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_中国_节_(节能概述)

工业耗能、交通耗能和建筑耗能被称为我国能源消耗的三大“猛龙”,尤其是建筑耗能伴随着建筑总量的不断攀升和居住舒适度的提升,呈急剧上扬趋势。由于建筑节能存在着巨大的空间和潜力,加强建筑节能工作已刻不容缓。

高耗能建筑加剧能源危机

“目前我国已建房屋有超过400亿平方米属于高耗能建筑,新建房屋有95%以上是高耗能建筑。因此,要进一步加快我国的建筑节能工作。”中国建筑业协会建筑节能专家委员会会长、首席专家涂逢祥说。

当前我国建筑耗能黑洞正日益扩大,建筑耗能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软肋。建设部有关负责人曾指出,仅到2000年末,我国建筑年消耗商

编者: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是总结现代化建设经验、从我国的国情出发而提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中央明确提出建设节约型社会,就是要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等各个领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这是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中华民族兴衰,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重大决策。

2006

——中国“节”

策划/本刊编辑部

国内现状:呼唤建筑节能大提速

品能源共计3.76亿吨标准煤,占全社会终端能耗总量的27.6%,现在建筑用能的增加对全国的温室气体排放“贡献率”已经达到了25%。因建筑耗能高,仅北方采暖地区每年多耗标准煤1800万吨,直接经济损失达70亿元,多排二氧化碳52万吨。

据介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室内环境居住的舒适性要求日益迫切,室温的提高,加上机械通风换气次数的增加,建筑能耗势必增长。除此之外,住户使用空调的房间越来越多,生活热水日益普遍,家用电器与日俱增,这些都是建筑能耗增加的重要因素。据分析,当中国发展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时,建筑用能将占总能耗的30%到35%,与此同时,我国建筑业正处于鼎盛时期,每年建成的房屋面积高达16亿至20亿平方米,超过所有发

达国家年建成建筑面积的总和,预计到2020年,全国房屋建筑面积将接近2000年数量的2倍。如果不进一步提高建筑节能标准,到时建筑能耗将会是一个十分巨大的数量。

我国节能状况与国外差距巨大

那么什么样的建筑才能称之为节能建筑?在我国只要符合《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建筑,就可以称之为节能建筑。建筑节能概念的提出始于20世纪70年代。

1973年,世界石油危机爆发,促使发达国家采取各种措施节约能源,建筑节能被提上议事日程。进入80年代以后,人们发现工业气体二氧化碳的过度排放能够引起生态灾难,所以要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世界上发达国家对建筑节能工作也更加重视,并不断地修订建筑标准,如丹麦至今修订过6次,英、法、德等国也修订了4次。在生活舒适性不断提高的条件下,新建建筑单位面积能耗已减少到原来的1/3到1/5。

据介绍,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采暖地区围护结构的热功能都比气候相近的发达国家差许多,外墙的传热系数是他们的3.5至4.5倍,外窗为2至3倍,屋面为3至6倍,门窗的空气渗透为3至6倍。现在,欧洲国家住宅的实际年采暖能耗已普遍达到每平方米6升油,大约相当于每平方米8.57公斤标准煤,而在我

国,达到节能50%的建

筑,它的采暖耗能每平

方米也要达到12.5公

斤,约为欧洲国家的1.

5倍。

举例子来说,与北

京气候条件大体上接

近的德国,1984年以前

建筑采暖能耗标准和

北京的差不多,每平方米每年消耗24.6至30.8公斤标准煤,但到了2001年,德国的这一数字却降低至每平方米3.7至8.6公斤标准煤,其建筑能耗降低至原有的1/3左右,而北京的这一数字却是22.45。与当前发达国家建筑能耗已经大大降低的情况相比,我国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是他们国家标准的3倍以上,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有较大的差距。

法律监管空白是差距主因

对于与发达国家在建筑节能方面产生差距的原因,涂逢祥会长进行了分析,他介绍,世界各国对建筑节能都非常重视,把降低建筑物能耗作为节能的基本有效措施,并制定了建筑节能法。有9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建筑节能上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效果,有6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用于新建筑的强制性节能标准,美国有40个州制订了本州的公共建筑节能标准,其中有6个经济比较发达的州(如纽约州和加利福尼亚州等)的建筑节能标准比国家标准更为严格。国外的经验证明,强制执行节能标准是促进建筑节能的有效途径。

而与国外相比,我国的建筑节能标准起步较晚,没有一个和《建筑法》、《节约能源法》相配套的《建筑节能法》或《建筑节能管理条例》,仅仅是以部门条例出现,如《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由于缺少法律约束和强有力的执法机制,从执行上看比较弱,远远不能满足建筑节能工作的需要。

正是基于此,从事房地产业的开发商不愿意开发建筑节能项目,因为建筑要节能势必增加开发成本。这对于一些把利润放在首位的开发商来说,他们不愿意过多顾及建筑的节能问题,只要达到现行的节能标准过关了事。而且,设计师也不愿意从事节能设计,因为一个建筑项目的节能设计

与非节能建筑的设计,

所付给的费用相差无

几,可是节能建筑的

设计比一般的设计耗

时多。这导致了一些

懂得节能设计或者想

在节能设计上有所作

为的设计院和设计师

不愿在节能设计上费

功夫。

同时,我国现行的建筑验收标准并没有把建筑节能纳入进去,做不做节能住宅对于开发商来说,并不具有强制性,而只是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方面的问题,所以造成开发商为了营造卖点,宁可在园林、建筑外立面的设计上投入高成本,也不愿把这部分投资放到建筑节能方面。

业内人士表示,现行的供热收费制度也阻碍了建筑节能的发展。当前的供热收费制度是按建筑面积计算采暖费,采暖费用由国家和单位负担,用能多少与用户利益无关,致使用户没有节约采

从事房地产业的开发商不愿意开发

建筑节能项目,因为建筑要节能势必增

加开发成本。这对于一些把利润放在首

位的开发商来说,他们不愿意过多顾及

建筑的节能问题,只要达到现行的节能

标准就过关了事。

14

暖用能的积极性,只要房间太热就开窗散热,造成极大的热能浪费,而可以节能的门、窗、墙体等材料和新技术也不愿选用。但在欧美等国,早已从法律角度规范节能标准。根据芬兰的经验,不改现行房屋结构,只改变热能计量方式,即改成分户计量,就可节能30%以上。如果推行节能技术,那么节能的效果就会更加可观。

节能性建筑益处多

节能建筑与高耗能建筑相比具有自身的独特优势。首先,住节能房更舒适、健康。一是由于节能建筑加强了外墙和屋面等外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改进了门窗的热工性能和密闭性,使得能耗降低,室温得以保证,舒适度大大提高。二是由于外墙和门窗的结合更加严密,门窗设置了两层乃至三层玻璃,使隔音性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三是由于门窗本身采取了密闭措施,使室外的尘土难以进入室内,便于保持室内的清洁卫生,有利于居民身体健康。

其次,居住节能房维持费用低。节能房由于保温隔热性能好,“冬暖夏凉”,大大降低供热和制冷的能耗。新建的节能建筑都按分室、分时间段进行温度调节,既保证了舒适度,又避免了浪费。分户计量收费也有利于节约能源、节约费用。

业内人士也分析指出,如果全国城市将既有建筑按照10年规划时间改造完毕,与此同时新建建筑全面执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其提高效能和减少污染的综合效益则蔚为可观:既有建筑节能改造后每年可节约标煤730万吨,新建建筑每年可节约标煤1150万吨,两项合计为2880万吨;每年可减少排放二氧化碳6126万吨、悬浮颗粒10万吨、二氧化硫73万吨。而公共建筑节能如果按节能50%的标准测算,每平方米公共建筑面积每年可节约30公斤标准煤,每年公共建筑就可节能900万吨标准煤。可见,我国建筑节能潜力非常之大,它对于缓解我国能源状况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加快建筑节能大提速

在能源利用方面,要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加强新能源技术的攻关,如加快地热、水热、风能、太阳能等自然能源的研发和应用,特别是太阳能在建筑中的应用应该作为重点,解决好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光电一体化的问题。目前,太阳能在建筑上的应用从技术上讲已不是主要问题,主要还是政策上和观念上的问题。在墙体方面,应加强新墙材技术的攻关和应用,多使用节能性材料,做好墙体的保温隔热,而保温技术以外保温技术为主,这项技术是比较成熟的,但我们还要不断地研发和应用,从而降低建筑的能耗。

对于建筑节能材料的选用,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刘晓钟总建筑师指出,在建筑材料方面可以多选择一些节能性较好的复合材料加以应用,从而降低建筑的能耗。他表示,建筑节能工作是一

项系统工程,应对墙体、屋面、材料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从而提高建筑的节能性,对于只在某一个方面做得比较好的建筑能否称之为节能性建筑,他认为值得商榷。

业内人士纷纷指出建筑节能已是国家的重大战略问题。如果国家从现在起就下决心抓紧建筑节能工作,对新建建筑全面强制实施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并对既有建筑有步骤地推行节能改造,到2020年,我国建筑能耗可减少3.35亿吨标准煤,空调高峰负荷可减少约8000万千瓦时(约相当于4.5个三峡电站的满负荷出力,减少电力建设投资约6000亿元),由此造成的能源紧张状况必将大为缓解。

如果再加大工作力度,要求2020年建筑能耗达到发达国家20世纪末的水平,则节能效果将更为巨大。但如果继续放任自流,错过当前的大好机遇,不采取坚决有效的措施,则将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严重障碍,对能源安全和大气环境造成重大威胁。

实践证明,建筑节能不可能自发地开展,必须

首先由政府主导,由国家立法,对建筑节能做出明

确的规定。专家们建议全国人大和国务院把建筑节能列入议事日程,对《节约能源法》进行补充修改,增加推进建筑节能的关键性内容,明确规定出激励政策;由国务院制定《建筑节能管理条例》,规定管理建筑节能是政府必须完成的任务,明确各级政府的职责,建立建筑节能法规体系。这样,一系列相关法规规章、奖惩办法与标准就有法可依,能够得到有效实施,建筑节能工作将由此走上法制化轨道。

有关专家也表示,要促进建筑节能工程的快速发展,需要营造一个适宜的环境,这主要包括:(1)作为强制性标准,要求高档商业建筑必须安装分项的能量消耗计量仪表,由有关部门设计,公布能源消耗数据;(2)对集中供热方式采暖的新建建筑,实现分户计量,分户可调;(3)对于集中供热方式采暖的现存建筑,对锅炉房、各采暖建筑的产热、供热量进行单独计量,并由有关部门统计和公布能源消耗数据;(4)研究制定建筑能耗评估方法,建立独立的建筑能耗评估业,在政府监管下对新建待建项目进行能耗评估,并强行规定商品房必须给出能耗评估师确认的能耗指标;(5)严格审查新建工业厂房建筑的能耗指标,并制定相应标准,限制高能耗的建筑环境控制方式,鼓励推广先进的节能方式。

专家同时强调,在节能时也要注意成本核算,发达国家在建筑节能方面已拥有先进技术,但我国在向他们看齐时,还应考虑我们是发展中国家的具体情况。像太阳能光电等产品,确实有很好的节能效果,但代价很高。由于欧洲等经济发达国家有足够的经济能力进行此方面的投入,而在我国要结合实际情况,逐步加以推广应用。

用户声音:需求两极分化

唐有成研究生毕业后,来北京工作快四年了。2004年底结婚后,一向乐观的他陡然感觉到身上的压力。看着呼呼上涨的房价,唐有成坐不住了,开始带着妻子四处看房。一年下来,他们看的房不下三四十套,可终究因为房价太高而至今还只能住在出租屋里。他们首要考虑的因素是价格,至于是否节能,他说从来没有考虑过。

“现在房价太高了,如果连房子都住不上,我怎么会去考虑它是否节能呢。”唐有成不假思索地说。尔后,他又补充说,“房子既便宜又节能,当然更好了,但我认为目前很难做到这一点。”

其实,与唐有成想法类似的人,不在少数。这些人大多是中低收入者,他们对房子的内在品质没有过高的需求。

与唐有成不同的是,还有很大一部分人在购房时正遭遇另一种苦恼。在北京一家外资企业工作的王蕾就是其中之一。与现在很多有经济实力的中国年轻女性一样,目前未婚的王蕾萌生了买房的念头。她想买一套小户型的商品房,价格稍微高一点没关系,但必须节能、环保。

可是,令王蕾没有想到的是,在看房过程中,节能对于大多数楼盘来说,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她发现,几乎所有的房产开发商在销售楼盘时,重点大多是放在价格和地理位置的宣传上,对节能情况几乎不作介绍。即使一些开发商在合同文本中或口头上声称自己做的是节能建筑,节能比例达到多少多少,可对此并没有一个细化的节能方案和说明书。

“普通消费者大多不是节能专家,如果没有详细的规划和说明,我们怎么能判定要买的楼盘到底是不是节能建筑呢?”正为买房犯难的王蕾深有感慨地说。

16

国家政策:由试点示范走向强制推广

2005年,中国提出建设节约性社会,能源安全也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在当年部署的一项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中,中央政府提出了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其中,建筑节能囊括在列。在这种背景下,建设部等相关部门不得不加快推广节能建筑的力度,并开始由先前的试点示范阶段,逐步过度到强制推广时期。

2005年7月,继对民用住宅全面推广节能设计标准之后,中国再一次公布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这是中国第一部有关公共建筑节能设计的综合性国家标准。随后半年多时间里,一系列有关节能建筑的政策文件相继出台。与以往不同的是,这些文件明确提出了不执行节能标准所面临的后果,如罚款、楼盘不准投入市场销售等。与此同时,有关部门也在就推广节能建筑的激励政策进行广泛地调研,目前初稿已经形成,接下来将提交国务院审批。

中国政府确定了长远目标:到2010年,全国城镇新建建筑实现节能50%;到2020年,北方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及特大城市新建建筑实现节能65%,绝大部分既有建筑完成节能改造。

在中央政府的要求下,很多地方政府也进一步动用强制手段推广节能建筑。如今,很多省市已明确规定,新建建筑节能达不到规定的标准,将不予审批。

在推广节能建筑方面,作为首都的北京是走在全国前列的,是率先提出到2010年新建建筑节能提前达到65%的城市之一。北京市建设主管部门规定,自当年7月起,房地产商在销售商品房时,必须与业主签订有65%节能设计标准和相关赔偿条款的购房合同;自当年9月1日起,建设单位在申领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前,要报建筑节能管理机构备案。达不到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将不予颁发施工许可证。并且,达不到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不得进行建筑工程竣工验收。

2005年11月,中国建设部将北京的经验推广到全国,在一项政策文件中规定:房地产开发企业应当将所售商品住房的节能措施、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指标等基本信息在销售现场显著位置予以公示,并在《住宅使用说明书》中予以载明。

中国建设部总工程师王铁宏用“节能风暴”来形容即将全面推开的建筑节能工作。下一步推行节能建筑的关键何在呢?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江亿估算,目前中国城镇居民建筑能耗大约每户一年需花费1500至3000元,约为家庭年收入的10%,应该是大多数普通居住者的一项重要开支。因此,引导适当的话,建筑能耗高低会成为消费者更重要的购房选择因素。

可是,中国目前很难找到建筑能源消耗量的基本数据,“因此,要使上述设想的建筑节能推动模式真正运转起来,其关键是给出建筑能耗指标,建立起建筑能耗评估体系。”江亿说,普通消费者在用其半生积蓄购买房屋时,其实不可能无视这些指标,而一旦消费者能直观体会到建筑节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开发商也自然会利用这些指标作为推销和竞争的手段,这样建筑节能才能成为社会的一种自觉行为。

与江亿不同的是,江苏省南京市东南大学建筑系教授郑光复则主张用一种更为强制的手段。他认为,对于民用住宅,政府要采取经济方式干预。譬如,建筑能耗超过一定的比例,政府加收能耗税,用这种方式“逼迫”消费者购买节能建筑。

但是,也有一些专家认为,造成节能建筑难以推广,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目前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因此,借鉴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中国当前应该抓紧制订建筑节能专项法律法规,或修改补充现有的相关建筑法规,以法律的形式提出建筑节能的激励政策,同时明确有关各方的权利和责任。

17

专家建议:节能,从他国学什么 ?

●美国因城市“郊区化”,能耗居高不下,以致只能“醒着犯错误”。采取何种城市化模式,也就决定了今后能耗的高低。

●公共交通越发达,能耗越低。可将公交车专用道放在马路中间的快车道上,乘客通过人行天桥迅速上下车。在有的国家,公交车一到路口,交通信号灯立刻变绿,真正做到了公交优先。

●我国目前建筑能耗约占总能耗的28%。新建建筑只有15%达到节能标准。如能完全执行新的国家节能标准,能降低35%的能耗。要能达到北欧国家的节能水平,能耗可降低70%以上。

●智能化建筑不一定豪华,但它必须是低能耗的。

节能,需要合理的城市化模式

能源问题是我国在本世纪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能否有效利用资源、降低能源消耗关乎中国经济的前途,也关乎全球的经济发展。我国在能源问题上所面临的形势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几个差别。

其一,人均能源资源占有量低。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煤炭只有55%,石油是11%,天然气仅为4%。2000年进口石油已占石油消费总量的33%。按此速度到2020年,进口油气的比例有可能达到石油消费总量的50%以上。

其二,我们正处于城市化高潮。全国每年约有1800万人正从农村迁往城市,每年城市里新建建筑的面积大约有10亿平方米。比如,上海一个市的新建建筑面积就相当于整个欧盟。一般来说,当城市化比例达到30%时将进入起飞期,在30%至75%期间处于高速发展期,到75%以后人口迁移速度则减慢。

我国现在的城市化比例是39%,已处于起飞期。这一时期有可能持续30至40年。经过这段时期之后,人口的空间布局将在国土面积中基本固定,这种固定包括人口在全国区域内的分布固定、城市形态基本固定,也就是大中小城市格局的基本固定以及各类城市内人口密度的相对固定。这三个层次人口密度的分布决定了能源的消耗。

其三,城市化高峰与机动化高潮合并。我们目前的阶段相当于美国上世纪50年代时城市化与机动化叠加的情况。美国在二战后出现了严重的“郊区化”现象,即城市密度相当低。城市密度的急剧下降,造成了巨大的能源浪费。如美国与德国、丹麦与瑞典等欧洲国家在人均收入方面相差不大,但因城市人口密度低,汽车使用率是欧洲人的3倍以上,导致人均能源消耗比他们高出1倍以上。因而,采取何种城市化模式,也就决定了今后能耗的高低。

构筑可持续发展的节能城市

针对我国的实际情况,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我们惟一的选择。

第一,坚持走紧凑型城市化道路。在这方面荷兰有不少成功经验,如让城市保持一定的密度,避免“郊区化”现象。这样,才能高效地建设和使用城市基础设施,节约土地并维护生态平衡,达到节能的效果。

第二,大城市与超大城市要有合理的空间结构。人口在200万以上的城市都应采取有机疏散的发展模式,不能“摊大饼”,否则,将造成巨大的能源浪费。荷兰将多个中等城市组合成一个城市群。各个城市的功能各不相同,组合在一起就形成高效率的城市群。城市与农村几乎都有鲜明的分界线,这边是繁华的城市,跨过一步就是田园风光。

第三,强调土地使用功能的适当混合。居住地与工作场所之间的距离应尽可能接近,避免出现工作区与居住区明显分区的现象。在这方面,美国上世纪末提出了“精明增长”的规划模式,贯彻紧凑社区、就近就业、降低开发和环境成本、尊重自然生态、混合土地使用等原则。

第四,推广节能的新理念。在城市发展中,将生态型城市的理念包容进去,走循环经济的道路。利用最少的能源消耗,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共赢。

第五,实行最严格的城市规划与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合理地利用土地与消耗能源。在美国,联邦政府不管土地规划,决定权在州政府。州政府又将它下放到市政府,加上土地又是私有的,因而农场主将土地廉价出售的情况相当普遍,从而推动

18

了郊区化。有人说,美国现在是“醒着犯错误”。相比之下,西欧国家在城市化高潮期,重要的城市规划一般都由上级政府决定,避免了美国的错误。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

公共交通越发达,能耗越低。西欧发达国家与美国的人均汽车拥有量接近,但人均能耗只有美国的一半。公共交通比美国发达是主要原因之一。

关于公共交通问题,应澄清几个认识。一是应将注意力从泛泛治理城市交通问题转移到优先发展公共交通上来。有研究表明,在典型的“摊大饼”城市伦敦,即使将市中心区的地面建筑全部架空,都变成交通道路,它也仍然无法满足私人交通的需求。只有发展公共交通才能真正解决问题。

二是要大力推进绿色公共交通,采用低能耗、低污染的燃料,如用甲醇、天然气,并推广使用电车等。

三是应建设快速的公交系统,如将公交车专用道放在马路中间的快车道上,乘客通过人行天桥迅速上下车。在有的国家,公交车一到路口,交通信号灯立刻变绿,真正做到了公交优先。

四是发展智能交通,让每一个驾驶员都能随时知道何处交通拥堵,以选择最通畅的道路,达到节能的效果。五是对城市进行合理的空间布局设计,建设“步行城市”。

节能,从打地基开始

我国目前建筑能耗占总能耗的28%。现在的住房面积约有400亿平方米,而能达到节能标准的只有百分之零点几,新建的也只有15%达到节能标准,这方面今后有着巨大的空间。有一组数字颇能说明问题:执行新的国家节能标准以前,北京的能耗每平方米约为31.7瓦,哈尔滨为33.7瓦,而瑞典、丹麦的数字约为11瓦。实行新标准以后,北京为20.6瓦,哈尔滨为21.9瓦。也就是说,如完全执行新标准,起码能降低35%的能耗。要是能达到像丹麦这些欧洲国家的节能水平,那能耗就可降低70%以上。

我们面临的一个大问题是建房者对节能没有利益概念,我们应该从以下方面做出努力:——实行分户供热。我国普遍实行的福利性供热体系,常常造成极大的热能浪费,而可以节能的门、窗、墙体等材料和新技术人们却不愿选用。欧美一些国家早已从法律角度规范节能标准。根据芬兰的经验,不改现行房屋结构,只改变热能计量方式,即改成分户计量,就可节能30%以上。

——选择节能技术。一般的房子里,30%的热量从窗户跑掉了。如果选用双层玻璃,中间再充上惰性气体,就可在一定程度上阻断热量散发。如采用隔热材料,增加保温层,节能效果就更明显。

——提倡绿色智能建筑。过去对智能建筑有个错误的理解,以为一般的房子加上网络、宽带和智能设备就是智能化建筑了。其实,智能化建筑首先就是要达到节能的标准和良好的居住舒适度,其次是家具的智能化和安全保卫的智能化。实际上,智能化建筑不一定豪华,但它必须是低能耗。美国有些智能化建筑造价比普通建筑还低15%,因为它们追求合理的结构,讲究实用功能和外观的简洁,利用了可回收材料,而不追求豪华装饰。

——使用新能源与洁净能源。如冰岛等国家,充分利用地热泵技术,建筑房子时先在地上打两个洞,通过电泵将地下水循环起来,为整座房子供热。惟一耗能的就是电泵。而在丹麦等国,由于地处海边,太阳能和风能的利用条件得天独厚,使用热泵技术时结合风能与太阳能,用风能与太阳能来带动电泵,以做到“零能耗”。

——节水节材,再达到节能。清洁水和材料都是能源加工出来的,多消耗材料,多消耗水,就是多消耗能源。我国每年在房地产方面的投资约为1万亿元人民币(商品房),还不包括农村的建筑,在城市基础设施方面的投资为5000亿元人民币,这些都将消耗大量的材料。如能做到节水节材,节约能源的数量将会是天文数字。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认识到,选择什么样的城市化模式,决定了我们今后能否应对能源危机。

厂商观点:发展项目承包制

据统计数据表明,中国节能建筑市场的总投资正以每年20% ̄30%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10年将达到500亿元以上,发展势头极为强劲。

市场的快速发展给能提供节能技术的智能建筑厂商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这一领域当中也还存在一些不足,有待规范和改进。只有在不断解

20

通过建筑智能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的能耗方面的成本将在5到7年之内覆盖初期的智能化投入。减少能耗还只是智能化系统功能的部分体现,只有充分利用智能化系统的各项功能,

才能发挥其最大价值。决当前问题的过程中,用户和厂商才能实现共同成长,市场才能更加规范、和谐、健康地向前发展。

验收不是终点

目前智能建筑领域存在设计要求高,而实际开通率低的问题。很多智能建筑项目设计要求很高,技术全面先进,达到了很高的标准。但在项目验收交付使用一段时间以后,实际应用中智能化程度却越来越低。这种情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使一些人对智能化项目的必要性,或至少对是否有必要采用全面和先进的技术进行建设发生了疑问。实际上,这并不是由于智能化系统在技术上太超前,而是后期支持和维护没有跟上。一般情况下,国内一些实力较强的知名集成商在项目实施和验收的过程中,都能够按照投标要求和竞标承诺完成项目实施,通过验收。但在项目交付之后的智能化系统使用和维护过程中,出于成本等考虑,通常业主并不会有一个专业化的队伍来管理。特别是在楼宇自控领域,对使用者和管理者的专业性要求很高,一旦发生问题,不能及时、有效的解决,就会影响智能化系统功能的发挥。

针对这一问题,系统集成商应提供培训以帮助用户正确的使用智能

化系统;同时,定期巡检、回访,及时发现使用中

遇到的问题,帮助用户解决。另外还可以利用专业

厂商的技术优势,采取楼宇智能化管理外包的思

路,这样可以有效的减少成本,让用户以更少的投入实现维护和管理,充分发挥智能化系统的功能。

有专家算过这样一笔帐,通过建筑智能化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的能耗方面的成本将在5到7年之内覆盖初期的智能化投入。减少能耗还只是智能化系统功能的部分体现,只有充分利用智能化系统的各项功能,才能发挥其最大价值。

项目总包将是未来发展方向

目前在一些项目的竞标过程中,存在一个误区,就是评标时以价格为主要衡量因素,它带来的问题是:恶性竞争使得利润普遍下降,以诚信经营的集成商的生存空间受到挤压,而个别厂商以项目质量为代价来维持利润。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长远来看都对行业有很大的不利影响。价格是只竞

争力的一个方面,但更重要的是综合技术实力的竞争。而集成商的综合技术实力将体现在总包服务管理和专业性两方面。

从行业的现状和趋势分析,集成商将会更多地向总包服务管理的方向发展,这是目前项目招标的一个主要趋势。总包管理可以从两个方面去看。从设计的角度看,现代智能建筑工程是复杂工程,涉及技术广泛、全面,如果没有统一设计和综合集成,就难以保证系统的完整性,也难以实现这种统一设计带来的功能提升和扩展,以及一体化管理与服务给用户带来的先进与方便性。从项目管理的角度看,设立总承包商,可以较好的解决很多工程实际过程中的各方协调问题,让用户较少费心而达到更好的工程管理效果;反之,各工程承担方各自工作,互不考虑,会严重影

响工程的整体性。结合行业情况和太极自身的经验看来,综合性的、要求复杂的、实施难度大的大

型项目设立总承包方对于保障项目的成功实施

是十分必要的。

同时,集成商本身在

技术上也会更专业更全面,与设备厂商的关系更

加简单,对设备厂商的依

赖度会逐步降低。未来的

集成商,必须具备足够的

技术力量,包括对产品性能和工艺水平的把握能

力。只有在自身技术实力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基于

客户的需求提出全系列解决方案,并选择适合用

户需要的设备产品。

智能建筑立身IT技术

未来智能建筑的设计、实施者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我们认为未来的智能建筑服务商应该重视IT新技术的应用给客户带来的价值。从国内众多大型工程的服务经验来看,大型综合智能化项目建设,不仅需要满足客户提出的要求,还需要服务商帮助挖掘更多对智能化应用的需求,需要服务商以整体规划意识为指导去发现并满足这些需求。

未来的智能建筑服务商,要用IT手段实现楼宇智能化的应用创新,应该超越工程设计、实施等单一层次。如果没有IT技术的创新应用来引领客户需求,那样的智能建筑服务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就值得商榷了,更谈不到发展的层次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