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学竞赛中问题求解题常见考查题型分析

信息学竞赛中问题求解题常见考查题型分析
信息学竞赛中问题求解题常见考查题型分析

一、信息学竞赛中问题求解题常见考查题型分析

二、问题求解是信息技术竞赛初赛中常见题型,它共两题,每题5分,共10分。诸如寻找假币、博弈原理、抽屉原理、容斥问题、

排列组合问题、逻辑推理、递推关系等问题出现在问题求解中,但是在实际的竞赛中,问题求解得分率往往是不高的,下面我对问题求解的题型进行了一下探索。

三、寻找假币问题

四、有n(n?3)个硬币,其中一个是假币,已知假币的重量比其他的要重一些,你有一架天平。现在要称出哪个假币来。

五、解析:

六、首先我们先来考虑最简单的问题1。为了方便叙述,把n个硬币按1,2,…,n顺次编号。

七、若n=3,把一号硬币放在天平左边、二号硬币放在天平右边。如果天平:

八、左偏,一号重,是假币。

九、右偏,二号重,是假币。

十、保持平衡,那么一、二都是正常的硬币,因此就只有可能三号硬币是假币了。

十一、因此n=3,至多一次就能称出哪个是假币。记作f(3)=1。

十二、下面考虑n=9。把所有的硬币分成三组:A{1,2,3},B{4,5,6},C{7,8,9}。A组的硬币放在左边、B组放在右边。如果天平:

十三、左偏,则假币在A组里面。

十四、右偏,则假币在B组里面。

十五、保持平衡,假币在C组里面。

十六、无论在哪个组里面,我们已经把假币的范围从“9”缩小到了“3”,也就是减少到原来的1/3。之前我们已经研究过,3个硬币1次就能称出来,故而f(9)=2。

十七、不难推广到一般的情况:

十八、定理1.1 f(3n)=n。

十九、证明:n=1,2时,已证。设n=k成立,则f(3k)=k;下面考虑n=k+1的情况。

二十、将3k+1个硬币分成三堆A, B, C,使得|A|=|B|=|C|=3k。把A放在天平左边、B放在右边,天平:

二十一、左偏,假币在A

二十二、右偏,假币在B

二十三、平衡,假币在C

二十四、无论哪种结果,我们都把假币的范围缩小到了3k个硬币里面。而f(3k)=k,故而f(3k+1)=k+1。

二十五、综上,定理1.1成立。

二十六、稍经分析不难得到:

log

二十七、定理1.2 f(n)= ??n3

二十八、这个的证明和定理1.1完全类似,分n mod 3 = 0, 1, 2适当讨论即可。

log是可行的,因为我们能够构造出这样一个方案。问题是它是否最优?

二十九、我们必须注意到??n3

三十、我们采取的方案是每次将硬币尽量均匀的三分,这样做的根据就是天平只有三种结果:左偏、右偏、平衡。于是就能保证无论假

log应该就是最优解了。

币在哪一份都能将结果的范围缩小到原来的1/3。从感性上认识,??n3

log的最优性,我们引进判定树的概念。

三十一、为了更加严格的证明??n3

三十二、下图就是n=9时的一种判定树:

三十三、此题的判定树是这样一棵树: 三十四、叶子节点代表一种可能的结果。 三十五、非叶子节点代表一次称量。

三十六、非叶子节点至多有三个儿子,分别代表天平的左偏、右偏、平衡三种情况。

三十七、任意一种称量方案都能唯一的表示成一棵判定树;反过来一棵判定树也唯一对应一种称量方案。 三十八、容易看出判定树的深度就是称量次数。这就是我们之所以引进它的原因。

三十九、做出判断之前,谁也无法预知哪个硬币是假币,每个都有可能是我们的目标;因此一个有意义的判定树应该具有至少n 个叶子节

点。

四十、 n 个叶子节点的树的深度h ?

??n 3log ,故而可以证明,f(n)= ??n 3log 是最优的。

四十一、 我们的结论是:有n (n ?3)个硬币,其中一个是假币,假币的重量比其他的要重一些。给一架天平,至少称

??n 3log 次,就

能找出那个假币。

四十二、 具体的方案是将硬币每次都尽量均匀的三分。 四十三、 让我们总结一下。

四十四、 “三分”是整个解法的核心。我们选择三分,而不是二分或者四分是有原因的,它的本质是由判定树的特殊结构——三叉树—

—所决定的。

四十五、 同时还必须注意一点,我们在三分的时候有两个字很讲究:“均匀”。实际上h ?

??n 3log 中的“=”当且仅当硬币被均匀

的分配时才能达到。

四十六、 这里说的“均匀”是指“在最坏情况下获得最好的效果”。因为一棵树的深度是由它根节点儿子中深度最大的儿子决定的,为

了使得整个树深度最小,我们就要务必使得深度最大的儿子深度最小,这就是“均匀”分配的理论根据。

四十七、 练习:第 12 届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初赛题 现有 80枚硬币,其中有一枚是假币,其重量稍重,所有真币的重量都

相同,如果使 用不带砝码的天平称重,最少需要称几次,就可以找出假币?你还要指出第1次的称重方法。请写出你的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十八、 答案:4次 ;第一步,分成三组:27,27,26,将前2组放到天平上。 四十九、 取石子游戏的策略及其应用

五十、 有一种很有意思的游戏,就是有物体若干堆,可以是石子或是围棋子等等均可。两个人轮流从堆中取物体若干,规定最后取光物

体者取胜。取石子游戏是我国民间流传已久的一种博奕,在国外亦称Nim 游戏。别看这游戏极其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要如何才能够取胜。

五十一、 游戏Ⅰ 有若干堆任意数目的小石子{a1,a2,…,am}(m ?1),两人轮流取石子,每人每次可以从其中任意一堆中取,每次可以

取1、2、3、……或k(1?k ?min{a1,a2,…,am})颗石子,把石子取完的人为胜者。

五十二、 采用符号{a1,a2,…,am ;k}来代表游戏Ⅰ中小石子的初始状况和限制条件,一个人取一次石子实际上就是把{a1,a2,…,

am ;k}中某个分量ai(1?i ?m)减小为ai ′,即{a1,a2,…,ai ,…,am ;k}—→{a1,a2,…,ai ′,…,am ;k}(0?ai ′

五十三、 例1 桌上放着一堆小石子一共100颗,两人(甲、乙)轮流取,每次可以取1至10颗,取完的人为胜者,怎样才能取胜? 五十四、 分析这个问题实际上是取石子游戏的特殊情形{100;10},我们利用倒推法:容易看出11是取胜的关键数学,因为到此时,不

论对方(甲)取多少颗(大于0且小于11),总留下大于0且小于11颗石子,这样乙方一次取完即获得胜利。同样地分析,要取到11必须取到22,33,44,55,66,77,88,99,这样我们就知道了获胜之道:

五十五、 ①先取1颗石子,留下99颗,然后对方取a(1?a ?10)颗,己方取(11—a)颗,就总能掌握这种致胜的关键数,从而确保获胜。

②如果对方先取,己方只需利用对方不知道其中奥秘,争取到一个致胜数,就总能依①中方法取到下一个致胜数,最后取得胜利。

实际上,如果局中人均熟知获胜策略,那么开局的局势就已经完全决定了结局的输赢,例1其实是先取者必胜的局势,从这个例子的分析过程我们得到启示:可以用同余理论来探讨一般情况。

五十六、一般地,在取石子游戏{a1,a2,…,am;k中,ai≡ai′(modk+1)(i=1,2,…,m)其中0?ai′?k,在{a1′,a2′,…,am′;

k}中有取胜策略的一方在{a1,a2,…,am;k}中也有取胜策略。证明在{a1′,a2′,…,am′;k}中有获胜策略的一方,对于大于k的分量ai(i=1,2,…,m总能做到ai≡ai′(modk+1),即对方取a(1??k),己方取k+1-a,使两人各取一次之后该分量减小k+1,也就对第i堆各取n(n?1)次之后石子数便由ai=ai′+n(k+1)变成ai′,故在{a1′,a2′,…,am′;k}中有取胜策略的一方在{a1,a2,…,am;k}中也有取胜策略。

五十七、游戏Ⅱ有若干堆任意数目的小石子{a1,a2,…,am},两人轮流从中取石子,每人每次可以取走任意一堆中任意数目的石子,不能不取,把石子取完的人为胜者。

五十八、采用m元数组{a1,a2,…,am}(m?1)来描述这类取石子游戏,一人取走一次石子相当于用某个T变换把其中某个分量ai(1?i?m)减小为ai′,即{a1,a2,…,ai,…,am}T{a1,a2,…,ai′,…,am}(0?ai′

五十九、有趣的是为了解决这类一般情况,我们需要用到整数的二进位制,把m元数组{a1,a2,…,am}中的每一个分量用二进位制数表示,ai(1?i?m)写在第i行,同时对齐二进位制数的位数,在列上作十进位制加法,其和写在第(m+1)行,记为{n1,n2,…,nj,…,nl},如果所有这些和数nj(1?j?l)均为偶数,我们称这个m元数组为偶数组;若nj(1?j?l),中有一个数为奇数,则称之为非偶数组。

六十、例如:对于3元数组{2,3,5};

六十一、a1 2 0 1 0

六十二、a2 3 0 1 1

六十三、a3 5 1 0 1

六十四、 2

六十五、n1 n2 n3

六十六、因为其中n1=1,所以{2,3,5}是非偶数组。

六十七、同样,对于3元数组{2,3,1}:

六十八、a1 2 1 0

六十九、a2 3 1 1

七十、a3 1 0 1

七十一、2

七十二、n1 n2

七十三、由于nj(j=1,2)为偶数,则{2,3,1}为偶数组。

七十四、偶数组与非偶数组在T变换下具有如下性质:

七十五、偶数组经过一次T变换之后一定变为非偶数组;

七十六、对于非偶数组,一定可以找到某一个T变换,使其变为偶数组。

七十七、这样我们容易判定:如果给定的m元数组是偶数组,则后取者必有获胜策略;相反,若给定m元数组为非偶数组,则先取者有方法获胜,因为给定的m元数组为偶数组,先取者无论怎样取,只能将偶数组变为非偶数组,后取者则有策略将此时的非偶数组变为偶数组,由于每次取走石子,剩下石子数目一定越来越小,而{0,0,…,0}是偶数组,所以后取者获胜,同理可证相反情况。

七十八、例2 有三堆石子,各堆数目分别是2、3、6,两人轮流取,取完的人为胜者,若甲先乙后,谁取胜?

七十九、解:

八十、a1 2 0 1 0

八十一、a2 3 0 1 1

八十二、a3 6 1 1 0

31

八十三、n1 n2 n3

八十四、ni为奇数i=1,2,3,所以{2,3,6}为非偶数,我们可以判定:先取者甲获胜,依性质证明过程给出的操作方法,只需将a3=6变为1,可以验证{2,3,1}是偶数组,无论乙如只可能变成如下六种情形之一:{2,3,0},1},{2,1,1},{2,0,1},{1,3,1},{0,3,1},都是非偶数组,同样按原方法可以将其变2}或{1,1},乙再取后,甲总能确保获胜。

八十五、例3:第 12 届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初赛题现有5堆石子,石子数依次为3,5,7,19,50,甲乙两人轮流从任一堆中任取(每次只能取自一堆,不能不取),取最后一颗石子的一方获胜。甲先取,问甲有没有获胜策略(即无论乙怎样取,甲只要不失误,都能获胜)?如果有,甲第一步应该在哪一堆里取多少?请写出你的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八十六、解:由游戏Ⅱ知,得到如下推理:

八十七、010011

八十八、000111

八十九、000101

九十、000011

九十一、010010 (18)10

九十二、50-18=32

九十三、所以第1次只能在第5堆石子中取32粒,使得取出32粒后为偶数组。

九十四、最后我们看一道综合利用游戏Ⅰ、Ⅱ的例子:

九十五、例4在3×25的棋盘上放着三颗石a、b、c(如图所示),两人轮流将石子向右移人一次只可以移动其中一颗石子1至5后无格可走者为输家,若甲先行,乙后行,赢?

百七十一、解由25≡7(mod6),根据游戏Ⅰ的策略{25,25,25;5}中有获胜策略的一方在{7,7,7;5}中也有获胜方法,又把石子由图中所示{3,2,6}移到{7,7,7}即相当于取石子游戏Ⅱ的{4,5,1},由于{4,5,1}是偶数组,故先移者输。

百七十二、抽屉原理

百七十三、“抽屉原理”最先是由19世纪的德国数学家迪里赫莱(Dirichlet)运用于解决数学问题的,所以又称“迪里赫莱原理”,也有称“鸽巢原理”的。这个原理可以简单地叙述为“把10个苹果,任意分放在9个抽屉里,则至少有一个抽屉里含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苹果”。这个道理是非常明显的,但应用它却可以解决许多有趣的问题,并且常常得到一些令人惊异的结果。抽屉原理是国际国内各级各类信息学竞赛中的重要内容,本讲就来学习它的有关知识及其应用。

百七十四、知识点:

百七十五、定理1、如果把n+1个元素分成n个集合,那么不管怎么分,都存在一个集合,其中至少有两个元素。

百七十六、证明:(用反证法)若不存在至少有两个元素的集合,则每个集合至多1个元素,从而n个集合至多有n个元素,此与共有n+1个元素矛盾,故命题成立。

百七十七、在定理1的叙述中,可以把“元素”改为“物件”,把“集合”改成“抽屉”,抽屉原理正是由此得名。

百七十八、同样,可以把“元素”改成“鸽子”,把“分成n个集合”改成“飞进n个鸽笼中”。“鸽笼原理”由此得名。

百七十九、讲解范例:

百八十、一个小组共有13名同学,其中至少有2名同学同一个月过生日。为什么?

百八十一、【分析】每年里共有12个月,任何一个人的生日,一定在其中的某一个月。如果把这12个月看成12个“抽屉”,把13名同学的生日看成13只“苹果”,把13只苹果放进12个抽屉里,一定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放2个苹果,也就是说,至少有2名同学在同一个月过生日。

百八十二、【例 2】任意4个自然数,其中至少有两个数的差是3的倍数。这是为什么?

百八十三、【分析与解】首先我们要弄清这样一条规律:如果两个自然数除以3的余数相同,那么这两个自然数的差是3的倍数。而任何一个自然数被3除的余数,或者是0,或者是1,或者是2,根据这三种情况,可以把自然数分成3类,这3种类型就是我们要制造的3个“抽屉”。我们把4个数看作“苹果”,根据抽屉原理,必定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2个数。换句话说,4个自然数

分成3类,至少有两个是同一类。既然是同一类,那么这两个数被3除的余数就一定相同。所以,任意4个自然数,至少有2个自然数的差是3的倍数。

百八十四、有规格尺寸相同的5种颜色的袜子各15只混装在箱内,试问不论如何取,从箱中至少取出多少只就能保证有3双袜子(袜子无左、右之分)?

百八十五、【分析与解】试想一下,从箱中取出6只、9只袜子,能配成3双袜子吗?回答是否定的。按5种颜色制作5个抽屉,根据抽屉原理1,只要取出6只袜子就总有一只抽屉里装2只,这2只就可配成一双。拿走这一双,尚剩4只,如果再补进2只又成6只,再根据抽屉原理1,又可配成一双拿走。如果再补进2只,又可取得第3双。所以,至少要取6+2+2=10只袜子,就一定会配成3双。

百八十六、一个布袋中有35个同样大小的木球,其中白、黄、红三种颜色球各有10个,另外还有3个蓝色球、2个绿色球,试问一次至少取出多少个球,才能保证取出的球中至少有4个是同一颜色的球?

百八十七、【分析与解】从最“不利”的取出情况入手。

百八十八、最不利的情况是首先取出的5个球中,有3个是蓝色球、2个绿色球。

百八十九、接下来,把白、黄、红三色看作三个抽屉,由于这三种颜色球相等均超过4个,所以,根据抽屉原理2,只要取出的球数多于(4-1)×3=9个,即至少应取出10个球,就可以保证取出的球至少有4个是同一抽屉(同一颜色)里的球。

百九十、故总共至少应取出10+5=15个球,才能符合要求。

百九十一、思考:把题中要求改为4个不同色,或者是两两同色,情形又如何?

百九十二、当我们遇到“判别具有某种事物的性质有没有,至少有几个”这样的问题时,想到它——抽屉原理,这是你的一条“决胜”

之路。

百九十三、【例5】.现有64只乒乓球,18个乒乓球盒,每个盒子里最多可以放6只乒乓球,至少有个乒乓球盒子里的乒乓球数目相同?

百九十四、【分析与解】:18个乒乓球盒,每个盒子里至多可以放6只乒乓球。为使相同乒乓球个数的盒子尽可能少,可以这样放:先把盒子分成6份,每份有18÷6=3(只),分别在每一份的3个盒子中放入1只、2只、3只、4只、5只、6只乒乓球,即3个盒子中放了1只乒乓球,3个盒中放了2只乒乓球……3个盒子中放了6只乒乓球。这样,18个盒子中共放了乒乓球

百九十五、(1+2+3+4+5+6)×3=63(只)。

百九十六、把以上6种不同的放法当做抽屉,这样剩下64-63=1(只)乒乓球不管放入哪一个抽屉里的任何一个盒子里(除已放满6只乒乓球的抽屉外),都将使该盒子中的乒乓球数增加1只,这时与比该抽屉每盒乒乓数多1的抽屉中的3个盒子里的乒乓球数相等。例如剩下的1只乒乓球放进原来有2只乒乓球的一个盒子里,该盒乒乓球就成了3只,再加上原来装有3只乒乓球的3个盒子,这样就有4个盒子里装有3个乒乓球。所以至少有4个乒乓球盒里的乒乓球数目相同。

百九十七、提示语

百九十八、抽屉原理还可以反过来理解:假如把n+1个苹果放到n个抽屉里,放2个或2个以上苹果的抽屉一个也没有(与“必有一个抽屉放2个或2个以上的苹果”相反),那么,每个抽屉最多只放1个苹果,n个抽屉最多有n个苹果,与“n+1个苹果”

的条件矛盾。

百九十九、运用抽屉原理的关键是“制造抽屉”。通常,可采用把n个“苹果”进行合理分类的方法来制造抽屉。比如,若干个同学可按出生的月份不同分为12类,自然数可按被3除所得余数分为3类等等。

二百、容斥问题

二百一、在19世纪末,德国数学家康托系统地描绘了一个能够为全部数学提供基础的通用数学框架,他创立的这个学科一直是我们数学发展的根植地,这个学科就叫做集合论。它的概念与方法已经有效地渗透到所有的现代数学。可以认为,数学的所有内容都是在“集合”中讨论、生长的。容斥问题在信息学竞赛的问题求解中也经常出现。

二百二、知识点

二百三、集合与元素:把一类事物的全体放在一起就形成一个集合。每个集合总是由一些成员组成的,集合的这些成员,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二百四、如:集合A={0,1,2,3,……,9},其中0,1,2,…9为A的元素。

二百五、并集:由所有属于集合A或集合B的元素所组成的集合,叫做A,B的并集,记作A∪B,记号“∪”读作“并”。A∪B读作“A 并B”,用图表示为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集合A,B的并集A∪B。

二百六、

二百七、例:已知6的约数集合为A={1,2,3,6},10的约数集合为B={1,2,5,10},则A∪B={1,2,3,5,6,10}

二百八、交集:A、B两个集合公共的元素,也就是那些既属于A,又属于B的元素,它们组成的集合叫做A和B的交集,记作“A∩B”,读作“A交B”,如图阴影表示:

二百九、

二百十、例:已知6的约数集合A={1,2,3,6},10的约数集合B={1,2,5,10},则A∩B={1,2}。

二百十一、容斥原理(包含与排除原理):

二百十二、(用|A|表示集合A中元素的个数,如A={1,2,3},则|A|=3)

二百十三、原理一:给定两个集合A和B,要计算A∪B中元素的个数,可以分成两步进行:

二百十四、第一步:先求出∣A∣+∣B∣(或者说把A,B的一切元素都“包含”进来,加在一起);

二百十五、第二步:减去∣A∩B∣(即“排除”加了两次的元素)

二百十六、总结为公式:|A∪B|=∣A∣+∣B∣-∣A∩B∣

二百十七、原理二:给定三个集合A,B,C。要计算A∪B∪C中元素的个数,可以分三步进行:

二百十八、第一步:先求∣A∣+∣B∣+∣C∣;

二百十九、第二步:减去∣A∩B∣,∣B∩C∣,∣C∩A∣;

二百二十、第三步:再加上∣A∩B∩C∣。

二百二十一、即有以下公式:

二百二十二、∣A∪B∪C∣=∣A∣+∣B∣+∣C∣-∣A∩B∣-∣B∩C∣- |C∩A|+|A∩B∩C∣

二百二十三、解题思路:

二百二十四、遇到集合问题,首先要弄请:集合里的元素是什么。

二百二十五、集合新名词新概念多。如集合、元素、有限集、无限集、列举法、描述法、子集、真子集、空集、非空集合、全集、补集、交集、并集等。新关系新符号多,如属于、不属于、包含、包含于、真包含、真包含于、相等、不相等、相交、相并、互补(∈、

、、、N、N※、Z、Q、R、∩、∪、C s A、I、=、≠……)等,这些新概念新关系,多而抽象。在这千头万绪中,应该抓住“元素”这个关键,因为集合是由元素确定的,“子、全、补、交、并、空”等集合也都是通过元素来定义的。集合中元素的特征即“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也就是元素的性质。集合的分类(有限集与无限集)与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也是通过元素来刻画的。元素是集合的基本内核,研究集合,首先就要确定集合里的元素是什么。

二百二十六、例题分析:

二百二十七、例1 求不超过20的正整数中是2的倍数或3的倍数的数共有多少个。

二百二十八、分析:设A={20以内2的倍数},B={20以内3的倍数},显然,要求计算2或3的倍数个数,即求∣A∪B∣。

二百二十九、解1:A={2,4,6,…20},共有10个元素,即|A|=10

二百三十、B={3,6,9,…18},共有6个元素,即|B|=6

二百三十一、A∩B={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6,12,18},共有3个元素,即|A∩B|=3

二百三十二、所以∣A∪B∣=∣A∣+∣B∣-∣A∩B∣=10+6-3=13,即A∪B中共有13个元素。

二百三十三、解2:本题可直观地用图示法解答

二百三十四、

二百三十五、如图,其中,圆A中放的是不超过20的正整数中2的倍数的全体;圆B中放的是不超过20的正整数中3的倍数的全体,其中阴影部分的数6,12,18是既是2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的数(即A∩B中的数)只要数一数集合A∪B中的数的个数即可。

二百三十六、例2 某班统计考试成绩,数学得90分上的有25人;语文得90分以上的有21人;两科中至少有一科在90分以上的有38人。问两科都在90分以上的有多少人?

二百三十七、解:设A={数学成绩90分以上的学生}

二百三十八、B={语文成绩90分以上的学生}

二百三十九、那么,集合A∪B表示两科中至少有一科在90分以上的学生,由题意知,

二百四十、∣A∣=25,∣B∣=21,∣A∪B∣=38

二百四十一、现要求两科均在90分以上的学生人数,即求∣A∩B∣,由容斥原理得

二百四十二、∣A∩B∣=∣A∣+∣B∣-∣A∪B∣=25+21-38=8

二百四十三、点评:解决本题首先要根据题意,设出集合A,B,并且会表示A∪B,A∩B,再利用容斥原理求解。

二百四十四、例3 某班同学中有39人打篮球,37人跑步,25人既打篮球又跑步,问全班参加篮球、跑步这两项体育活动的总人数是多少?

二百四十五、解:设A={打篮球的同学};B={跑步的同学}

二百四十六、则 A∩B={既打篮球又跑步的同学}

二百四十七、A∪B={参加打篮球或跑步的同学}

二百四十八、应用容斥原理∣A∪B∣=∣A∣+∣B∣-∣A∩B∣=39+37-25=51(人)

二百四十九、例4 某年级的课外学科小组分为数学、语文、外语三个小组,参加数学小组的有23人,参加语文小组的有27人,参加外语小组的有18人;同时参加数学、语文两个小组的有4人,同时参加数学、外语小组的有7人,同时参加语文、外语小组的有5人;三个小组都参加的有2人。问:这个年级参加课外学科小组共有多少人?

二百五十、解1:设A={数学小组的同学},B={语文小组的同学},C={外语小组的同学},A∩B={数学、语文小组的同学},A∩C={参加数学、外语小组的同学},B∩C={参加语文、外语小组的同学},A∩B∩C={三个小组都参加的同学}

二百五十一、由题意知:∣A∣=23,∣B∣=27,∣C∣=18

二百五十二、∣A∩B∣=4,∣A∩C∣=7,∣B∩C∣=5,∣A∩B∩C∣=2

二百五十三、根据容斥原理二得:

二百五十四、∣A∪B∪C∣=∣A∣+∣B∣+∣C∣-∣A∩B∣-∣A∩C|-∣B∩C|+|A∩B∩C∣

二百五十五、=23+27+18-(4+5+7)+2

二百五十六、=54(人)

二百五十七、解2:利用图示法逐个填写各区域所表示的集合的元素的个数,然后求出最后结果。

二百五十八、

二百五十九、设A、B、C分别表示参加数学、语文、外语小组的同学的集合,其图分割成七个互不相交的区域,区域Ⅶ(即A∩B∩C)表示三个小组都参加的同学的集合,由题意,应填2。区域Ⅳ表示仅参加数学与语文小组的同学的集合,其人数为4-2=2(人)。

区域Ⅵ表示仅参加数学与外语小组的同学的集合,其人数为7-2=5(人)。区域Ⅴ表示仅参加语文、外语小组的同学的集合,其人数为5-2=3(人)。区域Ⅰ表示只参加数学小组的同学的集合,其人数为23-2-2-5=14(人)。同理可把区域Ⅱ、Ⅲ所表示的集合的人数逐个算出,分别填入相应的区域内,则参加课外小组的人数为;

二百六十、14+20+8+2+5+3+2=54(人)

二百六十一、点评:解法2简单直观,不易出错。由于各个区域所表示的集合的元素个数都计算出来了,因此提供了较多的信息,易于回答各种方式的提问。

二百六十二、例5 学校教导处对100名同学进行调查,结果有58人喜欢看球赛,有38人喜欢看戏剧,有52人喜欢看电影。另外还知道,既喜欢看球赛又喜欢看戏剧(但不喜欢看电影)的有6人,既喜欢看电影又喜欢看戏剧(但不喜欢看球赛)的有4人,三种都喜欢的有12人。问有多少同学只喜欢看电影?有多少同学既喜欢看球赛又喜欢看电影(但不喜欢看戏剧)?(假定每人至少喜欢一项)

二百六十三、解法1:画三个圆圈使它们两两相交,彼此分成7部分(如图)这三个圆圈分别表示三种不同爱好的同学的集合,由于三种都喜欢的有12人,把12填在三个圆圈的公共部分内(图中阴影部分),其它6部分填上题目中所给出的不同爱好的同学的人数(注意,有的部分的人数要经过简单的计算)其中设既喜欢看电影又喜欢看球赛的人数为χ,这样,全班同学人数就是这7部分人数的和,即

二百六十四、16+4+6+(40-χ)+(36-χ)+12=100

二百六十五、解得χ=14

二百六十六、只喜欢看电影的人数为

二百六十七、36-14=22

二百六十八、

二百六十九、 解法2:设A={喜欢看球赛的人},B={喜欢看戏剧的人},C={喜欢看电影的人},依题目的条件有|A ∪B ∪C|=100,|A ∩

B|=6+12=18(这里加12是因为三种都喜欢的人当然喜欢其中的两种),|B ∩C|=4+12=16,|A ∩B ∩C|=12,再设|A ∩C|=12+χ由容斥原理二:|A ∪B ∪C |=|A|+|B|+|C|-|A ∩B|-|A ∩C|-|B ∩C|+|A ∩B ∩C|

二百七十、 得:100=58+38+52-(18+16+х+12)+12 二百七十一、 解得:х=14 二百七十二、 ∴36-14=22

二百七十三、 所以既喜欢看电影又喜欢看球赛的人数为14,只喜欢看电影的人数为22。

二百七十四、 排列组合问题

二百七十五、 知识点:

二百七十六、 1分类计数原理:做一件事情,完成它可以有n 类办法,在第一类办法中有

1m 种不同的方法,在第二类办法中有2m 种不

同的方法,……,在第n 类办法中有

n m 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 12n N m m m =+++ 种不同的方法

二百七十七、 2.分步计数原理:做一件事情,完成它需要分成n 个步骤,做第一步有

1m 种不同的方法,做第二步有2m 种不同的方

法,……,做第n 步有

n m 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有12n N m m m =??? 种不同的方法

二百七十八、 3.排列的概念:从n 个不同元素中,任取m (m n ≤

)个元素(这里的被取元素各不相同)按照一定的顺序排成一列,叫做从n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 个元素的一个排列

二百七十九、 4.排列数的定义:从n 个不同元素中,任取m (m n ≤

)个元素的所有排列的个数叫做从n 个元素中取出m 元素的排

列数,用符号m n A 表示

二百八十、

5.排列数公式:(1)(2)(1)m n A n n n n m =---+ (

,,m n N m n *

∈≤) 二百八十一、 6阶乘:!n 表示正整数1到n 的连乘积,叫做n 的阶乘规定0!1=.

二百八十二、

7.排列数的另一个计算公式:m n A =

!

(n n m -

二百八十三、 8组合的概念:一般地,从n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

()m n ≤个元素并成一组,叫做从n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 个元素的一

个组合

二百八十四、 9.组合数的概念:从n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

()m n ≤个元素的所有组合的个数,叫做从n 个不同元素中取出m 个元素

的组合数.用符号m

n C 表示.

二百八十五、

10.组合数公式:(1)(2)(1)

!m m n n

m m A n n n n m C A m ---+==

二百八十六、 或)!(!!

m n m n C m n -=

,,(n m N m n ≤∈*且

二百八十七、 11组合数的性质1:m n n m n C C -=.规定:10=n C ; 二百八十八、 2:m n C 1+=m n C +1

-m n C

二百八十九、 12.圆排列

二百九十、

},,,,{321n a a a a A =的n 个元素中,每次取出r 个元素排在一个圆环上,叫做一个圆排列(或叫环状排列).

二百九十一、 圆排列有三个特点:(i )无头无尾;(ii )按照同一方向转换后仍是同一排列;(iii )两个圆排列只有在元素不同或者

元素虽然相同,但元素之间的顺序不同,才是不同的圆排列.

二百九十二、

定理:在},,,,{321n a a a a A =的n 个元素中,每次取出r 个不同的元素进行圆排列,圆排列数为

r

P r

n .

二百九十三、 13.可重排列

二百九十四、 允许元素重复出现的排列,叫做有重复的排列.

二百九十五、 在m 个不同的元素中,每次取出n 个元素,元素可以重复出现,按照一定的顺序那么第一、第二、…、第n 位是的选取

元素的方法都是m 种,所以从m 个不同的元素中,每次取出n 个元素的可重复的排列数为n

m .

二百九十六、 14.不尽相异元素的全排列

二百九十七、 如果n 个元素中,有

1p 个元素相同,又有2p 个元素相同,…,又有s p 个元素相同(n p p p s ≤+++ 21),这n

个元素全部取的排列叫做不尽相异的n 个元素的全排列,它的排列数是!

!!!

21s p p p n ???

二百九十八、 15.可重组合 二百九十九、 从n 个元素,每次取出p 个元素,允许所取的元素重复出现p ,,2,1 次的组合叫从n 个元素取出p 个有重复的组合.

三百、 定理:从n 个元素每次取出p 个元素有重复的组合数为:r

p n p n C H )1(-+=

三百一、 解题思路:

三百二、 排列组合题的求解策略

三百三、 排除:对有限条件的问题,先从总体考虑,再把不符合条件的所有情况排除,这是解决排列组合题的常用策略. 三百四、 分类与分步

三百五、 有些问题的处理可分成若干类,用加法原理,要注意每两类的交集为空集,所有各类的并集是全集;有些问题的处理分成几个

步骤,把各个步骤的方法数相乘,即得总的方法数,这是乘法原理.

三百六、 对称思想:两类情形出现的机会均等,可用总数取半得每种情形的方法数.

三百七、 插空:某些元素不能相邻或某些元素在特殊位置时可采用插空法.即先安排好没有限制条件的元素,然后将有限制条件的元素

按要求插入到排好的元素之间.

三百八、 捆绑:把相邻的若干特殊元素“捆绑”为一个“大元素”,然后与其它“普通元素”全排列,然后再“松绑”,将这些特殊元

素在这些位置上全排列.

三百九、 隔板模型:对于将不可辨的球装入可辨的盒子中,求装的方法数,常用隔板模型.如将12个完全相同的球排成一列,在它们之

间形成的11个缝隙中任意插入3块隔板,把球分成4堆,分别装入4个不同的盒子中的方法数应为3

11C ,这也就是方程

12=+++d c b a 的正整数解的个数.

三百十、 解排列组合问题,首先要弄清一件事是“分类”还是“分步”完成,对于元素之间的关系,还要考虑“是有序”的还是“无序

的”,也就是会正确使用分类计数原理和分步计数原理、排列定义和组合定义,其次,对一些复杂的带有附加条件的问题,需掌握以下几种常用的解题方法:

三百十一、

讲解范例:

三百十二、 相临问题——整体捆绑法

三百十三、 例1.7名学生站成一排,甲、乙必须站在一起有多少不同排法?

三百十四、

解:两个元素排在一起的问题可用“捆绑”法解决,先将甲乙二人看作一个元素与其他五人进行排列,并考虑甲乙二人

的顺序,所以共有

种。

三百十五、

捆绑法:要求某几个元素必须排在一起的问题,可以用捆绑法来解决问题.即将需要相邻的元素合并为一个元素,再与其它

元素一起作排列,同时要注意合并元素内部也可以作排列.一般地: 个人站成一排,其中某

个人相邻,可用“捆绑”法解决,

共有

种排法。

三百十六、 练习:5个男生3个女生排成一排,3个女生要排在一起,有多少种不同的排法?

三百十七、

分析 此题涉及到的是排队问题,对于女生有特殊的限制,因此,女生是特殊元素,并且要求她们要相邻,因此可以将她们看

成是一个元素来解决问题.

三百十八、

解 因为女生要排在一起,所以可以将3个女生看成是一个人,与5个男生作全排列,有 66P 种排法,其中女生内部也有

33P 种排法,根据乘法原理,共有 3366P P 种不同的排法.

三百十九、

不相临问题——选空插入法

三百二十、

例2. 7名学生站成一排,甲乙互不相邻有多少不同排法?

三百二十一、 解:甲、乙二人不相邻的排法一般应用“插空”法,所以甲、乙二人不相邻的排法总数应为: 种 .

三百二十二、 插入法:对于某两个元素或者几个元素要求不相邻的问题,可以用插入法.即先排好没有限制条件的元素,然后将有限制条

件的元素按要求插入排好元素的空档之中即可.若

个人站成一排,其中 个人不相邻,可用“插空”法解决,共有

种排法。

三百二十三、 练习: 学校组织老师学生一起看电影,同一排电影票12张。8个学生,4个老师,要求老师在学生中间,且老师互不相

邻,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坐法?

三百二十四、 分析 此题涉及到的是不相邻问题,并且是对老师有特殊的要求,因此老师是特殊元素,在解决时就要特殊对待.所涉及问题

是排列问题.

三百二十五、

解 先排学生共有8

8P 种排法,然后把老师插入学生之间的空档,共有7个空档可插,选其中的4个空档,共有 47P 种选法.

根据乘法原理,共有的不同坐法为

4

788P P 种. 三百二十六、 复杂问题——总体排除法或排异法

三百二十七、 有些问题直接法考虑比较难比较复杂,或分类不清或多种时,而它的反面往往比较简捷,可考虑用“排除法”,先求出它的反面,再从整体中排除.解决几何问题必须注意几何图形本身对其构成元素的限制。

三百二十八、 例3.正六边形的中心和顶点共7个点,以其中3个点为顶点的三角形共有 个.

三百二十九、 解:从7个点中取3个点的取法有

种,但其中正六边形的对角线所含的中心和顶点三点共线不能组成三角形,有3

条,所以满足条件的三角形共有

-3=32个.

三百三十、

练习: 我们班里有43位同学,从中任抽5人,正、副班长、团支部书记至少有一人在内的抽法有多少种?

三百三十一、 分析 此题若是直接去考虑的话,就要将问题分成好几种情况,这样解题的话,容易造成各种情况遗漏或者重复的情况.而如

果从此问题相反的方面去考虑的话,不但容易理解,而且在计算中也是非常的简便.这样就可以简化计算过程.

三百三十二、

解 43人中任抽5人的方法有 543C 种,正副班长,团支部书记都不在内的抽法有 540C 种,所以正副班长,团支部书记至

少有1人在内的抽法有 5

40543C C 种.

三百三十三、 特殊元素——优先考虑法

三百三十四、 对于含有限定条件的排列组合应用题,可以考虑优先安排特殊位置,然后再考虑其他位置的安排。

三百三十五、 例4. 1名老师和4名获奖学生排成一排照像留念,若老师不排在两端,则共有不同的排法 种.

三百三十六、 解:先考虑特殊元素(老师)的排法,因老师不排在两端,故可在中间三个位置上任选一个位置,有

种,而其余学

生的排法有 种,所以共有 =72种不同的排法.

三百三十七、 例5.乒乓球队的10名队员中有3名主力队员,派5名队员参加比赛,3名主力队员要安排在第一、三、五位置,其余

7名队员选2名安排在第二、四位置,那么不同的出场安排共有 种.

三百三十八、 解:由于第一、三、五位置特殊,只能安排主力队员,有

种排法,而其余7名队员选出2名安排在第二、四位置,

有 种排法,所以不同的出场安排共有 =252种.

三百三十九、 多元问题——分类讨论法

三百四十、 对于元素多,选取情况多,可按要求进行分类讨论,最后总计。 三百四十一、 例6.某班新年联欢会原定的5个节目已排成节目单,开演前又增加了两个新节目.如果将这两个节目插入

原节目单中,那么不同插法的种数为(A )

三百四十二、 A .42 B .30 C .20 D .12

三百四十三、 解:增加的两个新节目,可分为相临与不相临两种情况:1.不相临:共有A 62种;2.相临:共有A 22A 61

种。故不同插法的

种数为:A 62 +A 22A 61

=42 ,故选A 。

三百四十四、 混合问题——先选后排法

三百四十五、 对于排列组合的混合应用题,可采取先选取元素,后进行排列的策略. 三百四十六、 例7. 12名同学分别到三个不同的路口进行车流量的调查,若每个路口4人,则不同的分配方案共有( )

三百四十七、 A . 种 B . 种 C . 种 D . 种

三百四十八、 解:本试题属于均分组问题。 则12名同学均分成3组共有 种方法,分配到三个不同的路口的不同的分配方案

共有: 种,故选A 。

三百四十九、 例8.从黄瓜、白菜、油菜、扁豆4种蔬菜品种中选出3种,分别种在不同土质的三块土地上,其中黄瓜必须种植,不

同的种植方法共有( )

A .24种

B .18种

C .12种

D .6种

解:先选后排,分步实施. 由题意,不同的选法有: C32种,不同的排法有: A31·A22,故不同的种植方法共有A31·C32·A22=12,故应选C.

三百五十、七.相同元素分配——档板分隔法

三百五十一、例9.把10本相同的书发给编号为1、2、3的三个学生阅览室,每个阅览室分得的书的本数不小于其编号数,试求不同分法的种数。请用尽可能多的方法求解,并思考这些方法是否适合更一般的情况?本题考查组合问题。

三百五十二、解:先让2、3号阅览室依次分得1本书、2本书;再对余下的7本书进行分配,保证每个阅览室至少得一本书,这相当

于在7本相同书之间的6个“空档”内插入两个相同“I”(一般可视为“隔板”)共有种插法,即有15种分法。

三百五十三、八.转化法:

三百五十四、对于某些较复杂的、或较抽象的排列组合问题,可以利用转化思想,将其化归为简单的、具体的问题来求解.

三百五十五、例10高二年级8个班,组织一个12个人的年级学生分会,每班要求至少1人,名额分配方案有多少种?

三百五十六、分析此题若直接去考虑的话,就会比较复杂.但如果我们将其转换为等价的其他问题,就会显得比较清楚,方法简单,结果容易理解.

三百五十七、解:此题可以转化为:将12个相同的白球分成8份,有多少种不同的分法问题,因此须把这12个白球排成一排,在11个空

档中放上7个相同的黑球,每个空档最多放一个,即可将白球分成8份,显然有

7

11

C

种不同的放法,所以名额分配方案有

7

11

C

种.

三百五十八、总之,排列、组合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可总结为:排组分清,加乘明确;有序排列,无序组合;分类为加,分步为乘。

三百五十九、具体说,解排列组合的应用题,通常有以下途径:

三百六十、以元素为主体,即先满足特殊元素的要求,再考虑其他元素。

三百六十一、以位置为主体,即先满足特殊位置的要求,再考虑其他位置。

三百六十二、先不考虑附加条件,计算出排列或组合数,再减去不合要求的排列组合数。

三百六十三、逻辑推理问题

三百六十四、通常把只涉及一些相互关联(或依存)条件或关系,极少给出(不直接赋与)数量关系与几何图形的一类非标准(常规)数学问题叫逻辑推理问题,处理这类问题,要从一些关联的条件出发,应用某些数学知识,甚至日常生活常识,依据一定的思维规律(机智灵活、准确敏捷的思考),通过分析、推理、排除不可能情况(剔除不合理成分),然后作出正确的判断。

三百六十五、逻辑推理问题中常用到以下三条逻辑基本规律:

三百六十六、同一律:是指同一东西(对象)。它是什么就是什么,不能模棱两可,亦此亦彼;

三百六十七、矛盾律:是指互相对立(矛盾)的事不能都真,二者必有一假(即同一思想不能既真又假);

三百六十八、排中律:是指两个不相容的判断不能都假,二者必有一真(即任何判断或同一思想不能既不真也不假)。

三百六十九、逻辑推理问题条件扑朔迷离,层次重叠纷纭,没有一定的定理可以依据,无现成公式可用,无模式可循,靠的是逻辑推理。

可画框图、紧抓关系、细抠条件,寻找突破口,穷追到底,层层进逼,以求找到答案。

三百七十、本文结合一些赛题,谈谈处理逻辑推理问题的一些主要方法。

三百七十一、利用逻辑原理,直接推理

三百七十二、对于一些简单的逻辑推理问题,往往只需以似真推理为主,直接通过分析就可以得出正确的结果。用这种方法解决“真假话”

问题尤为有效。

三百七十三、住在某个旅馆的同一房间的四个人A、B、C、D正在听一组流行音乐,她们当中有一个人在修指甲,一个人在写信,一个人躺在床上,另一个人在看书。

三百七十四、A不在修指甲,也不在看书;

三百七十五、B不躺在床上,也不在修指甲;

三百七十六、如果A不躺在床上,那么D不在修指甲;

三百七十七、C既不在看书,也不在修指甲;

三百七十八、D不在看书,也不躺在床上。

三百七十九、她们各自在做什么呢?

三百八十、由1、2、4、5知,既不是A、B在修指甲,也不是C在修指甲,因此修指甲的应该是D;但这与3的结论相矛盾,所以3的前提肯定不成立,即A应该是躺在床上;在4中C既不看书又不修指甲,由前面分析,C又不可能躺在床上,所以C是在写信;

而B则是在看书。

三百八十一、利用表格辅助推理

三百八十二、某些逻辑推理问题中,有时会涉及很多对象,每个对象又有几种不同情况,同时还给出不同对象之间不同情况的判断,要求推出确定的结论。对于这类问题,通常可以利用表格把本来凌乱的信息集中整理出来,方便推理。

三百八十三、甲、乙、丙、丁、戊五名同学参加推铅球比赛,通过抽签决定出赛顺序,在未公布顺序之前每人都对出赛顺序进行了猜测。

甲猜:乙第三,丙第五;乙猜:戊第四,丁第五;丙猜:甲第一,戊第四;丁猜:丙第一,乙第二;戊猜:甲第三,丁第四。老师说每人的出赛顺序都至少被一人所猜中。第一、第三、第五分别是哪位同学?

三百八十四、

三百八十五、解:本题相互关系过于复杂,不便分析和推断,不妨由已知条件列表如下:

三百八十六、由于每人的出赛顺序至少被一人所猜中,所以戊第四,丁第五,丙第一,甲第三,乙第二;出赛的顺序:丙乙甲戊丁

三百八十七、例5. 某校举办作文比赛,A、B、C、D四位同学参加比赛,其中只有一位同学获奖。老师为了解比赛情况,分别向选手询问,回答如下:

三百八十八、A:我获了奖;B:我没有获奖,C也没有获奖

三百八十九、C:是A获奖或B获奖D:是B获奖

三百九十、事后证实,有两人的话符合事实,哪位同学获了奖?

三百九十一、

三百九十二、解:“某人获奖”就将此人记为“1”,否则为“0”。根据四个人的话可得下表。

三百九十三、由表可知,若是A获奖,则有3人说的话符合事实,只有B获奖时,有两人的话符合事实。

三百九十四、利用计算辅助推理

三百九十五、某些逻辑推理问题常常有几个未知量同时存在,或答案有多种可能性,解题时需要充分利用已知条件进行计算,并通过对计算结果的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的结论。

三百九十六、学校进行了一次考试,考试的科目是语文、历史、数学、物理和英语,每科满分为5分,其余等级依次是4、3、2、1分。

今已知按总分由多到少排列着五名学生,A、B、C、D、E满足下列条件:

三百九十七、在同一科目中以及在总分数中没有得同样分数的人;

三百九十八、A的总分是24分;

三百九十九、C有四门得了相同的分数;

四百、E语文得3分,物理得5分;

四百一、D的历史得4分。

四百二、试求题目中未直接给出的各人其它各科的成绩?

四百三、讲解:先从五人的总分入手,再扣掉A的得分,得出B、C、D、E四人的总分,再从得分最低的E出发进行推断,即可逐步得出结果。

四百四、由已知可得5人的总分为5×(1+2+3+4+5)=75分。

四百五、因A得24分,故B、C、D、E共得75-24=51分

四百六、又E两科得8分,故E(还有三科)至少得11分

四百七、稍加验算可知:B、C、D、E的得分情况应该是15、13、12、11。

四百八、E两科8分,总分11分,因而E的英语、历史、数学各得1分。

四百九、A的总分是24分,故只有一科得4分,其它各科均是5分,因E的物理得4分,故语文、历史、数学、英语各五分。

四百十、C的总分为13分,且有四科得分相同,故得分情况只能是一科五分,四科各2分或一科1分,四科各3分。因5分为A、E所得,则C的四科各得3分,一科得1分,又因E语文得3分,故C语文得1分,其余各科得3分。

四百十一、D的总分是12分,历史得4分,余下8分,因全部5分为A、E所得,全部3分为C、E所得,四个1分为C、E所得,故除历史外,D的其它各科各得2分。

四百十二、显然,B的语文、数学、英语皆得4分,历史2分,物理1分。

四百十三、【例9】赵、钱、孙、李四人,一个是教师,一个是售货员,一个是工人,一个是机关干部。试根据以下条件,判断这四人的职业。

四百十四、赵和钱是邻居,每天一起骑车上班;

四百十五、钱比孙年龄大;

四百十六、赵在教李打太极拳;

四百十七、教师每天步行去上班;

四百十八、售货员的邻居不是机关干部;

四百十九、机关干部和工人互不相识;(7)机关干部比售货员和工人年龄都大。

四百二十、【分析】由条件(4)和条件(1)可知赵、钱都不是教师。由条件(2)和条件(7),可推知孙不是干部。如果是的话,钱不是工人或售货员,钱又不是教师。于是,钱也是干部,矛盾。这样我们得到下表。下面几步推理也用表格说明。

四百二十一、利用图形辅助推理

四百二十二、美国数学家斯蒂恩说过:“如果一个特定的问题可以被转化成一个图形,那么,思想就整体地把握了问题,并且能创造性地思索问题解法。”

四百二十三、A、B、C、D、E五支球队进行单循环比赛(每两支球队间都要进行一场比赛),当比赛进行到一定阶段时,统计A、B、C、D四个球队已经赛过的场数,依次为A队4场,B队3场,C队2场,D队1场,这时,E队已赛过的场数是()

四百二十四、 A. 1 B. 2 C. 3 D. 4

四百二十五、

四百二十六、解:用五个点分别表示A、B、C、D、E五支球队,将它们之间比赛的情况用图1表示出来。

四百二十七、A队已经赛过4场,由于是“单循环比赛”,这说明A与B、C、D、E四支球队各赛了1场;D队赛过1场,是与A队赛过

的;B队3场,不可能与D队比赛,是与A、C、E各赛1场;C队2场,是与A、B赛的,从图中可以看出,E队已经赛了2场。

四百二十八、递推关系的建立及在信息学竞赛中的应用

四百二十九、瞬息变幻的世界,每一件事物都在随时间的流逝发生着微妙的变化。而在这纷繁的变幻中,许多现象的变化是有规律的,这种规律往往呈现出前因和后果的关系。即是说,某种现象的变化结果与紧靠它前面变化的一个或一些结果紧密关联。所谓“三岁看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一道理也正体现了递推的思想。递推关系几乎在所有的数学分支中都有重要作用,在一切向“更快、更高、更强”看齐的当今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中更因简洁高效而显示出其独具的魅力。在递推关系发挥重要作用的今天,深入研究其性质、特点便成为一件十分必要的事情。本文就将围绕着递推关系的三大基本问题中的如何建立递推关系展开论述,并通过例题说明递推关系在当今信息学竞赛中的应用。

四百三十、递推关系的定义

四百三十一、相信每个人对递推关系都不陌生,但若要说究竟满足什么样的条件就是递推关系,可能每个人又会有不同的说法。为了更好地研究递推关系,首先让我们明确什么是递推关系。

四百三十二、【定义1】给定一个数的序列H0,H1,…,H n,…若存在整数n0,使当n≥n0时,可以用等号(或大于号、小于号)将H n与其前面的某些项H n(0≤i

四百三十三、递推关系的建立

四百三十四、递推关系中存在着三大基本问题:如何建立递推关系,已给的递推关系有何性质,以及如何求解递推关系。建立递推关系的关键在于寻找第n项与前面几项的关系式,以及初始项的值。它不是一种抽象的概念,是需要针对某一具体题目或一类题目而言的。在下文中,我们将对五种典型的递推关系的建立作比较深入具体的讨论。

四百三十五、四种典型的递推关系

四百三十六、Ⅰ.Fibonacci数列

四百三十七、在所有的递推关系中,Fibonacci数列应该是最为大家所熟悉的。在最基础的程序设计语言Logo语言中,就有很多这类的题目。而在较为复杂的Basic、Pascal、C语言中,Fibonacci数列类的题目因为解法相对容易一些,逐渐退出了竞赛的舞台。可是这不等于说Fibonacci数列没有研究价值,恰恰相反,一些此类的题目还是能给我们一定的启发的。

四百三十八、Fibonacci数列的代表问题是由意大利著名数学家Fibonacci于1202年提出的“兔子繁殖问题”(又称“Fibonacci问题”)。四百三十九、问题的提出:有雌雄一对兔子,假定过两个月便可繁殖雌雄各一的一对小兔子。问过n个月后共有多少对兔子?

四百四十、解:设满x个月共有兔子F x对,其中当月新生的兔子数目为N x对。第x-1个月留下的兔子数目设为O x对。则:

四百四十一、F x=N x+O x

四百四十二、而 O x=F x-1,

四百四十三、N x=O x-1=F x-2 (即第x-2个月的所有兔子到第x个月都有繁殖能力了)

四百四十四、∴ F x=F x-1+F x-2 边界条件: F0=0,F1=1

四百四十五、由上面的递推关系可依次得到

四百四十六、F2=F1+F0=1,F3=F2+F1=2,F4=F3+F2=3,F5=F4+F3=5,……。

四百四十七、Ⅱ.Hanoi塔问题

问题的提出:Hanoi塔由n个大小不同的圆盘和三根木柱a,b,c组成。开始时,这n个圆盘由大到小依次套在a柱上,如图1所示。

a b c

四百四十八、 要求把a 柱上n 个圆盘按下述规则移到c 柱上: 四百四十九、 一次只能移一个圆盘; 四百五十、

圆盘只能在三个柱上存放;

四百五十一、 在移动过程中,不允许大盘压小盘。

四百五十二、 问将这n 个盘子从a 柱移动到c 柱上,总计需要移动多少个盘次?

四百五十三、 解:设h n 为n 个盘子从a 柱移到c 柱所需移动的盘次。显然,当n=1时,只需把a 柱上的盘子直接移动到c 柱就可以了,

故h 1=1。当n=2时,先将a 柱上面的小盘子移动到b 柱上去;然后将大盘子从a 柱移到c 柱;最后,将b 柱上的小盘子移到c 柱上,共记3个盘次,故h 2=3。以此类推,当a 柱上有n(n 2)个盘子时,总是先借助c 柱把上面的n-1个盘子移动到b 柱上,然后把a 柱最下面的盘子移动到c 柱上;再借助a 柱把b 柱上的n-1个盘子移动到c 柱上;总共移动h n-1+1+h n-1个盘次。

四百五十四、 ∴h n =2h n-1+1 边界条件:h n-1=1

四百五十五、 Ⅲ.平面分割问题

四百五十六、 问题的提出:设有n 条封闭曲线画在平面上,而任何两条封闭曲线恰好相交于两点,且任何三条封闭曲线不相交于同一点,

问这些封闭曲线把平面分割成的区域个数。

四百五十七、 解:设a n 为n 条封闭曲线把平面分割成的区域个数。 由图2可以看出:a 2-a 1=2;a 3-a 2=4;a 4-a 3=6。从这些式子中可以看

出a n -a n-1=2(n-1)。当然,上面的式子只是我们通过观察4幅图后得出的结论,它的正确性尚不能保证。下面不妨让我们来试着证明一下。当平面上已有n-1条曲线将平面分割成a n-1个区域后,第n-1条曲线每与曲线相交一次,就会增加一个区域,因为平面上已有了n-1条封闭曲线,且第n 条曲线与已有的每一条闭曲线恰好相交于两点,且不会与任两条曲线交于同一点,故平面上一共增加2(n-1)个区域,加上已有的a n-1个区域,一共有a n-1+2(n-1)个区域。所以本题的递推关系是a n =a n-1+2(n-1),边界条件是a 1=1。

四百五十八、 平面分割问题是竞赛中经常触及到的一类问题,由于其灵活多变,常常让选手感到棘手,

四百五十九、 Ⅳ.Catalan 数

四百六十、

Catalan 数首先是由Euler 在精确计算对凸n 边形的不同的对角三角形剖分的个数问题时得到的,它经常出现在组合计数

问题中。

四百六十一、 问题的提出:在一个凸n 边形中,通过不相交于n 边形内部的对角线,把n 边形拆分成若干三角形,不同的拆分数目用h n

表之,h n 即为Catalan 数。例如五边形有如下五种拆分方案(图6-4),故h 5=5。求对于一个任意的凸n 边形相应的h n 。

四百六十二、 解:设C n 表示凸n 边形的拆分方案总数。由题目中的要求可知一个凸n 边形的任意一条边都

必然是一个三角形的一条边,边P 1 P n 也不例外,再根据“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可以确定一个三角

① 3

1

1

3

2 4

1 2 3 4

6

5

7

8 图2

1

2 3 4 5 6 7 18 9 11

1

1n=1 n=2

n=3 n=4

形”,只要在P 2,P 3,……,P n-1点中找一个点P k (1

1

1

2

+--=∑i n n i i

C

C ,同时考虑

到计算的方便,约定边界条件C 2=1。

四百六十三、 小结:通过上面对四种典型的递推关系建立过程的探讨,可知对待递推类的题目,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通过找到某状态

与其前面状态的联系,建立相应的递推关系。

四百六十四、 例题精讲

四百六十五、 在一个正六边形的六个区域中的每一个

四百六十六、 区域染上红、黄、蓝、紫四种颜色之一,要求相邻的 四百六十七、 两个区域染色不相同,则有多少种不同的染色方法?

四百六十八、 【分析】本问题属于排列组合方面的问题。

A B C

D

E

F

四百六十九、 思路一:利用排列组合的知识进行求解,由于图形的特殊性,可以按E C A 、、染色情况进行分类。

四百七十、

思路二:将该图形抽象出来,形成一般的问题:“将圆分为)2(≥n

n 个扇形,每个扇形区域染上红、黄、蓝、紫四种颜

色之一,要求相邻的扇形区域染色不相同,问有多少种染色方法?”先求通项n a 或递推关系,再求6a 。

四百七十一、 【解答】解法一:按E C A 、、染色情况进行分类:

四百七十二、

若E C A 、、染一种色,则此时共有1083334=???种方法;

四百七十三、 若E C A 、、染三种色,则此时共有19222234=???P 种方法;

四百七十四、 若

E C A 、、染二种色,则此时共有4322232

32

4

=????C P 种。

四百七十五、 故总计共有108+192+432=732种方法。

四百七十六、 解法二:将问题抽象成一般问题:“将圆分为)2(≥n

n 个扇形,每个扇形区域染上红、黄、蓝、紫四种颜色之一,要求

相邻的扇形区域染色不相同,记染色方法总数为n a ,求6a ”。

四百七十七、

由已知条件容易建立递推关系???=≥?=+--12

)

3(34211a n a a n n n 。

四百七十八、 由该递推关系易求出732,240,84,246543

====a a a a 。

四百七十九、 【评注】(1)解法一中若不按

E C A 、、染色情况进行分类可能比较复杂,并且当

E C A

、、染二种色时,计算染法

数比较容易出错;

四百八十、

解法二中关键之处在于建立递推式子,但递推式子建立后计算比较方便。

四百八十一、 例2有一只经过训练的蜜蜂只能爬向右侧相邻的蜂房,不能反向爬行。试求出蜜蜂从蜂房a 爬到蜂房b 的可能路线数。 四百八十二、 解:这是一道很典型的Fibonacci 数列类题目,其中的递推关系很明显。由于“蜜蜂只能爬向右侧相邻的蜂房,不能反向

爬行”的限制,决定了蜜蜂到b点的路径只能是从b-1点或b-2点到达的,故f n=f n-1+f n-2 (a+2≤n≤b),边界条件f a=1,f a+1=1。四百八十三、练习:

四百八十四、第1题(5分),有5本不同的数学书分给5个男同学,有4本不同的英语书分给4个女同学,将全部书收回来后再从新发给他们,与原方案都不相同的方案有________种。

四百八十五、答案:

四百八十六、5!*4!+D(5)*D(4)=1140480

四百八十七、其中:D(n)=(n-1)*(D(n-1)+D(n-2)) (n > 2)

四百八十八、D(1)=0 D(2)=1

四百八十九、第2题(5分),在m*n的棋盘上,每个方格(单位正方形,即边长为1的正方形)的顶点称为格点。以格点为顶点的多边形称为格点多边形。若设格点凸N边形面积的最小值为gn,格点凸N边形内部(非顶点的)格点的个数的最小值为fn,则gn和fn 的关系式为gn=___________。

四百九十、答案:

四百九十一、Gn= fn+N/2-1 ( N >= 3 )

四百九十二、第3题(8分),有位小同学喜欢在方阵中填数字,规则是按下图示例从右上角开始,按斜线填数字,碰到边界就重新。显然,数字1在坐标(1,5)位置,数字25在坐标(5,1)位置。后来这位小朋友想知道,对于N阶的方阵,随机取一个位置(x,y),并规定x?y,问这个位置上应该填的数字是多少?5阶方阵的

四百九十三、示例图如下:

四百九十四、11 7 4 2 1

四百九十五、16 12 8 5 3

四百九十六、20 17 13 9 6

四百九十七、23 21 18 14 10

四百九十八、25 24 22 19 15

四百九十九、答案:

五百、(N-y+x)*(N-y+x-1)/2+x

五百一、第4题(5分),把三角形各边分成n等分,过每一分点分别做各边的平行线,得到一些由三角形的边和这些平行线所组成的平行四边形。n为已知整数,能组成_______个平行四边形。

五百二、答案:

五百三、3*C(n+2,4)

五百四、第5题(5分),由a,b,c3个不同的数字组成一个N位数,要求不出现两个a相邻,也不出现两个b相邻,这样的N位数的个数为AN,用AN-1和AN-2表示AN的关系式为:AN=_______________。

五百五、答案:

五百六、AN= 2*AN-1+AN-2

线性回归分析练习题

§1 回归分析 1.1 回归分析 1.2 相关系数 一、基础过关 1.下列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函数关系的是( ) A.已知二次函数y=ax2+bx+c,其中a,c是已知常数,取b为自变量,因变量是这个函数的判别式Δ=b2-4ac B.光照时间和果树亩产量 C.降雪量和交通事故发生率 D.每亩施用肥料量和粮食产量 2.在以下四个散点图中, 其中适用于作线性回归的散点图为( )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3.下列变量中,属于负相关的是( ) A.收入增加,储蓄额增加 B.产量增加,生产费用增加 C.收入增加,支出增加 D.价格下降,消费增加

4.已知对一组观察值(x i,y i)作出散点图后确定具有线性相关关系,若对于y=bx+a,求得b=0.51,x= 61.75,y=38.14,则线性回归方程为( ) A.y=0.51x+6.65 B.y=6.65x+0.51 C.y=0.51x+42.30 D.y=42.30x+0.51 5.对于回归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在回归分析中,变量间的关系若是非确定关系,那么因变量不能由自变量唯一确定 B.线性相关系数可以是正的,也可以是负的 C.回归分析中,如果r2=1,说明x与y之间完全相关 D.样本相关系数r∈(-1,1) 6.下表是x和y之间的一组数据,则y关于x的回归方程必过( ) A.点(2,3) B C.点(2.5,4) D.点(2.5,5) 7.若线性回归方程中的回归系数b=0,则相关系数r=________. 二、能力提升 8.某医院用光电比色计检验尿汞时,得尿汞含量(mg/L)与消光系数计数的结果如下: 若y与x 9.若施化肥量x(kg)与小麦产量y(kg)之间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250+4x,当施化肥量为50 kg时,预计小麦产量为________ kg. 10.某车间为了规定工时定额,需确定加工零件所花费的时间,为此做了4次试验,得到的数据如下:

行程问题典型例题及答案详解

行程问题典型例题及答案详解 行程问题是小学奥数中的重点和难点,也是西安小升初考试中的热点题型,纵观近几年试题,基本行程问题、相遇追及、多次相遇、火车、流水、钟表、平均速度、发车间隔、环形跑道、猎狗追兔等题型比比皆是,以下是一些上述类型经典例题(附答案详解)的汇总整理,有疑问可以直接联系我。 例1:一辆汽车往返于甲乙两地,去时用了4个小时,回来时速度提高了1/7,问:回来用了多少时间? 分析与解答:在行程问题中,路程一定,时间与速度成反比,也就是说速度越快,时间越短。设汽车去时的速度为v千米/时,全程为s千米,则:去时,有s÷v=s/v=4,则 回来时的时间为:,即回来时用了3.5小时。评注:利用路程、时间、速度的关系解题,其中任一项固定,另外两项都有一定的比例关系(正比或反比)。 例2:A、B两城相距240千米,一辆汽车计划用6小时从A城开到B城,汽车行驶了一半路程,因故障在中途停留了30分钟,如果按原计划到达B城,汽车在后半段路程时速度应加快多少? 分析:对于求速度的题,首先一定是考虑用相应的路程和时间相除得到。 解答:后半段路程长:240÷2=120(千米),后半段用时为:6÷2-0.5=2.5(小时),后半段行驶速度应为:120÷2.5=48(千米/时),原计划速度为:240÷6=40(千米/时),汽车在后半段加快了:48-40=8(千米/时)。 答:汽车在后半段路程时速度加快8千米/时。 例3:两码头相距231千米,轮船顺水行驶这段路程需要11小时,逆水每小时少行10千米,问行驶这段路程逆水比顺水需要多用几小时? 分析:求时间的问题,先找相应的路程和速度。 解答:轮船顺水速度为231÷11=21(千米/时),轮船逆水速度为21-10=11(千米/时),逆水比顺水多需要的时间为:21-11=10(小时) 答:行驶这段路程逆水比顺水需要多用10小时。

信息学奥赛基础知识习题(答案版)

信息学奥赛基础知识习题(答案版) 一、选择题(下列各题仅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你认为是正确的答案填在相应的横线上) 1.我们把计算机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总称为 C 。 (A)计算机CPU (B)固 件 (C)计算机系统 (D)微处 理机 2.硬件系统是指 D 。 (A)控制器,器运算 (B)存储器,控制器 (C)接口电路,I/O设备 (D)包括(A)、(B)、(C) 3. 计算机软件系统包括 B 。 A) 操作系统、网络软件 B) 系统软件、应用软件 C) 客户端应用软件、服务器端系统软件 D) 操作系统、应用软件和网络软件4.计算机硬件能直接识别和执行的只有 D 。 (A)高级语言 (B)符号语言 (C)汇编语言 (D)机器语言 5.硬盘工作时应特别注意避免 B 。 (A)噪声 (B)震动 (C)潮 湿 (D)日光 6.计算机中数据的表示形式是 C 。 (A)八进制 (B)十进制 (C)二进 制 (D)十六进制

7.下列四个不同数制表示的数中,数值最大的是 A 。 (A)二进制数11011101 (B)八进制数334 (C)十进制数219 (D)十六进制 数DA 8.Windows 9x操作系统是一个 A 。 (A)单用户多任务操作系统 (B)单用户单任务操 作系统 (C)多用户单任务操作系统 (D)多用户多任务操 作系统 9.局域网中的计算机为了相互通信,必须安装___B__。 (A)调制解调器(B)网卡(C)声卡(D)电视卡 10.域名后缀为edu的主页一般属于__A____。 (A)教育机构(B)军事部门(C)政府部门(D)商业组织 11. 在世界上注册的顶级域名是__A____。 (A)hk(B)cn(C)tw(D) 12.计算机能够自动、准确、快速地按照人们的意图进行运行的最基本思想是( D )。 (A)采用超大规模集成电路(B)采用CPU作为中央核心部件 (C)采用操作系统(D)存储程序和程序控制 13.设桌面上已经有某应用程序的图标,要运行该程序,可以 C 。 (A)用鼠标左键单击该图标 (B)用鼠标右键单击该 图标 (C)用鼠标左键双击该图标 (D)用鼠标右键双击该 图标

行程问题解题技巧

行程问题解题技巧 行程问题 在行车、走路等类似运动时,已知其中的两种量,按照速度、路程和时间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求第三种量的问题,叫做“行程问题”。此类问题一般分为四类:一、相遇问题;二、追及问题;三、相离问题;四、过桥问题等。 行程问题中的相遇问题和追及问题主要的变化是在人(或事物)的数量和运动方向上。相遇(相离)问题和追及问题当中参与者必须是两个人(或事物)以上;如果它们的运动方向相反,则为相遇(相离)问题,如果他们的运动方向相同,则为追及问题。 相遇问题 两个运动物体作相向运动,或在环形道口作背向运动,随着时间的延续、发展,必然面对面地相遇。这类问题即为相遇问题。 相遇问题的模型为:甲从A地到B地,乙从B地到A地,然后甲,乙在途中相遇,实质上是两人共同走了A、B之间这段路程,如果两人同时出发,那么: A,B两地的路程=(甲的速度+乙的速度)×相遇时间=速度和×相遇时间基本公式有: 两地距离=速度和×相遇时间 相遇时间=两地距离÷速度和 速度和=两地距离÷相遇时间 二次相遇问题的模型为:甲从A地出发,乙从B地出发相向而行,两人在C地相遇,相遇后甲继续走到B地后返回,乙继续走到A地后返回,第二次在D地相遇。则有: 第二次相遇时走的路程是第一次相遇时走的路程的两倍。 相遇问题的核心是“速度和”问题。利用速度和与速度差可以迅速找到问题的突破口,从而保证了迅速解题。 相离问题 两个运动着的动体,从同一地点相背而行。若干时间后,间隔一定的距离,求这段距离的问题,叫做相离问题。它与相遇问题类似,只是运动的方向有所改变。 解答相离问题的关键是求出两个运动物体共同趋势的距离(速度和)。 基本公式有: 两地距离=速度和×相离时间 相离时间=两地距离÷速度和 速度和=两地距离÷相离时间 相遇(相离)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速度和×相遇(相离)时间=相遇(相离)路程在相遇(相离)问题和追及问题中,必须很好的理解各数量的含义及其在数学运算中是如何给出的,这样才能够提高解题速度和能力。 追及问题 两个运动着的物体从不同的地点出发,同向运动。慢的在前,快的在后,经过若干时间,快的追上慢的。有时,快的与慢的从同一地点同时出发,同向而行,经过一段时间快的领先一段路程,我们也把它看作追及问题。解答这类问题要找出两个运动物体之间的距离和速度之差,从而求出追及时间。解题的关键是在互相关联、互相对应的距离差、速度差、追及时间三者之中,找出两者,然后运用公

2019-2020年中学生信息学奥林匹克初赛模拟试题附参考答案

2019-2020 年中学生信息学奥林匹克初赛模拟试题附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20题,每题 1.5 分,共计30分。前10 题为单选题;后10题为不定项选择题) 1. 微型计算机的性能主要取决于( )。 A)内存B)主板C)中央处理器D)硬盘 E )显示器 2. 128KB 的存储器用十六进制表示,它的最大的地址码是( ) A)10000 B)EFFF C)1FFFF D)FFFFF E)FFFF 3. 能将高级语言程序转换为目标程序的是( ). A)调试程序B) 解释程序C) 编辑程序D) 编译程序E) 连接程序 4.A=11001010B,B=00001111B,C=01011100B,则A∨B∧C=( )B A)01011110 B)00001111 C)01011100 D)11001110 E)11001010 5. 计算机病毒传染的必要条件是( ) 。 A) 在内存中运行病毒程序B) 对磁盘进行读写操作 C) 在内存中运行含有病毒的可执行程序D) 复制文件E) 删除文件 6. TCP /IP 协议共有( ) 层协议 A)3 B)4 C)5 D)6 E)7 7.192.168.0.1 是属于( ). A)A 类地址B)B 类地址C)C 类地址D)D 类地址E)E 类地址 8. 对给定的整数序列(54,73,21,35,67,78,63,24,89) 进行从小到大的排序时, 采用快速排序的第一趟扫描的结果是( ). A)(24,21,35,54,67, 78,63,73,89) B)(24,35,21,54,67, 78,63,73,89) C) (24,21,35,54,67, 63,73,78,89) D)(21,24,35,54,63, 67,73,78,89) E)(24,21,35,54,67, 63,73,78,89) 9. 一棵n 个结点的完全二叉树, 则二叉树的高度h 为( ). n log 2 n A) B) log 2 n C) 2D) log 2 n 1 E)2n-1 22 10. 对右图进行广度优先拓扑排序得到的顶点序列正确的是( ). A)1,2,3,4,5,6 B)1,3,2,4,5,6 C)1,3,2,4,6,5 D) 1,2,3,4,6,5 E)1,3,2,4,5,6 11. 下列属于冯.诺依曼计算机模型的核心思想是( ). A) 采用二进制表示数据和指令B) 采用“存储程序”工作方式

数学必修三回归分析经典题型(带答案)

数学必修三回归分析经典题型 1.一位母亲记录了儿子3~9岁的身高,由此建立的身高与年龄的回归模型为 93.7319.7?+=x y 用这个模型预测这个孩子10岁时的身高,则正确的叙述是() A.身高一定是145.83cmB.身高在145.83cm 以上 C.身高在145.83cm 以下D.身高在145.83cm 左右 【答案】D 【解析】解:把x=10代入可以得到预测值为145.83,由于回归模型是针对3-9岁的孩子的,因此这个仅仅是估计值,只能说左右,不能说在上或者下,没有标准。选D 2.对有线性相关关系的两个变量建立的线性回归方程 y = a +b x ,关于回归系数b ,下面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 ①可以小于0;②大于0;③能等于0;④只能小于0. 【答案】① 【解析】由b 和r 的公式可知,当r =0时,这两变量不具有线性相关关系,但b 能大于0也能小于0. 3.对具有线性相关关系的变量x 、y 有观测数据(x i ,y i )(i =1,2,…,10),它们之间的线性回归方程是 y =3x +20,若10 1 i i x =∑=18,则10 1 i i y =∑=________. 【答案】254 【解析】由 10 1 i i x =∑=18 1.8. 因为点在直线 y =3x +2025.4. 所以 10 1 i i y =∑=25.4×10=254. 4.下表是某厂1~4 由散点图可知,用水量其线性回归直线方程是y =-0.7x +a ,则a 等于________. 【答案】5.25 2.5 3.5, ∵回归直线方程过定点, ∴3.5=-0.7×2.5+a. ∴a =5.25. 5.由一组样本数据(x 1,y 1),(x 2,y 2),…,(x n ,y n )得到线性回归方程 y =b x + a ,那么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行程问题重要知识点及题型详解

数量关系:行程问题重要知识点及题型详解 行程问题是国家公务员考试中数学运算的常考题型之一,涉及最多的是相遇问题与追及问题。中公教育专家提醒各位考生,在复习数学运算的过程中,应重点掌握行程问题中的几种题型和解题方法。 一、行程问题知识要点 (一)行程问题中的三量 行程问题研究的是物体运动中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这三个量之间的基本关系式如下: 路程=速度×时间; 时间=路程÷速度; 速度=路程÷时间。 上述三个公式可称为行程问题的核心公式,大部分的行程问题都可通过找出速度、时间、路程三量中的两个已知量后利用核心公式求解。 (二)行程问题中的比例关系 时间相等,路程比=速度比; 速度相等,路程比=时间比; 路程一定,速度与时间成反比。 二、行程问题的主要题型 (一)平均速度问题 平均速度问题公式:

(二)相遇问题 1.相遇问题的特征 (1)两人(物体)从不同地点出发作相向运动; (2)在一定时间内,两人(物体)相遇。 与基本的行程问题相比,中公教育专家认为,相遇问题涉及两个或多个运动物体,过程较为复杂。一般借助线段图来理清出发时间、出发地点等基本量,进而利用行程问题核心公式解题。 2.相遇问题公式 公式中的相遇路程指同时出发的两人所走的路程之和。如果不是同时运动,要转化为标准的同时出发、相向运动的问题来套用相遇问题公式。 (三)追及问题 1.追及问题的特征 (1)两个运动物体同地不同时(或同时不同地)出发做同向运动。后面的比前面的速度快。 (2)在一定时间内,后面的追上前面的。 与相遇问题类似,中公教育专家建议考生可通过线段图来理清追及问题的运动关系。

第二十届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初赛提高组C语言试题(附答案)

第二十届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初赛 提高组C语言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5分,共22.5分)。 1. 以下哪个是面向对象的高级语言( ). A. 汇编语言 B. C++ C. FORTRAN D. Basic 2. 1TB代表的字节数量是( ). A. 2的10次方 B. 2的20次方 C. 2的30次方 D. 2的40次方 3. 二进制数00100100和00010101的和是( ). A. 00101000 B. 001010100 C. 01000101 D. 00111001 4. TCP协议属于哪一层协议( ). A. 应用层 B. 传输层 C. 网络层 D. 数据链路层 5. 下列几个32位IP地址中,书写错误的是( ). A. 162.105.128.27 B. 192.168.0.1 C. 256.256.129.1 D. 10.0.0.1 6. 在无向图中,所有定点的度数之和是边数的( )倍. A. 0.5 B. 1 C. 2 D. 4 7. 对长度位n的有序单链表,若检索每个元素的概率相等,则顺序检索到表中任一元素的平均检索长度为( ). A. n/2 B. (n+1)/2 C. (n-1)/2 D. n/4 8. 编译器的主要功能是( ). A. 将一种高级语言翻译成另一种高级语言 B. 将源程序翻译成指令 C. 将低级语言翻译成高级语言 D. 将源程序重新组合 9. 二进制数111.101所对应的十进制数是( ). A. 5.625 B. 5.5 C. 6.125 D. 7.625 10. 若有变量int a, float x, y, 且a=7, x=2.5, y=4.7, 则表达式x+a%3*(int)(x+y)%2/4的值大约是( ). A. 2.500000 B. 2.750000 C. 3.500000 D. 0.000000 11. 有以下结构体说明和变量定义,如图所示,指针p、q、r分别指向一个链表中的三个续结点。 struct node { data next data next data next int data; struct node *next; ↑p ↑q ↑r } *p,*q,*r; 现要将q和r所指结点的先后位置交换,同时要保持链表的连续,以下程序段中错误的是( ). A. q->next = r->next; p-> next = r; r->next = q; B. p->next = r; q->next = r->next; r->next = q; C. q->next = r->next; r->next = q; p->next = r; D. r->next = q; q->next = r->next; p->next = r; 12. 同时查找2n 个数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最少比较次数为( ). A. 3(n-2)/2 B. 4n-2 C. 3n-2 D. 2n-2 13. 设G是有6个结点的完全图,要得到一颗生成树,需要从G中删去( )条边.

数学必修三回归分析经典题型带答案

1 / 3 数学必修三回归分析经典题型 1.一位母亲记录了儿子3~9岁的身高,由此建立的身高与年龄的回归模型为 93.7319.7?+=x y 用这个模型预测这个孩子10岁时的身高,则正确的叙述是( ) A.身高一定是145。83cm B .身高在145.83cm 以上 C .身高在145。83cm 以下 D 。身高在145.83cm 左右 【答案】D 【解析】解:把x=10代入可以得到预测值为145.83,由于回归模型是针对3—9岁的孩子的,因此这个仅仅是估计值,只能说左右,不能说在上或者下,没有标准.选D 2.对有线性相关关系的两个变量建立的线性回归方程y =a +b x,关于回归系数b ,下面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 ①可以小于0;②大于0;③能等于0;④只能小于0. 【答案】① 【解析】由b 和r的公式可知,当r =0时,这两变量不具有线性相关关系,但b 能大于0也能小于0。 3。对具有线性相关关系的变量x 、y 有观测数据(x i ,y i)(i =1,2,…,10),它们之间的线性回归方程是y =3x+20,若101 i i x =∑=18,则10 1 i i y =∑=________. 【答案】254 【解析】由 10 1 i i x =∑=18,得x =1.8。 因为点(x ,y )在直线y =3x+20上,则y =25.4. 所以 10 1 i i y =∑=25.4×10=254. 4。下表是某厂1~4 由散点图可知,用水量y 与月份x 之间有较好的线性相关关系,其线性回归直线方程是 y =-0。7x +a,则a 等于________. 【答案】5.25 【解析】x =2。5,y =3。5, ∵回归直线方程过定点(x ,y ), ∴3.5=-0.7×2.5+a. ∴a=5。25. 5.由一组样本数据(x1,y 1),(x 2,y2),…,(xn ,yn )得到线性回归方程y =b x

第一部分 行程问题重要知识点及题型详解

第一部分行程问题重要知识点及题型详解 行程问题是国家公务员考试中数学运算的常考题型之一,涉及最多的是相遇问题与追及问题。中公教育专家提醒各位考生,在复习数学运算的过程中,应重点掌握行程问题中的几种题型和解题方法。 一、行程问题知识要点 (一)行程问题中的三量 行程问题研究的是物体运动中速度、时间、路程三者之间的关系。这三个量之间的基本关系式如下: 路程=速度×时间; 时间=路程÷速度; 速度=路程÷时间。 上述三个公式可称为行程问题的核心公式,大部分的行程问题都可通过找出速度、时间、路程三量中的两个已知量后利用核心公式求解。 (二)行程问题中的比例关系 时间相等,路程比=速度比; 速度相等,路程比=时间比; 路程一定,速度与时间成反比。 二、行程问题的主要题型 (一)平均速度问题 平均速度问题公式: (二)相遇问题 1.相遇问题的特征 (1)两人(物体)从不同地点出发作相向运动; (2)在一定时间内,两人(物体)相遇。 与基本的行程问题相比,中公教育专家认为,相遇问题涉及两个或多个运动物体,过程较为复杂。一般借助线段图来理清出发时间、出发地点等基本量,进而利用行程问题核心公式解题。 2.相遇问题公式 公式中的相遇路程指同时出发的两人所走的路程之和。如果不是同时运动,要转化为标准的同时

出发、相向运动的问题来套用相遇问题公式。 (三)追及问题 1.追及问题的特征 (1)两个运动物体同地不同时(或同时不同地)出发做同向运动。后面的比前面的速度快。 (2)在一定时间内,后面的追上前面的。 与相遇问题类似,中公教育专家建议考生可通过线段图来理清追及问题的运动关系。 2.追及问题公式 在追及问题中,我们把开始追及时两者的距离称为追及路程,大速度减小速度称为速度差。由此得出追及问题的公式: (四)多次相遇问题 相遇问题的复杂形式是多次相遇问题,多次相遇问题按照运动路线不同分为直线多次相遇和环形多次相遇两类。 多次相遇问题重要结论: 1.从两地同时出发的直线多次相遇问题中,第n次相遇时,路程和等于第一次相遇时路程和的(2n-1)倍;每个人走的路程等于他第一次相遇时所走路程的(2n-1)倍。 2.从同一点出发,反向行驶的环形路线问题中,初次相遇所走的路程和为一圈。如果最初从同一点出发,那么第n次相遇时,每个人所走的总路程等于第一次相遇时他所走路程的n倍。 (五)流水问题 流水问题是指船在水中行驶的问题,它比普通的行程问题多了一个元素——水速。 流水问题有如下两个基本公式: 顺水速度=船速+水速; 逆水速度=船速-水速。 其中,顺(逆)水速度:指船顺(逆)水航行时单位时间里所行的路程;船速:指船本身的速度,即船在静水中的速度;水速:指水在单位时间里流过的路程。 只要知道了船在静水中的速度、船的实际速度和水速这三者中的任意两个,就可以求出第三个。另外,中公教育专家给考生一个变向思维,流水问题也便转化为普通行程问题。 由前面两个基本公式,可推得:

青少年中学生信息学奥赛试题精选33题(附带题解)

青少年中学生信息学奥赛试题精选33题(附带题解) 第1~10题为基础题,第11~20题为提高题,第21~33为综合题 基础题: 【1 Prime Frequency】 【问题描述】 给出一个仅包含字母和数字(0-9, A-Z 以及a-z)的字符串,请您计算频率(字符出现 的次数),并仅报告哪些字符的频率是素数。 输入: 输入的第一行给出一个整数T( 0

双素数(Twin Primes)是形式为(p, p+2),术语“双素数”由Paul St?ckel (1892-1919)给出,前几个双素数是(3, 5), (5, 7), (11, 13), (17, 19), (29, 31), (41, 43)。在本题中请你给出第S对双素数,其中S是输入中给出的整数。 输入: 输入小于10001行,每行给出一个整数S (1≤ S≤ 100000),表示双素数对的序列编号。输入以EOF结束。 输出: 对于输入的每一行,输出一行,给出第S对双素数。输出对的形式为(p1,空格p2),其中“空格”是空格字符(ASCII 32)。本题设定第100000对的素数小于20000000。 样例输入样例输出 1 2 3 4 (3, 5) (5, 7) (11, 13) (17, 19) 注: 试题来源:Regionals Warmup Contest 2002, Venue: Southeast University, Dhaka, Bangl adesh 在线测试:UVA 10394 提示 设双素数对序列为ans[]。其中ans[i]存储第i对双素数的较小素数(1≤i≤num)。ans[]的计算方法如下: 使用筛选法计算出[2,20000000]的素数筛u[]; 按递增顺序枚举该区间的每个整数i:若i和i+2为双素数对(u[i]&&u[i+2]),则双素数对序列增加一个元素(ans[++num]=i)。 在离线计算出ans[]的基础上,每输入一个编号s,则代表的双素数对为(ans[s],ans[s]+ 2)。 【3 Less Prime】 【问题描述】 设n为一个整数,100≤n≤10000,请找到素数x,x≤ n,使得n-p*x最大,其中p是整数,使得p*x≤n<(p+1)*x。 输入: 输入的第一行给出一个整数M,表示测试用例的个数。每个测试用例一行,给出一个 整数N,100≤N≤10000。 输出: 2

回归分析及独立性检验的基本知识点及习题集锦

回归分析的基本知识点及习题 本周题目: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及其初步应用 本周重点: (1)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了解回归分析的必要性与回归分析的一般步骤;了解线性回归模型与函数模型的区别; (2)尝试做散点图,求回归直线方程; (3)能用所学的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回归分析,体会回归分析的实际价值与基本思想;了解判断刻画回归模型拟合好坏的方法――相关指数和残差分析。 本周难点: (1)求回归直线方程,会用所学的知识对实际问题进行回归分析. (2)掌握回归分析的实际价值与基本思想. (3)能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对具体案例进行检验与说明. (4)残差变量的解释; (5)偏差平方和分解的思想; 本周内容: 一、基础知识梳理 1.回归直线: 如果散点图中点的分布从整体上看大致在一条直线附近,我们就称这两个变量之间具有线性相关关系,这条直线叫作回归直线。 求回归直线方程的一般步骤: ①作出散点图(由样本点是否呈条状分布来判断两个量是否具有线性相关关系),若存在线性相关关系→②求回归系数→ ③写出回归直线方程,并利用回归直线方程进行预测说明. 2.回归分析: 对具有相关关系的两个变量进行统计分析的一种常用方法。 建立回归模型的基本步骤是: ①确定研究对象,明确哪个变量是解释变量,哪个变量是预报变量; ②画好确定好的解释变量和预报变量的散点图,观察它们之间的关系(线性关系). ③由经验确定回归方程的类型. ④按一定规则估计回归方程中的参数(最小二乘法); ⑤得出结论后在分析残差图是否异常,若存在异常,则检验数据是否有误,后模型是否合适等. 3.利用统计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步骤: (1)提出问题; (2)收集数据; (3)分析整理数据; (4)进行预测或决策。 4.残差变量的主要来源: (1)用线性回归模型近似真实模型(真实模型是客观存在的,通常我们并不知道真实模型到底是什么)所引起的误差。 可能存在非线性的函数能够更好地描述与之间的关系,但是现在却用线性函数来表述这种关系,结果就会产生误差。这 种由于模型近似所引起的误差包含在中。 (2)忽略了某些因素的影响。影响变量的因素不只变量一个,可能还包含其他许多因素(例如在描述身高和体重 关系的模型中,体重不仅受身高的影响,还会受遗传基因、饮食习惯、生长环境等其他因素的影响),但通常它们每一个因素的影响可能都是比较小的,它们的影响都体现在中。 (3)观测误差。由于测量工具等原因,得到的的观测值一般是有误差的(比如一个人的体重是确定的数,不同的秤可 能会得到不同的观测值,它们与真实值之间存在误差),这样的误差也包含在中。 上面三项误差越小,说明我们的回归模型的拟合效果越好。

行程问题案例分析

解决行程问题的策略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相遇求路程的行程问题以及类似的实际问题过程中,学会用画图和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感受画图和列表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常用策略,会解决这一类实际问题。 2、让学生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发展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相遇问题”的特征和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学会用画图和列表整理信息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老师将请一个“演员”和我一起走一走: 请一位学生,老师和学生分别站在讲台前的最左和最右。说:他站的地方是他家,我站的地方是我家,中间是学校。早上我们同时从家出发来学校。(开始走,直到相遇) 放学后,我们又同时从学校出发,回家。 2、看完我们的表演,你知道这里有什么数学知识吗? (这是一个行程问题,其基本的数量关系式:速度×时间=路程)(板书关系式) 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来研究“解决行程问题的策略” 二、整理信息,解决问题 1、指板书问:如果要求我家到学校的路程怎么算?要求×××家到学校的路程呢?算出这两个路程后,还能解决什么问题吗?(老师家到×××家的路程)老师给你相关的具体信息,请你用线段图表示出来,行吗? 2、指导画线段图: 先确定两点分别表示老师和×××家,再连接两点画一条线段,中间点一点表示学校,学校离×××家稍近一些。

把老师到学校的线段以及×××家到学校的线段分别平均分成4段,每一段表示1分行走的路程,4段表示行走的4分钟时间。 用括线和问号表示所求的问题。 3、看线段图,你能说说信息和问题吗?你能把相关信息列成一张表吗? 学生尝试列表,出示该表,检查表中的有关信息。 4、学习解答方法: 通过画线段图或是列表,使我们更清楚地知道了题目的信息和问题。现在请你解决这个问题,把它写下来。 交流:方法一:70×4+60×4=520(米) 方法二:(70+60)×4=520(米) 分别说说这两个算式先求得的是什么?再求的是什么? 比较这两种方法,它们有什么联系? 指出:我们以前研究一个对象的行程问题时,就考虑它的速度×时间=路程。而现在我们遇到的行程问题有2个行动对象,除了可以分别算出两个路程再相加,还可以把速度先加起来,求出速度和(板书成:速度和×时间=路程)读一读。 三、应用拓展 1、放学后,我们两个同时从学校出发,分别向东去新华书店,向西去文具店, 问:这道题和例题有什么不同? 你能根据题意自己独立画线段图整理。 展示学生的线段图,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补充合适的问题后,学生独立解答。交流的时候分别说清楚自己是怎么想的。 2、比较两题,找联系。 说说两题有什么不同?(方向上的不同,一个是相向的,一个是相背的)做手势。 什么相同?(都是求两断之间的距离,可以先分别算出各自的距离再相加,也可以先算出合起来的速度再算总的路程。……) 课后反思:

高中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各种问题求解试题及参考答案集锦

高中信息学竞赛各种问题求解试题及 答案 第1题(5分),将n个不同颜色的球放人k个无标号的盒子中( n>=k,且盒子不允许为空)的方案数 为S(n,k),例如:n=4,k=3时,S(n,k)=6。当n=6,k=3时,S(n,k)=________。 答案:0 k < n S(n,k)= 1 k = 1 S(n-1,k-1)+k*S(n-1,k) n >= k >= 2 第2题(5分),有5本不同的数学书分给5个男同学,有4本不同的英语书分给4个女同学,将全部书 收回来后再从新发给他们,与原方案都不相同的方案有________种。 答案: 5!*4!+D(5)*D(4)=1140480 其中:D(n)=(n-1)*(D(n-1)+D(n-2)) (n > 2) D(1)=0 D(2)=1 第3题(6分),把三角形各边分成n等分,过每一分点分别做各边的平行线,得到一些由三角形的边 和这些平行线所组成的平行四边形。n为已知整数,能组成_______个平行四边形。 答案: 3*C(n+2,4) 第4题(6分),由a,b,c3个不同的数字组成一个N 位数,要求不出现两个a相邻,也不出现两个b 相邻,这样的N位数的个数为AN,用AN-1和AN-2表示AN的关系式为:AN=_______________。 答案: AN= 2*AN-1+AN-2 第5题(6分),在m*n的棋盘上,每个方格(单位正方形,即边长为1的正方形)的顶点称为格点。以格点 为顶点的多边形称为格点多边形。若设格点凸N边形面积的最小值为gn,格点凸N边形内部(非顶点的)格点的个数的最小值为fn,则gn和fn的关系式为: gn=___________。 答案: Gn= fn+N/2-1 ( N >= 3 ) 第6题(4分),编号为1到13的纸牌顺时针排成一 圈,有人从编号为1的牌从数字1开始顺时针数下去, 1、2、3、…、20、21、…,一圈又一圈。问:当数到数字N 时,所在纸牌的编号为多少? 答案: 1+(N-1) mod 13 第7题(8分),有位小同学喜欢在方阵中填数字,规则 是按下图示例从右上角开始,按斜线填数字, 碰到边界就重新。显然,数字1在坐标(1,5)位置,数字 25在坐标(5,1)位置。后来这位小朋友想知道, 对于N阶的方阵,随机取一个位置(x,y),并规定x≤y,问 这个位置上应该填的数字是多少?5阶方阵的 示例图如下: 11 7 4 2 1 16 12 8 5 3 20 17 13 9 6 23 21 18 14 10 25 24 22 19 15 答案: (N-y+x)*(N-y+x-1)/2+x 第8题(5分),设有质量为1、3、9、27、81、…3n g... 的砝码各一枚,如果砝码允许放在天平的两边, 则用它们来称物体的质量,最多可称出1g到3n+3n/2g之间 的所有质量,如n=4时,可称出18到121g之间的 所有质量;当物体质量为M=14时,有14+9+3+1=27,即天 平一端放M=14g的物体和9g、3g、1g的砝码,另一 端放27g的砝码,即可称出M的质量。当M=518g时,请 你写出称出该物体的质量的方法,并用上述所示的 等式来表示。 答案: 518+243+3+1= 729+27+9 第9题(7分),在圆周上有N个点(N>=6),在任意两个 点之间连一条弦,假设任何3条弦在圆的内部 都没有公共点,问这些弦彼此相交能在圆内构成多少个三 角形(只要求写出三角形总数的表示式而无需化 简)? 提示:下图是N=6的情况,图中所示的4个三角形从 某种意义上说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答案: C(N,3)+4*C(N,4)+5*C(N,5)+6*C(N,6) 第10题(6分),用1个或多个互不相同的正整数之和 表示1~511之间的所有整数 ①至少要多少个不同的正整数_________________; ②这些正整数是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9 ②1,2,4,6,16,32,64,128,256 第11题(7分),在有m行n列格子的棋盘内,一枚棋 子从棋盘的左上角格子沿上、下、左、右方向行走, 最后走到棋盘的右下角格子。该棋子走过的格子数为奇数 的充分必要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 答案:m+n为偶数 完善程序试题及其答案 第1题(14分)以下程序是将一组整数按从小到大的顺 序排列。排序的方法是将长度为n的数a分为两个长度分 别为(n div 2)与(n-n div 2)的子数组a1,a2。然后递归调用排 序过程,将a1,a2分别排序,最后将a1,a2归并成数组 a。例如a=(3,1,2,4),那么a1=(3,1),a2=(2,4)。调用 排序过程将a1,a2排序,得到a1=(1,3),a2=(2,4),然 后进行合并排序。 从键盘输入数的长度n以及n个整数,存在数组a中,调 用子过程sort进行排序,最后输 出排序结果。 program wsh; const maxn=100;. 各种问题 1

回归分析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1 下面是7个地区2000年的人均国生产总值(GDP)和人均消费水平的统计数据:地区人均GDP/元人均消费水平/元 北京上海 22460 11226 34547 4851 5444 2662 4549 7326 4490 11546 2396 2208 1608 2035 求:(1)人均GDP作自变量,人均消费水平作因变量,绘制散点图,并说明二者之间的关系形态。 (2)计算两个变量之间的线性相关系数,说明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强度。 (3)求出估计的回归方程,并解释回归系数的实际意义。 (4)计算判定系数,并解释其意义。 (5)检验回归方程线性关系的显著性(0.05 α=)。 (6)如果某地区的人均GDP为5000元,预测其人均消费水平。 (7)求人均GDP为5000元时,人均消费水平95%的置信区间和预测区间。 解:(1) 可能存在线性关系。 (2)相关系数:

(3)回归方程:734.6930.309 y x =+ 回归系数的含义:人均GDP没增加1元,人均消费增加0.309元。%%%%%%%%%%%%%%%%%%%%%%%%%%%%%%%%%%%%%%%%% 注意:图标不要原封不动的完全复制软件中的图标,要按规排版。 系数(a) 模型非标准化系数标准化系数 t 显著性B 标准误Beta 1 (常量)734.693 .540 5.265 0.003 人均GDP(元)0.309 0.008 0.998 36.492 0.000 a. 因变量: 人均消费水平(元)%%%%%%%%%%%%%%%%%%%%%%%%%%%%%%%%%%%%%%%% (4) 模型汇总 模型R R 方调整 R 方标准估计的误 差 1 .998a.996 .996 247.303 a. 预测变量: (常量), 人均GDP。 人均GDP对人均消费的影响达到99.6%。%%%%%%%%%%%%%%%%%%%%%%%%%%%%%%%%%%%%%%%%% 注意:图标不要原封不动的完全复制软件中的图标,要按规排版。 模型摘要 模型R R 方调整的 R 方估计的标准差 1 .998(a) 0.996 0.996 247.303 a. 预测变量:(常量), 人均GDP(元)。%%%%%%%%%%%%%%%%%%%%%%%%%%%%%%%%%%%%%%%%

行程问题常见题型分析

行程问题常见题型分析 在列方程解应用题问题中,行程问题是一个必不可少的内容,也是比较难的一个内容。 一、弄清行程问题中基本的量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行程问题中有三个基本量:速度、时间、路程。 这三个量之间的关系是:路程=时间×速度。 变形可得到:速度=路程/时间 时间=路程/速度 这三个量的作用是知道其中两个就可以表示第三个。 二、行程问题常见类型 1、普通相遇问题。 2、追及(急)问题。3顺(逆)水航行问题。4、跑道上的相遇(追急)问题 三、行程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所谓等量关系就是不同的项表示的同一个量(路程、时间或速度)应该相等,并可用等式列出。 1、若路程已知,则应找时间的等量关系和速度的等量关系。 2、若速度已知,则应找时间的等量关系和路程的等量关系。 3、若时间已知,则找路程的等量关系和速度的等量关系。

在航行问题中还有两个固定的等量关系,就是: 顺水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逆水速度=静水速度-水流速度 四、分类举例 例1 :小明每天早上要在7:50之前赶到距离家1000米的学校去上学。小明以80米/分的速度出发,5分钟后小明的爸爸发现他忘了带语文书。于是,爸爸立即以180米/分的速度去追小明,并且在途中追上了他。爸爸追小明用了多长时间? 分析:此题中小明的速度,爸爸的速度均已告诉。因此速度之间不存在等量关系。我们只能在父子二人的时间和父子二人的路程上找等量关系。由于小明比爸爸早出发5分钟,且相遇时在同一个时刻,因此相遇时爸爸比小明少用5分钟,可得时间的等量关系:①爸爸的时间+5分钟=小明的时间;当爸爸追上小明时,父子二人都是从家走到相遇的地点,故爸爸行的路程与小明行的路程相等。可得路程相等关系。②爸爸路程=小明路程如果爸爸追上小明用了x分钟,则由第一个相等关系得:小明用了(x +5)分钟。 又由第二个等量关系,可得此题方程: 180x(爸爸的路程)=80(x+5)(小明的路程)

信息学竞赛习题解答5(模拟)

《算法与程序实践》习题解答5——模拟 现实中的有些问题,难以找到公式或规律来解决,只能按照一定步骤,不停地做下去,最后才能得到答案。这样的问题,用计算机来解决十分合适,只要能让计算机模拟人在解决此问题的行为即可。这一类的问题可以称之为“模拟题”。比如下面经典的约瑟夫问题: CS51:约瑟夫问题 (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4d3424219.html, 2746,程序设计导引及在线实践(李文新)例6.1 P141) 问题描述: 约瑟夫问题:有n只猴子,按顺时针方向围成一圈选大王(编号从1到n),从第1号开始报数,一直数到m,数到m的猴子退出圈外,剩下的猴子再接着从 1 开始报数。就这样,直到圈内只剩下一只猴子时,这个猴子就是猴王,编程求输入n,m后,输出最后猴王的编号。 输入: 每行是用空格分开的两个整数,第一个是n,第二个是m ( 0 < m, n < 300) 。最后一行是: 0 0 输出: 对于每行输入数据(最后一行除外),输出数据也是一行,即最后猴王的编号。 样例输入: 6 2 12 4 8 3 0 0 样例输出: 5 1 7 解题思路: 初一看,很可能想把这道题目当作数学题来做,即认为结果也许会是以n和m为自变量的某个函数f(n,m),只要发现这个函数,问题就迎刃而解。实际上,这样的函数很难找,甚至也许根本就不存在。用人工解决的办法就是将n个数写在纸上排成一圈,然后从1开始数,每数到第m个就划掉一个数,一遍遍做下去,直到剩下最后一个。有了计算机,这项工作做起来就会快多了,我们只要编写一个程序,模拟人工操作的过程就可以了。 用数组anLoop来存放n个数,相当于n个数排成的圈;用整型变量 nPtr指向当前数到的数组元素,相当于人的手指;划掉一个数的操作,就用将一个数组元素置0的方法来实现。人工数的时候,要跳过已经被划掉的数,那么程序执行的时候,就要跳过为0的数组元素。需要注意的是,当nPtr指向anLoop中最后一个元素(下标n-1)时,再数下一个,则nPtr要指回到数组的头一个元素(下标0),这样anLoop才象一个圈。 参考程序: #includ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