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第三节《世界的地形》练习1

第2章第三节《世界的地形》练习1
第2章第三节《世界的地形》练习1

第2章第三节《世界的地形》练习1

一、单选题(共10题;共20分)

1.下列等高线图中,表示盆地的是()

A. B. C. D.

2.在下面的等高线地形图上,表示山脊的是()

A. B. C. D.

3.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海拔约为8844米,死海是陆地表面的最低点,海拔约为-400米。这两地的相对高度为()

A. 8444米

B. 9244米

C. 4844米

D. 8844米

4.世界上最大平原是()

A. 东北平原

B. 西西伯利亚平原

C. 亚马孙平原

D. 东欧平原

5.等高线密集岩层就(),等高线疏松岩层就()

A. 陡峭平缓

B. 平缓陡峭

C. 不平缓也不陡峭

D. 一般

6.图中表示山脊的是()

A. B. C. D.

7.下图中等高线表示的地形名称依次是()

A. 山脊、盆地、山谷、山顶

B. 山谷、山顶、山脊、盆地

C. 山脊、山顶、山谷、盆地

D. 山谷、盆地、山脊、山顶

8.读我国东部季风区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关于地形对区域生产生活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A.如果修建大坝,对乙村不利影响大于甲村

B.丙丁等地种植果树比种植水稻合

C.村落沿河流分布,航运条件好

D.两条引水路线中④比③更合理

9.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是()。

A.巴西高原

B.青藏高原

C.中西伯利亚高原

D.东非高原

10.读图,回答问题:甲、丙两地的相对高度是()

A. 1000米

B. 2000米

C. 3000米

D. 4000米

二、填空题(共4题;共14分)

11.读“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内容

(1)图中A点的高度是________ 米,B点的高度是________ 米,A点大致在B点的________ 方向。

(2)图中D点比C点高出________ 米,A点比B点高出________ 米。

12.世界上最长的山脉是________,________是世界上最大的平原。

13.在等高线地形图上,坡陡的地方,等高线________;坡缓的地方,等高线________ .地图的三要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在同一幅等高线地形图上,坡陡的地方,等高线________;坡缓的地方,等高线________。

三、综合题(共2题;共13分)

15.读等高线图,回答下面问题.

(1)图示地区中最高处的海拔高度是________米。

(2)甲乙两条登山路线,坡度更缓的是________。

(3)A点所在的地形部位名称是________(山谷、山脊、鞍部、陡崖)。

(4)根据李庄、吴庄所处位置,最有可能遭受泥石流威胁的是________泥石流发生时,①②两种逃生方向正确的是________。

16.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写出字母所代表的地形部位名称:

A.________;C.________

E.________;F.________

(2)小清河的大致流向是________,A,B山顶的相对高度为________米。(3)从C到B与从D到A登山,较容易的是________。

(4)A,B两点间的直线距离是________米。

四、问答题(共1题;共5分)

17.根据某地等高线图,画出沿AB线的地形剖面图。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1.【答案】D

【解析】【分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为山谷;几条海拔不同的等高线重合处为陡崖.等高线密集表示坡陡,等高线稀疏表示坡缓.分析选项可知,选项A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出为山脊;选项B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出为山谷;选项C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为山顶;选项D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为盆地.根据题意.故选:D.

【点评】该题考查等高线地形图中地形部位的判读,读图理解解答即可.

2.【答案】A

【解析】【分析】读图可得,A图所示的是山脊(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B图所示的是盆地(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为盆地);C图所示的是山谷(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D图所示的是山顶(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根据题意,结合选项.故选:A.

【点评】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

3.【答案】B

【解析】【分析】相对高度是指一个地点高处另外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故相对高度=8844-(﹣400)=9244米,故选B。

4.【答案】C

【解析】【分析】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是亚洲的青藏高原,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高原是南美洲的巴西高原,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平原是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故选C.

5.【答案】A

【解析】【分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越密集,表示岩层越陡,也就是地势陡峭,等高线疏松岩层就越平缓.故选:A.

【点评】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越密集,表示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表示的坡度越缓.

6.【答案】D

【解析】【分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出凸为山谷.A、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故不符合题意;B、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故不符合题意;C、等高线向海拔高出凸为山谷,故不符合题意;D、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故符合题意.故选:D.

【点评】考查了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要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海拔变化规律与地形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

7.【答案】A

【解析】【分析】等高线地形图中数值向小数弯曲凸出的地方是山脊,相反则是山谷;等高线的数值内大外小的是山顶,相反则是盆地。故A正确。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山地不同部位的判断。

8.【答案】B

【解析】【分析】A选项如果修建大坝,甲村有可能被淹没;B选项丙丁等地位于丘陵地区,种植果树比种植水稻合适;C选项从图中看出,并不是所有村庄都沿河流分布;③④两条输水线路中③线处地势逐渐降低,可以自流输水,因此③线路更合理。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等高线地形图的阅读,综合性较强。

9.【答案】B

【解析】【分析】人们通常把陆地地形分为平原、高原、山地、丘陵和盆地五种基本类型。高原相对高度小,起伏不大,边缘比较陡峻。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是亚洲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 000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巴西高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高原。故选B。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的是地形类型判断的知识,其中主要考查的是高原的知识,在做此题时要注意紧紧结合所学知识,明确区分最高的高原是青藏高原,而面积最大的高原是巴西高原。

10.【答案】A

【解析】【分析】海拔是地面某一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相对高度是指地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即两个地点之间的高度差.读图可知,甲地的海拔是500米+500米=1000米,乙地的海拔是500米,丙地的海拔是1500米+500米=2000米,甲丙两地的相对高度是2000米﹣1000米=1000米.故选:A.【点评】海拔是地面某一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相对高度是指地面某个地点高出另一个地点的垂直距离,即两个地点之间的高度差.

二、填空题

11.【答案】300 ;100 ;正南;150 ;200

【解析】【分析】(1)图中A点的高度是300米,B点的高度是100米,根据指向标定向法,A点大致在B点的正南方向;(2)图中D点200米比C点50米高出150米,A点比B点高出200米。

【点评】本题还可以考查地势: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海拔(绝对高度):地面某个地点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离。相对高度:任意两点之间的垂直距离。地形:地表各种各样的形态、形状的总称。等高线:在地图上,把海拔高度相同的各点连接成的线。等高线之间互相平行,距离(即等高距、高差、相对高度)相等。等高距:等高线之间的距离(只能是相对高度)。等高线地形图:用等高线表示地面高低起伏的地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彩色分层设色地形图上,绿色表示平原,黄绿色表示丘陵或山地,黄色或褐色表示高原,蓝色表示海洋。等高线的疏密与坡

度:稀疏处坡度缓,密集处坡度大。等高线与山地和盆地:等高线数字内高外低的是山地,中间的黑色三角形是山顶;等高线数字内低外高的是盆地(洼地)。等高线与山脊和山谷:等高线由高处向低处凸出的是山脊;等高线由低处向高处凸出的是山谷。只有山谷处才可能有小溪。等高线与鞍部:等高线两边高且有山顶,中间等高线相通的低的部分是鞍部。等高线与陡崖:2条或2条以上的等高线重合处就是陡崖。

12.【答案】安第斯山;亚马孙

【解析】【分析】世界上最长的山脉是位于南美洲西部的安第斯山脉,该山脉受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的挤压,长度达9000千米;最大的平原是位于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约500万平方千米。

故答案为:安第斯山;亚马孙。

【点评】本题考查世界最长的山脉和最大的平原,牢记即可。

13.【答案】密集;稀疏;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解析】【分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越密集,表示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表示的坡度越缓.地图的三要素是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故答案为:密集;稀疏;方向;比例尺;图例和注记.

【点评】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越密集,表示坡度越陡,等高线越稀疏,表示的坡度越缓.

14.【答案】密集;稀疏

【解析】【分析】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越密集的地方坡度陡,等高线越稀疏的地方坡度缓。

【点评】本题的关键在于掌握等高线的疏密判断坡度大小。

三、综合题

15.【答案】(1)263

(2)甲

(3)陡崖

(4)吴庄;①

【解析】【分析】在等高线地形图上,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高四周低则为山顶;两山顶之间相对低洼的部位为鞍部;等高线闭合且等高线数值中间低四周高则为盆地;等高线向海拔低处凸为山脊;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几条海拔高度不同的等高线重合的部位是陡崖.等高线稀疏,坡度平缓;等高线密集,坡度较陡.读图可知,(1)图示地区中最高处的海拔高度是263米.(2)甲乙两条登山路线中,甲处等高线稀疏,坡度平缓,容易攀登.(3)A点处是几条海拔高度不同的等高线重合的部位,是陡崖.(4)图中吴庄所处位置等高线向海拔高处凸,为山谷;最有可能遭受泥石流威胁;泥石流发生时,①逃生方向和泥石流方向垂直,是正确的逃生方向.故答案为:(1)263;(2)甲;(3)陡崖;(4)吴庄;①.

【点评】本题考查了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掌握各种地形的判读方法后,理解解答即可.

16.【答案】(1)山峰;陡崖;鞍部;山谷

(2)自西北向东;68

(3)D到A

(4)1500

【解析】【分析】(1)读图可知:A地的等高线的特征是闭合曲线,数值中间大、四周小,是山峰;C的等高线特征是等高线重叠,是陡崖;E的等高线特征是两个山峰之间相对低洼的部分,是鞍部;F的等高线特征是等高线弯曲部分向高处凸出,是山谷。

(2)有指向标的地图要根据指向标确定方向,指向标的箭头一般指向北方,读图可知:指向标的箭头一般指向北方,背北为南,河流从高处向低处流,图中的河流流向是自西北向东;AB的相对高度是478-410=68米。

(3)读图可知:从D到A等高线稀疏,坡度较缓,从C到B等高线重合为一起,是陡崖,故从C到B与从D到A登山,较容易的是D到A。

(4)读图可知:图上的比例尺=1:500米,量的A、B的图上距离是3厘米,故A、B两点间的直线距离是1500米。

故答案为:(1)山峰;陡崖;鞍部;山谷;(2)自西北向东;68;(3)D到A;(4)1500。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和运用等相关知识,完成本题,需要识记相对高度的概念和识别等高线的五种基本类型等,识别等高线的五种基本类型是重点也是难点,需要重点识记。

四、问答题

17.【答案】

【解析】【分析】地形剖面图一般画法:先画坐标轴,再画轴距,画好高程,然后等高线左右两端对应下面画的图做垂线交下面的图的表示相同高度于一点,每个等高线都这样做,最后把点用平滑的曲线连起来。该题只需这些点连起来,比较简单。注意山顶的位置。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地形剖面图的画法,由于题中都画出了部分,剩下只需把这些点连起来,比较简单。注意山顶的位置。

第一章练习题

第一章练习题: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一、单项选择 1. 在下列不平等条件中,含有强迫清政府把香港割让给英国这一内容的是( b) A 、《北京条约》 B 、《南京条约》 C 、《黄埔条约》 D 、《望厦条约》 2. 在下列不平等条件中,含有强迫清政府把台湾割让给日本这一内容的是(c ) A 、《南京条约》 B 、《辛丑条约》 C 、《马关条约》 D 、《北京条约》 3. 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是( b) A 、经济技术的落后 B 、社会制度的腐朽 C 、外国势力的强大 D 、人民抵抗不力 4. 下列哪个条约中第一次规定允许外国公使常驻北京( c) A 、《马关条约》 B 、《北京条约》 C 、《天津条约》 D 、《南京条约》 5. 被称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是( a) A 、林则徐 B 、郑观应 C 、魏源 D 、王韬 6. 《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这主要是指( d) A 、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B 、帝国主义直接控制清政府的内政外交 C 、赔款数额巨大,清经济被帝国主义完全控制 D 、清政府完全成为列强的侵华工具 7. 所谓“国中之国”是指( c) A 、帝国主义在华的势力范围 B 、帝国主义强迫我国开放的通商口岸 C 、租借地 D 、帝国主义强迫清政府割让的土地 8. 中国的关税权自主权开始遭到破坏是在哪个条约( d) A 、《北京条约》 B 、《天津条约》 C 、《马关条约》 D 、《南京条约》 9. 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是( b) A 、虎门销烟 B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C 、香港工人大罢工 D 、台湾人民反抗日本割台斗争 10. “中国不败而败”是指下列哪场战争(c )

必修二第二章第三节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第三节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第二课时) 一、教材分析:在对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进行实验探究和总结后,教材通过科学史实 等实例,让学生认识化学反应限度问题,经过对化学反应的可逆性可逆反应化学平衡状态的分析推进,认识化学反应是有限度的,并以上述观点为指导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实验认识化学反应限度的存在,了解化学反应限度的概念和产生原因。 (2)知道达到化学反应限度的特征。 (3)了解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认识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的重要性和方法。 2.能力目标: (1) 重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2)通过探究实验认识化学平衡与反应限度,并用得到的结论去指导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原因探究,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和质疑精神。(2)通过同组合作实验和全班共同交流培养合作精神和与人沟通交流分享的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化学反应限度概念;了解影响化学反应限度的因素。 难点:化学反应限度的本质原因及外部特征。 三、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差,需要教师多引导,学生对于反应限度的理解不透彻。 五、教学方法 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学案《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设疑]炼铁高炉尾气之谜(学生阅读课本45页科学史话) 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就能解开这一谜底了。你想知道吗? 教师: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化学反应限度。我们来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然后展示探究的第一个问题,为什么存在化学反应限度的问题?已经布置学生们课前预习了这部分,检查学生预习情况并让学生把预习过程中的疑惑说出来。设计意图:步步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明确学习目标。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探究一:为什么存在化学反应限度的问题?

第一章常用逻辑用语基础训练及答案

第一章 常用逻辑用语基础训练 一、选择题 1.下列语句中是命题的是( ) A .周期函数的和是周期函数吗? B .0 sin 451= C .2 210x x +-> D .梯形是不是平面图形呢? 2.在命题“若抛物线2y ax bx c =++的开口向下,则{} 2 |0x ax bx c φ++<≠”的 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中结论成立的是( ) A .都真 B .都假 C .否命题真 D .逆否命题真 3.有下述说法:①0a b >>是22 a b >的充要条件. ②0a b >>是b a 1 1<的充要条件. ③0a b >>是3 3 a b >的充要条件.则其中正确的说法有( ) A .0个 B .1个 C .2个 D .3个 4.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一个命题的逆命题为真,则它的逆否命题一定为真 B .“a b >”与“ a c b c +>+”不等价 C .“2 2 0a b +=,则,a b 全为0”的逆否命题是“若,a b 全不为0, 则2 2 0a b +≠” D .一个命题的否命题为真,则它的逆命题一定为真 5.若:,1A a R a ∈<, :B x 的二次方程2 (1)20x a x a +++-=的一个根大于零, 另一根小于零,则A 是B 的( )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 C .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6.已知条件:12p x +>,条件2:56q x x ->,则p ?是q ?的( ) A .充分不必要条件 B .必要不充分条件 C .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二、填空题 1.命题:“若a b ?不为零,则,a b 都不为零”的逆否命题是 。 2.12:,A x x 是方程2 0(0)ax bx c a ++=≠的两实数根;12:b B x x a +=- , 则A 是B 的 条件。 3.用“充分、必要、充要”填空: ①p q ∨为真命题是p q ∧为真命题的_____________________条件; ②p ?为假命题是p q ∨为真命题的_____________________条件; ③:23A x -<, 2 :4150B x x --<, 则A 是B 的___________条件。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第3课时教学案

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 第3课时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班级姓名小组________第____号 【学习目标】 1.运用海陆性质差异原理||,解释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形成和分布||。 2.理解东亚、南亚季风的成因及影响||。 3.举例说明气压带风带及气压中心对气候的影响||。 【重点难点】 1.掌握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季节移动规律||,能够运用其分析全球气候类型的成因、分布和特点||。(重点) 2.识记北半球冬、夏季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而形成的气压中心;理解东亚、南亚季风的成因及影响||。(重点)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掌握了热力环流以及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理解本节内容相对不是很难||,但本节是重点||,需要学生们熟练的掌握||。 【导学流程】 自主学习内容 一、回顾旧知 1、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作用力||。 2.三圈环流 (1)低纬环流:位于赤道与__________之间||,形成北半球的__________带和南半球的__________带||。 (2)中纬环流:位于副热带与副极地之间||,形成__________带||。 (3)高纬环流:位于极地与副极地之间||,形成__________带||。 3.全球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1.原因:__________有规律的南北移动||。 2.规律: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__________||,冬季__________||。南半球则恰好相反||。 二、基础知识感知 (一)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1.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与大气活动中心 (1)成因:海陆热力差异影响到海陆的__________分布||。夏季||,大陆上形成__________;冬季||,大陆上形成__________||。

河南省人教版物理高二选修1-2第二章第三节热机的工作原理同步训练

河南省人教版物理高二选修1-2第二章第三节热机的工作原理同步训练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15题;共30分) 1. (2分) (2018高二上·台州月考) 如图所示,一很长的、不可伸长的柔软轻绳跨过光滑定滑轮,绳两端各系一小球a和b.a球质量为m,静置于地面;b球质量为3m,用手托住,高度为h,此时轻绳刚好拉紧.从静止开始释放b后,a可能达到的最大高度为() A . h B . 1.5h C . 2h D . 2.5h 2. (2分)(2017·揭阳模拟) 用长为l、不可伸长的细线把质量为m的小球悬挂于O点,将小球拉至悬线偏离竖直方向α角后放手,运动t时间后停在最低点.则在时间t内() A . 小球重力做功为 mgl(1﹣cosα) B . 空气阻力做功为﹣mglcosα C . 小球所受合力做功为mglsinα D . 绳拉力做功的功率为

3. (2分)磊磊陪爸爸看车展,看到了新款红旗轿车,他想知道中国生产的第一辆红旗轿车四冲程热机工作时提供动力的是() A . 做功冲程 B . 吸气冲程 C . 压缩冲程 D . 排气冲程 4. (2分)根据热力学定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 第二类永动机违反能量守恒定律,因此不可能制成 B . 热效率为100%的热机是可能制成的 C . 电冰箱的工作过程表明,热量可以从低温物体向高温物体传递 D . 从单一热源吸收热量,使之完全变为功是提高机械效率的常用手段 5. (2分) PM2.5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生物质、垃圾的焚烧,为了控制污染,要求我们节约及高效利用能源.关于能源和能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 自然界中的石油、煤炭等能源可供人类永久使用 B . 能量被使用后就消灭了,所以要节约能源 C . 人类应多开发与利用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 D . 能量耗散说明自然界的能量在不断减少 6. (2分)下列关于热学知识的说法正确的是() A . 在一个孤立系统中,一个自发过程中的熵总是向减少的方向进行 B . 在使两个分子间的距离由很远(r>10﹣9m)减小到很难再靠近的过程中,分子间的作用力先减小后增大,分子势能不断增大 C . 由于液体表面层分子间距离大于液体内部分子间距离,所以液体表面存在表面张力

(完整版)第一章练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 1.一维势箱解的量子化由来( d ) a. 人为假定 b. 求解微分方程的结果 c. 由势能函数决定的 d. 由微分方程的边界条件决定的。 2.指出下列哪个是合格的波函数(粒子的运动空间为 0→+ ∞)( b ) a. sinx b. e -x c. 1/(x-1) d. f(x) = e x ( 0≤ x ≤ 1); f(x) = 1 ( x > 1) 3.首先提出微观粒子的运动满足测不准原理的科学家是( c. ) a.薛定谔 b. 狄拉克 c. 海森堡 c.波恩 4.立方势箱中2 2 810ma h E < 时有多少种状态( c ) a. 11 b. 3 c. 7 d. 2 5.立方势箱在2 2 812ma h E ≤ 的能量范围内,能级数和状态数为( c ) a.5,20 b. 6,6 c. 5,11 d. 6,17 6.立方势箱中2 2 87ma h E < 时有多少种状态( c ) a. 11 b. 3 c. 4 d. 2 7.立方势箱中2 2 89ma h E < 时有多少种状态( c ) a. 11 b. 3 c. 4 d. 2 8.已知x e 2是算符x P ?的本征函数,相应的本征值为( d ) a. i h 2 b. i h 4 c. 4ih d. π i h 9.已知2e 2x 是算符x i ?? -η 的本征函数,相应的本征值为( d ) a. -2 b. -4i η c. -4ih d. -ih/π 10.下列条件不是品优函数必备条件的是( c ) a. 连续 b. 单值 c. 归一 d. 有限或平方可积 11.一维谐振子的势能表达式为2 2 1kx V =,则该体系的定态 Schrodinger 方程中的哈密顿算符为( d ) a. 2 2 1kx b. 222212kx m +?η c. 222212kx m -?- η d.2 22 2 12kx m +?-η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 1. 下列哪些条件并非品优波函数的必备条件( a c ) a. 归一化 b. 连续 c.正交性 d. 单值 e. 平方可积 三、 填空题(每小题1分) 1.德布罗意关系式为___________。答案:p=h/λ 2.由于电子是全同粒子,同时电子波函数是_______(对称,反对称)的,因此多电子的波函数需用Slater 行列式波函数来描述。答案:反对称 3.一维势箱解的量子化由来是根据___________ 自然得到的。答案:微分方程的边界条件 4.合格波函数需满足的三个条件是:连续的、单值的和___________。答案:平方可积 5.德布罗意假设揭示了微观粒子具有_____________,因此微观 粒子具有测不准关系。 答案:波粒二象性 6.任何一个微观体系的运动状态都可用一个波函数来描述,体系中的粒子出现在空间某点(x ,y ,z)附近的几率与_________成正 比。 答案: 2 ψ 7.一维势箱的零点能为_______ 2 2 8ml h _______。8.德布罗意波长 为0.15nm 的电子动量为___________,答案:4.42×10-24 9.三个导致“量子化”概念引入的著名实验:黑体辐射、_____________和氢原子光谱。 答案:光电效应 10.品优波函数三个条件是_________、单值、平方可积。答案:连续 11.立方势箱的零点能为 2 2 83ml h __。 12.立方势箱中2 2 814ma h E = 时有___6___种状态。 四、判断对错并说明理由(每小题2分) 1.立方势箱中能量最低的状态是E 100。 答案:错,立方势箱中能量最低的状态是E 111。 2. 一维势箱的能级越高,能级间隔越大。 答案:对,能级间隔为2n+1 3. 定态是指电子固定的状态。 答案:错,定态是指电子的几率密度不随时间而变的状态。 五、简答题(每小题5分) 1.合格波函数的条件是什么? 答案:连续(2分)、单值(2分)、有限(平方可积)(1 2.下列函数,哪些是 2 2 dx d 的本征函数?并求出相应的本征值。 a. e mx b. sinx c. x 2 +y 2 d.(a-x)e -x

合肥名校高一地理第二章第三节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城市化练习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基础巩固] 1.衡量城市化水平最重要的指标是() A.城市人口年增长的百分比 B.城市面积占总面积的百分比 C.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D.城市人口增加的绝对数量 答案 C 解析衡量城市化水平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2.老城区改造过程中城市洪水发生频率增加,某校地理研究小组对其原因进行了调查,下列调查结果最不可信的是() A.在旧城改造过程中,填埋了许多池塘和河道 B.大面积铺设水泥、沥青路面影响了地表水的下渗 C.城市道路排水设施不够完善 D.城市居民不再使用井水,导致了地下水位升高 答案 D 解析城市洪水是由暴雨引发的,并与城市地表水下渗减少、排水不畅有关。 读1990~2010年江西省与安徽省的城镇人口比重变化情况表,回答3~4题。 3.与安徽省相比,20年来江西省的城市化水平和速度是() A.城市化水平一直较高,城市占地面积一直较大 B.城市化速度一直较快,城市占地面积一直较小 C.城市化水平一直较低,城市化速度一直较慢 D.前十年城市化速度较慢,后十年城市化速度较快 答案 D 解析读表可知,与安徽省相比,江西省1990~2000年城市化速度较慢,2000~2010年城市化速度较快。 4.促使两省人口向城市迁移的“拉力”因素主要是()

A.城市高楼林立,环境优美 B.城市就业机会多 C.农村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 D.农村剩余劳动力多 答案 B 解析城市就业机会多成为两省人口向城市迁移的主要“拉力”因素。 近年来,我国北方雾霾天气频发,每到冬季北京城经常笼罩在一片昏黄中。结合下图完成5~6题。 5.北京市深陷十面“霾”伏中,其直接的不利影响是() ①市民患呼吸道疾病的人数增加②商业、餐饮等服务业遭受客源危机③导致诸多生活用品的物价上涨④加剧城市道路交通拥堵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答案 D 解析雾霾严重说明了大气污染严重,会导致市民的呼吸道疾病发病率提高,同时大气的能见度降低,加剧交通拥堵。 6.为应对雾霾天气,北京市管理部门可以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A.为减少公众外出,要求企业轮流停产 B.实行交通管制,汽车限行 C.鼓励市民家中安装空气净化设备 D.污染类的企业一律关停 答案 B 解析A项和D项不切合实际,C项不能减少雾霾天气;B项有利于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也有利于保障行车安全。 [能力提升] 下图是我国某地城市化过程发展阶段示意图,据此回答7~8题。

必修二第二章第三节伴性遗传

必修二第二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 第三节伴性遗传 一、性别决定: 1. 常染色体与性染色体: (1)常染色体:雌(女性)、雄(男性)个体相同的染色体。如:人的1—22号染色体。 (2)性染色体:雌(女性)、雄(男性)个体不同的染色体。如:人的X染色体和Y 染色体。 2. 性别决定: (1)性别决定:生物的性别通常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 (2)性别决定的类型: 雌性雄性 ①XY型XX XY ②ZW型ZW ZZ ③XO型XX XO ④蜜蜂型2N N 注意: <1> 自然界中的绝大多数雌、雄异体生物的性别决定属于XY型。 <2> 生物的性别通常 ..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但有些生物的性别是由染色体的数目决定的(如蜜蜂的雄蜂);还有些生物的性别与后天的生活环境有关(如蜜蜂的工蜂和蜂王)。 (3)XY型性别决定遗传: ① XY型性别决定: 雌性个体异型性染色体XX 雄性个体同型性染色体XY ② XY型性别决定的存在范围:许多昆虫、某些鱼类、两栖类、所有的哺乳动物、人以及许多雌雄异株植物,如:菠菜、大麻等。 ③ XY型性别决定的遗传图谱: P ♂XY ×XX ♀ 配子X Y X 子代XX XY ♀ 1∶1♂ 根据基因分离定律: 雄性个体经过减数分裂形成精子时,可同时产生含有X染色体的精子和Y染色体的精子,比例接近1∶1。 雌性个体卵原细胞只能产生含有X染色体的精子,受精时两种精子和卵细胞随机结合因而形成两种数目相等的受精卵XX和XY,比例为1∶1 (4)ZW型性别决定: ① ZW型性别决定: 雌性个体异型性染色体ZW 雄性个体同型性染色体ZZ ② ZW型性别决定的存在范围: 鸟类(包括鸡、鸭等),蛾、蝶类鳞翅目昆虫多数属于这一类型

(完整版)第一章,练习册答案

第一章 质点运动学 1-1质点作曲线运动,在时刻t 质点的位失为r ,速度为v ,速率为v ,t 至(t t ?+)时间内的位移为r ?,路程为s ?,位失大小的变化量为r ?(或称r ?),平均速度为v ,平均速率为v 。 (1)根据上述情况,则必有( B ) (A )r s ?=?=?r (B )r s ?≠?≠?r ,当0→?t 时有r s d d d ≠=r (C )s r ?≠?≠?r ,当0→?t 时有s r d d d ≠=r (D )r s ?≠?=?r ,当0→?t 时有s r d d d ==r (2)根据上述情况,则必有( C ) (A )v v ==v v , (B )v v ≠≠v v , (C )v v ≠=v v , (D )v v =≠v v , 1-2 一运动质点在某瞬时位于位失),(y x r 的端点处,对其速度的大小有四种意见,即 (1) t r d d ;(2)t d d r ;(3)t s d d ;(4)22)d d ()d d (t y t x + 下述判断正确的是( D ) (A )只有(1)(2)正确;(A )只有(2)正确 (A )只有(2)(3)正确;(A )只有(3)(4)正确 1-3 质点作曲线运动,r 表示位置矢量,v 表示速度,a 表示加速度,s 表示路程,t a 表示切向加速度。对下列表达式,即 (1) a t v =d d ;(2)v t =d dr ;(3)v t s =d d ; (4)t a t =d d v 下述判断正确的是( D ) (A )只有(1)(4)是对的;(A )只有(2)(4)是对的 (A )只有(2)是对的;(A )只有(3)是对的 1-4一个质点在做圆周运动时,则有( B ) (A )切向加速度一定改变,法向加速度也改变 (B )切向加速度可能不变,法向加速度一定改变 (C )切向加速度可能不变,法向加速度不变 (D )切向加速度一定改变,法向加速度不变 1-5有一质点作直线运动,其运动方程为x =6t 2-2t 3 (SI 制),试求: (1)第二秒内的平均速度; (2)第三秒末的速度; (3)第一秒末的加速度; (4)质点作什么类型的运动?

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三节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教学设计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地理必修(2) 章节:第二章第三节 一、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1.理解地域文化的含义,能够说明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的关系。 2.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在乡村景观上的体现。 3.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在城镇景观上的体现。 二、教学重点:地域文化在城乡景观上的体现。 三、教学难点:地域文化的含义。 四、教学方法 问题引导法、讨论法、辩论法、材料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 [知识回顾]: 一、城镇化 1.概念 2.标志 3.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指标 4.城镇化与工业化的联系 5.城镇化的意义 (1)促进区城经济增长(2)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3)改善城乡居住环境(4)增强区域社会和谐 二、世界城镇化的进程 1、时间差异 2、空间差异 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过程 (1)发达国家的城镇化过程 (2)发展中国家的城镇化过程 4.城镇化进程示意图 (1)初级阶段(2)中期阶段(3)后期阶段 三、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1. 环境问题 2. 社会问题 四、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应用 1.城市管理 2.城市规划和建设管理 [提问] 1.城镇化的意义 2.城镇化的概念、标志及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指标 3.城镇化过程三个阶段的特点 [新课导入]: 出示“智利瓦尔帕莱索城市景观”图,导入。 [新课教学]: 一、地域文化 1.文化具有地域性 文化如同空气,我们置身其中,须臾不能脱离。

文化源于人类对自身和世界的感悟与认知。我们每天从报纸、电视、互联网等媒体中看到世界各地的文化现象,它们可能与我们身边熟悉的文化有许多不同,这说明文化具有地域性,俗语所云“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 地域文化的存在形式 地域文化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形成,可以是物质方面的,如建筑、服饰、饮食等,也可以是非物质方面的,如价值观、制度、习俗、语言、艺术等。 3. 地域文化的含义 地域文化是指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形成的物质方面和非物质方面的文化。 4. 地域景观的类型 感受地域文化,我们可以从景观人手。景观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之分。 (1)自然景观 行云飞瀑、高山流水是自然景观,较少受到人类的直接影响或未受人类的影响。 (2)人文景观 人文景观也称文化景观,是人类的文化留在地球表面上的印记,是人类为了满足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的结果。农田、村落、矿山、道路、建筑、雕塑等都是人类所创造的文化景观。 5. 城乡景观 城乡景观既包括聚落整体,又包括聚落内的建筑、道路等。不同自然环境与长期以来的人类活动,给我们生活的城镇和乡村造就了特色各异的景观,并留下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使得 我们生活的城镇和乡村具有独特的风貌和个性。我们可以从城乡景观的角度来探寻地域文化及其影响。 [出示图片]: 红河哈尼梯田景观及剖面示意图。 二、地域文化与乡村景观 1. 红河哈尼梯田的乡村景观----顺应自然、趋利避害 图2.33展示了红河哈尼梯田的乡村景观,而地域文化就蕴含在其中。较之城镇,乡村的主要经济活动与自然的关系更为直接,其景观所体现的人地和谐理念更为鲜明。 2. 人多地少的丘陵地区----“宅高田低”的空回格局----高宅可避洪水、低田便于灌溉,形成了一种人地和谐的乡村景观 例如,在我国人多地少的丘陵地区,乡村民居多分布在山麓的台地或高地上,而农田则分

第一章练习题

第一章 练习题 一、是非判断题 1.试探电荷的电量0q 应尽可能小,其体积应尽可能小。 2. 电场线代表点电荷在电场中的运动轨迹。 3. 电荷沿等势面移动时,电场力永远不作功。 4. 根据库仑定律,当两电荷的电量一定时,它们之间的距离r 越小,作用力就越大,当r 趋于零时,作用力将无限大。 5. 能找到一个其电量比C 1910 6.1-?更小的试探电荷。 6. 在实际工作中,常把仪器的机壳作为电势零点,所以人站在地上可以接触机壳。 7. 如果库仑定律公式分母中r 的指数不是2,而是其它数,则高斯定理不成立。 8. 如果高斯面上E ρ 处处为零,则面内必无电荷( 错 ) 9.在静电场中,电子沿着电力线的方向移动时,电场力作负功,电势能增加∨ 二、选择题 1. 关于电势与场强的关系有以下几种说法,其中正确的是 A .电势为零处,场强必为零 B .场强为零处,电势必为零 C .电势高的地方,场强不一定大 D .电势低的地方,场强必定小 2.电场中高斯面上各点的电场强度是由 A .分布在高斯面内的电荷决定的 B .分布在高斯面外的电荷决定的 C .空间所有电荷决定的 D .高斯面内电荷代数和决定 3. 以下几种说法中,其中正确的是 A .若高斯面内的∑=0q ,则面上各点场强必为零

B .若高斯面的电通量等于零,则面内无净电荷 C .若高斯面的电通量等于零,则面上各点场强必为零 D .若高斯面内的∑≠0q ,则面上各点场强处处不等于零 4. 均匀带电圆环,一半带正电,一半带负电,则中心处的场强和电势,分别有 下列结果 A. 场强为零,电势为零 B.场强为零,电势不为零 C .场强不为零,电势不为零 D.场强不为零,电势为零 5. 边长为a 的正方形的顶点上放点电荷,如图,则p 点的场强大小 为 A . 20a q πε B . 2 022 a q πε C . 2 022 3a q πε D . 203a q πε 6. 在静电场中通过高斯面S 的电通量为零,则 A . S 上E 处处为零 B . S 上E 处处不为零 C . S 上E 处处E ⊥n D . 只说明???S s d E ρ =0 7. 点电荷Q abcd 面的电通量为 A . B .Q/ε0 C .Q/6ε0 D .Q/24ε0 8. 关于高斯定理有以下几种说法,哪种是正确的 A .只有对称分布的电场,高斯定理才成立 B .高斯定理对任意静电场都成立 C .只有高斯面外无电荷时,才能用高斯定理求场强 D .高斯面上场强是由面内电荷产生的 q 2 q -

2021学年高中化学第二章第三节第3课时物质的量浓度课后训练含解析人教版必修一.docx

第3课时物质的量浓度 合格考过关检验 1.从100 mL 4 mol·L-1的KOH溶液中取出5 mL,这5 mL溶液中K+的浓度为( )。 A.2 mol·L-1 B.0.2 mol·L-1 C.4 mol·L-1 D.0.4 mol·L-1 答案C 解析这5mL溶液中K+的浓度与KOH的浓度相等,均为4mol·L-1,故选C。 2.下列溶液中,c(Cl-)与50 mL 1 mol·L-1的AlCl3溶液中c(Cl-)相等的是( )。 A.150 mL 1 mol·L-1的NaCl溶液 B.75 mL 2 mol·L-1的NH4Cl溶液 C.150 mL 3 mol·L-1的KCl溶液 D.75 mL 1 mol·L-1的BaCl2溶液 答案C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40 g NaOH溶于水所得1 L溶液的浓度为1 mol·L-1 B.1 mol·L-1的Na2CO3溶液中Na+的浓度为1 mol·L-1 C.从1 L 0.1 mol·L-1的NaCl溶液中取出0.1 L溶液,则NaCl的浓度变为0.01 mol·L-1 D.1 L 0.2 mol·L-1的Na2SO4溶液中,Na+的物质的量为0.2 mol 答案A 解析40gNaOH的物质的量为1mol,溶液体积为1L,由公式得c=n n =1mol 1L =1mol·L-1,A项正 确;Na2CO3溶液的浓度为1mol·L-1,则Na+浓度为2mol·L-1,B项错误;原溶液浓度为0.1mol·L-1,则取出的0.1L溶液和剩余的0.9L溶液的浓度都为0.1mol·L-1,C项错 误;n(Na2SO4)=cV=0.2mol·L-1×1L=0.2mol,则n(Na+)=2n(Na2SO4)=2×0.2mol=0.4mol,D项错误。 4.容量瓶是用来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定量仪器,其上标有:①温度②浓度③容量 ④压强⑤刻度线⑥酸式或碱式这六项中的( )。 A.②④⑥ B.③⑤⑥ C.①②④ D.①③⑤ 答案D

数学5必修第一章解三角形基础训练A组及答案

(数学5必修)第一章 解三角形 [基础训练A 组] 一、选择题 1 在△ABC 中,若0 030,6,90===B a C ,则b c -等于( ) A 1 B 1- C 32 D 32- 2 若A 为△ABC 的内角,则下列函数中一定取正值的是( ) A A sin B A cos C A tan D A tan 1 3 在△ABC 中,角,A B 均为锐角,且,sin cos B A >则△ABC 的形状是( ) A 直角三角形 B 锐角三角形 C 钝角三角形 D 等腰三角形 4 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是3,这条高与底边的夹角为0 60,则底边长为( ) A 2 B 2 3 C 3 D 32 5 在△ABC 中,若B a b sin 2=,则A 等于( ) A 0 06030或 B 0 06045或 C 0 060120或 D 0 015030或 6 边长为5,7,8的三角形的最大角与最小角的和是( ) A 0 90 B 0 120 C 0 135 D 0 150 二、填空题 1 在Rt △ABC 中,0 90C =,则B A sin sin 的最大值是_______________ 2 在△ABC 中,若=++=A c bc b a 则,2 22_________ 3 在△ABC 中,若====a C B b 则,135,30,20 0_________ 4 在△ABC 中,若sin A ∶sin B ∶sin C =7∶8∶13,则C =_____________ 5 在△ABC 中,,26-= AB 030C =,则AC BC +的最大值是________ 三、解答题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三节河流练习题和解析

1.我国下列河流,其中注入印度洋的河流组合正确的是 ①黑龙江②黄河③长江④怒江 ⑤澜沧江⑥雅鲁藏布江 A.①③B.②④C.④⑤D.④⑥ 2.下列河流与注入的海洋配对正确的是 A.长江—黄海B.塔里木河—北冰洋 C.黄河—黄海D.珠江—南海 3.“九曲黄河万里沙”,黄河水中大量泥沙主要来源于 A.青藏高原B.内蒙古高原C.黄土高原D.华北平原 “中国龙”——黄河哺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但其身体上也存在许多“病症”(如下图),让我们“把脉”并“对症下药”吧。请你完成下列两题。 4.黄河各河段的不同“病症”,与其主要成因及对症的“药房”对应正确的是A.“脱发”—气候寒冷干燥—加高、加固堤坝 B.“腹泻”—地表植被被破坏—退耕还林、还草 C.“脚肿”—黄土结构疏松,地形崎岖—在下游修筑梯田 D.“凌汛”—过度放牧与垦殖—建立自然保护区

5.近年来,长江流域洪涝灾害频繁发生,其主要自然原因是 ①中游地区围湖造田②中、下游地势低平 ③流域内降水丰富④上、中游砍伐森林破坏了植被 ⑤支流众多,雨季涨水集中 A.①②③B.②③⑤C.②③④D.①③⑤ 6.关于长江、黄河的说法,正确的是 A.长江被成为“水能宝库”,其丰富的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中游河段 B.长江比黄河水量大,冬季都无结冰现象 C.长江与黄河共同流经的省区是青、藏 D.治理黄河中游水土流失的生物措施主要是植树种草 川藏铁路“八起八伏”累计爬升高度超过1.4万米,外媒戏称其是“一辆巨大的过山车”。下图是正在建设中的川藏铁路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川藏铁路经过的地形区有 ①四川盆地②横断山区③青藏高原④云贵高原 ⑤江南丘陵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④⑤D.③④⑤ 8.图示区域 A.跨地势第一、二级阶梯B.河流自西向东注入印度洋 C.河流水量丰富航运价值大D.自然景观以高寒荒漠为主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二章《第三节 城市化》测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第三节城市化》测试题 山东省鄄城县第一中学孙继勇 一、选择题 1.下图为中国台湾城市发展过程示意图。从1950年到1989年,该地区城市发展的特征是() A.东部地区发展快,西部地区发展慢B.从分散到集中,出现城市群 C.大城市增长快,中小城市增长慢D.中部地区城市发展最快 考查目的:考查城市化特征。 答案:B 解析:结合图表材料可知,该地区从1950年到1989年,城市数量逐渐增加,尤其是中小城市增长速度较快;就地区而言,北部和西部城市发展速度快;此外,该地区的城市发展从分散到集中,出现了以台北、台中和高雄为中心的城市群。 下图为某国人口增长和城市人口比重历史统计图。读图回答2~3题。

2.2008年该国的城市人口约为() A.4亿B.1.55亿C.2.45亿D.2.4亿 考查目的:考查城市人口数量的计算。 答案:C 解析:根据2008年的该国人口总数和城市人口比重数据可计算得到结果。 3.在图示期间,该国城市化进程最慢的时段是() A.1776年以前B.1776年~1915年 C.1915年~1967年D.1967年~2008年 考查目的:考查城市化进程。 答案:D 解析:通过全国人口总数、城市人口比重的数据信息,经计算得出各阶段城市人口总数的变化,可判断出1967年~2008年该国城市化进程最慢。 下面是世界城市发展趋势表,据此回答4~5题。

4.上表说明() A.1950-1980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都缓慢 B.1980-2010年,发达国家城市化进程加快,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变慢 C.1980-2010年,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及人口增长速度始终超过发达国家 D.1950-2010年,世界城市人口始终超过农村人口 考查目的:考查城市化进程。 答案:C 解析:1950年以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加快;1980年以后,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超过发达国家城市人口;结合1980~2010年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数量可以加算出城市人口增长速度。 5.城市人口猛增,导致交通拥挤。下面是人们对解决大城市交通拥挤发表的观点,你认为不合理的是() A.开辟公共汽车、自行车绿色通道B.限制私家车的使用 C.减少市区主干道红绿灯设置 D.合理规划城市道路 考查目的:考查城市交通问题及对策。 答案:C 解析:开辟公共汽车、自行车绿色通道,可使不同交通工具各行其道;限制私家车的使用,可减少上路车辆;合理规划城市道路可使道路更畅通,这些措施都有利于有效解决城市

(完整版)第一章,练习册答案

第一章质点运动学 1-1质点作曲线运动,在时刻 t 质点的位失为r ,速度为v ,速率为v , t 至(t t 路程为 s , 位失大小的变化量为 r (或称 r ),平均速度为v ,平均速率为v 。 (1)根据上述情况,则必有( B ) 时间内的位移为 r , (A) r s r (B) r s r ,当 t 0时有 dr ds dr (C ) r r s ,当 t 0时有 dr dr ds (D) r s r ,当 t 0时有 dr dr ds (2)根据上述情 况, 则必有 ( C ) (A) v vj 7 v (B) v vj v v (C ) v v 侗 v (D) v vj v v 1-2 一运动质点在某瞬时位于位失 r (x, y )的端点处,对其速度的大小有四种意见,即 dr (1)巴;(2) dr ;(3) ds . (4) J (dx )2 (dy ) dt dt dt X dt dt 下述判断正确的是 :( D ) (A )只有(1) (2) 正确; (A ) 只有 ( 2)正确 (A )只有(2) (3) 正确; (A ) 只有 ( 3) (4) 正确 1-3质点作曲线运动, r 表示位置矢量,v 表示速度,a 表示加速度,s 表示路程, a t 表示切向加速 度。 /、 dv /、 dr / 、ds v ; (4) dv (1) 一 a ; (2)— v ; (3)— dt dt dt dt 对下列表达式,即 a t 下述判断正确的是( D ) (A )只有(1)( 4 )是对的;(A )只有(2)( 4)是对的 (A )只有(2 )是对的;(A )只有(3)是对的 1-4 一个质点在做圆周运动时,则有( B ) (A )切向加速度一定改变,法向加速度也改变 (B ) 切向加速度可能不变,法向加速度一定改变 (C ) 切向加速度可能不变,法向加速度不变 (D ) 切向加速度一定改变,法向加速度不变 1-5有一质点作直线运动,其运动方程为 x =6t -2t (SI 制),试求: (1) 第二秒内的平均速度; (2) 第三秒末的速度; (3) 第一秒末的加速度; (4) 质点作什么类型的运动?

第二章第三节第2课时

第2课时 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因素(一) 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学习目标定位]1?通过外界条件对可逆反应速率的影响,掌握化学平衡移动的内在因素。 2?通过实验探究,讨论分析浓度、压强影响平衡移动的规律。 1. 在一定条件下,把 1 mol N 2和3 mol H 2充入一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 2+ 3出 2NH 3, 一段时间后达到平衡。在某一时刻,保持容器容积不变,充入 N 2,此时,C (N 2)增大,v 正增 大,C (NH 3)不变,v 逆不变,随着反应的进行, C (N 2)减小,v 正减小,C (NH 3)增大,v 逆增大, 最终V 正=V 逆。 2?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条件 (如浓度、气体反 应的压强、温度等),化学平衡状态被破坏(正、逆反应速率不再相等),直至正、逆反应速率 再次相等,在新的条件下达到新的化学平衡状态。 这种现象称作平衡状态的移动, 简称平衡 移动。 3. 化学平衡移动可表示为 反应开抽 化営平 1 1 建也平H [归纳总结] 化学平衡移动方向的判断 [■若v 正=V 逆,平衡不移动; 条件改变 < 若v 正>v 逆,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若V 正<v 逆,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活学活用] 1. 试根据下列图像判断化学平衡移动的方向。 ] I“1=#$ tl * (D 0 xi r G ri ③ 答案 ①向正反应方向移动;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③平衡不移动。 二浓度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1. 按表中实验操作步骤完成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填写下表: 些些*叫护呃 条件 时间

实验原理CnO:- + £0=^23:- +2H + (黄色) 实验步骤1 a 丁(I.L irul L 1 孑K心:O瞬揪 f_6 mol-L_, 4 N 0.4 mid L 1 实验现象橙黄色变为橙色橙黄色变为黄色 实验结论c(H )增大,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NaOH溶液使c(H +)变小,平衡向正反 应方向移动 原理Fe + 3SCN Fe(SCN)3(红色) 实验(1)步骤L 地杆貢心牌淞Linwl-r1I rlT 齐KSMIS SinLD.mSnwl'L 'FHJ.聃港* 5mL0j[Hniol L 七 (D ? 现象溶液颜色变深溶液颜色变深 实验(2)步骤向试管①中滴加0.01 mol ? t NaOH溶液 向试管②中滴加0.01 mol L一1 NaOH溶液 现象溶液颜色变浅溶液颜色变浅 实验结论 对可逆反应Fe3 ++ 3SCN 一Fe(SCN)3,分别增大c(Fe3十)和c(SCN「)后,Fe(SCN)3的浓度均增大,即化学平衡均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了;滴加NaOH 溶液,由于3OH「+ Fe3+ ===Fe(OH)3^,减小了Fe3+ 的浓度,Fe(SCN)3的浓度也减小了,即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了 3?已知反应mA(g) + nB(g) pC(g) H<0 , m+ *p,当反应达到平衡后,有关物质的浓度发生改变,其反应速率的变化曲线分别如下图所示:

第一章练习题(1)

第一章练习题 一、选择题 1.在水面上飘浮一层油,日光下,可以看到彩色条纹, 是什么现象?()。 A. 衍射 B. 偏振 C. 干涉 D.色散 2.在照相机的镜头中,通常在透镜表面覆盖着一层像MgF2(n=1.38)那样的透明薄膜,其主要作用是()A。 A. 提高光的透射率 B. 提高光的反射率 C. 保护透镜 D. 吸收特定波长的光 3.在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中,下列哪种方法可使干涉条纹间距增大() A. 缩小双缝至接收屏的距离 B.缩小单缝光源与双缝的距离 C. 缩小双缝间距 D.缩小入射光的波长 4.在杨氏双缝干涉实验中,下列哪种方法可使干涉条纹间距减小() A. 增大双缝至接收屏的距离 B.增大单缝光源与双缝的距离 C. 增大双缝间距 D.增大入射光的波长 5.在劳埃德镜干涉实验中,增大干涉条纹的间距的方法有( ) A.增大点光源至平面镜的距离B. 减小入射光的波长 C. 减小点光源至接收屏的距离 D.增大入射光的波长 6.窗玻璃也是一块媒质板,但在通常的日光下我们观察不到干涉现象,那是因为( ) A.玻璃太厚从两表面反射的光程差太大 B.玻璃两表面的平面度太差 C.因为干涉区域是不定域的 D.以上都不是 7.在照相机的镜头中,通常在透镜表面覆盖着一层象MgF2(n=1.38)那样的透明薄膜,其主要作用是( )C A.保护透镜; B.提高光的反射率 C. 保护透镜 D. 吸收特定波长的光 8.增大劈尖干涉的条纹间距,我们可以() A.增大劈尖的长度 B.增大入射光的波长 C.增大劈尖的折射率 D.增大劈尖的顶角 9.在菲涅尔双棱镜干涉装置中,不影响干涉条纹间距的参数是() A.入射光的波长 B.双棱镜的顶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