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八年级上册 26课《三峡》梯度练习 答案

语文八年级上册 26课《三峡》梯度练习 答案
语文八年级上册 26课《三峡》梯度练习 答案

26课《三峡》梯度练习答案

一、给加点字注音。

阙.处(quē)曦.月(xī)襄.陵(xiāng)沿溯.( sù)

素湍.(tuān)怪柏.(bǎi)飞漱.(shù)属.引(zhǔ)

二、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2.(1)毫无阙,通“缺”,中断,空缺(2)如果正午半夜

(3)上顺流而下逆流而上(4)即使飞奔的马快

(5)白色急流的水(6)下霜的早晨寂静(7)接连不断连接延长(8)实在(9)有时(10)极高的山峰(11)日光,这里指太阳

三、翻译下面句子。

①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没有中断的地方。

②重岩叠嶂,隐天蔽日。重重悬崖,排排峭壁,遮蔽了天空和太阳。

③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④夏水襄陵,沿溯阻绝。夏天,江水漫上山陵,上行下行(顺流而下逆流而上)的船只都被阻断了

⑤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

⑥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或者: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

⑦晴初霜旦,林寒涧肃。雨后初晴或下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清冷而寂静。

⑧绝yǎn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在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柏树,悬空的泉水和瀑布在山峰之间飞流冲荡。

⑨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常常有高处的猿猴长声啼叫,(声音)接连不断,凄凉怪异,空旷的山谷传来猿啼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

⑩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有时皇帝的命令急需传达,这时早晨(坐船)从白帝城出发,傍晚便到江陵,这中间一千二百里,即使骑着骏马,驾着疾风,也不如它快。

四、文学常识填空。

《水经注疏》,北魏,郦道元,《水经注》

五、按要求默写句子。

(1)正面描写三峡两岸的山高峻的句子: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侧面烘托三峡山高峻的句子: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写三峡夏水暴涨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3)描写夏水迅疾的句子: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4)表现三峡的水清幽的句子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概括写三峡春冬景色的句子是: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6)写三峡夏水暴涨的句子。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7)直接表现三峡凄清肃杀气氛的句子是:林寒涧肃。

六、根据课文,回答问题。

1.三峡具体指哪三峡?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

2.作者写三峡秋景抓住了什么事物?突出了什么气氛?

抓住了猿猴的鸣叫来写,突出了凄清肃杀的气氛(或:抓住了猿猴的鸣叫,突出了清冷的气氛)

3.探究:作者写三峡四季景色时,为何没按春、夏、秋、冬的时间顺序,而是先写夏季景色?作者是为江水作注,重点是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以“夏水”为首来写。。先写夏水的凶险、迅疾,可以突出三峡夏水最盛的特点,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意思对即可)

4.最后一句诗写出了渔者怎样的生活?表现了三峡渔民船夫的悲惨生活。5.有人认为三峡壮美,有人却说三峡秀美,请根据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三峡壮美是因为气势宏伟。如“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写出山势连绵不断,高峻遮日。(再如“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写出了水势大,水流急。)

也可以说三峡秀美。例如文中的“素湍绿潭,回清倒影。”写出了三峡清幽秀美的景色。(以上答案仅供参考,意思对即可)

【人教版】2020-2021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基础知识点讲练:三峡 含答案

人教版2020-2021年八年级语文上册基础知识点讲练:三峡 ☆课文导读 《三峡》是由我国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所写的一篇写景散文。它以简洁凝练、富有概括力的语言描绘了长江三峡的优美风光,歌颂了祖国的大好河山,抒发了对祖国山河的挚爱之情。《三峡》既是一篇优秀的学术著作,又是一篇优美的文学篇章。 ☆基础过关 一、读音辨析 阙.处(quē)襄.陵(xiānɡ) 绝巘.(yǎn)属.引(zhǔ) 沿溯.(sù)飞漱.(shù) 御.风(yù)林寒涧.肃(jiàn) 猿.鸣(yuán)长啸.(xiào) 曦.月(xī)急湍.(tuān) 长啸.(xiào)重岩叠嶂.(zhànɡ) 二、词语释义 重岩叠障:嶂,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不见曦月:曦,阳光,这里指太阳。 夏水襄陵:襄,漫上。 沿溯阻绝:溯,逆流而上。 乘奔御风:奔,这里指快跑的马。 素湍绿潭:湍,急流的水。 良多趣味:良,真,实在。 林寒涧肃:肃,寂静。 属引凄异:属引,接连不断。 空谷传响:传,同“啭”,声音婉转。 三、语句解读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障,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写出了山高岭连的特点。 2.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既有俯察近物,又有仰观远景。动静结合,色彩各异。以“绝”状山,以“怪”写柏,绘形写貌,形神兼备。 3.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既从正面摹声,又从侧面引用,手法多变,摇曳多姿。 四、作家作品 郦道元(?— 527),字善长,北魏范阳涿鹿人。他生性好学,历览群书,撰《水经注》40卷,是为魏晋时代无名氏所著的《水经》一书所作的注释。《水经》是一部记载全国水道的地理书,记录得非常简略。郦道元收集了有关全国水道的记载以及自己游历各地跋涉山川的见闻为《水经》作注释,对《水经》中的记载加以详细阐明和补充,引书达四百多种。它叙述了两岸各地的地理古迹、神话传说和风俗习惯,对各地秀丽的山川作了生动的描绘,文笔简洁精美,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文学价值。 ☆一显身手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语文第9课《三峡》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语文第9课《三峡》知识点整理 《三峡》重点知识点 一、原文注释和翻译 原文1: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quē)处; 注释;①自:在②略无:完全没有.略,完全,全部 ③阙:同”缺”,中断 翻译: 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中,两岸群山连绵,没有一点空缺的地方。 原文2:重岩叠嶂(zhàng),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xī)月。 注释;①嶂,直立像屏障一样的山峰②隐,蔽:遮盖 ③自:如果④亭午,正午。 ⑤夜分,半夜⑥曦,早晨的阳光,这里指太阳 翻译: 重重叠叠的岩峰像屏障一样,遮盖住了蓝天和太阳, 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 原文:3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sù)阻绝。 注释;①至于:到了②襄陵:上,漫上;丘陵 ③沿:顺流而下;④溯:逆流而上 ⑤绝:断 翻译: 到了夏天,江水暴涨,漫上两岸的山陵,上下航行的船只都阻隔断了. 原文 4: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注释;①或:有②其:这,从白帝城到江陵的距离 ③虽:即使 ④乘奔御风:骑着奔驰的快马,驾着风。奔,奔驰的快马。 ⑤不以:不如;以,认为,如⑥疾:快 翻译: (如)有皇帝的命令要紧急传达,(则)有时早上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中间有一千二百里,即使是骑着奔驰的快马,驾着长风,也不如船行得快啊. 原文 5:春冬之时,则素湍(tuān)绿潭,回清倒影。 注释;①之时:的时节;时,季节,时节 ②素湍:白色的急流③回清:回旋着清波 翻译: 春冬季节,白色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深潭,倒映着(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影子。 1 / 5

八年级上册(部编版)24课古诗文

24 古诗词练习 饮酒(其五)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从诗人所做的“”这件事可以看出其隐居生活的闲适自由。(限填两字) 2.既然“结庐在人境”为何没有“车马喧”,请用诗中句子作答。 3.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 4.“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 5.诗中表达诗人心境高远、自由闲适、恬淡惬意的词语是“”和“”。 6.本诗的诗眼是。 7.请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所展现的画面。 8.能否把“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改为“望”字?为什么? 1.采菊 2.心远地自偏 3.示例一:“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示例二:“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 4. 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像鸟儿一样日出而出,日落而归,在自然中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悠游自在的生活) 5.心远悠然 6.心远地自偏 7.示例:太阳下山了,南山笼罩在渐渐升腾的云气之中,显得非常美丽。外出觅食的鸟儿,呼朋引伴,成群结队地飞回巢穴。8.不能。“见”表现的不是诗人对山的有意观望,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的状态。 春望(杜甫) 国玻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1.诗的前四句都统领在一个“”字中,诗人的视野由远及近,由大到小,由到。 2.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 1.望山河草木花鸟 2.参考示例: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3.本诗首联作者写春望所见。一个“____________”字,使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______________。虽是写景,但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 4.请对本诗尾联刻画的诗人形象作简要赏析。 5.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中所望所感都缘自“”一词,透过这个词,我们读出了诗人深深的爱国情怀。 6.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的“深”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分析其精妙之处。 7. 结合全诗内容,说出试题中的“望”字包含哪几层意思。 8. 请你发挥想象,描述“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所展示的情景。 9.“家书抵万金”传诵千古,请作简要赏析。 3. 破满目凄然 4. 本诗塑造了一位面对春城败象,心念国家兴衰,思家恋亲,老泪纵横,白发萧疏,忧心如焚的诗人形象;是感时恨别的形象,是忧国思亲的形象。 5.国破或:破 6.“深”字写出了虽然春天已降临长安城,然而眼前乱草丛生的景色,令人满目凄然,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 7.望有观望、希望、盼望的意思。看到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希望战火平息。盼望能与家人团聚。8.一种解释为: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另一种解释是:这是拟人写法,由于战乱,都城破败,仿佛花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也因世间的离别而惊心。9. “抵万金”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言家书珍贵、难得,真切地表达了战乱中人思念离散的亲人、盼望得到亲人音讯的心情。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渡易水陈子龙 并刀昨夜匣中鸣,燕赵悲歌最不平。易水潺湲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

最新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4课《诗词五首》赏析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既然“结庐在人境”为何没有“车马喧”,请用诗中句子作答。(1分) (2).“悠然见南山”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2分) (3).能否把“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改为“望”字?为什么?(3分) 参考答案:(1)、心远地自偏(1分) (2)、“悠然”写出了诗人那种恬淡、闲适的心情(2分) (3)、不能。“见”表现的不是诗人对山的有意观望,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的状态。(3分) 阅读《饮酒》完成下面的练习。 1.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 2.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仆么? 3.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画面。 4.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蕴含的哲理。 5.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说说七八句景物描写的含义。这种描写与三、四句人物描写有什么联系? 答案:示例一:“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示例二:“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任选一词,言之成理即可。 2.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3.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致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见到了悠远的南山。 4.只有超凡脱俗,舍弃功名利禄,归隐田园我,才有采菊的悠然;只有采菊的悠然,才会见到南山的悠然;南山的悠然,正是自己超凡脱俗的悠然。正因为如此才能过到“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的“无我之境”。 5. 作者表面写夕阳西下,倦鸟归巢,实则是劝告人们不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应该返回这美好宁静的大自然。 春望 18.“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联中,诗人用“抵万金”来形容什么?(2分)19.从本诗中你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怀?(2分) 答:18.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对妻子儿女强烈的思念之情。19.忧国思家的情怀。5.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的“深”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请分析其精妙之处。6.请对尾联刻画的诗人形象作简要赏析。 答:(一)(4分)5.“深”字写出了虽然春天已降临长安城,然而眼前乱草丛生的景色,令人满目凄然,痛切地传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6.尾联描绘了一个头发花白,稀疏到“不胜簪”地步的诗人形象,透过这一形象,可以想见其内心的凄怆、悲凉,其苍老之态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1)诗的首联,写诗人“望”到的景象是: (2)后三联写诗人内心感受,突出了诗人怎样的渴望?(2分) 【答案】(1)国家(山河)破碎,城中春草凄凄,一片破败。(1分) (2)反对战争,渴望和平。渴望战争尽快结束,期盼亲人团聚,国泰民安。(2分) 14.本诗首联作者写春望所见。一个“_________________”字,使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_________________。虽是写景,但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6课三峡原文和赏析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6课三峡原文和赏析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阙通:缺)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溯同:泝)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巘写作:山献)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作者用“自三峡七百里中”起笔,既交代了描写对象,又介绍了其总体长度。 接着,作者先写山,用“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写山之“连”,“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写山之“高”,又用“自非亭午夜分,不 见曦月”侧面烘托,让人进一步感到三峡的狭窄,寥寥数笔形象地 勾勒出三峡磅礴逶迤、雄伟峭拔的整体风貌,使读者很快被三峡的 雄险气势所吸引。 作为描写山水之作并非单纯写景色,而是以情托景(如“良多趣味”托出春冬景色之佳,“猿啸”“凄异”托出秋季景色之凉),缘 情入景(如开头几句体现了初赏三峡的总体之情,使人顿有雄伟奇险 之感,以下再分写时而悚惧,时而欣喜,时而哀凄的四季之情),作 者以情而非四季的顺序来布局谋篇。 凡景语皆情语,初学写作者,写景状物要做到写出其特点,要和自己的思想感情相一致。 《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

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夏天,江水漫上丘陵,来往的船只都被阻绝了。“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雪白的激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美丽的倒影,使作者禁不住赞叹“良多趣味”。而到了秋天,则“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那凄异的叫声持续不断,在空旷的山谷里“哀转久绝”。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作者写景,采用的是大笔点染的手法,寥寥一百五十余字,就把七百里三峡万千气象尽收笔底。写春冬之景,着“素”“绿”“清”“影”数字;写秋季的景色,着 “寒”“肃”“凄”“哀”数字,便将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写水则分不同季节分别着墨。在文章的节奏上,也是动静相生,摇曳多姿。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构成了一幅幅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面,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引用的诗句表现了突出山高水长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色悲寂凄凉的气氛。 他发现古代的地理书——《水经》,虽然对大小河流的来龙去脉有准确记载,但由于时代更替,城邑兴衰,有些河流改道,名称也变了,但书上却未加以补充和说明。郦道元于是亲自给《水经》作注。因此写就《水经注》。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6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解析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26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解析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1)伯父鲁迅先生在世的时候,我年纪还小,根本不知道鲁迅是谁,以为伯父就是伯父,跟任何人的伯父一样。伯父去世了,他的遗体躺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许多人都来追悼(dào)他,向他致敬,有的甚至失声痛哭。数不清的挽联挂满了墙壁,大大小小的花圈堆满了整间屋子。送挽联送花圈的有工人,有学生,各色各样的人都有。那时候我有点惊异了,为什么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yàn)的人,想到我就要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第一部分(1)写鲁迅追悼会的情景,突出人们崇敬和爱戴鲁迅先生。 (2)就在伯父去世那一年的正月里,有一天,是星期六的下午,爸爸妈妈带我到伯父家里去。那时候每到周末,我们姐妹三个轮流跟随着爸爸妈妈到伯父家去团聚。这一天在晚餐桌上,伯父跟我谈起《水浒传》里的故事和人物。不知道伯父怎么会知道我读了《水浒传》,大概是爸爸告诉他的吧。老实说,我读《水浒传》不过囫囵吞枣地看一遍,只注意紧张动人的情节;那些好汉的个性,那些复杂的内容,全搞不清楚,有时候还把这个人做的事情安在那个人身上。伯父问我的时候,我就张冠李戴地乱说一气。伯父摸着胡子,笑了笑,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表面在夸自己记性好,实际上是用幽默的语言、委婉的 语气批评“我”读书太马虎。)”听了伯父这句话,我又羞愧,又悔恨,比挨打挨骂还难受。从此,我读什么书都不再马马虎虎了。 (3)那天临走的时候,伯父送我两本书,一本是《表》,一本是《小约翰》。伯父已经去世多年了,这两本书我还保存着。// 第二部分(2、3)写伯父和“我”谈《水浒传》并教育“我”要认真读书。 (4)有一次,在伯父家里,大伙儿围着一张桌子吃晚饭。我望望爸爸的鼻子,又望望伯父的鼻子,对他说:“大伯,您跟爸爸哪儿都像,就是有一点不像”。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峡

9 三峡 课题三峡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2课时 课时 分配 建议本课依据学情分课时。第一课时进行自主学习反馈及整体感知、结构梳理。第二课时进行课文具体感知的交流展示及当堂检测。可适当 调节。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学习用字遣词简练精确的特点。 2.学习采用多种艺术手法突出景物特点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朗读,体味三峡的壮丽风光,体会语言的简练、 精彩、优美。 2.学习怎样抓住景物及季节特征描写,理解文章内 容,把握三峡的景物特征。 3.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的能 力和探究问题的精神。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注重学生的情感熏陶,让学生感受祖国山川的壮美雄 奇、清幽秀丽,尤其是感受三峡的奔放美、清幽美、凄婉 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课 前 预 习 作者 简介 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范阳涿(zhuō)县(现在河北涿州)人,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先后在平城(北魏首都)和洛 阳担任中央官吏,多次出任地方官。郦道元十分注重实地考察和调 查研究,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终于完成了《水经注》这一名著。 写作 背景 本文选自《水经注校证》卷三十四(中华书局2007年版)。题目是编者加的。其书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广 为补充发展,自成巨著。全书详细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 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该书

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它与裴松之的《三国志注》、刘孝标的《世说新语注》、李善的《文选注》齐名,史称“四大名注”。 读准字音阙.处(quē)襄.陵(xiānɡ)绝(yǎn)属.引(zhǔ)沿溯.(sù)飞漱.(shù)御.风(yù)猿.鸣(yuán)曦.月(xī)素湍.(tuān)长啸.(xiào)郦.道元(Lì)林寒涧.(jiàn)肃重岩叠嶂.(zhànɡ) 通假 字 略无阙.处(通“缺”,空隙,缺口) 古今异义至于 ..夏水襄陵(古义:是一个动词“至”和一个介词“于”今义:连用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 或.王命急宣(古义:有时今义:或者) 虽.乘奔御风(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良.多趣味(古义:甚,很今义:良好) 一词多义 词类活用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动词做名词,飞奔的马) 回清.倒影(形容词做名词,清波) 空谷 ..传响(名词做状语,从空旷的山谷) 清荣峻茂 ....(形容词做名词,指“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每至晴初霜.旦(名词做动词,下霜) 文言省略句: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三峡》知识梳理(解析版)

《三峡》知识梳理 一、作者作品 《三峡》选自《水经注疏》。作者郦道元(466或472-527),字善长,范阳涿(Zhuō)县(现在属河北)人,北魏地理学家。所撰《水经注》,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广泛补充发展,自成巨著。三峡包括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二、词语汇总 (一)重点词语释义 1、略无阙处“略无”:完全没有。 2、重岩叠嶂嶂:直立像屏障的山峰 3、不见曦月曦:早晨的阳光,这里指太阳。 4、至于夏水襄陵至于:到襄:上,上升到高处 5、则素湍绿潭素:白色湍:急流或急流的水 6、飞漱其间漱:这里是冲荡的意思。 7、良多趣味良:的确,实在 8、沿溯阻绝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 9、属引凄异属:zhǔ,连续引:延长 10、故渔者歌曰故:所以 11、不以疾也疾:快、急速 (二)通假字 略无阙处。通“缺”,空隙、缺口。 (三)古今异义 (1)或王命急宣古义:有时。今义:或者。 (2)虽乘奔御风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3)至于夏水襄陵古义:是两个词,动词“至”和介词“于”。 今义:连用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 (四)一词多义 (1)自 自峡三峡七百里中介词,在 自非亭午夜分连词,假如,如果 (2)绝

沿溯阻绝动词,断绝 绝巘多生怪柏形容词,极高的 哀转久绝动词,消失 (3)清 回清倒影名词,清波 清荣峻茂形容词,水清澈 (4)其: 其间千二百里代词,这 飞漱其间代词,它们,代古柏 (五)词类活用 (1)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 (2)回清倒影清: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 (3)空谷传响空谷:名词作状语,在空旷的山谷 (4)林寒涧肃肃:形容词用作动词,寂静 (5)晴初霜旦霜:名词用作动词,降霜 (6)素湍绿潭湍:形容词用作名词,指急流 四、特殊句式 省略句: 清荣峻茂分别省略了主语水、树、山、草 有时朝发白帝“白帝”前省略了介词“于”,意思是“从白帝城” 飞漱其间“飞漱(于)其间,省略介词“于” 不以疾也“不以(之)疾也,省略代词“之” 六、文章主旨 《三峡》以凝练生动的笔墨,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激发人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七.理解性默写 1.文中从正面写山高的句子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侧面写山之高的句子是: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文中侧面写出夏日江流湍急的句子是: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4课《诗词五首》精品课件

24诗词五首 1.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 2.掌握古诗的主要内容,理解诗意,把握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了解诗的艺术特色。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第1课时《饮酒》(其五)《春望》 一、导入新课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边塞诗”“咏志诗”等都大放光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类体裁的杰出作品。 二、教学新课 饮酒(其五) 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朗读诗歌 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文学家、诗人。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等。 陶渊明二十九岁时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饮酒》组诗共二十首,是陶渊明辞官归隐田园后,饮酒即兴所创作的一组五言古诗。此为第五首,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 2.明确诗歌节奏,自由朗读诗歌。 3.请一个学生朗读。 目标导学二:梳理诗意,解说内容 请结合文中注释自译全诗。 提示:住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请问你为什么能够这样呢?(是因为)心灵避离尘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在东篱下采摘菊花,无意中见到南山胜景绝妙。傍晚山色秀丽,飞鸟们一起结伴回巢。这里面有人生的真谛,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目标导学三:深入赏析,把握情感 1.本诗流露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达了诗人厌倦官场腐败,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真意,获得恬静心境的思想感情。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见”

人教版审定版八年级上册《三峡》课后练习及答案

《三峡》同步练习题 一、积累与运用 1.给下列字注音。(5分) 阙()湍()涧()曦()啸()溯() 漱()嶂()襄()属() 2.填空题。(13分) ①《三峡》选自,三峡是、、和 的总称,在重庆市和湖北宜昌之间。作者,字,学家。 ②《三峡》一文中总写三峡地貌的句子是: ③故渔者歌曰:“ ,。”引 用渔者歌谣的作用是 3.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11分) ①清荣峻茂,良多趣味()②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③绝巘多生怪柏()() ④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⑤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⑥猿鸣三声泪沾裳()⑦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⑧自三峡七百里中() 4.区别下列加点字的古义和今义。(6分) ①自非亭午夜分古义:,今义: ②或王命急宣古义:,今义: ③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古义:,今义: 5.解释下列词句。(7分) ①重岩叠嶂:

②素湍绿潭: ③清荣峻茂: ④林寒涧肃: ⑤晴初霜旦: 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⑦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二、阅读,回答文后问题。 (一)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6.解释词语含义。(4分) ①略无②嶂③蔽④曦 7.本段写出了三峡的什么特点?(2分) 8.结合有关语句,说一说三峡两岸山有什么特点。(试用两个字概括)(2分) 9.“重岩叠嶂”和“隐天蔽日”两句写景角度有什么不同?(2分) (二)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0.试分析一下第一段是怎样描写夏天水势特征的。(3分)

八年级上册《三峡》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XX》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了解一些文言知识,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2.了解文中所描写的三峡的自然景观,感受三峡的自然美。 3.把握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过程和方法: 1.诵读法。郦道元的《三峡》抓住了三峡这一自然景观的特点,描绘了三峡不同季节的壮丽景色,语言精美,描写生动。教师可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达到熟读成诵。可引导学生利用提纲背诵法快速背诵,在板书中教师最好给学生提供背诵提纲。 2.拓展阅读法。选择与三峡有关的诗文进行拓展阅读,培养学生的比较阅读能力。 3.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充分体现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激发学生XX 大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1.欣赏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深入作品的意境,感受其画面美。 2.抓住精彩的写景段落,仔细揣摩画龙点睛的词语,把握作品景物描写的特点。 3.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把握文章描写景物生动、传神,语言精美的特点。 2.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2 分钟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妆扮着中华大地,引得—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文人墨客为之倾倒,为之歌唱。我国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为我们写下了一篇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三峡》就是其中的一篇。去过三峡的同学,可能会因那两岸倒江悬崖峭壁而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可能会因江面上飘浮着的白色垃圾而忧虑人类环境的污染,还可能会因新建的三峡工程而惊叹科学技术改造大自然的伟力,你也许会让思绪倒流,追溯三峡的过去,想—睹她在历史上的真容:学习了郦道元的《三峡》之后,我们将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二、作者及作品简介 2 分钟 郦道元,字善长,北魏范阳涿鹿人。做过州刺史、御史中尉等官职,治政严整,执法峻刻,为权豪所惮。他生性好学,历览群书,撰《水经注》40 卷, 是为魏晋时代无名氏所著的《水经》一书所作的注释。《水经》是一部记载全国水道的地理书,记录得非常简略。郦道元收集了有关全国水道的记载以及自己游历各地跋涉山川的见闻为《水经》作注释,对《水经》中的记载加以详细阐明和补充,引书达四百多种。 三、朗读课文,正确把握节奏,感受作品的音韵美1.学生初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初步理解文句。① (2)以小组为单位,解决疑难词句,教师巡视指导。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或教师范读,要求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韵律及情调。 (2)教师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 第1xx, 自/XX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XX月

2020秋 部编八年级语文上册 精排版:三峡(赏析)

《三峡》赏析一 郦道元的《三峡》(选自《水经注》)是一篇著名的山水之作,只用不到区区200字的篇幅,作者描写了三峡错落有致的自然风貌。全文描写随物赋形,动静相生,情景交融,情随景迁,简洁精练,生动传神。 作者用“自三峡七百里中”起笔,既交代了描写对象,又介绍了其总体长度。 接着,作者先写山,用“两岸连山,略无阙处”写山之“连”,“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写山之“高”,又用“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侧面烘托,让人进一步感到三峡的狭窄,寥寥数笔形象地勾勒出三峡磅礴逶迤、雄伟峭拔的整体风貌,使读者很快被三峡的雄险气势所吸引。 水是山的眼睛。作者按自然时令来写水,先写水势最大最急的夏季。用“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正面描写水势之险恶、水位之高、水流之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通过对比、夸张更加突出了夏季江水暴涨后的水流之疾。再写水势减小的春冬,此时的三峡可用一“秀”字概括。“素湍”“绿潭”,两种色彩、两种情态,动静交织,对比鲜明;“怪柏”“悬泉”“瀑布”,也是有静有动、有声有色,山水树木交汇其中,蔚为奇观。“清荣峻茂”一句话四字写四物:“清”字写水,“峻”字写山,“荣”字写柏树,“茂”字写草。“良多趣味”,又掺入了作者的审美意趣,使得诗情画意融为一体。写秋水,作者用一“霜”字暗示,写三峡秋景的清寒,并用猿鸣来烘托萧瑟的秋高,让人不胜凄凉。 作为描写山水之作并非单纯写景色,而是以情托景(如“良多趣味”托出春冬景色之佳,“猿啸”“凄异”托出秋季景色之凉),缘情入景(如开头几句体现了初赏三峡的总体之情,使人顿有雄伟奇险之感,以下再分写时而悚惧,时而欣喜,时而哀凄的四季之情),作者以情而非四季的顺序来布局谋篇。 1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三峡》教案

三峡 ●学习目的: 1、朗读课文,落实字词,疏通文意,熟读成诵。 2、品析课文,展开想像,领略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 3、揣摩课文,品味语言,感受作品创设的意境。 4、在诵读中深入体味作者对三峡独特美的赞赏之情。 ●学习重点: 课文诵读,文意疏通,语言品味,感受体验。 ●学习时间:二课时 ●学习准备:熟读课文,了解大意,扫清文字障碍。 查找有关三峡的资料或图片,查找作者郦道元的有关资料。 ●教学设计: 一、三峡风光,感受引读。 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几幅长江三峡的风景图吧! 同学们,我们看了长江三峡的美景,你有什么感受呢? 是啊,美丽的三峡吸引了多少人为之而摧眉折腰,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尽情描绘,也写不尽长江的俊美。而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就以其精妙的笔法揭开了三峡神秘的面纱,下面就让我们随着作者郦道元的笔端,去游一游那雄伟壮丽的长江三峡吧。(板书课题及作者)作者简介:郦道元,字善长,北魏道元好学,历览奇书,撰注《水经》四十卷,《本志》十三篇。

二、熟读成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 ①教师范读古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 ②学生学读古文,结合书下注释把语句读通顺,注意文中停顿: ③学生放声朗读,体会感受赞美之情。 2、译一译:学生圈点勾画,试译短文。 a略无阙处(毫无)b重岩叠嶂(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c夏水襄陵(漫上)d不见曦月(阳光) e或王命急宣(有时)f虽乘奔御风(这里指飞奔的马) g不以疾也(认为,觉得)h绝周谳多生怪柏(险峻的山崖或山峰) i素湍绿潭(急流的水)j飞漱其间(冲刷) k良多趣味(很)1.属引凄异(连续;延长) m.沿溯阻绝(顺流而下;逆流而上)n.林寒涧肃(寂静) 3、背一背: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试着背诵课文。 4、说一说:读完课文后,同学们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来交流。 三、合作探究,品析美景。 ♂同学们,三峡很美,哪你觉得三峡美在哪里呢?你能用“三峡的____美,你看”的句式说一说吗? 例:三峡的山美,你看,七百里三峡,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天空,挡住阳光。 山——奇险 水——急流回旋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24、诗词五首》教案设计

24诗词五首 1.通读不同体裁的诗歌,体会它不同的韵律特点。 2.结合诗人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3.初步学习品析诗歌中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 第1课时《饮酒》(其五)《春望》 一、导入新课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边塞诗”“咏志诗”等都大放光彩。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的国度,感受诗歌的魅力。 二、教学新课 饮酒(其五) 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朗读诗歌 1.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文学家、诗人。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等。 陶渊明二十九岁时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饮酒》组诗共二十首,

是陶渊明辞官归隐田园后,饮酒即兴所创作的一组五言古诗。此为第五首,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 2.明确诗歌节奏,自由朗读诗歌。 3.请一个学生朗读。 目标导学二:梳理诗意,解说内容 请结合文中注释自译全诗。 提示:住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请问你为什么能够这样呢?(是因为)心灵避离尘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在东篱下采摘菊花,无意中见到南山胜景绝妙。傍晚山色秀丽,飞鸟们一起结伴回巢。这里面有人生的真谛,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目标导学三:深入赏析,把握情感 1.本诗流露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达了诗人厌倦官场腐败,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真意,获得恬静心境的思想感情。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见”字能否改为“望”字?为什么? 明确:“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见”表现的不是诗人对山的有意观望,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的状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而“望”字则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3.“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三峡》知识讲解

《三峡》知识讲解 作者与背景 【高清课堂:“三峡”风光 ppt12 】郦道元( 466 或 472—527),字善长,北魏范阳涿县(今属河 北省)人,我国古代卓越的地理学家、散文家。他一生对我国的自然、地理做了大量的调查、考证和研 究工作,并且撰写了地理巨著——《水经注》,为我国古代的地理科学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高清课堂:“三峡”风光 ppt10 、 11】《水经》是记述我国古代河流水道的地理书,记载河流水道 137 条,共一万余字。郦道元嫌其过于简略,便走遍秦岭淮河以北、长城以南广大地区,进行实地考察, 并收集大量的文物、文献资料,为《水经》作注。《水经注》尽可能详细地记述了河水所经地方的山陵 城邑、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神话传说以及民歌谚语等。文笔简洁,语言生动传神。尤其是描绘山川景 物,有声有色,使读者如临其境。所以,《水经注》不仅是一部研究古代地貌的重要科学专著,而且是 一部具有较高价值的文学著作。 知识积累 重点实词 1. 亭午:正午。 2. 夜分:半夜。 3. 曦.(x ī):日光,这里指太阳。 4. 襄.(xi ā ng ):上。 5. 七百里:约合现在的二百公里。 6. 两岸连山,略无阙 .(qu ē)处:两岸都是相连的高山,没有中断的地方。 7. 沿:顺流而下。 8. 溯.(s ù):逆流而上。 9. 白帝:在现在重庆奉节东。 10. 江陵:即现在湖北江陵。 11. 奔:这里指飞奔的马。 12. 疾:快。 13. 素湍.( tu ān ):白色的急流。 14. 回清:回旋的清波。 15. 绝巘.( y ǎn ):极高的山峰。 16. 飞漱.( sh ù):急流冲荡。 17. 清荣峻茂:水清,树荣(茂盛) ,山高,草盛。 18. 晴初:天刚晴。 19. 霜旦:下霜的早晨。 20. 属.( zh ǔ)引:接连不断。属,动词,连接。引,延长。 21. 巴东:现在重庆东部云阳、奉节、巫山一带。 22. 涧.(ji à n ) 23. 猿.(yu án ) 2. 转:通“啭” ,婉转发声。 (空谷传响,哀转 .久绝) 古今异义 1. 良 古义:的确,实在。 (良.多趣味) 今义:善,好。 2. 或 重点虚词 1. 略无:毫无。 2. 以:及,及于。 通假字 1. 阙:通“缺” ,中断。 略.无.阙处) 不以.疾也) (两岸连山,略无阙 .处)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三峡》练习题 附加答案

《三峡》练习题 一、课文梳理 1、标注字音。 阙()曦()襄()溯()漱() 2、解释划线词语的含义 ..。 略无 ..阙处()或.王命急宣() 属引 ..凄异()良.多趣味() 3、翻译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_____________________(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3)、清荣峻茂,良多趣味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用“/”标出句子的朗读停顿。 (1)、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2)、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二、理解识记 5、《三峡》是____所著的《水经注疏》中的一段。《水经注》是______的著作。 6、《三峡》中突出三峡山势的雄伟峻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 以比喻手法来突出夏季水暴涨后江水湍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表现江水清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总写春冬季的景物特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三、美景品析 7、三峡很美,你觉得三峡美在哪里?你能用“三峡的____美,你看_____”

的句式说一说吗? 示例:三峡的山美,你看七百里三峡,两岸都是连绵的高山,几乎没有中断的地方,重重的悬崖,层层的峭壁,遮蔽天空,挡住阳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这样美的三峡,作者共用一百五十余字就描绘得如此出神入化,其语言之美,其笔法之妙,实在令人称奇。请你说说文章哪些地方写得美,写得妙。(可从语言、结构、描写的角度等方面着手) 示例:语文的描写手法美,下面描写的“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写出了两岸连山,群峰对峙的雄姿。同时又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一句侧面烘托了三峡峰峦绵延,隐天蔽日的山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课外拓展 9、下列几段文字与文中哪些内容相关? (1)、陆游《入蜀记》:“夹江千峰万嶂,有竞起者,有独拔者,有崩欲压者,有危欲坠者,有横裂者,有直坼者,有凸者,有洼者,有罅者,奇怪不可尽状,初冬草木皆青苍不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李白《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杜甫《秋兴八首》:“听猿实下三声泪”;白居易《送萧处士游黔南》:“江从巴峡初成字,猿过巫阳始断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假如你是一个导游,请依据课文内容和的有关材料,写篇400字左右的“三峡风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6课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6课《月光曲》 教学设计(复案) 六年级教研组 教学目标: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以及他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 2、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体会两者相结合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2、贝多芬感情变化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了解贝多芬) 《月光曲》是由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的,你对贝多芬有哪些了解呢?(出示贝多芬名言——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 2、贝多芬是一个伟大的音乐家,他一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优秀的音乐作品,《月光曲》就是其中之一,这首曲子是怎样谱写成的呢?这里面还有一个动人的传说呢。下面就让我们走进两百多年前的莱茵河畔,走进这个动人的传说。 二、新课

1、课前我们读过课文,谁能说说这个传说的主要内容。 2、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的心,激发了他的灵感,让他创作出这传世名曲《月光曲》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到字里行间去寻找原因。 3、生默读勾画,师巡视。 4、汇报交流:是哪段话所描述的情景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读一读。 (1)是兄妹俩的谈话让站在茅屋外的贝多芬听到了,咱们再往具体想一想,你觉得贝多芬听到哪句话时就开始心动了呢?读一读。 (2)(出示句子: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按你的理解来读一读,要能打动贝多芬的心啊! (3)指读,齐读,我们一字一句都要读进贝多芬的心啊! (4)贝多芬是一个伟大的音乐家,他有一颗敏感的心,他往往能从别人的话中听出言外之意,他从这句话中听出了什么呢? (5)既然她那么喜爱音乐,此时贝多芬来到小镇上举行音乐会,那她为什么不去听?读哥哥的话,贝多芬听出了什么? (6)妹妹听出了哥哥的不安之意,她又怎么说?“随便说说”是什么意思?指的是哪句话?姑娘真的是随便说说吗?明明是发自内心的梦寐以求的愿望,那她为什么要淡淡地称作“随便说说”,贝多芬又听出了什么呢?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峡》课文知识点复习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峡》课文知识 点复习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峡》课文知识点复习 第9课《三峡》学常识 郦道元,字善长,北魏地理学家。所撰《水经注》,名为注释《水经》,实则以《水经》为纲,广泛补充发展,自成巨著。 2.文章思想内容 本文以凝练、生动的笔墨,描写出了三峡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景色,同时也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 山的热爱之情。重点字词 字音: 阙(quē)处襄(xiāng)陵属(zhǔ)引沿溯(sù) 飞漱(shù)御(yù)风猿(yuán)鸣曦(xī)月素湍(tuān) 长啸(xiào)郦(lì)道元林寒涧(jiàn)肃重岩叠嶂(zhàng) 通假字: 略无阙处(通“缺”,空隙、缺口。) 古今异义: 或王命急宣(古义:有时。今义:或者。) 虽乘奔御风(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至于夏水襄陵(古义:是两个词,动词“至”和介词“于”。今义:连用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一词多义: 自峡三峡七百里中(介词,在) 自非亭午夜分(连词,假如,如果) 沿溯阻绝(动词,断绝) 绝多生怪柏(形容词,极高的) 衷转久绝(动词,消失) 词类活用: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回清倒影(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 空谷传响(名词作状语,从空旷的山谷) 特殊句式: 省略句: 清荣峻茂(分别省略了主语水、树、山、草) 有时朝发白帝(“白帝”前省略了介词“于”,意思是“从白帝城”)重点问题 (1)作者是怎样抓住特征描写三峡的自然景观的?先总写三峡形貌,接下来分写三峡四季不同的景色。因为三峡的夏天以水为主要特色,故而文章写夏水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乘奔御风,不以疾也”表现长江汹涌澎湃、一泻千里的迅猛;写三峡春冬之景,突出其

八年级上册语文《三峡》教案

八年级上册语文《三峡》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朗读课文,落实字词,理解文意,熟读成诵。 2.品析课文,引导学生领略三峡景色的美。 (二) 能力目标 1.欣赏课文,引导学生揣摩作者笔法之妙。 2.学习本课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手法。 (三)情感目标 揣摩文章的思想感情,让学生了解、热爱祖国美丽的河山 ●教学重点、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三峡的美和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手法。 ●教材分析 《三峡》是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关于三峡的一段注释,同时也是一篇很好的写景散文。课文通过对三峡的山水和一年四季三峡景色的描写,向我们展现了三峡的美丽风光。文章写景生动,用词精准,有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尤其是作者的描写手法以及成功的运用了对偶、夸张、引用等修辞手法和衬托的写作手法,更是令人赞叹。如此雄伟壮丽的奇景,散文家郦道元却仅用了一百五十余字来描绘,且尽传奇神,其笔法令人不能不称奇。在这节课中,我们要用欣赏的眼光来审视评说课文的美。 ●学生情况分析 根据八年级学生的特点和知识结构,学生在理解全文的基本内容上难度不大,但学生在体会三峡的美和领悟作者如何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的手法上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老师把这作为这节课的重点。 ●教学方法 1.诵读法。郦道元的《三峡》抓住了三峡这一自然景观的特点,描绘了三峡不同季节的壮丽景色,语言精美,描写生动。教师可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诵读,在诵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达到熟读成诵2.拓展阅读法。选择与三峡有关的诗文进行拓展阅读,培养学生的比较阅

读能力。 3.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充分体现学生阅读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三峡风光,感受引读。 同学们,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几幅长江三峡的风景图吧! 同学们,我们看了长江三峡的美景,你有什么感受呢? 是啊,美丽的三峡吸引了多少人为之而摧眉折腰,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挥毫泼墨尽情描绘,也写不尽长江的俊美。而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就以其精妙的笔法揭开了三峡神秘的面纱,下面就让我们随着作者郦道元的笔端,去游一游那雄伟壮丽的长江三峡吧。(板书课题及作者) 作者简介:郦道元,字善长,北魏道元好学,历览奇书,撰注《水经》四十卷,《本志》十三篇。 二、熟读成诵,积累理解。 1、读一读: ①教师范读古文,学生按要求在书中画出难读的字词来。 ②学生学读古文,结合书下注释把语句读通顺,注意文中停顿,教师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 第1段,自/三峡七百里中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第2段,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 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第3段,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清/荣/峻/茂 第4段每至/晴初霜旦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③根据朗读提示,学生放声朗读,体会感受赞美之情,努力读出最佳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