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鲍庄》读解王安忆

从《小鲍庄》读解王安忆
从《小鲍庄》读解王安忆

1 《小鲍庄》的文化反思主题

以文化反思为主题的作品王安忆迄今只写过《小鲍庄》这一部,但无论相对于其个人的创作成绩或新时期以来的当代文学,《小鲍庄》都是较有力度、不容忽视的成功作品之一。在《小鲍庄》里,人们熟识的带有鲜明的王安忆印迹的眼光和心态彻底褪隐了,代之而来的是对小鲍庄世态生相的不动声色的描摹。作者牵引着读者,走进这个小小的村子,走进生于斯长于斯还将终于斯的五六个家庭,结识这十好几口人。这男女老少都是一批芸芸众生,所有的欲望、感受、情绪、心理看来都那么平凡而卑微。然而却潜藏和迸涌着真实而丰富的人生,在小鲍庄这幅世态生相图里,愚昧与人情相交,凄婉与温暖并杂,卑微与崇高消长,沉重与欢欣互缠,彼此间难解难分地纽结、糅杂在一起,满溢着深厚浓重的人情味。在《小鲍庄》里,作者已不再把自己完全沉浸在笔下的生活与人物之中了;也不再听凭自己的情感去重新拼合和创作生活;对生活的某一面,某一个故事或人物,她也不再怀着确信去加以解释,无论她是多么理解和同情这一切。她站到了这样一个高度:从容而冷静地来俯瞰小鲍庄,在对小鲍庄生活的综合感受和宏观观照中浓缩生活,并将宽阔的想象与思索的空间留给了读者。《小鲍庄》在不偏不倚的、冷峻而不动情的客观主义描述中以及在忠实地记载那些通过日常生活的缓慢流速而体现出来的文化潜意识方面,都取得了还其本来面目的效果。这一效果源于它的客观主义立场,时松时紧的并置型结构,知人知世的达观态度,藏而不露的深厚的人道精神。《小鲍庄》虽然以城市人的局外立场来讲说农民的命运,却一点没有悲天悯人的自高姿态。它平实、质朴,无意间体现了很高的悟性,它有感于农民的悲欢以及对悲欢的健忘,有感于农民的宿命感以及对宿命的认可,有感于农民的愚昧以及对愚昧的不自知,有感于农民的亲善和睦以及对亲善和睦的不自觉。这一系列感悟都灌注着人道精神和平民精神。这部融寓言、象征、写实、民间歌谣等多种表现手法一炉的中篇小说,不仅在发表之日引起过强烈反响,被誉为寻根文学的代表作之一,而且在此后仍不断有研究者对其进行重新阐释与批评,这从一个侧面证明了这部作品的魅力与价值,今天的读者仍能从《小鲍庄》中感到发人深省的震撼,在各领风骚仅几日的当代文学中,它何以成为少数颇具生命力的作品之一?我以为,除了艺术表现上的娴熟外,更重要的是其中蕴含的文化反思的主题在当下仍然具有生命力,即对中国以仁义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中始

终掩盖的吃人本质,即扼杀生命力和扭曲正常人性的负面价值的揭露与批判。在小鲍庄里,全村人无一不遵照仁义的规范行事,尊敬赡养老人,长幼有序,人人都为村子的仁义名声而自豪。然而劳渣幼小的生命一降生就遭到忽视;小翠子活泼开朗的天性很快被压抑;拾来与二婶“伤风败俗”的结合,加上外性人的身份更遭到全村人甚至孩子们的仇视与欺侮;鲍秉德家里的因不孕而常招丈夫毒打,直至被流言蜚语逼疯,自以为守着千百年仁义遗风的人们做了刽子手而不自知。同时更为深刻的是作者又对随着劳渣舍己救人事迹而涌进小鲍庄的“现代文明”保

持了警惕与批判的态度,在传媒所制造的语言洪流下,事实真相被掩盖,个人无力保持本色而裹挟其中随波逐流,新一轮的人性扭曲又开始了。可以说《小鲍庄》的主题与五四时期激动中国思想文化界的“人的发现”、“人的解放”、“救救孩子”等主题有着相通之处,有趣的是,同后者一样,这也是王安忆在经历过一次中西文化碰撞后的思想结晶。《小鲍庄》写于1984年她与母亲茹志娟赴美访问之后,正如作者所说:“美国之行为我提供了一幅新的眼光:美国的一切都与中国人不一样,再回头看看中国,我们就会在原以为很平常的生活中看出很多不平常来。” “一幅新的眼光”这一表述很值得注意,正是经历了这样的文化撞击后,崇尚自由生命力、肯定欲望、尊敬个人价值、以人为本的西方文化精神,给王安忆提供了一个反观中国传统文化和现实生存状况的价值立足点,正是因为有了这个既独立于传统文化又独立于生存现状的立足点,才使《小鲍庄》具有了相当的思想深度,只要作品中所提供的问题仍存在于人们的现实感受中,那它就不会被淡忘。

2 《小鲍庄》展现的女性笔触

在1985年之前,王安忆的创作应该说虽有她自己的特点,但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没有特别创新的地方。这一阶段是她练笔的时期。到了1985年《小鲍庄》发表之后,王安忆开始进入写作的成熟期。从整体创作上看,这篇文章是很独特、很孤立的,具有“民族寓言”的形式,无论此前还是之后,她再也没有写过类似的小说。很多学者认为《叔叔的故事》是王安忆风格转变的真正开始,而我则认为她的变化始于《小鲍庄》,然而她在创作《小鲍庄》时,还没有认定一个非常明确的变化方向,只是有意识地要突破以前的创作。因此,尽管她再也没有写过类似的小说,但此篇在她整个创作中却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这篇小说

写的虽然是“小”鲍庄,却正是她创作野心“大”起来的一个证明。这篇小说以小见大,是她比较成功的作品之一。

在《小鲍庄》里,“雯雯”不再出现了,到了“三恋”中,“雯雯”这个带有非常强烈的作家自我色彩的主角变成了指标宽泛的“他”与“她”,连名姓也没有,最多只是“金老谷的女孩”、“母亲”、“女人”这样一些同样是指代模糊而又宽泛的代名词;到了《叔叔的故事》里,“叔叔”也是没有名姓的一个代表与象征,而小说中的“我”已经不是“雯雯”,而是包括作家这个我在内的年轻一代作家的集合体;《长恨歌》中的王琦瑶虽然有名有姓,但她的个性色彩几乎没有,因为作者是把她当作“上海小姐”的代表来塑造的。同样,《纪实与虚构》中的“我”,是既包含作家自己,又超越了自己的“我”,从作家的叙事手法上可以看出她的这个用心。

其它作品如《富萍》、《妹头》、《上种红菱下种藕》等,也可以显现出作家的这种手法与企图。而这种企图最开始就出现在《小鲍庄》中,尽管王安忆是在九十年代初才明确表达了她小说写作的理想:第一、不要特殊环境特殊人物;第二、不要材料太多;第三、要语言的风格化;第四、不要独特性。但《小鲍庄》是她这种还不太明确的小说理想的最初实验。因此,我认为这篇小说对她此后的创作影响巨大,是她创作生涯中的一个重要作品,是她创作力求变化的开始。

王安忆擅长细腻的写实,这在她早期以至直到现在为止的创作中可以看得非常清楚。她非常明白自己的特长,所以她推崇写实主义的托尔斯泰,而非现代主义的其他作家。但是,写实小说最难的一点就是塑造“特殊人物”,也就是“典型人物”。像阿Q样的典型人物,王安忆知道自己是写不出来的,所以她不要“特殊人物”,也因此,她作品中的人物给我们留下的印象都比较模糊,究竟是不要还是不能,这就很难说了,最起码至今为止她都没有提供给我们这一类的人物形象;至于“特殊环境”,更有悖于她所擅长的日常生活细节的写实描绘,她所擅长的没有了可以发挥的地方,她想寻找的意义也就无处寄托了。

其实,这一点与张爱玲是非常相似的。张爱玲即使写“特殊环境”中的“特殊人物”,如《秧歌》中也还是描写日常生活,甚至在她晚年的长篇小说《怨女》中,她还刻意地减少了故事的线索,而增加了日常生活细节的描写。她喜欢反高潮而不是传奇,就是不喜欢营造特别的环境,表现非常态的生活,编造戏剧性太

强的故事。她们认为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的人性才是最真实、最可亲的。这可以说是一种女性特有的情结,我们不妨称之为“女性笔触”。

3 《小鲍庄》中的寻根意识

1985年前后,正是中国文坛兴起“寻根文学”的一段时期。但此后不久,其他作家大都改弦易辙,或先锋去了,或新写实去了,或新体验去了。而寻根意识却深深地扎进了王安忆的意识深处,直到《纪实与虚构》也还是寻根的主题,只是所寻的根已经不同。她自己也说过“我的创作一直和那个‘文学寻根’运动有关系,这个问题也一直困扰着我,就是我的文化的根是什么。从这个意义上说,寻根文学思潮对后来的《长恨歌》的创作也是有影响的。上海生活是我惟一的协作资源,我虽然插过队,但时间很短,不可能很深入。”

“寻根文学”的出现有国内、国外两方面的因素,其中对王安忆影响最大的要数加西亚·马尔克斯。他的名著《百年孤独》在1982年为其赢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在世界上刮起了一阵“拉美文学风暴”,王安忆显然也不例外。这种影响既有思想方面的,也有写作技巧方面的。

以《小鲍庄》为例,可以看到这些影响的具体表现有如下几个方面:

3.1描写相对闭塞的农村

《百年孤独》描写了马贡多这个小村庄的兴衰,历史跨度很长。《小鲍庄》同样写一个小村庄的兴衰,只是历史跨度要小很多。但他显然力图弥补这种“小”,于是在开篇加了两个“引子”,在结尾加了两个“尾声”。这一头一尾的润色,无疑使“小”鲍庄变得大起来。与闭塞的马贡多一样,小鲍庄也有自己的一套价值体系、伦理观念,村民也与马贡多的人们一样顽固不化。他们的一整套生活秩序、价值观念、道德体系,都建立在祖先失败的基础上,因此,他们的命运也就早已被定格,正如马贡多一代又一代的村民,在性格秉性和命运上都一脉相承。《小鲍庄》的两个引子颇有用意。“引子”交待的是小鲍庄地理位置上的不利……洪水天灾不时会给小鲍庄以毁灭性的打击;“还是引子”交待的是小鲍庄祖先的冥顽不化,明知筑坝挡不住洪水却不肯服输,寻找其它防洪措施的想法被认为是“违背祖先”,因此一辈一辈地固守着先人留下的家园跟堤坝,宁肯承受洪水带来的威胁。从这两个引子可以看出,王安忆写作此篇的目的并不像一些评论家所说“要挖掘闭塞地方固守仁义的文化根源”,似乎闭塞的地方,一些所谓“仁义”

之类的传统美德也就保存的比较完好。相反,她采用了一种荒诞的手法,分明是在揭示那种传统的非理性特征,其用意恐怕是要消解“仁义”,或者说是她对传统文化继承上的一种反思,这是她与马尔克斯在深层次理念上的统一。

3.2描写外来文化对闭塞文化的冲突

对马贡多构成冲击的是流动的吉卜赛人,对小鲍庄构成冲击的是邻村的小冯庄,尤其是那个身份不明的“拾来”。严格来说,小冯庄与小鲍庄的道德观念、生活秩序与文化传承的差别不是很大。但从小说中不少的暗示来看,大姑是这种文化的背叛者,而她又无力承担这种无意背叛的结果。于是,她把自己的私生子谎说成是捡来的,并给他取了“拾来”这个名字。这就意味着“拾来”成了一个断了文化根源的人。他与周围的人是那么地格格不入,他是小冯庄的“异类”,更是小鲍庄的异己者。这个找不到根的人是如此苦恼,他急于融入一个群体、一种文化。然而,他最终因此离开了小鲍庄,离开了一度深爱的二婶。

外来文化没有改变马贡多村,也没能改变小鲍庄。但小鲍庄却在随后动摇了根基。当新闻记者、作家纷纷涌入小鲍庄,采访、宣传“捞渣”的英雄事迹之后,小鲍庄便开始了实质性的变化。“捞渣”的仁义被无限度地捧为英雄壮举,为他重修的墓碑成了小鲍庄的一个制高点,这是富有象征意义的。传统的仁义观念已经被现代的“英雄”观念取代,不带功利色彩的仁义变成了处处有好处的“英雄”行为,“捞渣”一家因为他的英雄身份而脱贫,老实巴交的大哥再也不愁找不到媳妇……

瓦解传统最有力的武器是现代意识,而现代意识的得力传播工具之一便是媒体。也就是现代意识、观念的注入,使传统的小鲍庄的文化根基动摇了,从此,仁义不再是小鲍庄人处世的原则,而成了一种获得现实利益的手段。传统的仁义就这样被王安忆从两方面消解了:一方面,他暗示了小鲍庄人仁义的盲目性、狭隘性;另一方面,她暗示了小鲍庄的这种仁义必然消亡。至于小鲍庄未来的走向,小说似乎没有给出什么答案,但从略显荒诞的结尾来看,作者又似乎有所倾向。闭塞的村庄自有其盲目与狭隘的传统,而开放的现代文明却也扭曲着真实的生活。

3.3荒诞色彩

中国人是现实的。即使神话也没有多少神秘主义色彩。正如《小鲍庄》的两个引子,本来是可以具有神秘色彩的,但神秘主义与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和善恶都格外分明的社会秩序是不和谐的。因此在这方面王安忆也无所作为。但她显然并不甘心,所以将小说的结尾写成荒诞的结局。这是中国作家受西方现代主义影响的结果。但作者在这方面走得并不太远,毕竟她是一个以描写都市生活见长的作家。

3.4叙事模式

《小鲍庄》的时间跨度不长,虽然主要线索是以时间为主,但每一个片段又都是以空间为线索的。王安忆分别平行描写了小鲍庄、小冯庄四个家庭的重要事件,几乎形成了一个封闭的叙述结构,直到小说后半部分,新闻媒体闯入之后,小说的叙事结构才渐成开放状态,但四个家庭依然是主线。这其中尤以“捞渣”一家为主,其余各家都起衬托、穿插的作用。特别是孤老头子鲍秉义,他唱的曲,从小说形式上讲,成了一条暗中贯穿各部分的经络,从内容上看,又是小说内容的一个补充。这些明线暗线的安排,我们从《百年孤独》的布局中均能找到一些影子。

王安忆的行文除了淡然的旁观者态度和口吻的情节叙述之外,更打动人的是她每每会在非常合适的地方加上自己的点滴评论,这种评论又显得那样无影无形,它与故事叙述融合在一起,正常的阅读中不容易觉察。对于这样多少有些边缘性质的主人公和发生在主人公身上的事情,能够成功地避免从道德评判的角度来对主人公的行为和心理指手画脚,是非常了不起的事。小说里有评论,但这种评论尊重事实,尊重主人公的心理发展逻辑。

综上所述,《小鲍庄》的结构比较简单,但在简单中却有一种份量,这使得这种简单也成为了一种风格。因此,《小鲍庄》虽然借鉴了他人的一些创意与构思,但它有王安忆插队时的生活感受做底子,还有她的艺术才能与悟性做后盾,因而可以说,它是王安忆比较成功的作品之一。通过对这篇小说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王安忆在她写作的初期就已经为自己今后的创作道路有意无意间确定了一系列的发展方向,甚至我们还可以从中读解出她今后大致的人生轨迹。对于王安忆而言,《小鲍庄》不过是她浩如烟海的创作、研究跟思想体现中淡淡的一笔。然而,正是这淡淡的一笔,已经足以为我们揭示了一代文学名家暂露峥嵘的端倪。

参考文献:

[1]陈惠芬.神话的窥破[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6. [2]林白.记忆与个人写作[J].作家.1997.(7).

[3]李志卿.王安忆与读者的对话[J].文学自由谈.1993.

[4]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 [5]张京媛.女性主义文学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6]王琳.女性经验与女性叙事.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J].1996.7. [7]李平.女性话语的别一途径[I].山东.山东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阅读理解答题技巧资料

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一、做阅读理解的三个步骤 1、通读全文,掌握大意。在解答阅读理解时,同学们先要快速的浏览一下整篇文章,重视标题(中心)、开头段(观点)、结尾段(结论)及各段落的首句(主题句),理清脉络,了解基本梗概,不要把时间花在生词难句上。没认真读完一段,要及时概括段意。 注意在认真品读原文,最好用笔标记重要信息。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以速度也要质量,要求阅读二至三遍能读懂全文。 2、浏览考项,细读答题。在掌握文章的大意之后,同学们可浏览一下短文后面的题目,然后带着这些问题仔细的阅读第二遍,以做到有目的的阅读。 要做到认真读题目中的每个字,并在原文找出大体范围,就等于答对该题的一半了。 3、复读全文,验证答案。答题完毕时,同学们应对照答案将整篇文章从头到尾再看一遍,以确保答案的正确,同时答案要求,准确,简洁,全面。 简要概括来说:一、纵观全文,把握主旨。二、认真审题,定向扫描。 三、筛选组合,定向表述 二、阅读理解答题技巧点拨 1、某段或某句在文中的作用体型 在首段----总领全文、首尾呼应、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为下文做铺垫、与下文进行对比,反衬出…… 2、概括某段大意--- (1)要准确的概括出段意,首先要读懂段落每句话的意思,还要弄清楚段内各句的相互关系,找出能揭示全段意思的主要句子,即所谓的中心句(中心句的位置多数在段首或段末,个别也有在段中的)。如果没有中心句的,就要抓住全段的中心意思,自己总结概括。 (2)摘句法,即找出段落中的中心句。例如《我的老师》中的第二自然段,就可摘取其中的“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一句来概括段意。 (3)概述法,用自己的语言概述全段的主要意思。例如《故乡》的第二部分,内容很丰富,记述的人物事件很多,可用自己的话概括:“我”回到故乡的所见、所闻、所感。 (4)联合法。有些段落讲的不止一个意思,概括时必须用简练的语言把几个意思表述出来,缺一不可,这就是联合内容要点佳艺概述。例如《记一辆纺车》的第四段,就要综合

中国近代前50名作家及作品.

1. 鲁迅 2.老舍 3.朱自清 4.冰心 5.曹禺 6.矛盾7.巴金8.叶圣陶9.郭沫若10.舒婷11.林语堂12.光未然13.李大钊14.王蒙15.余秋雨16.余光中17.三毛18.金庸19.魏巍20.钱钟书21.席慕容22.丰子恺23.臧克家24.海子25.冯骥才26.沈石溪27.牛汉28.高维生29.林海音30.曹汉文31.曲波32.郭小川33.王小波34.碧野35.田汉36.周而复37.赵树理38.陈残云39.柳青40.汪曾祺41.贾平凹42.梁晓声43.史铁生44.沈从文45.赵树理46.刘心武47.余华48.秦牧49.白桦50.沙汀51.夏衍52.丁玲53.杨沫54.周扬55.贺敬之56.周作人57.杨朔58.柯岩59.李季60.周立波61.孙犁62.萧军63.萧红64.吴晗65.刘流66.路遥67.陈忠实68.王安忆69.胡适70.张爱玲71.梁实秋72.王国维73.张天翼74.吕叔湘75.吴伯箫76.顾颉刚77.冯铿78.胡也频79.鲁彦80.许地山81.丁西林82.莫应丰83.艾芜84.冯雪峰85.李健吾86.古龙87.姚雪垠88.萧乾89.吴强90.马南邨91.唐弢92.杨骚93.叶君健94.严文井95.刘白羽96.袁珂97.查良铮98.田间99.王力100.古华 【第一名】鲁迅!!!!!!! 周树人(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汉族。浙江绍兴人,字豫才,原名周樟寿,字豫山、豫亭。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鲁迅先生青年时代曾受进化论、尼采超人哲学和托尔斯泰博爱思想的影响。鲁迅先生一生写作计有600万字,其中著作约500万字,辑校和书信约100万字。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家,是中国文化**的主将。 主要成就:深刻影响“五四”后的中国文学 代表作品:《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狂人日记》《朝花夕拾》 【第二名】张爱玲 张爱玲,中国现代作家,本名张煐。1920年09月30日出生在上海公共租界西区的麦根路313号的一幢建于清末的仿西式豪宅中。张爱玲的家世显赫,祖父张佩纶是清末名臣,祖母李菊耦是朝廷重臣李鸿章的长女。张爱玲一生创作大量文学作品,类型包括小说、散文、电影剧本以及文学论著,她的书信也被人们作为著作的一部分加以研究。1944年张爱玲结识作家胡兰成与之交往。1973年,张爱玲定居洛杉矶,1995年09月08日,张爱玲的房东发现她逝世于加州韦斯特伍德市罗彻斯特大道的公寓,终年75岁,死因为动脉硬化心血管病。 主要成就:一生创作大量的文学作品 代表作品:《金锁记》、《倾城之恋》、《半生缘》、《红玫瑰与白玫瑰》 评价:说张爱玲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异数”当不为过。文字在她的笔下,才真正的有了生命,直钻进你的心里去。 张爱玲张爱玲是世俗的,但是世俗得如此精致却除此之外别无第二人可以相比。读她的作品你会发现她对人生的乐趣的观照真是绝妙!有人说:“只有张爱玲才可以同时承受灿烂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方法和技巧总结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方法与技巧 语文阅读理解在语文教学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它不仅就是学生日常获取知识、信息重要方法,也就是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必然需要与适应未来信息社会的必备技能。阅读理解关键就是掌握解题的正确的方法,只有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与技巧,任何阅读理解方面的题目应该都难不住同学的。 常用阅读理解答题方法 一般可以概括为下列六个步骤: ?瞧标题信息,揣摩记叙类型; ?抓记叙要素,了解大致内容; ?理行文线索,分清段落层次; ?辨叙述方式,领会布局特点; ?挖中心思想,理解作品意义; ?析表现手法,以供习作借鉴。 总结多年的经验,在考场上遇到阅读理解类的考试题,一般按以下程序进行较为快捷有效,当然这个程序不光指记叙文阅读,对其她文体的阅读也适用。具体过程就是:阅读理解题目——阅读文章——瞧清文章后面的试题——按试题要求回头有重点地再瞧原文——答题。 一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内容,理清脉络。答题时切忌文章都没完整的阅读就匆匆忙忙地写答案。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与理解。 二弄清题意,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再去浏览所设试题,经过初步的思考,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 三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有些试题可以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这时就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回答问题。 四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与深层含义。有些试题则需要结合全文内容,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经过缜密的思考,寻求完美的答案。 五组织语言规范答题,认真书写。答案基本考虑成熟之后,还需要注意一下表述的语言。语言简洁明了,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啰嗦重复,不得要领,往往会出力不讨好。 从长远角度考虑,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非一日一时之功。它需要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多关注最新信息,多阅读名家名著,开阔视野,增加实践,培养对语言的品评、赏析、感悟的能力,培养学习语文、陶冶性情的兴趣,在多读深思中进入学习语文的崭新境界。 有些同学做阅读题时,全凭自己的感觉答题,其实,答阅读题也就是有技巧可寻的。以下就是针对《考试说明》,提出的几种答题技巧: 一、瞧分值答题法: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初中语文阅读题答题技巧1、文章开头一段的某一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 中间某段或句的作用,最后一段某句的作用。 对于这种题型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回答:对于第一段的问题,从结构上来说,是落笔点题,点明文章的中心,开门见山,总领全文,或起到引 起下文的作用;从内容上来说,是为下文作铺垫和衬托,为后面某某内容的描写打下伏笔。中间某段的问题,在结构上是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最后一段或某句的作用是总结全文,点明文章主旨,让人回味无穷,并与题目相照应。 2、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常见的有歌颂、赞美、热爱、喜爱、感动、高兴、渴望、震撼、眷念、惆怅、淡淡的忧愁、惋惜、思念(怀念)故乡和亲人、或者是厌倦、憎恶、痛苦、惭愧、内疚、痛恨、伤心、悲痛、遗憾等。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的,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3、概括文章主旨。 对于这种题目, 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 然后可以用这样的关键词来进行回答:“通过…… 故事,歌颂(赞美)了……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揭示了……的深刻道理。我们也可以从文中去找, 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

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 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4、文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看到这种类型的题目, 我们首先要看一看这一句用了那种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 引起读者的兴趣。 5、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修辞有很多, 常用的有8 反复、设问、反问。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比喻的作用有三:一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帮人加深体味;二是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叫人便于接受;三是使概括的东西形象化,给人鲜明的印象。拟人的作用是可以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 而且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感情, 运用拟人表现喜爱的事物,可以把它写得栩栩如生,使人倍感亲切自然;表现憎恨的事物, 可以把它写得丑态毕露, 给人以强烈的厌恶感。夸张的作用是可以深刻地表现作者对事物的鲜明的感情态度,从而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通过对事物的形象渲染, 可以引起人们丰富的想象, 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

王安忆的文学之路

王安忆的文学之路 祖丁远 在当今中国的女作家群中,王安忆的名字读者应该是非常熟悉的。她在文坛上也是最具魅力、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 王安忆的《长恨歌》荣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颁奖大会之后,有记者问获奖者王安忆:“面对如此复杂的生活,一个作家怎样才能更深刻呢?” 王安忆忽闪着大眼睛,从容地说:“当代生活千变万化,给作家提供了很多生活资料。在我看来,在五光十色的生活背后是单调、乏味、格式化。因为许多人没有内心生活,在物质生活丰富的同时,精神世界被大大忽略了。大众永远是被现实生活所吸引的,问题在于,知识分子(包括作家)中不少人也忽略了自己的精神生活。如果你的理性充分,你就会和别人不一样。” 王安忆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先后推出的几个中篇和长篇,几乎无一不引起文坛的关注。她的《叔叔的故事》不但促人透视当代知识分子的魂魄,而且让人领教了一种全新的叙事方式;她的《文工团》和《我爱比尔》,再次显示了她对历史和当下世事的思考;她的《长恨歌》则是她对上海近现代都市史的诠释。世纪末时她出版了《妹头》和《富萍》,把目光和笔锋转向了社会的地基和微粒,如她自己所言:“作品随着自己的成长而日渐成熟。”她的创作不断地激发出评论界的深究热情,但其快速的变化革新却总是让习惯于寻求固定风格分门别类的人捉摸不透。王安忆毋庸置疑地是文坛上的一道言说不尽的风景。 “时间将变得隆重” 在进入新世纪的时候,王安忆说:“时间将变得隆重。”为什么?她说,太阳走着永恒的轨道,无人知道什么是始,什么是末。因为有了人,有了历史,才有了时间。于是,我们来到了这个时间的庆典上。这在我们的时间表上刻下了深刻的一道界线,使得之前和之后的事情变得值得纪念了。 “在我的时间表上,这界线正划在中年,这多少给人告一段落的怅然,但也给人重新开始的一些振奋。就如同少儿时候,每一个新学年的开端,都会立下无穷的誓言:决心写端正每一个字,决心不做错每一道题,决心每天做一件好事。可惜的是,每一桩表决心都是挫于中途,脱不了草草收尾的结局。而到了下一个学年,放弃的决心却又抬头了。 “现在又是下决心的当口了。今天许多人去迎接新世纪的曙光。这是一个令人激动的时刻,是人对永恒诚挚的礼仪。时间将变得隆重,却并不因此衬出人的渺小,而是使人更为忠诚职守。” 王安忆在迎接新世纪的第一篇文章中最后写道:“这一瞬也将以恒常的速度过去,余下的还是我们的有终点的生命,因其有终,才需我们立下好好度过的决心。” 插队知青的艰难 已故的著名女作家、王安忆的母亲茹志鹃,生前接受我采访时曾经坦诚地说:“我没有想要把安忆培养成作家。我倒曾希望安忆长大以后做个医生,靠一技之长安分地治病救人。平心而论,经历了过去那么多风风雨雨,真不愿意让孩子们再去涉足是是非非的文学艺术。”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王安忆小时候就喜欢写作。王安忆各门功课都不错。“文革”动乱开始后,重点中学也不能上了。不久,妈妈茹志鹃小心翼翼地包藏了十多年的秘密,被无情的造反派贴的大字报揭开在孩子们面前:他们的父亲王啸平曾经戴过“右派”帽子。姐姐安诺为此大哭起来,安忆也哭红了眼睛,感到了害怕。那时节,全家人惶惶不安。此情此景后来在安忆的小说《墙基》里作过生动的刻画,超过了当时成年人的想象。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方法和技巧汇总(超级经典)

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方法和技巧的整理汇总 一、常用阅读理解答题方法一般可以概括为下列六个步骤: ?看标题信息,揣摩记叙类型; ?抓记叙要素,了解大致内容; ?理行文线索,分清段落层次; ?辨叙述方式,领会布局特点; ?挖中心思想,理解作品意义; ?析表现手法,以供习作借鉴。 总结多年的经验,在考场上遇到阅读理解类的考试题,一般按以下程序进行较为快捷有效,当然这个程序不光指记叙文阅读,对其他文体的阅读也适用。 具体过程是:阅读理解题目——阅读文章——看清文章后面的试题——按试题要求回头有重点地再看原文——答题。 一、通读全文,把握文章内容,理清脉络。 答题时切忌文章都没完整的阅读就匆匆忙忙地写答案。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 二、弄清题意,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 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再去浏览所设试题,经过初步的思考,确定解决问题的阅读空间。 三、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 有些试题可以用文中的原话来作答,这时就可以“从文章中直接提取信息”,回答问题。 四、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和深层含义。 有些试题则需要结合全文内容,挖掘句子的隐含信息,经过缜密的思考,寻求完美的答案。 五、组织语言规范答题,认真书写。 答案基本考虑成熟之后,还需要注意一下表述的语言。语言简洁明了,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啰嗦重复,不得要领,往往会出力不讨好。从长远角度考虑,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非一日一时之功。它需要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多关注最新信息,多阅读名家名著,开阔视野,增加实践,培养对语言的品评、赏析、感悟的能力,培养学习语文、陶冶性情的兴趣,在多读深思中进入学习语文的崭新境界。 有些同学做阅读题时,全凭自己的感觉答题,其实,答阅读题也是有技巧可寻的。 以下是针对《考试说明》,提出的几种答题技巧: 一、看分值答题法: 可以从试题的分值中推测答题的要点。如一道题给的分值是3分,答案可能就有3个要点,一个要点一分,所以从试题所给的分值中,我们就能推测答案的要点和要求的字数。例如:陕西省中考题:目前一般有哪几种消暖雾的方法?文中提到的咱们陕西的消雾作业属于其中哪一种?(3分)答案是:3种。“加热法”、“吸湿法”、“人工搅动混合法”。文中提到的属于第二种。 二、用原文答题法: 做题要牢牢地记住:“答案不在你的脑子里,答案只在原文中。”无论在任何情况下作答,既要体现个性和独特见解,又要较好地忠实于作者的主张。 1.尽量利用原文语句。注意摘取原文,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答不全。因此,准确解答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大多数题目在文章里是能够抠出答案的。当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即使是归纳概括整段整篇文意也必须充分利用原文。 这里,提供十六字诀的解题方法供你参考。 (1)、字不离词。 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相当普遍。在理解词语中某个字的意思的时候,必须把它放到这个词语中去考察,即字不离词,这样才能准确的理解这个字的意思。如:道听途说,道,指道路;志同道合,道,指道理 (2)、词不离句。 在综合阅读题中,常常要求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这类要求有以下几方面情况:一词多义。这在文言文中是常见的。如:策之不以其道,策,驱使;执策而临之,策,马鞭在现代文中则多表现为语境义,这些,都应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即句子本身去推断它的意思,也就是词不离句。如:“见教”一词的本意是客套话,指教(我)的意思。它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则表现为不同的意义。在《范进中举》一文中,范进中举前面对胡屠户的“教导”,称“岳父见教的是”。至于某个词在句中的表达作用,更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理解,而不能离开句子作单独解释。 (3)、句不离段。 也就是说,对句子的分析理解不能离开具体的语段,不能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如果离开具体的语段,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许多句子只能狭隘的理解甚至于不知所云。只有结合具体的语段和语言环境,才会知道这句话在全文中占着什么样的位置。 (4)、段不离文。 段落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因此,对语段的阅读理解不能离开文章的主要意思,不能偏离文章的中心。否

散文阅读答题技巧

散文阅读题型及答题技巧 一、题目设题类 1.题目的含义 答题格式(思路):表层含义是……,深层含义是……,(概括了……的事件)表达了……的思想感情,(暗示)揭示了……的主旨。 2.题目的作用 答题格式(思路):内容上的作用,即题目含义(答题格式(思路)同上);结构上的作用,是否是线索。 3.为文章拟一个题目 答题格式(思路):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1)核心人物(2)核心事物(3)核心事件(4)作者情感 4.寻找线索 答题格式(思路):从以下几个角度考虑(1)标题(2)文中反复出现的事物(3)文中抒情议论语句(4)作者思想感情(5)某一人物的见闻感受 二、情节设题类 1.概括全篇情节 答题格式(思路):人物+事件(经过可以略去,起因,尤其是结果一定要有) 2.概括部分情节 概括故事(小小说)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或概括故事(记叙文)的起因、经过、结果。 答题格式(思路):先划分出情节的各个阶段,再进行概括。防止出现误将高潮当作结局,或把经过当作结果的情况。 3.概括情节的变化 这类题常有两种类型:有提示性填空;只有几个空,没有任何提示。 答题格式(思路):全局考虑,分析结构,划分情节发展的阶段,筛选出文中的关键词语或自己概括来填空。 三、人物形象设题类

1.概括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是指人物的性格特征,精神品质,而不是指外表特征。 答题格式(思路):从具体的写人方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对比、衬托手法等)入手,抓住抒情和议论语句,用赞扬(或批判)的情感,用积极向上(或贬斥)的语言概括出人物身上的优秀(或低俗)的品质或性格。 2.辨识塑造人物的手法及其作用 答题格式(思路):这句话运用了……(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对比、衬托手法等)的描写手法(或写法),写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或精神品质),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3.评价人物形象 这类题常有两种类型:有模板;没有限制。 答题格式(思路):(有模板,可以模仿模板的句式、语言风格)先写出人物的优秀品质,再加以赞美。语言要简洁,优美,富有激情。 4.补写人物心理 答题格式(思路):先要明确人物此时所处的情境和此时应有的、合理的心理内容。语言表述时要注意人称,很多题目暗含要求用第一人称:要用“我”,写人物的内心独白。如用第三人称,则是在陈述人物心理。 四、句子设题类 1.重点句子理解(作用) 答题格式(思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考虑。 语言组织:这句话写出了……(内容),结构上起到了……(引出下文、承上启下、为下文写什么作铺垫、总结上文突出中心等)的作用。有利于突出……。(往主旨上靠拢)2.描写句理解(作用) (1)人物描写句答题答题格式(思路)同三、2。 (2)自然环境描写句 答题格式(思路):这句话写出了……的景物特征,渲染了……的氛围,烘托了人物……的心情。 (3)社会环境描写句 答题格式(思路):这句话写出了当时社会……的特点,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引出

摘抄王安忆作品中的名言名句

摘抄王安忆作品中的名言名句 1、不过,垃圾里有时也可淘出真货色的。——王安忆《长恨歌》 2、无论信不信,那南宋都是飘渺的。在这市井里巷,烟火溽染,怀古幽情早化作茶余饭后的闲话。岁月流逝,朝代更叠,许多闲话又都是以讹传讹,却有谁会去计较?要紧的还是目下,读书人的功名,生计者的衣食,发送老的,拉拔小的。其实,从南宋过来,就是如此这般,还将继续如此这般地过下去。凡历代史官修撰,都是本朝记前朝,本朝记本朝,就全在这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之中。——王安忆《天香》 3、对面盆里的夹竹桃开花,花草的又一季枯荣拉开了帷幕。——王安忆《长恨歌》 4、人心最经不起撩拨,一拨就动,这一动便不敢说了,没有个到好就收的。——王安忆《长恨歌》 5、美是凛然的东西,有拒绝的意思,还有打击的意思;好看却是温和的,厚道的,还有一点善解的。——王安忆《长恨歌》 6、"那时候是他哭,她不哭,因她是有理的一方,不仅有理,还有时间岁月,能将命扳过来. 现在, 她依然有理, 可时间岁月到了尽头,命没有扳过来,反又扳过去了一尺. ——王安忆《桃之夭夭》" 7、年少时不知道什么是爱,以为自己高兴了就是爱,不高兴了也就不爱了,直到失去了某个人,才猛然发现,爱字冗杂的太多太多,岂止三两句,几页诉说能阐明的。能坚持的时候千万别轻易放手,失去了就去让自己变的更好。——王安忆 8、因为这个见面是那么重要,叫人觉得有着遥远的距离,总也走不近去,总也做不好准备。现在却兀自走到了眼前,无法回头了。

——王安忆《窗外与窗里》9、我向往古典——王安忆10、长得好其实是骗人的,又骗的不是别人,正是自己。长得好,自己要不知道还好,几年一过,便蒙混过去了。可偏偏是在上海那地方,都是争着抢着告诉你,唯恐你不知道的。所以,不仅是自己骗自己,还是齐打伙地骗你,让你以为花好月好,长聚不散。帮着你一起做梦,人事皆非了,梦还做不醒。——王安忆《长恨歌》11、生命不过是一场记忆。——王安忆12、太阳是从屋顶上喷薄而出,坎坎坷坷的,光是打折的光,这是由无数细碎集合而成的壮观,是由无数耐心集合而成的巨大的力。——王安忆《长恨歌》13、这种弄堂的房屋看上去是鳞次栉比,挤挤挨挨,灯光是如豆的一点一点,虽然微弱,却是稠密,一锅粥似的。——王安忆《长恨歌》14、你以为市井中的凡夫俗子从哪里来?不就是一代代盛世王朝的遗子遗孙?有为王的前身,有为臣的前身,亦有为奴为仆的前身,能延续到今日,必是有极深的根基,无论是孽是缘,都不可小视!市井是在朝野之间,人多既无王者亦无奇者,依我看,则又有王气又有奇气,因是上通下达贯穿而成——王安忆《天香》15、这东方巴黎遍布远东的神奇传说,剥开壳看,其实就是流言的芯子。就好像珍珠的芯子,其实是粗糙的沙粒,流言就是这颗沙粒一样的东西。——王安忆《长恨歌》16、桥这东西是这地方最多见也最富涵义的,它有佛里面彼岸和引渡的意思,所以是江南水乡的大德,是这地方的灵魂。——王安忆《长恨歌》17、如今她和她,虽在咫尺之间,却遥如天各一方。——王安忆《长恨歌》18、柯海这才发现不妥,颇有些羞臊,说:请爹爹定个墨铭。申明世

阅读理解与答题思路

阅读理解与答题思路大致可以总结为以下几步: 1、速读原文材料。 2、看清题目要求。 3、细找文中原话答题。 (一)速读原文材料 小学语文阅读理解的基本能力,就是能认真地阅读给出的文字材料,了解材料的基本大意。而对于小学中高年级学生来说,语言知识与阅读时间都是有限的。因此,除了布置相适应的阅读任务以外,在课堂上适度的精读指导是相当有意义的。培养快速阅读能力,指导正确的阅读方法和思维理解的方法,我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1 、严格要求,严格练习。学生在平时的阅读活动中,有许多不良习惯,有的喜欢小声朗读或用手指、笔、尺子等指字认读;有的则习惯咬文嚼字,逐词逐句慢慢读,以为这样读才能读得透彻、理解得深刻。针对这些不良读法,在阅读练习时,我要求他们做到:集中注重力,阅读时做到“心到”、“眼到”、“笔到”;自主阅读,独立思考;快速阅读,快速感知文字信息。在规定阅读的时间,一定要按时按量完成。 2 、教给读法,自主感悟。《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要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在读法指导上要求做到对阅读材料要一气呵成读完它,中间不能停顿或复读;尽量使用默读,达到在感知中认读,在速读中感知。

3 、捕捉信息,重点突破。学生阅读,既有“从书面文字开始而止于大脑的某种再现或解释的过程”,也有“从已经习得的知识和技能”出发在阅读中又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成为一个“真正主动的、由内心促动并受内心支配的过程”。阅读的同时要用笔标出不懂的字、词或句子,以便及时解决。 (二)看清题目要求 学生在审视阅读理解的问题要求时,关键的字、词或句子要让学生在文中找到用笔圈下来,作为扣题作答的要点。在进行语文阅读理解训练时,第二遍读文章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细读全文,一般要做到如下几点: 1 、基础知识,牢牢掌握。阅读题型多种多样,但是一定有基础知识的考察,比如填标点符号、填关联词语、填拼音、找错别字、找出文中的近反义词,摘抄比喻句、划出中心句等等。这些考察的是学生的基础知识,课堂里一定训练过,粗心的同学却往往会与正确答案失之交臂。例如要求圈出正确的词语,有的同学反而把错误的词语划去了。类似的情况,在考试时常常能见到,粗心是一部分同学在该题项中失分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在做这些基础知识的题目时要格外仔细,这些题目尽量不要失分。 2 、生字新词,不要着急。试题中一旦出现生词,一般会注上中文词义,如果没有注出词义,那么学生应该这样处理:①利用构词法即拆分词素的方法来猜出这个词的大致意思;② 有些名词要联系上下文意思来猜测其意思;③ 有的生词是故意不给注释的,是要在题目当中出现

从“三恋”看王安忆作品中的女性意识1

张雨露12090431 文学院广告系 从“三恋”看王安忆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读王安忆的作品总能感受到一种宽厚的爱,故事中人物被赋予了“英雄性”,来表现人物美和善良的方面。她以敏感和高超的领悟力来控制故事微妙的气氛发展以及人物的心理变化,细腻精准。她的作品讲的是平常故事,柴米生计,可她探讨的是故事背后强大而仁慈的自然规律,体现了她对人性和人的生存状态及本体世界的关怀。这使她的作品具有了超乎寻常的意义。同时作品中时刻有女性的温柔体现,连同谨慎内省多思的品格,使她作为文坛一个特立独行的异数存在。 王安忆的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0-1984年)。这一阶段又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以“雯雯系列小说”为代表,主要表现个人少女时代的经验和感受,主要作品有《雨,沙沙沙》《69届初中生》(长篇)等。后期其创作曾一度中断,但她与母亲的美国之行给她开了一只“天眼”,重新激发出创作的热情,并写有散文集《母女漫游美利坚》。第二阶段(1985-1989年)。这一阶后期以“性题材”作品为代表,主要有《小城之恋》、《荒山之恋》、《锦绣谷之恋》和《岗上的世纪》等。此后,王安忆的创作又曾一度中断。段也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以“寻根”作品为代表,主要有《小鲍庄》和《大刘庄》等。第三阶段(1990年以后),以精神探索和艺术创新为主要特点。《叔叔的故事》是王安忆封笔后重新出山的第一部作品。其他主要作品还有《纪实与虚构》、《乌托邦诗篇》和《长恨歌》等。 “三恋”是王安忆创作第二时期具有重要意义的一部作品,何其以往风格相比具有明显的改变。同样谈论的是男女问题,性问题,人的生命意识问题,但她的心理障碍正在被慢慢冲破,她不再把女人看作是一朵朵开放在家庭天地里娇媚的玫瑰,温柔的天使,而是把女人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格来展现,是一个挺挺而立、活生生的有情有肉的人。以往她创作中那种'雯雯'式的文静和矜持以及在她写到性描写时那种想写魔鬼又怕魔鬼出现的犹豫彷徨,好似已经正在变成王安忆创作的历史。她开始勇敢地面对人最本能的'性',直接揭示人性的弱点和生理欲望。'性'在她笔下描写得决不再是遮遮掩掩,而是写到欲望的高潮,该心花怒放时就让她们心花怒放起来,不是在人生外延打转转了,而是直接去写一个个鲜活着的生命。 “三恋”的诞生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密切关系。千百年来,女性一直处于被压迫被忽视的地位,是男权社会中男性的附庸品,不仅社会压迫她们的个性发展,就连她们自己也没有正视自己的存在,她们没有自我,没有尊严,没有做为人的根本要求和欲望,只是卑微而渺小的生存着,繁衍着,然后无声无息地离开这个世界。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女性一直是生活在被遮蔽被压抑的阴影中。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女性在逐渐觉醒,女性意识也逐渐浮出历史地表。正如斯帕克斯说,女性意识就是女性对于自身作为与男性平等的主体存在的地位和价值的自觉意识。“三恋”创作于1986年,正处于中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时值思想、文化、社会的重大转型,开放的视野为她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在中西方文化的交汇与碰撞中,她的创作得到了实质性突破,她从对现实人生的理想化认识上升到对人的本性思考,进而升华到了女性自我审视的阶段。“三恋”正是通过女性作家独特的眼光,从生命意识和人本位出发,创造了一个荡漾着生命活力和激情的世界,一个她认为充满了生命压抑的苦闷又燃烧着希望光明的世界,一个以女性为主体的表现她们不断成长完善的世界。 从整体来看,《小城之恋》、《荒山之恋》、《锦绣谷之恋》三个中篇就表现出王安忆女性意识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轨迹,展示出女性不断发现自我、完善自我、实现自我的心路历程,并且体现出她不同于其他女性作家的独特的女性意识。《小城之恋》漠视伦理展示了人的欲

阅读理解答题方法与技巧

阅读理解答题方法与技巧 基础知识: 1.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的品质,衬托中心意思 2.运用描写方法的作用: 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作品主题 3.文章题目的作用: 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 4. 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1、这种题目往往就是限定不能直接原文中的语句来回答,从另个层面上来说,也就是暗示你原文中有相关语句,所以你首先应该找出原文中的相关语句; 2、现在要考虑的就是如何将原文中的语句变成自己的话,可以采用下列方法: ①概括大意法,适用于原文相关句子较长的情况; ②翻译句子法,适用于文言文语段; ③解释重点词法,适用于原文语句中有生僻词; ④变换句式法,适用于原文使用的是疑问、设问、反问的语意未能完全明确的句子,而题目又要求作 出明确表达的情况。 5.中间句、段的作用: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6.结尾议论性句子的作用: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7.写作人称的好处: 第一人称,真实可信; 第二人称,亲切自然 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8.容易弄错的术语: (1)表达技巧= 艺术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 (2)表达方式 = 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3)表现手法= 象征、对比、衬托、烘托、伏笔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借景抒情、借物喻人(托物言志)…… (4)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问、设问、引用、反复…… (5)语言特点 = 通俗易懂/朴素/清新/ 严谨/ 优美、生动、鲜明/ 充满感情色彩(常与修辞手法合用) 9.在哪儿找线索:

作者简介 王安忆

!作者简介王安忆,生于江苏南京,原籍福建省同安县,现代作家、文学家、中国作协副主席、复旦大学教授。[1] 《长恨歌》,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获第三届鲁迅文学优秀短篇小说奖。[3] 2013年获法兰西文学艺术骑士勋章。 人物评价:从文学批评的角度看,王安忆属于那种很难…追踪?的作家。她的小说题材山重水复,永远看不清她的下一个里程。(梁永安) !!大概内容 小说长恨歌是写得一个女人的故事,悲惨的爱情故事,女主人公有几个男人,但是结局和白居易的长恨歌很相似,都是女主人公很漂亮,开始有男人可是没有爱情,后来有了自己的爱,却又丧命。故事凄惋动人。王琦瑶是典型的上海弄(long)堂的女儿,有着精致的家常的美,她既有为人处世的世故,也有爱恨交织的情意。17岁时,王琦瑶被选为“上海小姐”,开始了命运多舛的一生。从程先生到李主任到阿二到康明逊到萨特再到老克腊,她与这几个男人的复杂关系,展现了这个平民出身,美丽、善良而又柔弱的女性的不幸的一生和悲剧命运。小说最后结局,80年代,已是知天命之年的王琦瑶难逃劫数,与女儿的男同学发生畸形恋,终被他杀,命丧黄泉。 《长恨歌》中,从上海弄堂的闺阁里走出的现代女性王琦瑶传奇性经历,体现了现代都市女性独特的价值追求“上海的小姐们就是与众不同,她们和她们的父兄一样,渴望出人头地,有着名利心,而且行动积极,不是光说不做的。她们甚至还更勇敢,更坚忍,不怕失败和打击。” 然而,即便是现代社会,给现代女子提供的走向成功的道路依然有限,她们不能不将她们成功的指望寄托在男人身上。 《长恨歌》描写了这个时代的城市气象。上海弄堂里的闺阁也讲女性解放”。“出走的娜娜是她们的精神领袖,心里要的却是《西厢记》里的莺莺”,都市里的现代气息在煽动着她们美丽梦想。“银幕上的明星在向她们招手,小说里的女主角在向她们招手”。)她们太早感悟到人生的有限,这种梦想煽动着她们的心。“心都要老了,做人却还没开头似的。想到这,心都要绞起来了”。她们把生命价值实现的急切渴盼寄托在好年华里。“屋顶上放飞的鸽子,其实放的都是闺阁的心,飞得高高的”,觉醒了的现代女人格外看重生命的意义,她们对生命意义有着一种恐慌。“年华是好年华,却是经不得数的”,于是就有“饥不择食的慌乱劲儿,还带有不顾一切的鲁莽劲儿,什么都不计较了,酿成大祸,贻误终身都无悔了,有点像飞蛾扑灯”。这就给争取生命价值的实现带来了复杂性。 (悲剧成因)繁荣的商业文明也为现代女人提供了一些崭露头角的机会,有了一些实现自身价值的途径。成为电影明星、歌唱明星,成为生活杂志上的画照人物等,常常使她们由此走向辉煌的生活。王琦瑶因为经过试镜头的大场面,她变得大方、沉着,又因试镜头的失败,她变得谦逊、含蓄。,她赢得人们的熟识和欢迎邀请,在参与竞选“上海小姐”后,进入复选阶段,王琦瑶“真正地起了奢望。她的心本来是高的” 成功的经历建立起她的信心,现实的限制再也抑制不了城市季候对她培养起的现代人的意识。她要去争取可能有的荣光,只要有天质、丰厚的涵养与智慧领悟,这种荣光就不能说只是一种虚荣,不能说它不是价值的一种确证。 同样由于对价值的追求,她把虔诚地追求者洋行职员兼摄相师的程先生作为身家婚嫁的垫底。她得到了上海军政界要员李主任的欣赏和怜爱。“李主任是权力的象征,李主任是“大世界的人”,“她知道这小世界是由那大世界主宰的,是立足之本”[1](P83)这样,婚爱已经屈从于命运的巨手。

五年级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五年级语文阅读理解答题技巧 一、做阅读理解的三个步骤。 1、通读全文,掌握大意。在解答阅读理解时,同学们先要快速地浏览一下整篇文章,重视标题、开头段、结尾段及各段落的首句,理清脉络,了解基本梗概,不要把时间花在生词难句上。每认真读完一段,要及时概括段意。 2、认真审题,定向阅读。在掌握文章的大意之后,认真读短文后面的题目的每个字,然后带着这些问题仔细的阅读第二遍,以做到有目的地阅读,并在原文找出大体范围,就等于答对该题的一半了。 3、复读全文,验证答案。答题完毕后,同学们应对照答案将整篇文章从头到尾再看一遍,以确保答案的正确。同时答案要做到:准确、简洁、全面。 二、阅读理解答题技巧点拨。 1、概括段落大意 (1)要准确地概括出段意,首先要读懂段落每句话的意思,还要弄清楚段内各句的相互关系,找出能揭示全段意思的主要句子,即所谓的中心句(中心句的位置多数在段首或段末,个别也有在段中的)。如果没有中心句的,就要抓住全段的中心意思,自己总结概括。 (2)摘句法,即找出段落中的中心句。 (3)概述法,用自己的语言概述全段的主要意思。 (4)联合法。有些段落讲的不止一个意思,概括时必须用简练的语言把几个意思表述出来,缺一不可,这就是联合内容要点加以概述。 2、怎样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作者的写作意图、目的。它是通过文章的字、词、段、篇的结构形式表达出来的。我们要归纳中心思想,首先必须读懂文章的主要内容、段意或文章的中心句来概括总结,也可以从审题、文章的开头、结尾、重点段、议论部分或从考题中得到提示入手。其主要方法有: (1)先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再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内容,然后领会写作目的,即中心思想。如《穷人》主要描写了渔夫和他的妻子桑娜,不管自己家境困难依然收养了自己已故邻居的两个孤儿这件事,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呢,从文中可以分析出作者的写作目的是:反映沙俄时代渔民的悲惨生活和穷人宁可自己吃苦,也要互相帮主的高尚品质。 (2)分析课文的重点段。从文中找出中心思想,如《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第二段,描写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几次擦燃火柴所产生的美好的幻觉以及幻觉瞬间消逝,重新回到冷酷的现实,再联系第一段和第三段“惨死接头”就不拿找出中心:作者的目的就是要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表达了他对小女孩的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3)从文题找中心,有些文章的题目就直接点明了中心。如《伟大的友谊》,文章歌颂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伟大的革命友谊。 (4)从中心句找中心,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最后一句:“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的少。”又如《我的心事》中反复出现的一句话:“说话要算话”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 3、景物描写的作用——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表现人物性格;推动情节的发展。 4、“根据语境解释词语”题型 有两种答题方式,一种是通过对上下文的分析(即联系上下文),直接写出该词语的意思;另一种更为完整,即在解释完该词语后,再加上——在文中指的是…… 5、“赏析优美语句”题型(主要有两种题型) A、“××”词好在哪里? 答题方式:用了“××”词,生动地(准确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符合实际情况,具有科学性)。 B、“××”词能不能删掉?

英语阅读理解答题思路

小学英语阅读题基本不需要过多的思考,就能在阅读文中找到所需信息,但在实际考试中,学生的出错率却相对较高。家长如何指导孩子做阅读理解题,才能拿下尽可能多的分数?今天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 一、阅读信息文中找 小学阶段的阅读试题答案,基本都能在所给的阅读文中找到所需信息。 家长指引:告诉孩子要用带着问题或关键词以寻读的方式,快速在文章中寻找所需信息。切记不可任凭自己的想象,随心所欲的回答。 二、寻找信息的顺序性 一篇阅读文章之后的若干试题,通常依据自上而下的顺序出题。(当然也有个别例外) 第一道题所需信息通常在文中的首段,学生只需在文章的第一部分寻找;第二题的信息,则无需从文章的开始浏览,只要从第一个信息之后寻读即可,后面的题依次往下寻找。最后一道题的信息,基本在文章的末段。 家长指引:了解了寻找信息的顺序性,孩子无需花费较多的时间一遍又一遍通读全文。特别是在时间比较紧的情况下,可以让孩子尝试跳读。 三、快速寻找所需信息 在拿到一篇阅读试题时,大部分孩子首先会不自觉地通读全文,甚至因思考文中的生词而花费较多的时间,然后再回到试题时,头脑中关于文章的信息已所剩无几。 正确的方法是,首先仔细阅读试题,圈出试题中的关键词。

家长指引:如何识别关键词,需要家长在平时的阅读辅导中教会孩子判断。比如:am, is, are , do, did, can, to, of 等虚词通常不可能是关键词,而名词、动 词、副词通常为关键词。 四、遇到生词学会猜 阅读中遇到生词,最好的方法是通过上下文猜测。以下几条方法可以帮助猜测词义,家长可以让孩子试试: 1.找同义词。有时下文会对一个词做解释,或者提供一些暗示。 2.看词性,判断其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或其他词类。 3.分析生词的构成,尤其是词的前缀和后缀。英语中很多词都是加前缀和后缀而来的。比如根据前缀re-和后缀-ity的含义,你就可以准确地猜出rewrite和similarity的意思。 4.看看同一生词是否在上下文的其他地方出现,把两处的语境相比较,也许更能准确地猜出词义。 5.利用文中所附的插图等直观线索猜测词义。 需要注意的是,除了阅读技巧,孩子的阅读习惯也会影响阅读效果。家长要留意,如果孩子有以下六大不良阅读习惯,那么一定要纠正。 1.读得非常慢,非常仔细,不相信自己能全部理解所读的东西。

中国现当代文学之王安忆专题1

中国现当代文学之王安忆专题 分析题 请简要说明王安忆小说的创作过程,并重点说明其变化的原因,以及具有转折意义的几部作品的主要特点。 王安忆,当代著名女作家,是茹志鹃的女儿。1954年出生于南京,1955年随父母一起进入上海。1969年年仅15岁的王安忆到安徽农村插队落户,1972年考取徐州地区文工团,1980年开始创作,成名作是《雨,沙沙沙》。1983年随母亲茹志鹃一起赴美国参加爱荷华写作中心的创作活动,回国后从事专业创作。 王安忆的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具体如下: 第一阶段:8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主要作品是“雯雯系列小说”,在《雨,沙沙沙》中,王安忆第一次写了一个叫雯雯的女孩子的故事。雯雯系列小说还有《广阔天地的一角》、《69届初中生》等。此外,这时期有名的小说还有《本次列车终点》、《流逝》等,这些小说大多描写的是王安忆个人的生活经验和感受,在叙述方式上是一种写实的自我抒发,而且大多表现作者插队落户的知青生活,这时期的王安忆,人们也习惯地把她归入知青作家的行列。1983年王安忆随母亲赴美国参加写作活动,对她的创作产生极大的影响,使开始把笔触转向民族文化和自身的文化处境中,这就是1985年的《小鲍庄》的写作。 第二阶段:80年代中期至80年代末,主要作品是《小鲍庄》、《大刘庄》和“三恋”:《小城之恋》、《荒山之恋》、《锦绣谷之恋》。前者主要从文化的角度审视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属于寻根文学的范畴;后者则是从“性”的角度来表现男女之间的微妙关系。 第三阶段:90年代的创作。主要作品有《叔叔的故事》、《乌托邦诗篇》、《纪实与虚构》、《伤心太平洋》、《长恨歌》《我爱比尔》、《香港的情和爱》等。王安忆90年代的创作,在思想上主要表现作者对个人与历史、文化与社会、精神与物质等问题的思考,在艺术上,叙述策略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由写实的风格向写虚和写意的叙事风格转变。 王安忆是一位“能够驾驭多种题材”、“始终充满活力”(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具有丰富潜力的作家。她在一篇名为《面对自己》的演讲词中,这样说:“我自以为是一个远离一切文学潮流的作家,其实却得了一切文学潮流的好处。” 从 1 97 9年至今,中国文坛经历了从“伤痕”至“反思”到“寻根”,又从“寻根”到“新写实”、“新体验”、“新历史”、“新状态”、“女性文学”、“晚生代”到“70年代出生的作家群”等种种的漫长沿革、 这期间流派蜂涌、主义纷呈、佳作不断、新人辈出,王安忆虽然不属于任何一个文学流派,但她却能一如既往游弋其中,并能频频爆出佳作震动文坛。比如1979年发表的短篇小说《雨·沙沙沙》,因其叙述的清纯和美丽首次引起文坛的关注,之后的《本次列车终点》、《69届毕业生》等使她成为知青作家中引人注目的一位。1 985年,中篇小说《小鲍庄》一炮打响,一时间文坛更是四座皆惊,小说中寓言似的故事,凝固的意象以及登峰造极的白描手法,都使人对这位往日抒情的单纯的女青年刮目相看,而这部作品也由于主题的多义性而成了“寻根文学”的经典之作。1 986年以情爱、性爱及婚外恋分别为母题的三个中长篇“三恋”(《小城之恋》、《荒山之恋》、《锦绣谷之恋》)的发表,又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因作者的笔触大胆地伸向了“原始的伊甸园的快乐”,用女性特有的浪漫和唯美情怀把世间男女的生命本能写到了极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