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概论》 课后题答案汇总

《自然辩证法概论》 课后题答案汇总
《自然辩证法概论》 课后题答案汇总

0.1.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有什么关系?

自然辩证法与自然科学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当一个计算机专家去研究分析一个计算机问题的时候.不可避免的要思考它哲学层次的问题.同时依据哲学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哲学层次问题的解决.也需要从自然科学的研究中去总结.归纳.同时很多自然辩证法的问题.在自然科学中得到了解决.在这方面.图灵可以说是计算机学界的哲学大师.在哲学层次上.对于计算机能不能思维.会不会有意识这个问题.他提出了一个检验方法:现有一个人和一台机器.如果对于我们出的任何问题.人写一个答案.机器打印一个答案.如果分辨不出是人的还是机器的答案.就说明机器是可以思维的.这就是著名的[图灵检验法".现在计算机还是做不到这一点.对于有些问题需要推理论证.总是可以找出计算机回答的规律.这与人脑思维是有区别的.这是自然科学对于哲学层次问题的研究.自然辩证法对自然科学研究是有很大的指导作用的.比如机器能不能思维这个问题.对应于这个问题.科学层次上在研究人工智能.如果说自然辩证法已经明白了机器和人脑思维的差异.那么对于人工智能的研究方向就有指导意义.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很多问题是认识研究自然世界不可回避的问题.很多著名的科学家.同时也是哲学家.

自然辨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对象是自然界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人类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自然辨证法的创立与发展同哲学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与社会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

自然辨证法告诉我们.科学技术方法是关于科学技术研究中常用的一般方法.包括有适用某些学科的特殊研究方法.适用于各门自

然科学或技术科学的一般研究方法即适用

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的普遍研究

方法.

自然辨证法是研究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方

法论.总体上划分为自然观.科学技术观和科

学技术方法论三大部分.

0.2.自然辩证法在现代有哪些发展?

1.在自然观方面

第一,系统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认为,客观世界是由

无数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

作用的事物和过程所形成的统一整体,而客

观世界普遍联系及其整体性的思想也就是

系统思想。

20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系统科学

的诞生与发展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系统自组

织理论的诞生

20世纪80年代以来——非线性科学和

复杂性研究

1979年10月——提出了建立系统科学

的体系的问题

此后20多年——对社会经济系统等进

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系统的方法论。

当前面临许多全局性的重大问题——

可持续发展、经济全球化、科技发展、西部

大发展、教育改革等

第二,生态自然观生物科学、环境科学

与生态学的发展,提出了生态自然观。

首先,生态学深入地研究了人类生态系

统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危机问题,人与

自然的矛盾突出地表现在:

一方面是数量上的,是人口数量与环境

容量之间的矛盾;

另一方面是质量上的,是人的生活质量

与环境的质量之间的矛盾。

人类进行物质生产活动谋求自身的生

存与发展时,同三种自然有着休戚与共的关

系:

一是自然环境

二是人工环境

三是人工自然

其次,生态学研究了人类经济活动对自然界

的影响

一是以建造人工环境的方式加深了人

与自然的矛盾;

二是以创造人工自然的方式加深了人

与自然的矛盾;

最后,生态学研究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可持

续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

1972年联合国环境会议的报告《只有一

个地球》指出,人类生活在两个世界里:一

个是自然世界(自然环境);另一个是人类为

自己而建立起来的文明世界(人工环境与人

工自然)

生态危机的根源

是人类的生产与生活活动对自然环境

的巨大影响,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

矛盾

0.3.自然辩证法对中国现代化建设有什么意

义?

现代自然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科学管理

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决定性因素,是使物质文

明建设走向新阶段的主要支柱。对我国来

说,自然科学技术进步和管理水平的提高,

将在根本上决定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是

关系到迅速增强国力和民族振兴的大事。而

自然辩证法为现代自然科学技术和现代化

管理(包括科技管理)提供理论基础、科学思

维方法和科技方法论的指导,促进知识形态

的自然科学技术向物质生产力转化,缩短科

技成果运用于生产建设的周期,有力地推动

着物质文明建设的发展。

自然辩证法为繁荣自然科学技术与制定国

民经济发展战略规划、战略部署和进行科学

预测及决策等提供科学理论根据。学习、研

究和运用自然辩证法指导科学研究及进行

现代化管理,会促进科学、技术、经济、社

会的改革和协调发展。

0.4.学习、研究自然辩证法的意义和方法?

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

义和现实意义

1.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是人类精神

文明建设的需要

2.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是人类物质

文明建设的需要

3.自然辩证法的育人功能

3.1自然辩证法具有显著的德育功能

3.2自然辩证法具有特殊的智育功能

3.3自然辩证法具有提高人们勇于创新

之心理素质的功能

学习和研究自然辩证法的方法

1.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为指导

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1.1何谓自然观?它与自然科学的发展有

怎样的联系?

(1)自然观是人们对于自然界的根本看法

或总的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

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2)自然观是建立在科学的发展的基础上,

是对自然科学的总结和概括,它随着科学技

术的进步而逐渐发展;正确、科学、先进的

自然观将指导科学取得更大的进步与发展。

1.2在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

哪几个重要形态?试评述古朴和机唯自然

观。

(1)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演变经历了三个阶

段: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2)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基本特点是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它的产生,标志着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已冲破原始神话和宗教和藩篱,开始运用理性思维去探索自然的本质和规律。(3)近代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摒弃了古代朴素辩证法自然观的直观性、思辨性和猜测性,是巨大的进步,对于近代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的发展有历史性的贡献。但它的局限性表现在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

1.3阐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自然科学基础和自然哲学思想渊源。

1)自然科学基础:①“星云说”②地质“渐变论”③能量守恒与转换定律

④尿素的人工合成⑤细胞学说⑥生物进化论⑦电磁场理论⑧元素周期律

从运用观察实验等经验方法收集积累材料阶段,进入到对所获经验材料进行综合整理并从理论上加以概括说明的阶段。

(2)自然哲学思想渊源:

古希腊自然观中的辩证法观点,德国古典自然哲学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

1.4论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和特征。(5星)

(1)基本思想: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是万物的本原;意识和思维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固有的属性和存在方式;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之中;在自然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人类和人类社会;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深入,出现了“人化自然”,是人的现实的自然界。

(2)基本特征:①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一方面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心主义相

对立,指出自然界先于人类社会而存在。另

一方面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机械唯

物主义的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不彻底性。

②自然史与人类史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自

然观将自然界、人类和社会历史统一起来,

看成是一个统一的自然历史过程,遵循统一

的辩证法规律。

③天然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这种人化自

然界的思想,不仅超越了以往狭隘的自然观

念,而且强调了人的参与。

④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能动性和受动

性的统一。在任何时候,人的能动性的发挥

都不是不受限制的,不是无限的、绝对的。

人类只能顺应自然的规律性而不能违背自

然的规律性。

1.5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有何重大

意义?

(1)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2)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观、科学方法论

以及科学与社会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3)为科学与技术提供了世界观、认识论、

方法论与价值论的理论前提。

(4)为自然科学与人的科学的结合提供了

理论依据。

2.1试阐述系统自然观产生的自然科学前

提。

系统自然观植根于相对论、量子力学、分子

生物学和以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耗散

结构理论、协同论、突变论、混沌理论等为

代表的系统科学的基础之上。

2.2什么是系统?如何理解系统是自然界

物质的普遍存在方式?系统的基本特点是

什么?

(1)系统的含义:所谓系统,是由若干相

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结

构与功能的有机整体。这一概念包含以下四

个要义:①系统是由若干要素组成的,要是

构成系统的组成部分或单元,单一要素不能

成为系统,即系统内部具有可分析的结构;

②系统在于“系”,即系统内诸要素之间,系

统要素与系统整体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

用,形成特定的结构;③系统还在于“统”,

即要素彼此之间联系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

整体;④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对环境表现特

定的功能,功能之所以为整体所具有,是由

于功能以结构为载体,并在系统诸要素的功

能耦合中突现出来。

(2)系统是自然界物质存在的普遍方式:

①不仅要把整个自然界看做一个系统,而且

要认识到自然界中的所有物质客体都自成

系统。②自然界的一切物质客体不仅自成系

统,而且又互成系统。③系统与要素的规定

是相对的。

(3)系统的特点:①开放性

依据系统与外界环境之间是否存在物质、能

量和信息的交换,可以将其区分为孤立系

统、封闭系统和开放系统。自然界的物质系

统都是与环境存在相互作用的开放系统。②

动态性

现实的自然系统都是开放系统,都有物流、

能流、信息流的不断运动,任何自然系统的

这种运动、发展、变化过程,就是它的动态

性。③整体性

整体性是自然系统最突出、最基本的特征。

系统的整体性是指系统的各个要素按一定

的方式组成有机整体,系统是诸要素的有机

集合而不是各要素的简单机械相加。因此,

系统具有各要素所不具有的性质和功能。④

层次性

系统的层次性是指一方面系统由一定的要

素组成,这些要素是由更小一层次的要素组

成的子系统,另一方面系统自身又是更大系

统的组成要素。

2.3何谓演化与进化?怎么样来理解自然的

进化方式?

答:进化:是一种具有特定方向的演化。是

指事物的上升的、从无序到有序、从低序到

高序的不可逆过程或复杂性和多样性的增

长。通常指演化内容的第一部分,它是开放

系统通过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以及其

子系统与要家的协同作用和环境的相互作

用,经过渐变与突变而发生远离平衡态的复

杂化和有序化的过程。

演化:是一种具有不可逆性的运动形态。除

了指事物的‘进化’之外,还包括了事物的

下降的、从有序到无序、从高序到低序的过

程即“退化”和从宏观有序态到远离平衡的

“混纯态”以及不同远离平衡态的“混纯态”之

间的更替。

自然界的进化:有序化和对称性破缺

(1)有序化

“序”的基本词义为“排列”,可引申为一种规

则的状态,在现代科学中,序的概念不仅表

现为空间结构的某种规则性,而且反映了时

间演化过程的某种规律性。出此,广义的序

应该是指时空结构的规则性,这种规则性既

可以用来描述自然系统的状态,也可以用来

反映自然系统演化的过程。

任何系统都是有序与无序的不同程度的

辩证统一,这种统一的不同程度,就构成丁

系统的一定秩序,即有序度。事物或状态不

同的有序度构成一系列的阶梯。如果系统向

有序化发展,我们就说它的有序度愈来愈

高:反之,如果系统向无序化发展,我们就

说它的有序度愈来愈低。

(2)对称性破缺

所谓对称,是指在一定变换下的席变性。如

可逆性过程的时间反演对称性(时间对称)、空间对称(结构对称)和功能对称等。

破缺是指在一定变换下所表现的可变性,或对称性的降低。它实际上是对应着系统的有浮状态。复杂性和层次结构正是起源于某种对称性的破缺。自然界的有序化是对称性破缺的结果,正是由于对称性破缺才使系统向有序化、组织化和复杂化演化。

由此可见,自然界的进化就是一个不断发生对称性破缺的过程;自然界每发展到一个新的里程碑,都必有一个基本的物质的或相互作用的、时间的或空间的对称性破缺与之相适应:高度有浮化、复杂化和组织化的系统,即是对称性逐步破缺过程的产物。

2.4、阐述自组织的概念,以及自然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基本条件。

自组织是自然界物质系统自发地或自主地有序化、组织化和系统化的过程。

开放性、远离平衡态、非线性相互作用和涨落,是自然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

①开放性、远离平衡态

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通过与外界环境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就能够从原来混乱无序的状态,转变为一种在时间、空间或功能上有序的结构。无序与增熵是封闭系统运行的唯一方向,这是由封闭系统所决定的,而对抗这种决定的运动路线的关键就是开放。所谓开放,就是借助外部环境输入的抗熵克服,抵消系统内部的增熵。因此开放式系统自组织得以形成的必要条件。

远离平衡态也是系统实现自组织的必要条件。因为在近乎平衡态的情况下,即使系统开放,它也会返回平衡态的。“非平衡是有序之源”,只有非平衡态才能导致有序,形成稳定的有序结构。

②非线性相互作用非线性相互作用是较为复杂的作用方式,是

具有相干性的作用机制,胸内部的作用关系

不再是各种作用的简单叠加所能说明的,而

是多种作用相互制约、耦合而成的全新的整

体效应。这意味着系统内要素独立性的丧

失,各要素按一定方式在大范围内协调运

动,从而导致系统新质的出现。

③涨落:“生序原理”

通常由大量相互作用的子系统所构成的体

系,总是经常不断的受到来自系统内部和外

部环境的扰动。扰动就会使得系统在某个时

刻、某个局部的空间范围内产生对宏观状

态的微小偏离,这种微小的偏离就称为涨

落。涨落是由组成系统的大量微观元素的无

规则运动及外部环境不可控制的微观变动

引起的,是一种随机的,不可预言的事件。

一般说来,当系统的宏观状态为平衡态和平

衡态附近的某个定态,系统的各要素之间的

相互作用是线性的,涨落都是衰减的。涨落

本是很微小的,衰减的涨落当然不可能对

系统状态产生什么大的影响。而当系统处在

远离平衡态,系统内部各构成要素或子系统

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相互作用,那么,某种微

小的涨落就会使系统的状态发生微小变

化,这种微小变化将通过非线性的反馈机制

而被放大,使系统跃迁到一个新的稳定有序

状态。

2.5、怎样理解自然界循环发展的无限性?

1)恩格斯关于物质永恒循环的思想

他指出“宇宙的演化史物质赖以运动的一

个永恒的循环”。在这个循环中,除了永恒

变化着和永恒运动着的物质和其运动和变

化的规律意外,再没有什么永恒的东西了。

既然在我们地球上,在自然界本身的发展过

程中,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产生了无数的有

机物知道能思维的人类,那么当它在某个时

候一定以铁的必然性被毁灭以后,在另外

的地方和另外一个时候又一定会以同样的

铁的必然性把它重新产生出来。这就是物质

运动的一个永恒的循环。

2)自组织理论和混沌理论:进化和退化的

交替

自然界的演化,既不是单调地走向有序和

进化,也不是单调的走向无序和退化。有序

和无序的不断转化,进化与退化的不断交

替,使自然界处于永恒的物质循环之中。首

先,进化与退化是同存共生的;其次,进化

与退化是相互转化,相互交替的;最后自然

界经历了“混沌——有序——新的混沌——新

的有序”的循环发展过程,总的趋势呈现上

升的特征,也就是辩证法所理解的“否定的

否定——发展的螺旋形式”。

3)现代宇宙学对于宇宙未来演化趋势的推

现代宇宙学的研究表明,宇宙未来演化的

趋势取决于宇宙的质量密度。若宇宙的质量

密度小于临界密度,那么宇宙是开放的、无

限的,就会像现在这样一直膨胀下去;若

宇宙的质量密度等于临界密度,那么宇宙是

平坦的、无限的,它也会永远膨胀下去;若

宇宙的质量密度大于临界密度,则宇宙是闭

合的、有限的,引力吸引将最终是宇宙停

止膨胀而转变为收缩。20世纪80年代

以来人们发现了静止质量,可以使宇宙由膨

胀转变为收缩,从而形成宇宙的永远重复的

连续更替。

3.1从生态自然观的产生说明这种自然观

是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

生态自然观是系统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

的具体体现,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

形式之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现

代生态自然观的直接的理论来源。

1)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基本观点

<1>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

<2>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

<3>自然生产力是社会生产力的基础。

<4>人要与自然和谐一致。

<5>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与自

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2)以生态科学为基础的生态自然观是当

代人类对“生态危机”进行反思和对生态科学

进行概括与总结的结晶。“生态危机”是指由

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局部

区域导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

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

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其表

现为:人口激增、自然资源消耗、短缺、

环境污染。现代生态学的发展,特别是人类

生态学的研究彰显了人在生态系统中的位

置,具体而生动的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3)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生态系统具有显著的

整体性;生态系统是自组织的开放系统;生

态系统是动态平衡系统;生态系统是稳定性

与变化性相统一的平衡。

生态自然观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

继承与发展,是在人类反思全球性“生态危

机”的过程中和总结现代生态科学的最新思

想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

3.2如何理解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

根基

其一: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决定了人与

自然界之间结成了发生学意义上的关系,马

克思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

己所处的环境中并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

起来的。

其二: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在自然界之

中。马克思说:人直接地是自然界存在物。人作为自然界的存在物是生活在自然界中的,而不是存在于自然界之外或凌驾于自然界之上的。

其三: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依赖于自然界。恩格斯指出:人首先依赖于自然。马克思说:人是现实的,有形体的,站在稳固的地球上呼吸着一切自然力的人。

3.3现代生态学在协调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提供了哪些科学结论

现代生态学的发展彰显了人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具体而生动的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人在生态系统中处于杂食性消费者的生态位置上:人作为大自然链条中的重要一环,与其他动物的消费有着本质的区别。人类的消费是建立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以改造自然为目的的高级消费。人类改造自然的盲目性造成的生态失衡和环境污染,最终负反馈给人类自身。

二、人还是生态系统中的调控者和协同进化者:人类在调控和协同进化是创造自己和社会历史,还要维护地球健全的生态系统,不断提高生态系统维持生命的能力。

3.4对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谈谈你的想法。(上届考察)

一、生态自然观的确立,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战略提供了重要的哲学依据。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是:

1)突出发展的主题——发展原则。

2)可持续性原则。

3)共同性原则。

4)公平性原则。

二、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共同主题,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

基础。。。建设山川秀美的生态文明社会。

在生态自然观指导下,生态文明以实现人与

自然和谐的发展为宗旨,强调人类与自然环

境的共同发展,在维持自然界再生产的基础

撒谎那个进行经济再生产。

1)物质生产层面。生态文明的主导产业

是生态产业,其核心是生态农业。

2)社会制度层面。建立保护生态环境的

机构与组织、制定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与法

律,采取确立生态意识的教育措施。

3)思想观念层面。思维方式:打破工业

化的思维方式。不能重复发达国家先污染后

治理的道路。价值观上,破除那种认为工业

增值大,农业增值小,是弱质农业,只增产

不增收的观念,发展生态农业。

4.1如何理解科学的本质?

(1)科学的涵义:①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

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即科学和工

业是人对自然的能动的认识和改造的关系;

②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

动;③科学是生产力;④科学既是观念的财

富又是实际的财富。

(2)科学的性质:①科学是知识形态的生

产力;②科学是特殊的社会意识形式。

(3)科学的本质属性:①客观真理性;②

可检验性;③系统性;④主体际性。

4.2科学知识有哪些构成要素?说明它们

的特点与相互关系。(5星)

(1)科学知识的构成要素包括科学事实、

科学定律、科学假说和科学理论。

(2)特点:①科学事实具有可重复性,渗

透理论,比较系统和具有相对独立性;

②科学定律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

具有简明性;③科学假说是科学性与猜测性

的统一,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统一,多样性与

易变性的统一;④科学理论具有客观真理

性,全面系统性,逻辑完备性和科学预见性。

(3)相互关系:①科学事实是科学知识体

系的出发点和归宿;②科学定律是构成科学

理论的基础;③科学假说是科学理论的过渡

形式;④科学理论是科学成果的系统体现。

4.3什么是科学精神?举例说明它的重要

性。

科学精神是指从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中

所显示出来的科学本身所独有的一种精神

气质,以及与之相应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

它是科学价值的核心。科学精神有广泛而深

刻的涵义,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其

一,求真务实的精神,指在科学活动中应坚

持实事求是,用于探索真理和捍卫真理;其

二,有条理的怀疑精神,指提出的问题是有

道理的、有证据的,而不是怀疑一切;其三,

开拓创新精神,创新是在不断变化的环境

中,对于新问题的分析和创造。

科学不仅改变了世界,而且改变了人类本

身。作为最先进的生产力,科学必须产生出

高于那个时代其他文化因素的科学精神,从

而不仅缔造了科学本身,而且能提高人的认

识能力,影响人的价值取向,形成一系列先

进的行为规范,对人类精神生活产生决定性

影响.

5.1科学问题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如何。

1)地位

科学研究是从科学问题的提出开始的,科学

认识是探索自然界奥秘的活动,它从提出问

题开始,问题在科学认识形成和发展过程中

起着支配作用。确定了问题就确定了求解的

目标,预设了求解范围和方法。问题是科学

认识形成过程的核心。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

不断的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也就使科学认

识不断的发展。在科学研究中,如果没有问

题,科学也就停滞不前了。

科学认识从问题开始与“认识来源与实践”并

不矛盾,它们实质上是统一的。因为问题也

是在时间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只是前者突出

了问题是认识发展的重要环节,更深刻地表

明了科学认识自始至终就是认识主体的能

动的、创造性思维活动。

2)作用

(1)为寻求事实之间的联系提出问题。

(2)从理论与事实之间的矛盾中发现问题。

(3)从某一个理论内部的矛盾(非自洽性)

中发现问题。

(4)从不同理论之间的分歧中发现问题。

(5)从社会需求与已有生产技术手段的差

距上发现问题。

5.2如何理解观察与实验是主观与客观相

统一的过程。

科学观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的利用自己

的感官认识和描述各种自然现象,获取经验

知识的基本手段。科学观察属于实践活动,

在科学认识过程中,它既是接收外部信息、

获取经验事实的基本方法,有事检验理论认

识的基本手段。因此科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理

论、科学家说的推论都应具有客观性。观察

是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主体在

一定的条件下,通过感官从被观察对象那里

获得感觉映像,形成经验,最后得出观察陈

述的过程。观察并非消极的、被动的注视,

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反映。科学观察的基

本原则是:坚持观察的客观性;坚持观察对

象的全面性。

科学实验是人们根据研究的目的,利用科

学仪器、设备,人为地控制或模拟自然现象,

排除干扰,突出主要因素,在有利的条件下

获得科学事实的方法。科学实验可以简化复杂的现象,可以使实验对象处于强化的条件中。运用实验方法,发现自然规律,寻求新的技术方法,技术手段是可靠和经济的。因此,科学实验也体现了认识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和实验的客观性。

5.3科学假说形成的主要途径是怎样的?

科学假说是以一定的科学事实和经验材料为依据,以已有的科学理论和技术为指导,对未知的自然现象及其性质规律作出假定性说明或推测性解释。

科学假说的形成同要回答的科学问题分不开,所以,阐明怎样提出假说、提出什么假说,首先必须明确所要回答的问题。对科学问题网络的梳理和考察,将产生对科学问题的解答,提出相应的科学假说,它是科学思想的创新,是可能成立的科学理论,科学假说形成的基本条件是:一致对应性;可解释性;可预测性。

(1)经验定律型假说:是概括的成果,它是对某类现象共同性质和特征的普遍化描述或者是对若干现象之间因果关系的普遍化描述。因此,它是由特定的、较小范围的认识扩展到普遍的、较大范围的认识。(2)原理定律型假说:它试图揭示事物深层的运行机制,将事物表面的运动归结为“内部的现实的运动”。这只能被设想、被猜测。此类假说的提出是个由结果回溯原因的过程:

1、相关的经验定律L

2、若假说H为真,则L可被解释

3、有理由认为H为真

6.1什么是科学思维的基本形式?它们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科学思维方法:

1)演绎方法:它又包括演绎推理和以演绎推理为基础的证明和公理方法。

作用:公理化方法可以用来整理已知的科学

知识,构造理论体系;数学力学等科学普遍

也使用了公理方法,因而获得了巨大的成

就;演绎方法在科学假说的检验过程中发挥

着独一无二的重要作用。科学史上的很多重

大发现都离不开演绎推理的巧妙运用。

2)非演绎方法:

1、分析和综合:分析和综合的过程也就是

科学抽象的过程。掌握该方法能更好的理解

科学认识从“感性的具体——抽象的规定

——思维的具体”的前进运动。

2、归纳和概括:归纳方法推动数理逻辑的

发展,概括是经验定律型假说的主要思想。

3、类比和联想:是十分重要的创新思维方

法,在科学探索中常常能发挥冲破迷雾的导

航作用。

4、思想模型方法:是科学抽象成果的基本

形式之一,通过构建和研究思想模型来认识

未知研究对象的方法。它在创新思维中广泛

应用。

6.2正确理解直觉、灵感和想象力在创新过

程中的意义和作用?

灵感是一种特殊形式表现出来的心理现象,

它通常是指突然出现的一种具有创新性认

识内容的模糊观念。直觉是问题突然得到了

解决,它不是对事物规律性的一种猜测。

尽管它们带有许多幻想成分,但它的全部内

容都涉及对事实的理解,对客观规律的一种

把握,是瞬间达到对事实本质的心领神会。

想象力在类比和联想方法中得到充分发挥。

创新思维是一般思维形式和方法的综合性、

创造性运用。一般思维形式和方法,当对科

学认识的形成作出贡献时,它就构成了创新

思维形式和方法的有机组成部分,通过研究

发现,其主要思维形式为:意向思维和发散

思维,直觉与灵感,类比和联想,思想模型

方法。

6.3思想模型方法在假说的形成过程中是

如何发挥作用的?

思想模型是科学抽象成果的基本形态之一,

它在创新思维的过程中有着广泛应用。科学

家来猜想理论假说时,不仅与他们的个人素

质及其所属科学共同体的团体因素有关,

与他们所处时代的背景知识有关,而且也与

他们怎样猜想有关。因为现象背后的实体和

运动看不见、感觉不到,因为对欲求的因果

机制知之甚少,所以才想只能从人们已经

比较熟悉的相似事物出发,在思想中摹写或

描述研究对象的性质、结构、功能或运行规

律,这样猜想出来的摹本、蓝图就是思想模

型。思想模型虽然是参照相似物想出来的,

却是对相关经验定律背后的因果机制的表

述;既是已知的相似物的“模型”,又是研究

对象的“模型”。

在科学理论的发现过程中,人们是通过构建

思想模型来推断现象背后的实体和运动的,

这就是思想模型的实质。

7.1什么是科学理论的评价和检验,它们在

科学发展过程中起什么作用?

科学理论的评价,是判断科学理论优劣的过

程。科学理论的检验,是判断科学理论真假

的过程。

科学理论创立之后,必须经过同行的评价与

检验,才能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科学

发展过程中,当一个新的科学理论提出后,

总要经过科学共同体的评价、检验、选择,

才能被科学界所接受。科学理论的评价、检

验和选择,首先是经受同行的质疑和批判,

如科学概念与实验方案的同行审查、不同规

模的实验验证等等。

7.2科学理论的逻辑评价主要包括那几个方

面?举例说明

1.相容性评价。如果从新理论T2可以推出公

认的理论T1,或者从T2推不出与T1相矛

盾的推论,那么T2与T1就是相容的。相容

性评价就是将新科学理论T2与公认的科学

理论T1进行比较,以确定T2是否与T1相

容。举例:牛顿力学与量子力学,牛顿力学

一方面可以看做是量子力学在宏观世界的

近似表现,另一方面可以看做是相对论在低

速世界的近似表现,因此,从逻辑的相容性

关系来看问题,可以把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看

成是牛顿力学在高速和微观世界的拓展,它

们是相容的。

2.自洽性评价。自洽性评价:分析理论内部

是否自相矛盾,即分析理论内在逻辑的完备

性。自洽性要求科学理论内部的各个命题之

间有逻辑联系,不能相互矛盾。举例:伽利

略否定亚里士多德的运动理论。

3.简单性评价。科学理论的简单性:理论体

系所包含的彼此独立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

律尽可能少。逻辑基础简单,不是内容简单。

举例:哥白尼理论比托勒密理论简单的多,

这是后者战胜前者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7.3如何对科学理论进行实验检验?举例说

通过观察和实验对理论的推论进行经验验

证,以确定该理论的真伪。科学假说或理论

与科学事实之间是一般与个别、普遍与特殊

的关系,只有通过逻辑分析,才能使假说与

事实建立起联系,从而确证或反驳某种假

说。

科学理论的推论与观察事实的对照有三种

可能情况:

⑴推论和已知经验事实相符,这其实是理论

对该事实的解释,不能确证该理论是真是

假。

⑵推论与未知的现象符合。这是对未知现象的理论预见。这未知现象被确证,是对该理论为真的一种确证。

⑶推论与未知现象不符,该理论被否证。

7.4科学的评价和检验的复杂性表现在哪些方面(P162-163)

答:首先,这种复杂性是由于观察的易谬性。其次,这种复杂性来自科学理论的复杂结构。

再次,这种复杂性还在于评价和检验受制于评价者和检验者的社会环境和个人因素。最后,这种复杂性还在于科学共同体从表达方式及其社会形象方面对科学理论的确认。

8.1不同的科学理论累积发展模式各是如何看待理论的归并的?

一、古典归纳主义的累积发展观

古典归纳主义认为,作为科学基础的是关于经验事实的命题,科学研究是通过归纳程序去发现一般原理,如此逐步地归纳上升到最基本的原理。经验的累积的观点认为,科学知识体系是以观察所提供的可靠的经验事实材料为基础,并通过归纳法建立起来的。随着观察和实验所获得的事实材料的增加,并由于观察和实验技巧的改进而对事实的了解更加精确和深入,愈来愈多的概括性更强的定律和理论被建立起来,科学的发展就是真命题数量的不断增多,是量的积累、递增。科学只有进化、没有革命;只有量的变化没有质的飞跃。

二逻辑实证主义的累积发展观

逻辑实证主义认为:

①科学理论是从少数几个基本概念与基本内假设出发,用数学演绎与逻辑推理,推演出的一系列命题。所以理论家的方法是,应用那些作为基础的普遍假设或者“原理”,从而导出结论,建立逻辑完备的科学理论体系

②科学理论中的命题只有通过经验证实,

证明它们同我们的各个单独的经验相符合

才能成立。如爱因斯坦所说的:科学理论所

以能够成立,其根据就在于它同大量的单个

观察关联着,这正是理论的真理性

③科学理论是通过新的经验事实的证实

而不断地朝前发展的

8.2科学发展的否证模式如何看待科学理论

的竞争?举例说明之。

科学发展的否证模式,是以问题为科学的起

点。问题出现后,科学家们就会提出各种试

探性理论用以解决问题。各种试探性的理论

提出后,就要接受严格的批判和检验,即寻

找反例进行反驳和否证。对一种理论的的任

何真正的检验,都是企图否证它或者驳倒

他。当试探性理论被经验否证后,又产生了

新的问题。这样,又从新问题到新理论,以

及新理论再被否证,科学正是如此从旧问题

向新问题的发展。这就是科学发展的否证模

式。

只有经受住严格的检验,才真正可以称为是

真正进步的理论。可否证度高的理论是有意

义的和重要的,及时它遭到经验的反驳,也

提出了新的问题,有助于科学的进步。

8.3科学发展的社会历史观从哪些方面反映

科学理论的发展?

科学的发展就是前科学——常规科学——

科学革命如此循环往复的过程。前科学是尚

未形成范式的时期。范式的形成标志着科学

的成熟,有了范式就意味着前科学进入到了

常规科学。在常规科学阶段,科学的渐进发

展,是一种累积的事业。这一阶段有时会出

现反常现象,随着反常现象的频繁出现,范

式陷入危机。要解决危机,必须进行革命,

抛弃旧范式,建立新范式。科学到了危机和

革命时期,才有批判性。科学的革命时期,

科学的发展是突变和飞跃,是新旧范式的更

替。科学革命是科学理论的跨越式发展,是

理论不断更替的过程。新的理论揭示了对立

理论之间的内在联系机制,前者代替后者的

发展是相当深刻的。

9.1如何理解技术的本质与特征?(5星)

(1)技术的本质: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

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

原理所创造或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

的总和,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活动,

二是技术成果,包括技术理论、技术工艺与

技术产品。技术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

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属于直接生产

力。(2)技术的特征:①自然性和社会性

技术活动必须符合自然界物质运动规律,技

术手段必须依靠自然过程,因此技术具有自

然性。技术作为变革自然、调控社会的手段,

必须服务于人类的目的,满足社会的需要才

能为社会所接受,因此技术具有社会性。②

物质性和精神性技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不

仅是改造自然的资料和手段,包含物质因

素,而且是运用于实践的科学,是实践的知

识体系,包含精神因素。③中立性和价值性

任何技术都既具有中立性又具有价值性,其

统一源于技术的内在价值与技术的现实价

值的统一。④主体性和客体性技术是主体

的知识、经验、技能与客体要素工具、机器

设备等的统一。⑤跃迁性和累积性人类的

不同历史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技术不同,表现

出技术的跃迁性。技术在发展变化过程中具

有累积性。

9.2构成技术的基本要素主要有哪些?

构成技术的基本要素包括:

(1)经验形态的技术要素:经验形态的技

术要素指经验、技能这些主观的技术要素。

(2)实体形态的技术要素:指以工具、机

器等生产工具为标志的客观性技术要素。

(3)知识形态的技术要素:知识形态的技

术要素指以科学为基础的技术知识。

9.3技术体系有哪些特征?

技术体系的特征:(1)功能的整体性

技术体系追求的不是其中某一技术的单个

功能,而是不同技术组合而成的整体功能。

(2)目的的社会性任何技术体系都是按

照一定的社会目的而构成的,社会目的不

同,技术体系的构成及不同技术之间的相互

联系也就不同。(3)构成的层次性技术

体系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层次性表现出技

术体系构成范围的大小。(4)环境的制约

现实的技术都具有地域性、民族性,都受某

一时间、地点的地理环境、人才状况等因素

的直接影响。

9.4怎么理解技术结构的演化?(一般)

技术是历史地演变的,在不同历史时期有着

不同的内涵,因而技术体系也同样处在历史

演变之中。任何一个技术体系在开始形成

时,总是具有较大的能满足社会需要的潜

力,但这种潜力的发挥总有它的极限,随着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社会需要不断发展进而

超过技术体系原有潜力的极限,相对稳定的

平衡就被打破。

日本技术论学者星野芳郎通过对人类技术

史的考察,提出在近代技术史上曾经出现过

三次技术体系更迭:

第一技术体系形成于18世纪末到19世纪

末。在第一技术体系中蒸汽动力技术是主导

技术,从而使人类社会进入了蒸汽动力时

代。

第二技术体系建立于19世纪下半叶到20世

纪上半叶,是适应资本主义社会从自由阶段

向垄断阶段发展对强大和廉价的动力能源的需求而产生的,其主导技术是电力和内燃机技术。

第三技术体系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微电子技术处于核心的主导技术地位,并已经逐步取代了工业化时代的第二技术体系。

10.1.怎样理解技术认识与科学认识的关系?答:技术与科学在多方面的差别决定了技术认识和科学认识之间有着多方面的差别:首先,认识目的不同。其次,认识对象不同。再次,认识过程不同。最后,解决的问题不同

10.2.简述技术开发的基本程序。

答:技术开发的基本程序是从社会提出技术需要开始,经过规划、研究、设计等阶段,使技术原理具体化,最后通过研制、实施创造出合乎需要的产品。

10.3.技术评估的方法主要有哪些?

答:第一,矩阵技术法。矩阵技术法可以分为两种:一是不考虑时间变量的相关矩阵法;二是考虑时间变量的交叉影响矩阵法。第二,效果分析法。第三,多目标评估法。第四,技术再评估法

10.4.技术设计的方法主要有哪些?

答:第一,系统设计法。第二,可靠性设计方法,也称概率设计法。最优化设计的方法主要有直觉优化方法、试验优化方法、进化优化方法等类型。

11.1什么是技术价值?它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技术价值是指应用马克思主义的“价值”概念来考察和评价技术对个人与社会的作用和意义,是现实的人同满足其某种需要的技术的属性之间的一种关系。

技术的属性是二重的,可分为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技术价值的主要内容:

1、技术的自然价值。从技术的二重性的观

点看,技术的自然价值是指技术在与主体发

生作用的过程中,主要通过技术设计和发

明,由其自然属性显现出来的价值。

2、技术的社会价值。技术的社会价值是指

在技术与主体发生相互作用中,主要通过技

术的开发和生产、技术的应用和普及,由其

社会属性显现出来的价值。技术的社会价值

是在技术的自然价值的基础上实现的,它包

括技术的经济价值、政治价值、文化价值和

生态价值等。

11.2什么是技术伦理?它与技术价值有何

关系?

技术伦理是围绕技术所产生的伦理关系中

的道德现象和道德关系,是人们在技术所发

生的伦理关系中所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应

该遵守的道德规则和应该尽到的道德职责,

它是对技术正面价值的维护或扩展和对其

负面价值的制约或控制。

技术伦理来源于技术价值,更直接的来源

于技术的社会价值。技术伦理虽然是伴随着

技术价值而产生与形成起来的,但这并不意

味着只要技术有价值,就一定会同时产生

相应的技术伦理,只有当技术迅速发展并对

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影响达到相当规模和程

度,并且,冲击着人类社会的传统伦理并迫

使人们对其进行伦理反思的时候,才会产

生关于技术的伦理思考。

11.3现代技术对传统的伦理道德产生怎样

的冲击?其原因何在?

当代技术特别是以器官移植和人工辅助生

殖技术为代表的医疗技术、克隆技术为代表

的生物技术、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网络技

术都在其各自领域里与传统的伦理、道德发

生了冲突,并由此产生了许多伦理问题。

1、人工授精、体外受精和无性繁殖等生殖

技术,可能损害夫妻之间的感情,冷淡代际

之间的亲情关系,打乱了传统的人伦道德关

系。

2、人工流产技术将会因为使胎儿流产失去

生命而引发关于胎儿是否是人的伦理争论

甚至是人权争论。

3、克隆技术引发了诸如人的基因能否当商

品进行交易等一系列伦理道德问题。

4、网络技术的发展也伴随着虚无主义和无

政府主义伦理观盛行。等等。

这些技术伦理成为技术伦理学的主要研究

内容,它有助于我们在变革传统伦理和道德

观念的基础上,形成新的技术伦理,以便与

技术发展相适应,促进技术的持续、健康发

展。

11.4怎样运用马克思、恩格斯的技术社会

观思想看待技术决定论和社会决定论?

马克思、恩格斯的技术社会观认为:(1)

技术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马克思认为,技

术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

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

中人们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2)社会对

技术的促动与观控。恩格斯指出,社会需要

和社会交往是技术发展的重要动力因素。

在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中,技术决定论

片面地强调技术的作用,它强调技术的自主

性和独立性,认为技术能直接主宰社会命

运。按照马克思、恩格斯的技术社会观思

想,不难看出,技术决定论极端和片面的夸

大技术在与社会关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忽视

了社会环境对技术的影响和塑造。在技术与

人类社会的关系中,技术只是一种带有中

介性的客体,人类则是主体,技术虽然表现

出一定的自主性,但它不能取代人类的主体

地位,它将永远受到人类及社会的影响和控

制。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诸多负面效应

不能绝对的取决于技术本身,应该通过完善

人类自身和社会的体制并依靠技术来加以

克服。因此,以技术取代人类的地位是不对

的,而围绕技术给人类社会影响的后果所

产生的极端乐观主义和极端悲观主义思想

都是不可取的。

社会决定论则片面的强调社会的作用,它强

调社会对技术及其发展的决定性影响,从技

术都是居于一定的社会环境和人文环境之

中,都会受到社会的影响这一正确的前提出

发,得出否认技术有其自身发展的特殊规

律、否认技术对社会的反作用的错误结论。

综上所述,技术决定论和社会决定论各自片

面强调技术、社会在二者关系中的地位和作

用,从而使其观点具有片面性。马克思、恩

格斯的技术社会观既不是单纯的技术决定

论,也不是单纯的社会决定论,而是关于技

术系统与社会系统互动的理论。

12.1什么是技术创新?它与技术发明、技

术改造有何关系?

技术创新把技术发明和经济应用相结合,包

括技术和经济两个方面的内容。技术创新可

以从狭义和广义两个方面来认识:狭义的技

术创新是指从发明创造到市场实现的整个

过程;广义的技术创新则是指从发明创造到

市场实现、直到技术扩散的整个过程。

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技

术发明是技术创新的前提,属于技术领域,

它主要是指新技术只是的创造,技术创新是

技术发明与经济应用相结合,属于技术与经

济交叉的领域。

技术改造与技术创新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技术改造是指引进先进技术代替落后技术,

引进先进工艺和装备代替落后的工艺和装

备,以改变企业落后的生产技术面貌,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并获得丰厚的利润。而技术创新则是指一种创造出自有知识产权的技术经济活动。实施技术改造不能获得自有知识产权,不能实现技术与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只有通过技术创新特别是根本技术创新才能达到这个目标。

12.2试述技术创新的过程与机制?

技术创新的过程是指企业吸收来自企业内部和外部的技术成果,并依据市场信息,指定并确定创新策略,依靠技术设计和技术开发,通过中间实验,研制出样品或样机,再通过生产过程使之转变为产品,通过市场销售和服务使之转变为商品,最后实现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的过程。技术创新的过程由若干个阶段或环节构成的。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此进行了不同了划分。

技术创新的机制分为两个层次:国家层次是指国家创新体系,它主要是从国家竞争力考虑;企业层次主要是指,企业在其内部和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通过创新建立相应的组织结构,并对社会经济发挥作用的机理和原理,它主要是从企业竞争力考虑。12.3什么是高技术?如何通过实施高技术产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高技术的含义可以从不同角度来理解,最终界定为建立在科学技术研究基础上,处于当代科学和技术发展前沿,具有重大战略意义,能够对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文明产生重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技术或技术群。

高技术具有高投入、前沿性、高增值、高效性、高风险性以及发展速度快、扩散能力强、与社会经济结合紧密等特点。

高技术产业化的过程是指以高技术成果为起点,以市场为终点的高技术创新的过程。

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除了高技术产

业化及其扩散和渗透的过程外,还包括利用

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过程,在这个过程

中,涉及到高技术与传统技术、高技术产业

与传统技术产业的结构及体制等方面的关

系。在认识和处理这些关系的过程中,必须

针对产业结构的变化进行制度创新,也就是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更新管理观念、管理

体制等。

13.1什么是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化?

科学技术体制化就是科学技术确立为一种

社会建制的过程。作为社会建制的科学技术

体制是在一定社会价值观念支配下,依据相

应的物质设备条件形成的一种旨在规范人

类对自然力量进行探索和利用的社会组织

制度。

科学技术体制化是一个历史的过程。科学家

和技术专家是科学技术体制和组织的基本

成员,分析科学家和技术专家的社会角色形

成与演变过程,是讨论科学技术体制化进程

的重要路径。

13.2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化及其对科学发

展的意义

答:科学技术体制是在一定社会价值观念支

配下,依据相应的物质设备条件形成的一种

旨在规范人类对自然力量进行探索和利用

的社会组织制度。

科学技术体制化的内容(1、科学技术的投

入体制2、科技研究的结构比例3、科学技

术的法律制度4、科技研究的管理体制)

科学技术的社会体制化对科学发展的意义:

1、它可以积聚社会上的力量来进行相应的

科学研究;2、当代科技活动的结构中基础

研究将会有大量的人员参与;3、明确的法

律以及管理制度将会更进一步促进科学技

术的发展。

13.3试论述科学共同体与技术共同体社会

规范的主要区别及其原因?

科学共同体:是以共同的科学范式为基础形

成的科学家群体,他们受同样的实践规则和

标准所制约,并且共同培养后继人才。其任

务是在科学范式指导下从事科学研究。技术

共同体:是以共同的技术范式为基础形成的

技术专家群体,其任务是在技术范式的指导

下从事技术的解题活动。“创新者网络”是

技术共同体的重要形式,它提供创新者非正

式直接互动的机会,从而提高创新活动的效

率。

科学的社会规范与技术的社会规范由于体

制目标不同而有区别:科学的社会规范以公

有主义、普遍主义、无私利性、独创性和有

条理的怀疑主义为标准;技术的社会规范则

是所有者性、局部性、权威性、定向性和专

门性。

13.4从科学技术社会建制的角度说明科学

技术体制改革的主要意义和内容

答:作为社会建制的科学技术体制是在一定

社会价值观念支配下,依据相应的物质设备

条件形成的一种旨在规范人类对自然力量

进行探索和利用的社会组织制度。在现代科

学技术的条件下,科学技术体制包括科技投

入体制、科技结构比例、科技法律调整、科

研管理体制等方面。

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科学技术的投入体制方面:将科技投入由靠

政府拨款这一单一渠道、唯一形式向多渠

道、多形式、多层次的科技投入体制和公平

竞争、择优支持的运行机制转变。

科技研究的结构比例方面:采用“稳住一头,

放开一片”的方针来正确处理基础研究、应

用研究和开发研究这三方面的关系。

科学技术的法律调整方面:将科学技术的立

法和执法作为科学机制改革的重要任务,特

别是在知识产权的保护方面。

科技研究的管理机制方面:将国家宏观科技

管理部门的职能从具体项目管理向间接服

务管理转变,国家宏观科技管理部门工作重

点主要放在科技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法规

的制定方面。

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主要意义:

通过从科技投入体制、科技结构比例、科技

法律调整、科研管理体制等方面对科学技术

体制改革,可以使我国形成多形式、多层次

的投入体制和公平竞争、择优支持的运行机

制;同时储备丰厚的长期发展的战略资源、

形成透明公正的法律体系并在管理体制上

根本解决科研机构重复设置、力量分散、科

技与经济脱节等问题,最终使我国的科学技

术拥有更好的发展。

14.1试论述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的新

特点。

1)科学技术与生产的一体化。①科学技术化

和技术的科学化。科学的技术化既指在科学

活动中包含着大量的技术科学研究、技术发

展研究和技术应用研究,又指科学研究需要

应用技术手段和工具,科学研究的重大进展

依赖于实验技术上的突破。技术的科学化既

指已有的技术经验知识借助科学理论指导

而形成系统的技术知识体系,并上升到技术

科学,又能指技术进步以科学发展为先导,

技术上的重要发明通常直接来自基础科学

研究的成果。②科学技术生产的体系结构。

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结构研究揭示了科学技

术发展的规律:科学、技术、生产这三大部

类相辅组成,协同发展。不可偏废一方,其

中技术是科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中间环

节。

2)科学技术社会化。①从小科学到大科学,科学技术日益社会化、国家化甚至国际化,从而进入大科学时期。所谓大科学,就是依照现代工业的形式组织起来并加以管理的科学。②工业研究实验室和研发中心的兴起。工业研究实验室和研发中心是科学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有力地加速和激活了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

3)科学技术业成为国家的战略产为。①高技术是科学技术的制高点。高技术产业化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具备相液压的社会条件,为此,发达国家纷纷创立国家创新体系,以便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促进其良性运行。②国家创新系统是科学技术的新体制。国家创新系统是国家层次上对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过程,即科学技术知识的产生、交流、传播与应用过程的体制化。

14.2为什么说研究与发展是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核心?

高技术的崛起及其产业化,使得研究与发展(R&D)成为大科学时代现代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核心,成为高技术及其产业化的关键,研发投入及其强度(R&D/G D P)成为各国政府关注的战略重点。只有把握现代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新特点,才能更深入地了解科学技术社会运行的新机制。

14.3请谈谈你对科学技术社会运行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14.4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

为了科学技术的健康发展,必须从经济条件、社会环境与国家政策三个方面予以保证。从政策、法规与组织机构,制度化诸方面予以保证,包括建立保障研发活动社会运行的机制,建立保障科学技术发展的决策机构,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科学技术体制。15.1试分析西方未来学关于社会发展阶段

的理论观点?

西方发达国家中出现了若干具有代表性的

社会思潮:

1、知识产业:美国经济学家马克卢普提出

的“知识产业”概念,他研究了美国从第二

次世界大战以来至50年代末社会生产发

展和产业结构变化的情况,将教育、R&D、

传播业、信息设备和信息服务等划归为“知

识产业”。这个概念对后来有很大影响。

2、“后工业社会”。美国学者丹尼尔.贝

尔全面阐述了他关于未来社会发展的观点,

他认为人类社会是从前工业社会经过工业

社会向后工业社会发展的。后工业社会实质

上就是信息社会。

3、“第三次浪潮”。阿文.托夫勒认为

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了两次浪潮,正面临着第

三次浪潮。第一次是农业革命,第二次是工

业革命,第三次是信息革命。

4、“大趋势论”。美国社会学家奈斯比特

把工业化社会之后的美国未来发展趋势归

纳成是个方向,其中最根本的变化是工业社

会已经变成信息社会。

15.2阐述现代科技革命对发展模式的影

响?

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正在推动人类社会从

工业社会走向知识社会,它使经济增长方式

发生了巨大变化,科学技术、知识成为经济

增长中的最重要因素。现代科学技术革命本

质上是生产力革命,导致生产关系的相应改

变,体现为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

发展由经济、社会、文化、科学、技术

与价值观念等诸多因素组成,发展模式是对

这诸多因素、过程、方面组成的作为有机整

体的社会活动的一种抽象和概括,是对真实

历史过程或有意识活动的一种近似的反映。

面对知识经济的历史潮流,发达国家的

美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持续增长,

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兴旺的增长期。

美国坚持以发展科学技术和教育为中心,不

断的变革和调整自己的发展模式。日本也相

应地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促进发展模式

的进一步变化。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知识

经济既是新的机遇,又是新的挑战,许多发

展中国家开始改变过去主要依靠自然资源

或劳动力的发展战略,实施科教兴国与可

持续发展战略,并采取了一系列与此相关的

新的经济发展对策。

当代中国的发展,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

和观点来看,实质上是以人与自然的协调发

展为基础,以人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为目

标,以科学技术进步为手段的发展。要促进

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贯

彻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具有

特别紧迫的现实意义。

15.3从国际比较的角度,思考我国的发展

模式(同15.2)

辨析:负反馈一定带来损害性。

反馈环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环。正反馈环

是当反馈环中一个要素发生变化,通过反馈

环中各个环节的连锁反应,加强了这种变化

趋势,使其脱离初始状态。这种在变动中

起自我增强的作用是正反馈环作用。负反馈

环正好与之相反当反馈环中一个要素发生

变化,通过反馈环中各要素的连锁反应,减

弱了这种变化,使变化趋于稳定。这种在

变动中起自我调节的作用是负反馈环的作

用。

组成生态系统的各个要素相生相克,通过负

反馈环作用使得任何一个要素的数量都不

可能过多或过少,各要素之间维持着一定的

比例关系。天然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之

间由于存在着各种负反馈机制而保持了一

种和谐稳定的关系,这就是人们最初使用

“生态平衡”一词所要描绘的景象。

生态系统的稳定是由正反馈环与负反馈环

这二者的力量对比关系所决定的。由于正反

馈环的自我增强作用和负反馈环的自我调

节作用的同时存在,系统必然是在变动与

稳定、增长与衰减之间相互斗争。当负反馈

环的自我调节作用强于正反馈环的自我增

强作用时,系统就趋于稳定;而当正反馈环

的自我增强作用超过负反馈环的自我调节

作用时,系统的稳定就遭受破坏,脱离初始

状态。生态平衡论是以系统思想为理论基

础的,它实质上是系统观、整体观、联系观

在特定科学领域中的应用、体现和发挥。系

统的性质、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之间的联系

和相互作用的机制决定着系统的稳定有序,

决定着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强弱。

16.1为什么说科学技术现代化是中国现代

化的关键?

(1)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已

经提出现代化的任务。20世纪80年代邓小

平洞察世界历史的重大转变,指出中国现代

化的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

(2)20世纪90年代知识经济时代来临,世

界银行在世界发展报告《知识与发展》中指

出,新时代的特点是:穷国与富国的差别不

仅在于资本,而且在于知识。知识是经济发

展的核心。发展中国家必须制定政策,以缩

小它们与富国之间的知识差距。

(3)党的十五大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

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应用

于分析新的世界形势,提出“要充分估量未

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

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把加

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

位”。

(4)党的十六大报告深刻地指出,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

16.2试论述中国科学技术现代化的战略及其重点。

科学技术现代化的战略选择。科技进步是推动经济社会进步,解决人口、资源与发展问题的决定性因素。据此,党的十五大与十六大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21世纪将是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世纪,知识创新能力是发展知识经济的巨大潜力。中国的发展战略把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国家创新体系”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包括四个方面:

知识创新系统。它是技术创新的基础和源泉;技术创新系统。它是企业发展的根本;知识传播系统。它培养和输送高素质人才;知识应用系统。它促使科学知识和技术知识转变成现实生产力。

研究与发展是知识创新与技术创新的源泉和动力。研发强度(R&D/G D P)反映国家对科技活动的支持力度。研发活动的类型和研发活动的部门分布,反映科技资源的配置状况。

知识传播与知识创新是相辅相成的,知识传播系统主要是国家的教育体系。必须深化教育改革,包括教育的体制、思想、内容与方法的改革。

16.3如何通过科学技术进步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民,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首先必须发展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1)建立信息技术体系及相应的信息产业结

构,加速信息化进程。①建立信息技术体系

及相应的信息产业结构,加速信息化进程②

用发展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

2)开展生命科学技术,尤其是农业科学技

术研究①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须建立生

态产业②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必须

建设现代农业。

3)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

文明,增强国家民族利益①大力发展先进的

科学文化②坚持创新精神,开展创造学习研

究与发展③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并深化教育

改革。

名词解释: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

部分,是关于自然界和自然科学发展普遍规

律的科学,是指导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

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

重要理论武器。它既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

观、科学观,又是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科

学方法论。

科学方法论是关于科学方法(如何研究科

学)的理论或学说。

高技术是指建立在科学技术研究基础上,处

于当代科学和技术发展前沿,具有重大战略

意义,能够对发展生产力和促进社会文明产

生重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技

术或技术群。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的

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

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的思想基础。

科学假说是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

学事实,对所研究的问题作出的猜测性说明

和尝试性解答。

基础研究主要是为获得关于现象和可观察

事实的基本原理的新知识而进行的实验性

或理论性工作,不以任何专门或特定的应用

或使用为目的。

科学事实是科学认识主体关于客观存在的、

个别的事物(事件、现象、过程、关系等)

的真实描述或判断,其逻辑形式是单称命

题。

资本主义(c a p i t a l i s m)是一种经济体系,其

最主要的经济活动由私人所有和控制的公

司进行。

社会主义(s o c i a l i s m)是一种经济体系,其

最主要的经济活动由政府或社会所有的机

构进行。

科学问题:科学研究过程中,科研主体在一

定时代条件和背景下,提出的科学理论和科

学实践中未解决的矛盾,它是科学研究的起

点。

国家创新系统及其构成

国家创新系统是国家层次上对科学技术的

社会运行过程,即科学技术知识的产生、交

流、传播与应用过程的体制化,它是在国家

的总体规划下,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中各有

关部门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推动创新的网络。

具体地说,它是由一系列资助或从事R&D

活动并将其成果转化为商品,以及推动和影

响新技术扩散的机构和组织组成的一个不

可分割的整体。

科学知识的构成包括几个部分?

资本主义有哪些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科学理论建立的过程

如何保证观察的科学性

可持续发展与生态自然观

以人为本实事求是的问题

科学与非科学的区别

辩证法应用的体会

科学引发的生态问题

如何理解观察与理论的关系

观察可分为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自然观察

是指人类对自然现象不作任何人工的变革

而进行的一类观察。实验观察是通过对自然

现象或事物人为进行积极干预后所进行的

观察。实验观察是一种比自然观察更强有力

的认识手段。

第一,观察依赖于理论,观察中渗透着理论。

理论决定了观察的目的和对象。

第二,观察必须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以反

映客观事物本质的理论为指导,将在一定程

度上保证观察的客观性;相反,当不完备甚

至错误的理论或观点渗透到观察中时,就会

导致错误观察。

第三,任何观察陈述都是用某种理论语言构

成的,理论提供了观察语言。观察陈述所利

用的理论或概念框架越精确,观察陈述所表

达的意义越精确。

第四,观察陈述也是可错的。判断观察陈述

正确与否,要依赖于理论的检验。任何完全

独立于理论的“中立的观察语言”是

不存在的,任何观察陈述都不同程度地渗透

着理论的因素。

第五,理论以观察为基础和源泉。科学理论

和定律的发现来源与观察实验。科学理论和

假说的发展完善离不开观察实验,其检验必

须依靠观察实验。

总之,观察和理论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

观察和理论的这种关系是由观察的主观性

和客观性所决定的。观察的主观性决定了理

论必须依赖观察;观察的客观性决定了理论

必然依赖观察。观察主观性与客观性的辩证

统一决定了观察与理论的辩证统一。

什么是高技术、高技术产业?高技术产业化的机制?

高技术:指在当代科学技术突破中涌现出来的,以科学最新成就为基础的、知识高密集的、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的新兴技术群。

高技术产业是指在高技术的研究、开发、推广、应用的基础上,形成的企业群或企业集团的总称。如计算机产业是指各类生产、经营和销售计算机及其附属产品的企业的总称。

高技术产业化的机制具体包括:

(1)市场创新机制可以分为首创型市场创新、改创型市场创新和仿创型市场创新三种类型。

(2)风险投资机制有必要建立风险投资机制,以保证高技术产业化研发过程中所需的昂贵费用。

(3)研究与开发机制研究与开发机制,即建立研究与开发机构,并向其投入财力、人力和物力。

(4)官、产、学合作机制需要在政府宏观管理下,由企业和高校等各方面共同努力来发展。

(5)法律制度机制需要建立各种与之相适应的法律、法规机制。(6)激励机制激励机制,其核心是产权改革,使参与创新的成员的利益与企业的整体利益紧密地结合起来,调动其创新的主动性、积极性。

科学、技术各自的内涵、性质及两者的关系马克思关于科学的涵义

(1)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它揭示出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的能动的认识和改造关系。正是科学的巨大力量,使得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得到空前的强化。(2)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

劳动。科学活动是一种社会劳动。

(3)科学是生产力。这一论断是马克思对

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大理论贡献。

(4)科学既是观念的财富又是实际的财富。

明确指出科学的社会作用表现在物质生产

和精神生产两个方面。

科学具有如下的本质属性:

(1)客观真理性

科学具有内容上的客观真理性,其真理性内

容是随着实践而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

(2)可检验性

科学知识是在观察与实验的基础上形成的

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科学的结论是确定

的、具体的命题,它们在可控条件下可以重

复接受实验的检验,具有可检验性。(3)

系统性

科学知识是根据基本概念与基本定律,用逻

辑的方法整理出来的反映事物内在联系的

知识体系。它力求做到完全地反映客观事

物,把握事物的一切方面

(4)主体际性

科学知识是客观的、普遍的,能被不同认识

主体所重复所理解,能接受不同认识主体用

实验进行检验,并在他们之间进行讨论、交

流,这就是主体际性。它是科学发现获得社

会承认的基本条件。

技术的定义:

技术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

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或

发明的各种手段和方式方法的总和。它体现

在技术活动和技术成果两个方面

技术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把技术的本质界定为人对自然

的能动作用、改造作用。体现了人对自然的

实践关系,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属于直

接生产力。

技术与科学的关系

科学与技术是辩证统一的整体,科学中

有技术,;技术中也有科学。技术产生科学

技术与科学的区别

(1)科学是间接生产力,技术是直接生产

力。

(2)科学回答的是“是什么”“为什

么”,技术回答的是“做什么”“怎

么做”。

(3)科学是不可预见的,技术是可预见的。

(4)科学进步的标准在于能否完善科学理

论,技术提高的标准在于是否能生产出新的

和更好的产品。(5)科学提供物化的可能,

技术提供物化的现实。

(6)科学是发现,技术是发明。(7)科

学是创造知识的研究,技术是综合利用知识

于需要的研究。区别科学与技术的目的,

不是将它们分开,而是要更好的统一考虑。

注重技术时要想到科学,注重科学时要考虑

技术。对于科学来说,技术是科学的延伸,

对于技术来说,科学是技术的升华。

社会统计学复习题(有答案)

社会统计学课程期末复习题 一、填空题(计算结果一般保留两位小数) 1、第五次人口普查南京市和上海市的人口总数之比为 比较 相对指标;某企业男女职工人数之比为 比例 相对指标;某产品的废品率为 结构 相对指标;某地区福利机构网点密度为 强度 相对指标。 2、各变量值与其算术平均数离差之和为 零 ;各变量值与其算术平均数离差的平方和为 最小值 。 3、在回归分析中,各实际观测值y 与估计值y ?的离差平方和称为 剩余 变差。 4、平均增长速度= 平均发展速度 —1(或100%)。 5、 正J 形 反J 形 曲线的特征是变量值分布的次数随变量值的增大而逐步增多; 曲线的特征是变量值分布的次数随变量值的增大而逐步减少。 6、调查宝钢、鞍钢等几家主要钢铁企业来了解我国钢铁生产的基本情况,这种调查方式属于 重点 调查。 7、要了解某市大学多媒体教学设备情况,则总体是 该市大学中的全部多媒体教学设备 ;总体单位是 该市大学中的每一套多媒体教学设备; 。 8、若某厂计划规定A 产品单位成本较上年降低6%,实际降低了7%,则A 产品单位成本计划超额完成程度为 100%7% A 100% 1.06%100%6% -=-=-产品单位成本计划超额完成程度 ;若某厂计划规定B 产品产量较上年增长5%,实际增长了10%,则B 产品产量计划超额完成程度为 100%10% 100% 4.76%100%5% +=-=+B 产品产量计划超额完成程度 。 9、按照标志表现划分,学生的民族、性别、籍贯属于 品质 标志;学生的体重、年龄、成绩属于 数量 标志。 10、从内容上看,统计表由 主词 和 宾词 两个部分组成;从格式上看,统计表由 总标题 、 横行标题 、 纵栏标题 和 指标数值(或统计数值); 四个部分组成。 11、从变量间的变化方向来看,企业广告费支出与销售额的相关关系,单位产品成本与单位产品原材料消耗量的相关关系属于 正 相关;而市场价格与消费者需求数量的相关关系,单位产品成本与产品产量的相关关系属于 负 相关。 12、按指标所反映的数量性质不同划分,国民生产总值属于 数量 指标;单位成本属于 质量 指标。 13、如果相关系数r=0,则表明两个变量之间 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 。 二、判断题

电子商务课后习题及答案

电子商务概论复思考题 第一章电子商务概述一、判断题 1、网络商务信息是指通过计算机传输的商务信息,包括文字、数据、表格、图形、影像、声音以及内容能够被人工或计算机察知的符号系统。 (v) 2、电子商务的核心是人。(V ) 3、电子商务是一种以消费者为导向,强调个性化的营销方式。(x ) 二、选择题(包括单选题和多选题) 1、下列关于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的描述,正确的是( A ) A传统商务受到地域的限制,通常其贸易伙伴是固定的,而电子商务充分利用In ternet , 其贸易伙伴可以不受地域的限制,选择范围很大 B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将完全取代传统商务 C客户服务职能采用传统的服务形式,电子商务在这一方面还无能为力 D客服购买的任何产品都只能通过人工送达 2、电子商务以满足企业、商人和顾客的需要为目的,增加(D),改善服务质量,降低交易费用。 A、交易时间 B、贸易机会 C、市场范围 D、服务传递速度 3、电子商务实质上形成了一个(ABC )的市场交换场所。 A、在线实时B 虚拟C 、全球性 D 、网上真实 三、问答题 1、E-Commerce和E-Business 的区别在哪里? 答:E-Commerce是实现整个贸易过程中各贸易活动的电子化,从涵盖范围方面可以定义为:交易各方以电子交易方式而不是通过当面交换或直接面谈方式进行的任何形式的商业交易;从技术方面可以定义为:E—Commerce是一种多技术的集合体,包括交换数据、获得数据以及自动捕获数据等。它的业务包括:信息交换、售前售后服务、销售、电子支付、运输、组建虚拟企业、公司和贸易伙伴可以共同拥有和运营共享的商业方法等。 E-Business 是利用网络实现所有商务活动业务流程的电子化,不仅包括了E-Commerce 面向外部的所有业务流程,还包括了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如企业资源计划、管理信息系统、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网上市场调研、战略管理及财务管理等。E-Commerce集中于电子交易,强调企业与外部的交易和合作,而E-Bus in ess则把涵盖范 围扩大到企业外部。 2、试述电子商务活动中的三流分离的各种可能性。答:在电子商务活动中,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本身是相互独立的。信息流是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中各个主体之间不断进行的双向交流。物流进行的是一个正向的流程,即从原材料供应商到制造商,再通过经销商或配送中心到顾客。而资金流进行的是一个反向的流程,顾客付款时需要通过他的开户银行将货款汇给经销商,经销商再汇给制造商,制造商汇款给原材料供应商。 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的形成是商品流通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们在商品价值形态的转化过程中有机地统一起来,共同完成商品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生产的循环。在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中,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被分离了,它们通过不同的渠道来协同完

心理和教育统计学课后题答案解析

张厚粲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第一章答案 1名词概念 (1 )随机变量 答:在统计学上把取值之前,不能准确预料取到什么值的变量,称为随机变量。 (2)总体 答:总体(population )又称为母全体或全域,是具有某种特征的一类事物的总体,是研究对象的全体。 (3)样本 答:样本是从总体中抽取的一部分个体。 (4)个体 答:构成总体的每个基本单元。 (5)次数 是指某一事件在某一类别中出现的数目,又称作频数,用f表示。 (6)频率 答:又称相对次数,即某一事件发生的次数除以总的事件数目,通常用比例或百分数来表示。 (7)概率 答:概率(probability), 概率论术语,指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度量指标。其描述性定义。随机事件A在所有试验中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的量值,称为事件A的概率,记为P(A)。 (8)统计量 答:样本的特征值叫做统计量,又称作特征值。 (9)参数 答:又称总体参数,是描述一个总体情况的统计指标。 (10)观测值 答:随机变量的取值,一个随机变量可以有多个观测值。 2何谓心理与教育统计学?学习它有何意义? 答:(1)心理与教育统计学是专门研究如何运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搜集、整理、分析心理 与教育科学研究中获得的随机性数据资料,并根据这些数据资料传递的信息,进行科学推论 找出心理与教育统计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具体讲,就是在心理与教育研究中,通过调查、实验、测量等手段有意地获取一些数据,并将得到的数据按统计学原理和步骤加以整理、计 算、绘制图表、分析、判断、推理,最后得出结论的一种研究方法。 (2)学习心理与教育统计学有重要的意义。 ①统计学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一种科学方法。 科学是一种知识体系。它的研究对象存在于现实世界各个领域的客观事实之中。它的主 要任务是对客观事实进行预测和分类,从而揭示蕴藏于其中的种种因果关系。要提高对客观 事实观测及分析研究的能力,就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统计学正是提供了这样一种科学方法。统计方法是从事科学研究的一种必不可少的工具。 ②心理与教育统计学是心理与教育科研定量分析的重要工具。 凡是客观存在事物,都有数量的表现。凡是有数量表现的事物,都可以进行测量。心理 与教育现象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它也有数量的表现。虽然心理与教育测量具有多变性而 且旨起它发生变化的因素很多,难以准确测量。但是它毕竟还是可以测量的。因此,在进行 心理与教育科学研究时,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对心理与教育现象进行定量分析的。心理与 教育统计就是对心理与教育问题进行定量分析的重要的科学工具。 ③广大心理与教育工作者学习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的具体意义。 a. 可经顺利阅读国内外先进的研究成果。 b. 可以提高心理与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效率。

数据库课后习题答案

(1)在test01数据库中使用Transact-SQL语句创建表:book(book_id nchar(6),book_name nchar(30),price numeric(10,2)和表author(author_name nchar(4),book_id nchar(6),address nchar(30)).设置book中的book_id为主键,并设置两个表的关系。)) 解:T-SQL语句和执行情况如下: CREATE DATABASE test01 go USE TEST01 GO CREATE TABLE test01.dbo.book( book_id nchar(6)NOT NULL, book_name nchar(30)NULL, price numeric(10,2)NULL, PRIMARY KEY(book_id) )

ON [PRIMARY] CREATE TABLE test01.dbo.author( author_name nchar(4)NULL, book_id nchar(6)NULL, address nchar(30)NULL ) ALTER TABLE dbo.author WITH CHECK ADD CONSTRAINT PKT54_db FOREIGN KEY(book_id) REFERENCES test01.dbo.book (book_id) GO

(2)在 test01 数据库中利用 Transact-SQL 语句创建一个图书销售 表 booksales (book_id nchar(6),sellnum int, selldate datet ime)。分别利用 insert 、delete、update 语句添加、删除和更新数据。 CREATE DATABASE test01 Go USE test01 GO CREATE TABLE booksales( book_id nchar(6)NOT NULL, sellnum int NOT NULL,

电子商务课后习题汇总

电子商务课后习题 第一章电子商务概述 1.()就是标准化的商业文件在计算机之间从应用到应用的传送和处理。 A.EDI B.FTP C.TELNET D.HTTP 2.电子商务的核心是() A.电子工具 B.人 C.信息技术 D.互联网 3.()是指完全通过电子商务方式实现和完成整个交易过程的交易。 A.完全电子商务 B.不完全电子商务 C.电子商务 D.EDI 4.()即消费者之间通过Internet进行相互的个人交易。 A.B2B B.B2C C.C2C D.B2G 5.()是指在本地区范围内开展的电子商务,交易双方都在本地区范围之内,利用本地区的电子商务系统开展商务活动。 A.本地电子商务 B.区域电子商务 C.国家电子商务 D.国际电子商务 第二章电子商务的基本原理 1.()是指电子商务实体从事商品和服务交换的场所。 A.电子银行 B.电子市场 C.电子商店 D.市场 2.()主要是指资金的转移过程,包括付款和转账等。 A.物流 B.信息流 C.资金流 D.电子支付 3.()是指设有商品营业场所、柜台,不自产商品、直接面向最终消费者的商业零售企业,包括直接从事综合商品销售的百货商场、超级市场、零售商店等。 A.生产型企业 B.商贸型企业 C.服务型企业 D.物流企业 4.()专指电子商务中对用户的电子签名颁发数字证书的机构,它是开放性电子商务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信用服务机构。 A.物流中兴 B.认证中心 C.电子银行 D.电子商务服务商 第四章电子商务安全 1.一般采用()技术保证电子商务活动交易的不可抵赖性。 A.数字信封 B.防火墙 C.电子签名 D.支付网关 2.就电子商务数据的加密而言,基本的加密方法包括()两部分。 A.密钥位数和密钥位数 B.公钥密码体系和私钥密码体系 C.加密密钥和加密算法 D.密钥的个数与密钥的算法 3.数字签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A.未经授权擅自访问网络 B.数据被泄露或篡改 C.冒名发送数据或发送数据后抵赖 D.以上三种 4.认证中心的核心职能是() A签发和管理数字证书 B.验证信息 C.公布黑名单 D.撤销用户的证书

教育统计学与SPSS课后作业答案祥解题目

教育统计学课后作业 一、P118 1 题目:10位大一学生平均每周所花的学习时间与他们的期末考试成绩见表6-17.试问: (1)学习时间与考试成绩之间是否相关? (2)比较两组数据谁的差异程度大一些? (3)比较学生2与学生9的期末考试测验成绩。 表6-17 学习时间与期末考试成绩 1 2 3 4 5 6 7 8 9 10 学习时间考试成绩40 58 43 73 18 56 10 47 25 58 33 54 27 45 17 32 30 68 47 69 解题步骤: (1)第一步:定义变量:“xuexishijian”、“xuexichengji”后,输入数据.如下图: 1

第二步:单击选择“分析(Analyze)”中的“相关(Correlate)”中的“双变量(Bivariate Correlations)”, 将上图中的“xuexishijian”和“xuexichengji”添加到右边变量框中,如下图: 第三步:点击“确定“后,输出结果如下图: 第四步:分析结果

3 由上图可知:学习时间与学习成绩之间的pearson 相关系数为0.714,p (双侧)为0.20。自由度 df=10-2=8时,查“皮尔逊积差相关系数显著临界值表”知:r 0.05= 0.623 ; r 0.01=0.765。 因为0.765 > 0.714 >0.623,所以在0.05水平上学习时间和学习成绩是相关显著的。 (2)SPSS 软件分析结果如下图: 由上图可知:学习时间标准差和平均值为:S 1=12.037 ?X 1= 29.00 ;学习时间标准差和平均值为:S 2=12.437?X 2=56.00 根据差异系数公式可知: 学习时间差异系数为:%100?=X S CV S =12.037/29.00×100%=41.51% 学习成绩差异系数为:%100?= X S CV S =12.437/56.00×100%=22.27% 有上述结果可知学习时间差异程度大于学习成绩差异程度。 (4) 把学生2和学生9的期末考试成绩转化成标准分数: Z 2=(X -?X) /S= (73—56)/12.437=1.367 Z 9=(X-?X)/S=(68—56)/12.437=0.965 由上计算可知:学生2期末考试测验成绩优于学生9的期末考试测验成绩。 二、P119 2 题目:某班数学的平均成绩为90,标准差10;化学的平均分为85,标准差为8;物理的平均分为79,标准差为15.某生这三科成绩分别为95,80,80.试问 (1) 该生在哪一学科上突出一些? (2) 该班三科成绩的差异度如何?有无学习分化现象? (3) 该生的学期分数是多少? (4) 三科的总平均和总标准差是多少? 解题步骤:

(完整版)数据库课后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数据库系统概述 选择题 1实体-联系模型中,属性是指(C) A.客观存在的事物 B.事物的具体描述 C.事物的某一特征 D.某一具体事件 2对于现实世界中事物的特征,在E-R模型中使用(A) A属性描述B关键字描述C二维表格描述D实体描述 3假设一个书店用这样一组属性描述图书(书号,书名,作者,出版社,出版日期),可以作为“键”的属性是(A) A书号B书名C作者D出版社 4一名作家与他所出版过的书籍之间的联系类型是(B) A一对一B一对多C多对多D都不是 5若无法确定哪个属性为某实体的键,则(A) A该实体没有键B必须增加一个属性作为该实体的键C取一个外关键字作为实体的键D该实体的所有属性构成键 填空题 1对于现实世界中事物的特征在E-R模型中使用属性进行描述 2确定属性的两条基本原则是不可分和无关联 3在描述实体集的所有属性中,可以唯一的标识每个实体的属性称为键 4实体集之间联系的三种类型分别是1:1 、1:n 、和m:n 5数据的完整性是指数据的正确性、有效性、相容性、和一致性 简答题 一、简述数据库的设计步骤 答:1需求分析:对需要使用数据库系统来进行管理的现实世界中对象的业务流程、业务规则和所涉及的数据进行调查、分析和研究,充分理解现实世界中的实际问题和需求。 分析的策略:自下而上——静态需求、自上而下——动态需求 2数据库概念设计:数据库概念设计是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建立概念数据模型,用概念模型描述实际问题所涉及的数据及数据之间的联系。 3数据库逻辑设计:数据库逻辑设计是根据概念数据模型建立逻辑数据模型,逻辑数据模型是一种面向数据库系统的数据模型。 4数据库实现:依据关系模型,在数据库管理系统环境中建立数据库。 二、数据库的功能 答:1提供数据定义语言,允许使用者建立新的数据库并建立数据的逻辑结构 2提供数据查询语言 3提供数据操纵语言 4支持大量数据存储 5控制并发访问 三、数据库的特点 答:1数据结构化。2数据高度共享、低冗余度、易扩充3数据独立4数据由数据库管理系统统一管理和控制:(1)数据安全性(2)数据完整性(3)并发控制(4)数据库恢复 第二章关系模型和关系数据库 选择题 1把E-R模型转换为关系模型时,A实体(“一”方)和B实体(“多”方)之间一对多联系在关系模型中是通过(A)来实现的

社会统计学习题和答案--相关与回归分析报告

第十二章 相关与回归分析 第一节 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 相关程度与方向·因果关系与对称关系 第二节 定类变量的相关 双变量交互分类(列联表)·削减误差比例(PRE )·λ系数与τ系数 第三节 定序变量的相关分析 同序对、异序对和同分对·Gamma 系数·肯德尔等级相关系数(τa 系数、τb 与τc 系数)·萨默斯系数(d 系数)·斯皮尔曼等级相关(ρ相关)·肯德尔和谐系数 第四节 定距变量的相关分析 相关表和相关图·积差系数的导出和计算·积差系数的性质 第五节 回归分析 线性回归·积差系数的PRE 性质·相关指数R 第六节 曲线相关与回归 可线性化的非线性函数·实例分析(二次曲线指数曲线) 一、填空 1.对于表现为因果关系的相关关系来说,自变量一般都是确定性变量,依变量则一般是( 随机性 )变量。 2.变量间的相关程度,可以用不知Y 与X 有关系时预测Y 的全部误差E 1,减去知道Y 与X 有关系时预测Y 的联系误差E 2,再将其化为比例来度量,这就是( 削减误差比例 )。 3.依据数理统计原理,在样本容量较大的情况下,可以作出以下两个假定:(1)实际观察值Y 围绕每个估计值c Y 是服从( );(2)分布中围绕每个可能的c Y 值的( )是相同的。 4.在数量上表现为现象依存关系的两个变量,通常称为自变量和因变量。自变量是作为( 变化根据 )的变量,因变量是随( 自变量 )的变化而发生相应变化的变量。 5.根据资料,分析现象之间是否存在相关关系,其表现形式或类型如何,并对具有相关关系的现象之间数量变化的议案关系进行测定,即建立一个相关的数学表达式,称为( 回归方程 ),并据以进行估计和预测。这种分析方法,通常又称为( 回归分析 )。 6.积差系数r 是( 协方差 )与X 和Y 的标准差的乘积之比。 二、单项选择 1.当x 按一定数额增加时,y 也近似地按一定数额随之增加,那么可以说x 与y 之间 存在( A )关系。 A 直线正相关 B 直线负相关 C 曲线正相关 D 曲线负相关

电子商务课后题

信息流(P13),物资流(P13),资金流(P13),电子商务的特点(P6),广义的电子商 务(P9),狭义的电子商务(P9),B2C电子商务(P10),B2B电子商务(P10),C2C电子商务(P10),B2G电子商务(P10),间接电子商务(P11),直接电子商务(P11),电子商务概念模型的基本组成要素(P12),电子商务的基本组成要素(P13) 2.填空 (1).电子商务的任何一笔交易都包含一下三种基本的“流”,即()、()、()。 (2).按照电子商务活动对象类型分类,电子商务可分为()、()、()、()。 3.单选 (1).B to B或B2B是指:( A ) A.企业对企业的电子商务 B.企业对消费者的电子商务 C.企业对政府的电子商务 D.消费者对消费者的电子商务 (2). B to C或B2C是指:( B ) A.企业对企业的电子商务 B.企业对消费者的电子商务 C.企业对政府的电子商务 D.消费者对消费者的电子商务 (3).下列关于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的描述,哪种说法最准确?(A) A.传统商务受到地域的限制,通常其贸易伙伴是固定的,而电子商务充分利用Internet,其贸易伙伴 可以不受地域的限制,选择范围很大。 B.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将完全取代传统商务。 C.客户服务只能采用传统的服务方式,电子商务在这一方面还无能为力。 D.用户购买的任何产品都只能通过人工传送,采用计算机的用户无法受到其购买的产品。 (4).迄今为止世界上第一部关于电子商务的法律是(B ) A.《电子贸易示范法》 B.《电子商务示范法》 C.《电子贸易签字示范法》 D.《电子商业示范法》 (5)电子商务是在(A)技术与网络通信技术的互动发展中产生和不断完善的。 A. 电子 B. 微波 C. 多媒体 D. 计算机 (6)电子商务的流通渠道是( B )。 A. 企业-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 B. 企业-消费者 C. 企业-中介商-消费者 D. 企业-零售商-消费者 (7)电子商务的主要成分是( B )。 A. 电子 B. 商务 C. 交易 D. 网络 (8). 直接电子商务指的是(C )。 A. 软件订购 B. 计算机配件订购 C. 无形货物和服务 D. 有形货物的电子货 (9). 间接电子商务指的是(D )。 A. 软件订购 B. 计算机配件订购 C. 无形货物和服务 D. 有形货物的电子订货 4.判断 (1).电子商务会引起新兴行业的产生,也能改变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对) (2).电子商务对个人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都将产生影响。(对) (3).电子商务主要是网上的商务活动,它使信息流、资金流和物资流三者融为一体。(对) (4).电子商务条件下,必须以电子文件形式签订贸易合同。(错) (5).直接电子商务,是指有形货物的电子订货,它仍然需要利用传统渠道如邮政服务和商业快递服务。 (错)

教育统计学复习题及答案

《教育统计学》复习题及答案一、填空题 1.教育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问题。 2.一般情况下,大样本是指样本容量.大于30 的样本。 3.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的名称,它有.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两种。 4.统计工作的三个基本步骤是:、和。 5.集中量数是反映一组数据的趋势的。 6.“65、66、72、83、89”这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是。 7.6位学生的身高分别为:145、135、128、145、140、130厘米,他们的众数是。 8.若某班学生数学成绩的标准差是8分,平均分是80分,其标准差系数是。 9.参数估计的方法有和两种。 10.若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是负数,则它们之间存在。 11.统计工作与统计资料的关系是和的关系。 12.标准差越大,说明总体平均数的代表性越,标准差越小,说明总体平均数的代表性越。 13.总量指标按其反映的内容不同可以分为和。 二、判断题 1、教育统计学属于应用统计学。()

2、标志是说明总体特征的,指标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 3、统计数据的真实性是统计工作的生命() 4、汉族是一个品质标志。() 5、描述一组数据波动情况的量数称为差异量数。() 6、集中量数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7、在一个总体中,算术平均数、众数、中位数可能相等。() 8、同一总体各组的结构相对指标数值之和不一定等于100%。() 9、不重复抽样误差一定大于重复抽样误差。() 10. 一致性是用样本统计量估计统计参数时最基本的要求。() 三、选择题 1.某班学生的平均年龄为22岁,这里的22岁为( )。 A.指标值 B.标志值 C.变量值 D.数量标志值 2.统计调查中,调查标志的承担者是( )。 A.调查对象 B.调查单位 C.填报单位 D.调查表 3.统计分组的关键是( )。 A.确定组数和组距 B.抓住事物本质 C.选择分组标志和划分各组界限 D.统计表的形式设计 4.下列属于全面调查的有( )。 A.重点调查 B.典型调查 C.抽样调查 D.普查 5.统计抽样调查中,样本的取得遵循的原则是( )。 A.可靠性 B.准确性 C.及时性 D.随机性 6. 在直线回归方程Yc =a+bx中,b表示( )。 增加1个单位,y增加a的数量增加1个单位,x增加b的数量 增加1个单位,x的平均增加量增加1个单位,y的平均增加量 7.下列统计指标中,属于数量指标的有() A、工资总额 B、单位产品成本 C、合格品率 D、人口密度 8.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重复抽样的抽样极限误差增加1倍,则样本单位数变为( )。 A.原来的2倍 B.原来的4倍 C.原来的1/2倍 D.原来的1/4倍 四、简答题 1.学习教育统计学有哪些意义?

概率论课后习题答案

习题1解答 1、 写出下列随机试验的样本空间Ω: (1)记录一个班一次数学考试的平均分数(设以百分制记分); (2)生产产品直到有10件正品为止,记录生产产品的总件数; (3)对某工厂出厂的产品进行检查,合格的记为“正品”,不合格的记为“次品”,如连续查出了2件次品就停止检查,或检查了4件产品就停止检查,记录检查的结果; (4)在单位圆内任意取一点,记录它的坐标、 解:(1)以n 表示该班的学生人数,总成绩的可能取值为0,1,2,…,100n ,所以该试验的样本空间为 {|0,1,2,,100}i i n n Ω==、 (2)设在生产第10件正品前共生产了k 件不合格品,样本空间为 {10|0,1,2,}k k Ω=+=, 或写成{10,11,12,}.Ω= (3)采用0表示检查到一个次品,以1表示检查到一个正品,例如0110表示第一次与第四次检查到次品,而第二次与第三次检查到的就是正品,样本空间可表示为 {00,100,0100,0101,0110,1100,1010,1011,0111,1101,1110,1111}Ω=、 (3)取直角坐标系,则有22 {(,)|1}x y x y Ω=+<,若取极坐标系,则有 {(,)|01,02π}ρθρθΩ=≤<≤<、 2.设A 、B 、C 为三事件,用A 、B 、C 及其运算关系表示下列事件、 (1) A 发生而B 与C 不发生; (2) A 、B 、C 中恰好发生一个; (3) A 、B 、C 中至少有一个发生; (4) A 、B 、C 中恰好有两个发生; (5) A 、B 、C 中至少有两个发生; (6) A 、B 、C 中有不多于一个事件发生、

电子商务系统的分析与设计(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 1 企业商务活动的基本特征 a)从事商品交换的活动 b)涉及商品的交换、买卖和再分配,包含商品物理上的位移过程 2.电子商务的基本目标: 电子商务的基本目标是以企业的“商务整合”为目的,通过整合企业的业务流程和信息资源,将信息技术和企业商务策略整合,形成有助于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新的组织结构、商业模式和业务流程。 3 电子商务系统的概念及特点 a)概念:从广义上讲是支持商务活动的电子技术的集合。 从狭义上看,则指:在Internet和其他网络的基础上,以实现企业电子商务活动为目标,满足企业生产、销售、服务等生产和管理的需要,支持企业的对外业务协作,从运作、管理和决策等层次全面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为企业提供商业智能的信息系统。 特点:A支持企业以交易为核心的商务活动的技术平台 B企业内部业务流程重构、价值链增值的技术平台 C依托网络,提供基于Web的分布式服务 D在系统、应用的安全性方面有较高的要求 E服务对象不仅包括企业内部人员,还涵盖了企业外部的客户和合作伙伴 4.信息系统 要素:硬件、软件、人员及相应的处理功能软件包括:程序、数据、文档 第二章 1、软件生命周期瀑布模型中包括哪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中心任务是什么?答:包括问题定义阶段、可行性研究阶段、需求分析阶段、系统设计阶段、编码与测试阶段和运行维护阶段。 问题定义阶段的中心任务是:明确将要建设的软件系统要解决什么问题。 可行性研究阶段的中心任务是:探讨欲解决的问题是否有可行的解决办法。 需求分析阶段的中心任务是:回答“目标系统必须做什么”这一问题。 系统设计阶段的中心任务是:回答:“如何构造目标系统”这一问题。 编码及测试阶段的中心任务是:编码与测试交替进行。 运行维护阶段的中心任务是:通过各种维护,不断完善系统,从而使系统持久地满足用户需求。 系统开发生命周期(SDLC): 1)系统规划(明确目标勾画轮廓制定方案) 2)系统分析(分析现状明确约束确定需求) 3)系统设计(体系结构设计选择软硬件平台应用软件设计网站设计

教育统计学课后练习参考答案

教育统计学课后练习参考答案 第一章 1、教育统计学,就是应用数理统计学的一般原理和方法,对教育调查和教育实验等途径所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并以此为依据,进行科学推断,从而揭示蕴含在教育现象中的客观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统计学既是统计科学中的一个分支学科,又是教育科学中的一个分支学科,是两种科学相互结合、相互渗透而形成的一门交叉学科。从学科体系来看,教育统计学属于教育科学体系的一个方法论分支;从学科性质来看,教育统计学又属于统计学的一个应用分支。 2、描述统计主要是通过对数据资料进行整理,计算出简单明白的统计量数来描述庞大的资料,以显示其分布特征的统计方法。 推断统计又叫分析统计,它根据统计学的原理和方法,从我们所研究的全体对象(即总体)中,按照等可能性原则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出总体中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个体组成样本,在样本所提供的数据的基础上,运用概率理论进行分析、论证,在一定可靠程度上对总体的情况进行科学推断的一种统计方法。 3、在自然界或教育研究中,一种事物常存在几种可能出现的情况或获得几种可能的结果,这类现象称为随机现象。 随机现象具的特点: (1)一次条件完全相同的实验有多种可能的结果(这样的实验称为随机实验); (2)在实验之前不能确切知道哪种结果会发生; (3)在相同的条件下可以重复进行这样的实验。 4、总体,也叫做母体或全域,是指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个体的总和。 当所研究的总体数量非常大时,可以从总体中抽取其中一部分个体来观测,由此来推断总体的信息,从总体中抽出的这部分个体就称为样本,它是用以表征总体的个体的集合。 通常将样本中样本个数大于或等于30个的样本称为大样本,小于30个的称为小样本。 5、复置抽样指每次抽出的个体经观测后,仍放回原总体,然后再从总体中抽取下一个个体。 6、反映总体特征的量数叫做总体参数,简称参数。反映样本特征的量数叫做样本统计量,简称统计量。 参数是总体的真正数值,是固定的常量,理论上应该通过计算总体中全部个体的数值而获得,但由于总体中个体的数量通常很大,总体参数往往很难获得,在统计分析中一般通过样本的数值来估计。在进行推断统计时,就是根据样本统计量来推断总体相应的参数。 第二章 1、按照数据的来源,可分为计数数据和度量数据;按照数据的取值情况,可分为间断性数据和连续性数据;按照数据的测量水平,可分为称名数据、顺序数据、等距数据和比率数据。 2、数据整理的基本方法包括对数据进行排序、统计分组、绘制统计图表等。 3、表的结构要简洁明了;表的层次要清晰;主谓分明。 4、连续性数据:(2),(3);间断性数据:(1),(4)。 5、略 6、(1)50;(2)75;(3)34;(4)5;(5)45

数据库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数据库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第1章数据库基础 习题答案 1. 简述Oracle 12c的应用结构。 答:参阅教材 2. 简述Oracle与SQL Server的区别。 答:参阅教材 3. 简述Oracle 12c的新特性。 答:参阅教材 第2章Oracle Database 12c的安装和配置习题答案 一、填空题 1. Windows Unix 2. 1GB 3. 物理内存的两倍 4. orcl 5. 5500 6. SYSDBA Normal 第3章Oracle Database的体系结构 2

习题答案 一、选择题 A B B D B C D D 二、简答题 1.什么是Oracle的实例?它是一种什么机制? 答:Oracle数据库系统指具有管理Oracle数据库功能的计算机系统。每一个运行的Oracle 数据库都对应一个Oracle实例(Instance),一个Oracle实例为存取和控制数据库的软件机制。当数据库服务器上的一个数据库启动时,Oracle将分配一块内存区间,叫做系统全局区(SGA),并启动一个或多个Oracle进程。因此实例是一组内存结构和后台进程的集合。总之,Oracle实例是指数据库拥有自己的系统全局区和相关数据库文件的Oracle服务器进程集,是存取和控制数据库的软件机制。 2.段是什么概念?如何组成的? 答:表空间的下一级逻辑存储单位称作段,一个段只能存储同一模式对象。根据存储模式 -3-

4

责将需要处理的数据从数据库文件读入到SGA中的数据库缓冲区,并将SQL语句执行的结果返回给客户端应用程序。 后台进程:系统为了使性能最好和协调多个用户,在多进程系统中使用一些附加进程,称为后台进程。 用户进程:用户进程指运行应用程序或Oracle工具所建立的进程,它们向Oracle服务器发送所要执行的SQL语句 第4章数据库操作 习题答案 一、选择题 B C B C 二、选择题 1. CREATE DATABASE 2. SHUTDOWN IMMEDIATE 3. DROP DATABASE 4. 启动实例装载数据库打开数据库 5. STARTUP FORCE 5

社会统计学复习题有答案

社会统计学复习题有答 案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社会统计学课程期末复习题 一、填空题(计算结果一般保留两位小数) 1、第五次人口普查南京市和上海市的人口总数之比为 比较 相对指标;某企业男女职工人数之比为 比例 相对指标;某产品的废品率为 结构 相对指标;某地区福利机构网点密度为 强度 相对指标。 2、各变量值与其算术平均数离差之和为 零 ;各变量值与其算术平均数离差的平方和为 最小值 。 3、在回归分析中,各实际观测值y 与估计值y ?的离差平方和称为 剩余 变差。 4、平均增长速度= 平均发展速度 —1(或100%)。 5、 正J 形 反J 形 曲线的特征是变量值分布的次数随变量值的增大而逐步增多; 曲线的特征是变量值分布的次数随变量值的增大而逐步减少。 6、调查宝钢、鞍钢等几家主要钢铁企业来了解我国钢铁生产的基本情况,这种调查方式属于 重点 调查。 7、要了解某市大学多媒体教学设备情况,则总体是 该市大学中的全部多媒体教学设备 ;总体单位是 该市大学中的每一套多媒体教学设备; 。 8、若某厂计划规定A 产品单位成本较上年降低6%,实际降低了7%,则A 产品单位成本计划超额完成程度为 100%7% A 100% 1.06%100%6% -=- =-产品单位成本计划超额完成程度 ;若某厂计划规定B 产品产量较上年增长5%,实际增长了10%,则B 产品产量计划超额完成程度为 100%10% 100% 4.76%100%5% += -=+B 产品产量计划超额完成程度 。

9、按照标志表现划分,学生的民族、性别、籍贯属于品质标志;学生的体重、年龄、成绩属于数量标志。 10、从内容上看,统计表由主词和宾词两个部分组成;从格式上看,统计表由 总标题、横行标题、纵栏标题和指标数值(或统计数值); 四个部分组成。 11、从变量间的变化方向来看,企业广告费支出与销售额的相关关系,单位产品成本与单位产品原材料消耗量的相关关系属于正相关;而市场价格与消费者需求数量的相关关系,单位产品成本与产品产量的相关关系属于负相关。 12、按指标所反映的数量性质不同划分,国民生产总值属于数量指标;单位成本属于质量指标。 13、如果相关系数r=0,则表明两个变量之间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 二、判断题 1、在季节变动分析中,若季节比率大于100%,说明现象处在淡季;若季节比率小于100%,说明现象处在旺季。(×;答案提示:在季节变动分析中,若季节比率大于100%,说明现象处在旺季;若季节比率小于100%,说明现象处在淡季。 ) 2、工业产值属于离散变量;设备数量属于连续变量。(×;答案提示:工业产值属于连续变量;设备数量属于离散变量) 3、中位数与众数不容易受到原始数据中极值的影响。(√;) 4、有意识地选择十个具有代表性的城市调查居民消费情况,这种调查方式属于典型调查。(√)

人民邮电出版社《电子商务概论》课后习题答案

《电子商务概论》(第2版)人民邮电出版社,白东蕊岳云康主编 课后习题答案 (注:本答案大都为参考答案,仅供参考) 第一章电子商务概述 一、选择题 1.电子商务的核心是(D )。 A.计算机技术B.数据库技术 C.网络D.商务 2.电子数据交换的简称是(B )。 A.EB B.EDI C.NET D.EC 3.生产类企业上网采购是一种典型的(B )电子商务活动。 A.B2C方式B.B2B方式C.C2C方式D.B2G方式 4.企业资源计划简称为(B )。 A.CRM B.ERP C.SCM D.MIS 5.(ABC )是电子商务概念模型的组成要素。 A.交易主体B.电子市场C.交易事物D.交易手段 6.按商业活动运作方式分类,电子商务可以分为(AD )。 A.直接电子商务B.B2B电子商务C.B2C电子商务 D.间接电子商务E.C2C电子商务 7.电子商务任何一笔交易都包括(ABD )等基本的流。 A.物资流 B.资金流C.产业流D.现金流 8.电子商务框架结构包括(ABCF )层,其中电子支付属于( C )层。 A.网络基础设施层B.信息发布层与传输层 C.电子商务服务层D.国家政策及法律规范 E.技术标准和网络协议F.电子商务应用层 二、简答题 1.电子商务系统的基本组成中,每个要素的功能是什么?传统商务与电子商务有哪些方面的区别? 答:电子商务系统的基本组成要素有电子商务网络系统、供应方和需求方、认证机构、物流中心、网上银行、电子商务服务商等。 1)电子商务网络系统 电子商务网络系统包括互联网(internet)、内联网(intranet)和外联网(extranet)。互联网是电子商务的基础,是商务、业务信息传送的载体;内联网是企业内部商务活动的场所;外联网是企业与企业,以及企业与个人进行商务活动的纽带。 2)供应方和需求方 供应方和需求方统称为电子商务用户,可分为个人用户和企业用户。个人用户使用个人计算机(PC)、个人数字助理(PDA)等接入互联网;企业用户建立企业内联网、外联网和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对人力、财力、物力、供

精选-《教育统计学》复习题及答案

《教育统计学》复习题及答案 一、填空题 1.教育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问题。 2.一般情况下,大样本是指样本容量.大于30 的样本。 3.标志是说明总体单位的名称,它有.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两种。 4.统计工作的三个基本步骤是:、和。 5.集中量数是反映一组数据的趋势的。 6.“65、66、72、83、89”这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是。 7.6位学生的身高分别为:145、135、128、145、140、130厘米,他们的众数是。 8.若某班学生数学成绩的标准差是8分,平均分是80分,其标准差系数是。 9.参数估计的方法有和两种。 10.若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是负数,则它们之间存在。 11.统计工作与统计资料的关系是和的关系。 12.标准差越大,说明总体平均数的代表性越,标准差越小,说明总体平均数的代表性越。 13.总量指标按其反映的内容不同可以分为和。 二、判断题 1、教育统计学属于应用统计学。() 2、标志是说明总体特征的,指标是说明总体单位特征的。() 3、统计数据的真实性是统计工作的生命() 4、汉族是一个品质标志。() 5、描述一组数据波动情况的量数称为差异量数。() 6、集中量数反映的是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 7、在一个总体中,算术平均数、众数、中位数可能相等。() 8、同一总体各组的结构相对指标数值之和不一定等于100%。() 9、不重复抽样误差一定大于重复抽样误差。() 10. 一致性是用样本统计量估计统计参数时最基本的要求。() 三、选择题 1.某班学生的平均年龄为22岁,这里的22岁为( )。

A.指标值 B.标志值 C.变量值 D.数量标志值 2.统计调查中,调查标志的承担者是( )。 A.调查对象 B.调查单位 C.填报单位 D.调查表 3.统计分组的关键是( )。 A.确定组数和组距 B.抓住事物本质 C.选择分组标志和划分各组界限 D.统计表的形式设计 4.下列属于全面调查的有( )。 A.重点调查 B.典型调查 C.抽样调查 D.普查 5.统计抽样调查中,样本的取得遵循的原则是( )。 A.可靠性 B.准确性 C.及时性 D.随机性 6. 在直线回归方程Yc =a+bx中,b表示( )。 A.x增加1个单位,y增加a的数量 B.y增加1个单位,x增加b的数量 C.y增加1个单位,x的平均增加量 D.x增加1个单位,y的平均增加量 7.下列统计指标中,属于数量指标的有() A、工资总额 B、单位产品成本 C、合格品率 D、人口密度 8.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重复抽样的抽样极限误差增加1倍,则样本单位数变为( )。 A.原来的2倍 B.原来的4倍 C.原来的1/2倍 D.原来的1/4倍 四、简答题 1.学习教育统计学有哪些意义? 答:(1)教育统计是教育科学研究的工具; (2)学习教育统计学有利于教育行政和管理工作者正确掌握情况,进行科学决策; (3)教育统计是教育评价不可缺少的工具; (4)学习教育统计学有利于训练科学的推理与思维方法。 2.统计图表的作用有哪几方面? 1)表明同类统计事项指标的对比关系; (2)揭示总体内部的结构; (3)反映统计事项的发展动态; (4)分析统计事项之间的依存关系; (5)说明总体单位的分配; (6)检查计划的执行情况; (7)观察统计事项在地域上的分布。 3.简述相关的含义及种类。 答:相关就是指事物或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后习题答案

习题1.1解答 1. 将一枚均匀的硬币抛两次,事件C B A ,,分别表示“第一次出现正面”,“两次出现同一面”,“至少有一次出现正面”。试写出样本空间及事件C B A ,,中的样本点。 解:{=Ω(正,正),(正,反),(反,正),(反,反)} {=A (正,正),(正,反)};{=B (正,正),(反,反)} {=C (正,正),(正,反),(反,正)} 2. 在掷两颗骰子的试验中,事件D C B A ,,,分别表示“点数之和为偶数”,“点数之和小于5”,“点数相等”,“至少有一颗骰子的点数为3”。试写出样本空间及事件D C B A BC C A B A AB ---+,,,,中的样本点。 解:{})6,6(,),2,6(),1,6(,),6,2(,),2,2(),1,2(),6,1(,),2,1(),1,1( =Ω; {})1,3(),2,2(),3,1(),1,1(=AB ; {})1,2(),2,1(),6,6(),4,6(),2,6(,),5,1(),3,1(),1,1( =+B A ; Φ=C A ;{})2,2(),1,1(=BC ; {})4,6(),2,6(),1,5(),6,4(),2,4(),6,2(),4,2(),5,1(=---D C B A 3. 以C B A ,,分别表示某城市居民订阅日报、晚报和体育报。试用C B A ,,表示以下事件: (1)只订阅日报; (2)只订日报和晚报; (3)只订一种报; (4)正好订两种报; (5)至少订阅一种报; (6)不订阅任何报; (7)至多订阅一种报; (8)三种报纸都订阅; (9)三种报纸不全订阅。 解:(1)C B A ; (2)C AB ; (3)C B A C B A C B A ++; (4)BC A C B A C AB ++; (5)C B A ++; (6)C B A ; (7)C B A C B A C B A C B A +++或C B C A B A ++ (8)ABC ; (9)C B A ++ 4. 甲、乙、丙三人各射击一次,事件321,,A A A 分别表示甲、乙、丙射中。试说明下列事件所表示的结果:2A , 32A A +, 21A A , 21A A +, 321A A A , 313221A A A A A A ++. 解:甲未击中;乙和丙至少一人击中;甲和乙至多有一人击中或甲和乙至少有一人未击中;甲和乙都未击中;甲和乙击中而丙未击中;甲、乙、丙三人至少有两人击中。 5. 设事件C B A ,,满足Φ≠ABC ,试把下列事件表示为一些互不相容的事件的和:C B A ++,C AB +,AC B -. 解:如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