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

微生物学
微生物学

微生物学

绪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走进微生物世界,了解微生物是什么?做什么?以及它们与人类的特殊关系;明确微生物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生命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展望未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明确肩负的重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微生物学的发展史和微生物的五大共性

难点:微生物学的发展史

一、微生物学概述

1 微生物:是一类结构简单、进化地位低下、形体微小、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楚的生物的总称。

2 微生物的类群

非细胞型生物:病毒、类病毒、朊病毒、拟病毒

细胞型生物

原核生物:细菌、放线菌、蓝细胞、支原体等

真核生物:真菌(霉菌、酵母菌)、藻类等

3.微生物的特点:

个体小(size is small): ≥ 0.2 μm 原核、真核生物,光学显微镜下可见

< 0.2 μm 非细胞生物,电镜下可见(病毒,亚病毒)

结构简单(structure is simple) 单细胞:酵母、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蓝细菌、原生动物、藻类、放线菌

多细胞:霉菌

非细胞: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

进化低(evolution is low)

4.微生物在生物界的地位

二、微生物学的发展史

1.微生物学:微生物学是生物学的分支学科之一,它是研究各类微小生物,如细菌、放线菌、真菌、病毒、立克次氏体、枝原体、衣原体、原生动物以及藻类等的形态、生理、生物化学、分类和生态的科学。

2.微生物学的发展史:

根据特点和研究水平分为5个时期:史前期、初创期、奠基期、发展期、成熟期

史前期:

1676年以前未发现微生物个体尤其是细菌细胞的漫长时期

特点:微生物的应用和防治方面,如谷酒、果酒酿造和面包烘制,中国、埃及走在前列

初创期 1676年-1861年近200年历史

始于1676年荷兰的列文虎克(leewenhock)用自制的显微镜看到称之为“微动体”的细菌,止于法国的巴斯德(pastur)通过曲颈瓶实验推翻了生命的自然发生说(spontaneous generation:生物由无机物自发产生),创立种胚学说(germ theory)

代表人物:荷兰的列文虎克

特点(荷兰的列文虎克的主要成就):显微镜的发明,419架,最大放大倍数为266倍

首次发现细菌

发表了论文约400篇

奠基期-1897年

始于1861 年法国的巴斯德(pastur)通过曲颈瓶实验推翻了生命的自然发生说(spontaneous generation:生物由无机物自发产生),创立种胚学说(germ theory),止于1897年德国人 E.Buchner发现“酒化酶”

代表人物:法国的巴斯德(pastur,被称为微生物学的奠基人),德国的柯赫(Koch,被称为细菌学的奠基人)

特点:a 一系列研究方法赫技术的建立:巴氏消毒法,过滤除菌,预防疾病的接种,外科消毒术,柯赫氏法则(证病律)

b 借助于良好的方法开创了寻找病原微生物的黄金时代-第一个“淘金热”

c 微生物学的研究从形态描述到生理学研究的水平

d 开始客观地以辩证唯物主义的“实践-理论-实践”的思想指导科学实验(从实践中总结规律,用于指导实践)

e 分支学科形成,如细菌学,酿造学,植物病理学,土壤微生物学

发展期 1897年-1953年

始于1897年德国人 E.Buchner利用石英砂磨后酵母无细胞滤液把葡萄糖发酵生产酒精和CO2,他把这种能发酵的蛋白质称为“酒化酶”标志着微生物学的研究进入生化水平

特点:a 微生物学的研究进入生化水平,维生素、抗生素、酶、基因(一个基因一个酶学说的提出,基因连锁,有性生殖、细菌质粒F因子的发现)

b 应用分支学科的形成:抗生素学

c 微生物学的第二个“淘金热”-寻找各种有益代谢物:维生素、抗生素、酶

d 分支学科开始综合形成普通微生物学

e 各学科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如遗传学、生物化学,16人次获诺贝尔奖

成熟期 1953年-

1953年J.D.Watson和H.C. Crick提出了DNA的双螺旋模型,从而将微生物学的研究推进到分子生物学的水平

特点:a 微生物学称为热门的前沿学科

b 称为分子生物学的主要研究对象,从分子水平研究生命活动规律(大分子结构、功能,生理生化的过程及其机制,生物进化)

c 应用方面更主动控制条件,充分利用微生物的活动格拉茨为人类服务 24人12次获诺贝尔奖

3.Important Persons in Microbiology History 1684 Antonie van Leeuwenhoek (discovery of bacteria)

1857-1864 Louis Pasteur (lactic acid fermentation, yeast alcohol fermentation, spontaneous generation theory)

1881-1884 Robert Koch (pure culture, cause of tuberculosis, Koch’s postulates, cause of (霍乱) cholera) 1889 Martinus Beijerinck (concept of a virus)

1929 Alexander Fleming (discovery of penicilin)

1953 James Watson, Francis Crick (DNA structure) 1983 Luc Montagnier (discovery of HIV)

三、微生物学的应用

(一)微生物的作用

众所共知,当前人类正面临着多种危机,诸如粮食危机、能源匮乏、生态恶化和人口爆炸等。人类进入 21 世纪后,将遇到从利用有限的矿物资源时代过渡到利用无限的生物资源时代而产生的一系列的新问题。由于微生物具有五大特点,使得它们能够在解决人类面临的各种危机中发挥其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现分述如下:

1. 微生物与粮食

粮食生产是全人类生存中至关重要的大事。微生物在提高土壤肥力、改进作物特性(如构建固氮植物)、促进粮食增产、防治粮食作物的病虫害、防止粮食霉腐变质以及把多余粮食转化为糖、单细胞蛋白、各种饮料和调味品等方面,都可大显身手。

2 .微生物与能源

当前,化学能源日益枯竭问题正在严重地困扰着世界各国。微生物在能源生产上有其独特的优点:①把自然界蕴藏量极其丰富的纤维素转化成乙醇;②利用产甲烷菌把自然界蕴藏量最丰富的可再生资源转化成甲烷;③利用光合细菌、蓝细菌或厌氧梭菌等微生物生产“清洁能源” -- 氢气;

④通过微生物发酵产气或其代谢产物来提高石油采收率(黄原胶:水溶性胶体多糖,具增粘、稳定、互溶等优良特性,用它作为注水增稠剂,注入油层驱油;也可作为钻井粘滑剂,同时可脱去石油中的石蜡,改善成品的品质);⑤研制微生物电池使之实用化。

3. 微生物与资源

微生物能将地球上永无枯竭的纤维素等可再生资源转化成各种化工、轻工和制药等工业原料。这些产品除了传统的乙醇、丙醇、丁醇、乙酸、甘油、乳酸、苹果酸等外,还可生产水杨酸、乌头酸、丙烯酸、已二酸、丙烯酸、长链脂肪酸、亚麻酸油和聚羟基丁酸酯( PHB ),等等。由于发酵工程具有代谢产物种类多、原料来源广、能源消耗低、经济效益高和环境污染少等优点,故必将逐步取代目前需高温、高压、能耗大和“三废”严重的化学工业。另外微生物在金属矿藏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也有独特的作用。

4. 微生物与环境保护

在环境保护方面可利用微生物的地方甚多:利用微生物肥料、微生物杀虫剂或农用抗生素来取代会造成环境恶化的各种化学肥料或化学农药;利用微生物生产的 PHB (聚羟基丁酸酯)制造易降解的医用塑料制品以减少环境污染;利用微生物来净化生活污水和有毒工业污水;利用微生物技术来监察环境的污染度,如用艾姆氏法检测环境中的“三致”物质,利用 EMB 培养来检查饮水的肠道病原菌等。

5.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首先是因为各种传染病构成了人类的主要疾病,而防治这类疾病的主要手段又是各种微生物产生的药物,尤其是抗生素。自从遗传工程开创以来,进一步扩大了微生物代谢产物的范围和品种,使昔日由动物才能产生的胰岛素、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等高效药物纷纷转向由“工程菌”来生产。与人类生殖、避孕等密切相关的甾体激素类药物也早已从化工生产方式转向微生物生物转化的生产方式。此外,一大批与人类健康、长寿有关的生物制品,如疫苗、类毒素等均是微生物产品。

(二) 微生物学的应用前景

1 续采用微生物作为生命科学的研究材料。

2 生物生产与动植物生产并列为生物产业的三大支柱。

在工业中许多产品利用微生物来生产,如各种生物活性物质 ( 抗生素等 ) 、化工原料 ( 酒精等 ) 。

微生物在农业生产中也有着多方面的作用。

微生物在食品加工中有广泛用途,发酵食品和许多调味品都离不开微生物。

3 生物是消除污染、净化环境的重要手段。

4 新兴的生物技术产业中,微生物的作用更是不可替代。

作为基因工程的外源 DNA 载体,不是微生物本身 ( 如噬菌体 ) ,就是微生物细胞中的质粒;被用作切割与拼接基因的工具酶,绝大多数来自各种微生物。由于微生物生长繁殖快、培养条件较简易,当今大量的基因工程产品主要是以微生物作为受体而进行生产,尤其是大肠杆菌、枯草芽胞杆菌和酿酒醉母。借助微生物发酵法,人们已能生产外源蛋白质药物 ( 如人胰岛素和干扰素等 ) 。尽管基因工程所采用的外源基因可以来自动植物,但由于微生物生理代谢类型的多样性,它们是最丰富的外源基因供体。

5 与高等动植物相比,已知微生物种类只是估计存在数量的很小一部分

哺乳动物和鸟类的物种几乎全部为人们所掌握,被子植物已知种类达 93% ,但细菌已知种数仅为估计数的 12% ,真菌为 5% ,病毒为 4%(Bull ,1992) 。目前研究的也只是已知种类的很少一部分。根据 SCI(science citation index) 资料, 1991 — 1997 发表的微生物学文献大量集中在8 个属,尤其是埃希氏杆菌,其中大肠杆菌又占主要部分 (Galvez 等, 1998) 。可以想像,既然对少数已知微生物的研究就已为人类作出了重要贡献,通过对多样性微生物的开发必然会为社会带来巨大利益。 6 生物学事业方兴未艾。

微生物基因组学研究将全面展开,以微生物之间、微生物与其他生物、微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为主要内容的微生物生态学、环境微生物学、细胞微生物学将基因组信息在基础上获得长足发展。

Five Common Characteristics of Microorganisms五大特性

1.个体微小,结构简单

微生物的个体极其微小,要测量它们,必须用 um 或 nm 作单位。如一个典型的球菌体积仅为1 um 3 ;最近芬兰科学家 E. O .Kajander 等发现了一种能引起尿结石的纳米细菌,其直径最小仅为 50nm ,甚至比最大的病毒更小一些。这种细菌分裂缓慢,三天才分裂一次,是目前所知的最小的具有细胞壁的细菌。迄今为止所知的个体最大的细菌是一个硫细菌,其大小一般在 0.1-0.3mm, 能够清楚的用肉眼看到。它们的结构也是非常简单的,大多数微生物为单细胞,只有少数为简单的多细胞。又如 PSTV 由 359 个核苷酸组成的 RNA ,长度为 50nm ;朊病毒仅蛋白质分子组成。

2. 吸收多,转化快

科学家研究发现微生物吸收和转化物质的能力比动物、植物要高很多倍,如在合适的环境下, Escherichia coli 每小时内可消耗其自重 2000 倍的乳糖。 Candidautilis( 产朊假丝酵母 ) 合成蛋白质的能力比大豆强 100 倍,比食用公牛强 10 万倍,微生物的这个特性为它们的高速生长繁殖和产生大量代谢产物提供了充分的物质基础,从而使微生物有可能更好地发挥“活的化工厂”的作用,人类对微生物的利用主要体现在它们的生物化学转化能力上。

表 1.1 微生物形态、大小和细胞类型

3. 生长旺,繁殖快

生物界中,微生物具有惊人的生长繁殖速度,其中二等分裂的细菌尤为突出。人们研究得最透砌的微生物是 Escherichia coli( 大肠杆菌 ) ,其细胞在合适的生长条件下,每分裂一次的时间是 12.5-20.0 分钟。如按 20 分钟分裂一次计,则每小时分裂 3 次, 24 小时可达到4.722 × 10 24 个(约4.722 × 10 6 Kg )。

事实上,由于种种客观条件的限制,细菌的指数分裂速度只能维持数小时,而在液体培养基中,细菌细胞的浓度一般仅能达到 10 8 -10 9 个 /ml 。另外T 2 Phage1 → 150/ 半小时。

微生物的这一特性在发酵工业上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主要体现在它的生产效率高、发酵周期短上。同时也给生物学基本理论的研究带来极大的优越性:它使科研周期大大缩短、经费减少、效率提高。当然,对于危害人、畜和植物等的病原微生物或使物品发霉的微生物来说,它们的这个特性就会给人类带来极大的麻烦甚至严重的祸害,因而需要认真对待。

4. 适应强、易变异

微生物有极其灵活的适应性,这是高等动植物无法比拟的,诸如抗热性、抗寒性、抗盐性、抗酸性、抗压力等能力。例如:在海洋深处的某些硫细菌可在250 ℃ -300 ℃之间生长;嗜盐细菌可在饱和盐水中正常生长繁殖; Thiobacillus thiooxidans( 氧化硫杆菌 ) 在 PH1-2 酸性环境中生长。 Bacillus.sp.( 未定名 ) 的芽孢在琥珀内蜜蜂肠道中已保存了 2500 万年 --4000 万年。

微生物的个体一般都是单倍体,加之它具有繁殖快、数量多以及与外界环境直接接触等原因,虽然微生物的变异频率仅为 ( 10 -6 -10 -9 ) ,也可在短时间内产生大量变异的后代。在微生物育种中利用变异这一特性可获得高产菌株。如:在 1943 年,利用 Penicillium chrysogenum( 产黄青霉 ) 发酵生产青霉素,每毫升青霉素发酵液中只分泌约 20 单位的青霉素,生产 1 茶匙约需数千英磅。而现在通过微生物遗传育种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使该菌产量变异逐渐累积,加之其他条件的改进,每毫升发酵液中达到 5 万单位,甚至达到 10 万单位,成本大大降低。这在动植物育种工作中是不可思议的。这是对人类有益的变异。

实践中常遇到一些有害变异,在医疗中最常见的致病菌对抗生素所产生的抗药性变异。青霉素 43 年刚问世时,对 Staphylococcus aureusr 最低制菌浓度为 0.02ug/ml, 过了几年,制菌浓度不断提高,有的菌株的耐药性竟比原始菌株提高了 1 万倍。如在 40 年代用青霉素治疗时,即使是严重感染的病人,每天只需 10 万单位,而现在成人需 1 6 0 万单位,新生儿也不少于40万单位。病情严重时,甚至用数千万。同时也说明了“滥用抗生素无异于玩火”的口号是有充分科学依据的。

5. 分布广,种类多

在生物圈的每一个角落都有微生物踪迹。如:人体体腔( 100-400 种,总数约为 100 万亿,其中数量最多的是(脆弱拟杆菌)、海底(硫细菌,100 ℃, 140 个大气压)、高空( 85km )、土壤深层;由于微生物的发现比较迟,加上鉴定微生物种的工作以及划分种的标准等问题较复杂,所以目前确定微生物种数只有 10 万多种。随着分离、培养方法的改进和研究工作的进一步的深入,将会有更多的微生物被发现。有人估计目前至多只开发利用了其中的百分之一。因而研究和开发微生物资源的前景是十分灿烂的。

思考题:

1.什么叫微生物? 有何特点? 其主要类群由哪些?

2.微生物学的发展史分为纳几个时期? 代表人是谁? 主要成就有哪些? 各时期的特点如何?

3.试述列文虎克、巴斯德和科赫在微生物学发展史上的杰出贡献。

4.微生物的五大共性是什么?

5. 试述微生物学在生命科学中的重要地位。

6. 你认为现代微生物学的发展有哪些趋势?

7. 你认为微生物学的哪些方面可以继续研究以对生命科学作出贡献?

8. 试就微生物在工业、农业、医药、食品等方面的应用作一简要介绍。

第一章Eukaryotic Microorganisms真核微生物

教学目的和要求: 了解真菌细胞结构和生活特性,了解霉菌的一般特性,掌握真菌繁殖方式、菌落特征和酵母菌生活史 .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真菌繁殖方式

难点:

酵母菌生活史真核微生物是一大类具有真正细胞核、核膜、核仁分化,能进行有丝分裂、细胞质中存在线粒体或同时存在叶绿体等细胞器的微生物。微生物中的真菌(主要包括霉菌、酵母菌及蕈菌)、藻类、原生动物等均属于真核微生物。真菌是类低等的真核生物,它们主要有以下五个特点: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②以产生大量孢子进行繁殖;③一般具有发达的菌丝体;④营养方式为异养型;⑤陆生性较强。Eukaryotic Microorganisms真核微生物:具有细胞核、核膜和核仁,分化较高等的、有线粒体、内质网等细胞器的微小生物。

藻类Algae: Phototrophic eukaryotic microorganisms

真菌Fungi: Nonphotosynthetic eukaryotic microorganisms that contain rigid cell walls

粘菌Slime molds: nonphototrophic eukaryotic microorganisms that lack cell walls and that aggregate to form fruiting structures (cellular slime molds) or masses of protoplasm (acellular slime molds)

原生动物Protozoa: unicellular eukaryotic microorganisms that lack cell walls

第一节酵母菌

一、酵母菌(yeast)概述

酵母菌(yeast):是一群主要进行芽殖、低等的单细胞真菌的总称不是分类名词。

1.特点:①个体一般以单细胞状态存在;②多数营出芽繁殖,也有的裂殖,②能发酵糖类产能;④细胞壁常含甘露聚糖;⑥喜在含糖量较高、酸度较大的水生环境中生长。

2.分布:很广,主要生长在偏酸性的含糖环境:水果、蔬菜、蜜饯的表面和在果园土壤中,动物排泄物、牛奶、油田和炼油厂附近土层中也很易分离到能利用

3.与人类的关系

酵母菌是人类的第一种“家养微生物”。

(1)发酵:乙醇,饮料,有机酸,烘制面包(酿酒酵母)

(2)生产单细胞蛋白(Candida假丝酵母)

有益?? (3)生产核酸、V、麦角甾醇、辅酶、细胞色素c、凝血素等生化药物。

(4)以烃类为原料生产柠檬酸、反丁烯二酸、脂肪酸、甘油、甘油醇

(1)腐败型引起食品腐败

有害? (2)污染发酵工业(不含酒精的饮料酿造)

(3)少数(约25种)酵母菌能引起人或其他动物的疾病,Candida? albican (白假丝酵母,即“白色念珠菌”)和新型隐球菌是呼吸道的正常菌群,一定条件下可引起人体一些表层(皮肤、粘膜)或深层(各内脏、器官)的疾病,例如鹅口疮、阴道炎、轻度肺炎或慢性脑膜炎等。

二、细胞的形态构造

1.酵母菌的形态

大小:典型的真核微生物,细胞宽2.5—10μm,长4.5—21μm。光学显微镜下可模糊地看到它们细胞内的种种结构分化。

形状:球状、卵圆状、椭圆状、香肠状等多种,假菌丝(当它们进行一连串的芽殖后,如果长大的子细胞与母细胞并不立即分离,其间仅以极狭小的面积相连,这种藕节状的细胞串就称假菌丝)(如果细胞相连,且其问的横隔与细胞直径一致,则这种竹节状的细胞串就称真菌丝)。

2.酵母细胞结构

(1)细胞壁

厚约25nm, 约占细胞干重的25%,是一种坚韧的结构,三层,

外层为甘露聚糖,占细胞壁干重的30-34%

内层为葡聚糖,占细胞壁干重的30%,维持细胞壁强度

中间夹有一层蛋白,占细胞壁干重的10%(葡聚糟酶、甘聚糖酶、蔗糖酶、

碱性磷酸酪和脂酶等)。

细胞壁上还含有少量类脂和以环状形式分布在芽痕周围的几丁质(NAG的多聚物)。

(2) 细胞膜,基本同细菌,不同点:有细胞器,膜的功能不同;在酵母细胞膜上所含的各种固醇(占细胞干重的9.66%)中,尤以麦角甾醇(占固醇的72%)居多。它经紫外线照射后形成VD2,防止儿童佝偻病。

细胞膜的功能是:①用以调节细胞外溶质运送到细胞内的渗透屏障;②细胞壁等大分子成分的生物合成和装配地;②部分酶的合成和作用场所。

(3)细胞核Nucleus

酵母菌具有用多孔核膜包裹起来的定形细胞核——真核,染色体数目因种而不同

核膜:双层单位膜,其上存在着大量直径为40一70nm的核孔,用以增大核内外的物质交换。

染色体:DNA+组蛋白,多条,遗传信息的主要贮存库。在

核仁:1-多个,DNA+RNA+蛋白质,合成核糖体

中心体:核膜外,有蛋白质亚基组成的丝状结构,与芽殖和有丝分裂相关

(4)线粒体Mitochondria:DNA+RNA+蛋白质

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细胞内会形成许多线粒体。外形呈杆状或球状,大小为o.3一o.5×3μm,由双层膜包裹着。内膜经折叠后形成脊,其上富含参与电子传递和氧化磷酸化的酶,其功能是进行氧化磷酸化。

(5)内质网:平行的膜组成的细长结构

粗面内质网:与核糖体相连

光面内质网:不与核糖体相连

作用:合成脂肪酸、固醇等

(6)细胞质内结构

a. 微体:有一层约7nm单位膜包裹的、直径约0.3μm 的圆形或卵圆形的细胞器,称功能可能是参与甲醇和烷烃的氧化。

b. 核糖体:80s 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c? 液泡:在成熟的酵母菌细胞中,有一个大形的液泡,内含有一些水解酶、异染粒、脂肪滴,功能可能是起着营养物和水解酶类的贮藏库的作用,同时还有调节渗透压的功能。

d. 环状的“2μm质粒”,它可作外源DNA片段的载体

三、酵母菌的繁殖方式和生活史

1.酵母菌的繁殖方式

芽殖

裂殖

无性繁殖??? 芽裂

出梗孢

产无性孢子(节孢子、掷孢子、厚垣孢子)

有性繁殖:产生有性孢子——子囊孢子,

最典型和最主要的繁殖方式是芽殖、裂殖和产子囊孢子芽殖:芽殖是以出芽方式进行繁殖,是酵母菌最常见的无性繁殖方式

一端出芽

两端出芽:细胞通常呈柠檬状

出芽方式???? 三边出芽:少见,细胞通常呈三角形

多边出芽:多数

(2) 裂殖:是细胞横向分裂而繁殖,少数(如裂殖酵母属)。裂殖过程与细菌的二分裂过程类似

(3)产子囊孢子:两个性别不同的具有单倍体核的酵母营养细胞相互接近时,各自伸出一个小突起而接触。接触处的细胞壁局部溶解形成通道,两个细胞的细胞质由通道进行质配,两个单倍体核也进行核配,从而形成具有二倍体核的接合子细胞。二倍体接合子可以出芽方式形成二倍体营养细胞,进行多代的生长繁殖。在合适的条件下,二倍体接合子或营养细胞可进行减数分裂,双倍体核分裂为4个或8个单倍体子核,每个子核与其周围的细胞质一起形成一个子裹孢子,而原来的营养细胞演变成为子囊,包含着这些子囊孢子(单倍体)。

2.酵母菌的生活史可分三种类型:

①在生活史中单倍体营养阶段较长,二倍体阶段很短,称为单倍体型。如八孢裂殖酵母 (Schizosaccharomyces octospora) 。

②在生活史中二倍营养阶段较长,单倍体阶段较短,称双倍体型。如路德酵母 (Saccharomycodes ludwigii) 。

③在生活史中单倍营养阶段和二倍体营养阶段都可以出芽方式继续繁衍,称单、双倍体型。如酿酒酵母 (Saccharomces cerebisiae) 。

四、酵母菌的培养特征

酵母菌的菌落特征:大多数酵母菌在适宜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与细菌的相似,但较细菌菌落大而且厚,菌落表面湿润、粘稠、易被挑起,其颜色多为乳白色,少数为红色。酵母菌的菌落一般还会散发出一股悦人的酒香味。

有些酵母在液体培养基表面生长,形成于而皱的菌膜或茵醭,其厚薄因种而异,也与需氧性有关。茵醭的形成及其特征有一定分类意义。

酵母菌生活史

第二节霉菌

一、概述

1.定义:霉菌( mold)是一类引起物品霉变、并在表面产生肉眼可见的丝状、绒状或蛛网状的菌丝体、较强的陆生性的丝状真菌。

2.分布:广,水体,土壤,空气,各种动植物体内外。

3.与人类关系

有益:(1)传统酿造:酒、醋,如Rhizopus(根霉), Aspergillus(曲霉), Mucor(毛霉)

(2)发酵工业:酒精,Penicillin(头孢)等抗生素,柠檬酸、葡萄糖酸等多种有机酸,淀粉酶、蛋白酶和纤维意酵等多种酶制剂,核黄素等维生素,麦角碱等生物碱,真菌多糖等的生产

(3)农业:饲料发酵,植物生长刺激素(赤雷素),杀虫剂(白僵菌),蔬菜(茭白)

(4)环保:腐生菌分解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

(5)基本理论研究:霉茵在基本理论研究中应用很广,粗糙脉孢菌(Neurospora)等在建立生化遗传学中的作用

有害:

(1)引起工业产品的霉变,食品腐败:食品、纺织品、皮革、木器、纸张、光学仪器、电工器材和照相胶片等都易被霉菌所霉坏、变质。

(2)引起植物病害:植物传染性病害的主要病原微生物是真菌。真菌约可引起3万种植物病害。如19世纪中叶在欧洲大流行的马铃暮晚疫病;我国于1950年发生的麦锈病和1974年发生的稻瘟病,使小麦和水稻分别减产了60亿kg,等等。

(3)引起动物疾病;不少致病真茵可引起人体和动物的浅部病变(例如皮肤癣菌引起的各种癣症)和深部病变(例如既可侵害皮肤、粘膜,又可侵犯肌肉、骨胳和内脏的各种致病真菌),在当前已知道的约5万种真菌中被国际确认的人、畜致病菌或条件致病菌已有二百余种(包括酵母菌在内)。

二、霉菌的形态结构

(一)菌丝及菌丝体:营养体的基本单位是菌丝(hyphae),Φ3—10μm,

无隔菌丝: 无隔膜,单细胞,多核如Rhizopus, Mucor

有隔菌丝: 有隔膜,多细胞,单核或多核如Penicillium

(二)菌丝的变态菌丝在长期适应不同外界环境条件的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类型的变态。这些变态的菌丝在长期演化过程中被赋予特殊的功能。 ?

①吸器:许多植物寄生真菌的菌丝体生长在寄主细胞表面,从菌丝上发生旁枝侵入寄主细胞内吸收养料,这种吸收器官称为吸器,吸器有各种形状,如丝状、指状、球状。一般专性寄生真菌,如锈菌、霜霉菌、白粉菌。

②附着胞和侵染垫:这些结构的功能是借以分泌粘液,把菌丝固定在寄主表面,同时产生细的穿透菌比侵入植物细胞壁。

③菌环和菌网:捕虫类真菌常由菌丝分枝组成环状或网状组织来捕捉线虫类原生动物,然后从环上或网上生出菌丝侵入线虫体内吸收养料。组成

菌环的菌丝细胞具有特殊的功能,当线虫进入菌环后,组成菌环的菌丝细胞很快膨胀而把线虫固定在菌环上,然后从线虫体内吸收营养。

④匍匐菌丝和假根:毛霉目的真菌常形成延伸的铺匐状的菌丝,当蔓延到一定距离后,即在基物上生成根状菌丝 -- 假根,再向前形成新的匍匐

状菌丝。根霉和犁头霉是较为典型的产生匍匐菌丝和假根的代表,假根作为营养吸收器官与基物接触。

⑤菌索和菌丝束:这些结构能在缺少营养的环境中为菌体生长提供基本的营养来源,尤其是在高等担子菌中较为常见。

⑥菌核:由菌丝聚集和粘附而形成的一种休眠体,同时它又是糖类和脂类等营养物质的储藏体。

气生菌丝体主要特化成各种形态的子实体。子实体是指在其里面或上面可产生孢子的、有一定形状的任何构造。不同真菌子实体的形态和称呼不同。

无性:孢子囊、分生孢子头、分生孢子座、分生孢子器

有性:子囊果(能产有性孢子的、结构复杂的子实体;按外形可分为三类:闭囊壳、子囊壳、子囊盘)、担子

三、细胞结构组成霉菌菌丝细胞均由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线粒体、核糖体以及内含物组成。

细胞壁:厚约 100-250um ,主要成份为多糖,如几丁质、纤维素、葡聚糖、甘露聚糖、半乳聚糖等。此外,还有蛋白质、类脂、无机盐等。大多数真菌的细胞壁主要成分由几丁质组成,几丁质是由数百个 NAG 分子以 B-1,4 糖苷键连接而成的。如子囊菌、担子菌、半知菌类等。

细胞膜:主要是由脂类(主要是磷脂和鞘脂类)和蛋白质构成。在细胞膜上也有糖类存在,主要位于质膜外表面,具有细胞间识别受体功能。(当盘基网柄菌以无细胞壁的单细胞的形式存在时,当缺乏营养时,它们互相吸引并且聚集为一个多细胞的假原生质团。)

细胞核:是细胞内遗传信息的储存、复制和转录的主要场所,外形为球状或椭圆体状。一切真核生物都有形态完整、有核膜包裹的细胞核,它对

细胞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变异等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每个细胞通常只含一个核,有的含两个至多个。真菌生物的细胞核由由核膜、核仁(合成 RNA 装配核糖体)、染色质和核基质(是充满于细胞核空间由蛋白纤维组成的网状结构,具有支撑细胞核和提供染色质附着点的功能)等构成。另一些结构组成与其他真核细胞基本相同,如:内质网、核糖体、线粒体、高尔基体、溶酶体、微体、液泡、膜边体等。

四、霉菌的繁殖

霉菌的繁殖能力很强,而且方式多样。菌丝的碎片或菌丝截断均可发育成新的菌丝体,一般称此为断裂繁殖,但在自然界,霉菌主要靠形成无性

孢子和有性孢子繁殖。一般霉菌菌丝生长到一定阶段,先行无性繁殖,到后期在同一菌丝体产生有性繁殖结构,形成有性孢子。

(一)无性孢子

无性繁殖是指不经过两性细胞的结合,只是营养细胞的分裂或营养菌丝的分化而形成同种新个体的过程。

1. 厚垣孢子这类孢子具很厚的壁,是真菌的休眠体,可抵抗热、干燥等不良环境。形成过程:首先在菌丝顶端或中间,一部分原生质浓缩变圆,类脂物质密集,然后在四周生出厚壁或者原来的细胞壁加厚,形成圆形、纺锤形或长方形的厚垣孢子,当条件适宜时可萌发,长出新菌丝。

2. 节孢子由菌丝断裂形成。菌丝生长到一定阶段,出现许多横隔膜,然后从横隔膜处断裂,产生很多单个孢子。

3. 分生孢子菌丝分枝顶端细胞或菌丝分化来的分生孢子梗的顶端细胞分割而成的单个或成簇孢子。分生孢子是最常见的无性孢子,大多数真菌

均以此方式进行繁殖。

4. 孢囊孢子这种孢子形成于一个特殊的囊状结构的孢子囊内。霉菌发育到一定阶段,菌丝加长,顶端细胞膨大成圆形或梨形的囊状结构,囊的

下方有一层无孔隔膜与菌丝分开面形成孢子囊,并逐渐长大,囊中密集细胞质和许多核,每个核外包围细胞质,形成孢子壁,随后,这些包围了

核的细胞质割裂成小块,每块发育成一个孢囊孢子。

(二)有性孢子

经过两个性细胞的结合而产生新个体的过程。有性繁殖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①质配;②核配;③减数分裂。有性繁殖方式因菌种不同而异,有的霉菌两条营养菌丝就可直接结合,对多数霉菌来说,则由菌丝分化形成特殊的性细胞-配子囊或由配子囊产生的配子囊相互交配,形成有性

孢子。

1. 卵孢子由两个大小不同的配子囊结合后发育而成,小型配了囊叫雄器,大型配子囊叫藏卵器。它们均由菌丝分化而来,当雄器与藏卵器配合时,雄器中的内含物通过授精管进入藏卵器与卵球结合,随后卵球生出外壁即成为卵孢子。

2. 接合孢子接合孢子是由菌丝生出的结构基本相似、形态相同或略有不同的两个配子囊接合而成。

3. 子囊孢子真菌的菌丝可分化为产囊器和雄器,然后二者结合形成子囊,再于子囊内产生有性孢子,即子囊孢子。通常每个子囊内包含 4-8 个孢子。子囊果成熟后,子囊孢子从子囊中释放出来,在适宜的条件下萌发成新的菌丝体。

4. 担孢子真菌的菌丝经过特殊分化和有性结合形成担子,在担子上形成有性孢子,称为担孢子。

从上述繁殖方式可看到:霉菌从一种孢子开始,经过一定的生长发育,最后又产生同一种孢子,这一过程包括无性繁殖和有性繁殖两阶段。这一循环称为霉菌的生活史。

五、霉菌的菌落

霉菌菌落:在固体培养上,由一个孢子或一段菌丝生长繁殖形成肉眼可见的菌丝群体。由于霉菌的细胞呈丝状,故它们的菌落与细菌不同,而与放线菌的接近。其主要特征:菌落形态较大,质地一般比放线菌疏松,外观干燥,不透明,呈现或紧或松的蛛网状、绒毛状或棉絮状;菌落与培养基的连接紧密,不易挑取,菌落正反面的颜色和边缘与中心的颜色常不一致等。

六、霉菌的主要代表属

(1)根霉属(Rhizopus)

根霉菌丝无横隔膜,单细胞。菌丝体白色疏松的棉絮状菌落,可蔓延充满整个培养皿。

根留在固体培养基或自然培养物上生长时,由营养菌丝体产生具有延伸功能的弧形匍匐菌丝,在培养基表面向四周蔓延生长,由此菌丝分化出分支状的假根,接触基质并吸取养分。

在与假根相对的方向上生出孢囊梗(柄),顶端膨大形成孢子囊,内生孢囊孢子。孢子囊内有

近球形的囊轴,囊颈茎部与梗相连处有囊托。孢子囊成熟后,孢囊壁消解或破坏,可释放出大量的孢囊孢子。孢子呈球形、卵形或不规则形,常有棱角和条纹,灰色、灰蓝色或浅褐色等。根霉在一定条件下,也能产生接合孢子进行有性繁殖。

应用:用于制曲酿酒(具有活力强大的淀粉糖化酶);发酵豆类和谷类食品

(2)毛霉(Mucor )

毛霉的茵丝一般呈白色,不具横隔膜,为单细胞低等丝状真菌。菌丝体生长迅速,但不产生假根。由菌丝体直接生出孢囊梗,单生直立不分支或呈总状分支或呈假轴状分支,孢囊梗顶端膨大为孢子囊.内生孢囊孢子。成熟后孢囊壁消解或破裂释放出孢子,孢子无色、无条纹、光滑。囊内有囊轴,但囊基部无囊托。

毛霉能产接合孢子进行有性繁殖。某些种还能产生厚坦孢子。

应用:? 发酵生产大豆制品(腐乳、豆鼓),具活力强大的蛋白酶,有很强的分解大豆的能力;生产多种酶类: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果胶酶,凝乳酶;产生有机酸等:草酸,乳酸,琥珀酸,甘油;转化甾体化合物。

(3)曲霉属(Aspergillus)

曲霉的菌丝有横隔膜,为多细胞丝状真菌, 某些菌丝细胞持化膨大成为厚壁的足细胞,由足纫胞生出直立的分生孢子梗(无横隔),顶部膨大形成球形的顶囊。在顶囊的表面以放射状生出一层或两层小梗(初生小梗、次生小梗),小梗的顶端着生成串的分生孢子。顶囊、小梗及分生孢子链一起构成分生孢子头,分生孢子头具有各种不同的颜色和形状。

少数形成有性阶段,产生子囊孢子。

? 应用:

a.生产传统发酵食品: 酱油、豆酱、豆鼓和面酱等(蛋白酶和淀粉酶)

b.生产多种重要的酶制剂:淀粉酶,蛋白酶(酸性或中性蛋白酶,广泛用于蛋白质的分解、食品加工、药用消化剂、制化妆品、纺织工业上除胶浆),果胶酶,葡萄糖氧化酶(用于食品脱糖,氧化葡萄糖生产葡萄糖酸),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脱氧核糖核酸酶

c..生产柠檬酸,葡萄糖酸、抗坏血酸,苹果酸,没食子酸,延胡索酸等有机酸

d. 甾体化合物的转化

黄曲霉群中的某些菌系能产生黄曲霉毒素,引起家禽、家畜中毒死亡.对人还有致癌作用。

(4)青霉(Penicilium)

青霉的菌丝与曲霉相似,有横隔,多细胞,但无足细胞。分生孢子梗直接由气生菌丝生出,顶端不膨大成为顶囊,而是经过多次分支成为帚状梗(孢子穗)。轴状枝由单轮、二轮或多轮分支构成,对称或不对称。最后一轮分支称为小梗,在小梗顶端产生成串的蓝绿色分生孢子。有极小数青霉能

产生闭囊壳,内生子囊和子囊孢子。

应用例:

a. 生产育霉素如点青霉是第一个用于生产育霉素的菌种。1943年开始改用产黄青霉进行工业化大量生产育霉素。

b. 生产半合成新头孢霉素,由产黄青霉发酵提取得到的青霉素G或v,经化学扩环后获得的头孢霉素,酶水解成为7—氨基—3—脱乙酰氧基—头孢霉烷酸(即7—ADCA)母核,再用酶法将新的侧链配基化到7—ADCA母核上,成为新型的头孢霉素(如头孢氨苄等)。

c. 生产其他抗生素:灰黄霉宗(产生菌为展开青霉),桔霉素;产生菌为桔青霉

d. 生产有机酸:葡萄糖酸(产黄青霉、点青留、产紫青霉),抗坏血酸(产黄青霉、点青霉)等。

e. 生产多种酶类: 葡萄糖氧化酶(点青霉、产紫青霉、产黄青霉),柠檬酸(点青霉、产黄青霉),中性、碱性蛋白酶(产黄青霉),脂肪酶(桔青霉),凝乳酶(用于干酪,如桔青霉),真菌细胞壁溶解酶(产紫青霉)等。

第三节真菌的分类

真菌的分类以形态特征为主,生理生化、细胞化学和生态学等特征为辅。多年以来,以 Martin 为代表的真菌学家将真菌分为三纲一类,即真菌属植物界、菌藻植物门、真菌亚门,下分三纲一类:藻状菌纲、子囊菌纲、担子菌纲和半知菌类。

这种真菌分类依据有两点:( 1 )菌丝有无隔摸,( 2 )是否存在有性繁殖,将其分为三纲一类。

(一)、菌丝无隔摸:

有性孢子为合子、卵孢子或接合孢子、、、、、藻状菌纲

(二)、菌丝有隔摸,如无菌丝靠出芽繁殖:

有性繁殖存在:

( 1 )有性孢子为内生在子囊内的子囊孢子、、、、子囊菌纲

( 2 )有性孢子为外生在担子上的担孢子、、、、担子菌纲

2 、有性繁殖不详、、、、、、、、、、、、、、半知菌类

上述分类系统存在一些缺点,特别是藻状菌纲太杂乱,成了一个多源的大杂烩,因此真菌学家们提出了各种修改意见,其中认为较好的、并被广泛采用的是 Ainsworth (安思沃斯)于 1966 年提出的分类系统。这一系统将真菌独立为真菌界,下分真菌门和粘菌门两个门,真菌门以下又分5 个亚门,即:①鞭毛菌亚门:菌丝无隔,无性阶段有游动孢子或游动配子,有性阶段产生卵孢子;②接合菌亚门:菌丝无隔,无性阶段没有游动孢子或配子,有性阶段产生接合孢子;③子囊菌亚门:菌丝有隔,有性阶段产生子囊孢子;④担子菌亚门:菌丝有隔,有性阶段产生担孢子:⑤半知菌亚门:菌丝有隔,尚未发现有性阶段。

真核微生物与原核微生物的比较

思考题

1.什么是真菌、酵母菌、霉菌?

2.试列表比较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和水生型(藻状菌),并设想它们原生质体的制备方法。

3.什么叫单细胞蛋白(SCP)? 为什么酵母菌是一种优良的单细胞蛋白?

4.试图示酵母菌的一般构造,并画出酿酒酵母的生活史,再分析其生活史的特点

5.简述真菌与人类的关系。

6. 什么叫菌丝、菌丝体、菌丝球、真菌丝、假菌丝、芽痕、蒂痕?

7. 霉菌的营养菌丝及气生菌丝各有何特点?它们可以分化出哪些特殊构造?

8 试述真茵孢子的特点,并说明其实践意义。

9. 试列表比较真菌孢子的种类和各自的特点。

10.? 细菌、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四大类微生物的菌落各有何特点?

11.为什么霉菌菌落的中央与边缘、正面与反面在外形、颜色、构造等方面常有明显的差别?放线菌、细菌和酵母菌呢

第四节 Protozoa原生动物

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6种人类重要的热带病中,由寄生原生动物引起的就占了3种,即疟疾病,锥虫病和利什曼病。

全球每年至少有3.5×108人受到疟原虫的危害,非洲等热带地区每年因疟疾而死亡的人数在1×106以上,我国解放前每年得此病者至少有30×106人。疟疾病和利什曼病在我国南方甚为严重。经调查人兽共患寄生原虫病有93种,我国是这类病的重灾区。弓形虫病在世界上大约有25%~50%的人口受到感染,欧洲一些地区感染率高达80%,我国也有5%~10%的感染率,直接影响优生优育,而且弓形虫还是艾滋病的激活因素,还能引起弓形虫脑炎。我国近年来黑热病疫情严重回升,在四川、甘肃和新疆等疫区新发病例1985~1988年有1069例。

concept:? the most primitive、lowest,most unicellular, a few consist of several or multiple cellular. mobility and lack of cell wall, lack of chlorophyll , lack of fruiting body formation eukaryotic .Many of them are parasitic in other animals and human。

distinguished from prokaryotes by their greater size and eukaryotic nature;distinguished from algae by their greater lack of chlorophyll;distinguished from yeasts and other fungi by their mobility and lack of cell wall;distinguished from slime molds by their lack of fruiting body formation 。

二、contribution? :wide :marine ,river, lakes ,soil,air in other animals and human。

三、原生动物的基本特征

1.形态:真核原生生物界,单细胞,由原生质和一个或多个细胞核组成无壁有膜。一个或两个以上的细胞核。

原生动物的体形与生活方式相关,例如固着生活的种类,身体多呈锥形、球形,有柄,柄内有肌丝纤维,可使虫体收缩运动,钟形虫(Vorticella),足吸管虫(Podophrya)就是这种体形。

1)漂浮生活的种类,身体多呈球形,并伸出细长的伪足,以增加虫体的表面积,例如辐射虫(Actinosphaerium)及某些有孔虫。

2)营游泳生活的种类,身体呈棱形,例如草履虫(Paramoecium)。

3)适合于底栖爬行的种类,身体多呈扁形,腹面纤毛联合形成棘毛用以爬行,例如棘尾虫(Stylonychia)。

4)营寄生生活的种类或者失去了鞭毛,如利什曼原虫,或者鞭毛借原生质膜与身体相连形成波动膜(undulating membrane),以增加鞭毛在血液或体液中运动的能力,例如锥虫(Trypanosoma)。

2.细胞结构

1)外壳或骨胳:能分泌一些物质形成以加固体形,如:薄甲藻(Glenodinium)能分泌有机质,在体表形成纤维素板;表壳虫(Arcella)能分泌几丁质形成褐色外壳;砂壳虫(Difflugia)能在体表分泌蛋白质胶,再粘着外界的砂粒形成一砂质壳;有孔虫可以分泌碳酸钙形成壳室;而放射虫类(Radiolaria)可在细胞质内分泌形成几丁质的中心囊,并有硅质或锶质骨针伸出体外以支持身体,例如等棘骨虫(Acanthometra)。

2)细胞质可以分为外质(ectoplasm)和内质(endoplasm),外质与内质可以互相转化

外质:透明清晰、较致密,分化出一些细微结构,例如腰鞭毛虫类可分化出刺丝囊(nematocyst);丝孢子虫类可分化出极囊(polar capsule);纤毛虫类可分比出刺丝泡(trichocyst)、毒泡(toxicyst);这些结构在受到刺激时,可放出长丝以麻醉或刺杀敌人,或用以固着,具有攻击和防卫的功能。一些纤毛虫类外质还可分化成肌丝(myoneme),肌丝是由许多可收缩的纤维组成,例如钟形虫的柄部,外质也参与构成运动细胞器,例如鞭毛、纤毛及伪足等。

内质:不透明,含有颗粒,含有细胞质特化形成的执行一定机能的细胞器,例如色素体(chromatophore)、眼点(stigma)、食物泡(food vacuole)、伸缩泡(contractile vacuole)等以及细胞结构、线粒体、高尔基体等。

3)细胞核位于内质中,除了纤毛虫类之外,均有一种类型的核一个或多个。核的外层是一双层膜结构,其上有小孔,核膜内包含有核基质、染色质及核仁。如果核内染色质丰富、均匀而又致密的散布在核内,这种细胞核称为致密核(massive nucleus),如果核质较少,不均匀的散布在核膜内,这种核称为泡状核(vesicular nucleus)。纤毛虫具有两种类型的核,大核(macronucleus)与小核(micronucleus)其大核是致密核,含有RNA,有表达的功能;小核通常是泡状核,含有DNA,无表达功能,与纤毛虫的表型无关,而与生殖有关,也称生殖核。

4)在细胞内产生形态的分化,形成了能够执行各项生命活动和生理功能的胞器。如

运动胞器:鞭毛、伪足和纤毛;

营养胞器:胞口、胞咽和食物泡;

排出废料和调节渗透压的胞器:伸缩泡

收缩变形的功能:肌丝(有些种类的原生动物的细胞膜内)

5)鞭毛与纤毛从结构与机能上两者没有明显的区别,电镜观察结构相同的,只是鞭毛更长(5—200μm)、数目较少(多鞭毛虫类除外),多数鞭毛虫具有1—2根鞭毛。纤毛较短(3—20μm)、数目很多。直径是固定的,两者直径的差别在0.1—0.3μm之间。鞭毛的摆动是对称的,包括几个左右摆动的运动波;纤毛的运动是不对称的,仅包括一个运动波。

鞭毛与纤毛的结构:一层外膜,与细胞的原生质膜相连

膜内共有11条纵行的轴丝,其中9条轴丝从横断面上排成一圈,称为外围纤维(peripheral fibrils)。每条外围纤维是由两个亚纤维(subfibrils)组成双联体,其中一个亚纤维不成管状,断面看具有两个腕,腕的方向均为顺时针排列。在9条外围纤维的中间有两条中心纤维(central fibrils),中心纤维是单管状,外面有中心鞘包围。这就是鞭毛及纤毛轴丝排列的“9+2”模式。9个外围纤维在进入细胞质内形成一筒状结构,称为毛基体(kinetosome),或称生毛体(blephroplast)。每根外围纤维变成3个亚纤维,成车轮状排列。而中心纤维在进入细胞质之前终止。毛基体向细胞内伸出纤维称为根丝体(rhizoplast)终止在细胞核或其附近。毛基体的结构与中心粒相似,在细胞分裂时,毛基体也可起中心粒的作用。纤毛由于数量很多,在毛基体之间都有动纤丝(kinetodesma)相联,构成一个下纤列系统(infraciliature)进行纤毛间的协调动作。

6)伪足也是一种运动细胞器,它是由原生质的流动而形成,所以伪足及体形都可改变形状,伪足可用来在物体表面上爬行运动。伪足的形成与运动是由细胞质内微丝的排列而决定。伪足的形状可以是叶状、针状、网状等。营养方式包含了生物界的全部营养类型

①动物性营养(holozoic nutrition),以吞食细菌、真菌、藻类或有机颗粒为生,绝大多数,有些具有胞口、胞咽等摄食器;纤毛虫类通过胞口、胞咽等细胞器摄取食物,食物进入体内后被细胞质形成的膜包围成为食物泡(food vacuole),食物泡随原生质而流动,经消化酶作用使食物消化,消化后的营养物经食物泡膜进入内质中,不能消化吸收的食物残渣再通过体表或固定的肛门点(cytopyge)排出体外

②植物性营养(holophytic nutrition),在有阳光的条件下,一些含色素:叶绿素(chlorophyll)、叶黄素(xanthophyll)等的原生动物可利用二氧化碳和水进行光合作用合成碳水化合物,如植物性鞭毛虫,但种类和数量都很少;

③腐生性营养(saprophytic nutrition),以死的机体或无生命的可溶性有机物质为生,孢子虫类

④寄生性营养,以其它生物的机体(即寄主)作为生存的场所,并获得营养和能量 ?

四、原生动物的生殖(reproduction)和生活史(life cycle)。

原生动物的生殖:无性生殖(asexual reproduction),所有的原生动物,在一些种类中它是唯一的生殖方式,例如锥虫。

有性生殖(sexual reproduction):有或无

1.无性生殖形式:

(1)二分裂(binary fission):最普遍,一般是有丝分裂(mitotic),分裂时细胞核先由一个分为二个,染色体均等的分布在两个子核中,

随后细胞质也分别包围两个细胞核,形成两个大小、形状相等的子体,二分裂可以是纵裂,如眼虫;也可以是横裂,如草履虫;或者是斜分裂,如角藻(Ceratium)。

(2)出芽生殖(budding reproduction),实际也是一种二分裂,只是形成的两个子体大小不等,大的子细胞称母体,小的子细胞称芽体。(3)多分裂(multiplefission),分裂时细胞核先分裂多次,形成许多核之后细胞质再分裂,最后形成许多单核的子体,多分裂也称裂殖生殖(schizogony),多见于孢子虫纲。

(4)质裂(plasmotomy),这是一些多核的原生动物,如多核变形虫、蛙片虫所进行的一种无性生殖,即核先不分裂,而是由细胞质在分裂时直接包围部分细胞核形成几个多核的子体,子体再恢复成多核的新虫体。

2.有性生殖有两种方式:

(1)配子生殖(gamogenesis),大多数,即经过两个配子的融合(syngamy)或受精(fertilization)形成一个新个体。如果融合的两个配子在大小、形状上相似,仅生理机能上不同,则称为同形配子(isogamete),同形配子的生殖称同配生殖(isogamy)。如果融合的两个配子在大小、形状及机能上均不相同,则称异形配子(heterogamete),根据其大小不同、分别称为大配子(macrogamete)及小配子(microgamete),大、小配子从仅略有大小的区别,分化到形态与机能完全不同的精子(sperm)和卵(ovum)。卵受精后形成受精卵,亦称合子(zygote)。异形配子所进行的生殖称为异配生殖(heterogamy)。

(2)接合生殖(conjugation),纤毛虫所具有。两个二倍体虫体腹面相贴,每个虫体的小核减数分裂,形成单倍体的配子核,相互交换部分小核,交换后的单倍体小核与对方的单倍体小核融合,形成一个新的二倍体的结合核,然后两个虫体分开,各自再行有丝分裂,形成数个二倍体的新个体。

3.原生动物的生活史也有多种类型

仅有分裂生殖,从未出现过有性生殖,子体与母体都是单倍体(haploid),用“N”表示,例如锥虫。

无性生殖与有性生殖,但生活史的大部分时期为单倍体时期(N),二倍体(diploid)时期很短,如鞭毛虫及孢子虫单倍体与二倍体交替出现,单倍体时期为无性世代(asexual generation)。二倍体时期为有性世代(sexual generation),如有孔虫

原生动物的及多细胞动物生活史的绝大部分时期为二倍体,减数分裂发生在受精作用之前,减数分裂之后才产生单倍体的配子,配子在受精作用之后个体又立刻进入二倍体时期,如纤毛虫类

五、分类

传统的分类系统把原生动物门分为4大纲;鞭毛虫纲(Flagallata)、肉足虫纲(Sarcodina)、孢子虫纲(Sporozoa)和纤毛虫纲(Ciliata)。这一传统的分类系统一直沿用到50年代。

自从生物五界分类系统确立以来,原生动物不再是无脊椎动物中的一个门,而上升为原生生物界(Kingdom Protista)分为6门。

第五节 Alage

1.Concept: unicellular、photosynthetic、eukaryotic organism

2. Morphology:Most unicellular , a few filamentous(丝状) or membranous thalli(膜状,), colonial(群体),no tissue, most green , A few brown or red, motile or non-motile

3.Structure: Cell Wall, plasma membrane;nuclei,mitochondria.ribosome,Golgi,Chloroplasts,enderplasmic reticulum,

flagella(9+2)(1-2/per cell),eyespots(眼点)near the flagella(swim to light)

1) Cell Wall:cellulose ,some impregnated with silica or calcium carbonate(SiO2,CaCO3),some have no cell wall but have proteinaceous pellicle(蛋白表膜)beneath the plasma membrane;

2) Flagella location:apically(顶生), laterally(侧生) ,posteriorly(后端),move by lateral stroke(侧划) or spiral movement(转动)

3)Chloroplasts:structure(single and large,multiple,ribbon-like-带状,stellate-星状)pigment content( carotenoids类胡萝卜素),number of thylakoid(类囊体) are virable

4.Classification of Algae

based on : Chlorophyll;Carbon Reserve Polymers;Cell Wall Structure; Type of Motility

six major algae and their characteristics

复习思考题

原生动物与其他真核微生物的主要区别在哪里?

原生动物的特殊结构有哪些?其功能各是什么?

原生动物的繁殖方式有哪些?

原生动物分类依据是什么?

原生动物在生物群中的作用如何?

藻类的分类依据是什么?分为哪些类型?各列举1-2代表种。

第三章病毒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课堂教学,使学生了解病毒,包括噬菌体、动植物病毒等的生活周期,掌握反映病毒生长繁殖规律的一步生长曲线的原理和实验方法,及有关病毒非增殖性感染特别是噬菌体溶原性反应的基本概念。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病毒的形态结构和繁殖,病毒非增殖性感染

难点:一步生长曲线

1892 年俄国学者伊万诺夫斯基首次发现烟草花叶病的感染因子能通过细菌滤器,病叶汁通过滤器后得到的滤液可再感染健康的烟草叶面使之发生花叶病。 1898 年荷兰生物学家贝哲林克进一步肯定了伊万诺夫斯基的结果,并证实该致病因子可被乙醇从悬液中沉淀下来而不失去感染力,但在人工培养基上不能生长。于是他认为该病原体是比细菌小的“有传染性的,活的流质”,并给该病原体起名叫:病毒。 1935 年美国生物学家斯坦莱从烟草花叶病病叶中提取出了病毒结晶,该病毒结晶具有致病力,这表明一般被认为是生命的物质可以像简单的蛋白质分子那样处理。这件事成为分子生物学发展中的一个里程碑。他也因些荣获诺贝尔奖金。随着研究的进展,又证明了烟草花叶病毒结晶中含有核酸和蛋白质两种成份,而只有核酸具有感染和复制能力。这些发现不仅为病毒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而且为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非细胞生物

真病毒:至少含有核酸和蛋白质两种组分

亚病毒:类病毒:只含具有独立侵染性的 RNA 组分

拟病毒:只含不具独立侵染性的 RNA 组分

朊病毒:只含单一蛋白质组分

病毒与其他微生物相比,具有以下特点:

无细胞结构,专性活细胞内寄生;

没有酶或酶系统极不完全,不能进行代谢活动;

个体极小,能通过细菌滤器;

对抗生素不敏感,对干扰素敏感。

根据以上特点,可以认为:病毒是超显微的,没有细胞结构的,专性活细胞内寄生的实体。它们在活细胞外具有一般化学大分子特征,一旦进入宿主细胞又具有生命特征。

第一节病毒

一、病毒的大小与形态

病毒的个体非常微小,测量单位为 nm 。大小可采用不同方法进行研究:电子显微镜法、分级过滤法、电泳法等。研究结果表明大多数病毒比细菌小得多,但比多数蛋白质分子大,而且病毒的大小相差很远。最大的病毒如痘病毒直径达 200nm 以上,最小的病毒如菜豆畸矮病毒的直径只有9-11nm 左右。

病毒的形态有球形、卵圆形、砖形、杆状、丝状及蝌蚪状等。其中动物病毒多为:球形、卵圆形或砖形,如疱疹病毒、流感病毒。植物病毒多为杆状、丝状,如烟草花叶病毒、马铃薯丫病毒。细菌病毒多为蝌蚪状,如噬菌体。

病毒虽然是无法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的,但当它们大量集在一起并使宿主细胞发生病变时,就可用光学显微镜加以观察,例如动、植物细胞中的包涵体以及噬菌体的噬菌斑。

病毒感染寄主细胞后,所形成的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的小体,称为包涵体。它属于蛋白质性质,呈圆形、卵圆形或不定形。它们多数位于细胞质内,具嗜酸性,如天花病毒。少数位于细胞核内,具嗜碱性,如疱疹病毒。也有在细胞质和细胞核内都同时存在的,如麻疹病毒。有的包涵体还给予了特殊的名称,如天花病毒包涵体叫顾氏小体;狂犬病毒包涵体叫内基小体;烟草花叶病毒包涵体叫 X 小体。昆虫病毒形成的包涵体称多角体。

在实践上,病毒的包涵体主要有两类应用:①用于病毒病的诊断。②用于生物防治。

噬菌体感染细菌后,使细菌细胞破裂死亡,连续重复感染使大量的细菌死亡,这样在培养细菌的平板上,可以看到一个个透明不长细菌的小圆斑,这些圆斑由无数个噬菌体粒子组成的群体,称为噬菌斑。

人工培养的单层动物细胞感染病毒后,也会形成类似噬菌斑的动物病毒群体,称为空斑。

单层动物细胞受到肿瘤病毒的感染后,会使动物细胞恶性增生,形成类似细菌菌落的病灶,称为病斑。

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后,在叶片上出现的一个个坏死的病灶,称为枯斑。

二、病毒的化学组成

病毒的化学组成因种而异:大多数病毒由核酸和蛋白质组成,有些结构复杂的病毒还有脂类、多糖和少量的酶。

1. 核酸一种病毒只含有一种核酸 (DNA OR RNA) ,动物病毒有些为 DNA 、有的为 RNA 。植物病毒多为 RNA ,少数为 DNA 。噬菌体多属 DNA ,属于 RNA 。

核酸有单链和双链之分,在一般细胞型生物细胞中, DNA 往往是双链,而 RNA 是单链。可是病毒情况较为复杂。

动物病毒: DNA-ds* 、 DNA-ss 、 RNA-ds 、 RNA-ss

植物病毒: DNA-ds 、 DNA-ss 、 RNA-ds 、 RNA-ss*

细菌病毒: DNA-ds* 、 DNA-ss 、 RNA-ds

病毒核酸功能:是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控制着病毒的增殖及对宿主的感染性。

2. 蛋白质蛋白质是病毒的主要组成部分。自然界中常见的 20 种氨基酸在病毒的结构中都可找到,但是氨基酸的组合与含量因病毒的种类而异。比较简单的植物病毒大都只含有一种蛋白质。其他病毒均由一种以上的蛋白质构成。

蛋白质的功能:①蛋白质构成病毒粒子的外壳;②保护病毒核酸免受外界理化因子的破坏;③决定病毒感染的特异性;④决定病毒的抗原性。三、病毒的结构

由于电子显微镜技术与生物化学、X射线衍射等分析技术的综合应用,逐步揭示了病毒粒子的亚显微结构。研究病毒的结构对于了解它们的功能,认识其本质,进行病毒的分类、鉴定,分析病毒的致病作用等有重要的意义。

病毒粒子系指完整的或结构完整、有感染性的病毒个体。在电子显微镜下呈现特定的形态。现已观察到很多病毒粒子具有一定的或共同的下列结构形式。

1. 衣壳粒:是构成病毒粒子的最小形态单位。每个衣壳粒是由 1-6 个同种多肽分子折叠而成的蛋白质亚单位。病毒粒子上不同部位的衣壳粒可由不同多肽分子组成。

2. 衣壳:由衣壳粒以对称的形式,有规律地排列成特定的形状,构成病毒的外壳。

3. 核衣壳:它是病毒蛋白质和核酸的合称。

4. 囊膜:有些病毒在衣壳的外面包裹着一层构造比较复杂的包膜。它由脂类和多糖组成。这种结构具高度的稳定性,可保护病毒核酸不致在细胞外环境中受到破坏。

5. 刺突:有些病毒粒子表面,尤其是在有囊膜的病毒粒子表面具有突起物。

由于衣壳粒排列组合的方式不同,使病毒粒子往往表现出不同的构型。主要有三种情况:

螺旋状对称型:烟草花叶病毒( TMV )是衣壳粒螺旋对称病毒的典型代表,烟草花叶病毒呈直杆状,长 300nm ,宽 15nm ,中空内径 4nm ,由158 个氨基酸组成一个皮鞋状的衣壳粒,相对分子量为 17500 ,总共 2130 个衣壳粒,排列成 130 圈螺旋, TMV 的核酸核心是单链的 RNA ,相对分子质量为 260 万,含有 6390 个核苷酸,每 3 个核苷酸与一个衣壳粒相结合,盘绕于蛋白质的中空内径中。

二十面体对称型:二十面体具有 12 个角、 20 个面和 30 条棱。腺病毒的衣壳是典型的二十面体对称,由 252 个衣壳组成,没有包膜。腺病毒的核心是由线状双链 DNA 构成的。其基因组的大小都约为 36500 个核苷酸对。

复合对称型:T偶数噬菌体 ---T 4 由头部(核心是双链线状 DNA )、颈部和尾部(尾鞘、尾管、基板、刺突和尾丝)三个部分构成。

螺旋对称:

无包膜:杆状:烟草花叶( TMV )病毒等。

丝状:大肠杆菌的 f1 、 fd 、 M13 噬菌体等。

有包膜:卷曲状:正粘病毒(流感病毒)等

弹状:狂犬病毒,水泡性口膜炎病毒等

二十面体对称:

无包膜:小型:脊髓灰质炎病毒,φ X174 对称体制

大型:腺病毒等

有包膜:疱疹病毒等

复合对称

无包膜:大肠杆菌的 T 偶噬菌体(蝌蚪状)等

有包膜:痘病毒(砖块状)

四、病毒的繁殖

病毒的繁殖方式与细胞型微生物不同。病毒是专性活细胞内寄生物,缺乏生活细胞所具备的细胞器,以及代谢必需的酶系统和能量。增殖所需的原料、能量和生物合成的场所均宿主细胞提供。在病毒核酸的控制下合成病毒的核酸、蛋白质等成份。然后在宿主细胞内装配成为成熟的、具有感染性的病毒粒子,再以种方式释放到细胞外,感染其他细胞。这种增殖方式称为复制。

(一)植物病毒的繁殖

植物病毒没有专门的吸附结构,通过昆虫口器、摩擦伤口和人为伤口进入寄主细胞。植物病毒在入住宿主细胞后脱去蛋白质外壳。如 TMV 的衣壳粒以双层盘的形式组装成衣壳, PH 的改变、 RNA 的嵌入对衣壳的装配起关键作用。

(二)动物病毒的繁殖方式

概括起来可分为:吸附、侵入、脱壳、生物合成、装配、释放六个连续步骤。

(三)细菌病毒的繁殖方式

1.吸附吸附是病毒感染宿主细胞的前提,具有高度的专一性。在通常情况下,敏感细胞表面具有特异性表面接受部位,可与相应的病毒结合。2.侵入病毒侵入的方式取决于宿主细胞的性质,尤其是它的表面结构。一般来说有三种情况:①整个病毒粒子进入宿主细胞;②核衣壳进入宿主细胞;③只有核酸进入宿主细胞。

3.生物生物合成包括核酸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首先,噬菌体以其核酸中的遗传信息向宿主细胞发出指令并提供“蓝图”,使宿主细胞的代谢系统按次序地逐一转向合成噬菌体的组分和“部件”,合成所需“原料”可通过宿主细胞原有核酸等的降解、代谢库内的贮存物或从环境中取得。

烈性噬菌体体的增殖方式按核酸类型的不同主要分成三类:即①按早期、次早期和晚期基因的顺序来进行转录、转译和复制的双链 DNA 噬菌体的增殖方式;②按“滚环”模型复制单链 DNA 的增殖方式;③按“花朵”模式复制 A 蛋白(成熟蛋白)、衣壳蛋白和复制酶蛋白的增殖方式。下

面以其中的第二类 -- 双链 DNA 噬菌体的增殖方式为典型代表来加以介绍。

当噬菌体 dsDNA 侵入宿主细胞后,首先设法利用宿主细胞原有的 RNA 聚合酶来转录噬菌体的 mRNA 。然后由这些 mRNA 进行转译,以合成噬菌体特有的蛋白质。这种利用细菌原有的 RNA 聚合酶转录噬菌体的早期基因而合成 mRNA 的过程常称早期转录,由此产生的 mRNA 称早期 mRNA ,其后的转译称早期转译,而产生的蛋白质则称早期蛋白。

利用早期蛋白中新合成的或更改后的 RNA 聚合酶来转录噬菌体的次早期基因,借以产生次早期 mRNA 的过程,称为次早期转录。由此合成的 mRNA 称次早期 mRNA ,进一小的转译称次早期转译,其结果产生了多种次早期蛋白。例如分解宿主细胞 DNA 的 DNA 酶,复制噬菌体 DNA 的 DNA 聚合酶,以及供晚期基因转录用的晚期 mRNA 聚合酶。

晚期转录是指在新的噬菌体 DNA 复制完成后对晚期基因所进行的转录作用。其结果产生了晚期 mRNA ,现经晚期转译后,就产生一大批可用于子代噬菌体装配用的“部件” -- 晚期蛋白,它们是头部蛋白,尾部蛋白,各种装配蛋白和溶菌酶等。

4.装配病毒核酸的复制与病毒蛋白质的合成是分开进行的,由分别合成好的核酸与蛋白质组成完整的新的病毒粒子的过程。

5.释放成熟的病毒粒子从被感染细胞内转移到外界的过程称为病毒释放。病毒的释放是多样的,有的通过破裂,出芽作用或通过细胞之间的接触而扩散。

上述增殖生活周期是较短的,例如: E. ColiT 系噬菌体在合适的温度下为 15--25min 。第一个宿主细胞裂解后所产生的子代噬菌体量称裂解量。不同的噬菌体有不同的裂解量,例如: T2 为 150 左右, T4 约 100 , f2 则可高达 10000 左右。

第二节噬菌体

噬菌体是侵染细菌放线菌等细胞型微生物的病毒。广泛分布于自然界。 1915 年英国人陶尔特在培养葡萄球菌时,发现菌落上出现了透明斑,用接种针接触斑后再接触另一菌落,不久被接触的部分又出现透明斑。 1917 年法国人第赫兰尔在巴斯德研究所观察到,痢疾杆菌的新鲜液体培养物能被加入的某种污水的无细菌滤液所溶解,混浊的培养物变清了,若将此澄清液再进行过滤,并加到另一敏感菌株的新鲜培养物中结果同样变清。以上现象称为陶尔特-第赫兰乐现象。第赫兰尔将该溶菌因子命名为噬菌体。

一、噬菌体的形态结构

与其他病毒一样,噬菌体除有其特异性宿主外,并无显著区别。它们都是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基本形态为蝌蚪形、球形、和丝状三种。从结构看以可分为六种不同的类型。

二、噬菌体的繁殖

病毒粒子并无个体的生长过程,而只有其两种基本成分的合成和装配,即:核酸复制 + 蛋白质合成=核蛋白(病毒粒子)。噬菌体的繁殖一般可分五个阶段,即吸附、侵入、增殖(复制与生物合成)、成熟(装配)、裂解(释放)。

根据噬菌体与宿主的关系可分为烈性噬菌体和温和噬菌体两大类。

1. 烈性噬菌体是指凡在短时间内能连续完成吸附、侵入、增殖、装配、裂解这五个阶段而实现其繁殖的噬菌体。烈性噬菌体进入菌体后就改变宿主的性质,使之成为制造噬菌体的工厂大量产生新的噬菌体,最后导致菌体烈解死亡。

2. 温和噬菌体是指凡吸附并侵入细胞后,噬菌体的 DNA 只整合在宿主的核染色体组上,并可长期随宿主 DNA 的复制而进行同步复制,因而在一般情况下不进行增殖和引起宿主细胞裂解的噬菌体。

3. 噬菌斑:由于噬菌体的作用而使布满细菌细胞的菌苔上,出现肉眼可见的一个个透亮的小圆斑。

4. 噬菌体效价:每毫升试样中所含的侵染性的噬菌体粒子数,也即噬菌斑形成单位数。

三、一步生长曲线

一步生长曲线是指能定量描述烈性噬菌体生长规律的实验曲线。将高浓度的敏感菌培养物与适量相应的噬菌体悬液相混合一定时间。以离心术或加入抗病毒血清除去过量的游离噬菌体,把经过上述处理的菌悬液进行高倍稀释,以免发生第二次吸附和感染,致使每个菌体只含有一噬菌体,培养后每隔一定时间取样,接种于敏感菌培养物中培养,通过固体培养物表面噬菌斑的多少,就可测知每个噬菌体感染细菌后释放的新的噬菌体数目,再以培养时间为横座标,以噬菌斑数为纵座标作图,绘成的曲线即为噬菌体的一步生长曲线。

一步生长曲线可分为三个时期:①潜伏期是指菌体的核酸侵入宿主细胞后至第一个噬菌体粒子装配前的一段时间。②裂解期是指溶液中噬菌体粒子急剧增多的一段时间。③稳定期溶液中噬菌体总数达到最高点后的时期。

四、溶源性

溶源性是温和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胞后产生的一种特性。当温和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胞后,其 DNA 随着宿主细胞的 DNA 复制而复制,但噬菌体的蛋白质不能合成,宿主细胞也不裂解,继续进行正常的分裂,但在偶尔情况下,某一代其中有一个宿主细胞发生裂解释放出新的子代噬菌体,而在这许多代不发生裂解的宿主细胞中又检查不到噬菌体,但它们都具有产生成熟噬菌体粒子的潜在能力。人们把温和噬菌体侵入宿主细菌所引起的

这种特性叫做溶源性。

含有温和噬菌体的 DNA 而又找不到形态上可见的噬菌体粒子的宿主细菌叫溶源性细菌。

附着或融合在溶源性细菌染色体上的温和噬菌体的核酸称为原噬菌体或前噬菌体。

溶源性细菌的基本特性:

①自发裂解在没有任何外来噬菌体感染的情况下,极少数溶源细胞中的原噬菌体偶尔也可恢复活动,进行大量的复制成为营养噬菌体核酸,并接着成熟为噬菌体粒子,引起宿主细胞裂解。

②诱发裂解用某些适量的理化因子如紫外线、丝裂霉素 C 等处理溶源性细菌能导致原噬菌体活化,产一生具有感染力的噬菌体粒子,结果使整个细胞裂解并释放出大量噬菌体。

③免疫性溶源性细菌对其本身产生的噬菌体或外来的同源噬菌体不敏感。这此噬菌体虽可入溶源性细菌,但不能增殖,也不导致溶源性细菌裂解。

④复愈性溶源性细胞有时消失了其中的原噬菌体,变成非溶源性细胞,这时即不发生自发裂解也不发生诱发裂解。

⑤溶源转变如白喉杆菌只有在含有特定的原噬菌体才能产生白喉毒素引起被感染机体发病。

在自然界中溶源菌是普遍存在的,那如何检验溶源菌呢?具体方法是将少量溶源菌与大量的敏感性批示菌(遇溶源菌裂解后所释放的温和噬菌体会发生裂解性生活周期者)相混合,然后加至琼脂培养基中倒平板。过一段时间后溶源菌就长成菌落。由于在溶源菌分裂过程中有极少数个体会发生自发裂解,其释放的噬菌体可不断侵染溶源菌菌落周围的指示菌菌苔,所以会产生一个个中央有溶源菌小菌落、四周有透明圈的特殊噬菌斑。从上述内容可知温和噬菌体可以三种状态存在:

1. 游离态:指已成熟释放并具有侵染性的游离噬菌体;

2. 融合态:指整合在宿主核染色体上处于前噬菌体的状态;

3. 营养态:指前噬菌体经外界理化因子诱导后,脱离宿主核基因组而处于积极复制和装配的状态。

五、噬菌体的分离培养

噬菌体是超显微的微生物,在光学显微镜下不能看见,在人工培养基上又不能生长,那么如何检测有无噬菌体的存在呢?

通过所学的有关特性便可判断:

1. 噬菌体对宿主具高度的特异性,可利用敏感菌株去培养和发现它。

2. 噬菌体侵染宿主细胞后引起裂解,可通过观察含有敏感菌株的琼脂平板上是否有噬菌斑和液体培养基中培养物是否变清予判断。

噬菌体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凡有细菌的地方几乎都有噬菌体。分离噬菌的方法与分离细菌方法相似,一般采用琼脂平板稀释法,所不同的是在培养基中,不但要有一般的培养物,而且还必须有生活的敏感菌作为噬菌体的培养基。

六、噬菌体的应用与防治

由于噬菌体的某些生物学特性,使其在人类的生产实践和生物学基础理论研究中都有一定阶值。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①用于鉴定未知菌;②用于临床,治疗某些传染性疾病;③检验植物病原菌;④测定辐射量;⑤是研究分子生物学的重要工具和理想材料,主要是作为基因工程的载体。噬菌体会给人类生产带来极大的危害。如抗生素工业、微生物农药、有机溶剂发酵工业普遍存在着噬菌体的危害,当发酵过程中污染了噬菌体后,轻者使发酵周期延长,发酵单位降低;重则造成倒罐,酿成经济损失。预防噬菌体污染的措施主要有:①决不使用可疑的菌种;②严格保持环境卫生;③决不排放或随便丢弃活菌液;④噬菌体会给人类生产带来极大的危害。如抗生素工业、微生物农药、有机溶剂发酵工业普遍存在着噬菌体的危害,当发酵过程中污染了噬菌体后,轻者使发酵周期延长,发酵单位降低;重则造成倒罐,酿成经济损失。预防噬菌体污染的措施主要有:①决不使用可疑的菌种;②严格保持环境卫生;③决不排放或随便丢弃活菌液;④注意通气质量;⑤加强管道及发酵罐的灭菌;⑥不断筛选抗性菌种,并经常轮换生产菌种。

如果预防不成,一旦发现噬菌体污染时,要及时采取合理措施。如:①尽快提取产品;②使用药物抑制,加入草酸盐、柠檬酸铵等螯合剂(抑制噬菌体的吸咐和侵入)或加入金霉素、四环素等抗生素(抑制噬菌体的增殖或吸附);③及时改用抗噬菌体生产菌株。

第三节亚病毒

亚病毒包括卫星病毒、卫星 RNA 、类病毒和朊病毒。在亚病毒因子中,仅有类病毒和朊病毒能独立复制;朊病毒颗粒不具有基因组核酸;卫星病毒与卫星 RNA 都具有核酸基因组,它们与 DI 颗粒类似,必须依赖辅助病毒进行复制,与 DI 颗粒不同的是,它们与其辅助病毒没有核酸序列同源性。卫星病毒、卫星 RNA 、类病毒和 DI 颗粒的性质比较于下表中。

DI 颗粒、卫星病毒、卫星 RNA 、类病毒性质的比较表

a :因缺失部位而有所不同,脊髓灰质炎病毒 DI RNA 能复制但不被壳体化

b:STMV 基因组的3′ 端与辅助病毒有序列和结构的相似性

c: 某些嵌合的卫星 RNA 与其辅助病毒基因组有广泛的3′ 序列同源性

1971 年以来,陆续发现了比病毒更为简单的生命形式。它们是类病毒( Diener,1971 )、拟病毒( Randles,1981 )以及朊病毒( Prusiner,1982 )。

一、类病毒 (viroid)

类病毒是裸露的,仅含一个单链环状低相对分子质量 RNA 分子的病原体。发现的第一个类病毒是马铃薯纺锤形块茎病类病毒 (Potato spindletuber viroid , PSTV) ,这是一种导致马铃薯严重减产的病原体,棒状,无蛋白外壳。它仅含一个由 359 个核苷酸组成的单链环状 RNA 分子 ( 相对分子质量约 100 000) 。该分子内有很多碱基 (~70 % ) 通过氢键配对而形成双螺旋区,未配对碱基则形成内环。双螺旋区与内环交替排列形成一个伸长的棒状分子。

迄今为止所知的类病毒都是侵染植物致病的,例如,马铃薯纺锤形块茎病、柑橘裂皮、菊花矮缩病、菊花褪绿斑驳病、椰子坏死病、黄瓜白果病以及酒花矮化病等。

类病毒 RNA 相对分子质量虽小,但能独立侵染寄主,侵入寄主后也能自我复制,不需要辅助病毒。

最近报道,动物中也有 DNA 类病毒。

二、拟病毒 (virusoid)

1981 年以来, Randles 等分别陆续从绒毛烟、苜蓿、莨菪以及地下三叶草分离到几种在核酸组成与生物学性质方面比较特殊的绒毛烟斑驳病毒(velvet tobacco mottle Virus , VTMoV) 、苜蓿暂时性条斑病毒 (1ucernetransient streak virus , LTSV) 、莨菪斑驳病毒 (solanum nodiflorum mottle virus , SNMV) 和地下三叶草斑驳病毒 (subterranean clover mottle Virus , SCMoV) 。 1983 年,这些病毒被定为拟病毒。又称类类病毒 (viroid — like) 。这是一类包裹在病毒衣壳内的类病毒。拟病毒的粒子中含有两类核酸,一类为线状单链 RNA(RNA-1) ,相对分子质量较大 ( 约1.5 × 106) ;另一类是环状单链 RNA(RNA-2) ,其相对分子质量与二级结构均与类病毒的相似。但与类病毒 RNA 不同的是, RNA-2 不能单独侵染寄主和复制自身。拟病毒的 RNA-1 与 RNA-2 之间存在着互相依赖的关系,两者必须同时存在才能感染寄主,复制核酸和产生新的拟病毒粒子。

RNA 植物病毒中也有一类由于基因组太小而没有足够的遗传信息,因此不能单独侵染寄主并进行复制的所谓卫星病毒,他们都含单链 RNA( 相对分子质量 2.8 × 105--5 × 105) 。

三、朊病毒

朊病毒 (prion) 是具侵染性并在宿主细胞内复制的蛋白质颗粒。现在认为,引起山羊和绵羊搔痒病 (scrapie) 以及人的 Kuru 病和

Crentzfeld-Jacob 病 (CJ 病,脑脱髓鞘病变 ) 的病原体是朊病毒。

l982 年,美国的 S.B.Prusiner 在研究引起羊搔痒病的病原体时发现,该病原体在经过高温、辐射以及化学药品等能使病毒失活的处理后依然存活,而且它只对蛋白酶是敏感的,因而认为,病原体是一种仅由蛋白质组成的侵染性颗粒,并命之为朊病毒。

电子显微镜下的朊病毒为杆状颗粒,直径 25nm ,长 100--200nm( 一般为 125--150nm) ,杆状颗粒不单独存在,而呈丛状排列,丛的大小与形状不一,颗粒丛所含颗粒多时可有 100 个。

朊病毒的发现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生物学的“中心法则”认为,遗传信息的流向是“ DNA →← RNA → 蛋白质”。通过对朊病毒的深入研究可能会更加丰富“中心法则”的内容。此外,还有可能对一些疾病的病因、传播研究以及治疗带来新的希望。

第四节病毒与实践

病毒与人类实践的关系极为密切。由它们引起的宿主病害既可使人类健康和对畜牧业、栽培业和发酵工业带来不利的影响,又可利用它们进行生物防治,此外,还可利用病毒进行疫菌生产和作为遗传工程中的外源基因载体,直接或间接地为人类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一、噬菌体与发酵工业

噬菌体对发酵工业的危害很大。大罐液体发酵若受噬菌体严重污染时,轻则引起发酵周期延长、发酵液变清和发酵产物难以形成等事故,重则造成倒罐、停产甚至危及工厂命运,这种情况在谷氨酸发酵、细菌淀粉酶或蛋白酶发酵、丙酮丁醇发酵以及干扰生素发酵中司空见惯。

要防止噬菌体的污染,必须确立防重于治的观念,例如决不使用可疑菌种,严格保持环境卫生,决不任意丢弃和排放有生产菌种的菌液,注意通气质量(选用 30~40m 高空的空气再经严格过滤),加强发酵罐和管道灭菌,不断筛选抗噬菌体菌种,经常轮换生产菌种,以及严格会客制度等。

二、昆虫病毒用于生物防治

在动物界中,昆虫是种类最多、数量最大、分布最广和与人类关系极其密切的一个大群。其中一部分对人类有益,而大量的则对人类有害。长期来,人类在与害虫作斗争过程中,曾创造过物理治虫、化学治虫、绝育治虫、性激素引诱治虫和生物治虫(包括动物治虫、以虫治虫、细菌治虫、真菌治虫和病毒治虫)等手段,其中利用病毒制剂进行生物治虫由于具有资源丰富(已发现的病毒近 2000 种)、致病力强和专一性强等优点,故发展势头很旺,前景诱人。当然,在现阶段由于其杀虫速度慢、不易大规模生产、在野外易失活和杀虫范围窄等缺点,还难以普遍推广。目前正在利用遗传工程等高科技手段对其进行改造之中。

三、病毒在基因工程中的应用

在基因工程操作中,把外源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并使之表达的中介体,称为载体( vector )。除原核生物的质粒( plasmid )外,病毒是最好的载体。

(一)噬菌体作为原核生物基因工程的载体

E.coli 的λ噬菌体,是一种研究得十分详尽的含线状 dsDNA 的温和噬菌体。在其基因组中,约有一半是对自身生命活动十分必要的“必要基因”,另一半则是对其自身生命活动无重大影响的“非必要基因”,因此可被外源基因取代而建成良好的基因工程载体。这类载体有很多优点:① 遗传背景清楚;② 载有外源基因时,仍可与宿主的核染色体整合并同步复制;③ 宿主范围狭窄,使用安全;④ 由于其两端各具 12 个核苷酸组成的粘性末端,故可组成科斯质粒( cosmid, 又称粘性质粒或粘粒);⑤感染率极高(近 100% ),比一般质粒载体的转化率高出千倍。由λ噬菌体构建的载体如:① 凯隆载体( Charon ) , 是一种用内切酶改造后所构建成的特殊λ噬菌体载体,在其上可插入小至数 kb (千碱基对)大至 23kb 的外源 DNA 片段;② 科斯质粒,是一种由含粘性末端的λ -DNA 和质粒 DNA 组建成的重组体,优点是具有质粒载体和噬菌体载体两者的长处,其本身相对分子质量虽小( 6kb ),却可插入各种来源的相对分子质量较大( 35-53kb )的外源 DNA 片段,当把它在体外包装成λ噬菌体后,即可高效地感染其 E.coli 宿主,并进行整合、复制和表达。

(二)动物 DNA 病毒作为动物基因工程的载体

可作为基因工程载体的动物病毒很多,主要为 SV40{simian virus 40, 即猴病毒 40} ,其次为人的腺病毒 . 牛乳头瘤病毒 . 痘苗病毒以及 RNA 病毒等。 SV40 是一种寄生在猴细胞中的 DNA 病毒,能使实验动物致癌。其生活周期包括引起宿主细胞裂解和转化成癌细胞两个阶段。其cccDNA{ 共价闭环 DNA}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3*10 6 。 SV-DNA 是一个复制子,当侵染其宿主细胞后,既能自我复制,也能整合在宿主的染色体组上。若在野生型 SV-DNA 上直接接一外源 DNA ,会因其相对分子质量太大而无法正常包装,故须使用缺失了编码衣壳蛋白后期基因的突变株作载体。为补偿这一功能缺陷,这种突变株还须与其辅助病毒 {helper virus, 如 SV-tsA} 一起感染,才能在宿主体内正常繁殖。利用这一系统,已将家兔或小鼠的β - 珠蛋白或人生激素的基因在猴肾细胞中获得了表达。

( 三 ) 植物 DNA 病毒作为植物基因工程的载体

因含 DNA 的植物病毒种类较少,故病毒载体在植物基因工程中应用的起步较晚。花椰菜花叶病毒 {CMV} 是一种由昆虫传播的侵染十字花科植物的病毒,含 8kb 的环状 dsDNA ,存在多种限制性内切酶的切点。在其非必要基因区内插入外源 DNA 后,所形成的重组体仍具侵染性。但由于它不能与宿主核染色体组发生整合,因此还无法获得遗传性稳定的转基因植株。此外,一些真核藻类的 DNA 病毒也有发展前景。

( 四 ) 昆虫 DNA 病毒作为真核生物基因工程的载体

杆状病毒 {Baculovirus} 在昆虫中具有广泛的宿主,包括鳞翅目 . 膜翅目 . 脉翅目 . 鞘翅目和半翅目等昆虫以及蜘蛛和蜱螨等节肢动物。病毒体呈杆状,大小 40~60nm*200~400nm, 外有被膜,含 8%~15% 环状 dsDNA 。它们作为外源基因载体的优点是:①具有在宿主细胞内复制的cccDNA; ②不侵染脊椎动物,对人畜十分安全;③核型多角体蛋白基因是病毒的非必要基因区,它带有强启动子,可使此基因表达产物达到宿主细胞总蛋白量的 20% 或虫体干重的 10% ;④可作为重组病毒的选择性标记,原因是外源 DNA 的插入并不影响病毒的繁殖,却丧失了形成多角体的能力;⑤对外源基因有很大容量 { 可插入 100kb 的 DNA 片段 } ;⑥有强启动子作病毒的晚期启动子,故任何外源基因产物,甚至对病毒有毒性的产物也不影响病毒的繁殖与传代。目前,利用杆状病毒作载体已成功地获得了产生人β - 干扰素和α - 干扰素的昆虫细胞株;国内已报道利用重组了毒素基因的杆状病毒作生物防治剂,可使害虫既受病毒侵染又受毒素侵害,双重地杀灭害虫,达到快速 . 高效 . 对人畜无害且不产生抗药性害虫的良好效果。

本章思考题

微生物学题库

微生物学题库 绪论 1.非细胞型微生物所具有的生物学特点是( C ) A.必须用选择培养基进行培养 B.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肽聚糖 C.只有在活细胞内才能够增殖 D.结构中缺少RNA或者 DNA 2.以下哪种病原体不属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A ) A.病毒 B.衣原体 C.细菌 D.螺旋体 3.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结构中不包括(A) A.线粒体 B.DNA C.核糖体 D.RNA 4.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有( AC) A.细胞核内有核仁 B.细胞器中缺少线粒体 C.可在无生命的培养基中生长 D.紫外线照射不能破坏其DNA 5.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与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相比较不同处在于( AB) A.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壁组成成分以肽聚糖为主 B.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核糖体结构与真核微生物不同 C.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只能在有生命的细胞体内增殖 D.原核细胞型微生物不会被毒性噬菌体感染而裂解 6.非细胞型微生物可引起以下哪些疾病( AD) A.乙型脑炎 B.风湿性心脏病 C.沙眼 D.流行性感冒 7.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包括细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和螺旋体。 8.微生物分为三大类: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和非细胞型微生物。 9.微生物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形体微小、结构简单,用肉眼看不见而必须应用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的一类微小生物。 第 1 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1.使用油镜头观察细菌是其优点是( D ) A.可将细菌放大900 至 1000 倍 B.可在镜下观察到细菌的包涵体 C.油液可以固定细菌的游走范围 D.油镜下视野亮度比普通镜头高 2.青霉素可用来杀灭病原菌,但对动物细胞无毒性( 除可能引起过敏外 ) 的原因是 ( D ) A.青

最新微生物学知识点

第一章 1.第一个观察并描述了微生物的人是(列文·虎克)。发明了外科消毒手术的人是(约瑟夫·李斯特)。 2.微生物学奠基人是(巴斯德、柯赫), 3巴斯德的主要贡献是: (1)彻底否定了微生物“自然发生说” (2)提出了“疾病的病原微生物巴斯德,证实发酵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3)创立了巴斯的消毒法; (4)发明了狂犬病毒疫苗制备方法。学说”;○ 4柯赫的主要贡献是P3 (1)证明了炭疽病和结核病的病原体,并因在结核病病原体方面的工作获得1905年诺贝尔奖; (2)建立“柯赫定律”: (3)在病原微生物的研究过程中发展了微生物无菌操作技术, (4)建立了微生物纯培养分离技术,发明了培养基特别是固体培养基制备方法。 5微生物与制药工程专业有什么关系? (1)临床广泛应用的微生物药物及其开发 (2)抗菌药物的药物敏感性试验 (3)药物生产过程中微生物的对药品质量的影响 (4)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中的微生物控制 (5)药物质量控制中的微生物学检查 6微生物的基本特征 1个体微小,结构简单。2吸收多,转化快。3生长旺,繁殖快。4分布广,种类多5适应强,易变异

第二章原核微生物 1.细菌个体的基本形态有哪些?(球状、杆状、螺旋状)球菌根据其分裂后的排列状况可分为哪六种类型?(单球菌、双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葡萄球菌、链球菌)螺旋菌根据其形态结构可分为哪几种?(弧菌、螺菌、螺旋体) 2.细菌的一般结构和特殊结构各有哪些?(一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原 核等;特殊结构:鞭毛、性菌毛、糖被、芽孢等;)特殊结构各有什么生理功能?(鞭毛的生理功能是运动,这是原核生物实现其趋性的有效方式;菌毛具有使菌体粘附于物体表面的功能;性毛功能是供体菌向受体菌传递遗传物质,有的性毛还是RNA噬菌体的特异性吸附受体;糖被功能有保护作用、作为透性屏障或离子交换系统、表面附着作用、细菌间的信息识别作用、堆积代谢废物、储存碳源和糖源;芽孢具有抗热、抗干燥、抗化学药物、抗酸碱、抗辐射和抗静水压等生理功能) 3.细菌和病毒大小的量度单位各是什么?(细菌:微米;病毒:纳米;) 4.革兰氏染色的机理? 革兰氏染色是基于细菌细胞壁特殊化学组分基础上的一种物理过程。通过初染和媒染后,在细菌细胞膜或原生质上染上了结晶紫和碘的大分子复合物,革兰氏阳性菌由于细胞壁较厚,肽聚糖含量较高和其分子交联度较紧密且基本上不含类脂,故用乙醇洗脱时,肽聚糖网孔会因脱水而明显收缩,结晶紫与碘的大分子复合物不能透过网孔而留在细胞壁内,故显紫色。革兰氏阴性菌因其壁薄,肽聚糖含量低和交联疏松,类脂含量高,乙醇洗脱时,类脂溶解,细胞壁上出现较大空隙,结晶紫与碘的复合物易溶出细胞壁,因此,乙醇洗脱后,细胞又呈无色。这时,再经红色染料复染,就使革兰氏阴性菌呈现红色。 5.缺壁细菌有哪几种类型?(原生质体、球状体或原生质球、L型细菌)它们是怎样产生的?(原生质体:在人工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细胞壁合成后,留下的仅由细胞膜包裹着的细胞; 球状体或原生质球:用溶菌酶或青霉素处理后还残留部分细胞壁的原生质体;L型细菌:在实验室中通过自发突变而形成的遗传稳定的细胞壁缺陷菌株) 6.细菌细胞质内有哪些内含物?(储藏物、磁小体、羧酶体、气泡)它们的成分各是 什么?(储藏物:聚-β-羟基丁酸、多糖类储藏物、聚磷酸颗粒、藻青素;磁小体:四氧化 三铁,外有一层磷脂、蛋白或蛋白膜包裹;羧酶体:1,5-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气泡是充满气体的泡囊状内含物)各有什么功能?(储藏物主要功能是储存营养物;磁小体功能是导向作用,即借鞭毛游向对该菌最有利的泥、水界面微氧环境处生活;羧酶体是自养细菌固定二氧化碳的场所;气泡是调节细胞密度以使细胞漂浮在最适水层中获取光能、氧气和营养物质。) 7.放线菌的基本形态是什么?(放线菌菌体由丝状菌丝构成,由基内菌丝、气生菌丝、孢子丝、和孢子等部分组成。)是怎样进行繁殖的?(放线菌主要通过无性孢子进行繁殖,

微生物学发展简史

1、史前期(约8000 年前一1676 ) ,各国劳动人民,①未见细菌等微生物的个体;②凭实践经验利用微 生物是有益活进行酿酒、发面、制酱、娘醋、沤肥、轮作、治病等)。 在17世纪下半叶,荷兰学者吕文虎克用自制的简易显微镜亲眼观察到细菌个体之前,对于一门学科来说尚没形成。这个时期称为微生物学史前时期。在这个时期,实际上人们在生产与日常生活中积累了不少关于微生物作用的经验规律,并且应用这些规律,创造财富,减少和消灭病害。民间早已广泛应用的酿酒、制醋、发面、腌制酸菜泡菜、盐渍、蜜饯等等。古埃及人也早已掌握制作面包和配制果酒技术。 这些都是人类在食品工艺中控制和应用微生物活动规律的典型例子。积肥、沤粪、翻土压青、豆类作物与其它作物的间作轮作,是人类在农业生产实践中控制和应用微生物生命活动规律的生产技术。种痘预防天花是人类控制和应用微生物生命活动规律在预防疾病保护健康方面的宝贵实践。尽管这些还没有上升为微生物学理论,但都是控制和应用微生物生命活动规律的实践活动。 2、初创期(1676 一1861 年),列文虎克,①自制单式显微镜,观察到细菌等微生物的个体;②出于个人 爱好对一些微生物进行形态描述。微生物的形态观察是从安东·列文虎克(Antony Van Leeuwenhock 1632-1732)发明的显微镜开始的,它是真正看见并描述微生物的第一人,他的显微镜在当时被认为是最精巧、最优良的单式显微镜,他利用能放大50~300倍的显微镜,清楚地看见了细菌和原生动物,而且还把观察结果报告给英国皇家学会,其中有详细的描述,并配有准确的插图。1695年,安东·列文虎克把自己积累的大量结果汇集在《安东·列文虎克所发现的自然界秘密》一书里。他的发现和描述首次揭示了一个崭新的生物世界——微生物世界。这在微生物学的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是首次对微生物形态和个体的观察和记载。随后,其他研究者凭借显微镜对于其它微生物类群进行的观察和记载,充实和扩大了人类对微生物类群形态的视野。但是在其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对于微生物作用的规律仍一无所知。这个时期也称为微生物学的创始时期。 3、奠基期(1861 一1897 年),巴斯德,①微生物学开始建立;②创立了一整套独特的微生物学基本研究方法;③开始运用“实践―理论―实践”的思想方法开展研究;④建立了许多应用性分支学科;⑤进入寻找人类动物病原菌的黄金时期。继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世界以后的200年间,微生物学的研究基本上停留在形态描述和分门别类阶段。直到19世纪中期,以法国的巴斯德和德国的柯赫为代表的科学家才将微生物的研究从形态描述推进到生理学研究阶段,揭露了微生物是造成腐败发酵和人畜疾病的原因,并建立了分离、培养、接种和灭菌等一系列独特的微生物技术。从而奠定了微生物学的基础,同时开辟了医学和工业微生物等分支学科。巴斯德和柯赫是微生物学的奠基人。(1)巴斯德 巴斯德原是化学家,曾在化学上做出过重要的贡献,后来转向微生物学研究领域,为微生物学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主要集中在下列三个方面:①彻底否定了“自然发生”学说。“自生说”是一个古老学说,认为一切生物是自然发生的。到了17世纪,虽然由于研究植物和动物的生长发育和生活循环,是“自生说”逐渐消弱,但是由于技术问题,如何证实微生物不是自然发生的仍是一个难题,这不仅是“自生说”

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培训

微生物学基础知识 第一章微生物概述 一. 什么是微生物 微生物是一类肉眼不能直接看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几百倍、几千倍甚至几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微生物具有形体微小、结构简单;繁殖迅速、容易变异;种类繁多、分布广泛等特点。 二. 微生物的分类: 根据微生物有无细胞基本结构、分化程度、化学组成等特点,可分为三大类。 1. 非细胞型微生物无细胞结构,无产生能量的酶系统,由单一核酸(DNA/RNA)和蛋白质衣壳组成,必须在活细胞内增殖。病毒属于此类微生物。 2.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低,只有DNA盘绕而成的拟核,无核仁和核膜。这类微生物包括细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和放线菌。 3.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的分化程度高,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能进行有丝分裂。如真菌、藻类等。 三. 微生物的作用及危害 1. 微生物的作用 绝大多数微生物对人和动物是有益的,已广泛应用于农业、食品、医药、酿造、化工、制革、石油等行业,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例如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如酸奶、酒类、抗生素、疫苗等。 2. 微生物的危害 微生物中也有一部分能引起人及动、植物发生病害,这些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称为病原微生物。如人类的许多传染病(感冒、伤寒、痢疾、结核、脊髄灰质炎、病毒性肝炎等),均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 从药品生产的卫生学而言,微生物对药品的原料、生产环境和成品的污染是造成生产失败、成品不合格的重要因素。 第二章微生物的类群和形态结构 一. 细菌 细菌是一类细胞细而短、结构简单、细胞壁坚韧,以二分裂方式无性繁殖的原核微生物,分布广泛。 1.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观察细菌最常用的仪器是光学显微镜,其大小可以用测微尺在显微镜下测量,一般以微米为单位。细菌按其形态不同,主要分为球菌、杆菌和螺形菌三类。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绪论 微生物分类学microbial tasonomy 研究微生物分类理论和技术方法的学科称为微生物分类学。 分类classification 分类是根据一定的原则(表型特征相似性或系统发育相关性)对微生物进行分群归类,根据相似性或相关性水平排列成系统,并对各个分类群的特征进行描述,以便查考和对未被分类的微生物进行鉴定。 命名nomenclature 命名是根据命名法规,给每一个分类群一个专有的名称。 鉴定identification 指借助于现有的微生物分类系统,通过特征测定,确定未知的、新发现的或未明确分类地位微生物所应归属分类群的过程。 分类单元taxon, 复数taxa 是指具体的分类群,如原核生物界(Procaryotae)、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等都分别代表一个分类单元。 种species 种是生物分类中基本的分类单元和分类等级。微生物的种可以看作是:具有高度特征相似性的菌株群,这个菌株群与其他类群的菌株有很明显的区别。 属g enus 是介于种(或亚种)与科之间的分类等级,也是生物分类中的基本分类单元。通常是把具有某些共同特征或密切相关的种归为一个高一级的分类单元,称之属。 .居群population 是指一定空间中同种个体的总和。每一个物种早自然界中的存在,都有一定的空间结构,在其分散的、不连续的居住场所或分布区域内,形成不同的群体单元,这些群体单元就称居群。 亚种subspecies, subsp., ssp. 当某一工人种内的不同菌株存在少数明显而稳定的变异特征或遗传性状而又不足以区分成新种时,可以将这些菌株细分成两个或更多的小的分类单元称为亚种。亚种是正式分类单元中地位最低的分类等级。 变种variety 变种是亚种的同义词。在《国际细菌命名法规》(1976年修订本)发表以前,变种是种的亚等级,因“变种”一词易引起词义上的混淆,1976年后,细菌种的亚等级一律采用亚种,而不再使用变种。 新种species nova, sp. nov, nov sp. 新种是指权威性的分类、鉴定手册中从未记载过的一种新分离并鉴定过的微生物。 型type 常指亚种以下的细分。当同种或同亚种不同菌株之间的性状差异,不足以分为新的亚种时,可以细分为不同的型。 菌株strain 从自然界中分离得到的任何一种微生物的纯培养物都可以称为微生物的一个菌株;用实验方法(如通过诱变)所获得的某一菌株的变异型,也可以称为一个新的菌株,以便与原来的菌株相区别。菌株是微生物分类和研究工作中最基础的操作实体。 菌型form 曾用做菌株的同义词,现已废除,仅作若干变异型的后缀。如噬菌体变异型Phagovar、血清变异型Serovar、生物变异型Biovar、形态变异型Morphovar、致病变异型Pathovar。 菌群group 指两种微生物及介于它们之间的一些过度类型的菌种,具有某些共同性状。如大肠菌群包括大肠杆菌、产气肠杆菌及它们之间的过度类型。 俗名common name俗名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使用的普通名称。其优点是在一定的区域内通俗易懂便于记忆,但局限性是不便于国际间的交流。

微生物学复习思考题

《微生物学》复习思考题 第1章绪论 1.名词解释:微生物,微生物学 2.用具体事例说明人类与微生物的关系。 3.微生物包括哪些类群?它有哪些特点? 4.为什么说巴斯德和柯赫是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5.试根据微生物的特点,谈谈为什么说微生物既是人类的敌人,更是人类的朋友? 6.简述21世纪微生物学发展的主要趋势。 第2章原核微生物 1.名词解释:肽聚糖、溶菌酶、核区、异形胞 2.根据革兰氏阳性细菌与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通透性来说明革兰氏染色的机制。 3.什么是芽孢?它在什么时候形成?试从其特殊的结构与成分 说明芽孢的抗逆性。渗透调节皮层膨胀学说是如何解释芽孢耐热机制的? 4.立克次氏体有哪些与专性活细胞内寄生有关的特性?它们有什么特殊的生活方式?衣 原体与立克次氏体都为专性活细胞内寄生,两者有何差别? 5.螺旋体和螺旋菌有何不同? 6.什么是缺壁细菌?试简述四类缺壁细菌的形成、特点和实践意义。 7.举例说明细菌的属名和种名。 8.试述古生菌和细菌的主要区别。 9.试根据细菌和古生菌细胞结构的特点,分析并举例说明为什么它们能在自然界中分布 泛。 10.细菌(狭义)、放线菌、霉菌、酵母在繁殖方式上各有什么特点? 第三章真核微生物 1.名词解释:真菌、霉菌、酵母菌、真酵母、假酵母。 2.举例说明霉菌与酵母菌与人类的关系。 3.试列表说明真核微生物与原核微生物的主要区别。 4.试图示真核生物“9+2型”鞭毛的横切面构造,并简述其运动机理。 5.细菌(狭义)、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的菌落有何不同? 6.试比较细菌(狭义)、放线菌、酵母菌和霉菌细胞壁成分的异同,并讨论它们的原生 质体的制备方法。 7.丝状真菌的营养菌丝和气生菌丝各有何特点?它们可以分化出哪些特殊结构? 8.试述真菌的孢子类型和特点。 第4章病毒 1. 名词解释:病毒粒子、烈性噬菌体、温和噬菌体、溶源性转变、前噬菌体、溶源性细菌、 裂解量、类病毒、朊病毒。 2. 病毒区别于其他生物的特点是什么? 根据你的理解,病毒应如何定义? 3. 试述病毒的主要化学组成及其功能。 4. 病毒壳体结构有哪几种对称形式? 毒粒的主要结构类型有哪些?

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培训教材

微生物学基础知识培训教材 一、什么叫微生物? 微生物是指一类体积微小、结构简单,大多是单细胞的,肉眼看不见的,必须用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几百倍、几千倍、甚至几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通称。 二、微生物有哪些特征? 1. 个体小、作用大; 2.. 分布广、种类多; 3. 繁殖快、代谢强; 4. 易变异。 三、微生物分为哪几类? 四、微生物的功能: 1、致病:引起人及动植物病害。 2、致腐、致霉:破坏工农业产品及人类生活用品。 3、参与自然循环:微生物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释放于大气之中。 4、用于生产食品、药物、化工原料、饲料等。 5、其它:开采石油、天然气和煤,细菌治矿;污水处理等。 五、各类微生物的大小、形态、繁殖条件: 六、什么叫灭菌? 用物理或化学方法,把物体上所有的致病和非致病的微生物以及细菌的芽胞全部杀死,称为灭菌。 灭菌后的物品即为无菌状态。 七、什么叫无菌? 完全不存在活的微生物。(注:无菌状态是绝对的,不存在不同程度的无菌状态) 八、什么叫无菌室? 指环境空气中悬浮微生物量按无菌要求管理,满足无菌生产要求的洁净室 九、什么叫消毒? 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杀灭物体上的病原微生物。 十、什么叫热原? 热原是微生物的代谢产物。 热原的组成:热原是微生物的一种内毒素。内毒素是由磷脂、脂多糖和蛋白质所组成的复合物,其中脂多糖是内毒素的主要成分,具有特别强的热原活性。 十、热原有哪些性质? 原核细胞型:细菌、放线菌、螺旋体、支原体、 衣原体、立克次氏体六类 真核细胞型:真菌、原虫、单细胞藻三类 非细胞型 :病毒一类

1. 耐热性; 2. 滤过性; 3. 水溶性; 4. 不挥发性; 5. 其它:热原能被强酸、强碱所破坏,也能被强氧化剂如KMNO4或H2O2所钝化,超声波也能破坏热原。 十一、污染热原的途径有哪些? 1.从溶剂中带入; 2. 从原料中带入; 3. 从容器、用具、管道和装置带入; 4. 制备过程中的污染; 5. 从输液器带入。 十二、除去热原的方法: 1.高温法; 2. 酸碱法; 3. 吸附法:用活性炭进行吸附; 4. 离子交换法; 5. 凝胶滤过法; 6. 用反渗透法通过三醋酸纤维膜除去热原。 十三、物理灭菌方法有哪些? 十四、化学消毒法有哪些? 化学消毒法是用化学药品来杀灭病原微生物或抑制微生物的发育与繁殖。用于杀灭病原微生物的化学药物称为消毒剂; 用于抑制微生物发育与繁殖的化学药物称为防腐剂或抑菌剂。

微生物学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审批稿

微生物学基础知识试题 及答案 YKK standardization office【 YKK5AB- YKK08- YKK2C- YKK18】

微生物学基础知识试题 部门姓名成绩 一. 判断题 1、消毒可以杀灭物体上的所有微生物,而灭菌只杀死物体上的病原微生物。(×) 2、微生物数量多、分布广,但繁殖不快,适应性不强。(×) 3、多数细菌的最适培养温度时30~35℃. (√) 4、药品中存在微生物并不一定会引起药品变质。(×) 5、洁净区中的所有操作均不应大幅度或快速动作。(√) 6、一个不锈钢托盘擦拭得非常光亮,因此它不存在微生物污染。(×) 7、药品中添加抑菌剂,可以杀灭含有的全部微生物。(×) 8、常用于消毒的乙醇浓度为70%~75%。(√) 9、酵母菌为多细胞真菌。(×) 10、洁净室(区)的工作人员不能化妆,但可以戴戒指和项链。(×) 二. 填空题 1. 细菌按其形态不同,主要分为球菌、杆菌和螺旋菌三类,多以二分裂方式繁殖。 2. 洁净室(区)应定期消毒。使用的消毒剂不得对设备、物料和成品产生污染。 消毒剂品种应定期更换,防止产生耐药菌株。 3. 细菌的生长曲线包括四个生长时期为延滞期、对数期、稳定期、衰亡期。 4. 形体最微小,结构最简单的微生物是病毒。

5. 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的营养物质主要有水、碳源、氮源、能源、无机盐和生长因子等。 6.酵母菌最最主要的繁殖方式是芽殖。 7. 大肠杆菌在合适的生长条件下, ~20 分钟便可繁殖一代 三、选择题 1 不属于细胞生物的微生物( B ) A、细菌 B、病毒 C、真菌 D、放线菌 2 抗生素产生菌中,其主要产生菌是( C ) A、真菌 B、酵母菌 C、放线菌 D、病毒 3. 细菌的测量单位。( B ) B.μm 4. 酵母菌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尤其喜欢在的环境中生长。( A ) A.偏酸性且含糖较多 B.偏酸性且含糖较少 C.偏碱性且含糖较多 D.偏碱性且含糖较少 5. 真菌生长最适的温度为℃。( B ) A. 16~22, B. 23~28, C. 30~35, D. 28~35 6. 下列不属于辐射灭菌的是。( D ) A.紫外线灭菌法 B.电离辐射灭菌法 C.微波灭菌法 D.高压蒸汽灭菌法 7. 细菌液体培养过程中哪一个阶段细菌数以几何级数增加( B ) A、延迟期 B、对数期 C、稳定期 D、衰亡期 8. 波长为的紫外线最具有杀菌作用。( C )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微生物学 课程类型: 必修课 总学时: 108 讲课学时: 54 实验学时:54 学分:3 适用对象: 生物工程专业 先修课程: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 微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生物工程专业的一个重要的学科基础必修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微生物学在生命科学领域发展中的作用;微生物的主要类群;微生物的生长规律及控制;病毒的结构、复制、防治;了解微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综合”生物学的科学思想,从而使学生能够运用“综合”思想解决生物学中的问题,为学生学习有关后续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系统掌握微生物学在生命科学领域发展中的作用;微生物的主要类群;微生物的生长规律及控制;了解微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三、教学内容及要求 (一)绪论 1.教学基本内容: (1)微生物与人类; (2)微生物的发现和微生物学的建立与发展; (3)微生物的类群及特点; (4)微生物学研究对象与任务; (5)本课程的目的、要求及范围。 2.要求:通过教学,引导学生走进微生物世界,了解微生物的概念和作用以及它们与人类的特殊关系;明确微生物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生命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展望未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明确肩负的重任。 (二)微生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原核微生物 1.教学基本内容: (1)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繁殖,细菌的群体形态; (2)放线菌的形态、结构和繁殖,放线菌的群体形态; (3)蓝细菌的形态、结构和繁殖;(3~5部分用图表形式概要描述)

(4)支原体、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的形态、结构、功能和繁殖; (5)古生菌的概念、细胞形态和细胞结构。 2.要求:掌握细菌、放线菌的个体形态、细胞结构、化学组成、群体形态特征、繁殖方式。了解蓝细菌、支原体、立克次氏体、衣原体及古生菌的基本结构特点和生活特性。 (三)微生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真核微生物 1.教学基本内容: (1)真核微生物的概述; (2)酵母菌的形态、结构和繁殖,酵母菌的群体形态; (3)霉菌的形态、结构和繁殖方式,重点以青霉和曲霉为主,霉菌的群体形态; 2.要求:掌握酵母菌、霉菌的个体形态、结构、群体形态特征、繁殖方式。 (四)病毒 1.教学基本内容: (1)病毒的定义和特点; (2)病毒的形态、种类、结构和化学组成与功能;(重点) (3)病毒的复制和感染;(重点) (4)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重点与难点) (5)亚病毒因子; (6)病毒与实践:危害人类健康的病毒。 2.要求:了解病毒类群的划分,掌握病毒的形态、结构、化学组成,重点掌握病毒的复制及病毒与宿主的相互作用。 (五)微生物的营养 1.教学基本内容: (1)微生物细胞的化学组成和营养物质及其生理功能; (2)微生物的营养类型(光能营养型微生物和化能营养型微生物); (3)微生物吸收营养的方式(单纯扩散、促进扩散、主动运送和膜泡运输); (4)选用和设计培养基的原则和方法、培养基的类型及应用。(重点与难点) 2.要求:掌握微生物所需营养素、微生物营养类型、吸收营养的方式,学会培养微生物的各类型的培养基配制原则及其应用。 (六)微生物的代谢 1.教学基本内容: (1)微生物产能代谢 异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自养微生物的生物氧化,光能营养微生物的能量转换过程,能量转换方式(2)微生物特有的耗能代谢——二氧化碳的固定,固氮作用,肽聚糖的合成及其它

《微生物学》学习指南

《微生物学》学习指南 一、课程的基本情况 本课程总学时:104 学时,其中理论教学:40学时,实验教学40学时,实习周教学1周(24学时),一个学期内完成全部授课内容。 《微生物学》课程是我校微生物技术及应用、生物技术及应用、食品加工技术、饲料与动物营养、食品安全与质量管理等9个专业的必修课程。《微生物学》是建立在学生学完《化学应用技术》、《生物化学》等课程之后开设的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是微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生物技术及应用专业和酿酒技术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微生物形态观察、微生物培养、微生物生长测定、微生物分离纯化及鉴定、微生物检测、微生物育种和微生物的保藏。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微生物的形态构造、营养代谢、生长控制、遗传变异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无菌操作技术、微生物的分离和培养技术、微生物鉴定技术、工业微生物菌种选育及保藏技术等关键技能,学习无菌操作室、微生物菌种室的建设,并掌握微生物技术常用仪器和设备的运行与维护,并培养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及沟通能力。学完该课程,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及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二、基本学习方法 《微生物学》课程理论、实践性均强,内容丰富,知识点琐碎,技能训练要求严格,许多学生反映该学科难学。因此,如何教与学好这门学科是很值得探讨的问题。这需要师生共同努力,教与学相辅相承。 1.明确目的是前提 要学好一门课程,首先要充分认识学科的性质及其重要性,才会有学习的动力,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这样,你才能认真地、刻苦地去钻研它。这就要求你要听好第一堂即“认识微生物和微生物学”的讲解,明确学习的目的,激发学习的兴趣。明确微生物学与人们的生产生活联系非常紧密,与多学科联系紧密,有“桥梁”学科之称。如后续的发酵工艺课中的酶制剂、微生态制剂、酒

微生物学题库

微生物学题库

A.青霉素只能切断细菌的DNA链 B.青霉素只能作用于细菌的核糖体 C.青霉素只能抑制细菌的吸附细胞 D.青霉素只能抑制细菌肽聚糖合成 3.细菌核糖体大亚基可与以下哪种抗生素结合而终止蛋白质合成( B ) A.利福平 B.红霉素 C.链霉素 D.多粘菌素 4.能够使细菌在宿主体内运动的结构是( B ) A.荚膜 B.鞭毛 C.普通菌毛 D.性菌毛 5.卢戈氏碘液在革兰染色过程中的作用是( C ) A.杀灭标本中存在的活菌 B.析出菌体内多余的染液 C.使菌体与染液结合牢固 D.主要担当脱色剂的作用 6.某些细菌可形成L型变异,变异后的细菌丢失了哪种结构( A ) A.细胞壁 B.荚膜 C.鞭毛 D.菌毛 7. 控制细菌能否形成性菌毛的质粒是( D ) A.R质粒 B.col质粒 C.Vi质粒 D.F质粒 8.与细菌核糖体大亚基结合,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的抗生素是( C ) A.青霉素 B.溶菌酶 C.红霉素 D.链霉素 9. 细菌细胞壁的功能是(B) A. 菌蛋白质合成场所 B. 维持细菌固有形态 C. 耐药性的相互传递 D. 抵抗吞噬细胞吞噬 10. 革兰阳性细菌细胞壁所具有的结构成分是(A) A. 磷壁酸 B. 脂多糖 C. 几丁质 D. 胆固醇 11. 能够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的抗生素是(C) A. 青霉素

B. 溶菌酶 C. 红霉素 D. 利福平 12. 细菌普通菌毛的功能是(A) A. 粘附作用 B. 抗吞噬 C. 运动 D. 抵抗外界不良环境 13. 决定细菌能否运动的结构是(B) A. 荚膜 B. 鞭毛 C. 普通菌毛 D. 性菌毛 14. L-型细菌的生物学性状是(C) A. 缺少脂多糖 B. 缺少核糖体 C. 缺少细胞壁 D. 缺少磷壁酸 15.磷壁酸是以下哪种细菌细胞壁的组成成分( B ) A.大肠杆菌 B.金黄色葡萄球菌 C.伤寒杆菌 D.霍乱弧菌 16.对细菌进行革兰染色时应注意的事项是( BD ) A.添加结晶紫时一定要加热 B.乙醇脱色时间不能过长 C.媒染的时间应大于五分钟 D.复染时要用稀释复红染液 17.细菌大小的衡量单位是微米,病毒大小的衡量单位是纳米。 18.L-型细菌是一种细胞壁丢失的细菌,这类细菌只能在高渗环境中生存。 19.革兰染色法步骤:初染结晶紫;媒染碘液;脱色 95%乙醇和复染稀释复红或沙黄。20.细胞壁主要的化学组成成分是肽聚糖。 21.细胞壁功能是维持细菌外形,保护细菌不受外界低渗环境的破坏。 22.细菌质粒的基本定义是染色体外遗传物质,由DNA组成,控制细菌某些特定的生物学性状,非细菌存活所必须。 23.革兰染色法步骤中初染使用的试剂是结晶紫染液;媒染使用的试剂是碘液;脱色使用的试剂是乙醇以及复染使用的试剂是稀释复红。 24.细菌的三种形态是球菌、杆菌和螺形菌。细菌的测量单位是微米。 25. 细菌荚膜的功能是抗吞噬,鞭毛的功能是运动,普通菌毛的功能是助黏附,性菌毛的功能是传递遗传物质。 26.临床上常用的抗生素类药物如青霉素是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机制杀灭细菌的。 27.细菌的特殊结构包括荚膜、鞭毛、菌毛和芽胞。 抗生素杀菌机制 青霉素争夺转肽酶,作用于细胞壁的肽聚糖,抑制细胞壁合成

2017年中科院微生物学考研参考书

中科院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微生物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科目基本要求及适用范围概述 本《微生物学》考试大纲适用于中国科学院大学微生物学及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微生物学是现代生物学的重要分支学科,是许多学科专业的基础课程。本考试大纲的主要内容包括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包括微生物生物多样性和分类、微生物生理和代谢、微生物生态学、微生物遗传学、微生物免疫学及微生物生物技术等。要求考生对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专业词语、技术原理有较深的了解;系统掌握微生物的系统分类、细胞结构与功能、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学和免疫学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及相关实验技术;并具有应用这些知识和技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考试形式 闭卷,笔试,考试时间180分钟,总分150分。 试卷结构(题型)包括:名词解释、匹配题、填空题、简答题、实验设计题,共五个部分。 三.考试内容 (一)微生物学基本概念和意义 1.微生物学定义 2.微生物的多样性和重要类群 3.微生物学的发展过程、重要事件和人物 4.微生物的重要作用 (二)原核生物 1.原核生物的定义、关键内涵及其与真核生物的本质差异 2.原核生物的细胞结构与功能 3.原核生物的分类与鉴定 4.原核生物的物种多样性:细菌(Bacteria)和古菌(Archaea) (三)真核微生物 1.真核生物的定义、关键内涵及其与原核生物的本质差异 2.真核微生物的细胞结构与功能 3.真菌的主要类群:酵母菌、霉菌、蕈菌 (四)病毒和亚病毒 1.病毒和亚病毒的特点和定义 2.病毒的分类和命名

3.病毒的宿主范围 4.病毒的培养和纯化 5.病毒的复制 6.类病毒、拟病毒和朊病毒 7.重要病毒生物学特性及研究方法 (五)微生物生理和代谢 1.微生物的营养和繁殖 2.微生物的生长特点及测定 3.有害微生物的控制 4.微生物的能量代谢 5.分解代谢和合成代谢 6.次生代谢 7.合成代谢途径举例 8.代谢调控与工业发酵 (六)微生物生态学 1.微生物生态学的概念 2.自然界中微生物分布及生境多样性 3.微生物与其他生物的关系 4.微生物与自然界物质循环 5.微生物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 6.分子微生物生态学的基本方法和原理 (七)微生物遗传、变异和育种 1.微生物遗传变异的物质基础 2.质粒及转座因子 3.微生物基因的表达及调控 4.微生物基因突变和诱变育种 5.基因重组和杂交育种 6.基因工程原理及技术 7.菌种的退化、复壮和保藏 8.微生物基因组结构特点及功能基因组(八)传染与免疫 1.传染的概念 2.非特异性免疫 3.特异性免疫 4.免疫学的实际意义 (九)实验设计 1.微生物的分离、鉴定 2.获得特定的微生物基因或代谢产物 3.利用所知功能的微生物解决某个实际问题

微生物学

《临床微生物学及检验》期末复习题集 (第一部分) 一、名词解释 1.糖(醇、苷)类发酵试验 2.O/F试验 3.七叶苷水解试验 4.甲基红试验 5.VP 试验 6.吲哚试验 7.枸橼酸盐利用试验 8.硫化氢试验 9.尿素酶试验 10.氧化酶试验 11.触酶试验 12.凝固酶试验 13.克氏双糖铁(KIA)试验 14.MIU 15.胆汁溶菌试验 16.奥普托欣敏感试验 17.协同凝集试验

二、问答题 1.简述临床标本采集的一般原则和标本的处理。 2.哪些细菌可用不染色标本动力检查而作出判断?主要依据是什么? 3.用于观察细菌动力及运动情况可用哪些方法? 4.常用染料有哪些?其中哪些常用于细菌的染色。 5.简述常用的染色方法,其中有哪些是鉴别染色法? 6.何为培养基,按性质和用途可分为哪几类?并举例说明。 7.细菌常用的分离培养基有哪些? 8.细菌接种方法有哪些?有何用途? 9.常用的细菌培养方法有哪些? 10.如何检测细菌的内毒素和外毒素? 11.简述细菌生化反应的概念。常见的碳水化合物代谢试验、蛋白质和氨基酸代谢试验、碳源和 氮源利用试验及酶类试验有哪些? 第4章抗菌药物的敏感性试验 Antimicrobial Susceptibility Tests 一、名词解释 1. E试验 二、问答题 1.常见的药物敏感试验有哪些方法?简述其原理、方法及结果解释。 2.试述结核分枝杆菌的体外药敏试验所用培养基和细菌接种方法? 3.厌氧菌体外药敏试验纸片扩散法和稀释法常用培养基是什么?孵育条件是什么?

第5章细菌的分类与命名 Classification and Gram Naming 1.细菌学名是如何命名的? 2.细菌的分类方法常见的有那两类?其主要依据主要是什么? 第6章革兰阳性球菌 Gram Positive Coccus 一、名词解释 1.SPA 2.血浆凝固酶 3.血浆凝固酶试验 4.玻片法凝固酶试验 5.试管法凝固酶试验 6.胆汁溶菌试验 7.optochin试验 8.M蛋白 9.链道酶 10.链激酶 二、问答题 1.简述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物质。 2.简述葡萄球菌的培养特性和抵抗力。 3.致病性葡萄球菌有哪些重要特点?如何鉴别?

微生物学基础知识资料

第一模块微生物学基础知识 第一章微生物概述 一. 什么是微生物 微生物是一类肉眼不能直接看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几百倍、几千倍甚至几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微生物具有形体微小、结构简单;繁殖迅速、容易变异;种类繁多、分布广泛等特点。 二. 微生物的分类: 根据微生物有无细胞基本结构、分化程度、化学组成等特点,可分为三大类。1. 非细胞型微生物无细胞结构,无产生能量的酶系统,由单一核酸(DNA/RNA)和蛋白质衣壳组成,必须在活细胞内增殖。病毒属于此类微生物。 2.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分化程度低,只有DNA盘绕而成的拟核,无核仁和核膜。这类微生物包括细菌、衣原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和放线菌。 3.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的分化程度高,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能进行有丝分裂。如真菌、藻类等。 三. 微生物的作用及危害 1. 微生物的作用 绝大多数微生物对人和动物是有益的,已广泛应用于农业、食品、医药、酿造、化工、制革、石油等行业,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例如与我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如酸奶、酒类、抗生素、疫苗等。 2. 微生物的危害 微生物中也有一部分能引起人及动、植物发生病害,这些具有致病性的微生物,称为病原微生物。如人类的许多传染病(感冒、伤寒、痢疾、结核、脊髄灰质炎、病毒性肝炎等),均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 从药品生产的卫生学而言,微生物对药品的原料、生产环境和成品的污染是造成生产失败、成品不合格的重要因素。

第二章微生物的类群和形态结构 一. 细菌 细菌是一类细胞细而短、结构简单、细胞壁坚韧,以二分裂方式无性繁殖的原核微生物,分布广泛。 1. 细菌的形态与结构 观察细菌最常用的仪器是光学显微镜,其大小可以用测微尺在显微镜下测量,一般以微米为单位。细菌按其形态不同,主要分为球菌、杆菌和螺形菌三类。 (1)球菌多数球菌直径在1微米左右,外观呈球形或近似球形。由于繁殖时分裂平面不同可形成不同的排列方式,分为双球菌、链球菌、葡萄球菌等。 (2)杆菌形态多数呈直杆状,也有的菌体稍弯,多数呈分散存在,也有的呈链状排列,分为棒状杆菌、链状杆菌、球杆菌等。 (3)螺形菌菌体弯曲,呈弧形或螺旋形。如幽门螺杆菌。 细菌虽小,仍具有一定的细胞结构和功能。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和核质等各种细菌都有,是细菌的基本结构。 2. 细菌的繁殖 二分裂繁殖是细菌最普遍、最主要的繁殖方式。在分裂前先延长菌体,染色体复制为二,然后垂直于长轴分裂,细胞赤道附近的细胞质膜凹陷生长,直至形成横隔膜,同时形成横隔壁,这样便产生两个子细胞。 细菌生长速度很快,一般约20min分裂一次。若按此速度计算,细菌群体将庞大到难以想象的程度。但事实上由于细菌繁殖中营养物质的逐渐消耗,有害代谢产物的逐渐积累,细菌不可能始终保持高速度的无限繁殖。经过一段时间后,细菌繁殖速度逐渐减慢,死亡菌数增多,活菌增长率随之下降并趋于停滞。 3. 细菌的菌落 单个或少数细菌细胞生长繁殖后,会形成以母细胞为中心的一堆肉眼可见、有一定形态构造的子细胞集团,这就是菌落。细菌菌落常表现为湿润、粘稠、光滑、较透明、易挑取、质地均匀以及菌落正反面或边缘与中央部位颜色一致等。 二. 真菌

微生物学习题及答案 第二章

填空题 1.动植物的研究能以体为单位进行,而对微生物的研究一般用体 2.在微生物学中,在人为规定的条件下培养、繁殖得到的微生物群体称为培养物、其中只有培养物能较好地被研究、利用和重复结果。 3.一般情况下,培养微生物的器具,在使用前必须先行,使容器中不含。 4.用培养平板进行微生物纯培养分离的方法包括、和。 5、微生物在特定培养基上生长形成的菌落或菌苔一般都具有稳定的特征,可以成为对该微生物进行、的重要依据。 6、微生物保藏的目标就是要使所保藏菌株在一段时间不、不和不 7、一般说来,采用冷冻法时,保藏温度越,保藏效果越。 8、、和是影响显微镜观察效果的3个重要因索。 9.光学显微镜能达到的最大有效放大倍数是,这时一般使用 x的目镜,和 x的物镜,并应在物镜镜头和玻片之间加。 10、采用明视野显微镜观察未经染色的标本(如活的细胞)时,光的和都没 有明显的变化,因此,其形态和内部结构往往难以分辨。 11.在的照射下,发荧光的物体会在黑暗的背景下表现为光亮的有色物体,这就是荧光显微技术的原理。 12.透射电子显微镜用电子作为,因此其分辨率较光学显微镜有很大提高,但镜筒必须是环境,形成的影像也只能通过或进行观察、记录。 13.在显微镜下不同细菌的形态可以说是千差万别,丰富多彩,但就单个有机体而言,其基本形态可分为、与 3种。 14.霉菌菌体均由分支或不分支的菌丝构成。许多菌丝交织在一起,称为。在固体培养基上,部分菌丝伸入培养基内吸收养料,称为;另一部分则向空中生长,称为。有的气生菌丝发育到一定阶段,分化成。 15. 是一类缺少真正细胞壁,细胞通常无色,具有运动能力,并进行吞噬营养的单细胞真核生物。它们个体微小,大多数都需要显微镜才能看见。 选择题(4个答案选1) 1.培养微生物的常用器具中,()是专为培养微生物设计的。 (1)平皿(2)试管(3)烧瓶(4)烧杯 2.( )可用来分离培养出由科学家设计的特定环境中能生长的微生物,尽管我们并不知道什么微生物能在这种特定的环境中生长。 (1)选择平板(2)富集培养(3)稀释涂布(4)单细胞显微分离 3.下面哪一项不属于稀释倒平板法的缺点?( ) (1)菌落有时分布不够均匀 (2)热敏感菌易被烫死 (3)严格好氧菌因被固定在培养基中生长受到影响 (4)环境温度低时不易操作 4.下面哪一种方法一般不被用作传代保藏?( ) (1)琼脂斜面(2)半固体琼脂柱(3)培养平板(4)摇瓶发酵 5.冷冻真空干燥法可以长期保藏微生物的原因是微生物处于( )的环境,代谢水平大大降低。 (1)干燥、缺氧、寡营养(2)低温、干燥、缺氧 (3)低温、缺氧、寡营养(4)低温、干燥、寡营养 6.对光学显微镜观察效果影响最大的是( )。

微生物学检测对象的特点12

微生物学检验一、微生物污染的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三、方法验证: 在化学测试中,药品含量测定方法需要验证,与此相应,微生物检测方法也需要验证,尽管药品的微生物学检测方法在各国药典中均有规定。但是,不同的检品、不同的仪器或材料及实验环境条件均可能对检验结果产生影响。例如,当检测药品具有抑菌性时,它们会掩盖无菌药品已受污染的事实或造成低于实际污染水平的菌检结果;选用不适当的培养基,其促菌生长能力不符合要求,也会造成类似的后果。另外,为了保证药品使用的安全性,有些药品加了一定的防腐剂,当对防腐剂的防腐性能进行验证试验时,微生物的种类、生长的状态、介质的pH等因素又对验证的结果产生影响,此外微生物学检测除具有一般的理化检查的特点与要求外,还有自身特点与要求,为了使微生物学检验方法的结果准确可靠,需要对每个品种的具体检验方法进行验证,微生物检验方法验证的内容包括:微生物检测实验室的设施与设备验证,菌种的使用保存与管理验证,消毒剂的使用及效力验证,培

养基、缓冲液和试剂验证及有效期的确认与验证,灭菌方法的验证,药品微生物学检验方法学验证,同化学检验方法验证的原理相似,将药品的微生物学检验方法具体应用于某一品种时,需进行方法验证,摸清微生物学检验方法适用的条件,即通过试验,寻找并确定合适的稀释材料、条件和方法。在这一工作的基础上,通过验证试验,最终确认检验方法,批准成为正式检验方法。 4.2.4. 菌液组测定所加的试验菌数。采用平皿法,取试验用的1ml菌液(约50~100cfu)分别注入平皿中,立即倾入培养基,每株试验菌平行制备2个平皿,按平皿法测定其菌落数。4.2. 5.试验组4.2.5.1.平皿法:取试验可能用的最低稀释级1ml供试液和50~100cfu试验菌,分别注入平皿中,立即倾入培养基,每株试验菌平行制备2个平皿,按平皿法测定其菌落数。4.2.5.2.培养基稀释法(平皿法):取试验可能用的最低稀释级1ml供试液分别注入N个平皿中,每个平皿再注入50~100cfu试验菌,分别注入平皿中,立即倾入培养基,每株试验菌平行制备2个平皿,按平皿法测定其菌落数。4.2.5.3薄膜过滤法:取规定量试验可能用的最低稀释级供试液,过滤,冲洗,在最后一次的冲洗液中加入50~100cfu试验菌,过滤,按薄膜过滤法测定其菌落数。至少要一张膜。4.2.5.4.离心沉淀集菌法:取规定量试验可能用的最低稀释级供试液,如供试液含许多药渣,先以500转/分钟离心3~5分钟,取全部上清液,再以3000转/分离心20分钟,取下面1ml液体,并用稀释剂洗涤管底,将洗涤液与1m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