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学 复习资料

古生物学 复习资料
古生物学 复习资料

古生物学理论

1.古生物学概念

古生物学是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界及其发展的科学。

化石定义

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生命活动的遗迹及生物成因的残留有机物分子。

化石保存条件有哪些?

化石形成条件:1)生物本身条件(硬体、矿物成分)

2)生物死后的环境条件(生物方面要求水动力弱,还原条件,细菌分

解作用少、酸碱性)

3)埋藏条件(埋藏快、沉积细、搬运短、泥质)

4)时间因素(时间长)

5)成岩条件(压实与重结晶作用)

化石保存类型包括哪些?

化石的保存类型:

1)实体化石:指经石化作用保存下来的全部生物遗体或部分生物遗体化石(包括不完整实体和完整实体)

2)模铸化石:指生物遗体在岩层中的印模和铸型

印痕化石:生物遗体陷落在细粒碎屑或化学沉积物中留下来生物软体的印痕

印模化石:即生物硬体在围岩表面上的印模,包括外模和内模

核化石:即生物结构形成的空间或生物硬体溶解后形成的空间,被沉积物充填固结后,形成与原生物体空间大小和形态相似的实体,包括内核和外核铸型化石:是当贝壳埋在沉积物中已形成了外模和内核后,壳质全部溶解,并被后来的矿物质填充所形成的化石

3)遗迹化石:指保存在岩层中古代生物生活活动留下的痕迹和遗物

4)化学化石:地史时期生物有机质软体部分虽然遭受破坏未能形成化石,但分解后的有机成分,如脂肪酸,氨基酸仍可残留在岩石中

化石化作用定义

化石的石化作用是指埋藏在沉积物中的生物遗体在成岩过程中经过物理化学作用的改

造而形成化石的作用

化石化作用类型有哪些?

石化作用类型:1)矿质充填作用2)置换作用3)碳化作用

2.古生物的分类等级由大到小分别是?

界、门、纲、目、科、属、种

5界分类系统包括?

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和动物界

3.国际命名法规-------双名法(P26)

4.小壳动物群含义

小壳动物群:在灯影组顶部,以小壳动物的出现做为寒武系的底界,为第一个带壳动物群

埃迪卡拉动物群含义

埃迪卡拉动物群:呈印痕状态保存,无硬体骨骼或外壳,一般称为裸露动物群(

P279)

5.生态因素包括哪些?

光、温度、水、海拔高度和水体深度、基底、化学因素(大气成分、水中盐分、酸碱度)、生物因素(P333—P334)

水生生物的生活方式包括?

底栖生物(固着、移游、孔栖、埋栖)、游泳生物、浮游生物、假浮游生物

6.古生物学在地质学中的意义?

7.已灭绝的海洋生物类别?举例5个

蜓类、四射珊瑚、菊石、三叶虫、笔石、横板珊瑚、智利贝纲等

8.双壳与腕足的区别

双壳类与腕足类的对比

双壳腕足

1)单壳两侧不对称两侧对称

2)双壳大小一般相等、对称两瓣大小不等、不对称

3)双壳分左右壳分背腹壳

4)对称面位于两壳接合面垂直于两壳接合面

5)固着构造足丝肉茎

6)齿与齿窝在每个壳上间列分布于不同的壳上齿在腹壳齿窝在背壳7)韧带有,司开口无,壳的开闭靠闭肌

8)孔洞有足丝缺口,无肉茎孔无足丝缺口,有肉茎孔

9)外套线有无

10)生活环境海水、半咸水和淡水海水

古生物学分论

1.蜓目

1)蜓的归属

原生生物界—肉鞭毛虫门—有孔虫纲—蜓目

2)蜓的分布时代

早石炭世晚期—二叠纪末、二叠纪极盛(石炭纪至二叠纪)

3)生活环境

水深100米左右热带或亚热带平静正常浅海

4)生活方式

浅海底栖

5)蜓的基本构造(至少5个)

基本构造:初房:最初形成的房室

房室:初房之后形成的房室

壳圈:在个体增长过程中,房室绕一个假想轴旋转,每个旋转一圈为一个壳圈

旋壁:壳圈上各房室外部壳壁相连接的部分称旋壁

隔壁:旋壁在增长过程中向里弯折的部分

旋脊:通道的两侧各堆积起一个旋向的突起物

拟旋脊:介于列孔之间各旋向的堆积物

隔壁褶皱:隔壁在壳体的两极,弯曲折叠形成

通道:每个隔壁的中央底部留一个通孔,借以沟通房室

列孔:每个隔壁下部有一排小孔

6)F usulinella(小纺锤蜓)的特征?(素描形态构造特征,并标注主要构造名称) 壳体纺锤形。旋壁由致密层、透明层和内、外疏松层组成。隔壁平直,仅在两端微有褶皱。旋脊粗大。晚石炭世。

2.珊瑚类(腔肠动物门—珊瑚纲)

1)生活环境

温暖而清澈的正常浅海

2)生活方式

海生底栖

3)四射珊瑚的基本构造

四射珊瑚的外部构造:

外壁:四射珊瑚个体的外部墙壁

表壁:位于外壁表面的一层灰质薄膜

萼部:珊瑚体末端的杯状凹穴

四射珊瑚的内部构造:

纵列构造:隔壁:珊瑚体内辐射状排列的纵向骨板

横列构造:横板:为横跨腔肠的横板

边缘构造:泡沫板、鳞板

轴部构造:中轴、中柱

4)四射珊瑚的构造组合类型

四射珊瑚构造组合类型及时代分布:(P66)

带型构造组合时代分布

单带型纵列构造+横列构造O—P(O、S为主)

双带型纵列构造+横列构造+边缘构造\轴部构造S—P

三带型纵列构造+横列构造+边缘构造+轴部构造S—D

泡沫型泡沫板充满整个珊瑚体C—P

5)Tachylasma(速壁珊瑚)特征

小型阔锥状单体。隔壁作四分羽状排列,对部发育较快速,因此隔壁数较主部多。

两个侧隔壁和两个对侧隔壁在内端特别加厚,形成棍棒状。主隔壁萎缩,主内沟明

显。二级隔壁短。横板上凸。无鳞板。石炭纪—二叠纪。

3.双壳类

1)左右壳的确定方法

确定左右:先确定前后,将壳顶向上,前端指向观察者的前方,左侧壳瓣为左壳,右侧壳瓣为右壳

2)E umorphotis(正海扇)的特征

4.头足-外壳亚纲类

1)生活环境

现代鹦鹉螺生活于浅海区,也可以达到较深海区,营游泳或底栖爬行生活

化石外壳类都具气室,壳壁较薄,壳面的脊或瘤也是空的,具有一定的游泳能力

(一般浅海)

2)生活方式

海生

3)鹦鹉螺体管构造包括哪几部分

隔壁颈、连接环

4)体管类型

无颈式:隔壁颈甚短或无,无连接环

直短颈式:隔壁颈短而直,连接环直

亚直短颈式:隔壁颈短直或尖端微弯,连接环微凸

弯短颈式:隔壁颈短而弯,连接环外凸

全颈式:隔壁颈向后延伸达到或超过后一隔壁,连接环有或无

(隔壁颈与连接环颜色不同,隔壁颈与隔壁颜色同)

5)菊石缝合线要素

叶、鞍

6)缝合线类型

鹦鹉螺型:非常简单,一般为环形、平直或平缓波浪状,无明显的鞍

无棱菊石型:鞍、叶数目少,形态完整、侧叶宽、浑圆状

棱菊石型:鞍、叶数目较多,形态完整,常呈尖棱状

齿菊石型:鞍部完整圆滑,呈凸曲状,叶部再分为齿状,呈锯齿状

菊石型:鞍和叶都分化出许多小齿,小叶

7)S inoceras(震旦角石)特征

壳直锥形,壳面有显著的波状横纹。体管细小,位于中央或微偏,隔壁颈较长,约为气室深度之半。中奥陶世。

8)P seudotirolites(假提罗菊石)特征

5.三叶虫

1)分布时代

寒武纪—二叠纪

2)生活方式

底栖、游泳、漂游

3)生活环境

全部海生

4)三叶虫属种的鉴定依据(至少5个构造特征)

三叶虫背甲构造:头甲构造、胸甲构造、尾甲构造

头甲构造:形态多呈椭圆形,中间隆起部分为头鞍和颈环,其余扁平部分称颊部头鞍:形状一般为锥形或截锥形或梨形,后端有颈沟与颈环分开

鞍沟:头鞍上横向或倾斜的浅沟,一般有5对

前边缘:头鞍之前的颊部,它被边缘沟划分为内边缘和外边缘

颊角:头甲侧缘与后缘之间的夹角,常被延长成颊刺

颊部:面线:头甲背面一对穿过眼和眼叶之间的狭缝,推测三叶虫蜕壳时虫体沿

此缝蜕出,将颊部分为固定颊与活动颊

面线类型:前颊类面线(面线后支的延伸方向交于侧缘)

后颊类面线(面线后支的延伸方向交于后缘)

角颊类面线(面线后支的延伸方向交于颊角)

边缘式面线(面线后支的延伸方向交于颊面

活动颊:是面线之外的颊面,常分散脱落,单独保存为化石,其侧缘和后

缘构成颊角

固定颊:面线之内的颊面

头盖:面线之间的所有部分,常保存成化石,是鉴定三叶虫的最重要的部分

眼叶:在面线中部,固定颊外侧有一对半圆形突起(对眼起支撑作用,其形状,大小及距头鞍的相对位置,在分类上十分重要

眼脊:眼叶前端与头鞍之间隆起的横脊,与头鞍前侧相连

胸甲构造:

1)有若干形状相似,相互衔接并可活动的胸节组成,胸节的数目各类不一,胸节数目最少2节

2)每一胸节都有一对背沟,以背沟为界把胸节分为中央的轴节和两侧的肋节

3)各肋节之间为间肋沟所分隔,每个肋节上有肋沟,肋沟深而宽,间肋沟窄而细

4)肋节末端钝圆,或延长成肋刺

尾甲构造:尾的边缘或整齐,或刺状构造,刺的形成和位置不同,可分为前肋刺、侧刺、次生刺和末此

尾甲类型:1)小尾型:尾甲极小2)异尾型:尾甲小于头甲

3)等尾型:尾甲于头甲大致相等

4)大尾型:尾甲大于头甲

5)R edlichia(莱德利基虫)特征

6.腕足类

1)生活环境

现代腕足动物——正常浅海为主,各种水深均能生存,水深200米左右最多。

化石腕足类大多数生活在温暖、盐度正常的浅海环境,但中生代以来发现他们与某些渗水类别共生。(指相化石——湿度、盐度正常的浅海环境)

2)生活方式

底栖(1)肉茎固着2)腹壳固着3)以腹壳自由躺卧4)以腹壳的刺支撑)3)腕足类的基本构造(至少5个)

结构和构造:软体结构

外部构造:壳饰(同心状、放射状、网状、刺状)

壳喙附近的构造(壳喙、铰和线、主端、壳肩、喙脊、基面、茎孔、三角孔)

内部构造(铰合构造支腕构造)

壳喙附近的构造:

壳喙:背壳与腹壳后端均具有壳喙,腹喙一般较明显(壳喙的一方为后方,壳体张开的一方为前方,壳喙旁边喙为后缘)

铰合线:壳后缘两壳铰合外,或长或短或弯或直

主端:铰合线的两端,或圆或方或尖伸作翼状

壳肩:喙向两侧伸至主端的壳面

喙脊:喙向两侧伸至主端的壳面的隆脊

基面:喙脊与铰合线包围的三角形壳面,腹壳和背壳都有基面,腹基面较发育

茎孔:喙下基面上常有圆形或椭圆形孔,常为肉茎伸出处

三角孔:基面中央呈三角形的孔洞,在背壳的称为背三角孔

铰合构造:

铰齿:腹壳三角孔前侧角各有一个突起

铰窝:背壳三角孔内侧角各有一个凹槽

齿板:铰齿之下,沿三角孔的侧缘向下延伸的一对支板

匙形台:两侧齿板相向延展联合形成的匙状物

中隔板:匙形台下方连接壳底的板

主突起:背三角孔内侧后方的一个突起

腕基支板:铰窝下方向下延伸的小板

腕房:两腕基支板相向延伸连合而成的匙状物

中隔脊:背匙形台中央向下的附着板

支腕构造:

腕基:位于背壳中部的突起,是腕肩的附着点

腕棒:从腕基生长出的棒状物,其形态变化大

腕螺:腕棒向前作螺旋状延伸,自腕棒前端螺旋而出形成的空锥状骨骼构造

腕环:腕棒前部伸展的部分在前端汇合成环带状

4)腕螺类型有几种

3种(1)石燕贝型2)无窗贝型3)无洞贝型)

5)C yrtospirifer(弓石燕)特征

7.笔石

1)笔石基本构造(至少3个构造特征)

基本构造:胎管—胞管—笔石枝—笔石簇

胎管:第一个个体分泌的圆锥

亚胎管:近口端部分胎管刺、口刺

基胎管:近尖端部

线管:胎管尖端上方伸出的一条细线状小管

中轴:由线管硬化而成

胞管:第一个胞管由胎管侧面的一个小孔出芽生成

树形笔石类出芽孔位于基胞管上,有两种类型的胞管(正胞管、副胞管)由茎系连接起来

正笔石类出芽孔位于亚胞管上,只有正胞管,但胞管形态复杂多样

正笔石胞管:

共通管:各胞管的始端以共同管相沟通,末端各自向外开口,其边缘称为口缘

背部:胞管靠近共同沟的一侧为其背部,其边缘称为背缘

腹部:与背部相对应的一侧为其腹部,其边缘称为腹缘

膝:胞管作不同程度的弯曲,其弯折处称为膝

口穴:在膝下腹缘与口缘之间的空穴称口穴

笔石枝:成列的胞管构成笔石枝

笔石枝的分枝方向:以胎管尖端向上,口部向下为基准

下垂式下斜式下曲式平伸式上斜式上曲式上攀式

上攀式:单列式双列式三列式四列式

正笔石的分枝类型:正分枝侧分枝

2)分布时代

中寒武世—早石炭世(树形笔石目)(早泥盆世末—正笔石类灭绝)

3)生活环境

滨海、陆棚边缘斜坡等海域

4)生活方式

树形笔石类大部分为固着生活,其他各类笔石大都是浮游生活

5)D idymograptus(对笔石)特征

笔石体具两个笔石枝,不再分枝。两枝下垂至上斜;胞管直管状。中至早奥陶世。

8.脊椎动物

1)牙齿类型

根据不同功能分为:门齿、犬齿、前臼齿、臼齿

根据食性分为:切齿型、脊齿型、瘤齿型

2)颊齿的类型

前臼齿、臼齿

3)演化阶段的划分

9.植物

1)蕨类植物包括哪几个门(4个)

原蕨植物门、石松植物门、节蕨植物门、真蕨植物门

2)裸子植物包括哪几个门(5个)

前裸子植物门、种子蕨植物门、苏铁植物门、银杏植物门、松柏植物门3)植物的演化阶段的划分

(1)早期维管植物阶段

(2)蕨类和古老裸子植物阶段

(3)裸子植物阶段

(4)被子植物阶段

4)D ictyophyllum(网叶蕨)特征

蕨叶大,具长柄,柄顶端二歧分叉,每个分枝叉轴式分枝向内弯成弧形,外侧辐射状着生羽片。羽片基部相连或不相连,羽片裂成三角形至镰刀状小羽片,各具中脉,侧脉以直角伸出,结成多角形网格,网内有细脉结成小网,孢子囊群着生于细网孔内。北半球晚三叠世至中侏罗世。

古生物学与地史学考研期末考试知识点(含答案)备课讲稿

古生物学与地史学考研期末考试知识点(含 答案)

《古生物地层学》知识点 一、填空 1、石化作用的方式有充填作用、交替作用、升馏碳化作用和重结晶作用四种方式。 2、化石的保存类型有实体化石、模铸化石和遗迹化石。 3、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和由海洋到陆地、空中。 4、生物进化的特征为进步性、阶段性、不可逆性和适应性。 5、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有趋同、趋异和并行。 6、地质历史时期发生了多次生物绝灭事件,三次较大的生物绝灭事件分别发生于泥盆纪晚期、二叠末期、白垩末期,这些时期都处于太阳系G值曲线的特征点时刻。 7、就控制物种形成的因素而言,遗传变异提供物质基础,隔离提供条件,自然选择决定物种形成的方向。 8、物种的形成方式有渐变成种、迅变成种和骤变成种。 9、就物种的绝灭方式而言,类人猿的绝灭属于世系绝灭,恐龙的绝灭属于集群绝灭。 10、海洋生物的生活方式有游泳、浮游和底栖。 11、由于生物进化具有阶段性,因此,可以利用地层中化石的阶段性表现,来划分地层的新老。 12、生物进化的不可逆性表明,各种生物在地球上只能出现一次,绝灭以后,决不会重新出现,因此,不同时代地层中的化石群是不会完全相同的。 13、由于大多数遗迹化石是原地埋藏的,因此遗迹化石对分析古沉积环境的极好样品。 14、中国的三叠纪,呈现出以秦岭-大别山为界,南海北陆的地理格局。 15、侏罗纪被称为裸子植物的时代、爬行类的时代、菊石的时代。 16、中三叠世晚期,由于印支运动的影响,华南地区发生大规模的海退,人称拉丁期大海退。 17、地层与岩层相比,除了有一定的形体和岩石内容之外,还具有时间顺序的含义。 18、地史上构造旋回的概念,是指地壳上的地槽区由到上升,由相对而转变为相对过程,这样一个过程叫做构造旋回(或褶皱旋回)。 19、全球岩石圈板块可以划分为: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非洲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板块(包括澳洲)和南极板块。 20、古板块边界的识别标志主要包括蛇绿岩套、混杂堆积、双变质带、深断裂带等方面。 21、我国古太古界~新太古界的分布主要局限于华北地区,岩性以变质岩为主。 22、含铁红色砂岩和高价铁沉积铁矿的首次出现约在距今亿年左右。它们的出现确切指明大气中已有氧。 23、伊迪卡拉裸露动物群出现于晚震旦世时期。 24、寒武纪我国华北地区表现为稳定的北高南低的陆表海。 25、加里东构造阶段,华北、塔里木板块与扬子板块以古秦岭洋相隔。 26、泥盆纪华南地区存在两种类型的沉积,滇、黔、桂地区以稳定浅海环境为主,象州型分布较广,沉积物以碳酸盐岩为主;在桂西和滇东南存在一种南丹型泥盆系,含菊石、竹节石等化石,是典型的深水滞流底部缺氧的裂谷沉积。

古生物学复习

古生物学复习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古生物学理论1.古生物学概念 古生物学是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界及其发展的科学。 化石定义 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生命活动的遗迹及生物成因的残留有机物分子。 化石保存条件有哪些 化石形成条件:1)生物本身条件(硬体、矿物成分) 2)生物死后的环境条件(生物方面要求水动力弱,还原条 件,细菌分解作用少、酸碱性) 3)埋藏条件(埋藏快、沉积细、搬运短、泥质) 4)时间因素(时间长) 5)成岩条件(压实与重结晶作用) 化石保存类型包括哪些 化石的保存类型: 1)实体化石:指经石化作用保存下来的全部生物遗体或部分生物遗体化石(包括不完整实体和完整实体) 2)模铸化石:指生物遗体在岩层中的印模和铸型 印痕化石:生物遗体陷落在细粒碎屑或化学沉积物中留下来生物软体的 印痕

印模化石:即生物硬体在围岩表面上的印模,包括外模和内模 核化石:即生物结构形成的空间或生物硬体溶解后形成的空间,被沉积物充填固结后,形成与原生物体空间大小和形态相似的实 体,包括内核和外核 铸型化石:是当贝壳埋在沉积物中已形成了外模和内核后,壳质全部 溶解,并被后来的矿物质填充所形成的化石3)遗迹化石:指保存在岩层中古代生物生活活动留下的痕迹和遗物 4)化学化石:地史时期生物有机质软体部分虽然遭受破坏未能形成化石,但分解后的有机成分,如脂肪酸,氨基酸仍可残留在岩石中化石化作用定义 化石的石化作用是指埋藏在沉积物中的生物遗体在成岩过程中经过物理化 学作用的改造而形成化石的作用 化石化作用类型有哪些 石化作用类型:1)矿质充填作用 2)置换作用 3)碳化作用 2.古生物的分类等级由大到小分别是 界、门、纲、目、科、属、种 5界分类系统包括 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和动物界 3.国际命名法规-------双名法(P26) 4.小壳动物群含义 小壳动物群:在灯影组顶部,以小壳动物的出现做为寒武系的底界,为第

地史古生物学l要点

古生物地史学 绪论 1.什么是古生物学,地史学? 古生物学:是研究地史时期的生物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①以保存在地层中的生物遗体和遗迹为研究对象。 ②研究古生物的形态、构造、分类、生态、地理及地史分布和演化发展规律。 ③了解生命的起源、生物进化,阐明生物界的发展史,充实和提高生物进化理论。 ④解决地层时代的划分和对比,恢复古地理、古气候。 地史学:是研究地壳发展历史的科学,研究内容包括生物发展史、沉积作用(及古地理变迁)发展史、地壳构造发展史等方面。 2.研究古生物学的意义? ①再造地史时期中的古地理、古气候,恢复古代的自然地理环境。再造古地理、古气候的依据是不同的生物相代表不同的生活环境。 ②探讨各地质时期古地理环境的变化及演变规律,揭示有关沉积矿产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③建立地质年代系统,地层层序律,生物层序律 第一篇古生物学 第一章古生物学的基本概念 1.化石 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和遗迹。遗体是保存的生物体本身部分,遗迹则是被保存下来的生物生活活动的痕迹。 2.化石的形成条件:a硬体部分 b迅速掩藏、密封冷冻或干燥c石化作用 化石的保存类型:a实体化石b模铸化石c遗迹化石 3.石化作用的类型 (1)矿物填充作用(2)置换作用(3)升溜作用 4.水生生物的生活方式 底栖生物,游泳生物,浮游生物 5.指相化石 分布范围广,原地埋藏,适应性狭窄,并且能够反映某种气候特征的化石。 第二章古无脊椎动物 1.蜓壳旋壁结构的类型 致密层,透明层,疏松层,蜂巢层 2.四射珊瑚构造类型 (1)单带型(仅有隔壁和横板) (2)双带型(具有隔壁、横板和鳞板)

(3)三带型(具有隔壁、横板、鳞板及中轴或中柱) (4)泡沫型(隔壁不连续呈刺状,横板和鳞板均呈泡沫状) 3.各古生物的生存年代 蜓是灭绝的海生有孔虫,分布于石炭、二叠纪。 小纺锤蜓:中石炭纪 贵州珊瑚:早石炭纪 弓石燕:晚泥盆世至早石炭世 尖棱菊石:晚泥盆世 六方珊瑚:泥盆纪 弓笔石:中志留世 王冠虫:志留纪 震旦角石:中奥陶世 叉笔石:奥陶纪 蝙蝠虫:晚寒武世 第三章古脊椎动物 1.简述脊椎动物的演化史 脊椎动物由无颌纲开始进化到鱼纲,其中盾皮鱼亚纲,为现代鱼的祖先,已经灭绝,硬骨鱼中总鳍鱼发展成为古老的两栖类;接着发展到两栖纲,其中鱼石螈是最古老的两栖类化石;两栖动物进化出羊膜卵向陆地发展,进化成爬行纲;爬行纲的一个旁支进化成了鸟类,最早的鸟类出现在晚侏罗世,即始祖鸟;爬行纲的另一个分支发展成为哺乳纲,其中人类是最高等的哺乳动物。 2.各古生物的生存年代 盾皮鱼亚纲:晚志留世到泥盆纪,少数延续到二叠纪 鱼石螈:晚泥盆世 中华龟:侏罗纪 始祖鸟:晚侏罗世 大熊猫:更新世至全新世 三趾马:上新世至早更新世 叠层石:广泛分布于前寒武纪,奥陶纪开始衰退,现代的叠层石较少。 第四章古植物 1.叠层石 定义:具有叠状层的藻类沉积结构物。叠层石不仅包括藻本身,还包括其生命活动痕迹所形成的综合产物。 意义:研究叠层石对恢复古地理环境及划分对比地层(前寒武系)等有很大意义 2.各植物的的生存年代 鳞木:石炭纪至二叠纪 脉羊齿:石炭纪至早二叠世

古生物学复习资料

古生物学复习资料 Coca-cola standardization office【ZZ5AB-ZZSYT-ZZ2C-ZZ682T-ZZT18】

古生物学理论1.古生物学概念 古生物学是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界及其发展的科学。 化石定义 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生命活动的遗迹及生物成因的残留有机物分子。 化石保存条件有哪些 化石形成条件:1)生物本身条件(硬体、矿物成分) 2)生物死后的环境条件(生物方面要求水动力弱,还原条件,细 菌分解作用少、酸碱性) 3)埋藏条件(埋藏快、沉积细、搬运短、泥质) 4)时间因素(时间长) 5)成岩条件(压实与重结晶作用) 化石保存类型包括哪些 化石的保存类型: 1)实体化石:指经石化作用保存下来的全部生物遗体或部分生物遗体化石(包括不完整实体和完整实体) 2)模铸化石:指生物遗体在岩层中的印模和铸型 印痕化石:生物遗体陷落在细粒碎屑或化学沉积物中留下来生物软体的印痕 印模化石:即生物硬体在围岩表面上的印模,包括外模和内模 核化石:即生物结构形成的空间或生物硬体溶解后形成的空间,被沉积物充填固结后,形成与原生物体空间大小和形态相似的实体,包括内核和外 核 铸型化石:是当贝壳埋在沉积物中已形成了外模和内核后,壳质全部溶解,并被后来的矿物质填充所形成的化石 3)遗迹化石:指保存在岩层中古代生物生活活动留下的痕迹和遗物 4)化学化石:地史时期生物有机质软体部分虽然遭受破坏未能形成化石,但分解后的有机成分,如脂肪酸,氨基酸仍可残留在岩石中 化石化作用定义 化石的石化作用是指埋藏在沉积物中的生物遗体在成岩过程中经过物理化学作用的 改造而形成化石的作用 化石化作用类型有哪些 石化作用类型:1)矿质充填作用 2)置换作用 3)碳化作用 2.古生物的分类等级由大到小分别是 界、门、纲、目、科、属、种 5界分类系统包括 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和动物界 3.国际命名法规-------双名法(P26)

古生物地层学重点考点

第一章生物界及其进化 1、进化: 生物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体现在其形态构造的复杂变化和生理机能的提高。 2、发生在种内个体和居群层次上的进化成为小进化;种和种以上的进化被定义为大进化。 3、小进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有突变、迁移、遗传漂变、适应和自然选择 4、大进化的形式 (1)适应辐射: 从一个祖先类群,在较短时间内迅速地产生许多新物种。 (2)趋同与平行演化: 趋同是指不同祖先的生物类群,由于相似的生活方式,整体或部分形态构造向同一个方向改变。平行演化是指不同类型生物由于相似的生活方式而产生相似的形态,它与趋同有时不易区分,但平行演化常指亲缘关系相近的两类或几类生物。 (3)线系渐变与间断平衡: 线系演变模式认为生物逐代的微小变化可以随时间积累导致主要的进化。间断平衡模式认为大进化的主要方式由长期的进化停滞期和短期的快速进化期所组成,新种是以跳跃的方式快速形成,新种一旦形成则处于停滞的进化状态,表型上不会有明显变化,直到下一次成种事件发生之前。 5、大爆发: 在生命进化史上可以发现阶段性地出现种以上分类单位的生物类群快速大辐射现象 6、大灭绝:

大灭绝又称为集群灭绝,即在相对较短的地质时间内,在一个地理大区的范围内,出现大规模的生物灭绝,往往涉及一些高级分类单元,如科、目、纲级别上的灭绝。 7、生存条件: 维持生物的生命活动(如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生殖、、等)的基本外界条件。 8、生活环境: 由一系列彼此相关的环境因素所构成生物生存跳进的总和 9、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 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物因素。 10、化石群落营养结构主要包括两类描述指标: 生态类群、时空分层结构 11、原地埋藏化石的主要特点: (1)化石保存完整,各部分及表面无脱落及磨损现象 (2)个体大小分选性差,大小极不一致,没有水流冲刷排列整齐的现象 (3)具两壳瓣的化石,一般两壳闭合,即使两瓣分离,在同一层位中两壳数量比例大致为1:1。 (4)基本保留了古生物原先生活时的状态或稍有变动。 第二章古生物学基础 1、古生物学: 是研究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及其发展的科学,它研究各地质历史时期地层中保存的生物遗体,遗迹及一切与生物活动有关的地质记录。

地史古生物学考试重点复习内容(整理篇)

古生物地史学 绪论 1、古生物学地史学 古生物学:是研究地史时期的生物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1)以保存在地层中的生物遗体和遗迹为对象; (2)研究古生物的形态、构造、分类、生态、地理及地史分布和演化发展规律;(3)了解生命的起源,生物进化,阐明生物界的发展史,充实和提高生物进化理论; (4)解决地层时代的划分和对比,恢复古地理,古气候。 地史学:是研究地壳发展历史的科学,研究内容包括生物发展史,沉积作用(及古地理变迁)发展史,地壳构造发展史等方面。 2、研究古生物学的意义 (1)再造地史时期中的古地理,古气候,恢复古代的自然地理环境.再造古地理,古气候:依据不同的生物相代表不同的生活环境; (2)探讨各地质时期古地理环境的变化及演变规律,揭示有关沉积矿产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3)建立地质年代系统,地层层序律,生物层序律。 第一篇古生物学 第一章古生物学的基本概念 1、化石 化石是保存在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和遗迹。遗体是保存的生物体本身部分,遗迹则是被保存下来的生物生活活动的痕迹。 2、化石的形成条件 硬体部分、迅速掩藏、密封冷冻或干燥、石化作用 3、化石的保存类型 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

4、石化作用的类型 (1)矿物填充作用(2)置换作用(3)升溜作用 5、水生生物的生活方式 底栖生物、游泳生物、浮游生物 6、指相化石 分布范围广,原地埋藏,适应性狭窄,并且能够反映某种气候特征的化石。 第二章古无脊椎动物 1、蜓壳旋壁结构的类型 致密层、透明层、疏松层、蜂巢层。 2、四射珊瑚构造类型 (1)单带型(仅有隔壁和横板) (2)双带型(具有隔壁横板和鳞板) (3)三带型(具有隔壁,横板,鳞板,及中轴或中柱) (4)泡沫型(隔壁不连续呈刺状,横板和鳞板均呈泡沫状) 3、各古生物的生存年代 蜓是灭绝的海生有孔虫,分布于石炭,二叠纪。 小纺锤蜓:中石炭纪 六方珊瑚:泥盆纪 贵州珊瑚:早石炭纪 弓石燕:晚泥盆世至早石炭世 震旦角石:中奥陶世 尖棱菊石:晚泥盆世 蝙蝠虫:晚寒武世 王冠虫:志留纪 叉笔石:奥陶纪 弓笔石:中志留纪

古生物地层学复习资料

《古生物地层学思考题》 第1-2章 1. 什么是化石,标准化石,化石的保存类型有哪几种? 化石: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生物活动痕迹及生物成因的残留有机物分子。 标准化石:具有在地质历史中演化快、延续时间短、特征显著、数量多、分布广等特点的化石。 化石保存类型有: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化学化石。 2. 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为(结构构造由简单到复杂)、(生物类型由低等到高等)、(生活环境由海洋到陆地、空中和海洋)。 3.就控制物种形成的三个主要因素而言,(遗传、变异)提供物质基础,(隔离)提供条件,(自然选择)决定物种形成方向。 4. 生物绝灭的方式有多种,恐龙的绝灭属(集群灭绝)。 5. 如何区分原地埋藏的化石与异地埋藏的化石? 答:原地埋藏的化石保存相对较完整,不具分选性和定向性,生活于相同环境中的生物常伴生在一起;而异地埋藏的化石会出现不同程度破碎,且分选较好,不同生活环境、不同地质时期的生物混杂,具有一定的定向性 6. 石化作用过程可以有(矿质充填作用)、(置换作用)和(碳化作用)三种形式。 7. 海洋生物的生活方式可分为(底栖)、(游泳)和(浮游)三种类型。 8.概述―化石记录不完备性‖的原因 化石的形成和保存取决于生物类别、遗体堆积环境、埋藏条件、时间因素、成岩作用条件。并非所有的生物都能形成化石。古生物已记录13万多种,大量未知。现今我们能够在地层中观察到的化石仅是各地史时期生存过的生物群中极小的一部分。 14.进化的不可逆性。阐述生物演化的主要阶段。 进化的不可逆性:已演变的生物类型不可能回复祖型;已灭亡的类型不可能重新出现。(意义:地层划分对比的理论依据) 19. 什么叫地史时期? 现代全新世生命开始发生地壳固结 ⊥——————————————⊥ 1.0万年36亿年46亿年 23. 为什么地球可以存在如此丰富多彩的生物? 1.优益的位置:地球处于太阳系中的位置距太阳不近不远,太阳的辐射能达到地球正好使地球表面温度适合生命生存。2恰当的质量,质量不大不小,它能保持稳定的大气层,使大气中的主要气体不致逸散。 3.迅速的自转,地球昼夜交替,平均12小时,白天不因日光照射时间太长而使地球温度过高;晚上不因时间过长热量完全散失。 4.小的公转偏心率,地球轨道偏心率e不大不小,使近日点时温度不会太高,远日点温度不会太低。 5.有较大的固体卫星,月球的存在在保持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各个参数的稳定性上起重要作用。它的引力影响着地内软流层和板块运动,产生的潮汐使滨海生境丰富多彩。 6.宝贵的液态水,生命离不开水。地球是唯一具有液态水海洋的行星。 7.神奇的大气圈,只有地球的大气圈主要由氧和氮组成,这是生命不可缺少的元素,其中有占大气体积约0.03%的二氧化碳,这不多不少的二氧化碳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原料,并为保持地球表面温度起到温室效应。 24. 地球上生命产生过程的三个阶段。 (1)形成有机化合物阶段:原始海洋中的无机物(N、H、O、CO、CO2、H2O、NH3、H2S、Hcl、甲烷)在紫外线、电离辐射、高温、高压下形成有机化合物(氨基酸、核甘酸、多糖、类蛋白质、脂肪酸) (2)形成生物大分子阶段:有机化合物在原始海洋中聚合复杂有机物(甘氨酸、蛋白质、核酸等—生物大分子) (3)形成生命阶段:复杂有机物经多个生物大分子聚集形成蛋白质和核酸为基础的多分子体系,它具有初步的生命现象

《古生物学》复习提纲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1.5分,共12分) 1.古生物学; 古生物学是地质学与生物学交叉的一门边缘学科,是研究地质时期生命起源与演化的科学。课程内容包括:①理论古生物学,主要讲述生物分类、生命起源与生物演化和绝灭等基本理论;②门类古生物学,主要介绍各种化石的基本特征、分类与地史分布等,这对于确定地层的地质年代,恢复古环境以及研究地壳的演化等具有重要意义。 ①研究生物体的形态、结构、构造、分类、个体发育和系统发生、生物演变和环境适应,乃至生物的生理和生物化学等; ②研究古生物的地质时间含义、古生物的兴衰与迁移、古生物地理以及古生物与能源、矿产等。 2.地史学; 地史学也称历史地质学,是研究地球地质历史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具体包括地球岩石圈、水圈、大气圈、生物圈的形成,演化历史和不同圈层(包括宇宙圈)间的耦合关系;在空间上已经扩大到了全球大陆,海洋和深部岩石圈,在时间上已经追溯了40亿年左右。地史学是一门涉及了多方面知识的综合性,历史性均很强的学科。 3.化石 指保存在沉积地层中,各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的遗体、遗迹以及古生物残留的有机组分。 4.标准化石 指那些演化速度快、地理分布广、数量丰富、特征明显、易于识别的化石。利用标准化石不仅可以鉴定地层的时代,也可以用于地层的年代对比。 5.实体化石 指生物的遗体或其中一部分保存为化石。可分为未变实体化石和变质实体化石。 6.遗迹化石 指古代生物生活时期在生活场所留下的各种痕迹。如足迹、粪便、潜穴等 7.模铸化石 指古代生物遗体在沉积物或围岩中留下的印模和复铸物。常见的有: 外模-生物外表特征保留在围岩上的印模; 内模-生物内部特征保留在围岩上的印模; 内核-生物遗体中空部分的充填物; 复形-生物遗体溶失及其内部空间的充填物; 铸形-生物遗体溶失被其它物质注入。 8.物种 物种,简称“种”,物种是生物分类学的基本单位。物种是互交繁殖的相同生物形成的自然群体,与其他相似群体在生殖上相互隔离,与其它生物不能性交或交配后产生的杂种不能再繁衍。并在自然界占据一定的生态位。 9.双名法 2. 生物的命名方法 (1)命名法规 《国际动物命名法规》、《国际植物命名法规》 (2)学名(名称)

古生物学复习整理加强版

古生物学基本理 一、化石:是指保存在各地史时期岩层中的生物遗体或遗迹。 二、化石的保存类型: (一)实体化石 指地史时期中保存下来的生物遗体,为生物遗体的全部或某一部分,多为骨骼部分 1、未变质实体(这类化石很少,只能在特定的情况下保存。他们一般没有经过明显的变化。如琥珀、干尸、细菌、猛犸象等) 2、变质实体(当生物被沉积物掩埋后,经过了明显变化(石化)才形成的化石) (二)模铸化石 指在岩层中保存下来的生物遗体的印模和铸型 1印痕化石(生物体印在岩层中的顶底层面上的痕迹,一般是扁平的生物或不太硬的生物所形成。如:树叶、笔石、水母等) 2印模化石(具凸凹壳的生物体印在围岩上的痕迹) (1)外模-生物体的外凸部分印在围岩上的凹形,相反地体现了生物壳外表的大小形态和纹饰。 (2)内膜-生物壳的凹面印在围岩上的痕迹,它相反地为凸形,反映了壳内表面的大小、形态和构造 3核化石(反映生物壳内外空间形态的整体,这样的复铸物称为核。) (1)外核-当生物壳体溶解后,外模使其填充物保持了壳体原来的外形,但他们没有内部构造,是实心体。 (2)内核-壳体内部的空腔被填充后的形态体。 4铸型化石(外内模之间的壳被溶解后,填充物又在原来的地方铸成了形态逼真的“壳”。这种“壳”没有壳的微细构造,但有内核或内模。) (三)遗迹化石 在地史时期的沉积物中所保存下来的生物活动时留下的遗迹或遗物。 如:足迹、爬迹、粪、卵、孔、穴、石器 (三)化学化石 古生物体中的有机质保存在地层中,但他经过了一定的分解才能保存到现在。 如:蛋白质分解后形成的氨基酸、脂肪酸、烃等。 三、古生物的命名法则(界、门、纲、目、科、属、种) 生物的命名就是给生物起名字。在国际上有统一的命名规则,其中最基本的规则有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生物分类的各个单位名称都采用拉丁文或拉丁化的文字来命名 (二)从门至科级分类单位的命名 都采用单名法名字,用正体字书写或印刷,第一字母大写 例如 Protozoa 原生动物门 Rhizopoda 根足虫纲 门、纲、目的名称没有固定的词尾。科级名称则有固定的词尾,它是由属于这个科的一个典型属名的词根加上一个固定的词尾-idae或-aceae构成的。

古生物学适合地大学子复习资料大全

古生物学是研究地史时期的生物及其发展的科学。以化石为对象,研究古生物的形态、构造、分类、生态、地理及地史分布和演化发展规律。(古生物学以化石为研究对象,是研究地质时代中的生物及其发展演化规律的科学。)化石:指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和遗迹。(具备生物特征:形状、结构、纹饰、有机化学成分、生活活动痕迹等。或者具有生命活动信息:生物遗迹、遗物、工具等。)假化石与化石相似,但与生命活动无关,主要是矿物集合体、泥裂、砾石、矿质结核、树枝状铁质沉积物等。如姜结石、龟背石、鹅卵石等。古生物的时间界限:距今大约1万年左右,即全新世以前 化石形成的条件:1.生物本身的条件1)生物硬体矿化硬体矿化程度 矿化组分比较稳定的是方解石、硅质化合物、磷酸钙等不太稳定的是霰石、含镁方解石2)有机质硬体如几丁质薄膜、角质层、木质物等2.生物死后的环境条件(即生物死后所处的外界环境条件):物理条件、化学条件、生物条3.埋藏条件:与埋藏的沉积特性质有关:圈闭较好的沉积物易于保存,如化学沉积物、生物成因的沉积物;一些特殊的沉积物还能保存生物软体部分,如松脂、冰川冻土等;具孔隙的沉积物中的古生物尸体易被破坏基底上的内栖生物,以及一些表栖生物也能破坏沉积物内的生物遗体。 4.时间条件 a 埋藏前的暴露时间 b 及时埋藏有利于形成化石 c 埋藏后不被再挖掘出来 d 石化作用时间 e 经过地质历史时间的成岩石化作用 f 短暂、近期内的生物埋藏不成为化石 5.成岩石化条件 a:埋藏的尸体与周围的沉积物一起,在漫长的地史成岩过程中,逐步石化,形成岩石的一个部分b:沉积物固结成岩过程中的压实作用、结晶、作用都会影响化石的石化作用和化石的保存石化作用:埋藏在沉积物中的生物体,在成岩作用中经过物理化学作用的改造而成为化石的过程。 化石的保存类型:a实体化石(全部生物遗体或部分生物遗体的化石) b模铸化石(印痕:生物软体在围岩上留下的印痕、印模:生物硬体在围岩表面上的印模、核:生物硬体所包围的内部空间或生物硬体溶解后形成的空间,被沉积物充填固结形成的化石、铸型:原壳体被全部溶解后,沉积物在原空间再次充填形成的化石)c遗迹化石(包括痕迹和遗物)保存在岩层中古代生物活动留下的痕迹和遗物d化学化石(分子化石)分解后的古生物有机组分残留在地层中形成的化石 化石的用途:a.确定和对比地层时代;b.阐明古地理、古气候;c.阐明某些沉积矿产的成因和分布 标准化石:地质历史时期中,演化迅速、生存时间短、数量多、平面分布广泛,能准确确定地层年代。 指相化石:能指示特定沉积环境的化石。 早期生物的发生和演化四大飞跃:

古生物学复习资料

化石是指保存在各地质历史时期岩层中的生物遗体或遗迹 化石的保存条件: (1)自身条件需要有能够保存下来的硬体,以矿质硬体为佳。软体不利于保存 (2)埋藏条件需要有利的环境,能迅速地将生物埋藏起来,并且不遭受其他因素(如地下水)破坏。 (3)时间因素需要一定的时间,使生物进行石化作用过程 (4)成岩作用的条件沉积物在固结成岩过程中的压实作用和结晶作用都会影响化石的保存条件石化作用即形成变质实体化石的地质作用,主要有如下三种类型: a充填作用生物硬体内部的各种空隙被地下水中的矿物质所充填的一种作用。能使硬体变得更加致密。 这种石化作用没有改变生物体原来的组织结构,但增加了重量和成分。如龙骨(中新生代脊椎动物化石)。 b交代作用(交替作用)生物硬体被埋藏后,不断被地下水所溶解,同时又被地下水所携带的矿物质所交代。这种石化作用保持了生物硬体的形态大小和结构构造(有时可以以分子进行交代,因此可以看清其细胞结构),但它改变了生物硬体的成分。 c升溜作用这些有机质中的易挥发成分(氧、氢、氮)在地下的高温高压作用下,往往被遗失掉,留下比较稳定的炭质形成薄膜。如: 植物的xx、笔石和某些节肢动物。 化石的保存类型 (1)实体化石古生物遗体本身(特别是硬体)保存下来的化石

①未变质实体这是在特殊条件下,避开了空气的氧化和细菌的腐蚀,原来的生物硬体和软体完整的保存下来成为岩石。 ②变质实体——生物遗体经不同程度的石化作用,全部硬体或部分硬体保存为化石。 (2)模铸化石生物遗体在岩层中留下的印模和铸型等总称 ①印痕化石生物体印在岩层中的顶底层面上的痕迹,一般是扁平的生物或不太硬的生物所形成。 ②印模化石具凸凹壳的生物体印在围岩上的痕迹 a.外模——生物体的外凸部分印在围岩上的凹形,相反地体现了生物壳外表的大小形态和纹饰。 b.内模——生物壳的凹面印在围岩上的痕迹,它相反地为凸形,反映了壳内表面的大小、形态和构造 c.复合模—内模和外模重叠在一起的化石 ③核化石反映生物壳内外空间形态的整体,这样的复铸物称为核。 外核——当生物壳体溶解后,外模使其填充物保持了壳体原来的外形,但它们没有内部构造,是实心体。 内核——壳体内部的空腔被填充后的形态体 ④铸型化石。外内模之间的壳被溶解后,填充物又在原来的地方铸成了形态逼真的“壳”。这种“壳”没有壳的微细构造,但有内核或内模特点: 铸型化石在大小、形态和表面装饰等方面与原生物体一致,但内部构造完全不同。 (3)遗迹化石在地史时期的沉积物中所保存下来的生物活动时留下的遗迹或遗物。 (4)化学化石古生物体中的有机质保存在地层中,但它经过了一定的分解才能保存到现在。

古生物地史学复习题1

古生物地史学复习题 答:地层是指具有某种共同特征或属性的岩石体,能以岩石界面或经研究后推论的某种解释界面与相邻岩层和岩体相区分。 4、小壳动物群(4分) 答:小壳动物群是指个体微小(1~2mm),具有外壳的多门类海生无脊椎动物,包括软舌螺、单板类、腹足类、腕足类等。 5、超覆和退覆(4分) 超覆是海进过程中地层形成向大陆方向的上超;退覆是在海退过程中地层向海洋方向的退却或下超。 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10分) 1、古生物学的研究对象是化石 2、化石化作用是指埋藏在沉积物中的生物体在成岩作用中经过物理化学作用的改造而成为化石的过程。化石化作用可以分为矿质充填作用、臵换作用和炭化作用。 3、化石可以根据其保存特点,分为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和化学化石四类。 4、古生物学的研究意义在于:通过古生物学的研究,对了解生命的起源、生物进化、阐明生物界的发展史、充实生物进化理论、解决地层时代划分和对比、恢复古地理、古气候和指导找矿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生物地层对比的理论依据是生物层序律。

6、豫西地区石炭系上统本溪组赋存的主要矿产资源是山西式铁矿和铝土矿,其中也赋存有陶瓷粘土矿。 7、豫西地区太华岩群中的沉积变质铁矿的工业类型是鞍山式铁矿,具有重要的工业意义。 8、板块边界的直接证据是地缝合线。沿地缝合线线断续分布有蛇绿岩套、混杂堆积、双变质带、深断裂等特殊的地质记录。 9、古生界自下而上可分为寒武系、自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均属年代地层单位。 10、根据四射珊瑚纵列构造、横列构造及轴部构造组合,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化过程可分为单带型、双带型、三带型和泡沫型四种构造类型。其中三带型四射珊瑚地史分布为自留纪至泥盆纪。 11、乳房贝 Acrothele,属无绞纲。壳近圆形或横阔卵形、腹壳隆突、呈近锥形、背壳缓突。壳面具同心状生长线和纹饰。地史分布为早中寒武世。 12、原蕨植物也称裸蕨植物植物,因其基轴裸露无叶而得名,又称无叶类。植物体矮小,高不足一米高,茎结构简单。二歧式分支,具假根、原生中柱,孢子囊大都顶生。地史分布为晚自留世至晚泥盆世。 三、判断题(每题0.5分,共10分) 1、采用现代化的手段和分析仪器,在侏罗纪地层中检测到有脂肪酸和氨基酸。但脂肪酸和氨基酸还不能称为化石。(×) 2、硅化木,硅化非常完全,抛光后十分好看,和玉石基本一样,不能称为化石(×)

古生物地层学重点

古生物地层学重点 第一章生物界及其进化 1.什么是间断平衡论? 答:间断平衡论指物种的形成是由突变(间断)和渐变(平衡)的结合。进化有两种过程:成种作用,即大多数物种的形成是在地质上课忽略不计的段时间内完成的;线性渐变,即物种形成后在选择作用下十分缓慢的变异过程。其中成种作用是演化的主流。 2.物种的定义。 答:指互相繁殖的相同生物形成的自然群体,与其他相似群体在生殖上相互隔离,并在自然界占据一定的生态位。 3.趋同的定义。 答:是指不同祖先的生物类群,由于相似的生活方式,整体或部分形态构造向同一个方向改变。 4.趋异的定义。 答:是指在生物进化过程中,起源于同一始祖的生物,为适应不同的生态条件而发生分化,产生新的生物类群。 5.什么是特化? 答:特化是由一般到特殊的生物进化方式。指物种适应于某一独特的生活环境、形成局部器官过于发达的一种特异适应,是分化式进化的特殊情况。 第二章古生物学基础 1.什么是化石?化石的保存类型有哪几种?

答:化石是保存在岩层中的地质时期的生物的遗体和遗迹。【Time>1万年】其保存类型有实体化石、模铸化石、遗迹化石和化学化石。 2.化石形成的条件有哪些? 答:1 生物本身条件2生物死后的环境条件3埋藏条件4时间条件5成岩作用的条件 3.化石化作用过程可以分为哪几种形式? 答:①矿质充填作用②置换作用③碳化作用④重结晶作用。 4.解释双名法sp.cf.aff.sp.nov. 答:略 第三章原生生物界 1.“虫筳”繁盛于(晚石炭世)的温暖、清澈、盐度正常的(浅海)环境中,是该时期的标准化石。 2.“虫筳”的演化趋势及演化的阶段性。 答:演化趋势1.壳体由小变大2.壳形由短轴型的凸镜型、盘型演化为等轴型的球形和长轴型的纺锤型、圆柱型3.旋壁构造由简单到复杂4.隔壁褶皱增强,但也有不少进化种类的隔壁为平直的4.旋脊由发育变为细小以致消失,另一些则演变成拟旋脊5.通道由单一演变为复通道或列孔。 阶段性;早石炭晚期出现,晚石炭世繁盛,早中二叠是全盛时期,晚二叠世减少,二叠末绝灭。 3.“虫筳”的旋壁分层类型及其分层组合类型有哪些? 答:旋壁分层类型有原始层、致密层、透明层、疏松层和蜂巢层; 分层组合类型有一层式、二层式、三层式和四层式。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含古人类学)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含:古人类学) 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含:古人类学)学科是地球科学领域中的基础学科,培养的硕士研究生应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具有创业精神和创新能力、从事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及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具体要求如下: 1、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社会主义,具有高度的精神文明和较高的综合素质,遵纪守法,品行端正,作风正派,服从组织分配,愿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 2、在本门学科内掌握坚实的地质基础理论以及古生物学和地层学的系统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了解本领域的研究动态,基本上能独立开展与本学科有关的科学研究和生产工作。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进行专业阅读并能撰写论文摘要;具有从事本学科领域内科学研究、大学教学或独立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包括创新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写作能力,具有实事求是,严谨的科学作风。 3、坚持体育锻炼,具有健康的体魄。 二、学习年限 硕士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为2-3年,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的时间各占一半。 硕士生应在规定学习期限内完成培养计划要求的课程学习和学位论文工作。若提前完成培养计划,经院校学位委员会审查,学校批准,可进行论文答辩毕业,通过者获得理学硕士学位。 三、研究方向 根据新的形势和要求,结合本学科专业当前发展的方向,可设置出本学科、专业的研究方向3个。 1、油气区古生物学 2、勘探地层学与油气储层预测 3、油气区古生态学与沉积学 四、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包括学位课、选修课和实践课,课程总学分为34或以上。学位课为必修课,含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学分不低于20学分;选修课不低于12学分;实践课为必修课,含专业实践、社会实践和教学实践,学分为2学分。 理科硕士生选修数学课程的总学分不少于5学分,其中学位课中数学课等于或大于2学分;外语课总学分为6学分,提倡加强更多的外语课,通过考试取得相应学分,但不计入34学分内。 (一)学位课六至八门(共21学分) (1)公共学位课3门,10学分 包括自然辩证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和第一外国语。 (2)专业学位课5门,11学分 本学科点的专业学位课包括数理统计与随机过程、地层学原理与方法、古生态学与古遗迹学、地质统计学和面向对象程序设计。 (二)选修课20门(38学分) 选修课由指导教师和研究生根据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根据研究方向的需要,以及研究生原有的基础和特长,爱好共同确定,给研究生留有充分的自学时间和选修的灵活性,鼓励研究生跨学科、跨专业选修课程,至少2学分,以拓宽研究生知识面,培养他们的适应能力,但所选课程学分不低于12学分。 在导师指导下研究生应阅读60篇以上的中、外文文献资料,且外文资料比例应占三分之一以上,并做到有检查,有考核。

最新古生物学重点

古生物学重点

无脊椎动物 蜓类 蜓类属原生动物门-有孔虫纲-蜓目-蜓超科,因其外形多为纺锤形,故也称之为纺锤虫,也可见透镜状或球状,大小一般为3厘米左右。 始于早石炭世晚期,早二叠世达于极盛,晚二叠世开始衰落,二叠纪末全部绝灭。是石炭、二叠纪的重要标准化石。生活于水深100米左右的热带或亚热带正常浅海环境,营底栖生活。壳体一般大小如麦粒,最小不到1厘米,最大可达20__30厘米以上。具多房室包旋壳,见上图。初房—最初的房室。房室—两隔壁之间的空间。隔壁—分割两隔壁的壳室。前壁—终室前方的壳壁。旋壁——蜓的外壳。轴切面—垂直壳壁生长方向的切面。旋切面—平行壳壁生长方。

珊瑚——四射珊瑚,横板珊瑚 一般特征:是腔肠动物门的珊瑚纲,腔肠动物门为真正的两胚层多细胞动物;体制为辐射对称;大部分为钙质骨骼,少量为角质骨骼;体型为水螅型;单体或者群体生活。是一种指相化石--浅海,全部为水螅世代,有外骨骼。珊瑚纲中主要的类别为四射珊瑚和横板珊瑚。珊瑚全属海生,是固着底栖动物,主要富集在温暖的浅海环境。 四射珊瑚的特征:四射珊瑚因其外壁表面常覆以生长皱纹,又称皱纹珊瑚;一级隔壁仅在4个部位生长,隔壁数一般为4的倍数。

横板珊瑚的特征:因隔壁发育微弱,横板特别发育而得名;个体无单体,全部为复体;隔壁不发育,一般呈刺状;无边缘构造和轴部构造;联接构造特别发育。 腕足动物 腕足动物是海生的底栖动物, 全为单体,有两瓣外壳,两壳不等大,大的一个叫腹壳,小的一个叫背壳,但每壳两侧对称。壳的后端具有供肉茎伸出的洞孔,使肉茎钻穴或固着于它物上。腕足动物大多数生活在温暖的浅海环境,大都营底栖固着生活。

古生物学复习资料

期末古生物学复习资料 1、古生物学:研究全新世以前的生物界及其发展的科学。 2、化石:保存在岩石中的古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分为遗体化石和遗迹化石。 3、古生物:生活在距今一万年以上的生物,一万年以内是考古学和现代生物学研究的范畴。 4、标准化石:演化快、地理分布广泛、特征明显、数量丰富,易于识别的化石。 5、指相化石:形成化石的生物常只分布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中,常能指示某种特定环境条件的化石。 6、试论述化石记录保存的不完备性: 化石的形成需要严格的形成条件和保存条件,从形成条件来说,生物化石的形成条件包括生物自身条件(最好有硬体)、埋藏条件(细粒碎屑物掩埋)、时间条件(迅速掩埋此后没有暴露,长期埋藏,长期石化)、成岩条件(经历一定程度、不很严重的压实和重结晶作用)。从保存条件说,生物遗体必须经过长期埋藏且此后未暴露,处于还原条件下,未经生活的动物吞食和微生物的破坏。因此,只有很少一部分生物死亡后能够形成化石,已经形成的化石又会经过自然界的地质作用(构造变形作用、风化作用等)的破坏,人类已经发掘的化石只占已经形成的化石的一小部分,未发掘的化石还在经历地质作用的破坏,所以化石记录保存是不完备的。 7、石化作用:使古生物遗体改造为化石的作用。 (1)充填作用:生物硬体的内部孔隙被地下水中的矿物质充填的一种石化作用。 使硬体致密坚硬,质量增加,保持硬体原来的特征。 (2)交代作用:生物硬体的成分被地下水溶失,随后被外来矿物质充填的一种石化作用。能保持原有的化石形态和结构,如硅化木。 (3)重结晶作用:组成生物硬体的矿物,在地热和地层压力的影响下,发生脱水、晶体变粗、晶格转化或离子析出而造成的一种石化作用,是最普遍进行的一种石化作用。 (4)升馏作用:生物硬体中的H、O、N等组分在地热的作用下挥发转移散失,只留下黑色炭质残余。这种化石通常为黑色,质软,易磨损。 8、生物进化的总趋势:生物体的结构和构造由简单到复杂,生物种类由少到多,生物类型由低等到高等,生物 的生活环境由海生到陆地到空中。 生物进化的证据:形态学证据、胚胎学证据、古生物学证据 9、物种的概念:能够自由相互交配并繁殖可育后代的一个自然生物居群,一般具有以下特点:有共同的起源、 有基本相同的形态、结构构造和生理特点、有相同的地理分布和生态特征,能够自由相互交配 并繁殖后代。物种是生物遗传和繁殖的基本单位。 10、物种形成的因素:遗传变异、自然选择、隔离。 11、海洋生物的生存方式:浮游、游泳、底栖(固着底栖、爬行底栖或移动底栖、底埋底栖、钻孔底栖)。 海洋环境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温度、盐度、光照、底质、气体 12、世代交替:有性世代(配子体-配子)和无性世代(合子-裂殖体)交替进行的现象。 13、双形现象:由于世代交替造成同一物种具有两种不同形态的现象。 14、壳饰:有孔虫壳面上有的光滑,有的具有网、肋、刺、条纹等纹饰,这些纹饰称为壳饰。 15、有孔虫多房室壳的种类:列式壳、平旋壳、螺旋壳、绕旋壳、混合壳 有孔虫壳的成分和细微构造:假几丁质壳、胶质壳、钙质微粒壳、钙质无孔壳、钙质多孔壳 16、蜓类的演化趋势:①壳体由小变大; ②壳型由短轴型,经等轴型到长轴型; ③旋壁由一层式经三层式发展到四层式或蜂巢式,再发展到具有副隔壁的蜂巢式旋壁; ④隔壁由平直到轻微褶皱到强烈褶皱,具拟旋脊蜓类的隔壁始终保持平直。 ⑤旋脊大到小最后消失,部分原始蜓类的旋脊发展为拟旋脊。 17、蜓类的地史分布:∈~Rec.,三个繁盛时期: ①C~P,内卷虫类和蜓类占优势,特别是蜓类,P出现玻璃质壳的轮虫类。 ②Mz,玻璃质壳轮虫类分化和发展的时期。K3是第二个繁盛期,螺旋壳大轮虫类为主, 出现底栖大有孔虫。 ③Cz,轮虫类占优势,与现代基本相同。

《古生物与地史学》复习要点

第一章绪论第二章化石的形成形成及命名 1.古生物学:研究地史时期生物界面貌和发展历史的科学。其研究范围不仅包括了各地史时期地层中保存的古生物本身,还包括一切与生物活动有关的地质记录,如叠层石。 化石,保存在岩层中地质历史时期的生物遗体、生物活动痕迹及生物成因的残留有机物分子。标准化石, 2.石化作用及类型, 1)矿质充填作用:生物硬体组织中的一些空隙,经过石化作用被一些矿物质沉淀充填,使得生物硬体变得致密和坚硬 2)置换作用:在石化作用过程中,原来生物体组分被溶解,外来矿物质充填,如硅化、钙化、白云化、黄铁矿化等 3)碳化作用:石化作用过程中,生物遗体中不稳定的成分分解和升馏挥发,仅留下较稳定的碳质薄膜保存为化石 3.化石保存类型-实体化石、模铸化石(印痕,印模(外模、内模),核化石(外核、内核),铸型)、遗迹化石、化学化石。 1、实体化石body fossil:全部生物遗体或部分生物遗体的化石 2、模铸化石:mode and cast fossil:保存在岩层中生物体的印模和铸型(复铸物) (1)印痕化石impression fossil:生物软体在围岩上留下的印痕 (2)印模化石(mold fossil):生物硬体在围岩表面上的印模 包括:外模external mold:生物硬体外表面在围岩上的印模 内模internal mold:生物硬体内表面在围岩上的印模 复合模composite mold:内模和外模重叠在一起的化石 注意印模化石上所反映的纹饰和构造与生物体实际情况,正好凸凹方向相反。 (3)核化石core fossil生物硬体所包围的内部空间或生物硬体溶解后形成的空间,被沉积物充填固结形成的化石.内核internal core 外核external core (4)铸型化石cast fossil:在形成外模和内核后,原壳体被全部溶解,沉积物在溶解后的空间再次充填形成的化石 铸型化石在大小、形态和表面装饰等方面与原生物体一致,但内部构造完全不同。 3、遗迹化石ichnofossil:保存在岩层中古代生物活动留下的痕迹和遗物 4、化学化石chemical fossil分子化石molecular fossil:古生物有机质软体虽在石化作用过程中遭受破坏,未能形成化石,但分解后的有机组分,如脂肪酸、氨基酸等,仍可残留在岩层中。 这些残留物质仍具有一定的有机化学分子结构,利用一些现代化的手段和分析设备,可以从岩层中将其鉴别和分离出来。 对探索生命起源、生物演化及生物成因的矿产探寻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4.化石记录的不完备性 1、古生物化石仅是现代生物编目的8.7%(化石形成条件的严格,地史时期的生物只有极少部分保存成为化石) 2、现已发现的化石仅是岩层中保存成化石的一部分(包含超微化石、分子化石等) 由于上述二个因素、表明古生物记录的不完备性。化石记录不完备是古生物学中的基本事实,所以在研究古生物界的面貌及其发展规律时,必需考虑这个事实,避免做出片面结论。 5.化石形成和保存条件 1、生物本身的条件; 生物硬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