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尔沁沙地差巴嘎蒿种群生态位适宜度分析

科尔沁沙地差巴嘎蒿种群生态位适宜度分析
科尔沁沙地差巴嘎蒿种群生态位适宜度分析

励志歌曲汇总

励志歌曲汇总 导读:本文是关于励志歌曲汇总,希望能帮助到您! 经典励志歌曲 1、《水手》《水手》这首歌是由郑智化演唱的。我相信一提到郑智化,大家肯定首先想到的就是这首《水手》。至今,《水手》里那句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怕至少我们还有梦,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擦干泪不要问为什么。 赞歌简谱 《赞歌》的原曲是内蒙古科尔沁民歌《正月马》,胡松华稍加修改,在20世纪60年代完成了歌曲创作。这首《赞歌》是大型舞蹈史诗《东方红》的作品之一。也是胡松华的代表作之一。 合唱励志歌曲排行榜 一、张雨生《我的未来不是梦》你是不是像我在太阳下低头流着汗水默默辛苦的工作你是不是像我就算受了冷漠也不放弃自己想要的生活你是不是像我整天忙着追求追求一种意想不到的温柔你是不是像我曾经茫然失措一次一次徘徊在十字街头因为我不 毕业生青春正能量励志歌曲 我相信我就是我,我相信明天,我相信青春没有地平线,在日落的海边,在热闹的大街,都是我心中最美的乐园我相信杨培安 - 午夜两点半的我在这梦与梦连环的年代,怎能空白,我们要的梦想手到擒来,拒绝别人主宰,在这个交头接耳的年代,你莫 适合合唱的励志歌曲

本站为大家推荐一些适合合唱的励志歌曲:《仰望星空》这一天我开始仰望星空发现星并不远梦并不远只要你踮起脚尖我相信有一双手把我轻轻牵到你的跟前我相信有一根线将梦想与现实相连《年轻的战场》今天我终于站在这年轻的战场请你给 追梦励志歌曲大全 追梦励志歌曲1:《飞得更高》演唱:汪峰追梦励志歌曲2:《超越梦想》演唱:汪正正追梦励志歌曲3:《我的未来不是梦》演唱:张雨生追梦励志歌曲4:《因为梦》演唱:韩庚追梦励志歌曲5:《步步高》演唱:景岗山,林依轮,高林生追梦励 成龙励志歌曲打开天空 打开天空作曲:金培达作词:陈少琪演唱:成龙请把茫茫的人海变成壮观的人浪为这世界换上新衣裳为别人加油为自己奋斗就是最大能量把我的心刻在大地上我们在一起飞翔团结不只是力量还有更多梦想可以分享动感中寻找生命的感动挥着红色 适合毕业季合唱的英文歌曲 毕业时请和我一起合唱这首歌.....一、《my way》my way,一首很适合在分别的时候唱的歌。毕业季,也许可以把这首歌拿出来,在毕业典礼上放出来,一起回忆从前的点滴,一起祝福将来的我们。 高考前不得不听的正能量励志歌曲 1 隐形的翅膀张韶涵 2 挥着翅膀的女孩容祖儿 3 阳光总在风雨后许美静 4 永不退缩任贤齐 5 水手郑智化 6 我的未来不是梦胡彦斌 7 最初的梦想范玮琪 8 蜗牛周杰伦 9 光芒张靓颖10 从头再来刘欢11 我相信杨培安12 从今往后信乐团13 海阔 母亲节歌颂母亲的歌曲大全

论民俗文化的旅游价值

论民俗文化的旅游价值 --以宝山石头城为例

08级5班 08068005 王俏 摘要: 民俗文化是传承文化,也是变异文化,它是认识和理解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更是关注现实人生、变迁滞后文化的核心所在。民俗文化的地域性、民族性、类型性、传承性和变异性使民俗文化景观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但在现代化的浪潮中,受时尚潮流及外来文化的影响,民俗文化本来据有的发展繁荣空间正在被一点点的吞食,民俗文化面临着生存环境逐渐缩小,它的持续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那么民俗文化的当代价值在哪里,民俗文化的发展出路在哪里?本文通过以金沙江峡谷宝山石头城民俗文化为例来浅析一下民俗文化的当

代价值以及其旅游开发的新路径,以达到传承保护开发目的。 关键词:民俗文化旅游价值宝山石头城 一、民俗文化的内涵 民俗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是在普通人民群众(相对于官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它具有普遍性和传承性和变异性。 据旅游研究者的说法,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由于它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已经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内一次抽样调查表明,来华美国游客中主要目标是欣赏名胜古迹的占26%,而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风土人情最感兴趣的却达56.7%。如此看来,民俗风情旅游不仅仅成为政府部门发展经济、吸引外资的重要文化资源,而且也已经成为满足西方人想像、“了解”中国人生活方式的一种途径。 二、民俗文化的旅游价值 1.民俗文化的参与性活动有利于提高游客兴趣 民俗旅游的内容相对丰富多彩,形式不拘一格。不同目的地的活动形式重复性也较弱。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可以体验到与平时生活不同的另一种生活方式,当地少数民族节庆活动,特色表演一般都会让游客参与进来,有极高的参与性,满族了游客

内蒙古民俗考试重点

内蒙古民俗重点 1、蒙古族传统饮食:白食红食。 2、鄂温克划分三大部分使鹿鄂温克索伦鄂温克通古斯鄂温克。 3、满族喜爱的传统糕点萨其玛。 4、蒙古族奶食品蒙古语名称其格(酸马奶)胡如得(奶豆腐)。 5、乌珠穆沁旗的蒙古袍翻领,其他部都是立领。 6、千灯节时间每年农历十月二十五日举行麦德尔节时间农历正月十五日举行 7、内蒙古三少民族人口排行由大到小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 8、老人多大年龄过寿61 73 80 85 等年寿 9、皇后戴的高冠名叫固固冠 10、葬礼的分类野葬土葬火葬 11、岁时节日民俗分类:(选择题) (1)、传统性节日民俗:小年除夕春节 (2)、生产性节日民俗:那达慕大会打鬃节珍珠节马奶节 (3)祭祀性节日民俗:成吉思汗祭奠礼哈萨尔祭奠礼苏鲁锭祭奠礼祭祀敖包麦德尔节涅槃节灯节 12、蒙古族传统岁时性节日:小年除夕春节 13、满族传统服饰:旗袍马褂花盆鞋 14、达斡尔族最喜欢的运动曲棍球 15、吉雅及动物保护神 16、蒙古族狩猎的目的: (1)、以狩猎获取的猎物满足生活需要 (2)、大规模的狩猎习俗具有军事演习和补充军饷的作用 (3)、娱乐作用 (4)、保护牲畜也是狩猎的一种目的。 17、满族的居住习俗:具体口袋房万字炕形象的描述了满族人居住的主要特点,满族人房屋最多为三间或五间,房门开在东侧或次东间,整座房屋形似口袋,因此称作“口袋房”屋里东西南北三面均有万字型土坯炕,叫做万字炕。烟囱立在地面上,立旗杆,窗户纸糊在外。 18、蒙古族饮食习惯:先白后红以饮为主轻便简朴。 19、内蒙古民俗的特点:民俗的区域性民俗的多样性民俗的嬗变性民俗的交融性 20、苏鲁锭为游牧民俗的一种旗帜,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时曾用两个苏鲁锭,一白一黑,白色象征和平安宁而黑者象征战事征讨。还有花的苏鲁锭,为黑白相间。 21、开犁习俗是什么开犁习俗:当和煦的春风吹来之际,农民都会把耕牛单独放养,并着手修缮耕作用具。在开始耕种之前,择良辰吉日,选一块荒地来开垦,人们称其为开犁习俗。开垦之前在地里埋下

蒙古歌曲的特点

蒙古歌曲的特点 蒙古族主要集中居住在内蒙古高原上,辽阔的草原畜牧生活培养了蒙古族人民勇敢、热情、直爽的性格,形成了蒙古民间舞蹈热情、骠悍、有力的基本风格特点。蒙古族民间舞通过模仿矫健的大雁、活泼多样的马步、热烈的摔跤舞和欢乐的挤奶等舞蹈语汇来反映他们热爱辽阔美丽的草原,热爱家乡,表达他们的美好情感。 内蒙古地域辽阔,生活方式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演唱风格。因此,蒙古民歌既有风格上的统一性,又有地区色彩的多样性。经过漫长的历史岁月,在内蒙古地区大致形成了五个地域性风格色彩区:呼伦贝尔风格区、科尔沁风格区、锡林郭勒风格区、鄂尔多斯风格区和阿拉善风格区。大体上来说,呼伦贝尔民歌多华彩重装饰;科尔沁民歌旋律平和流畅、蕴藉深沉;锡林郭勒民歌苍凉而古朴;鄂尔多斯民歌旋律活泼跳荡、大起大落;而阿拉善民歌则显得沉着而有耐力。各风格区之间既有音乐风格上的重叠,也偶有交错现象。 《辽阔的草原》——呼伦贝尔民歌多华彩重装饰 呼伦湖和贝尔湖格外晶莹,拨动她心弦的牧歌格外悠扬、动听…… 在呼伦贝尔草原上,从远古时代回响至今的俗曲俚歌,象离离原上草,年年滋生,岁岁繁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呼伦贝尔民歌是流传在人们口头上、珍藏在人们心灵中的活生生的民族和部族史典、教材、伴友,是穿越时空界限的历史的脚步声和民族的心音。要想了解呼伦贝尔的全部历史,要想贴近或洞察呼伦贝尔草原人们的心胸,就应该详细品察这里的劳动人民世代创造的民歌。 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的少数民族在文化、宗教等方面有较多的联系,其民歌的基本形式也有相似之处。 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这三个少数民族民歌中的山歌、小调和舞蹈歌曲的特点是结构与曲调密切关连。 蒙古族民歌——巴尔虎“长调”表现了草原的性格,草原的色彩。 呼伦贝尔盟牧区广泛流传长调民歌,用蒙古语演唱,字少腔长,高亢辽远,节奏自由。歌词内容有怀念故乡、赞美家乡、倾吐纯真的爱情和歌唱社会主义祖国、歌唱共产党的领导等。巴尔虎长调充分表现了巴尔虎蒙古人宽广的胸怀,质朴、爽朗、热情豪放的性格和草原辽阔无垠的气势。广大牧民十分喜爱长调民歌演唱艺术,男女老幼在草原上放牧、挤奶等边劳动边唱,节日闲暇家人与邻里聚在一起,引吭高歌,抒发感情,自娱自乐。

中外民俗文化论文

中外饮食文化的差异 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讲究吃的民族,无论从饮食的广度和深度上,都是首屈一指的:也真是基于这样的历史条件,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独树一帜,形成了与西方饮食文化风格迥异的自成体系的文化带。 饮食文化分为饮文化和食文化。在饮文化中,中西方文化有着较大的相似性。例如,中国人喜欢喝酒,并且可以通过酒的力量作成一些在意志正常的时候不敢或者不能做的事。比如朱元璋对他的功臣石守信等人的“杯酒释兵权”,还有李白的诗仙称号也是因为他“斗酒诗百篇”。西方人也崇尚酒文化,强调酒神精神,他们渴望一种自我、本我超我的融合。酒吧文化应该是他们酒文化的突出表现,工作闲暇之余,放松自己的精神,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而人性文化在逐渐落败的现代社会,未尝不是人际交流的大平台。中西饮文化中都将各自的饮食文化向精神的层面发展。但是又存在不同:中国人强调的是饮的实践,强调实践后的狂迷状态,而西方人更注重的是狂迷本身,他们往往靠理性思维来获得这一精神享受。因此可以说,中国的文化更趋于感性,而西方更趋于理性。 作为食文化,中西方的饮食方式有很大不同,这种差异对民族性格也有影响。在中国,任何一个宴席,不管是什么目的,都只会有一种形式,就是大家团团围坐,共享一席。筵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造成了一种团结、礼貌、共趣的气氛。美味佳肴放在一桌人的中心,它既是一桌人欣赏、品尝的对象,又是一桌人感情交流的媒介物。人们相互敬酒、相互让菜、劝菜,在美好的事物面前,体现了人们之间相互尊重、礼让的美德。虽然从卫生的角度看,这种饮食方式有明显的不足之处,但它符合我们民族“大团圆”的普遍心态,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中“和”这个范畴对后代思想的影响,便于集体的情感交流,因而至今难以改革。 西式饮宴上,食品和酒尽管非常重要,但实际上那是作为陪衬。宴会的核心在于交谊,通过与邻座客人之间的交谈,达到交谊的目的。如果将宴会的交谊性与舞蹈相类比,那么可以说,中式宴席好比是集体舞,而西式宴会好比是男女的交谊舞。 由此可见,中式宴会和西式宴会交谊的目的都很明显,只不过中式宴会更多地体现在全席的交谊,而西式宴会多体现于相邻宾客之间的交谊。与中国饮食方式的差异更为明显的是西方流行的自助餐。此法是:将所有食物一一陈列出来,大家各取所需,不必固定在位子上吃,走动自由,这种方式便于个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必将所有的话摆在桌面上,也表现了西方人对个性、对自我的尊重。但各吃各的,互不相扰,缺少了一些中国人聊欢共乐的情调。在中国,粮食,既米饭,面条往往比菜占的比重大。一般中国的菜指的是蔬菜,肉食,而这些只有在节日里才可尝尝鲜。这是在日常的生活中,转化到文化这个层面上,菜其实应该是大于饭的地位的,中国讲究“民以食为天”,所以中国的菜系就分的很细,有川菜,粤菜,湘菜等等,中国人在吃上是很叫真的,于是在做菜上做了大量的工作,于是中国菜形成了原料涉及范围广,品种多、样式丰富的特点。中国能跻身世界四大菜系,也是有理由的。而西方的食文化就没有这么厚的传统,他们的食

民俗文化开发的文献综述

民俗文化开发的文献综述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我国民俗文化开发的文献综述 摘要:民俗文化本身就带有稳定及和谐的特质,一直是维持社会和谐的不可缺少的因素,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同样可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为此,对民俗文化的开发研究也成为我们急需努力探索的课题。而针对当前我国民俗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如保护力度不够、保护方式不完善、开发方式不合理以及民俗精神淡化等一系列的问题,本文结合各家观点对我国的民俗文化开发研究进行了文献综述。 关键词:民俗文化;现状;保护;继承;科学开发 民俗是人在生存活动中创造并享用的一种文化现象。民俗文化的创新应紧紧联系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民俗文化反映着该民族独特的个性、气韵和风骨,是沟通和联系该民族全体成员心灵的无形纽带。千百年来形成的民俗已深深扎根于人们的生活和观念中,融汇在民族风情和民族自尊中。 一、概念的界定 万健中在《民俗文化与和谐社会》中指出:民俗作为一种文化意识形态,从人类社会生活中产生,并没有从人类社会生活中挣脱出来,而是与现实生活糅合一体,成为具有传统意义的社会生活方式,群体生活习惯的一个组成部分。关于民俗文化,洪勇于《试论民俗文化的特征与保护》一文中阐释道:民俗文化是以口头、风俗或行为等形式创造和传播的文化现象,与生活密切相连,体现了人们日常生活的行为规范、道德伦理、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 二、我国民俗文化的现状 洪勇就《试论民俗文化的特征与保护》指出,从古至今,在我国传统的节俗,五光十色,令人目不暇接。以流行广泛的大型节俗如:春节、元宵、端午、中秋为例,在现实生活中,就是特定时空中的生活习惯,属于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我国自二十世纪八十

科尔沁沙地的产生原因以及治理方法

科尔沁沙地的产生原因以及治理方法 摘要:从科尔沁沙地的历史背景着手分析,对科尔沁沙地的产生原因进行深度剖析,并针对这些原因,以及对他的原始样貌的了解,制定力求达到原始面貌的治理方案。 关键字:科尔沁沙地气候因素人为因素 正文: 科尔沁沙地位于我国东北部和西部、内蒙古沙漠的东段,西起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的巴林桥,东到吉林省双辽县,向南一直到辽宁省彰武北部、康平和昌图县西部。根据历史资料记载,在1782 年以前,科尔沁沙地为榆树( Ulmuspumila )和蒙古栎(Quercusmongolica)稀树分布的草原景观,但是清朝以来由于自然条件,气候因素和土壤因素的影响,更由于受到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的干扰如滥垦滥伐,过度放牧和开荒,它的草原景观已逐渐成为农田、草场与流沙、半固定和固定沙丘镶嵌分布的景观。到今天,沙地有400公里的东西长度,51700平方公里的总面积,成为了我国四大沙地之一。该地的形成是地理条件与人类活动再加上气候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下面从这三个方面为大家阐述科尔沁沙地的产生原因以及治理措施[1]。 一.气候因素 科尔沁沙地处东北平原向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地带。同时又处于我国北方半干旱农牧交错区生态脆弱带内,是我国典型的北温带半干旱风沙地区[1]。但是该地不但远离海洋并且还受到蒙古的高压气流影响,科尔沁沙地的大陆性气候使那里年降水量一般在400毫米左右, 蒸发能力更是降水量的6 一7 倍。那里还长期受到大气环流的制约, 年内降水分配十分不平均, 在每年的5月到9月是光照和降水较多的季节,也就是说雨热同季。年平均风速为5米/秒, 最大风速达到31/米。秒科尔沁地区原生植被是森林向草原过渡的类型[3]。 科尔沁沙地冬春两季降水量少,只有全年降水量的百分之一,这就造成了冬季和春季干旱较重,并且那里冬季和夏季风大,地表植被覆盖率几乎为零,表层沙质土壤裸露,容易造成耕地和草地的沙化,除此之外,到了春季,融化的土壤使土质干燥疏松,再加上春季的风大,风蚀现象在该地区特别严重[2]。有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全球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类型中最严重的就有以风蚀为主要特征的土地荒漠化类型,这一地区冬春两季的降水少,降水在时间上的分布极度不均匀,再加上极大的昼夜温差以及春季之后的明显增温,这就使荒漠化变得非常容易发生且进程很快。不仅如此,该地区的人类活动频繁加剧和持续降低的植被覆盖率,也加速了土地沙化的进程。通过赵哈林对科尔沁沙地的研究我们知道,在土地逐渐荒漠化的过程中,土壤中的有机物和全氮含量降低非常明显,使土壤变得更加贫瘠;随着土壤中养分的减少,土壤生物活性也大幅度下降。这样当地的生产生活活动就不能正常进行,生态环境也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因此针对该地不利的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应充分考虑它的在各方面的特点,准确的进行环境评估、预测。 二.地形地质因素 科尔沁沙地处冀北山地和大兴安岭之间的三角地带。地势是南北高,中部低;西部高,东部低。西辽河水系贯其中。 科尔沁沙地多为冲击平原。从第四纪开始带现在已经堆积了大约200米的沙质沉积物, 这些沉积物特别松散,而且乳性很差,成为了该地区发展成为沙漠的物质基础,从物理角度讲,沙粒都以大于0.01毫米的为主,松散且内聚力非常弱,在降水少,风力强的条件下容易发生风蚀,形成风沙地貌。所以这一地区土壤表层的物质主体和风沙环境的物质基础就是以沙粒为主的沉积物。 科尔沁东部分布有钙土,科尔沁西部为栗钙土;南部主要是褐土、黑垆土。沙质平原分布广泛,土壤主要为沙土。科尔沁地区的沙土主要分三类:栗钙土型风沙土、生草风沙土和流动风沙土。其中风沙土中分布面积最广的是流动风沙土。而在科尔沁沙地东部主要分布着生草风沙土,油松生长在这里。这些油松可防风固沙,由于草原植被长期作用那里土层较厚。在科尔沁沙地的西部则主要分布着栗钙土型风沙土,那里沙地榆树稀疏分布。

音乐-蒙语歌曲《少女的心》的艺术性研究(1)

摘要 我国56个民族的融合与发展造就了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蒙古族就是其中一支具有丰富历史文化的民族,作为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游牧民族,蒙古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形成了鲜明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而蒙古族民歌更是其民族文化的标杆,具有鲜明的特点,一听到蒙古族民歌,听众脑海中就浮现了广袤的草原和一望无际的蓝天。科尔沁民歌作为蒙古族民歌的重要分支,是科尔沁部落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人民思想的集中体现。科尔沁民歌数量众多,题材丰富,然而很多民歌虽然得到了保留,但其作者及创作背景却无从得知,《少女的心》就是其中的一首。本文对蒙古族及科尔沁民歌的历史和特征进行总结和叙述,并对《少女的心》这首作品的音乐特征和演唱进行分析,以期更深刻的理解蒙古族以及科尔沁民歌的特征及其音乐审美,从而更好的演绎科尔沁民歌作品。 关键词:蒙古族民歌;科尔沁民歌;少女的心;音乐分析 Abstract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s 56ethnic groups created a rich folk culture, Mongolia is one of a rich historyand culture of the nation, it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as the history ofnomadic Mongolians in the course of history and stark profound historical andcultural heritage. The Mongolian folk culture is its national benchmark, withdistinctive features, heard the Mongolian folk song, the audience had come tomind the vast grasslands and endless blue sky. Horqin folk song as an importantbranch of the Mongolian folk song, is a concentrated expression vectors andimportant people thought Horqin

论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d4179513.html, 论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作者:梁珊 来源:《现代职业教育·职业培训》2015年第06期 [摘 ; ; ; ; ;要] ;阐述了河南民俗文化的主要类别及功能,论述了民俗文化在全球化语境下的发展困境,探究了民俗文化的发展和创新之路。 [关 ; 键 ; ;词] ;民俗文化;传承;创新 [中图分类号] ;K892 ; ; ; ; ; ; ;[文献标志码] ;A ;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5)18-0014-02 一、河南民俗文化的主要类别和文化功能 河南是华夏文明重要的发源地之一,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中原儿女,在漫长的 岁月长河中,创造出特色各异、种类繁多、内蕴丰厚的民俗文化。其中,有起源于远古时代宗庙社祭制度的庙会文化,有起源于古代社会社祭、综合了戏曲、歌舞和杂技等民间艺术的游览性的民间娱乐活动——社火,有与天时、物候的周期性转换相适应,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具有某种风俗活动内容的岁时节日文化,以及隶属于物质生活民俗的居住建筑民俗等等。这些传统民俗文化,作为一个庞大的知识系统,包括了信仰、宗教、道德、法律、文学、艺术等内容,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是河南人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宝库,体现了河南人民集体的智慧和创造。 首先是庙会。庙会作为一种古老的民俗现象,是指围绕着庙宇这一特定所指而发生的群 体性信仰活动,它集祭祀、娱乐和贸易为一体,与道教、佛教等宗教活动的联系十分密切。它的形成和我国远古时代的宗庙社祭制度密不可分,是人与自然、社会相沟通的一条重要渠道,是联系人与人之间感情的一条关键纽带。河南庙会群,从祭祀性质上可划分为原始神庙会、宗教神庙会、世俗神庙会和祖师神庙会等四大类。 其次是社火。社火是一种综合性的民间娱乐活动,包括戏曲、舞蹈、音乐和杂技等民间 艺术。它与民间庙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一般在庙会中以社火作为娱神的基本手段。社火的广泛存在,是祭祀土地社稷神的一种特殊的庙会,是庙会吸引百姓的重要手段,也是人们敬神娱神媚神悦己的基本方法。在中原地区的流传分布有陕县大营社火和确山的打铁花等。 第三为岁时节日。岁时节日,是指与天时、物候的周期性转换相适应,在人们的社火生 活中约定俗成的,具有某种风俗活动内容的特定节日。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民俗活动,且以年度为周期,循环往复,周而复始。豫南地区的上蔡县,就是重阳节的重要起源地。如今,重阳节在当地成为人们插茱萸、戴香囊、尊老敬老的重要节日,被称为“敬老节”,百岁老人成为社会生活中最受尊重的人。

科尔沁沙地的乡土树种及其保护与利用

科尔沁沙地的乡土树种及其保护与利用* 焦树仁 摘要:科尔沁沙地分布着大面积的天然林,乡土树种资源丰富。但是,由于过度开荒和放牧,不重视对天然林和乡土树种的保护和管理,天然林分布面积减少,乡土树种生长衰弱。乡土树种具有比较强的抗旱耐寒特性,在极端干旱和特殊低温年份,没有任何枯干与枯死现象。因此,乡土树种是优良的选种、育种材料,乡土树种又是沙地宝贵的生物基因资源。保护乡土树种就是保护沙地的生态环境。加强天然林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对保存珍贵的沙地物种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天然林;乡土树种;保存;利用 科尔沁沙地在历史时期曾经分布着大面积天然林,乡土树木达80余种。至今仍然保存着许多天然残存林,在西部赤峰市的松树山附近分布有松栎混交林,在东部具有特殊地貌的大青沟生长着水曲柳混交林,以及五角枫、蒙古柞混交林和大果榆混交林,此外各地还普遍分布着家榆疏林。由于不合理的生产经营活动,天然林的分布面积逐渐减少,一些乡土树种生长衰弱,土地沙漠化进程加速,沙化土地面积增加。 为了分析天然林减少的原因,探索保存乡土树种的途径与意义,中国三北009项目办公室,在最近几年多次组织国内外专家进行调查。调查的地点与内容有,赤峰市松树山林场天然油松林的分布与组成;赤峰市敖汉旗流动沙丘林草恢复治理技术;赤峰市响水林场天然植被保护与沙地治理的经验。通辽市科左后旗大青沟及其附近天然林调查;科左后旗乌旦塔拉林场的色木、蒙古柞林生长状况调查;科左中旗的家榆疏林调查;奈曼旗旱柳林和流动沙丘植被恢复工程考察,开鲁县沙地的天然植被;以及白城子地区和乌兰浩特地区的天然林与人工林考察等。 1 科尔沁沙地的自然地理条件 1.1 地理位置、.沙地起源与沙地类型 科尔沁沙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辽宁省西北部和吉林省西部,面积5万余平方公里 .这块沙地的沙源系第四纪冰川的沉积物,经过古代河流泛滥冲积形成了地势比较平缓的古代沙地。现今所见到的起伏沙丘群,是在历史时期人为活动和干旱气候作用下,经过就地起沙堆积所成。 依照地貌特征将科尔沁沙地划分为两种类型:流动.半流动沙地,约占40%;固定沙丘,沙地,约占 60%。流动与半流动沙地在西部和中部分布比较多,东部比较少。 1.2 气候条件 气候,内蒙古赤峰市,通辽市和辽宁省西北部有关旗县20个气象站10 年的气候资料,统计分析如下:年均风速4 m /秒,最大风速28 m / 秒 ,大于8级以上大风每年达33次,沙暴每年6.8次。最多风向,东及东南部为 S—SSW,中部及西部为NW 。年平均气温6.0 ℃,最高39.8 ℃,最低 -33.9 ℃,气温南北部差异较大。年平均降水量,东部为438.9mm,中部与西部为361.7 mm,东部比中西部高77.2 mm *说明:本文经粮农官员西古先生审阅,并提出修改意见。 1.3 土壤

尔雅《民俗与文化(1)

作业标题:何谓民俗文化(物态和非物态) 1民俗是通过传媒来进行记载与传播的,但是传媒不会影响民俗的发展。正确答案:× 2民俗是由“民间”和“风俗”组成。 正确答案:√ 3 高雅文化的基础是()。 A、人类 B、社会 C、民俗 D、政治 正确答案:C 4 民俗不具有()特点。 A、集体性 B、政治性 C、地域性 D、民族性 正确答案:B 作业标题:都市民俗与旅游资源 1旅游是一种跨文化的实践活动。 正确答案:√ 2 ()匈牙利人将汽车第一次带到上海。 A、1905年 B、1900年 C、1895年 D、1890年 正确答案:A 3 民俗文化是一种与()密切相关的文化现象。 A、社会群体 B、社会政治 C、自然界 D、人类社会生活 正确答案:D 4政治文化是一国的基础文化。 正确答案:×

乡村民俗与旅游资源 1 乡村民俗物态旅游资源不包含()。 A、古村落 B、乡间民居 C、建筑风格 D、自然风光 正确答案:C 2 非物态都市民俗旅游资源不包含()。 A、传统节日 B、传统娱乐 C、传统民俗文化技艺 D、传统建筑 正确答案:D 3 从建筑风格来讲,山西的()建筑比较多。 A、钟楼 B、四合院 C、大院 D、石塔 正确答案:C 4 都市民俗旅游资源分为物态的资源和非物态的资源。 正确答案:√ 5 一切自然的东西、人文的东西、历史的东西都会被传承。正确答案:× 资源概念的新拓展 1 主导性的资源驱动力是()。 A、人力资源 B、知识 C、社会 D、选项A和选项B 正确答案:D 2

人力资源的本质是()。 A、劳动能力 B、脑力劳动 C、体力劳动 D、智慧的表现 正确答案:A 3 资源是指一切可被人类开发和利用的()的总称。 A、物质 B、能量 C、信息 D、以上答案都正确 正确答案:D 4 人力资源具有时效性和能动性。 正确答案:√ 5 李光耀先生认为当集中化的资源满足于分散化的需求时系统就会奔溃。正确答案:× 民俗旅游资源开发 1 以下()不是资源的范畴。 A、民间传说 B、民间故事 C、民俗风葬 D、封建迷信 正确答案:D 2 通过()可以将资源转化为财富。 A、生产力 B、生产资料 C、人类劳动 D、社会生产 正确答案:C 3 传统经济中占据经济增长且具有主要贡献地位的是()。 A、劳动力 B、自然资源 C、资本

蒙古族民族文化 [论蒙古族的新闻传播与民族文化传播]

蒙古族民族文化[论蒙古族的新闻传播与民族文化传播] 摘要:本文对国内外蒙古族新闻传播与民族文化传播研究作了综述。总体来看,蒙古族新闻传播史研究成果最多,其次是蒙古族新闻传播业务研究。大众传播与蒙古族社会变迁和文化传播研究起步比较晚,研究成果不太多,是这一研究领域最薄弱的环节。 关键词:蒙古族新闻传播民族文化 蒙古族新闻传播研究概况 国外研究概况。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外对蒙古族信息传播研究取得了一定成绩。蒙古国学者阿?达西尼玛、特?苏德那木达日扎、彻?阿兰萨尔、德?乌仁金巴达玛、彻?舒格尔、格?塔里格等人,对蒙古族信息传播进行了不同层面的研究。比如,蒙古国著名新闻出版史研究者格?塔里格的《蒙文报刊史》(1965年,乌兰巴托)一书,开国外对内蒙古蒙古族近代报刊史研究先河。接着,蒙古国彻?舒格尔的专著《蒙古族图书印刷技术》(1976年,乌兰巴托),研究了蒙古族印刷技术发展史和印刷方法。蒙古国勒?诺尔布苏荣的《蒙古新闻传播史概要》(2000年,乌兰巴托)一书前三章中,研究了蒙古族古代和近代信息传播方式。蒙古国以外对蒙古族新闻传播研究的有日本的二木博史、内田孝、广川佐保、竹内正等学者,都发表了很有学术价值的论文。比如,二木博史的《蒙疆政府时代的蒙古语定期刊物研究》一文,对蒙疆政府时代的蒙疆新闻社、《蒙古周刊》、《蒙古新报》、《文化专刊》、《蒙古复兴知音》、《蒙古兴隆》等新闻媒体进行了文献研究。

国内研究概况。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对蒙古族信息传播研究也取得了一定成绩。归纳起来,目前国内学界对蒙古族信息传播研究涉及以下几大方面: 一是对蒙古族新闻传播史研究。蒙古族新闻传播史研究专著和论文最多。其中资料性著作有忒莫勒搜集和整理的《建国前内蒙古地方报刊考录》(1987年)。该书使民族报刊史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有了突破性进展,为蒙古族新闻传播史研究提供了系统的权威性资料。接着,贾来宽、张玉岭、郭毅编的《内蒙古新闻事业概况》(1989年)、《中国少数民族文字报纸概略》(1990年)等专著以及《内蒙古日报五十年》、《内蒙古广播五十年》、《内蒙古电视三十年》、《蒙古学百科全书》(新闻出版,2009年)、《内蒙古自治区广播电视志》、《内蒙古自治区报业志》(近期出版)等著作,扩大了对蒙古族新闻传播史研究的成果。 此后,蒙古族新闻传播史研究者们在资料性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了理论性研究,撰写了一系列理论性研究专著。特古斯朝克图、王秀兰的《蒙文报刊史略》(1999年),是蒙古族近现代报刊史研究的第一部专著。白润生的《中国少数民族文字报刊史纲》(1994年)一书吸收了忒莫勒的《建国前内蒙古地方报刊考录》(1987年)中的内容。 从1949年至2008年,蒙古族新闻传播史研究论文有近百篇。这些论文主要集中在蒙古族新闻发展史研究、新闻人研究、具体报刊研究等几个方面。比如,忒莫勒的《科尔沁何辛格与喀拉沁何辛格》(《新闻研究》,1997年冬)是分辨两个新闻人的论文,它对于新闻史研究很有参考价值。人们长久以来把两个何辛格看做是一个人。忒莫勒认为,两者虽然名字相同、都创办过报刊、都是国会成员、都研究过铅印、都写过民族文化方面的论文,但他们还是不同的两个人。 二是对蒙古族新闻传播业务研究。蒙古族新闻传播业务研究主要集中于新闻翻译研究、新闻工作者职业修养研究、新闻写作编辑研究等几个方面。新闻翻译研究是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研究的重要领域,也是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业务研究特色之一。蒙古族新闻翻译研究始于

蒙古族民族音乐参考资料

蒙古族现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肃、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区。蒙古族自称“蒙古”。其意为“永恒之火”。别称“马背民族”。蒙古族有自已的语言文字。蒙古语有内蒙古、卫拉特、巴尔虎布利亚特三种方言。现在通用的文字是十三世纪初用回鹘字母创制,13世纪初,经蒙古学者却吉·斡斯尔对原有文字进行改革,成为至今通用范化的蒙古文。 蒙古族不论男女老少都爱唱歌,他们尊崇唱歌和善于唱歌的人。蒙古族民歌主要分为两大类:礼仪歌和牧歌。礼仪歌用于婚宴等喜庆场合,以歌唱纯真的爱情、歌唱英雄、歌唱夺标的赛马骑手为主要内容。牧歌多在放牧和搬迁时唱,内容以赞美家乡,状物抒情者居多。蒙古族民歌节奏自由,装饰音多而细腻,并具有较强的朗诵性。其燎亮、悠长、亲切的曲调,沁人心脾。牧歌的歌词既擅于抒情,又注重写景,情景交融,表现人和大自然的和谐关系。牧歌的节奏一般是悠长、徐缓、自由,多采用“密—疏—更密—疏”的节奏。一般情况下,牧歌的上行乐句节奏是悠长徐缓的;下行乐句则往往采用活跃跳荡的三连音节奏,形成绚丽的华彩乐句。 蒙古族民歌以声音宏大雄厉,曲调高亢悠扬而闻名。其内容非常丰富,有描写爱情和娶亲嫁女的,有赞颂马、草原、山川、河流的,也有歌颂草原英雄人物的等等,这些民歌生动地反映蒙古社会的风土人情。 民歌 蒙古民歌从音乐特点来讲,大致分为“长调”和“短调”两大类。 1.长调民歌。长调民歌是反映蒙古族游牧生活的牧歌式体裁,有较长大的篇幅,节奏自由,气息宽广,情感深沉,并有独特而细腻的颤音装饰。长调民歌用蒙古语歌唱,其节奏舒缓自由,字少腔长,且因地区不同而风格各异。锡林郭勒草原的长调民歌,声音嘹亮悠长,流行有《小黄马》、《走马》等。呼伦贝尔草原的长调民歌则热情奔放,有《辽阔草原》、《盗马姑娘》等。阿拉善地区的民歌节奏缓慢,流行有《富饶辽阔的阿拉善》、《辞行》等。科尔沁草原的民歌以抒情为主,流行的有《思乡曲》、《威风矫健的马》等。昭乌达草原民歌流行的有《翠玲》、《孟阳》等。长调民歌在一些长音的演唱上,可以根据演唱者的情绪自由延长,从旋律风格及唱腔上具有辽阔、豪爽、粗犷的草原民歌特色。长调民歌的衬词均以“嗒咿”、“咿哟”、“咿哟”等。高音的衬词一般为开口音或半开口音;中音的衬词较灵活,结尾处的衬词一般是半开口音或闭口音。 比较著名的多为长调,蒙古长调的表演者穿蒙古长袍,配以马头琴音乐,讴歌母爱、赞美生命、

中国民俗文化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https://www.360docs.net/doc/4d4179513.html, 中国民俗文化论文题目 一、最新中国民俗文化论文选题参考 1、《说文解字》羊部字与中国民俗文化 2、《京华烟云》与中国民俗文化 3、中国民俗文化与餐饮业发展 4、中国民俗文化大观 5、建设美丽中国需要发展民俗文化旅游——中国民俗文化旅游发展思考 6、从吉祥图看中国民俗文化的母题内涵 7、试论佛教对中国民俗文化的影响 8、跨越数字鸿沟——信息化时代中国民俗文化数字化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9、中国民俗文化与中华民族精神 10、试论佛教对中国民俗文化的影响 11、民俗文化的经济新思维——以经济学视角解读新形势下中国民俗文化之价值取向 12、喜气洋洋中国红——浅谈红色在中国民俗文化中的意义 13、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中国民俗文化教育 14、中国民俗文化在高中语文教育中的重要价值 15、《中国民俗文化》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 16、中国民俗文化的特色与整合 17、民俗志表述范式的新探索——评《中国民俗文化志》北京区卷本的阶段成果 18、中国民俗文化概论 19、新时期中国民俗文化国际传播的战略思考

https://www.360docs.net/doc/4d4179513.html, 20、论中国民俗文化的美学表现形态(下) 二、中国民俗文化论文题目大全 1、浅谈中国民俗文化对现代艺术设计的影响 2、中国民俗文化 3、论中国民俗文化的中医预防思想 4、再论中国民俗文化特征 5、好莱坞视域中的中国民俗文化“再生” 6、论中国民俗文化对装饰艺术的影响 7、中国民俗文化 8、从《燕行录》看康乾时期中国民俗文化 9、中国民俗文化发展报告 10、对“中国民俗文化学”须要再认识——有关学科建设的思考 11、论中国民俗文化对广告创作的影响 12、中国民俗文化的“现在性”研究 13、语言魔力与中国民俗文化 14、从2011年热播大片探中国民俗文化新风貌 15、中国民俗文化知识读本 16、《中国民俗文化》选修课教材及教学探究 17、略论中国民俗文化中的酒意象 18、越南财神信仰与中国民俗文化 19、中国民俗文化对礼品包装设计的影响 20、中国民俗文化中的阴阳辩证观

内蒙古九大草原.五大沙漠.四大沙地

内蒙古九大草原.五大沙漠.四大沙地 内蒙古九大草原、五大沙漠、四大沙地……亲,你都知道吗? 呼伦贝尔草原—— 位于内蒙古高原最东端的呼伦贝尔高原,北以额尔古纳河为界与俄罗斯接壤,西同蒙古国交界,总面积25万平方公里,国境线长达1723公里。因呼伦湖和贝尔湖两个泊而得名。高原内山丘环抱、波状起伏,森林茂密、草原广阔,加之大片的沙地和丰富的水源,形成了山水相映、林草同辉、沙环水饶的独特高原风光。 呼伦贝尔草原闻名世界,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的基地和最好的天然牧场,有'牧草王国'之称,也是世界著名的三大草原之一。 科尔沁草原—— 科尔沁草原又称科尔沁沙地,沿用古代蒙古族部落名称命名,科尔沁草原处于西拉木伦河西岸和老哈河之间的三角地带,西高东低,绵亘400余千米,面积约4.23 万平方千米。 属内蒙古赤峰市的翁牛特旗、敖汉旗与通辽市的开鲁县、通辽市和科尔沁左翼后旗、奈曼旗、库伦旗辖区。是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为多数的多民族聚居区。 贡格尔草原—— 贡格尔草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克什克腾旗的西北、西南部,巴彦高勒苏木、克旗达来诺日苏木和达日罕乌拉苏木境内,距离旗政府所在地经棚镇35公里,占全旗天然草牧场的18.8%。是距离北京最近的内蒙古草原,303国道横穿其间,交通十分方便。 地理坐标为东经116°12′—117°57′,北纬43°20′—34°33′,总面积101900公顷。保护区南部与达里诺尔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相连;东与三义乡、新庙乡毗邻;西与阿其乌拉苏木交界;北与白音查干苏木接壤。 总面积480万亩,其中农田面积1400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4%;湿地面积12100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11.9%;草原面积88400公顷,占保护区总面积的86.7%。 乌兰布统草原—— 乌兰布统草原曾是清朝皇家木兰围场区,这里有辽阔的草原、幽静的白桦林、世界珍稀树种沙地云杉;有滦河源头、金莲花滩在内的6万亩湿地;有历史文化遗迹:乌兰布统古战场、将军泡子、十二座连营、佟国纲墓;《还珠格格》《康熙王朝》《汉武大帝》等古装和现代影视剧曾在这里拍摄。

蒙古族音乐的民族风格与地区色彩

蒙古族音乐的民族风格与地区色彩 蒙古族音乐既有全民族的共同风格,又有各个地区的独特风格,堪称绚丽多姿,异彩纷呈。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在不同地区繁衍生息的蒙古部落,仍残存着一些氏族部落时代的痕迹。无论在生活习俗、语言、习俗等方面存在着较大差异,对于地方音乐风格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况且,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基础文化发展水平不尽相同,又受到诸如战争、部落迁徙,以及与其他民族文化交流等条件的影响,其音乐风格呈现出鲜明的地方特色。 内蒙古地域辽阔,生活方式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演唱风格。因此,蒙古民歌既有风格上的统一性,又有地区色彩的多样性。经过漫长的历史岁月,在内蒙古地区大致形成了五个地域性风格色彩区:呼伦贝尔风格区、科尔沁风格区、锡林郭勒风格区、鄂尔多斯风格区和阿拉善风格区。大体上来说,呼伦贝尔民歌多华彩重装饰;科尔沁民歌旋律平和流畅、蕴藉深沉;锡林郭勒民歌苍凉而古朴;鄂尔多斯民歌旋律活泼跳荡、大起大落;而阿拉善民歌则显得沉着而有耐力。各风格区之间既有音乐风格上的重叠,也偶有交错现象。 从历史上看,蒙古音乐地区风格的形成与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13世纪初以来,成吉思汗统一蒙古,经过忽必烈建立元朝,蒙古高原上的诸多蒙古部落,最终形成了一个民族共同体。随着民族共同语言与生活习俗的形成,蒙古人所操场方言与区域性音乐风格,经历了一场“由多而少”的发展过程。原先数十百计的方言与诸多区域性音乐风格,逐渐趋势于削弱或消亡。 有元一代近百年之内,蒙古音乐统一的民族风格基本形成,但其中又包含着三个主要的地区风格:即中部音乐风格区、东部科尔沁音乐风格区、西部斡亦剌惕(瓦剌)音乐风格区。从宏观上说,明、清以来蒙古族音乐的所谓地区风格,不过是上述三种音乐风格发展嬗变、分化整合的结果罢了。 蒙古族音乐地域性风格的最终形成,大体是在清代中期。清朝征服蒙古以后,统治者对蒙古实施隔离政策,“分而治之”。

论民俗与中国传统文化

论民俗与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民俗中国传统文化联系区别 内容摘要:文化,是实践领域最广;时代象貌最真实、完整的人民大众对最贴近生活、最现实的--现实中最突出及至最不突出的;科学理念浅化到惯常状态下(随生活用品渗入)最扎实、实用的;情感交流中最敏感、深刻的直至社会体制上最细微、晦涩的……事物及其发生,取得种种狭缢浅显的或广域深邃的;或是正统、非正统; 有渊源、无渊源的……有关真、善、美的感觉感悟或是洞察。民俗和文化的交织中会触碰出怎样的火花!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民俗就是这样一种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规范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是一种生活的方式,文化的模式,思想文化的源头,是征服自然与发展生产的需要,种族繁衍和自身发展的要求,不成文的规矩,程式化的规矩,民众群体的规矩。 民俗是人民传承文化中最贴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劳动时有生产劳动的民俗,日常生活中有日常生活的民俗,传统节日中有传统节日的民俗,社会组织有组社会组织民俗,人生成长民俗的各个阶段也需要民俗进行规范——结婚人们需要有结婚典礼或仪式来求得社会认同,在人的精神意识领域也有民俗——许多生活中的禁忌就是如此:大年三十至初二,家中不许扫地,如果进行打扫就会破坏来年的财运。民俗现象虽然千差万别、种类繁多,但是它也并非无所不包。民俗,正如它的名字,它深植于集体,在时间上,人们一代代传承它,在空间上,它由一个地域向另一个地域扩布——压岁钱的风俗年年如此,而且各地盛行就是例证。当然,民俗也不是铁板一块,它在传承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各种不同的版本,不然为什么过年时北方吃饺子南方却吃年糕呢?民俗学家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民俗的变异”。虽然民俗常常因为时过境迁而不断改变,却自有分明的类型或模式,您知道吗?南方的吊角楼与北方四合院就是两种不同类型民居建筑。 民俗就是这样一种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规范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我们置身其间却不为其所累,甘愿接受这种模式性规范的保护! 中国传统文化,即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它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在全国来说有一定普遍性的,并且具有中华民族鲜明特色的文化。

民俗文化开发的文献综述

民俗文化开发的文献综 述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我国民俗文化开发的文献综述 摘要:民俗文化本身就带有稳定及和谐的特质,一直是维持社会和谐的不可缺少的因素,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同样可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为此,对民俗文化的开发研究也成为我们急需努力探索的课题。而针对当前我国民俗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如保护力度不够、保护方式不完善、开发方式不合理以及民俗精神淡化等一系列的问题,本文结合各家观点对我国的民俗文化开发研究进行了文献综述。 关键词:民俗文化;现状;保护;继承;科学开发 民俗是人在生存活动中创造并享用的一种文化现象。民俗文化的创新应紧紧联系民族的历史和文化传统。民俗文化反映着该民族独特的个性、气韵和风骨,是沟通和联系该民族全体成员心灵的无形纽带。千百年来形成的民俗已深深扎根于人们的生活和观念中,融汇在民族风情和民族自尊中。 一、概念的界定 万健中在《民俗文化与和谐社会》中指出:民俗作为一种文化意识形态,从人类社会生活中产生,并没有从人类社会生活中挣脱出来,而是与现实生活糅合一体,成为具有传统意义的社会生活方式,群体生活习惯的一个组成部分。关于民俗文化,洪勇于《试论民俗文化的特征与保护》一文中阐释道:民俗文化是以口头、风俗或行为等形式创造和传播的文化现象,与生活密切相连,体现了人们日常生活的行为规范、道德伦理、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 二、我国民俗文化的现状 洪勇就《试论民俗文化的特征与保护》指出,从古至今,在我国传统的节俗,五光十色,令人目不暇接。以流行广泛的大型节俗如:春节、元宵、端午、中秋为例,在现实生活中,就是特定时空中的生活习惯,属于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我国自二十世纪八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