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医经验集-娄多峰

名老中医经验集-娄多峰
名老中医经验集-娄多峰

名老中医经验集-娄多峰

名老中医经验集卷二

娄多峰

立虚邪瘀说的治痹名家娄多峰

娄高峰娄玉钤整理

编者按:娄多峰,现年65岁,河南人,河南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待遇,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被载入《世界名人词典》。

娄氏致力痹病研究已40多年。他躬身实践、博学深思、争时立新的严谨治学态度,对痹病的病因、病理、辨证、治疗等方面的研究,均获得提高和创新。首先将痹病病因概括为正虚、邪侵、瘀血(痰浊)三个方面,并指出“正虚”是致病内因,“邪侵”是致病条件,“不通”是病理关键,虚邪瘀(痰)相互搏结、不通不荣并见是痹病发展、变化的内涵,从而建立虚邪瘀病因病理学说。接着提出痹病辨证当紧绕体表上下、脏腑组织、经络循行等部位;辨证当把握证候特征、新病久病、轻重缓急、患者体质;施治当突出扶正祛邪、宣通运用、依部用药、守方变方、杂合以治。这样便形成独特的学术思想和诊疗特色。

在上述思想和特色总结中,造就娄多峰的丰硕成果:数十年来,他接诊痹病患者逾5万例,使众多濒于畸残的顽痹病人得以康复,其医疗事迹声振国内外;1982年写出我国首部痹病学专著《痹证治验》,1988年主编《高等中医药院校骨伤科系列教材》,1992年又主审痹病学工具书《中国痹病大全》;同时积极开发研制出痹苦乃停片、痹隆清安片等多种有效中成药,其中有的已获卫生部重大科技成果奖,有的被列入国家科技攻关课题。

人之为学也,专则精。

———杨山《伤寒温瘟条辨·序》

博学、深思、争时、立新。

———娄多峰《娄多峰论治痹病精华·自序》

娄多峰,男,1929年3月10日生,汉族,河南省原阳县祝楼村人。出身中医世家,祖父娄宗海,清末民初名医,擅治内科、温热杂证,名噪豫北数县。娄多峰自幼受家庭熏陶,酷爱岐黄之术,矢志习医。少年诵读医经诸典,16岁代祖父出诊,18岁独立悬壶,治内科、温热杂证也渐有名气。1950年任原阳县七区区联会主席。随人民对疾病防治水平的提高,温热等传染病得第二卷370以控制,以肢体疼痛为主的痹病成为临床常见病种,尤其顽痹(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顽固难愈,甚则造成骨节畸残,严重危害劳动

绩毕业,分配至河南中医学院,从事骨伤科教学、临床和科研工作。

娄多峰致力痹病临床治疗研究40余载,在学术上,藉祖传治疗内科、温热杂证之经验,取郭氏正骨之精华,经长期探索、总结,对痹病的病因病理、辨证治疗诸方面的认识有创新提高,逐渐形成了自己独到的学术思想和诊疗特色。其提出:虚邪瘀病因、病理说,从发病学角度首先将痹病病因概括为正虚、邪侵、瘀血(痰浊)三个方面;指出“正虚”是致病的内在因素,“邪侵”是致病的外在条件,“不通”是发病的病理关键;随着痹病病情的发展、变化,则虚邪瘀(痰)相互搏结,不通、不荣并见等。提出痹病辨病当紧绕体表上下部位、脏腑组织部位、经络循行部位;辨证当把握证候特征、联系新病久病、结合轻重缓急、考虑患者体质;施治当突出扶正祛邪、宣通运用、依部用药、守方变方、杂合以治。

在其学术思想指导下,娄多峰尤其注重对顽痹的辨证施治及系列中成药的开发研究。将顽痹分为邪实(风胜、寒胜、湿胜、热胜),正虚(气血亏虚、阳虚、虚热),瘀血(痰浊)三候八证。

针对不同证候,将自己长期形成的有效方药进行反复筛选、剂型改革,逐步研制成痹苦乃停片、痹隆清安片、着痹畅片、热痹清片、骨痹舒片、痛痹泰片、寒痹康片、瘀痹平片等八种糖衣片剂,分别治疗不同证型的顽痹,经近万例临床观察,疗效可靠。其中痹苦乃停片和痹隆清安片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寒型、热型,有效率分别为94 4%和95 4%,获1986年度卫生部重大科技成果乙级奖,已被批准生产和载入药典。舒智丹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研究,1991年中标,列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攻关课题,现进入临床总结,发现其可使破坏的骨质得以修复;热痹清片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虚热型研究也被列入省级课题,显示了良好的开发前景。

娄多峰并积极开展对痹病的基础理论研究,积极总结经验,著书立说。在全国最先创办类风湿性关节炎专门研究机构———河南中医学院类风湿病研究所,集科研、临床、教学为一体,展开对类风湿性关节炎多层次的深入研究,并取得可喜成果,部分项目在全国处领先水平。依据中医特色,结合现代研究手段,进行了大面积的“河南省痹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在痹病病因、病理、发病、防治等方面取得了大量数据,填补了国内空白,所得数据和结论被国内外专家多次引用,已获1992年度河南省中医药科技进步奖。其1982年著国内首部痹病学专著《痹证治验》,1988年主编国内首套《高等中医药院校骨伤科系列教材》(8种),1989年参编《中西医结合治疗风湿类疾病》,1992年主审国内痹病学工具书《中国痹病大全》,任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骨伤科统一教材《骨病学》副主编。共发表有价值的专业学术论文20余篇,学术经验分别被《中国名医名方》、《当代名医证治汇粹》多部著作收载。

躬身实践,深入临床,博学深思,争时立新,严谨科学的治学态度是娄多峰事业有成的关键。数十年来,其接诊痹病患者逾5万例,积累治疗顽痹效案2万余例,使诸多濒于畸残的顽痹患者得以康复;尤其近十年,全国以及世界各地的来诊者、来访者应接不暇。其医疗经验和事迹多次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多家新闻机构报导,并被收入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记中心编写的《世界名人词典》。娄氏现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中国中医药学会痹病专业委员会顾问、全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防治风湿类疾病协作组领导成员、河南省痹

学术精华

一、虚邪瘀病因说研究痹病的病因,对痹病的预防和治疗均有重要意义。自《内经》以来,诸家对痹病病因的探讨颇为深刻,涉及范围也广,但认识不尽统一,各有所偏。娄氏在总结前人认识的基础上,经过近50年的大量临床总结,从发病学角度首先将痹病病因概括为正虚、邪侵、瘀血(痰浊)三个方面,简称“虚邪瘀病因说”。他认为:1 正虚:即正气亏虚。“正气”是指人体的抗病、防御、调节、康复能力。这些能力,又是以人的精、气、血、津液等物质及脏腑经络之功能为基础的。因此正气亏虚,就是人体精、气、血、津液等物质不足,及脏腑组织等功能低下、失调的概括。由于正气亏虚是痹病发生的内在因素,所以又说“内因正虚”。临床上引起正气亏虚的具体原因很多。

(1)禀赋不足:禀赋不足,一般指人体先天某种物质不足或功能低下。这是发生痹病不可忽视的因素。《灵枢·五变》早已指出:“粗理而肉不坚者,善病痹。”《灵枢·阴阳二十五人》也说:“足阳明之下,血气盛则下毛美长至胸……血气皆少则无毛……善痿厥足痹……。足少阳之上,血气皆少则无须,盛于寒湿则善痹,骨痛爪枯也。”清喻昌《医门法律·中风门·风门杂法》更说:“古方治小儿鹤膝风,用六味地黄丸加鹿茸、牛膝共八味,不治风,其意最善。盖小儿非必为风寒湿所痹,多因先天所禀赋,肾气衰薄,随寒凝聚于腰膝而不解……”。临床观察,属于顽痹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遗传倾向分别占患者的10%、30%,说明禀赋不足是痹病发生的原因之一。

禀赋不足,表现相当广泛,可为营卫、气血不足、脏腑经络组织功能低下等。其中就脏腑而言,以肾虚较为突出,符合“肾为先天之本”之说。

(2)劳逸过度:劳逸的含义较广,一般指劳动和休息、睡眠而言。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生命活动的维持既要靠劳动、运动来促进,又要赖休息、睡眠来调节,二者缺一不可。适度的劳动、运动能促进气血流通,增强生命活力。适度的休息、睡眠,又可以保养精、气、神,恢复体力和脑力。二者配合,则生命活动有张有弛,生生不息。过度劳累或安逸则损伤正气,为痹病发病因素之一。

过度劳累也称“劳伤”,包括劳力、劳神、房劳三者。劳力过度:指劳动用力过度。《素问·宣明五气篇》曰:“久立伤骨、久行伤筋。”《素问·举痛论》曰:“劳则气耗……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在谈及与痹病的发病关系时,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曰:“夫劳倦之人,表里多虚,气血衰弱,腠理疏泄,风邪易侵……随其所感,而众痹生焉。”汉张机《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治》曰:“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曰……重因疲劳汗出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劳力过度,主要伤及营卫气血,就腑脏而论,以脾、肺、肝为主。临床上,痹病常有劳力过度或慢性损伤第二卷372史;农村劳力之人,农忙过后其患病率高。因此,劳累过度是痹病的重要病因之一。劳神过度:指思考过度,劳伤心脾而言,实际属“七情”可致痹病的一个方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曰:“脾在志为思”、“心主血藏神。”思虑过度则耗伤心血,损及脾气,使人正气虚弱。《素问·五脏生成篇》曰:“心痹,思虑而心虚,故邪从之。”东汉华佗《中藏经·五痹》曰:“气痹者,愁忧思喜怒过多……久而不消则伤肺,肺伤则生气渐衰,则邪气愈脏……注于下,则腰脚重而不能行。”另外,思虑过度,气机郁

复感寒湿,腰背重痛,两足无力,人以为此肾痹也。而肾痹之成多非尽由于风寒湿也。夫肾虽寒脏而其中自有火,有火则水不寒而风寒湿无从而入。无奈人过于作强,将先天之水日日奔泄,水去而火亦随流而去,使生气之原竟成藏冰之窟,火不能敌寒而寒邪侵之矣。寒气直入于肾宫,以邪招邪,而风湿又相因而至,则痹证生矣。”因房劳过度引起痹病,临床腰膝痹痛中较为多见,所以房劳为痹病的又一发病原因。房劳,男女皆可得之,其以损伤肾气为主,另外,老年之人易患痹病,也与少壮房劳有关。如明代孙文胤《丹台玉案》曰:“衰老之人,无房劳而腰骨痛者,亦因少壮之时,自恃雄健,斫伤真元,遗病于暮年也。”安逸过度,也称“过逸”,是指过度安闲,不劳动、不运动而言。因为“生命在于运动”,若长期不劳动,不锻炼,易使气血运行迟缓,脾胃功能减弱,如出现呼吸气短,言语无力,纳呆食少,倦怠乏力等症状。此即《素问·宣明五气篇》所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不事劳动则筋骨脆弱,以致肝肾虚弱,阳气虚,血行不畅,重因疲劳则汗出,体气愈疲。此时加被微风,遂得而干之,则风寒外束,风与血相搏,阳气痹阻,血行不畅。

过逸,除引起正虚而致痹病外,还易引起痰浊瘀血内生,阻滞脉络而发痹病。

(3)病后、产后:指痹病之前患其他大病、久病,或妇女产后,导致正虚,成为痹病的发病原因而言。

病后,无论患何疾病,其本身即是机体内外环境平衡失调的反映,病瘥之后,多具有以下基本特点:一为阴阳未和,二为正气亏虚,三为正虚邪恋。三者均使机体防御、抗病、调节能力下降,而易感邪致痹。如金元朱丹溪《格致余论·痛风论》曰:“大率因血受热自己沸腾。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湿地,或扇取凉,或卧当风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汗浊凝涩,所以作痛。”痹病还可由它病直接转化而成。如清初李用粹《证治汇补·痛风》曰:“有痢久两腿痿软疼痛,或膝肿如鼓槌,此亡阴也……切不可兼风药,反燥其血,若足膝枯细而肿大者,名鹤膝风症。”病后所致正虚,可有营卫气血、阴阳等不同,其为痹病的发病条件之一,但并非所有病后均发痹病。

产后,妇女以血为本。《灵枢·五音五味》曰:“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这里“数脱血”,除经、孕、乳外,而产后脱血更为突出。然气血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资生,血脱而气往往随之也脱,以致气血双虚,易感邪罹痹。清傅山《傅青主女科》曰:“产后百节开张,血脉流散,气弱则经络间血多阻滞,累日不散则筋牵脉引,骨节不利,故腰背不能转侧,手足不能动履。”宋陈自明《妇人良方》曰:“妇人鹤膝风症,因胎产经行失调,或郁怒亏损肝脾,而为外邪所伤。”古代医籍,多称之“产后身痛”。产后主要表现为气血亏虚。临床上所见产后防护不慎,引发痹病者甚多。

第二卷373除以上原因外,正虚还可由饮食失调,外伤等引起,而成为痹病的发病因素。以上诸多因素又往往相互影响,一虚俱虚,不可截然分开。

2 邪侵:指外感六淫之邪侵及人体,是痹病发生的重要外因。《素问·痹论》曰:“痹之安生?岐伯对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又曰:“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后世医家多循此说。如宋严用和《济生方·五痹》曰:“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而成痹也。”明李 《医学入门·痛风》曰:“痛多痰火,肿多

(1)季节气候异常:指季节气候发生异常变化,如“六气”发生太过或不及,或非其时而有其气(春天当温反寒,冬天当寒反热),或气候变化过于急骤(暴寒暴暖),超过一定的限度,超越了人体的适应和调节能力,此时“六气”即成了“六淫”而致痹。《素问·本病论》曰:“天埃黄气,地布湿蒸,民病四肢不举,昏眩肢节痛,腹满填臆”,“少阴不迁正,即冷气不退,春冷后寒,暄暖不时,民病寒热,四肢烦痛,腰脊强直。”金元张子和《儒门事亲·指风痹痿厥近世差玄说》曰:“此疾之作,多在四时阴雨之时,及三月九月,太阴寒水用事之月,故草枯水寒如甚,或濒水之地,劳力之人,辛苦失度,触冒风雨,宿处津湿,痹从外入。”从临床上看,痹病患者,往往遇寒冷、潮湿的气候而发病,且往往因气候变化而加重或缓解,均说明四季气候变化异常是痹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2)居处环境欠佳:主要是指居住在高寒、潮湿地区,或长期在高温、水中、潮湿、寒冷野外等环境中生活工作。这是形成外邪侵袭,发生痹病的又一因素。如明代朱棣《普济方·诸痹方》曰:“此病盖因久坐湿地,及曾经冷处睡卧而得。”通过对3753例痹病患者的病因学调查,因居处环境欠佳而得者占63 5%。

(3)起居调摄不慎:指日常生活不注意防护。如睡眠时不着被褥,夜间单衣外出,病后和劳后居处檐下,电扇下受风,汗出入水中,冒雨涉水等。《素问·五脏生成篇)曰:“卧出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金元张子和《儒门事亲·指风痹痿厥近世差玄说》曰:“劳力之人,辛苦失度,触风冒雨,宿处津湿,痹从外入。”明戴原礼《证治要诀·中风》曰:“若因浴出未解裙衫者,身上未干,忽尔熟睡,邪及肾经,外肾肿痛,腰背弯曲。”临床因此发为痹病者甚多。

六淫之邪以风、寒、湿三邪最易致痹,且往往杂合为患,其中尤以寒邪重要。“温度速降因素”是寒邪致痹的本质。

3 瘀血痰浊:瘀血痰浊是人体受某种致病因素作用后,在疾病过程中所形成的病理产物。

这些病理产物能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人体,引起新的病证。此在痹病的发病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虽前人对瘀血痰浊致痹有所涉及,如清王清任《医林改错》有“瘀血致痹说”,喻昌《医门法律·中风》曰:“风寒湿三痹之邪,每借人胸中之痰为相援。”但论述不深刻,强调也不够,附和者不多,没有提高到应有的高度。导致瘀血痰浊的直接原因主要为七情郁结、外伤、饮食所伤等。

(1)七情致瘀:以怒思为多。怒则气逆,思则气结,两者均致气机运行失和,郁滞不通。明龚廷贤《寿世保元》曰:“盖气者,血之帅也,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瘀血既成,阻滞脉络,而发痹病。

(2)跌仆外伤:跌仆外伤形成瘀血,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跌仆闪挫流源》对此论述较为第二卷374确切。其曰:“忽然闪挫,必气为震,因所壅而凝集一处,气凝则血亦凝矣”。娄氏明确指出:“瘀血致病的病机,即因闪挫暴力,引起局部经络组织损伤,血行不畅或血溢脉外,留滞局部,而致局部筋脉失养,抗御外邪能力下降,风寒湿邪乘虚而入,加重

度等形成。脏腑学说认为,脾主运化,胃主受纳。由于暴饮暴食,如《素问·痹论》曰“饮食自倍,肠胃乃伤”;恣食生冷、肥甘、伤阳助湿;饮酒过度则湿热内生。脾胃损伤,湿邪困阻,水湿停聚,化为痰浊。痰浊阻滞经脉,发为痹病。如华佗《中藏经·五痹》曾曰:“血痹者,饮酒过多”,“肉痹者,饮食不节,膏粱肥美之所为也。”尽管痹病的病因可归纳为正虚、邪侵、瘀血(痰浊)三大因素,但其三者又有诸多具体原因所致,而这些具体原因则直接或间接地作为痹病的病因。所以说,痹病的病因具体言之又相当复杂,其包括禀赋不足、久病大病之后、产后、劳逸过度、气候异常、居处环境欠佳、起居不慎、七情、饮食、跌仆外伤等诸多因素,而综之又不外虚、邪、瘀三者。

娄氏提出痹病的虚邪瘀病因说,言简意赅,较全面、准确地概括了痹病的病因,使人们对痹病病因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其贯穿于娄氏痹病临床的全过程,对阐释痹病病理,指导痹病预防和治疗,有拨云除障,提纲挈领之功能。

二、虚邪瘀病理说虚邪瘀作为痹病的致病因素相互作用于机体后,其孰轻孰重、先后缓急等不同,可引起机体发生不同的病理改变,而表现出不同的痹病证候。以此解释痹病发生、发展、传化的机理,形成了娄氏的虚邪瘀病理说。其具体内容如下:(一)发病机理1 正虚是痹病发病的内在因素:在痹病的发病机理中,一般说正气亏虚是发病的内因,起决定性作用。当正气亏虚之时,外来风寒湿热之邪才可乘虚侵袭肢体,使经络气血闭阻不通,而发痹病。对此前贤论述较多,如宋严用和《济生方·痹》曰:“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正虚在痹病的发病机理中主要表现为四种情况。

(1)营卫不和:《素问·痹论》曰:“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 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逆其气”即指破坏了其正常的运行规律和功能,也即营卫不和。营卫不和,必致腠理疏松,藩篱不固。如清林佩琴《类证治裁·痹症》曰:“诸病……良由营卫先虚,腠理不密,风寒湿乘虚内袭,正气为邪所阻,不能宣行,因而留滞,气血凝滞,久而成痹。”(2)气血亏虚:汉张机《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曰:“少阴浮而弱,弱则血不足,浮则为风,风血相搏,即疼痛如掣。”气血为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气血亏虚,机体失于濡养,则抗邪、防御、适应能力低下,外邪乘虚侵及,而发痹病。当然,就痹病言,气血亏虚所发痹病,是通过营卫衰弱反映出来的。

第二卷375(3)脏腑衰弱:主要责之肝、脾、肾三脏功能衰弱。因肝主藏血,主筋;肾藏精,主骨;脾为气血生化之源,主肌肉四肢。若肝、脾、肾虚损,则肌肉筋骨失荣,而风寒湿热之邪乘虚入侵,闭阻经络气血,痹病则生。临床上虽某一脏腑虚弱可致痹病,但较多的是脏腑之间相互影响,共虚为痹。脏腑虚弱发痹的机理,乃气血营卫之功能虚弱,防御外邪能力低下,外邪乘虚入侵而致。

根据“至虚之处,便为受邪之处”的理论,其发病往往直接深入其所主的筋骨肌肉,或直接犯及脏腑,引起筋痹、骨痹、肌痹,或肝痹、肾痹、脾痹等。

(4)阴阳失调:为脏腑、气血、营卫等相互失调的概括。其作为痹病的发病机理之一,常

热于内也……,脏腑经络先有蓄热,而复遇风寒气客之,热为寒郁,气不得通,久之寒亦化热,则癖痹热而闷也。”其它,阴盛多与外界寒湿之邪相召而发痹病;阳虚必见卫阳虚弱而感外邪;阴虚则阳亢,得痹易化热伤津而成虚热痹。

2 邪侵是痹病发病的重要条件:正邪是相对的,在强调正虚的同时,也不能否认在一定条件下,邪气致痹的重要性,有时甚至起主导作用。临证可见身体强壮之人,长期工作在高寒地区,则易得痹病。

3 “不通”是痹病发病的病理关键:“不通”是指经络气血运行不利,甚则闭塞不通。痹病始作主要为外邪侵袭所致:“风为六淫之首,风袭肌表,扰乱经气,经气盛满,则壅而不通”;寒为阴邪,《灵枢·经脉》曰:“寒气入经而稽迟,涩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湿为水气所化,其性粘滞,易阻遏气机,致经脉气血不通;火(热)为阳邪,充斥经络,伤津灼阴而脉络不通。临证又往往诸邪“合而为痹”,所以痹病初起,以邪气充斥闭阻经络,“不通”为病理关键。

(二)发展机理在痹病的发展过程中,其病理为“虚邪瘀”相互搏结,“不通”、“不荣”并见。主要有四种情况。

1 邪随虚转,证分寒热:风寒湿热之邪侵袭人体后,其寒热的转化,一般和体质的阴阳盛衰有关。如《素问·痹论》曰:“痹……或寒、或热、或燥、或湿,其故何也?……其寒者,阳气少,阴气多,与病相益故寒也;其热者,阳气多,阴气少,病气胜,阳遭阴,故为痹热。”因此娄氏临证常将痹病分为偏寒、偏热证。

2 邪致瘀痰,相互搏击,“不通”尤甚:痹病既得,风寒湿热之邪充斥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日久瘀血痰浊内生,瘀痰为有形之邪,瘀痰又滞经络,壅遏经气,与邪相搏,致经络气血“不通”尤甚,临床见痹病病情渐趋严重,疼痛、肿胀、重着加剧,甚则骨节屈伸不利,畸形。

3 邪正交争,因邪致虚,“不通”“不荣”并见:一般说既病之后,正气尚能与邪抗争。邪正抗争,可加重正气损伤。如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汗出而耗气伤津;寒为阴邪,易伤阳气;湿易伤脾,致气血乏源,阳气难展;热耗气伤津动血;瘀痰内阻,易局部失养,出现虚实夹杂证候。实则“脉满”而“不通”,虚则失养而“不荣”,故言“不通”、“不荣”互见。临证常见久痹不愈者,除肢体疼痛、肿胀、屈伸不利等症状外,往往兼见倦乏无力,肌肤干燥,形体消瘦,面色萎黄,甚则肌痿等。治疗必须攻补兼施,通荣相益。

4 虚致瘀痰,相互为患,交结难解:痹病或因虚所致,或因痹久正虚,阳虚为必然,阳气亏虚则经脉失于温煦、鼓动,邪不得行,津不得布,津血停滞,为瘀为痰;阴血虚则虚热灼津,经脉第二卷376失濡,血粘不流,为瘀为痰。如清林佩琴《类证治裁·痹症》也曰痹久“必有湿痰败血,瘀滞经络”。同样,瘀痰又可进一步导致正虚。

在痹病的发展过程中,正因为虚、邪、瘀互致,“不通”、“不荣”并见,形成恶性循环,使痹病病理错综复杂。此时治疗上打不破这种恶性循环,痹病势必向纵深发展,缠绵难愈,变证丛生。

仍与虚邪瘀有关。病理也不外“不通”、“不荣”。

1 传变机理:痹病临床以肢体疼痛等症状为主,但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也必然通过机体的连络结构,及生命活动性物质的改变而影响整个机体。在痹病的发展过程中,往往出现以经络气血为枢机的病理传变,具体途径有三条:一为五体间传变。痹久正虚,而由皮肤影响肌肉及血脉筋骨等。如皮痹不已而成肉痹,肉痹不已而成脉痹,脉痹不已而成筋痹,筋痹不已而成骨痹。二为表里相传。如《素问·痹论》曰:“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肌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三为脏腑间转变。如《素问·玉机真藏论》曰:“肺痹,发咳上气。弗治,肺即转而行之肝,名曰肝痹。”以上传变,为痹病向纵深发展,病多沉重,治疗也难。其中,五体痹转变及脏者,形成五脏痹。其由五体痹不已,而五脏精气逆乱复“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气”而成。六腑痹病是在饮食不节,起居失宜,胃肠被伤的基础上,风寒湿邪乘虚从各腑之俞穴侵入体内,成腑痹。临床上,肢体痹也可始终累及于肢体部位而不传变,也可外邪直中,引起脏腑痹。

2 演化机理:痹病,尤其顽痹后期,外邪已处于相对次要地位,病理已演化为以正虚或虚实夹杂,“不荣”或“不通”、“不荣”互见为主。

“不荣”为主者,因于久痹,精气血津液亏损,皮肉脉筋骨及脏腑组织失于温润荣养(也存在瘀痰闭阻,新血不生之“不荣”)。就脏而言,以脾、肝、肾亏损最为典型。临床可见痹病数年不愈,对气候、环境变化反应敏感,肌肉关节酸疼无力,时轻时重,动则加剧,或见筋惕肉 ,肢体麻木,肌肉萎缩,面色白无华,心悸,气短,自汗,食少便溏,或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关节屈伸不利,甚则痿废。

“不通”、“不荣”并重,即本虚标实之证。这里“不通”乃顽痰死血及病邪胶结,深入筋骨,阻塞经络而成。同时,正虚无以温养濡润经络,也致“不通”。“不荣”主要因正气大亏,组织失荣。

此两者远比发病、发展机理中的“不通”、“不荣”为重。临证多见于顽痹、骨痹、肾痹、鹤膝风等,以骨节肿大变形,身体羸弱为特征。

三、痹病主症辨析痹病患者,由于其感邪性质、正气强弱、瘀(痰)之程度等不同,临床表现也不尽相同。娄氏依据多年的临床实践认为:疼痛、重着、麻木、屈伸不利、关节肿胀变形、皮肤顽厚为痹病的主要症状。不同的病人之间,其临床表现是千差万别的。上述主症并不是一概地都表现在所有病人身上,而且各个症状在不同的病人身上表现的程度,先后顺序也不同。这些千差万别的表第二卷377现,是由不同的病因病理所决定的,这正是每个痹病病人个性特征的表现。不同表现的痹病病人,其治疗用药极不一致。娄氏在分析痹病病人的主症,探讨其与治疗的关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有效地指导着痹病临床。

(一)疼痛疼痛为痹病最常见的症状,可缘于多种原因。其病理关键不外乎“不通”、“不荣”两者。

湿性粘滞趋下,湿滞经脉,经气流行不通而肢体重着酸痛,下肢明显;暑热急迫,熏灼经脉,鼓迫气血,经气壅塞不通而热痛。就瘀痰者:瘀为血凝,痰为湿聚,瘀痰阻络,则见刺痛或沉重肿痛。“不通则痛”多属实证,痛多拒按,以胀痛、掣痛、刺痛为主。因外邪者,多见于痹病初期;因瘀(痰)者,多见于痹病中后期。

“不荣”即机体组织失于温润荣养。“不荣则痛”《素问》有涉及,曰:“阴气竭,阳气入末,故卒然而痛”。“不荣”所致的疼痛,可因气血、阴阳、机体组织之不同,表现出不同的临床兼症。

但总以隐痛、钝痛、酸痛、痛处喜按为主。多为痹病的中后期,治疗当以荣润为主。

由于在痹病的病理变化中“不通”与“不荣”往往夹杂出现,相互为用,临证遇疼痛者,必须辨清孰之为主。“不通”为主者,当行宣通大法。“不荣”为主者,当行扶正养荣,或通荣兼施。

(二)重着重着,指患者自觉肢体沉重,酸困不适,若负重物,为痹病常见症状,古有“体重”、“重坠如负千金”等。

导致肢体“重着”的病因病理主要为湿胜、肾虚两种情况。湿胜:《张氏医通》曰:“身重多属于湿。”湿有内、外之分。外湿由涉水淋雨或感受雾露之气,居处潮湿,湿侵肌肤而得;内湿由脾运失常,津液失布,留滞局部而得。湿为阴邪,其性重着粘腻,痹阻肢体经络,则肢体“重着”。

肾虚:《素问》曰:“痹在于骨则重。”骨为机体的支架和运动的基础。肾主藏精、生髓,骨赖髓养。

肾精亏虚,骨失髓养,支撑无力,而患者肢体沉重。临床属湿胜者,有头重如裹、发热恶寒、身痛等表证;或有纳呆、倦怠乏力等脾虚证。属肾虚者,以腰膝重困为主,见头晕、耳鸣、腰膝酸软无力等。当然,湿胜、肾虚也可相互为患,引发“肾着”等证。

对痹病患者以重着症状明显者,应细辨其因,随证治之。

(三)麻木麻木在痹病中较多出现,但常常兼有疼痛,是其有别于它病的关键。麻:是感觉异常,即“非痒非痛,肌肉之内,如千万小虫乱行,或遍身淫淫如虫行有声之状,按之不止,搔之甚,有如麻之状”。木:是肌肤感觉若失,“木不痒不痛,自己肌肉如他人肌肉,按之不知,掐之不觉,有如木之厚”。《医学入门》曰:“盖麻犹之痹,虽不知痛痒,尚觉气微流行……木则唯不知痛痒,气亦不觉流动也。”痹病出现麻木的病因病理:①气虚失运。气虚则行血无力,外卫不固,易招外邪,邪扰正第二卷378虚,经脉肌肉失养而成。正如《兰室秘藏》曰:“如绳缚之久,释之觉麻木而不敢动,良久则自已,以此验之……乃气不行。”②血虚不荣。血虚则经脉空虚,皮毛肌肉失养。如《医学原理》曰:“有因血虚无以荣养筋肉,以致经隧涩而作麻木者。”③风湿痹阻。风湿之邪客于肌表经络,气血受阻,肌肤失养而成麻木。如《宣明论方》曰:“痹乃风寒湿三气相合……或走注四肢,皮肤不仁。”④瘀(痰)痹阻。瘀(痰)留于经隧、关节、肌肉,阻遏气血,不通而或麻或木。如《张氏医通》言:“麻则

对痹病患者出现麻木或以麻木为主要临床表现者,应先辨明是气虚失运,或血虚不荣,或风湿痹阻,瘀(痰)阻滞所致。不同病因病理机制引起的麻木,其临床治则,方药选用不同。

(四)屈伸不利屈伸不利是肢体屈伸不灵活,活动受限而言,最常见于筋痹。《内经》称之为“拘急”、“筋挛”等。其与强直、抽搐、振颤不同。强直为肌肉坚硬、伸直不能屈曲或屈曲不能伸直;抽搐为四肢伸缩相引;振颤为四肢振颤抖动。

正常的屈伸运动是筋、骨(包括关节)、肌肉协调作用的结果。肝血充盈、筋荣和缓,则屈伸自如;肾精充沛,骨髓坚满则运动灵活,反之则病。一般说筋痹多屈而不伸,出现“筋缩”、“拘挛”等。屈是一种本能的保护动作,以减轻疼痛。如坐骨神经痛(筋痹)有特殊的减疼姿势,从仰卧体位起坐时,病侧的膝关节弯曲。骨与关节病时多屈而不伸,如急性风湿性关节炎或慢性关节炎急性发作的关节肿胀、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关节畸形等均可出现屈不得伸,步履艰难的表现。

痹病中出现肢体屈伸不利的病因病机,多为正气不足,外邪侵及于筋。《诸病源候论》曰:“此由体虚腠理开,风邪在于筋故也。春遇痹为筋痹,则筋屈;邪客关机,则使筋挛;邪客于足太阳之络,令人肩拘急也,肝统主诸筋,王在春,其经络虚,遇风邪则伤于筋,使四肢拘挛,不得屈伸”。治疗痹病中出现的肢体屈伸不利,应在辨清证情机理的基础上,分别用祛邪通络疏筋或养血柔筋之法。

(五)关节肿胀变形关节肿胀、变形也为痹病的常见表现,尤多见于历节病。《金匮要略》称:“诸肢节疼痛,身体 羸脚肿如脱。”现代王和鸣《中国骨伤科学》把以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表现的痹病称为“关节痹病”。

关节是骨关节面及其关节软骨、关节囊及关节腔三部分组成,人体依靠关节的滑动运动、角度运动等以完成各种动作。《灵枢》曰:“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也。是故血和则经脉流利,营复阴阳,筋骨劲强,关节清利矣。”现代医学认为,关节囊的滑膜分泌滑液,滑液为关节提供了液体环境,可增加润滑,减少摩擦。此相当于中医所讲的“液”的范畴。

《灵枢》说“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骨属屈伸,泄泽补益脑髓”。当外邪侵袭关节,阻滞经脉气血,生理之液壅聚而变为痰瘀;或脾湿生痰,痰瘀下流关节,使关节肿胀粗大,或红肿热疼,或漫肿肤色不变。若痰浊瘀血久积不去则出现关节僵直变形。恶血不去新血不生,营养不及肌肉,久之肌肉萎缩,形成“鹤膝”。如类风湿性关节炎晚期出现关节僵硬、肿大、变形,原因即在于此。治疗关节肿胀变形者,可根据具体证候,用利水消肿、破瘀化痰之法。

第二卷379(六)皮肤顽厚变色指局部或全身皮肤麻木增厚或变色的表现,常见于皮痹。

皮肤顽厚变色与关节肿胀、变形的机理有某些相似,也为津液气血异常变化的结果。津是水液中清淡稀薄的部分,属阳,随三焦而运行,由卫气布全身,滋润和充养脏腑经脉、肌肉、皮肤等组织。生理之津常随阳气外达于皮肤,并将体内的浊物通过汗的形式排出体外。《灵枢》曰:“腠理发泄,汗出津津,是谓津。”外邪侵袭皮肤,腠理闭塞,津聚于皮肤,不能外

临床上虽然在不同的患者、不同的阶段可表现为某种症状为主,但痹病的诸多症状往往相兼出现,这些症状又可因相同的病因所致,所以临证时,除认真的辨析其产生的病因病理外,尚需结合兼症及舌脉进行综合归纳、分析,才能辨证准确,选择出最佳的治疗方法。

临证特色

一、痹病辨病特色痹病所括范围相当广泛,就肢体痹而言,仍包含很多具体痹病。临证怎样辨识这些具体痹病,并对其进行分类,前贤认识很不一致。有以病因者(如风痹、湿痹、热痹、寒痹),又有以证候(如虚痹、实痹)、病程(如暴痹、久痹)、症状特征(如痛痹、行痹、历节风)、痹着部位(如颈痹、腰痹、筋痹、骨痹)者。因此使痹病称谓繁乱,相互重叠,甚则脱离临床,人为地给诊断带来困难。

娄氏主张“紧绕痹着部位”对痹病进行辨病分类,主要体现在:(一)紧绕体表上下部位体表上下部位,即常说的颈、肩、腰、腿等部位。娄氏认为,既然痹病是以肢体为主的病证,临床辨病时就要首先辨清痹病所着的体表上下部位,并以此作为分类和命名的依据。对此,清代董西园《医级·杂病》中也有同感,“痹之为病,随所着而命名”。娄氏临证常把痹病着于周身多部位者称之“周身痹”,着于颈项者称之“颈项痹”,着于腰部者称之“腰痹”等。如在《娄多峰论治痹病精华》一书中,将痹病分为:颈项痹、肩痹、上肢痹(包括肘痹、腕痹)、腰痹(包括腰背痹、腰骶痹、腰腿痹)、下肢痹(包括髋痹、膝痹、足痹)。指出不同体表部位的痹病,有其不同的病因病机及证治规律。如颈项痹、肩痹、上肢痹,病位在上,临证以风邪侵袭为主,又往往兼痰瘀,治疗时注意祛风活痰(化痰);腰痹病位在中,多由寒湿、瘀血或肾虚引起,治疗注意益肾健脾,散寒祛湿、活瘀;下肢痹,病位在下,湿邪尤甚,治疗注意祛湿。在此基础上,娄氏总结出一套治疗不同部位痹病的有效方剂。如肩凝汤治肩痹,腰痹汤治腰痹,萆 归膝汤治膝痹等。

第二卷380(二)紧绕脏腑组织部位紧绕脏腑组织部位辨病,痹病则分为五体痹、脏腑痹,对此《内经》已有所述。

五体痹即风寒湿邪闭阻于皮或肌、脉、筋、骨等五体不同组织部位,而导致的皮痹、肌痹、脉痹、筋痹、骨痹的总称。由于其病变组织部位不同,因此五体痹各有其典型的病证特征和治疗规律。娄氏临证在辨清体表上下部位的同时,并重视辨识五体部位,使两者有机结合,相互补充。如在辨清属全身痹病或某一部位痹病时。又要辨清是皮痹或是肌痹、脉痹、筋痹、骨痹。

如此所得出的痹病诊断则确切、具体。

脏腑痹,即肺痹、脾痹、心痹、肝痹、肾痹、胞痹等的统称。多为五体痹日久,复感外邪,内舍与其合的重证。

(三)紧绕经络循行部位即根据痹病所着经络体表循行的不同部位,辨识属何经痹病。除用于疾病诊断外,对以后的辨证分型、针灸施治及依经用药、依经用外治法等,均有帮助。如

后期强调益肾养肝壮督,常选用入督脉的桑寄生、狗脊、杜仲、熟地、首乌等药物。在运用针灸、膏药、推拿、理疗等治法时,也多循督脉而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紧绕痹着部位辨病,方法简明实用,便于操作,并有利于以后的辨证施治。对了解痹病的轻重及以后也有一定意义。现代医学对风湿病的分类也与之相似,如将风湿病分为颈椎病、关节炎、皮肌炎、静脉炎、腰肌劳损等。采用如此辨病手段,有利于中西医病名的接轨。

娄氏并不反对采用病因及其它辨病手段对痹病进行分类、命名,如分为风痹(行痹)、寒痹(痛痹)、湿痹(着痹)、热痹、虚痹、实痹等。只是认为它们用于指导辨证,作为证候名较妥。另外,借助现代医学诊断手段,如X线、实验室检查等,对痹病的辨病、辨证也是可取的。

二、痹病辨证特色准确的辨证是正确施治的前提和依据。把握哪些关键,才能迅速、准确地辨得痹病所属证候,由于医者临床体会,认识角度不同,具体操作也各有千秋。娄氏的辨证特色为:(一)把握证候特征每一证候,都有其典型的证候特征(即典型症状),娄氏临床辨证时,首先把握这些特征,如:1 邪实候:行痹者,则疼痛而酸,且痛无定处,四肢游走,上下左右无所留止,常伴恶风发热,舌苔薄白或腻,脉多缓或弦;痛痹者,则血涩不能流,疼痛似掣,状如虎咬,痛有定处,疼处发凉,得温稍适,遇冷尤甚,昼静夜剧,舌苔白,脉弦紧;着痹者,则痛疼重着,痛有定处,肌肤麻木不仁,甚则关节肿胀,苔多白润腻;热痹则疼痛灼热兼有红肿,得冷则舒,关节周围或延及小腿部可见红斑、结节,或发热汗出,烦闷不安,口干渴,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

第二卷3812 正虚候:阴虚者,肢体疼痛而局部常有热感,春夏重,秋冬轻,且形体消瘦,口干咽燥,五心燥热,甚则盗汗,舌质红绛瘦小,脉多细数,女子月经提前,量少色鲜红;气虚者,肢体疼痛,疲软,乏力,少气懒言,面色不华,时时自汗,舌质多淡,脉弱无力;血虚者,肢体疼痛伴有肌肉麻木不仁,面色萎黄,头晕目眩,心悸怔忡,夜间多梦,舌质暗淡,脉多细弱;阳虚者,肢体疼痛发凉,昼轻夜甚,时时畏寒,四肢欠温,口淡不渴,小便清长,甚则阳痿,舌质淡嫩,脉沉迟;肝肾虚者,肢体疼痛多在腰以下部位,屈伸不利,且腰膝酸软无力,或两目昏花,或头晕耳鸣,舌多淡红苔薄,脉弦细。

3 瘀血(痰)候:痰痹者,疼痛部位多局限,麻木重着肿胀为主,可有纳少,腹胀,呕恶,舌苔腻,脉滑;瘀痹者,多呈刺痛,轻者活动后痛减,或面色黎黑,甚则唇甲青紫,舌暗或有瘀斑,脉弦涩。另外,凡痹病日久不渝,用常法止痛效不明显者,都应考虑内有痰瘀。其中关节肿痛多为痰瘀交阻,关节肿大多为有形之痰瘀滞留其间。湿未成痰者多漫肿,按之柔软,疼痛一般并不剧烈;痰瘀互结则按之稍硬,肢体麻木或痛剧。

(二)联系新病久病辨证时联系其新病久病实际,综合分析,是娄氏辨别痹病属虚实、表里证候的依据之一。

痹病新起,多风寒湿热之邪侵袭人体,阻闭经络气血,以“不通”为主,故多属实证。表现为肢体等部位疼痛、沉重、麻木、屈伸不利或肿胀,较少见虚象。根据邪气之偏胜,机体反应状态之差异,可见风气偏胜,寒气偏胜,湿气偏胜及湿热偏胜等。痹病日久者,因其反复发

瘀互结,胶着皮肉筋骨,而“不通”、“不荣”俱现。症见关节肿大变形或肌肤顽厚不仁等正虚邪实证。

新病多实,久病多虚,此只指一般情况而言。娄氏指出,临床上也可由于它病之后、产后、禀赋不足等而感受外邪致痹,初期即现虚证,或本虚标实证。还可以见久病缠绵,但寒湿久羁,湿热留驻,痰瘀胶结,虚实夹杂,以邪实为主者。因此,虚证实证的辨别,除联系新病久病外,还必须参考其他情况。

(三)结合轻重缓急一般说,病轻者正虚相对不甚,邪多在肌表皮毛,往往时作时止,病位不定,呈游走性痛,娄氏称之风邪偏盛,多半为风寒湿证或风湿热证;病重者,邪气极甚,或正气大亏,痰瘀凝结,邪着筋骨,内合脏腑,往往疼痛剧烈,或筋缩骨枯,形衰肉消,痛处固定,关节畸形等,称之邪实;或正虚太甚,多半为肝肾亏虚证、瘀痰凝结证、脏气衰损证。病缓者,病情相对稳定,证候转化较慢,此时多属虚实夹杂证候,或寒湿证候,脾肾阳虚证候;病急者,病情紧迫,痛剧难忍,迅速内陷脏腑,多为热毒之证(伴高热,关节或肌肉红肿灼热,肌肤红斑等),或正气极衰的亡阳脱阴证候。

(四)考虑患者体质娄氏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总结出不同体质的痹病患者易见的证候。正常质者所见证候多视病邪而定,风胜者为风痹证,寒胜者为寒痹证,湿胜者为湿痹证;晦涩质者所见多瘀血证;腻滞质者所见多湿滞证;燥红质者所见多热证;迟冷质者所见多阳虚证;倦质者所见多气虚第二卷382证、脾虚证,或气血亏虚证。

综之,娄氏论治痹病,把握证候特征为之关键。

三、痹病施治特色治疗痹病,在辨证施治原则指导下,娄氏处方用药有以下特色:(一)扶正祛邪1 扶正:扶正即是运用补益正气的药物或其他方法,以扶助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达到祛除病邪,恢复健康之目的。凡治疗正虚为主的痹证,如痹病中常见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肝肾虚损、脾胃虚弱等证候,则相应地运用补气、养血、滋阴、温阳、补益肝肾、健脾益胃等法为主治疗。其中较常用的补益方剂为补中益气汤、黄芪桂枝五物汤、四物汤、六味地黄汤、左归丸、龟鹿补肾丸等,临床多获良效。

2 祛邪:祛邪即运用宣散攻逐邪气的药物或其他疗法,以祛除病邪,从而达到邪去正安的目的。祛邪法则适应于人体邪盛为主,正气相对不虚的痹病。根据邪气的不同,邪气所聚部位的不同,娄氏喜选用相应的治法。如风胜,以祛风为主;寒胜,散寒为主;湿胜,以祛湿为主;热痹,以清热为主;瘀浊者,化痰涤痰为主;瘀血者,活血破瘀为主等。其最常用的祛邪方剂为羌活胜湿汤、乌头汤、白虎加桂枝汤、导痰汤、化瘀通痹汤等。

运用扶正、祛邪法则时,往往根据邪正的盛衰消长情况,分清主次、先后,分别采取以扶正为主兼祛邪,或以祛邪为主兼扶正,或先扶正后祛邪,或先祛邪后扶正,或扶正祛邪同用等法。

如热痹,实热内盛,伤及阴液,出现烦渴,舌红少苔,对此纯用养阴清热之法,不能解决问题,则以清热达邪为主,兼以养阴。如用白虎加桂枝汤加生地、玉竹等治之。如痹病日久,

临床上痹病往往反复发作。一般在发作期,以祛邪为主,静止期以扶正为主。扶正时不可峻补,祛邪时不可过缓。正如清喻昌《医门法律·辨证大法论》曰:“虚证如家贫室内空虚,铢铢累积,非旦夕间事,故无速法。实证如寇盗在家,开门急逐,贼去则安,故无缓法。”强调祛邪不伤正,扶正勿恋邪。

(二)宣通运用宣通,即宣散邪气,疏通经络。痹病最基本的病机是经络气血闭塞“不通”,在宣通法则指导下,运用相应药物和方法,使邪气散除,经络通畅,营卫复常,痹病方能痊愈。娄氏注意根据痹病“不通”的具体病因,选用不同的宣通法则。如邪实而闭阻不通:风胜者用辛散祛风发汗法;寒胜者用辛温散寒温通法;湿胜者用除湿通利法;热胜者用清热通络法;痰瘀者用化痰活血通络法等。如正虚失荣而不通:气虚者用益气通络法;血虚者用养血通络法;阴虚者用滋阴柔筋通络法;阳虚者用温阳通络法。娄氏反对不问虚实,盲目宣通。此符合张景岳《景岳全书》所言:“是以治痹之法,最宜峻补真阴,使血气流行,则寒邪随去。若过用风湿痰滞之药,而再伤阳气,必反增其病矣。”在运用“宣通”法则时,其还区别病邪痹阻的深浅部位,病程的久暂,正邪的胜衰关系等情第二卷383况,具体对待。如病初,邪痹肌表经络,病位浅,聚而不凝者,主要用草木藤类药物祛邪宣通,如防风、羌活、桂枝、青风藤、忍冬藤、桑枝等;病久,邪痹深入筋骨,病位深,邪与瘀痰胶结者,主要用虫类及坚果类药物,如蜂房、全虫、蜈蚣、水蛭、马钱子等。但娄氏时常告诫,这些药物多克伐正气,不可过用、久用。在运用“宣通”治疗法则时,又注意佐以理气药(如香附、香橼),或活血药(如当归、丹参、鸡血藤)、辛温药(如桂枝、乌头),效果尤佳。

(三)依部用药娄氏临证强调依部用药,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 循经用药:多循清张璐《张氏医通》之说。如张氏曰:“臂病者,有六道经络,各加引经药乃验,……臂 之前廉痛者属阳明,升麻、白芷、干姜为引药;后廉属少阳,羌活、藁本;外廉属太阳,柴胡、连翘;内廉属厥阴,柴胡、当归;内前廉属太阴,升麻、白芷、葱白;内后廉属少阴,细辛、当归。”又曰:“腿痛亦属六经,前廉为阳明,白芷、升麻、干葛为引药;后廉太阳,羌活、防风;外廉厥阴,青皮、吴茱萸;内前廉太阴,苍术、白芍;内后廉少阴,独活、泽泻。”2 循病位上下用药:痹着项背者用葛根、桂枝、羌活;痹着上肢者用桂枝、姜黄、威灵仙、蒺藜、忍冬藤、桑枝;痹着腰背者用桑寄生、狗脊、独活、熟地、杜仲;痹着两胁者用柴胡、青皮;痹着下肢者用牛膝、木瓜、五加皮、苍术、防己。

3 循病位深浅用药:根据痹着肌肤及痹着筋骨的病位深浅不同,分别选用草木藤类或虫类药物。以卫气营血辨证论,卫者病浅,气者较深,营血者更深,分别选用二花、连翘、忍冬藤、防风、石膏、知母、生地、丹皮、元参、犀角等。

通过大量临床资料发现,在辨证施治原则指导下,配合依部用药,确能提高治疗效果,此符合中医药物归经理论。它可能与现代医药学药物吸收后,分布在组织器官内的浓度,以及药物与器官的亲和性等有关。

(四)守方变方守方指紧守病机,用药要专,坚持长期服药;变方指随机应变,用药随证灵活变化,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娄氏曰:“一般说痹病非急暴之病,多缠绵难愈,病势相对稳定,病理变化,证候演变,一般较慢。因此一旦认准证候,选定方药,多须要较长时间坚持应用,有的甚则数月、数年。”并指出,在辨证无误情况下,患者服药治疗可出现三种转归:

在治疗痹病尤其顽痹的过程中,为了便于守方,娄氏积极开展治痹系列中成药及其剂型的开发研究。将有效的经验方,经过对药物的提取、浓缩,制成糖衣片剂、浓缩丸等,此既便于患者守方,长期服用,又保持了药效的稳定性,受到患者的欢迎。

主张守方,并不是呆板死守。娄氏一般对药后症减者,往往根据某些次要症状的消失和减轻,及主要病理的轻微变化,通过成药间的相互配伍,或临时配合汤剂,或施以食疗、药引,如山药粥、甲鱼汤、生姜汤、白茅根汤、黄酒等,进行及时调整。对于药后平平者,若病重药轻,则遵守原方,重其剂而用之,集中优势以攻顽克坚,一般多将功效相似的成药,汤剂合用,或在汤剂中加重主药用量。药后症剧者,若为药力生效,外邪欲透者,可守方继进,方法如前,以待佳效。

第二卷384当然以上以辨证正确为前提,若辨证有误,出现药后平平或者症状加重,则另当别论。

(五)杂合以治这一治疗原则是指针对疾病多因素、多层次、多属性的特点,综合来自各方面的不同治疗方法,进行综合治疗。还意味着从整体上把握疾病的病机变化,进行全面的施治。对这一治疗原则,《素问·异法方宜论》有论述,其曰:“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张景岳《类经·论治论》注解为:“杂合五方之治,而随机应变,则各得其宜矣。”痹病是一个范围较广,致病因素多样,病变部位深浅不一,病理属性复杂的一种疾病,临床上用单一疗法,很难取得满意效果。所以采用此治疗原则,非常重要。娄氏治疗顽痹(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在服药治疗的同时,多配合针灸、推拿、按摩、体育锻炼、贴敷、食疗、心理疗法等,对提高疗效起到重要作用。在选择“杂合以治”的原则时,其有几个基本出发点,即标本结合、动静结合、内外结合、药疗与心理疗法相结合。这一原则已渗透到痹病的预防、调护、治疗等各个环节。

以上五项基本原则,为娄氏临床治疗痹病的总纲,围绕其处方用药,可避免治疗时犯原则性错误,收到较好的临床效果。

四、痹病证治举要痹病作为一类疾病的总称,包括很多种具体痹病,每种具体痹病又有其自身的证候规律。因此对痹病的临床分型至今分歧尚大。娄氏临床辨证时将痹病分为:邪实、正虚、瘀血(痰浊)三候,每候以寒热为纲,结合具体痹病,如全身痹、颈项痹、肩痹、上肢痹、腰痹、腿痹、皮痹、筋痹、肌痹、骨痹、脉痹等,分证择方,进行施治。如是辨证施治,纲目清晰,简明实用。现举要如下:(一)邪实候痹病邪实候也叫痹病实证,指以邪气充斥,正气相对不衰为主的痹病。

1 寒证:此指痹病实候而无热象者,与《内经》“寒痹”概念有别。主要有风痹、寒痹、湿痹。

(1)风痹(行痹):风寒湿邪杂至,合而为痹,以风气偏胜的痹病。症见四肢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呈游走性,部位不定,多见于上肢、肩背,初起多兼表证等。

[常见兼夹杂证]①风寒痹阻:即风寒之邪俱胜,临床为风痹证候特点加关节肌肉冷痛,遇寒痛增,得热痛减,触之不热,脉弦紧等。治宜祛风散寒,通络除湿。方选乌头汤化裁。②风湿痹阻:即风湿之邪俱胜,临床为风痹证候特点加关节肌肉肿胀、重着、麻木,随天气变化而作,或身微肿,小便不利,苔白腻,脉濡缓等。治宜祛风胜湿,散寒通络。方选羌活胜湿汤化裁。

(2)寒痹(痛痹):风寒湿之邪杂至,合而为痹,以寒邪偏胜的痹病。症见肢体关节肌肉疼痛剧烈,得热缓解,痛处固定,日轻夜重,甚则关节不能屈伸,痛处冷感,四末欠温,舌淡苔白,脉弦紧等。

[治法]温经散寒,祛风除湿。

第二卷385[基础方]乌头汤、通痹汤(经验方)。

[常见兼夹杂证]①寒湿痹阻:即寒湿之邪俱盛,临床为寒痹,证候特点加肢体重着、麻木、肿胀、身沉重、舌胖淡、苔白腻、脉弦濡等。治宜散寒除湿,温经通络。方选海桐皮汤化裁。

②风寒湿痹阻:即风寒湿三气俱盛。实际上邪总有偏胜,故可参阅有关各条。③寒着筋骨:即素体肝肾阳虚,筋骨失充,风寒湿邪深入筋骨,以寒邪偏盛者。临床为寒痹的证候特点加膝冷痛甚,或见关节变形,自觉寒至骨,畏寒怕冷,四肢不温,面色白,脉沉迟等。治宜温肾壮督,散寒通络,方选乌头汤化裁。

(3)湿痹(着痹):即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以湿气偏胜的痹病。症见肢体关节肌肉肿胀、疼痛、重着、麻木不仁,且伴周身困重、嗜卧、胸闷、纳呆等。

[治法]祛湿健脾,疏风散寒通络。

[基础方]除湿蠲痹汤、通痹汤(经验方)[常见兼夹杂证]风湿痹阻、寒湿痹阻、风寒湿痹阻分别见“风痹”、“寒痹”;湿热痹阻,分别见“热证”、“瘀血(痰)痹”。

2 热证:此即痹病实候有热象者。主要有湿热痹、热毒痹、寒热错杂痹。

(1)湿热痹:感受湿热之邪,或风寒湿化热所引起的痹病,属“热痹”。症见关节或肌肉局部疼痛、重着、红肿、灼热、发热,口渴不欲饮,烦闷不安,溲黄,苔黄腻等。

[治法]清热除湿,宣痹通络。

[基础方]三妙散、宣痹汤、清痹汤(经验方)。

[常见兼夹杂证]①风湿热盛:也叫“风湿热痹”,即风湿热邪杂合为患,临床除见湿热痹的表现外,兼有痛肿部位游走不定等。治宜清热除风祛湿,宣痹通络。方选历节清饮(经验方)化裁。②下焦湿热:即湿热痹以腰或下肢症状为主者。如腰部重着疼痛,膝、踝关节肿痛,

(2)热毒痹:感受湿热毒邪,或风湿热邪迅速化火所引起的痹病。症见高热、口渴、关节肌肉赤肿烦热,或神昏谵语,肌肤红紫,可见斑疹、结节、舌红绛等。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通络。

[基础方]清瘟败毒饮。

[常见兼夹杂证]临床有热毒在卫、在气、在营、在血之不同。可有不同兼夹证候,治疗在注意通络的同时,分别选银翘散、白虎加桂枝汤、清营汤、犀角地黄汤化裁。

3 寒热错杂:此临床表现较为复杂,可见如下几种情况:①肢节肌肉红肿热痛,但局部畏寒,或自觉发热,触之不热。②皮肤虽见红斑,但四肢末梢遇寒则厥冷变色。③关节屈伸不利,得温则舒,甚则僵硬直、变形。伴有身热不扬,或发热畏寒,或身热欲盖衣被,或口渴欲饮热等。

舌红苔白或舌淡苔黄,脉弦数或弦紧。治宜温经散寒,清热除湿。方选桂枝知母汤、防风饮、痛风汤、大甲丸等。

(二)正虚候痹病正虚候也叫虚痹,指临床以正虚为主或虚实平夹杂为主的痹病。

1 寒证:此痹病虚候寒证,也即“虚寒痹”。即痹病虚候未有热象者。常有气(血)虚痹、阳虚痹等。

第二卷386(1)气血虚痹:是指痹病见气(血)虚证,或以气(血)虚为主者。症见关节肌肉疼痛、麻木、酸困无力,时轻时重,活动后加重,局部不热或欠温喜暖。或见筋惕肉 ,关节变形,肌肉萎缩,面色少华,心悸气短,乏力,自汗,食少便溏等。

[治法]补益气血,活络祛邪。

[基础方]三痹汤、黄芪桂枝青藤汤(经验方)。

[常见兼夹杂证]①营卫不和:即风伤营卫,或素体营卫不和感受寒湿邪所致。临床为风痹证候特点加肌肤麻木不仁、恶风、发热、汗出、项背不舒等。治宜调和营卫,祛邪通络。方选桂枝汤化裁。②脾虚恋邪:即痹病日久,或过服克伐,脾气损伤,痹邪留恋所致。临床为肌肉关节酸楚疼痛,肌肤麻木不仁,面浮肢肿,食少纳呆;脘腹胀满,大便溏泄,面黄无华,肢倦懒言为主要表现。治宜健脾益气,祛湿蠲痹。方选四君子汤合蠲痹汤。

(2)阳虚痹:阳虚痹也叫痹病阳虚证。症见痹病日久不愈,骨节冷痛,肿胀,关节僵硬,筋肉萎缩,面色淡白无华,形寒肢冷,夜尿频或五更泄等。

[治法]温补阳气,祛邪通络。

[常见兼夹杂证]①肾督亏虚:禀赋不足,或痹久累及,肾督亏虚,邪伏筋骨所致。症见腰背、腰骶或髋膝、足跟部酸困僵痛,软弱无力,关节冷痛,昼轻夜重,屈伸不利,畏寒喜暖,毛发脱落,齿松或男子阳痿。方选独活寄生汤。②脾肾阳虚:症见“脾虚邪恋”证候表现,伴畏寒肢冷,面,夜尿频或五更泄等。治宜温补脾肾。方选蠲痹汤加附子、仙灵脾、鹿衔草、茯苓、白术、山药等。

2 热证:即虚痹有热象者。主要为阴虚痹。

阴虚痹是指痹病以阴虚为主要证候者。症见痹久不已,肢节酸痛,筋脉拘急牵引,动则加剧;形瘦无力,烦躁,盗汗,头晕耳鸣,面赤升火,或午后潮热,腰膝足跟酸软无力,关节或红肿灼热,或变形,不可屈伸,日轻夜重;心烦口干,纳少,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补肝肾,强筋壮骨。

[基础方]大造丸、左归丸、虎潜丸。

[常见兼夹杂证]①阴虚气郁:久痹不已,阴虚肝郁,或时值更年期,肾阴亏虚,肝气怫郁,邪闭经脉所致。症见关节肌肉疼痛、麻木、肿胀,肌肤有蚁行感,头面烘热,五心烦热,盗汗,头晕目眩,胁肋胀满,急躁易怒等。治以滋水涵木,疏肝蠲痹,方选滋水清肝饮化裁。

②气阴两虚:此即痹病迁延不愈或用药过于辛燥,致气阴两虚,正虚邪恋,深伏筋骨所致。症见骨节疼痛、肿胀,局部微热、僵硬或变形,筋肉挛缩,不能屈伸;肌肉酸楚、皮肤不仁或呆板样无泽,或见皮肤结节、瘀斑;形体消瘦,面浮红、心悸、气短、自汗,倦怠乏力;或见低热,眼鼻干燥,口干不欲饮等;舌质胖红,或有裂纹,苔少或无苔,脉细数无力。治以益气养阴,活血通络。方选生脉散合白虎汤加桂枝汤。③阴阳两虚:此即痹病日久,正虚邪恋,阴阳两虚,邪恋关节,深伏筋骨,痹阻经脉,阳气衰微所致。症见痹病日久不愈,骨节冷痛,关节僵硬,肿大变形;肌肉麻木不仁,筋脉拘急,肌肉瘦削,形寒怕冷,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口干舌燥,潮热盗汗,手足心热,食少,便溏,舌嫩红少苔而有齿痕,脉沉细无力。治以阴阳双补,通利关节,方选循络丸、龟鹿滋肾丸。

(三)瘀血(痰)候痹病瘀血候也叫“瘀血痹”,当属痹病实候范畴,但其在痹病病因证治中都具有特殊的地第二卷387位,故单独列出。

1 寒证(1)血瘀寒凝痹:多为外伤瘀血未散,遇寒着冷;或久痹不已,寒凝血瘀引起,属实证。临床见瘀血痹证候特征,伴局部冰冷,得暖稍舒,皮色淡暗,四肢欠温,畏寒或面色无华,体倦。舌紫暗有津,苔白,脉沉弦或细涩。

[治法]温经散寒,活血化瘀。

[基础方]化瘀通痹汤(经验方)化裁。

(2)血瘀气虚痹:多由久痹不愈,正气虚弱而成,属虚实夹杂证。临床见瘀血痹证候特征,伴乏力,气短,自汗,神疲等。舌质黯淡有瘀斑。脉沉涩或沉细无力。

[基础方]补阳还五汤、圣愈汤化裁。

(3)痰瘀互结:痹病日久,痰因瘀生,瘀因痰阻,痰瘀互结而成此证。临床见痹病日久不已,肌肉关节刺痛,痛处不移,甚则变形,屈伸不利。局部色紫黯、肿胀,按之稍硬,有痰核硬结或瘀斑。肢体顽麻,面色黯黧,眼睑浮肿,或胸闷痰多。舌质紫黯有瘀斑,苔白腻,脉弦涩。

[治法]活血祛瘀,化痰通络。

[基础方]双合散化裁。

2 热证(1)瘀热痹:多为外伤瘀血,郁而化热,或热邪致瘀而成,属实证。临床见“瘀血痹”证候特征,伴肢节红肿疼痛,遇冷痛减,趋热痛增,口干汗出,便秘,心烦,小便黄,脉细数或弦数。

[治法]清热活血,化瘀通络。

[基础方]神犀丹加红花、桃仁等。

(2)血瘀阴虚痹:多为久痹不愈或过服辛燥药物,或素体阴血不足,虚瘀互结所致,属虚实夹杂证;临床见瘀血痹特征伴阴血虚症状(潮热,盗汗,形瘦,五心烦热,皮肤干燥等),舌黯红苔少,脉弦细。

[治法]滋阴养血,化瘀通络。

[基础方]滋阴清热通络汤、玉女煎化裁。

名案评析

一、类风湿性关节炎血瘀邪凝案马某,女,56岁,家庭妇女。

初诊:1992年4月6日。

全身多关节肿痛36年,手畸残6年。1956年6月产后数日拉风箱,旬日手指关节剧烈肿痛,满月时已波及全身多个关节。随经当地县医院诊为“产后身痛”,给激素可暂缓症状,病情日重。10年后双手指梭形改变,20年后双手典型鹅颈样类风湿手。间断服用激素已30年,近第二卷3883个月需配双氯灭痛。现在症:全身多关节肿痛、酸困、僵硬,以四肢及下颌关节为甚,张口困难,生活失理。肢体畏寒怕冷,倦乏无力。情绪悲观。

家族中,三姐及大姐的儿子患类风湿性关节炎(已残)。

检查:形瘦,面苍白,四肢肌萎筋挛,类风湿手。舌质淡暗,苔薄白。脉弦细涩。

3,ESR60mm/h,ASO(-),RF(+)。

X线片:双手指关节破坏,畸形,腕骨融合。

诊断:顽痹(类风湿关节炎)。

证属血瘀邪凝。治以养血活血,蠲痹通络。

处方:当归30克、丹参30克、鸡血藤30克、桂枝12克、独活20克、千年健30克、木瓜18克、炒山甲12克、香附30克、川牛膝30克、陈皮15克、甘草9克。9剂,水煎服。

二诊(4月19日):服上方9剂,疼痛肿胀有减。近有傍晚下肢浮肿,夜尿频。上方加制附子6克、云苓20克。继服6剂。

三诊(4月26日):肿痛再减,下肢浮肿及夜尿频亦不明显。上方加田三七3克,10剂共为细面,水为丸,每服9克,日服3次。

四诊(7月6日):坚持服上药,虽手畸残未改观,但关节肿痛若失,身体感舒适,可自行上下楼活动,四肢肌肉较前丰满。上方5剂共为细面,水为丸,守法继服,巩固疗效。

1993年6月18日追访:病情稳定,生活基本自理。激素及其他抗风湿药物已撤退。

[评析]类风湿性关节炎病至Ⅲ期,关节畸形,骨损筋缩。多数人认为该时瘀血顽痰凝结,以虫类药搜风剔络,破瘀涤痰为主要治则。根据临床所见,此虽确有瘀血顽痰凝结,但正气虚弱,筋骨失养更多见。病至Ⅲ期的治疗指导思想为改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所以除个别患者体质尚可,适当或临时用虫类攻逐药外,主要当扶正固本。该案用当归、丹参、鸡血藤活血养血药为主,辅以炒山甲行血止痛;独活、千年健、木瓜、桂枝、川牛膝为祛风除湿散寒之平剂,祛邪而不伤正气。陈皮、甘草共为佐使。使该方养血活血、蠲痹通络,缓缓调之,收效确佳。

二、强直性脊柱炎督虚邪闭案耿某,男,36岁,农民。

初诊:1991年7月16日。

腰骶疼痛12年。于1979年夏天,因受潮湿而引起腰骶部酸困疼痛,时轻时重。经多方治疗,虽症状有减,但始终不愈。近两年病情加重,且渐出现腰部强直、变形。来诊时,腰骶及双髋部疼痛,僵硬不适,影响睡眠及工作。疼痛呈持续性,夜间尤甚,每遇寒冷、潮湿、劳累则加重。全身乏力,自汗懒言。

检查:胸腰段脊柱已强直,无活动度,驼背,行走如鸭步。双髋关节功能基本正常。腰及骶部压痛及叩痛较明显。

名老中医经验整理(四)

名老中医经验整理(四) 名老中医经验整理(四) 第四十九节陈湘君证治经验 陈湘君,女,1939年3月出生,浙江省杭州市人,教授、 主任医师、上海市名中医。1962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六 年制医疗系,现任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内科主任,全国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委员,上海中医药学会理事,上海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中医药学会老年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委员,上海市皮肌炎医疗协作中心主任,上海市类风关医疗协作中心副主任委员。松原市中医院推拿按摩科赵东奇 行医近40年,擅长于运用中医和西医两套理论对内科常见病、疑难病作出双重诊断,并运用中医辨证和西医辨病的方法治疗内伤杂病。尤其对风湿病有较深的造诣,她认为风湿病是一组由于正气亏虚(免疫功能低下或免疫功能失调,抵抗力低下)以致外邪入侵而致组织与关节,内脏受损的疾病,因此主张扶助正气与祛除病邪相结合来治疗风湿病。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充分运用中医内外合治的特色,并积极采用现代医学各种先进检测手段诊断与随访疾病的治疗效果,不仅使中医药治疗风湿病有较好的疗效,而且使中医药治疗风湿

病的机理也取得了进展,目前已总结出治疗类风关、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多肌炎、干燥综合征、硬皮病、痛风等风湿病的经验方。 94年她主持的“内服益气温阳,外用祛风活血对类风关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获上海市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96年他主持的“滋阴解毒法为主对系统性红斑狼疮免疫紊乱调节作用的研究”获上海市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95年参与的“癌转移过程中癌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关系及益肺抗癌饮对其影响”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96年参与的“益肺抗瘤饮对肺癌生长转移的病理学改变的影响”获上海市中医药科技进步二等奖。 91年、94年、99年分别应邀赴日本、捷克、美国、越南、泰国等国进行风湿病学术交流,94年、96年、98年多次应邀赴台湾与香港地区进行风湿病学术讲座,受到国内外同行一致好评,94年获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记中心证书。 在国内外杂志发表论文40余篇,主编和参加编写着作12本。 一、系统性红斑狼疮:陈湘君教授认为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机,是在肝肾精血阴津亏虚邪火内生的基础上,感受风湿热毒或因曝晒日光,内外相合,两热相搏,导致气血逆乱,阴阳失调,经脉痹阻,脏腑亏损,故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个肝肾亏损为本,邪毒亢盛为标,本虚标实的疾病。治疗当以滋养肝肾、清热解毒为原则。由于其病程漫长,症状复杂,因

第一批全国 名老中医名单 含第二批 第三批 之河南

第一批全国500名老中医名单(含第二批,第三批)之河南在指导老师合计:65 人 序号姓名批次省市单位专业 1娄多峰1河南省河南中医学院中医科 2赵清理1河南省河南中医学院中医科 3李振华1河南省河南中医学院中医科 4邵经明1河南省河南中医学院中医科 5吕承全1河南省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 6武明钦1河南省 7乔保钧1河南省 8唐祖宣1河南省 9郭维淮1河南省 10毕福高1河南省 11石冠卿1河南省 12张海岑1河南省 13郭春园1河南省 14冯化驯1河南省 15李鸣皋1河南省 16翟明义1河南省 17高体三2河南省河南中医学院中医科 18王宏坤2河南省河南省中医院中医科

19庞清治2河南省河南中医学院中医科20张磊2河南省河南中医学院 21邵梦杨2河南省河南省肿瘤医院中医科22陈阳春2河南省 23赵国岑2河南省 24宋光瑞2河南省 25吴林鹏2河南省 26唐祖宣2河南省 27蔡福养2河南省 28邵福元2河南省 29秦继章2河南省 30李金明2河南省 31孟宪杰2河南省 32闻善乐2河南省 33郭维淮2河南省 34刘学勤2河南省 35崔玉衡2河南省 36杨友鹤2河南省 37崔公让2河南省 38石景亮2河南省河南理工大学中医科39李修五2河南省 40李宴龄2河南省

41张东岳3河南省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中医科 42吕靖中3河南省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中医科 43袁海波3河南省河南中医学院一幅院中医科 44郑绍周3河南省河南中医学院一附院中医科 45毛德西3河南省河南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中医科46门成福3河南省河南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中医科47石景亮3河南省河南理工大学中医科 48李鲤3河南省河南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49郑建民3河南省河南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中医科50郑启仲3河南省濮阳市妇幼保健院中医科 51王自平3河南省河南中医学院中医科 52侯士良3河南省河南中医学院中药 53黄明志3河南省 54张世峰3河南省 55邱保国3河南省 56杨之藻3河南省 57关思友3河南省 58贾太谊3河南省 59孫六合3河南省 60张天健3河南省 61赵金普3河南省 62祝庆堂3河南省

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措施

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措施 为贯彻落实脑病科学术经验继承工作计划,使学术继承人切实提高中医理论水平与临床能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药的需求,特制定脑病科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措施。一、理论学习【学习目的】 通过学习中医典籍,学习临床学科古代重要医籍及现代学术专著,以拓展知识面,加深对古籍的理解,培育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努力提高中医理论水平。 【学习要求】 培养对象根据本人的实际情况,在专家指导下选定精读与泛读的古典医籍书目(附后),要求精读四门典籍,泛读六部以上与本学科相关的古代医籍及其它医籍。 【学习形式】 学员自主学习为主,可参加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举办的经典理论学习班。在专家指导下,深入学习钻研、领悟和发掘古典医籍的精华,做好读书笔记,写出学习体会。 【考核指标】 1.系统自学典籍,完成学习计划,并写出读书心得笔记。 2.参加各级中医药继续教育委员会组织的继续教育项目学习。 3.每年至少完成经验总结1-2篇。发表论文1-2篇。二、临床实践【实践目的】 强化中医临床实践,结合现临床岗位,开展临床研究,提高临床疗效。【实践要求】 继承期内积极参加医院门诊或病房工作,参加会诊及疑难病例讨论,开展临床研究,进行创造性临床实践;提高解决本学科危急重症及疑难病症的临床能力与服务总量,扩大服务半径,提高社会知名度;提高中医临床科研能力,逐步形成中医临床科研思维方式,掌握中医临床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实践形式】 1.临床工作应包括门诊、病房及会诊,可根据研修内容确定时间安排。 2.继承人结合学经典做临床的体会,针对临床的某一问题,选择临床研究课题,完成一项科学、严谨、具有中医特色的中医临床科研设计方案。 【考核指标】 在临床实践中,要结合理论学习和临床研究,写出心得体会。3年完成100份专科病历。病历要体现辨证论治、理法方药,并有病证分析。 3.公开发表反映本人中医临床诊疗水平的论文或专著至少1篇(部)。三、跟师学习【跟师目的】 研究、领悟、学习当代中医名家及本科名中医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以继承和发展中医药学术。 【跟师要求】 拜1位中医药名师重点学习,学习领悟导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精华,加以整理提高。【跟师形式】 随师门诊、查房、会诊、拜师请教等,并整理代表老师主要学术思想或临床经验的典型医案。【考核指标】 1.整理跟师临诊病案。 2.完成跟师学习心得。

何任名老中医经验集(精)

何任-中医瑰宝苑-中医经典,中医名著,中医古籍,中医珍本,医案、医论、医话,脉法、脉诀,针灸,经方、偏方、秘方,民间中医中医瑰宝苑名老中医经验集卷一 何任名老中医经验集目录 研究《金匮要略》半个世纪的何任 何若苹整理 编者按何任教授是研究《金匮》的名家,在国内外有相当影响,本文总结了他半个世纪来研究《金匮》和《伤寒论》的方法、经验和主要成就,很有启迪作用。他推崇“读经读注,经注并参”和主张“博涉知病,多诊识脉,屡用达药”的研究方法和宗旨,所以他不但理论上有高深造诣,在临床上也有丰富的医疗经验。 文中介绍了他研究《金匮》的11部著作和8篇专论,从纵横两个方面给读者指出了学习和研究《金匮》(包括《伤寒论》的门径,是一篇不可多得的参考文献。 何任临床擅长于内科杂病和妇科疾患,临证善用“经方”,本文介绍了他应用“经方”的方法要点和医疗经验。他临证治病力求辨证精当,处方用药主张“少而精”,如用四逆散治疗脑萎缩,用甘麦大枣汤、桂枝龙牡汤治疗癫痫等,具有鲜明特色。对妇科疾病,认为须通晓奇经之理,要重视“调经”、“和气”。对肿瘤,他认为是因虚致病,病后又加重虚损,主张扶正祛邪的治疗原则。但“虚”是在脾肾两脏,故扶正以培补脾肾为主,但也不忽视祛邪的重要作用。文中对各部分的观点和论点,都举有病例介绍他的临证经验,加以证实,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心怀祖国意常惬,腹有经书气自华。 ———吕炳奎题赠何任教授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劝学》

何任,字祈令,别署湛园,浙江杭州市人,1921年1月21日生,1940年毕业于上海新中国医学院。解放初担任杭州市中医协会主任委员,1955年任浙江中医进修学校副校长,1959年负责筹建浙江中医学院。1978年被授予首批中医教授职称,1 979年任浙江中医学院院长。数十年来,何任教授潜心于中医教育事业,坚持中医医疗和科研工作。他知识渊博,学术造诣深厚,对中医经典,特别是《金匮要略》有较精深的研究,是国内研究《金匮》的著名专家。他临床经验丰富,屡起沉疴,远近闻名。他孜孜不倦地研究中医学术,勤于著述,共出版著作十几种,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在海内享有盛名,在海外也有一定影响。他先后担任过浙江省人大常委,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中医学会会长,第一卷180浙江省教授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浙江省主任医师评审委员会副主任,浙江中医学院顾问,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医报》社社长,中国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卫生部全国中医理论整理研究会常委,卫生部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编审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何任出生在一个世医家庭,父亲何公旦,从儒而医,在杭州颇负盛名。公旦先生常说:“做一个医生,要有一颗赤心,道德品行要高,学识要渊博。”在这样的庭训下,何任不但从小就孕育着学医的志趣,并且付诸行动。上学以后,他除了学文化以外,开始诵读《药性赋》、《本草备要》、《汤头歌诀》等中医药书籍,而对有关医学德性的文章,如《千金方》之“论大医习业”、“论大医精诚”等更是拳拳服膺。张仲景在《伤寒论·序》中“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从而鞭策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父亲的教诲和历代名医高尚的医德,为他走向献身于中医事业的道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937年7月,他考上了上海新中国医学院二年级插班生,他规定自己除上课之外,每天要自学一定的时间,不是读自备的参考书,便是潜身于图书馆的医书之中。他一面学习中医基础及临床各科理论和一部分西医知识,一面到中医诊所跟名老中医抄方,实习中医内、妇、儿科。 为了掌握一些传染病的知识,他也去西医名医旁侍诊。在老师的言传身教、循循善诱下,使他对学医的兴趣更加浓厚。他厌恶当时的十里洋场,却潜心于中医药理论和临床的学习,为今后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毕业以后不久,父亲公旦先生就逝世

到上海仁济医院风湿免疫科去看

到上海仁济医院风湿免疫科去看,上海仁济医院风湿免疫科是上海最好的,想看中医也可以 下面是上海几位知名专家及介绍,请参考。 陈顺乐-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风湿免疫科专家 国际知名的风湿病学专家。现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内科学教授,上海市风湿病学研究所所长,上海市风湿病学临床医学中心主任。他对于中国风湿病学界,特别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实验和临床研究贡献卓越,是我国风湿病学的主要奠基人之 专业特长:风湿病学,以系统性红斑狼疮及类风湿关节炎为重点的各种风湿性疾病 鲍春德-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风湿病学科专家 现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主任医师,风湿科主任,博士生导师。 专业特长:风湿性疾病,特别是自身免疫性风湿病的诊治研究工作,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关、多发性肌炎、硬皮病、强直性脊柱炎等 专家门诊:星期四下午 顾越英-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风湿病学科专家 专业特长:风湿病、主要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关、干燥综合症、硬皮病、皮肌炎、手肌炎等诊治 专家门诊:星期五下午 邹和建-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风湿科专家 现任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副院长、风湿科主任、教授、硕导。兼任: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委员、上海风湿病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风湿病学杂志》编审 业特长:风湿类风湿及职业病诊治 专家门诊:每周三下午 沈丕安-上海市中医医院-免疫内分泌科专家 上海市中医医院门诊部名老中医诊疗所特邀专家。现任上海市中医医院风湿病研究室主任。兼任中国中医药学会风湿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中医药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职称:主任医师、教授专业特长: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干燥综合症、痛风等风湿病、免疫病 专家门诊:周二、四上午,周四下午

名老中医临床中医医案及学术精选

名老中医王清国学术经验摘要 王清国,副主任医师,1940年3月出生,贵州省贵定县人,生于世代名医家庭,幼随祖父王锡章(贵州省十大名老中医)诵习医经,待诊,尽的其传。从医50余年,精于内、外、妇、儿、针灸,对针灸有独到见解。对疑难病的诊治见解独特,在患者中享有较高的声誉。曾主编《王锡章内科医案》、《王锡章妇科医案》、《王锡章儿科医案》,1999年获得贵州省科技学术着作出版基金资助,贵州省科技出版社出版,全国发行问世。贵阳中医学院名老中医许玉鸣教授、刘尚义教授、姜开文教授、黄建业教授分别在《贵阳中医学院学报》发表该书书评。王清国医师对针灸及中药方剂应用见解独特,疗效显着,其中《针灸针刺腧穴先后次序之我见》体现了王老在针灸治疗领域的个人学术经验,中药方剂治疗眩晕病也具有个人特色。其内容摘要如下: 针灸针刺腧穴先后次序之我见: 针刺临床治病,除应掌握辨证施针、配方取穴、激发气至、补泻手法以使气至病所外,在针刺的先后次序上也十分重要。如《杂病穴法歌》说:“两足难移先悬钟,条口后针能步履”。《针灸聚英·杂病歌·汗》又说:“多汗合谷补之先,次泻复溜汗即干,多汗先泻合谷穴,次补复溜病即痊”等。可以看出,按一定的先后次序针刺腧穴与治疗效果有着密切的关系,在针刺治疗学上有着重要意义。通过临床观察,笔者有以下体会: 1根据标本治疗法则确定先后次序 在症候复杂的病症中,刺穴的先后次序应遵“急则治其标”,先针能以迅速缓

解病痛的穴位,后针能从根本上消除病情的穴位。如瘀血头痛,剧痛难忍,应在头部痛点区,用梅花针叩刺少量出血,菀陈则除之,治标去其瘀阻以缓解痛苦。先针合谷、太冲疏调气血以治本。又如昏厥,先针人中清脑醒神,再据辨证施治选穴后刺。对于慢性病,遵照“缓则治其本”。先针能从根本上消除病因的穴位,后针能治临床有关症状的穴位。如眩晕病,辨证属痰湿中阻,先针丰隆、三阴交、足三里、中脘祛痰化湿和通调气机,先针百会、四神聪、风池定眩解晕。分别先针和后针,体现了治病必求于本的原则。 2根据脏腑气血病变关系确定先后次序 有气病在先,血病在后,有血病在先,气病在后。有脏病及腑,也有腑病及脏。因此应当辨证施针,先针治先病的腧穴,后针治后病所及的腧穴,疗效较好。如损伤而致胸胁背痛,证属气滞血瘀,先针内关调理气机,后针膈腧、肝腧活血化瘀。又如瘀血阻络,以致气行不畅,症见肢体剧痛,麻木青紫,手足不温等症。先用梅花针在局部叩刺,或用三棱针在血郄大络放血,再按病痛“经脉所通,主治所及”,顺经选穴而针。 脏腑病变以肺与大肠为例,肺与大肠相表里,脏病及腑,肺失清肃,津液不能下达,可见大便困难,先针太渊、肺腧清肃肺气,敷布津液,后针大肠腧、上巨虚通腑泻便。腑病及脏,大肠实热,腑气不通,影响肺气肃降,以致胸满、咳喘等症,先针泻天枢、上巨虚清热通便,后针经渠以肃肺气,诸症自平。 3根据五行生克制化关系确定先后次序 这种刺穴先后次序有两种:一种是按五行腧的排列选穴,一种是以五行配属

名医特效医疗经验精选

名医特效医疗经验精选 作者:医坛怪手全国名老中医冷方南治再障贫血经验全国名老中医蒲辅周治肾炎经验 全国名老中医张达旭治白细胞减少症经验 全国名老中医沈仲圭治慢性肝炎经验 全国名老中医赵永昌治骨髓炎经验 全国名老中医张达旭治“骨痹”经验 中医专家林教授治糖尿病经验 全国名老中医江履秋治风湿顽痹经验 全国名老中医赵绍琴治失眠经验 全国名老中医张达旭治血精症经验 全国名老中医张之文治头痛眩晕经验 全国名老中医张达旭治不射精症经验 全国名老中医张达旭治男性死精不育症经验 全国名老中医李寿山治劳淋经验 全国名老中医徐振盛治糖尿病经验 全国名老中医张达旭治早泄经验 全国名老中医韦文贵治眼病经验 全国名老中医张达旭治风湿热经验 全国名老中医谢海洲治颅脑损伤后遗症经验 全国名老中医谢海洲治三叉神经痛经验

全国名老中医张达旭治“水气”经验 全国名老中医沈仲圭治风湿痹症经验 全国名老中医赵金铎治失眠经验 全国名老中医周济民治痔疮经验 全国名老中医张达旭治皮肤瘙痒经验 全国名老中医姚五达治高血压经验 全国名老中医颜德馨治冠心病经验 全国名老中医方药中治慢性肝炎经验 全国名老中医梁剑波治更年期综合征经验全国名老中医武明钦治高脂血症经验 全国名老中医张达旭治痛风经验 全国名老中医张达旭治视神经萎缩经验全国名老中医路志正治阳痿经验 全国名老中医徐福松治慢性前列腺炎经验全国名老中医张达旭治遗精经验 全国名老中医张达旭治阴囊湿疹经验 全国名老中医娄多峰治瘀血痹症经验 全国名老中医赵金铎治头痛经验 全国名老中医朱良春治支气管炎经验 全国名老中医关幼波治糖尿病经验 全国名老中医魏长春治慢性胃炎经验 全国名老中医张赞臣治鼻窦炎经验

当代名老中医经验方

当代名老中医经验方400首 病名:霍乱 验方治疗:欧阳琦经验方—八味香薷饮 黄连6克,香薷6克,石菖蒲10克,佩兰9克,木瓜12克,陈皮6克,扁豆10克,厚朴19克,茯苓10克,甘草5克,行军散3克(兑) 病名:春温 验方治疗:何任经验方—复方清营汤 犀角1.5克,玄参9克,麦冬12克,鲜生地25克,丹参9克,黄连3克,竹叶心4.5克,银花9克,连翘12克,紫雪丹2.5克(分冲) 病名:暑温 验方治疗:印会河经验方—清瘟避秽 大青叶30克,鲜藿香30克,鲜佩兰30克,连翘12克,黄芩9克,玉枢丹1粒(化服),青蒿12克,银花12克 病名:软脚瘟 验方治疗:赵锡武经验方—加味葛根芩连汤 生石膏18克,葛根12克,甘草9克,银花12克,白芍12克,黄连4.5克,黄芩9克,全蝎3克,蜈蚣3克 病名:时行感冒 验方治疗1:印会河经验方—清解表热 桑白皮9克,桑叶9克,菊花9克,黄芩12克,山豆根30克,鱼腥草30克,生石膏(先煎)30克,枇杷叶9克,芦根30克。 验方治疗2:刘惠民经验方—感冒退热汤 麻黄6克,防风9克,生石膏18克,炒白术9克,薄荷9克,羌活9克,葛根12克,炙甘草6克,钩藤12克,生姜6克 病名:麻疹 验方治疗1:蒲辅周经验方—化毒清表汤 葛根10克,薄荷8克,地骨皮12克,牛蒡子10克,前胡10克,连翘10克,防风8克,黄芩8克,玄参15克,知母10克,木通8克,桔梗10克,甘草6克,天花粉12克,淡竹叶15克。 验方治疗2:赵绍琴经验方—升降散加减 蝉衣6克,芦根40克,钩藤12克,僵蚕6克,姜黄6克。水煎代茶饮 病名:白喉 验方治疗:李正华经验方—抗白喉合剂 竹叶15克,石膏15克,麦冬15克,山豆根15克,射干15克,牛膝15克,生地21克,白芍10克,黄柏10克,丹皮10克,连翘10克,甘草3克 病名:百日咳

肛肠科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

肛肠科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 工作计划及措施 为了继承整理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培养造就高层次中医临床人才和中药技术人才,继承与发展中医药学术,科左中旗中医院肛肠科开展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现就学术经验继承工作计划及措施总结如下: 一、继承学术经验工作目标 通过继承工作,使继承人在整理、继承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中医药学术,培养造就一批热爱祖国、热爱中医药事业、中医理论深厚、中医药技术精湛、品德优良、医德高尚的高层次中医药继承创新型人才。 二、继承学术经验工作计划及措施继承学习时间,连续3年。 (一)学习方式与教学内容 1.学习方式 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采取跟师学习、独立临床实践、理论学习的形式进行。其中:跟师学习不少于180个工 作日,独立临床实践不少于250个工作日,集中理论授课时间 5-6个月。 2.教学内容 继承教学以跟指导老师临床(实践)和独立临床(实践)为主,要全面、系统地继承指导老师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或技

术专长等临证精华,提高临床诊疗或技术水平。 二、教学要求 继承学习时间,为期三年。具体起止时间为2013年5月1日至2015年5月1日。通过继承工作使学术继承人达到: 1.中医药理论功底更加扎实,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进一步加掌握指导老师指定的古典医籍,领悟古籍精华。 2.基本掌握指导老师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基本达到指导老师的临床疗效或技能技艺水平,中医临床诊疗水平在原有基础上有较大提高,临床疗效突出。 3.按照中医药学术发展的规律,结合指导老师的学术经验,对本肛肠科领域的某一方面能提出新的见解和新的观点。 三、学术经验继承工作要求 (一)继承人自进岗学习之日起,每周跟指导老师临床或实际操作的时间不得少于1.5个工作日,独立从事临床或实际操作的时间不得少于2个工作日。 (二)继承人在学习期间,不承担行政管理事务,不得接受与继承学习无关的其它任务。 (三)继承人自进岗学习期间,原则上不得中断。对确有特殊原因,中断继承学习时间3个月以上6个月以内者,经当地中医药管理部门批准,可继续学习,并补足其缺少的教学、实践时间;中断学习时间超过6个月的,协议自行终止,停止学习。 (四)指导老师在带教期间,每周临床或实际操作带教时间不

名老中医经验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黄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国学, 2015, 3, 19-22 Published Online June 2015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4a7758416.html,/journal/cnc https://www.360docs.net/doc/4a7758416.html,/10.12677/cnc.2015.32005 The Problem and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on Experience Inheritance of Famous Old Doctor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Yan Huang1, Lu Xu2* 1Science and Education Department in Chongqing City Hospit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ongqing 2The Key Lab of Biochemical and Molecular Pharmacology in Chongqing Medical University, Chongqing Email: *1154289840@https://www.360docs.net/doc/4a7758416.html, Received: Jun. 4th, 2015; accepted: Jun. 21st, 2015; published: Jun. 24th, 2015 Copyright ? 2015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360docs.net/doc/4a7758416.html,/licenses/by/4.0/ Abstract The main problem in doctor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single inheritance model, the lack of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the lack of outstanding inheritors, and so on. In view of these problems, we need to build a famous doctor evaluation system,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alent qual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arry out academic thought and literature basis re-search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xcavate and protect the folk resourc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play the role of modern medicine in succession, actively explore and solve the problems, ideas and methods of project design and system planning and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specialized personnel, the inheritance of academic thought and the application and innovation of special treatment technology. Keywords Famous Old Doctor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xperience Inheritance, Countermeasure Research 名老中医经验传承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黄彦1,徐露2* 1重庆市中医院科教处,重庆 *通讯作者。

附1 2014年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名单

2014年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 工作室建设项目专家名单 北京市(5人) 王文友北京市鼓楼中医医院 张志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王应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黄丽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高才达北京市顺义区中医医院 天津市(5人) 马融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于志强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吴炳忠天津市红桥区中医医院 武连仲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洪义天津市河东区中医医院 河北省(6人) 韩志河邯郸市中医院 张士舜石家庄市中医院 李淑荣秦皇岛市中医医院 刘玉洁唐山市中医医院 刘启泉河北省中医院 高慧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 山西省(6人)

薛秦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高继宁山西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宋明锁山西省中医院 文洪山西中医学院第三中医院梁瑞敏山西省中医院 贾跃进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内蒙古自治区(3人) 琪格其图内蒙古国际蒙医医院 米子良内蒙古自治区中医医院赵震生呼和浩特市中蒙医院 辽宁省(8人) 田素琴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三院白凤鸣辽宁省阜蒙县蒙医医院肖瑞崇沈阳市中医院 黄恩申沈阳市骨科医院 白长川大连市中医医院 杨世勇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二院李敬林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王秀云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吉林省(5人) 赵继福长春市中医院 刘大同吉林省人民医院 赵树华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

陈向明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吴铁白城中医院 黑龙江省(6人) 卢芳哈尔滨市中医医院 侯丽辉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隋淑梅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 李维民佳木斯市中医医院 孙远征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李冀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上海市(5人) 石仰山上海市黄浦区中心医院 李鼎上海中医药大学 俞瑾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 陈以平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朱培庭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江苏省(8人) 孟景春南京中医药大学 周福贻江苏省中医院 张继泽江苏省中医院 赵化南连云港市中医院 李乃庚盐城市中医院 谢兆丰姜堰市中医院 曾学文盐城市中医院

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计划及措施

名老中医及继承人简介 一、名老中医唐伯亮副主任医师及继承人陈善国简介 (一)名老中医唐伯亮简介 唐伯亮是四川乐至县人,男,汉族, 乐至县中医医院肛肠科主任, 副主任医师, 1980年被四川省卫生厅聘为中医师, 1987年晋升为中医痔科主治医师,1995年晋升为中医痔科副主任医师,从医40余年来长期从事中医医疗、教学、科研工作。 他医道精深,临床经验丰富,擅长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诊治内科及肛肠疾病,辩证准确,用药精当,疗效显著。尤其对内痔、外痔、混合痔、肛裂、肛周脓肿等常见肛肠疾病的中医辨治经验颇丰,尤其是对高位肛周脓肿、复杂性肛瘘、嵌顿痔、环状痔等肛肠疑难病症具有丰富经验及独到见解。30余年来诊治肛肠疾病数万例,并于1998年被内江市人民政府授予《内江市名中医》称号、20XX年被资阳市人民政府授予《资阳市首届十大名中医》称号,先后任乐至县中医学会副会长、资阳市医学会中医副主任委员等职。他所创建的肛肠科已有30于年历史,现为《资阳市重点专科》、《四川省在建重点专科》、《国家级中医特色专科建设单位》,在本地享有盛誉。 (二)继承人陈善国医师简介 陈善国,男,汉族,主治医师。20XX年毕业后一直从事肛肠科临床工作,具有多年肛肠科临床经验。为县级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在成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肛肠科进修学习一年。从20XX年至20XX年参加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学习。工作期间先后在国家级杂志上发表论文5篇。 论文: 1. 唐伯亮辩治肛痈的经验.《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1,12,第33卷,第12 期:1147-1149.陈善国. 2.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临床研究》,2011,10,第3卷,第 19期:27-29. 陈善国. 3. 肛门直肠狭窄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临床研究》,2011,11,第3卷,第 21期:33-34. 陈善国. 4. 痔术后出血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国中医急症》,2012,2,第21卷,第2 期:246-247. 陈善国. 乐至县中医医院 肛肠科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 工作计划及措施 为了继承整理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培养造就高层次中医临床人才和中药技术人才,继承与发展中医药学术,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肛肠科开

当代名老中医经验方400首(二)

当代名老中医经验方400首(二) 病名:蛔虫病 验方治疗:孔伯华经验方—驱蛔汤 生石决明18克(先煎),郁金6克,地骨皮3克,旋覆花6克,赭石6克,甘草3克,乌药9克,枳实6克,雷丸9克,神曲9克,栀子炭9克,大腹皮4.5克,全瓜蒌18克,大青叶9克,榧子肉9克,玄明粉3克(冲),藕30克病名:蛲虫病 验方治疗:王伯岳经验方—百部汤 百部9克,槟榔9克,使君子9克,青皮6克,苍术6克,黄柏6克,甘草3克病名:肝虫病 验方治疗:邓铁涛经验方—肝吸虫1号 党参12克,茯苓12克,白术10克,扁豆12克,山药15克,苍术10克,郁金10克,槟榔25克,使君子10克,甘草5克病名:蛊虫病 验方治疗:宋远忠经验方—复方乌柴雄黄汤 乌梅30克,柴胡15克,黄连12克,白芍12克,川楝子12克,大黄12克,党参13克,干姜8克,黄柏5克,附子5克,细辛5克,桂枝5克,雄黄5克(分冲),当归3克,花椒3克病名:慢性蛊虫病 验方治疗:江沁正经验方—人参养营汤加减 党参12克,蜜炙黄芪15克,白术10克,茯苓12克,炙甘

草6克,熟地12克,当归12克,白芍10克,肉桂2克,生姜10克,红枣12克,陈皮5克,炙远志3克病名:晚期蛊虫病 验方治疗:刘炳凡经验方—软肝缩脾汤 党参12克,丹参18克,紫参15克,鳖甲15克,水蛭3克,瓦楞子(煅红醋淬研细)15克,隔山消15克,白术12克,鸡内金5克,蚕砂12克,生北山楂10克,生麦芽10克,毕澄茄5克病名:痫病 验方治疗:任继学经验方—治癫宝丹 白花蛇头3具,玳瑁20克,郁金25克,天麻15克,天竺黄20克,沉香10克,胆南星15克,白芍5克,清半夏10克,全蝎10克,蜈蚣5条,僵蚕15克,牛黄1.5克,麝香0.3克,琥珀5克,西红花5克,动物脑(猪或羊)1具共为细末,每服5克,2次/日病名:癫病 验方治疗:李斯炽经验方—泻实清胆汤 法半夏9克,茯苓9克,竹茹12克,枳实9克,大黄9克,黄芩9克,郁金9克,白芍12克,石菖蒲5克,琥珀(冲服)4.5克,牡蛎12克,焦山栀9克,甘草3克病名:狂病 验方治疗:李聪甫经验方—铁石汤 生铁落30克,生石膏10克,生龙齿10克(前三味先煎),朱茯苓10克,润玄参10克,瓜蒌仁10克,胆南星7克,左秦艽7克,清远志5克,节菖蒲3克,鲜竹沥(分冲)1盅病名:癫狂病验方治疗:陈仲廉经验方—镇狂汤

老中医娄多峰医疗经验

立虚邪瘀说的治痹名家娄多峰 娄高峰娄玉钤整理 编者按:娄多峰,现年65岁,河南人,河南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待遇,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被载入《世界名人词典》。 娄氏致力痹病研究已40多年。他躬身实践、博学深思、争时立新的严谨治学态度,对痹病的病因、病理、辨证、治疗等方面的研究,均获得提高和创新。首先将痹病病因概括为正虚、邪侵、瘀血(痰浊)三个方面,并指出“正虚”是致病内因,“邪侵”是致病条件,“不通”是病理关键,虚邪瘀(痰)相互搏结、不通不荣并见是痹病发展、变化的内涵,从而建立虚邪瘀病因病理学说。接着提出痹病辨证当紧绕体表上下、脏腑组织、经络循行等部位;辨证当把握证候特征、新病久病、轻重缓急、患者体质;施治当突出扶正祛邪、宣通运用、依部用药、守方变方、杂合以治。这样便形成独特的学术思想和诊疗特色。 在上述思想和特色总结中,造就娄多峰的丰硕成果:数十年来,他接诊痹病患者逾5万例,使众多濒于畸残的顽痹病人得以康复,其医疗事迹声振国内外;1982年写出我国首部痹病学专著《痹证治验》,1988年主编《高等中医药院校骨伤科系列教材》,1992年又主审痹病学工具书《中国痹病大全》;同时积极开发研制出痹苦乃停片、痹隆清安片等多种有效中成药,其中有的已获卫生部重大科技成果奖,有的被列入国家科技攻关课题。 人之为学也,专则精。 ———杨山《伤寒温瘟条辨·序》 博学、深思、争时、立新。 ———娄多峰《娄多峰论治痹病精华·自序》 娄多峰,男,1929年3月10日生,汉族,河南省原阳县祝楼村人。出身中医世家,祖父娄宗海,清末民初名医,擅治内科、温热杂证,名噪豫北数县。娄多峰自幼受家庭熏陶,酷爱岐黄之术,矢志习医。少年诵读医经诸典,16岁代祖父出诊,18岁独立悬壶,治内科、温热杂证也渐有名气。1950年任原阳县七区区联会主席。随人民对疾病防治水平的提高,温热等传染病得第二卷370以控制,以肢体疼痛为主的痹病成为临床常见病种,尤其顽痹(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顽固难愈,甚则造成骨节畸残,严重危害劳动人民的健康。娄多峰则留心治痹,为拓宽视野,1958年考入洛阳平乐正骨学院,深得平乐郭氏正骨五代传人高云峰院长钟爱,口传手教,授以郭氏正骨秘诀,历经3年,以优异成绩毕业,分配至河南中医学院,从事骨伤科教学、临床和科研工作。 娄多峰致力痹病临床治疗研究40余载,在学术上,藉祖传治疗内科、温热杂证之经验,取郭氏正骨之精华,经长期探索、总结,对痹病的病因病理、辨证治疗

医苑撮英 江西名老中医经验选编

医苑撮英江西名老中医经验选编 一、疔疮走黄一味菊花饮 “疔疮走黄”一症,类似现代医学的脓毒败血症。轻则肿痛发热,重则发热昏迷。若毒邪攻心,多属险症,先父傅兴中先生生前临诊时,每遇此症,不管疔毒已溃或未溃,即用蓖麻拔毒膏药(蓖麻仁加入二分之一的乳香杵烂即成)敷贴于患处。另用大剂一味菊花饮(每用菊花四两以上,多用野菊花),煎汤代茶,大量饮用,并将菊花渣外敷肿处。如果病人血分邪毒太盛,则仿五味消毒饮化裁,加入紫花地丁、蒲公英、金银花、川大黄、赤芍药、粉丹皮各10至15克,常奏捷效。 二、芝麻饮子救逆疹 先君生前擅长麻科,根据《麻科活人全书.过期不第三十四》:“若当出而参差不齐者,以黑芝麻用冷水擂服”一语,即考虑到黑芝麻有“补肺气,利大小肠、祛风解毒”的功用。后遇麻疹难以透表的逆症时,俱在方中佐以黑芝麻一撮(约10克)为引,常见良效。后来又用于风疹块邪热内陷方面,亦且见效。 三、固肾敛气疗阴吹 《金匮要略》言:“胃气下泄,阴吹而正喧,此谷气之实也,膏发煎导之”。其实并不尽然。临床所见阴吹病人,大多为产后或久病之后,气血失调,尤以脾肾不足,气虚下陷见证者居多。先父经验,当先调气养血或补脾益肾为治,然后再用补中益气调养之。并在服药期间,每天早晚空腹用温开水吞服北五味子七粒,疗效更捷。《用药法象》云:“五味子补元气不足,收耗散之气。”故用之。 四、益气缩泉汤治阴挺 益气缩泉汤是先君自拟治疗妇女气虚下陷阴挺(子宫脱垂)的经验方。方即用补中益气汤合缩泉丸加减:炙北芪、炒党参、漂白术、炒淮山、当归身、炒枳壳、北柴胡、绿升麻、益智仁。方中淮山须炒,如果脾虚浮肿而白带多者,党参和淮山均用米炒,加入炒苡米仁、炒白扁豆。此方对一、二度子宫脱垂者常著显效。 1

名老中医经验集-欧阳锜

名老中医经验集-欧阳锜 名老中医经验集卷三 欧阳锜 辨证理论方法研究专家欧阳锜 朱克俭欧阳剑红整理 编者按:欧阳锜,湖南衡南县人,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研究员,著名中医内科学家,中医辨证理论方法研究专家。历任衡南县中医院院长,湖南省中医药研究所代所长,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常务理事,湖南省第六届人大常委会委员。欧阳氏15岁随其伯父欧阳履钦学中医,履钦先生为湘南名医,藏书丰富,勤于著述,对从学要求甚严,欧阳氏从小受其熏陶,养成严谨治学风尚。毕生从事中医内科、中医辨证理论方法研究,出版学术专著有《内科辨证学》、《伤寒金匮浅释》、《中医内科证治概要》、《证治概要》、《杂病原旨》等。承担卫生部重点科研项目“中医病名诊断规范化研究”,主持完成“湖南省中成药开发远景规划研究”。 本文重点介绍欧阳氏在学术上,建立三纲鼎足互为纲目的辨证体系的成就。临证特色则论述欧阳氏临床病证结合的思想方法,和辨别疑难杂证三大关键及其运用,并从八个疑难病例评析予以进一步印证。医论医话所言及的“求衡论”、“常变论”乃是他研究多年的心血,曾以“求衡是中医临床思维的核心”和“气的理论探讨”等专题分别在泰国、日本等地进行学术交流,受到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 总之,欧阳氏毕身在中医内科领域的疑难杂病的研治有重要突破,尤其在辨证理论方法研究上成绩更为突出,细阅全文后学之人定会从中受到很大启迪。 绝驰骛利名之心,专博施救援之志。 ———《医说》 欧阳锜,字子玉,男,汉族,1923年9月29日出生于湖南省衡南县。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研究员,全国著名中医内科专家和中医辨证理论方法研究专家。 第三卷60715岁时,欧阳氏随其伯父欧阳履钦学中医,甫学成,履钦先生外出任教,乡里患病者就医,经欧阳氏医治,多能获效,且不分贫富、不计远近,有求必应,求医者逐日增多。履钦先生为湘南名医,藏书甚丰、勤于著述,对从学要求甚严,常谓“行医非学医之终止,乃学医之继续”。欧阳氏从小受其熏陶,行医以后仍不忘读书,故学与术与日俱增。22岁即参加原考试院中医师考核合格,当时已将读书临床心得整理为《内科辨证学》,送原中央国医馆审阅,焦易堂馆长为之题词,称“临床必读”。 《内科辨证学》于1951年在上海《新中医药》杂志全文发表后,得到中医界的赞许。自

名老中医经验传承方法研究

名老中医经验挖掘与传承新方法探讨 1孙燕2臧传新1任廷革1李宇航 (1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 2聊城大学计算机学院,聊城,252059) 摘要: 关键词: 1.背景 名老中医经验是名老中医在长期的与疾病作斗争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名老中医经验的总结挖掘可以丰富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同时名老中医经验的传承能够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流派特色和技术专长的高层次中医临床人才,使之更广泛地应用和传播而不至失传。名老中医及其宝贵的临床经验是国粹中之粹,因此中医界的仁人志士和政府决策部门都十分重视名老中医经验的挖掘与传承工作。 传统的名老中医经验的总结与传承方式主要包括师带徒、文献整理、专家系统的研制,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都取得了不斐的成绩,但是又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师带徒”的模式,无论是教育的数量还是质量都无法得到保障。传统的文献整理挖掘劳动强度大、效率低,可重复性和推广性不强。中医专家系统是一种理想的学术思想传承模式,但是它当前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符合中医特点的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继承问题。因此,如何高效、完整、全面、系统的挖掘名老中医经验,便捷的推广名老中医经验,让更多的人方便的学习和继承,仍将是中医传承教育面临的最大问题。 卫生部副部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佘靖在“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经验传承研究”课题启动仪式也指出:“运用现代科学特别是信息科学和思维科学的理论和技术手段,一方面继续加强对名老中医专家学术思想和宝贵经验的抢救、保留和整理研究,另一方面则是要研究如何传承他们的宝贵经验,使他们的经验能被更多的后学者所学所用,使后学者从他们的成功经验中迅速提高诊疗能力和水平,更快地成为名医”。 笔者认为:名老中医经验的挖掘与传承应该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利用信息科学和思维科学的理论和技术发展的先进成果,借鉴以往研究成果,寻找新的突破点,探索名老中医经验的挖掘与传承方法,实现名老中医经验的全面、有效、科学的挖掘和传承。 2.名老中医经验挖掘与传承新方法 中医学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师带徒”方式对名老中医经验的传承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智能分析技术与SVM的模式识别方法相结合实现 中医临证经验的实践性很强,是从诸多的临证诊疗中总结出来的,这些经验

名老中医治疗类风湿绝招

名老中医治疗类风湿绝招 (仅供医生参考,患者请找医生治疗,不可按方服药) 焦树德: ①补肾祛湿治尫汤:适用于肾虚寒实证。药用川断12~15克,补骨脂6~12克,制附片6~12克,熟地12~15克,骨碎补9~12克,淫羊藿9~12克,桂枝9~15克,独活10克,赤白芍各9~12克,威灵仙12克,麻黄3~6克,防风6~10克,伸筋草20~30克,松节15克,知母9~12克,炙山甲6~9克,苍术6~10克,炙虎骨9~12克(可用自然铜9~12克,透骨草30克,寻骨风20克代),牛膝9~12克。水煎服。每日1剂。上肢关节重去牛膝,加病毒[输入有误,可能是“姜黄”]9克,羌活9克;瘀血明显加血竭0.7~0.9克(冲服),皂刺5~6克,乳没各6克(或苏木15~20克);骨质变形严重者可去伸筋草加透骨草30克,寻骨风10~20克,自然铜(醋淬先煎)10克;筋挛肢体蜷缩者,去苍术、防风、松节、加入生苡仁30克,木瓜9~12克,白僵蚕6~9克,并加重白芍、桂枝用量;脊柱僵直、关节不利者去牛膝、苍术,加金毛狗脊12~15克,鹿角胶9克,羌活6克。患者应坚持服药50~100剂,见效后用上方4~5剂研末,每次3克,2~3次/日,长期服用,才能取得较好疗效。 ②加减补肾治尫汤:适用于肾虚标热轻证。药用生地15克,桑寄生20~30克,地骨皮10克,酒炒黄柏12,知母12克,骨碎补15克,川断15克,威灵仙12克,炙山甲9克,羌独活各9克,白芍15克,忍冬藤30克,络石藤20克,桂枝10克,桑枝30克,红花9克,制乳没各6克,炙虎骨12克(另煎兑入)。热多者可加秦艽20~30克;痛重者加蚕砂10~15克,海桐皮15克。 ③补肾清热治尫汤:适用于肾虚标热重症。生地15克,桑寄生20~30克,地骨皮10克,炒黄柏12克,知母12克,骨碎补15克,川断15克,威灵仙12克,炙山甲9克,羌独活各9克,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