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历史 期末复习资料



【日本历史】
一、原始时代
1.【旧石器时代(先土器时代)】:距今1-3万年之前。但是对于这个时期的考古,没有制作和使用“低温陶器”的现象,所以称为旧石器时代。日本绳文陶器以前的时代。
2.【绳文时代】:距今1万年前开始到公元前3世纪。冰河时代过去之后冲积世来到,地球气温上升,海平面上升,地壳运动,日本列岛和大陆脱离。寒流和暖流的交替形成了日本的海洋性气候,各种动植物也生长繁茂。人类生活的方式还停留在和旧石器石器一样的狩猎、捕鱼和采集状态,但是技术有了进步。这个时代发明了打制石器和陶器,因为陶器上印有绳文的缘故,这个时代称之为绳文时代。【】人类居住的海边留下了很多贝塚,里面是捕食之后留下的贝壳和兽骨。该时期的人类集体行动,公平分配,由经验丰富的长老领导秩序,没有贫富和阶级的分化。这一阶段由于不断面对自然的威胁,相信动物有灵,存在女性生殖崇拜。埋葬死者的时候用屈葬,成人仪式需要拔牙。
3.【弥生时代】: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3世纪。从狩猎、打渔和采集时代向农耕时代发展,集中表现为水稻农业的推广、金属器具的使用、弥生陶器的发明。【】此时的中国大陆秦朝结束了纷争的战国时代,统一全国,扩大版图直到中亚和朝鲜半岛北部,农耕文化和金属器具使用非常发达。通过朝鲜半岛,农耕文明传播到了日本列岛,以北九州为中心向日本列岛其余地方扩展。##弥生陶器,因为发现于东京的弥生町的贝塚里而被命名为弥生陶器,由此这个时代也称为弥生时代。弥生陶器继承了绳文时代的要素,同时也深深受到了大陆文化的影响。【】从中国传来的金属器具的使用表现为铁器和青铜器的使用,铁器较早,青铜器较迟。前期依靠从中国传入,中期以后,日本通过进口铁的原料开始自己加工铁器。铁器主要用于实用性的农具、武器、用具,青铜器主要用于祭祀、宝器。以北九州为中心的西日本铜剑铜矛圈和近畿为中心的中国四国地区铜铎圈。【】北九州为中心的稻作文化的发展使得个人财富的积累成为可能,出现了阶级和贫富的分化。由于大规模治水和灌溉,出现了部落和相应的首领,其中由于地区之间水系和土地的争夺,出现了斗争和合并,由此出现了集团联合体,因此这一时代也是原始时期到古代时期的过渡期。
4.【邪马台国】:日本2世纪后半时期,日本出现了一个以邪马台国为盟主的大约30个小国的联合体,结束了小国之间混乱的战争,以一个叫做卑弥呼的女子为王。卑弥呼擅长巫术,通过宗教权威治理国家,政教未分离,同时税租制度和法律

的存在证明了身份秩序和政治组织的萌芽。239年卑弥呼向魏帝派遣使者,被授予了“亲魏倭王”的称号和铜镜,以与魏国的开通外交为后盾巩固自己的权力基础。从魏国消失后到公元5世纪初期的150年间里,没有任何关于日本列岛的记录。邪马台国的位置有九州说和畿内说两个,目前位置畿内说比较有力,但还没有足够有力的证明来证明其真实性。
5.【大和时代、古坟时代】五世纪到七世纪为古坟时代,这个时代里产生过两个文化,古坟文化和飞鸟文化。古坟时代的特征是:古坟的大量出现,庞大古坟的出现意味着强权者的诞生,区别于弥生时代的公共墓地;完成了国家的基本统一,并且入侵朝鲜半岛;从朝鲜半岛和渡来人那里学习到诸多先进技术和汉字,儒教,佛教;重视自然神灵,每年进行农耕仪式。【】好太王碑,古坟时代高句丽都城所在地,现在的中国吉林省集安县有一块好太王碑,碑文记录了日本侵入朝鲜半岛时与高句丽交战的资料。【】任那,4世纪后半到5世纪初,日本为了获得先进的生产技术和铁资源入侵朝鲜半岛,占领了半岛南部名为任那的区域。【】渡来人,归化人。从中国大陆和朝鲜半岛过来移居日本的人,传播了铁器生产、制陶、纺织、金属工艺、土木工程技术,大和朝廷将他们组成专门的技术部门,赋予姓氏。也有的人担当朝廷的记录员,书写征税、会计和外交的文书,促进了日本人对汉字的学习掌握。同时五经博士的到来也传播了儒教,之后佛教也传到了日本。【】农耕仪礼,认为神在宇宙的随处都可以诞生,信仰雷神、雨神、出生地守护神等多种神灵,在初期岩座、岩境等神降临的地方随处可见,后来逐渐固定化为地上常住的神社。农耕仪礼有祭祀五谷丰登的春季祈年祭,庆祝水稻收成的秋季新尝祭等等,被作为国家的大事来祭祀。【】氏姓制,大和朝廷统一全国之后,各地的有力豪族都归顺其下,为了将他们安排在支配体制中,建立了氏姓制度,通过这一制度来维持秩序和等级,构成大和政权的支配形态。【】佛教传入,6世纪前半期,从百济的圣明王正式向日本传入佛像、经论、藩盖等,钦明天皇时期,关于是否接受佛教的争论中,苏我马子打败对手物部守屋,在他和圣德太子的保护下,佛教得到了较大的发展。
6.【推古朝时期】公元8世纪到8世纪中叶,期间有著名的飞鸟文化。苏我马子592年暗杀了天皇之后,拥立女帝推古天皇,由天皇的外甥圣德太子担任摄政,这一时期被称为推古朝时期。【】圣德太子和大臣苏我马子一同改革,603年制定《冠位十二阶》、603年制定《宪法十七条》。《冠位十二

阶》打破了氏姓制度通过家族势力独占政治的弊端,开启了人才凭借才能和功绩得到录用的道路;《宪法十七条》推崇“和”,信奉佛教,强调服从天皇,讲述作为官吏的豪族们应当注意的事项。【】小野妹子,圣德太子同中国大陆隋朝建立国交之后,派遣小野妹子为遣隋使拜见隋炀帝,小野妹子归国时,隋朝派遣了答礼使裴世清。一共派遣了小野妹子两次去中国。【】圣德太子时期都城所在地方为飞鸟,由此该时期的文化命名为飞鸟文化。佛教文化和艺术十分发达,寺院建筑、雕刻、绘画和工艺品等。这时期的佛像雕刻被称为推古佛或者飞鸟佛,受中国南北朝文化影响非常大。在很多工艺品上的图样等等可以看到起受到了波斯、东罗马和希腊等等文化影响,具有浓厚的国际多样性。
7.【大化改新】孝德天皇等人废除大臣、大连制度,模仿唐代中国的律令制度而进行的政治改革,试图建立中央集权体制。废除土地私有化,推行公地公民,通过班田收授法分土地给人民;编纂一系列律令法典如近江令、飞鸟净御原令、大宝律令、养老律令等(律相当于现在的刑法,令相当于现在的行政法、民法、商法等其他法典);制定日本最早的户籍制度,庚午年籍;制定二官八省的政治制度和五刑八虐的司法制度。【律令国家】模仿唐代的国家体制,试图建立中央集权国家,颁布了一系列律令,规定了土地国有,公民公地,制定户籍制度。【壬申之乱】672年,天智天皇去世后,关于皇位继承问题而发生的动乱,结果天智天皇的弟弟大海人皇子取得了胜利,在大和飞鸟净御原宫即位为天武天皇。【白凤文化】天武、持统天皇期间,文化清新充满活力,受初唐影响较多,因天武的私年号为白凤,取名为白凤文化。白凤文化期间佛教继续发展,诞生了很多佛教艺术,同时建筑、雕刻方面也体现了初唐的风格,宫廷中流行作汉诗文,后被记录在汉诗集《怀风藻》和和歌集《万叶集》中。
8.【奈良时代】8世纪初文武天皇之后,元明天皇离开了飞鸟地区,在交通便利的大和平原北部建设都城,710年将都城从藤原京搬到了平城京。在此之后的80年被称为奈良时代。【发展情况】中央集权制的国家体制、财富在政府和天皇手中的聚集、天皇强权化使得大规模营造都城成为了可能。中央同地方联系用的七条大道的建设、市场的设置、货物交换用的钱币制造,促进产业的发展。和铜开弥是日本最古老的铜钱,发布蓄钱叙位令促进货币的流通。通过虾夷征讨,将国家的统治范围扩大到东北地区。同大陆派遣了十多次遣唐使,同时吸收了在长安其他国家的文化,丰富了

其文化多样性。【垦田永世私财法】班田收授法由于手续繁杂,土地有限等原因无法正常实施,贵族和寺院大肆吞并土地,造成人民流浪逃亡现象严重。政府为了增加耕作地的数量,鼓励民众开垦土地,颁布三世一身法、垦田永世私财法,自身打破了大化改新以来的土地制度。同时,贵族和寺院也大规模地开垦荒地,吞并没落农民的田地,形成了自垦地庄园,也称为初期庄园。【天平文化】以平安时期最为繁盛时段的年号为名,称平安时期的文化的天平文化。皇室和贵族生活奢侈优裕,形成了以宫廷和贵族为中心的贵族文化,同时受遣唐使传来的唐代文化的影响,富有国际文化多彩性。【古事记、日本书纪】从天武天皇时代开始的国史编写工作,持续到奈良时期,终于在712年完成了《古事记》,720年完成了《日本书纪》。《古事记》采用故事形式,《日本书纪》采用纪年,用汉文书写,这两本史书贯彻着日本国以天皇为中心永久统治的思想。另外,地理志有《风土记》。【《怀风藻》《万叶集》】遣唐使传来大量中国学问,汉文学十分兴盛,奈良时代作汉诗文作为贵族的一种教养得到重视,751年制作了《怀风藻》这一日本最古老的汉诗文集,受六朝到初唐时期的文化影响较大。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吉备真备、淡海三船、石上宅嗣这一的著名文人。《万叶集》收录了这个时代众多的和歌。【教育】这一时期的教育,在中央有官学,在地方有国学,都是对贵族和富豪子弟开设的儒家经典的教育,目的是为了培养官员。【遣唐使】阿倍仲麻吕、吉备真备、玄昉等,吉备真备、玄昉带回了众多优秀的唐代文物和知识,为日本国内的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
9.【平安时代】桓武天皇为了把都城从佛教势力强大的平城京搬出,起初准备迁移到水陆交通便利的长冈京,由于出现了意想不到的灾害,794年把都城迁到现在的京都即平安京。从迁到平安京到建立镰仓幕府期间的约400年时间称为平安时代。【桓武天皇】继承了光仁天皇再建律令政治的方针,着手刷新地方政治。【格式政治】律令再建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法制,根据律令的实际需要进行补充和改正的条例称为格,律令格的实施细则称为式,一共编有弘仁、贞观、延喜三代格式。此时的政治称为格式政治。【摄关政治】从10世纪后半期藤原氏北家确立独占地位,开启摄政·关白政治到11世纪后半院政开始,中间的这段时期的政治称为摄关政治。天皇在幼小的时候由大臣充当摄政代行事务,天皇成人后担当关白作为辅佐老师,把持政治。【院政】白河天皇、鸟语天皇、后,白河天皇时期,由上皇把持

政治而不是天皇的制度。【南都六宗】日本奈良时期兴起的宗派总称,三论、成实、法相、俱舍、华严、律六宗,有别于后来在京都兴起的天台、真宗两宗。【空海、最澄】两人在804年入唐,最澄在805年回国,在比叡山的延历寺开天台宗,空海在高野山的金刚峰寺开真言宗。【神佛习合】天台和真言两宗被贵族社会接受,成为佛教界的主流,大众社会受佛教思想的浸透,神祠和佛教信仰相融合,产生了神佛习合的风潮。【大学别曹】受到唐风文化的熏陶,为方便有势的贵族子弟的教育,专门建立了一类寄宿兼研究的大学别曹。【三笔】嵯峨天皇、空海、橘逸势。【菅原道真】被日本人尊为学问之神,深得宇多天皇、醍醐天皇的信任,在894年被任命为遣唐使,但根据唐朝的国内形势和渡海艰险,提出停派遣唐使的建议。【国风文化】10世纪以后,由于遣唐使派遣终止,朝鲜半岛形势变化导致交流减少,日本也消化了之前吸收的唐代文化,形成了符合日本风土气质的国风文化。国风文化也称藤原文化,具有优美纤弱的特点。国文学和大和绘是典型的代表。【《源氏物语》、《枕草子》】两者被称为平安时期女性文学的双璧,用假名书写。前者由紫式部在11世纪初完成,后者由清少纳言完成。【大和绘】线条柔软,颜色鲜艳为特点,这个时代末期大和绘的特点也被吸收到绘卷物中,如《源氏物语绘卷》,巨势金冈是著名的大和绘画家。【保元之乱】鸟羽法皇与崇德上皇之间对于皇位继承发生对立,鸟羽法皇死后,一方面是后白河天皇和其支持者平清盛、源义朝等,另一方面是崇德上皇和其支持者平忠正、源为义等展开了斗争。最终后白河天皇一方获得胜利。保元之乱的双方均借助武士的力量作战,标志着武士阶层走上日本政治舞台,成为日本武家政治的开端。【平治之乱】平治之乱是指1159年,在保元之乱中,为后白河天皇立了大功的源氏家族首领源义朝,因为不满自己的封位比平氏家族首领平清盛低,乘平氏家族离开京城参拜神社之机,联合藤原信赖拘禁上皇和天皇,甚至杀死了天皇的亲信。在外的平清盛闻讯,立刻赶回京城,击败源义朝,诛杀藤原信赖,源义朝在逃至尾张时被手下杀死。源氏一族只余下义朝的儿子源赖朝流放伊豆,以及少数几名幼子寄放佛寺。经此一事,平氏彻底专揽了朝政。因为此变发生于后白河天皇平治元年,故史称平治之乱。
10.【平氏政权】又称六波罗政权,平清盛以京都六波罗为据点形成的武家政权。通过保元、平治两次内乱,平清盛为后白河上皇所倚重,于1167(仁安2)年任太政大臣,并取得与摄关家同

样的资格,其全族成为公卿及殿上人,参与国政。此时,平氏得到30余个知行国,并发展与中国宋朝的贸易,经济实力极强。其在各地设置地头,建立统治系统,并将女儿平德子送进皇宫,成为高仓天皇的皇后、安德天皇之母。1179(治承3)年,平清盛幽禁后白河上皇,否定院政,完全掌控朝政。次年,以仁王发出讨伐平氏令旨,天下响应,平氏最终被源氏消灭,平安时代也随之结束。【治承内乱】源平合战,史称“治承·寿永之乱”,指日本平安时代末期,1180年至1185年的6年间,源氏和平氏两大武士家族为了争夺权力而展开的一系列战争的总称。【镰仓幕府】由源赖朝在镰仓建立的幕府政权,在平安王朝末期打败了贵族阶级的平清盛一族,1192年受封为征夷大将军时正式开幕。真正意义上的武家政权。【执权政治】源赖朝去世后,外戚北条氏逐一打压畠山氏、比企氏、和田氏等势力强大的御家人,集政所、侍所别当于一身,弱化将军权力,北条氏遂以执权身份掌握幕府实权。其后,逐步确立了其独裁体制。【御成败式目】贞永元年(1232)由执权北条泰时制定,是武家最初所定的法律,以年号命名为《贞永式目》。式目根据源赖朝以来的先例、武家社会习俗等道理成文,涉及神社、寺院,规定了守护、地头职分、御家人所领继承等问题的处置。御家人所领关系的裁判占到了全部式目的三分之一,巩固了幕府与御家人的主从关系。【地头】负责管理“庄园”及“公领”事务的职务名称。其责任有征收、上缴年贡,管理土地,维持治安等等。在平氏政权中即有出现,1185年开始,源赖朝得到其任命权。承久之乱(1221年)时,拥护上皇的公卿与武士领地均遭没收,有功的御家人得到新的任命。于是便称为“新补地头”,而将承久之乱以前的地头叫做“本补地头”。【御家人、主从关系】御家人,意指镰仓时代“与将军直接保持主从关系的武士”。镰仓幕府时期,将军与御家人在主从关系的基础上,有着“御恩”与“奉公”的关系,即将军任命御家人为“守护”或者“地头”,或者给予本领安堵的保证,使其父祖传下的领地成为合法,或授予新的领地(“新恩给与”),或代其向朝廷申请官位,种种均可称为“御恩”。御家人则于平时担任京都、镰仓的警备工作(“京都大番役”、“镰仓大番役”),为将军修筑御所,战时自备武器出战,接受种种经济负担与义务,称为“奉公”。【侍所】侍所是镰仓幕府的中央政治机关之一,1180年由源赖朝设立。其主要任务为统领御家人,战时指挥军队,维持治安,向守护及御家人传达命令。【政所】政

所就是负责“一般政务及财政事务”的中央机关。1184年,源赖朝任命大江广元开设“公文所”。1190年赖朝得到右近卫大将之官,次年改公文所为“政所”,长官为别当,由大江广元担任。【評定衆】元仁元年(1225),执权北条泰时将幕府政务、裁判的最高评议机关制度化,设立评定众。评定众最初由北条一族、及大江、二阶堂、三善、清原等幕府官僚与三浦、千叶、安达等有力御家人构成,是幕府合议制的中心。到了建长元年(1249),五代执权北条时赖将之改为诉讼的专门机关,与引付众共同审理诉讼、裁决事务。而后,北条家掌控幕府实权,建立“得宗专制”政治(北条家家督被称为得宗),评定众作用渐微,幕府政治中的评定众合议制趋向形式化。【文永之役】第一次元日战争,发生于日本文永十一年,此时忽必烈正式称帝,建立大元帝国,开始进攻日本,从博多湾登陆,战争一度进行顺利,然而晚上突然遇到台风侵袭,船只破损,元军由此失败。【弘安之役】第二次元日战争,发生于日本后宇多天皇弘安四年,当时天皇年号为弘安,称之为“弘安之役”。此役由于再次遭遇台风,元军再度以失败收场。【军记物语】日本古典文学的分类之一。以历史上的战争为题材的文艺作品,有名的有《平家物语》《平治物语》《将门记》等等【《方丈记》、《徒然草》】鸭长明所著的镰仓时代的文学作品。日本中世文学代表的随笔,和吉田兼好的《徒然草》、清少纳言的《枕草子》合称日本三大随笔。以汉字和假名混合的和汉混淆文书写而成。【建武中兴】镰仓幕府灭亡后,1333年(南朝元弘3年、北朝正庆2年)6月后醍醐天皇重新即位,1334年改元“建武”,天皇的权力也进一步得到集中,设置中央最高机关记录所、杂诉决断所,重整天皇亲政的政治机构,史称建武的新政。后醍醐天皇在朝廷的一切新政,未能满足武士的要求,只重用京都的公卿贵族,引起武士阶层的普遍不满、1336年(建武3年)、倒幕大将足利尊氏率兵反叛,很快攻陷镰仓、建武政权终告瓦解。【《神皇正统记》】日本南北朝时代南朝大臣公卿北畠亲房冩作的作品,宣扬南朝正统,试图解决或至少改善当时政治的混乱[1] 。此书时序由神代至后村上天皇。同时强调日本是神造国家,王室是神统,其他国家没此例子。【室町幕府】也称足利幕府,是日本历史上第二个幕府政权,由足利尊氏于1338年开设,终于1573年,其间共经历15代室町征夷大将军。室町幕府虽然长达二百多年,但有一半时间国家处于战乱之中,幕府并无能力去控制拥兵自重的大名,日本步入长达一个半世纪

的战国时代。【足利义满】室町幕府第三任将军,是第二代将军足利义诠的儿子,足利义满在任期间,南北朝获得统一。足利义满对势力较为强大的守护大名进行了压制,改革政制,设“三管四职”,确立了幕府的中央集权。同时建立了金阁寺(鹿苑寺),是为室町时代北山文化的代表作。其在任时期是室町时代政治、经济和文化最为强盛的时期。1378年,足利义满将邸宅迁往了京都的北小路室町,在那里建立了花之御所。因此义满被人称作室町殿。室町幕府就是由此得名。【勘合贸易】明朝与日本(室町时代)两国之间所实行的商业交易活动。明日贸易的时候因为需要使用到被称为“勘合符”的许可证,所以明日贸易又被称为“勘合贸易”【应仁之乱】发生于日本室町幕府第八代将军足利义政在任时的一次内乱。主要是幕府三管领中的细川胜元与四职中的山名持丰(山名宗全)等守护大名的争斗。其范围除九州等部分地方以外,战火遍及其他日本国土,由于此一动乱使日本进入将近一个世纪长的战国时代。【下克上风潮】位于低位阶的人通过政治或军事的手段,代替高位阶的人,在应仁之乱之后,守护大名被守护代和有力家臣取代,诞生了战国大名。【北山文化】室町时代初期的文化,以三代将军足利义满(1358年~1408年)的北山山庄作代表,14世纪末~15世纪前半。历经南北朝时代的动乱,最大的特色是融合传统的公家文化和新兴的武家文化,以及受到禅宗的影响。【东山文化】室町时代中期的文化。八代将军足利义政(1436年-1490年)的东山山庄为中心,融合武家、公家、禅僧等文化而诞生。京都的慈照寺银阁是东山文化的代表建筑。相对于贵族的?华丽的足利义满的北山文化,东山文化是由幽玄、侘?寂的美意识所形成。【战国大名】战国时代的“下克上”风潮中,守护代、家臣等等取代守护大名而成为的大名成为“战国大名”。【城下町】战国大名在领地中央建立城堡,并让家臣移居到城堡周围,制定奖励商人来往的政策,发展为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现在的日本,人口有十万以上的城市多是从城下町发展而来。【《梅松论》】南北朝时代的军记物语?历史书。描写承久之乱以后镰仓幕府的统治到尊氏掌握政权的过程,观点主张足利氏创立室町幕府的正当性。【亲鸾】日本镰仓时代初期僧侣。曾名范宴、绰空、善信、愚秃亲鸾。谥号“见真大师”。净土真宗之祖。生于京都,幼年出家,在比睿山学天台宗法门。
11.【南蛮贸易】南蛮贸易是安土桃山时代(西元十六世纪中期至十七世纪初期)日本与葡萄牙、西班牙等国

商人之间实行的贸易。南蛮,在中古(“中世”)至近代以前的日本用以指称东南亚地区,并引申用以称呼在印度至东南亚的港口与岛屿建立殖民地和贸易据点并试图向东北亚扩展交易范围的葡萄牙、西班牙等国。由此数国传来的物品、文化等亦被冠以“南蛮”之名。【种子岛】葡萄牙人于1543年曾经来到岛上并传入铁炮(火绳枪),是日本国历史上开始制作火绳枪的场所,故其称和制的火绳枪为“种子岛铳”。【织田信长】出生于尾张国,日本安土桃山时代之初势力最强大的战国大名,作为掌握日本政治局势的领导人,推翻了名义上管治日本逾200年的室町幕府,并结束了从应仁之乱起持续百年以上的战国乱世。【本能寺之变】信长为救援与毛利氏作战的羽柴秀吉,住宿于本能寺,家臣明智光秀于京都附近的桂川叛变,逼迫信长自杀。【乐市乐座】日本安土桃山时期,由织田信长、丰臣秀吉推进,废除行会特权,允许工商业者自由贸易的政策,促进了城下町的繁荣。【丰臣秀吉】日本战国时代末期至安土桃山时代的大名,原姓木下,因侍奉织田信长,富有才干受到重用。本能寺之变后,讨伐明智光秀,1590年统一天下,成为关白、太政大臣,赐姓丰臣。后将关白一职让与秀次,自称太阁。采取丈量土地、兵农分离等统治方式,两次入侵朝鲜均失败,不久病死。【太阁检地】1582年丰臣秀吉在全国进行土地丈量,根据田地的面积和等级用石高表示,根据石高的量让人民负担租税,服劳役等等。【兵农分离】丰臣秀吉颁布的武士与农民相分离的政策,通过“刀狩令”没收农民武器,通过“太阁检地”对全国土地进行大清查,从居住地上把武士和农民分开,为巩固江户幕府的士农工商身份制度奠定了基础。【刀狩令】禁止农民持有武器以及没收武器的命令。以铸造方广寺大佛为由颁布,为了防止农民起义和促使兵农分离。【圣人大殉教】丰臣秀吉于“圣菲利普号事件”的当年,再次下令逮捕京都一带的天主教传教士和信徒,并将26人押解到长崎处以极刑。史称“26圣人殉教”。【德川家康】日本德川幕府第一代将军,织田信长死后成为丰臣秀吉的五大老之一,秀吉死后,凭关原之战称霸天下。1603年任征夷大将军,建立江户幕府。不久将将军职位让给其子秀忠后,迁往骏府,作为隐退的将军而掌握实权。在大阪之战中灭丰臣氏,奠定了幕府基础。【关原之战】1600年,德川家康率领东军在关原大破石田成三等的西军,由于小早川秀秋的倒戈,西军惨败,成三被处死,丰臣秀赖降为大名。这次战役确立了德川氏的霸权,俗称“定天下之战”。【御

三家】德川一族中尾张、纪伊、水户三家,亲藩中占有最高地位,辅佐将军。【幕藩体制】17世纪德川家康建立了由幕府和藩国共同统治的封建制度。中央政权为幕府,地方政权为藩。幕府既处于对各藩的统辖地位,又允许各藩有相对的自治性。幕府的主要收入,依靠直辖领地的年贡和幕臣的贡纳。幕府还垄断对外贸易。幕府直辖领地以外的土地,分封给大小不等的大约260个藩主(诸侯)。各藩藩主都必须定期到江户参谒将军,称“参觐交代制”。【士农工商身份制】区分士农工商四个阶级的制度,武士作为统治阶级享有特权,兵农分离,商农分离,按照儒家思想构建出一套社会秩序。【参觐交代】日本江户时代一种制度,各藩的大名需要前往江户替幕府将军执行政务一段时间,然后返回自己领土执行政务。丰臣秀吉掌权后,在大坂城、伏见城、聚乐弟等城堡,赐予大名屋敷,由大名的妻子居住,大名则一年需要前往一次。这成为了参勤交代的原形。【元禄文化】町人文化,特点是显示出浓厚的现实主义倾向,以及町人追求自由人性的倾向,追求平易近人的华丽。在学问研究方面,儒学中的朱子学受到重视,儒学兴盛。【元禄三文豪】近松门左卫门、井原西鹤、松尾芭蕉并称为“元禄三文豪”。松尾芭蕉留下了很多纪行文,井原西鹤创作浮世草子,构成了近代小说的基础,近松门左卫门被称为日本的莎士比亚,是净琉璃和歌舞伎剧作家。【化政文化】化政文化是日本封建社会最为灿烂成熟的文化,町人文化在此期间到达了顶峰。特点是地方文化发达,内容丰富多彩,向国民普及;产生享乐·颓废主义;学问思想方面产生了科学、考证性的精神。【林罗山】林罗山德川幕府初期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日本京都朱子学派的核心人物。他对德川幕府早期成立时的各种相关制度、礼仪、规章和政策法令的制定贡献很大。【古学派】日本江户时代儒学派别之一。古学者原多为朱子学追随者,后怀疑朱子学,认为与孔子、孟子原意不同,而倡古学。呼吁不依赖后人的注疏,而从孔孟的原著中直接探索儒学的真意。以山鹿素行、伊藤仁斋、荻生徂徕为代表,认为战国的诸子、汉唐的儒家、宋元的理学,非继承周公、孔、孟之道,故应直接读先秦古籍,恢复孔孟圣贤之道,以探求古代儒学之真义。【山鹿素行】在反对官方朱子学的过程中,呼吁从孔孟的原著中去探索儒学的真意,被称为日本古学派的开山始祖(也有人称其为古学派的先驱)【心学(石田梅岩)】石田梅岩创立的“石门心学”作为德川时代“町人的哲学”或“道德性实践之实学”,在日本

思想史和经济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心学与儒学有关,阐释职业伦理与商人赢利的合理性等,心学赋予经济伦理以宗教意义。 【国学(本居宣长)】日本复古国学的集大成者,早年上京都学习儒学、医学。回乡后边行医为业,边研究国学。长期钻研《源氏物语》、《古事记》等日本古典作品。其古典的研究运用实证的方法,努力按照古典记载的原貌,排除儒家和佛家的解释和影响,探求“古道”。提倡日本民族固有的情感“物哀”为日本国学的发展和神道的复兴确立了思想理论基础。【德川幕府的锁国政策】【兰学】18~19世纪日本为了掌握西方科学技术,曾经努力学习荷兰语文,当时他们把西方科学技术统称为兰学,即日本锁国时代通过荷兰传入的西方科学文化知识叫做兰学。兰学是西方资产阶级的近代科学,对日本生产力的发展和反封建思想的产生都起过重大作用。【出岛】出岛是日本江户时代幕府执行的锁国政策所建造的人工岛,该岛的轮廓是扇形。在1641年到1859年期间,荷兰人居留日本的地方,在锁国政策实行期间,荷兰人可以逗留日本,荷兰在出岛设立贸易站。最初计划是收留葡萄牙人居住,但后来改为让荷兰人居住,岛的建造费用是由町众支付。【享保改革】1716-1745年——江户幕府第八代将军德川吉宗(1648-1754)在任期间的幕政改革,与宽政改革、天保改革并称为江户时代的三大改革。由于商品经济发展,靠禄米为生的武士日益贫困,幕府、大名也因支出增加而贫困,元禄年间幕府乱发货币,物价上涨。为了解决当时的财政危机,德川吉宗实行了幕府改革。通过奖励学习兰学,重视农业、抑制商业,禁止土地流转和典当等手段进行改革,改善了幕府的财政情况。【田沼时代】江户后期,幕府的老中田沼意次主导幕府政治,采取重商主义的时期。【大盐平八郎之乱】1836年,日本发生天保荒灾,商人囤积居奇,下层百姓苦不堪言。大盐平八郎向官府请愿救济人民,但被漠视,于是计划在1837年春联合农民、贫民在大阪起义,还制造许多武器弹药,却因前一天被平山助次郎及吉见九部右卫门[1]等告密而临时发动,终究事败,遂与养子大盐格之助引燃火药自杀,史称大盐平八郎之乱。
13.【培理来航(黒船叩关)】1853年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官佩里率领4条军舰在浦贺入港要求开国,1854年佩里率领7艘军舰再次到来,强行要求日本开国,幕府被迫签订日美和亲条约,并在之后陆续与英国、俄国、荷兰等签订同样的条约。【安政大狱】面对西方国家开国压力与幕府继承人争论之际,井伊直弼就职为德川幕府的大老,与老中间部诠胜

等人在未得天皇敕许下签订《日美修好通商条约》等五国条约,也私自决定以德川家茂继承幕府将军的职务。他为了镇压对自己的不满,清楚了很多尊王攘夷,反对派的武士和大名。发生于安政年间,故称为安政大狱【樱田门外之变】樱田门外之变是发生于日本安政[1]七年三月三日(1860年3月24日)的一起政治暗杀事件,不满幕府大老兼彦根藩藩主井伊直弼的水户藩激进浪士,于江户城樱田门(今东京都千代田区的警视厅正对面)外突袭准备进城的井伊直弼队伍,井伊直弼当场惨死。【尊王攘夷运动】武士阶层指屏斥江户幕府军政,奉还天皇实权,对强行叩关的外国人予以征讨的政治诉求活动【倒幕运动】江户幕府末期,萨摩藩的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为了打倒江户幕府而发起的政治运动。【戊辰战争】1869年,在王政复古中成立的明治新政府击败江戸幕府势力的一次内战,其中最具有决定性的是鸟语·伏见之战,德川庆喜败逃。【大政奉还】为了加速日本的团结、减少内耗。江户幕府第15代将军德川庆喜把政权和平交还天皇,并组织新政府、内阁等。后来成为德川庆喜的一个“缓兵之计”。【明治维新】1860年代到1880年代,“萨长土肥”藩士成立的新政权在戊辰战争中消灭德川幕府和反抗者,推行版籍奉还,结束长达600多年的武士封建制度,建立日本近世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政府。政治上,他们推行天皇亲政和推行议会政治(合议)的精神;经济上则推动财政统一,并推行殖产兴业,学习欧美技术,进行工业化浪潮;社会上并且提倡“文明开化”,大力发展教育等措施;对外关系上,除了推动废除与列强之间的不平等条约外。【《五条誓文》】日本明治天皇于庆应4年阴历3月14日(1868年4月6日)发表的誓文。明治天皇亲率文武百官在京都御所的正殿紫宸殿向天地、人民宣誓,揭示国是方针,堂堂开启了明治维新的历史序幕。誓文由福井藩的由利公正起草宗旨大意,土佐藩的福冈孝悌初修,木户孝允、岩仓具视、三条实美续修加订,最后呈付明治天皇裁决定案。木户孝允并提议由天皇亲率百官在神前宣誓。【废藩置县】废藩置县是1871年,日本的明治政府推出的新政,用以废除传统的大名制度,设立新的地方政府。【“废佛毁释”】发生于日本明治元年(1868年),为明治政府打压佛教的运动。为了强调天照大神后代的天皇才是日本最高的统治者,强力鼓吹神道,并且为了进一步区分神道与佛教,于是下了一道神佛分离令。这一来造成了日本佛教遭到排斥与摧毁,虽然原本的神佛分离令本意并非是要排斥佛教,不过还是引发了废佛毁释

的运动。【文明开化】随着政府近代化政策的推进,在教育、文化、思想、国民生活等各个领域导入了西方文明,提倡“四民平等”等等,称之为文明开化。【富国强兵】明治政府奉行地租改正及培植国内产业(殖产兴业),实行资本主义化政策来增强本身的经济(富国),从实行军制改革及征兵制来增强军备、加强军力(强兵)【殖产兴业】明治前期,由日本政府推行的扶植资本主义的政策。以富国强兵为目标,以军事工业和官营工业为核心,引进欧美的生产技术和制度,推动工业迅速发展。【福泽谕吉】明治时代启蒙思想家,庆应义塾的创建者。积极导入欧美的自由主义思潮和个人主义,明六社的主要成员。【启蒙运动】福泽渝吉、中村正直等明六社的成员们,在文明开化的风潮中,积极导入欧美的自由主义思潮和个人主义,编写和翻译了一批书籍,主张国家和个人的独立。【近代学校教育制度】1871年设立文部省,实行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的学校制度,把儿童的就学作为家长的义务,人人需要上学。招聘洋学者担任教师,开始高等教育,建立日本近代第一所综合大学——东大,以及建立女子学校。【岩仓遣外使节团】为了改变和欧美签订的不平等协议,怀着交涉条约和视察欧美国情的目的,右大臣岩仓具视带领使节团访问了美国和欧洲,促进了明治初期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政策的推行。【西乡隆盛】明治三杰之一,出身于萨摩藩的下级藩士。第二次长洲征伐之后,成为盗墓运动领导人,推动萨长同盟。任大总督府参谋智慧征东军东下,使得江户城无流血开城。明治维新后当选参议,因鼓出“征韩论”未被采纳而下野,在西南战争中失败自刎。【江华岛事件】日本军舰为了示威行动,不顾朝鲜方面的抗议,将军舰停在朝鲜港口,不断靠近首都首尔因此受到了江华岛炮台的炮轰,日军对此进行了报复性攻击。以此为契机,日方加大了对朝鲜半岛的压力,第二年逼迫签订日朝友好条约。【伊藤博文】曾在松下村塾学习,积极参加讨幕运动。致力于为明治政府制定帝国宪法,确立天皇制。任第一届首相,枢密院议长,立宪政友会总裁等。先后4次阻隔,发动中日甲午战争。1905年成为首任“韩国统监”,在哈尔滨被安重根暗杀。【甲申政变”(169P)】1884年朝鲜亲日势力金玉均为头的开化党在日本的支援下,通过政变夺取了朝鲜政权。【自由民权运动】19世纪70年代,各种不满现状的政治力量掀起了要求开设民选议会、实行君主立宪、减轻地税、废除不平等条约的政治斗争,是在日本明治时代发生的一场政治及社会运动。自1874年民撰

议院设立建白书递交以来,该运动的分子就向藩阀政府提出一系列开设议会,减免地租,修改不平等条约及保障言论与集会的自由等等的要求。【《大日本帝国宪法》】日本基于近代君主立宪而制定的首部宪法,公布于1889年(明治22年)2月11日,并于1890年(明治23年)11月29日施行。很多情况下,该部宪法也被称作“明治宪法”或“帝国宪法”。强调天皇主权,神圣不可侵犯,天皇之下建立三权分立结构。【中日甲午战争】第一次中日战争,是大清帝国和大日本帝国在朝鲜半岛、辽东、山东半岛及黄海等地进行的一场战争。最终清朝政府战败,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日俄战争】大日本帝国和俄罗斯帝国为争夺在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地区的影响力的战争。日俄战争促成日本在东北亚取得军事优势,并取得在朝鲜、东北驻军的权利,令俄国于此的拓展受阻挠。日俄战争的陆上战场是清朝本土的东北地区,而清政府却被逼迫宣布中立,甚至为这场战争专门划出了一块交战区。【四大财阀(179P)】三井、三菱、住友、安田四大财阀,是一种康采恩组织,在近代日本的对外侵略中作为经济基础,同时其利益诉求也推动了战争。【《教育敕语》】1890年,日本明治天皇颁布的教育文件,其宗旨成为战前日本教育的主轴。【“天皇主权论”与“天皇机关论”(180P)】上杉慎吉主张“天皇主权论”,认为主权在天皇;美浓部达吉主张“天皇机关说”,以国家为法人,天皇代表国家最高机关,但主权在国家。【国粹保存主义(183P)】一种将一切本国思想文化放在最优先位的价值观、思想,亦是国家主义的极端形式,种族主义与排外也是构成部分。三宅雪岭等政教社成员通过杂志《日本人》批判无原则、一昧地模仿西方文化的现象,提倡国家主义。【神道国教化】明治政府把神道作为国教,以此作为国家统制的前提。【近代教育体制(185P)】【大正民主运动(203P)】【“九?一八事变”】【“五?一五事件”】【“皇国史学”(228-229P)】
14.【波茨坦公告】1945年7月26日在波茨坦会议上美国总统哈利·S·杜鲁门、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和英国首相温斯顿·丘吉尔联合发表的一份公告。这篇公告的主要内容是声明三国在战胜纳粹德国后一起致力于战胜日本以及履行开罗宣言等对战后对日本的处理方式的决定。【民权自由五大改革(232)】妇女解放,劳动工会的培养发展,教育自由主义化,废除各个压制性的制度,实行经济民主化。【人间宣言】1946年1月1日日本昭和天皇发表的皇室诏书。诏书后半部分否定了天皇作为“现代人世间的神”的地位,宣

告天皇也是仅具有人性的普通人,从某种意义上减弱了长久以来存在日本国民脑中的忠君思想。【战后经济改革】日本财阀作为法西斯军国主义的经济基础和对外进行经济侵略的先锋,下令被解散财阀。颁布了《禁止垄断法》和《排除经济力量过度集中法》。进行农地改革,消灭寄生地主及其土地所有制。【日本国宪法】(又被称为《战后宪法》、《和平宪法》)是日本现行之宪法,在1946年11月3日公布、1947年5月3日起施行。该宪法是日本政府在二战战败投降后的日本盟军占领时期所撰写的,用以取代原有的《大日本帝国宪法》,其中盟军占领当局在该宪法的撰写中居于主导的角色。日本国宪法采行自由民主的君主立宪制,以国民主权(主权在民)为原则将天皇权力架空,确立国会、内阁、裁判所三权分立的国家统治机构模式,并明文保障国民的基本权利。根据此宪法,天皇是日本国家与国民的象征,即所谓的“象征天皇制”。此宪法较为著名的地方是其第9条“放弃发动战争的权利”,规定日本施行不拥有战争武力的和平主义。总的来说,国民主权、基本人权的尊重、以及和平主义,被称为日本国宪法的“三大要素”。【吉田茂】日本首相(1946~1947,1948~1954),生于动荡无常的明治前期,死于战后日本经济起飞的前夜。其前半生为外交家,以亲英美而干涉中国内政而闻名。后半生,以坚毅而充满智慧的表现就任五次首相,长达7年之久,任期间进行农地改革,制定《日本国宪法》根据道奇路线调整经济,建立警察预备队 ,签订《旧金山对日和约》和《日美安全保障条约》。同时配合朝鲜战争,制定《破坏活动防止法》,镇压日本共产党 。与蒋介石集团签订《日台条约》。【“旧金山媾和条约”(239)】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同盟国各国与日本签订的和平条约。1951年9月8日,包括日本在内的48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旧金山的战争纪念歌剧院签订了这份和约,并于1952年4月28日(日本时间晚上十点三十分)正式生效。解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战败的日本的战后地位问题、与厘清战争责任所衍生的国际法律问题,随着这份和约的正式生效,结束了长达七年的同盟国军事占领日本状态;日本在国际社会的地位恢复正常。【“日华和平条约”(日台条约)】又称《中日和平条约》、《中日和约》,是中华民国与日本为结束两国之间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战争状态而签订的和平条约,于1952年4月28日在台北签署,同年8月5日双方换文生效。该条约明定中华民国与日本之间的战争状态,自本约发生效力之日起即告终止,日本放弃对于台湾、澎湖群岛以及

南沙群岛、西沙群岛之一切权利、权利名义与要求,也放弃了自辛丑条约以来在中国之一切特殊权利及利益,表示将开始经济方面之友好合作,尽速商订两国贸易、航业、渔业及其他商务关系的条约或协定【“安保斗争”(243)】1960年岸信介倡导“日美新时期”的到来,试图强化与美国的协助性军事同盟关系,签订新一轮的安保条约时遭遇了民众大规模的反对。安保斗争没有组织条约的生效,却促使岸信介内阁下台,使得其修改和平宪法的计划破产。【“LT贸易”(244)】196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之间以《中日长期贸易综合协定》为基础,在两国没有正式邦交的情况下,互相建立联络处,利用政府担保的资金进行的半官方半民间的贸易活动。最鼎盛时期,该项贸易占到了中日贸易总额的一半。中方代表是廖承志、日方代表为高埼达之助。“LT”来自二人英文名的首字母。1968年后,改称MT贸易。【高度经济成长】以1955年开始的神武景气做为起点后续的岩户景气、伊弉诺景气接续展开,在制造业为龙头下日本经济快速成长。日本的经济规模,于1968年超过西德的GDP成为世界第2位。【中日邦交正常化】1972年9月,时任日本首相的田中角荣访华并于29日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日本国政府联合声明》,才标志着中日邦交正常化。【日中和平友好条约】1972年9月,中日两国恢复邦交。从1974年1月开始进行缔结和平友好条约的谈判。因“反霸条款”问题,谈判拖延下来。1976年福田赳夫出任首相,鉴于美国亚洲战略的转变和苏联威胁的增加,把缔结日中和平友好条约作为对外方针之一。经过共同努力,在1978年8月12日,由中国外长黄华和日本外务大臣园田直在北京签署含有“反霸条款”内容的《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平成时代】1989年明仁天皇即位,进入平成时代,平成时代由于经济不景气,也被称作“平成不况”








【日本民族的形成和文化的起源问题】
首先关于日本民族的行程问题,洪积世时期,日本列岛同大陆仍然相连,此时有很多大型动物通过大陆桥往来,人类为了追赶动物,有一部分人群移居到了日本列岛上,成为日本列岛最早的人种。在弥生时代、古坟时代,部分朝鲜人和中国人来到日本,带去了水稻文化和各类生产技术,由此形成了日本民族。
日本文化起源,“*魂**”,绳纹文化和弥生文化构成了日本文化的魂,而从大陆和朝鲜半岛吸收的稻作文化,儒家文化,佛教等等则构成了其一部分,并最终被消化吸收。

【日本古代国家的形成与东亚的关系】
与典型的原生形态的国家相比,日本古代国家的形成过程比较

短暂。中国文明与国家的诸制度,比如:农耕生产技术、城市的规划与建设、文字的发明与使用、行政官僚制和法律制度等,都是在非常漫长的数千年的历史过程中积累发展起来的。日本则在较短的1000年到1200年的时间里把中国大陆和朝鲜半岛发展起来的先进文化成功地吸收过来,形成了古代国家。

【古代国家律令制的形成与对中国文化的吸纳】
日本律令制在7世纪后期到10世纪左右实施,8世纪时达到律令制的鼎盛期。推古天皇时期,通过与隋朝的交往学习到了律令制的基本理念,制定了冠位十二阶,但是律令制实施基础相对薄弱。646年开始的孝德天皇和中大兄皇子推动的大化改新中,实现了对律令制的导入,废除贵族的土地私有,设立统一的地方制度,班田收授法,再编租税制度等的。6世纪,日本在百济复兴战争中失败,转而治理内政,天智天皇时期,编写了最初的法典近江令和最初的户籍制度庚午年籍。飞鸟净御原令,大宝律令的制定,则在借鉴唐代法典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律令制度。
日本在律令制的形成过程中,借鉴了中国隋唐两代的制度,制度中包含着的儒家思想如等级制度、礼仪五常等都被吸收,同时作为统治者的辅助统治工具,佛教得到了极大的保护和发展,法家思想在法典中得到很大应用。

【国风化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国风化主要表现在宗教、艺术、文学三方面。在宗教上,净土信仰的本土化传布是的普通民众仅凭念诵佛号即可往生极乐世界;在艺术上,建筑、雕刻、绘画诸方面均呈现独特的日本风韵;在文学上,假名文字的创制以及应用使得和歌、日记、物语与随笔等文学样式异彩纷呈,迎来了国学的隆盛期。
意义:1.促进了日本民族文字体系的形成,通过对汉字加以省略和变形,在9世纪形成了与汉字不同的民族文字——假名,极大地增加了本国语言文字的表现手段,成为后世日本文化创造和传播的主要载体。2.完成了佛教日本化,将佛教和神道信仰融合,同时促进了它在民众间的广泛普及。3.确立了日本民族审美的主体性,在借鉴唐朝的过程中一度在文学形式、审美意识等诸多方面受到唐风的影响,但最后终于确立起符合日本民族性格的审美意识。

【武家政权的确立与武家文化的形成】
源于平安时期地方政治动乱,部分名主和国衙的官员武装部分农民,组成一批武士团,维持社会治安和扩大土地。在承平天应之乱中,地方豪族的争乱被武士团镇压,使得后者的力量得到了中央的认可和极大的发展。武士在贵族和上皇的近臣手下工作办事,逐渐形成主从关系,平治之乱后,平清盛获得

后白河天皇的信任,成为太政大臣。之后发生了源平之争,源赖朝去的胜利后,逐步完成天下平定工作,建立起镰仓幕府,并自身被任命为征夷大将军,树立了武家政权。
武士将寝殿造简化得到武家造这种建筑样式,在吃饭等方面保持了武家的简单朴素,热衷于骑射三物的武艺练习,与上级形成紧密的主从关系,崇尚以忠、孝为核心的武士道德体系。同时军记物语的产生,符合武士锐意进取形象的写实性雕像等,都体现了武家文化的形成。

【武家社会的变迁与武士道的演变】
武士道发展分为四个时期,即中古时期(平安末期),在利益等价交换上建立的原始武士道,武士对于主君的“忠”是以主君对武士的“恩”为条件的;中世被制度化的武士道,武家统治者为了更有效地控制家臣武士,建立御家人制度,通过国家的形式赋予武士道合法化、权威化和制度化;近世以儒家思想为核心,重修养的武士道,加强内心修养,严格遵守各种利益制度;近现代转化为军人精神和全民精神的武士道,“忠君爱国”的新道德。

【幕藩体制的主要特征及其对日本社会发展的作用】
幕藩体制的主要特征是将军拥有最终领有权的领主土地所有制;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政治制度;严格的不可逾越的身分等级制度;闭关自守的锁国制度。幕藩体制建立后,中央与地方拥有一定的独立性,中央与地方的联系——五大道提供了交通基础,参觐交代促进了江户经济的繁荣和沿途商业贸易往来。三大城市的繁荣,江户、大阪、京都的中央城市和以城下町为中心的地方城市的有机结合确定了日本国内统一市场,完善了全国性的商品流通体制。町人力量的增大,町人文化发展,追求自由人性和平易近人的华丽等等。

【近世商品经济和町人文化的发展对德川社会的解体作用】

【德川幕府锁国政策的功罪】
锁国的弊端:阻止了日本社会向外发展,使得工业产品无法面向国外市场。
优点:维持了国家稳定,为经济的合理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及坚实的基础。德川幕府成功阻止了西葡殖民国家的势力进一步渗透。锁国虽然延缓了国外贸易,但是在国内经济力量尚且薄弱的情况下,保证了封建经济的稳定,促进了国内市场的发展。锁国限制了日本自由地吸取外部世界文明,但是由于锁国使得日本有选择地接受外来文化。

【倒幕维新成功的主要动因】
1.封建经济逐渐解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民间办起许多手工工场,然而发展受到了幕府的压制和破坏。
2.农民和城市贫民生活境遇悲惨,农村里高利贷的盘剥,捐税和徭役使得农民生活困苦,投机

商太高米价,造成物价高昂,激起了城市贫民的反抗。
3.佩里来航,欧美思想的传入,为了国家发展的需要,避免被沦为殖民地,需要尽快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打倒幕府;欧美思想的传入则提供了理论思想的基础。

【明治改革的主要举措及其意义】
1.政治上推行天皇亲政和议会精神,促进了政策决策,满足新兴资产阶级的需求。
2.废藩置县与奉还版籍,摧毁各藩的封建割据势力,实现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向近代资本主义体制迈出重要一步。
3.实行地税改革,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立土地私有权和以近代形式确立地租制度。
4.文明开化,殖产兴业,富国强兵,引入先进的经济制度,促进了产业发展;对外交流增加,欧美自由平等思想传入,提倡四民平等,发展近代教育;发展军工生产,建立近代军事制度。



主要思考问题范围:
日本民族的形成和文化的起源问题;
日本古代国家的形成与东亚的关系;
古代国家律令制的形成与对中国文化的吸纳;
日本传统政治模式的结构和特征;——————————————————|||||——————————
国风化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武家政权的确立与武家文化的形成;
武家社会的变迁与武士道的演变;
幕藩体制的主要特征及其对日本社会发展的作用
近世商品经济和町人文化的发展对德川社会的解体作用
德川幕府锁国政策的功罪
倒幕维新成功的主要动因
明治改革的主要举措及其意义
近代日本“君主立宪”体制的性质和特征
日本近代化与对外殖民?侵略扩张的关系
日本军国主义化的主要原因
战后民主化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日本高速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
近代天皇制与现代象征天皇制的不同
日本“历史认识”误区持续的主要原因
皇国史观的内涵及其影响
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两国关系的主要特征



1.日本民族的形成和文化起源
民族的形成:关于原始日本人从何处来,目前尚无定论。根据考古学的发现,在日本从大陆分离之前,日本土地上已有原住民。据此,学术界较为一致的看法是:欧亚大陆东本部的原始人群为追逐野兽来到日本列岛并定居。后来,海平面上升,列岛与大陆分离,定居的原始人逐渐形成了最早时期的日本人——绳纹人。
考古发现,从体形上看,弥生人与绳纹人具有较大差异,很可能是受到外来移民的影响。据《资治通鉴》的记载,公元前460年左右,吴国子孙逃亡日本。公元前3世纪,中国大陆正值秦朝统一及迅速崩溃时期,为逃避战乱及苛政,居民纷纷外逃,引发移民潮。“渡来人”的大陆居民主要通过朝鲜半岛移居日本。其中

比较著名的是徐福东渡日本寻仙药的传说。
文化来源:原始人类过着较为落后的狩猎、捕鱼、采集的生活。由于生产力低下,人们对自然现象迷惑不解,产生了崇拜自然的原始宗教,即万物有灵。后来列岛出现了原始的农耕经济,由于稻米耕作以北九州最先出现,因而有理由相信稻作文化来自当时处在较高发展水平的中国大陆。除此之外,金属器具也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普及。一般先有铁、后有铜,而日本是铁铜同时出现,进一步说明该技术是外来的。

2.日本古代国家的形成与东亚的关系
日本本土的史书没有关于5世纪应神天皇之前历史的记载。根据中国史书,弥生时期,日本小国林立。公元2世纪末,日本列岛上出现了30多个小国组成的联合王国——邪马台王国。女王卑弥呼“事鬼道,能惑众”,其弟辅助治理国政。邪马台王国为带有母系氏族、祭政一体等原始社会残余的早期国家。邪马台王国与大陆政权交往频繁,使节数次到魏国朝贡,239年卑弥呼被封为“亲魏倭王”。
中国由于魏的灭亡及五胡闹华,史书上不再有关于日本列岛的记载。日本列岛出现了150年的历史空白,邪马台王国的灭亡、大和政权的出现都成为了谜。
根据当时前方后圆坟的出现及分布判断,公元3世纪后半期开始,畿内地区出现了较大的统一政治联合体,史称“大和政权”。史书记载,在对外关系上,大和政权一方面通过积极插手朝鲜半岛战事保持自己在该地区的影响力,获得先进生产技术及金属资源,另一方面,不断派遣使节来中国朝贡、请求册封,以获取统治权威及先进文化。这段时期,大量的大陆居民移居日本并担任重要职务,为日本古代国家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由此可见,首先,日本古代国家是相对独立地由生活在日本列岛上的人们建立起来的。其次,在日本古代国家形成过程中东亚大陆文化特别是中国文化起了极大的作用。与东亚大陆上的原生国家相比,日本古代国家的形成过程很短暂。

3.古代国家律令制的形成与中国文化的吸纳
随着隋朝统一大陆,新罗逐渐强盛,大和政权感到有必要加强中央政权。在圣德太子的主导下,推行了系列改革;天智天皇实行大化改新,出台了很多加强中央集权的政策(包括《近江令》),但都未得到很好的实施。直到壬申之乱后,天武天皇重揽大权,模仿中国唐朝的律令制定了《飞鸟净御原令》。经过后几任天皇的努力,日本开始大规模实施班田收授制度,废除了世袭氏姓贵族制度,确立了中央集权式的官僚体制。随着律令的不断完善与实施,尤其是《大宝律令》的出台,标志着律令体制基本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