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导向

目标导向
目标导向

目标导向、文化引领促进学校和谐发展

作者:刘景良文章来源:本站原创更新时间:2008-5-10 14:09:17

目标导向、文化引领促进学校和谐发展

2006年3月,学校教工团支部组织征询团员青年对学校工作的意见,有几个青年教师在无署名的意见书中写了这样几段话:“联校以来,我在眼前一片黑暗,没有一丝光,只会不停地工作、工作,精神紧张,没有休息的时间。……”

“我对中国的教育已经绝望,……开学以来,有多少教师是真正开心的呢?在我心中只有做不完的工作,越来越大的压力,我越来越看不起自己,无论做什么都得表演以后才能讨一顿饭吃。……”

“自联合办学以来,我体会最深的是我已经是一部只会工作的机器,每天脑海里除了工作,还是工作。……要是时间能够倒流,我决不作出同样的选择,现在若不是为了生存在世界上,我绝不干这一行。”

两年过去了,现在想起来,仍感到忐忑不安。做了近20年的中小学校长,所管理的学校中教师有这种感觉和想法的,还是第一次碰到。这不得不引起我对自己工作的反思。

我工作的学校是东莞市一个镇区的公办小学。

改革开放给东莞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创建教育强市已经早早摆到东莞人的议事日程。到2005年东莞市32个镇区已经有23个镇区成为教育强镇,而我校所在的镇区就是剩下的没有成为教育强镇的9个镇之一,学校规模小,教学条件差,师资队伍弱,是农村小学的共同特征,也是制约我镇成为教育强镇的决定因素。在严峻的形势面前,镇里决定联合办学、整合教育资源提升办学质量。斥资2000万元新建了我们学校,把原来非常薄弱的六个村办小学合并。为了慎重起见,破天荒地采取竞争上岗,公开招聘了学校的正副校长和教导主任。学校2005年9月建成开学,除了正副校长和教导主任之外,其余都是原来六个村小的教师和学生。开学时学校建设尚未完工,只有教室和办公室可用,运动场和学生活动场所都没有建好,1500名学生和104位教职工都在二栋教学楼里活动。

六个学校的学生合在一起,首先面临的是行为习惯的问题。开学不到三天,所有走廊里的应急指示灯全部被踢坏;校园里到处是纸屑垃圾。六个学校的教师合在一起,面临的是各自的工作习惯的差异。为此,我们采取的第一步措施是建立健全学校的规章制度。通过规章制度统一大家的思想行为。为了使规章制度能够比较完善,且被每个教职工所熟悉,我们召开了学校第一次教职工代表大会。审议并通过了学校的一系列管理制度。由于规章制度的确立,以及制度的落实,学校工作很快走上了正轨,学生的行为习惯明显改善,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也大大提高。原来在小的学校,每个年级只有一个班,班级管理、学习成绩的好坏都缺乏横向比较,现在一个年级五个班,一眼就可以

看出优劣,加上管理制度中明确的奖惩措施,使教师产生了压力。上班时间连轴转,忙完备课忙上课,改完作业忙辅导。为了抢时间,老师们起早贪黑,一片紧张和忙碌。我为老师们这种工作干劲由衷地感到敬佩和欣慰。我原来是在一所高收费私立学校工作,总以为只有私立学校的老师是最辛苦的,但现在看来我所在的公立学校教师一点也不轻松。2006年三八妇女节前夕,我写了一首诗:《三八节献给女教师们的歌》其中有这么一节:“我感叹教师工作的辛劳,可更多辛劳压在你柔弱的肩,我享受着校园生活的快乐,快乐是你渗着汗滴的笑脸。”

就在我为老师们的工作热情大加赞赏时,却从青年教师们的意见书中传来了另一种声音,这种不具名的教师意见,才是最真实和最值得重视的。它不仅表现出教师们工作的情绪,更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他们工作的状态和效果。

学校合并了,师生合起来了,大家的心是否合起来了,力是否合起来了呢?教师的工作做了,力气花了,工作的效果又是如何呢?这是开学半年来必须反思的一个问题,有什么办法可以把大家的心凝聚起来,把力整合起来,让全体老师都从内心里感觉到这个全新而陌生的学校就是自己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结合学校当时的实际,我们决定采取“目标导向,文化引领”的策略。

所谓目标导向,就是在每一个时段提出一个带全局性的目标,用目标激励教师,以目标统率教师的行动,用目标的达成建立归属感。当时正值学校创建市一级学校,我们用创市一级学校的目标作为切入

口来激活全体师生的兴奋点。在此之前,我们六个村小还从来未获得过市级以上的集体荣誉,连镇一级荣誉都是凤毛麟角,我们鼓励全体师生为学校争创市一级学校出力献策,激发教师争先创优的热情。过去在小的学校里,学校有点钱可以分给教师做福利,现在不能分了,福利少了,有个别教师有意见,我们以创一级学校需要硬件的投入说服他们,教师也能够理解。有的教师工作质量要求不够高,我们就用一级学校教师的工作标准来要求。2006年下半年,我们顺利通过市一级学校的评估验收并挂了牌。不仅如此学校还被评为东莞市教育系统文明学校。我们也借此机会召开了庆祝表彰会。因为有目标的达成和荣誉的激励,所有的压力也变成了动力。

2007年,我们又确定了创市绿色学校和市文化建设先进单位的目标,在前一年的基础上我们将要求进一步提高,将目标细化。经过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我们同样争创成功,获得了“东莞市绿色学校”“东莞市文化建设先进单位”的称号。同时学校又再次荣获“东莞市教育系统文明单位”,“东莞市小学大课间活动评比一等奖”,“镇教育质量综合评比一等奖”。这些荣誉的获得更激发了教师的工作激情。他们感到自己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自己的努力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承认。荣誉感又催化了归属感。今年我们又提出了一个新的目标,那就是争取在三到五年的时间实现全校学生100%合格。目前大家正豪情满怀地向这一目标努力。

所谓“文化引领”,就是通过建设学校文化,形成学校师生的价值认同,我们经过研究,确定了“挖掘乡土文化教育资源,建设和谐

学校文化”的研究课题。通过营造与本土人文生态相适应的学校物质文化,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营造具有人文色彩的学校制度文化,促进人与人的和谐,营造自主创新的实用型课程文化,促进教与学的和谐,营造团结务实宽松的学校精神文化,促进人自身的和谐。文化建设思路一经确定,我们便按计划开始行动。

首先是通过舆论导向促进办学理念的认同。我们提出了三句口号:

“教学生六年,为学生想六十年,为民族想六百年。”

“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海纳百川,同舟共济。”

“在快乐中学习,学到快乐;在生活中学习,学会生活。”

这些口号,不是简单的生搬硬套,是我们根据学校的实际,本土的地方特点,以及我们对自身发展的要求所提出来的,是经过教师们的反复切磋集思广益创作出来的,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我们不仅在学校显著的位置制作标语,更通过各种途径向师生宣传解读,各个层面的引导应用,让师生耳熟能详并落实行动。通过舆论的导向,把大家的注意力都引导到为学生着想,为未来着想。使教师们充分认识到,只要是对学生有利对学校发展有利的事情,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再苦再累也值得。

其次通过制度文化的建设,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根据自然和谐的原理,将制度文本做出修订,淡化强制,突出引导和鼓励,以富有人情味的形象展现在师生面前,赋予制度以人文色彩,变制度为心灵感召。建立关爱制度,以关爱理念处理“施管”与“被管”的关系,

建立互助机制,以助人为原则处理“规范”与“人本”的关系。同时我们还通过课程文化的建设,提高工作效率;通过活动文化的建设活跃师生的身心激活师生的热情。文化具有很好的凝聚力,更能产生强大的惯性,虽然不是短时间可以形成,但在形成的过程中,却能让人看到希望,在学校发展磨合的过程中产生润滑剂的作用。

目标导向,文化引领促进了学校的发展,也缓解了因为工作过于紧张而激发的各种矛盾,两年多来学校的发展不只是表现在获得的荣誉和取得的成绩,更重要的是学校具备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和持续发展的后劲。

一个师资和生源都非常薄弱的群体,突然搬到一个设备全新的学校,即兴奋而又陌生,迫切希望做好,但又力不从心,焦躁和不安就由然而生。由缺乏管理到突然接受严格管理所产生的强烈心理反差,造成教师严重的心理负担和工作效率的低下。用一个一个的小的目标进行激励,通过目标的达成而获得成就感,这使我校教师逐步摆脱了心理困境。但从学校的长远发展来看,必须建立属于我们学校的文化习惯和价值认同,才能保障学校的持续发展。严格的制度管理和奖惩刺激可以使成员拼命工作,但这只是压力所致。如果不能及时舒缓情绪,其结果是不会好的。辅之以目标导向,文化引领加以润滑才能变压力为动力,并形成良好的惯性,促进学校和谐发展。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