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一)单项选择题

1、按照病情轻重和临床表现,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可分为:( C )

A、轻度、中度、重度3种类型

B、类感冒型、类乙脑型、混合型3种类型

C、普通型、暴发型、轻型、慢性败血症型4种类型

D、普通型、暴发型、轻型、重型4种类型

2、在流脑的几种临床类型中,普通型占全部病例比例约是:(D )

A、30%

B、50%

C、60%

D、90%

3、流脑的特征性表现是:( A )

A、皮肤淤点或淤斑

B、皮肤荨麻疹

C、带状疱疹

D、皮肤瘙痒

4、典型流脑临床特征中的脑膜炎症状体征为:( B )

A、剧烈头痛、恶心、嗜睡、肌肉僵硬,血压升高

B、剧烈头痛、频繁呕吐、抽搐、意识不清、颈项强直,脑膜刺激征阳性

C、剧烈头痛、发烧、腰背部疼痛、四肢麻木

D、头痛、发烧、口渴、烦躁不安、四肢发软

5、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血液化验时:(A )

A、白细胞总数升高,分类中性粒细胞为主

B、白细胞总数下降,分类以淋巴细胞为主

C、白细胞总数正常,分类中性粒细胞减少

D、白细胞总数下降,血小板增加

6、典型流脑病例脑脊液检查的表现是:( A )

A、白细胞增多,蛋白升高,糖含量低于2.2mmo1/L

B、白细胞减少,蛋白升高,糖含量高于2.2mmo1/L

C、白细胞减少,蛋白正常,糖含量正常

D、白细胞增多,蛋白降低,糖含量高于2.2mmol/L

7、流脑的细菌学检查主要包括:(C )

A、尿样沉渣、痰培养和血培养

B、脑脊液培养、咽拭子、大便培养

C、脑脊液沉渣、皮肤淤点涂片和血培养

D、血培养、咽拭子、尿沉渣检查

8、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临床诊断主要依靠:( B )

A、高热畏寒、头痛、呕吐、全身乏力、肌肉酸痛

B、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流行病学史,鉴别诊断

C、脑脊液氯化物含量,白细胞计数,尿沉渣镜检

D、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烦躁不安,抽搐,颈项强直

9、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流行病学史是指:(B )

A、与恢复期患者共用餐具,夏季流行

B、发病前7天内与潜伏期或传染期患者密切接触

C、与头痛发烧病人密切接触

D、20天前曾经与流脑患者密切接触

10、诊断流脑的流行病学资料应主要包括:( A )

A、冬春季节,流行区内,发病前7天内有明显的密切接触史,多见儿童

B、夏秋季节流行,发病前半月内有密切接触史,多见儿童

C、夏秋季节,流行区内,发病前7天内没有密切接触史,多见成人

D、冬春季节,流感流行区内,发病前有曾经看到过发烧病人

11、典型流脑的临床表现主要为:( D )

A、发热头痛、恶心呕吐、健忘失眠、呼吸困难

B、突发高热、剧烈头痛呕吐、皮肤划痕阳性、肌肉痉挛

C、突发高热、恶心呕吐、肌肉酸痛、烦躁不安

D、突发高热、剧烈头痛呕吐、皮肤粘膜淤点、脑膜刺激征

12、流脑实验室确诊的依据是:(A )

A、皮肤淤点、脑脊液涂片或血液培养发现革兰阴性双球菌

B、皮肤淤点、脑脊液涂片或血液培养发现革兰阳性双球菌

C、白细胞总数显著升高,脑脊液呈现浑浊表现

D、尿样、大便、发现革兰阳性细菌

13、关于流脑的病原体正确的描述是:( B )

A、革兰阴性杆菌,在外环境中生命力特强

B、革兰阴性双球菌,在体外生活力低,一般消毒剂敏感

C、革兰阴性球菌,在体外生活力强,对一般消毒剂不敏感

D、革兰阳性双球菌,在外界生活力低,一般消毒剂敏感

14、流脑的流行季节性:( A )

A、全年均可发生,但多发于冬春季

B、全年均可发生,但多发于夏秋季

C、只有夏秋季节发生,其他季节不发生

D、只有冬春季节发生,其它季节不发生

15、流脑的分布规律是:( C )

A、只见于发达国家和地区

B、只见于贫穷国家和地区

C、世界范围流行,局部地区高发

D、和乙脑的分布规律完全一致

16.流脑的传染源是:(A )

A、人是唯一传染源

B、人和感染的猪

C、哺乳动物

D、蚊子和苍蝇

17、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主要传播途径是:( B )

A、消化道传播

B、呼吸道传播

C、血液传播

D、性传播

18、流脑的潜伏期一般是:( A )

A、1~7天

B、7~10天

C、10~15天

D、15~20天

19、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高发人群:( B )

A、6个月以前的婴儿

B、6个月至14岁儿童

C、成人高发

D、老年人高发

(二)判断题

1、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V )

2、目前,青霉素是治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首选药物。(V )

3、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暴发时,人群可接种A群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V )

4、接触过流脑病人的易感者可预防性服用磺胺类药物。(V )

5、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传染性特强,属于法定传染病中的甲类传染病。(X )

6、流脑病人应自发病之日起隔离10天,或自发病之日起隔离至症状消失后3天。(V )

7、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细菌对外环境特别敏感,因此不需要终末消毒。(X )

8、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没有隐性感染者。(X )

9、流脑属于呼吸道传播的疾病,因此婴幼儿不可能通过怀抱、哺乳等密切方式传播。(X )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目录 一、概述 (一)病原学 (二)临床表现 (三)流行病学 (四)诊断标准 (五)治疗原则 二、发现与报告 (一)发现 (二)报告 三、流行病学调查 (一)个案调查 (二)密切接触者调查 (三)暴发疫情调查 四、样品采集与检测 (一)样品采集 (二)样本保存及运输 (三)样本检测 五、防控措施 (一)隔离治疗传染源 (二)切断传播途径 (三)保护易感人群 (四)其他监测工作 (五)区域联防 (六)监督检查 六、调查报告撰写 七、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二)加强专业队伍建设与培训 (三)加强疫情应急处理的组织领导 (四)确保疫苗等应急物资的储备与供应 八、附件与附表 技术要点 思考题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epidemic cerebrospinal meningitis)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经呼吸道传播的一种化脓性脑膜炎。其主要临床表现为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粘膜瘀点、瘀斑及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严重者可有败血症休克及脑实质损害。以往我国此病发病率及病死率高,近20年来发病率明显下降。 一、概述 (一)病原学 1、流脑的病原菌为脑膜炎奈瑟菌,俗称脑膜炎双球菌,为肾形或豆形革兰氏染色阴性双球菌。脑膜炎奈瑟菌的主要致病成分为内毒素,内毒素作用于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引起坏死、出血,出现皮肤瘀点或瘀斑和微循环障碍,严重败血症时大量内毒素释放可造成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及中毒性休克。 荚膜多糖为脑膜炎奈瑟菌特异性抗原,分为A、B、C、D、X、Y、Z、29E、W135、H、I、K、L13个血清群。 本菌含自溶酶,如不及时接种,在数小时内易溶解死亡。本菌对环境的抵抗力低,对寒冷、干燥、高温、日光及紫外线都很敏感。化学药剂如1%酚、%升汞、%新洁尔灭、%杜灭芬、75%酒精等处理很快死亡。 (二)临床表现 潜伏期为数小时至10d,一般为2d~3d。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重症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和(或)感染中毒性休克。约70%患者皮肤、黏膜出现瘀点或瘀斑。 (三)流行病学 1、传染源 传染源是带菌者和患者。带菌者对周围人群的危险性大于病人。 2、传播途径 病原菌主要借咳嗽、喷嚏、说话等由飞沫直接从空气传播,进入呼吸道引起感染。同睡、怀抱、喂乳、接吻等密切接触对2岁以下婴幼儿的传播有重要意义。 3、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发病年龄从2个月~3个月开始,6个月至2岁时发病率最高,以后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降低。易感人群受脑膜炎奈瑟菌感染后,60%~70%成为无症状带菌者,25%表现为皮肤出现瘀点,7%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仅1%表现为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教案

长沙卫生职业学院目标教学教案(首页)
专业:护理 学科:传染病护理学 班级 2011 级护理 5-6 班 授课时间:5-8,5-13 单元:第三章 课题: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课时:4 学时 学习目标
1. 了 解 流 行 性 脑 脊 髓 膜炎的病原学、流行 病学特点和发病机 制。 2. 掌 握 流 行 性 脑 脊 髓 膜炎的临床表现。 3. 掌 握 流 行 性 脑 脊 髓 膜炎护理诊断、护理 措施及健康教育。 4. 了 解 流 行 性 脑 脊 髓 膜炎的实验室检查 及其他检查的临床 意义。
教学内容及时间分配
第六节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一、概述 5 分钟 二、病原学 10 分钟 三、发病机制与病理 15 分钟 四、护理评估 (一)流行病学资料 10 分钟 (二)身体评估 15 分钟 (三)辅助检查 10 分钟 (四)心理、社会状况 5 分钟 (五)治疗要点 15 分钟 五、主要护理诊断/合作性问题 10 分钟 六、护理措施 (一)一般护理 5 分钟 (二)病情观察 5 分钟 (三)对症护理 10 分钟 (四)用药护理 10 分钟 (三)健康教育 10 分钟 七、小结 10 分钟
教学活动
讲授 精讲、 讨论 教授 精讲 精讲 讲授 讨论 精讲、 讨论 精讲、 讨论 讲授 精讲 精讲 精讲、 提问 精讲、 提问 讲授 讲授
教学资源
教案 教材 参考书 多媒体教学
断 诊 断 性 测 试
时间:15 分
(根据教学需要择用)
1、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临床表现? 2、练习题
授课教师:时春红 教研组长:
教务科: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护理常规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护理常规 1、呼吸道隔离至症状消失后3天。 2、休息:安静卧床休息,病室应保持空气流通、舒适、安静。 3、饮食:应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鼓励病人少量多次饮水,保证入量2O00-3000ml/d。频繁呕吐不能进食及意识障碍者应按医嘱静脉输液,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 4、心理护理:安慰患者及家属,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感受,尽量满足患者所需以解除他们紧张、焦虑、恐惧的心理。昏迷患者做好家属的心理疏导,增强其治疗的信心,以便积极配合抢救治疗。 5、病情观察:流脑发病急骤,在住院2 4小时内有从普通型转变为暴发型的可能,病情急剧恶化,故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1)生命体征监测,早期发现循环衰竭及呼吸衰竭。 (2)意识障碍是否加重。 (3)皮疹是否继续增加、融合。 (4)面色变化。 (5)瞳孔大小、形状变化。 (6)抽搐先兆及表现。 (7)记录出入量。

6、对症护理 (1)高热:采取物理降温,可于头部、大动脉处冷敷、冰敷、头枕冰袋、冰帽、酒精擦浴、温水擦浴、冷盐水灌肠等。但要避免长时间冰敷同一部位,以防局部冻伤。若周围循环衰竭有脉搏细速、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者,禁用冷敷和酒精擦浴。持续高热物理降温欠佳者,可配合药物降温。高热惊厥者,可遵医嘱采用亚冬眠疗法。做好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 (2)头痛:头痛不重者无需处理,头痛较重者可按医嘱给以止痛药或进行脱水治疗,并向病人说明头痛原因。 (3)呕吐:呕吐者应采取侧卧位、呕吐后及时清洗口腔,及时更换污衣服、被褥,创造清洁环境。呕吐频繁者可给予镇静剂或脱水剂,并应观察有无水、电解质平衡紊乱表现。 (4)皮疹:流脑病人可出现大片瘀斑,甚至坏死,因此应注意皮肤护理。 ①对有大片瘀斑的皮肤应注意保护,翻身时避免拖、拉、拽等动作,防止皮肤擦伤,并应防止尿液、粪便浸渍,也可用海绵垫、气垫等保护,尽量不使其发生破溃。 ②皮疹发生破溃后应及时处理,小而积者涂以抗菌素软膏,大面积者用消毒纱布外敷,防止继发感染。如有继发感染者应及时换药。 ③床褥应保持干燥、清洁、松软、平整。内衣应宽松、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第五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Epidemic cerebrospinal meningitis 内容 概述病原学流行病学发病原理病理学临床表现并发症和后遗症 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治疗预防 【概述(General Description)】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 ·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经呼吸道传播的化脓性脑膜炎。 ·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皮肤粘膜瘀点、瘀斑及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 ·典型流脑脑脊液呈化脓性。 ·可散发或大小流行。·冬春好发、儿童多见。 【病原学Etiology】 ☆脑膜炎双球菌属奈瑟氏菌属,革兰氏染色阴性,肾形,能产生毒力较强的内毒素。 ☆该菌营养要求较高,用血液琼脂或巧克力培养基,在37℃、含5-10%CO2、pH7.4环境中易生长.专性需氧菌。 ☆该菌仅存在于人体,可从鼻咽部、血、脑脊液、皮肤淤斑检出病原体。 ☆根据本菌的夹膜多糖抗原的不同,通过血凝试验将本菌分为13个血清群. ☆根据细菌外膜脂质成分脂寡糖抗原(LOS)、外膜蛋白(Opa-e)、菌毛抗原分析,进一步分成不同血清亚群. ☆以A、B、C群为多见。我国以A为主,B及C群为散发菌株,但近年来发现某些地区B群流行有上升之势,小儿中以B群流行为主. ☆脑膜炎双球菌对磺胺的耐药现象日益普遍,尤其以C群和B群最为严重。我国除个别地区,A群脑膜炎球菌磺胺耐药率高于50%以外,一般在10%左右。 ☆本菌含自溶酶,对寒冷、干燥较敏感,一般的消毒剂处理极易使其死亡。 脑膜炎球菌 ☆奈瑟菌属,G-, 双球菌☆需氧菌,培养用血琼脂培养基 ☆分13群:A,B,C最常见☆致病力:内毒素,自溶酶 ☆外界生活力很弱, 采标本后须立即送检 【流行病学Epidemiology】 ☆传染源是带菌者和病人。病人从潜伏期末开始至发病后10天内具有传染性。以B, C群为主,而引起流行者主要为A群。 ☆传播途径病原菌借咳嗽、喷嚏、说话等由飞沫直接从呼吸道传播。密切接触如同睡、怀抱、喂乳、接吻等对2岁以下婴儿传播本病有重要意义。 ☆人群易感性任何年龄均可发病,6个月至14岁发病率最高. ☆流行特征 -季节性:从年前11月份开始,次年3、4月份达高峰,5月份开始下降。其他季节有少数散发。 -周期性:由于人群免疫力下降,易感者的积累,以往通常每3-5年出现一次小流行,8-10年出现一次大流行。 -年龄:0.5-2岁发病率最高,男女发病率大致相等。15岁以下发病者占总发病率的一半以上。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患者的护理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患者的护理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epidemic cerebrospinal meningitis)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临床表现为突起高热、头痛、呕吐、皮肤黏膜瘀点、瘀斑及脑膜刺激征。本病经空气传播,儿童发病略高于成人。 流脑流行病学特点 带菌者和患者是本病的传染源。患者从潜伏期开始至发病后10天具有传染性。由于典型病例易被发现而且数量少,故可作为传染源,但患者远不如带菌者重要,流行期间人群带菌率可达50%以上,带菌者多为短期或间歇带菌,慢性长期带菌仅为少数。病原菌能过咳嗽、喷嚏等经空气飞沫直接传播,同睡、喂乳、接吻等密切接触对2岁以下婴幼儿的传播有重要意义。人群普遍易感,15岁以下多见,6个月至2岁婴幼儿发病率高。病后可产生持久的免疫力,现次患病者罕见。本病冬春季多见,3-4月份为发病高峰。 (一)护理评估 1、流行病学资料询问有无与流脑者密切接触史,近期是否接种过流脑疫苗,既往是否有过流脑。同时注意患者的发病季节和发病年龄。 2、身心状况 (1)症状评估。注意询问早期是否有发热、咽痛等上呼吸道感染情况,重点评估随后出现的突发高热,头痛,呕吐,皮肤黏膜瘀点、瘀班,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意识障碍等症状。 流脑的临床表现 1、普通型临床上最多见,占90%,病程经分四期,即①上呼吸道感染期;②败血症期; ③脑膜炎期;④恢复期,但临床难以截然分开。少数患者可以低热、咽痛、鼻塞、咳嗽等上呼吸道症状而起病,多数起病急,高热、寒战,体温迅速升至39-40℃,有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烦燥不安、精神委靡等症状,重者昏迷、抽搐。体检可见皮肤黏膜瘀点、瘀斑,脑膜刺激症阳性。 2 、爆发型此型多见于儿童,起病急骤,病热凶险,如不及时抢救,常在24小时内危及生命。除上述普通型症状体征外,全身皮肤黏膜出出广泛的瘀点、瘀斑,可迅速融合成片并伴中央坏死,早期有循环衰竭表现;或同时出现意识障碍程度逐渐加深,反复惊厥,可发生脑疝、呼吸衰竭,病理反射阳性。 (2)护理体检。注意皮肤黏膜瘀点、瘀斑及脑膜刺激症情况,是否有锥体束症、休克体征等。检查婴幼儿时注意前囟是否隆起。注意观察生命体征、神志及瞳孔变化。 (3)心理社会状况。本病起病急,病情重,短期内变化迅速,常使患者或家属感到恐惧焦虑;败血症和休克使患者迅速出现精神委靡。评估时注意了解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发生、发展、流行及预防等方面的认识情况。 3.辅助检查资料注意收集:①血常规白细胞总数是否明显增加,一般在20X109/L左右,中性粒细胞占0.8~0.9。②是否脑脊液检查有压力增高,外观混浊或脓样,白细胞常数大于1×109/L,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蛋白含量显著提高,而糖和氯化物含量明显减少③血液或脑脊液检测能否查到脑膜炎球菌。④血清或脑脊掖中的细菌抗原及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是否呈阳性。 (二)护理诊断及医护合作性问题 1、体温过高与脑膜炎球菌感染导致败血症有关。 2.有皮肤黏膜完整性受损的危险与皮肤黏膜瘀点、瘀,斑及皮肤受压有关。 3.组织灌注量改变与内毒素导致微循环障碍有关。 4、潜在并发症颅内高压、脑疝。 (三)护理目标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传染病学习题:细菌感染-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传染病学习题:细菌感染-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一、A1 1、鉴别流脑和乙脑最有意义的是 A、意识障碍 B、病理反射 C、皮肤瘀斑 D、体温升高 E、颅内高压 2、治疗普通型流脑首选抗菌药物是 A、青霉素 B、磺胺药 C、氨苄西林 D、红霉素 E、庆大霉素 3、目前我国流脑流行的主要菌群是 A、A群 B、B群和C群 C、D群 D、X群和Y群 E、Z群 4、流脑典型脑脊液外观是

A、混浊 B、毛玻璃样 C、绿色脓样 D、脓样 E、血水样 5、怀疑流脑时为明确诊断应做 A、血常规检查 B、头颅X光片 C、头颅CT D、脑脊液检查 E、使用抗菌药物 6、普通型流脑败血症期重要的体征是 A、高热 B、剧烈头痛 C、全身中毒症状 D、皮肤黏膜瘀斑 E、脑膜刺激征 7、流脑的潜伏期为 A、1~10日 B、2~5日 C、3~8日 D、4~10日

E、7~10日 8、暴发型流脑脑膜脑炎型对症治疗不正确的是 A、退热、止惊 B、补液 C、有呼吸衰竭者给予呼吸兴奋剂 D、吸氧 E、使用糖皮质激素 9、有关暴发型流脑休克型的描述,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皮肤瘀点瘀斑迅速扩大并融合成片 B、突发高热、头痛、呕吐 C、口唇发绀、低血压 D、精神萎靡、意识障碍 E、脑膜刺激征明显、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 二、B 1、A.细菌培养 B.白细胞计数分类及血培养 C.白细胞计数分类及尿常规 D.脑脊液检查及白细胞计数 E.白细胞计数及血涂片找病原体 <1> 、确诊伤寒主要靠 A B C D E <2> 、确诊流脑主要靠

A B C D E 2、A.呼吸道传染病 B.肠道传染病 C.自然疫源性传染病 D.性传播疾病 E.烈性传染病 <1> 、流行性出血热为 A B C D E <2> 、SARS为 A B C D E 3、A.血培养 B.粪便镜检 C.血涂片 D.临床表现 E.肥达反应 <1> 、流脑确诊的依据是 A B C D E <2> 、确诊伤寒的主要手段是 A B C D E 4、A.伤寒 B.乙脑 C.流感

第六节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人的护理

第六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病人的护理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经呼吸道传播引起的一种化脓性脑膜炎。临床特征为突发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粘膜瘀点、瘀斑和脑膜刺激征,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严重者可有败血症休克及脑实质损害。 脑膜炎奈瑟菌(又称脑膜炎球菌)属奈瑟菌属,革兰染色阴性球菌,可分为13群及20多个血清型,其中A、B、C三群最常见。A群是我国的主要流行菌群,占90%以上,脑膜炎球菌仅存在于人体,可自带菌者鼻咽部及病人血液、脑脊液、皮肤瘀点瘀斑中发现,细菌裂解释放内毒素是主要的致病因素。细菌在外界生存力很弱,可产生自溶酶,在体外极易自溶而死亡,对干燥、冷、热和常用消毒剂均很敏感,温度低于30℃或高于50℃时也难以存活。 脑膜炎球菌侵入人体后大多被迅速杀灭或呈无症状带菌状态,部分感染者可产生轻微上呼吸道炎症并因此获得免疫力而不治自愈,少数情况下因机体免疫力低下或细菌毒力较强,脑膜炎球菌可自鼻咽部粘膜侵入血流,出现皮肤粘膜瘀点、瘀斑,多数获得免疫力而自愈;仅极少数病人发展为败血症,或进而通过血脑屏障继续侵入脑脊髓膜,形成化脓性脑膜炎,严重者出现败血症休克及脑实质损害,与脑膜炎球菌释放大量内毒素导致急性微循环障碍有关。 临床类型以普通型多见,占全部病例的90%以上,预后良好,大多于1—3周内痊愈,并发症及后遗症少见;暴发型流脑预后差,死亡率高,如能早期诊断、及时抢救,可显著降低病死率。 流脑病人治疗以抗菌和对症处理为主。青霉素G以其高效、低毒、价廉而常为首选抗菌药物,但因不易透过血脑屏障,须大剂量使用才能达到有效治疗浓度,成人剂量为每日20万U/kg,儿童每日20万一40万u/kg,分2—3次加入5%葡萄糖液内静脉滴注,疗程5~7日。其他可酌情选用磺胺嘧啶或复方新诺明、氯霉素、头孢菌素等抗菌药物。对症处理包括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和应用退热药物;颅内压增高者应用20%甘露醇快速静脉滴注以脱水降低颅内压,成人每次1--2g/kg,儿童每次0.25g/kg,可间隔4—6小时1次。暴发型流脑中以休克型多见,除尽早使用有效抗菌药物外,抢救病人生命、降低病死率的关键措施是:①迅速纠正休克,包括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应用山莨菪碱以改善微循环,短期应用糖皮质激素以减轻毒血症状,保护重要脏器功能的措施等;②抗DIC治疗,及早应用肝素,剂量为每次0.5一lmg/kg,加入10%葡萄糖100m1内静脉滴注,4~6小时可重复1次,一般1~2次即可见效。脑膜脑炎型,则应加强脱水治疗,迅速降低颅内压、防止脑疝和呼吸衰竭发生。 [护理评估] (一)流行病学资料 流脑的传染源以带菌者为主,流脑病人自潜伏期末至发病后10日内具有传染性。病原菌主要通过咳嗽、喷嚏等排出后随空气飞沫经呼吸道侵入易感者体内,2岁以下婴幼儿常可通过密切接触如同睡、怀抱、喂乳、亲吻等方式受到传染,发病与否及病情发展的情况取决于人体防御功能和细菌毒力。人群普遍易感,10岁以下儿童多见,以6个月至2岁婴幼儿发病率高,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力。本病多见于冬春季,3--4月为发病高峰。 应注意评估近期内是否有类似病人的接触史、预防接种史、既往流脑病史及其体质情况等。 (二)身心状况 潜伏期为1—10日,一般为2—3日。 1.躯体表现 (1)普通型流脑:部分病人可有低热及咽痛、鼻塞、咳嗽等上呼吸道症状,多数起病急,高热寒战,体温迅速升至39—4012,有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烦躁不安、精神萎靡等症状,重者昏迷、

病历分析例题——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 [病例摘要]男性,15岁,因高热、头痛、频繁呕吐3天,于1月10日来诊患者3天前突然高热达39℃,伴发冷和寒战,同时出现剧烈头痛,频繁呕吐,呈喷射性,吐出食物和胆汁,无上腹部不适,进食少,二便正常。既往体健,无胃病和结核病史,无药物过敏史,所在学校有类似病人发生。查体:T39.1℃,P110次/分,R22次/分,Bp120/80mmHg,急性热病容,神志清楚,皮肤散在少量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巩膜不黄,咽充血(+),扁桃体(-),颈有抵抗,两肺叩清,无罗音,心界叩诊不大,心率110次/分,律齐,腹平软,肝脾肋下未触及,下肢不肿,Brudzinski征(+),Kernig征(+),Babinski征(-) 化验:血 Hb124g/L,WBC14.4?109/L,N84%,L16%,plt210?109/L,尿常规(-),大便常规(-) [分析]一、诊断及诊断依据(8分) (一)诊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普通型)可能性大(二)诊断依据 1.冬春季节发病(1月10日),当地有本病发生(学校有类似病人) 2.急起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喷射性呕吐,皮肤出血点和脑膜刺激征 3.化验血WBC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二、鉴别诊断(5分) 1.其他细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 2.结核性脑膜炎 3.病毒性脑膜炎三、进一步检查(4分) 1.腰穿:测压力、脑脊液外观、常规、生化、细菌学检查(培养和涂片) 2.血培养或皮肤瘀点涂片 3.胸片除外肺炎和结核四、治疗原则(3分) 1.病原治疗:尽早应用细菌敏感及能透过血脑屏障的抗菌药物,首选大剂量青霉素,并可应用氯霉素及三代头孢菌素 2.对症治疗:(1)甘露醇降颅压(2)物理降温或用退热药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精品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护理常规及健康教育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菌(又称脑膜炎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临床表现为突起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皮肤黏膜瘀点、瘀斑及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 【护理常规】 1.休息与隔离病原菌存在于带菌者或患者的鼻咽部,从潜伏期末至发病后10d内均有传染性,主要飞沫经空气传播,隔离患者至症状消失后3d,密切接触者观察7d。卧床休息,病室应保持空气新鲜、安静、温暖和舒适。 2.饮食护理给予富含营养、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鼓励患者少量多次饮水。不能进食者,静脉补充水分和营养。 3.用药护理注意药物不良反应,肝素治疗应注意观察变态反应及有无自发性出血,如发现组织出血立即报告医师紧急处理。 4.心理护理加强心理护理,消除紧张、焦虑、恐惧等心理反应,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配合医疗救护,促进疾病康复。 5.病情观察与护理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加强败血症期、脑膜炎期等的护理,注意有无呼吸衰竭、休克的发生,做好抢救准备。 6.基础护理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做好护理记录,对休克患者按照休克护理常规执行,昏迷患者按昏迷患者护理常规执行,对于烦躁、惊厥患者做好安全防护,防止坠床、外伤和舌咬伤。加强皮肤护理,对瘀点、瘀斑迅速扩大者避免感染。

7.去除和避免诱发因素护理冬春流行季节,应用脑膜炎球菌 A 群C群荚膜多糖菌苗,保护率高达 90%以上。对密切接触者尽快给予预防性治疗,有效降低患病率。 【健康教育】 1.休息与运动要绝对卧床休息,保持室内通风、安静、清洁。 2.饮食指导神志清者,给予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昏迷患者避免呕吐窒息,要头偏向一侧,给予静脉营养。 3.用药指导讲述流脑治疗的用药注意事项,嘱患者遵医嘱用药,教会其观察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 4.心理指导帮助患者及其家属掌握本病的有关知识和皮肤护理及自我护理方法,积极配合治疗,促进早日康复。 5.康复指导少数患者可留有耳聋、失明或肢体瘫痪等神经系统后遗症,应指导进行切实可行的功能锻炼与康复保健治疗,以提高生活质量。做好卫生宣传,避免参加集会等集体活动,不携带儿童到公共场所,外出应戴口罩。 6.复诊须知对治疗较晚、治疗不彻底、反复惊厥、持续昏迷、2岁以下及高龄患者预后不良,有并发症及后遗症的发生,应定期复查。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一)单项选择题 1、按照病情轻重和临床表现,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可分为:( C ) A、轻度、中度、重度3种类型 B、类感冒型、类乙脑型、混合型3种类型 C、普通型、暴发型、轻型、慢性败血症型4种类型 D、普通型、暴发型、轻型、重型4种类型 2、在流脑的几种临床类型中,普通型占全部病例比例约是:(D ) A、30% B、50% C、60% D、90% 3、流脑的特征性表现是:( A ) A、皮肤淤点或淤斑 B、皮肤荨麻疹 C、带状疱疹 D、皮肤瘙痒 4、典型流脑临床特征中的脑膜炎症状体征为:( B ) A、剧烈头痛、恶心、嗜睡、肌肉僵硬,血压升高 B、剧烈头痛、频繁呕吐、抽搐、意识不清、颈项强直,脑膜刺激征阳性 C、剧烈头痛、发烧、腰背部疼痛、四肢麻木 D、头痛、发烧、口渴、烦躁不安、四肢发软 5、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血液化验时:(A ) A、白细胞总数升高,分类中性粒细胞为主 B、白细胞总数下降,分类以淋巴细胞为主 C、白细胞总数正常,分类中性粒细胞减少 D、白细胞总数下降,血小板增加 6、典型流脑病例脑脊液检查的表现是:( A ) A、白细胞增多,蛋白升高,糖含量低于2.2mmo1/L B、白细胞减少,蛋白升高,糖含量高于2.2mmo1/L C、白细胞减少,蛋白正常,糖含量正常 D、白细胞增多,蛋白降低,糖含量高于2.2mmol/L 7、流脑的细菌学检查主要包括:(C ) A、尿样沉渣、痰培养和血培养 B、脑脊液培养、咽拭子、大便培养 C、脑脊液沉渣、皮肤淤点涂片和血培养

D、血培养、咽拭子、尿沉渣检查 8、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临床诊断主要依靠:( B ) A、高热畏寒、头痛、呕吐、全身乏力、肌肉酸痛 B、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流行病学史,鉴别诊断 C、脑脊液氯化物含量,白细胞计数,尿沉渣镜检 D、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烦躁不安,抽搐,颈项强直 9、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流行病学史是指:(B ) A、与恢复期患者共用餐具,夏季流行 B、发病前7天内与潜伏期或传染期患者密切接触 C、与头痛发烧病人密切接触 D、20天前曾经与流脑患者密切接触 10、诊断流脑的流行病学资料应主要包括:( A ) A、冬春季节,流行区内,发病前7天内有明显的密切接触史,多见儿童 B、夏秋季节流行,发病前半月内有密切接触史,多见儿童 C、夏秋季节,流行区内,发病前7天内没有密切接触史,多见成人 D、冬春季节,流感流行区内,发病前有曾经看到过发烧病人 11、典型流脑的临床表现主要为:( D ) A、发热头痛、恶心呕吐、健忘失眠、呼吸困难 B、突发高热、剧烈头痛呕吐、皮肤划痕阳性、肌肉痉挛 C、突发高热、恶心呕吐、肌肉酸痛、烦躁不安 D、突发高热、剧烈头痛呕吐、皮肤粘膜淤点、脑膜刺激征 12、流脑实验室确诊的依据是:(A ) A、皮肤淤点、脑脊液涂片或血液培养发现革兰阴性双球菌 B、皮肤淤点、脑脊液涂片或血液培养发现革兰阳性双球菌 C、白细胞总数显著升高,脑脊液呈现浑浊表现 D、尿样、大便、发现革兰阳性细菌 13、关于流脑的病原体正确的描述是:( B ) A、革兰阴性杆菌,在外环境中生命力特强 B、革兰阴性双球菌,在体外生活力低,一般消毒剂敏感 C、革兰阴性球菌,在体外生活力强,对一般消毒剂不敏感 D、革兰阳性双球菌,在外界生活力低,一般消毒剂敏感 14、流脑的流行季节性:( A ) A、全年均可发生,但多发于冬春季 B、全年均可发生,但多发于夏秋季 C、只有夏秋季节发生,其他季节不发生 D、只有冬春季节发生,其它季节不发生 15、流脑的分布规律是:( C ) A、只见于发达国家和地区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及其预防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及其预防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epidemic cerebrospinal meningitis)简称流脑,由脑膜炎奈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des,Nm),又称为脑膜炎球菌通过呼吸道传播引起的化脓性脑脊髓膜炎,是一种呼吸道急性传染病,具有起病急、变化多、病情重、流行广、传播快的特点,高发于冬春季节。病原菌从鼻咽部侵入血循环,形成败血症,最后局限于脑膜和脊髓膜,形成化脓性脑脊髓膜炎。 流脑通过呼吸道传播,传染源主要是健康携带者。人受Nm感染后大多数表现为鼻咽部带菌状态,只有少数成为流脑患者。个体抵抗力下降,上呼吸道感染,吸烟,居住生活环境拥挤等是发病的危险因素。人群易感性增高、人口流动、低温、干燥、沙尘、居住拥挤等为流行的危险因素。 脑膜炎是脑膜炎奈瑟氏菌感染最常见的临床表现形式,发病潜伏期为2-10天,平均4天左右。临床表现主要有急性发热、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畏光、皮肤和粘膜出血点或瘀斑及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本病病死率较高,过去在50%以上,目前由于抗生素的应用、医疗救治水平的提高,病死率已大幅度下降,但仍维持在8-15%的较高水平。另外10-20%的存活者将长期留有后遗症,如智力障碍、听力损伤等。 我国流行菌株主要以A群为主,B、C、Y、W135群仅有散在发病,但近年来我国检出的B、C群所致病例有增多迹象。自1982年制定并实施普种A群流脑多糖疫苗的综合防治措施

以来,我国流脑发病率逐年下降,至2000年下降到0.2/10万以下。婴幼儿发病最高、其次为学龄儿童及青少年,大规模接种疫苗的地区,成人发病较高。 流脑的预防措施: 1、预防流脑的最有效方法是及时接种流脑疫苗。 2、了解防治流脑的科普知识,增强预防流脑的意识,早发现、早报告、早诊断、早治疗、早处理。 3、室内环境卫生,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勤晒太阳,被褥、日用品和用具要勤晒太阳。经常洗手、不随地吐痰。 4、经常锻炼身体,平时多喝水,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等,易感人群也可短期口服磺胺嘧啶或青蓝汤预防; 5、如有发热、咽痛、咳嗽等呼吸道症状时,不要大意,尽快到医院就诊。 6、如果身边有人出现高热、精神萎靡、呕吐的,要提高警惕,并把他送到大医院就诊。 7、发现流脑患者要及时隔离治疗,流脑流行季节尽量少到剧院等人群密集、通风效果差的拥挤的公共场所去。 8、当身边确定有人患上流脑要保护好自己,避免接触病人或带菌者的鼻咽分泌物、飞沫。 【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 精品文档交流 2

病历分析例题——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病例摘要]男性,15岁,因高热、头痛、频繁呕吐3天,于1月10日来诊患者3天前突然高热达39℃,伴发冷和寒战,同时出现剧烈头痛,频繁呕吐,呈喷射性,吐出食物和胆汁,无上腹部不适,进食少,二便正常。既往体健,无胃病和结核病史,无药物过敏史,所在学校有类似病人发生。查体:T39.1℃,P110次/分,R22次/分,Bp120/80mmHg,急性热病容,神志清楚,皮肤散在少量出血点,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巩膜不黄,咽充血(+),扁桃体(-),颈有抵抗,两肺叩清,无罗音,心界叩诊不大,心率110次/分,律齐,腹平软,肝脾肋下未触及,下肢不肿,Brudzinski征(+),Kernig征(+),Babinski征(-) 化验:血Hb124g/L,WBC14.4?109/L,N84%,L16%,plt210?109/L,尿常规(-),大便常规(-) [分析]一、诊断及诊断依据(8分) (一)诊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普通型)可能性大 (二)诊断依据 1.冬春季节发病(1月10日),当地有本病发生(学校有类似病人) 2.急起高热,剧烈头痛,频繁喷射性呕吐,皮肤出血点和脑膜刺激征 3.化验血WBC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二、鉴别诊断(5分) 1.其他细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 2.结核性脑膜炎 3.病毒性脑膜炎三、进一步检查(4分) 1.腰穿:测压力、脑脊液外观、常规、生化、细菌学检查(培养和涂片) 2.血培养或皮肤瘀点涂片 3.胸片除外肺炎和结核四、治疗原则(3分) 1.病原治疗:尽早应用细菌敏感及能透过血脑屏障的抗菌药物,首选大剂量青霉素,并可应用氯霉素及三代头孢菌素 2.对症治疗:(1)甘露醇降颅压(2)物理降温或用退热药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教学导案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教案

———————————————————————————————— 作者: ———————————————————————————————— 日期:
2

长沙卫生职业学院目标教学教案(首页)
专业:护理 学科:传染病护理学 班级 2011 级护理 5-6 班 授课时间:5-8,5-13
单元:第三章
课题: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课时:4 学时
学习目标
教学内容及时间分配
教学活动 教学资源
1. 了 解 流 行 性 脑 脊 髓 膜炎的病原学、流行 病学特点和发病机 制。
2. 掌 握 流 行 性 脑 脊 髓 膜炎的临床表现。
3. 掌 握 流 行 性 脑 脊 髓
膜炎护理诊断、护理 措施及健康教育。
4. 了 解 流 行 性 脑 脊 髓
膜炎的实验室检查 及其他检查的临床 意义。
第六节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一、概述
5 分钟
二、病原学
10 分钟
三、发病机制与病理
15 分钟
四、护理评估
(一)流行病学资料
10 分钟
(二)身体评估
15 分钟
(三)辅助检查
10 分钟
(四)心理、社会状况
5 分钟
(五)治疗要点
15 分钟
五、主要护理诊断/合作性问题 10 分钟
六、护理措施
(一)一般护理
5 分钟
(二)病情观察
5 分钟
(三)对症护理
10 分钟
(四)用药护理
10 分钟
(三)健康教育
10 分钟
七、小结
10 分钟
讲授 精讲、讨论
教授 精讲 精讲 讲授 讨论 精讲、讨论 精讲、讨论 讲授
精讲 精讲 精讲、提问 精讲、提问 讲授 讲授
教案 教材 参考书 多媒体教学
断 时间:15 分 (根据教学需要择用) 诊 1、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临床表现? 断 2、练习题 性 测 试
授课教师:时春红 教研组长:
教务科:
3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护理常规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护理常规 1.护理评估和观察要点 1.1上呼吸道症状。 1.2精神、食欲、生命体征、结膜及皮肤瘀点、瘀斑的部位、大小、进展。 1.3神志、脑膜刺激征。 1.4末梢循环、尿量。 1. 5脑脊液检查。 2.护理问题 2.1体温过高 2.2组织灌注无效:外周组织 2.3有受伤的危险 2. 4有皮肤完整性受损的危险 2. 5潜在并发症:惊厥、脑疝、呼吸衰竭 3.护理措施 3.1高热对症处理,以物理降温为主。 3.2应绝对卧床休息,有计划安排各种检查、治疗、护理,尽量减少搬动病人,避免操作刺激诱发惊厥。呕吐时,头偏向一侧。颅内高压时需抬高头部。腰椎穿刺后,应去枕平卧6h。 3.3严密监测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瞳孔大小、对光反射;有无抽搐、惊厥先兆;面色、末梢循环情况。

3.4呼吸道痰阻者,及时吸痰,给予氧疗,必要时气管切开或人工呼吸器辅助呼吸。 3.5用药护理遵医嘱使用药物,观察疗效及副作用。 3.6皮肤护理重点保护出现瘀点、瘀斑的部位,病变局部不易穿刺。修剪并包裹病人指甲,避免抓破皮肤。昏迷病人定时翻身、拍背,翻身时避免推、拉、拽,防止擦伤皮肤。定时按摩受压部位,以防压疮。 3.8安全护理意识障碍者,应头偏向一侧避免呕吐物吸入,造成吸入性肺炎。昏迷病人应注意有无尿潴留,及时给予排尿,以防躁动引起颅内压增高。注意病人安全,防止坠床,必要时用床档或约束带约束,遵医嘱给予镇静剂。3.9健康教育讲解流脑的临床过程和预后,教育病人及时就诊。出现后遗症者,应指导病人和家属坚持切实可行的功能锻炼、按摩,提高病人的自我管理能力及生活质量。 4.健康教育要点 4.1按呼吸道隔离,隔离至症状消失后3天,隔离期一般不少于7天。 4.2加强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 4.3流行单位的密切接触者及家庭密切接触的儿童可用药物预防,如复方磺胺甲噁唑。 5.护理评价 5.1体温正常。 5.2皮肤及粘膜的瘀点瘀斑消失。 5.3未发生并发症。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二、复习题 ㈠填空题 1. 流脑的潜伏期为天,一般为天。 2. 暴发败血症休克型流脑的病原治疗首选。 3. 确诊流脑的依据是。 4. 密切接触流脑者医学观察天。 ㈡选择题 1. A1型题 ⑴我国流脑流行的主要菌群是 A.A群B.B群C.C群 D.D群E.E群 ⑵流脑流行期间最重要的传染源是 A.病人B.慢性感染者C.带菌者 D.带菌动物E.献血员 ⑶下列哪项不是脑膜炎球菌的特点? A.能产生内毒素B.产生自溶酶C.革兰染色阴性D.耐低温、干燥E.对一般抗生素敏感 ⑷流脑的主要传播途径是 A.经食物或污染水源传播B.呼吸道飞沫直接传播 C.通过吸血节肢动物传播D.日常生活密切接触传播 E.医院内传播 ⑸流脑发病年龄高峰为 A.成人B.< 6个月C.老年 D.5岁以下儿童E.7~14岁 ⑹脑膜炎球菌的主要致病因素是 A.外毒素B.内毒素C.神经毒素 D.侵袭力E.毒力 ⑺关于流脑,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A.隐性感染最常见B.60%~70%为无症状带菌者 C.30%为上呼吸道感染型和出血型 D.1%为典型流脑病人

E.潜伏期一般为10~14天2-3 ⑻流脑的主要临床特征是 A. 急起高热、头痛、呕吐、昏迷、脑膜刺激征 B.急起高热、头痛、呕吐、昏迷、呼吸衰竭 C.急起高热、惊厥、呼吸衰竭 D.缓慢起病,发热不明显、头痛剧烈,无休克 E.急起高热、头痛、呕吐、皮肤粘膜瘀点瘀斑、脑膜刺激征 ⑼流脑和流行性乙型脑炎临床上最重要的鉴别点是 A.脑脊液生化改变B.发病季节C.抗菌治疗有效 D.皮肤粘膜瘀点瘀斑E.休克 ⑽确诊流脑的主要依据是 A. 脑脊液呈化脓性B.血清特异性抗体监测阳性 C.皮肤粘膜瘀点瘀斑D.当地有流脑流行 E.血液、脑脊液涂片镜检或培养发现脑膜炎双球菌 ⑾对疑似流脑患者留取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查,下列哪些是错误的 A. 在使用抗生素之前采集标本 B. 立即送检 C. 血培养阳性率高于皮肤瘀点涂片或脑脊液涂片 D. 培养阳性一般要进行菌株分型和药敏试验 E. 脑膜炎球菌可从带菌者鼻咽、病人血液、脑脊液及皮肤瘀点瘀斑中获得 ⑿典型流脑的脑脊液改变为 A.不透明,静置后呈毛玻璃状,白细胞中等度升高,以淋巴细胞为主,蛋白明 显升高,糖稍降低,氯化物降低 B.不透明,黄白色,白细胞明显升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蛋白升高,糖明显 降低甚至测不出,氯化物正常 C.无色透明,白细胞8~10×106/L,蛋白2~4g/L,糖含量为血糖的50%~80%, 氯化物正常 D.无色透明,白细胞轻度升高,淋巴细胞为主,蛋白正常或轻度升高,糖和 氯化物正常 E.以上都不是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章节练习题 一、单选题 1、流脑发病年龄高峰为( ) A.成人 B.< 6个月 C.老年岁以下儿童~14岁 2、对疑似流脑患者留取标本进行病原学检查,下列哪些是错误的( ) A.在使用抗生素之前采集标本 B.立即送检 C.血培养阳性率高于皮肤瘀点涂片或脑脊液涂片 D.培养阳性一般要进行菌株分型和药敏试验 E.脑膜炎球菌可从带菌者鼻咽、病人血液、脑脊液及皮肤瘀点瘀斑中获得 3、流脑可出现多种并发症,哪种不会出现( ) A.中耳炎 B.关节坏死 C.心包炎,心内膜炎 D.脑积水,脑膜下积液 E.肢端坏死 4、流脑流行期间最重要的传染源是( ) A.病人 B.慢性感染者 C.带菌者 D.带菌动物 E.献血员 5、流脑的主要传播途径是:( ) A.经食物或污染水源传播 B.呼吸道飞沫直接传播 C.通过吸血节肢动物传播 D.日常生活密切接触传播 E.医院内传播 6、流脑的临床分型不正确的是( ) A.普通型 B.轻型 C.重型 D.暴发型 E.慢性型 7、普通型流脑败血症期最重要的体征是( ) A.高热 B.休克 C.皮肤粘膜淤斑 D.颅高压征 E.脑膜刺激征 8、流脑的传播途径是:( ) A.生活密切接触 B.蚊虫叮咬 C.经呼吸道 D.经输血血制品 E.经消化道 9、流脑普通型的临床分期不正确的是( ) A.前驱期 B.败血症期 C.脑膜炎期 D.恢复期 E.后遗症期 10、关于流脑发病机制,下列哪项是错误的( ) A.病原菌从鼻咽部进入人体 B.细菌内毒素是致病重要因素 C.内毒素引起的是阿萨氏反应,产生循环障碍和休克 D.休克早期出现DIC E.细菌进入脑脊液,产生脑水肿形成脑疝 11、流脑的流行因素下列那项是正确的:( ) A.带菌者是最重要的传染源,经呼吸道传播,人群易感性与抗体水平有关 B.病人是最重要的传染源,经呼吸道传播,6个月以内的婴儿发病率最高 C.潜伏期病人是最重要的传染源,经呼吸道传播,5岁以上发病率最高 D.该菌隐性感染率高,感染后对本群可产生免疫,但不持久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防治规范.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epidemic cerebrospinal meningitis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弓}起的化脓性脑膜炎,临床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皮肤粘膜癖点,癖斑及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 一、临床诊断 1、流行病学史 在冬春季节和流行地区内,儿童患病者最为多见。有些患者在、发病前7天有明显密切接触史。 2、临床表现 (1突然寒战、高热、恶心、呕吐、流涕、鼻塞、咽痛、全身疼痛、头痛加重。 (2面色苍白、四肢发凉、皮肤发花并有散在的小出血点、唇周及指端青紫、唇周单纯疤疹。 (3烦躁不安、澹妄、昏迷或惊厥。 (4皮肤、粘膜癖点典型或融合成疲斑,血压明显下降、脉搏细速、脉压差缩小。 (5颈项强直、角弓反张、克氏征和布氏征阳性。 (6瞳孔大小不等、边缘不整、对光反应迟钝、眼球常凝视。 (7呼吸快慢及深浅不均或呼吸暂停。

(8幼儿发病多不典型,常见高热、呕吐、嗜睡外,还多见极度不安与惊厥、拒乳、尖叫、腹泻、咳嗽、双目凝视、颈项强直和布氏征阳性,其他脑膜刺激征可能缺项。前囱未闭者多见隆起,呕吐频繁而失水者也可出现囱门下陷。 3、实验室诊断 (1血象:白细胞数显著增高,最高可达40 x 109/L,中性粒细胞80%~90%以上。 (2腰推穿刺检查:脑脊液(CSF压力常增高达1.96kPa以上; 典型病例CSF的外观混浊如米汤样甚或脓样;白细胞数增多,可达每升数亿,以多形核细胞为主;蛋白质显著增高,可达1~5g/L;糖量常低于2.22mmol/L,氯化物也稍降低。C5F涂片可在中性粒细胞内找到革兰氏阴性双球菌。 (3从病人CSF或急性期血液分离到脑膜炎双球菌。 (4从病人急性期血清或尿或CSF中检测到脑膜炎双球菌群特异性多糖抗原。 (5检测病人恢复期血清抗体效价较急性期呈4倍或4倍以上升高。 (6以PCR检测到病人急性期血清或CSF中脑膜炎双球菌的DNA特异片段。 4、病例分类 1疑似病例:流行病学史加临床表现的1、 2、3之一者。 2临床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加临床表现的4,、5、6、7之一项。 3确诊病例:疑似病例或临床确诊病例加病原学诊断。 二、鉴别诊断 (一其他化脓性脑膜炎 肺炎球菌脑膜炎、流感杆菌脑膜炎、葡萄球菌脑膜炎等大多体内有感染灶存在。如肺炎球菌

流行性脑脊髓炎的治疗及护理

流行性脑脊髓炎的治疗及护理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致病菌由鼻咽部侵入血循环,形成败血症,最后局限于脑膜及脊髓膜,形成化脓性脑脊髓膜病变。主要临床表现有发热,头痛、呕吐、皮肤瘀点及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临床表现 1.轻型 多见于流脑流行时,病变轻微,临床表现为低热、轻微头痛及咽痛等上呼吸道症状,皮肤可有少数细小出血点和脑膜刺激征。脑脊液多无明显变化,咽拭子培养可有病原菌。 2.普通型 最常见,占全部病例的90%以上。分为4期,其特点分别为: (1)前驱期(上呼吸道感染期)约为1~2天,可有低热、咽痛、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多数病人无此期表现。 (2)败血症期突发或前驱期后突然寒战、高热、伴头痛、肌肉酸痛、食欲减退及精神萎缩等毒血症症状。幼儿则有哭闹不安、因皮肤感觉过敏而拒抱,以及惊厥等。少数病人有关节痛、脾肿大。此期的特征性表现是皮疹,通常为瘀点或瘀斑,70%~90%病人有皮肤或黏膜淤斑点或淤斑,直径1mm~2cm,开始为鲜红色,后为紫红色,最早见于眼结膜和口腔黏膜,大小不一,多少不等,分布不均,以肩、肘、臀等易受压处多见,色泽鲜红,后变为紫红。严重者淤斑迅速扩大,其中央因血栓形成而出现紫黑色坏死或形成大疱,如坏死累及皮下组织可留瘢痕。多数患者12~24小时发展致脑膜炎期。 (3)脑膜炎期脑膜炎症状多与败血症期症状同时出现。在前驱期症状基础上出现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狂躁以及脑膜刺激症状,血压可升高而脉搏减慢,重者谵妄、神志障碍及抽搐。通常在2~5天后进入恢复期。

(4)恢复期经治疗后体温逐渐降至正常,皮肤淤点、淤斑消失。大淤斑中央坏死部位形成溃疡,后结痂而愈,症状逐渐好转,神经系统检查正常。约10%病人出现口唇疱疹。病人一般在1~3周内痊愈。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检查 1.血象白细胞总数明显增加,一般在20000/mm3左右,高者达40000/mm3或以上,中性粒细胞占80%~90%。 2.脑脊液检查病程初期仅有压力增高,外观正常。典型脑膜炎期,压力高达1.96kPa以上,外观呈混浊或脓样,白细胞数达每立方毫米数千至数万,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蛋白质含量显著提高,而糖含量明显减少,有时可完全测不出,氯化物降低,若临床有脑膜炎症状及体征而早期脑脊液检查正常,应于12~24小时后复验。流脑经抗菌药物治疗后,脑脊液改变可不典型。 3.细菌学检查 (1)涂片检查用针尖刺破皮肤瘀点,挤出少许血液及组织液,涂片染色后镜检,阳性率高达80%以上,脑脊液沉淀涂片的阳性率为60%~70%。脑脊液不宜搁置太久,否则病原菌易自溶而影响检出。 (2)细菌培养血培养在流脑时阳性率较低,但血培养对普通型流脑败血症期、暴发型败血症及慢性脑膜炎球菌败血症诊断甚为重要,故必须注意在应用抗菌药物前采血作细菌培养,并宜多次采血送验。脑脊液应于无菌试管内离心,取沉渣直接接种于巧克力琼脂上,同时注入葡萄糖肉汤中,在5%~10%二氧化碳环境下培养。 4.免疫学试验 是近年来开展的流脑快速诊断方法。脑脊液中抗原的检测有利于早期诊断,其敏感性高,特异性强,目前临床常用的抗原检测方法有对流免疫电泳、乳胶凝集、反向间接血凝试验、菌体协同凝集试验、放射免疫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对流免疫电泳的阳性率在80%以上,乳胶凝集试验阳性率为85%~93%,协同凝集试验检测A群及C群的阳性率亦较高;反向间接血凝试验的阳性率为94.2%(脑脊液)及78.8%(血液),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A群抗原的灵敏度较反向间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