损失达到人民币1126元。 眼下,网络色情信息泛滥正严重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软件、游戏、影视作品、音乐、书籍和论文等知识产权受到盗版行为的严重侵犯;电子商务活动中的欺诈与失信现象不断升级;传播计算机病毒和黑客对网络的破坏日益严重等。这些问题已对公共秩序和公共安全产生了极大危害,影响了一些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个别大学生因此而误入歧途。因此,网络的健康发展不仅需要高科技作为重要条件,而且离不开伦理道德作为其发展的支撑力量。这就提出来了网络生活的道德要求这一课题,而网络生活的道德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要正确使用网络工具 网络是一个内容复杂、覆盖面广的信息共享平台,人们可以通过网络便利地浏览新闻、查询资料、下载数据。大学生应当学会利用网络这一先进工具获取知识和信息,使之成为提高学习能力的重要工具。但在网络上还存在不少虚假、低级庸俗甚至色情、反动信息等,我们要提高鉴别的能力,做到不涉足不良网站,不浏览不良内容。我们使用网络的目的,在于借助于这个知识平台,扩大自己的视野,获取更多的知识,当然,也可以交更多的朋友。但是,我们在参与网络生活之前,一定要有一种健康的心态:不骗人,不猎奇,不涉足色情网站。过渡语:在网络使用中,争议最大的问题莫过于人肉搜索。 知识拓展:怎样看待人肉搜索? 近年来,“人肉搜索”事件层出不穷,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也引发了不少争议。 人肉搜索引擎其实就是在一个社区里面提出一个问题,由人工参与解答(人找人,人问人,人碰人,人挤人、人挨人的关系型网络社区活动),而非搜索引擎通过机器自动算法获得结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

如何做好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一、家校合力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首要任务。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这样讲“良好的思想品德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道德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小学阶段是人的成长的起步阶段,也是人的良好品质形成的初始阶段。可以好的思想品质使人受益一生。 毛泽东曾说:“青少年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祖国的希望,民族地未来。”“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可见对未成年人培养教育,事关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富强。 小学阶段是儿童初步走出家庭,接触社会,了解生活,学习知识的新阶段,同时也是他们的基本道德观念、基础心理素质开始形成的阶段。在这个时期,儿童的身心发育速度很快,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亦很强,所以思想品德教育,会对儿童今后的发展起到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一个人从小思想品德会长远地起作用,甚至会影响一生。 作为教育人的主阵地——学校。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它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作为和学生朝夕相处的教师更是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最重要力量。 1、进行常规训练。 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是严格训练,反复强化,坚持不懈的结果,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小学生年龄小,如果不经过反复训练,不一定做到。学校生活,要求孩子们树立严格的集体和时间观念,遵守学校纪律。时时对他们进行常规教育,对怎样上课、下课、回答问题、尊敬师长、团结同学等等,都要做明确的要求,然后,进行反复训练,对做得好的同学给予表扬,并让他示范给大家看。有的同学做错了,就让他们重做一次,两次……不厌其烦,多次反复,直到做好为止,只有在老师的严格要求和关心体贴下,学生才能有信心和决心,久而久之,才能使这些良好的品德得到内化。 2、用教师品格影响学生。 小学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和思想品德逐步形成的时期。对于纯洁的犹如一张白纸、好奇心强、知识少、缺乏社会生活经验的小学生来说,容易接受外界的各种影响。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儿童时代是模仿力最强的时期,他们的学习从模仿开始,由于他们的认识能力,分辨是非的能力非常有限,榜样对学生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永远是教师的主题。教师的每一个行动都是给学生无言的教育。学校的全体教师都应注意对学生的养成教育,教师应为人师表,言谈举止、衣着住行,都应起到表率,因为在小学生的眼里,自己的老师是神圣的,教师的举止经常渗透于孩子的言行,所以教师平时面对学生一定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要身体力行,身教重于言教,平时,教师走进学校、教师,一发现地面有废纸、垃圾就自觉拾起扔到垃圾箱里,扶正学生弄歪的课桌椅等,久而久之,学生受到的影响也都会自觉坚持学习。记得有一位教育家说过这样一句话:“做出的比喊出的有份量。小事情大内涵,大道理小行为。”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光动嘴去说服教育学生,更多的时候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塑造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以教师自身的表率让学生受到教育,使学生在平时生活中自觉树立起尊敬市长、勤奋好学、积极上进的品格观念。 3、教师用“真爱”与学生“心灵”沟通。 品德教育要“以人为本,因人而异”,必须了解学生,了解学生的赋予“真爱”。只有爱心打动学生,才能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感情和愿望,关注学生。多观察、多发现其特点,诸如好玩、好动、好奇心、喜欢成功、喜欢表扬和自我表现,部分学生具有自卑封闭性格和逆反心理等等。师生关系融洽,与学生交知心朋友是成功教育的基础。教育工作是“良心事业”,

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成长影响的调研报告

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成长影响的调研报告 青少年的特点简单地说就是好奇、好动、好观察,正是由于网络的宽泛、鲜明与未成年人的兴趣、行为有着极大的融合之处,或者说网络能够为未成年人积累大量的所需素材,激发未成年人成长,才使得网络对青少年的成长具有一定的影响,而这种影响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一、网络对青少年的正面影响 网络由于其无限的信息量和人性化的交互性,其优势是不言而喻的。传统的社会形态局限了青少年的视野和社会圈,互联网却能弥补现实社会的许多不足,缩短了人们之间的距离,取消了地域界限,真正建造了“地球村”。 1.有利于青少年非线性思维方式的形成 线性思维方式强调事物的先后顺序,对事物的认识从头到尾都遵循单一的顺序。而在网络中大量使用的超文本阅读方式是以网状形式来构筑和处理信息的。它是一种跳跃式的、综合的非线性思维方式。从非线性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的同时必须考虑它与周围事物的种种联系,并透过这种网状的联系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种思维方式改变了传统线性思维所固有的较狭隘、死板的弊端,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发散性思维、拓展青少年的思路,有利于帮助他们正确地看待周围的人和事,树立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对网络的

使用同时又可以培养青少年以一种系统的眼光看待问题和积极利用现代化工具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意识,而这恰恰是信息时代所必需的。 2.青少年的创造能力得到了发展 随着国内几大互联网的崛起,年轻的网络创建者们成为青少年的榜样。网络创业的神话、网络平等的故事激励着大量朝气蓬勃的年轻人。知识与创造力的重要性已越来越深地植根于广大青少年的心中。网络上的信息极其丰富,而且更新速度非常快。青少年在这种浩如烟海的信息面前,不再看重“博闻强记”,计算机和网络就是他们的记忆。他们面临最重要的任务不是获取已知,而是以高度的想象力去创造和运用新知识。网络使青少年的观念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使他们在创新观念、锻炼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实现创新内容等方面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使他们的智力得到了升华。 3.满足了青少年交流、沟通和理解的需要 网络高效、快速、方便、独特的交流方式与当代青少年偏于好奇、乐于幻想、追求独立的要求相吻合。因此,网络一出现,便注定与青少年紧紧联系在一起。网络使得青少年和世界息息相通,使得他们在有限的学习、工作的重压之外获得了更广泛的空间。当全世界缤纷多彩的信息资源集结在青少年的面前,他们的视野、心胸会与以往完全不同。 二、网络对青少年的负面影响

论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f2518462.html, 论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作者:贺荟文闫凯 来源:《管理观察》2013年第13期 【摘要】“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道德教育自古以来就被视为教育的重点与归宿。而当代大学生中则普遍存在着诚信的缺失与道德观的偏颇的现象。究其原因,除了家庭的熏陶、社会的影响、媒体的引导,学校的教育也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从高校道德教育的视角,剖析当代大学生道德观的形成与正确性;以树立当代大学生仁、义、礼、智、信的正确道德观为目的,探索为什么开展大学生德育教育、怎样开展大学生德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大学生道德教育现状分析 孔老夫子早在几千年前就提出了做人的根本“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一切志向能力的培养都要从道德诚信的行为开始。而大学生是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未来的建设者,因而,大学生的道德教育更是至关重要。 1.大学生道德水平的现状分析 就诚信缺失的现象而言,2002年美国有60多个校园5万名大学生参加了美国学术中心(CAI)的调查,70%的学生承认有欺骗行为,而根据本课题组的调查,中国大学生的此项数据为69.66%;美国近1/4的学生过去在考试中有严重的考试作弊行为,中国大学生的此项数据为61.13%;美国一半学生在书面作业中有一次或超过一次的严重作弊行为;中国大学生的此项数据为36.96%。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除大学生诚信自律缺失的内因外,家庭的熏陶、社会的影响、媒体的引导、学校的教育都是诱因。 2.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时代特征 当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时代特征主要包括:信息大爆炸、经济全球化、传统文化影响、高校教育大众化。 2.1信息大爆炸 当今时代信息量不断增加,以几何级别的增长。信息量增长的速度远比人类理解的速度要快,并以海浪式四面八方涌入人们的生活。而大学生,正值道德观、价值观形成时期,又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同时极易获取吸收外来信息。伴随着这样的现状,各种主流、非主流价值观纷至沓来,影响着大学生正确的取舍,与此同时,若没有学校的正确引导,一部分学生可能因其猎奇心理走向歧途。

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实施方案

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实施方案 化州市第三小学 为全面贯彻教育改革的精神和思想,加强我校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观念,结合我校及全镇小学实际,特制订本活动方案如下。 一、目的和意义 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伟大而丰富的民族精神。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党的十六大报告把民族精神高度概括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将其熔铸于广大学生的精神和品格之中。在学生中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是中华民族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的重要保证。 大力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组织动员广大学生积极参加以“弘扬民族精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广泛开展‘三讲两实践'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引导中、小学生充分了解民族精神的丰富内涵,加强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和诚信教育,切实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做出积极贡献。做好这项工作,对于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和造就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一代又一代新人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二、指导思想 大力开展弘扬民族精神,加强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广泛开展“三讲两实践”系列活动的指导思想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全面落实《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坚持育人为本,重在实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信念,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努力培养和造就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一代又一长新人。活动要结合学校实际,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开展校内活动为主动员全社会积极参与,发现、培育和宣传典型,深入广泛开展。 三、工作内容 1 、讲传统。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主线,引导小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中国革命传统,了解延安精神,把传统教育纳入小学德育工作的全过程,努力使小学生具有爱国之心、报国之志。 2 、讲诚信。引导小学生了解诚信的内容、诚信的意义;增强学生的诚信意识、规则意识和法律意识,树立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道德观念,提高守信、守规、守法的自觉性。使小学生从自己做起,在努力营造诚信氛围中,学会立身之本、做人之道和处事之策。 3 、讲守则。按照教育部新颁的《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订)》要求,引导小学生在熟知、熟记的基础上,从现在做起,从每件小事做起,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 4 、道德实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各种可以满足兴趣爱好,充实精神生活,熏陶思想感情,升华道德境界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道德体验,培养高尚情操,养成道德习惯。 5 、创新实践。通过引导小学生自主策划、设计集体活动方案,开展科技小发现、小发明、小制作活动,以及多种形式地展示富有个性和特色的创新成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创新精神和科学精神,增强学生的自主能力、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主要活动 (一)讲传统系列活动 1 、组织学生积极开展反映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革命传统和优秀文化的古诗文,格言和名篇佳作的诵读活动,加深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热爱。 2 、组织学生开展革命历史歌曲、爱国歌曲、优秀民族歌曲演唱活动,革命、历史题材的电影、电视剧欣赏活动,在演唱和欣赏中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操。

(完整版)网络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网络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 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已使人类进入网络时代,网络开始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并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和交往方式,同时更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内心世界。它不仅表现为一种技术现象,更形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网络文化,虽然还远未成熟,但由于其以网络为载体,特有的形式和丰富多彩的内容,对人们极具吸引力。网络文化以其强大的发展势头,特别是独特的表现方式和传播特点,迥异于传统的文化种类和形式,给传统文化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并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大学生作为具有较高知识素养的青年群体,其传统的文化较为薄弱,因此更容易适应文化,最易接纳时尚的文化潮流。随着网络的进一步完善和普及,大学生与网络的联系更加密切,网络对于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网络文化的特点决定了它对大学生的影响是多层次、多角度和多方面的。为更深入了解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为此我们实践小组做了一个调查问卷来调查本校内大学生使用网络的情况,以及对网络文化的看法。 调查显示,有57.89%的同学每月使用网络两个小时左右,网络的吸引力方面,63.16%的人认为网络具有较强的娱乐性,可以在繁忙之余放松心情,也有26.32%的人网络主要在于网络资源的共享性,可以搜索到自己需要的资料。89.47%的人认为网络对自己生活的影响为较大或很大。如果对事件的认识和态度与大部分网民不一致,且经过思考认为自己的是对的,只有21.05%的人会在网络上表明自己的态度试图说服其他网民,36.84%的人不表明态度保持沉默,42.11%的人在网络上表明自己的态度,但不做说服他人的努力。对于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的调查中,大部分人认为网络影响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开阔了大学生的眼界,提高了大学生的创新思维。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有利弊两个方面,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对大学生具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主要有: 1网络文化有利于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关系。网络的一体化拓展了大学生人际交往,通过网络可以实现异地人的广泛交往,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通过网络与众多素不相识的人交往,大大的丰富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渠道。2.网络文化增强了大学生学习知识和查找资料的高效性。互联网的普及,有利于大学生在网上搜集到自己想要学习的东西,方便资料的搜集,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缩短宝贵时间和精力。3.网络文化拓展了大学生视野和思想空间。网络文化的全球与超越时空性,有利于青少年开拓视野,青少年可以通过网络了解近在眼前,远在天边的人和事,可以在家中一日千里,纵览天下奇观。4.网络文化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业余生活。网络文化具有内容丰富,传播快捷,环境开放,覆盖面广的特点,给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许多便利。大学生的业余时间较多,合理地利用网络,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的业余生活。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主要有: 1.网络文化导致大学生价值观取向多元化。2.网络文化使大学生学习一些不良信息,并且陷得很深,无法自拔。网络文化是一种多元的文化,由于大学生了解信息的渠道更宽,接触面更广,接触不同的观点更多,容易在思想上形成两个突出特点。网络文化导致大学生道德意识弱化。网络文化使道德缺失现象严重。在网络中网络言行随意放纵,使用不文明的语言或符号,来发表自己的看法。在网上私自使用别人的帐号等行为都是不道德的。3.息垃圾的威胁。由于大学生对垃圾信息的辨别力还不够强,所以这对他们毒害之深是难以估计的。 4.网络文化削弱了部分大学生对深层次问题的思考和探究。网络文化的即时快捷,造成了大学生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精神少了,在学习上表现过于依赖网络,不利于大学生深刻思考和探究。 综上所述,网络文化资源给大学生带来了方方面面的好处和坏处,大学生在丰富的网络文化面前往往会不知所措,盲目浏览,浪费大量时间与精力,学校应该有目的地引导大学生充分利用网络文化并积极寻找各种有利的网络资源,满足学习与研究的需要,应该有意识地去引导大学生端正上网态度,自觉去浏览那些文化层次较高的网站,主动追求高层次的网络文化内容,为自身的成长发展服务。同时进一步促进正确的、高层次的网络文化的形成。

网络道德的现状调查和分析

网络道德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导言:大学生对网络使用规的认知、网络诚信的态度和网络不良行为的发生这三个纬度是衡量其网络道德的重要指标。通过自编问卷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现状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现状不容乐观,性别差异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研究认为,通过建立“三位一体”的网络德育系统,社会、家庭、学校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为大学生网络道德的他律水平和自律能力的提高提供良好的保障。 (一)调查数据分析 对网络诚信的态度决定着其网络行为的真伪性。对网络信息完全信任的27位被调查对象中没有一人经常有散播网络虚假信息的行为,而18位经常有散播网络虚假信息行为的学生中却有11位对网络信息持半信半疑的态度。进一步分析发现:大学生对网络诚信的态度与其散播网络虚假信息行为存在极其显著的相关。这一结果验证了对网络诚信的态度是大学生网络道德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 大学生的网络不良行为主要表现为:网络行为、网络攻击性行为以及不文明言语的使用。1.大学生的网络行为与性别、年级、网龄、上网地点有显著性相关,尤其是与性别的相关最为显著。男生中有浏览和发布黄信息行为的比率高达62.8%,是女生比率(28.8%)的两倍多;低年级学生的比例明显高于高年级;网龄较短的网络行为

发生率明显地低于网龄较长的。2.网络攻击行为:在505位有效被试中,有39.4%的人表示偶尔会遭到他人的网络攻击,而9.7%的人则经常会有此遭遇。3.网络不文明言语使用现状调查显示:在遭遇他人网上无理谩骂或诋毁时,18.8%的大学生表示会以礼待人,47.5%的大学生对此视若无睹,不予理睬,而33.7%的大学生则会以牙还牙,也会用不文明的语言驳斥对方。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现状不容乐观,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已刻不容缓。可喜的是,在调查中我们发现:81.2%的学生认为在学校中进行网络道德教育是有必要的,其中59.2%的人倾向于以偶尔的讲座形式教育为主,9.3%的人认为讲座频率应该提高到每周一次,而12.7%的人认为有必要开设专门的网络道德教育课程。 (二)成因分析 1.大学生的特殊心理转型是根源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自我发现期”,崇尚自由、自我独立和求新求变是其主要的心理特征。智力的不断发展一方面使大学生对知识的渴求越来越强烈,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其对新事物的好奇心。网络上快速、丰富的各种信息对易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大学生来说有着无限的吸引力,而由于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转型时期,价值判断能力和思维能力还有一定的局限性,再加上没有专门的技术可以对网络信息进行筛选,很多大学生沉迷于网络并且在无意识中产生了各种网络不道德行为。同时,在独立意识不断增强的情况下,大学生在应付繁重的课业压力和就业的压力的同时,他

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大全

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内容大全 一、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主流是健康向上的 1、学生热爱祖国、热爱集体、关心时事、政治热情高涨。 2、学生基础道德水准不断提高,良好的道德风尚逐渐形成。近年来由于全社会大力倡导文明新风,学校深入开展小公民道德建设等活动,学生讲文明、讲礼貌,孝敬父母,尊老爱幼,助人为乐、扶贫助困蔚然成风。大多数学生遵纪守法,遵守校规校纪,遵守社会公德,法律意识不断增强,文明健康的生活习惯逐渐养成。 3、学生人生价值取向总体呈积极向_上趋势。小学生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集体观、人际观、* 道德观等方面价值取向正逐步向健康向上的方向发展,大多数学生能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心中有集体,心中有他人,体会到奉献的乐趣,体验到生命的价值。 4、学生自尊自重,自信自强,尊重他人,珍爱友情,乐于合作。近年来由于重视心理健康教育, 大多数学生能认识自我,接纳自我,并随着年龄的增长其自我评价越来越客观。自主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逐渐增强。他们善于与人交流,乐于与人合作,爱交知心朋友,坚持在和谐中发展,在发展中提高素质。 虽然,学生的思想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开始膨胀,对社会、国家、他人缺乏缺乏应有的责任感。可能是受独生子女多的影响,也或是市场经济下个人意识的回归,青少年中,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开始膨胀。对小学生来说,对国家、社会作出多大的贡献算是理想,但助人为乐、劳动光荣、勤俭节约等不变的主题,却在小学生思想中越益淡薄。

二、小学生思想道德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产生的原因 1、片面追求成绩, 思想道德观念淡化,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在学校教育中,重智轻德的失衡状况一直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在实际工作中,德育让位的现象还时常存在,学校智育的力度虽然是加强了,却是以德育的削弱为代价,未成年人的文化水平可能有所提高,却是以思想道德水平滞后甚至下降为代价。 在家庭教育中,大多父母望子成龙心切,对未成年子女的学习成绩期望过高,平时不允许参加与学习无关的活动,不许看电视、看小说,法纪教育,道德教育,身心健康教育都被视为无足轻重。 2、学生思想道德认识与行为表现存在偏差,思想教育缺乏实效性。德育的作用必须通过学生自主实践才能有效地实现。长期以来,在德育过程中,发挥作用的是一种以灌输形式进行道德教育的理性教育观,其特点就是教师的绝对中心,道德教育的内容脱离青少年实际,脱离青少年主体,忽视道德教育与青少年人格和心理塑造的和谐统一,忽视了德育过程中青少年之间、青少年与老师之间的互动,因而学校思想道德教育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3、部分小学生心理失调情绪波动,弱势家庭学生,自卑心理严重, 失去自信。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社会经济文化的迅速变革,未成年人面临着日益增长的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的心理压力,他们在生活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心理问题,如在学校,学习内容过多,学习枯燥无味,会引起学生厌烦情绪; 在家庭家长期望过高,有的学生始终得不到成功的体验,学习失去自信; 部分弱势家庭的学生生活辛苦,总感到别人看不起自己,内心世界十分孤寂,自卑心理自然滋长。

《网络文化对中学教育的影响》

《网络文化对中学教育的影响》 结题报告 由望亭中学王勇校长主持的省级课题《网络文化对中学教育的影响》,经过近三年的研究圆满地完成了各项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对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处理互联网带来的机遇与网络文化带来的影响,总结了一些切合我校实际的经验、方法,使教师课堂教学效率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有效地调动了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现将课题研究情况汇报如下: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国务院关于大力普及信息教育的决定: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各地要科学规划,全面推进,因地制宜,注重实效,以多种方式逐步实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有条件地区要统筹规划,实现学校与互联网的连接,开设信息技术课程,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开发、建设共享中小学教育资源库。加强学校信息网络管理,提供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网络环境。 一种新型的文化形式——网络文化的出现,它具有技术基础性、虚拟性、交互性、开放性和非中心的全球性以及自主性和创造性等特点。青少年是上网的主体,而中学生又是青少年中的主要成分,随着网络的发展,它逐渐对中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乃至世界观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互联网的发展也给中学德育工作带来了机遇,带来了丰富的内容,并使其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其全面的功能无论是对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网络文化”有两方面含义:一是网络不仅是一种技术与社会现实,更是一种文化现实,网络本身就是一种新兴文化形态;二是文化是以网络的形态存在和发展的,人无时无刻不生活在文化之网中,网络文化是人类的网络化形态的最典型体现。简言之,就是“网络文化(特性)”与“文化的网络(形态)”。 网络的文化特征有三方面含义:一是网络的形成和发展有一种文化动力和文化支柱,即人们内在的文化需要和文化精神——互相交流、获取信息的“文化本性”——推动着网络的发展;二是网络产生了各种新的文化现象,形成了自己

家庭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目的要求: 1、引导家长明确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2、帮助家长明确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3、建议家长培养孩子的礼仪和挫折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引导家长们明白挫折教育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导入:又迎来了一个和家长沟通的日子,和你们交流沟通使我更加坚定了我工作的信心,今天我就现在家长们存在的一些问题讲授以下几个内容: 1、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 2、家长在培养孩子健康心理上,特别要注重3在家庭生活中,家长应注意的问题 一、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 一个孩子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才能拥有一个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才能为将来的人生发展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古人云:“人之初,性本善”。品德的发展像涓涓细流,需要日积月累,成长中的孩子道路品质还没定型,需要家庭、学校乃至整个社会良好教育环境的营造,这个过程是由浅入深的。总体来说,小学生的种种道德上的表现是不稳定的,容易受外界的影响。这就决定了道德培养的长期性和及时性,它贯穿于生活的各个方面,因此要求家长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在培养孩子良好道德品质的过程中不要怕麻烦,要反复地讲道理、举例子,以及自身经常的影响,才能有助于将道德观念在他们心中扎下根来,仅有言教还是远远不够的。最重要的是要通过父母的身教和结合生活实践中的各种情境施教。孩子们是通过模仿来学习各种不同的行为方式的,模仿是没有道德判断的,但通过模仿学到的不同行为方式,就是别人评价个体道德品质的依据。孩子们模仿最多的就是父母,因此对于家长来说,在孩子面前要做到慎言、慎行,家长一句随便说出的话,对于一件小事的处理,都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良好品德的培养。身教胜于言教,这句话用在父母对孩子的品德的教育上是再合适不过了。 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就家庭而言,要着重抓好孩子文明礼仪和健康思想观念的教育,这是形成良好品德的基础。 要使孩子正确使用礼貌用语,一方面,家长必须在待人接物过程中正确使用礼貌用语,让孩子有一本活的学习教材;另一方面,家长要创造机会让孩子随时随地练习,逐渐形成自觉使用礼貌用语的习惯。 孩子在公共场所的文明举止,既显示出个人的修养,也反映出家庭的教育水平。所以,家长要特别重视并经常利用可能的机会对孩子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如电梯门口,看见先生给女士让路,家长可以告诉孩子这就是一种文明举止;饭店

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讲解学习

如何开展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如何开展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工作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和受教育者的需要,遵循品德形成规律,采用言传、身教等有效手段,通过内化和外化,发展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几方面素质的系统活动过程”。同时又是塑造学生美好心灵的工作,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导向、动力和保障的作用。德育要从小抓起,从道德修养的过程看,道德判断、道德行为都有一个发展过程,就跟上台阶一样。小学生正处在人生的起步阶段,在此阶段要加强基本的道德品质的培养,注意行为习惯的养成。以后,再逐步提高理性认识,以理论指导道德行为,并为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打下基础,这对他们的一生怎样做人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为把他们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抓住时机开展小学生的德育工作,这是十分有必要的。 对小学生开展德育工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 手: 一、在班级中建立良好的德育氛围。 1、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建立良好德育氛围的基础。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建立良好德育氛围的基础。教师对学生要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宽容,多一份爱。由于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老师以权威的角色出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老师是真理的化身,是圣洁的代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其灌输的痕迹明显地拉大了老师与学生的距离,枯燥的说教只会让学生昏昏欲睡。新型的师生关系应是参谋与伙伴的关系。 师与生是平等的关系。长期以来,教师以绝对权威者的角色出现在学生面前,认为学生必须无条件地听从其安排,凭着主观的善意出发,往往很少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新型的师生关系要求教师无论在课堂上也好还是德育活动中都要把自己和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让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如让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通过讨论、辩论进行思想的碰撞,教师要做到尊重学生的思路,珍惜学生思维中的合理因素,不阻碍学生思维火花的迸发,让学生说出真实的想法。小学生比较天真,看问题不全面,往往会提一些十分幼稚、奇怪的问题,教师要对学生说的某些怪问题延迟评价,不挖苦,不嘲讽,循循善诱。通过讨论交流,学生提高了辨别是非的能力,而其中的道德认识不是由教师强制灌输的,而是学生内化的结果。 新型的师生关系的核心是教师对学生无微不致的爱。只有真正心中有学生的教师才会真正地尊重学生,才会在进行德育活动的时候做好学生的伙伴,“导游人”;当学生有错的时候不是一味地苛责,而是宽容、理解和帮助。在德育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不再是师对生这样单一的关系,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也可以向教师提问,学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教师还可以是其中一个大组的

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与思考.

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成长与发展影响 摘要:围绕网络文化与青少年的思考,本文探究了网络文化的特征及对青少年的不利影响提出了一些应对的措施。希望在网络文化环境下能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所帮助。 关键词:网络文化,青少年,影响 一、网络文化的特征 (一体系的全球开放共享性。这是国际互联网的根本特征,也是网络文化的最大特征。国际互联网本身就是网络之间的连接,既无开端也无终点,各种文化能够得到充分的展现和有效的交流。这种交流一方面可能形成所谓“文化入侵”,但另一方面也使网络文化融合了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特征,体现出独特的性质。人类的文化融合将在网络中最终得以实现。全球的开放共享性,保证了网络文化的新陈代谢,使网络文化有了无限的生机和活力。 (二形式的虚拟结构性。网络文化在基于物质层的基础上,虽是全世界互连,其实质是虚拟的。主要分为三个层次:认知层,这是网络文化的最深层结构,主要指基于网络的时空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思想态度及信仰;规范层,包括对各种协议的认可、对使用规则的遵守。如在网络中不允许随意访问他人计算机系统;表意层,指外化于人们行为的包括语言、朋友关系、行为方式等对已存在价值的表意象征。这是网络文化的表层结构。 (三内容的丰富动态性。这一特征是以开放共享的体系为前提的。由于开放共享性和内容的丰富动态性,信息的传递更加迅速,信息的使用 更加有效,各种风俗时尚和社会热点总会以最快的速度在网络中得到体现。 (四制约的隐蔽松散性。尽管说网络文化的存在是以人们之间一定的约定为基础的,但由于各类标准的差异性,人与人交流的间接性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性等诸多因素,网络中的制约大大减弱,更容易产生不轨行为。

网络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网络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摘要】现代社会进入到信息时代,计算机网络愈来愈普及,创建了全新的现代生活方式,使得传统的道德运行机制在某些领域内部分失范,因此,网络迫切需要道德建设的介入,以期对之进行管理、监督、最终达到对网络行为失范的约束。 【关键词】网络道德;网络行为失范;网络道德作用 我们总是说要按道德要求去处事,那么什么是道德呢?一般说来,道德是调整人和人之间关系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通俗点说就是人之为人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那我们说什么是网络道德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孙立新认为“网络道德就是在网络环境或网络条件下调整人与人之间或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一种行为规范”,刘莉萍认为网络道德其实质是社会公德;总的来说网络道德就是指人们在网络空间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 随着知识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庞大的信息数据库和信息高速公路等要素构成的互联网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大主题,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及应用的推广普及,已经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逐步形成了一个全新的“网上社会”。生活在信息时代的人们正在开始接纳网络化生存环境。这个不同于现实的客观存在也大大拓宽人们活动的地域。由于网络世界并不是一个纯技术空间,它包含不仅仅只是资源的共享还因为对交往方式的改变而带有一种主观性的存在。因此从网络发展之初就对人们的社会生活带来了一系列冲击,并产生了许多的道德问题,而这些道德问题以网络行为加以表现。

网络的出现与发展使网络道德建设有了可能,而网络行为的偏差以及此行为所带来的不好的影响让网络道德建设成为了必要。不可否认的是网络的发展确实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方便,首先就是交流,我们可以通过网络与离你相距几个地区、甚至几个国家的相联系。网络也给我们的消费带来便利,我们可以不去商店就买到我们心怡的产品,但事物总是矛盾的,好与坏总是相伴而行的,网络带来最坏的影响就是行为的偏差。原有的社会规范与约束机制无力应对信息技术和网络带来的冲击,产生了诸如网络色情、网络病毒、网上侵权、网络沉溺等一系列危害社会的失范行为。 首先,在网络世界中,建立在现实社会中的道德规范由于不适应网络运行的新环境下而无法发挥其积极作用,而在新的网络中没有形成新的道德规范,所以网上就出现了独立与两者之外的行为。像隐私权方面的,“人肉搜索”;其次,在网络社会道德规范形成过程中人们的想法是理想,认为在虚拟的环境下行为是不受约束的,这遭到传统道德规范的冲击,导致网络行为上的偏差。例如现实是我们得为我们的行为负责任,但在网络中我们说什么都可以,也不会受到控制所以就出现了一些发布虚假消息,人身攻击等行为;还有一种更为严重的网络行为即网络犯罪。行为人对技术的滥用对现实社会中的人身和财产造成严重损害,像网上诈骗、黑客、网上偷窃等。这些失范行为的出现使网络道德建设迫在眉睫。 那么我们说网络道德对网络行为的重要性体现在哪呢?在马克思主义的伦理学中,道德的功能很多包括调节、教育、认识、指导等等。

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案例分析

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案例分析 吴梅芽 作为教师,我们有义务教好每位学生,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这给我们的教学也带来了很多的新问题,通过这次案例分析,我懂得了如何与学生更好的相处,如何更好的教学,如何更好的教好每一个孩子,这让我受益匪浅。我有以下几个体会: 1、以公正的态度欣赏学生 学生们都渴望得到老师的关注与赞赏,教师的一次点头、一个微笑、一个抚摸。教师的这些不经间的行为举止,在潜移默化中都在深深的影响着每一位学生的身心发展。如果教师把欣赏的目光、成功的机会只投向个别孩子,那么其他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必然会受到伤害。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以公正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给每个学生以发展的机会。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要以平等的态度、公正的评价对待每一个学生,给每个学生以发展的机会和空间。 2、以宽容的胸怀欣赏学生。 在学生们的世界里,我们不但看到了他们可爱,有时还要接纳、宽容学生的“讨厌”。我们平时会限制学生不许干这、不许干那等。我并没有这么做。而是真正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让他们去体会其中的爱,以发现的目光去欣赏他们。 3、善于表扬,巧妙批评,以典型作为榜样 案例:我班的张X同学,父亲长年在外面打工,他行为习惯差,经常打架,而且不按时完成作业,可以说是班上认为的那种无可救药的讨厌的学生了,在班内的影响力很大。后来,我跟他多次谈心,从正面、侧面去了解他,在这期间,我在生活中学习中给与他关心和爱护,只要他取得点滴的进步,我都采取不同程度的鼓励,使他产生了亲切感、信任感,愿意与我们心灵交流,这样使他从思想上认识到错误、改正错误。在班级多给他自我表现的机会,使他消除了自卑的心理,感觉到了自己的价值所在,于是,我在班内就让他做改正缺点的典型,去感染和他有类似毛病的同学,带动他们改正缺点,现在,我们班构建了和谐团结的班风。分析:学生喜欢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这对他们是荣誉的享受,更能增强他们的勇气和力量。当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由于每个学生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自身的心理素质不同等方面的影响,学生中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有的勤学守纪、有的厌学做坏事,作为教师,要正视学生的差异,对于“问题学生”要从关爱的心态出发,对他们要晓之以理、动之发以情,用人格力量去感化他们。现在我们班的这位同学可以说是一位比较优秀的小学生了,同学们也很喜欢接近他,在各种班级活动中也有了他积极的身影。

试论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

试论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 网络文化是在网络信息技术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富有精神性的文化形态。当今青少年已经成为网络文化建设的主体,在计算机日益普及和网络技术突飞猛进的形势下,网络文化对青少年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模式、思维方式以及想像力、创造力等产生着积极影响,但其消极作用也不可忽视。本文提出,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建设;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建设优秀青少年网站;加强对网络的管理,规范网络行为,为青少年提供安全健康的上网环境;培养新型的思想政治教师队伍,加强理论研究,以充分发挥网络文化对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积极作用。 一、网络文化及特征 网络文化是依附于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一种现代文化,是在网络信息技术基础上形成的一种富有精神性的文化形态。从广义上说是指借助计算机网络所发生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学术、文学艺术、娱乐等广泛的社会文化活动,从狭义上说,包括在计算机互联网上进行的教育、宣传、文学艺术、娱乐等侧重人文精神性的文化活动。网络文化其内容与形式都迥异于以往的所有文化存在形态。 第一,网络文化具有开放性。互联网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开放系统,任何一个网点引起的涟漪都可迅速波及全球,辐射至世界各个角落,其影响力、渗透力大大超过广播、电视等媒体。网络中丰富的信息资源,突破了民族、文化界限,赋予人们更大的国际性和包容性,成为可超越社会制度、思想文化等种种局限而共享的国际信息资源。网络传播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众传播,在网络上传播信息不再是传统传播媒体的专利,而是每一个上网人的权利。第二,网络文化具有快捷性。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使人与人的距离变短,同时也使整个世界变小,其主要原因是网络的传播速度。网络信息通过因特网高速传播,传播速度之快、时效性之强,就连发明计算机的专家们也始料未及。网络信息以小时乃至分钟为周期更新,人们通过网络随时可以了解世界各地的信息。人们传播和交流信息的方式彻底打破了时间上和空间上的限制。正是由于网络的快捷性和时效性,促使上网人数正以惊人的速度迅速增加。第三,网络文化具有平等性。由于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上网费用、文化参与和信息获取成本的降低,使人人平等参与成为了可能。网络时代的文化,在交流上是平行的,在关系上是平等的,在选择上是自主的。网络文化成为没有屏障的开放型文化,成为一个平等参与的文化。 第四,网络文化具有多元性。网络文化的价值体系,是多元一体的。它可以包容世界各国、各民族、各地区乃至任何团体与个人的价值观、道德观。互联网把不同地域、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化源源不断地加人到网络当中,各种不同的文化在网络中传播、碰撞、交融,生成新的文化。这种既多元又一体的文化共同存在,彼此竞争,互相依存,共同发展。 二、网络文化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 在近年来的网络文化研究中,网络文化与青少年教育是一个重要的课题。学者们一致认为,青少年已成为当代网络文化建设的主体,这是从互联网络发展的实际情况所得出的结论。众所周知,网民数量是衡量互联网络发展的一项十分重要的指标。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6年1月的第17次调查显示,网民中18-24岁的年轻人所占比例最高,达到35 . 1 %,网民在结构上仍然呈现低龄化的态势。据统计,在2亿中小学生中,上网学生已达3000万,中小学生互联网渗透率达到15.4%,其中高中学生互联网渗透率已达半数以上。 网络文化之所以能够引起当代青少年的浓厚兴趣,其主要原因就是网络文化以雅俗共赏、信息量大、知识新、影响面广、速度快捷、意识观念开放的特点,满足了当代青少年生活、学习和娱乐的心理需求。青少年无可争议地成为“网络文化”现象的主要创造者、传播者、参

浅谈网络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浅谈网络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双辽市职业中专陈方旭 摘要:网络已成为青少年学习知识、交流思想、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但也不可避免地给青少年带来很多的负面影响。我们应当趋利避害,加强引导,培养学生的网络道德,规范网络行为,发挥网络的正面效应。通过让学生明确是非观念,规范行为让青少年健康地成长。 关键字:网络、德育、青少年、教育 自从互联网进入我国之后,便以突飞猛进.一日千里的惊人速度大规模的发展,到现在,网络已经遍及全球每个角落。但是当我们大踏步进入网络时代.享受网络带来的种种便利、难以言喻的狂喜之时.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道德困境;一些网络上不道德的现象,也利用网络的神秘性和隐蔽性呈愈演愈烈之势。 2013年1月15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正式发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学生仍是我国最大的上网人群。互联网在成为青少年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之时,也对青少年的网络道德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引导青少年正确地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为其营造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是当前社会的热点话题。 一、网络道德教育应从娃娃抓起 人们常说,中学时代是人生的危险期,中学生表现欲强、想象力丰富,喜欢追求刺激,自我意识增强,但同时自制能力弱,猎奇心强,有叛逆心理,还未形成较为成熟的是非观,价值观。所以在这危险期来临之前,即小学阶段,就应该让他们懂得什么是必须恪守的道德规范,什么是应当遵循的游戏规则,什么是不道德行为,从小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养成道德自律的习惯,从而帮助安全度过危险期,终身受益。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电脑要从娃娃抓起”,同理网络道德教育同样应从娃娃抓起, 二、网络“虚拟依赖”,对青少年社会实践能力的障碍。 青少年是一个人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至关重要。迷恋网络世界,一方面挤占了课余体育锻炼和参与社会实践的时间,有的甚至挤占正常的学习时间,不利于养成健康的体魄和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也不利于学习。另一方面,长时间的上网,也易导致眼睛疲劳和神经衰弱,造成视力下降,情绪不振等疾病,影响身体发育。另外,网络传播的形象化(图、文、音、像),强化了学生“看”的接受方式,而弱化了学生“想”的思维方式。经调查发现:常“泡”在网上的青少年,其写字作文、分析综合、评论欣赏的能力,要比接受传统学习的学生差一些。同时,网络在缩短时空距离的同时会拉大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造成人的孤独倾向,青少年终日沉迷于这种人机对话的模式,会对社会适应行为和能力受到影响,有些青少年还患上了“网络社交障碍症”。 由此可见,网络种种负面影响,对于还没有很强辨别能力和自控能力的青少年来说,无疑是使他们走上犯罪道路的快捷途径。面对这些冲击波,许多家长和教师采取了“堵”的办法,比如:家里不买电脑,买电脑也不上网,规定不许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