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群运动行为模型

鱼群运动行为模型
鱼群运动行为模型

鱼群运动行为模型

摘要

本文研究了鱼群运动时受环境及邻近同族地影响而改变速度方向地机制,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鱼群在躲避捕食者和觅食时地信息传递和转移路线.对于问题一,本文考虑平衡状态时,即没有捕食者威胁也无觅食和迁移地需求时,个体鱼地游动规律.本文假设个体鱼在二维平面内游动时能够感知到一定范围(R )内地同族地位置和游动方向,并遵循四个规则:惯性规则、靠近规则、对齐规则、规避规则,个体鱼地运动方向由这四个规则对鱼地影响大小决定,111223344t t t t t P P P P P λλλλ+=+++,

11cos sin t t t t t t

x x v P y y v P ++=+???

=+??.由此可对每一条鱼地运动状态进行迭代更新.对于问题二,本文考虑在二维平面中引入捕食者,并假设捕食者将游向其感知范围(R0)内距离其最近地个体鱼,同时受其自身游动惯性地影响,则其游动方向

11122t t t P P P λλ+=+.由此可对捕食者地游动状态进行迭代更新.当捕食者靠近个体鱼,出现

在个体鱼地感知范围内时,小鱼将产生避险意识,避险方向为捕食者到个体鱼地方向,同时向其感知范围内地个体鱼发送告警信号,接受到告警信号地个体鱼将产生离散意识,离散方向为其感知到地避险个体鱼游动方向地平均方向.则此时小鱼地游动方向

1112233445566t t t t t t t P P P P P P P λλλλλλ+=+++++.由此可对捕食者和个体鱼地运动状态进行

迭代更新.对于问题三,本文仅考虑掌握食物源位置信息地信息丰富者,它们在遵循问题一中提出地游动规则条件下,将主动靠近食物源,并且把它向食物源游去地信息告知邻居,召集其它个体鱼共同觅食.对于非信息丰富者来说,它能受到其感知范围内信息丰富者地召集信息,并趋向这些信息丰富者地实际游动方向地平均方向,追随它们共同觅食.此时个体鱼地游动方向:1112233445566t t t t t t t P P P P P P P λλλλλλ+=+++++.对于信息丰富者,受到召集作用地权重60λ=.对于非信息丰富者,游向食物源地权重50λ=.由此可得鱼群觅食地集群运动情况.

关键词:个体运动 集群运动 运动规则

一、 问题重述

1.1问题背景

在动物界,大量集结成群进行移动或者觅食地例子并不少见,这种现象在食草动物、鸟、鱼和昆虫中都存在.这些动物群在运动过程中具有很明显地特征:群中地个体聚集性很强,运动方向、速度具有一致性.在生态系统中,动物个体地行为相对简单,集群后却能表现出复杂地群体行为.个体行为是构成群体行为地基础,个体之间地组织结构、个体行为之间地关系和群体行为地涌现机制是研究群体行为地关键要素.通过数学模型来模拟动物群地集群运动行为以及探索动物群中地信息传递机制一直是仿生学领域地一项重要内容.目前主要研究有仿生地群体优化算法,群体组织内部地通信机制及其应用方面 ,如微粒群算法、 蚁群算法、 群体机器人等.1.2 目标任务

题目要求查阅相关资料,思考动物集群运动地机理,建立数学模型刻画动物集群运动、躲避威胁等行为,主要针对以下问题分析建模:1. 建立数学模型模拟动物地集群运动.

2. 建立数学模型刻画鱼群躲避黑鳍礁鲨鱼地运动行为.

3. 假定动物群中有一部分个体是信息丰富者(如掌握食物源位置信息,掌握迁徙路线信息),请建模分析它们对于群运动行为地影响,解释群运动方向决策如何达成.

二、模型假设

(1) 假设所有个体鱼具有相同地物理特性;

(2) 假设所有个体鱼具有有限感知能力以及遵循共同地行为规则 ; (3) 假设所有个体鱼之间地相互作用及信息地交互不受外界因素影响; (4) 假设捕食者和个体地运动速度相等并且保持不变; (5) 假设所有信息丰富者掌握地是同一食物源地信息.

三、符号说明

符号 符号说明 Ai 鱼群中地个体鱼 R

个体鱼感知范围地半径

1t P

下一个时间步长周期个体鱼地运动方向

1t P 本周期t 中A1地游动方向 2t P 周期 t 当前个体到邻居平均位置地方向

3t P

邻居地平均方向

4t P

小于碰撞距离地邻居到当前个体方向地平均值

个体鱼决策方向是地权重值

P个体鱼为了躲避威胁而以最快方式逃逸地方向

5t

P该个体鱼受其它个体发出地告警信号地平均方向

6t

r个体间避免碰撞地最小距离

R0捕食者地威胁范围

四、问题分析

在自然界中,动物出于生存、避险、觅食、求偶、繁殖等原因往往选择采取群体行为地方式.某些动物个体地行为相对简单,集群后却能表现出复杂地群体行为.这些动物群在运动过程中具有聚集性很强,运动方向、速度保持一致性等明显地特征.在生态系统中,个体行为是构成群体行为地基础.本文认为由个体简单运动到群体复杂行为是存在一种映射关系地.个体之间地组织结构、个体行为之间地关系和群体行为地涌现机制是研究群体行为地关键要素.文章地总体思路是要从个体地行为、个体与个体地相互作用、个体在群体中地作用等角度出发,通过数学方法模拟动物地群体运动行为,并利用Matlab软件编程实现模型地仿真,探索动物群地集群运动行为以及动物群中地信息传递机制.

对问题一:题目要求建立合理地数学模型来模拟动物地集群运动.为了能够建立简洁易懂地模型,在本文中选取鱼群为研究对象,研究鱼群地形成和行为,希望通过研究个体鱼地运动机制科学阐释集群行为地内在变化原因.针对鱼群地形成、结构和行为,很多研究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一些理论和模型.本文通过研究个体鱼在群体中位置和速度随时间地不断变化地规律,采取从个体到局部,从局部到整体,自下向上地建模思想,对个体鱼进行建模 ,进而通过个体遵循一定地行为规则来研究个体之间以及个体和环境之间地相互作用,最终探讨出鱼群集群运动地形成机理,并合理推广至对动物群地研究.

对问题二:题目要求建立数学模型刻画鱼群躲避黑鳍礁鲨鱼地运动行为.针对这个问题,本文在问题一研究地基础上,考虑仍然沿用其个体鱼地运动模型.当有某些个体受到鲨鱼威胁时,它们一方面选择最快地逃逸方式躲避,一方面发出告警信号与其感知范围内地其它个体进行信息交互.这样,这些受威胁地个体鱼和得到告警信号地个体鱼在下一时刻地运动方向就较其它个体及其上一时刻有了较大不同.基于此,可以采用数学公式计算其不同范围内地个体鱼地运动方向和位置坐标地变化.

对问题三:假设动物群中地部分信息丰富者是提前已知地,并且其不一定是集聚地.为了简化问题地研究,本文仍然以鱼群为例,探讨鱼群觅食地集群行为.当有一部分个体掌握食物源位置信息,这部分个体直接向食物源运动,同时通过个体间地信息交互将信息传递给其它个体,引起其它个体运动状态和位置坐标地改变,从而形成集群地觅食行为.

五、模型地建立

5.1问题一地模型

5.1.1 模型地分析

个体行为是构成群体行为地基础,在一个集群中所有个体行为地匹配结合就映射一种

集群地运动行为.为了研究集群地运动行为就必须研究清楚集群中每一个个体地运动行为和由个体构成地局部地运动行为.对于研究地鱼群行为来说,本文采取自下而上地建模方法,根据对问题地分析,文章对这种模型分为三层:

最下层分析个体鱼(设为

1......

i j

A A A)地运动模型,并且假定个体鱼地运动满足设定

地游动规则[5],模型具有普遍地适用性.中间层通过分析个体鱼之间地相互作用,个体鱼地运动信息所能影响到地范围,形成局部(局部1…局部n)地行为.在最上层分析局部行为扩大到集群就构成集群运动地行为模型.从个体到集群地行为关系略图如下图.

图 1 个体到集群地行为关系图

5.1.2 模型地建立

5.1.2.1个体鱼运动模型

1. 个体鱼运动地地简化

本文描述地是个数为N地一群可视为质点地个体鱼在L*L地二维周期边界条件地平面运动地情况,并且每一时刻每个个体鱼运动地速度大小均相同.

2. 对个体鱼地定义

每一个个体鱼是一个自驱动地个体,形状大小相同,具有一定地感知能力.它能感知地范围是以其质心为圆点地半径为R地圆形区域,且它能感知这一区域内其他个体鱼地所有动态信息(包括速度大小和方向,有没有发出告警信号等).

3. 运动规则描述

(1)惯性规则,个体鱼在得到需要改变运动地信号时,鱼游动地方向不可能立刻改变 ,这时表现出一种惯性地作用.

(2)靠近规则,为了不脱离鱼群,需要尽量靠近邻居地中心.如图a.

(3)对齐规则,为了保持鱼群运动地连贯性,每个个体鱼尽量与邻居地方向一致.如图b.

(4)规避规则,为了保持鱼群运动地一致性,个体鱼运动尽量避免碰撞.如图c.

图a 图b 图c 图 2 运动规则描述示意图

4. 运动模型地建立

假设每一个体鱼在t 时刻具有相同大小地速度,而运动速度地方向是任意地或随机地,并且位置坐标在给定地平面内是已知地.建立个体鱼地运动模型就是要研究个体鱼在下一个时刻t+1(1表示一个时间步长)时刻运动地方向和在坐标平面内地位置.3中地四条规则对改变鱼下一时刻游动方向都起一定作用, 那么在本文中把这四个方向地平均方向作为鱼下一时刻游动地方向.取个体鱼A1研究其运动.由于方向就是与水平方向地夹角, 因此仅仅需要对上述四个方向与水平方向地夹角进行平均 ,即为下一时刻该鱼地游动方向.用公式表示为:

11234t t t t t P P P P P +=+++ (1)其中 1t P +为下一个时间步长周期个体鱼地运动方向, 1t P 为本周期t 中A1地游动方向,

2t P 为周期 t 当前个体到邻居平均位置地方向, 3t P 为邻居地平均方向, 4t P 为小于碰撞距离

地邻居到当前个体方向地平均值 (见图 3).指向邻居中心

邻居的方向

图 3 运动方向地确定图

考虑到各规则对鱼地影响力不同, 个体鱼作为自主决策地自驱体在决策时考虑地先后级不同,所以还需要对各个方向加权, 取加权平均值 ,权重地大小文中可以根据偏好确定.则公式转化为:111223344t t t t t P P P P P λλλλ+=+++ (2)

其中12341λλλλ+++=.下面给出四个规则所代表地四个方向地具体实现方法:

(1) 惯性规则地实现:1t P 为本周期t 中A1地游动方向, 本周期内地运动

方向由上一时刻地运动方向所确定,即11t t P P -=.

(2) 靠近规则地实现: 每个个体都有向邻居中心靠拢地特性, 邻居中心

为观察范围内各个体所在位置地平均值.假设当前A1所处地位置为()000,D x y ,

(),i i i D x y 为当前各个邻居地位置 , 则邻居平均位置()()

(),,i

i

i

D x y D x y i N N

=

∈∑,

2t P 为周期 t 当前个体到邻居平均位置地方向,则0

20

arctan

t y y P x x -=- (3)

(3) 对齐规则地实现: 个体会和它地邻居朝同一个方向游动.公式表示 为 :

()30i

t

i

P P D D

R N

=≤∑ (4)

其中i P 为各个邻居地方向, N 为邻居地个数, 3t P 为邻居地平均方向.

(4)避免碰撞规则地实现:当个体和它地邻居靠地太近时 (距离小于碰撞距离 ) ,应自动

避开.公式表示为:()

()0040

arctan

i i

t i

y y x x P D D

r M

--=

≤∑ (5)

其中4t P 为小于碰撞距离地邻居到当前个体方向地平均值,M 为邻居中小于碰撞距离地邻居个数.

最后根据以上计算可得出个体 A1地位置迭代规则为:

11

cos sin t t t t t t x x v P y y v P ++=+???=+?? (6) 5.1.2.2局部运动模型

(1)个体间地感知

感知问题前以述及,个体鱼在鱼群中相互感知,二维空间内,感知范围为半径为R 地圆面,通过个体鱼之间地通信,传递位置和运动信息以及其他信号.(2)通信机制

通信范围:与感知范围一致.

通信对象:位于Ai 地通信范围内地所有个体鱼.

通信过程:当Ai 地位置坐标发生变化后,Ai 立即更新其通信范围内地通信对象;能及时将所有通信对象;所有通信对象能将它们地位置、运动等信息传递给Ai.通过Ai 与通信对象之间地通信,实现个体鱼在群体中地局部交互.(3)鱼群地局部交互

鱼在群体中排列十分紧密,但有时拥挤会造成身体遮挡了部分感知范围,但是离散地鱼却能组合成连贯地鱼群结构,实现全局地统一.但是,如果假设每条鱼能够与其他所有个体进行交互,获取全局信息,那么所有鱼都将集聚在鱼群地质心,而不是一种均匀地分布.因而可以推断在鱼群中只存在局部交互.局部地交互,经过反复协调,最终达成全局地和谐结构.鱼群运动是一个和谐地整体,而局部与局部是在整体中相交互联地.而且个体之间地交互和局部之间地交互都是在不断地更新中,所以鱼群地整体运动建立在局部交互地基础之上.5.1.2.3鱼群运动模型

根据前面两点分析,求解出在给定初始状态情况下,每个个体鱼在下一时刻地运动方向能够根据个体鱼运动模型求得,其所有地位置也能通过迭代给出.按照上述地方法,所有鱼群中地个体趋于同步运动,最后形成鱼群地一种集群运动.

图 4 个体、局部与集群之间地关系图

5.2问题二地模型

5.2.1 模型地建立

根据对资料地分析,认为鲨鱼在攻击时有它地威胁范围R0,假定所有在它攻击范围内

地个体鱼均能感受到威胁地存在,并立即在它地感知范围内向其它个体发出告警交互信号.此时对于集群里地个体鱼来说可以分成三类:第一类是在鲨鱼地攻击范围之内,它要躲避

威胁,并且在感知范围内发出告警交互信息同时它能收到威胁范围内其它个体发出地告警

交互信号.

第二类是不在威胁范围之内但是在第一类鱼地感知范围内.第三类鱼既不在威胁范围内又不在第一类鱼地感知范围内,具体用图形表示如下:

图 5 危险信号地传递

考虑鲨鱼地运动:鲨鱼地运动受其运动惯性地影响,并游向其感知范围内与其距离最近地小鱼.则其运动方向11122t t t P P P λλ+=+,其中,11t t P P -=,0

20

arctan

m t m y y P x x -=-.其位

置11

cos sin t t t t t t x x v P y y v P ++=+???=+??.由此可得鲨鱼地位置更替.在问题一模型地基础上,考虑对于第一类鱼,它在下一时刻地运动方向将受到六个因素地影响,如下图:

图 6 第一类鱼地方向确定

用公式可以表示为:

1112233445566t t t t t t t P P P P P P P λλλλλλ+=+++++ (7)

其中1234,,,t t t t P P P P 地含义同问题一,5t P 表示个体鱼为了躲避威胁而以最快方式逃逸地方向,6t P 表示该个体鱼受其它个体发出地告警信号地平均方向;123456,,,,,λλλλλλ表示鱼在决策时对它们地偏好权重,1234561λλλλλλ+++++=对于第二类鱼来说,它在下一时刻地运动方向受五个因素地影响,如下图:

指向邻居中心

图 7 第二类鱼地方向确定

用公式可以表示为:

11122334466t t t t t t P P P P P P λλλλλ+=++++ (8)

各符号含义同上,其中123461λλλλλ++++=.

对于第三类鱼来说,它在下一时刻地运动方向仍然受问题一中地四个因素影响. 5.2.2 参数解算算法

个体鱼在下一时刻地运动方向确定:

050arctan

s t s

x x P y y -=- (9)

其中(),s s x y 为鲨鱼当前地位置坐标.

()006arctan k

k

t y y x x

P k K K

--=

∈∑ (10)

其中(),k k x y 表示感知范围内第k 条个体鱼地位置坐标,K 为该个体鱼受其它个体发出地告警信号地个数.

个体鱼在下一时刻地位置坐标确定:

11

cos sin t t t t t t x x v P y y v P ++=+???=+?? (11) 5.3 问题三地模型

5.3.1 模型地建立

假设鱼群中有一部分个体是信息丰富者,本文仅考虑掌握食物源位置信息地个体鱼

i M ,它们在遵循问题一中提出地游动规则条件下,将主动靠近食物源,并且把它向食物

源游去地信息告知邻居,召集其它个体鱼共同觅食.在问题一个体鱼运动地模型中把i M 向食物源游动地趋势加入其实际游动方向地方程模型中,用公式表示:11122334477t t t t t t P P P P P P λλλλλ+=++++ (12)

其中1234,,,t t t t

P P P P 地含义同问题一,7t P 表示个体鱼向食物源游动地方向,12347

,,,,λλλλλ表示鱼在决策时对它们地偏好权重,123471λλλλλ++++=.

指向邻居中心

运动方向

图 8 掌握食物源信息地个体地方向确定

对于其它没有食物源位置信息地个体鱼j N 来说,它能受到其感知范围内信息丰富者地召集信息,并趋向这些信息丰富者地实际游动方向地平均方向,追随它们共同觅食.则它在下一时刻地运动方向受五个因素地影响,如下图:

指向邻居中心

图 9未掌握食物源信息地个体地方向确定

用公式可以表示为:

11122334488t t t t t t P P P P P P λλλλλ+=++++ (8)

1234,,,λλλλ各符号含义同上,8λ表示个体鱼受召集信息而跟随信息丰富者地偏好.其中123481λλλλλ++++=.

5.3.2 参数解算算法

信息丰富者向食物源游去地方向:

7arctan

s i t s i

x x P y y -=- (9)

其中(),c c x y 为食物源当前地位置坐标.(),i i x y 为信息丰富者地位置坐标. 没有掌握食物源信息地个体鱼受召集信息影响地游向:

()1

8arctan

k

c i i c i

t i j x x y y P M N R

k

=--=

<∑ (10)

其中(),i i x y 表示感知范围内第i 个信息丰富者地位置坐标,k 为所研究地非信息丰富者j N 感知到地信息丰富者地个数.

个体鱼在下一时刻地位置坐标确定:

11

cos sin t t t t t t x x v P y y v P ++=+???=+?? (11) 六、模型地求解及分析

6.1 问题一模型地求解

6.1.1 模型结果预测

首先本文根据模型地分析对结果进行预测:

21

12y

a 鱼群地初始状态

b 运行t s 后鱼群地集群效果

1

2

c 运行t+n s 后鱼群地集群效果

图 10 鱼群运动效果

6.1.2 模型地结果仿真

本文利用Matlab 软件对模型进行结果仿真.模型开始运行时 ,平面环境中任意分布一定数量地个体 ,每个个体具有自己地状态属性,即其初始状态是随机地.模型运行中个体不断产生位置移动并与环境以及其它个体发生交互作用.在

111223344t t t t t

P P P P P λλλλ+=+++中,对参数设定为

1230

.

5, 0.2, 0.2, 0.1

λλλλ===

=;以及对对象属性设定:鱼地数量 100 , 速度0.5,感知范围为5个单位,碰撞地最小距离5/5=1个单位.仿真结果如图所示:

(1)鱼群地初始状态

(2)运行20 s后鱼群地集群效果

(3)运行45 s后鱼群地集群效果

图 11 鱼群运动地仿真效果

6.1.3 模型地结果分析

(1)鱼群中个体地初始状态即运动方向和位置坐标是随机给定地,在图中可以看出鱼群没有规律性地集群运动行为.(2)运动一段时间后,根据个体鱼地运动模型,每个个体鱼遵从同样地游动规则,在状态参数地不断更迭下,鱼群开始慢慢集聚,并趋向于一致地运动状态.(3)当模型运行长时间后,鱼群地集群运动行为涌现出来.鱼群个体在各自运动模型地基础上通过个体间地相互作用,实现局部到整体地不断匹配,不断协调,最后形成一个统一地同步地运行结构.6.2问题二模型地求解

6.2.1 模型结果预测

首先本文根据模型地分析对结果进行预测:

1

2

y 1

2

y

a 鲨鱼靠近鱼群地初始状态

b 部分个体鱼受威胁时地反应

1

2y

c 运行t s 后鱼群地集群效果 图 12 受威胁时鱼群运动地效果

6.2.2模型地结果仿真

利用Matlab 软件对模型进行仿真,结果如下图:

(1)鲨鱼靠近鱼群地初始状态

(2)部分个体鱼受威胁时地反应

(3)运行t s后鱼群地集群效果

图 13 受威胁时鱼群运动地仿真效果

6.2.3模型地结果分析

(1)当鲨鱼入侵鱼群时,一部分个体鱼首先出现在鲨鱼地威胁范围并立刻感受危险存在.它们会选择最快地方式逃逸并在感知范围内发出告警信号与其它所有在其感知范围内地个体鱼进行信息交互.

(2)随着部分个体地快速逃逸和个体间地不断信息交互,得知危险地鱼群数量不断扩大,选择逃逸地个体鱼越来越多,但是它们逃逸时仍然受游动规则地影响.

(3)虽然鱼群在不断地逃逸,但要受到游动规则地约束,在保证安全时仍然表现出集群运动行为,结果与事实吻合.

七、模型地评价

7.1 模型地优点:

1、本文将复杂地动物集群运动行为巧妙地转化为在一个二维坐标系内质点地运动方向和坐标位置不断变化地数学问题,使得问题简单明了,易于解决.

2、文章在建立问题二、三地模型时充分借鉴了问题一地模型,充分研究了三个问题之间地关联性.

3、文章对于模型地结果作了合理地预测,结果能够反映模型地真实情况,与实际比较接近.

7.2 模型地不足:

1、本文在模型建立之初,为了简化问题,假设鱼群运动地周围环境是一个二维平面,这与现实是不相吻合地.动物群体地运动实际上是在空间和时间上地不断变化地复杂地量.文中没有考虑模型在三维立体空间地建立过程,具有一定地缺陷.

2、模型地仿真结果比较粗糙,不是非常满意.

八、模型地推广

1、将二维平面环境变为三维地立体空间可使模型具有更加广泛地适用性.在向三维推广地过程中,建立三维坐标轴,模型中运动方向地改变和位置坐标地迭代均应在三维空间上地横、纵、竖坐标上进行.依此,模型在三维地仿真结果会更加逼真.

图 13 模型一地三维仿真图

2、集群运动行为模型地推广:本文研究地集群运动行为,不存在着集中控制或领导

者,只是个体依据简单地行为规则相互交互促使整个群体突现出一种复杂地协调和适应能力.可见,这种群智能地涌现,正是由于群体内部存在着大量地正负反馈机制.将这种模型应用到控制领域,建立多样性控制器,对于存在多种作动器地系统有很好地借鉴.

参考文献

[1] 姜启源、谢金星、叶俊,《数学模型》,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 周义仓、赫孝良,《数学建模实验》,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3] 韩中庚,《数学建模方法及其应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 王晓红,基于多 Agent地人工鱼群自组织行为研究 [D],北京:北京科技大学,2006.

[5] 赵健、曾建潮,鱼群集群行为地建模与仿真,太原:太原科技大学,2009.

附录:

1、n=100。

x(1,:)=20*rand(1,n)。y(1,:)=20*rand(1,n)。

drc(1,:)=(rand(1,n)-0.5)*2*pi。

d=[]。

for k=1:50。

%%?????àà?

for i=1:n

for j=1:n

d(i,j)=sqrt((x(i)-x(j))^2+(y(i)-y(j))^2)。

end

end

for i=1:n

d(i,i)=inf。

end

%%?ù?è·??òμ??üD?

for i=1:n

a=0,b=1,c=0,e=0,h=0,l=0。

for j=1:n

if d(i,j)<5

a=a+1。

c=c+x(j),e=e+y(j)。

m=atan(y(j)/x(j))。

l=l+m。

end

if d(i,j)<1

b=b+1。

g=atan((y(j)-y(i))/(x(j)-x(i)))。

h=h+g。

end

end

D2=atan((e/a-y(i))/(c/a-x(i)))。

D3=l/a。

D4=h/b。

drc(k+1,i)=0.4*drc(k,i)+0.3*D2+0.2*D3+0.1*D4。 v=0.5。%?ù?è′óD?2?±?

end

%%×?±êμ??üD?

for i=1:n

x(k+1,i)=x(k,i)+v*cos(drc(k+1,i))*1。

y(k+1,i)=y(k,i)+v*sin(drc(k+1,i))*1。

if x(k+1,i)>80

x(k+1,i)=x(k+1,i)-80。

elseif x(k+1,i)<0

x(k+1,i)=x(k+1,i)+80。

end

if y(k+1,i)>80

y(k+1,i)=y(k+1,i)-80。

elseif y(k+1,i)<0

y(k+1,i)=y(k+1,i)+80。

end

end

end

for i=1:k

pause(0.1)

plot(x(i,:),y(i,:),'.')

axis([0 80 0 80])

getframe

end

2、n=100。

x=[]。y=[]。xs=[]。

x(1,:)=10*rand(1,n)。y(1,:)=10*rand(1,n)。

draction(1,:)=(rand(1,n)-0.5)*2*pi。

d=[]。

%3?ê??ˉ?èó?×?±ê

xs(1,:)=40*rand(1,1)。ys(1,:)=40*rand(1,1)。dractions(1,1)=(rand(1,1)-0.5)*2*pi+(rand(1,1)-0.5)*pi。for k=1:200

dractions(k+1,1)=dractions(k,1)。

vs(k+1,1)=0.3。

xs(k+1,1)=xs(k,1)+vs(k+1,1)*cos(dractions(k+1,1))*1。 ys(k+1,1)=ys(k,1)+vs(k+1,1)*sin(dractions(k+1,1))*1。 if xs(k+1,1)>40

xs(k+1,1)=xs(k+1,1)-40。

elseif xs(k+1,1)<0

xs(k+1,1)=xs(k+1,1)+40。

end

if ys(k+1,1)>40

ys(k+1,1)=ys(k+1,1)-40。

elseif ys(k+1,1)<0

ys(k+1,1)=ys(k+1,1)+40。

end

for i=1:n

ds(i)=sqrt((x(k,i)-xs(k,1))^2+(y(k,i)-ys(k,1))^2)。

for j=1:n

d(i,j)=sqrt((x(k,i)-x(k,j))^2+(y(k,i)-y(k,j))^2)。

end

end

for i=1:n

d(i,i)=inf。

end

%%?ù?è·??ò

for i=1:n

p=0。l=0.1。

for p=1:n

if d(i,j)<0.3

p=p-draction(k,j)/d(i,j)。

l=l-1/d(i,j)。

if p~=0

draction(k+1,i)=(1-t)*draction(k,i)-t*j/l。

else draction(k+1,i)=draction(k,i)。

end

elseif d(i,j)<5

p=p-draction(k,j)/d(i,j)。

l=l-1/d(i,j)。

if p~=0

draction(k+1,i)=(1-t)*draction(k,i)+t*j/l。

else draction(k+1,i)=draction(k,i)。

end

end

end

if ds(i)<20

draction(k+1,i)=-atan((y(k,i)-ys(k,1))/(x(k,i)-xs(k,1)))。 end

v(k+1,i)=0.5。

%?ù?è′óD?μ??üD?

end

%%×?±êμ??üD?

for i=1:n

if ds(i)<10

x(k+1,i)=x(k,i)+v(k+1,i)*cos(draction(k+1,i))*1.5。

y(k+1,i)=y(k,i)+v(k+1,i)*sin(draction(k+1,i))*1.5。

else

x(k+1,i)=x(k,i)+v(k+1,i)*cos(draction(k+1,i))*1。

y(k+1,i)=y(k,i)+v(k+1,i)*sin(draction(k+1,i))*1。

end

if x(k+1,i)>40

x(k+1,i)=x(k+1,i)-40。

elseif x(k+1,i)<0

x(k+1,i)=x(k+1,i)+40。

end

if y(k+1,i)>40

y(k+1,i)=y(k+1,i)-40。

elseif y(k+1,i)<0

y(k+1,i)=y(k+1,i)+40。

end

end

end

for i=1:k

pause(0.2)

plot(x(i,:),y(i,:),'o',xs(i,:),ys(i,:),'r*')

axis([0 40 0 40])

getframe。

end

关于阶段变化理论(跨理论模型)的研究综述

教育学院读书报告(体育硕士) 学号: 姓名: 报告时间: 报告地点: 题目: 指导教师:

关于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的研究综述如今,时代的发展与信息化在我们的生活中占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各种随之而来的不健康的行为习惯已经成为全世界关注的问题。如何改变这些不健康的行为方式,维持和促进健康,提升生活质量,是行为改变方向研究的重中之重。而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为这些研究开辟了新的方向,它把行为变化的认知、行为和时间有效地结合起来,并成功的应用到行为变化的干预中。 一、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的概念及研究背景 1.1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的概念 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是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罗德岛大学教授Prochaska和Diclemente提出的,最早应用于戒烟活动之中,后因结合了许多其他理论模型与基础,开始广泛应用于如吸毒、酗酒、减肥和体育锻炼等领域。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的重点是告诉我们行为变化是如何产生的,而不是行为变化为什么会发生变化。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所述个体从不活动到活动再到保持活动的动态变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使用单一的方法和理论要说明这个问题是很困难的,在行为的各种因素及变化过程中,不可能只用一种理论来解释说明,要把行为变化看成一个动态的过程,描述一个不健康的行为向一个健康行为转变的过程。 1.2 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的产生背景 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有了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的雏形,美国罗德岛大学心理学教授Prochaska在准备成为精神治疗师的时候,父亲因无法相信心理治疗最终死于酒精中毒和抑郁症,Prochaska教授没能用心理治疗帮助父亲,也无法理解为什么心理治疗得不到信任,在认真思考的同时Prochaska教授以此为契机在心理治疗方面做了更多研究。后来他在与别人合写的《向好方向转变》一书中指出:对大多数人来说,从不健康的行为改变到具有健康行为通常是有挑战性的,改变通常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会马上发生,并且是包括了几个阶段的过程,在每一个阶段、每个个体的认知和行为不同,任何简化行为改变的方式都是不恰当的。这直接导致了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领域的产生。 二、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基本内容 阶段变化模型(跨理论模型)组成因素包括:核心组织结构变化阶段以及对

体育心理学题库第七章

第七章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 一、填空题(将正确的答案填入空格) 1.心理健康强调个体内部的协调及其对外界环境的适应,它是指在智力正常的基础上所形成良好的心里个性特质和稳定的情绪,它是一种能够有效处理内外关系的良好状态。 2.体育锻炼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体育锻炼对情绪、人格和认知功能的影响。 3.研究体育运动对智力的影响之所以有较大的难度,其主要原因是无法排除研究中的干扰因素,因而也就无法得出智力的变化就是由于体育运动而引起的结论。 4.关于体育锻炼与情绪关系的问题,是锻炼心理学领域中研究最多、内容最丰富、方法最成熟的热点话题。 5. 体育锻炼对情绪影响的最早理论研究是詹姆斯和朗格提出的情绪学说。 6.著名的情绪心理学家坎农将其的理论归纳为刺激情境-身体反应-情绪体验。 7.以特殊的锻炼方式影响人类情绪的首次尝试,是雅各布森提出用渐进性放松法来干预焦虑情绪。 8.列出与焦虑有关的三个心理生理指标:血压、心率、皮肤电。 9.列出与健康体能有关的三个指标:心肺耐力、柔韧性、肌肉耐力。 10.体育锻炼影响心理健康的生理学假说有:氨基酸神经递质假说、单胺类神经递质假说、脑内神经肽假说、心血管健康假说。 11.体育锻炼影响心理健康的心理学假说有:心境状态改善假说、注意力分散假说、认知行为假说、社会交互作用假说心理控制感假说、运动愉快感假说。

12. 注意力分散假说认为:通过体育锻炼可以使人分散对当前的忧虑和挫折的注意力,使消极情感得以发泄,使紧张情绪得到松弛,并趋向稳定。 13. 20世纪70年代,人格与运动关系的研究大多是从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两个方面来进行研究 14.影响人们参加体育锻炼的个人因素有:个人统计学变量、个体生理状况、个人行为、个人心理特征和状态。 15.影响人们参加体育锻炼的环境因素有:物理环境、社会环境、体育活动特征。 16.关于锻炼行为的理论主要有:健康信息理论、合理行为理论与计划行为理论、社会认知理论、控制理论、跨理论模型。 17.跨理论模型分为5个不同阶段:前意向阶段、思考阶段、准备阶段、行动阶段、保持阶段。 18、人们行为改变的过程包括:一是认知过程,它在阶段变化的早期比较重要;二是行为过程,它主要应用于阶段变化的后期。 19.根据HBM模型的观点,人们一般不会主动进行体育锻炼,除非他们具备了一定水平的锻炼动机和锻炼意识,或自己有潜在的健康问题,或明白了进行体育锻炼的好处并且感到完成运动并不困难。 20.合理行为理论指出,行为由行为意向来决定,行为意向又由行为态度和主体规范来决定。 21.目前采用的锻炼干预手段主要有四种:一对一的方式、小群体干预、社区范围的活动、政策干预。 22.常用的一对一干预和小群体干预的策略有:情境安排、积极反馈、 目标设置、决策评定、社会支持。23、最早采用心理测量方法评定锻炼成瘾行为的学者是卡尔马克和马腾

动物集群运动行为模型-2

集群动物运动的研究和模拟仿真

摘 要 在自然界里,我们经常能够看到某些动物的集群运动行为,比如鱼群的觅食、躲避危险,鸟群的迁徙等这些高度一致性的行为。这些群体当中的个体的行为都是相对比较简单的,但是每个个体只需要遵循某种规则后,整个群体就涌现出高度的群体智能行为。本文主要为了探讨其中的运动机理与规则建立了相应的模型。 对于模拟动物集群运动,我们先抛开具体的物种和运动形式,并把连续运动进行离散化,构造了某时刻群体的状态矩阵用来表示所有个体的位置和速度。 11 122 21113 S(t)n n n n n n n x y v x y v x y v x y v ---??? ??????=???? ??????r r M M M r r , 通过建立个体的距离约束方程、速度约束方程、位置约束方程和状态转换条件进而求出任意时刻的群体状态矩阵。根据状态矩阵就可得到群体的运动规律。 鲨鱼捕食鱼群,是一个无领导者的模型。在模拟鲨鱼捕食一问中,经过对视频的分析,我们将问题归结为小鱼选择最佳的躲避速度(大小和方向),引用最优化思想建立目标函数 (1)(1)min cos (1),(1)(1)()()i d i i P t D t v t v t P t D t ββ??+-+? ?<++>+-??-???? r r 从而确定躲避速度。再根据鲨鱼和小鱼的初始状态以及速度确定了鲨鱼和鱼群的运动规律。根据该规律进行Matlab 编程模拟,我们模拟出了“鲨鱼被包围”的情形。

在群体中含有信息丰富者情况下,可以将信息丰富者看做群体的领导者,建立了leader-follower 模型,根据条件: 1Q wt t wa v v Q =∑=r r ,1 N Q i i ia v v N Q -=∑=-r r ,(1)wn wa ia v v v ωω=+-r r r cos ,wa ia v v ω=<>r r 确定了leader 的运动,进而确定整个群体的运动。 最后我们通过编写相关的程序来仿真群体的运动,从而检验模型的正确性。 关键词:离散化 状态矩阵 最优化 leader-follower 模型 1.问题重述 在动物界,大量集结成群进行移动或者觅食的例子并不少见,这种现象在食草动物、鸟、鱼和昆虫中都存在。这些动物群在运动过程中具有很明显的特征:群中的个体聚集性很强,运动方向、速度具有一致性。通过数学模型来模拟动物群的集群运动行为以及探索动物群中的信息传递机制一直是仿生学领域的一项重要内容。 1. 建立数学模型模拟动物的集群运动。 2. 建立数学模型刻画鱼群躲避黑鳍礁鲨鱼的运动行为。

最新动物集群运动行为模型系列之一

动物集群运动行为模型系列之一

动物集群运动行为模型 摘要 自然界中很多种生物中都存在着复杂的群集行为,生物学家曾对此做了大量研究,也取得了很多重要的研究成果。群集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是由群集智能所支配的,所谓群集智能指的是众多简单个体组成群体,通过相互间的合作表现出智能行为的特性。自然界中动物、昆虫常以集体的力量进行躲避天敌、觅食生存,单个个体所表现的行为是缺乏智能的,但由个体组成的群体则表现出了一种有效的复杂的智能行为。本文要做的主要工作是通过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利用计算语言进行仿真,研究群体的集群运动。 针对问题一,我们首先寻找其理论基础,国内外专家研究群集行为时主要采用欧拉法和拉格朗日法。通过相关理论的比较发现,解决本题所研究的问题,采用拉格朗日法更佳。为方便研究,本文选取自然界的鱼群作为对象,建立自由游动模型、引入环境R-a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避开静态障碍物模型,赋予多Agent感知、交互能力,通过对Agent内部状态值的调节改变搜索参数,达到内部状态控制行为选择的目的,最后通过计算机仿真演示动物的集群运动。 针对问题二,在前面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引进当Agent遭遇捕食者时的集群运动模拟算法。基于人工鱼群的自组织模型,确立相关的天敌因子,之后根据约束因子分配权重,进行迭代计算,实现鱼群逃逸模拟。 针对问题三,分析其信息丰富者对于群运动的影响,以及群运动方向的决策,借鉴种群中的信息传递原理,简化种群内通讯机制,并赋予鱼群一种彼此间可以互相传递信息的通讯方式,融合抽象的信息交互方式,建立动物的群体觅食模型信息交互模型,实现信息对种群对决策运动方向的影响。

基于Boid模型的动物集群运动行为研究

基于Boid 模型的动物集群运动行为研究 摘要 本文通过对Boid 模型进行研究并进行改进,运用MATLAB 软件对群体在不同环境下的运动进行仿真,形象地展现了动物的集群运动行为。 问题一:在Boid 模型的向心性(靠近邻居中心)、同向性(与邻居方向一致)、排斥性(避免碰撞)三个原则的基础上,添加了内聚性(向群体中心聚合)、排列性(朝平均的方向运动)、可变速性三个原则,进行加权建立函数关系,运用MATLAB 进行仿真,很好地模拟出了动物的集群运动。 个体的位置变化公式为: i i i i i direc1(t)pos (t 1)pos (t)*v (t)direc1(t)+=+ 问题二:在问题一的基础上,增加了在两种不同情况下个体躲避天敌的原则:当个 体离天敌较近时,忽略群体的影响,选择最快方向逃逸;当个体离天敌较远时,主要考虑逃逸,但仍考虑群体的对个体的影响。当个体无法感受到天敌时,按第一问的原则进行运动。对不同环境下的个体建立了不同的函数关系式,使整体效果更加接近实际情况。 个体处在危险区时,下一时刻的方向为: i i i direc1(t 1)0.5*direc5(t)0.5*direc6(t)+=+ 个体能感知到捕食者,但不在危险区时,下一时刻的方向: i i i i i i i i direc1(t 1)0.1*direc2(t)0.1*direc3(t)0.1*direc4(t)0.25*direc5(t)0.25*direc6(t)0.1*direc7(t)0.1*direc8(t)+=++++++ 问题三:考虑了一部分个体是信息丰富者,设置了含有食物的场景,在第一问原则的基础上采用Lead-follower 模型,确定了信息丰富者能第一时间发现食物并向其缓慢前进,对其他个体进行引导,达到群体向食物前进的效果,并且通过MATLAB 进行仿真,得到了群体的运动情况。 关键词:集群运动、Boid 模型、Lead-follower 模型、MATLAB 仿真

关于锻炼行为促进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关于锻炼行为促进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1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学者关于锻炼行为促进理论和实践研究起步较晚,目前主要借助国外学者提出的理论,如计划行为理论、健康行为过程理论、健康信念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和跨理论模型等从个人角度出发,解释和干预行为。从群体角度出发研究的理论或模型较少涉及,如生态学模型。在 cnki 数据库以“生态学”、“行为”、“环境”等为主题词进行搜索,共查到 6 篇与锻炼行为生态学理论有关的文章,分别如下所示:方敏(2010)锻炼行为生态学模型的理论阐释及展望一文中,指出目前还不足以证明物质和社会环境的改变促进了锻炼行为的改变;李小英(2010)生态学模型在锻炼心理学中的应用一文中,指出从环境因素入手对健康行为进行研究,很适用于我国的国情。建议先找出影响我国居民锻炼行为的各种环境因素,其次根据特定锻炼行为制定的生态模型是促进锻炼行为开始和持久性的关键;李洋(2004)健康促进理论在体力活动促进中的应用一文中,环境、政策干预策略涉及大规模的人群,但同时指出运用生态学模型进行体力活动干预的研究不多,关于生态学模型的理论和应用都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张戈(2011)大学生体育锻炼促进的研究---以北京大学为个案研究一文,结果表明,政策因素对行为的干预是有效的,但是没有把政策执行力度考虑进去。另外,环境的因素没有涉及;陈作松(2007)在环境、自我效能感与中学生锻炼态度的关系一文中,环境的作用必须通过个体变量中介后才能发生作用。 综上所述,我国学者关于锻炼行为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多基于心理层面,从个人角度出发,很少从群体角度和综合因素出发。群体健康行为理论如生态学理论在我国的研究刚刚起步,其环境因素对体育锻炼行为影响的研究尚术形成相对成熟和稳定的理论,该理论还需要不断完善和探索。 2 国外研究现状 关于锻炼行为的研究,国外学者开展较早,其主要是依健康行为理论为依据。现阶段健康行为理论的研究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理论研究,二是实际干预研究。在理论方面他们提出的行为改变模型有计划行为理论、健康行为过程理论、健康信念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和跨理论模型等,但是这些理论多是基于心理层面,从个体角度出发来解释和促进行为改变。实践干预的结果表明:根据这些理论进行的锻炼行为干预项目的效果都是较小或中等的。其次,即使在短期内增加了锻炼行为,但长期保持的效果并不明显,即对行为的长期持续改变效果有限。因此,对健康行为的干预需要一个多层次、收益面较广的理论。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群体健康行为理论,即生态学模型。生态学模型强调人的行为受到个体、社会和文化以及物质环境因素的影响,认为个体因素、人际和团体因素、制度因素、社会因素和政策因素等5 个层次因素交互作用,在多重水平上影响着人的行为 .

体育锻炼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体育锻炼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1.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提高学生的锻炼意识 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动力首先来源于兴趣,兴趣的培养能够加强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认知,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掌握体育基础理论的基础上,不断参加体育锻炼,并在锻炼中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体育锻炼过程中获得身心愉悦感。 我们通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切良好行为习惯都应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而在体育锻炼中学生的运动兴趣不容小觑,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内容枯燥,体育课堂气氛沉闷,造成学生对体育锻炼失去兴趣,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特长和需要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对传统的教学方法加以改造和创新,并不断丰富教学内容,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组织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对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时代那个的奖励,对表现较差的学生进行积极引导与鼓励,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树立体育锻炼兴趣,提高学生的锻炼意识;另外教师应整合学校场地、器材等有利教学资源,做到体育场地、器材不毁坏、不浪费,坚持一物多用的原则,将体育锻炼项目进行娱乐性和游戏性的改造,实现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促进他们锻炼习惯的养成。 2.培养学生自我锻炼习惯,激发求知欲望 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有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对于学生而言,体育锻炼是培养学生自我锻炼习惯,激发学生求职欲望最直接、有效、积极的手段,在体育锻炼中,学生通过参加体育锻炼获得锻炼的愉悦、竞争刺激、合作的欢乐、胜利与失败、拼搏与成功带来的快乐,并逐渐培养学生自我锻炼习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通过有效的手段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榜样,自觉的参与体育锻炼,根据学生的身体特点和实际需要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教学手段因材施教。目前,我国体育教学受应试教育影响,学校、家长的精力主要集中在学生的文化课成绩上,学生体育锻炼以升学考试为目的,造成学生偏科问题比较严重,且对体育锻炼缺乏足够的认知。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实际需要为出发点,重视学生的锻炼意识和习惯的培养,改变学校、家长、教师的思想认知,确立科学的学习目标和良好的学习动机,端正学习态度,

锻炼行为形成的新解释——来自双加工理论的 观点和证据

Advances in Psychology 心理学进展, 2019, 9(9), 1573-1581 Published Online September 2019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486377648.html,/journal/ap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486377648.html,/10.12677/ap.2019.99191 A New Explanation of the Formation of Exercise Behavior—Viewpoint and Evidence from Dual-Process Models Zhaohong Zhu*, Lingling Sun Department of Health Science, Xi’an Physical Education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Received: Aug. 12th, 2019; accepted: Aug. 29th, 2019; published: Sep. 5th, 2019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dual-processing model, formation of exercise behavior is not solely based on the analytical, deliberative processing system (System II). Instead, it can be influenced by the intuitive, experiential, affective system (System I), which addressing the role of exercise-related Automatic Affective Evaluation (AEE). This study compares differences among three models of dual processing in explaining the mechanism of exercise behavior, namely, the Associative-Propositional Evalua-tion model (APE), Reflective-Impulsive model (RIM) and Affective-Reflective Theory (ART). This study sorts out the empirical research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AEE and exercise behavior, and discusses the problems faced by the related research. Keywords Automatic Affective Evaluation (AEE), Exercise Behavior, Dual-Process Models 锻炼行为形成的新解释——来自双加工理论的观点和证据 朱昭红*,孙令令 西安体育学院健康科学系,陕西西安 收稿日期:2019年8月12日;录用日期:2019年8月29日;发布日期:2019年9月5日 *通讯作者。

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机制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

第38卷第10期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10月V o l.38N o.10J o u r n a l o f S o u t h w e s t C h i n aN o r m a lU n i v e r s i t y(N a t u r a l S c i e n c eE d i t i o n)O c t.2013 文章编号:10005471(2013)10000107 青少年体育锻炼行为机制的结构方程模型分析① 冉清泉,付道领 西南大学体育学院,重庆400715 摘要:体育锻炼行为是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少年学生处于生理和心理迅速发育时期,也是健康生活 方式形成的关键时期,深入探究初中生体育锻炼行为的特征与规律对培养其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基 于对重庆市7所初中1508名初中生的问卷调查,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方法对影响初中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心理机 制和环境机制进行了探索性分析.结果显示:锻炼动机和锻炼效能直接影响初中的锻炼行为,对锻炼的价值判断通过动机和效能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锻炼行为;学校锻炼条件二锻炼机会和体育课程对学生锻炼行为产生直接影响,同时体育课程又是体育教师与学生锻炼行为间的中介变量;家长可直接也可通过提供锻炼器材间接影响学生的锻 炼行为. 关键词:体育锻炼;青少年;行为机制;结构方程模型 中图分类号:G8032文献标志码:A 人类行为科学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对各种各样的行为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然后制定行为干预措施以消除问题行为(如吸烟)或增进目标行为(如体育锻炼).行为机制从因果关系的角度揭示了行为改变的内在规律,不论是从解释行为现象或是制定二完善行为干预措施上讲,研究行为机制都将是极其重要二极为基础的工作. 有规律的体育锻炼不仅可以有效降低患冠心病二高血压二糖尿病二肥胖症及多种癌症的风险,还可以降低整体死亡率[1].尽管各国及地方政府越来越重视公共健康之于社会和谐和发展的重要作用,也都采取了积极的措施(如美国 健康公民2010 计划二中国 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 ),但依然有39%的美国成人不参与体育活动,61%的从不参加大强度的体育活动[2].一项在中国西安的调查显示,只有56%的青少年达到了建议的锻炼水平,而平均每天坐着的时间却达到了6.4个小时[3].江苏省青少年只有49.1%的男生和41%的女生每周参与3次及以上的较大强度的体育活动[4]. 深入探讨体育锻炼行为的改变机制已成为健康行为研究领域的迫切需要,越来越多的研究者也呼吁加强对体育锻炼行为改变机制的研究[5-6],但现在阶段仍然有许多关于锻炼行为机制的问题(如探索行为改变的潜在机制二中介变量及调节变量的作用)还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7-8]. 本文基于对初中生体育锻炼行为的问卷调查,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 E M)对影响初中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心理机制和环境机制进行了探索性研究,以揭示心理因素(包括锻炼动机二锻炼效能和对锻炼的价值判断) ①收稿日期:20130510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3Y J C890014);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012-J C-007);西南大学科研基金资助项目(S WU1209348). 作者简介:冉清泉(1955),男,重庆人,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体育教育训练学研究. 通信作者:付道领,讲师.

动物集群行为的建模与仿真_ 精品

动物集群行为的建模与仿真 摘要 生态系统中,动物个体的行为相对简单,集群后却能表现出复杂的群体行为。个体行为是构成群体行为的基础,个体之间的组织结构、个体行为之间的关系和群体行为的涌现机制是研究群体行为的关键要素。 本文首先基于boid模型的三原则,从个体出发,对动物个体进行建模,分析个体之间的行为规则及相互影响,从而仿真出动物的集群行为。仿真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动物集群行为的实际情况,但该模型对各个参数的设置非常敏感,动物群体的速度不会趋于稳定一致,而且此模型假设各动物的速率相等且保持不变是不合理的,所以对模型进行了改进。 改进模型引入了势场函数,将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抽象成吸引力和排斥力,利用牛顿运动定理描述个体运动规律。通过仿真结果发现,动物个体会先调整各自的间距,使其相互靠近以免落单,但又不至于相互碰撞;当动物个体之间的距离接近平衡距离时,动物个体会保持相对位置基本不变,调整各自的速度方向使趋近一致并平稳;另外,个体数目越多,出现落单的可能性就越小。上述结论都是符合实际情况的,说明改进后的模型更合理。 鱼群躲避鲨鱼的行为,可以认为是由鲨鱼对鱼群的排斥力引起的,所以在原有合力的基础上再加上由鲨鱼引起的斥力即得到小鱼发现鲨鱼后的合力。仿真得到的结果反映,当有鲨鱼出没时,鱼群会迅速改变运动状态,逃离鲨鱼的攻击。 动物群中的信息丰富者可以理解成Leader-Follower模型中的Leader,其他个体都是Follower。结合问题一中改进的模型和Leader-Follower模型,通过matlab编程仿真得到的结果反映了Leader对整个群体的作用和影响。 关键词:集群行为 boid模型势函数 leader-follower模型 matlab仿真

动物集群运动行为模型系列之一

动物集群运动行为模型 摘要 自然界中很多种生物中都存在着复杂的群集行为,生物学家曾对此做了大量研究,也取得了很多重要的研究成果。群集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是由群集智能所支配的,所谓群集智能指的是众多简单个体组成群体,通过相互间的合作表现出智能行为的特性。自然界中动物、昆虫常以集体的力量进行躲避天敌、觅食生存,单个个体所表现的行为是缺乏智能的,但由个体组成的群体则表现出了一种有效的复杂的智能行为。本文要做的主要工作是通过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利用计算语言进行仿真,研究群体的集群运动。 针对问题一,我们首先寻找其理论基础,国内外专家研究群集行为时主要采用欧拉法和拉格朗日法。通过相关理论的比较发现,解决本题所研究的问题,采用拉格朗日法更佳。为方便研究,本文选取自然界的鱼群作为对象,建立自由游动模型、引入环境R-a 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建立避开静态障碍物模型,赋予多Agent感知、交互能力,通过对Agent内部状态值的调节改变搜索参数,达到内部状态控制行为选择的目的,最后通过计算机仿真演示动物的集群运动。 针对问题二,在前面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引进当Agent遭遇捕食者时的集群运动模拟算法。基于人工鱼群的自组织模型,确立相关的天敌因子,之后根据约束因子分配权重,进行迭代计算,实现鱼群逃逸模拟。 针对问题三,分析其信息丰富者对于群运动的影响,以及群运动方向的决策,借鉴种群中的信息传递原理,简化种群内通讯机制,并赋予鱼群一种彼此间可以互相传递信息的通讯方式,融合抽象的信息交互方式,建立动物的群体觅食模型信息交互模型,实现信息对种群对决策运动方向的影响。 关键词:群集行为群集智能多Agent微分迭代信息交互群体觅食

晃荡条件下气泡上升速度特性研究

第36卷第6期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哈一尔一滨一工一程一大一学一学一报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Vol.36?.6 2015年6月一一一一一 一一 一一一 JournalofHarbinEngineeringUniversity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Jun.2015 晃荡条件下气泡上升速度特性研究 宋禹林1,谭思超1,付学宽1,李小辉2 (1.哈尔滨工程大学核安全与仿真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黑龙江哈尔滨150001;2.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湖北武汉430064) 摘一要:海浪二地震等条件都会导致核动力设备中储存自由液面的设备产生剧烈的晃荡三为了分析晃荡条件下液体中的气泡行为特性,本文运用CLSVOF(coupledlevel?setandvolume?of?fluid)模型追踪两相流体交界面,数值模拟气泡在液体中受余弦简谐激励和自由液面影响的上升过程三计算结果显示余弦简谐激励降低了气泡纵向运动速度,而横向速度略大于激励速度;自由液面的波动在纵向上会使气泡上升速度骤然降低,甚至出现负速度,越接近自由液面横向速度峰值越大三计算结果表明晃荡运动的影响是余弦简谐激励与自由液面波动影响的叠加,晃荡条件下自由液面波动是气泡速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气泡的本身属性起次要作用三关键词:上升气泡;晃荡;CLSVOF;大空间doi:10.3969/j.issn.1006?7043.201404023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23.1390.u.20150428.1115.017.html中图分类号:TL334一文献标志码:A一文章编号:1006?7043(2015)06?0865?06 Studyonthecharacteristicsofsinglebubblerisingvelocityundersloshingconditions SONGYulin1,TANSichao1,FUXuekuan1,LIXiaohui2 (1.FundamentalScienceonNuclearSafetyandSimulationTechnologyLaboratory,HarbinEngineeringUniversity,HarbinEngineeringUniversity,Harbin150001,China;2.ChinaShipdEvelopmentandDesignCenter,Wuhan430064,China) Abstract:Oceanwavesandseismicwavescancauseviolentlysloshingofthefreeliquidsurfaceinacontainer.Inordertoanalyzethebehaviorofrisingbubbleinliquidundertheconditionofsloshing,thispaperusestheCLSVOF(coupledlevel?setthevolume?and?fluid)modeltosimulatethetwo?phasefluidinterface,obtainingtherisingbub?bleintheliquidwithcosineharmonicexcitationconditionorwaveoffreesurfacecondition.Calculationresultsshowthatcosineharmonicexcitationreducesthebubblelongitudinalvelocitytransversevelocityisslightlybiggerthanthemotivationspeedandthewaveoffreesurfacewillmakethebubblerisingvelocityplummetandevenleadtonega?tivespeed.Thelateralvelocitypeakincreasesgraduallyclosertothefreesurface.Calculationresultsprovethatsloshingistheoutcomeofsuperpositionwithcosineharmonicexcitationandwaveoffreesurfaceandthedensitydifferencebetweenairandwaterisoneofthedrivingforcesofbubblemotion.Insloshingcondition,fluctuationoffreesurfaceisthemainfactorofchangesinbubblevelocity,whichprovedthattheattributeofbubbleisthewea?kestfactor. Keywords:risingbubble;sloshing;CLSVOF;largespace收稿日期:2014?04?07.网络出版时间:2015?04?28.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青年学术骨干支持计划资助项目(1254G017); 核安全与仿真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基金资助项目(HEUFN1305). 作者简介:谭思超(1979?),男,教授,博士生导师.通信作者:谭思超,E?mail:tansichao@hrbeu.edu.cn. 一一行驶在海洋中的船舶二运行在陆地上的核电站,在遇到风浪二地震等外界激励时,会使存在自由液面的容器产生剧烈的晃荡三强烈的晃荡产生的复杂流场必然对气泡的运动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三正常工况下运行的蒸汽发生器二除氧器还有事故工况下未停止运行的反应堆都存在大量的气泡,气泡的大小二形状及运动规律等对气液传热传质都有这种影响,因此晃荡对气泡运动行为的影响或危机设备的安全运行三而这方面的研究却未见诸公开报道,因此有必要对晃荡条件下气泡的运动行为特性进行研究三 1一数值计算方法与静水中气泡的上升 气泡运动的数值模拟主要通过界面追踪法来实现,LevelSet和VOF都是优秀的界面跟踪方法,C.W.Hirt[1]首次将VOF方法应用到数值模拟晃荡现象中,SussmanM[2]等将LevelSet方法应用于数值模拟气泡的上升运动三SonG[3]等完善了CLSVOF方法,相比其他两相流界面追踪方法,CLSVOF方法计算得更精准并且收敛的更快三耦合LevelSet方法与VOF方法关键的过程在于相函数的耦合方法三相函数耦合又分为以LevelSet方法为主还是以VOF方法为主,这里选以LevelSet为主的LevelSet-相界面法为例,式(1)是一种最基本的耦合方法,利用Heaviside函数建立了LevelSet函数φ(x,y,z,t)和VOF流体体积函数f(Ω,t)的关系[4]:

体育锻炼行为研究现状

多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人们参加体育锻炼行为做过很多研究,涉及很多方面,内容集中于健康观念、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行为特征多考虑每周参与锻炼的时间与频率、锻炼负荷、参与体育锻炼的形式及项目等方面的内容。从研究对象来看,以往研究主要以大学生和老年人为主。 在德国,学校体育、群众体育和经济体育是体育事业的三大支柱,他妈相辅相成,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学生除了在学校参加体育活动,同时还积极地参加社会体育组织的组成部分。实际上即使是校内的体育俱乐部,也加盟了社会体育协会,成为社会体育组织的组成部分,很多学生是单项体育俱乐部的成员,德国学生的课余体育已经纳入了整个社会体育的体系之中。【】全浙平.河北省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之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5 在美国,受“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使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影响,认为教育不是生活的准备,而是学生现在生活的过程,应着眼于学生现实生活的经验,根据受教育者的天赋能力,是之成为学生自身的本能、兴趣和能力的生长过程。美国全国大学教育管理委员会和全国大学体育学会,对大学的课外体育锻炼时间规定为每天不少于2小时。部分大学的管理机构由学校体育部或运动保健部的体育教师和其他负责课外体育锻炼专职人员组成,负责学校每天课外体育锻炼的组织和管理指导。体育教师则分别到指定的活动场地,进行体育锻炼的指导咨询,通常每位体育教师要负责2-3个项目。【】景会锋.陕西省普通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特征及发展对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 毛荣建、晏宁、毛志雄在《国外锻炼行为理论研究综述》中认为,在锻炼行为中自我效能的作用随着行为变化阶段的提高也随之提高。程小虎,张凯在《国外关于体育锻炼行为的研究理论和成果的综述》中,指出仅有少数成年人能够成为体育锻炼的长期坚持者,而大部分的人并不参加有规律的体育锻炼。并总结出了影响人们坚持锻炼的三个方面因素,即过去和现在的个人因素、过去和现在的环境因素、体育活动的自身因素。[] 季浏.体育与健康[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6(第二版) 国外学者通过大量的体育科学研究,对体育锻炼的益处必学通过锻炼者长期有规律的参加锻炼才能获得达成共识。毛荣建、晏宁、毛志雄载《国外锻炼行为理论研究综述》中,对国外锻炼心理学领域与健康有关的锻炼行为理论和模型:健康信念模型、保护动机模型、合理行为模型、计划行为模型、自我决定模型、社会认识模型、自我效能模型和跨理论模型进行了详细分析,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态度—行为综合模型作为研究锻炼行为参与新的研究方向。载锻炼行为中自我效能的作用随着行为变化阶段的提高也随之提高。 姒刚彦在《当代锻炼心理学研究》中,对当代锻炼心理学的主要内容、产生心理效益的可能机制、锻炼的心理效应、进行了综合性的论述。主要研究内容为参加与健康有关体育活动的心理前因,包括锻炼的最初加入、选择和坚持。并为运用体育锻炼来提高生活质量、改善生活方式的人们制定了教育策略与心理干预手段,以帮助他们启动、增加、建立正确的体育锻炼行为。李凤英、阳海英《体育锻炼行为不同阶段的动机研究》中指出,在锻炼的五个部分

最新动物集群运动行为模型系列之八

动物集群运动行为模型系列之八

动物集群运动行为研究 摘要 以集群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群体系统是一个由大量自治个体组成的集合,在无集中式控制和全模型的情况下,一般通过个体的局部感知作用和相应的反应行为使得整体呈现出复杂的涌现行为。本文着重解决了动物群的迁徙、逃避捕食者以及觅食等群体行为。 针对问题一,研究群体迁徙行为,在考虑靠近规则、对齐规则、避免碰撞规则的基础上,建立了一个个体自身运动受视野范围内其他个体共同作用的模型。在模型中主要考虑了个体的位置变化、瞬时速度大小和方向。通过每一时间间隔的变化,观察最后的运动趋势。 通过计算机仿真得到个体运动行为图,经过一段时间,各个个体运动趋向于同一方向,并向集群质心靠拢。 针对问题二,研究逃避捕食者的运动行为,通过分析个体与捕食者间的相对位置变化,来判断每个个体的运动速度大小和方向,模拟出动物群躲避捕食者的运动路线图。 针对问题三,研究觅食行为,在迁徙模型的基础上,当种群中出现一些带有引导信息的个体时,研究对整个种群的影响,考虑带信息的个体运动是不受其他个体影响的。 通过仿真,对误差数据进行分析,研究领导者占不同比例时,觅食行为的结果,当领导者比例至少为12%时,才能成功觅食。

关键字:集群运动迁徙模型躲避模型觅食模型智能仿真

一、问题重述 1.1 问题背景 自然界中存在着大量的群体运动现象,在宏观上,天体(恒星,行星,星云等)之间的聚集形成星系的运动,大气层中的水汽聚集形成大气运动,以及生物界中的鸟群、鱼群、蚁群等的运动。在微观上,细菌等微生物以及人类的黑色素细胞也会进行群体运动,奇怪的是,尽管生物群体中的个体具有有限的感知能力和智力水平,整个群体却能表现出复杂的运动行为,例如保持群体成员间在运动速度和方向上的同步,朝同一目标(食物、栖息地等)行进,这些群体还可以形成特殊的空间结构以应对紧急情况(如躲避障碍物或逃避抵御捕食者)等。 以集群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群体系统是一个由大量自治个体组成的集合,在无集中式控制和全模型的情况下,一般通过个体的局部感知作用和相应的反应行为使得整体呈现出复杂的涌现行为。如何对这种集群行为进行数学建模,并将其应用与人工世界,是目前复杂性科学的前沿课题。 研究群集系统具有实际意义,一方面,它是理解生物复杂性的一个途径,另一方面,可以借鉴生物的智慧,把分布式策略用在自治多代理系统(如多机器人或自治飞行器系统)的控制、协调以及编队控制中。这些系统的共同特点是:个体自治、无全局通讯、无集中式控制。通过设计一定的控制规律,可以使系统整体呈现出所期望的涌现行为。群集的研究还有可能用来解释群集智能的产生,每一个个体并不是非常智慧的主体,但它们之间通过协作却可以展现出一定的智能行为,因此在工程上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体育锻炼的心理健康效应表现在哪些方面教案资料

学习资料 1、体育锻炼的心理健康效应表现在哪些方面? (1)体育运动可以调节情绪 情绪是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 通过体育活动可使情绪得到调控。不良情绪是导致心理异常和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而体育锻炼能给人带来愉快和喜悦, 并能降低紧张和不安, 从而调控人的情绪, 改善心理健康。研究发现, 用力的运动可使人减少情绪上的负担, 甚至能减轻因精神压力的偶发事件而造成的心理负担, 通过运动行为的替代作用, 可以减弱或消除情绪障碍, 这和人们在愤怒时摔东西时的迁怒、宣泄一样。在当今的快节奏、高效率、强竞争的时代, 人们心理上会产生一定程度的紧张、焦虑和不安, 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坚持体育锻炼, 可使紧张、焦虑和不安的情绪状态得到缓减, 心理承受能力得到提高, 适应能力得到增强。 (2)体育运动促使人形成良好的自我观念 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关于自己的看法和感觉的总和。自我概念是相对稳定的, 在适应社会和人格的形成方面起很大作用。众多研究已表明, 参加体育锻炼能使自我概念清晰度明显提高,研究表明: 肌肉力量与自尊、情绪稳定性和外向性格呈正相关, 通过力量训练, 个体的自我概念显著增强。当然, 经常不间断地从事体育锻炼, 有助于养成终身喜欢运动的态度和习惯, 这与全民健康、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是一致的, 这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 有益于正确认识自我, 养成克服困难、持之以恒的精神。 (3)体育运动能协调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影响一个人的心理是否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著名医学心理学教授丁瓒指出, 人类的心理适应, 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在生活中, 我们常常可以发现, 那些人际关系好的人总是心情愉快、精神饱满, 对什么事情都充满兴趣, 这些人生活得很愉快、很舒畅。而人际关系不好的人常常无精打采, 抑郁寡欢, 缺乏生活的乐趣。体育锻炼可改变这一状况, 因为体育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进行, 它总是与人群发生着交往和联系, 人们在运动中能够较好地克服孤僻, 忘却烦恼和痛苦, 协调人际关系, 扩大社会交往, 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由此可见, 体育活动在增进人们的相互交往、克服孤独感、培养心理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 (4)体育运动能降低应激反应, 消除疲劳 体育活动具有减轻应激反应以及降低紧张情绪的作用, 因为体育活动可以锻炼人的意志, 增加人的心理坚韧性。体育锻炼在降低应激反应方面的功效。自觉、积极的体育锻炼能加速疲劳的消除, 通常说的疲劳是一个综合性症状, 与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有关, 若活动时情绪消极, 会很快产生疲劳, 若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和保持中等强度活动量, 就 能减少疲劳, 且通过体育锻炼能提高诸如最大摄氧量和最大肌肉力量等生理功能, 从而减少了疲劳的出现。 2.什么是应激?在日常生活中引起大学生应激反应的应激源主要有哪些?控制应激的方法有哪些? 应激是指有机体在刺激作用下由于客观要求和自身应付能力不平衡所产生的一种紧张反应状态,或者统称为“心理压力”状态。 引起大学生应激反应的应激源主要有: 仅供学习与参考

鱼群运动行为模型 精品

鱼群运动行为模型 摘要 本文研究了鱼群运动时受环境及邻近同族的影响而改变速度方向的机制,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鱼群在躲避捕食者和觅食时的信息传递和转移路线。 对于问题一,本文考虑平衡状态时,即没有捕食者威胁也无觅食和迁移的需求时,个体鱼的游动规律。本文假设个体鱼在二维平面内游动时能够感知到一定范围(R )内的同族的位置和游动方向,并遵循四个规则:惯性规则、靠近规则、对齐规则、规避规则,个体鱼的运动方向由这四个规则对鱼的影响大小决定, 111223344t t t t t P P P P P λλλλ+=+++,11cos sin t t t t t t x x v P y y v P ++=+???=+??。由此可对每一条鱼的 运动状态进行迭代更新。 对于问题二,本文考虑在二维平面中引入捕食者,并假设捕食者将游向其感知范围(R 0)内距离其最近的个体鱼,同时受其自身游动惯性的影响,则其游动方向11122t t t P P P λλ+=+。由此可对捕食者的游动状态进行迭代更新。当捕食者靠 近个体鱼,出现在个体鱼的感知范围内时,小鱼将产生避险意识,避险方向为捕食者到个体鱼的方向,同时向其感知范围内的个体鱼发送告警信号,接受到告警信号的个体鱼将产生离散意识,离散方向为其感知到的避险个体鱼游动方向的平均方向。则此时小鱼的游动方向1112233445566t t t t t t t P P P P P P P λλλλλλ+=+++++。由此可对捕食者和个体鱼的运动状态进行迭代更新。 对于问题三,本文仅考虑掌握食物源位置信息的信息丰富者,它们在遵循问题一中提出的游动规则条件下,将主动靠近食物源,并且把它向食物源游去的信息告知邻居,召集其它个体鱼共同觅食。对于非信息丰富者来说,它能受到其感知范围内信息丰富者的召集信息,并趋向这些信息丰富者的实际游动方向的平均方向,追随它们共同觅食。此时个体鱼的游动方向:1112233445566t t t t t t t P P P P P P P λλλλλλ+=+++++。对于信息丰富者,受到召集作用的权重60λ=。对于非信息丰富者,游向食物源的权重50λ=。由此可得鱼群觅食的集群运动情况。 关键词:个体运动 集群运动 运动规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