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艺术特征研究修改稿

青铜器艺术特征研究修改稿
青铜器艺术特征研究修改稿

湖南地区商周青铜器艺术特征研究

中文摘要

湖南地区商周青铜器在中国青铜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商代晚期,湖南地区进入青铜文化的鼎盛时期,出现了一批既有中原特点,又有本地特色的青铜器。西周时期开始出现具有南方特色的铜器,同时也出现楚国铜器,构成了春秋战国时期湖南地区以楚国青铜文化为首,同时又有多种青铜文化并存的局面。本论文在吸收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对湖南地区商周青铜器的艺术特征作了系统分析研究。

全文由绪论、四个章节和结语构成。绪论部分首先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角度、意义和方法,还对研究对象的研究范围、研究历史和研究现状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从而为后续的研究作了铺垫。造型为青铜器塑造了身体轮廓,纹饰是青铜器华丽的服装,这个形象的比喻说明青铜器造型艺术和装饰艺术的有机结合才能构成完整的青铜器艺术。因此第一章主要是对湖南地区出土的青铜器进行地域分类和年代分析,让人们对本地区的青铜器有个基本了解。第二章和第三章着重围绕青铜器艺术的两个特点进行分析研究:第二章从青铜器的造型艺术角度出发,从分类入手,依时代为序,对每种器类的造型演变作了分析,并对其艺术特征进行了分析和总结。第三章对的青铜器装饰纹样的发展和不同题材类型进行了研究。第四章主要是从影响青铜器艺术特征的湖南地区文化因素作了分析,并对本地区青铜器的对外影响进行了讨论。结论部分归纳总结了前述四个章节的主要观点,结合商周时期社会的主要思想特征,通过对商周不同时代青铜造型装饰艺术

所表现出的风格差异的分析,指出了湖南地区商周不同时代审美观念的主要特征以及本文研究屮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继续努力的方向。

绪论

一、相关概念

“青铜”是一个近代金属材料学术语,是纯铜与锡、铅等金属的合金。在我国古代,青铜常被称为“金”。“青铜”一词的出现相对较晚。青铜一般呈黄色,只是由于我国古代的青铜器历经岁月之沧桑,因其氧化而表面颜色多有青灰或绿色的锈蚀,所以才被人们地称为“青铜”。

“青铜器”泛指以铜合金制作的各种器物,与孔子所谓“藏礼”之“器”内涵不同。中国古代的青铜器种类繁多,其分类亦因所据标准(性质、功能或形态)不同而各异。就青铜器的性质而言,可分为“祭器”、“养器”、“用器”、"乐器”、“明器””。其中,“祭器”又称"人器”、“明器”又称“鬼器”‘、“用器”又称“生器”。基于青铜器功能的分类是最为传统的分类方法,自吕大临《考古图》开其端绪以来,从之者甚众,研究成果也最为丰富。一般将青铜器分为容器、乐器、兵器、工具、车马器和杂器六大类,容器下另设食器、酒器、水器三亚类。本文在对湖南地区出土商周青铜器的进行类型分析时,按功能分类结果并结合本地区青铜器特点,而将研究的范围仅限于容器、乐

器、兵器、工具四大类,其它器物只在相关的讨论中顺带提及。

二、研究范围

1、地理范围

本文所谓“湖南地区”,包括新中国成立后的现有行政管辖区域及周边地区。湖南省位于长江中游,省境绝大部分在洞庭湖以南,故称“湖南”。湘江贯穿省境南北,流经永州、郴州、衡阳、娄底、株洲、湘潭、长沙和岳阳八市,惠泽人口4000万,故简称“湘”。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则是这个区域内湖湘文化遗址出土的青铜器。

2、时间范围

“商周”在这里用作时间概念,泛指湖南地区最终为楚据之前的历史时期,具体而言,则自公元前1600至公元前307年。(依据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夏商周断代工程1996-2000年阶段成果报告(简本)》)

三、湖南地区商周青铜器艺术特征研究的历史、现状及意义

1、研究历史

湖南青铜器的发现历史,在宋代的文献中就题到过湖南出土的青铜器。南宋鄱阳人洪迈《容斋随笔》卷十一有这样的记述:“宁淳熙十四年(1187年),澧州慈利县(今湖南慈利)周赧王墓旁五里山摧,盖古冢也,其中藏器物甚多。”其中就有一件青铜虎镦于。这是湖南古代青铜器发现史上最早的文字记录。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是我国文明史的肇始,亦是我国青铜器艺术的初始,商周则是我国青铜器艺术最鼎盛、最辉煌的时期。就目前资料显示,青铜器研究从先秦时期就开始了,而对于青铜器装饰艺术的研究,也是伴随着青铜器研究的不断深入。在清代以前,青铜器装饰艺术的研究仅限于部分文献对个别装饰纹样的记载和分类,间或述及其功能,既零碎又少创见,至少还谈不上研究。辛亥革命后,随着西方近代考古学思想的引入,促进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诞生,为全方位、多层次研究古代青铜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学者们相继对青铜器做出了深入系统性研究,在青铜器的装饰艺术方面,学者们结合青铜器的断代分期,对装饰纹样和工艺作了开创性研究,另有部分学者对某些纹样作了深入分析,他们认识到装饰纹样对青铜器断代分期具有重要意义。马承源先生是上世纪后半叶以来长期致力于青铜器装饰艺术的研究,并有独到见解的学者,正是因为他认识到商周青铜器的艺术装饰,是当时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表现,具体的而不是一般地探讨这种艺术的特定形式及其存在的社会意义。

2、研究现状

对湖南地区商周青铜器艺术特征的研究工作,经过考古学者们的努力,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根据青铜器的造型、纹理、考古技术,确立了年代的基本框架。

2.2研究方法上愈趋于科学,运用科技手段,如重视对青铜器群整体

的研究,注意与其它地区青铜器的互动关系。

当然,也有许不足和用力不够之处:

2.1认识误区:“青铜经典只在长江之北出土”。所以对湖南地区青铜文化研究的相对滞后。

2.1湖南地区青铜器发现的不平衡性也使对青铜器的的研究难以更加深入。

2.3研究大多局限于考古的角度,即便是对其图案的研究也是出于对青铜器断代分期的考量,没有从美学应用方面着力。对土著青铜器的发展规律缺乏深刻的认识。

3、选题意义

从本世纪20年代开始,以湘江下游宁乡等地为中心出土的商周青铜器一直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美绝伦为海内外学者所瞩目。但是有关它的性质、生存背景等问题仍然未揭开其的神秘面纱。对商周时期湖南青铜器艺术特征进行深入的研究具有极高的学术意义。其意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青铜器纹饰是商周时期重要的艺术形式,对其进行系统的研究,有助于了解湖南地区商周时期社会发展水平和当时人们的审美追求。第二、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将会对湖南地域特色的商周青铜器艺术发展全程中所展现出来的对材料、工艺、造型、装饰、功能、审美、内涵等各项因素有一清晰的认识,从而对我们现行的艺术设计与工艺美术实践有所裨益。

3、本文的研究思路

本文研究的主要方法,应是在本专业领域内,对整个湖南地区出土的商周青铜器进行全面的收集。对青铜器的形制和纹饰、实用和审美、材料和工艺、文化和制度和等方面所进行的归纳、总结、分析和论证。此外,本文还需结合以下几种

研究方法:

3.1以考古资料为主,古文献资料为辅

3.2 分析法

3.2 比较法

第一章湖南地区出土的青铜器及年代

湖南是我国长江以南出土商周青铜器主要地区之一。历年来,在华容、石门、桃源、宁乡、桃江、安化、长沙、湘乡、湘潭、株洲、醴陵、衡阳、常宁、资兴、芷江、叙浦、保靖等县市均有发现,分布地点多达23个县市,其中尤以宁乡最为著名。

第一节长、株、潭地区出土的青铜器及年代

1.1963年,宁乡县城西50公里炭里河距黄材西2.5公里,正位于沩水及其支流交汇处的河洲里,发现兽面纹提梁卣,盖、底内有铭文二字。通高25.9、腹径18.5-22.5厘米、盖口径12.5-15厘米、口厚0.5厘米、盖高8.7厘米。卣内贮满玉珠、玉管等。年代为殷至西周时期。

2.1962年,宁乡黄材张家坳上出土一件兽面纹分裆鼎,当时共掘出一大一小,大的未见。鼎通高18.2厘米。口径14.6-15、足高6.1,重1.25公斤。年代为商代,与河南安阳殷商等出土商代青铜器风格相同。

3.1996 年和 1999 年,在湘江下游的望城县高砂脊 AM1、AM5 出土铜器有铜鼎10 余件(已经修复的 9 件,大型鼎 2 件,AM1 和 AM5 各出 1 件,小型鼎 7 件,均出于 AM1,)、铜尊 1、戈 1、矛 2(共5 件,3 件可复原)、刀 2(均残)、刮刀 2、削 2、斧 1、车軎 2、构件 1 和不知名器 2 等。陶器有陶鼎、釜、盆、罐、罍形器、器盖等,年代在商代晚期至西周中期前段。至于其属性,由于高砂脊特殊的地理位置,一直为兵家必争之地,各种文化此消彼涨,文化面貌复杂。所以笔者认为其为一种以外来因素为主体的融合性文化,但又不是绝对的商文化和或周文化。

4.1959年,湖南省博物馆从长沙废铜仓库中选购而来,据了解这批批铜来自宁乡,并且是最新出土。当时此鼎破成10块,鼎的底部及一个鼎足缺失,后经专家修复成器,成为现在所见的样子。方鼎颜色碧绿莹澈,为长方形,通高38.5、口长29.8、口宽23.7厘米。器身高16.6、足高14.6、足距长16、宽10.5厘米,足尖径3.7、边厚1.5厘米,鼎口略大于鼎底,器身四周为浮雕的四个人面装饰,四面四张人脸看似相同,其实大小不一,两侧的较大,宽16.4、长13.6厘米;两端的较窄小,宽13.8厘米。根据其造型、纹饰、铭文短少的特点来看,都是商代作风,其时代属商代无疑,可以是商代晚期作

品。

5.1959年,在宁乡老粮仓杏湾村师古寨山顶的一个土坑中发现 5 件铜铙,其中 2件象纹铙、2 件虎纹铙和 1 件兽面纹铙,大小相当。其中象纹大铙高70厘米、柄长26厘米、铣间宽3

6.5厘米,重70公斤。当属商代晚期作品。

6.1965 年在湘潭花石金桥洪家峭上一墓中发现 2 件铜甬钟(乐器),年代为西周晚期。

7.1974 年在宁乡县唐市陈家湾出土 1 件铜铙,年代约当商代晚期。

8.1975年2月,湖南醴陵县仙霞公社狮形山大队贫农社员张立林在狮形山的山坡上挖土植树时,发现一件象形铜器,此象尊重2775克,通高22.8、宽14.4、长26.5厘米。年代明确为商代象尊。9.1981年,湘潭县九华公社桂花大队船形山挖掘出了一件青铜冢尊。冢尊造型逼真。全长72厘米、通高40厘米,重19.25公斤,实测容积13公升。年代为商代晚期。

10.1975 年在湘乡县金石公社黄马塞出土 1 件铜铙,年代约当商代晚期。

11.1975 年在宁乡五里堆公社坝塘大队戴家生产队发现 1 件铜钟,出土情况不明,此钟制作粗糙,枚较长,篆和隧部均无纹饰,舞部为三角形的云雷纹,应属西周晚期。

12.1976 年株洲县南阳桥乡铁西村修堤时发现 1 件铜簋,后拣选于废品站,内壁铸有“作宝尊彝”四字,年代当在西周早期。

13.1978 年在宁乡迴龙铺洋河边取土时发现 1 件提梁卣,当属窖藏

所出,年代为西周前期。

14.1981 年在湘潭青山桥发现一青铜器窖藏,出土有铜鼎 3、爵 5、觯 2、尊 1、甬钟 1、锸 2,作者认为其年代上限为西周晚期,部分器物年代可到西周早期。

15.1983年6月,宁乡县月山铺出土一件大铙,质地为紫铜。通高103.5厘米、柄长36.3厘米、铣口长69.5厘米、宽48厘米、壁厚2.9厘米。出土地点距著名的青铜四羊方尊出土地点仅250米。为商代晚期器物。

16.1985 年在浏阳柏嘉镇河边台地出土 1 件铜铙,年代为西周早期。

17.1985 年在株洲漂沙井油圳村由农民发现 1 件铜铙,年代约当西周早期。

18.1997 年在株洲白关镇团山村大冲挖出铜鼎 1、戈 1、锛 2、矛 1、刮刀 1,可能出于一墓葬中,其中的铜戈和鼎的年代都可以早到西周中期,其余可能在西周晚期。

19.1996年7月,湖南宁乡县横市镇出土一件商代提梁卣,器内无铭文。

20.1970年湖南宁乡县黄村乡王家坟山出土,盖内壁和器内底铸一“戈”字,与中原青铜器不同,这件器物出土时候,器中出人意料地贮藏有三百多件玉器。卣通高37.7厘米,口径15.4厘米。年代为商代。

21.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村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出土一件

几乎世人皆知的青铜器“四羊方尊”。商朝晚期偏早青铜器。属于礼器,祭祀用品。高58.3厘米,重近34.5公斤。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第二节岳阳、益阳、常德、地区出土的青铜器及年代

1.1982年春,湖南省桃江县连河冲乡金泉村一农民在建房挖地基时,

于地下0.3米处发现一件马簋,全器通高30.6、口径15、座高10、座长20、座宽18.5厘米。该器形制特别,其上限当为西周中期。

2.l966年湖南华容县出土一件牺首兽面纹圆尊,圆尊通高7

3.2厘米

口径61厘米。年代为商代。

3.建国初在湘阴发现 1 件铜罍,高圈足,夔龙纹双耳,肩饰一周夔

纹,年代当为西周晚期。

4.1971 年岳阳黄秀桥公社费家河河床发现 1 件兽面纹铜铙,可能

为窖藏,当为商代晚期。

5.2000 年在益阳赫山区千家洲乡三亩土村出土 1 件铙,该铙与何

介均所分的 BIV式铙相近,与师古寨铙几乎完全一致,年代应相当。为殷墟四期,即商代晚期。

6.1987年,岳阳市郊铜鼓山出土镞、削、泡等青铜制品。1997年,

又出土一件青铜鼎,一件青铜觚。年代为商代中期。

7.1990年,湖南津市(90津涔M1)墓中,出土青铜器觚1件,爵一

件。其时代属商代晚期或更早时期。

8.1982年9月,在岳阳市荣湾公社出一件铜尊,周围未发现其他器

物,很可能是窖藏。高50厘米、口径26.2厘米、腹深34.8厘米,重10.75公斤。年代为商代。

9.2000年8月。益阳市赫山区出土一件铜铙,质地为紫铜,铙铣间

50厘米、鼓间39厘米、铣长46厘米,重90公斤。应为商代晚期器物。

10.2001年11月。汉寿县三和乡宝塔铺村砖厂,生了取土时出土

2件青铜铜钟,一件重18.7公斤,另一件重20.6公斤。长短大小差不多。时代应为西周中期。

11.1998年11月,平江县浯口镇出土一件青铜罍,口径32厘米、

通高54厘米,最大腹径41厘米,重27.3公斤。年代约为商代晚期。

第三节衡阳、郴州、邵阳地区出土的青铜器及年代

1.1977年11月,在衡阳市郊东方红渔场出土了一件青铜牺尊,通高74厘米、宽8厘米、长19厘米、壁厚2厘米,重116克。时代应为商代晚期。

2.1978年,衡阳市城北土石方工程队在市郊西南岳屏公社北塘大队发现一件青铜甬钟。钟通高39厘米、两铣间宽22厘米、两鼓间宽14厘米。

3. 1977 年在衡阳县长安乡出土 1 件铜甬钟,西周早中期之际。4.1979 年在衡阳县栏垅乡泉口村发现 1 件铜铙,年代当在西周早期

5.1980年4月,湖南省耒阳县出土一口铜甬钟,铜甬钟通高32厘米,

甬高9厘米。从形制和纹饰看,应属西周早期器物。

6.1980-1983年,湖南资兴发现两件铜甬钟,一件出土于兰布,另一件出土于天鹅山林场,两件器物均完整无损。

7.1985年初,湖南邵东县毛荷殿乡民安村青年贺国荣在挖房基时发现一件青铜镈,该镈高32.5厘米、壁厚0.8厘米。口、项平面均呈椭园形,重达13.4公斤。

8.1991年4月,安仁县豪山乡湘湾村村民在武山上发现了一件西周铜铙。铜铙通高42.8厘米、铣长28.7厘米、字斟句酌17.6厘米,重14.3公斤。

9.1990年湖南省新宁县飞仙桥镇村民在建房取土时,出土了一件较为完整的青铜器,这件器物造型别致。同时还出土一件带有“鼎”字铭文的残铜鼎。属商晚周初时期青铜器。

10.1985年11月,湖南衡阳市郊杏花村挖出一件铜卣及170件玉器。

第二章湖南地区出土的青铜器的造型艺术研究

青铜器在夏商周三代拥有特殊的地位,通常作为礼器存在,被当做维持国家统治秩序的辅助工具,不同等级的社会成员使用青铜器用于宴饮、祭祀、陪葬时有一系列严格规定,僭越即受到严厉制裁。青铜礼器已经成为区别贵族等级,防止破坏统治阶级内部平衡的重要手段。统治者利用特定青铜礼器的造型和纹饰以强调尊卑等级,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使其成为代表身份差异的客观标志物。礼器最简单的理解是“举行礼仪活动时所用的器物”,商周青铜器被公认为是礼制

的载体。一般来说青铜礼器有广义和狭义两种分类方法:狭义的礼器则专指容器;广义的礼器除容器外还包括乐器和仪仗类器物。其中青铜器造型样式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区分等级的信物,其兴起和完善的过程,依附于青铜礼器的产生和发展、完备。原始社会的陶器造型样式,为夏商周器皿造型的设计做了重要铺垫。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剩余生活资料的产生,在分配问题上私有痕迹日益明显,贫富差距开始出现并扩大。氏族制度开始出现被瓦解的痕迹。这种情况随后逐渐引发了社会行为规范、社会观念等全方位的变化。原始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被打破以后,需要建立一个新的秩序。社会生活当中出现了尊卑等级,由此催生了最初的礼制以规范社会行为。样式是器皿造型设计中的一个非常重要问题。在一定地域或时代,出现一定数量造型相似器皿,明显不同于其它造型器皿,它们所具备的群体特征,可认作一种造型样式。商周青铜器的制作工艺、装饰、造型都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完全可以满足统治阶级的需要。

第一节青铜容器

容器在青铜礼器中所占的比重最大,地位也最重要,“以容器为主体的青铜礼器构成了中国青铜时代青铜器的核心”,但越往后发展,礼乐器越引人瞩目。食器还可细分为炊食器、盛食器等,炊食器主要有鼎、扁、颇等,盛食器主要有篡、篮、盘、敦等。鼎和扁出现的时间可以追索至史前时期,但在当时它们并不显著,而到了奴隶社会,鼎在贵族生活中有了重要地位,继而成为礼器的主要组成部分,获得了显赫的地位,被赋予丰富的宗教、政治功能。就目前的考古发现看,夏时

的青铜容器最少,仅有鼎,商代新增有扁、颇、篮等,到了西周、东周时发展最为完备,种类和数量均有大幅增长,造型变化也很丰富,有力地体现着时代风格,反映着时代审美观念的变化巫鸿也曾对大汶口文化礼器与用器分离带来的器型的变化做过阐述:“一小组陶器开始先露出一种精细纤弱的风格;容器的足和颈部被逐渐拉长……这种器物的设计起点是追求复杂的外轮廓,而容纳实物或水的实际功用及体积感则被有意抛弃”。大汶口文化黑陶三足觚形杯(图 1-4:1)和灰陶鸟首盖高足杯(图1-4:2)、高柄杯,(图 1-4:3)整体造型纤细挺拔,优美而轻巧,但柄部被特意拉长,实用的腔体部分被压缩,容积小且有头重脚轻之感,如果日常使用极易倾翻,可见礼制对其造型的影响。但是判断礼器出现是个别现象还是已经形成系统,关键要看这类器皿在社会中上层使用的普及程度,以及礼器组合是否完善、使用礼器的规则是否严格。这种相似造型特征的礼器至龙山文化时期大量出现,可以认定礼器已经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大中型墓葬中已经出现的各类陶器、漆木器构成的炊器、食器、酒器,也显示出商周贵族礼器并非处于初始阶段。在海岱地区的龙山文化,以鬶和蛋壳陶高柄杯为代表的一套酒器构成其礼器组合。龙山文化专用礼器的出现,铺垫了青铜礼器的出现。铜弥补了陶质材料在实用功能上的不足,迅

速在礼仪中对陶器实现了替代。龙山文化当中已经发现了一些小件铜器,虽然未发现有大的铜容器,但有学者将龙山文化的陶器上流、把等部件采用加装泥钉的工艺,推断为模仿铜器的痕迹。龙山时代中原

地区的礼器种类较多,组合比较完备,食器、酒器、兵器、工具等皆成套出现。早期青铜器皿造型主要是在陶器造型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虽然青铜器皿造型源自于陶器,但很快与陶器拉开了距离,产生了很多新的造型样式。青铜器皿的材质特性和加工工艺与陶器有较大差异,可以实现更为复杂的造型,比原始社会及同时期陶质器皿造型更富于变化。尤其是商周两代,青铜器皿在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与特定的人文思想相结合,创造出了异彩纷呈的造型样式。青铜器造型样式繁多,地域差异也较大。商代青铜容器又可以分为食器、酒器和水器。酒器的种类最多,形成以爵、觚、斝为核心的器物群,包括觯、尊、卣、壶、觥、罍、盉、瓿和彝等,其中尊、觥多铸成鸟兽形象,样式尤为丰富。

青铜器皿是祭祀占卜活动中沟通天地、联络神人和完成各种礼仪的必备之器,也是显示统治权威、炫耀财富和特权的手段。强大的政治需求支撑着青铜器皿的设计、制造,使其达到了高超的艺术水平。商代以前已经出现了礼器化的饮酒器皿,至商代酒器成为主要礼器还与嗜酒之风关系密切。《尚书·微子》有“我祖底遂陈于上……我用沈酗于酒,用乱败厥德于下”,《尚书·酒诰》也提到商亡的教训“诞惟民怨,庶群自酒,腥闻在上,故天降丧于殷”。《史记·殷本纪》有:“帝纣……大冣乐戏于沙丘,以酒为池,县肉为林……”。由考古发掘出土酒器所占的比重,可以印证商人酗酒的风气基本可靠,日常生活与隆重祭典大量使用酒器,整个社会对酒器的需求大增。酒器的设计及制作水平也随之提高,形成了完善的酒器造型系统。

1、鼎

青铜礼器发展到周代,有了一个大的转折,即从以“酒器”为核心转变到以“食器”为核心。周代礼制最重要的是用鼎制度,在祭祀、宴飨、丧葬等礼仪活动中,都要按等级使用以鼎为核心的成套青铜礼器,并且建立了系统而严密的食官制度进行管理。从考古发掘的情况来看,西周早期以后,礼器中食器的比重逐渐加大,酒器比例变小。商代以爵、觚、斝为核心的礼器系统,逐渐被以鼎与簋为核心,包括鼎与俎、笾与豆等组合的礼器系统所取代。郭宝钧通过对西周青铜器群的数据分析,可以明显的看到穆王前后的一些差异。“穆王以前的

二十五分群一百八十六器,上有爵、觚、觯、角等饮器三十六,尊、卣、罍、瓿等盛器三十五,共合酒器七十二。比之同时的鼎、鬲、甗等炊器六十四,或食器簋、豆、盂等二十八器,酒器的比重皆大,近于殷代的酒器。而穆王以后的六分群一百一十八器中,爵、斝、角、觯皆绝迹,只有两个变相的觚,盛酒器亦只十三个,比之同时的饮器二十、食器三十六,比重皆小…

西周时期的青铜器造型是在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同商代一样也是维护礼制的重要工具。经过夏、商发展的礼制,到周更为完善,孔子有“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进入周代,出于对酗酒误国的警醒,国家颁布法令严禁贵族群饮、酗酒。《尚书·酒

诰》有:群饮汝勿佚,尽执拘以归周,予其杀”,可见对于戒酒是有

极其严厉的政策的。康王时代的大盂鼎铭文中也有记载。原来在商代大量存在的酒器失去了赖以存在的基础,酒器数量锐减。青铜器皿的造型设计,不再只局限于为祭祀和占卜等较为狭窄范围内的活动服务,而发展为与西周生活中“冠、婚、丧、祭、宴、享”各个方面的礼仪相关的礼器系统。包括了鼎、簋、鬲、甗、簠、豆、敦、盨等。严格的周礼反映在器皿上体现为造型的规矩整齐,鲜明的节奏感和严格的等级次序,以及有序的组合。西周器皿的造型往往对应严格的伦理意识和等级观念,并以法律制度为保障,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造物史上一个较为独特的现象。在最严格的时期,不惜采用最为严酷的刑

法来保障器皿的造型样式不被随意改动。《礼记·王制》就有“作淫声、异服、奇技、奇器以疑众,杀”的记载。在这里奇器的“奇”,含义并非指“奇异怪诞”,准确的说应该是指的造型(或纹饰)不合礼制的器皿。对青铜器皿的制作和使用的控制,是周代统治者对思想进行控制的一个重要途径,何种地位等级的人使用何种造型样式的器皿有较为详尽的规定。周代青铜器皿成为“明贵贱、辨等列”的礼器,鼎、簋、豆等均有体现。现存关于用鼎制度的先秦文献主要是《仪礼》,该书成于战国,内容多源于西周古礼,其中记载的关于天子用九鼎的西周古制基本是可靠的。喻伟超、高明曾对 38 组实物进行分析后得出,从周初开始, 这套用鼎制度显然已具完整形态。鼎与簋的组合方式, “除一鼎配一簋文献阙载外, 都和‘三礼’所述相符, 从而可推知‘三礼’中的太牢九鼎、大牢七鼎以及正鼎九和陪鼎三配八簋、正鼎七和陪鼎三配六簋之制, 当时也一定存在。”列鼎制度对造型的设

计有一些新的要求,系列化成组与独立个体的青铜器在设计上有所不同。鼎与簋等食器组合要求造型上有一种理性的严整单纯的整体感,表现为一种秩序美、韵律美、节奏美。如果象以前一样,个体与个体缺乏关联,会缺乏整体感,不够严整有序。但是如果淡化其个性,造型过于一致,又会显得单调。工匠为了适应整齐划一,要创造一个基本模式,注意与其它器皿的衔接和组合以求相配,如陕西宝鸡茹家庄西周中期伯墓五鼎四簋,青铜器如曾侯乙墓所出器皿的造型,其新颖、奇特、精巧尤为引人瞩目,显示出非凡的艺术成就。青铜冰鉴、尊盘、联禁铜壶等,从整体造型设计到结构部件的塑铸和组装,多样而复杂,体现了工匠卓越的智慧。各类器物附件的装饰,如铜器的支座、足、钮、提链……漆木器上的腿、耳、盖……等多以动物的整体或局部来造型,飞禽走兽瞬间动态相互结合的奇特绮丽动作和形态,超乎人们的想象。有些器物整体造型活灵活现,内里中空能实用,设计灵巧。如鸳鸯盒,造型为鸳鸯,生动活泼,头部与颈部由圆形榫卯结合,可自由转动,拔出后里面的榫眼可作出水口,背部有带钮小盖,盖上浮雕龙纹,可开盖注水。(图2-20)曾侯乙墓器皿造型,把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尽管现在仍然没有发现曾国冶、铸作坊遗址,但器皿造型与纹饰等程式化的设计,已经暗示出曾国应当拥有独立的青铜铸造业。曾国青铜器突出的个性特征,是曾国自铸青铜器的必然反映。从我们现在所做的制作工艺复原实验来看,无论这些器皿是自铸还是传入,如果没有强大的官府手工业,仅靠民间手工作坊是难以实现这些造型的,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青铜尊盘(图

2-21),采用了失蜡、分铸、焊接等多种先进技术。曾侯乙墓青铜制品总重量达到10吨多,假设没有大规模官府铜矿开采与冶炼以及制造作坊的话,数量众多且造型如此精美的青铜器是不可能出现的。再如商代的司母戊大方鼎,即便是按照推测的六座大型融铜炉浇注这样一种用工用时最少的方法,仅铸造后的清理工作即需要耗费数千工时,因此这种造型的铜器,只能由集一国之力的官府手工业来实现。

一、鼎的造型

鼎是商周青铜器中数量最多!地位最重要的器类之一"据学者考证,鼎有许多专名,如姗!燕!燕!篇!牛鼎!羊鼎!鹿鼎等"考古发掘出土的部分鼎的足与底部有烟臭痕,可证鼎确为炊食器具"但根据文献记载,鼎也是贵族进行宴飨!祭祀的礼器,即由所谓的/钟鸣鼎食0可以确知"此外鼎也被作为王权的象征,作为/明尊卑!别上下0,即等级制度的

标志,如列鼎制度,从而也被赋予了相应的宗教!政治意义"鼎被赋予了丰富的内涵,其造型也丰富多彩"青铜鼎由早期陶鼎演变而来,由腹!足!耳三部分组成"腹有圆体!方体之分,可以承物:陶鼎一般无耳,青铜鼎材质坚牢,体大身重,在口沿上或外侧加上双耳,便于穿抬搬运;足有锥形!柱形!片状扁体鸟兽形和兽蹄形等,圆腹鼎多三足,方鼎为四足,即可以扬火,又能稳固地承托器体"下面我们以鼎腹的形状将其分为圆鼎和方鼎两个系列作以考察"

1.圆鼎

圆鼎的造型产生于夏代,商周时期是其发展盛期,以双耳!圆腹!三足为基本造型特征,但从微观看,随着社会的发展、铸造技术的进步,不

同时代有着不同的特征"夏代的圆腹鼎目前仅发现一件,其造型前已述及"商代前期的圆腹鼎基本继承了夏代圆鼎的特征,其造型变化,主要表现在足部"早期有分档的两形鼎(即袋足鼎)(图2一2一l)和锥足鼎(图2一2一2),稍后出现了柱足(实为锥足截尖所形成)(图2一2一3)和扁足(图2一2一4),尤其郑州向阳食品厂青铜器窖藏坑出土的扁足鼎三个夔状扁足的造型,极其独特,其腹作盆形也成为这种扁足鼎的常见腹形,到商代后期有新的发展"器体上装饰纹样有了大的改变,多以单层带状兽面纹!小圆圈纹!弦纹为饰,有少数饰云雷纹"在铸造方法上,这个时期多采用/壁范过足包底铸法0铸造青铜器.,故所铸器物,足多呈空锥形,足!耳不能完全对称配置,欠缺稳定感和庄严的效果"商代后期的圆腹鼎,继承了前期的基本特征,其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改变了前期稍显单薄的口沿,对其进行加厚处理:第二,足多作柱形,而扁形足出现鸟兽形造型;第二,器物多扉棱,装饰面积扩大,以/二层花0的形式为主,装饰纹样包罗万象!繁复多变"上述变化,使商后期青铜器的整体造型趋向庄重!浑厚!华丽,充满神秘色彩"这个时期青铜器铸造技术有了改进,/二角形底范扣悬底范铸法0!分铸法及补铸!铸接等技术均得以应用,两耳与三足形成/五点式配列0,故所铸器物/置放起来,鼎正而足稳0."依据足部和器型变化,仍可分为锥足(较少)!柱足!扁足和分档两形鼎(图2一2一8),每类之中又有多种变化"如柱足鼎,妇好墓中出土的柱足鼎(M5:821),腹作囿底内收(图2一2一5),到了商代末期,出现了下腹微垂的造型(图2一2一12),到西周时期垂腹更加明显"再如,扁足鼎的足,不仅

青铜器(教案)

青铜器 李雪平 教学目的: 通过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中具有悠久历史的青铜器有所了解,培养欣赏古代工艺美术的能力,提高艺术欣赏水平。 教学重点: 1.从工艺美术的种类来讲,重点应放在青铜器方面,因为它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古代工艺美术继彩陶之后又一个最灿烂的篇章。 2.从掌握知识和掌握欣赏方法来讲,重点应放在掌握欣赏方法上。 教学难点: 主要是一些专业名词和有关的历史文化知识。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具准备:教材、图片、录象带(L49)。 教学过程: 一. 组织教学:(常规) 二.引入新课: 青铜及青铜时代 1、什么是青铜? 大家知道人类最早利用的一种金属材料是什么吗?(铜),玉和铜哪一个先被人们发现并使用?(玉)。大部分学生会认为是铜,因为大家看到的或者接触到的青铜器大都年代久远,

而玉器现时都在生产。 原始社会石器时代人们发现了不一样的石头——玉石,在寻找石料和玉石的过程中,发现了天然的铜(红铜)。我们来看一看红铜的特点(P16)、天然的纯铜是红色的,称为之红铜。这个红铜由于它的熔点很高(1080多度),不容易熔化,所以在开始的时候,只能是用锻打的办法来制造一些简单的工具和装饰品。在世界上发现最早的红铜的器物是土耳其和伊朗,距离现在是9000多年。后来随着陶器的产生,烧陶器的温度可以达到1000度,那么这样的话就对熔铜就不困难了。在经过相当一段时间的摸索,慢慢地发现在红铜中加入适量的锡或铅便会降低熔点(仅为800℃~900℃左右),硬度增强,具有良好的铸造性,耐磨性和化学性也很稳定,因色泽青灰,故称青铜。所以,青铜也就是红铜和锡或铅的合金。青铜器铸造最常用的方法是浇铸法、失蜡法。(失蜡法可以做细、做镂空效果) 失蜡法的特点: 1、制作简便,无需分块。它用蜡制成器形和装饰,内外用泥填充加固后,待干,倒入铜熔液,蜡液流出,有蜡处即为铸造物。 2、花纹精细清晰,表面光滑,层次丰富,可制作出复杂的空间立体的镂空装饰效果。 3、器物表面光滑,不再进行打磨。 4.精确度相当高。 青铜器的发明利用是为了铸造供发展生产用的工具和保护自己、攻击猛兽和敌人的兵器,而不是首先用作生活用具,这是青铜工艺发展的显着特征。 2、青铜时代 “夏铸九鼎”,而鼎又是青铜所铸,所以可想而知在夏朝就开始铸造青铜器了,如果说陶器是原始社会的代表作,那么青铜便是奴隶社会的典型代表。青铜器在奴隶社会广泛发展,一般多用于奴隶主阶级的祭祀和宴饮,具有区别尊卑贵贱的功能,是奴隶主统治权利的象征,西周晚期出现了铁器,经历春秋,到了战国的时候,铁器的使用越来越多,铁铜并用,直到秦朝铁器大量的产生,才取代了青铜器,而秦朝是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所以我们把奴隶时代称为青铜时代。 青铜器的两个鼎盛时期:商后西周、春秋战国 中国的青铜器在世界文明史上占着重要的地位,美国的弗利尔博物馆,英国的不列颠博物馆,日本的东京国立博物馆,这些都有着相当数量的中国的青铜器。 青铜器的分类 一、炊食器(比较一下它们的外形)

先秦文学概述

先秦文学概述 先秦文学是指从远古时代到秦统一(公元前221年)以前的文学现象,它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初步形成时期(春秋末战国时代)。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的发生期,是中国文学的源头。 早在二百万年以前就有人类在中原大地活动,在此后漫长的原始时代,我们的祖先开发了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等许多地方。他们通过劳动实践,促进了自身的进化,发展了思维,产生了语言,同时也创造了人类的精神文明。据考古发现,至迟在距今五六千年的仰韶和龙山文化时代,我国的美术、陶艺、建筑、音乐等艺术已逐渐与生产分离而走向独立。与之密切相关的语言艺术——文学,也同时产生。 因书面文字尚未产生和使用,所以原始社会至夏代的文学形式大都是口耳相传,属于口头文学。主要文体是诗歌和神话,诗歌是产生最早的文学样式,它是原始先民在劳动和祭祀等活动中创造出来的。先民在石器时代形成了自然神信仰,氏族社会形成了祖先神的观念。他们在祭祀、大战前后、大猎、大耕种、大收成之际,必有歌舞,而与之相伴的颂美、祈祷的韵语,便是原始歌谣的一种形态。同时,先民把自然力神化,并借助想象企图解释它、征服它、支配它,从而产生了神话。原始文学突出表现的是人与自然的矛盾,也有少数以社会矛盾为表现主题的,可能产生在原始社会后期。原始文学具有口头性、集体性,在流传中经过了后人的一些修改、删削和曲解,因而流于后世时有所差别。 夏代逐渐有了成形的文字,到了商时,文字日趋成熟,对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由各处出土的甲骨文、殷周青铜器铭文、《周易》卦爻辞及《尚书》,可以看出我国散文由句而章、由章而篇及先记事后说理的发展过程。甲骨卜辞是商王盘庚迁都至殷到商纣王覆亡共273年之间的遗物,甲骨文字已有成熟的系统,说明盘庚迁殷之前已有文字,中国古代的书面文学肇始于殷商时代。稍晚于甲骨卜辞的文字是钟鼎铭文。钟鼎铭文发现很早,西汉就有出土,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叙》中说:“郡国亦往往于山川得鼎彝,其铭即前代之古文”。宋代记载古器物刻辞的著述中已有不少“三代古器”。殷商时代的钟鼎铭文字数极少,西周的钟鼎铭文字数渐多,最长的接近500字,并形成一定的结构模式,形成了名符其实的“文章”。 西周至春秋文献增多,最重要的是儒家的原始经典“六艺”。《史记·滑稽列传》引孔子曰:“六艺于治一也,《礼》以节人,《乐》以发和,《书》以道事,《诗》以达意,《易》以神化,《春秋》以道义”,这些著述被视为以伦理道德为基础的治国方略。其中《礼经》除《仪礼》外还包括《周礼》和《礼记》,实际成书于战国以后。《乐经》不传,一般认为它就是《诗经》的曲谱。产生最早的当推《尚书》和《周易》。《周易》托古的说法是伏羲画卦,文王作辞,《易经》的萌芽期可能在殷、周之际,《易传》旧传为孔子所作,近人认为系战国秦汉儒者所托。《周易》卦爻辞或韵或散,保存有不少古代的原始歌谣、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在原始文学中据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尚书》是一部跨时代的档案文件汇编,撇开今古文辨伪不论,仅从文字产生的时代来看,其中虞书、夏书显然出于后世的补作,而商书和周书才有可信的起码条件。《尚书》虽然号称难读,却开辟了散文创作的先河,讲究章法结构,条理清晰,并出现不少成熟的辞格,为历代散文家所重视。《春秋》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简史,相传是孔子根据春秋鲁国的史料记载编撰而成,文字简练似流水账簿,未能构成散文篇章,但其微言大义,暗寓褒贬,直接导致了《左传》的产生。 春秋末至战国之世,是封建社会的初步确立时期。此时,历史散文的创作很发达,或以年为序,或以国为别。这些史著不仅总结了国家成败之理,也对散文的发展作出了贡献。《春秋》还只是简略的大事记,到《左传》《国语》则有了具体的情节、逼真的对话和人物的音容笑貌,到《战国策》则更多地以夸张的笔法、巧妙的情节,描写了人物的神态和个性。它

中国青铜艺术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少版)第十一册第19课 中国青铜艺术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史上具有悠久历史和高度成就的青铜器艺术作品有所了解。 技能目标:能用大胆地将自己的欣赏感受表达给大家听;尝试用雕塑的形式仿制青铜作品。 情感目标:能感受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作品的美,开阔学生眼界,增长知识、陶冶情操,鉴赏古代工艺美术品的能力,提高欣赏水平,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教学重点】 能感受中国古代青铜器艺术作品的美,并说出感受。 【教学难点】 能针对具体作品的说出具体感受。 【教学准备】 具有上网条件的电脑教室、多媒体课件、黏土、白板、实物投影仪 【学习领域】 欣赏·评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音乐《屈原问渡》,学生欣赏。 师:天籁般的乐曲,知道这是用什么演奏的吗?(生答)我们一起来看看 2.出示“曾侯乙编钟”图片,学生欣赏。 师:这就是出土于湖北随州的战国时期的曾侯乙编钟,看过后感觉如何?(生:气势宏大……)它架长7米48,宽3米35,高2米73,我们的教室大概长8米多,宽7米多,高3米左右,也就是它放进来就是半个教室大小了,这套编钟深埋地下二千四百余年,至今仍能演奏乐曲,音律准确,音色优美,是我们研究先秦音乐的重要资料。历史还给了它们一个更加响亮的名字——青铜器。 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青铜器。(点击课件,揭示课题) 师:这组编钟均是青铜佳作,不仅要做的美观,而且要能演奏出优美的音乐实在不易,编钟中下层横梁各有三个佩剑铜人,以头、手托顶梁架,中部还有铜柱加固。铜人着长袍,腰束带,神情肃穆,是青铜人像中难得的佳作。

中国工艺美术史论文夏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发展史

合肥学院 中国工艺美术鉴赏论文 论文名称夏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发展 史 学生姓名湛琴琴 系别生物与环境工程系 专业班级14生物工程一班 学生学号 夏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发展史 摘要:中国古代青铜器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是世界文物宝库中的瑰宝。它历史悠久,绚丽璀璨,作为历史的载体,内容丰富而深刻,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科学等方面的研究价值,久已为世人所重视。对青铜器的研究,早在两汉时代就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宋代金石学之兴,推动了研究的发展,历经元、明、清各朝,这一学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出现了不少着名学者,有着开创之功,留下了丰厚的学术着作。 关键词:商周青铜器;装饰;特点 正文:中国青铜时代形成于公元前2000年,距今约4500~4000年龙的时代,相当于尧舜传说时代,古文献上已经纪载当时人们已开始冶铸青铜器,自夏、商、西周起,中国开始了周而复始的朝代更替。夏商两代均设有管理手工业的官职和王室贵族直接控制的手工业。统治者所需的礼器、祭器、武器和贵重的生活用品,多是官府手工业部门制造的。青铜器是商代工艺的重要品种。商代青铜器品类齐全、造型多样,装饰图案或中心对称,或呈单独纹样,神秘庄严。由于商代统治阶级盛行饮酒之风,所以酒器制作十

分发达。青铜器成本高,只能为统治者所用。经考古发掘,在几十处遗址里发现了青铜器制品,同玉器时代一样,约经历了15个世纪。 青铜器的出现,促使玉雕技术与陶塑技术合而为一应用在青铜器的塑造方面,在此基础上铸造工艺发展起来。传说中夏铸九鼎,开启了华下文明的青铜时代。实际上在塑鼎这种复杂的工艺之前,青铜器必将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由简到繁的发展阶段。此时的艺术风格由原始时期陶器造型、纹饰呈现的活泼愉快走向神秘威严,失去了原始艺术的质朴风格和生活趣味。而青铜图案同彩陶一样成为古代工艺形式美的瑰丽景观,二者的抽象与逻辑演变,经历了长期的积累,凝结着无数经验与智慧,它嬗变成一种心灵的艺术,脱尽了向自然模仿的痕迹,那原初的具象已被遗忘在意象的升华中。 即中国青铜器时代,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早期,延续时间约一千六百余年。这个时期的青铜器主要分为礼乐器、兵器及杂器。乐器也主要用在宗庙祭祀活动中。 死后亦将其大批殉葬,说明当时贵族嗜酒之风盛行,艺术上的特点是善于从大的动势入手,强调外形上的主要特征,抽象简化成用线可以表达的主要轮廓,并在轮廓中填满装饰性图案,以创造出富有幻想性的形象为目的。考察由商之盛至战国末期之衰,可以看出青铜纹饰由原始浑沌向理性演化的轨迹。除了工具之外,青铜器数量最多的是兵器和礼器。这的确如风胡子所言,是个“以铜为兵”的时代。战争需要兵器,祭祀需要礼器。玉器上固有的龙、凤纹类,兽面纹及其变体形纹之外,还饰有各种动物浮雕与圆雕。如犀牛、虎、象、熊、羊、猪、兔、鸮、蝉、鱼、龟等等。另外,大理石制的雕刻有鸱枭、蛙、坐人、怪兽、蝉、鱼、虎等是现存最早的雕刻艺术品。有些同样铸造在青铜器上。而且有不少整体器形采取动物形象来塑造。如商代的象尊、鸟纹牺尊、四羊尊,周代的兕、觥、驹尊、羊尊、鸭形尊等。其纹饰的特点是满而精,整体中包含完整的局部,局部又和谐地统一在整体中.中国青铜器的大宗在中原地区,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华夏族的居住地区,如陕西、河南、山东、山西等地区。但它的分布范围远远超出中原地区,从东北到广东,从西藏到东海渔岛上都发现有青铜器。而由于各地文化面貌的差异,它们表现出各自的独特的艺术风格。 中国青铜器不但数量多,而且造型丰富、品种繁多。有酒器、食器、水器、乐器、兵器、农具与工具、车马器、生活用具、货币、玺印等等。单在酒器类中又有爵。角、觯、斝、尊、壶、卣、方彝、觥、罍、盉、勺、禁等二十多个器种,而每一器种在每个

人教版美术五年级下册 《珍爱国宝──古代的青铜艺术》教案

《珍爱国宝--古代的青铜艺术》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欣赏古代青铜艺术,了解青铜艺术的发展史及其特色。 2、指导学生学习欣赏的基本方法,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了解青铜器的发展,欣赏青铜器艺术的方法。 教具学具:课本、图片。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一)引导阶段: 1、播放幻灯片,初步让学生浏览,导入本节课要学习的课题:珍爱国宝--古代的青铜艺术。 2、让学生来说自己所了解的青铜器及其发展过程。(课前布置学生收集相关内容) 3、师:我国古代青铜器的铸造,远在四五千年前的夏代就已经开始出现。商带和西周是青铜器铸造的鼎盛时期。 (二)发展阶段: 1、欣赏教材中的青铜器图例:先让学生看书中的图例以及下面的文字说明。 2、探讨怎样来欣赏,请学生来说说。 3、归纳欣赏的基本方法: (1)从造型上来欣赏,根据不同用途,青铜器有各种不同的造型。 (2)从纹样上来欣赏,青铜器上常有动物纹、几何纹以及人事活动等图案,反映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 (3)从文字上来欣赏。 (三)根据上面几点欣赏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欣赏青铜器艺术 (幻灯): 夏: 乳钉纹爵 商朝的青铜器:

1、兽面纹方鼎。 2、四羊方尊 3、青铜纵目面具 西汉时期: 长信宫灯 战国时期: 1、虎噬鹿青铜器座 2、宴乐攻战壶 东汉时期: 铜奔马 (四)师出示现代的青铜器,引导学生欣赏,看看与古代的青铜器又有什么不同。 (五)知识窗:青铜是红铜和锡的合金,也有的是红铜和铅的合金。红铜加了锡、铅以后,使铜的熔点降低,硬度加强,因为呈青灰色,所以叫青铜。 三、让学生讨论要怎样来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艺术。

先秦美术

先秦美术 一、概况 1、先秦时期在中国文化史上的意义 * 中国文明的起源 * 中国有文字记载的信史的开始 * 奠定了中国文物典章制度的基础 * “诸子百家”的学说,不仅是中国思想史的瑰宝,而且还是中国艺术发展的理论基础。 2、夏商周三代纪年 夏代:公元前2070—1600年 商代:公元前1600—1046年 前期(迁殷前):公元前1600—1300年 后期(迁殷后):公元前1300—1046年 周代:公元前1046—221年 西周:公元前1046—771年 东周:公元前771—221年 春秋:公元前771—476年 战国:公元前476—221年 3、青铜时代 (1)[丹麦] 汤姆森:“青铜时代乃是以红铜或青铜制成武器和切割器具的时代”。 (2)中国青铜时代的起迄 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5世纪 (3)中国青铜时代的特征 大量使用青铜生产工具、兵器和礼器; 青铜器数量和种类繁多,具有中心性,既是中国文明的象征, 又是产生这种象征的因素。 4、什么是青铜 (1)青铜是指红铜和其他化学元素的合金。 三代的青铜古称金或吉金,其化学成分主要是锡青铜和铅锡青铜。(2)青铜与红铜性能比较

红铜青铜 熔点1000 °C以上900 °C 硬度35度60度 流动性差好 耐腐蚀性差好 二、青铜器 1、研究概况 * 在古代,偏重于铭文和文字训诂研究。 * 吕大临编纂的《考古图》(1092),是我国第一部青铜器图录。 王黼等编纂的《博古图录》(1119—1125),在体例和结构上,为后代青铜器图录所仿照。 * 王国维的贡献 * 青铜器作为一门现代综合性研究学科,是由郭沫若、容庚奠定基础的。 2、断代与分期 断代:确定器物所属绝对年代。 分期:确定器物所属相对年代。 20世纪30年代,郭沫若首先对中国古代青铜器作分期研究。基本轮廓虽大致正确,但依据的材料全是传世青铜器,故不够精细严密。 20世纪60年代,上海博物馆依据当时的研究状况,引入田野考古学的成果,重新校正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分期研究。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分期 萌生期:夏代 育成期:商代早期 鼎盛期: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 转变期:西周中期至春秋早期 更新期:春秋中期至战国晚期 衰落期:两汉时期 3、类别(按用途分) (1)生产用具(农具和工具) (2)兵器

青铜器设计工艺

商周时期和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 商周青铜器的造型特点: 商代青铜器以祭器为主,造型巨大,气势恢弘,装饰威严,狞厉,充满了威严诡异的色彩,体现了宗法制度,更表达着宗教信仰和思想观念。 另外,商代重酒器。所以,青铜器以精美的酒器居多,如:角、爵、觚、尊、彝等。周代吸取了商酗酒亡国的教训,青铜食器居多如鼎、豆、镬、鬲等。青铜器更重要的特点是重礼器。成套出现的青铜器大小不一但形制基本相同。 商周青铜器的装饰特点: 商周青铜器装饰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为二里头时期。那时的青铜器素面居多,即使带有装饰也多为简单的乳钉和二方连续的几何纹。 第二个时期为商代晚期到西周早期。这个时期的青铜器常常花纹密布。动物纹为装饰主体,最风靡的是饕餮纹(即兽面纹)造型庄重神秘,有狞厉之美。 其他花纹有窃曲纹、云雷纹、夔龙纹等代表纹饰。 第三个时期为西周中晚期。这一时期装饰纹饰又回归到了简素平朴的特点。兽面纹简化了,窃曲、重环、波带、瓦纹成为主流。二方连续的带状装饰增多。 春秋战国青铜器的造型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向实用和审美相结合的功能转化,一改商周青铜器为天地和庙堂服务的特点,日用生活品开始多了起来。青铜器的设计更符合人的使用标准。例如:在商周经常用于祭祀和礼器的鼎,在这一时期则发挥了它作为食器的基本功能。 春秋战国青铜器的装饰特点: 这一时期的青铜器装饰精美但不狞厉,动感十足,活泼轻巧。纹饰除发展了商周纹饰之外,又出现了蟠螭蟠虺纹,宴乐攻战纹,图案组织形式也从二方连续发展到了四方连续。 另外,在春秋战国时期,又出现了金银错、嵌红铜、模印制范、失蜡法。随着铁器的出现,刻划装饰也应运而生。

第二课传统艺术的根脉——玉器、陶瓷和青铜器艺术

中国美术鉴赏 第二课传统艺术的根脉一一玉器、陶瓷和青铜器艺术 第一部分:玉石之分一一古代玉器艺术 教学目的:通过古代石器、玉器的发展,了解人类审美意识的萌生与发展。了解玉器的丰富内涵和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由此对工艺美术获得初步了解。 教学重点:玉器的发展历史和丰富内涵教学难点:理解“君子比德于玉”的特殊历史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你了解玉哪方面的故事?指名说说 二、新授:板书问题:引导学生去读课文以玉组词玉分几种,玉器制作有几种审美追求?为什么说“君子比德于玉” ?新石器时代有哪些玉器文化?选择一玉器进行鉴赏练习学生细读,交流讨论。 反馈:结合图例引导学生说说答案,阐述“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等含义,重点讲授“君子比德于玉”进行鉴赏练习,说说艺术风格和喜欢的原因。 三、总结:中国传统玉工艺历史悠久,品种浩瀚,成就卓越,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以玉的质地来比喻人的美德是我国特有的文化现象,使本来就精美的玉器更增添了深层次的审美意蕴。 四、作业:选一图进行鉴赏练习

第二部分:泥土的生命——古代陶器与瓷器 教学目的: 1、了解中国原始社会陶器的产生及艺术成就。 2、了解中国古代瓷器的艺术成就。 3、体会从造型和装饰的结合方面,欣赏工艺美术作品。教学重点:中国瓷 器的产生和发展,陶与瓷的区别;几大名窑的造型特征教学难点:瓷器的造型、装饰和艺术特色教学过程: 一、导入:说到陶瓷你会联想到什么?你了解哪些陶瓷哪方面的知识?引导学生交流。 二、新授板书:陶瓷 1、设问引导学生读书 2、结合教材,提问: ⑴陶瓷之间的差别:原料、烧制温度、工艺。 ⑵陶的发展:彩陶、素陶仰韶文化——马家窑的文化——半山——马厂——大汶口文化——山东龙山文化赏析:人面鱼面纹盘彩陶船型壶鸟纹彩陶盆鹳鸟石斧彩陶翁舞蹈纹盘薄胎高柄陶杯 瓷的发展:按历史年代介绍重点是宋五大窑代表作品造型与艺术特色。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再指名说说汝窑:胎质细腻,似玉之美耀州窑:梅瓶 典雅高贵官窑: 冰裂纹开片均窑:蓝色乳浊釉定窑:乳白釉景德镇:青花三、小结:陶瓷经历了哪些发展?宋代有哪些名窑?教师总结 四、布置课外思考:青花瓷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人教版五年级美术下册商周青铜器的艺术特色

商周青铜器的艺术特色 商周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青铜时代,青铜时代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秦汉时代。以商周器物最为精美,品种已很丰富器型多种多样,并出现了铭文和精细的花纹浑厚凝重。商周青铜器艺术装饰承接新石器时代艺术中若干精髓,经过长期绵延不断的变化,形成独特的体系,在成为中国艺术史的一个组成部分。商周时期,青铜的冶炼业作为生产力的标志而达到高峰。是中国古代青铜器发展的鼎盛时期。以下通过中国商代晚期最重的青铜器《司母戊方鼎》和西周早期青铜礼器中的重器《大盂鼎》来论述商周青铜器艺术特点。 从造型艺术的观点看,许多青铜器又是精美的工艺美术品。代青铜器的铸造方法与造型及装饰方法的密切联系,说明中国工艺美术中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传统。形成独特的体系。从青铜器的纹饰上看,有饕餮纹、雷纹、弦纹、鱼纹、鸟纹、龟纹等。 1、例:《司母戊方鼎》、《大盂鼎》这两件青铜器造型与装饰上在口端、顶盖、边沿也多铸造有神态生动的造型,动物凌厉的角和爪、卷曲的翅和尾、圆瞪的目、尖锐的牙等又常常被有意地加以突出表现。更多的则是以棱鼻为中心,两个侧身的夔形对接,正好拼成一个正面饕餮,同样形成尖角翻卷、双目圆瞪、龇牙咧嘴、利瓜大张的状态。在众多造型中,饕餮的形象是最为恐怖的,这种造型多见,而且都刻在尊贵庄重的礼器上。久而久之,饕餮便被提炼成一个综合的奇形怪状的兽面。可见兽面纹的确是一种神圣王权的象征。君主掌握了兽面神器,就意味着人神合一,至尊高贵,即拥有神的权力,也成了神之子及其化身。 2、商周的青铜礼器中兽面纹是最主要的器饰主题和纹样例:一《司母戊方鼎》、二《大盂鼎》。同时也与人面纹、鸟纹、夔纹、龙纹等交替互渗,似是而非,具有演化变体的多样造型,始终占领着象征神灵的主导地位。多数器饰的造型均为兽面纹居中,鼻、口垂直的扉棱两边对称,陪衬的副题花纹则点缀在次要位置。这些冷峻的神态造型,都更多给人以威严神秘的诡异色彩。 商周青铜器是中国商周时代生产科技和艺术发展水平的集中反映。造就了以狰狞为美的审美文化时尚也呈现了我国奴隶制残酷本性。综上所述商周的青铜艺术是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它以品类丰富、造型优美、纹饰华丽、制作精巧、风格独特而著称,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独特地位。 1

青铜器鉴赏

摘要:夏代作为中国青铜时代的发展时期,其青铜器的审美特征突出地表现在酒器和兵器的造型形式和纹饰意蕴之中。尽管这一时期的青铜器仍然显得相对朴实,但其实用功能和形式美感兼具的造型,以及变化多样的几何纹和威严庄重的动物纹装饰,却凸显了其鲜明的时代审美风格:寓意象征性、庄严厚重性和整体适应性。这为商周青铜器鼎盛时代的到来,在审美的造型、纹饰和风格上均作了必要的铺垫。 关键词:夏代青铜器;造型;几何纹;动物纹;寓意象征;庄严厚重 早在6500年前,陕西临潼姜寨的仰韶文化先民铸造出了第一块铜片;随后,从马家窑文化到龙山文化时代,先民们又遗留下来了陶寺遗址的铜铃,登封王城岗遗址的残铜片、坩锅残片等;到了甘肃青海的齐家文化时代,他们则开始冶铸或冷锻出铜刀、凿、锥、钻头、斧、匕、指环以及小饰件和镜子等铜器。这些显示了中国文化由“铜石并用时代”向“青铜时代”的缓慢过渡。而到了夏代,青铜器工 艺在总结新石器时代器物制造经验的基础上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偃师二里头遗址和夏县东下冯遗址这一片独特面貌的早期青铜文化区域,同中国历史记载的夏王朝统治的范围大致吻合;考古发掘的大量青铜器,又与夏人的一些史实——如夏禹的“贡金九牧,铸鼎物象”(《左传?宣公三年》)、“以铜为兵”(《越绝书?记宝剑》),夏后启的采矿冶铜等,也是可以相互印证的。尤其是二里头遗址中发掘的炼渣、炼铜坩埚残片、陶范碎片,表明青铜器的冶炼作坊已初具规模。因此,“青铜器的大量铸造和使用是二里头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二里头文化……已 进入中国青铜时代的发展时期”[1]。夏代青铜器已经开始走出新石器时代青铜器 制造的原始阶段,其大量的礼器和兵器形成了中国青铜器造型的基本格局,神秘的兽面纹开启了中国青铜器纹饰的主体图案,庄严厚重的审美感受更是代表了中国青铜器的整体艺术风格,这些均为商周青铜器艺术鼎盛时期的到来作了必要的铺垫。 一造型形式 以二里头文化遗址为代表的夏代文明,其出土的青铜器主要有礼器中的酒器爵、斝、角、盉,饪食器鼎,兵器中的戈、钺、镞,乐器中的铃,以及镶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和残存的圈足器等,从而奠定了中国青铜器以礼器和兵器为主要形制的造型格局。 在众多的器形之中,仅就青铜爵而言,“二里头文化的青铜爵大体上有两种造型,一类是原始型的,即爵的样式基本上是模仿陶爵的,它的外形和二里头遗址中出土的手制陶爵有着相似的特征,细腰、平底、短足,呈荷叶状的边口部和流从口部的延伸不甚规整,外观颇像用手捏成的陶器。另一类造型是比较精致型的,器壁匀薄流狭长而线条优美精细,虽然同是细腰平底,显然是在陶范上事先作过细致修整的,三足细长而微呈曲线形”[2]。这种原始型和精致型的变化,实际上体 现了从早期到晚期夏代青铜器造型由简单向复杂多样,由粗放向精致演变的审美历程。 早期的青铜器形制主要受同时期的各类陶器的影响。如夏代早期作为食器的青铜三足云纹鼎,矮小、无柱、口沿平直,其祖型就是新石器时代的陶鼎;作为酒器的青铜束腰爵,素面无柱,形体单薄古拙,充满着浓厚的原始初创气息,其流的

中国艺术设计发展历史doc

中国艺术设计史 一、石器时代的设计 ●一般认为人类的历史始于公元前180万年之前。从距今180万年到1万年之间的漫 长时期,被称为旧石器时代。 ●旧石器时代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人类早期的造物活动与艺术设计的萌芽, 也大致经过了这样三个阶段。 ●距今180到20万年前,是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石器的制作初步具有了对称、均衡、 饱满等形式美感的萌芽。 ●距今20到5万年前,是旧石器时代的中期。石器中所包含的形式美感和装饰意向也 更加显著。 ●距今5到1.5万年前,是旧石器时代的晚期。在小型的骨制用具上,雕刻有非常写 实、优美的动物形装饰。 二、陶器的出现 ●距今约1万年前,人类社会进入了新时期时代。这个时代的主要标志是磨制石器的 出现。 ●陶器的发明标志着人类已经从采集、渔猎活动为基础的迁徙生活过渡到以农业为基 础的定居生活,意味着人类由野蛮状态向文明状态转变的开始 ●原始陶器的分布极为广泛,除了澳洲、太平洋岛屿、北极地区、非洲的少数部族外, 绝大多数民族都在新石器时代开始了陶器的制作。 ●原始陶器在世界范围内的出现,虽然有先有后,造型样式与装饰风格也存在不尽相 同的民族特色与地域风格,但从整体上看,还是具有某种程度的一致性。 ●其次,原始陶器的装饰多采用抽象几何形式。 ●最后,原始陶器的设计体现了多样的形式美感因素。从陶器的造型、肌理到纹饰、 色彩,它总隐含了对变化、对比、统一、和谐、反复、渐变、疏密、粗细、节奏、韵律等方面的形式美法则的运用。 三、玉器的设计 ●玉石也称美石,为天然隐晶质的材料,一般分为硬玉和软玉两种,硬玉便称翡翠。 由于玉质材料有着质感光洁,色泽鲜艳,温润清亮的特点,往往被人们作为一种象征的器具,来实现和满足财富、权利、神性的需要。 四、彩陶 ●彩陶:亦称陶瓷绘画,它是我国悠久的“国粹”——陶瓷艺术之中的艺术,早在距 今六千年左右的半坡文化时期,彩陶上便出现了最早的彩绘。是新石器时期黄河流域的一种特殊的陶器样式。马家窑文化中的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又呈现出一幅图形优美的装饰画,陶盆内壁上有三组相同的五人集体舞蹈的图像。人物的下方是横线的水波纹样,造型简洁,手法高妙,气氛热烈,是彩陶时期原始先民的生活娱乐的生动写照,也为现代舞蹈音乐、武术、杂技等艺术形式提供了源头。 五、青铜器 ●自(夏代)起青铜已经作为一种新的物质材料,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中国开始进入 (青铜时代)。 ●青铜器主要指先秦时期用铜锡合金制作的器物,简称“铜器”。包括有炊器、食器、 酒器、水器、乐器、车马饰、铜镜、带钩、兵器、工具和度量衡器等。流行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秦汉时代,以商周器物最为精美。 ●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的青铜时代,青铜器种类繁多,有生产工具、兵器、车马器

5课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5课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手工业发展演变在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已出现青铜器 夏朝,青铜器种类逐渐增多 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 西周青铜器种类更加丰富,大量用于祭祀 特点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 陶瓷业: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玉器制造业:夏商西周时期玉器制造业也很兴盛, 玉器雕刻工艺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农业品种后代称为五谷的农作物,商周时期已经齐备 农业技术农业上已经知道选种施肥和治虫害 畜牧业的发展工具西周已用一定数量的青铜农具进行农业生产 畜牧业品种今天家畜家禽的主要品种,商朝时都已经有了 方式还建有牲畜圈栏,商王室和贵族还有专门的牧场 商业繁荣:都城繁荣、交通发达、沿途设有旅店 奴隶的他们没有人身自由奴隶制经济发达是悲惨生活奴隶主还可以把他们随意转让和买卖建立在努力残酷剥奴隶主每次祭祀祖先都要屠杀大量奴隶做供品削压迫的基础上 奴隶主死了,还要把奴隶杀死或活埋做殉葬品 7课铁农具和农耕的使用 铁农具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 到战国时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 牛耕:春秋末年已使用牛耕,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 作用: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 著名的时间:战国时期 都江堰修筑者:秦国蜀郡太守李冰 功能:是文明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作用: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 商鞅变法 背景:春秋以来,由于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奴隶主将开垦出来的田地变成私有并出租,出现了封建地主和农民 目的: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 时间:公元前356年,在秦孝公支持下 内容:①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②奖励耕战,③奖励军功④建立县制 作用: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青铜器的装饰纹样

青铜器的装饰纹样 一、青铜器的种类 依其用途大体可以分为炊煮器、盛食器、酒器、水器、乐器、兵器等。 炊煮器 鼎用于煮肉,有方圆两种,圆鼎为双耳三足,方鼎为双耳四足,大小不一,成组的鼎叫列鼎。青铜鼎是在新石器时代陶鼎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在商周时期,作为等级和政权的标志和象征,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鬲形状似圆鼎,三足中空便于大面积受热。 甗用作蒸食物的炊具,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为甑,可放食物。下部为鬲,盛水。甑和鬲之间有通气的箅。 盛食器 簋用来盛饭食的器物,一般为圆形,多带耳,有圆形足或方座,有的带盖,相当于后世的大碗。簋和鼎一样,也作为贵族等级的器物。 豆盛肉酱用的高足盘,有的有盖,盖上有捉手,可以仰置。 酒器 爵用作饮酒的器物,相当于现在的酒杯。形体较小,前部有流,后边有尾,旁边有把手。觚饮酒用的器物,上部圆口张开似喇叭状,相当于现在的高足酒杯。 斝用作温酒的器物,似爵,但无流无尾,体型比爵大。 兕觥盛酒或饮酒的器物,一旁有把手,上部有带有两角兽头形的盖子。

尊盛酒的器物,有方尊、圆尊两种器型。鸟兽形状的酒器也统称为尊,并根据不同动物形象分别称为鸟尊、象尊、虎尊、羊尊等。 卣盛酒器物,有盖和提梁。 彝盛酒器物,方形,带有如屋顶般的四面坡形方盖。 壶盛酒器物,也可用于盛水。有方壶和圆壶两种类型。春秋以后壶上多带华丽的鸟兽纹装饰。 水器 盘盛水的器物,有圆形方形两种。小盘盛水,用于洗手洗脸,大盘作为浴盆使用。 鉴盛水或冰的器物,形体像盆。古代在使用铜镜以前,常在鉴内盛水照脸。 乐器 钟古代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乐器之一,大小依次悬挂在特制的钟架上,敲击出美妙的乐曲。铙形状似钟而体型较大,口向上直立。 兵器 戈一种有尖有刃的兵器,安以长木柄,可供勾杀之用。 钺古代兵器或刑具,安装长柄,可供砍杀之用。 矛可用刺杀的兵器,头尖,身有锋刃,安装长木柄,作战用的重要武器之一。 剑短兵器,双刃,可以手执或佩带。

小学美术《珍爱国宝—古代的青铜艺术》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珍爱国宝---- 古代的青铜艺术》 一、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 通过欣赏,评述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审美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劳动, 热爱生活的情感。 2、知识目标: 运用描述、分析、解释、评价的方法进行欣赏?评述活动,从青铜器的造型、纹样以及文字等方面来 了解青铜艺术的特点;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了解古代青铜艺术,陶冶艺术情操。 3、能力目标: 在欣赏青铜艺术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生活情感的表达能力,发展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认识中 国青铜艺术在人类文化上所作出的贡献,增加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从青铜艺术的造型、纹样以及文字的等方面来欣赏了解青铜器艺术的特点。 难点:在欣赏青铜器艺术的过程中,认识中国青铜器艺术在人类文化史上所作出的贡献,增强 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法”,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的体现。以此为出发点,本节课在 教学中,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课程设计,注重人文关怀,侧重学生的体验过程针对小学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情景创设引导 学生主动探究,体验学习的过程,培养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意识;利用flash 软件制作美术课件,将文字、图形、动画、视频录相等媒体综合在一起,创设形像性与探索性相结合的教学情境,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通过评价激励,引导学生积极互动,体会创作的快乐,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 生的创造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课件。 2、师生共同搜集青铜工艺。教科书。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你们见过这种乐器吗?刚刚我们所听到的这首音乐就是这种乐器演奏出来的,它 的名字叫编钟。这件是曾侯乙编钟,它距今已经有2400 多年的历史了,还可以演奏出这么优美

商朝的青铜器有什么特点_0

商朝的青铜器有什么特点 我国商、周时代的青铜器具,不单是盛物用的容器,同时也是宗庙中的礼器。青铜器的数量可以表示出身份地位的高低,青铜器形制的大小也可以显示出权力的等级。下面是有商朝的青铜器的特点,欢迎参阅。 夏商周时期雕塑与青铜铸造艺术达到了高峰,商朝青铜器出现了平雕与浮雕两种技术,代表作有司母戊大方鼎和四羊方尊。商朝的玉雕水平也相当高。商朝的青铜铸造艺术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四川广汉三星堆考古发现了大型青铜铸像是其杰作。西周青铜器是最大特色是大量青铜铭文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四川出土的嵌错赏功宴乐铜壶表明青铜器的装饰从过去的图案花纹发展为完整画面,表现出了精湛的艺术技巧。 1)商代晚期前段:本期新出现的器类有方彝、觯、觥等。方形器大为发展,几乎所有的酒器都为方形。纹饰方面,动物形象比较具体,有的甚至有写实感,主体花纹和地纹明显区分,地纹常为细雷纹,与主体花纹构成强烈对比。主体花纹多采用浮雕手法,风格有浑圆、峻锐两种。铭文多为一二字,为器物所有者的族徽。器形方面,鼎的变化较大,除通常样式外还出现了分档鼎。方鼎都是槽形长方,柱足粗而偏短。簋仍为无耳,腹变浅,最大腹径上移。觚的造型向细长发展,喇叭口扩展,大十字架镂孔退化为十字孔,或穿透或不透。扁体爵大

减,圆体爵盛行。斝的变化是斝板上始见兽头装饰。三足明显增高。戈出现了带胡带穿。 2)商代晚期后段:器类方面,无肩尊和扁体卣是新出的典型器,始见马衔等车马器。多沿用商代晚期前端的器类。这一期纹饰最为发达,艺术装饰水平达到高峰,以动物和神怪为主体的兽面纹空前发展。纹饰不仅仅施在器身,有些视线不及的底部也装饰花纹。花纹总体风格森严庄重。这一期出现了记事形式的较长铭文。但最多不过三四十字。铭文铸工精细,内容有族徽、祭祀祖先、赏赐、征伐等。器形方面鼎除柱足外,出现了蹄形足;圆鼎较多,直耳略向外撇。簋最大变化是双耳簋急剧流行觚基本似前段,仍为细长身喇叭口。爵的变化不大,仍为圆体爵,平底爵消失,爵柱后移。斝仍见兽头装饰,继续流行袋足斝,但体较低而宽,柱饰粗壮。戈多有胡,胡上有一二穿。 青铜器的主要用途及其审美特征中国的青铜器文化通常被分为三大阶段,即形成期、鼎盛时期和转变期。夏、商、周三代的器物是我国青铜器鼎盛时期的代表,多出土于夏商周时期考古中心河南省各地,工艺极为精美,其制作工艺也基本相同,即采用陶范工艺。 其制作方法大概如下:首先要用泥巴塑一个的模型,然后把它翻成一个范,在上面加工,刻花纹,刻铭文,然后再把范(包括内范和外范)合起来进行浇铸,进行铸造,铸造了以后再进行修整成器。这种手工制作陶范的特点是一范只做一器,因而在夏商周三代的青铜器中是找不出两个完全相同的器物的,每一件青铜器都是独一无二的。这无疑增加了青铜器的艺术观赏价值,同时也成为后人辨别夏商周三

先秦艺术设计思想简论

先秦艺术设计思想简论 被史家称之为“古今一大变革之会”的春秋战国时代,始于周平王东迁,即公元前%%$年,终于秦始皇建立统一大帝国的公元前))(年,历时约2个世纪。这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大动荡、社会大混乱、文化大融合的时代。一谈到这一时代,史家和学者们就会想到这一时代的巨大历史进步和文化、学术的空前繁荣。的确,这一时代在历史、思想、文化诸领域都有极为重要的开拓、创造,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轴心时代”。同样,这一时代在艺术设计方面,先秦诸子亦作出了开拓性贡献,为后世的艺术设计奠定了一系列基本的原则和方式方法,如人文关怀和实用为本、器以载道与文质合一等等。一、人文关怀与实用为本春秋战国之时,先秦诸子中的墨子、韩非子、管子等人在器物的设计和制造方面特别重视以人为中心,以实用为本的设计理念。墨子在机械设计与制作方面可谓是能工巧匠,曾巧妙制造了可以载重致远的车辖,改善了交通工具,其技艺之精湛,超过了当时最负盛名的公输盘(鲁班)。墨子之学说亦盛行于当世,当时有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之说。墨学出身于草根阶层,墨学反映在艺术设计理念上很鲜明地强调以人为中心,以实用为本,主张造物应当体现人文关怀,为平民百姓服务,满足一般民众的物质需求。在《墨子》一书中,墨子对服装、建筑、兵器和交通工具等的设计原则均作了分别阐述。如“为衣服之法,冬则练帛之中,足以为轻且暖;夏则!"之中,足以为轻且清,谨此则止。故圣人之为衣服。适身体,和肌肤而足矣。”6789:-7); 这也就是说,冬天穿的生丝内衣使人感觉轻暖,夏天穿的麻布内衣使人感觉凉爽,达到这一点就可以了。圣人制作衣服,也就是使人的身体肌肤舒适和谐。这就是服装设计的原则。“圣王作为舟车,以便民之事。其为舟车也,全固轻利,可以任重致远;其为用财少,而为利多,是以民乐而利之。”6(8<:-(); 墨子认为,圣王造舟车是为了便利人民,所造的舟车功能全、坚固耐用、轻便,可以载重物行远路,耗财很少而获利很大,因而,人民乐于利用它。这是舟车的设计制作原则。墨子进一步总结道:“凡天下群百工,轮车豂匏陶冶梓匠,使各从事其所能,曰:‘凡足以奉给民用则止;诸加费不加民利者,圣王弗为。”6(8 <:(); 在这里,墨子一方面强调了其节用的思想主张,另一方面亦揭示器物设计制作的本质。与墨子相类似,韩非子和管子亦都认识到器物的设计制作首先是以实用为本。管子认为:古之良工,不劳其智以为玩好,是故无用之物,守法者不生。韩非子则以两种不同器物如“玉卮”(玉制酒杯)和“瓦器”来比较地说明器物设计制造应以满足实用为原则。“堂#公谓昭候曰:‘今有千金之玉卮,通而无当,可以盛水乎?’昭候曰:‘不可’。‘有瓦器而不漏,可以盛酒乎?’昭候曰:‘可’。对曰:‘夫瓦器,至贱也,不漏,可以盛酒。虽有乎千金玉卮,至贵而无当,漏,不可盛水,则人孰注浆哉?’”6)8<:(*"; 在韩非子看来,再贵重的器物如千金之玉卮如果设计制作不当,不切于家用,那它也不如一种价格低廉却功能完好的瓦器。先秦时期,最能体现人文关怀和实用为本的设计理念的典籍是《考工记》。《考工记》一书较全面地论述了此一时期的手工设计、制造工艺和制作规范。几乎每一类器物的设计制作,工艺标准和质量检验等均是以适于人用为基点。在这里“适于人用”与“实用”是不一样的。“实用”指实际用途、作用,而“适于人用”则是指器物的设计制造充分考虑到使用者即人的特点或者说是以人为中心来考虑设计制造等技术问题的,这可以看作是现代人体工学的先例。例如《考工记》在对先秦时期最常用规模最大的器物如兵器的设计制造,就特别强调要符合人的尺度,适合于人所用。“凡为弓,各因其君之躬志虑血气。丰肉而短,宽缓以荼,若是者为之危弓,危弓为之安矢。骨直以立,忿貹以奔,若是者为之安弓,安弓为之危矢。其人安,其弓安,其矢安,则莫能以速中,且不深。其人危,其弓危,其矢危,则莫能以愿中。”6/8<:2**; 这也就是说,凡制作弓箭,不仅要依据使用者的体形,而且还要考虑到他的气质、意志等心理、精神性因素。长得矮而壮实者,其意念宽缓,行动较慢,那就要为他制作设计强劲、急疾的弓, 并且同时应当以柔缓之箭来配合强劲的弓。如果使用者刚毅果敢,行动急速,则应当设计制

先秦时期青铜器艺术发展史

青铜器艺术 在中国古代早期的工艺美术中,如果说陶器是原始社会新石器时期的象征,那么青铜工艺便可成为奴隶社会工艺美术的典型代表。 青铜器的起源、冶炼和铸造 中国的青铜器发端于黄河流域,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龙山文化和齐家文化阶段,即出现了红铜或黄铜锻打而成的刀、锥、凿、铲等工具和青铜铸造的铜镜。到夏、商、周时代,青铜冶炼成为最重要的手工业生产部门,因此这一阶段有青铜时代之称。青铜是红铜加锡的合金。青铜较之红铜,有熔点低和硬度大等优点。 春秋以后,除了模铸法之外,还逐渐发展了失蜡法、焊接法、冷锻法和热锻法等,并应用了金银错、蚌泡镶嵌、髹漆彩绘等新型装饰工艺。 青铜器的品种、用途和青铜器礼制 商代晚期已形成了较完备的青铜器种类:

青铜器形制与纹饰的发展 夏代(公元前2070—前1600年)是奴隶社会的形成期,也是青铜器时代初 期。 代表器型: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出土青铜器有戈,戚,爵,铃, 嵌绿松石的兽面纹饰牌。 该时期特点:青铜器种类不多,器型较小,质地单薄,纹饰尚不发达。 商代(公元前1600—前1046年)是奴隶社会的重要发展阶段,也是青铜艺 术由成熟到鼎盛的时期。 代表器物:郑州杜岭出土饕餮乳钉纹方鼎 该时期特点:造型规整庄重,器壁较薄,纹饰简洁疏朗。 商代后期,青铜器的铸造工艺更加精湛,器型丰富,流行的纹饰有:饕餮纹(或称兽面纹)、云雷纹、夔纹、龙纹、象纹、鹿纹、牛头纹、蝉纹、人面纹等。通常在云雷纹、地纹上再加浮雕式的主题纹样,铭文简短,多系几个字的族徽图像。 代表器物:饕餮乳钉纹方鼎,司母戊方鼎,龙虎纹尊,四羊方尊,人面纹方鼎,虎耳四足大铜鬲瓦 该时期特点:气魄雄伟,种类丰富。形制凝重结实,纹饰繁丽雄奇。 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是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青铜工艺沿袭商 代后期凝重典雅的风格,纹饰加深了写实的程度,威严气势逐渐减弱,酒 器稍减,食器增多,铭文加长。

小学美术《古代的青铜艺术》教学设计

小学美术《古代的青铜艺术》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欣赏评述 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1、引导学生欣赏古代青铜艺术,了解青铜艺术的发展史及其特色。 [智育目标]:指导学生学习欣赏的基本方法 [素质发展目标]:提高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青铜器的发展 [教学难点]:欣赏青铜器艺术的方法。 教学准备 教具学具:课本、图片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讲授新课: (一)引导阶段: 1、播放幻灯片,初步让学生浏览,导入本节课要学习的课题:珍爱国宝--古代的青铜艺术。 2、让学生来说自己所了解的青铜器及其发展过程。(课前布置学生收集相关内容) 3、师:我国古代青铜器的铸造,远在四五千年前的夏代就已经开始出现。商带和西周是青铜器铸造的鼎盛时期。 (二)发展阶段: 1、欣赏教材中的青铜器图例:先让学生看书中的图例以及下面的文字说明。 2、探讨怎样来欣赏,请学生来说说。 3、归纳欣赏的基本方法: (1)从造型上来欣赏,根据不同用途,青铜器有各种不同的造型。 (2)从纹样上来欣赏,青铜器上常有动物纹、几何纹以及人事活动等图案,反映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思想观念。 (3)从文字上来欣赏。 (三)根据上面几点欣赏的基本方法引导学生欣赏青铜器艺术

(幻灯): 夏: 乳钉纹爵 商朝的青铜器: 1、兽面纹方鼎。 2、四羊方尊 3、青铜纵目面具 西汉时期: 长信宫灯 战国时期: 1、虎噬鹿青铜器座 2、宴乐攻战壶 东汉时期: 铜奔马 (四)师出示现代的青铜器,引导学生欣赏,看看与古代的青铜器又有什么不同。 (五)知识窗:青铜是红铜和锡的合金,也有的是红铜和铅的合金。红铜加了锡、铅以后,使铜的熔点降低,硬度加强,因为呈青灰色,所以叫青铜。 三、让学生讨论要怎样来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艺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