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狄浦斯王悲剧命运的重读-2019年精选文档

俄狄浦斯王悲剧命运的重读

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是希腊文化的重要遗产,它所诞生的古希腊是人类社会的童年时期,先民们对一切存在的认识都处在懵懂状态,只能将一切未知交给天神来裁决,所以是神谕,是不可抗拒的命运让俄狄浦斯走向了必然的悲剧。而本文试图走出命运的束缚,从不同的角度来解析俄狄浦斯悲剧命运的原因。

一、非理性原欲造成的悲剧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年―1939年),奥地利著名的心理学家,精神分析说的创始人。他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意识、前意识、潜意识三个层面,认为意识是自觉的,能够被人所控制和感知的;前意识是调节意识和潜意识的中介;而潜意识又称无意识,是受到压抑的没有被意识到的心理活动,代表着人类更深层次、更隐秘、更原始的心理能量,潜意识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内驱力,它包括人的原始冲动和各种本能(主要是性本能)以及同本能有关的各种欲望。正是潜意识从深层支配着人的整个心理和行为,成为人的一切动机和意图的源泉。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性欲冲动在孩提时代业已形成。男孩将父亲看成情敌而依恋母亲,女孩将母亲视为情敌而依赖父亲,每个孩子都渴望从与自己异性的父亲或母亲身上满足性欲,而怨恨与他同性的父亲或母亲,即“恋父情结”(Electra complex,厄勒克特拉情结)或”恋母情结”(Oedipus complx“俄狄浦斯情结”)。无论原始社会还

是文明社会都有反对乱伦的严厉禁忌,因此这些渴望被压制在潜意识深处。俄狄浦斯从一开始就是一个怀有欲望和恐惧的人,具有人性的全部卑微和脆弱。

因为有伦理道德和社会规范的约束,在前意识中,俄狄浦斯不可能弑父娶母,但在潜意识中,这种非理性原欲一直存在。弗洛伊德认为每个人都有这样的冲动,在男性表现为“杀父娶母”,在女性表现为“杀母嫁父”。剧中,俄狄浦斯听到弑父娶母的神谕之后要坚决的离开科任托斯,尽管他可以坚信自己不会杀父娶母,可是他离开了,这就说明他害怕神谕会应验,在他的潜意识中涌动着非理性原欲,他对墨佩罗是有恋母倾向的,但此时他的潜意识还是可控的,他要阻止悲剧的发生。在忒拜城,他以自己的智慧消灭了斯芬克斯,被拥立为王,依照风俗,他可以娶伊奥卡斯特,但不是必须,可他最终依然娶了年纪比他大很多的伊奥卡斯特,说明他潜意识中是喜欢比他年长的妇女的,其“俄狄浦斯情结”表现的非常明显。非理性原欲最终让他“成了不应当生我的母亲的儿子,娶了不应当娶的母亲,杀了不应当杀的父亲”的人,犯下了严重的乱伦罪,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二、不理智的自由选择造成的悲剧

萨特的自由选择观是我们解读俄狄浦斯的悲剧命运的第二把钥匙。萨特认为存在先于本质,人就无法用一个定型的现成的人性来说明人的行为,也就是不容许有决定论,人是自由的,人就是自由。而自由本身表现在两个方面:选择的自由和行动的自

由。人的本质是由自己的选择及行为来决定的。人也只有通过自己的选择及行动才能认识并达到自由。如果没有自由、选择和行动,也没有人的存在,此三者是内在统一的。但自由选择中包含着行为责任。在萨特看来,既然人的一切行为都出于人的自由选择,那么人应当为自己的选择负绝对责任,“他一投入世界,就对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要负责’。也就是说,人是自由的,人的自由通过选择实现,人的本质也是通过人的选择来实现。但人也是不自由的,一旦做了选择也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当一个人对一件事情承担责任时,他完全意识到不但为自己的将来做了抉择,而且通过这一行动他同时成了为全人类做出抉择的立法者――在这样一个时刻,人是无法摆脱那种整个的和重大的责任感的。”剧中,俄狄浦斯有很多次不理智的选择。首先,在得知他会杀父娶母的神谕时,他不应该选择逃避,选择离开,因为人性的懦弱让他做出了第一个不理智的选择。其次,他背负着杀父娶母的神谕,就应该谨慎行事,不该杀死一个与自己父亲年龄相仿的老人。但他认为自己的骄傲不容侵犯,自己的尊严不容践踏,与人争执时他必须捍卫自己的尊严与骄傲,年轻人的冲动让他做出了第二个不理智的选择。最后,俄狄浦斯消灭了怪兽斯芬克司,被拥立为王,他不应该选择和自己母亲年纪相仿的王后结合,生儿育女,非理性原欲让他做出了第三个不理智的选择,最终“成为和他同住的儿女的父亲,他生母的儿子和丈夫,他父亲的凶手和共同播种的人”。人有选择的绝对自由,也有必须承担的绝对

责任,一旦做出选择就要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真相大白之后,俄狄浦斯从已经自尽的伊奥卡斯特的袍子上摘下两只她佩戴的

金别针,刺向自己的眼珠,说道:‘你们再也看不见我所受的灾难,我所造的罪恶了!”无意识中犯的罪让他瞬间崩溃!可又有谁可以直面这样的罪孽!剧尾俄狄浦斯给予自己严厉的惩罚――自残双眼,终身放逐!勇敢地承担了因自己的选择而有的可怕后果,给了作品一个震感人心的结局。

三、性格缺陷致使的悲剧

在造成俄狄浦斯悲剧的原因中,性格的缺陷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章安祺在其《西方文艺理论史》中阐释亚里士多德著名的“错误说”时,论述到“最好的悲剧人物应该是:既非大德至善,也不穷凶极恶,而是介乎两者之间。他不是无辜的受难,而确犯有错误,所以咎由自取,并不违背道义原则;同时悲剧人物没有邪德败行,但却遭到严惩,所以值得同情”。全城的百姓因为瘟疫苦不堪言,生活无望,让他这个最高的统治者坐立难安,这表现了他对子民崇高的怜悯之情与仁爱之情。之后国舅科瑞昂带来了太阳神阿波罗的神谕,如果找到当年杀死拉伊俄斯的凶手,就可以消除瘟疫。得知这样的消息,俄狄浦斯强烈地诅咒凶手,他说“我不许任何人接待那罪人――不论他是谁――,不许同他交谈,也不许同他一起祈祷,祭神,或是为他举行净罪礼;人人都得把他赶出门外,认清他是我们的污染”,“我诅咒那没有被发现的凶手,不论他是单独行动,还是另有同谋,他这

坏人定将过着悲惨不幸的生活。”他没有沉着冷静地思考,心浮气躁,自大狂妄,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进行审判,是急功近利的表现。在第一场中,俄狄浦斯与先知特瑞希阿斯发生争执,俄狄浦斯希望尽快找到真凶以解除人民的苦难,而先知特瑞希阿斯怜悯他被蒙在鼓里,不愿说出实情,以谜语的方式暗示真相,“你是在不知不觉中和你最亲近的人可耻地住在一起,却看不见自己的灾难。”俄狄浦斯听完后勃然大怒,认为先知的话都是没有根据的,对特瑞希阿斯竭尽讽刺,说他的预言能力完全是中看不中用的,误解先知与国舅克瑞昂合伙谋权篡位。他没有对先知的话进行深层的考量就单方面的怀疑,不信任克瑞昂,说先知是“坏透的东西,你的脾气和石头一样”,错过了解开谜底的机会。这表现出他的傲慢与自负!在王后伊奥卡斯特告诉他老国王被杀的情形后,他感觉到自己可能是杀人凶手,虽然非常恐惧,但是为了对城民负责,他坚持找出真相。在与牧人的对话中,他预感到自己是拉伊奥斯的儿子,当然也是杀害父亲的凶手。但是他依旧说“我要听那怕人的事了,也只好听下去。”他心怀恐惧却能勇敢担当,真相被揭开,他就是那个杀父娶母的罪人!俄狄浦斯自残双眼,自我放逐,没有以弱者的死来逃避,而是承受了对自己的惩罚。多德评价俄狄浦斯的伟大是因为他不惜任何个人代价去追求真实的力量,一旦发现后就去接受和承受它的力量。俄狄浦斯以巨大的勇气面对了真实的自我。俄狄浦斯不是一个完美的人物,性格的多面性使他成为了一个丰富的人物形象,也正是他

复杂而又矛盾的性格最终将他逼入了绝境。

综上所述,非理性原欲、不理智的自由选择、性格缺陷也是造成俄狄浦斯悲剧的重要因素,多角度的解读可以让我们对人物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