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反演技术在储层建模中的作用

地震反演技术在储层建模中的作用
地震反演技术在储层建模中的作用

2000年11月

第15卷第6期

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 rnal of X i ′an Petro leum In stitu te (N atu ral Science Editi on )

N ov .2000

V o l .15N o.6

收稿日期:1999212201

作者简介:杨小萍(19622),女,陕西西安人,北京石油勘探研究院开发地质专业攻读博士,主要从事储层地质方面的研

究工作.

文章编号:100125361(2000)0620009204

地震反演技术在储层建模中的作用

Effect of Se is m ic I nversion Techn ique i n Reservo ir M odel i ng

杨小萍,董春荣

(西安石油学院石油天然气地质研究所,陕西西安 710065)

摘要:地震反演技术是储层建模的重要手段.迭前反演主要指AVO 反演,它是地震剖面迭加以前

利用反演振幅随炮检距变化的特征进行波阻抗反演;而迭后反演根据测井资料在其中所起作用大小分为:道积分、递推反演、模型反演三种反演技术.它们都是解决储层内的横向连续、物性变化特征的,但是每一种反演方法都有其局限性,并且解决储层地质特征的侧重点不一.故在文中从各种反演方法原理入手,探讨每一种反演技术在不同级别储层模型中的作用.这样才能在储层建模中针对不同开发阶段、不同精度的地质模型选用不同的反演法,使反演处理目的性更强、方法更有效.关键词:地震反演;储层建模;开发地质;迭前反演;迭后反演;地质模型中图分类号:T E 122 文献标识码:A 地震反演是利用地表地震观测资料,以钻井、测井为约束,对地下岩层空间结构和物理性质进行成象的过程,也就是把常规的地震界面型反射剖面转换成岩层型测井剖面的过程.地震反演一般分为迭前和迭后反演两大类,迭前反演主要指AVO 反演,它是地震剖面迭加以前利用反演振幅随炮检距变化的特征进行波阻抗反演;而迭后反演根据测井资料在其中所起作用大小分为:道积分、递推反演、模型反演(或者称测井约束反演)三种反演技术.不管是迭前或者迭后反演,它们都是解决储层内的横向连续、物性变化特征的,但是每一种反演方法都有其局限性,不同的方法只能解决储层内部某一方面的变化特征.对于反映储层内部变化特征的地质模型来说,在油田开发的不同阶段,对油藏所取得的资料信息和认识程度不同,要建立的储层地质模型类型也不同,当前油藏描述中流行的储层地质模型分为三大类:概念模型、静态模型和预测模型.概念模型一般应用于油田开发早期.相当于油藏评价阶段,它的任务主要通过地质、钻井、测井分析,结合层序地层学研究储层的沉积、成岩、构造作用史等对储层的影

响,从成因上搞清储层属于那种沉积类型,处于什么

成岩阶段,借鉴已有的比较成熟的沉积模式、成岩模式和邻区同类沉积储层的实际模型,建立储层的概念模型.静态模型是指针对某一具体的一个或一组储层,将其储层特征在三维空间的变化和分布如实的加以模述而建立的地质模型.它主要为油田开发方案的实施,日常油田开发动态分析和作业施工,配产配注方案和开发方案调整服务.预测模型是指对控制点间及以外地区的储层参数能够作一定精度的内插和外推的预测的地质模型.它是比静态模型精度要更高的一级储层模型,为研究剩余油分布及三次采油提高采收率服务.下面从各种反演技术原理出发,分析探讨不同反演方法在建立不同储层地质模型中的作用.

1 迭后反演技术

111 道积分

道积分是利用迭后地震资料计算地层相对波阻抗的直接反演方法,因为它是在地层波阻抗随深度连续可微条件下推导出来的,因此又称连续反演.

道积分的原理是:假设岩层波阻抗Z (t )随深度的时间连续变化,则反射系数r (t )可以用r (t )=d l n z (t )d t

2d t 来表示.然后对其积分得出

Z (t )=Z 0

exp [2

0t

r (t )

d (t )]这样就可以把反映岩层间速度差

异的反射系数转换成反映地层本身特征变化的波阻抗,并直接进行岩性解释,如图1

.

图1 地震记录与积分道

从上面道积分原理我们可以看出,它所进行的岩性解释及砂层横向连续预测根本无需任何钻井控制,而且从计算方法上看计算简单,递推累计误差小.但是这种方法有两个致命的缺陷,一是无法求得地层的绝对波抗和绝对速度.二是地震受固有频道的限制,垂向分辩率低,无法预测开发层系中薄层砂体的厚度及横向展布,因此道积分方法只适应于储层概念模型的建立,前面我们谈过储层概念模型的建立主要依据储层沉积学方法,如果参考道积分反演剖面的信息,会使储层的概念模型更加完善,更加实用.

112 模型迭代反演模

这类反演方法是首先通过测井,岩心及储层微相研究,大致了解地下储层的基本特征,给出一个初始油藏地质模型,模型沿剖面在若干个控制点上用一系列不同的深度、厚度、速度和密度来定义,在剖面上每个道的位置上计算模型的反射系数序列,与估算子波褶积便可得到合成地震剖面,然后将合成

地震剖面与实际地震剖面的对应道对比拟合,反复迭代修改地质模型,直到合成地震剖面与实际剖面每一道最佳拟合为止.(图2

)

图2 地震岩性模拟

模型迭代反演方法主要用于储层静态地质模型的建立.因为我们通过测井,岩心分析得出的储层地下层展布特征,只能保证在井孔附近反映储层的真实特征,但井与井之间我们只能根据储层沉积学进行推测,尽管对于不同沉积类型储层其空间展布有一定的规律性,但是影响储层平面非均质性因素很多,很难真实准确描述,如果用模型迭代反演方法,在给定初始静态地质模型的基础上,不断迭代修改模型,直到最后与实际地震测量吻合为止.这时候的静态地质模型就基本上真实反映了地下储层的分布特征.

113 递推反演和测井约束反演

测井约束反演方法是借助于测井的高分辨率约

束低分辨率地震的反演方法,按照地震剖面层位解释,把声波密度测井沿层位横向外推,有多井约束时井间可进行测井曲线的距离加权内插.但是,由于井外推陈出新和井间线性内插时人为因素很大,既多解性,这时就用地震资料来修正井外推和井间线性内插测井井曲线,实现非线性内插和外推,然后通过不断修正模型的波阻抗和厚度,制做合成地震道,使其尽量与实际地震道吻合.

基于反射系数递推计算地层波阻抗的地震反演称为递推反演.递推反演的关键在于从地震记录估算地层反射系数,得到能与已知钻井最佳吻合的波

—01—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阻抗信息,它的基本原理是根据地震记录模型:

S (t )=r (t )×w (t )

通过子波反褶积处理,可以由地震记录求得反射系数,然后递推算出地层波阻抗.

Z j +1=Z 0

7

j

i =1

1+r 1

1-r i

Z 0—初始波阻抗Z j +1—层地层波阻抗

我们知道地层的波阻抗是地震在地层中传播速

度与地层岩石密度的乘积,但是不同岩石密度与地震在其中的传播速度相比是相当小的,可以忽略不计,因此上面递推公式可以简化为:

V

j +1

=V

i

7

j

i =1

1+r 11-r i

然后,把经过反褶积处理后的地震道看做近似的反射系数序列代入递推公式,就可递推计算每一个采样点的层速度V i 或时差A t i .由于地震道是一

个具有有限频道宽的信号,那么由上述递推公式求

得的V i 只是一个相对速度,缺少10H z 以下的低频成份.因此我们一般用声波测井资料或者速度谱分析把低频速度加上,就可以得到绝对速度或时差表示的合成声波测井.

不管是递推反演还是测井约束反演技术,在反演剖面上都可以帮助我们的分析薄砂体的厚度、连通性、以及隔层分布预测,特别是砂体的连通情况及砂体厚度的变化,在地震反演剖面上非常直观,一目了然,这是我们在建立静态地质模型时最关键的问题,也是注水开发中需要急待解决的问题.因此递推反演、测井约束反演可作为储层静态地质模型的重要手段.图3是通过反演技术预测储层连通性的一个成功实例.在剖面3.13s 下有一个低速砂岩储层,这套砂体在剖面右边存在一个不连通段,因此这套主砂层右边含油,左边含水,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利用反演技术预测的砂体厚度变化,尖天点以及平面连通性是比较有效的.

图3 合成声波测井速度的横向变化

2 迭前反演技术

迭前反演技术主要指AVO 反演,我们知道速度是地震横向预测的关键信息地震反演速度与声波测井都具有相同的特性,都是随着孔隙度的增大而降低.在纯砂岩中,地震反演纵波速度可以反映孔隙度的变化,但是当泥质含量增加时,同样也会引起纵波速度的降低,具有与孔隙度增加相同的响应,而自然界中大部分储集砂体都会含有泥质夹层,不管是

层间还是层内,甚至在砂岩孔隙内都会有泥质存在,只是不同类型砂体内泥质含量不同而已.在这种条件下,单纯依靠地震反演给纵波速度估算储层参数,具有不确定性.AVO 反演可以很好解决这个问题,AVO 反演主要是从迭前地震信息中分离出纵横波信息,求取纵横波速度,然后根据纵、横波速度同时与泥质含量孔隙度的关系,解联立方程组.

V p =a p +b p 5+C p N ,V s =a s +b s 5+G s N

5—孔隙度,%;N —泥质含量,%;

11—杨小萍等:地震反演技术在储层建模中的作用

V p—纵波速度,m s;

V s—横波速度,m s;

a p,

b p,C p,a s,b s,C s是与岩性有关的回归系数.

根据实际测井V p和V s及实测5、N就可以确定各项回归系数,然后利用实际地震纵、横波反演速度求出砂体泥质含量和孔隙度,利用AVO估算的孔隙度比较接近地下实情情况.

对储层砂体孔隙度的准确估算在地质建模中非常重要,因为预测地质模型中渗透率的平面变化特征主要通过孔隙度推算的.一般步骤是先根据测井岩心资料做一个渗透率与孔隙度的交绘图,这种交绘图用半对数坐标来表示,用对数坐标表示渗透率,用普通线性坐标表示孔隙度,在这种半对数坐标图上孔隙度与渗透率呈明显的线性关系.由此可知准确求取砂体孔隙度是预测储集砂体渗透率平面变化的关键,油田注水效果对渗透率变化最为敏感.

尽管AVO反演从理论上讲可以准确求出岩石孔隙度,并估算渗透率,但是AVO技术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它要求地震振幅必须是高保真的.我们知道对地震采集资料的任何一步处理,都会或多或少改变振幅信息.因此如何能做到振幅保真是很难的,这也是限制了AVO广泛应用的主要原因.但是在一些地表条件好,地震资料采集质量高的地区, AVO地震反演方法对预测储层渗透率平面变化无疑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如果再结合储层沉积学研究,可得到接近地下实际的储层渗透率平面分布的预测模型,而建立储层渗透率面变化模型是建立储层预测模型的核心.

因为储层的很多微观特征都可经通过渗透率的变化体现出来,而渗透率的变化是影响剩余油分布及三次采没的关键参数.因此,在地表条件好,地震采集质量高的地区,AVO反演技术是建立储层预测模型的重要手段.

另外,近几年来再度活跃的井间地震技术,将会成为建立储层预测模型的有效方法,井间地震采用单井下激发,相领单井或多井井下接收,记录井间地层传播的地震波场,产生二维或三维数据.这种方法的优点在于井下布置地震采集设备能够靠近目的层,避开复杂的地面噪声环境和强性地震波衰减风化层,获得高频地震记录,加上记录波场有效波成份丰富,经过特殊处理后可以得到很高的空间分辨率(接近1m).由于井间地震具有极高的分辩率,因此可以帮助我们搞清几米、甚至1m厚薄砂层的空间展布、连通性,隔层问题以及储层内部非构质性,这些特征正是建立储层预测模型中急待解决的问题,但是由于井间地震的野外采集技术和数据处理方法都还处于研究实践阶段,采集技术还不过关,处理方法还不成熟,再加上投资与效率关系不理想.因此,利用井间地震建立储层预测模型还有待于井间地震快速发展.

3 结论

(1)储层概念模型的建立主要依据储层沉积学方法,如果参考道积分反演剖面的信息,会使储层的概念模型更完善,更实用.

(2)不管是递推反演还是测井约束反演技术,在反演剖面上都可以帮助我们的分析薄砂体的厚度、连通性、以及隔层分布预测,特别是砂体的连通情况及砂体厚度的变化,因此递推反演、测井约束反演是建立储层静态地质模型的重要手段.

(3)在一些地表条件好,地震资料采集质量高的地区,AVO地震反演方法是建立储层预测模型的重要手段.

(4)近几年来再度活跃的井间地震技术,将会成为建立储层预测模型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 刘雯林.油气田开发地震技术[M].北京:石油工业出

版社,1990.

[2] L avegne M,W illi m C.Inversi on of seis mogram s and

p ro specting[J].1977,25:22312250.

编辑:马 丽

2

1

—西安石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3

ABSTRACTS OF THE PRESENT ISSUE(J XA P II S SN100125361) Study on Genesis of Na tura l Ga s and Conden sa te O il i n Yancheng D epression

Abstract:T he characteristics and com po siti on of ligh t hydrocarbon fingerp rin t,b i om arker and carbon iso top ic com po siti on of hydrocarbon m onom ers are studied u sing geo logy and geochem ical analysis techno l2 ogy.A t the sam e ti m e,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yp e of m arine sou rce rock and their b i om arker com po siti on have been discu ssed.A t last,the featu re of conden sate o il,m atu rity of gas and their relati on have been de2 term ined by sou rce2gas co rrelati on.T he resu lt show s that Yancheng gas is m ain ly o riginated from m arine sap rop elic group,a little from hum u s group.

Key words:Yancheng D ep ressi on,natu ral gas,conden sate o il,m atu rity,sou rce rock

M A O F eng2m ing,H OU J ian2g uo(R esearch In stitu te of Geo logic Science,J iangsu O ilfield,Yangzhou, J iangsu225261,Ch ina)JXA P I2000V.15N.6p.128,32

Effect of Se is m ic I nversion Techn ique i n Reservo ir M odel i ng

Abstract:T he requ irem en t of the p recisi on of reservo ir m odel is differen t in differen t developm en t p hases.F rom the in itial p hase of developm en t to tertiary o il recovery,the reservo ir m odels are concep tive m odel,static m odel and fo recast m odel in their p rop er o rder.Seis m ic inversi on techn ique is an i m po rtan t m ean s fo r reservo ir m odeling.It can be classified in to p restack inversi on and po ststack inversi on,and po ststack inversi on can fu rther be classified in to trace in tegrati on,recu rsi on inversi on and m odel inver2 si on.B u t the p articu lar em p hases of the app licati on s of the inversi on m ethods are differen t.T he au tho rs discu ssed the effect of each inversi on m ethod in reservo ir m odeling in o rder that p rop er inversi on m ethod is selected acco rding to the differen t stages of developm en t and differen t requ irem en ts of the p recisi on of reservo ir m odels.

Key words:seis m ic inversi on,reservo ir m odeling,develop ing geo logy,p restack inversi on,po ststack inversi on,geo logic m odel

YA N G X iao2p ing,DON G Chun2rong(X i′an Petro leum In stitu te,X i′an,Shaanx i710065,Ch ina) JXA P I2000V.15N.6p.9212

The Study on the M icrofac ies Fea tures of M enggul i n Sand Reservo ir and Its Appl ica tion i n D evelop m en t Abstract:T he sedi m en tary facies of M enggu lin sand reservo ir w as analysed acco rding to the datum of co re descri p ti on,electric p rop erty,dynam ic logging,and p roducti on p erfo rm ance of the reservo ir.T he m i2 crofacies of the sedi m en tary un its w as classified on the basis of the classificati on of single w ell m icrofacies. T he differen t m icrofacies have differen t litho logies,electric p rop erties,p hysical p rop erties,p roductivities, and sandbody and o il reservo ir developm en ts.T he m icrofacies com b inati on s of the reservo ir in vertical di2 recti on and the arrangem en t of in jecti on2p roducti on w ell p attern on p lane w ill p roduce great influence on the developm en t of the reservo ir and the distribu ti on of rem ain ing o il in the late stage of the o ilfield devel2 opm en t.A cco rding to the resu lt of the study in the p ap er,the po ten tial areas of the reservo ir w ere po in t2 ed,and in jecti on2p roducti on arrangem en t w as adju sted.T he m easu res adop ed greatly increase the econom2 ic benefit of the o ilfield.

Key words:sand reservo ir,sedi m en tary facies,m icrofacies featu re,p roducti on p erfo rm ance,app lica2 ti on resu lt

L IA N G Guan2z hong,SON G S he2m in,W A N G Q ing2long,et a l(E rlian B ranch Com p any,N o rth Ch i2 na O ilfield Com p any,X ilinhao te,N ei m eng026000,Ch ina)JXA P I2000V.15N.6p.13216

Eva lua tion of O il and Ga s Bear i ng Traps by ART Network Cluster Ana lysis of Clustered Grey I nfor ma tion Abstract:T he geop hysical info rm ati on s of o il and gas trap s are of grey featu re.T en k inds of geop hysi2 cal info rm ati on s of T uoku detected area w ere p rocessed by grey associated filtering,and clu stered grey in2

储层地质建模的现状与展望

MARINEORIGINPETROLEUMGEOLOGY 海相油气地质 第12卷第3期理论? 前沿2007年7月 摘要储层地质建模对于科学的油藏评价、油藏开发管理以及三维油藏数值模拟具 有很大的意义。目前已有的建模算法和商业软件可满足地质特征三维分布的图形要求,并可进行初步的井间预测,但预测精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简要介绍了各种建模方法研究现状,分析了已有算法中亟需改进的问题,并从建模算法的改进、原型模型的丰富、地震信息的整合以及加强地质约束等方面论述了储层地质建模的发展前景。关键词 储集层;地质建模;随机模拟;地质统计学 储层地质建模的现状与展望 吴胜和1963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1986年毕业于华东石油学院北京研究生部,获硕士学 位;1998年毕业于石油大学(北京),获博士学位。主要从事储层地质学、油藏描述及三维地质建模的教学与科研工作。通讯地址:102249北京市昌平区中国石油大学资源与信息学院;电话: (010)89733324 文章编号:1672-9854(2007)-03-0053-08 中图分类号:TE19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7-05-14 吴胜和 吴胜和,李宇鹏 (中国石油大学资源与信息学院) 随着油气田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储层研究转向以建立定量的三维储层地质模型为目标,这是储层研究向更高阶段发展的体现。进行科学的油藏评价、油藏开发管理以及三维油藏模拟均要求三维储层地质模型,即表征储层地质特征三维变化与分布的数字化模型。这一模型具有常规二维储层地质图件无可比拟的优点[ 1] 。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储层地质建模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发展了很多建模方法,并开发了不少建模软件,如国内目前应用较多的RMS、Petrel、Gocad等商业化软件。这些建模软件均可建立三维储层地质模型,并在油藏评价、油藏开发管理及剩余油分布预测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 储层地质建模属于地质、数学与计算机等多学科结合的学科方向。建模内涵包括两大方面,其一为储层地质特征的计算机图形显示,属于计算机图形学的范畴,这一学科的发展已基本满足三维地质建模的图 形显示需要,如储层格架、储层相与岩石物理参数分布的三维图形显示(目前已有的商业软件均可达到这一目的);其二为井间储层特征的预测,即应用已有信息预测储层特征的三维分布,这就要求相应的建模方法,它决定着所建立的模型是否符合地下地质实际,亦即建模精度。从这一角度来说,目前已有的建模方法和软件尚存在一些亟需改进的问题。 1建模方法概述 从本质上讲,储层地质建模是从三维的角度对 储层进行定量的研究,其核心是对井间储层进行多学科综合一体化、三维定量化及可视化的预测[ 1] 。 在给定资料前提下,井间储层预测有两种途径,相应地也就有两种建模途径,即确定性建模和随机建模。确定性建模是对井间未知区给出确定性的预测结果,而随机建模则是对井间未知区应用随机模拟方法给出多个“可选”的、“等可能”的预测结果。 53

地震储层预测技术

地震储层预测技术 3.地震储层预测技术 地震储层预测是以高分辨率地震和测井资料为基础,以地质与钻井资料为参考,波阻抗反演和属性分析为主要技术来进行的,因此,波阻抗反演的效果和属性参数的运用成为储层预测的关键。 3.1 波阻抗反演 基于自激自收的地震褶积模型,声波阻抗己成为储层预测的关键参数。近年来波阻抗反演技术发展十分迅速,各种商业化波阻抗反演软件己有几‘十种,但目前国内比较流行的反演软件也就10种左右,如Jason反演,ISRS反演等。叠后波阻抗反演可以分为递推直接反演和迭代约束反演两大类,以迭代反演为主流发展方向。在生产中也用得较为普遍。迭代波阻抗反演的关键技术组成有地震子波提取、地质模型建立和反演的优化算法等,而模型的建立和优化算法往往依赖于资料的品质和地质特征,对于不同的地震地质条件可能有不同的最佳反演优化算法。目前应用于波阻抗反演的主要算法有全局优化反演技术,随机逆反演,稀疏脉冲谱技术等。近年来发展了模拟退火和遗传算法,在特定的地质和地震数据下效果非常明显。

尽管有了测井资料的约束和地质资料的参考,但是波阻抗反演的多解性还是非常普遍,这是由于测井资料的辐射半径过小和介质横向变化所造成的。解决预测精度和多解性问题需要有多学科综合应用的知识。特别是将层序地层学理论和波阻抗反演联合起来将会大大提高预测质量,这也是今后声波阻抗反演的一个主要方向。 与叠后声波阻抗形成对比的是叠前弹性波阻抗反演。Connolly(l999)基于Zoepprittz公式和声波阻抗的原理,建立了弹性波阻抗反演技术,其处理模式与AVO类似,均在叠前CMP道集上完成。Whitcombe等(2002)对弹性波阻抗进行了修正,提出了扩展弹性波阻抗的概念,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流体识别与预测因子,对于油气储层的预测和流体性质有很好的描述。王保丽等从Gray公式出发,通过弹性波阻抗反演原理,直接从地震数据中提取拉梅常数等弹性参数,更适合于流体预测。马劲风研究了广义弹性波阻抗反演理论与算法。王仰华等则提出了射线波阻抗的概念,在实现上更加容易。与常规波阻抗反演相此,弹性波阻抗能更确切地反映出地层岩性的变化,消除了由于叠加过程中的平均效应而损失的岩性信息,更适合于储层描述和油气预测,近年来的应用趋势有所上升。 3.2地震属性分析 地震属性技术是储层预测的重要手段。目前,包括时间、振幅、频率、相位和吸收衰减等方面的地震属性已多达60多种。加上几何方面、统计

反演原理及公式介绍工科

第一章反演理论 第一节基本概念 一.反演和正演 1.反演 反演是一个很广的概念,根据地震波场、地球自由振荡、交变电磁场、重力场以及热学等地球物理观测数据去推测地球内部的结构形态及物质成分,来定量计算各种有关的物理参数,这些都可以归结为反演问题。在地震勘探中,反演的一个重要应用就是由地震记录得到波阻抗。 有反演,还有正演。要正确理解反演问题,还要知道正演的概念。 2.正演 正演和反演相反,它是对一个假设的地质模型,给定某些参数(如速度、层数、厚度)用理论关系式(数学模型)推导出某种可测量的量(如地震波)。在地震勘探中,正演的一个重要应用就是制作合成地震记录。 3.例子 考虑地球内部的温度分布,假定地球内部的温度随深度线性增加,其关系式可表示成:T(z)=a+bz 正演:给定a和b,求不同深度z的对应温度T(z) 反演:已经在不同点z测得T(z),求a和b。 二.反演问题描述和公式表达的几个重要问题 1.应用哪种参数化方式——离散的还是连续的? 2.地球物理数据的性质是什么?观测中的误差是什么? 3.问题能不能作为数学问题提出,如果能够,它是不是适定的? 4.对问题有无物理约束? 5.能获得什么类型的解,达到什么精度?要求得到近似解、解的范围、还是精确解? 6.问题是线性的还是非线性的? 7.问题是欠定的、超定的、还是适定的? 8.什么是问题的最好解法? 9.解的置信界限是什么?能否用其它方法来评价? 第二节反演的数学基础

一.解超定线性反问题 1.简单线性回归 可利用最小平方法确定参数a 、b 使误差的平方和最小。 ??? ? ???∑-∑∑∑-∑=-=∑∑-=2 2)()(x x n y x xy n b x b y n x b y a (1-2-1) 拟合公式为: bx a y +=? (1-2-2) 该方法的公式原来只适用于解超定问题,但同样适用于欠定问题,当我们有多个参数时,称为多元回归,在地球物理领域广泛采用这种方法。此过程用矩阵形式表示,则称为广义最小平方法矩阵方演。 2.非约束最小平方法反演——广义矩阵方法 由前面讨论可知,参数估计的最小平方方法用矩阵公式表示,所得到的算法等价于一个或多个模型参数的一个或多个数据集反演,步骤为: 问题定义→矩阵公式→最小平方解 线性问题采用广义矩阵形式 d=Gm (1-2-3) 对于精确的数据模型,参数m 为 m=G -1d (1-2-4) 但是由于试验误差,实际数据将不能精确拟合获得,故采用最小平方法求解。解的矩阵表示式为 d G G G m T T 1][?-= (1-2-5) 上式具体计算时可用奇异值分解方法 G=U ∧V T 最后,得 m ?=(G T G )-1G T d=V ∧-1U T d (1-2-6)

储层建模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储层建模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王文龙,尹艳树 (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湖北武汉430100) 摘要:油气田开发的后期进入高含水阶段,为了更加经济准确地进行油气开发,有必要采用储层地质建模的方法对老油气田进行储层研究。详细阐述了国内外储层地质建模的发展史,对储层地质建模的方法进行了细致的分类及论述。方法分类包括确定性建模方法和随机性建模方法。每一种建模方法又有多种子方法。提出了目前储层地质建模研究尚未很好解决的一些问题,如建模的对象局限于常规的碎屑岩储层。虽然有学者对火成岩、裂缝碳酸盐岩进行了相关的探究工作,但目前对非常规储层涉及较少,储层建模的精度也有待提高。 关键词:储层建模;确定性建模;随机性建模;发展趋势 0 引言 储层地质建模指的是运用计算机建模软件来建立高精度的储层地质模型,对油气储层内部结构进行精细解剖,进一步解释、研究油气的三维空间分布规律,表征储层的属性及特征,为下一步的油藏数值模拟提供数据(李振华,2010)。通过储层地质建模可以建立储层格架,对储层的物性进行评估,预测储层可采油气的空间分布,指导优选加密井井位及水平井钻进轨迹,以提高油气最终采收率,故储层地质建模是油藏描述的核心内容(盖凌云,2007;张昌民等,2007)。储层地质建模使得油气藏的非均质性描述更为精确,也为油气田的开发生产设计及相应的开发方案提供了数据(吴胜和等,1999;罗仁泽,2002)。储层地质建模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提出,至今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相关的研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建模对象局限于碎屑岩中的常规储层,建模精度不高等。储层地质建模的发展趋势必然会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更好地用于指导油气的开发。目前,储层建模方法多样,有必要对地质储层建模方法进行总结并对目前储层建模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下一步的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1 储层建模的发展 储层地质建模起源于国外,后来被引入国内对油田储层进行研究,我国学者结合实际建立了适用于我国地质储层的建模方法。 1.1 国外储层建模的发展过程 Jahns(1996)应用回归分析,并利用干扰试井数据进行油藏的二维描述,是迄今为止已知最早的关于油藏的研究成果;Coats等(1970)利用最小二乘法及线性规划并参考了动态特征的数据描述了油气藏的各种非均质性的参数,后来虽然有所发展,但尚未作为一门技术出现。20世纪50年代,南非的克里格提出金属分布具有的空间联系与样品的尺寸和位置有关,而非单纯的随机分布;不久之后,马特隆提出了地质统计学,他结合区域化变量的概念将传统的统计学理论进行了改进,发展出一套全新的数学技术——运用变差函数研究矿产矿化特征区域分布,这为以后的储层地质建模提供了基础。20世纪70年代,美国学者儒尔奈耳讨论

从勘探领域变化看地震储层预测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从勘探领域变化看地震储层预测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摘要:地震储层预测就是以地震信息为主要依据,综合利用其他资料作为约束,对油气储层的品质参数,如几何特征、地质特性、油藏物理特性等,进行预测的 一门专项技术。随着非常规油气勘探技术的兴起,储层预测的内涵也得到了迅速 扩展,已从储层品质预测扩展到源岩品质和工程品质预测。前,地震储层预测技 术已经成为油气勘探生产中储层预测的主导技术之一,它能较好地根据不同勘探 生产阶段的不同需要,提供不同类型、不同精度的储层预测成果,为油气勘探生 产服务。基于此,在接下来的文章中,将对勘探领域变化背景下,地震储层预测 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详细分析。 关键词:勘探领域;地震储层;预测技术 引言:地震储层预测是以高分辨率地震和测井资料为基础,以地质与钻井资 料为参考,波阻抗反演和属性分析为主要技术来进行的。因此,波阻抗反演的效 果和属性参数的运用成为储层预测的关键。为了更好的对其现状以及发展趋势进 行了解,在接下来的文章中,将基于勘探领域变化下,对其技术现状以及发展趋 势进行详细分析。 一、地震储层预测技术 (一)地震裂缝预测技术 裂缝预测技术的研究应用成为国内外储层及含油气预测的热门。裂缝是碳酸 盐岩、火山岩中重要的油气储集空间,也是大部分非常规油气的主要存储地方, 如页岩气、煤层气、致密砂岩气等主要以吸附和游离态储存在裂缝或孔隙中.岩 石性质、不同受力类型等因素决定了裂缝的成因、产状、密度、大小、宽度、方 向等呈现复杂多样性,这决定了裂缝预测的超难度和超复杂性。地震裂缝预测技 术的应用起步于计算岩石物理中等效介质理论的提出与应用。等效介质理论将实 验岩石物理模型微观的裂缝参数与地震波场表征的宏观介质性质有机的联系起来,在此基础上发展形成多种各向异性裂缝检测方法和技术,如多波多分量技术预测 裂缝、方位各向异性预测裂缝等.中石油将裂缝预测方法和技术的研究列为“十二五”物探技术研究主要方向之一。 (二)岩石物理分析技术 岩石物理分析技术的应用主要表现在理论岩石物理模型的实际应用、理论模 型与测井岩石物理分析的结合应用及测井岩石物理分析应用等三个方面。岩石物 理针对岩石机理的研究使其成为现今地震储层及油气预测技术发展应用的理论来源。近几年SEG每年都将岩石物理分析及应用作为专题进行讨论[1]。 二、地震储层预测技术现状 目前,由于地震技术储备跟不上勘探领域变化带来的技术需要,物探技术人 员总感到力不从心、疲于应付。地震储层预测技术的发展历程可以清晰证实这个 观点。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勘探领域从构造转向岩性,地震勘探先后出 现了“亮点”和AVO技术、波阻抗反演技术、模式识别技术等,到了九十年代末岩 性目标的描述在地震领域已经是非常成熟的技术,此时地质上才逐步提出了岩性 地层勘探的理念。也就是说地震技术领先于勘探领域对技术的需求,所以物探人 员可以从容应对。随后在本世纪初又从波阻抗反演进一步延伸到叠前反演,岩性 地层勘探问题可以得到更好地解决。但是,近几年勘探目标很快转到了火山岩、 碳酸盐岩等复杂岩性,接着又转入了致密油气,甚至是页岩油气,勘探目标的快 速变化,使原来的地震储层预测技术的介质假设不适应勘探新领域的实际介质条

薄互层储层预测方法

第43卷第1期2004年1月 石 油 物 探 GEOPHYSICAL PROSPECTIN G FOR PETROL EUM Vol.43,No.1 Jan.,2004 文章编号:100021441(2004)0120033204 薄互层储层预测方法 陈守田1,2,孟宪禄2 (1.石油大学盆地与油藏研究中心,北京102249;2.大庆石油管理局物探公司,黑龙江大庆 163357) 摘要:针对松辽盆地葡萄花油层三角洲沉积薄互层储层的特点,研究不同微相的砂岩与测井特征、地震属性的关系,探讨利用沉积微相、波形特征定性预测砂岩储层发育带的技术。利用地震属性预测技术定量预测储层厚度结果表明,本区整个油层砂岩总厚度与地震属性有很高的相关度,厚砂层的预测符合率较高。 关键词:储层预测;薄互层;沉积微相;地震属性;相关度;波形特征 中图分类号:P631.4 文献标识码:A 松辽盆地中白垩统姚一段沉积时期,盆地古地势平坦,形成的沉积层角度非常低平。随着湖盆整体抬升,湖盆快速收缩,河流—三角洲快速推进,沿长垣向南及东西两侧的三肇凹陷和古龙凹陷分流,由大庆至肇州一带姚一段沉积厚度由60m减薄至不足20m,形成面积巨大的扇型三角洲储集砂体[1]。研究区位于三肇凹陷的卫星地区,处在葡萄花油层河流—三角洲沉积体三角洲平原向三角洲前缘过渡的相带区,主要针对该沉积体系的葡萄花油层开展储层预测研究工作。各井取心显示,葡萄花油层内部含钙质比较普遍。钙质生成于浅水湖湾、封闭沼泽长期蒸发浓缩的环境及枯水期的河道,是三角洲浅水环境中沉积常见矿物。含钙层泥岩形成于封闭的浅水中,含钙层砂岩形成于河道砂体沉积过程的枯水期或干旱期。中、下部泥岩颜色多为灰绿色、棕灰色夹紫红色薄层,中部紫红色多于下部,代表了由三角洲外前缘至三角洲内前缘湖退反旋回沉积过程,沉积环境水体浅,暴露时间增加,泥岩红色和浅色增多。钙质在泥岩层、砂岩层和过渡岩层普遍发育。 1 高钙质薄互层岩石电性、物理特征分析 区内探井在多数葡萄花油层有不同程度取心,为分析研究提供了详细的资料。我们采用描述详尽、资料全面的取心资料井作为“标准井”,如卫10井和卫11井,利用岩心描述、自然电位和双侧向测井曲线,分析沉积结构和岩石成分,建立岩石与电性、地球物理特征关系。 整体上看,油层表现较低的声波时差值,有别于油层顶底湖相泥岩,其原因就是油层的泥岩不纯,普遍含砂含钙质。 钙质胶结层在声波时差曲线上为低值“尖峰”(高速层,一般速度3800~4000m/s),在电阻率曲线上对立高电阻“尖峰”(大于15Ω?m),在SP 曲线上为低值异常。钙质砂岩具有低孔渗特点。 河道粉砂岩层在自然电位曲线上为较高幅度异常,幅度在8.5mV以上,通常呈钟形;电阻率曲线为高值,一般大于10Ω?m,形态有箱形、梯形和斜坡形,一般厚度3~5m;在声波时差曲线上高于平均值,低于纯泥岩层。钙质层和含钙层存在于河道砂层的顶底或者中间。 席状砂边滩砂层,一般厚度1~2m,在自然电位和电阻率曲线上呈刺刀状,因含钙泥较多,达30%~50%,分选差,孔隙低,声波时差与过渡岩性一致,整个油层中具有低声波时差和高阻值的特点。钙质胶结表现为较低的时差值。 过渡岩性是葡萄花油层的主力储层,电阻率中等偏低,为3~5Ω?m,个别高含砂层电阻率较高,但自然电位呈低幅度异常,厚度不一,1~5m均可见到。 2 砂岩储层预测的难点 2.1 葡萄花油层岩性组成 葡萄花油层是由不同速度、密度的钙质粉砂岩、过渡岩性、粉砂岩和泥岩组成,具有不同的波阻抗值,各岩性的速度大小见表1。 一个地震波形包含的属性信息是与之相对应 收稿日期:20030102;改回日期:20030405 作者简介:陈守田(1968—),男,高级工程师,博士,主要从事地震资料解释及石油地质综合研究工作。

储层地质模型

1、什么是储层地质模型?为什么要建立三维储层地质模型? 答:储层地质模型是指能定量表示地下地质特征和各种储层(油藏)三维空间分布的数据体,一个完整的储层地质模型应包括构造模型、沉积模型、储层模型和流体模型等。 三维储层地质建模是从三维的角度对储层的各种属性进行定量的研究并建立相应的三维地质模型,其核心是对井间储层进行三维定量化及可视化的预测,与传统的二维储层研究相比具有以下的优势: 1)更客观地描述并展现储层各种属性的空间分布,克服了用二维图件描述三维储层的局限性。三维储层建模可以从三维空间上定量的表征储层的非均质性,从而有利于油藏工程师进行合理的油藏评价及开发管理。 2)更精确地计算油气储量。在常规的储量计算时,储层参数(含油面积、有层厚度、孔隙度、含有饱和度等)均用平均值表示,这显然忽视了储层非均质性的影响。应用三维储层模型计算储量时,储量的基本计算单元是三维空间上的网格(分辨率比二维高得多),因为每一个网格均附有储集体(相)类型的孔、渗、饱等参数。因此,通过三维空间运算,可计算出实际的含油储集体(砂体)体积、孔隙体积及油气体积,其计算精度比二维储量计算高得多。 3)有利于三维油藏数值模拟。三维油藏数值模拟要求有一个把油藏各项特征参数在三维空间上定量表征出来的地质模型。粗化的三维储层地质模型可以直接作为油藏数值模拟的输入器,而油藏数值模拟成败的关键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三维储层地质模型的准确性。 2、如何理解储层概念模型、静态模型和预测模型?它们有何异同? 答:储层概念模型是指把所描述油藏的各种地质特征,特别是储层,典型化、概念化,抽象成具有代表性的地质模型。只追求油藏(储层)总的地质特征和关键性地质特征的描述,基本符合实际,并不追求所有局部的客观描述。 静态模型也称实体模型,是把一个具体研究对象(一个油田、一个开发区块或一套层系)的储层,依据资料控制点实测的数据将其储层表征在三维空间的变化和分布如实的描述出来而建立的地质模型,并不追求控制点间的预测精度。 预测模型不仅忠实于资料控制点的实测数据,而且追求控制点间的内插与外推值具有相当的精度,并遵循地质和统计规律,即对无资料点有一定得预测能力。 概念模型、静态模型和预测模型的区别: 1)研究阶段的区别。概念模型应用于油田的勘探与开发早期;静态模型应用于油田开发中期,一般是开发井网完成后进行;预测模型应用于油田开发后期。 2)研究方法的区别。概念模型一般以储层地质学(沉积学)和写实的描述方法为基本手段,尽可能直接利用岩心资料来建立概念模型,避免依赖测井解释等间接资料;静态模型的研究方法主要是在概念模型的基础上,充分应用开发井的各种资料,采用地质统计学方法来描述储层在二维或三维空间的实际特征;预测模型主要是采用随机建模技术,即将等概率的随机抽样方法(蒙特卡洛)与确定性的插值方法(克里金)相结合,所形成的地质统计学

储层预测技术详解

4.1 LPM 储层预测技术 LPM 是斯伦贝谢公司GeoFrame 地震解释系统中最新推出的储层预测软件,利用地震属性体来指导储层参数(如砂岩厚度)在平面的展布,以此来实现储层参数的准确预测。 LPM 预测储层砂体可分两步进行:首先,它是将提取的地震属性特征参数与井孔处的砂岩厚度、有效厚度进行数据分析,将对储层预测起关键作用的地震属性特征参数优选出来,根据线性相关程度的大小,建立线性或非线性方程。线性方程的建立主要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非线性方程的建立主要采用神经网络方法;其次,根据建立的方程,利用网格化的地震属性体来指导储层参数(如砂岩厚度)在平面的成图。 设因变量y 与自变量x 1, x 2 ,…,x m 有线性关系,那么建立y 的m元线性回归模型: ξβββ++++=m m x x y 110 (4.1) 其中β0,β1,…,βm 为回归系数;ξ是遵从正态分布N(0,σ2)的随机误差。 在实际问题中,对y 与x 1, x 2 ,…,x m 作n 次观测,即x 1t , x 2t ,…,x mt ,即有: t mt m t t x x y ξβββ++++= 110 (4.2) 建立多元回归方程的基本方法是: (1)由观测值确定回归系数β0,β1,…,βm 的估计b 0,b 1, …,b m 得到y t 对x 1t ,x 2t ,…,x mt ;的线性回归方程: t mt m t t e x x y ++++=βββ 110 (4.3) 其中t y 表示t y 的估计;t e 是误差估计或称为残差。 (2)对回归效果进行统计检验。 (3)利用回归方程进行预报。 回归系数的最小二乘法估计 根据最小二乘法,要选择这样的回归系数b 0,b 1, …,b m 使 ∑∑∑===----=-==n t n t mt m t t t t n t t x b x b b y y y e Q 11211012 )()( (4.4) 达到极小。为此,将Q 分别对b 0,b 1, …,b m 求偏导数,并令 0=??b Q ,经化简整理可以得到b 0,b 1, …,b m ,必须满足下列正规方程组: ??? ????=+++=+++=+++my m mm m m y m m y m m S b S b S b S S b S b S b S S b S b S b S 22112222212111212111 (4.5)

地震属性油气储层预测技术及其应用

第32卷第3期2010年9月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 ur nal of H ubei U niversit y(Natura l Science)V ol.32 N o.3 Sep.,2010 收稿日期:2010 01 10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972104)资助作者简介:郝骞(1982 ),男,博士生文章编号:1000 2375(2010)03 0339 05 地震属性油气储层预测技术及其应用 郝骞1,张晶晶2,李鑫1,毛婉慧1,张宇航1 (1.中国地质大学资源学院,湖北武汉430074;2.西安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陕西西安710054) 摘要:按沿层方式对苏北盆地溱潼凹陷泰州组砂岩储层提取了20余种属性,经过优化并在最佳时窗段内 通过井-震精细标定后可识别出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指示出三角洲朵叶向凹陷深湖区的进积分布状况.对 松辽盆地长岭断陷内营城组火山岩储层,按层间平均等分顶底时窗厚度作为约束界面的方式提取了30余种 属性,从波阻抗及地震相的识别入手仔细区分火山岩储层地震属性平面展布特征,在已获工业油流的钻井指 示下确定地震属性异常变化区域,从而有针对性圈定火山岩体储层的平面分布范围. 关键词:地震属性;储层预测;砂岩储层;火山岩储层 中图分类号:P 618.13 文献标志码:A 伴随油气勘探开发难度日渐加大,隐蔽油气藏、岩性油气藏、裂缝油气藏及断块油气藏等已经成为勘探开发主体目标,对这类油气藏的非均质性、各向异性研究也越来越重要,地震数据携带丰富的地质储层信息,用地震技术预测油气储层已经成为当前主要的勘探手段和重要的实现方法,地震属性技术就是其中的一种.地震属性信息中包含着大量的地质信息,充分利用这些信息不仅能深入认识盆地构造特征、沉积体系分布及其时空演化规律,也可直接用于油气藏的储层性质及含油气性预测. 地震属性技术始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亮点技术,它以反射波振幅和极性的变化作为识别油气藏的特殊属性方法[1].70年代地震属性分析技术即成为地震解释的良好工具,最初的属性仅包括振幅、频率和极性,其后快速发展为几十种.80年代中期出现多属性分析;90年代初引入的多维属性分析使属性分析技术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现今地震属性技术已在多个方面取得了进展,其范围从计算单道瞬时同相轴属性到提取复杂多道分时窗地震同相轴属性乃至建立地震属性数据体,提取的地震属性也由最初的两种增加到几百种之多[2]. 1 地震属性分析原理及方法 地震采集的地球物理场资料是现今地下地层的构造、岩性、流体等特征的综合反映.这些特征隐藏在各种地球物理原始场之中,非常微弱,甚至于根本不能识别.必须依据地质信息的综合和分解理论,采用多种特殊手段,从原始场中提取出具有确定物理意义和明确地质意义的特征分量或参数.储层预测是在一定的地质研究基础上(三维构造精细解释、沉积微相、测井多井储层评价和油藏综合研究等),对追踪的层位开时窗并提取出一定的地震参数,由已知储层预测未知储层.地震属性分析的主要目的是准确提取地震数据中的各种属性,将定量的地震属性转化为储层特征,通过地震属性分析获取相关油藏的储集物性、含油气性等信息. 地震属性技术是由叠前或叠后地震数据经过数学变换导出的几何学、运动学、动力学或统计学特征的特殊测量值[3] ,它是地震资料中可描述、定量化的特征信息,并可与原始资料相同的比例显示出来,代表原始地震资料所包含的关于油气信息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地震属性与所预测对象之间关系复杂,在不同地区不同储层对所预测对象如砂岩体、火山岩体敏感的

储层精细预测技术在周青庄油田的应用

第28卷第6期石油学报V01.28No.62007年11月ACTAPETROI.EISINICANov.2007文章编号:0253-2697(2007)06—0092—05 储层精细预测技术在周青庄油田的应用 苏明军“2王西文2刘彩燕2易定红2袁克峰3 (1中国石油大学资源与信息学院北京102249}2.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甘肃兰州730020 3中国石油国际海外研究中心北京100083) 摘要:周青庄油田小断裂发育,构造复杂,油气分布受构造和储层变化的控制。利用等时地层对比技术和基于小液变换的地震相干体技术,研究了断裂分布;综合测井和地震数据进行沉积相反演和沉积相控制下的相控储层预测技术,研究了储层空问晨布。应用储层精细预测技术,对周青庄油田古近系霹油组的构造和储层砂体展布规律进行了分析和预测,提出了井位都署意见.钻井后获得了高产工业油流,扩大了含油面积,增加了石油地质储量。 关键词:周青庄油田;储层特征;小波变换技术;储层预测技术;沉积相反演 中图分类号:TEl33文献标识码;A AppIicationofhigh—precisionI.eservoirspredictiontechniques inZhouqingzhuangoilfield suMin函u小。wangxiwenlljIJcaiyan2YlDinghon92YuanKe{en矿 u.&h∞z。fRe蚰“州口nai%,。r榭t{。nnrhM。kgy,chc越U戚键r“时nf P。t阳zc“矾,BP曲ingt02249.chi越; 2Normuw“Bmn曲,PP£M曲inaE_r声Zo旭£i。H。”dD日w如户mP"£RP5洲^JⅪ5£if“抛,Ld般加“730020,(冼iM;3CNPcInfPrM£坤”n£R靠Fdr曲(■n拈r,BP玎ing100083,(Mtn。) Abstract:Zhouqingzhua“golificldwascharacterizedbynumerous10calfauItsandcomplicatedstructure.Thcspatialdistr|butionofhydmcarbonaccumulationwaspredominatedbythestructurcand lateraI variation3ofreservoIrformations.Anewsetofhlgh_preci—sjo腓5ervojrpredjctjontechnjque㈣sap脚iedj力tbe州andgasp丑yz㈣ofthisoⅢjeld。ThePre拼ctiontechnlquesincJudetherec ognltiontechniqueoffaultsystembasedonintegrationoftmstratigraphiccofreIationand3DscmiccoherencecubeprocessedbywavelettransforrIlation,thesedimentaryfaclesrecognitiontechnIqueby讯tegratlonofwelIlogandseismicattnbutes。andthchighvi—tality3Dreservo打attributesouTllningbasedonhighpreci5i。nreservoirprcdictioncontrolledbysedimentarynt}lo{acies.Thestructur—alfeaturesand3Ddlstributionsofsandbedatt“butesofthePaIeogenegreservo打inZhouqi“gzhua“g0ilfieIdweredelineatedwithabovetechniques.AnewwelIplanni“gpmjectwasmade.Asaresuh,manynewwelIsa。quriedhigh—yie】dedo|lflow.Furthcrmore,pay跏eextensionwascon矗mled.andtheodreservesinpIaceincreasedby1.89miIlionLons. Keyw吖ds:Zhouqlngzhuangollflcld;reservoirproperty;wawlettransforrllationtechniqu。;reservc)irp婵dictiontechnique;secIimentary faclesinversion 周清庄油田位于黄骅坳陷歧口叫陷,横跨南、北大 港2个二级构造带,由南、北两部分组成。北部属于港西突起南翼,为断鼻构造;南部属于南大港构造带西北 斜坡的一部分。两者之间以鞍部相连。古近系髯油组是奉区主要目的层段之一,是一个多沉积体系叠置的扇三角洲前缘沉积综合体。由于研究区构造复杂,小断裂发育,储层横向变化大,油气分布受构造和储层变化的控制,制约了油田进一步开发,完钻井尚少。为此,采用了储层精细预测技术,对构造及储层空间展布规律进行研究。1储层精细预测技术研究流程 储层精细预测技术研究流程(图1)主要包括3个部分:①构造精细解释,确定构造形态及断层空间展布,为砂体的精细预测奠定基础;②精细小层对比及沉积相研究,正确认识砂体及其油层的分布规律,为储层反演奠定基础;③储层测井响应分析及相控储层反演,通过储层敏感曲线分析、曲线重构和相控反演,研究储层空间分布规律,为井位部署提供依据。 基盒项目: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科技攻关项日(kt均2—2—3)。岩性{fII气藏地震资料处理解释一体化研究”部分成果。 作者简介:苏明军,男,1970年2月牛,1991年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现为中周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西北分院高级工程师,中周石油大学(北京)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沉积储集层研究。E咖ll:smjl310@126。。m万方数据

地震分频段反演方法及其在薄互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https://www.360docs.net/doc/474538676.html, 地震分频段反演方法及其在薄互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韩 喜 中国地质大学 (100083) email:hanxihb@https://www.360docs.net/doc/474538676.html, 摘要:在地震波阻抗反演中采用低频、中频、高频频段分别处理,最终求和的方法,其中用地震处理中的叠加速度计算波阻抗低频成份,以约束稀疏脉冲反演方法求取波阻抗中频成份,高频成分用地质统计方法随机模拟,所求结果在遵循了地震的中低频成份基础上,增加了具有地质统计意义的高频成份。并在此基础上,结合钻井、测井和油田的生产资料,对砂泥岩薄互层进行了储层横向预测。并对有利储层呈现低阻抗特征进行了分析,取得了理想的效果,对油田的开发有较好的借鉴价值。 关键词:高分辨率,砂泥岩薄互层,地震反演,储层预测,地质统计 1. 引言 砂泥岩薄互层储层在我国陆相含油气盆地中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1]。近年来,例如象松辽盆地中的老油田,其主要工作之一就是在老油田的外围寻找新增储量和扩建油气产能,而其含油储层却多为小于5米的薄窄砂岩储层,根据开发的需要,单砂体追踪成为地质人员追求的目标[2]。因而利用地震资料预测储层的分布规律成为唯一途径。这些砂泥岩薄互层空间的连续性以及非均质性就成为储层地质研究的核心问题。而小于5米的砂岩储层用地震方法预测,由于受分辨率的限制,在多数情况下乃力所不及[3]。 2. 地震分频反演波阻抗的物理基础 2.1地震分辨率分析 沿目标层作沿层地震切片是三维地震储层预测中常用的手段。根据沃尔索沉积相序递变规律:只有在横向上(平面上)成因相接近且紧密临接的相和相区,才能在垂向上依次叠覆而没有间断。由于受地震分辨率的制约,沉积厚度在小于5米以下的岩层在垂向上很难分辨;而在横向上,通常较小的沉积体也会有200米以上的宽度[4],在地震资料上可以占据10道以上的范围,加之固有的沉积横向连续性和沉积几何形态,以及地质家头脑中已有的沉积模式,解释起来相比在垂向上具有更高的分辨能力,利用沿层地震切片开展储层横向预测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2.2地震资料与波阻抗在储层预测中的对比 地震波是地下岩石层的反射系数序列与带有旁瓣的子波褶积的结果,在地震资料处理过程中,子波旁瓣的影响有时还会加强,因此地震沿层切片中势必包含了前一反射界面对于子波旁瓣的延时响应,存在或多或少的反射假象[5]。在波阻抗反演过程中(如稀疏脉冲反演),通常要求所求得的子波为一个主波峰和两个旁瓣的子波,根据这样的子波所求得的反褶积算子,在进

地震反演方法概述

地震反演方法概述 地震反演:由地震信息得到地质信息的过程。 地震反射波法勘探的基础在于:地下不同地层存在波阻抗差异,当地震波传播有波阻抗差异的地层分界面时,会发生反射从而形成地震反射波。地震反射波等于反射系数与地震子波的褶积,而某界面的法向入射发射系数就等于该界面上下介质的波阻抗差与波阻抗和之比。也就是说,如果已知地下地层的波阻抗分布,我们可以得到地震反射波的分布,即地震反射剖面。即由地层波阻抗剖面得到地震反射波剖面的过程称为地震波阻抗正演,反之,由地震反射剖面得到地层波阻抗剖面的过程称为地震波阻抗反演。 叠前反演主要是指AVO反演,通过AVO反演,可以获得全部的岩石参数,如:岩石密度、纵横波速度、纵横波阻抗、泊松比等。叠前反演与叠后反演的根本区别在于叠前反演使用了未经叠加的地震资料。多道叠加虽然能够改善资料的品质,提高信噪比,但是另一方面,叠加技术是以东校正后的地震反射振幅、波形等特征不随炮检距变化的假设为基础的。实际上,来自同一反射点的地震反射振幅在不同炮检距上是不同的,并且反射波形也随炮检距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这种地震反射振幅、波形特征随炮检距的变化关系很复杂,主要原因就在于不同炮检距的地震波经过的地层结构、弹性性质、岩性组合等许多方面都是不同的。叠加破坏了真实的振幅关系,同时损失了横波信息。叠前反演通过叠前地震信息随炮检距的变化特征,来揭示岩性和油气的关系。叠前反演的理论基础是地震波的反射和透射理论。理论上讲,利用反射振幅随入射角的变化规律可以实现全部岩性参数的反演,提取纵波速度、横波速度、纵横波速度比、岩石密度、泊松比、体积模量、剪切模量等参数。 叠后地震剖面相当于零炮检距的自激自收记录。与叠前反演不同,叠后反演只能得到纵波阻抗。虽然叠后反演与叠前反演想必有很多不足之处,但由于其技术方法成熟完备,到目前为止,叠后反演仍然是主流的反演类型,是储层预测的核心技术。 介绍几种叠后反演方法: 1)道积分:利用叠后地震资料计算地层相对波阻抗(速度)的直接反演方法。因为它是在地层波阻抗随深度连续可微的条件下推导出来的,因而又称为连续反演。 原理简述: 上述公式表示,反射系数的积分正比于波阻抗Z的自然对数,这是一种简单的相对波阻抗概念。 适用条件及优缺点 与绝对波阻抗反演相比,道积分的优点:1.递推时累积误差较小;2.计算简单,不需要反射系数标定;3.无需钻井控制,在勘探储气即可推广使用。 缺点:1.由于这种方法受到地震固有频宽的限制,分辨率低,无法适用于薄层解释的需要;2.需要地震记录经过子波零相位化处理;3.无法求得地层的绝对波阻抗和绝对速度,不能用于定量计算储层参数;4.这种方法在处理过程中不能用地质或测井资料对其进行约束控制,因而结果比较粗略。 2)递推反演方法:根据反射系数进行递推计算地层波阻抗或层速度,其关键在于由原始地震记录估算反射系数和波阻抗,测井资料不直接参入反演,只起到标定和质量控制的作用。因此又称为直接反演。 原理简述: 利用以上公式,可以从声波时差曲线及密度曲线上(没有密度曲线时可以利用Gardnar 公式进行换算)选择标准层波阻抗作为基准波阻抗,将反褶积得到的反射系数转为波阻抗。

Petrel储层地质建模

Petrel储层地质建模软件 Petrel为多学科一体化工作提供了研究平台,适用于各种油藏类型。利用多资料的综合分析与研究,Petrel可以精确描述油气藏及其孔渗饱等属性参数的空间分布,计算其储量、定量估算风险性、从而降低开发成本,提高效益。Petrel 由以下六个软件包组成,在核心系统的支持下,各系统可以独立或协同工作。Petrel以更快、更精确、更为经济的技术手段满足了精细地质研究对软件的需求。 ◇地震资料解释系统(Petrel Geophysics) ◇地质综合分析系统(Petrel GeoScience) ◇地质建模系统(Petrel Modeling) ◇油藏工程系统(Petrel Reservoir Engineering) ◇实时决策系统(Petrel Realtime) ◇数据与成果浏览系统(Petrel Viewer) 集成化数据管理平台 确保了各主流公司软件的兼容问题。包括:Landmark、Geoframe、Eclipse、VIP、Earthvision、RMS等标准数据格式。实现对数据的集中储存、管理与共享,统一勘探、开发数据,数据的标准化程度得到极大提高。 地震资料解释系统(Petrel Geophysics) 提供完整的微机地震资料综合解释解决方案。可快速实现常规地震资料剖面解释和三维立体解释、提取地震属性、瞬层属性平面成图、进行速度分析及域转换,利用蚂蚁追踪模块可以实现断层自动解释及提取,并可直接转换到模型中建立构造框架。全方为满足科研与生产所需的各种功能,通过地震数据网格重采样建立地震实体模型,预测有利目标。 ◇合成记录及层位标定 ◇地震数据叠后处理 ◇自动构造解释 ◇地震储层反演 ◇层位及断层追踪解释 ◇地质体雕刻

Jason综合地震反演和储层预测

一、Jason综合地震反演和储层预测 地质框架模型(Earthmodel) 子波提取和分析(wavelets) 约束稀疏脉冲反演(invertrace) 多参数岩性特征反演(invermod) 地质统计随机模型与随机反演(statmod) (一)地质框架模型(Earthmodel) 为储层和油气藏定量描述创建一个由地震坐标描述的地质框架模型。这个模型融合了构造(层位、断层)、地质沉积模式、测井资料和初始权重分布等信息。地质框架模型是整个Jason地震反演和储层、油气藏定量描述的基础。

1.目的 1)构造以层为基础的、用于Jason其它模块的参数描述模型,即地质框架模型。 2)生成以地质框架模型为基础的测井曲线内插模型。 3)提供用于地震反演的低频模型。 4)生成平滑、封闭的层位顶、底、厚度平面图。

2.模块及功能 (1)Model builder with/without TDC(模型建造器) 用构造、地质、沉积、测井等资料形成一个参数化的时间、深度域的三维封闭模型。这个参数化的模型包括了层位、断层、地层接触关系(整合、不整合、河道、礁等),测井曲线和基于层位的权重系数。 (2)Model generator(模型生成器) 由模型建造器形成的参数化三维封闭模型创建不同测井曲线的三维属性模型(如波阻抗、声波速度、孔隙度、SP等) (3)Model interpolator(模型内插器) 在参数化的三维封闭模型控制下生成不同网格密度的三维属性体。 (4)Well curve generator(测井曲线生成器) 从三维属性体中抽取任意位置上的测井曲线。 3.特点 1)地质框架模型含有生成属性模型所有参数。 2)地质框架模型包括地震、地质、沉积、测井等资料和信息。 3)提供多种内插算法,供用户选择。 (二)子波提取和分析(wavelets) 提供用于合成记录与反演的地震子波估算或理论子波计算工具。在单井、多井或无井的情况下,都可以由单道或多道地震信息估算出最佳地震子波。 1.目的 1)用各种各样的技术估算地震子波。包括地震资料(无井)估算地震子波、用单井或多井和井旁地震道估算地震子波、用单井或多井和不同偏移距部 分叠加资料估算相应的子波。 2)确保合成记录与井旁道的最佳匹配。 3)如果需要,可内插形成空变子波体。 4)估算使地震资料零相位化的反褶积算子。 2.算法与工具 1)以地震资料的自相关为基础,估算子波的振幅谱。 2)估算输入子波的常振幅谱。 3)同时估算子波的振幅谱和相位谱。 4)估算用于Rocktrace的不同角道集的子波。 5)子波特征编辑(如极性、坐标位置、角度范围等) 6)标定子波振幅。

油气储层地质学习总结

油气储层地质学基础学习总结 学号:2010050022 姓名:周道容专业:地质工程为期半年的油气储层地质学学习完了,对于一个跨专业的学生来说,在这学期的学习中我学到了很多以前未曾学习的知识,同时在去博物馆的参观中深深的体会到了实地参观考察的重要性,受益非浅。现在我就这一学期对于这门课所学及平时阅读的相关文献所得的知识及体会做一个小结。 课堂上,张老师讲的很多是在有一定基础之上的拓展,所以平时我常去去图书馆借阅相关书籍以补习我的基础知识同时结合老师课堂上所讲的,使我从基本知识到储层地质的发展趋势都有所了解。 首先,我在对储层地质相关书籍的学习中知道了许多基本的知识。明白了油气储层(Reservoir)是指能够储存和渗滤流体(油气水)的岩层。是油气勘探和开发的直接目的层,是油气藏的核心,而油气储层地质学:是深入和系统地研究油气储层的地质科学,是石油地质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一门综合性和实用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它通过系统地研究油气储层的建造和改造作用,表征了油气储层的宏观分布模式、微观孔隙结构特征以及开发过程中具有很大影响的储层非均质性和储层敏感性,最终建立适合不同勘探开发阶段的储层地质模型,为油气田勘探和开发方案的制定与实施提供地质依据。油气储层地质学是80年代以来,随着油气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储层研究迅速发展而逐渐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是多学科相互渗透的一门科学。它涉及到的学科很多,包括:石油地质学,油矿地质学,沉积岩石学,构造地质学,开发地质学,数学地质学等。明白了储层研究的发展的四个特点即:1、从宏观→微观方向发展2、从定性→定量方向发展3、从单学科研究→多学科一体化的综合性研究发展4、从大量的手工分析→依靠储层综合研究软件进行研究。其基本内容包括:1、油气储层基本特征;2、储层原始建造;3、原始孔隙成岩演化,它是油气储层预测、成岩非均质研究及储层潜在敏感性研究的重要理论基础;4、储层裂缝即后期构造改造;裂缝是重要的油气储集和运移通道,裂缝性油气田开发较难,容易造成层间干扰;5、储层孔隙结构即储层的微观特征;6、储层敏感性即储层的微观孔壁特征,这一研究对勘探开发工程中油气储层的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7、储层非均质性即宏观和微观的非均质性,这是油气储层地质学和油藏描述技术中十分重要的研究内容;8、储层地质模型,储层地质建模是近十几年储层地质学的前沿研究课题,是油气田开发向深层次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