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阳市西峰区殡仪馆灾后恢复重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庆阳市西峰区殡仪馆灾后恢复重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第一章总论

前言

1.1项目名称: 庆阳市西峰区殡仪馆灾后恢复重建建设项目1.2项目建设单位:庆阳市西峰区殡葬馆

1.3 研究报告编制单位:甘肃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1.4 项目建设地点:

本项目位于庆阳市西峰区西街办火巷村马家山该殡葬管院内。

1.5研究的依据和范围

1.5.1研究的依据

1、建设部和原国家计委批准发布《综合医院建设标准》。

2、卫生部规财司下发的《县医院建设指导意见》

3、正宁的区域卫生规划。

4、我院设计的“正宁县人民医院住院医技楼新建项目”总体规划及设计方案。

5、《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试用版。

6、国家发改委《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

7、国家颁布的有关行业规划、产业、法规和设计标准。

8、建设单位提供的基础资料和其它有关文件证明。

(1)正宁县人民医院提供的1:500地形图

(2)国家现行相关民用建筑设计通则、规范

(3)建设单位提供的其它意见、资料等

1.5.2报告研究的范围

研究范围包括;项目提出的背景和建设的必要性,建设条件和场址,总体规划方案,建筑消防设计,环境保护、劳动安全,项目实施进度计划,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经济评价,社会评价,研究结论与建议等内容。

1.6建设内容及规模

1.6.1、建设内容:

拟新建一幢地上主体九层局部三、四层、地下一层框架剪力墙结构住院医技楼,拟新建建筑面积为11493.3平方米。

1.6.2、建设规模

拟新建住院医技楼建筑基底面积为1321.1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11493.3平方米。为地上主体九层局部三、四层、地下一层框架剪力墙结构。建筑主体高度为34.05m。住院医

技楼建成后可增加臵病床位105张,医院总体满足200张床位标准。

1.7项目总投资及资金筹措

总投资668.28万元,申请中央财政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基金补助500万元,西峰区财政配套168.28万元。

1.8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拟新建住院医技楼建筑基底面积:1321.1平方米

总建筑面积:11493.3平方米

层数: 地上主体九层局部三、四层、地下一层

建筑主体高度:34.35m

建筑密度:27%(总体)

容积率:1.6(总体)

停车位数:30个(总体)

绿地率:31%(总体)

床位数:200张

第二章项目提出的背景及建设的必要性

2.1项目提出的背景

2.1.1单位现状:

庆阳市西峰区殡葬管理所始建于1976年,属西峰区民政局二级正科级事业单位,现有干部职工26名(其中:在职19名,退休7名),实行财政差额补贴(西峰区财政承担职工工资的70%),承担着庆阳市及毗邻地区的火化任务,年

火化量近300具,是庆阳市唯一的殡葬改革管理单位。

西峰区殡葬管理所位于庆阳市西峰区西街办火巷村马

家山,占地26亩,分为三部分:

(1)、办公区:占地8亩,建筑面积600㎡,其中职

工宿舍24间共480㎡,锅炉房、库房、厕所等其它建筑120

㎡。

(2)、火化区:占地9亩,建筑面积1882㎡,其中火

化车间546㎡,追悼厅559㎡,业务室、灵堂350㎡,寄存

堂、告别厅367㎡,执行厅60㎡。

(3)、停车场及空地占地9亩。

现存建筑物详细情况如下表所示:

序号名称面积结构形式修建时间建筑现状

1 职工宿舍600㎡土木安架房1976年危房

2 火化车间546㎡砖混结构1986年

3 追悼厅559㎡砖混结构1986年

4 业务室、灵堂350㎡砖混结构1986年

5 寄存室、告别厅367㎡砖混结构1986年

6 执行厅60㎡砖混结构1986年

2.1.2.项目提出的背景:

西峰区殡葬管理所做为庆阳市唯一的殡葬管理服务单

位,承担着庆阳市及毗邻地区的火化任务。近年来,从殡葬

管理所管理层到普通工作人员始终坚持“以顾客为中心、以

服务为核心”的宗旨,把微笑服务、亲情服务、满意服务作为管理所发展壮大的关键。目前,由于西峰区财政困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导致管理所基础设施不齐全、设施简陋,存在着投入不足与所承担的工作任务不相适应的矛盾。

通过各项切实可行的举措,管理所提高了服务质量和水平,服务更加贴近群众,贴近社会,但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殡葬所的管理及业务用房属70年代修建,年久失修,加之在5.12地震房屋严重受损,吊唁厅、骨灰堂等房屋基础塌陷,火化炉烟囱报废,职工宿舍墙面大面积裂缝,成为危房。

2.1.3 区域概况:

西峰区地处甘肃省东部,座落在世界黄土层积淀最深厚的董志塬腹地,是陕甘宁金三角区的一块充满生机的热土和战略要冲,是中东部地区联结西北地区的纽带。再辖了7乡2镇,2个街道办事处,117个行政村,总人口32.52万人,有汉、回、满、藏、壮、朝鲜等十二民族,是庆阳市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中心。

西峰属于半干旱大陆气候,光照充足,四季分明,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作为先周始祖,黄河农耕文化和中国传统农业的发祥地之一,它奠定了周代几百年的历史源头,开创了中国农耕文化和传统农业的先河,是中华民族灿烂文明的

最早见证。

西峰素有“陇东粮仓”的美称,境内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气候宜人,物阜民丰。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农副产品种类齐全,品质上乘,在农业资源、特色产品生产、加工、出口方面蕴藏着巨大的潜力。

西峰商贸繁荣,城乡经济和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独具黄土高原风情,一年一年的香包民俗文化节、金秋果品节、商品贸易会,既有深邃的文化底蕴,又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受到各界客商的一致青睐。

西峰石油资源丰富,沙石、粘土、矿泉水等优质矿种分布广泛,开发价值极高。

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行政区划图

2.2 投资建设的必要性;

殡葬习俗中陈规陋习和殡葬文化中非主流文化的存在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以及克服这些负面效应对社会进步的阻滞作用,是殡葬改革的提出的重要原因。殡葬改革是党和国家历来倡导和推广的一项重大社会变革,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造福子孙后代的一件大事。实践证明,搞好殡葬改

革,至少有以下四点好处:

一、有利于保护土地和林业资源,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保护土地、保护环境是我国殡葬改革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我国是一个人均资源极为有限且分布不均衡的发展中国家。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的人均耕地面积仅1.2亩,只及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1/5,而由于各种原因,每年还要减少600万亩,每年却新增人口1500万左右。中国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着占世界22%的人口。中国的森林覆盖率极低,人均森林蓄积量仅9.1平方米,不足世界人均量的1/7。此外,我国人口分布极不均衡:东部国土占全国面积的45%,人口却占全国的95%;西部国土占55%,人口只占5%。东部沿海省份每平方公里500人以上的地区不在少数。这些人口高密度地区,人均耕地多不到1亩。而当前我国许多地方在安葬方式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火化率太低,土葬率居高不下。这直接导致了两个重大浪费:

一是土地的浪费。我国每年约有700万人死亡,土葬率约70%,以夫妇合葬双人墓5.5平方米计,每年约占地1347.5万平方米,约合2万亩。传统上,坟头要保留好几代,按5世100年计,便要占用土地200万亩。对我国这样一个土地资源极为紧缺的国家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惊人的浪费。

二是木材的浪费。我国每年约700万人死亡,若全部土葬,按一具棺材1立方米木材计算,每年土葬消耗优质木材约700万立方米,相当于福建省两年的采伐量。土地是不可

再生的资源,森林为保护水土流失之本,而每年这些资源大量地被死人无谓耗去,死人与活人争地盘、争木材,将会严重影响经济的持续发展,影响子孙后代的生存。从以上分析中可以看出,人口多,底子薄,土地等自然资源匮乏是我国的一个基本国情。只有加快殡改,推行火葬,改革土葬,丧事简办,才能克服乱埋乱葬陋习,节约资源,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和生存条件,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有利于减轻群众的经济负担,维护群众根本利益

我国推行殡葬改革,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减轻人民群众的经济负担。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统治阶级为巩固其统治,制定了许多不合理的礼俗,丧葬制度作为其中的重要方面,产生的弊端和危害影响深远,其突出表现是丧仪繁琐、丧礼残忍、等级森严、重男轻女、浪费严重。封建社会的历代帝王将相和达官贵人的丧葬和祭祀都挥霍无度,这对黎民百姓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政府持久而深入地发起了以推行火葬为主要内容的殡葬改革,以适应现代中国社会的需要。几十年来,我国殡葬改革基本上是全面发展的,但礼俗改革相对滞后。有的地方对葬式改革比较重视。推行火化的力度较大,而对丧葬礼俗改革则满足于“倡导”,力度不够。因此,在一些火化率较高的地区,依然存在着火化后重新装棺土葬、丧事大操大办甚至修坟立碑建陵园等不正常现象,造成严重浪费。由此可见,从思想教育、组织机构、

法律制度等各方面,加快殡葬改革步伐,实行新的殡葬方式和礼仪,树立新的殡葬习俗,从而减轻群众负担,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是功在当代、利泽千秋的大事。

三、有利于破除落后的传统习俗,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推进殡葬改革是思想文化领域内的一场极其深刻的革命,是对传统陋习的彻底变革,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客观要求。由于我国封建社会历史漫长,殡葬陈规陋习至今尚未根除。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面临着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加之有些地方思想治工作的薄弱,精神文明建设“一手软”现实情况的存在,丧葬陋习一遇适宜气候,便会沉渣泛起,甚至泛滥,导致了当前殡葬活动中一系列问题的滋生和蔓延。

一是传统的殡葬观念根深蒂固。可以说,“叶落归根”的归祖寻根意识,“入土为安”的殡葬习俗,“灵魂不死”、“死者有灵”、“投胎转世”、死后保留“全尸”的观念,“阴宅”风水福泽后代的迷信思想,厚葬老人为“孝”的传统孝道观,“依恋祖坟”的心理情结等,至今在社会中特别是在相当多的农民中作祟,这是农村殡葬改革举步维艰的重要原因。

二是殡葬中封建活动依然盛行。看风水,选“阴宅”,娶“鬼亲”,烧锡箔、冥钞、纸钱及神像纸人、纸马等现象相当普遍。有的农村在举行殡葬礼仪时,为死者扎自行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