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经验与经验的改造_杜威论教育与民主的基础_席海燕

改造经验与经验的改造_杜威论教育与民主的基础_席海燕
改造经验与经验的改造_杜威论教育与民主的基础_席海燕

第12卷 第5期教育学报

Vol.12,No.5

2016年10月

Journal Of Educational Studies Oct.2016

收稿日期:2016-06-

15作者简介:席海燕(1990—),女,江西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15级博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学前教育基本理论和儿童社会性发展研究。E-

ail:e2336123@163.com改造经验与经验的改造:杜威论教育与民主的基础

席海燕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南京210097

) 摘 要:

经验的改组与改造是杜威教育哲学与教育实践的根本落脚点。在提出“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之前,杜威检视了三种类型的经验:理性主义的经验观、经验主义的经验观和“无目的”的经验观。受建立指向个体生长的经验观信念的驱使,杜威对经验进行了改造,所做的努力主要有:确立经验的主动性、恢复经验的目的性和理性、建立经验的系统性。改造过的经验同时具有作为个人经验的个体属性和内含社会控制精神的社会属性,由此教育通过系统地、有目的地组织和改造指向生长的经验以帮助社会实现参与式民主。

关键词:杜威;经验;改造;教育与民主

中图分类号:G40-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298(2016)05-0037-07DOI:10.14082/j

.cnki.1673-1298.2016.05.005 关于教育的本质,

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

“教育即改造”“学校即社会”等重要命题。留美时期曾受业于杜威的陶行知,归国后用八年的时间实践杜威的教育理念,多次碰壁后,他将之翻半个筋斗,提出自己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生活教育观。陶行知的探索和改变与他努力使杜威的理论适合本国国情,以及他对平民教育和教学做合一的关注息息相关。然而,即便是自己的教育理论在他国充分实践并被修正,

杜威仍不会改变自己的教育理论,这是因为杜威将经验作为教育的基础。虽然经验是个历史性话题,理性主义、经验主义等都已充分且详细地探索并表达了自己的经验观;但是,杜威却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发现了经验真正的“新大陆”

。杜威首先检视并批判历史上各种成理论体系的经验观和非正式的经验观,接着继续对经验进行改造。可以说,改造已有经验和确立“继续不断的改组与改造”的经验观,贯穿于杜威论教育和民主的每一个角落之中。

一、改造经验

对经验的理解,与时代主导的哲学观念与历史背景有关。杜威在确立自己的经验观之前,详细地对历史上已有的经验观进行了理性的、辩证的与批

判性的分析。综合而言,杜威主要检视了三种已有的经验观:

与理性相对立的经验观、经验主义的被动经验观和“无目的”的自发经验观。

(一)理性主义的经验观

理性主义的经验观在本质上是与理性相对立的经验观。在古希腊时期,

哲学家们认为知识源自对理念的“回忆”,知识与心灵直接相关,它是理性的、高贵的、自足的、自由的与确定的。而经验被理解为属于纯粹实际的事情,

离不开人的感官和具体的物质。经验的多样性、偶然性、零散性、不确定性、非恒定性使得经验本身难以保持最好的状态,在理性面前,经验丧失了指导实际事物的权威。因而经验不仅不能划入知识与理智的范畴,

反而被认为阻碍了知识的获取,

蒙蔽了人的理性。此外,人们还把经验与道德上危险的东西相联系,经验被认为和人身体的需求与欲望密切关联,代表着道德上堕落的、卑下的东西,经验内含着降低人的德行的风险。而纯粹理性和精神则意味着道德上某些值得赞扬、称道和敬重的东西。这进一步加深了经验和理性的对立。

经验和理性的这种对立最初表现在形式上的对立,之后才发展为既在形式上又在内容上的彻底对立。在古希腊,人的最高目的是认识神圣的事物,其相应的手段是纯粹的认知。这种理性的认知,它对

38

 教育学报2016年

付普遍的和必然的事物,因而不是在转瞬即逝的、相互冲突的、变化无常的事物中而是在最好状态的自然界中去寻找。“如果我们根据两位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在希腊生活中所代表的东西,而不根据他们所说的话,我们就可以概括地说,希腊人太注意对自然事实的自由研究和对自然的审美的享受,过分深切地意识到社会根植于自然和服从自然法则,以致不会认为人和自然是彼此冲突的。”[1]296希腊文明发生在本地,希腊人在自然中并且借助自然来思考,尽管他们认为理性比经验高贵,但是实质上并没有弃置经验,他们向自然和社会寻找材料,与自然和社会直接的相互作用是他们求知的手段。而之后的亚历山大人和罗马人的文明则是从异域继承过来的,他们吸收前人的记录,走一条文化发展的捷径,他们的文化向后看,转向对理念世界的回忆,而不直接向活生生的自然和社会寻找灵感。中世纪保留了这个传统,把理性与经验的对立推上了巅峰,相应地在教育中采用的办法是学习文献典籍,而非亲自探究自然和社会。最初与理性相对立的经验还和实际事物保持了联系,但随后的发展则丢弃了这一实际的然而是重要的联系,并在形式上和内容上和理性全面对立起来。

(二)经验主义的经验观

被理性主义排除出去了的经验,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被经验主义捡回来了。经验主义认为,全部的知识建立在经验上面,知识归根结底导源于经验。他们重视实际材料在心智发展中的作用,强调必须从直接的第一手材料中获取知识,实物必须直接作用于求知的个体,必须在个体心灵中留下实际的印象,因为只有来源于感觉的知识才是可靠的。经验主义还强调官能的训练,他们认为心智有一定数量现成的官能,如知觉、注意、观察、记忆、联想、想象、比较、抽象、概括、组合等,只要用材料来练习,就可以形成各种官能。

“但是强调感觉主义也足以影响运用实物的方式”[1]287,它用错误的方式使用实物恰恰降低了实物的效用,使真正的经验旁落。首先,心灵被降格为纯粹受纳的性质,心灵只需要接受材料给予的刺激,而不用主动去处理材料。“心灵愈是被动,实物愈能真正对心灵有深刻的印象。可以这么说,心灵要是主动,它就将在求知的过程中毁坏真正的知识,反而不能达到它自己的目的。”[1]285洛克的“白板说”就是这种看法最直接的说明与最彻底的代表。其次,材料被孤立地用来训练心智,“实物愈孤立,感觉的性质也愈孤立,感觉印象作为知识的单位也愈清楚”[1]287。如此,经验作为求知的途径,既不需要思维参与,也不需要形成意义。

因而,经验主义一方面宣称直接经验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却在实践上否认了经验的意义。经验于是丧失了本身应有的实用的意义,它“不再指行动和受行动影响的途径,而变成一个有理智意义和认知意义的名词”[1]285,这样的经验对官能的训练和孤立知识的获得感兴趣,以致于“实践与其说是从属于知识,不如说是成为知识的尾巴”[1]285。忽视经验根深蒂固的、主动的、运动的、实用的因素,是经验主义哲学观的致命缺点。

(三)“无目的”的经验观

除了检视以上两种经验观之外,杜威还辩证地批判了他所欣赏的两种本质上相同的经验观,一种是时间上发生得较早的,原始的通过沟通与传递所获得的经验;另一种是发生在工业社会之前的,他所怀念的集结在家庭与家族间的通过个人参与活动获得的经验。

杜威认为,社会不仅通过沟通,而且简直可以说,社会在沟通中传递自身的知识、技能、信仰、风俗、观念和社会准则等。一切真正的社会生活“不仅和沟通完全相同,而且一切沟通都具有教育性”[1]10,和其他的教育方法相比起来,这种教育性是一种“更为基本的和更为持久的教导方式”[1]9。在个人经验成为共同财富以前,沟通乃是一个共同参与经验的过程。杜威还具有某种怀旧的教育情怀,他怀念工业制度之前的家族和邻里制度,那时候一切典型工业实际上在家庭或群集于它周围进行。每个家庭成员都竭尽自己的本分,并与其他成员协作。儿童在参与协作的过程中,通过亲自参与手工操作的实际过程来获取相关知识,发展观察力、创造力、想象力、逻辑思维,培养对世界的责任感以及应当做这些事情的义务感,以及通过直接接触实际事物而获得现实感。

杜威认为这两种值得赞赏的经验都有某种缺陷,即它们都是无明确的目的,它们是偶然的、自发的、零散的、碎片化的,缺乏计划性、控制性、系统性和连续性。成人带领儿童参与社会活动,其最直接的动机并不是帮助儿童获取有益的经验。且随着文

第5期改造经验与经验的改造:杜威论教育与民主的基础39

 

明的进步,社会机构越来越分化,年轻人的能力和成年人所关心的事情之间差距越来越大,靠直接参与所积累的经验不足以使儿童有效参与成人现在和未来的活动。此外,文化资源越来越多,单个个体既不可能掌握全部的资源,也没必要掌握所有的资源,主要通过参与成人的活动已经难以满足儿童建立系统性经验的需要。原始的通过沟通、工业社会前通过参与家庭协作以及在校外活动获取的实际的、重要的经验,它们是“在没有审慎地适应促进了解和形成有效的理智倾向的作用的条件下进行的”[1]292,且这些结果受到各种情况的限制。也就是说,儿童通过参与成人的活动以及其他校外活动所获取的经验虽然是真实的、有益的且重要的,但一方面由于缺乏为儿童经验的积累提供系统帮助的意识,另一方面由于未加以净化,这种经验也必须加以改造。对无目的、乏系统性的经验进行改造,正是杜威排斥非正规教育,选择正规教育作为实现社会民主的手段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经验的改造

改造经验是为了经验的继续改造,杜威吸收了他所批判的经验中实际的、行动的以及社会性的合理成分,批驳了经验与理性分家与对立、经验与心智发展的被动性、经验的随意性、碎片化与“无目的”等问题。这样的分析为杜威建立他的经验观指明了方向,即必须恢复经验的主动性、建立经验的系统性以及沟通经验与理性。

(一)确立经验的主动性

在论述“经验的性质”时,杜威开篇就指出:“经验包含一个主动的因素和一个被动的因素。在主动的方面,经验就是尝试;在被动的方面,经验就是承受结果。”[1]153这种主动性地尝试,不是胡乱地尝试,而是儿童有他自己的问题,根据问题,一方面想解决的办法,一方面在材料上试验他所用的方法。因而,“经验本身首先包括存在于人和他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之间的主动的关系”[1]291。这表明获取经验的主体与获取经验的材料之间存在综合的主动性;分解开来看,不仅获取知识的人是主动的,而且获取经验所必须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也是主动的。说个体是主动的,是因为他必须为自己的问题与兴趣负责,他必须用灵活的、创造的、建设性的态度去对待自己的问题并进行相应的探究与试验。说环境是主动性的,是因为社会环境“不仅表示围绕个体的周围事物,还表示周围事物和个体自己的主动趋势的特殊的连续性”[1]17。只有个体主动地、有意识地参与,他周围的环境才构成他活动的“真环境”,而不是像经验主义所谈论的经验那样,心灵只须被动地接纳经验,不需要个体和经验之间的沟通与对话,不需要个体为之主动地付出努力。

从时间跨度上看,经验的持续积累会转变为习惯,“经验的连续性原则是以习惯的事实作为基础的。习惯的基本特征是每项做过和经历过的经验会改变做着和经历着这种经验的人”[2]255。在杜威看来,习惯是利用自然环境以达到自己目的的能力,教育旨在培养使个人适应环境的种种习惯。而适应必须从“控制达到目的的手段的主动的意义上来理解”[1]54,即适应意味着主动地适应,主动培养习惯,使习惯保持活力。“各种习惯和智力脱离到什么程度,这种习惯变成呆板的动作的方法,或者变成奴役我们的动作方法就到什么程度。”[1]57可以说,无论是经验自身还是将经验编织进系统化的、习惯的经纬网中,经验都是主动的,且真正的经验必须是主动的。

以儿童在游戏中模仿他人抛接球为例,从外部看,儿童处理球的动作和别人的做法相同,我们倾向于认为儿童是因为模仿的缘故,但是儿童为什么模仿呢?需要注意是,“模仿的结局和模仿有助于达到结局的手段不同”[1]43,模仿的结局是表面上和暂时的相似,只影响外表的行为,而不影响行为的意义。但模仿有助于达到结局就不同,儿童“所以要模仿这个做法,因为为了他自己,作为他自己主动性的一部分,他希望有效参与这个游戏”[1]43。如果儿童自身的主动性不在场,那么通过模仿所获得的这个经验就失去了意义。

这个主动性,不仅在经验的起初阶段存在,即使在后期阶段也存在,它贯穿于经验形成的始终。所以除了兴趣之外,还需要意志与努力。这些都是保证经验的主动性的因素。

(二)恢复经验的理性

理性主义倒错经验在人的心智发展过程中应有的位置,贬低经验的真正价值;经验主义则排除思维的参与,孤立地使用材料,使经验难以上升到理性的高度。然而杜威是如何恢复经验的理性因素呢?

杜威认为,“在被动的方面,经验就是承受结果”,并且要“采取一种被动态度,愿意让经验积累、

40

 教育学报2016年

深入和成熟”[1]192。经过经验主动方面的探索与试验,经验必然会深入到承受的结果,成为主体通过探究所获得的成果,并纳入到用以指导和控制未来活动的关系网中。经验主义的错误之一在于没有看到经验被动方面的意义,没有让经验继续深入并转化为个体总体经验中的一部分。

如何保证经验通过主动方面的努力在被动方面必然是有效的?杜威认为,在经验的主动方面和被动方面之间存在居间的东西,即科学的思维或曰反省的思维。思维是什么呢?在杜威看来,思维是对事情的结果有一种参与其事的感觉;是根据已知的情况,设计一个可能的结局;是有意识地、准确地、审慎地努力去发现我们所作的事和所造成的结果之间的特定的联结。那么,思维如何利用心智,如何依据已知的情况去推断未知呢,如何去发现所做的事和结果间前前后后的关联呢?思维转变成经验需要经过一系列步骤:发现属于儿童自己的问题,根据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敏锐地观察与审慎地调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验证假设。既然思维在经验之内而非在经验之外运行,那么经验就具有理智的品质,理性也就不是经验以外的东西。

理性主义贬低经验缺乏规律性与控制性,经验主义忽视建立经验的前前后后的关联,忽视主体和经验之间真正的相互作用,碎片化的经验则置经验于偶然性之中,它停留在有思维参与经验的前两个阶段。而经过科学思维方法所指导的经验则克服了以上所有的困难,它把理性请回到经验之中。在经验发展的过程中它大胆地使用感性经验,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直接处理材料,在这个过程中,作为手段的感性经验和作为目的的相对理性经验不断地相互转化,并最终形成一个包含丰富感性经验的理性经验。并且,经验至此并不止步,它不会变成一个被人接受的静止的经验,它在科学思维的指导下,成为探究新问题、发展新经验的手段和工具,继续服务于人发展更多经验的生长性需要。

(三)建立经验的系统性

在杜威看来,真正意义上的经验是单元性质的,而不是孤立的元素性质的,它是整体的,囊括形成经验的过程中所有起作用的成分。与之同样重要的是,经验还必须是有秩序的,即经验在利用思维指导自身以及为所得的经验建立前前后后的联系这两个必不可少的过程中都是有序的。

杜威认为,经验“不承认任何行动与材料、主体与客体的区别,而把双方面都包括在一个不可分割的总体之中”[3]272-273。也就是说,主体带着一个属于自己的问题,把好奇心、兴趣、努力与意志融合进材料之中,用科学思维作为指导,最终获得一个有意义的结果,这所有的要素有组织、有目的地交织在一起才构成经验的一个单元。在这个单元里,既包括个体的思维、反思、学习品质、兴趣等,也包括对材料建设性的、灵活的、创造的处理,以及相匹配的能力的发展,其中每一个成分都必不可少,都在经验的形成过程中担负着重要且必要的作用。概括地说,经验的单元包括两个主要的因素:主动的和被动的。主动的方面既包括个体自身建设性的态度,如探索的欲望,还包括个体能在这个活动中做些什么,以产生新的变化;被动的方面既包括个体敏锐地捕捉到活动在对我们做什么,也包括采取一种被动态度,让经验继续积累、深入和成熟,虚心地承受所得的结果。总之,杜威的经验观具有单元的性质,而非原子式的。

经验的秩序性表现为经验的延续性与交互性。经验的连续性原则意味着,每种经验“既从过去经验中采纳了某些东西,同时又以某种方式改变未来经验的性质”[2]256。在某种意义上,每种经验都应该“提供某些东西,使人做好准备去获得未来的更深刻更广泛的经验,这正是经验的生长、经验的连续性和经验的改造的涵义”[2]264。经验的交互性意味着主体与客体、动作和目的、目的与手段、主动与被动、现在与未来的交互作用。如此,经验在横向上和纵向上看都是有序的、系统的,且都是占据时间的,也只有这样的经验才具有生命力,才能保证人的生长。而传统的感觉主义、理性主义等在经验发展的过程中要么走错了路,要么终止了经验的继续深入,他们既无从保证经验的交互性,也无从保证经验的连续性,他们没看到“在世界上没有一种训练,像经验的训练那样严格地受到理智的发展和指导的检验”[2]297。

三、经验、教育与民主

杜威对经验进行改造以及使经验继续不断地改造,乃是为了更高的使命,即通过健全的教育实现社会民主的使命。健全的教育必须同时肩负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并以个人的发展作为立足点,归根结底需要落实在经验的改造之中。改造过的经验具有两重属性:一是内含个人思维努力、作为个人经验的个体

第5期改造经验与经验的改造:杜威论教育与民主的基础41

 

属性;二是作为内含社会控制精神的社会属性。教育必须抓住经验的这些属性,并以主动的方式和系统的形式使经验进行继续不断的改组与改造,以此为基础驶向所期盼的民主社会。

(一)主动作业:经验的改造途径

在提出主动作业在教育上的地位前,杜威分析了以往各种教育观念和教育实践对经验认识的不足之处。“教育即预备”“教育即展开”“教育即复演”都忽视当前有机体的倾向和当前环境的相互作用,发展和进步要么被视为过渡性质的,要么被视为回溯性的,要么被用来为遥远的、抽象的目标做准备,要么忽视过去对现在的指导作用而滞留在过去的成就之中。“教育即官能的训练”和“教育即塑造”,前者把人的活动和能力与所用的材料分离开来,后者虽把有秩序地使用教材问题引入了教育的视野,抛弃了形式训练利用教材纯粹训练官能的目的,但两者皆忽视个体具有许多主动和特殊的机能,如主动性、灵活性、创造性和适应性等可贵的品质,而这些品质有赖于各种特殊活动的宽广的和连续的相互作用。已有的教育理论要么把心灵的能力视为固定的,要么轻视当前的主动活动,这些理念都需要加以改造。在杜威看来,儿童和成人使用相同的心理机制学习,人的能力是会生长的,而不是现成的与固定的,而能力的生长需要个体将自己的智慧、兴趣与努力主动运用于当前的活动中。活动材料以及生活环境不是可有可无的,不是心理官能训练或者赶向未来发展的跳板,而是作为支架心智发展的工具与手段,它服务于教育的最高目的:能力的生长、思维的灵活、心智的成熟,总之是为了儿童的生长。

“有了生长的积累,经验才具有生命力。”[1]153要实现指向不断生长的教育目的,教育过程就必须是“一个不断改组、不断改造和不断转化的过程”[1]58。换句话说,“生长的理想归结为这样的观点”[1]86,即“教育是经验的继续不断的改组和改造,既增加经验的意义,又能提高指导后来经验进程的能力”[1]87。而经验的改组与改造只有通过改造教材、方法和思维才能实现,其最好的实现形式就是主动作业。

主动作业是儿童带着自己的问题与兴趣,用全部身心参与的社会活动。典型的社会活动如木工、烹饪、缝纫、金工等,这些主动作业挑战儿童的心智,它既需要个体在情绪情感方面的兴趣与意志,也需要个体在理智方面将科学思维实践于探究、实验与结论检验之中,还需要个体将自身的主动性、计划性、灵活性、创造性、坚持性、敏锐的观察等品性与能力卷入进去;它激发儿童的社会性,因为它既要求合作,也要求分工。如此,儿童无论在校内还是校外生活他都是统一的,而不是分裂的,因为他所获得的经验以及他获取经验所用的方法是一以贯之的,适用于所有有疑难的地方。这也是杜威的高明之处,他肯定学校教育在指导儿童获得经验的系统性、规划性与连贯性的重要作用,他也吸收了校外生活自发的参与式教育的优点,并从理论的高度将学校教育的目的、教材、方法全部加以改造,以实现参与式、沟通式学习在儿童学习中的连续性与系统性。如此,儿童不仅主动地对学习感兴趣,主动地拥有自己的问题并加以探究、解疑、证实,在经验的增长与改造中实现自身的生长。并且,“只要生长在继续,能力和能力倾向的发展就是一个经常性的过程。”[1]330(二)社会控制:经验的民主精神

杜威认为,以民主的标准来分析教育,教育所提供的经验必须具有继续不断的改组与改造的性质,这种改造的性质一方面增加个人的能力,另一方面增加经验被公认的社会内容与社会意义。也就是说,获取继续不断改造的经验的意义,一方面在于增加个人的能力,提升个人的心智;另一方面也在于扩充、加深个人经验的社会意义。那么,这何以可能呢?

首先,每个人都在社会环境中成长,而且必须在社会环境中成长。环境之所以有教育功能就在于它能激发个体主动作用于周围事物,能促使个体与他人的社会活动相联系。个体在活动的过程中如果不注意他人的性情、需要、期望、行动等因素,他就很难完成自己的活动。此外,个人所处的整个情境控制着个人的行为。在整个情境中,人们共同参与活动,人们根据情境的性质来调整自身的行为。总之,环境具有社会控制的功能,个体在获取经验的过程中必须主动注意情境的性质、环境的要求、他人的期望与行为等等,换句话说,就是在接受社会控制。进一步说,真正的经验自身必定内含社会控制的精神,在经验的获取过程中,无论是运用科学思维灵活地处理材料,还是和他人的联合与共同活动,或者利用以文字形式保存下来的间接经验,处处都发生着社会控制。

其次,儿童作为未成熟的群体,他们需要依赖成人生活,这种依赖有消极意义和积极意义之分。消极的依赖意味着软弱、无能、寄生,失却了主体自身的主动性,而积极的依赖则获得了某种补偿的力量。儿童对成人的依赖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联合,“从物

42

 教育学报2016年

体到儿童,从儿童到物体的路径上得经过另一个人”[4]40。儿童与成人的联合使得成人必须考虑儿童的生理和心理需要,配合儿童发展的步伐,找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最大限度地帮助儿童成长。在这个过程中,发生着两种具有社会控制性质的学习,一种是成人教导儿童,向儿童传递生活经验;另一种是共同生活本身所具有的教育功能,因为“一切沟通都具有教育性”[1]10。

以上这个道理用维果茨基的话来说就是,“在儿童的发展中,所有的高级心理机能都两次登台:第一次是作为集体活动、社会活动,即作为心理间的机能,第二次是作为个体活动,作为儿童的内部思维方式,作为内部心理机能”[5]。即所有的发展都源于人类个体间的真正关系,首先在社会的层次,其后在个人的层次;首先在人与人之间,然后在儿童自身。也就是说,经验的形成首先是社会性的,其次才是个体性的,因而经验首先就具有了社会控制的民主精神,并把这种社会控制带入到个体的行为系统中。

(三)参与式民主:教育的民主使命

杜威所设想的教育,既是支撑个人发展的脚手架,也是撬动社会民主的杠杆。受教育的个人不是孤立的个人,而是社会中的个人,是必须与社会发生关联的个人。“如果从儿童身上舍去社会的因素,我们便只剩下一个抽象的东西;如果我们从社会方面舍去个人的因素,我们便只剩下一个死板的,没有生命力的集体。”[6]5

关于通过教育实现民主的期望,杜威最赞成柏拉图的看法。与柏拉图相一致,杜威所期待的是当社会中每个人都能按照他的自然禀赋做有益于别人的事情时,社会就能稳固地组织起来。与柏拉图所不同的是,杜威认为每个人在天赋能力以及发展能力的机会上都是平等的,没有谁生来就被划定为金质、银质或铜质,社会组织就是要利用个人特殊的和有变化的品质,而不是把他们分成阶级。也即,杜威保证的是人人都能平等地参与到民主社会的建设中来,而且人人都有能力参与。学校系统所要做的是以系统的教学计划、连贯的主动作业来改造儿童的经验,使每个儿童都能遵循生长的方向,调动自身的兴趣、爱好、意志与努力等品质,用科学的思维方法,用灵活的态度对待主动作业,获得能指导未来事物的经验。在教育的社会理想上,需要按照柏拉图指出的方向行进;而在教育的个人理想上,则需要按照杜威设计的经验改造的方向前进。

自古希腊始,把经验与理性对立起来的做法,在对人的认识上造成高贵与卑下的对立,在对知识的看法上造成知与行的脱节,在教育上造成实际的和服务于社会的教育与培养欣赏能力和提高思维能力的教育对立,在精神状态上造成自由的与奴役的对立,在社会上造成劳动与闲暇阶级的对立,最终使社会变成为少数人服务的社会。经验主义式的教育则因其孤立地使用材料以及旨在训练心理官能的教育目的,使得经验主义所培养的人失去了活力,难以获得自由处理实际事物的能力。如果说这种教育能成功地训练人的官能,那么它在增加经验的社会内容和社会意义上却是失败的。

因而,有意义的经验本身就蕴含着民主,它在自身的形成过程中就将社会民主所需要的联合精神纳入到意义体系之中。这种经验不仅是个体发展所必须的,而且还是社会民主所需要的。掌握这种经验的个体不仅能对自己负责,还能对社会负责,他能将自身学到的思维方式、处理材料的灵活度以及态度与品质运用到日后的职业生活中去。继续不断改造的经验,它不仅能使人人有倾向参与社会事务,而且能使人人有能力参与社会管理。如此,社会将不是为某些人服务的社会,而是对所有人负责,也被所有人负责的社会。

四、结语

为实现教育的民主使命,杜威对教育进行了自下而上的设计。在他的理想里,先改组与改造幼儿的经验,再循序渐进至大学,再至人的职业生涯。因为人的心理是生长的与转变的,在不同时期呈现出能力和兴趣不同的典型特征,因而,要珍惜与利用儿童的社交性本能、探究性本能、制作的本能和表现的本能,从当前的、行动的、儿童力所能及的事情入手,从儿童的实际生活入手,从获取直接经验入手,再不断改造、不断螺旋上升,建立一个庞大的、前后关联的、有意义的、有组织的且有秩序的经验体系。总之,就是按照经验生长的与改造的性质循序渐进地组织教育。

仔细观察杜威对教育的批判,可以发现他不仅针对传统教育,还针对当时的进步教育与欧洲的新教育。杜威认为,传统教育在处理经验的主动和被动方面都是失败的,这样的教育既难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又难以帮助学生获取有意义的经验。用马拉古奇的话来说,“孩子有一百种语言,还多了一百种

第5期改造经验与经验的改造:杜威论教育与民主的基础43

 

的百倍再百倍,但是他们偷走了九十九种。学校和文化,把脑袋与身体分开。他们告诉孩子:不要用双手去想,不要用脑袋去做,只要倾听但不要说话,了解但毫无喜悦”[7],“以至于儿童被送去受训练的地方正是世界上最难得到经验的场所”[6]31。新教育和进步教育是对传统教育的反动,它反对外部的灌输,主张表现个性和培养个性;反对外部纪律,主张自由活动;反对为遥远的未来做准备,主张尽量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机会,等等。然而,在杜威看来,进步教育是用“非此即彼”的视角来看问题,只是消极地反对曾在传统教育中流行的东西,而不是建设性地发展自己的哲学。不以经验的理论为基础积极地考虑目标、方法和教材。且在实际的教育实践中,由于过分注重给予学生自由而忽视积极的指导与社会控制,反过来又削弱了教育的民主精神。

教育,一方面要通过经验的改造来发展个人的能力,另一方面又要通过被改造的新人来建设民主社会。这样的教育需要一个正确的、统一的经验观念:继续不断的改组与改造的、生长的经验观。值得注意的是,建立在“经验的改造”基础上的教育,并不是一条比传统的教育之路或进步主义之路容易走的道路,相反,它是一条更艰辛和更困难的道路。教育,冠以何名义并不重要,重要的在于“究竟什么东西才有资格配得上教育这一名称”[2]298。杜威所瞄准的“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在实际的教育实践中必然会遇到更大的风浪,会碰到更多的礁石。然而,在洞悉了已有经验观的优点与不足,坚定了自己的教育改造信念之后,生长的、改造的经验观并不会被轻易抛弃。

参考文献:

[1]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2]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姜文闵,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杜威.杜威教育论著选[M].赵祥麟,王承绪,编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272-273.

[4]维果茨基.社会中的心智:高层次心理过程的发展[M].蔡敏玲,陈正乾,译.台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1997:40.

[5]维果茨基.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M].余震球,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388.

[6]杜威.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M].赵祥麟,任钟印,吴志宏,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7]爱德华兹,甘第尼,福尔曼.儿童的一百种语言[M].罗雅芬,连英式,金乃琪,译.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7.

Reorganization,Reconstruc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Experience:

The Foundation of Dewey’s Views on Education and Democracy

XI Hai-yan

(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97,China)

Abstract:Reorganization,reconstruc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experience is the starting place ofDewey’s educational philosophy and practice.Before coming up with the ideas of“education is the recon-struction of experience?”,Dewey had criticized three kinds of views of experience:rationalistic,empirical,and aimless.Influenced by the view of individual growth-oriented experience,Dewey de-constructed oldview of experience and reconstructed his own new viewpoint of experience.His efforts include establishingthe initiative of experience,recovering the purpose and rationality of experience,and establishing the sys-tem of experience.By reconstruction,experience now gains personal attributes as individual experience,and social attributes containing the spirit of social control.Therefore,by systematic and purposeful reor-ganization,reconstruc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growth-oriented experience,education can help the socie-ty to realize participatory democracy.

Key words:Dewey;experience;reconstruction and transformation;education and democracy

(责任编辑 李 涛)

杜威的经验课程观

杜威的经验课程观 [摘要]杜威反对以学科的形式呈现课程。他主张课程应当还原为儿童的生活经验,只有连续的、能促进儿童生长的经验才能进入课程。杜威重视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但并不是主张教育者对儿童放任自流,相反,杜威对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者必须充分了解和尊重儿童的生活与儿童的世界,在儿童已有经验和未来经验之间架设“桥梁”:让儿童在游戏、生活中“不知不觉”地获得新的经验。 [关键词]杜威;经验;课程;儿童教育 杜威经验课程观是建立在其经验哲学的基础之上的,所谓经验哲学就是“用生活的经验来解释教育的意义、教育的计划和设计的一种明智理论”。杜威认为教育是在经验中,由于经验和为着经验的一种发展过程,要进行教育研究就有必要建立一种健全的经验哲学。 一、杜威经验课程观的哲学基础 (一)经验的定义 经验通常指感觉经验,是人们在同客观事物直接接触的过程中,通过感觉器官获得的关于客观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认识。与传统的经验定义不同的是,杜威的经验并不单纯地指感觉经验,而是一个“双义语”,“它不仅包括人们做些什么和遭遇些什么,他们追求些什么、爱些什么、相信和坚持些什么,而且也包括人们是怎样活动和怎样受到反响的,他们怎样渴望和享受,以及他们观看、信仰和想象的方式……等能经验的过程”。经验是有机体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二)经验主义的认识论 杜威认为思维和知识都来源于经验。人们从经验中发展思维,认识到一个事物和各个方面的联系,便获得了知识。思维的开始阶段是经验_,思维的结果归结于知识,知识的作用在于使一个经验能自由地用于其他经验。 (三)自然主义的经验主义 杜威提出一种称之为自然主义的经验主义或经验自然主义的哲学。他认为,经验与自然是合一的,经验既是在自然之内l的。也是关于自然的。被经验到的如石头、植物等不是经验而是自然,只有当这些事物以某种方式与人相互作用时,才是经验。经验是认识自然、深入自然奥秘的惟一方法,而经验所揭示出来的自然则使经验进一步发展。杜威强调,经验是经验者与被经验者、有机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经验具有能动性,是对事物的一种改造。在经验主义哲学的指导下,杜威的课程观以“经验”为核心,围绕儿童的经验展开,并以扩充儿童的经验为目的。 二、杜威的经验课程观 (一)课程经验的选择标准 一切教育来自于经验,但并非一切经验都有教育意义。经验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才能进入课程:第一,经验必须能促进儿童生长。凡是对儿童的成长起阻碍或歪曲作用的经验,都必须被排除在课程之外。真正有教育意义的经验必须能让儿童“从经验中学习”,也“就

课程论论文 杜威自然经验主义

浅析杜威的经验自然主义主义课程论 现代美国哲学家、教育家约翰·杜威的经验课程思想影响深远,他的经验课程的主要思想以关系思维为出发点,以其经验论为理论基础,改造了传统的认识论,在批判传统教育与进步主义教育的基础上,构建了他的经验课程体系。其经验课程初具大课程论雏形,经验课程的形态是主动作业,将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统一,经验的组织贯穿了连续性原则与交互原则。 传统上,经验论者认为经验与自然处于一种分离的状态。当经验作为人类生命活动的历程时,它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杜威认为,“经验不是涂在自然上面的一层极薄的油彩,而是深入自然的,达到自然的底蕴的,并且它所掌握的范围是可以扩大的。”也就是说,经验既在自然之内,也是关于自然的。 杜威区分了经验的方法与非经验的方法:经验方法是一种整体的方法,把完整的统一体当作哲学思想的出发点;非经验的方法从一种反省的结果出发,把经验的材料与经验的活动和状态割裂开来,把它当成原始的东西,当成本来“给予”的东西,客体与主体、精神与物体处于分离的状态。 1.杜威的经验说。 “经验通常指感觉经验,是人们在同客观事物直接接触的过程中,通过感觉器官获得的关于客观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认识。”杜威将实用主义哲学思想应用于教育领域,形成了实用主义的教育理论与课程理论,对20世纪20~30年代的美国及世界其他国家的教育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他看来,所谓教育,就是连续地改造和建构经验。教育是通过经验谋求经验的不断成长和发展。因此,经验是教育的目的,同时是教育的方法。经验是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的核心思想,主要观点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验过程就是受教育的过程。教育作为过程就是“不断改组经验,重新组织经

杜威的经验课程观

杜威的经验课程观 摘要:杜威反对以学科的形式呈现课程。他主张课程应当还原为儿童的生活经验,只有连续的、能促进儿童生长的经验才能进入课程。杜威重视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但并不是主张教育者对儿童放任自流,相反,杜威对教育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者必须充分了解和尊重儿童的生活与儿童的世界,在儿童已有经验和未来经验之间架设“桥梁”:让儿童在游戏、生活中“不知不觉”地获得新的经验。 杜威经验课程观是建立在其经验哲学的基础之上的,所谓经验哲学就是“用生活的经验来解释教育的意义、教育的计划和设计的一种明智理论”。杜威认为教育是在经验中,由于经验和为着经验的一种发展过程,要进行教育研究就有必要建立一种健全的经验哲学。 一、杜威经验课程观的哲学基础 (一)经验的定义 经验通常指感觉经验,是人们在同客观事物直接接触的过程中,通过感觉器官获得的关于客观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认识。与传统的经验定义不同的是,杜威的经验并不单纯地指感觉经验,而是一个“双义语”,“它不仅包括人们做些什么和遭遇些什么,他们追求些什么、爱些什么、相信和坚持些什么,而且也包括人们是怎样活动和怎样受到反响的,他们怎样渴望和享受,以及他们观看、信仰和想象的方式……等能经验的过程”。经验是有机体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结果。 (二)经验主义的认识论 杜威认为思维和知识都来源于经验。人们从经验中发展思维,认识到一个事物和各个方面的联系,便获得了知识。思维的开始阶段是经验_,思维的结果归结于知识,知识的作用在于使一个经验能自由地用于其他经验。 (三)自然主义的经验主义 杜威提出一种称之为自然主义的经验主义或经验自然主义的哲学。他认为,经验与自然是合一的,经验既是在自然之内l的。也是关于自然的。被经验到的如石头、植物等不是经验而是自然,只有当这些事物以某种方式与人相互作用时,才是经验。经验是认识自然、深入自然奥秘的惟一方法,而经验所揭示出来的自然则使经验进一步发展。杜威强调,经验是经验者与被经验者、有机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经验具有能动性,是对事物的一种改造。在经验主义哲学的指导下,杜威的课程观以“经验”为核心,围绕儿童的经验展开,并以扩充儿童的经验为目的。 二、杜威的经验课程观 (一)课程经验的选择标准 一切教育来自于经验,但并非一切经验都有教育意义。经验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才能进入课程:第一,经验必须能促进儿童生长。凡是对儿童的成长起阻碍或歪曲作用的经验,都必须被排除在课程之外。真正有教育意义的经验必须能让儿童“从经验中学习”,也“就是在我们对事物有所作为和我们所享受的快乐或所受的痛苦这一结果之间,建立前前后后的联结。在这种情况下,行动就变成尝试,变成一次寻找世界真相的实验,而经受的结果就变成教训——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结。”第二,经验必须具有连续性。杜威认为有一些经验本身也许是新.鲜的、富有活力的和有趣的,但是互不相关,可能使人们形成不自然的、分散的、割裂的和离心的习惯,使人们没有能力去控制未来的经验。这种类型的经验同样是没有教育意义的。 (二)课程经验的组织原则 传统的课程按照学科发展的逻辑加以组织和排序,显然背离了儿童的生活和儿童的世界。不过,学科知识和儿童经验之间看似存在鸿沟,两者其实又是可以协调一致的。从儿童经验的角度来看,首先,儿童的经验已经包含了态度、兴趣和动机,这会对儿童从已有的经验发展到课程、教材期望的那个水平起积极的作用;其次,儿童的经验已经包含了各门学科的事实和真理,只不过儿童对它们的认识是朴素的、原始的;再则,儿童的经验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从儿童现在的经验进展到有组织体系的

浅谈杜威的教育思想

浅谈杜威的教育思想 摘要:约翰.杜威是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是20世纪最伟大的教育思想家。他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儿童中心论等教育主张,一直是整个20世纪教育革新的思想源泉。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它的理论是尽善尽美的,我们应该用辩证唯物主义眼光正确认识杜威的理论思想。 关键词: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儿童中心从做中学 一、杜威简介 约翰·杜威(JohnDewey,1859—1952)是现代著名的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理论家和心理学家。实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功能心理学的先驱,美国进步主义教育运动的代表。他一生著述甚多,涉及各个领域。他的主要教育著作有:《学校与社会》(1899)、《儿童与课程》(1902)、《教育上的道德原理》(1909年)、《民主主义与教育》(1916)、等等。其中《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一般认为是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作,它是现代世界中理论体系相当完整和系统的教育巨著。杜威的教育理论是在批判、继承和发展了卢梭的教育思想,进行了长达8 年的教育改革实验的基础上逐步建立的, 它影响了美国乃至整个世界的教育发展进程。虽然这一教育思想曾经遭到其他学者的猛烈抨击, 但是, 杜威对教育的贡献是空前的。正如美国学者罗思( R.J.Roth ) 所说:“未来的思想必定会超过杜威??可是很难想像,它在前进中怎么可以不经过杜威而超过杜威。”① 在西方哲学史上,特别是在现代西方教育史上,杜威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多年从事教育工作和教育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杜威建立了一个十分庞杂、影响广泛、又颇有争议的教育思想体系。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一点浅见。 二、杜威的教育思想简介 杜威用哲学、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作为武器,在批判传统学校教育的基础上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教育无目的”等观点。(一)教育即生活 杜威认为,“生活就是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②、“没有教育即不能生活”,所以我们可以说,教育即生活。在他看来,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生活”既包括个人生活, 也包括社会生活。学生在生活中学习, 在学习中生活。他认为, 教育的过程就是生活的过程, 教育的开展及过程就是眼前生活的本身, 而

论杜威课程理论中的_经验_概念

课程?教材?教法1999年第1期 论杜威课程理论中的“经验”概念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 褚宏启 “经验”一词是杜威教育理论尤其是其课程理论中的关键词。国内许多课程研究者对杜威经验概念的理解有误,往往将之视为直接经验,视为一种只与人的认识相关的事情,将经验的过程视为一个被动的认识过程。这种理解并没有将杜威的经验概念与近代西方哲学史上的经验概念区分开来,没有看到杜威对经验的内涵和外延所作的深刻的改变。这种理解上的失真现象至今犹存,严重影响着课程理论研究的严肃性和对杜威课程理论评价的客观性。本文不评述杜威的课程论本身,只想阐明杜威课程理论中经验概念的本意,以助益于课程理论研究。 一、经验的含义 杜威的经验既不同于古代的经验,也不同于近代的经验,他对传统的经验概念作了改造,赋予它以新的含义。杜威对传统经验概念的改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克服了经验与理性的对立 在西方哲学发展史上,经验作为一个与理性、与知识对立的概念而受到轻视,因为“关于经验,有某些在道德上危险的东西,例如,肉欲的、好色的、物质的和世俗的兴趣这类词语所暗示的意义;而纯粹理性和精神则意味着道德上某些值得赞扬的东西。此外,经验总是和变化中的东西、和无法解释的变幻莫测的东西以及形形色色变化多端的东西有着根深蒂固无法根除的联系。经验的材料本来就是变化无常和不可信赖的。经验是混乱的,因为它是不稳定的。”〔1〕理性主义(不论是旧的还是新的)以此为由认为,若使经验摆脱混乱、孤立及易走向不道德的局面,必须诉诸统一、完整而纯洁的理性。杜威对传统的理性持否定态度,认为它“过于鲁莽、浮夸、无责任心和呆板”,并“陷于绝对论”。这种理性给经验加上一个比事实更为好看的外观,以一个单纯、统一和普遍的外表掩饰实际经验的缺陷和 弊病,如同给一个丑陋的人套上了一件漂亮的衣服,追求的是虚饰而非实际,结果不仅自欺,而且欺人。理性主义认为理性概念是自足的从而是超乎经验之上的,自然无须确证,也无从得到确证,杜威因此认为这种理性是一种无责任心的理性;理性主义自满于这种假定,于是不积极从事具体的观察和实验,蔑视经验,贬低经验,使自身与实际隔绝,杜威认为这种理性也是一种消极退隐的理性。 杜威理论中的经验与理性的含义皆不同于传统。经验不再是通过感官被动获得的一些散乱的感觉印象,而是机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机体不仅受环境的塑造,同时也对环境加以若干改变,“经验变成首先是做(do ing)的事情”〔2〕。在经验过程中,我们不只是蹈袭既往,或等候意外事件来推动我们变化,我们利用既往经验造就新的、更好的经验,“于是经验这个事实就含着它指引它改善自己的过程”,“所以经验就可以说是建设的自律的”。经验在它自身里面含有结合和组织的原理,而无须一个外在的所谓理性来提供这种原理。在杜威那儿,理性不再是一个抽象的体系,或某种神秘的官能,而是一种“智慧”,一种使经验(做、行为等)更富有成效的“智慧”。因此这种理性是一种新理性。这种新的理性与新的经验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经验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运用智慧的过程。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深刻论述了感性与理性在经验改造中的作用。他说:“没有通过感觉器官的积极反应而区别出来的个别,就没有认识的材料,也没有智力的发展。没有把这些个别放在从过去广泛的经验所提炼出来的意义背景之中——没有利用理性或思维——个别就只是一些兴奋或刺激。感觉论学派和理性论学派的错误,同样在于每一派都没有认识到感觉刺激和思维的作用在应用旧经验于新经验,从而保持生活的连续性和一致性时,都与改组中的经验有关。”杜威同时又说:“‘理性’正是利用一种能力,利用先前经验的材

杜威学校课程与教学简介

杜威学校课程与教学简介 杜威学校的正式名称叫“大学初等学校”(University Primary School)是芝加哥大学的一个组成部分。由芝加哥大学哲学、心理和教育系进行指导和管理。它是杜威哲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的实验园。芝加哥实验学校共办了8年(1896—1904)。 1894年杜威应聘为芝加哥大学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系主任时已形成了某些哲学和心理学上的概念,期望在实际的应用中加以检验。1895年出版《大学附属小学的组织计划》提出:(1)应该把学校本身建设成社会生活的方式;(2)教师应该顺应儿童天生好奇心及爱好活动;(3)更多地注意个人、儿童和当代社会生活的现状,而不去注意主要以过去的成就为基础的学校中的情况。 1896年1月在一所私人住宅中开学。实验学校的而整个实验进程共经历了两个时期: 1.摸索时期(1896—1898)头6个月:“尝试错误”阶段—为表明那些事情不要去做。 1898年10月学校采用了迄今沿用的分科形式,从而和大学的组织一致起来,又增设了幼儿部,招收4~5岁儿童。 2.发展期(1899—1903)第一时期证明有效的课程、教材和方法的继续,并在原有 的基础上进行修正和提高。规模扩展:学校人数连续增长,最高时达140人;教师和讲师达到23名,助教(大学研究生)达到10名。 教学人员的组织在性质上变得正规化:理念冲突:教育即生长。财政困难:5年中3次变换校址,设备始终不足。 合并危机:1902年与芝加哥学院师资训练实习小学。1903年秋,芝加哥学院、芝加哥工艺训练学校、芝加哥大学实验学校和南方中学4个学校合并成为教育学院。1904年杜威辞职,跟着而来的是实验学校教职除三四人外,全都离开,教育实验也就从此告终。 《杜威学校》——课程 杜威学校的课程研究实践了杜威两个在心理学上的假定:一是承认儿童和成人之间一种心理学上和生物学上的区别,既不能在心理上也不能在生理上把儿童描述为“小的男人和女人”。二是促使精神和道德进步的条件,对于儿童正像对于成人是一样的。 学校的首要任务,在于训练儿童从事合作的和相互帮助的生活,培养他们相互依赖的意识,并实际帮助他们适应这种生活,以便在实际行动中体现这个精神。 学校的目的即给予每个儿童从事他真正要做的事情的机会和方法,并且在他做的的过程中给予指导,使他对所做的事情的社会意义的认识不断发展。 杜威提出了将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相结合,其中最有特色的就是他的活动课程,即经验课程。 选择活动的原则:心中必须有生长中的儿童这个概念。 1. 活动要符合和利用儿童的倾向、动机和兴趣。杜威把儿童天生的冲动粗略地分为了

论杜威的活动课程观

论杜威的活动课程观 摘要:杜威是世界教育史上伟大的教育家、哲学家,他依据自己独特的哲学观、心理观、和社会观,对教育问题和现象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建立了自己独特的教育理论体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课程观,对我国的教育也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杜威课程教育现实意义 一.引言 杜威的课程观是其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突出表现。“教育即生长,生活和经验的不断改造,学校即社会”是其课程观的理论基础;同时,杜威对两大流派的课程观思想作出了批判,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课程观思想,杜威的课程观对我国教育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二.杜威课程观的理论基础 1、教育即生长 杜威认为,“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生长,在它自身之外,没有别的目的。”在他看来,教育是一个自然过程,儿童和成人都在成长,只是生长的方式不同而已。因此,教育无需用成人的标准来框定儿童,儿童的生长本身就是教育的目的。杜威极力主张尊重儿童的未成熟状态,并以儿童为中心进行教学。他认为,儿童的未成熟状态不仅仅是一无所有或缺乏的意思,而是说明儿童具有生长的可能性,儿童虽然处于这种未成熟阶段,但他一直有发展的趋势。因此,无论儿童年龄大小,教育都是为其提供保证生长或充分生活条件的事业。[1]我们对未成熟状态,先是觉得不耐烦,愈快过去愈好,于是, 用这种方法教育出来的成人,回顾儿童期和青年期,感动无穷遗憾,只看到失却机会和浪费能力的景象。[2]

2、教育即生活,生活即发展 杜威提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 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一种生活、一种发展。关于生活与发展,杜威说,“生活就是发展, 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3]从儿童和成人生活的特征来看,所谓的发展,就是将能力引导到特别的渠道,如养成各种习惯,这些习惯包含执行的技能、明确的兴趣和特定的观察与思维对象。既然实际上除了更多的生长,没有别的东西是与生长相关的,所以除了更多的教育,没有别的东西是教育所从属的。有一句平常话说,一个人离开学校之后,教育不应停止。这句话重要的是,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保证继续生长的各种力量,以保证教育得以继续进行。使人们乐于从生活本身学习,并乐于把生活条件造成一种境界,使人在生活过程中学习,这就是学校教育最好的产物。[4] 3、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或改组 杜威指出,“教育是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造或改组,这种改造或改组,既能增加经验的意义,又能提高后来经验进程的能力。”杜威注重直接经验的作用,教育始终有一个当前的目的,只要一个活动具有教育意义,它就达到这个目的,即直接转变经验的性质,婴儿期、青年期、成人生活,它们的教育作用,处于相同的水平,就是说,在经验的任何阶段,真正学到的东西,都能构成这个经验的价值,也就 是说,任何一个阶段的生活的主要任务,就是使生活过得有助于丰富生活自身可以感觉到的意义。[5] 4、学校即社会 杜威提出,“教育既然是一种社会过程;学校就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学校必须是一种社会生活,具有社会生活的全部含义,而不仅仅是学习功课的场所。同时又强调,学校并非是现实社会的照搬和移植,学校必须是简化的社会;是经过组织

论杜威的活动课程观

论杜威的活动课程观 摘要:杜威是世界教育史上伟大的教育家、哲学家,他依据自己独特的哲学观、心理观、和社会观,对教育问题和现象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建立了自己独特的教育理论体系,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课程观,对我国的教育也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杜威课程教育现实意义 一.引言 杜威的课程观是其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突出表现。“教育即生长,生活和经验的不断改造,学校即社会”是其课程观的理论基础;同时,杜威对两大流派的课程观思想作出了批判,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课程观思想,杜威的课程观对我国教育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二.杜威课程观的理论基础 1、教育即生长 杜威认为,“生长是生活的特征,所以教育就是生长,在它自身之外,没有别的目的。”在他看来,教育是一个自然过程,儿童和成人都在成长,只是生长的方式不同而已。因此,教育无需用成人的标准来框定儿童,儿童的生长本身就是教育的目的。杜威极力主张尊重儿童的未成熟状态,并以儿童为中心进行教学。他认为,儿童的未成熟状态不仅仅是一无所有或缺乏的意思,而是说明儿童具有生长的可能性,儿童虽然处于这种未成熟阶段,但他一直有发展的趋势。因此,无论儿童年龄大小,教育都是为其提供保证生长或充分生活条件的事业。[1]我们对未成熟状态,先是觉得不耐烦,愈快过去愈好,于是,

用这种方法教育出来的成人,回顾儿童期和青年期,感动无穷遗憾,只看到失却机会和浪费能力的景象。[2] 2、教育即生活,生活即发展 杜威提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 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单纯地传授知识,而是一种生活、一种发展。关于生活与发展,杜威说,“生活就是发展, 而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3]从儿童和成人生活的特征来看,所谓的发展,就是将能力引导到特别的渠道,如养成各种习惯,这些习惯包含执行的技能、明确的兴趣和特定的观察与思维对象。既然实际上除了更多的生长,没有别的东西是与生长相关的,所以除了更多的教育,没有别的东西是教育所从属的。有一句平常话说,一个人离开学校之后,教育不应停止。这句话重要的是,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保证继续生长的各种力量,以保证教育得以继续进行。使人们乐于从生活本身学习,并乐于把生活条件造成一种境界,使人在生活过程中学习,这就是学校教育最好的产物。[4] 3、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或改组 杜威指出,“教育是经验的持续不断的改造或改组,这种改造或改组,既能增加经验的意义,又能提高后来经验进程的能力。”杜威注重直接经验的作用,教育始终有一个当前的目的,只要一个活动具有教育意义,它就达到这个目的,即直接转变经验的性质,婴儿期、青年期、成人生活,它们的教育作用,处于相同的水平,就是说,在经验的任何阶段,真正学到的东西,都能构成这个经验的价值,也就

杜威经验主义

杜威经验主义 课程理论一经诞生,便发展迅速,形成了多种课程理论的流派.对我国影响较大的课程理论主要有理性主义的课程理论、经验主义的课程理论和建构主义的课程理论.杜威的经验主义课程理论无疑是不可缺的部分.下面是整理杜威经验主义的范文,欢迎阅读! 杜威经验主义篇一 杜威的课程论是实用主义教育观的突出表现。他提出的社会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的教育原则,实质是其课程论的本质特征。杜威以活动为中心的课程实施方式,是教育史上第一个给予活动课程以系统的理论基础的教育家。杜威这位著名的教育家的教育理论,虽然有缺陷和实践偏差,但提出了一系列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和一些有益的原则,对于杜威这样一位很有影响的教育家的评价,必须采取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把他所处的历史背景、他的哲学观和心理观联系起来,辩证、历史地评价。 杜威的课程理论是建立在主观唯心主义经验论和机能心理学基础之上的,这样就难免使其陷入不可知论中,他的课程论的失败和实践偏差今天看来是十分明显的: (1)他将课程的本质看成是直接经验的总和,强调儿童的本能,否定了继承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间接经验的教学。 (2)片面强调课程的组织要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因而忽视了课程本身的逻辑性和规律性,阻碍了学生获得完整而系统的知识。 (3)强调开放型的课程内容,将社会中的各种职业以活动作业的形

式引入学校课程,大大削弱了系统的基础知识的教学。 (4)强调以儿童为中心,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强调活动教学,忽视课堂教学。这种对传统教学的全盘否定,必然造成教学质量的严重下降。杜威用这种课程论指导教学势必难以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 但是杜威的课程论又是极具特色的,有着不可否认的合理因素和可借鉴的价值:(1).提出以儿童为中心组织课程的思想,彻底地改变了旧的课程观忽视儿童的缺陷。自杜威之后,再也没有哪一派教育家敢公开忽视儿童及其自主性了。 (2).强调在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上,以儿童的天赋本能和兴趣组织课程,这在课程论发展中是一大进步。当代教育家布鲁纳、赞科夫等人正是基于杜威这一观点而建立其各具特色的课程体系。 (3).提出以社会为原型,加强儿童与社会的联系,强调社会发展对课程的制约作用,强调人才培养必须与社会需要相一致的主张,为我们今天培养合格的人才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4).强调课程的活动性,让儿童在活动中,并通过活动获取知识,将书本知识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学习既动手、又动脑,进行主动学习,对于今天的课程改革具有指导意义。 综上所述,杜威的课程论虽有缺陷和实践偏差,但仍有强大的生命力,它为我们提出了一系列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和一些有益的原则,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我们应该积极吸收其合理的有价值的因素,从而建立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课程理论来指导当前课程改革的

杜威5步教学指导法

附件4:杜威“五步自主教学法”的基本思想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一种沿袭甚久、积弊甚深的教学方法,教学活动是在教室这个专门设定的场所里进行的。教师站在讲台上向学生灌输与现实生活无涉亦不合乎儿童理解力的系统性很强、逻辑性很强的教科书,儿童则坐在固定的位置上,静听和记诵教科书。这种方法是一种典型的以教师、教科书、教室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学生、学生的活动、教室以外的世界是没有什么地位的。传统教学方法的目的在于使儿童获取知识。但由于这种知识脱离生活、不合儿童志趣,结果儿童虽能背诵它、记住它以应付提问、考试和升学,但却不能真正掌握它。儿童处于消极的、被动的地位,兴趣、爱好受到剥夺和压制,能力发展和主动性受到压抑和束缚。对传统的教学方法,杜威一直持尖锐的批判度,他所要做的变革就是变教师讲授、学生静听的教学方式为师生共同活动、共同经验的教学方式;把书本降到次要的地位,活动是主要的,教学也不再限于教室之内。 作为一个经验主义者和实用主义者,杜威关注的是怎样才能使经验、行动更有效能。而要想使经验、行动更有效能,必须培养人的思维能力,掌握科学思维的方法。杜威认为,思维起于直接经验得到的疑难和问题,而思维的功能“在于将经验得到的模糊、疑难、矛盾和某种纷乱的情境,转化为清晰、连贯、确定和和谐的情境”,在于“把困难克服,疑虑解除,问题解答”。因此,思维的方法亦即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共有五步,因之科学思维的方法也称为思维五步法或探究五步法。这五步是:感觉到的困难;困难的所在和定义;设想可能的解决办法;通过推理,看哪一个假定能解决这个疑难;通过观察或试验,证实结论是否可信。

杜威非常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他认为“思维就是明智的学习方法”,“就是有教育意义的经验的方法”。鉴于此,他将思维五步法直接运用到教学方法上,认为’教学法的要素和思维的要素是相同的。这些要素是:第一,学生要有一个真实的经验的情境或者要有一个对活动本身感到兴趣的连续的活动;第二,在这个情境内部产生一个真实的问题,作为思维的刺激物;第三,他要占有知识资料,从事必要的观察,对付这个问题,提出解决这个问题的种种方法;第四,他必须负责有条不紊地展开他所想出的解决问题的一种最佳方法;第五,他要有机会和需要通过应用检验他的方法,使这个观念意义明确,并且让他自己发现方法是否有效。”这五个阶段的顺序是不固定的,有时两个阶段可以合并为一,有时又需要特别强调某一阶段,“怎样处理,完全凭靠个人的机巧和敏感性”。杜威作这种强调,意在使教学方法具有灵活性,使之不致于像赫尔巴特教学法那样成为呆板机械的程式。 怎样培养思维能力呢?由于思维起于疑难的情境,所以培养思维能力的最首要因素是给学生提供一种合宜的情境。“持久地改进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唯一直接途径,在于把注意集中在要求思维、促进思维和检验思维的种种条件上”。而活动性、经验性的作业如烹饪、木工、纺织等恰好能提供这样一些条件。由此,杜威认为经验性的课程和科学思维的教学方法是相通的。 对这种思维的方法应作广义的理解,不应把它看作我们一般所言的纯粹思维的方法。实际上,它是一种综合性的方法、行动的方法,因为在这种思维过程中包含观察、分析、综合、想象、抽象、概括等多种能力的运用。这种思维方法还涉及知识的参与,涉及到对各种观念与假设的检验,因此这个过程更像是一种科学的“实验”。

杜威的经验主义教育论的评价和影响

对于杜威的经验主义课程论的评价:杜威的课程论是实用主义教育观的突出表现。他提出的社会中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的教育原则,实质是其课程论的本质特征。杜威以活动为中心的课程实施方式,是教育史上第一个给予活动课程以系统的理论基础的教育家。杜威这位着名的教育家的教育理论,虽然有缺陷和实践偏差,但提出了一系列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和一些有益的原则,对于杜威这样一位很有影响的教育家的评价,必须采取科学的态度和方法,把他所处的历史背景、他的哲学观和心理观联系起来,辩证、历史地评价。 杜威的课程理论是建立在主观唯心主义经验论和机能心理学基础之上的,这样就难免使其陷入不可知论中,他的课程论的失败和实践偏差今天看来是十分明显的: (1)他将课程的本质看成是直接经验的总和,强调儿童的本能,否定了继承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间接经验的教学。 (2)片面强调课程的组织要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因而忽视了课程本身的逻辑性和规律性,阻碍了学生获得完整而系统的知识。(3)强调开放型的课程内容,将社会中的各种职业以活动作业的形式引入学校课程,大大削弱了系统的基础知识的教学。 (4)强调以儿童为中心,忽视了教师的指导作用;强调活动教学,忽视课堂教学。这种对传统教学的全盘否定,必然造成教学质量的严重下降。杜威用这种课程论指导教学势必难以培养出适应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

但是杜威的课程论又是极具特色的,有着不可否认的合理因素和可借鉴的价值: (1).提出以儿童为中心组织课程的思想,彻底地改变了旧的课程观忽视儿童的缺陷。自杜威之后,再也没有哪一派教育家敢公开忽视儿童及其自主性了。 (2).强调在儿童心理发展的基础上,以儿童的天赋本能和兴趣组织课程,这在课程论发展中是一大进步。当代教育家布鲁纳、赞科夫等人正是基于杜威这一观点而建立其各具特色的课程体系。(3).提出以社会为原型,加强儿童与社会的联系,强调社会发展对课程的制约作用,强调人才培养必须与社会需要相一致的主张,为我们今天培养合格的人才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4).强调课程的活动性,让儿童在活动中,并通过活动获取知识,将书本知识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学习既动手、又动脑,进行主动学习,对于今天的课程改革具有指导意义。 综上所述,杜威的课程论虽有缺陷和实践偏差,但仍有强大的生命力,它为我们提出了一系列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和一些有益的原则,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我们应该积极吸收其合理的有价值的因素,从而建立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课程理论来指导当前课程改革的实践。 杜威的经验主义课程论的影响(对美国、中国、日本):可以说杜威是20世纪教育学的一大巨擘,他的经验主义教育思想对美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给教育带来了一场深

杜威教育即生长生活经验

杜威教育即生长生活经验 杜威从心理学、教育学和实用主义哲学的不同角度,论述了教育的本质。提出了“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连续不断的改造”三个重要论点。以下是WTT整理的资料,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杜威教育即生长生活经验 (一)教育即生长 杜威认为教育的本质和作用就是促进儿童本能生长的过程。 它有三个从低到高的层次。一是指因为儿童从未成年到成年,就其生理方面来看,儿童“有机体”是一个不断生长的过程。二是儿童从未成年到成年,他们的智蕙与能力是不断发展的。这种发展是个人从经验中学习而获得的。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儿童虽然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但是成人和教育者对他们进行 “辅助”也是必要的。学校教育的任务就在于培养儿童具有“不断生长”的欲望,学校教育价值怎样,要看他能将这事办到什么程度。三是儿童的习惯与道德也是在生活与适应环境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成人和教育者要利用各种条去促进儿童习惯与品性的形成。 (二)教育即生活 杜威指出,儿童的本能生长总是在生活过程中展开的,生活就是生长的社会性表现。最好的学习就是“从生活中学习”,学校教育应该利用儿童现有的生活作为其学习的主要内容。应把教育与儿

童眼前的生活结合起来,教儿童学会适应眼前的生活环境。 杜威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 他把教育与生活、生长与发展视为同一意义的概念,家庭生活、 学校生活、集体生活、社会生活都是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教 育既始于社会又将归于社会。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 三者之中,社会生活是整合其它两种生活的关键。各种场合的教 育实质上进行的是不同形式的生活。学校必须呈现现在的生活, 即对于儿童来说是真实而生机勃勃的生活,像他在家庭里,在邻 里间,在运动场上所经历的生活。 儿童的社会生活是他的一切生长的基础。教育上的许多失败 就是由于它忽视了把学校作为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这一基本原 则,教育丝毫也离不开生活。离开了社会生活,学校就没有了道 德的目标,也没有了什么目的。如果关闭在一个孤立的学校里, 我们就没有指导原则。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因为 “一切生活一开始就具有科学的一面、艺术和文化的一面以及相 互交往的一面”,就能实现人的和谐发展。他认为整个生活的东 西就是教育的东西,整个社会的活动都是教育的范围。 (三)教育即经验的连续不断的改造 在杜威看来,经验是世界的基础,教育就是通过儿童自身活动去获得各种直接经验的过程。教育的主要任务并不是教给儿童既有的科学知识,而是要让儿童在活动中自己去获取经验。“经验是世界基础”的观点引申出他“一切学习来自经验”的看法。他认为,

多尔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探析

多尔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探析 作者:谢登斌点击率:114 日期:09-03-09 文章来源: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 年第3期 [摘要]美国著名的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学家多尔的哲学思想是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是西方社会的流行哲学、一股鲜活的反理性主义的文化思潮;混沌理论、耗散结构理论、皮亚杰的生物学世界观以及杜威经验认识论,奠定了多尔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基石,形成和建构了多尔的后现代主义的教学观及其课程理论框架。多尔的课程理论在课程的本质、教师的角色转换、课程与教学的关系、课程内容方面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多尔;后现代;后现代主义;课程 美国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学家多尔(Doll)以科学尤其是物理学与天文学作为组织框架,将西方思想发展史划分为三个大典范:前现代、现代和后现代。 [1](p19)前现代包括从有记载的西方历史到十七八世纪的科学与工业革命这一时期,在这一时期内存在生态上的平衡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观。在如此观点中,人类与自然共存,公平是一种平衡或相称;现代包括从工业革命到20世纪初期,即西方社会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完成时期,“唯科学主义”、“理性至上”是这一历史时期内的典型的文化特质,后现代直接指向20世纪中后叶,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社会逐渐进入信息化社会的时期,思想领域里渗透的是不确定性、折衷性和多元文化主义。[2](p14~16)后现代主义的到来是与当代西方社会在二战后所发生一系列的剧变:科技进步、经济起飞、政治变革、文化嬗变、核心价值观衰落、深层次的哲学争议等相呼应的,它是20世纪后期西方社会的流行哲学、反理性主义的一股鲜活的文化思潮,其影响渗透到西方社会的每个文化角落。从70年代开始,尤其是80年代,美国课程研究领域运用后现代主义思想和方法对包括要素主义、结构主义、永恒主义,尤其是对以泰勒原理为核心的传统课程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批判和反思,以新的理论视野和新的价值观念理解课程的本质,构建新的课程概念体系。在众多的后现代课程理论之中,多尔的课程理论尤为显赫,在美国90年代的课程学术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一、理论基石 多尔从混沌学原理出发,吸收了皮亚杰的生物学世界观以及自然科学中不确定原理、非线性观点以及杜威经验主义思想,勾画出其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的框架。 (一)混沌理论。20世纪60年代,混沌理论产生于数学与物理学领域,它与相对论、量子论一起被称为20世纪三大科学革命。混沌理论之所以首先在数

杜威的经验课程观论文.

杜威的经验课程观论文 2019-11-28 内容摘要:杜威的经验主义课程观对各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对于“经验”的重新界定,对杜威的经验课程的解读和构建,给当时的教育带来了全新的视角。在各种理论相互激荡的今天,杜威的经验课程观依旧散发着自己独特的魅力。对杜威的经验主义课程理论的再次解读,对我国当前的学前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杜威经验课程观启示 约翰?杜威是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更是20世纪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他的教育思想对中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一.杜威的经验课程观 杜威的整个思想体系就是以“经验”为核心建构起来的。他的经验课程观包含四个内容:第一、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或改组。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杜威认为,“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这种改造或改组,既能增加经验的意义,也能提高知道后来经验进程的能力。”在这个经典的定义中,杜威认为教育的三个指向是:意义、能力和未来。教育是在经验中、由于经验和为着经验的一种发展过程;第二,教育即生长。杜威认为,“教育的过程,在它自身以外没有目的,它就是它自己的目的”。幼儿的生长本身就是教育的目的,教育即生长。首先,教育即生长意味着教育是一个过程,要关注这个“生长的过程”而非结果。其次,生长是一个向上的过程而非倒退;第三、教育即生活,即幼儿现在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第四,教育是一个社会的过程。杜威提出:“教育既然是一种社会过程,学校就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学校按照社会生活的形式组织起来,那么学校里应当包括了社会生活的各种形式和内容,学校的教育内容应当是多样化的.、贴近时代的、具有当时当地的特征。 二.杜威经验课程观对中国幼儿 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1.重视“经验”幼儿主体性一直不能得到真正的认同,与我们长期以来对“经验”的错误理解有着密切的关系。传统意义上,经验和知识都是一种静态的“结果”。那么教育的目的就会着眼于最终受教育者达到的状态。这样的定位容易使教育为了这个达到目的而忽略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的体验。 杜威的经验课程观中以“经验” 为本质,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体验,这正是我们需要学习的。

杜威的课程观

杜威的课程观 ——杜威教育理论研究之8 逍遥行者 2013年9月6日 (一)按照学生的兴趣与需要选择教材 杜威认为,所谓教材,就是我们在进行一件有目的的事的时候,所观察、追想、阅读和谈论的种种事实。学校教材乃是“用于读、写、算、历史、博物、图画、唱歌、物理、化学、近世语、外国语等等科目”。他认为,教师在选择教材时,首先要考虑的是教材要使儿童感到“有兴趣”,这样,儿童才肯用心去学习,从而掌握知识。儿童由于爱好而尽力去探索,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就有助于深刻理解他所学习的对象。杜威认为,兴趣是任何有目的经验中各种事物的动力,兴趣来源于儿童的本能和经验。儿童有四种本能:社交的本能、制造的本能、艺术的本能和探索的本能。这四种本能产生四种相应的兴趣,即语言与社交的兴趣、制造或建造的兴趣、艺术表现的兴趣、探索或发现的兴趣。这四方面的兴趣是天赋的资源和未经开采的资本,儿童生动活泼的生长就是不断地实践这四种兴趣。教育的过程也就是一个能够使儿童的兴趣或冲动得到连续不断地释放、协调的过程,也是不断实践这四种兴趣的过程。杜威把儿童的本能作为他们获得经验的基础,为此,教育必须从儿童的兴趣或冲动出发,通过某种组织得当的课程,使儿童的经验得到不断改造。教材使儿童感到“有兴趣”并符合他们的个性,这是教学取得良好效果的秘诀。

杜威还指出,选择教材要考虑让儿童掌握一些生活所必需的基础知识。他举例说,我们在学校里面教园艺一科,不一定是要培养成将来的园丁,也不是用来作为将来消遣方法。园艺一科,能使学生研究农事与种植在民族史上占什么位置。从事园艺的作业,能借此学习生长的事实,泥土的化学,光线空气与水汽的效用,以及有害与有益的兽类生活等。他既承认园艺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进行教学的必要性,又指出它在儿童了解农业基础知识方面的作用。在他看来,教材的特点在于把一定社会的文化要素组成为有组织的形式,提示教师,使他明了,使他不至乱碰,白费心力。教材应该把那些须“永远保存的文化要素”标准化,这样,教师教学时就有了根据,因而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杜威还谈到教师如何运用教材以及对教师的要求。从教与学的关系看,教师已经懂得的事物,在学生方面不过是刚在学习的事物。从教师施教方面来说,杜威要求教师从事教授的时候,对于教材,要完全精熟,运用自如;教师的注意要集中于学生的态度与反应,了解学生与教材有何相互的影响。为了使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要特别注意教材对于学生的需要与能力,符合他们智力发展水平。如果教师不注意教材与学生“经验”的关系,那么,他的学问或所精读的教材,与学生的经验是相隔离的。教师向学生所传授的知识如果远超学生的知识范围,这是不符合他们需要的。即教师在教学时要考虑儿童的“经验世界”与知识范围。 (二)儿童、知识和社会相统一的课程设计观 杜威认为,课程的组织必须围绕着儿童的需要和经验,并通过这种课

杜威的经验主义

摘要:经验主义课程又称学生中心主义课程,其主要观点包括一下四个方面:第一,学生是课程的核心;第二,学校课程应以学生的兴趣或生活为基础;第三,学校教学应以活动和问题反思为核心;第四,学生在课程开发中其重要作用。经验主义课程理论可分为以杜威和克伯屈为代表的儿童中心主义课程理论和以以罗杰斯和马斯洛为代表的人本主义课程理论。现在主要浅谈一下以杜威代表的儿童中心主义课程理论。 关键字:杜威教育儿童中心主义 正文: 儿童中心主义课程理论的目的是促进儿童本能的生长,其内容是把学生直接参与其中的生活活动作为确定课程内容的依据,课程组织是只要把教材引入学生的生活,让学生直接去体验,就是最好的设计。基本特征:第一,强调教育和课程没有过程以外的目的,只有过程以内的目的,即促进儿童本能的生长,培养儿童适应现时社会生活的能力。第二,主张以儿童参与其中的活动及其经验作为课程设计的中心,并已以“从做中学”作为课程组织的原则。第三,打破学科界限,采取作业的形式,分单元进行活动,反对预先规定教材范围和进度。第四,崇尚师生合作,反对教师权威,充分发挥儿童的自主性。 (一)杜威的“什么是教育” 杜威以“经验”为基础, 提出了他的教育哲学与课程理念的四个基本命题, 也就是他关于经验主义课程理论“什么是教育”的回答。(1)“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或改组”: 他认为“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这种改造或改组, 既能增加经验的意义, 又能提高指导后来经验进程的能力”。 (2)“教育即生长”: 这一命题是其教育哲学中最富生命力的命题之一。生长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进程, 是人的习惯、心智、才能的不断增长和完善。(3)“教育即生活”: 他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 而不是将来生活的准备。”这种生活是一种自然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的完整统一, 是经验与生活的融会贯通。(二)对传统课程的批判 1、抨击传统教育与儿童的生活实际脱离 杜威明确指出“虽然社会生活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学校同社会生活的通常情况和动机如此隔离,如此孤立起来”,而且“只要成人认为一种好的知识,便拣成一块,硬把它装入儿童的心里面”。因此说尽管传统教育给了儿童很多东西,但却忽视了社会生活的需要,只“把教学看作将知识灌进等待装载的心理和道德的洞穴中去填补这个缺陷的方法。”所以杜威认为,只有当教育与儿童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才能使学校成为一个理想的场所,因为儿童在雏形的社会生活情境中能够深切地感到了解事实、观念、原则和问题的重要意义。 2、批判传统教育的“注入式”教学方法 由于传统的儿童教育是以教师,课堂和书本为中心,儿童只是被动地学,教师用“注入式”的教学方法来教授儿童。杜威在《现代教育的趋势》一文中,曾有过这样的一段典型的描述:“因为把知识看作可以灌来灌去的现成东西,所以用死记的法子灌进去,又用背书和考试的法子来看灌进去了没有,来看那些被灌的儿童是否也能照先生的样子把装进去的东西拿出来摆架子”。因为采用一种“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使得儿童处于一种完全被动的状态之中,从而就造成儿童只有学习,而没有探索。 3、反对传统教育中教师的绝对权威 “教师的严酷态度是格外明显的,由于完全服从于教师的意愿,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儿童教育, 所以学生是沉默和静止的,课堂的精神氛围也是沉闷和冷漠的。”杜威对此深恶痛绝。教师完全是一个“监督者和独裁者”,“教师的权威是绝对的,它必然是命令的,而不是商讨和说服的。凡是他所决定的,他所宣布为法律的,使得无庸置疑地,严格地被视为天经地义,而使学生便得立刻和完全视之为对的。”另外,教师在传统教育影响下,必然会采取强制的办法,用严加管制的方法来对待儿童,使得儿童失去了他们原本活泼的天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