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研究型教学模式中的“研究”的哲学思考

关于对研究型教学模式中的“研究”的哲学思考
关于对研究型教学模式中的“研究”的哲学思考

关于对研究型教学模式中的“研究”的哲学思考

【摘要】本文试从杜威经验哲学和他的教育哲学特有语境入手,从对其经验哲学中的“经验”、“经验方法”的考察后进而明确现代教育方法中“研究”的哲学根基及其现代意义并且予以体认,即:本文中的何为研究、为何研究;并且对现实教学过程中如何开展以“研究”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研究型教学模式;研究;经验方法;实用主义教育哲学

杜威的经验方法与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对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影响深远,深刻地冲击着传统教育理论与实践。21世纪初叶在中国大陆兴起的研究型教学模式也深受杜威的经验方法与实用主义教育哲学的影响。本文试图通过对研究型教学模式中的“研究”进行深入探讨,从而探寻研究型教学模式内在的目的性、实效性、以及它本身所体现出的现代性、实用性等;与此同时,我们不但是要诉求这些充分体现现代教育理念所倡导的科学精神,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努力去体察这种精神中所蕴含的一条哲学理路,以期与同行共勉。

1.何为“研究”—研究型教学模式的目的性

“研究”一词的中文解释是去考察、体会,而“研究”的英文解释是inquire,是探究、去探究的意思,顾名思义,探讨其究竟。“研究型教学”模式中的“研究”其实就是一种“探究”方法。而这种“探究”方法最早是由伟大的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提出来的。在我们看来,“探究”方法就是杜威所说的经验方法。经验方法在杜威的理论体系中占居重要的位置,我们认为,它不但是其整个哲学理论体系得以完整统一的根基,更是理解杜威的重要线索。在杜威看来,经验方法是人类“达到自然,揭露自然秘密的一种方法,而且是惟一的一种方法”。[1]对于人类而言,经验不仅仅是单纯的一种活动,它其实就是人的活生生的生命活动历程;事实上,作为人的生命样式的经验就必然首先体现为人与自然的相互作用,相互交通的存在性关系。经验在与自然之间或紧密或疏远的层层关系的建立与展开中,经验不再是阻隔人与自然的“障幕”而成为人通向自然,深入自然的途径和方法,同时也成为人探究自身的工具。

杜威指出,“经验方法的全部意义与重要性,就是在于要从事物本身出发来研究它们,以求发现当事物被经验时所揭露出来的是什么”。[2]杜威认为,人类的日常经验活动充满了选择性和目的性。人类有选择地强调某个方面,同时删除或拒斥另一些方面,他说:“在日常事务和科学研究中,我们总是保持这样一种看法,即所选择的材料总是为了某个目的选择的;对于所抛弃的东西并没有拒斥之意,因为这种东西之所以被抛弃,仅仅因为它与目前那个特殊的问题和目的无关。”[3]同样,要使得教学活动的开展和实施更加具有实效性、目的和意义,那么建立在具有探究意义的经验方法便内在地包含着特定的“目的”,“意义”和“价值”。

2.为何“研究”—研究型教学模式的实效性

“云课堂”教学模式思考

“云课堂”教学模式思考 一、“云课堂”概述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影响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也带来了课堂教学的变革。“云课堂”就是信息技术带来的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 “云课堂”这一概念源于互联网的云技术、云存储、云管理等概念。“云”是互联网的一种比喻说法。“云课堂”,即以互联网这个庞大的资源库为后盾,将学习资源、学习平台、学习终端、学习服务和学习网络有效整合,在日常课堂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打造的高效课堂。信息技术服务于课堂教学,在国外已有国家走在前列,在国内也有部分学校试行起来,比如深圳南山区的后海小学、上海黄浦区卢湾第一中心小学等。这些学校已经成功打造“云校园”的学习环境,实现了师生自由学习无边界。状元小学的“云课堂”借鉴这些成功经验,并进行了本土化改造。 “云课堂”主要表现为:课堂上学生使用ipad客户端助学,比如获取互联网资源、与教师传输信息、记录学习进度等;教师使用ipad主机或iphone进行资源和信息的传递,比如影音播放、课件传送、作业收集与批改等。从教的角度,借助信息技术,老师将课程资源变得形象生动,课堂变得更有吸引力。在课堂上,老师授予方法后,学生可自行借助互联网进行自学,同时借助学习软件,老师很容易就把握了学生的课堂表现、学习进度,课堂变得更便捷、更高效,老师变得省力也更省心。从学的角度,课堂变得更有趣,利用网络资源助学、SNS社区的参与,如师生参与、生生参与、家校联合,既提升了学习效率,也提升了自学能力,更是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乐趣和信心。 “云课堂”的主要特点是“高效、互动、开放、个性化”。“云课堂”的实施,需要软件和硬件条件的支撑。硬件主要指学校硬件的投入和家庭的支持,比如app 客户端,教学软件,校园wifi的构建等。软件则是教师队伍教学思想的革新。 二、课例 状元小学的丁历黎老师执教的《湖》一课让我们对“云课堂”有了直观的体验,其教学流程如下: 1、生字教学 丁老师先出示啄木鸟图片,让学生猜出生字“啄”。出示“啄”字字源,结合字源进行解释。接着出示“圈”,让学生利用ipad查字源网,找出其字源,让学生根据字形,试着解释“圈”的意思。老师在田字格中示范书写,学生在书本上书写。学生写好后,利用手中的ipad拍照上传,老师利用手中的ipad学习软件,及时了解班级作业的提交情况。老师选择个别学生的作业展示到屏幕上,让学生进行点评。(评议:这一环节学生利用互联网资源,很快地掌握了学习方法,可以运

全国十大课堂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

全国十大课堂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 K币(0)个发表日期:2014年11月27日出处:网络整理【编辑录入:wzhqa】 1、山东杜郎口中学的“10+35”模式 杜郎口中学因“改”而名扬天下,成为当下中国教育最火爆的风景。其实,杜郎口的经验也没有多么神秘,就是一句话,“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让效果好起来”,而核心是一个“动”字,围绕“动”千方百计地彰显学生学习的“主权”。杜郎口课改的精髓体现在最大限度地把课堂还给学生上,主张能让学生学会的课才是好课,一切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的“教”,课堂必须体现出“生命的狂欢”。 杜郎口模式到底有多大的可操作性,它是不是真正具有普适性?《中国教师报》试水课改的“田野研究”,在杜郎口中学挂牌成立了第一个“《中国教师报》全国教师培训基地”,为学习和研究杜郎口课改经验的学校和单位提供针对性服务。以鲜明的“行动研究”特色,秉承“问题即课题”的务实态度,追求课堂理想和理想课堂的建设,全情致力于课堂教育改革“途径与方法”的研究与推广。 “10+35”模式 杜郎口“10+35”模式,即教师用10分钟分配学习任务和予以点拨引导,学生用35分钟“自学+合作+探究”。 杜郎口模式,呈现出三个特点,即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杜郎口课堂在结构上有三大模块,即预习、展示、反馈。 杜郎口的课堂展示模块突出六个环节,即预习交流、明确目标、分组合作、展示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测评。 点评:今天的杜郎口已经成为了中国课改的代名词,一所乡村学校所创造的教育神话,再一次告诉我们:改,才有出路。 2、山东昌乐二中的“271”模式 远在课改之前,昌乐二中就是闻名遐迩的高考名校了!被外界称为“山东省领跑高中”。 昌乐二中这样已经“功成名就”的名校竟然也课改? 重新出发的昌乐二中从研究学生、重视自学开始,从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里找到出路。 如今,送孩子进二中上学,早已成为许多家长的一个梦想。在二中,几乎所有人都不屑于谈论升学率。如果你一定要打破砂锅问到底,那他们会说:高考只是教育的副产品,“高考其实就是考人品,考的是学生的学习能力。” “271”模式? “271”模式,即课堂45分钟按照2:7:1的比例,划分为“10+30+5”,要求教师的讲课时间不大于20%,学生自主学习占到70%,剩余的10%用于每堂课的成果测评。 271还体现在学生的组成划分上:即20%是优秀生,70%是中等生,10%是后进生。271体现在学习内容上:即20%的知识是不用讲学生就能自学会的,70%是通过讨论才能学会的,10%是通过同学之间在课堂上展示,互相回答问题,加上老师的强调、点拨,并通过反复训练才能会的。 每一间教室里都有三个“小组”,一个是行政组,一个是科研组,一个是学习小组,称为学习动车组。 此模式强调“两案并举”,两案即导学案和训练案。导学案要实施“分层要求”——分层学习、分层目标、分层达标、分层训练。 点评:昔日的高考名校,今日的课改名校。在昌乐二中有一句赵校长的名言:高考就是考人品,高考只是教育的副产品。他们依靠课改找到了升学的秘诀。 3、山东兖州一中的“循环大课堂”模式 杜郎口经验适合高中吗?高中课改如何选择切入口?课改如何应对和满足升学的挑战与要求? 山东兖州一中在“师法”杜郎口经验的基础上,根据高中教学的特点,渐变形成了“循环大课堂”模式。通过改变课堂结构,一改传统的课后辅导、写作业练习这样的旧制,后段变前段,前置变成了预习,课后变成了课前,“把练习变成预习”,从而创造性地解决了课下低效的难题。

文言文“四步”教学模式

文言文“四步”教学模式 导读:中学文言文教学由于受文言文语言特点的限制,加上教学观念的影响,现在,大多数教师仍然采用的是串读串讲的方式。这种教学模式,教起来费时费力,学起来枯燥乏味,而且教与学,大都停留在写语言知识的层面,至于思想内容和写作艺术,深入研究的不多,高层面的审美培养就更难实现。这样就很难全面高效地提高文言文的教学效率。 关于文言文教学,高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重在提高阅读古诗文的能力。既然文言学习属于阅读范畴,那么它就要遵循阅读的基本规律合要求。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要“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注重合作学习,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基于对文言文语言特点规律的认识,我反复实践探索,形成了以下文言文四步教学模式。 第一步:自读自疑 在这一步里,教师首先针对学习内容的特点,给予学生相应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它可以放在语段学习的前面,也可以放在单元知识里集中讲解。这一环节,在学生掌握文言文语言学习方法后就可省去。接下来学生以个人为单位,充分利用工具书和课下的注释自我阅读,自我解决力所能及的字词句的问题,疏通文意,概述全段或全文的大意。对文段中出现的疑难字词句和不理解的思想内容,耍一一圈点出来。在此阶段,禁止学生相互讨论交流,以此培养个人自主阅读的能

力。 这一步的主要教学目的:一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通过对学生学法的指导,特别是就文段中有别于现代汉语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法等文言文语言特点,给予阅读解析方法上的强调、提示,帮助学生扫除语言障碍。 例如教给他们词义句义推断的字形分析法、对称规律分析法、划分句子成分分析法、语境分析法、主旨统帅分析法等,就可使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有门径可循,避免盲目性,提高阅读效率。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阅读的积极性。本环节里,学生是以个体为单位,凭借自身古文方面的知识积累和现实的生活经验,凭借有关注释,加上自己的想象力和联想力,去理解文段中的语言知识、文化知识和思想情感,以此实现知识积累、思维锻炼,形成自我阅读能力。这一学习过程,是自我建构知识的过程,也是自我探究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三是享受阅读成功的快乐,培养阅读文言文的兴趣。自读自疑,让每位学生或多或少体会到自己读懂文言文的快乐,避免了教师串讲模式所导致的被动接受的枯燥和乏味。 第二步:互问互答 在自读自疑的基础上,学生前后左右开始就自疑的问题彼此提问,相互解答。这是一个学生自觉的互动合作的过程。它以自读自疑为基础,又对自读自疑起着强化补充深化的作用。对学生之间互动交流的内容,教师不发表任何看法,只发挥组织作用,以激发学生人人有问、人人有答的欲望,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高中物理教学反思(共7篇)

篇一:高中物理教学反思 高中物理教学反思 在新课程形势下要求:一个称职的高中物理教师,决不能“教书匠”式地“照本宣科”,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学习,与时共进。新课程提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究式学习的习惯。可是,如果物理教师对于教学不做任何反思,既不注意及时吸收他们的研究成果,自己对教学又不做认真思考,“上课时,只是就事论事地将基本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下课后要他们死记,而不鼓励他们思考分析”,那么,又怎能转变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物理问题的空间呢?那么,教师首先要在教学中不断反思。 新课程下物理的教学反思对于教师物理专业发展有很大的作用。 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环境中更加深入研究物理教学。 当代国内外教育界都提出,“教师即研究者”。教学反思中的“反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教师的一种经常的、贯穿始终的对教学活动中各种现象进行检查、分析、反馈、调节,使整个教学活动、教学为日趋优化的过程。这无疑会促进教师关注自己的教学行为,深入地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成为时下教学界研究的热点之一。高中《物理》附有许多研究性学习“综合探究”;近几年,都有部分中学的开展物理“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活动;许多教学杂志也刊登了很多关于研究性学习的文章??可见,各地普遍重视研究性学习。但是如何开展物理学科的研究性学习,需要我们深入、细致地探讨。 另一方面,有助于我们在新课程改革下实践教学智慧。 教学的复杂性决定了它不是教师展现知识、演练技艺的过程,而是教师实践智慧的体现过程。我在初登教坛时,为了教好物理课,经常通过多讲定理、多做习题,但往往学生理解不深刻,不能真正的掌握。通过反思我意识到人的认识是从感性到理性的发展的,那么知识的掌握也应该遵循这样的规律。因而我在动量守恒定律教学中,先介绍了这个定律的发现过程:它起源于16~17 世纪西欧的哲学家对宇宙运动的哲学思考。 三 新课程下高中物理教师进行教学反思可从理论和专业基础方面,教学基本策略方面进行。 第一、对理论和专业基础方面的反思。物理老师要进行教学反思,固然依赖于自身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起来的经验,但是仅仅行停留在经验的认识上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教学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对教学行为的反思需要以一定物理知识的教学理论和专业学识为基础。1.转变物理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教学行为的理论支点。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师应该经常反思自己或他人的教学行为,及时更新教学理念。新的教学理念认为,课程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教学是一种对话、一种沟通、一种合作共建,而这样的教学所蕴涵的课堂文化,有着鲜明的和谐、民主、平等特色。那么,在教学中如何体现新的教学理念呢?即在教与学的交互活动中,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习惯,提高他们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要转变教学理念,历史与社会教师应加强对历史与社会教学理论的研习,如《物理教学》、《中学物理教学参考》杂志开辟的一些栏目的讨论文章对更新教学理念就有许多帮助。 2.丰富物理专业学识。 学科专业知识对于新课程的实施以及开展教学反思,至关重要。历史与社会教师如何提高专业修养、丰富专业学识呢?关键是多研读物理学名著、物理学学术论文、物理著作等。阅读这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名著,不但足以提高专业素质、分析史料、推理证明以及论断评价等研究方法。

新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

新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 运用新课程理念,构造一种优化的全新的课堂模式就成了摆在每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首要任务。 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模式才是优、新?什么样的课堂模式才更符合新课程的要求?什么样的课堂模式才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我一直在思考,通过新课程理论的学习,结合自己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探索,进行了更深一层的思考与尝试: 一、新型课堂应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根本。 这是课堂改革的前提和根本出发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时刻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从而让每个学生都能愉快地学习,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地展现,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幸福。 二、“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 ”应成为评价新型课堂效果的基本标准。 只有确立了这一标准,才能把课堂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还给学生,才能彻底排除“满堂灌”现象。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生该看的让学生自己看,学生该读的让学生自己读,学生该说的让学生自己说,学生该思考的让学生自己思考,学生该动手的让学生自己动手,使课堂真正成为由学生自己的主阵地,使学生都能充分感受到课堂学习是种体验。 三、新型课堂应成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合作交流、互动的场所,而不应是教师单独演练的领地。 课堂教学归根结底应是一种交际、交流不可少的手段的。若教师如同表演一样,把学生作为观众,按照教参或教案设计亦步亦趋地展示自己的行为,既没有沟通也没有交流,教学

也就极易成为没有学生参与甚至是完全忽视学生的教师单方面的活动,课堂就没体现出生成。只有在真正有效的交流与互动中,学生获取的知识才是“内化”了。 四、新型课堂应成为学生主动探究知识、获取知识的天地,而不应是教师单纯传授知识的场所。 “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好学习的本领,养成不断求知的习惯,形成终身学习必备的素养,是时代发展对学生的企盼与要求。把课堂当作知识的“交易领域”,从教师一方原封不动地转移到学生一方,虽然学生也能获得知识,但这样一来,在长期被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会渐渐降低,对外在事物的敏感性会渐渐淡化,捕捉问题的能力会渐渐削弱,创新也会离他们越来越远。因此,我们绝不能把学生看作是无知无能的受动者、看作是只能接受教师指令的工具,而要把学生看作是有着独特个性和鲜活生命力的个体,他们有着自己的真情实感,有着自己判断是非的能力,有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教师所要做的不是从外部强制性地去灌输知识,而是从内部去激发他们的求知欲,由内而外地引导他们去探究知识、获取知识,使他们最终成为知识真正的占有者、发现者、创造者。 通过思考,我们是否应当明确这样的认识: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构建一种新的课堂教模式,展示新的教学过程,形成新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生活的主人、创造的主人,在课堂中通过引导、互动、探究,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品质人格、学科素养、学习能力都能够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也培养了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在这一环中,教师尤要注意进行画龙点睛般的启示,以提升问题解决的深度和广度;尤要注意给“学困生”提供充分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尤要注意创设一个交流的平台,使学生在交流中得到互补‘得到提高。通过师生间的互动评析,激起激起主体与主导之间的思维共鸣,使个体从不同侧面都得到自我完善。提升的过程,以发现问题的延伸、知识之间的关联、学科之间的衔接,尤其是培养学生好的学习素养。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教学环节

煤山中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主要教学环节及过程性评价办法 八环节 ?(一)课前预习 ? 1、任务布置:布置学生预习的目标要求、预习内容以及预习作业,时间一般控制在15分钟左右; ? 2、检查评价:教师批改学生的课前预习作业(全程助学);并打出评价分.要求□+□,其中前面这个□针对全程助学上交及时 打分,总分4分;后面这个□针对完成全程助学课前预习作业的 质量,总分6分,共计10分。 ?(二)互助学习1 ?要求学生订正、交流课前预习作业,要求组内学生互帮互学,切忌对答案。老师巡视课堂,了解学情,指导学习,并对每个小 组参与情况打分,总分3分,时间控制在5分钟以内。 ?(三)教师讲解 ?教师讲解的重点是归纳知识点,典型题目的思路分析,思想方法、解题策略的参透,学习方法的指导,要突出重点,分解难点。 要求学生注意力集中,认真倾听老师讲解,没有听懂可向老师提 出质疑。时间控制在10分钟左右。 ?(四)巩固练习 ?当堂训练或思考问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时间控制在7分钟左右。 ?(五)互助学习2 ?每个小组完成之后,针对刚才做的题目或问题,组内开展互助交流,要求A生教B生或C生,或B生教C生,可一起互教互学,可让组内某生进行板书。老师巡视课堂,对每个小组参与情况进 行打分,总分3分。时间控制在4分钟以内。 ?(六)成果展示: ?学生代表小组向全班同学展示学习成果,其它同学认真倾听,C生展示正确的,该小组分为6分,B生展示正确的,该小组分为 4分,A生展示正确了,该小组分为2分。不正确的酌情给分,教 师随时作点评,灵活机动给回答学生加分,关键在于激励学生, 时间控制在8分钟左右。 ?(七)检测反馈: ?精选题目若干,检测学生学习效果,然后进行反馈,根据反馈结果,进行打分,总分3分。时间控制在4分钟左右。若当堂反 馈时间紧,可收卷后在课后批改,并评价打分。 ?(八)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反思,并让学生回答,教师帮助概括、提炼,布置作业,酌情加分。时间控制在2分钟左右。

《生活处处有哲学》教学反思

《生活处处有哲学》教学反思 《生活处处有哲学》教学反思 是高中政治教学的第四模块《生活与哲学》的第一课。课本知识点不多,但作为哲学教学的开始,是非常重要的一节课。能不能让同学们对哲学的特点有较清晰的认知,能否对哲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是本课的重点,也是哲学教学成功的开始。感受哲学是本课的基调,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哲学智慧就在我们身边,并对我们的人生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只不过“百姓日用而不知”。引领同学们追随哲学家的脚步去思考哲学问题,去探究宇宙、人生。为此我做了这样的教学设计 1、探究哲学在哪里,哲学从哪来 设计提问:老师去参加调教比赛,结果课上的不成功,老师心情很沮丧,你能开导一下老师吗? 学生在回答问题时总会从自己的切身体会、人生经验来开导老师。问题设置能激发学生思考,而且要帮助自己的老师,学生们也非常乐意发言。通过学生的的发言来引发学生思考下一个问题:为什么同学们总是从自己的切身体会和人生经验出发来帮助老师呢?如果叫一个打鱼的人、种田的人、、、他们又会如何开导别人呢?最后展示众多格言警句看看都是谁的经验?这些经验智慧从哪来?由此很容易引出

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除了实践哲学的产生还离不开思考与追问,那么就带领学生追随哲学家的脚步去思考与追问。这里我设计了三个层次 ①惊讶是哲学情绪,是哲学的开端,哲学从仰望星空开始。那么我们就来仰望星空,来体验惊讶与好奇,从而引发同学们开始哲学思考。播放视频:《星球大小的尺度》 ②收回我们惊讶好奇的眼神再来观察我们的生活,请大家继续保持好奇与惊讶。我们身边也有些爱思考,善于思考的人。设置情景:用庄子的《山木》引发同学们对材与不材的思考 ③最后让我们保持一颗童贞的心,像哲学家那样思考和追问。体验怎样从熟知到真知的过程。我设计了对一朵花的追问,引出哲学探讨的一系列问题:一般与个别、共性与个性、现象与本质,理想与现实、主体与客体、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人与世界的关系。 经历了这样一个奇妙的思想之旅,同学们能真切的感受到哲学思考的特点、感受到哲学是从哪来的。 哲学源于对实践的追问与思考我觉得是本课的一个难点,弄不好会流于表现和形式。让学生觉得哲学很简单,或者哲学太深奥,又或者哲学太玄不可思议。经过上述的步步为营、层层深入的追问与思考,让学生亲身体验,从而突破

四步教学模式操作程序

四步教学模式操作程序 一、总体要求 教师引领全过程 学生活动始至终 以生为本记心中 二、具体要求 第一步:导入示标(1-3分钟) 本环节中,教师要做到: (1)出示自学目标,组织引导学生自学。 (2)全班巡视,获取学生自学过程中的相关信息(特别要关注学困生)。 (3)指导学生做好预习自学笔记,学会运用勾画、圈点、批注等科学的学习方法。 本环节中,学生要做到: (1)自主学习,解读文本。 (2)做好笔记: 明确学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问题和困惑是什么? 第二步:指导自学(10-15分钟) 本环节中,教师要做到: (1)根据学生自学中提取的信息,提示学生自我分析,及时调整充实。 (2)指导学生,生生互动解决问题,交流收获。 (3)及时传递交流中的新信息,资源共享,深化目标。 本环节中,学生要做到: (1)积极参与小组活动,合作交流,发表个人见解,倾听他人的建议。 (2)及时记录他人的好方法,新思路。

第三步:汇报交流(10-12分钟) 本环节中,教师做到: (1)再次出示目标,并根据目标出示习题,让学生练习,从而达到提取问题的目的,组织学生交流,师生互动,小组自行安排学生展示任务,做到人人有责,个个准备,全员参与。(2)适时调控,组织学生及时评价。对学生争执不休的问题,进行点评或帮助。及时调控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全员参与。 (3)对有创意的见解或思路,及时给与评价。并通过强调,强化学生的认识。 (4)对难点问题,进行必要的指导。 本环节中,学生要做到: (1)充分准备,自信地展示自己的成果。 (2)及时反馈,对同学展示的内容做好笔记。 (3)对同学做出恰当、诚恳的评价;对同学给自己的评价,要辩证看待。 第四步:测结提升(10-15分钟) 本环节中,教师要做到: (1)教师认真分析、观察学生的表现,出示精选题,激趣诱情,拓展思路,练方法,启智慧,挖潜力。引入竞争机制。小组间穿插交流,师生互评。 (2)引进生活,组织活动,达到提升目的。 (3)适时帮助学生总结。 本环节中,学生要做到: (1)积极参与,进行知识内化,在实践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和品质。 (2)自我反思,梳理思路,整理自学成果。 (3)自我总结,谈心得,说收获。 三、几点说明 以上四个环节,可作为单独而完整的课堂结构来筹划,也可以解构后单独设课,如第二步“指导自学”可设为“预习自学课”;第三步“汇报交流”可设为“展示评价课”;第四步“测结提升”可设为“提高延伸课”。总之,可以因课堂容量、学习内容而定,要不拘一格,合理掌握,灵活运用。

物理教学论

1.为什么在物理教学中,学生起主体作用,教师起主导作用? 答:一、必须坚持教师的主体作用,在教育教学中坚持这一思想有它的客观必要。 二、必须坚持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内因,老师和一切教育环境都是外因,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内起决定作用。 三、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是一致的,相辅相成的,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好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必然会体现出来,学生进入了学习的主体地位,肯定与老师的巧妙引导分开。 四、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不应该是径直的过程。教师的引导应该让学生明确干什么,并以极大的热情、兴趣和主观能动性投入到学习中,通过学习主体产生巨大作用。 2. 中学物理教学应坚持哪些主要的教学原则? 答:科学性、教育性、艺术性相结合的原则;、激发学习兴趣的原则;创设物理环境、突出观察实验的原则;启发思考、教给方法的原则;联系实际、联系生活的原则. 3. 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用“物理课程标准”代替“物理教学大纲”,试说明这种代替发生了那些实质性的变化? 答:课程的价值取向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课程目标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从只注重教师教学转向关注课程实施过程;课程管理从刚性转向弹性。 4.结合实例论述中学物理规律教学的主要环节同16题 答:a.创设便于发现问题、探索规律的物理环境;b.思维加工建立规律(运用实验总结规律、运用已有知识,理论推导得到新规律、提出假说,检验修正假说,得出结论;c.引导学生对物理规律进行讨论,加深理解;d.引导学生运用规律解决问题,加深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和掌握。总之,从感性认识入手,到理解物理规律,最后在运用规律的过程中,从定性和定量方面不断加深对规律的理解 5. 运用讨论法进行教学时,对教师提出了那些更高的要求 答:首先,讨论前教师要提出讨论的题目(恰到好处)思考提纲和讨论的具体要求(估计会出现个情况及如何解决)。其次,讨论时教师要善于启发引导,既要鼓励学生大胆的发表意见,又要抓住问题的中心,把讨论引向揭露问题的本质。最后,讨论结束时,老师要进行总结。对不同的意见进行辩证的分析,做出科学的结论,教师要正确评价学生的发展,应着眼于引导和鼓励 6.为什么说物理教学论具有综合性的特征? 答:因为物理教学论的内容涉及物理学的知识、技巧和方法,涉及教学论、教育心理学、教育测量和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也涉及信息论、控制论的观点和方法,以及哲学、逻辑学、工艺学等方面的知识,从而使它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7.请结合实例说明物理概念的教学要求? 答:引入、形成、巩固深化、总结。 8.你认为现代的物理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知识结构? 答:物理学科专业知识、相关学科知识、教育专业知识、信息素养 9.物理教学论是高等师范院校物理专业的必修课,你认为学习该课程重要吗,为什么? 答:物理教学论是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物理专业的一门必修课。高等师范院校物理专业的

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下的 课堂教学思考

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思考 在国家顶层教育设计由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再到核心素养教育的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如何在教学过程中真正以学生为中心,参照每位学生的知识和经验,满足他们独特的人格成长需要,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是课堂教学改革应不断思考的问题。 一、“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课改背景 200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21世纪教育与学习的“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发展。2005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出“三种关键能力”:交互作用运用于社会、文化、技术资源的能力,异质社群中进行人际互动的能力,自立自主行动的能力。2007年美国开始了“21世纪技能计划”:学习与创新素养、数字化素养、职业与生活技能的培养。日本的学力模型研究开始于上世纪50年代,由学校课程的学科之间拥有共性、个性与多样性的特征,提出了核心素养与学科素养之间的关系是全局与局部、共性与特性、抽象与具象的关系。 我国在教育部顶层教育设计的大背景下,2013年5月,教育部启动了以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领衔的“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的课题研究,目前核心素养总体框架已正式颁布。2014年3月3日正式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文件中首次提出了“核

心素养”的概念,并指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国家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2015年4月1日华东师范大学钟启泉教授在《中国教育报》发文指出: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借助学校教育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素养与能力。核心素养不是先天遗传,而是经过后天教育习得的。核心素养也不是各门学科知识的总和,它是支撑“有文化教养的健全公民”形象的心智修炼或精神支柱。 就物理学科而言,2003年初针对高中物理教学过于以知识为中心,教育部出台了《高中物理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物理教学的三维目标,标志着物理教学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应该同时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这是对以前的高中物理教学过于以知识为中心的教学加以纠正,自2004年9月开始在我国部分省份试点高中新课程改革。 德国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冯·劳厄曾经说过,教育所给予人们的无非是当一切已学过的东西都忘记后所剩下来的东西。不可否认,随着时间的流逝,学生在校所学的大量学科知识都将逐渐淡化甚至遗忘,真正伴随学生一生发展并持续发挥作用的不是具体的物理学科知识,而是知识升华后留存在学生思想意识层面的东西。 以句子为单位对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03版)进行编码,对课程标准中所有表达核心素养的素养节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高中物理课程标准重视科学素养、实践素养、信息技术素养、问题解决能力、

工学结合中的课程与教学模式的思考

工学结合中的课程与教学模式的思考 摘要:本文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的政策依据及意义入手,针对此种培养模式的特点,探讨工学结合中的课程与教学模式。 关键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课程教学模式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作为一种办学培养模式,在中等职业学校被广泛采用,取得了较大成效,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之路要持久健康地走下去,是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中等职业教师作为工学结合和校企合作的中间联系者、学生的指导者,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思考,不断地总结,根据企业与中等职业学校的实际修正结合的坐标,找出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实施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努力解决它,才能让中等职业教育健康稳定快速向前推进。[1] 一、国家教育部门的政策是工学结合的发展助力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依靠行业企业发展职业教育;要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校企合作的培养制度,实现新时期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突破。《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提出: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

企合作培养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 二、与企业合作是加强职业教育专业适用性的捷径 要提高中等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的相关度,加强专业的适用性,必须了解不断发展的市场经济对于特定职业岗位群的知识、素质、技术、能力的需求,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配套设置和课程、教材调整,建立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教学体系。而企业最了解职业岗位群的职业需求,与企业合作能够确立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课程设计思想,改变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设计,确立以职业能力为中心的思想,及时调整和更新内容,注重课程的实用性和前瞻性。[2] 三、关于课程与教学模式的思考 1.在政策导向与制度安排方面 工学结合模式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方向,已经成为教育主管行政部门、学校的共识,并成为宏观政策的导向。目前主要靠学校自身寻找企业去摸索,一些企业并非都有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如何使中小企业认识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并积极主动参与到发展职业教育的工作当中来,需要国家政策和和相关制度的引导。 2.机制创新 “订单培养”是企业与学校合作培养的重要机制,但全面推进“订单培养”关键在于取得企业的共识,要有名师、名专业,要有强大的实训基地和良好的实训条件,要有

“23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阶段性总结

“23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阶段性总结 为了继续践行“23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本阶段在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全校实施该课题研究,现将有关工作总结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为契机,以“231高效课堂”的课堂教学模式为主要实施内容,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调动全体学生的参与性、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让学习成为他们的终身爱好。 二、实施步骤更加精准。 (一)本学期我校“231”教学模式正处在改革跨越转型阶段。我们课题组成员根据教务处工作需要,多次召开座谈、研讨、调研汇报等会议形式,从学讲稿的编写、学生课前的预习、课堂中的落实、学生的展示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全校各教研组做到周周“231”,节节“231”,人人“231”,让“231”模式成为常态课。 语文组每周星期一下午两节课后,是集体备课时间,大家坐在一起,从教学设计、学讲稿设计、小对子的合作等进行了交流。同一节课,同一份学讲稿,同一份教学设计,不同的班级,不同的授课教师将会有不一样的收获。课后大家凑在一起,说说自己班级小对子的合作,说说学讲稿与课堂教学的有效衔接,说说班级学生自学能力与获取知识的能力,个个说得津津乐道。在节节“231”的实践中不断完善我们的模式课,使之更优、更细、更符合学情、教情和校情。

数学教研组“周周公开课”继续践行“231”教学模式。踏踏实实落实好“逐级磨”、“五步走”、“三三制”等教研形式。每组备课、磨课、公开展示前后安排两周时间。各教师主动参与,学校领导王晓川校长和王芳主任全程深入参与。 (二)本学期,经过每位授课教师的努力,学生能熟练运用这种学习模式,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合作学习的意识和学习主动性进一步增强。本学期全校20多个教学班,班班利用早读时间以小对子形式检查预习生字词掌握情况、检查课文的朗读情况、检查古诗词背诵情况等。同桌之间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引领能力,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同龄人之间多一份竞争,多了更多的交流机会。 回到家,班级的小对子仍然发挥着作用,他们利用微信交流预习情况,交流作业完成情况,交流预习或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三、目标更加明确。 (1)各年级的教学设计和学讲稿由备课组长来完成。备课组长由教导处主任、骨干教师、年级组长等教学理念新颖,教学方法灵活等教师担任。备课组长从课前预习到课堂展示进行了切实有效的设计,每周一集体备课时间,全组成员进行集体备课,就下一周的教学设计和学讲稿进行交流与修改。大家达成共识,目标更加明确。每份教案和学讲稿到自己手里,任课教师根据自己本班的实际情况进行二次修改与补充,使得我们的教学设计与学讲稿更能有效的服务与我们的高效课堂。

小学数学四步教学法汇总

“四步教学法” 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实施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有的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式封闭,名义上是开放式的,教师主动让学生回答问题、动手操作等。这些教师的教法看上去是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其实学生还是在老师设定的框子内转动,这种教学模式严重桎梏了学生思维的发展。那么,教师应如何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呢?我校教师积极参加各级观摩学习,汲取他人成功经验,并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经过反复实践研究,逐步形成了适合我校数学课堂教学的教学模式“四步教学法” 该模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 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教学模式的基本四步: (一)创设情境, 引入新课;

(二)自主探究,交流提高; (三)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四)总结回顾,评价反思。 “四步教学法”的具体实施流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引入新课是一节课的序幕,教师导入的语言、方法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探索欲望。著名的教育家于漪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坎上,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吸引住。”适宜的情景创设,可以有效的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为本节课做好知识铺垫与导入。教师在教学中要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尽量满足他们的新奇感,努力创设情境,充分利用教材,使师生共同对数学充满兴趣和感情,从而达到教师乐教,学生乐学的目的。 “好奇”是儿童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能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例如,我校涂教师在进行“长方形的面积”教学时,先安排了一个抢答,展开了一个别开生面的竞赛。如果每个小正方形的面积是l 平方厘米,那么下面图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厘米?回答前三个小题,学生争先恐后,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到第4 小题时,大部分同学闭而不答、只有少数同学说是1 平方厘米,此时教室里很安静,课堂气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涂老师紧紧抓住这个机会,迅速出击,说道:“你们想知道这个图形的面积到底是多少平方厘米吗?”孩子们异口同声说:“想!”,老师继续说:“今天我们大家就一起来发现这个规律。”在涂老师创设的这种情境下,孩子们进入了一种“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促使他们保持继续探索的愿望和兴致。大

高效课堂工作总结

高效课堂工作总结 为进一步推进以“教师导学,学生自主”为重点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切实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在学校领导和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校的高效课堂建设正扎实开展,稳步推进。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宣传引导。 客观地说,在高效课堂起步阶段,大多数或绝大多数教师对高效课堂建设在思想上是有抵触情绪的,动作也是迟缓的,可以说是举步维艰。为了解决思想问题,9月20日,10月8日,10月23日,先后几次专题会议,学习王局长在高效课堂上讲话精神,安排本学期高效课堂建设工作,通过宣传引导,大多数教师已转变了观念,形成了共识,并积极进行课堂改革实践。 二、加强理论学习。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只有先掌握高效课堂的相关理论,才能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为此,我们先后将《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中学三三六教学模式》、《高效课堂22条》等材料印发给全体教师,供教师业余学习。同时,学校每周定期安排一节课的时间,分学科进行高效课堂理论学习与研讨交流,以尽快提高全体教师对高效课堂的深度认识。 三、加强观摩交流。 我校绝大多数教师没有听过高效课堂的示范课、观摩课,对高效课堂的教学流程十分陌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使高效课堂建设少走弯路,我校安排教师外出观摩交流。9月27日,我县研修中心组织各校领导成员和部分教师到廊坊三河市黄庄小学参观学习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我校安排骨干教师参加了这次活动,我校还多次参加县乡组织的导学案观摩课活动和培训活动,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尝试,老师们开拓了眼界,使教师直观感受到了高效课堂的教学流程,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的高效课堂建设。 四、加强课堂监管。 为了使高效课堂建设在我校能扎实开展,稳步实施,我校成立了高效课堂巡课领导小组,制定了巡课制度,将巡课结果定期公示,并纳入到教师的绩效考核之中。通过巡课,我们发现了课堂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及时与任课教师进行交流,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五、加强骨干引领,丰富活动内容 为了教师积极进行高效课堂教学实践,推动了高效课堂建设工作的开展。我校制定了高效课堂实施方案,高年级的语文、数学、英语学科教师全员参与课堂大赛活动,相互听课学习,并利用课间时间就教学中的问题积极进行探讨交流;大部分教师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总结,撰写高效课堂教学反思和经验之谈,把自己在高效课堂实施过程中的成功之处和困惑写成论文上交学校教导处。目前我校的高效课堂建设在四—六年级已基本步入正轨,一—三年级的教师也在积极的实践探索。应该说,总的发展趋势是好的,例如,我校在课堂大赛活动中,李秀文老师的课例在县组织的观摩中受到了好评。但也还存在很多的问题。如少数教师认识还不到位,动作相对迟缓。如对学、群学、组内展示动作大;展示用语单调;展示不能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小组成员未能完成所有展示的问题就开始展示;学生在黑板上写答案时,下面的学生没有任务,出现时间真空;学生展示到黑板上的内容过多;教师完全放手不讲;评价方式单一;拿导学稿念体会或学习收获。 为更快解决高效课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将进一步加强课堂监管力度,并通过开展专题研讨、举行课堂展示、与兄弟学校交流等方式,着力解决细节问题,使我们的高效课堂逐步走向规范,走向成熟。

探究什么是哲学-哲学何为-

探究什么是哲学?哲学何为? 文德尔班是新康德主义的大家,他的《哲学史教程》很早就翻译出版了,可以说是我们研究西方哲学史的必备教材。这一本《哲学导论》也是文德尔班的重要著作,体现了文德尔班晚年的主要思想,对于我们了解文德尔班和新康德主义的哲学思想具有重要意义。我们知道,新康德主义是欧洲19 世纪下半叶到20 世纪20 年代的重要思潮,在德国曾经盛极一时,另外一个重要的哲学思潮就是现象学。新康德主义的主要目的是通过重新解释康德,反对黑格尔哲学。他们把康德哲学看作是现代哲学的奠基者,认为只有回归康德哲学才能抵制黑格尔的国家主义。他们提出的口号就是回到康德去。这种呼声在当代我们也仍然能够听到。文德尔班是新康德主义弗赖堡学派的创始人。和新康德主义的另一支马堡学派不同,弗赖堡学派强调先验主体和价值问题的重要性。他们一方面继承了康德关于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的区分,区分了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另一方面,他们又深化了康德关于道德问题的思考,由于受到了当时国民经济学的影响,他们进一步引入了价值的概念。我们知道,尼采也喜欢使用价值一词,他最后的著作就是《重估一切价值》。而海德格尔则认为价值概念过于现代,从而抵制这个概念。 文德尔班的这本《哲学导论》类似于一本哲学问题的百科全书。我们看到,在这本书中,几乎涉及了所有的主要哲学概念和哲学思想。全书一共分为了理论部分和价值论部分,也就是一般所说的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这种划分和康德、亚里士多德的划分是一致的。在理论哲学部分,他划分了本体论问题、发生论问题和知识论问题,主要讨论了认识的对象、对象的产生和知识的来源等问题。在本体论问题中,他主要讨论了实体和表象、存在的量和实在的质的问题。在发生论问题中,他主要讨论了事件概念、因果性、机械论和目的论、心物事件的问题,涉及了内在性和超越性、机械论和目的论,心物平行论等问题。在知识论问题中,他主要讨论了真理问题、知识来源、知识的有效性、知识的对象问题,涉及了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先天主义和后天主义、心理主义、实用主义、不可知论、怀疑主义、现象主义等问题。在第二部分价值论问题,也就是实践哲学中,他主要划分了伦理学问题、美学问题、宗教问题三个部分,主要讨论道德、政治、艺术、宗教等实践问题。在伦理学中,他主要分析了道德原则、公共意志、历史三个问题,涉及到了幸福论、利己主义和利他主义、享乐主义、至善论、绝对命令、决定论和非决定论等问题。

核心素养理念下物理教学的思考

核心素养理念下物理教学的思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物理教学;素质教育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育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新一轮课程改革告诉我们,成功的物理教学应实现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的整合。2015年10月教育部下发了《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修订稿》征求意见稿,其中提出:物理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物理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生通过物理学习内化的带有物理学科特性的品质,是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关键成分,主要由“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等4个方面的要素构成[1]。 那么,怎样才能在物理教学中更好地贯彻核心素养教育,把核心素养教育落到物理学科教学中?基于目前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和物理学科的实际特点,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现就对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提出几点思考。 1 物理教学要促进学生哲学思考 首先,以物理学的发展史教育人。物理学的发展史是人类认识自然、战胜谬误的历史,是一代接一代科学家艰苦奋斗的历史。例如,“经典力学之父”牛顿“如果我能看的更远,那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上”的名言让学生学会对他人劳动成果的尊重及实事求是的态度;法拉第十年磨一剑的事迹让学生体会科学家探索自然规律的艰辛;居里夫妇为提

炼放射性元素镭而甘愿受放射性辐射损害的故事让学生感受科学家为造福人类敢于献身的精神……物理教学中让学生重温这些历史,不仅可以使学生学到研究物理的方法,更主要的是使学生学到科学家坚忍不拔、敢于探索、追求真理的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良好品格,实现立德树人。 其次,以客观公正的态度评价人。对科学家的评价我们还是容易产生片面性和表面性,往往强调事情的某一方面而忽视事情的另一方面。例如,在介绍伽利略、牛顿、开普勒、法拉第、爱因斯坦等物理学家的贡献时,我们都非常正面地评价他们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但在谈到亚里士多德时,我们可能更多地当作“反面教材”,忽视他的贡献,甚至“嘲笑”他。其实,在教学中提及亚里士多德的一些错误观点时也不妨进一步指出,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思想对人类产生深远的影响,马克思称他是最博学的人。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会用客观、科学的态度去评价一个人,从而懂得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用一颗宽容的心对待人。 2 物理教学要启发学生的学科思维 马云曾说:“一个人最需要学习的其实不是知识,而是学习的能力。”学习如何学习是让学生从“知识”层而上升到“智慧”层的重要途径之一。我们的物理教学往往重知识、轻过程,重结论、轻实践,在这样的教育下培养出的学生往往思维定势,容易一叶障目,不见物理学的“森林”。 例如,在“力的分解”教学中,教师一般先讲力的分解方法,然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