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环境伦理思想探析_宋周尧

马克思环境伦理思想探析_宋周尧
马克思环境伦理思想探析_宋周尧

2010年第3期社会主义研究No.3,2010 (总第191期)SOC IALISM STUDIES Serial No.191

马克思主义研究

马克思环境伦理思想探析

宋周尧

=摘要>马克思环境伦理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马克思著作的文本解读,可以看出,马克思对环境伦理的基本理念、基本原则、基本规范都作了深刻阐发。深入研究马克思的环境伦理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及现实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人与社会关系;环境伦理

=中图分类号>A8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4527(2010)03-0001-06

=作者简介>宋周尧(1961-),男,安徽太湖人,中共安徽省委党校理论研究所所长、编审,主要从事环境伦理学、生态文化研究。

一、马克思环境伦理思想形成的基础

1.马克思对十九世纪环境问题的关注思考。从终极的意义上看,任何科学理论的形成,皆发端于对现实问题的思考。马克思环境伦理思想的构建,是马克思对解决十九世纪生态环境问题所作出的伦理回应。从总体上看,环境问题是伴随着近代工业文明的出现而产生的。实际上,在马克思生活的时代,环境问题已经显露,并在局部地区造成了灾难。马克思在其著作中对此作了具体揭示:(1)对土地资源的滥用。马克思指出,十九世纪资本主义农业对土地的利用过程中,已造成了对土地的严重破坏。/资本主义农业的任何进步,都不仅是掠夺劳动者的技巧的进步,而且是掠夺土地技巧的进步,在一定时期内提高土地肥力的任何进步,同时也是破坏土地肥力持久源泉的进步。011881年2月19日马克思在致尼古拉#弗兰策维奇#丹尼尔逊的信中指出:/土地日益贫瘠而且又得不到人造的、植物性的和动物性的肥料等等来补充它必需的成分0。o就土地所有者来说,其/对土地的改良根本没有做一点事情0?土地/作为自然力的王国0,是人类生活最基本的自然条件,对土地资源的破坏和滥用,已危及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2)对森林的滥伐。马克思指出:/文明和产业的整个发展,对森林的破坏从来就起很大的作用,对比之下,对森林的养护和生产,简直不起作用0。?地球/无林化0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它使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如空气、气候不断劣化,造成水土流失和土地的荒芜化。(3)气候变化异常。1876年8月19日马克思在致恩格斯的信中指出: /我们在卡尔斯巴德(这里最近六个星期没有下雨)从各方面听到的和亲身感受的是:热死人!此外还缺水;帖普尔河好像是被谁吸干了。由于两岸树木伐尽,因而造成了一种美妙情况:这条小河在多雨时期(如1872年)就泛滥,在干旱年头就干涸。0?随着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生产的突飞猛进,大量的有害物质向大气中排放,1852年英国的曼切斯特首次出现了酸雨现象。(4)人居环境遭到破坏。英国是近代工业革命的发源地,同时也是当时环境污染最严重的国家。城市里的人居环境日益恶化,/富人搬到爽心悦目的郊外去0,而工人住在/环境最脏,水的供应最不充分最不清洁的地区,如果是在城市的话,阳光和空气也最缺乏。0?/煤铁矿区的中心太恩河畔新堡,是一座仅次于伦敦而居第二位的住宅地狱0,/从光线、空气、空间、清洁各方面来说,简直是不完善和不卫生的真正典型,是任何一个文明国家的耻辱。0?(5)环境破坏已危及人的生命。马克思在谈到1845年至1847年的爱尔兰饥荒时指出: /局部的饥荒常常发生,而1846年的马铃薯病害更引起了全面的饥荒。数以百万计的人饿死。马铃薯病害是地力耗竭的结果,是英国统治的产物。0à可见,环境被污染和破坏,不仅损害了自然生态环境,而且对人的生命健康造成了危害。尽管十九世纪还只是生态环境问题的初发期,但马克思对生态环境

1

被破坏和污染的严重后果深表关切和忧虑,并促动他深入研究人与自然关系,探索消除人与自然对峙的现实路径,马克思的环境伦理思想正是在这样的时代和实践背景下逐步形成并不断丰富完善。

2.马克思对人类生存发展理想状态的探解。马克思的一生及其理论始终充满着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关怀,他视人与自然的和谐融洽为人类生存发展的理想状态之一,从这个层面看,马克思的环境伦理思想,是马克思对人类生存发展理想状态的执著追求及深入探解中所形成的重要理论成果。

应该指出,马克思对人类生存的关怀,对人类生存发展及其理想状态的探解,始终立于对近代工业社会中人的生存状况的分析,对近代工业社会造成的人与人的本质相异化的生存状态的批判,即一种非人存在状态的批判。也就是说,马克思关注的是/现实的人0和人的现实状态。/现实的人0是马克思对人类生存发展理想状态探索的基点,他据此来分析人的生存的现实境遇,提出人类生存发展的美好愿景。立足于/现实的人0,马克思进一步从人与社会的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两个基本层面,来探讨人类生存发展的理想状态,因为人的生命生产过程正是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不断展开和丰富的过程中而实现的,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结构、性状表征显现人的生存发展状态。

从人与社会关系层面看,人作为社会存在物的完整实现,即人的生存发展理想状态的实现,体现为人与社会的融合。马克思认为,人的这种理想的生存状态的实现,依赖/自由人联合体0的生成,即由自由人构成的和谐体的实现。在这一联合体中,社会不再是人的异己物,社会真正成为人的社会,人真正成为社会人。从人与自然关系层面看,人作为自然存在物的完整实现,即人的生存发展理想状态的实现,就是人与自然和谐体的生成和构建,即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协同发展、和谐相处,亦即实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0。á

总之,马克思所期望的人的生存发展的理想状态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状态。那么,如何达至这一理想状态?马克思认为,从社会制度层面来说,必须铲除私有制和异化劳动,因为私有制和异化劳动是造成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相异化的根源。从人类生存发展的实践层面来说,这一理想状态的构建,依赖人本身的积极作为,即人成为健全的利益主体和责任主体。在现实的人与自然关系中,马克思充分肯定人利用自然界的必要性,但同时他又主张人对自然界的利用应具有合理性,这是人作为现实的人应有的/规定、使命、任务0,为此,马克思进一步系统地阐发了他的环境伦理理论。

3.马克思对近代工业社会中物欲主义的分析批判。马克思认为,在近代工业社会里,资本所有者对利益、利润、金钱有着无限的欲望,利润和金钱至上是资本的灵魂,对物质财富的贪求成为资本所有者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对物的贪欲支配着资本所有者的心理、观念及行为,资本所有者的/一切激情和一切活动都必然湮灭在发财欲中。0?笔者根据马克思的分析,将这种物欲至上的价值观念和行为称为物欲主义。物欲主义的本性和实质表现为一种以自我利益为核心,以贪欲为指向的生存价值观,即利己主义的生存价值观。马克思对资本统治下的物欲主义的表征作了深刻揭示:在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方面,/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0 l v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资本用/有用性0来审视、评估和计算自然万物存在的价值,/把物质生产变成在科学的帮助下对自然力的统治。0 l w在生存状态上,资本所有者/变成了物的奴隶。0 l x 马克思指出,物欲主义的盛行造成了对人和自然界的双重贬损,资本对人的奴役与对自然界的奴役是交织在一起的。资本对自然界的贬损表现在:其一,表现在商品生产中资本对自然物的冷漠。资本所有者把追求财富作为其活动的唯一动机时,直接的目的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商品的价值及其表现形式的交换价值。/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性。0 l y在资本所有者眼里,自然界的丰富性被单一化为交换价值。其二,表现为扩大再生产中资本对自然滥用的规模的不断扩大。资本主义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意味着对雇佣劳动者规模的不断扩大,同时也意味着资本对自然统治规模的不断扩大,它使越来越多的自然力和自然物进入生产过程,从而导致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利用,导致自然资源的衰减。例如,在农业生产中,/对地力的剥削和滥用代替了对土地这个人类世世代代共同的永久的财产,,所进行的自觉的合理的经营。0 l z其三,表现为世界贸易中资本对自然的统治由国内扩张到全球。马克思指出,资本对自然的统治掠夺呈现出由区域性向全球性扩张的趋势,/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地区的原料。0 l{从一定意义上说,资本的全球化生产过程,也同时就是资本对自然资源

2

掠夺的全球化过程。

总之,物欲主义颠覆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本真关系,使人和自然以一种异己的片面的方式存在。物欲主义盛行对自然界造成的破坏促动马克思深入思考:在生产的过程中,如何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由此,马克思进一步阐发了内涵丰富的环境伦理思想。

二、马克思环境伦理思想的基本内涵

1.人的自然的本质与自然界的人的本质相统一的环境伦理理念

马克思环境伦理理念的提出,是基于马克思对人与自然万物形成原本的共生共荣的存在同体的分析。在马克思看来,人与自然之间之所以构成原生的共生一体的关系是基于:其一,人与自然万物同根同源。人与自然万物皆为物质世界演进的产物,他否决黑格尔的人和自然界是/绝对观念0的/释放0物的观点,/自然发生说是对创世说的唯一实际的驳斥0。 l|其二,人与自然万物在生存中互依共生。一方面,人作为生命体,/只有凭借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才能表现自己的生命。0 l}自然是人存在的基础,人的生存发展依赖于自然界的发展;另一方面,人的活动对/自在的自然0发生深刻影响,/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按照对自己有用的方式来改变自然物质的形态。0 l~总起来说,人与自然关联一体。其三,人的活动和自然物的生命活动同样受自然生态规律制约。/人和自然界都服从于同样的规律。0 m u人的生存和发展都会受到自然界规律的制约,而这种制约不可以逾越的,从这个层面看,人的生存与自然物的生存具有同一性。基于马克思以上的论述,可见,人与自然万物在生存本体上本来是一种共生共荣的一体关系,但是,在现实的人与自然关系的演进过程中,人与自然的这种本真关系被不断消解,这种消解的力量来自于人,因此,维护人与自然万物之间原生的一体关系便十分必要,这种维护的一个有效路径是诉诸伦理学。马克思进一步认为,恢复人与自然共生一体关系,取决于/人的本质在何种程度上对人说来成了自然的本质,他的人的本性在何种程度上对他来说成了自然。0 m v即实现人的自然的本质与自然界的人的本质相统一。

马克思的人的自然的本质与自然界的人的本质相统一的论断蕴含着深刻的环境伦理取向。人的自然的本质的实现,体现的是人对自然万物的价值关怀,内含对自然具有本身价值或内在价值的认肯,内含着对自然万物具有生存和发展权利的肯定,马克思批判了资本对自然生命物生存和发展的剥夺,指出:/资本剥削土地,剥削地下资源,剥削空气,从而剥削生命的维持和发展的权利。0 m w由此,可以得出一个基本结论,维护自然万物的生存权和发展权是人类应有的道德责任及伦理品性。同时,我们还要看到,马克思关于自然界的人的本质的论断,体现马克思充分肯定人的存在和发展的价值及尊严,马克思/自然界的人的本质0的命题包含着对人本身价值的关怀。总之,人的自然的本质的实现与自然界的人的本质的实现内含着对人的内在价值与自然界的内在价值的认肯及实现,这是马克思环境伦理理念的核心取向。

2.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与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相统一的环境伦理原则

马克思认同恩格斯的如下论断:/明确认识到人和大自然的统一,自由地独立地创造建立在纯人类道德生活关系基础上的新世界0,是/自由人的自觉0和/人类本质的伟大0的体现, m x实现人与大自然的统一,是人类道德生活的基本取向和基本内容,也是人类道德精神的彰显。构建美好的人类新世界,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同愿景。在5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6中,马克思将这一/新世界0理解为共产主义社会,并对这一理想社会的基本特质作出描示:/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0。 m y同时他还指出:/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0。 m z这里,马克思实际上将理想社会看作是万物一体、物我同类的社会,人与自然内在地融为一体,人与自然和合共生,人实现全面发展,自然界复活再生。这样的社会是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都得到倡扬及实现的社会,人显现出崇高的自然主义的伦理品质,自然界的为人本质也得到充分展现。在这里,马克思将完成了的人与自然的本质统一状态,归为自然主义和人道主义的实现,这就是从自然主义、人道主义及其结合的视角来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将人与自然的本质统一同人的道德品格的构造联系起来考察,这样人与自然的关系进入了伦理学的领域,从而拓展了传统伦理学的论域,而这也正是当今环境伦理学的基本取向。在此意义上,可以说马克思是环境伦理学领域的先行者。尽管在现实中,马克思所期望的人与自然实现本质统一的理想社会不可能立即实现,人

3

与自然原本的共生一体的关系难于立即修复,但他所提出的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与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相统一的环境伦理观念,应成为人类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所依循的基本的伦理道德原则。

从马克思论述的意蕴来看,自然主义以自然界的复活和新生为价值取向,它显现的是人对自然的尊重、仁爱、善待、护育的伦理道德品性。实现人与自然的本质统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必须努力培育人的自然主义的伦理精神,确立人对自然的道德责任和义务,并做切实的履行。自然主义伦理的底线要求是,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发展必须保护自然生态系统,认识到良好的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当然,人类在利用自然时难免会伤害到自然生态系统,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害自然环境,因此,人要善于对自然生态系统作及时的修复,对自然生态系统做出补偿。毫无疑问,人通过对自身的需要和利益的限定约束,自觉地维护自然界本身的价值和自然生命的生存发展权,促进自然界进化,这里显现的是人的高尚的环境伦理道德情操。

马克思认为,自然界的人道主义的实现,以人的自然主义的实现为前提和基础。人不对自然讲物道,自然也无以实现它的人道,人类关爱自然,也会为自然所关爱,人护育自然,也会为自然所恩养,被善待的自然界将真正成为人类的家园,成为人类生存发展的守护者。马克思将自然界的这种为人的品格,称为自然界的人道主义。因此,从终极的意义上看,人的福利与自然界的福利、人的发展与自然界的发展是相互贯通的,自然界的人道主义的实现,意味人的自然主义的贯彻,人的自然主义的实现,也就意味着自然界的人道主义的实现。综上所述,在马克思看来,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弘扬人的实现了的自然主义与自然界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相统一的环境伦理原则。

3.人利用自然应遵守的环境伦理规范

(1)善待自然。马克思充分肯定自然界有着本身的价值,即非人属性的价值,亦即一种不依人的需要评判的价值,因而,也就肯定自然万物具有永续存在的权利,由此,马克思进一步提出人不应该蔑视和贬低自然界,人必须尊重自然,善待万物。他指出, /在私有财产和钱的统治下形成的自然观,是对自然界的真正蔑视和实际的贬低。 m{这表明马克思强烈反对资本对自然的轻视和贬损。

马克思认为,既然自然万物具有自由地生存发展的权利,既然人必须尊重自然,善待万物,那么,就必须消除人与自然关系中表现出的歧视性的统治、支配、所有的观念。马克思明确地认为,人与自然万物之间不是一种统治与被统治、支配与被支配、所有与被所有的关系。在1844年发表的5神圣家族6中,马克思指出:/如果说对土地的开垦-创造充分的土地所有权.,那么,这种论断就正是petitio princ-i pii0,即一种逻辑上的错误。 m|在5资本论6中,马克思进一步阐发了他的这一观点。他指出:/从一个较高级的社会经济形态来看,个别人对土地的私有权,和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私有权一样,是十分荒谬的。甚至整个社会,一个民族,以至一切同时存在的社会加在一起,都不是土地的所有者。他们只是土地的占有者,土地的利用者。0 m}可见,马克思强烈地否决荒谬的、虚置的自然所有权的理念。

马克思还指出,尊重自然,善待万物,就必须铲除以蔑视和贬低自然界为特质的异化劳动。异化劳动贬损了自然界,使自然界成为/日益腐败的自然界0。 m~马克思认为,必须消除这一状况。他在论及消灭整个土地私有制时提出,要用合理的方式,/来恢复人与土地的温情脉脉的关系0。 n u养成崇尚自然、赞美天地、关爱万物、敬畏生命的道德情操,具有仁爱、善待自然万物的伦理情怀。

(2)循环生产。马克思明确提出人应该像自然界那样进行生产,即实现循环生产。马克思指出: /人在生产中只能像自然本身那样发挥作用,就是说,只能改变物质的形态。0 n v这里,马克思提出人类可以通过改变物质的形态利用自然,但是,人类的生产应该像自然界自身的生产那样进行。自然界自身的生产以自然物之间相互交换物质和能量而实现自我调节、循环再生、共生进化为基本特征和取向。在自然界自身的生产过程中,自然物没有过度的需求,也没有浪费和污染。在马克思看来,人的生产也要像自然界的生产那样,合理地确定生产的目的和需要的限度,遵循自然生态系统中物质变换的普遍的生态法则,用生态法则来调节、控制人类的生产,人在生产和消费中也应该做到没有浪费和污染。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类生产的取向:人再生产自身和/再生产整个自然界0,人与自然协同发展。

马克思还具体地阐述了内含环境伦理理念的循环生产的内涵和清洁生产的基本要求。他主张在生产过程中,要通过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将生产过程的废弃物减少到最低限度。他说:/把生产排泄物减少到最低限度和把一切进入生产中去的原料和辅助材料的直接利用提到最高限度。0 n w对于生产过程中的

4

废弃物,马克思主张要再利用、再循环。他提出:使/生产废料再转化为一个产业部门或另一个产业部门的新的生产要素0,/通过这个过程,这种所谓的排泄物就再回到生产从而消费(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的循环中0,使/这些废料本身重新成为商业的对象,从而成为新的生产要素。0 n x马克思认为/废料的减少,部分地要取决于使用的机器的质量0。 n y实现排泄物的有效利用,有赖于/机器的改良0、/科技的进步0,以及经济活动方式和人的生活方式的变革,需要确立循环生产、资源持续利用、人们关爱生态环境的伦理道德准则和观念。

(3)节制消费。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存在的浪费现象及其严重危害。马克思指出,在资本所有者看来,自然界不过是有用物,不过是人的生产和生活的消费对象,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浪费了大量的自然资源和生产资料。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自然要素0是/作为资本的无偿的自然力,也就是,作为劳动的无偿的自然生产力加入生产的。0 n z生产过程加入的/自然要素0的无偿性和无代价的特性,使资本所有者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亳无节制而滥采滥用,并推动无节制的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马克思指出:/在社会的以及由生活的自然规律决定的物质变换的过程中造成了一个无法弥补的裂缝,于是就造成了地力的浪费,并且这种浪费通过商业而远及国外。0 n{资本对自然力的滥用,造成了自然资源的锐减,/我们只要想一想决定大部分原料数量的季节的影响,森林、煤矿、铁矿的枯竭等等,就明白了0。 n|

马克思还对如何确立节制消费的理念作了阐述。马克思认为,要消除人对自然资源和生活资料的无节制的耗损,消除利用自然过程中的浪费现象,必须铲除私有制,否决/拥有0式的生产观念和消费观念,确立节制消费的生产观念和消费观念。马克思指出:/人)))这就是私有制的基本前提,进行生产只是为了拥有。生产的目的就是拥有。生产不仅有这样一种功利的目的,而且有一种利己的目的。0 n}拥有式的生产,不以人的合理的需要为目的,而是以对财富的贪婪为目的,以对财富的无限占有为目的,因而这种生产必然会造成人的生存片面化和自然界的贫困化。因此,必须确立以人的合理的需要及消费为尺度和限度的生产观念,消除人对自然的利用中只知道可以用/-一般的需要.来表达的东西0。 n~应该确立基于环境伦理的合理消费观,避免使自然界以/异己的形式、有用的对象的形式,以异化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0 o u

(4)联合利用。马克思阐明了人们联合利用自然的必要性。他指出,近代工业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的对立引致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冲突,而人与自然之间的冲突又加剧了人与人之间的分离。就资本所有者之间的关系来说,他们互为获取高额利润的冷酷的竞争对手,这种竞争造成了对自然资源的无序利用,加剧了对自然环境的践踏。例如:在资本主义农业生产中,对土地的利用呈现出无序状态。1868年3月马克思在致恩格斯的信中指出:/耕作如果自发地进行,而不是有意识地加以控制,接踵而来的就是土地荒芜,像波斯、美索不达米亚等地以及希腊那样0。 o v这里,马克思提出要有计划地有控制地利用土地,避免对土地的滥用。在林业生产中, /无林化0是由林业的资本主义经营造成的。林业生产周期长,利润率低,急功近利的资本不愿造林,只愿伐木。针对这种状况,马克思提出:/漫长的生产时间,从而漫长的资本周转期间,使造林不适合私人经营,因而也不适合资本主义经营。资本主义经营本质上就是私人经营,即使由联合的资本家代替单个资本家,也是如此。0 o w这里可以看出,马克思主张对森林作养护式和协同式的利用。

马克思还就如何联合利用自然作了深刻的阐述。他认为,人与自然的和解依赖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解,自然的解放依赖于人的解放。马克思期望: /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0。 o x在这里,马克思提出,消除人对自然的掠夺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分裂,消除生态环境被破坏和污染的现象,必须/合理地调节0和/共同控制0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而做到/合理地调节0和/共同控制0,就调节和控制的主体来说,必须通过人与人之间矛盾的解决,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协同合作,这是人与自然之间实现合理的物质变换的主体条件。就/合理地调节0和/共同控制0的尺度来说,即按照人类的本性来进行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按照马克思的理解,人类的本性具有两个基本层面:社会本性和自然本性。按照人的社会本性来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核心是使自然向社会生成;按照人的自然本性来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这种物质变换本质上是人与自然的交融和合的过程,即人向自然生成。

5

总之,马克思主张按人的社会本性和自然本性即人的双重本性,来实现人对自然的联合利用、集体利用、公正利用,这是人利用自然应取的伦理道德规范。

三、马克思环境伦理思想的现实价值

马克思环境伦理思想的现实价值集中体现在对今天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从本质上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是社会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良性互动的社会。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以马克思的环境伦理思想为指引,寻求科学的对策。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今天我们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正是100多年前马克思所期望的人与自然的本质统一的社会状态。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将环境友好作为社会的一种基本取向和存在状态,这显然是一种环境伦理道德被倡扬和贯彻的社会状态。环境友好社会中的/友好0内含着环境伦理的取向和诉求。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必然意味着要确立友好型的生态环境价值观即自然价值观、友好型的人与自然关系观,这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观念基础。所谓生态环境价值观或自然价值观,是人们对自然存在的目的及意义所持的基本判断和基本观点,所谓人与自然关系观是指人们在人与自然的互动中所持的基本的价值立场。从根本上来说,生态被破坏、环境被污染、资源被滥用,其深层的根源在于不合理的自然价值观,不合理的人与自然关系的观念。基于马克思对自然价值和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阐述,可以肯定,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所要确立的科学的自然价值观和人与自然关系观的基本内涵是,自然界既具有为人的效用价值,又具有本身的价值;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自然为人与人为自然的互动关系。确立科学的自然价值观和人与自然关系观,必须着力推进生态文化建设,发展生态文化。生态文化是自然文化发展中的新形态和高级形态,它把人类可持续的生存发展和自然界可持续的生存进化作为取向,它否定传统的人支配、统治、控制自然的文化观念,它体现了人与自然关系演进的新要求,因而它是一种先进文化。通过生态文化建设,使科学的自然价值观和人与自然关系观成为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和主流文化观的基本内容,从而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观念基础。

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合理地确立消费取向和消费理念,要按照马克思所提出的即消除/所有、拥有0式的消费方式和理念,确立内含环境伦理取向的消费方式。这一消费方式的核心内含是,主张适度消费。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倡导适度消费的理念和行为。所谓适度消费,就是满足人的基本的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消费,即一种维持和促进生命健康的消费,所谓过度消费是指一种超越了合理需求的消费。这种过度消费方式以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为人生的价值取向,这种消费理念以人的自我利益为至上追求,而毫不顾及消费行为的后果和影响,这里,消费具有奢侈性、物欲性的特征。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物欲主义的泛滥不仅损害了消费者本身的身心健康,而且对自然和社会带来灾难性的影响。总之,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必须改变奢侈性、炫耀性的消费方式,建立一种适度消费、节约型的消费方式,着力培育和确立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爱惜自然资源的消费伦理自律。

注释

1?? l~ n v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6,第23卷,人民出版社, 1972年版,第552、721、726、87、56页。

o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6,第35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419页。

? l z m w m} n w n x n y n z n{ n| o x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6,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3、916、872、875、118、95、118、840、916、289、926-927页。

? o w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6,第2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72、42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6,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25页。

à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6,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版,第638页。

á? l y l| l} m v m y m z m~ n u n} n~ o u马克思:5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6,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77、92、83、86、124、

76、77、79、91、43、168、84、84页。

l v l{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6,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53、254页。

l w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6,第9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252页。

l x m x m{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6,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664、650、448页。

m u m|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6,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64、58页。

o v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6,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第53页。

[责任编辑王建国]

6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及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及当代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产生的历史渊源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对现实社会的理性思考。从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下半叶,以人类运用技术控制和改造自然为特征的工业文明时代到来,英国率先开启了工业革命,从此使人类生产由工厂手工业向机器化生产进军,它打破了数千年来以自然生产力为主导的农业文明体系,使社会生产力得到前所未有的快速提高。 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城市化进程步伐加快,工业文明一些内在的弊端不断显现出来,生活垃圾和工业垃圾等废品给新兴工业城市的生态环境带来了空前的压力。恩格斯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中描述到:“到处都是弥漫着浓浓煤烟”,“肮脏的大杂院”,“难看的城市”,生活富裕的资本家会为自己建造花园式的别墅,然而工人们不得不生活在混乱、肮脏、令人发呕的环境当中。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基础就是建立在人和人之间及人和自然之间的对立的社会现实之上,是从工业革命时期开始的。 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马克思恩格斯在亲眼目睹了资本主义工业化给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的重大危害之后,分析了资本主义工业化所导致的近代环境污染的发生过程、涉及领域及其所造成的危害等一系列问题。马克思披露: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家为了减少成本,占用工人的劳动时间,让工人在条件非常恶劣的环境中工作以榨取劳动价值。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是用生产技术去剥削并向自然无限制的索取,在对自然造成严重破坏的同时,也危害了人类的生存环境。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快速发展,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更加恶化。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制度的层面上批判了资本主义现有的生产方式,使我们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目的,意识到环境问题的根源。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产生的理论渊源。 对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思想的批判。马克思早期受黑格尔的影响,黑格尔的思想秉承了其客观唯心主义的特点,对自我意识比较重视,认为自然是“绝对精神”自我异化的产物,力图用自我意识来解释自然。即“自然是作为他在形式中的理念产生出来的。”[1]马克思主义对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思想的批判主要集中于对其抽象的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上,黑格尔抛开人及人类社会的抽象谈自然,认为自然是抽象思维的自我丧失,把自然界引向客观唯心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概述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概述 发表时间:2016-10-26T14:16:18.217Z 来源:《文化研究》2016年7月作者:姜其沅[导读] 1869 年生物学家海克尔的《有机体普遍形态学》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生态学”这一概念。 中共莱州市委党校山东 261400 1869 年生物学家海克尔的《有机体普遍形态学》一书中第一次提出了“生态学”这一概念,书中对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观点加以批判、修正和扬弃,倡导建立关注人类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生态伦理学。此后,现代人类中心主义观念和形态的环境伦理学等理论相继提出。在关于如何正确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基本问题上,前者是以自然界和生态环境本身为核心价值的生态中心主义,后者则是以人类自身利益为核心价值的人类中心主义。在人类中心主义的重要主要流派之中,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自然学说就是其中之一。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之时,是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1] 因此,尽管他们没有专门和系统地阐述过生态观,但由于理论的内在逻辑,当他们在阐述自然观和实践观以及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社会进行批判性考察中,就包含着关于生态问题的大量论述,即有丰富的生态思想。[2] 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生态”或“生态问题”这些概念范畴,但他们对人与自然关系这一基本、核心命题进行了详细充分的论证,反映出他们对生态问题有着独到精辟的见解,赋予深刻的生态哲学思想。马克思、恩格斯毕生都在关注和研究实现人类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一伟大命题,对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形成了丰富且较为系统的社会生态学和人类生态学思想。其中涉及到了人与自然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等研究层面。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无疑包含了丰富的生态思想,可以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生态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自然观。 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自然存在物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实践出发,论证了人之所以为人的客观真实存在,阐述了人与自然界的本真关系和人应当以“实践精神”反作用于自然。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人与自然二者之间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人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作为自然存在物,人是自然界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自然属性是人类的首要属性,人类离不开自然界, 要靠自然界来维系生存。关于这一点,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一书中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 是在他们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其次,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 。马克思说:人作为自然存在物在进行自己的对象性的活动, 他“本来就是自然界”, 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但这并不代表人对自然是一种被动的、原始性的服从关系, 而是人类可以基于社会一定阶段的生产力水平对自然界进行反作用,自觉或不自觉地通过实践活动建立对自然界的自由态度,这意味在我们“参与”自然的同时,可以成为自然的占有者和改造者。但这种占有并不是随意的,而是建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的占有和改造。因为人类始终要“寓于”自然之中,总是以实践的方式与所交往的自然界相亲熟。人与自然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写到,自然界是“感性的外部世界”,给人提供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料和进行劳动的生产资料。人类一旦离开这一“外部世界”、“感性自然界”那么一切的物质生产活动便无从进行,人类的生命便也终止了,人类的文明便无法延续。作为“外部世界”、“感性自然界”的自然,主要表现为人类从事物质生产活动的自然条件、自然场所,或者说劳动要素。但这种自然,是统一人的活动、人的劳动改造的自然,表现为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要素的自然, 不仅仅作为劳动过程中的几个分开并列的单独要素。自然渗透在劳动活动的各个环节,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者和整个劳动过程之中。“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是表现为这样的普遍性,他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材料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3] 二、劳动是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中介 劳动是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中介和桥梁,是马克思生态思想的逻辑起点。正如马克思所说: “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至于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类本身。”[4]人类通过实践劳动不断改变、利用甚至是支配自然界,使原本的自然界深深烙上了人类活动的印记。改造自然的同时,人类也完善了自身。人与自然二者双向互动,相互促进,人类在劳动中不断得到强化,生产出代表更高生产力水平的劳动工具,促使自然界的加速变化。在贪婪的欲望和短期利润驱动下的,人类对自然界开始了单方面的征服,为了最大限度地追求价值利益,无限度向自然界一位索取。这种不顾人的持续健康、环境的持续清洁和资源的永续利用的异化劳动,造成了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扭曲,扰乱了自然界物质的正常循环。 特别是从第二次科技革命之后,在资本主义制度条件下,对自然界的破坏性更突出地体现在人的异化劳动中,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表现出反自然、反人类的一面。劳动者与自己所从事的劳动异化,改造自然的劳动同时也是破坏自然的过程,造福人类的同时也是危害人类自身持续发展的过程。人类在改造、利用自然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开始征服自然,而这种不尊重客观规律的征服,最终必然导致被自然所征服,由征服者变成被征服者。面对工业文明基础上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类自身的对立统一,人们逐步意识到必须能动地回归到人与自然良性互动、和谐发展的关系中去。正如马克思指出,“我们必须时时记住: 我们统治自然界, 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 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 人类改造自然每一个目标的实现,都建立在对客观自然规律的认识和利用之上。而实践活动愈是深入,认识规律的难度也就愈大。就像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道:“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因此,我们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对自然规律的认识,尊重和利用自然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不断向纵深发展。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 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416 [2] 李崇富.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及其现实意义[J]. 湖南社会科学,2011(1):15-21 [3]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 人民版社2009年版:161 [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 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559-560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思想摘自:《生态文明与马克思主义》: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第1版(2008年10月1日) 马克思.资本论(第 3卷)[M].人民出版社,197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人民出版社,1976.120、9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5:517、51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M].人民出版社,1976:251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足以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为中心内容,以实践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为逻辑起点的科学体系。它揭示了自然与人、自然与社会、自然与历史之问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是解决人类生态问题的重要哲学依据。生态文明是人们在改造客观物质世界时,不断克服改造过程中的负面效应,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建设有序的生态运行机制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方面的总和。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内容十分丰富,其中,实践的观点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是全部生态文明理论的逻辑起点和哲学基础。 马克思关于生态文明的哲学内涵:与人类相对应的是自然,与个人相对应的是外部世界,它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马克思把唯物主义贯彻到社会历史领域,他从社会基本矛盾中把握生态问题,从生产方式的角度考察生态文明,得出了要在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上实现生态文明的科学结论。马克思认为,只有发展生产力,发展科学技术,才能解决人与自然相冲突的问题,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生态文明。 然而,在当今世界,处处可见人类破坏自然界的痕迹。如大气污染、臭氧层遭到严重破坏、森林被砍伐、大片的土地荒漠化、江河湖海被严重污染、野生物大量灭绝等等! 针对现在的环境越来越恶化,让人不得不想到2012这部灾难片,由于人类无止境的开发资源,导致地球的地壳越来越薄!由于人类无止境的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而获取更好生存!于是地震火山爆发旱灾水灾一个一个到来!最后人们将为他们之前种下的果付出毁灭的代价!纵观整个历史的发展,人们由最先的崇拜自然到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人类从远古人猿进化到现代的人类,除了体型身材上的变化,思想和智力也有了飞跃发展,人们开始明白利用自然赋予他们的资源可以创造财富,于是个人富裕了,地区富裕了,国家强盛了,人们开始更疯狂的开采资源,满足自己物质上的需求,渐渐的森林变少了,水源变少了,动植物灭绝了,不再有明显的四季,南极北极的冰川开始融化,不久的将来,虽然2012年世界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太阳风暴袭击地球,但是持续的环境恶化是推动世界灭亡的一个,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起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消除了 马克思的生态世界观的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对当今人类消除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深刻的启示。 第一,,马克思的生态世界观认为,一方面人类属于物质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人也是一种自然存在物,另一方面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材料”,变成了“人的无机的身体”,从而两者原本非但不冲突,而且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人与自然界中的其他存在物的关系是伙伴关系,它们之间是完全平等的。理想的社会应当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马克思所说的理想社会不仅是一个人道主义的社会,而且也是一个自然主义的社会。把自然主义作为共产主义的一个主要特征,强调共产主义就是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的有机结合,是马克思的生态世界观的最根本之处。 第二,马克思的生态世界观使我们充分认识到生态危机的本质,充分认识到生态危机对我们人类的危害的严重性。也就是说,马克思的生态世界观将使我们人类充分认识到人类社会究竟能否继续下去,就取决于当今人类能否跨过生态危机这个坎。按照马克思的论述,生态

马克思的生态哲学思想及其时代价值

马克思的生态哲学思想及其时代价值 近代西方工业革命引发了人类社会及生产力的空前发展,巨大的 社会变革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同时也使人与自然的关系出 现了带有风险性的深层次变化。以现代主义作为代表的资本主义的生产力革命是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形成和发展的重要社会历史基础,同时,马克思在研究和批判那个时代有关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思想过程中,经过反复批判与创新发展形成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认识,揭 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造成人和自然关系出现异化的根本原因,形 成了以历史唯物主义为主旨内涵的生态哲学思想。马克思深刻洞见人类社会发展的命运走向,从总体性视角出发,鲜明地指出了资本主义 私有制对人与自然环境和谐关系的破坏,从人与自然合理的生态哲学 视角深刻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较之资本主义的优越性,为无 产阶级探寻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发展道路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观点与 方法论,更为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指明了正确的 方向。本文研究的目的在于探寻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的内在逻辑,并 总结其价值所在。从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形成的历史环境成果及思想,剖析马克思关于生态问题的思想精髓,解读其生态哲学思想的基本内 涵及理论意义,全面把握马克思的生态哲学思想的时代价值,最终得 出结论、获得启迪。研究认为,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增强了生态哲学 思想的理论深度,为新时代美丽中国的建设指明了方向,并从哲学视 角上为解决生态危机提供了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研究从马克思的实践理论出发,分析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对人与社会及自然关系统一、

生产实践以及精神文化创造的启示,继而从经济、生态、文化等多方面提出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向生态治理、生态文化建设等实践的转化措施,论述了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对人与社会及自然关系统一思想的实践引领,分析了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的生产实践转化,继而以科学合理的哲学分析结果助力美丽中国的建设。

、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论对生态文明建设

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论 与生态文明建设 摘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全球乃至中国都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 国内学界从马克思的实践观、生态哲学、自然观等方面多角度对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理论进行了研究,发表了许多文章和专著。这些都是可喜的理论成果,对建设生态文明无疑具有丰富的理论指导作用。基于上面的原因,我产生了系统分析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理论的想法,从而为当前我国建设生态文明提供理论支撑,为“可持续发展观”提供马克思主义哲学依据。[1][2]另外,马克思人与自然关系理论是马克思自然观的基础,它对解决我国生态危机乃至破解全球性生态困局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第一,马克思的人与自然关系理论可以为人类解决当前的生态困境提供一种理论选择。第二,马克思的自然观里强调“人与人的和解”是“人与自然的和解”的前提条件。这对于我国当前阶段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因此,为了更好地建设生态文明以及改革成功,我们必须从我国的现实国情出发,加强相关理论的研究,以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指导需求。把马克思的人与自然

关系理论中国化,用来指导我国的生态文明实践,这不但是一种理论综合创新的行为,也是我们中国人民面对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对自身的挑战必须做出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明智选择。因此,我认为,以马克思的人与自然关系理论为理论根源来探讨生态文明的建设和实践问题,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关键字】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实践问题生态危机 以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理论为指导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社会 1.改变天人对立的旧文明自然观树立生态文明的自然观 要真正做到保护环境首先就要从思想意识上改变人类以往控制自然征服自然的态度,认清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中的错位与失衡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要改变以往把自然当成人类可以随意征服的对象的思维方式摆正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的不断恶化从价值观角度研究追其根源是与一直以来主导人类思维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息息相关的所谓的人类中心主义。它认为人作为自然进化的最高产物应以自己特有的视角,来改造自然人在万物中处于主体地位这种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凸显了人在自然中的主体地位作为主体的人以理性为尺度为世界制订了一系列形而上学的法则来主宰和统治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导致了人与自然的对立这种人与自然对立的价值观是当今人类生存环境受到严重破坏的根源之一。 [3] 其实人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人存在于自然之中而不是之外,恩格斯说我们必须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内容及其启示

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内容及其启示 本文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进行了概述,分析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现实意义,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发展低碳经济;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标签: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生态文明;环境问题;自然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一直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在对待中国环境问题,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在面对环境污染、能源紧缺、全球变暖以及雾霾等问题时,以阐述自然与人类发展命运的关系问题为重点的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成为了寻找解决问题的一剂良方。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概述 在马克思主义思想之中,人与自然两者之间是互相依存、互相联系的统一关系。自然是人类活动的必然场所,人对自然具有依赖性,人类自身也是自然的组成部分。人类具有改变自然的能力,但应该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人类是自然发展的客观产物,是自然界的重要元素,人类既是自然的存在物,又在一定程度上凌驾在自然之上。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原理中,突出强调了在自然界中的劳动对象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意义。自然为人类提供了重要的生产资料,人类的生存以及发展,必须与自然紧紧相依。 在马克思理论中,自然是独立的客观存在,人类依赖自然而生存、发展。但是,人类是自然的主要认识主体,并且随着人类对自然认识的不断深入,其改造自然以及利用自然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同时,随着人类科技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其改造自然的速度以及范围在不断的扩大。简单来说,就是自然在改造人类的同时,人类也在不断的改造着自然,二者是有机的相互关系。 人类生存、发展的两大基本关系,一种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另一种就是人与之人之间的物质关系。[1]其中,人与自然二者之间是互相制约、互相依存的辩证关系,也可以理解为在不断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社会关系,这种关系是人类能够实现生活、生产的基础。现阶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种生态环境问题已经表现的越来越严重,这是人与自然关系恶化,以至互相伤害的结果。要想解决这一问题,必然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对人类的生产生活要素进行合理的规划,缓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推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现实意义 正如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所论述的那样,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科学技术在进步,对自然的认识在深入,改造自然以及利用自然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一方面,为人类带来了更多的财富,丰富了人力的生存以及发展资源;另一方面,导致了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恶化,造成了生态破坏、环境污染、能源紧缺等一系列

浅述马克思主义相关的生态哲学思想

浅述马克思主义相关的生态哲学思想 摘要:近年来,生态问题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世界各国也在积极探索环境问题的成因和解决方法,马克思主义再次受到人们的关注,马克思恩格斯十分具有前瞻性的察觉到生态问题并进行了思考,此外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和对资本的阐述也有助于我们理解生态危机。本文联系当今环境现状,探索马克思主义中的生态哲学思想,并试图从马克思主义角度理解环境问题。 关键词:生态思想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背景简介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在工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航空航天、计算机、医疗、大规模生产等方面快速发展,人口数量也有显著增长,实现了经济高度繁荣,物质高度丰富,推动人类文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以征服自然为手段获取的成功却付出了牺牲自然的代价,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问题逐渐凸显,伴随着这些巨大的进步的是不再蔚蓝的天空,而是漫天的雾霾;不再清澈的河流,而是漂浮着垃圾、散发着刺激性气味的水沟;不再成荫的树林,而是黄沙肆虐的沙漠。由于人口激增和城市膨胀,过度消耗资源和大量排放污染物,地球上最重要、最宝贵的自然资源遗产出现了巨大赤字,生存环境普遍恶化,开始出现诸如粮食短缺、资源枯竭、土地沙漠化、森林覆盖率降低、生物多样性锐减、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腐蚀、有毒废料全球转移等问题。生态问题具有全球化、发展迅速、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等特点,因此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反思,生态主义思潮逐渐兴起,出现了各式各样的绿色理论,人们意识到超越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建设一个人与人之间公正、公平,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世界新秩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已经成为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在这种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由于其具有的社会批判特征和独特的历史地位而成为了人们寻找环境问题解决方案的重要思想来源,马克思主义被从生态哲学角度重新解读。全面树立和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并且这有利于探究在时代问题下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也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繁荣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建设的重要途径。 二、马克思恩格斯有关生态问题的思想 虽然马克思恩格斯没有就环境问题进行系统的论述,但他们的思想中包含有环境保护的观点,他们的著作中已包含了深刻的生态理论,这些生态哲学思想不是即兴的、孤立的,而是贯穿于马克思恩格斯一生的思想中,而且这些思想对于马克思恩格斯有关世界历史观点以及对资本主义的分 析都起到了一定作用。马克思曾指出,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自然条件所能提供的东西往往随着由社会条件决定的生产率的提高而 相应的减少”,“文明和产业的整个发展,对森林的破坏从来就起很大的作用,对比之下,对森林的护养和生产,简直不起作用”。1839年3月,

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

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蕴作者:万浩然 来源:《学理论·下》2019年第10期 摘要:在时代要求呼唤下,人民的需求呈现多样性特征,表现出对美好生活及美好生态文明的需求。为此,我国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以人民为中心,从人民的需求出发,对生态文明建设高度重视,并在实践中,结合具体实际,为解决生态文明问题,在生态保护、治理和防护方面提出来一系列新理念、新方法,深刻地回应了新时代条件下,中国为什么要建设、发展什么样的以及怎样更好地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这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科学理论指导下,结合当下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具体情况产生的顺应时代要求的科学理论。对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进行系统地学习和探究,对于加快新时代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完善生态文明体制机制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关键词:生态文明思想;生态保护;生态治理;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9)10-0059-03 经过四十年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物质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下,人民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在新时代的环境下,人民对于生活有了更高层次的需求,不仅仅满足于普通的温饱,表现出了对美好生活及美好生态文明的需求。然而,生产力和科技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使得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出现了诸多问题。而现如今,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关键因素,使得各国逐渐开始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并积极谋求最优化的治理方案。党中央对此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体系,形成“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党的十九大报告再一次指出,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國。基于此,以马克思、恩格斯的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来指导新时代下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是我国解决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对于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内涵 (一)立足点是人与自然是统一的自然观 新时代的生态文明观指出,人是从自然中脱胎而来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体,人的生活和生存离不开自然,自然为人类提供了生存和生活的物质资料以及生产场所,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人的发展受到自然的制约,但是,人类具有主观能动性,这就决定了人类对于自然有一种主观支配意愿,这在一定程度上滋生了人类征服自然的思想。经过我们多年的实践,我们发现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以人类统治自然,征服自然为主的纯粹的对立关系,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对立统一关系,一方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主要内容及其评价 一、马克思生态观主要内容 人与自然有着内在的统一性,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人类对自然界有依赖性,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活动的基础;人是自然界的产物和组成部分。但人又是社会存在物,具有高于自然物质的社会本质。这集中表现在人具有理性、道德和劳动的能力表现在人们之间通过语言中介沟通与交往,表现在人生产与生活于一定的社会关系中。作为劳动存在物、理性存在物、道德存在物和语言存在物的人,不仅具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而且具有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这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本点。 1、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 (1)、自然界的客观性与人类对自然界的依赖性 首先,人是自然的存在物,人类是自然界的产物和一部分,马克思关于人的自然的本质的立场,即把人看作自然存在物,同时又受到外部自然的限制。同时,人类社会是自然界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也不是从来就有的,人类也是地球环境演化的产物,人是自然之子。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也曾经说道: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在这里,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人本身与自然的关系,不能把自己凌驾于自然之上。其次,自然界具有独立于人的意识的客观性,遵循自己的客观规律。有自觉意识的人虽然能够通过认识和实践改造自然,但这并不表明自然界的存在依赖于人的认识和实践,因为人的实践改变的仅仅是自然界物质运动的形式和自然规律起作用的条件和特点,而不能创造自然物质及其规律。再次,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物质资料的来源。马克思在肯定古典经济学关于劳动创造价值的原理的同时,也强调作为劳动对象的自然界在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中的地位。一方面,自然界为人类的生产提供生产资料,因为“自然界、外部的感性世界是劳动者用来实现他的劳动,在其中展开他的劳动活动,用它并借助于它来进行生产的材料。”另一方面,自然为人类的生活提供生活资料,人类离不开自然界,必须依靠自然界而生活。 (2)、人类的主体性与人类对自然的改造性 马克思、恩格斯明确肯定自然界的客观独立性和人对自然界的依赖性,但他们从来没有否认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认识主体、实践主体和价值主体地位。在他们看来,自从人类文明产生以来,自然界就不断地从独立的自在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能力的不断增强,自然界的这种人化的速度不断加快,范围不断扩大。人化自然的迅速扩展决定了自然的存在方式和人类认识自然的方式也会随之发生深刻变化。 (3)、劳动:人与自然对立统一的基础 人是如何与自然界实现联系的呢?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生产实践是人与自然辩证统一的基础,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钥匙和关键所在。生产劳动是人的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形式。然而,人类劳动实践不能随心所欲,要受到自然界客观规律的制约。就是说,生产劳动作为人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活动,体现了主体性与客观性、能动性与受动性、事实性与价值性的统一。在这里,马克思实际上是对物质生产劳动做了生态化的理解,揭示了人类劳动的本质,体现了马

自然辩证法论文-马克思自然生态观

姓名:单佳 学号:20120035 专业:动力工程 马克思主义自然生态观内容以及对它的评价 摘要:马克思主义自然生态观的理论体系中深入全面阐述了人、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深入解读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思想,对于解决当下生态危机,以及建立和谐的生态文明社会有着非常现实且有效的重大指导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自然生态观 生态文明 和谐社会 马克思主义自然生态观要求人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爱护自然,保护环境,人类在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更好的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自然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同时又不损害后代人的利益,否则将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自然生态观的主线。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自然生态观的基本内涵,阐发马克思主义自然生态观的内蕴与价值取向,对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能够提供理论支撑。 一、马克思主义自然生态观的主要内容 1、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 首先,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和高度发展的产物,人高于自然,但人却来自于自然并且只能在自然中生存发展。恩格斯指出:“我们必须时时记住: 我们统治自然, 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一样, 决不像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这决定了人与自然本质上是统一的。马克思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对此马克思说:“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恩格斯也说过:“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马克思指出:“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也就是说,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不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不是纯粹的消费与被消费的关系,而是休戚相关、互利共生的有机整体。马克思认为人类是自然界中的一员,而非外来的征服者。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而非单纯的改造对象。 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界,人的精神生活的充实和物质生活的满足都以自然为基础。为了生存,人必须从自然界中获取生产生活资料。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人们就什么也不能创造。马克思说:“人和动物一样,靠无机界生活,而人比动物越有普遍性,人赖以生活的无机界的范围就越广阔。从理论上讲,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象。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象,都是艺术的一部分。是人类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事先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粮食。”马克思把自然界称为“感性的外部世界”,自然界是人类精神活动产生的源泉。认为它给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生活资料、生存环境和进行生产劳动的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场所。人类在生产中经过人与自然的物质、能量变换,把自然这个无机的身体部分地变成了自己有机的身体,维系和延伸着人类的物理存在。马克思说:“自然界一方面在这样的意义上给劳动提供生产资料即没有劳动加工的对象,劳动就不能存在;另一方面,自然界也在

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生态思想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生态思想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摘要: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内涵丰富,其阐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这些思想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有利于进一步调控我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对走可持续发展的建设路线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生态思想;生态文明;文明建设 步入21世纪,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态环境亦在人们的活动中发生了改变,全球气候变化、资源紧张、物种减少等生态问题频现,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人类开始反思与自然的关系,尤其,我国30年的经济高速发展后,生态问题成了制约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马克思主义蕴含着对人类命运、人类解放的极大关切,同时包含着有关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思想,因此,深刻挖掘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对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深刻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生态思想的主要内容 人与自然两者之间表现为内在的统一关系,同时两者及时相互联系又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在马克思看来,人类对于自然有着依赖性,自然界为人类生存及活动提供必要的场所,人类是自然界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人同时是社会的产物,具有高于自然物质的社会属性,其表现形式为理性、道德和劳动生产能力,人类不但具有改变自然界的能力,同时人类应该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的职责,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马克思生态观的核心理念。 1、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 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界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马克思认为人虽然是自然存在物,但是人又是凌驾于自然之上的。马克思在肯定古典经济学有关劳动创造价值原理的同时,也强调了劳动对象在自然界中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地位,自然界为人类提供了必备的生存

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认识 摘要:自从出现了人类,并且随着人类的进步,逐步形成了以人与自然辩证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社会制度与生态问题等思想为主要内容的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当今社会,由于一些人与自然的不合理发展,尤其是人类改造自然的不合理,导致了严重的生态不平衡,如人口过剩、资源短缺、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从而影响到了社会会经济的发展与人类生活的提高。在此时,认真解读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自然观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先进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生态文明; Abstract:Since human beings began to appear and as human progress,thus formed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o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 between human beings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and society, social systems and ecological problems, such as thinking of the main contents of the ecological concept of Marxism. Nowadays, due to some of the unreasonable development of man and nature, especially theunreasonable human transform nature, led to a serious ecological imbalance, such as overpopulation, shortage of resource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is more and more serious, which affected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econom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human life. At this time, Marx and Engels read carefully the

(完整版)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观点及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启示

试述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观点及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启事? 近一个世纪以来,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工业文明所造成的环境污染、资源短缺、气候变暖、物种减少等全球性环境问题也日渐突出。人类终于认识到,发展生产力是必要的,但决不能破坏自然平衡,不能一味地向自然索取,而必须保护环境,保持生态平衡。生态问题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重点,世界各国也开始致力于生态文明建设。 一、 生态文明理念的发展 生态文明,是继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出现的一种新的文明形式。它的主旨是尊重和保护生态环境,依据是可持续发展,着眼点是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这种文明观强调人的自觉和自律以及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和谐共生。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文明是相对于“野蛮”而言的。从生产水平的角度来看,在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的情况下,人类对物质生活的追求总是占第一位的,面向自然的无限度的索求是合法的人类活动,所谓“物质中心”的观念也就无可厚非了。然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科学技术发展所产生的环境问题带给人们的灾难性的惩罚,终于 唤起了人们的“生态文明”意识。1972年6月,联合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有史以来第一次“人类与环境会议”,讨论并通过了著名的《人类环境宣言》,从而揭开了全人类共 同保护环境的序幕。1983年11月,联合国成立了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并于1987年正式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模式。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21世纪议程》,更是高度凝结了当代人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认识。直到最近有192个国家参与召开的旨在讨应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全球行动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至此,生态文明理念已经成为世界人民的共识。人类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迫使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反思我们的自然观,从理论层面上寻找解决生态问题的良策。 对生态问题和生态文明的研究随之成为学术界的热门话题。 迄今为止,人们就生态文明的认识基本达成一致,世界各国都致力于环境保护以求缓解或解决生态问题。但是,相比之下,从哲学层面,特别是从马克 思主义自然观哲学的角度对生态问题进行探讨的研究还比较薄弱。 二、 解读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生态哲学意蕴 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并没有直接使用生态文明这一词语,但是马思主义的自然观以实践为出发点,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既肯定自然

关于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的几个问题

2004年第1期青海社会科学2004年1月 N o.1,2004Q inghai Social Sciences Jan1,2004 关于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的几个问题 张秀芹 【摘要】 本文通过考察马克思的文本及其生活时代的生态状况,来挖掘和研究马克思有关生态哲学的思想。本文认为马克思有关生态哲学的思想是丰富而深刻的,但马克思生态哲学思想不是直白的,而是隐含和遮蔽的,因此挖掘研究马克思这方面的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马克思;生态哲学;人与自然的关系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2338(2004)01—0067—05 马克思生活时代的生态状况 要考察马克思的生态哲学思想,首先有必要考察马克思时代的生态现实。在马克思生活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成为社会最突出的问题,它压倒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和矛盾,但后者依然与前者在时空上并存着。当时,生态环境危机虽没有全面表现出来,但已初见端倪,,许多与马克思同时代的人看到了这一点,他们详尽地描述了恶化了的生态环境,并表达了对人类未来命运的隐忧。 美国人乔治?P?马什(Geo rge Perk in s M arsh,1801-1882)在其《人与自然》一书中首次详尽描述了人类文明对自然的破坏性影响。[1]人类破坏的范围极大,在一定历史时期曾因水草丰美、绿树成荫和土地肥沃而著称的小亚细亚、北美和希腊的部分地区,甚至欧洲阿尔卑斯山的部分地区都被破坏得荒芜不堪,植物干枯,动物灭绝,几乎象月球一样死寂了。人类的行为扰乱打破了自然建立在有机界和无机界之间的联系和平衡,自然自身报复入侵者,把满目荒凉和疮痍呈现给人们,让破坏性的力量恣意横行。[2]人们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破坏性行为,“但甚至是现在,我们还正在拆卸我们住所的地板、壁板和门窗以获得取暖和煮饭的燃料”[3]。要恢复自然的丰饶、平衡与和谐需要变革,这种变革必须是在政治领域和道德领域实现的伟大革命。[4] 与此同时,德国人卡尔?弗腊斯(Karl F raas)也在积极地倡导国家要保护森林[5]。卡尔?弗腊斯是一个知识渊博的人,他考察了人类活动和农业耕作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其著作《各个时代的气候和植物界》一书的结论就是:人类在同自然打交道时,如果不是有意识地加以控制,接踵而来的就是土地的荒芜。马克思对卡尔?弗腊斯非常感兴趣,称他是“达尔文以前的达尔文主义者”,是一个有“不自觉社会主义倾向”的人,“具有德国人的那种奇特有趣的特点”;并把弗腊斯的著作《各个时代的气候和植物界》与《农业史》推荐给恩格斯。[6]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就利用了弗腊斯的思想,描绘了人与自然的矛盾:人破坏性地影响了自然,自然反过来报复人类。恩格斯告诫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想得到耕地,把森林都砍完了,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成为荒芜不毛之地,因为他们使这些地方失去了森林,也失去了积聚和贮存水分的中心。阿尔卑斯山的意大利人,在山南坡砍光了在北坡被十分细心地保护的松林,他们没有预料到,这样一来,他们把他们区域里的高山畜牧业的基础给摧毁了;他们更没有预料到,他们这样做,竟使山泉在一年中的大 【作者简介】 张秀芹,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

马克思主义相关的生态哲学思想

2019.04 1 背景简介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以征服自然为手段获取了巨大的成功,同时也付出了牺牲自然的代价,人类活动造成的环境问题逐渐凸显,漫天的雾霾、漂浮着垃圾、散发着刺激性气味的河流,还有黄沙肆虐的沙漠,生存环境普遍恶化。生态问题具有全球化、发展迅速、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影响等特点,因此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反思,生态主义思潮逐渐兴起,出现了各式各样的绿色理论,人们意识到超越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建设一个人与人之间公正、公平,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世界新秩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已经成为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在这种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由于其具有的社会批判特征和独特的历史地位而成为了人们寻找环境问题解决方案的重要思想来源,马克思主义被从生态哲学角度重新解读。全面树立和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并且这有利于探究在时代问题下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也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繁荣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建设的重要途径。2 马克思恩格斯有关生态问题的思想 虽然马克思恩格斯没有就环境问题进行系统的论述,但他们的思想中包含有环境保护的观点,他们的著作中已包含了深刻的生态理论,这些生态哲学思想不是即兴、孤立的,而是贯穿于马克思恩格斯一生的思想中,而且这些思想对于马克思恩格斯有关世界历史观点以及对资本主义的分析都起到了一定作用。马克思曾指出,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自然条件所能提供的东西往往随着由社会条件决定的生产率的提高而相应的减少”,“文明和产业的整个发展,对森林的破坏从来就起很大的作用,对比之下,对森林的护养和生产,简直不起作用”。1839年3月,恩格斯在《德意志电讯报》上匿名发表了《乌培河谷的来信》,文中,恩格斯方面痛斥了残酷剥削工人的工厂制度,指出工厂制度摧残工人的肉体,造成劳动人民的普遍贫困;另一方面开始关注河流污染、空气污染等生态环境问题。“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 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马克思恩格斯散见于各个时期著作之中的生态哲学思想是丰富的、全面的、深刻的,虽然当时生态问题还没有像今天这样突出和严峻,但是他们仍敏锐的观察到了这种问题,唯物辩证的阐明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科学的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生态危机产生的原因,提出了人类发展与生态持续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观念,他们的研究十分具有前瞻性,对于当今生态问题的解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3 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一方面人是具有自然力、生命力,具有天赋、才能和欲望;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感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被动的、受制约和受限制的。自然界对人具有优先地位,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需要靠自然界生存,这就决定了自然对人的制约性。人和其他生物一样,活动会受到自然界的限定和制约。人类的活动必须遵循这种界限,服从这种制约否则就会遭到自然界的报复。自然界对人的制约通过两种形式表现出来。一是表现为自然界相对于人的先在性,正如威廉.裴迪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劳动之母”,恩格斯把劳动和自然作为“财富的两个原始生成者”。二是表现为外部生态环境对人的制约性。外部生态环境是人类生活生产的首要前提。因此人不应该超越这种界限,而应尽可能维持这种平衡。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告诫我们“我们每走一步都要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能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绝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的,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另一方面,自然不是每时每刻都适宜生存,自然环境也在不断变化,人也像其他动物一样,必须要适应自然、适应环境。人对自然和环境的适应则是积极的、主动的,这种积极主动的适应表现为人对自然的主动认识和改造,突破了自然中由突变引起的改造。人对自然的改造活动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因为人类逐渐产生了不同层面的需要,欲望也在不 马克思主义相关的生态哲学思想 周芙民 (湘潭大学,湖南 湘潭 411105) 摘 要:近年来,生态问题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世界各国也在积极探索环境问题的成因和解决方法,马克思主义再次受到人们的关注,马克思恩格斯十分具有前瞻性的察觉到生态问题并进行了思考,此外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和对资本的阐述也有助于我们理解生态危机。本文联系当今环境现状,探索马克思主义中的生态哲学思想,并试图从马克思主义角度理解环境问题。 关键词:生态思想;马克思主义; 哲学 作者简介:周芙民(1987- ),男,硕士研究生,湘潭大学,研究方向:科学技术哲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