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中国的方法_英语世界碧奴人物形象的流变及价值重构_李梓铭

想象中国的方法_英语世界碧奴人物形象的流变及价值重构_李梓铭
想象中国的方法_英语世界碧奴人物形象的流变及价值重构_李梓铭

想象中国的方法

———英语世界碧奴人物形象的流变及价值重构

李梓铭张学昕

摘要:苏童以孟姜女民间故事为原型重述中国神话,描绘出中国普通女性内在的神性品质。在翻译过程中,主体的人性特征在某种程度上有所消弭,多元化的人物形象流变为单向度的神性。译文对碧奴神性特征的保留彰显出中西神话叙事的共性,而其人性特征的弱化则反映出中国神话的特有属性。碧奴在翻译过程中的人物性格流变,所产生的文本艺术构成价值变异必然生成不同于本土读者的西方审美感受价值和精神内涵价值。碧奴经过“他者”翻译的再创造和接受过程中的再解读,衍生出新的生命力,不仅延宕出“自我”意义的增值空间,也补足了西方对中国神话、中国经验的丰富想象。

关键词:碧奴形象流变;人性;神性;英语世界;价值重构

Abstract:In Binu and the G reat Wall by Su Tong w ho rew rites the old Chinese folk sto-ry of M eng Jiangnv,an ordinary countryw oman is shaped into the image of a goddess.How ever,the protagonist is characterized by human nature that is lost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and becomes a real goddess w ithout defects,w hich reflects that the translated text and the original share godhood in mythology w hile human nature is special compo-nent in Chinese myth.In the translation and reception in English w orld,Binu becomes a w ay of imaging China to Western w orld by reconstructing its literary value in the process of rebirth.

Key words:changing of Binu character;human nature;godhood;the English-speaking world;reconstruction of literary value

作者简介:李梓铭,长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文学翻译,比较文学,当代小说。电子邮箱:lisalisa06@163.com;张学昕:辽宁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当代小说。电子邮箱:zxx1616@163.com。本文为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世界观认知模式下民族叙事的解读研究”(编号13YJA850007)成果之一。

DOI:10.16234/https://www.360docs.net/doc/4811537187.html,31-1694/i.2016.03.009

2005年英国坎农格特出版社面向世界文坛发起“重述神话”活动,来自英、法、美、德、中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知名出版社参与此次全球首个跨国出版合作项目,受邀作者包括诸多诺贝尔奖、布克奖获得者。中国作家苏童、李锐、叶兆言、阿来分别以《碧奴———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人

间》、《后羿》、《格萨尔王》等作品参与其中。这场全球范围内的文化交流活动,旨在将取材于所涉及国家或地区的古老神话,结合当代语境,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重述神话既蕴含深厚的民族文化,又是对当今社会人文精神的启示。通过解读各国神话故事,人们不仅能够了解认知人类古老文明的起源,升华精神世界,更能够促进各国文化交流,深入发展本国和世界文学事业。

一、重述神话:苏童对女性的想象

苏童长篇小说《碧奴———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以下简称《碧奴》)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只能界定为民间故事,而非神话。美国学者艾布拉姆斯在《文学术语词典》中对神话概念给出明确的定义:“在古希腊语里,‘神话’表示任何真实的或虚构的故事或情节。然而在其主要的现代意义上,一篇神话是神话学里的一则故事。神话学是曾被特定的文化群落认为是真实的并流传下来的故事体系,它(从神明及其他超自然人物的意向和行为的角度)解释了世界为什么是这个样子和事物为什么以这样的方式存在,以此为社会习俗惯例提供依据,建立人们生活所应遵循的规则。[……]如果故事里的主人公是人,而不是超自然的神,这类故事就不叫神话,而叫传说。如果传承下来的故事与非神的超自然人物有关而又不属于系统神话体系的一部分,这类故事通常被称为民间故事”(艾布拉姆斯哈珀姆461)。简而言之,神话即讲述神的行为活动,中国神话系列包括女娲造人、盘古开天、夸父逐日等。“民间故事是口头流传、作者身份不详的短篇白话故事;不过许多民间故事最终还是以书面形式得以流传。”(艾布拉姆斯哈珀姆136)随着时间的流逝,流传下来的民间故事或多或少发生变化。孟姜女故事流传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不同年代、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故事版本。顾颉刚在《孟姜女故事研究》中指出,个别地区如浙江,以及个别版本,如孟姜仙女宝卷中讲述孟姜女的本体是神仙或神人投胎,其余大部分故事内容都将孟姜女视作凡人、普通妇人(顾颉刚钟敬文80-86)。

是什么原因促使苏童选取孟姜女哭长城民间故事作为“重述中国古老神话”的内容呢?在苏童看来:“(孟姜女哭长城)里面有一个非常严肃、巨大的人生命题甚至可以说是哲学命题。[……]我觉得哭倒长城以后,民间寄托给孟姜女的已不是凡人的事迹而是神的行为[……]从这个意义上说,孟姜女从民间传说到神话,它的完成是在眼泪哭倒八百里长城之后开始的。这个人物就不光是凡尘的女人,而更多的是她用她的眼泪完成了一

个英雄的使命。”(苏童姚涵75-79)在长篇小说《碧奴》里,苏童寄托了对中国神话以及中国女性的丰富想象,让人们看到了一位普通女性身上的坚韧、坚强、抗争的神性光芒。这种人性与神性的杂糅、多元化人物特征正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精神的巧妙结合。无疑,苏童设置的小说题目“碧奴———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突出了主体性格特征,主人公是来自民间的普通妇人———孟姜女,来自社会底层的普通村妇,所以必然带有复杂的人性;她既善良、贤惠、勤劳,也会有在经历苦难、无法忍受精神和肉体折磨时动摇寻夫的想法;还有在遭遇欺辱时爆发出来的愤怒、骂街等不雅举止;甚至伺机欺负弱势群体,有偷窃等不道德行为。当孟姜女犹如唐三藏取经一般历经苦难千里寻夫送寒衣,却发现丈夫当苦役惨死于长城脚下时,瞬间迸发出来的悲痛欲绝、山崩地裂般的哭泣,使坚固的万里长城轰然倒塌,此时的碧奴已不再是普通的凡人,而升华为一位女神———眼泪之神、悲伤之神、怨恨之神、精神不死之神。碧奴的信仰与本身的神性光芒正是苏童对小说人物形象没有宗教的宗教感把握,也是重述神话的现实意义所在。副标题的人名“孟姜女”上升到主题目“碧奴”,即是从民间故事到神话、由凡人到女神的升华过程,是普通女性身上的神性光芒逐渐被发现、被挖掘,升华为精神力量的过程。可见,苏童的《碧奴》不是简单地复制孟姜女民间故事,而是借助重写手法寄托了对中国古老神话和中国女性的丰富想象。“新的神话不是原始类型的复制,而是借助于新的神话创造建构起一个全新的美学空间,表达对于宇宙、人生的见解和理想。”(吴功正128)孟姜女的传说在中国流传千年,主人公千里寻夫送寒衣、闻夫死讯哭倒长城的故事表达了普通女性对爱情的追寻、对婚姻的忠贞。这个高度符号化的脸谱式人物,深入人心,代代相传。苏童保留了传统故事中“千里寻夫送寒衣”的故事情节,将其作为叙事线索和主体的行为动机,叙述了女性对爱情坚贞不渝的信念;至于第二个故事情节“哭倒长城”,苏童挖掘其深层内涵,联系时代精神,揭示出神话故事里另一个隐含的主题,即孱弱的普通女子孟姜女以眼泪为武器反抗残酷的现实、冷酷的人心与暴政。这里眼泪成为巨大的隐喻,它是意志和力量的象征,用来解决人类所面临的生存困境。通过对神话故事精神内涵的发掘,苏童以普通女性的生存困境反观神性失落的时代特征,以冷漠的“世道人心”鞭挞人心不古的现实困境,以爱和自我的追寻描绘个体的精神出路。无疑苏童在《碧奴》的精神内涵中赋予了人的生命、人的生存意义的哲学命题,这是对中国传统神话故事的发展与超越。因为“中国神话较多为简单地传达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英雄神的歌颂。作品的基调一般来说充满生活的艰辛,或者反映出不妥协的苦斗精神,如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羿射九日等”(吴家荣江守义钱奇佳52)。从神话中的人物形象角度来讲,“中国的神大多是抽象道德的化身,

。在中国神的身上,无论是其外形还是其精神,都很少寻到人味、找到人的丰满的性格特征。中国神话强调的是神的至高无上、不可侵犯”(吴家荣江守义钱奇佳51)。不食人间烟火、没有凡人的情欲是中国神话故事中仙人的神格特征。实质上,“凡人与诸神都不是道德理想的化身,而是特殊的精神能力和倾向的体现”(卡西尔126)。可以说,苏童不是通过碧奴来补充中国女神的“人性”,或者还原其复杂、多变的人格特征,而是抛弃高高在上的传统仙人神格形象,以普通女性为主线,发掘其身上的神性光芒。这种由下而上、由人到神的升华是苏童对中国传统神话人物形象的叛逆、颠覆与发展,由此观之,苏童赋予了神话新的时代特征和当下意义。

二、翻译过程中碧奴人物形象的审美流变

《碧奴》是苏童在对中国传统民间故事的借鉴发展基础上注入新生命、新精神,使之寓意深刻的新时代神话故事。英语世界的“碧奴”又是一个什么形象呢?中西方神话原型具有哪些共性和差异?英语世界读者如何解读“碧奴”?对于异域环境里中国文学生命力的延伸和丰富西方对中国文学的想象有哪些启示?探讨这些问题,我们有必要重新细读英语世界里的“碧奴”。

碧奴在小说里是这样出场的:

这就说到了桃村的碧奴。碧奴灿烂如花,一张清秀端庄的脸,眼泪注定会积聚在那双乌黑的大眼睛里,幸而她有一头浓密的长发,她母亲活着的时候给女儿梳了个双凤鬟,教她把眼泪藏在头发里。可是母亲死得早,传授的方法也就半途而废。碧奴的少女时代是用头发哭泣的,可是哭得不加掩饰,她的头发整天湿漉漉的,双凤鬟也梳得七扭八歪,走过别人面前时,人们觉得是一朵雨云从身前过去了,一些水珠子会随风飘到别人的脸上。谁都知道那是碧奴的泪,他们厌烦地掸去脸上的水珠,说,碧奴哪来这么多的泪?谁都在受苦,就她流那么多泪,泪从头发里出来,头发天天又酸又臭的,怎么也梳不好的,看她以后怎么找得到好夫家?(苏童2006:10-11)①

All this brings us to Jiang Binu,whose name,Binu,meant Jade

①下划线为笔者所加,后同。

Maiden.She was a radiant young woman,blessed with fine features,whose tears should have been stored behind a pair of large dark eyes.Fortunate to have luxuriant long hair,which her mother combed into pretty buns behind her ears,she was being taught to hide her tears there.Unhappily,her mother died when Binu was still young,and her moth-er’s secret formula died with her.Binu wept openly throughout her youth,keeping her hair from ever drying and making it impossible to keep the buns neatly combed.Anyone walking past her felt as if a rain-cloud had floated by,leaving drops of water in the air,which then land-ed on their face.Knowing that those were Binu’s tears,they would flick away the liquid in disgust and wonder aloud,“how can Binu have so many tears!”(Su Tong2007:18)

苏童将孟姜女改名为碧奴。他认为,“在古代,孟姓和姜姓是当时的两大姓,所谓的孟姜女只是孟家或姜家的大闺女而已,并不是真正的名字。在这个前提下,我就觉得,倘若继续沿用这个名字未免就太草率了,而且这一既定的名字给我的写作投下了无形的阴影。于是,我决定给孟姜女起一个名字。至于碧奴这两个字,我并没有过多去想,它只是突然从我的大脑里跳出来,充满古意,又苍凉,这恰巧暗合了孟姜女在故事中的人物形象”(2006c)。实际上,苏童不是偶然间突发奇想,他在另一部长篇小说《我的帝王生涯》里描写了一位美貌绝伦、善言善舞、供燮王玩乐的波斯女子名叫“碧奴儿”。潜意识里宠爱的名字重复出现在自己创作的小说文本,这种互文性寄托了苏童对女性的丰富遐想。可以说,碧奴这个名字不仅是苏童为给读者带来陌生化、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避免落入俗套而有意为之,更大的意义在于为满足主体人物审美形象的多样性,另取新名,给文本带来巨大的阐释力。“碧奴”译为“Binu,meant Jade Maiden”从翻译角度来看是音译加释义。Jade指一种玉,碧玉、硬玉。中国是玉之国度,这里暗示故事发生的地点。Maiden原意指处女、少女,未婚女子,引申为贞洁、忠贞。古希腊罗马神话中侍奉大神的小神们通常是处女之身,如终身保持少女纯洁的家宝女神赫提。碧奴译为Jade Maiden向英语读者暗示了主体的身份,她是一位来自东方古国———中国的贞洁女神。

苏童小说中碧奴有着“灿烂如花,一张清秀端庄的脸”,是个漂亮的女孩,但是“双凤鬟梳得七扭八歪”,在其他村民眼中“头发天天又酸又臭的,怎么也梳不好的”,碧奴给人一种邋遢、不注重仪表的外在形象。小说伊始,苏童将碧奴设定为来自社会底层、有着用头发哭泣的超自然能力的普通女性。对比译文,我们发现“她有一头浓密的头发”译为“Fortunate to

have luxuriant long hair”,即“她有着华丽炫目的长发”(笔者回译)。Lux-uriant本有浓密、茂盛的含义,同时又有华丽、绚丽之意。“她母亲活着的时候给女儿梳了个双凤鬟”译成“her mother combed into pretty buns”,即“她母亲给她梳了个美丽的圆发髻”(笔者回译)。译文中将普通女孩梳的发髻“双凤鬟”偷换成“圆发髻”,并增补“美丽”一词修饰,很容易让西方读者联想到古希腊罗马神话中成熟、高雅、端庄的女神们。此外,村民对碧奴的评价充满了敌意,“谁都在受苦,就她流那么多泪,泪从头发里出来,头发天天又酸又臭的,怎么也梳不好的,看她以后怎么找得到好夫家?”他人眼中的人物外貌描写在译文中全部删减。可见,经过译者不断润色,苏童笔下普通的村妇褪去邋遢俗气的外表,脱胎换骨成一位美丽、高贵的女神。

碧奴给丈夫岂梁送寒衣的路上经过名叫兰草涧的地方,她偶遇赶牛车的驼背男人,并受其欺辱。

驼背干脆就用几根手指配合着,做了个更下流的手势。碧奴羞红了脸,朝他啐了一口,不解气,又啐了一口。驼背说,你啐什么啐,还假正经呢,这年月一个年轻女子在外面乱跑,不干这个干哪个?碧奴气得弯腰拿起一块石头,正要砸过去,发现石头大了,就去换了块小的,小的石块抓在手里,方向不容易瞄准,没砸到人,砸到那条牛身上了。

牛没有跟碧奴计较,只是甩了下尾巴,驼背车夫叫起来,你敢砸我的牛,我告诉你,要是我的牛有个三长两短,你赔不起!碧奴转过身去,气恼地用手拍打眼睛,一边说,我要像青蛙一样瞎了就好了,眼睛看见的都是这种人,要眼睛干什么?(苏童2006a:34-35)

The hunchback then made an obscene gesture with his fingers,the sight of which turned Binu’s face scarlet.She turned and angrily banged her hand against her eyes,saying,“If all I see are people like that,what good are eyes?”(Su Tong2007:59)

碧奴的一系列动作,如“朝他啐了一口,不解气,又啐了一口”,“气得弯腰拿起一块石头,正要砸过去,发现石头大了,就去换了块小的,小的石块抓在手里,方向不容易瞄准,没砸到人,砸到那条牛身上了”,以及此刻的人物语言描写“我要像青蛙一样瞎了就好了”,均是一个处于社会底层、没有受过教育的普通村妇遇到欺辱时的正常反应。这与西方神话中举止文雅、态度温和的女神有着天壤之别,译介过程中译者有意将碧奴形象中的人性弱点进行删减处理,削弱了人物性格的多元化特征。

再者,碧奴在寻夫送衣路上遭遇种种磨难与艰辛,这使她产生过放弃的想法,甚至想到了以死来解脱。她请求一个男孩找个令她满意的地方将

其埋葬:

男孩抓着荆条过来了,他没有料到碧奴向着他举起了锄头,那女子满面是泪,可她的脸上出现了罕见的倔强泼辣的表情,这使男孩毫无思想准备,他一时被难住了。她不肯死到树上,她不肯死到树上!

一个精神崩溃的女子在寻死的地点上寸步不让,男孩觉得很好笑……

(苏童2006a:84)

He stepped towards her,twig in hand,and was caught by surprise when she raised the hoe above her head.Though her face was bathed in tears,an unmistakeable resolve shone through...(Su Tong2007:126)

碧奴“罕见的倔强泼辣的表情”是被男孩随意找个地方将其埋葬的愤怒反抗,此时的碧奴已经被苦难折磨得几近精神崩溃。译文unmistakeable resolve却是“果敢、坚毅”之意,除此之外shine through暗含闪烁着光芒的意味。通过英语词语的净化和美化,译文中碧奴的表情变成了面对苦难甚至死亡时脸上闪烁着果敢坚毅的光芒。由此推之,一个坚强、完美的女神形象赫然而立。苏童小说与译文中的碧奴完全判若两人,苏童笔下的碧奴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普通村妇,而译文中经过改写的碧奴变成高大上的女神形象。

又如,当碧奴发现丈夫岂梁的冬衣丢失后,她想到的竟是:

去抢,抢,抢!人群里的那片声音让碧奴的血也沸腾起来,远远地碧奴看见罗锅带着一批流民冲进了城门,她听见自己在指点他们的路线,罗锅快去沽衣街呀,去抢冬衣!替我去抢一套岂梁的冬衣。(苏童2006a:215)

The uproar stirred Binu’s blood as she watched,and she heard her-self shouting directions,“Go over to used Clothes Street.Get their win-ter clothes.Get me a set of winter clothes for Qiliang”.(Su Tong 2007:230)

丢失心爱的物品,却想到抢他人的东西以补偿缺憾的心理,苏童毫不吝啬地揭示出碧奴趁机欺负他人、偷窃衣物的不道德行为。译文将这段鲜活的人物心理活动淡化或删减处理。“去抢,抢,抢!”这种强烈的排比句、强调句在译文中消失殆尽,“替我去抢一套岂梁的冬衣”译文使用中性词get(“拿、获得”)来代替贬义词rob(“抢”)。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一系列描写,苏童展现了社会底层普通村妇性格中的功利性,塑造

了丰满的人物形象,完成了对民间故事孟姜女人物形象的重构过程。同样,译者葛浩文根据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文化背景,在译介过程中也重新塑造了符合西方世界想象的中国神话、中国女神的形象。这个被解构之后的碧奴已不再是普通女性,而是一位毫无人性弱点、西方化的女神。碧奴人物形象中的神格在英语世界的延伸充分显示出中西方神话叙事的共性特征,而弱化的人性特征则反证出中国神话元素特有的个性特点。

三、碧奴在英语世界接受过程中的价值重构

译介过程中,碧奴的人性弱点和道德的阴暗面几乎被阉割淡化,其神话性与理想性被刻意放大,译者葛浩文为何有意为之,其深刻的根源是什么?著名学者、翻译家安德烈·勒菲弗尔(AndréLefevere)指出:“意识形态和诗学是影响译者处理原语词语或语言表达的关键因素。”(Lefevere 48)①也就是说,“从本源语言进入译体语言时,不可避免地要在译体语言的历史环境中发生新的意义。译文与原文之间的关系往往只剩下隐喻层面的对应,其余的意义则服从于译体语言使用者的实践需要”(刘禾81)。神话,特别是古希腊神话对后世西方文学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中很多内容已经成为欧洲文学的母题或原型。西方神话侧重对女性“美”的塑造,女神们都是绝色佳人,有着天使的面孔,秀美的长发,举止文雅,性格温和。碧奴这种来自民间的女子形象无疑与之背道而驰,译者在译介过程中根据目的语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文学规约改写苏童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也是合情合理之举。这种文化过滤的翻译策略“体现了一种民族集体的精神自恋,这种自恋有着深层的神话、宗教和哲学的心理根源[……]是一种逃避自由的虚假认同,由语言、逻辑和禁忌构成的社会过滤器直接阻止原本中某些成分进入译入语社会的意识领域,在这种压制下,为了获得社会的认同,译者被迫逃避翻译中本来的选择自由,而屈从于各种权威(包括审查机构、译界权威和大众趣味等),迎合意识形态的需求,此时译者所获得的认同是一种知性思维介入下的虚假移情”(苏艳7)。碧奴形象在译介过程中经过语言的重塑与选择,本身遗存的“人性”逐渐消失,原有的神性被刻意放大,变成了西方世界民族记忆、集体无意识的女神偶像和典范。

神话起源于人类的幼年时期,是自然、社会现象在人脑中的初步加工,是人类社会的初民意识反映。中西神话发轫于欧亚两大洲,不同民族、不同地域必然使中西方神话中的女神形象和性格存在一定的差异。希腊女

①文中译自英文的引文,凡未说明者,均为笔者自译。

相反,中国神话里女神的爱情诉求几乎被淡化或被剥夺,这主要是中国古代女性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无权选择自己爱情婚姻的真实反映。《碧奴》是为数不多的以爱情为主题的中国神话故事,这一点非常符合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苏童小说里的碧奴与译文的人物形象比较分析实质上属于中西方神话原型的比较研究。西方神话中的诸神来自于天国,神性是其唯一向度,他们掌管人间事务,是一种从上至下的活动。译文中碧奴人性弱点的淡化,使主体成为神的人化形象。而苏童小说中的碧奴人物形象具有强大的张力,她既善良、坚韧、痴情、勇敢,又愚钝、邋遢、倔强,凭借坚强的信仰,经历唐三藏取经式的磨难、耶稣受难的历程,与象征黑暗世界的坚固“长城”抗争,最终以眼泪为武器摧毁一切恶势力,普通女性身上的伟大神性升华为精神不死的女神。苏童小说中的碧奴与译者葛浩文笔下的主体审美形象在文化空间中的变化,彰显出埋藏在俗世的表象源自于世俗中的神话艺术在中西方文学接受中的异质性。译介过程中碧奴人物性格的审美流变完成了表现作品题材、语言、形象、风格等方面艺术构成价值的重新构建。在文化价值取向多元化的今天,人们由于审美的立足点不同、视野差异、主题的内在结构机制差异,形成不同的价值观念。但是在文学价值评价标准中有三个恒定因素,即反映作品“文学性”的艺术构成价值;读者结合自身的经验、想象以及个人情感等方面因素对作品加以丰富、完善和再创造以及由作品本身和自己的体验与内在情感而唤起的读者个体感官和心灵深处的多种感受,从而获得的审美感受价值;作家赋予作品的各种内在精神与深刻内涵的精神内涵价值(徐立平13-23)。文学作品的三个价值维度从文本内到文本外,由下及上形成有机的整体,译介过程中最基本的作品艺术构成价值变异必然引起接受过程中文本外读者审美感受价值的重构,从而重塑作品的精神内涵价值。

从作品接受角度来探讨本土学者与海外学者关于《碧奴》审美价值与作品精神内涵价值异同来看,国内学者主要围绕小说的风格、叙述技巧、哲学命题等方面展开讨论。陈思和认为,苏童在《碧奴》中继续延用先锋小说的风格,充分发挥想象的天赋,展现出新颖的技巧和叛逆的精神(2006)。在丁帆看来,小说中的丰富想象力和浪漫的语言风格是支撑《碧奴》走向“重述神话”高端的两个重要元素(69-73)。张学昕指出:苏童的《碧奴》在叙述话语和结构方面为当代小说提供了许多新的元素,打破了神话传说、童话和小说之间固有的文类形式,是一种新的文体实验。他还捕捉到小说的哲学命题,即《碧奴》对人的生命、自由、命运的表达扩展了更大的话语空间和边界(80-84)。吴义勤认为,苏童小说成功地还原了

碧奴形象的现实性与生命性,隐含在文本中的“巨大隐喻”是对社会现实、历史和冷漠的“世道人心”的拷问,激发了神话意义的增值与升华(75-78)。相比之下,英语世界的读者对小说《碧奴》的写作风格和语言探讨与国内学者看法相似。英国《泰晤士报》书评中这样称赞道:“苏童唯美艺术气息的语言令人如此着迷”(Wallace2007)。《金融时报》书评写道:“苏童的小说读起来犹如优美的童话历险记而非一般的神话故事———《碧奴》不仅给读者带来阅读享受,还帮助我们了解认知这个复杂纷呈的世界,这是一个宏大的、充满魔幻的奇妙故事。”(Jacobs2007)由此可见,尽管译文中碧奴形象与苏童小说中的主体相比较,有很多部分流失、磨损,但是小说的语言风格几乎完整地呈现在译文中,使目的语读者能够欣赏到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瑰丽的诗性语言,苏童小说语言的穿透力在中英两种语言世界里成为共享的叙述话语。

从神话的主题寓意来看,英语世界读者与国内读者有着相似和相异之处。Canongate Books Ltd出版社2008年出版的《碧奴》封面中这样写道:“苏童凭借深邃的洞察力叙述了秦朝一段扣人心弦的社会底层人的生活[……]这是一个展现女性以意志力追求终极爱情的悲剧式传说。”(Su Tong2008:cover)西方神话中有很多关于爱情的故事,对婚姻的忠贞与对爱情的追寻也符合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阅读期待和文学规约。除此之外,海外学者李桦在《解读苏童〈碧奴〉的神话结构》一文中指出,尽管苏童反复强调《碧奴》暗含一个巨大的隐喻,但是国内学者出于政治原因并没有重点解读其中的寓言和隐喻。李桦揭示出隐藏在《碧奴》中强有力的社会批判性,并将苏童的《碧奴》与鲁迅的《故事新编》相比较,指出两者的共同之处在于赋予旧故事很强的象征性和批评讽刺社会的功能(361)。西方汉学家和海外学者对《碧奴》的解读充分表明了《碧奴》阐释空间的巨大张力和丰富的主题寓意,与国内学者的评论形成共鸣互补之势。法国批评家帕萨卡尔·卡萨诺瓦提倡运用不同的角度来评析作品,她强调一部作品应该“采取不同的视角,改变看待文学的惯常视角”(卡萨诺瓦108)。正如一则英语谚语所讲:“灯塔下面是黑暗的”,也就是说,只从一个方向看问题是不全面的,我们需要另一座“灯塔”来照亮自己所见不到的地方,海外汉学就是对中国文学研究做有力补充的另一座“灯塔”。

苏童小说《碧奴》在译介过程中的人物形象流变,实质上在英语世界里生成了新的文学生命。“当概念从一种语言进入另一种语言时,意义与其说是发生了‘转型’,不如说在后者的地域性环境中得到了创造。”(刘禾81)译者葛浩文对碧奴人物形象的改写与再创造,就如同英国伦敦杜莎夫人蜡像馆的中国名人蜡像,虽然与本人形象有出入,但是其意义在于补足了西方对中国元素的想象,中国文学作为外来文学促进了西方文学世界的

多元化形成。从接受角度来看,英语世界对苏童小说《碧奴》的研究让我们看到“镜中”的本我形象,无论这个“镜子”是否像“哈哈镜”一样曲解了原文的本像,还是像“常规镜”一样反映自我画像,无疑海外汉学对《碧奴》的“洞见”为我们重读经典提供了新的视角,为发掘苏童小说内在的文学价值开拓了广阔的空间。

引用作品【Works Cited】

M.H.艾布拉姆斯杰弗里·高尔特·哈珀姆:《文学术语词典》(中英对照,第10版),吴淞江等编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

[Abrams,Meyer Howard and Geoffrey Galt Harpham.A Glossary of Literature Terms(wen xue shu yu ci dian)10th Edition.Trans.Wu Songjiang,et al.Beijing:Beijing University

Press,2014.]

帕萨卡尔·卡萨诺瓦:“作为一个世界的文学”,《世界文学理论读本》,大卫·达姆罗什,刘洪涛,尹星主编,尹星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106-122。

[Casanova,Pascale.“Literature as a World”(zuo wei yi ge shi jie de wen xue).World Litera-ture Theory.Ed.David Damrosch,Liu Hongtao and Yin Xing.Trans.Yin Xing.Beijing:

Beijing University Press,2013.106-122.]

恩斯特·卡西尔:《人论》,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

[Cassirer,Ernst.An Essay on Man(ren lun).Trans.Gan Yang.Shanghai:Shanghai Transla-tion Publishing House,1985.]

陈思和:“自己的书架:陈思和评《碧奴》”,《文汇读书报》2006-10-30(9)。

[Chen,Sihe.“My Bookshelf:on Binu and The Great Wall”(zi ji de shu jia:chen si he ping bi nu).CultureReading30Oct.2006(9).]

丁帆:“《碧奴》:一次瑰丽闪光的叙述转换”,《文艺争鸣》4(2007):69-73.

[Ding,Fan.“Binu:A Wonderful Narrative Transformation”(bi nu yi ci gui li shan guang de xu shu zhuan huan).Literature Contention4(2007):69-73.]

顾颉刚钟敬文等:《孟姜女故事论文集》。北京: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3年。

[Gu,Jiegang,Zhong Jingwen et al.Collection of Meng Jiangnv Stories(meng jiang nügu shi lun wen ji).Beijing:Chinese Folk Arts Publishing House,1983.]

Jacobs,Emma.“Hit and Myth”.Financial Times,17November,2007cover.

Lefevere,A.Translation,Rewriting and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New York:Routledge,1992.

李桦:“解读苏童《碧奴》的神话结构”,《思想的时差———海外学者论中国当代文学》,张柠,董外平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407-421。

[Li,Hua.“On Myth Structure in Binu”(jie du su tong bi nu de shen hua jie gou).Research on Chines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Overseas.Ed.Zhang Ning and Dong Waiping.Beijing:

Beijing University Press,2013.407-421.]

刘禾:《语际书写:现代思想史写作批评纲要》。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

[Liu,He.Interlingual Writing:Criticism of Modern Thoughts History(yu ji shu xie xian dai si xiang shi xie zuo pi ping gang yao).Shanghai:SDX Joint Publishing Company,1999.]苏童:《碧奴———孟姜女哭长城的传说》。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年a。

[Su,Tong.Binu and The Great Wall(bi nu:meng jiang nüku chang cheng de chuan shuo).Chong Qing:Chong Qing Press,2006a.]

———:“‘底层’的《碧奴》不是道德之书”,《江南时报》2006c-9-5(8)。

[---.“Binu is not Concerned about Morals”(di ceng de bi nu bu shi dao de zhi shu).Jiangnan Times5Sep.2006c.]

---.Binu and The Great Wall:The Myth of Meng.trans.Howard Goldblatt.Canongate U.S.,2007.

---.Binu and The Great Wall:The Myth of Meng.trans.Howard Goldblatt.Canongate U.S.,2008.

苏童姚涵:“神话是飞翔的现实”,《上海文学》11(2006b):75-79.

[Su,Tong&Yao Han.“Myth is a FlyingReality”(shen hua shi fei xiang de xian shi).Shang-hai Literature(11)2006b:75-79.]

苏艳:《回望失落的精神家园———神话原型视域中的文学翻译研究》。天津:南开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

[Su,Yan.Research on Literature Translation from Archetype Point of View(hui wang shi luo de jing shen jia yuan:shen hua yuan xing shi yu zhong de wen xue fan yi yan jiu).Tianjing:Nankai University Doctoral Dissertation,2009.]

Wallace,Jennifer.“A Soup of Tears”.The Sunday Times23November,2007.

吴功正:《中国文学美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

[Wu,Gongzheng.Aesthetics in Chinese Literature(zhong guo wen xue mei xue).Nanjing:Jiang su Education Press,2011.]

吴家荣江守义钱奇佳:《中西叙事精神之比较》。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11年。[Wu,Jiarong,Jiang Shouyi and Qian Qijia.A Comparative Study of Narratology in China and West(zhong xi xu shi jing shen zhi bi jiao).Hefei:Anhui University Press,2011.]

吴义勤.“‘戴着镣铐跳舞’———评苏童的长篇新作《碧奴》”,南方文坛3(2007):75-78.[Wu,Yiqin.“‘Dancing in Felters’:on Binu”(dai zhe liao kao tiao wu:ping su tong de chang pian xin zuo bi nu).Southern Culture Forum3(2007):75-78.]

徐立平:《新写实小说的文学价值》。沈阳:辽宁师范大学博士论文,2012年。

[Xu,Liping.Literature Value of China’s Neo-Realist Ficiton(xin xie shi xiao shuo de wen xue jia zhi).Shenyang: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Doctoral Dissertation,2012.]

张学昕:“自由地抒写人类的精神童话———读苏童的长篇小说《碧奴》”,《当代作家评论》1(2007):80-84。

[Zhang,Xuexin.“On Spirit Myth:Binu”(zi you de shu xie ren lei de jing shen tong hua:du su tong de chang pian xiao shuo bi nu).Contemporary WritersReview1(2007):80-84.]

分析小说之体会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老师版)

现代文小说阅读 ——人物形象分析 【.学习目标】 1. 掌握小说中刻画人物的方法及特点,学会在阅读中辨析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及其作用。 2学习小说通过刻画人物形象来推动情节发展、表现思想内容的写作方法。. 3.加强小说的阅读训练,培养分析、理解、运用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的能力。 【概念阐释】 小说是通过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描写环境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文学体裁。人物形象是小说的三要素之一,也是其中最重要、最活跃的要素。鲜活丰满的人物形象既生动地体现了小说的思想内容,也深刻地反映了小说的艺术价值,因此,感受并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就成了领会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价值的关键。 【阅读指导】 初中小说课文:《社戏》、《三颗枸杞豆》、《甜甜的泥土》、《父母的心》、《窗》、《范进中举》、《孔乙己》、《最后一课》、《故乡》、《变色龙》、《多收三五斗》、《百合花》、《我的叔叔于勒》、《在烈日和暴雨下》、《骆驼祥子》、《呼兰河传》、《热爱生命》、《台阶》…… 回顾已学的小说,选择其中你印象最深的人物,说出有关的他的一句话语、一个动作、一种神态、一种心理,并能说出他在你心中是怎样的人。 请说出下列句子采用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人物怎样的性格特征? (一) 1.观其貌、听其言、察其行。 小说中对人物形象的刻画总离不开相关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阅读分析小说时,要先着眼于作品中描写人物外貌、衣着、语言、动作的语句,在作者或工笔细雕、或简笔勾画、或漫画夸张的描写中,了解人物形象的基本性格,形成对人物形象的初步印象。 ①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故乡》肖像描写杨二嫂:泼悍放肆 ②“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孔乙己》语言描写孔乙己:死要面子,自命清高,迂腐可笑,自欺欺人 ③胡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了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了回去?”范进道:“眼见得我这里还有这几个银子,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范进中举》语言描写、动作胡屠户:见财心喜却又假意推让——爱财、贪婪、虚伪 2.忖其心、辨其神、体其情。 要想深刻地体会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还要学会由表及里地分析人物形象的情感和思想。小说中往往会运用细致传神的神态描写和心理描写,展现人物形象内心的微妙变化和情感起伏,进而展示人物形象个性、推动小说情节、表现作品中心。同学们在阅读分析时,要紧扣作品中描写人物形象神态、表情的语段,透过人物形象的神态变化来剖析人物形象的内心世界,了解其情感变化轨迹,进一步把握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①我听了这几句,心里万分难过。啊,那些坏家伙,他们贴在镇公所布告牌上的,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我几乎还不会作文呢!我再也不能学法语了!难道这样就算了吗?我从前没好好学习,旷了课去找鸟窝,到萨尔河上去溜冰……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我这些课本,语法啦,历史啦,刚才我还觉得那么讨厌,带着又那么沉重,现在都好象是我的老朋友,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最后一课》

人物形象汇集

S版课本中的人物形象 九册 1、狼牙山五壮士(抗日战争时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仇恨敌人、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 2、小英雄雨来(抗日战争时期):机智勇敢、不畏强敌的少年英雄。 3、邱少云(抗美援朝时期):自觉严格遵守纪律,英勇献身的精神。 4、许世友(解放战争时期):为人民群众着想,关心群众利益。 5、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两小儿辩日》:实事求是的态度。 6、刘东东:一个尊敬老师、学习认真、敢于提出自己意见的好同学。 老师:一位工作认真、诚心接受学生意见,敢于正视自己错误的好老师。 7、爱德华·格里格:一位信守诺言的挪威音乐大师。 8、库伯:一位诚实、知错就改的好孩子。 丹尼斯的爸爸:一位维护孩子自尊,懂得理解和宽容他人好警察。 9、林海燕:一个诚实守信的彩票投注站工作人员。 2003年底被授予“中国体育彩票发行诚信先进个人”的称号。 10、柳公权:“心正笔正”的唐代大书法家。 11、黄帝:中华民族的始祖,中华文明的奠基者和创始人。 12、梅兰芳:京剧艺术最卓越的表演艺术家之一。有强烈的爱国思想和崇高的民族气节。 京剧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 13、唐玄奘:唐朝一位去西天取经的和尚。有严谨治学、百折不挠的精神。 14、武松:一位英武豪放而机敏的英雄好汉。 15、孙悟空:有着机敏、坚毅、无畏的反抗精神。 16、巴金:我国现代著名文学家。代表作长篇小说《家》《春》《秋》,散文《海上日出》。 十册 1、依尔特戈尔可汗:富有同情心,善良。(蒙古族) 2、格萨尔王:藏族传说中的神灵和英雄。有着勇敢、善良的品质。(选自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 3、冬不拉:一位机智、勇敢、自告奋勇的哈萨克族王子。 4、刘三姐:爱憎分明、机智勇敢。(壮族) 5、黄道婆:“棉神”。有勇于革新,无私奉献的精神。 6、南丁格尔:英国的“提灯女神”。在护理事业方面有在卓越的成就和无私的奉献。 7、常香玉:著名的豫剧表演艺术家。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怀。 8、居里夫人:“镭”的发现者。有着醉心于科学研究事业,一心为全人类作贡献,大公无私的伟大精神。世 界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女科学家。 9、花木兰:一位替父从军的巾帼英杰。有着忠孝两全的崇高精神。 10、范仲淹:北宋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有着刻苦学习,胸怀大志,以天下为己任的崇高品格。代表作:《岳阳楼记》。 11、涅利:有着自强、自信、锲而不舍的精神。(意亚米契斯) 12、纳塔莉:虎口藏宝表现了她聪明、机智和勇敢。 13、顶碗少年:有着勇于拼搏,坚持不懈的精神。 14、左宗棠:清朝收复新疆失地的民族英雄。有着不屈不挠、坚韧顽强的精神和强烈的爱国之情。《左公柳》 15、郑成功:明朝末年收复台湾(被荷兰侵略者占据了38年)的民族英雄。有着强烈的爱国之情。 16、王承书:为祖国核武器研制隐姓埋名三十年的巾帼英雄。有着不为名、不为利、一心为祖国服务的奉献精 神。 17、邓世昌(海上英魂):在1894年8月的中日甲午战争中牺牲的民族英雄。有着同仇敌忾、顽强作战、宁死 不屈的精神。 18、闰土:一个知识丰富、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海边农村少年的形象。

阅读理解之人物形象分析

九年级语文 导 学 案 学生: 记叙文阅读之人物形象分析【学习目标】 1、掌握中考记叙文阅读人物形象分析方法 2、熟悉中考记叙文阅读人物形象题的答题模式。 【中考人物形象分析常见题型】 1.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2.结合具体人物描写分析形象。 【题型一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人物形象 试题回顾方法探究 第一步审清题干 (胡适《我的母亲》)试题: 我的母亲是怎样一个人?

请结合文中第⑦段具体事例简要分析。(写出两个方面即可)??? (4分) 概括人物形象+ 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品质特点1 (1分)+ 具体依据1(1分) 品质特点2 (1分)+ 具体依据2(1分) 第二步梳理情节 抓住关键词句注意情节转换 ⑦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地责罚了一顿。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她气得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床去睡。我跪着哭,用手擦眼泪,不知擦进了什么微菌,后来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眼翳病。医来医去,总医不好。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 第三步具体概括 【注意】多侧面忌笼统 ⑦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地责罚了一顿。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她气得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床去睡。我跪着哭,用手擦眼泪,不知擦进了什么微菌,后来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眼翳病。医来医去,总医不好。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 第四步标清序号 ①严厉:晚上人静后母亲重重地责罚、教育我?。 ②疼爱儿子:母亲用舌头舔我的病眼。?? 方法总结 答题思路:审清题干梳理情节具体概括标清序号 表述形式:品质特点1 (1分)+ 具体依据1(1分) 品质特点2 (1分)+ 具体依据2(1分) 总结历年中考试卷中人物形象题的答案: 平凡、朴实、纯真、善良、可爱、沉着冷静、乐观、稳重、害羞、幽默、谨慎

人物描写的方法主要有六种

人物描写的方法主要有六种,即概括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 《三国演义》的人物描写: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使用相貌、神态、语言等白描手法塑造人物形象 在中国古典小说中,作者通常凭借各种艺术手段,从多角度、全方位对人物进行相貌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和行为描写,既能展现人物音容笑貌、言谈举止和衣着服饰等外在形态,也能呈现出人物心理和思想感情等内在活动,从而塑造出成功而丰满的人物形象。作为文学大师的罗贯中当然也不例外,使用白描手法,并借助人物自身的语言、行动,以形传神,做到形神兼备,勾勒出一位位鲜活的人物形象。 其次,通过对人物细致的语言与神态描写对人物个性特征加以渲染、突出。通过外貌、语言、神态等方面的共同塑造,越来越多的生动人物形象浮现在我们的脑海之中,他们由此而生机盎然,同时,牵动读者的心扉去领悟那个时代的人、物和事情,去领悟那个时代的精神。 二、通过对比来突出人物形象 综观《三国演义》,作者特意布置了诸多对比情节,用来烘托英雄人物伟岸神情。 《三国演义》中,对比方式是一种主要的塑造手段。有时候在人物言语中给予对比;有时是在激烈的战争、矛盾中进行对比;有时是一个画面中的两个人物行为的对照。 对比可谓是《三国演义》的一经典布置,运用这种手段,罗贯中把人物形象以及作者本身褒贬倾向都渗透出来,起到了画龙点睛的功效。 三、借助次要人物来陪衬、烘托主要人物形象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是千百万读者所最尊敬、喜爱的人物,是“忠贞”和“智慧”的化身,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料事如神,才能卓越,作者对诸葛亮的形象,用尽笔力,大肆渲染。光是出场,便用了三回的故事,通过一系列的铺垫来进行烘托。 在整部《三国演义》中,为了对诸葛亮形象进行多侧面、多角度地烘托,作者有意安排了周瑜、曹操、司马懿等人来进行陪衬。 在“赤壁之战”中,周瑜连续使用反间计、苦肉计、诈降计等使曹操难以应对,然而这些计谋虽然瞒过了曹操,却都被神机妙算的诸葛亮看得一清二楚,步步在他的意料之中。周瑜又以造箭为由杀害诸葛亮,诸葛亮明知其意,却没有报复周瑜,而是凭借自己的智慧,使用巧计从曹操那里“借”得十万枝箭。之后周瑜为夺回荆州,对刘备发动了军事斗争,然而在与诸葛亮的交手中每次都处于下风,他的计策一次次被诸葛亮识破,最终只落得“即生瑜,何生亮”的下场。罗贯中对周瑜的形象使用如此多的笔墨,却是通过层层深入的描写,不仅说明诸葛亮的军事

《红星照耀中国》主要人物形象之欧阳家百创编

《红星照耀中国》主要人物形象 欧阳家百(2021.03.07) 01 毛泽东肖像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好,颧骨凸出。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 出身出身农民,父亲原是一个贫农,克勤克俭,后来渐渐富裕起来。父亲管教严格,母亲是个心地善良的妇女。为人慷慨厚道,随时愿意接济别人,可怜穷人。 人物特点农民出身的知识分子,革命家,一个令人极感兴趣而复杂的人。他有着中国农民的质朴纯真的性格,颇有幽默感,喜欢憨笑。说话平易,生活简朴,有些人可能以为他有点粗俗。天真质朴同锐利机智和老练的世故结合。他博览群书,记忆力异乎常人,专心致志的能力不同寻常。他精力过人,不知疲倦,对于工作事无巨细一丝不苟,是一个颇有天才的军事家和政治战略家。生活节俭,平易近人。个人习惯和外表落拓不羁,对于吃的东西很随便,有着南方人爱吃辣的癖好。 02 周恩来肖像他个人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 出身大官僚家庭。祖父曾任清朝大官,父亲是个杰出的教书先生,母亲不同凡俗,是个博览群书的妇女。 人物特点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他是中国人中间最罕见的一种人,一个

行动同知识和信仰完全一致的纯粹知识分子。他是一个书生出身的造反者。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他态度温和。 03 朱德肖像他貌不惊人,沉默谦虚,说话轻声,有点饱经沧桑。眼睛很大,眼光非常和蔼。身材不高,但很结实,胳膊和双腿都像铁打的一样。他已年过半百,也许已有五十三四岁,究竟多大,谁也不知道。(他同现在这们夫人康克清结婚后就不再记年龄了。) 出身出生于1886年四川仪陇县马鞍场村子里,是穷苦的佃农。 人物特点他的部下在西藏的冰天雪地之中,经受整整一个严冬的艰难,而能保持万众一心,这必须归因于纯属领导人物的个人魅力,还有那鼓舞部下具有为一个事业英勇牺牲的忠贞不贰精神的罕见人品。他的生活和穿着都和普通士兵一样,同甘共苦,早期常常赤脚走路,整整一个冬天以南瓜充饥,另外一个冬天则以牦牛肉当饭,从来不叫苦,很少生病。他喜欢在营地里转,同弟兄们坐在一起,讲故事,同他们一起打球。人乒乓球打得好,篮球打个“不厌”。他向弟兄们讲话往往脱下他的帽子。从朱德远道跋涉,到上海、北京、柏林找寻共产党这件事,可以看出他日后成为三次革命的领袖所具备的自发精神和坚定目标。 04 彭德怀肖像我原以为他是个疲惫的、板着脸的狂热领袖,身体也许已经垮了。结果我却发现彭德怀是个愉快爱笑的人,身体极为健康。

分析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

分析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 一、通过人物描写分析人物性格 通过人物描写分析人物性格是一个较浅易的思维过程,但考虑问题的时候需要注意几个细节: 1、凡是文中涉及的人物描写方法都要考虑到,重点是分析主要的描写方法。 2、要关注人物描写时能展示人物性格的关键词。 3、关注具有双关意义或较含蓄 (具有深层含义 )的描写词语。 二、通过情节、环境补充人物性格 小说的三要素包括人物、情节和环境,但这三者之间实际上不是并列的,从某个角度而言,情节与环境是为塑造人物服务的,它们对人物性格的补充作用有时候会体现得相当重要。 自然环境描写除了推动情节发展这一作用之外,其他作用都是围绕人物展开的,它们包括:烘托人物心理活动,烘托气氛,烘托人物性格。 故事情节在塑造人物性格方面的作用,需要我们从整体上去把握,简而言之,就是我们要看清通过事件的发生与发展过程,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 三、通过人物性格分析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应该是人物性格与其身份地位的综合。人物性格的分析为人物形象的分析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就如同要造一幢楼房,结构上的大多数建材都已具备,就只等着将这些材料组合在一起了。 从表达上而言,人物形象用如下的方式概括:××是一个 (人物性格 )的(人物身份地位、性质、评价等 )形象。概括时,如果能够确定人物身份的,则以“工人” 、“农民” 、“小市民” 、“手工业者”??概括。 四、通过人物形象分析主题思想 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目的在于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这里的“社会矛盾” 与“现实生活”就是小说反映的主题思想。 因此,每一个形象的塑造都是有其目的的,分析时如果能抓住人物形象,把作者塑造这个形象的目的揭示出来,就能顺利达到分析主题思想的目的。

阅读人物形象分析方法

中考阅读:辨析多种表达方式,分析人物形象 (一)表达方式:常见的表达方式共有五种: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记叙文是以叙述为主要方式,而描写、议论、抒情、说明起辅助作用。 1叙述是一般的交代,把人物的概貌、事件的过程、场景的全貌条理清楚地陈述出来; 2描写是对人物、事件、环境作绘声绘色、细致入微地刻画,使之形象生动,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常用的描写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等人物描写,也有环境描写,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描写也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之分; 3议论是作者对所写人物、事件的认识、评价。 4抒情是作者对人物、事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包括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在记叙的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的思想感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和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的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的思想感情。 5记叙文中有时也用说明但很少,常用来说明某种事物状态、性质、功能等特征。 以上表达方式各有特点,但在记叙文中,它们又往往是综合使用、互相渗透、融为一体,在文章中各自起着自己独有的作用。叙述是最主要的表达方式,起决定作用;描写起渲染气氛、塑造形象、增添文采的作用。议论在记叙文中往往起到锦上添花、画龙点睛提示主题的作用;段与段之间的议论也能起到承上启下的妙用。抒情可以使文章感情表达更加充分,更能感染读者,引起读者共鸣。 1.指出下列各句所用表达方式。 (1)在人民解放军伟大的胜利的攻势下,南阳守敌王凌云于四日下午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 (2)南阳为古宛县,位于河南省南部,因其地理形势及所处位置,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三国时曹操与张绣曾于此城发生争夺战。() (3)炽烈的炮火映红了江面和天空。接着,从各个港口涌出了无数只大小船只。它们立即散布江面,像箭似的向南飞驶而去。() (4)两岸都是悬崖峭壁,累累垂垂的石乳一直浸到江水里去,像莲花,像海棠叶儿,像一挂一挂的葡萄,也像仙人骑鹤,乐手吹箫……() (5)这时渔翁站起身伸出竹篙,挑上鱼鹰,一捏它的长脖子,那鱼便被吐进竹篓里去。()(6)为什么要改名呢?就让这极美的江山,永久刻下千百年来我们人民艰难苦恨的生活记录吧,这是值得深思的。() 2.下列这段文字中,有叙述,也有议论,请指出哪些句子属于叙述,哪些句子属于议论。 ①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②有一天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③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④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 ⑤这位先生明明是探察外界却误认为探讨自己。 属于议论:__________________ 属于记叙:__________________ (二)怎样分析人物的形象呢? 一、从品析人物的正面描写,尤其是细节描写入手。 人物描写包括外貌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其中,外貌描写不仅能勾画出人物的外部面貌、衣着打扮,也能以“形”传“神”,反映人物的身份地位、生活处境、生活习惯和精神追求;人物的言行最能体现人物鲜明的性格,而口是心非、言行不一的描写更能揭示人物复杂的心理活动和多维的性格;人物的心理描写能真实地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有助于揭示人物的性格;神态是人物内心变化的面部表现,把握神态描写便于理解人物思想情感的变化。总之,人物描写能显示人物的身份、处境、心理状态、思想性格等,分析人物形象必须结合人物描写进行,尤其要善于捕捉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中的关键词句进行。 人物描写作用:塑造人物性格,揭示文章主题. 例如:朱志清的<背影>一文中,通过写父亲带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走路蹒跚,为远 行的儿子爬铁道买橘子,表现出父亲在连遭遇不幸的情况下,还时时牵挂着儿子,更表现出父爱之深沉. 二、从分析侧面描写的作用入手。 侧面描写又称间接描写,主要是通过对与特定人物相关的其他人、事、物、景的描写,来烘托、渲染特定人物形象,间接表现特定人物的思想、精神面貌和心理、性格特征的一种描写方法。例如,记叙文常通过描述旁观者的述评、态度和反应来衬托主人公的形象,也常用自然环境描写来以景衬情、暗示人物命运。 三、结合对比、抑扬结合等写作手法来分析。 不同人物形象的对比,人物自身不同言行、境遇的对比,多人对同一事物的不同态度对比等,都能有力地揭示人物性格。如一篇《最美的善举》的记叙文就运用了对比和欲扬先抑的写法,生动刻画了“络腮胡子”看似外表粗俗、大大咧咧,实则细心善良、扶危济困的形象。 四、结合具体事例,按人物成长的不同阶段来分析。 写人离不开记事,人物形象因事迹而丰满。另外,分析人物形象还要有动态的眼光。年龄、生活状况、命运际遇的变化都会影响到人物人生观或价值观的改变,进一步影响到人物的思想情感、道德品质、性格特征的变化,所以分析这样的人物形象要依阶段进行。

人物形象分析

●諶容《人到中年》--------陆文婷 1,陆文婷身上凝聚着作者的满腔同情与挚爱,熠熠闪光,栩栩如生。她身兼三职:医生、母亲、妻子。 2,她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她所从事的医疗事业,毫无怨言,全身奉献,把精力投入病人身上,即使是力所难及的,也自觉竭尽全力。 3,她顾大局,识大体,自愿的克己奉公,承受着无法忍受的牺牲,是表现知识分子悲欢离合的“中年问题”的代表。 4,波------“马列主义老太太”,打官腔、拉关系、走后门、破坏社会风气的高干夫人的代名词,和陆文婷形象形成鲜明对比,更加衬托出陆文婷的形象。 ●莫言《红高粱系列》------我奶奶 1.是未经雕琢的定型民族文化心理的原型。 2.是充满力的,非“贤妻良母”式的中国妇女形象。 3.打破封建礼教的束缚,充满情欲与野性,体现朴素的自由和解放的本能,体现回归自然 的人类本性。 4.对封建礼教的亵渎,是中国民族生命意识的自我反抗,反抗精神重新诠释了对民族生命 意识的理解,体现了她“火红般高粱的性格” ----我爷爷,余占鳌 1.是未经雕琢的定型民族文化心理的原型。 2.性格粗犷、豪放、善良、正直、敢爱敢恨、敢作敢当、怒则大吼、痛则大叫的英雄气概, 是那个年代的硬汉形象。 3.为了得到心爱的女人,敢于同恶势力作斗争,为了民族仇恨,他与工人们一起作战抗击 日本人侵略,同时他鲁莽、争强好胜、性格棱角分明。 ●柳青《创业史》-----梁生宝 1.50年代农村社会主义创业者的英雄形象,小说轴心人物。 2.强烈进取精神,与党的教育紧密联合,对社会主义有坚定信念。“他是党的忠实儿子”,作为创业者,坚忍不拔、顽强拼搏;作为劳动者,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务实作风;作为为人处事,他忠厚善良、淳朴真诚、谋求共同富裕,全体幸福。 3.他完全摆脱小生产者私有观念,体现了作家政治理想和美学观念,带有明显英雄化、理想化局限。 -------梁三老汉 1.塑造的最精彩的老一代农民的典型形象 2.明显的两重性:一,背负着几千年小生产者私有观念,倾向于个人发家致富,带有自私、 狭隘、落后、保守的小生产者意识;二,普通农民,勤劳善良,朴实的品质,精神和感情上接近梁生宝。 3.是动摇于集体致富和个人发家两条道路中间的人物,真正体现农民性格的本质容。 ●梁斌《红旗谱》-------朱老忠 1.集纳了中国农民英雄的传统要质,是20世纪初新旧两个时代交替时期的农民英雄的典 型形象。

八年级现代文阅读 人物形象分析

八年级现代文阅读人物形象分析 一、课前导入 (一)xx考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30分) 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2分) A.震悚(shǒng)荒谬(miào)溃退(guì)锐不可当(dǎng) B.要塞(sāi)瞥见(piē)惊骇(gài)歼灭(qiān) C.俨然(yān)幽咽(yàn)诘问(jí)差使(chà) D.阡陌(qiān)举箸(zhù)寒噤(jìn)仄歪(zè) 2.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阻遏创疤鸿蠕穷愁撩倒 B.烦躁狼籍蹒栅缭绕不绝 C.琐屑皇急杀戮臭名昭著 D.簌簌颓唐案牍黄发垂髫 3.下列的字或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2分) A.业已:已经震悚:身体因恐惧或过度兴奋而颤动。 B.阡陌:田间小路。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C.丝竹:丝线和竹子。烽火:柴火 D.逾:越过。幽咽:形容低微、断续的哭声。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2分) A.同学们以敬佩的眼光倾听着这位老红军作的报告。 B.考试能否取得好成绩,取决于平时是否努力。 C.中学生是学习的重要阶段。

D.我们要注意改正并找出作文中的错别字。5.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群众智慧无穷无尽,一个人的才能只不过是沧海一粟,根本不值得一提。 B.他患有严重的胃病,不仅不能饮美酒,面对佳肴也只能浅尝辄止。 C.昨天,看完火箭队和湖人队的精彩比赛,几个球迷津津乐道地谈论着姚明的突出表现。 D.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连续爆炸,造成含有大量放射性污水泄漏,令人头晕目眩 二、知识点讲解 人物形象分析: (一).从分析人物的直接描写入手。 人物直接描写(也叫正面描写),就是通过直接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等,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和性格特点,反映作品的主题。 1、肖像描写(也叫外貌描写) 它的作用不只在于勾画出这个人物的外部特征,而是为了以“形”来传“神”,因此分析人物外貌可以揭示人物性格特征。 例如《故乡》中对闰土的描写:“十一二岁,紫色圆脸,项带银圈,有一双红活圆实的手,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刺去……”这是一个活泼、勇敢、英俊的少年。 而中年闰土却变成:“身材增加了一倍,脸色灰黄,很深的皱纹,眼睛周围肿得通红,头戴破毡帽,身上只有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缩着,手提一个纸包和一只长烟管,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这是一个饱经忧患,受尽劳累、饥寒交迫、麻木迟钝而又自卑的人了。

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方法Word版

I小说文体知识: 一、小说三要素:情节、环境、人物 二、小说的定义: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 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 三、分析小说人物形象常用方法: 1、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小说的情节是人物性格形成的历史。人物的性格是在故事情中表现出来又在情节 的发展中得到发展的。了解小说的情节也就掌握了人物性格形成发展的过程,为 人物形象的分析提供了依据。 2、借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 ①分析人物的直接描写入手:肖像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 理描写。 ②从侧面描写人物: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 准确、生动、细致、传神的动作描写,可以把人物刻画的栩栩如生,从而有 力的表现人物、表达主题。 ③从细节描写入手:指对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服饰、神情变化以及事 物、环境的细微处进行具体描写。 3、借助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 即弄清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所,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 等等。了解这些有助于我们认识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4、借助作者态度分析人物形象 5、借助小说中“我”的分析 6、小说中的“我”,有的起叙述或见证人的作用;有的是事件的参与者;有的 是小说的主人公。 6、借助人物之间的关系分析人物形象 7、借助比较阅读的 方法分析人物形象 7、比较阅读是将文本自身、文本与文本之间在内容和形式上有相同或相异的地 方加以比较、分析,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深化理解文本的一种阅读方法。 这种阅读方法,运用于分析小说人物形象上,效果很好。 8、比较阅读的基本方法是“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同中求异”就是对情节 进行分析、解剖,从中找出人物的个性特征。“异中求同”就是通过甄别、 筛选和提炼,找出两文的共同特点。

如何刻画人物形象

如何刻画人物形象? 必要性: 写人作文是小学作文中常见的作文类型。而在写人的作文中, 塑造人物形象是写人作文中的中心任务,而刻画人物形象是至关重要的一步。写人的文章就是要会在叙事的过程中,对最能表现人物思想感情、性格特点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方面进行描写,也就是学会刻画人物。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刻画人物的方法 2、学习每种刻画人物的方法,并且学会运用它们。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教会学生运用各种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如何把各种刻画人物的方法合理地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 三、教法与学法 1、教法:根据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主导的这一原则,为了达成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根据作文教学的特点,主要采用“对比分析法”、“自我领悟法”、“引导法”“概括总结法”等方法。 2、学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毕竟一切学习都是学生自我接受的过程,所以学生应该主动思考;教师在其间要帮助孩子,引导孩子学习,可采用自主性学习、合作性学习、引导性学习等方式。 四、课堂环节展示 1、趣味导入 首先做一些动作,让学生猜猜什么人会做这些动作。 其次说几句话,让孩子猜猜说这些话的人,是什么身份? 以此引出今天要讲的内容。 2、千人不可一面 千人不可一面——外貌描写 外貌描写也叫肖像描写,是通过对人物的容貌、神情、衣着、姿态、语调、外貌特征的描写。来揭示人物性格的一种方法。我们要知道人物的的外貌是和人物内心世界密切联系的。 我们看看一些例子: 片段1:我的外公六十多岁,两斑斑白,头顶中间光秃秃的,像个小球场,周围是稀稀的几根头发,脸庞圆圆的,整天笑眯眯的,肚子挺得高高的,像个弥勒佛。他整天离不开一只小茶壶,走路的时候捧着,看报的时候摸着,就连睡觉的时候也要把茶壶放在头边,好像是怕人偷走似的。(表现人物性格、精神面貌等) 片段2:还是我刚上一年级的时候,我家来了个陌生的老头。他瘦高瘦高的个头,额头和脸上的皱纹像刀刻的一样,鼻梁上架着一副又黄又小的破旧眼镜,身上穿着一件罩住脚跟的黑色棉大衣。大衣好像从来没有洗过,变得油亮油亮的了,看到他,我就想起电影里那些小店小铺的管账先生。。。。。。(使人物的形象更丰满,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学生分析: 片段3:我的外公是个地地道道的庄稼老汉。古铜色的脸上,深深刻着一道皱纹;两只小蒲扇似的的大手,长满了老茧。虽说外公今年六十多岁了,可是干起庄稼活来,居然还敢跟年轻人从个高低。(揭示人物的身份)

《红星照耀中国》主要人物形象

《红星照耀中国》主要人物形象 01 毛泽东肖像面容瘦削、看上去很像林肯的人物,个子高出一般的中国人,背有些驼,一头浓密的黑发留得很长,双眼炯炯有神,鼻梁很好,颧骨凸出。一个非常精明的知识分子的面孔。 出身出身农民,父亲原是一个贫农,克勤克俭,后来渐渐富裕起来。父亲管教严格,母亲是个心地善良的妇女。为人慷慨厚道,随时愿意接济别人,可怜穷人。 人物特点农民出身的知识分子,革命家,一个令人极感兴趣而复杂的人。他有着中国农民的质朴纯真的性格,颇有幽默感,喜欢憨笑。说话平易,生活简朴,有些人可能以为他有点粗俗。天真质朴同锐利机智和老练的世故结合。他博览群书,记忆力异乎常人,专心致志的能力不同寻常。他精力过人,不知疲倦,对于工作事无巨细一丝不苟,是一个颇有天才的军事家和政治战略家。生活节俭,平易近人。个人习惯和外表落拓不羁,对于吃的东西很随便,有着南方人爱吃辣的癖好。 02 周恩来肖像他个人清瘦,中等身材,骨骼小而结实,尽管胡子又长又黑,外表上仍不脱孩子气,又大又深的眼睛富于热情。 出身大官僚家庭。祖父曾任清朝大官,父亲是个杰出的教书先生,母亲不同凡俗,是个博览群书的妇女。 人物特点他确乎有一种吸引力,似乎是羞怯、个人魅力和领袖的自信的奇怪混合的产物。他是中国人中间最罕见的一种人,一个行动同知识和信仰完全一致的纯粹知识分子。他是一个书生出身的造反者。头脑冷静,善于分析推理讲究实际经验。他态度温和。

03 朱德肖像他貌不惊人,沉默谦虚,说话轻声,有点饱经沧桑。眼睛很大,眼光非常和蔼。身材不高,但很结实,胳膊和双腿都像铁打的一样。他已年过半百,也许已有五十三四岁,究竟多大,谁也不知道。(他同现在这们夫人康克清结婚后就不再记年龄了。) 出身出生于1886年四川仪陇县马鞍场村子里,是穷苦的佃农。 人物特点他的部下在西藏的冰天雪地之中,经受整整一个严冬的艰难,而能保持万众一心,这必须归因于纯属领导人物的个人魅力,还有那鼓舞部下具有为一个事业英勇牺牲的忠贞不贰精神的罕见人品。他的生活和穿着都和普通士兵一样,同甘共苦,早期常常赤脚走路,整整一个冬天以南瓜充饥,另外一个冬天则以牦牛肉当饭,从来不叫苦,很少生病。他喜欢在营地里转,同弟兄们坐在一起,讲故事,同他们一起打球。人乒乓球打得好,篮球打个“不厌”。他向弟兄们讲话往往脱下他的帽子。从朱德远道跋涉,到上海、北京、柏林找寻共产党这件事,可以看出他日后成为三次革命的领袖所具备的自发精神和坚定目标。 04 彭德怀肖像我原以为他是个疲惫的、板着脸的狂热领袖,身体也许已经垮了。结果我却发现彭德怀是个愉快爱笑的人,身体极为健康。 出身出生于湘潭县的一个农村的富农家庭。母亲在他六岁时去逝,后父亲再娶,后母憎嫌他,后被后母赶出。 人物特点他是个愉快爱笑的人,身体极为健康。他动作和说话都很敏捷,喜欢说说笑笑,很有才智,善于驰骋,又吃苦而劳,是个很活泼的人他身经百战,只受过一次伤,而且只是表面的。生活节俭:同部下一样,只有两套制服。他不吸烟,不喝酒。迟睡早起。很喜欢孩子,常有孩子

小说人物形象分析

高考小说人物形象分析 【学习目标】 一、明确高考小说人物形象分析的地位 二、掌握小说阅读人物形象分析的方法 三、熟悉高考小说人物形象题答题模式 【教学重难点】 如何理解、分析小说人物形象。 【教学设想】 本课针对高考小说形象考查题的特点进行教学组织,重在形 象分析方法的指导。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1课时 一、导入 小说是我们非常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形式。无论是古典的四大名著、经典的武侠小说,还是网络上让人欲罢不能的更新玄幻、言情, 那些栩栩如生、性格鲜明的人物都深深地吸引着我们。小说的核心任 务就是通过刻画人物、塑造典型人物形象来揭示社会生活的某些本质 方面,从而表现作品的主题的。所以对小说人物形象的理解与分析就 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小说阅读考查中命题的热点。 但是,喜欢看不等于喜欢选择小说阅读题,因为小说的人物形象、主旨太难把握了!今天,我们一起来尝试揭开小说人物脸上那层面纱,看看它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二、展示学习目标、2012福建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及近两年小说形象的相关试题。 学习目标:明确高考小说人物形象分析的地位;掌握小说阅读 人物形象分析的方法;熟悉高考小说人物形象题答题模式 2012福建高考语文考试说明:欣赏作品的形象。要求把握作品中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和意义。

近两年小说形象的相关试题: 【2011厦门质检】请分别概括小说中爷孙俩的形象特点。(4分) 【2012泉州质检】文章写二姑这一人物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2011广东】文中海龙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4分)【2011辽宁】“怪人”马乌罗与众不同之处表现在哪些方面?请 概括说明。 【2012江苏】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写出了邮差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6分) 【2012江西】结合对彭恩和文亚明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谈谈小说给你的启示。(8分) 三、小说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探究。 活动:欣赏视频片段,视频中的“香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导 演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香菱原叫甄英莲,出生于书香门第,5岁时被拐子拐走,13岁 时被薛蟠强买为妾后暂住到贾府。她学诗时恰与现在的高二、高三学 生的年龄相当。她学诗拜师拜的是黛玉。黛玉当时15岁,与现在的 初三学生的年龄相当。从年龄上看,香菱可以说是“不耻下问”。 正面描写:通过人物语言和动作神态表现心理,香菱刻苦构思诗 歌就非常传神。在黛玉的诱导下,香菱的视野不断扩大,当她进入创 作冲动状态时,形象光彩夺目:“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 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写第三稿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甚至梦中喊出:“可是有了, 难道这一首还不好?”对这个一心扑在诗歌创作中的人物,作者准确地描绘出她的一言一行和神情变化。 香菱本是一个富于文学气质的人,她早就想学诗了,香菱的悟性 之高是肯定的,在黛玉的帮助下使香菱的内心立即丰富起来,并且悟 出了一些道理,她说:“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 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她举了《塞上》 一首为例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人物形象 分析

[小说]《阿Q正传》作者:鲁迅 1、鲁迅小说的创作思想。 “启蒙主义,为人生,改造国民性,“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病苦”,既指极端贫困的物质“病苦”,更指极端麻木愚昧的精神“病苦”。 2、分析阿Q形象。 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的一个落后贫苦农民,是一个质朴、愚昧、也沾染上一些游手之徒的狡猾的落后农民,是“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阿Q的性格是复杂的。主要的特征是精神胜利法。阿Q是中国现代文学中最著名的、艺术成就最高的一个艺术典型。 3、阿Q的精神胜利法及其表现。 精神胜利法就是在现实社会中处于失败者的地位,却不正视现实,以妄自尊大等种种方法,自欺欺人,求得“精神上的胜利”。表现在①妄自尊大。②自轻自贱。 ③欺凌弱者。④健忘。⑤忌讳缺点,甚至以丑为荣 4、如何评价阿Q的革命? 两方面分析评价:一、肯定阿Q要革命。是被封建社会逼迫而去神往革命的。二、也夹杂着农民的狭隘报复,说明他还不觉悟。阿Q的革命复杂性,基本上体现了农民革命的复杂性,提出了启发农民觉悟、教育引导农民的重要性问题。 5、阿Q“大团圆”结局揭示了什么? 有主、客观原因。主观上阿Q实在糊涂,把抢匪等同于革命党,揭示了启发农民民主主义觉悟的重要性问题。 客观上,阿Q是被由自由封建势力变成的革命政府判决枪毙的,这就揭示了辛亥革命与封建势力妥协、封建势力篡夺革命胜利果实的历史教训。 6、阿Q的典型意义。 ①阿Q是一个“现代我们国人的灵魂”,是中国人的一面镜子。具有针砭、改造国民劣根性的意义。 ②阿Q的形象提出了国民革命中启发农民和国民觉悟的重要性问题。③揭示了辛亥革命没有充分依靠和发动农民群众的历史教训。 7、鲁迅对阿Q抱怎样的态度?鲁迅对阿Q抱“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态度。 8、简析赵太爷。 赵太爷是封建地主,中国封建宗法制下农村的土皇帝。他的性格是专横、贪婪、狡猾、狠毒。 9、简析《阿Q正传》对辛亥革命的描写。 小说对辛亥革命是作为阿Q活动的背景进行侧面勾勒的,但深刻揭示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教训。 ①与封建势力妥协,革命果实被封建势力篡夺。 ②辛亥革命没有依靠和发动农民群众。 10、简析《阿Q正传》的主题思想。 其主题思想主要是由主人公阿Q的形象意义所体现出来的(参照4),概述而言, ①鞭挞阿Q的精神胜利法等落后、麻木的精神状态和国民劣根性; ②批判辛亥革命与封建势力妥协,被封建势力篡夺革命果实的不彻底性; ③提出了在中国民主革命中启发农民和国民觉悟的重要性。 11、《阿Q正传》的现实主义特色。主要是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典型性格。 一、典型环境。小说中的未庄是辛亥革命前中国农村社会的缩影。 二、典型性格。阿Q采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的典型化塑造方法。 12、简析《阿Q正传》的艺术表现手法。最主要的是白描手法,主要特点是真实描写,有真意,少粉饰,勿卖弄,用简洁笔墨勾勒形象。 《伤逝》作者:鲁迅 1、《伤逝》中悲剧产生的原因。 有社会根源和思想方面原因。①封建性旧社会的压迫是造成悲剧的社会根源。《伤逝》以子君的悲剧控诉了封建旧社会,表现了彻底的反封建精神。这是作品一方面的思想意义。 ②悲剧主人公接受和信奉个性解放思想是形成悲剧思想方面原因。在封建性的黑暗社会里,恋爱和婚姻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不可能仅靠着个性解放得到解决。它只能是整个社会解放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作品另一方面的思想意义,是作品深刻而富有时代意义的思想特色。 2、分析子君形象。 子君是五四时期青年知识女性的形象。她受过“五四”新思潮洗礼,接受了个性解放思想,而她只是在婚姻自主的肤浅意义上理解。她又“还未脱尽旧思想的束缚”,没有妇女要经济独立的思想。子君形象的意义鲁迅正是通过子君的悲剧,控诉了封建势力对妇女的压迫的惨重,并深刻揭示了个性解放不是妇女解放的道路。这是子君形象的意义。 3、《伤逝》的心理描写。 深刻细腻的心理描写,是《伤逝》的艺术特色之一。小说并不重在事件过程的叙述,而把笔力着重放在人物感情世界和心灵波澜的抒写上。对涓生,采取的是心灵自剖的方式细微地表现他的内心世界及其感情变化过程。对子君的心理描写,多通过神态、动作、细节描写,尤其是神态描写。 4、《伤逝》的抒情特色。 浓烈的抒情是小说的主要艺术特色。这和以叙事为主的如《阿Q正传》是迥然不同的。作者还运用了多种手法抒情。①寓情于景,情景交融。②反复咏叹,层层递进。③通过奇异的想象,把感情形象化。④细节描写。(如阿随弃而复归,这一情节隽永感人。)⑤语言。 《春风沉醉的晚上》作者:郁达夫 1、分析《春风沉醉的晚上》的自叙传特点。自叙传特点重要表现在两个主要人物身上。概括而言,作品的两个人物,在“我”身上作者投入了自己的影子,抒发自己的感受;而陈二妹的形象,则带有“我”的情绪色彩。 2、《春风沉醉的晚上》中“我”和陈二妹交往可分几个阶段? 我和陈二妹的交往,就陈二妹而言,分为四个阶段。 ①疑惧,戒备。这是开始阶段。②信赖、同情。③责备、规劝。④消除误会,友谊升华。 3、《春风沉醉的晚上》表达了什么思想? 《春风沉醉的晚上》通过知识分子“我”和女工陈二

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 人物描写的基本方法可分为四种: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和心理描写。1.肖像描写 指把人的容貌(脸型、五官)、神情、身体形态、衣饰、姿势、风度等方面的某一部分或几个部分,用生动具体的语言描述出来。 肖像描写,不要求写全貌,它重在表现人物的性格,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其作用不仅在勾画出这个人物的外部面貌,而且是为了以“形”传“神”,即通过人物的某些外部特征来揭示这个人物的性格。它往往着重于人物的面部、身材、服饰,以表现人物的身份、风度、神韵和表情。 2.语言描写 言为心声,人物的话语最易“泄露”人物心灵的秘密,最能灵活而直接地展示人物性格,它可以充分、细致地将人物的内心世界袒露出来,因此,人物的言语描写是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 语言描写要反映人物的个性特征。由于时代、职业、身份、年龄等因素造成的差异,人们说话的内容、方式各有不同,语言描写就是要抓住能表现人物个性的语言,写出“这一个”来,使读者如闻其声,如睹其容。语言描写宜简洁得体,不可拖沓散漫,有悖人物身份。 语言描写主要表现为对话描写。 3.动作描写 行动描写就是让人物用行动来表现自己。行动是人物性格的具体表现,最能显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人物的一举手、一投足、一个姿势都能很好地表现人物的性格。所以对于人物行动的描写是展示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方式。 这里所说的行动,不是人物的一切行动,而是最有意义、最能显示人物性格,或者能推动情节发展的那些行动,包括人物的习惯性动作和下意识举止在内。行动描写就是让人物在“做些什么”和“怎样去做”中去展示自己的价值观念、情感特性、性格气质、精神状态等,使读者透过人物的“所作所为”作出相应、相似、相关而不相悖的判断。 例文 当她拿叉子的时候,她发抖得那么厉害,那叉子竟掉了下来。她饿到了这地步,她的头竟像老人一般颤巍巍的。结果她只好用手指头拿菜吃。当她把一块马铃薯塞在嘴里的时候,她忽然哽咽地哭起来。两行粗大的眼泪从两腮上流下来,直流在面包上。她始终只管吃,拼命地吞着那湿透了眼泪的面包,同时她喘得很厉害,她的下巴还抽动着。顾奢迫使她喝酒,好教她不至于噎着;然而那酒杯碰着她的牙齿却发出的的得得的声音。 点评: 因为饿极了,吃起来极为异常;作者抓住这“吃”的细节动作,把人物的处境和神态集中地表现了出来。 4.心理描写 心理描写是对人物在一定的环境下产生的想法、感触、联想等内心的思想情感活动的描写,它旨在深刻地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思想品质。 如果说人物的肖像、言语、行动的描写侧重于展示人物形象的外部风貌,让读者透过这些描写窥见或感受人物内心的活动,那么,心理描写则直接披露人物的内在隐秘世界。它们的互相结合,就能够使人物形象更为真实、完整、丰满而且深刻,因而也更加富有艺术感染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