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社会学理论

消费社会学理论
消费社会学理论

消费社会学理论

一、消费时尚的内涵、特征、分类

(一) 内涵:

时尚是什么?

1、凡勃伦对时尚的定义:时尚消费某种意义上是种炫耀性消费, 炫耀消费者的品位、经济能力, 炫耀其紧跟时代潮流, 炫耀其地位不比别人低。《有闲阶级》

2、齐美尔认识时尚是:时尚只是一部分人的时尚,整体始终处于通往时尚的道路上,时尚不失永恒的,而是短暂变化的。《时尚哲学》

3、坎贝尔的时尚:他认为时尚是现代浪漫伦理的体现,是人们追求新奇体验的结果。而且任何新奇感都有生命周期,一开始是新奇的,很快就变得没那么新奇,最后则变得另人厌倦。于是需要用新的时尚来代替旧的时尚《求新的渴望》

4、彼得里亚:时尚就是对符号的消费。

5、国内对时尚的定义也很多,这里说说周晓红对时尚的定义

时尚是在大众内部产生的一种非常规行为方式的流行现象,具体的说是在一定时期内相当多的人对特定的趣味、语言、行为等各种模型的随从和模仿

总之,人们对时尚理解的侧重点不同,有的侧重在模仿、有的侧重在分化、有的侧重在行为等。尽管对时尚的定义各不相同,但是都认为时尚都具有这样的一些社会特征:

(二)时尚的特征:

1、新奇性与反传统:时尚的东西往往具有新奇性,表现在商品的各个方面,如款式、色彩、包装等方面,时尚具有反传统性,因为时尚的东西往往是对传统的创新。

2、差异性:不同的人群、不同行业有不同的时尚风格。

3、地域性:通俗的讲在某地区流行的东西在另一个地区不一定流行

4、循环性:曾经被偏爱的时尚可能无人问津,然而过段时间以后,这些被遗忘的东西可能在市场上重新出现并流行。如海魂衫、回力鞋等

5、短暂性:齐美尔说过时尚不可能成为永恒,它永远是在变化中,比如发型“前几年流行直发,所以那个时候一个风的拉直,后来又流行卷发,现在看看,在座的女生有多少是卷发?

(三)种类:

1、按内容划分:

可分为以下三种:

(1)物的时尚,如某种服装、某种食品的流行。比如服装流行的蕾丝、沙沙、皮草等

(2)行为时尚,如美容、养生、搓麻将、背包旅行等

(3)思想时尚,即某种思想或意识形态的流行;如消费主义、及时行乐主义的盛行。

(4)人物时尚,指对某些特殊人物( 明星、名人) 的特别( 甚至过分) 关心、崇拜、追随、模仿。如张国荣、迈克杰克逊等

还有其他划分标准:流行的范围、速度、时间等

二、时尚发展的机制

1、根本动力:经济增长带来的丰裕社会是时尚消费的根本动力。物品多样化,商品的可替代性增加,人们有了更多的选择。

2、消费心理的转变:从需要到欲求。农业社会和早期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水平较低,人们追求的是对基本生存需要的满足,即对劳动产品使用价值的满足。但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进入到一个丰裕社会,人们由对需要的满足转向对欲望的满足。

3、催化剂:现代广告传媒系统,如果说经济增长和欲求的产生是形成时尚消费的内因,那么,广告传媒系统就是最终把时尚推到人们面前的外部手段。现代社会,广告无孔不入、无处不在,我们生活在被广告包围的世界中,广告也激起了人们消费的欲望。时尚杂志,《瑞丽》、《昕薇》、《车友》等等对我们消费导向是十分明显的。

三、时尚的社会学理论

齐美尔的阶级分野论:

时尚是阶级的时尚, 是阶级分野的产物, 不同的阶级拥有不同的时尚。齐美尔认为, 时尚最初产生于少数上层精英, 他们把时尚当作一种地位符号, 通过它把自己与较低的社会阶级区分开来。

1、时尚的社会动机:齐美尔把模仿和区隔动机分别归属于不同的阶级:

上层---区隔的动机---创造时尚

下层---模仿的动机---仿效

2、时尚的社会功能:

对个体而言:(1)一方面是追求个性化,另一方面是寻求群体归宿感;(2)作为一种心理补偿机制,不能通过自身能力到达个性化的个体提供补偿机制。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女性比男性对时尚更加的敏感、关注,因为女性的社会处境是理论上的性别平等,但实质是不平等的,这种现象表现在家庭、职业、政治领域等方面,她们在这些领域不能实现,从而把注意力转移到时尚领域。

对社会而言:仅仅把时尚作为阶级区隔的一个表现方式,并没有对时尚的其他社会功能给与重视。

3、时尚的变迁机制:齐美尔用“模仿与创新”来解释时尚的变迁。这种模与区分是不同阶级的逻辑。较高阶层是区隔动机所支配,希望通过时尚与较低阶层拉开距离;而较低阶层受模仿动机支配,试图模仿高阶层来提伸自己的地位。模仿的结果模糊了不同阶级之间在时尚上的差异。此时, 精英阶级就会放弃旧的时尚, 创造出新的时尚, 以便继续在时尚领域把自己和较低的社会阶级区分开来。因此, 上层精英和下层大众之间模仿与反模仿、区分与反区分的斗争是时尚演进的动力机制。不断的模仿、区分导致时尚的变迁。

布鲁默的集体选择:

布鲁默批评了齐美尔的滴流理论, 认为这种理论能够解释17 至19 世纪欧洲的时尚, 但无法说明20世纪60 年代的状况。布鲁默认为, 与其说时尚是阶层之间的符号区分与反区分、或行为的模仿与反模仿的结果, 不如说是一种基于集体品味而做出的集体选择的产物。

1、时尚机制的特点:

(1)时尚的历史延续性意味着当前出现的新时尚不但与旧时尚有关, 还与下一步即将出现的时尚有关;

(2) 现代性-时代精神;

(3)集体品味:趣味与集体趣味是布鲁默的核心概念。趣味与个体的经验有关, 形成于互动过程中; 品位是个体选择的依据,在最初阶段大众品位是含糊需要指导的,买手们已经通过样式选择与建议,勾画出大致轮廓,大众品位慢慢形成。时尚就是一个集体品味的形成与表达的过程。

2、时尚与社会领域:

(1)时尚领域的扩张:时尚对于哲学、医学、科学领域有用。当今社会科学离不开时尚。

(2)时尚的社会角色:

A.时尚引入规范,稳定社会:它通过集体选择机制, 缩小了时尚的选择范围, 不但为社会引入了

秩序, 而且也降低了人们进行选择时有可能遭遇到的困惑和难度。

B.时尚不断摆脱束缚,持续创新:对“入时”的强调可以使个体摆脱过去的束缚, 可以自由地

选择自己的行为, 以适应当下的社会

C.时尚为将来有序做准备,再造共同审美有机体:通过竞争机制和集体选择, 时尚不断变化,为

将来的时尚做准备,再造共同审美有机体。

齐美尔认为, 精英阶层放弃某种时尚导致该时尚的死亡,布鲁默则把时尚的消亡归因于与该时尚不相容的新集体品味的形成。

3、布迪厄的社会区分论

布迪厄的文化社会学研究的主要领域是消费,特别是文化生产和消费文化方面。文章介绍了布迪厄对时尚的一些看法,指出在他的时尚研究中没有涉及物质文化的重要性,仅仅局限于象征生产,

但从象征性生产这个方面的论述又缺少对大众时尚的分析,也没有分析大众时尚对高级时尚的影响了。

1)四种不同类型的人

A/B/C/D

2)不同类型的人有不同的趣味:因而消费者的趣味因而是分阶层的,趣味是阶级条件在消费者身

上的内化和显现,是一种身体化的性情倾向,一种阶层客观条件在个体心理上沉淀出来的习性3)趣味表现为生活风格,即一组统一的、独特的偏好。生活风格是在消费选择中体现出一致性的

表达性行为。故而,生活风格是趣味的体现,更是社会位置和阶层认同的表现符号。如同样是运动休闲,是选择高尔夫还是选择羽毛球。

4)消费本质上是一种与社会阶层相关联的文化活动,是趣味或风格的显现。趣味是一种资源。凭

借这种资源,各个不同的群体或阶层建立社会区分和身份认同。趣味因此具有分层的效果。5)正是由于不同的人群和阶层具有不同的习性和性情气质,决定了不同的群体和阶层具有不同的

趣味。

6)通过消费展现我们的趣味,也就是在某种程度上显现了我们的社会位置。社会分层和文化分层

之间具有某种程度的内在一致性。

7)不同人群阶层有不同的惯习,决定了他们的趣味差异。所以趣味体现社会位置,体现经济与文化资本;而不同资本形态的占有者展开有关趣味的“合法性等级”斗争。既然趣味具有社会区分的作用,那么,如何来凭趣味以评定人们的社会位置的高低呢?这就涉及趣味的合法性问题。具有高经济资本的人们会把昂贵的文化消费(如打高尔夫球)看作是高品位的。具有高文化资本、但经济资本匮乏的人们(如教师)则会力图突出一种便宜但高雅的文化活动(如登山、跑步和步行)的合法性。

4、波德里亚的符号消费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传统“生产主导型”社会转向“消费主导型”社会逐渐形成世界趋势,消费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消费主导型社会应运而生。

a)消费社会的典型特征:从物的消费到符号消费

?符号化商品的美学原则代替了昔日货币理性消费

?商品的具有“三种属性;---使用价值、交换价值、符号价值

?消费不再被视为使用价值向交换价值的转化,而是被视为交换价值向符号价值的转变

“要成为消费的对象,物品必须成为符号”。消费的实质,“不在于我们所消化的事物、不在于我们身上穿的衣服、不在于我们使用的汽车、也不在于影像和信息的口腔或视觉实质,而是在于,把所有以上这些【元素】组织为有表达意义功能的实质;它是一个虚拟的全体,其中所有的物

品和信息,由这时开始,构成了一个多少逻辑一致的论述。如果消费这个字眼要有意义,你们它便是一种符号的系统化操控活动”

消费是一种符号活动突破了需要的增长的历史瓶颈,而具有无限增长的可能性,因为符号是可以操纵的。

B)消费社会中“符号”是怎么样构建的?

时尚商品的符号价值和意义是如何生产出来的?时尚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符号价值,而符号价值直接影响到时尚消费者群体归属感的表达和身份认同的构建:

(1)强调符号中介人是生产和消费的联结点, 他们在商品的符号价值和意义生产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商品的使用价值生产是由生产商实现的, 而符号价值则主要通过时尚的文化中介人来创造。符号中介人充当了生产和消费的联结点, 他们扮演了商品符号价值的生产者和传播者的角色, 并进而影响到消费者的身份认同

(2)商品符号价值的中介人是一个抽象概念,他们主要由:服装设计师、化妆师、时尚杂志、广告等组成。(主要指传媒系统)

C)符号消费的实质在于社会身份的建构

人们消费的过程就是一个重新编码的过程,对不同物品消费拥有的特权暗示着种种不同的符号,这些符号使每个人的身份得以重新建构,这种建构后的身份使新的社会等级取代了旧的不同阶级区分。作为社会分类和区分的过程,物和符号在这里不仅作为对不同意义的区分,按顺序排列于密码之中,而且作为法定的价值排列于社会等级。

四、我国时尚消费现象

我国现在的社会状态能够被称为“消费社会”吗?我们认为是不能的,确切的说,直到在20世纪90年代,我国才迈入一个“时尚的时代”。即在人们的生活中出现了一些时尚消费的行为。这里我们就来看看我国的一些时尚消费现象。

1、时尚的生活方式出现:由于现代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变大,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去追求一

种身心愉悦的生活方式。比如:酒吧、书吧、网吧、聊吧、碟吧、打高尔夫、练瑜伽、spa等2、正在崛起的中产阶层成为了时尚领域的主力军,最求时尚又具备一定的条件:经济基础、有闲、有时尚意识等。

有闲:中国上班族的时间变动:

1949---1995每周6-天8小

1995----每周5天8小时:闲暇的增多, 以及前述物质条件的改善, 使得大众有了较为充足的时间

和精力去体验各种生活和行为方式, 人民的日常生活变得越来越丰富多彩。。

有经济条件: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来源

有时尚的消费意识:对时尚敏感却对时尚是乐此不彼。

3、奢华型消费时尚呈蔓延之势:我国现在已经成为了奢侈品消费大国之一,欧美市场对中国的奢侈品消费市场十分看好。奢侈性消费在中国已经无处不在,在人们的衣食住行当中:高档时装、名车、豪宅、名表等。征服女人就两样东西:迪奥与奥迪

4、品牌意识崛起:人们消费的品牌意思越来越强。

5、受外来时尚风格的影响,时尚呈现多元化:朋克风、日系甜美风、英伦风、嘻哈风

五、时尚的功能

时尚的正功能:

1.心理补偿机制:实现“那些在生活中未能实现的愿望”提供了补偿机会。

2.降低生活成本:时尚的普遍性特征在于模仿,模仿是低成本的、经济便利的一种生存手段,能降低人们的生活成本.,齐美尔有这样的观点:越时尚、越便宜、越便宜、越时尚。

3.社会冲突缓冲器:时尚满足了个体分化的需求,同时又满足了社会依赖的需求,人们可以根据时尚符号来识别他人或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

4.社会变迁动力:

(1)时尚是个性化与普遍化的博弈过程,时尚的内部的紧张性,使得时尚的创新性又孕育而生。(2)引领消费潮流,促进经济发展。

时尚的负功能:

1.经典艺术的消解:对时尚的追求,在完全被市场化商品的艺术市场中,经典的艺术处境有为尴尬,正经受着被人们慢慢淡忘,慢慢消解的悲惨命运。

2.自我缺失:对群体的归属感和个体的自我保护本能使现代个体不约而同的选择时尚,产生从众心理,缺乏个性的张扬。

3.审美感官化、平面化:时尚容易导致自身的追随者审美的感官化。简单的追求视觉效果

4.造成资源浪费:.对时尚的追求易造成奢侈性、炫耀性消费,许多商品仍然具有使用价值,但是已被退出消费领域。

5.对环境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

(1)时尚的普遍性,决定了时尚生产的大规模特性,在生产链条中容易产生对环境不可逆转的影响。如:大规模的砍伐森林、捕杀动物等。

6.消极导向的社会价值观:时尚给人心理上带来的满足,容易滋生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拜金主

义。

消费社会学教学大纲19

《消费社会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13011210 课程性质:专业限选课 适用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开设学期:第七学期 考核方式:考查 一、教学目的与任务 消费社会学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消费与经济、社会等方面关系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对消费需要与需求、消费结构、消费水平及消费方式等内容有一个大致的把握,对消费社会学这门课程有所了解,使学生逐渐关注现实的消费热点问题,并能使用相关的理论对问题进行分析。 二、与其它专业课程的关系 《消费社会学》是本专业的专业限选课,应要求学生先修习西方经济学课程(包括微观、宏观)。 三、学时数及分配 总学时:18×2=36 学时分配表 章节标题学时分配(讲 授)第一章 消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2 第二章 消费需要与消费需求4 第三章 消费水平3 第四章 消费结构3 第五章 消费方式4 第六章 消费者行为6 第七章 消费市场与消费热点2

第八章 劳务消费2 第九章 闲暇消费与旅游消费4 第十章 保护消费者权益与消费教育2 第十一章 加强对消费的调控和引导4 四、讲授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 消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消费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以及学科的研究对象和所使用的研究方法。 第一节 消费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 一、什么是消费 二、生活消费的两重性 三、消费是生产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 四、消费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节 消费经济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 第三节 消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第四节 消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一、系统分析的方法 二、抽样调查与典型调查的方法 三、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方法 四、比较的方法 第二章 消费需要与消费需求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消费需求及其影响因素,了解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与人的发展、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关系。 第一节 消费需要的内容与地位 一、消费需要的内容及其分类 二、消费需要的层次性

当代心理学应用领域

心理学专业概况 心理学专业分支现代社会发展的步伐一直从未停歇,而人们的压力也如滚雪球般越积越大,各种心理问题层出不穷。无论国内外,对于心理学家的需求已经到了极为迫切的程度。因此,心理学理所当然地成了近年来的大热门。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美国依然是心理学水平最高的国家。现代心理学主要是临床心理学和基础心理学两大方向,共有12个分支: 1.教育心理学 2.法律心理学 3.普通心理学 4.认知心理学 5.比较心理学 6.发展心理学 7.实验心理学 8.神经心理学 9.心理生理医学 10.心理统计学 11.社会心理学 12.人本主义心理学 临床心理学由于其高回报率和良好前景,每年的申请者都多如牛毛。但临床这一专业对于申请者的要求也是最高的。成功申请的中国学生大部分都是医学院出身,同时具有 3.6 以上GPA、1400 以上 GRE 及 98 以上的托福成绩。 其次是基础心理学方面的认知心理学和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是现在心理学的主流也是最偏向理科的心理学分支之一。社会心理学基本上属于文理结合,许多文科背景的同学会倾向于选择这个方向。 美国心理学各分支介绍 美国心理学会目前共有54个专业分会: 1. Society for General Psychology 普通心理学学会 2. Society for the Teaching of Psychology 教学心理学学会 3.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实验心理学学会 4. Evaluation, Measurement, and Statistics 评估、测量和统计学会 5. Behavioral Neuroscience and Comparative Psychology 行为神经科学和比较心理学学会 6.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发展心理学学会 7. Society for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学会 8. Society for the Psychological Study of Social Issues (SPSSI)社会问题的心理研究学会

心理学各个基本分支领域简介

心理学各个基本分支领域简介 《普通心理学》概括了心理学研究的成果,介绍了最普遍的心理现象和心理活动最一般的规律,是心理学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是学习其他心理学课程的基础; 《社会心理学(二)》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及其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实验心理学》介绍了研究心理现象的实验方法和基本的研究成果。通过"实验心理学"的学习,让自考生初步了解设计研究课题实验方法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心理统计》介绍的是心理实验结果的统计处理方法; 《心理测量》介绍了制定心理测量量表的科学程序和常用的智力、特殊能力,以及人格测量量表; 《发展心理学》讲的是从婴幼儿到成人乃至一生的心理发展历程,重点是儿童心理的发展规律; 《应用心理学》概括地说明了心理学的各个应用领域及其基本内容; 《教育心理学》说明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活动,以及与其有关的心理现象和规律; 《医学心理学》研究心理因素与人体健康和疾病的相互关系,也就是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过程中的作用,为人的健康服务; 《心理卫生与心理咨询》介绍了维护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方法,以及有关心理咨询的基本知识; 《组织管理心理学》研究针对组织进行管理的过程,它包括组织的计划、指导、激励和控制等,也就是要为组织提供正确的管理原则和有效的管理方法。 《生理心理学》讲述神经系统的结构和机能,让自考生了解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心理学史》介绍心理学思想产生与发展的概况,以及近现代各心理学派别的基本主张,帮助自考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学理论观点; 《心理实验设计》则侧重于培养自考生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认知心理学》是半个世纪以来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新方向,它系统地探讨了人类的认知过程,并把心理学和现代科学技术结合起来,成为当前认知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认知心理学》对自考生了解心理学的新进展,学习和掌握

消费社会学 读书笔记

《消费社会学》读书报告 在消费社会学一书中,尼古拉·埃尔潘回顾了法国、英国、德国和美国社会学家有关消费的经典分析,重点探讨了三种理论,试图从一个崭新的视角对消费者行为进行分析。第一个理论是年轻一代对物质生活的向往逐渐被热爱自然、崇尚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及热衷于各种社会交往活动所取代。第二个理论是着重探讨环境污染、交通堵塞、人流拥挤以及暴力犯罪。第三个理论强调消费者在上产各自的生活方式的过程中的互相依赖关系。 本书共有六章,消费社会学的研究主要围绕三个轴心展开,第一个轴心以家庭生活为特征,在本书中体现为第一第二章,分别探讨低收入家庭和有闲阶级的家庭消费生活;第二个轴心是关于大众消费的争论,在本书中体现在第三章和第四章;第三个轴心是探索在工业产品的广泛传播与工业产品的集体使用之间,体现在书中第五章和第六章关于节庆商品和与消费相关的集体价值观的变迁的研究。我想从有闲阶级和炫耀消费、无意识消费、消费的合法性这几个方面结合作者书中的主要观点谈谈我的看法。 一、有闲阶级和炫耀消费 有钱和有闲是根据个人愿望和品位进行消费的两个条件。有闲阶级指有资产,不需要拥有固定职业,生活休闲以社交娱乐为主的阶级。有闲阶级在心理上与劳动阶级不同,他们处处要显示自己的优越地位,他们不仅要过着有闲的生活,而且要通过生活方式方面的炫耀来显示自己的阔气。消费高档商品对于有闲阶级、上流社会的人们来说,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向下层的老百姓展示他们高不可攀的私生活,这具有一种广告作用。 以服装为例,2018秋冬大秀今年3月在伦敦、纽约和米兰落幕,这种大秀每年举办两次,可仅仅是这样短暂的时间,流行趋势就会发生变化。某一种或某一类高档商品对有闲阶级的吸引力转瞬即逝,不论这样的潮流是有闲阶级自己选择的还是服装设计师们为他们选择的。上流社会的人们被迫接受时尚的操纵,即使当下的服装风格与他们的气质和身材并不相符。社会尤其不允许他们穿戴上一季的货品,即使这些服饰与他们十分相宜,并且依旧光鲜。我认为这是因为此时这些“过时的”服饰和元素已经开始向下层阶级流动,并逐渐普及,引发全社会人们的时尚追随。上流社会的人们要做的是时尚的引导者而不是时尚的追随者,因此,不管他们有多青睐上一季的商品,他们也不得不被迫放弃某些个人品味,去引领下一次的时尚潮流。 除了高档商品,有闲阶级的子女也是炫耀的工具,父母鼓励他们在非生产性、非营利性活动中展示自身的智慧和体能,比如在艺术活动和体育运动中,而父母就为子女们提供物质保障。在中国,富二代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在湖南台著名综艺《变形计》的一期节目里,有一位父亲给儿子买了20多辆奥迪,让孩子“随便挑一辆上车”。这样的行为,用凡勃伦的理论解释,就是有闲阶级“获得尊荣并保持尊

大学生群体奢侈品消费社会学分析文献综述样本及填报提示

本科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 题目大学生群体奢侈品消费社会学分析 -以云南师范大学为例 姓名 学号 院、系 专业 指导教师 职称(学历) 注:院、系:填哲学与政法学院xx系; 专业参考:思想政治教育/哲学/法学/社会学/法学(纪检监察方向),选其一填写; 指导教师:只填姓名; 职称:教授/副教授/讲师,选其一填写; 学历:本科/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选其一填写 2016年11月10日 云南师范大学教务处制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群体对奢侈品的消费在校园里形成了一股不小的风潮。这既是受益于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使得如今的大学生能够更容易的接触到奢侈品,也与奢侈品生产者利用学生群体从众、攀比,父母供养生活费,生存压力小的特征开发大学生奢侈品市场有关。但是目前国内学术界对大学生奢侈品消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市场营销和思想品德教育两方面,社会学中对大学生奢侈品消费的研究文献并不是十分充足。对大学生但是目前对大学生奢侈品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思想教育领域和市场营销领域。本文中将以云南师范大学的大学生为例,从社会学角度对大学生消费奢侈品的这一现象进行分析,为分析云南省大学生奢侈品消费现象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奢侈品消费;影响因素 什么是奢侈品呢?从社会学的角度看,维尔纳·桑巴特(1913)在其传世经典之作《奢侈与资本主义》一书中指出,“奢侈品是实现关好生活的一种手段”。Scitovsky(1992)认为,必需品满足生理上的需求,而奢侈品是必须品以外的物品的总称[7]。Berry(1994)在《奢侈品的概念-概念及历史探究》对奢侈品做了如下定义:“奢侈品是那些可以轻易并毫无痛苦地被替代的物品,特别精美并具备一定品质,可以满足某种普遍存在的需求”。Kapferer(1997)则认为“奢侈品代表的是美好的事物,是应用于功能性产品的艺术。”奢侈品是人们很渴望得到的物品,能给人们带来愉悦感,但是必需品则只是消除了人们在生活中所带来的不愉悦感。 一、奢侈品消费动机的研究概况 (一)国外学者的研究 Veblen(1899)最先提出了奢侈品购买动机的研究方向,其中主要提出了炫耀性购买动机。之后的西方学者都对此做出了相应的论证和补充,但主要都研究西方消费者的奢侈品购买动机。而后 Leibenstein(1950)提出了从众、独特与炫耀性三种动机。从众性是为了获得社会上大多数人的认同,以获得群体中的社会价值;独特性是为了感觉与他人不同,以获得独一无二的价值;炫耀性是为了炫耀其财富与社会地位,以获得虚荣的价值,以上三点表明了奢侈品动机的社会性导向。 Vigneron Franck 和 Lester W.Johnson(1999)采用与自我取向相关的概念——自我知觉(self-conscious)对消费者进行心理细分,提出了西方消费者奢侈品牌购买动机的概念性框架。该框架将消费者分为两类:公众性自我知觉者(Public Self-Conscious)和个我性自我知觉者(Private Self-Conscious)。与此对应,参照群体的影响也分为两类:人际影响和个我影响,前者影响消费者的 3 种奢侈品购买动机:炫耀、领先、从众;后者影响 2 种购买动机:享乐、追求精致。其它许多学者的实证研究也基本验证了这一西方消费者奢侈品购买动

心理学知名导师

心理学知名导师 韩世辉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教授, 博导。认知神经科学教研室主任,北京大学脑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骨干科学家。 探索大脑各种认知功能的认知和神经机制是多年研究工作的目标。主要利用实验心理学、神经心理学的实验方法和认知神经科学的多种脑成像技术,研究视知觉、注意、记忆及意识的神经机制。欢迎具有心理学、生命科学、物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以及医学背景并对探索大脑奥秘具有浓厚兴趣的同学报考硕士或博士研究生。 Email: 王垒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普通心理与实验心理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市场经济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全国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技术职称考试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国家职业技能鉴定专家委员会技术方法指导委员会委员、《心理科学》编委。 科研方向:组织管理心理学、人力资源评价技术、领导与管理技能:系统建构与开发、组织沟通与激励、团队管理与开发、消费行为研究、情绪—认知,情绪智力,自我概念,人格结构。 李量北京大学心理系教授,博导。北京大学"985" 生理心理学科建设带头人、北京大学听觉与言语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大学脑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骨干科学家。 研究领域:听觉认知的心理物理学和神经科学、言语加工的听觉机制、言语的信息掩蔽与能量掩蔽的理论模型、情绪学习的神经生物学、精神分裂症的动物模型。 Email: 周晓林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脑科学与认知科学中心主任、心理学系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教研室主任;东南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学校兼职教授。任国际Language and Cognitive Processes 杂志编委,罗丹科学院Corresponding Fellow 、中国心理学会普通心理学与实验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英国实验心理学会、国际行为发展研究协会会员。 主要研究领域为语言加工、注意与执行控制、以及社会神经科学。特别欢迎心理学、数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物理学、和神经生物学等相关学科的学生来实验室工作,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 E-mail: 钱铭怡博士,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博导,临床心理学教研室主任。 现任中国心理学会理事,中国心理学会临床与咨询心理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理事,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心理治疗学会副主席。 主要从事临床心理学的工作与研究:心理治疗,包括心理治疗的教学与培训、心理治疗(特别是认知治疗)的相关研究;羞耻感的研究,包括跨文化比较、羞耻感在心理障碍中所起的作用等。 朱滢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社会兼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心理学科评议组成员,香港心理学会学报,华人心理学报顾问编辑,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理科),北京大学心理系学术委员会主任。 主要研究兴趣:人的记忆与认知;意识;认知神经科学。 杨玉芳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科院心理所所长、中国心理学会常务理事、秘书长、中国声学学会理事、语言与音乐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学位委员会委员,《心理科学进展》主编、《心理学报》、《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编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第八、九届“神经科学与心理学”学科评审专家。 研究领域:言语认知加工,特别是各种语言学结构及其相互间关系的认知加工。 张侃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心理学会理事长、国际心理科学联合会执委、国际应用心理学会执委、国际人因学会执委、国际科学理事会科学自由常务委员会委员、国际科学理事会、中国委员会副主席和中科院心理所学术委员会主任。

消费社会学理论

消费社会学理论 一、消费时尚的内涵、特征、分类 (一) 内涵: 时尚是什么? 1、凡勃伦对时尚的定义:时尚消费某种意义上是种炫耀性消费, 炫耀消费者的品位、经济能力, 炫耀其紧跟时代潮流, 炫耀其地位不比别人低。《有闲阶级》 2、齐美尔认识时尚是:时尚只是一部分人的时尚,整体始终处于通往时尚的道路上,时尚不失永恒的,而是短暂变化的。《时尚哲学》 3、坎贝尔的时尚:他认为时尚是现代浪漫伦理的体现,是人们追求新奇体验的结果。而且任何新奇感都有生命周期,一开始是新奇的,很快就变得没那么新奇,最后则变得另人厌倦。于是需要用新的时尚来代替旧的时尚《求新的渴望》 4、彼得里亚:时尚就是对符号的消费。 5、国内对时尚的定义也很多,这里说说周晓红对时尚的定义 时尚是在大众内部产生的一种非常规行为方式的流行现象,具体的说是在一定时期内相当多的人对特定的趣味、语言、行为等各种模型的随从和模仿 总之,人们对时尚理解的侧重点不同,有的侧重在模仿、有的侧重在分化、有的侧重在行为等。尽管对时尚的定义各不相同,但是都认为时尚都具有这样的一些社会特征: (二)时尚的特征: 1、新奇性与反传统:时尚的东西往往具有新奇性,表现在商品的各个方面,如款式、色彩、包装等方面,时尚具有反传统性,因为时尚的东西往往是对传统的创新。 2、差异性:不同的人群、不同行业有不同的时尚风格。 3、地域性:通俗的讲在某地区流行的东西在另一个地区不一定流行 4、循环性:曾经被偏爱的时尚可能无人问津,然而过段时间以后,这些被遗忘的东西可能在市场上重新出现并流行。如海魂衫、回力鞋等 5、短暂性:齐美尔说过时尚不可能成为永恒,它永远是在变化中,比如发型“前几年流行直发,所以那个时候一个风的拉直,后来又流行卷发,现在看看,在座的女生有多少是卷发? (三)种类: 1、按内容划分: 可分为以下三种: (1)物的时尚,如某种服装、某种食品的流行。比如服装流行的蕾丝、沙沙、皮草等

心理学考研研究方向

权威师资优质教学博仁考研https://www.360docs.net/doc/488309122.html, 心理学考研研究方向 心理学——得到越来越多的人熟知,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得到越来越多的人认可。生活的各方各面都已经渗透了心理学,所以越来越多的同学先要进一步了解心理学,探索心理学,心理学研究生人数不断增长,招生院校不断增加。但是作为想要报考心理学研究生的你知道心理学有多少研究方向吗?知道要报考哪个方向吗?各研究方向侧重什么?下面就和博仁考研老师来看一下心理学考研各研究方向吧。 心理学是一级学科,下面还有三个二级学科,分别是基础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应用心理学。博仁考研老师分学科为报考心理学考研的同学们进行详细讲解。 一、基础心理学 基础心理学是心理学的基础学科。它研究心理学基本原理和心理现象的一般规律,涉及广泛的领域,包括心理的实质和结构,心理学的体系和方法论问题,以及感知觉与注意,学习与记忆,思维与言语。情绪情感与动机意识,个性倾向性与能力、性格、气质等一些基本的心理现象及其有关的生物学基础。基础心理学也包括:动理学方法的研究,包括实验设计、心理测量和各种具体的研究方法。 基础心理学的发展与脑科学、计算机科学结合的趋势十分明显。心理与大脑的关系成为基础心理学的核心问题。基础心理学通过脑成象技术与脑科学相结合,将有可能解决心理学中的多解问题--对某些认知过程存在多种可能的理论解释。这标志着基础心理学在21世纪将走上更富有成果的发展道路。基础心理学与计算机科学关系密切,彼此共同推进关于人类认知的理论。 研究范围: 基础心理学研究范围包括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与言语,动作,情绪情感与动机、意识,个性倾向性与能力、气质、性格等及其有关生物学基础。基础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心理学史和方法的研究,以及动物心理学的研究。认知神经科学将认知过程与神经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成为基础心理学的主要发展方向。 培养目标: 研究方向有认知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生理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等,其研究为心理学的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基础心理学的研究生需要掌握一定的数学、生理学、计算机科学、语言学等方面的知识。 细分方向: 记忆与视觉认知、语言认知、认知心理学、理论心理学、人格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心理过程与个性、生理心理学、比较心理学、西方心理学流派、心理学基本理论与方法、实验心理学、心理学史、实验心理学与心理统计、脑与认知、信息处理与认知心理机制研究、中国文化心理学、文化心理学、空间认知

《消费社会学人情消费现象研究》

《消费社会学人情消费现象研究》[摘要]“礼仪”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人情消费也成为人们维系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人们消费多样化,物化转化为货币化,礼品数量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频率越来越高,消费的功利色彩显著,面子工程、攀比跟风的心理效应越来越明显,使人情消费异化甚至扭曲,破坏社会风气。文章对当前农村人口消费异化的现状进行分析,深入探讨其原因,以有效遏制农村社会的不良风气,为农村人情消费回归理性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关键词]消费社会学;人情消费;理性消费 中国素来被称为“礼仪之邦”,礼尚往来已成为中华民族人际交往的必然传统。合理适度的人情交往不仅能够增进人们之间的感情,促进人们的互动,还有利于形成和谐的乡村社会。但近年来,随着城镇化水平提高,农村地区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经济水平的提高使人们消费观念也随之发生转变,人情消费作为礼尚往来的必要支出,出现了礼金不断攀升,农民不堪重负,人情风俗异化的现象。在党中央大力提倡节约的背景下,文章描述了农村人口消费的现状,从社会结构、文化传统、思想观念、心理因素和个人的角度,分析了当前农村人口消费异化的现状和原因,并提出了适合农村人口消费合理性回归的建议。 1国内对人情消费的研究 社会学视角对人情及礼俗消费的研究,主要从人际关系、情理社会、身份角色定位等角度展开。研究者主要围绕人情及礼俗消费的现

状、特点、危害,产生这种现状的原因,社会功能及作用等方面进行阐述,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翟学伟(xx)以“情理社会”入手,从人际交往的现实出发,指出“中国社会就是一个讲人情面子的社会。”[1]中国人对“人情面子”尤其重视,没什么都可以,就是不能没“面子”,原因在于“它的运作方式同情心理社会相契合”。[2]费孝通(xx)使用社会结构分析方法宏观地描述了人情礼俗消费现象,提出了“差序格局”理论,指出中国传统社会和现代社会的关系,在此格局下,每个人都以自己为中心结成网络,并在这个特定的网络圈内维持着各种利益均衡。[3]胡杰成(xx)指出,农民的人情礼俗消费行为并不是“非理性”的,而是考虑了道德、工具理性计算及情感因素后的“社会理性”行为。[4]曹海林(xx)认为,关系网络亲疏、人情往来的平衡及情感认同是维持农村人际交往平衡性与连续性的“关系”准则。[5]杨慰春(xx)运用社区研究方法对山东省台头村进行实证研究,展现出了人情礼俗消费背后更为真实存在的人际关系。[6]陈柏峰(xx)提出,传统的“熟人社会”即是一张微观权力关系网,人们的行为往往都是围绕着“人情关系”展开,并体现为感情关系、规范和机制等层面。[7] 2人情消费现状 中国素来被称为“礼仪之邦”,“礼”最早是中国人作为人际互动的社会行动规范。从最早的周礼,后经过孔子、孟子、荀子等著名文人的推动和改善,礼仪文明,成为必读的经典之作,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之深远,自不待言。在过去邻里间遇到节日、婚丧嫁娶都会包个

运用社会学理论知识对当前大学生的消费行为进行分析.DOC

运用社会学理论知识对当前大学生的消费行为进行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纵深发展,当代大学生的消费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现代社会的消费观念、生活方式、流行时尚的影响下,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往往产生彼此间的相互影响,并形成特有的群体消费心理特征。与以前相比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他们已成为引导消费潮流的一股重要力量。然而他们的消费却存在着种种问题: 1.缺乏合理的理财观,储存意识薄弱 由于绝大部分的大学生经济来源来自父母,所以在保证不超支的情况下,多数大学生持有“有多少花多少”的态度,就没有想过要存钱储蓄,缺乏相应的存储意识。通过分析大学生每月盈余的情况可以发现,接近一半的大学生,每个月就没有盈余,属于“月光一族”,还有一部分的大学生根本不清楚自己每月的支出状况。缺乏一个合理的理财观,生活上的开支比较随意,无计划性,月生活费也就是基本够花的情况下,储蓄意识必然更加淡薄。 2.消费盲目追求品牌 许多大学生认为品牌代表着“质量”、“价格”以及“文化”的权威性,以显示自己的身份、地位,增强自信心和自豪感。有很大一部分男生买衣服、运动鞋一类生活用品时,非耐克、花花公子之类的名牌不选“一定要买有品牌的产品”,而绝大多数女生选择看情况而定。 3.消费结构分配不够合理 大学生购买学习资料月消费在50元以下的占85.6%。而每月购买衣服的花费在50元~200元之间的占到了一半以上,超过60%以上的大学生每月花费50元~500元在娱乐上,有3%的大学生每月娱乐消费竟在500元以上。这些花费都远远高于大学生在学习资料上的开销。可见,现在的大学生,多数人注重自己的生活品质和个人形象。然而,大学生作为基本无自身收入来源的特殊消费群体,本身可支配的钱就有限,应该学会合理的安排,统筹规划,把钱主要用于生活必需品和学习上。 针对大学生的消费现状,结合社会学知识进行如下分析: 时代造成的大学生个性使然。21世纪是一个张扬个性的时代,大学生成为时代的弄潮儿,从而其更具有个性。思想前卫,服装标新立异,行为没有顾及。人力资源的过剩和就业压力的加大,也是大学生们重视形象消费的原因之一,经常听到身边的同学说“今天心情郁闷,去逛街狂购了一把”;那边有同学说“我心情不好,就买了一堆零食暴吃”,在当今这种社会背景下,大学生消费的时尚性、个性化、随意性的行为就不难理解了。 社会结构的变迁导致了消费手段的多样化。现在的大学生大都为80后群体,出生于我国经济剧烈转型期。人们收入不断提高,有更多的能力和财力进行消费。而目前的大学生,正好是这一历史的见证者,成为当代社会消费的重要力量。消费观念的改变使得他们更多地通过多种消费手段来体现自己的个性, 增强身份的自豪感,而丰富的商品供应恰好满足了大学生的这种愿望。 社会消费环境和媒体鼓动了大学生的消费。美国社会学家戴慧思认为:“高速的商业化进程不仅增加了消费者的选择余地,提高了物质生活水平,而且打破了国家对社会生活的垄断。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需迅速发展带来了人们收入的明显增加,人们对生活平要求的提高,以及大众传媒广告的狂轰乱炸,已经促进消费者消费欲望的全面提升。当代人的消费理念已经促使其慢慢脱离了传统的

心理学基础题库(全9章)含答案整理

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题 1、当刺激作用于神经时,神经元就会从比较静息的状态转化为比较活跃的状态,这就是__。神经冲动 2、一次神经冲动产生的过程,基本上是由于刺激导致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从而使膜外膜内的正负离子移动而导致膜内外电位差发生变化的过程,因此,神经冲动会用__来说明。动作电位 3、神经冲动的传导在细胞内主要是__传导,在细胞间主要是__传导。电传导、化学传导。 4、一个神经元与另一个神经元相互接触的部位叫__,神经冲动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是借助于__来完成的。突触,神经递质。 5、神经递质主要起两种作用,一种叫__,另一种是__。兴奋,抑制。 6、反射是指有机体借助神经系统对刺激做出的有规律的反应。以脑为核心的神经系统的一切活动都是通过__方式来实现的。神经回路是处理信息的基本单元,最简单的神经回路是__。反射,反射弧。 7、一般情况下,当人在恐惧和愤怒等情绪状态下,__使躯体兴奋起来,它能加速心脏的跳动、能让肝脏释放更多的血糖以便肌肉利用、能减缓消化器官的活动,以便于采取搏斗和逃走的行动。交感神经。 8、大脑皮层有四个脑区,分别是:___、__、__、__。负责控制躯体运动和类似筹划、决策、目标设定等高级的认知活动的是__;__主要负责触觉、痛觉和温度觉;__主要是视觉中枢;颞叶主要是__。 额叶、顶叶、枕叶、颞叶;额叶,顶叶,枕叶,听觉中枢。 9、在功能上,大多数人与__相关的机能已一侧化到左半球,我们说话、阅读、写字主要是左半球完成。语言。 10、巴甫洛夫认为,条件作用可以是用刺激唤起特定反射的兴奋过程,也可以是用刺激__原本可能会产生的反射的过程。条件抑制包括:__;无条件抑制包括:__。抑制。消退抑制、延迟抑制;外抑制、超限抑制。 11、条件反射形成的最佳条件是:在铃响(信号刺激)后的0.5秒时,呈现食物(无条件刺激),两者的__是重要的条件,也叫条件作用。后来的研究进一步发现,__是影响经典条件作用形成的重要因素。相邻性,相倚性。

全国2017年4月自考00034社会学概论试题及参考答案

2017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社会学概论试卷 (课程代码00034) 本试卷共5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 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 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4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l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嗣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马克思的代表著作是 A.《社会分工论》 B.《资本论》 C.《社会学研究》D.《社会静力学》 2.在中国社会学的恢复和重建过程中,“五脏六腑”被费孝通用来比喻社会学的建设,这一术语借用予 A.哲学 B.中医学 C.生物学 D.物理学 3.统计调查的常用方式之一是 A.问卷调查 B.文件法 C.非介入性研究法 D.统计报表 4.研究者通过有计划、有目的地与被研究者交流,进行调查和收集资料的方法是 A.访谈法 B.典型调查 C.观察法 D.个案研究 5.在社会学研究的文献法中,文献的来源有 A.3大类 B.4大类 C.5大类 D.6大类 6.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归纳、分类、比较,进而对某个或某类现象的性质和特征作出概括的分析方法称为 A.问卷分析 B.定量分析 C.实验分析 D.定性分析 7.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行,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监督和控制的过程称为 A.社会建设 B.社会管理 C.社会治理 D.社会整合 8.组成文化的最小单位是 A.文化集丛 B.文化模式 C.文化特质 D.文化产业 9.某种文化元素随同社会交往而扩散,为其他社会所采借或吸收的过程称为 A.文化融合 B.文化传播 C.文化磨合 D.文化杂交 10.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常有一种倾向,常将自己的生活方式、信仰、价值观、行为规范看成是最好的,是优于其他民族的,这种现象称为 A.文化中心主义 B.文化霸权主义 C.文化绝对主义 D.文化相对主义 11.“生物人”通过社会文化教化,获得人的社会性,获得社会生活资格的过程称为 A.再社会化 B.继续社会化 C.重新社会化 D.基本社会化 12.在社会化的有关理论中,米德的理论认为

消费与认同_对消费社会学的一个分析框架的探索

社会学研究2001年第1期 消费与认同 ———对消费社会学的一个分析框架的探索 王 宁 Abstract:Based on a brief literature review,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issue of the integration of the paradigm of“consumer behavior”and that of“consumer culture”.It is suggested that“identity”,a basic sociological concept,can function as a conceptual framework in bridging the two paradigms.Consumption both provides substantial mate2 rials in creating and managing identity,and acts as signs and symbols in communicating the identity.Thus,consumption is both a social action of orderly making use of material resources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identity(i.e.,consumer behavior),and a sign system that signifies and communicates identity(i.e.,consumer culture).Therefore,the paradigm of consumer behavior and of consumer culture can be integrated in terms of the sociological paradigm of identity. 问题的背景与由来 关于消费的经济学研究由来已久,而消费者行为学则是在20世纪初随着市场营销学的兴起而形成的。消费者行为学把消费者当作生活在社会关系中的真实的人来研究,因而为社会和人文学科的各个分支的介入埋下了伏笔。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以前,消费者行为学的研究基本上是经济学和心理学的地盘,那么,80年代以来,经济学和心理学的“帝国霸权”地位受到了挑战,社会学和人类学也成为研究消费者行为的显学(Belk,1995)。社会学与消费者行为学的联姻,使消费社会学成为一门成功的应用社会学学科。此外,一些在高校社会学系的社会学家(如帕森斯和斯梅尔瑟)也在50、60年代从结构—功能主义角度对消费进行了社会学研究(富永健一,1984:61-71),并且同样是以服务于经济系统的良性运行为目标。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社会学家不再满足于充当消费者行为学和市场营销学的附庸,而是要建立一门同消费者行为学有所分工的、以高校社会学系为体制依托的独立的学科。这种情况的出现反映了西方社会20多年来的深刻变化。也就是说,西方社会已经从传统的以“生产”为中心的社会转变到以“消费”为中心的社会。消费不但对经济的作用和贡献加大,而且在社会和文化生活中也从原来的“边缘角色”变成了“时代的主角”。社会学家们开始意识到传统的范式已不能对当代社会的变化做出完全令人信服的解释(Bauman,1987)。于是,一些社会学家开始尝试以“消费”或“消费文化”为研究范式,对当代消费社会的性质进行探讨(Bau2 drillard,1988;Bourdieu,1984;Bauman,1987),并着手建立消费社会学。例如,由英国社会学协会主办的《社会学》杂志就在1990年出了一集由沃德主编的有关消费社会学的专刊(Warde,

消费符号——读王宁《消费社会学》

消费符号——读王宁《消费社会学》 摘要:王宁的《消费社会学》从社会学视野下的消费符号角度来解读消费现象,认为消费是一种复杂的经济、政治、社会、心理和文化现象,是人的存在的基本属性之一。本文正是以消费符号为基点,认为对消费符号的追求是现代消费社会的必然趋势,消费符号一方面会带来新的社会认同,增强社会结构的流动性,让人们获得新的身份证明和更大的自由,但另一方面也会滋生人们的不满足感和焦虑感,对人造成异化,破坏社会整合度。 关键词:消费文化;符号;身份;认同;社会分化 王宁教授的《消费社会学》一书力图摆脱消费的经济学研究模式,从社会学的角度重新解读消费。他认为,“消费并不是经济学意义上的消费者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的过程,而是‘意义’建构、趣味区分、文化分类和社会关系再生产的过程。消费是一种复杂的、综合性的经济、社会、政治、心理和文化现象,它已构成人的存在的基本属性之一,而消费者也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经济人’,他可以同时是理性选择者、意义传播者、生活方式的探索者、认同寻找者、快乐主义者、商品消费的牺牲者、反叛者、活动主义者和公民”[1]。全书分为十四个章节,笔者希冀通过对“消费与需要”还有“消费与认同”两个章节进行探讨,提出自己的看法。 一、消费符号的提出 事实上,在消费的背后隐匿的是强大的消费文化的力量,所谓消费文化,就是“伴随消费活动而来的,表某种意义或传承某种价值系统的符号系统”[1] (P.133)。这种消费符号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满足需求的自然性、功能性消费行为,它是一种符号体系,表达、体现或隐含了某种意义、价值或规范。笔者认为,消费的符号象征性正是消费的社会学研究模式的基础,商品的社会学意义也正在于符号价值所独有的示差性。 消费符号是指在消费过程中,消费者更看重产品所象征和代表的意义、心情、美感、档次、情调和气氛,即是对这些符号所代表的“意义”或“内涵”的消费。物在消费的过程中被赋予意义性价值,而意义性价值又转变为符号,最终消费的过程就变成了符号的解码与阐释过程。鲍德里亚的名言“要成为消费的对象,物品必须成为符号”[2] (P.222-223)就是对符号价值的一种强调,而在现代社会,消费者注重的不再是商品的有用性,而是符号价值,商品只有控制住符号价值,才能控制消费。 关于符号的象征性的思想可以追溯到凡勃伦在1899年出版的《有闲阶级论》中对“炫耀性消费”的论述。凡勃伦认为,“在社会生活中,消费是一种表现性实践,通过对物质和文化消费品的选择所体现出来的品味和生活风格,构成了人们的社会地位得以区分的符号和象征”[3] (P.75)。实际上,无论在过去还是在现代以至后现代社会,消费都不只是一种工具性的活动,而是一种被赋予了符号

心理学课后练习答案1

(原创)《心理学》自考教材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概论(p3-20) ▲1、什么是心理学? 答: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的科学。 或者为:心理学是一门以解释、预测和调控人的行为为目的,通过研究分析人的行为,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2、科学心理学何时诞生?他以什么事件为标志? 答:科学心理学于19世纪后期诞生。 德国心理学家冯特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各种最基本的心理现象:感觉。这一行动使心理学开始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他标志着科学心理学诞生。 3、简述心理学各流派的主要观点与特征。 答:(1)构造主义心理学:主要研究意识的结构,认为意识的内容可以分解为基本的要素,把心理分解成这样的一些基本元素后,再逐一找出他们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就可以达到理解心理实质的目的;这一学派强调内省方法,认为了解人们的直接经验,要靠被试者自己对经验的观察和描述。创始人及代表人物是冯特及其学生铁钦纳。 (2)机能主义心理学:强调研究意识的功能;他们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工作不应局限在实验室内,还要考虑人是如何调整行为以适应环境不断提出的要求。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 (3)行为主义心理学:坚持心理学是研究行为的科学,可以用“刺激-反应公式(S-R)”表示。否认心理、意识,强调行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在后天环境影响下形成的。使用客观研究方法,广泛应用于工厂、学校和医院。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和斯金纳。(4)格式塔心理学:也称完形心理学。研究内容主要是意识体验,著名论点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指出人对事物的认识具有整体性,心理、意识不等于感觉元素的机械总和。着重在知觉的层次上研究如何认识事物。重视心理学实验,研究结果在当时很有影响,尤其是有关知觉的一些实验结果,称为格式塔知觉规律,至今在心理学中占有一定的重要地位。创始人有:德国的魏太默、考夫卡、苛勒等。 (5)精神分析学派:主要是试图用各种方法发现和揭示病人在下意识中存在的问题。认为人除了有意识的活动——即人所表现出来的行为活动,还有无意识活动。精神分析的方法至今在精神病患者的治疗中仍然继续使用,而且其理论对人格、动机等心理学的研究也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创始人是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 (6)人本主义心理学:注重人的独特性,主张人是一种自由的、有理性的生物,具有个人发展的潜能,人们都有一种指向个人成长的基本需要。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人的社会性特点,给人的心理本质做出了新的描绘,为心理治疗领域孕育了一条创新的人本主义路线和方法。它主要是理论上的推测,运用的是一种思辨的方法,不能用实验来加以证明。代表是美国的马斯洛和罗杰斯。 (7)认知心理学:他不是由某个心理学家反对当时流行的某个流派而独立提出来的一套理论体系,而是在很多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吸取各派的合理成分,兼收并蓄并加以发展。指出心理学不只要研究行为,也要研究作为行为基础的内部心理活动规律。代表人物: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美国心理学家奈瑟。 ▲4、简述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 答:按照心理学的性质可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另一类是心理学的实际应用。 心理学的理论领域:(1)实验与认知心理学。实验心理学是借助科学的实验方法,研究科学

消费社会与消费主义文化

消费社会与消费主义文化 消费主义文化是20世纪伴随西方消费社会到来而出现的一种文化思潮和生活方式,是一种以推销商品为动力,以消费至上价值观为核心的文化现象。消费主义产生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美国,五六十年代开始向西欧、日本等国扩散,随之,对消费主义文化特征的研究也日趋盛行。当今流行文化研究,越来越重视对消费社会与消费主义文化符号的学解读。其实,“流行文化实质上是消费的导师。”([美] 里斯曼:《孤独的人群》,王昆等译,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第197页。) 在中国,虽然消费社会尚在形成之中,消费主义文化也并未成为一种主流意识形态,但现代消费观念正在逐步渗透到中国人的日常行为之中。专家认为,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有学者确指为1997年)是中国经济的一个分水岭,其突出特征是从短缺经济发展到饱和经济,从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消费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所具有的主导和拉动作用越发突显,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加速了消费社会的形成。特别是在2006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突破2000美元,这标志着我国已由低收入国家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为消费社会的形成奠定了物质基础。在此背景下,当代中国流行文化也鲜明地显示出消费主义倾向。 1、需要、需求和欲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人的需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物质的需要、社会心理的需要和意义的需要。当代流行文化就是一种不断制造需求、诱发欲望的文化形态,它以其特有的市场召唤力,使人永远处在一种不满足的渴望之中。 2、消费既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现代消费是一种发生在消费社会的、跨越温饱型的、富含精神意义的和具有高度选择性的文化行为。现代消费不仅具有经济和营销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文化和社会意义,是消费者进行“意义”建构、趣味区分、文化分类和社会关系再生产的过程。消费是一面“镜子”,它不但从一个侧面映出了经济体系某个部分的运行机制,而且也照出了文化过程和社会生活的许多“秘密”。(参阅王宁:《消费社会学》,社科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绪论第2页。) 根据消费研究文献,人的消费目的首先是满足物质上的需要(material welfare);其次是满足心理(精神)上的基本需要(psychic welfare);再次是满足炫耀(display)的需要。前两种消费主要是指为保持生理和心理健康进行的消费,也就是对所谓必需品的消费,最后一种消费则属于社会性的——为炫耀而进行的消费,主要是满足社会的要求。 ?现代消费的一个突出特征,是从消费的物的层面延伸到精神文化层面,从消费技术转向消费文化。现代意义上的消费,不仅仅是对于物品的实物消费,而且还包含着符号消费等更多的内容。消费正日益生发出更为广泛和深刻的含义,它已经超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