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佛教寺庙与藏传佛教

西藏寺庙与藏传佛教

西藏寺庙指的是西藏地区在佛教背景下建造的寺庙。随着佛教的传播,寺院建筑迅速发展了起来,并成为西藏古建筑的主体。由于社会的大量财力、物力耗费在寺院建筑上,因而这些建筑也最能反映出藏族建筑所取得的成就。据统计,目前西藏现有寺庙1700余座。在西藏众多的寺庙中最著名的寺庙建筑当属布拉萨市达拉宫、大昭寺、哲蚌寺、甘丹寺,扎什伦布寺、桑耶寺、楚布寺、萨迦寺,这些寺庙在国际上很出名。寺庙作为藏传佛教文化的载体,对中国西藏的政治、经济、教育、生活与习俗诸方面,均有深远的影响。通过寺庙,我们可以窥见到上千年来西藏浩瀚的典籍、辉煌的建筑,非凡的艺术成就和炯异的传统教育。大凡历史上著名的文人墨客、贤哲俊杰以及巧工能匠均几乎无一不是出自寺庙。即便到了21世纪的今天,有学者仍然认为“藏传佛教寺院的政治功能基本消失;其文化功能与以往相比有了很大弱化,但现在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资源依然存在;其经济功能有所示弱可仍有一定的存在价值或可发挥的市场空间”。

藏传佛教寺庙可分藏式、藏汉混合式和汉式三种。在西藏及其毗邻省分,几乎全是藏式。藏式喇嘛庙又可分建在平地的和建在山麓的两种,以后者居多。平地寺庙常取接近于规整对称的方式,作为构图中心的主体大殿形象最为突出;山麓地带的取自由式布局、没有总体轴线也没有事先规划,仍都遵循着一些布局的规则,如寺庙多北负山坡,南向平地,在后部高处安置体量高大色彩鲜丽的经堂和佛殿,其外安排活佛府邸,在外三面围以大片低矮小院,居住一般僧人。一座大寺,多是在几十年的发展中逐渐完备。

西藏自治区的寺庙之所以气势非凡,一个重要原因是选址。绝大多数寺庙都是依山或坡建立,随着山势坡度的起伏,寺庙内的建筑也呈现出高低起伏、错落有致。比如布达拉宫从山脚到顶,层层攀升,总共有十三层。当你站在地势较低之处抬眼望去,山寺一体,极为辉煌。寺庙内部的规模也都很大,建有经堂、佛殿、活佛的囊欠(府邸)以及普通僧人的僧舍等一大群建筑,如拉萨的哲蚌寺,建筑面积达28万平方米。一些寺庙所占面积就是一整座山,当你从远处眺望,简直就是一座城堡,方圆数里内,甚至数十里之内,唯此醒目,不得不让人产生气势非凡之感。

西藏寺庙另一个气势非凡重要的原因是其富丽堂皇的建筑特色。这些建筑的顶上,尤其是重要的佛殿、灵塔殿上,一般都有巨大的鎏金钢瓦的金色的顶,在阳光的照射下,金顶灿烂辉煌。在金顶的屋脊,装饰着铜鸟、宝瓶、金鹿法轮等,屋脊四角翘起,悬着随风而响的铜铃和铁板。除了金顶,一些建筑顶部还盖有金阁、金亭。比如布达拉宫,就有金殿三座,殿前有金塔五座。寺庙经堂门口,都设有装饰得非常精美的转经筒,不管是木制的、铜制的,还是皮制的,都有壮观之感。殿堂之类,除了高大威严的佛像,四壁还绘满了各种佛像以及有关佛教的花纹、图案、壁画,殿内殿外还有许多与宗教有关的雕塑……这一切,无不让人产生富丽堂皇之感。

虽然西藏寺庙的建筑风格大体一致,但由于各地的自然条件的差异以及藏传佛教各教派的不同,各地的寺庙建筑风格也产生了一些差异,每座寺庙都有其特别的建筑。比如山南的桑耶寺,这是西藏最早的佛教寺庙,其建筑布局有别于其它寺庙,主殿居中,其它建筑绕主殿而建;其建筑材料,如所用砖瓦为吐蕃时代的产物。又如萨迦寺,这是藏传佛教萨迦派的主寺,其椽木强调为整根木材且圆。

西藏寺庙最早建立于公元8世纪。约在公元779年,在吐蕃王赤松德赞亲自主持下,历时12个春秋,桑耶寺建设完工,这是藏传佛教史上的第一座具有真正意义的寺庙。桑耶寺的建立,显示了佛教势力的上升。由于赤松德赞贱民纵僧,引起了民众的广泛反感。赤松德赞去世后,佛教遭到了压制。至9世纪末,西藏历经百余年的战乱,民众强烈要求社会安定,恢复生产。旧体制的解体和新体制的建立,也需要建立新的统治秩序,佛教再度兴起。

1054年,从印度来西藏讲法的佛学大师阿底峡病逝。1076年,在古格王的主持下,托林寺举办了纪念阿底峡的“火龙年法会”,规模盛大,显示了佛教的复苏与中兴。会后,各地寺庙便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

藏传佛教在后来的发展中,逐渐产生了不同的宗派,各宗派都建有自己的寺庙,如宁玛派先后于16世纪晚期在拉萨附近建立多吉扎寺,17世纪中期建敏珠林寺,两寺后来成为西藏宁玛派两个支系的发源地。噶丹派为藏传佛教后弘期产生的一个宗派,1054年建热振寺,并以此为基地形成噶丹派,后又建立了博多寺、怯喀寺、基布寺,并兼并了一些小寺庙,形成了辖区广阔的寺院集团,后因此宗派消失得早,保存下来的寺庙也不多,日喀则的纳塘寺可算代表之一。纳塘寺兴盛时有3000余名僧人,13间经堂。其印经院是藏区三大印经院中最早的一座,珍藏大量藏文印版和佛经手抄本,分别于1732年、1742年刻印完成的一套大藏经是西藏最早的刻版,《甘珠尔》据传则是格鲁派唯一正统的版本。

萨迦派是以昆氏家族为中心形成的,9世纪初,贡觉杰布脱离宁玛派,1073年在萨迦地方建萨迦寺,逐渐形成萨迦派。所谓“萨迦”藏语意为白色或无色,此寺建在白土山附近,故称“萨迦寺”。由于萨迦寺墙壁上涂满青、白、红三种颜色,又俗称“花教”。1449年建立的哲域结蔡寺是萨迦派晚期的重要讲经场所。噶举派俗称“白教”,分支众多,每个分支宗派也都有自己的寺庙。帕竹噶举1351年建立的泽当寺是格鲁派兴起前的著名大寺。1410年藏历二月初五日,宗喀巴主持建立的甘丹寺举行了开光典礼,于是,以宗喀巴为首的新宗派━━格鲁派形成,俗称“黄教”。1419年宗喀巴圆寂后,名徒济济,格鲁派势力更加壮大,建立了大量寺庙。绛央却杰于1415年建立哲蚌寺,全名“吉祥米聚十方尊胜洲”。哲蚌意为米聚,象征繁荣。1418年,绛央却杰赴明朝见永乐皇帝,用所获赏赐建立了色拉寺。色拉意为玫瑰,即“野玫瑰园寺”,正式名称为“色拉大乘洲”。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合称前藏三大寺。1447年,根敦朱巴在日喀则建立扎什伦布寺,意为“吉祥须弥”,此寺后为历代班禅所掌管。三大寺中,甘丹寺因宗喀巴亲自传播经典,奠定了显密二宗圆满的教法基础,成为格鲁派佛学研究中心。哲蚌寺因寺主扎希贝丹出身豪门,与帕竹政权关系密切,实际上成为格鲁派掌权机构。格鲁派另一重要人物根敦嘉措为格鲁派寺庙的发展及管理做出了巨大贡献,他死后,一个帕竹官宦人家的儿子索南嘉措被认定为转世灵童迎入哲蚌寺。格鲁派正式推行转世制度,从此有了达赖喇嘛的称号。索南嘉措追尊根敦朱巴、根敦嘉措为第一、第二世达赖喇嘛,他本人则为第三世达赖喇嘛。

1644年,清朝建立后,为巩固中央政府在藏区的统治,对藏传佛教,尤其是对格鲁派表示了极大的关注。顺治9年(1652年),五世达赖喇嘛及班禅喇嘛、固始汗受邀来京,仪式隆重,赏赐丰厚,并封达赖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坦喇达赖喇嘛”,明确其宗教领袖地位。1654年固始汗去世后,达赖喇嘛扩展政治势力,在宗教上确立了格鲁派的统治地位,寺庙达到3000余座。

藏传佛教的地位,促成了它的宏伟壮观,而藏族人民的虔诚又镶嵌出它的金碧辉煌。藏传佛教寺院周围,常有旗杆经幡、佛塔和讲经院,以及排列有各种质地的嘛尼经轮。踏上藏区的人,在寺院旁、路边、桥头、山口等处,都会随处可见乘风翻动的各色经幡,也无不对猎猎的经幡留下深刻的印象。而红白黄绿等各色绸缎上印着经文的经幡,仿佛向上苍诉说着藏族民众的无数心愿。藏族民众将救度的希望寄托于喇嘛,信仰已成为藏族民众的主要生活方式。人们的转经诵言、磕头、朝圣等形式,既是一种日常生活方式,又是人生过程中的一种神圣仪式,一种虔诚的修行。

参考资料:

https://www.360docs.net/doc/475542672.html,/html/report/198807-1.htm中国民族宗教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475542672.html,/tibet/Html/20111116144536-1.html西藏旅游攻略网https://www.360docs.net/doc/475542672.html,/trip/2271/旅行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