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的技术创新

比亚迪的技术创新
比亚迪的技术创新

从模仿到创新从逆向到正向

比亚迪从技术创新找到出口

如今,提起国产电动车,人们脑海中浮现的第一个印象就是比亚迪。在汽车界,比亚迪是未来清洁能源技术领域中虽具争议,却不得不被承认的本土企业。虽然电动车是个时髦话题,但其技术难度却很少有人知晓。企业建立初期,比亚迪通过“逆向开发”设计的汽车产品虽说卖绩甚佳,却也因处于模仿阶段而授人口实。今天的比亚迪,明显比几年前更为成熟,比亚迪近些年推出的在全新平台上打造的中高级车思锐以及搭载全景影像系统的新M6,并拿出了“TID动力总成、DMⅡ代动力系统、双向逆变充放电技术、智能手表钥匙、遥控驾驶智能钥匙”五大自主研发技术,让人们见识了比亚迪在电动车光环之外的均衡发展和对技术创新的执著。作为中国品牌汽车企业的新锐代表,在技术创新方面,比亚迪一直致力将看似遥不可及的科技变成踏实的科技、生活的科技、用得起的科技。在技术创新之路上不断思索、不断追寻,并已研发多项世界领先技术。

比亚迪重点向外界发布了两大“驭变战略”,分别是“双驱战略”及“汽车智能化战略”。其中一大战略是“双驱战略”,展现比亚迪能源管理体系的布局。比亚迪汽车始终坚持“以科技促环保”,致力于汽车动力环保技术的研发与实

践。“双驱战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在传统燃油车和新能源车两个层面都发展节能技术,二是在新能源车领域内,个人市场推广双擎双模,公交市场推广纯电动车。同时,从融入节能技术的自然吸气发动机、到世界同步的TID动力总成、到世界领先的绿混技术、再到双擎双模动力、以及风靡全球许多国家和地区的纯电动车,比亚迪完成了从单驱到双驱的战略布局,强化了能源管理体系,巩固了新能源汽车领军企业的地位。

比亚迪发布的另外一大战略是针对汽车电子配置的“汽车智能化战略”,本着“技术为王,创新为本”的企业发展理念,以用户体验为导向,比亚迪充分发挥旗下多个产业群的垂直整合优势,实现技术的集成创新与快速搭载,让“普世科技”给用户带来更安全、更便利、更享受的用车生活。

比亚迪发布“驭变战略”表明公司在汽车板块的布局愈加清晰,新能源车、传统车正在双线提速。在比亚迪实施双擎双模车型布局中,包含3款车型:秦、唐以及暂命名为E9的超级跑车。其中,今年第四季度,比亚迪智能化双模电动车“秦”将正式上市,不含国家补贴的零售价约为20万元。此外,比亚迪三引擎双模运动型SUV“唐”百公里加速可达到4.9秒。

新能源汽车正在逐步成为比亚迪的主要方向,并不仅仅是在研发领域,2013年开始,比亚迪在新能源市场的商业模

式收效开始显现。比亚迪将积极布局“双擎双模”车型,“新车的动力将更加强劲,百公里加速将达4.9秒。”他称,公司推双模车型,主要希望藉此切入广大的民用车市场,“未来双模技术将在比亚迪90%的车型上运用”。

可以看出,经过多年酝酿,比亚迪已将盈利重点向新能源领域转移,在公共交通领域,比亚迪新能源解决方案确保了其盈利前景较为乐观。同时,通过打造技术品牌,比亚迪通过新能源产业带动传统汽车行业的“反向作用”已经显现,这应该是在比亚迪二次腾飞过程最明显的变化。

从模仿到创新,从逆向到正向,将技术创新作为DNA的比亚迪找对了出口。希望亟待跳出争议的比亚迪,能把这份执著进行到底。

比亚迪模式分析

《创业家》杂志:成本囚徒是比亚迪杀了丰田 比亚迪的低成本创新展现出独特的竞争力,丰田汽车未来的战略核心——Prius双模汽车——可能因比亚迪的出现而瓦解 文|《创业家》特约顾问 过去几年,比亚迪公司是全球热议最多的中国企业。它以低成本创新策略在多个领域实现了突破,尽管其自身实力仍微小,但其汽车充电电池业务备受美国汽车界关注,它的成本足够商业化了。丰田汽车未来的战略核心——Prius双模汽车——可能因比亚迪的出现而瓦解。如果通用汽车、福特汽车或任何欧洲汽车制造商与比亚迪合作,这会成为拯救美国汽车业的希望吗? 在中国,越来越多的传统制造型企业正意欲借助国内庞大的市场实现公司价值的飞跃。它们会效仿比亚迪模式,在低成本创新方面展现独特的竞争力。而越来越多的商业案例也表明,欧美厂商表现出强烈的愿望,与中国低成本创新型公司展开合作,从而在商业模式创新方面找到新思路,就像苹果公司所做的那?样。 我由此断定:因为越来越多的“比亚迪”出现,对于像丰田汽车一样的日本制造商而言,未来难料。 成本囚徒 50多年来,汽车制造业有一条通向成功道路的必然法则——精益生产(Lean Production)。它强调生产效率与成本,彻底杜绝浪费的思想。彼得·德鲁克(Peter F. Drucker)将汽车业形容为“工业中的工业”。这样,精益生产方式在各类制造业中传播开来,而它的发明者——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则被奉为制造业的楷模。尽管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持续低迷,但“丰田生产方式”却不容置疑。 然而世事难料,在宣布了全球汽车业最大规模的产品召回之后,丰田汽车与“日本制造”一道,开始受到质疑。短期看,危机还没有蔓延到精益生产方式,人们还只是认为“丰田危机”是供应商和丰田公司之间的问题,这是个别现象。 毋庸置疑,关于汽车工业的新商业模式,丰田“精益生产方式”给不出任何答案。甚至,它对于生产效率与成本的过度关注,几乎成为汽车制造商价值创新的绊脚石。难道,汽车工业就此不再是“工业中的工业”吗? 丰田汽车公司创始人丰田喜一郎(Kiichiro Toyoda,1894~1952)曾指出:“像汽车生产这种综合工业,最好把每个必要的零部件‘非常准 时’(Just in Timc)地集中到装配线上。”所谓“非常准时”,就是“把必要的东西,在必要的时候,能准备好必要的数量”的状态。为了创造出这样两种状态,丰田汽车公司最大限度地削减过剩设备和中间库存;为了把连续的各工序用这种管理方式统一起来,大野耐一想办法把各工序实行标准化、同期化,并使这种管理方式形成了一个体系。

3企业技术创新成功案例分析.doc

3企业技术创新成功案例分析1 3企业技术创新成功案例分析 本章通过国内企业技术创新成功案例的分析,分析其成功的经验和启示,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方式提供有益的借鉴。 3.1海尔集团基于核心能力的技术创新 3.1.1海尔集团的技术创新网络 海尔集团公司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在企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及时地把企业技术创新作为企业核心创新,着手建立了企业技术创新网络系统,形成了海尔特色的企业创新网络系统,科研成果基本上与国际先进水平保持了同步,而且紧紧与市场相衔接,为海尔的持续高速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1)产品开发——企业技术创新的核心和基础 海尔技术创新系统由5部分构成:中央研究院、国际认证中心、工业设计中心测试检验中心、产品开发中心。中央研究院承担超前技术和产品的研发,产品开发中心承担短期产品的设计,工业设计中心为集团产品提供独具特色的外观设计,而国际认证中心、测试检验中心是海尔产品的保证体系。其中,工业设计中心包括海高公司、东京设计分部,洛杉矶设计分部、阿姆斯特丹设计分部,里昂设计分部、蒙特利尔设计分部、悉尼设计分部。国际认证中心包括国际认证室、环境参数测试室、电磁兼容测试室、电器安全测试室、声学测试室等。 海尔集团公司的技术创新系统的三个层次是:①海尔中央研

究院——体系核心机构。海尔中央研究院是技术创新体系的核心机构,是为实现其科技力量的整合和优势资源的优化而设立的集科研、开发、中试为一体的综合性技术研发机构。在国内外科研机构、知名企业大举进攻国内市场的情况下,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不败地位,就需要拥有自己的超前技术储备,需要研讨世界上各种先进的技术。1998年12月,海尔成立了中央研究院,研究开发相关领域的超前技术和超前项目,旨在针对行业及相关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进行跟踪和预测,并及时根据市场的最新发展及时调整集团科技开发整体战略部署,确保集团科技开发的超前性、国际性、整体性。②产品开发中心——中短期产品的设计基地。各事业部所属的产品开发中心,电冰箱研究所、空调器研究所、洗衣机研究所等14个新产品研究所,从事相应产品的应用技术的研究,同时研究开发相关产品,为 市场直接提供有竞争力的新产品。在这一层次上形成当前市场产品、未来2—3年的技术储备能力,同时承担降低成本的工作,各产品研究所同时还从事中短期相关产品的规划工作。即同销售、企划、制造、供应等部门协作编制中短期产品、技术规划。各产品开发中心均有自己下属的中试基地,使科研成果能够迅速的转化和完善。③具有海尔特色的生产一线技改小组。在海尔源头论的思想带动下,海尔生产一线还活跃着小发明小改革的创新小组,他们没有年龄、学历的限制。凭借自己的心灵手巧和实际工作经验,发明出小工具,小方法,使自己和同事的生产效率成倍的增长。有一些员工企业解决了许多生产难题,这些小发明被命名后,在集团内得到推广和肯定。比如,“孔涌刮板”、“强绪支架”、“杨明隔离器”等小发明都出自一线工人之手。海尔每年都对为企业在发明创造、革新改进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职工,

创新案例分析——联想

企业自主创新案例分析——联想 在哈佛大学商学院的案例库里,中国企业有两家,其中之一就是联想。在这个名为《中国科技的奇迹--联想在中国》的案例中,哈佛经济学家认为,在全球所有的发展中国家里,还没有哪个国家拥有一家全球知名的信息技术企业,除了中国,除了联想。 2002年12月3日,联想又一次聚焦了世人的目光,联想技术创新大会(Legend World)在联想大厦隆重举行,来自英特尔、微软、甲骨文、德州仪器等世界级信息产业顶尖技术精英亲临联想,参加各种论坛和产品展示活动。 多年来,“World”基本上是国际优秀信息技术企业的通行证,国内信息技术企业在其中只能是充当一个配角的角色。联想代表国内IT企业首次坐庄“World”。这使得中外知名企业巨头坐在了中国人的企业里谈经论道,这件事本身正是这种国际化合作潮流的体现,同时也表明中国企业自身技术实力已经开始崛起,能够与世界对话未来。这些都使我们看到了中国未来科技发展的曙光。联想的技术创新之路 据联想有关人士称,此次联想之所以能够举办此次盛会,根本的原因是联想在技术方面投入了巨大的精力。 的确,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在新经济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来源于持续的创新力,创新再生产通过对扩大再生产的否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 如果说创新是新经济的动力之源,那么技术创新则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创新要求技术创新作为其坚实的基础,而合理的技术创新方法则可以促进企业创新的整体进程,从而更有利于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 身处IT行业,每一个人都有一种紧迫感,因为我们看到,技术创新正在加速前进。例如半导体产业过去用了28年时间才使微处理器的速度达到1GHz;而近20个月以来,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上了3GHz的新高峰! 一.自主创新模式分析 在坚定走技术创新道路的企业发展道路中,基本上有两种模式,业界称之为“爬北坡”和“爬南坡”。所谓“爬北坡”,指的是企业从发展一开始就把自身定位在技术驱动型企业上,在研发方向上直接切入核心技术的领域,在此方面投入巨大的精力。“爬北坡”道路笔直,但比较艰险。 所谓“爬南坡”指的是企业从产品、应用技术层面开始研发,逐渐在技术、资金上积累,逐渐向核心领域进军,最终把自身塑造成技术驱动型企业。“爬南坡”道路平缓,但比较安全。 对于中国的企业而言,“爬南坡”从产品、应用层面向核心技术层面逼近有它天然的优越条件:首先,中国企业位于中国市场的最前端,灵感来源于用户的需求,所以,在产品、应用领域中对用户需求的把握占据了先机。 其次,一旦占据了产品、应用层面的技术制高点之后,必将会带来可观的利润,这就保证了研发的持续性,对于科技创新而言,坚持不懈的投入至关重要。 从联想的技术发展模式而言属于后者,事实证明,在产品、应用技术层面的不断积累,在研发上的持续投入,后者已经在此种发展道路上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2002年,联想万全慧眼智能监控管理系统问世,服务器实现核心技术从“0”到“1”的跨越;3月18日,深腾1800系列发布,高性能服务器实现从无到有

技术创新经典案例讲解

产业技术创新经典案例 案例1:曼哈顿计划 主题:目标明确,集中财力物力,创新突破。 案例:1939-1940年,为掌握战争的主动权,德国、前苏联、日本、法国、英国等国都在研究核裂变,并想制造原子弹。 1941年12月6日,美国政府和军界正式大量拨款研制原子弹,并制定了“曼哈顿计划”。1942年费米(E.Fermi)在芝加哥的研究小组建造的反应堆取得成功,这是人类首次控制住了从原子核释放出来的能量,为制造原子弹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数据。 1942年,美国建造了研制原子弹的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并任命物理学家奥本海默(J.R.Oppenheimer)为实验室主任。计划先后解决了几个重要的工程技术问题: 1.燃料使用的效率问题—利用反射层提高效率; 2.起爆问题--采用内德迈耶的“内爆”法。 3.铀的提纯问题。铀235的天然含量很低,因此采用从铀238中分离的办法,成本很高。后来发现钚239也是一种良好的裂变材料,钚是铀238嬗变来的,因此,将分离铀235剩下的大量铀238制造钚。1943年8月,玻尔到了洛斯阿拉莫斯。1945年7月16日,美国“三一计划”――首次原子弹爆炸成功,威力巨大。 点评:美国在短短不到四年里,就成功试制了原子弹,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大批最优秀的欧洲科学家由于受到希特勒的迫害,逃亡美国,使美国拥有最强大的科学家阵容,二是美国政府迫于战争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和物力,“曼哈顿计划”耗资20亿美元;投入人力50多万人,其中科研人员15万;占用了全国近三分之一的电力。“曼哈顿计划”的目标明确——制造原子弹。对于带有应用目标的计划,必须目标明确。 案例2:化工工业的创新 主题:以科学为基础,以市场竞争为动力,产生重大创新。 案例:化学工业常常被称为是第一个以科学为基础的工业。从最初的与纺织行业结合紧密的无机化学的发展,到首先是煤焦油派生物到石油化工的有机化学工业的发展,再到20世纪30年代通过对大分子结构的基础研究而导致碳氢化合物化学的重大突破,大量的创新迅速出现了:聚苯乙烯、有机玻璃、PVC、聚乙烯、合成橡胶、尼龙和所有的人造纤维。化学工业的所有的重大创新几乎都是在大型化工企业的实验室内完成的。 杜邦公司发明的尼龙(nylon )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1930年杜邦研究实验室从严格合成的材料中第一次获得有使用价值的纤维,被称为人造丝,通过4年的反复试验,终于完全合成了实用的合成纤维,到1938年正式宣布这项发明,定名为“尼龙”,并与1939年开始投产。由于它强度大、耐摩擦和不易腐烂,在国内外市场大受欢迎,并在二次世界大战中广泛地应用到飞机和汽车轮胎用衬布、军用服装、降落伞和其他用途等。杜邦公司这个存在近两

BYD新能源汽车营销方案

BYD新能源汽车营销方案 小组成员: 目 录 市场营销摘要 3 正文 4 一、目前营销状况 4 1. 市场状况 4 2. 消费者心理状况 4 3. 产品状况 4 4. 竞争状况 5 5. 宏观环境状况 5 二、SWOT分析 5 三、市场营销目标 7 四、公司STP战略 8 五、营销组合政策4P 8 1.产品(Product) 8 2.价格(Price) 10 3.销售渠道策略 (Place) 10 4、促销策略(Promotion) 11 六、电动车的推广费用预算 14 六、前景评估 15 七、简历表 16 市场营销摘要本方案旨在推广、宣传BYD新能源汽车。打响比亚迪汽车的美誉度,树立起比亚迪公司的企业形象,为开拓并占领新能源汽车市场奠定基础。 BYD的新能源汽车主要包括F3DM,e6和K9。 通过对比亚迪公司介绍、比亚迪新能源汽车优势的分析、汽车市场营销环境分析和swot分析,这样子才能更加有的放矢地针对比亚迪新能源汽车进行市场目标定位和制定有效地营销推广策划方案。 本营销策划书的最大亮点是为比亚迪F6在汽车市场的推广宣传设计了两套促销方案,以便达到最大化的促销效果。具体的体现在行动方案中。

通过对整个营销策划策划方案制定了详细的行动过程和细节控制,并加上具体合理的市场推广费用预算,使得本营销策划方案更具有可行性、操作性和可控性。 增加对本次比亚迪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前景评估与总结,为接下来开展的促销活动提供经验。 前言比亚迪汽车——比亚迪股份的直属子公司。代表车型包括F0、F3、F3-R两厢、F6、F8运动型家用轿车、DM 双模电动汽车、e6等。作为电动车领域的领跑者和全球二次电池产业的领先者,比亚迪将利用独步全球的技术优势,不断制造清洁能源的汽车产品。 比亚迪作为民营企业,一直本着“服务为人,方便大众”的理念不断推出新产品,并且不断将新技术融入汽车中。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创立于1995年,是一家香港上市的高新技术民营企业。比亚迪现拥有IT和汽车两大产业群。 比亚迪坚持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方针,尊重人,培养人,善待人,为员工建立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工作和发展环境。 公司在持续发展的同时,始终致力于企业文化建设,矢志与员工一起分享公司成长带来的快乐。始终坚持“技术为王,创新为本”的发展理念。 比亚迪倡导做爱心企业,将社会责任当成企业精神的重要内容加以传扬,关注支持并积极参与赈灾救危、捐学资教、

科技创新企业经典案例

案例一 柯达和富士的数字化生存道路 柯达的市场份额通过近乎垄断的“98协议”,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提升——2001年,柯达在中国的市场份额达到了63%,超过富士近一倍。但从2000年起,数码相机市场连续高速增长,并呈现出集中爆发的趋势。在这个高速增长期,索尼、佳能、三星、尼康等数码企业纷纷杀入相机领域,其可替代的优势对传统胶片领域构成强烈冲击,当年,全球数码成像市场翻了差不多两倍,全球彩色胶卷的需求开始出现拐点,此后以每年10%的速度开始急速下滑。 柯达的决策者,此时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决断,他们的重心,依旧放在传统胶片上。作为一个在传统胶片业占绝对份额的公司,柯达的决策者们并不希望看到数字业务太过迅猛的局面。“98协议”过后,柯达在中国范围展开了大量的投资,巨额的产能和规模还来不及消化,他们也不可能顾此失彼,下决心在数码领域投入过多的精力。对新一轮的数码变革,柯达的情境可用一句话来形容:一脚踩在油门上,一脚踩在刹车上,瞻前顾后,心态复杂。2000年,柯达的数码业务收入基本与1999年度持平,只占营业额的21%。 相比而言,没有太多选择的富士在数字业务转型上则心无旁骛。早在1995年,富士即在苏州成立了苏州富士胶片映像机器有限公司,着眼于高科技产业,1997年,富士即开始生产数码相机。以技术立身的富士公司在数码相机领域拥有许多核心技术。2000年,富士胶片与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共同出资成立了富士星光有限公司,结合中国本土实际情况,自主研发推出了一系列高质量PS版(预涂式感光版),在国内印刷业得到广泛应用。富士星光还与国内企业进行技术合作,推出了两款国际领先技术的高速激光照排机。富士的数码冲印设备开始风靡全球,对传统冲印造成了很大冲击。 这一时期,柯达一直是被动的。直到2001年3月,柯达才在上海推出了数码冲印业务。就在2003年10月23日,柯达还高调宣称,与乐凯达成了一项为期20年的合作协议,柯达以总额约为1亿美元的现金和其他资产换取乐凯胶片20%的股份——柯达还在费尽周折地与传统胶片行业对手纠结。 到了2002年,一则数据很能说明问题:柯达的数字化率只有25%左右,而富士已达到了60%。就在这年,据调查显示,2300万的美国家庭拥有了数码相机,比前一年增加了57%。同期富士公司数码相机的销售量比2001年又翻了一倍,占据了日本市场的30%,全球市场的20%。 此时,柯达才意识到,传统胶片的辉煌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市场是残酷的,2000~2003年柯达利润报告显示,柯达传统影像部门的销售利润从2000年的143亿美元锐减至2003 年的41.8亿美元,跌幅达到了71%。 目前,富士胶片在液晶显示屏材料中的TAC 膜、高像素拍照手机的镜头组件和彩色相纸三大块,都占世界市场排名第一的位置。这和富士一直高度重视技术开发有关,因为富士一直认为"技术创新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古森社长在给员工的2008 年新年致词中表示:富士胶片要在21 世纪成为“不断创新,持续发展的公司”。 反观柯达:09年6月底柯达胶卷的停产、柯达印店推广的受阻,及不断下滑的业绩(至2009年第三季度,柯达已经连续4个季度营收下降20%,且连续4个季度亏),致使人们不得不猜测柯达是否会被收购,柯达首先判断错了数码的前景,其次又没有快速抓住回调弥补的时机,结果只能够从影像业的霸主沦为末流,代价不可谓不刻骨铭心。

创新案例分析华为

自主创新案例——华为 在过去的30年时间里,大多数中国民营科技企业总是逃脱不了“各领风骚三五年”的宿命,我们也听到和看到太多关于中国民营企业崛起、衰落、倒闭的悲伤故事。但是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却成功了!华为从2万元起家,用25年时间,从名不见经传的民营科技企业,发展成为世界500强和全球最大的通信设备制造商,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企业发展史上的奇迹! 一.综述 华为成功的秘密就是创新。创新无疑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法宝,同时它也是一条充满了风险和挑战的成长之路。尤其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创新被称为一个企业的生存之本和一个品牌的价值核心。 “不创新才是华为最大的风险”,华为总裁任正非的这句话道出了华为骨子里的创新精神。“回顾华为20多年的发展历程,我们体会到,没有创新,要在高科技行业中生存下去几乎是不可能的。在这个领域,没有喘气的机会,哪怕只落后一点点,就意味着逐渐死亡。”正是这种强烈的紧迫感驱使着华为持续创新。 华为虽然和许多民营企业一样从做“贸易”起步,但是华为没有像其他企业那样,继续沿着“贸易”的路线发展,而是踏踏实实地搞起了自主研发。华为把每年销售收入的10%投入研发,数十年如一日,近10年投入的研发费有1000多亿元人民币,在华为15万名员工中有近一半的人在搞技术研发。为了保持技术领先优势,华为在招揽人才时提供的薪资常常比很多外资企业还高。 华为的创新体现在企业的方方面面,在各个细节之中,但是华为不是为创新而创新,它打造的是一种相机而动、有的放矢的创新力,是以客户需求、市场趋势为导向,紧紧沿着技术市场化路线行进的创新,这是一种可以不断自我完善与超越的创新力,这样的创新能力才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二.自主创新发展之路 1.小灵通与3G 在国际化战略中,华为与大多数科技公司只盯着眼前利益的“技术机会主义”态度不同,华为对技术投资是具有长远战略眼光的。如在“小灵通”火热时期,UT斯达康、中兴等企业因为抓住了机会,赚了不少真金白银。相比之下,华为在“小灵通”上反应迟钝,却把巨资投入到当时还看不到“钱景”的3G技术研发,华为也因此被外界扣上“战略失误”的帽子。在任正非看来,“小灵通”是个落后技术,没有前景,而3G才代表未来主流技术发展趋势。事实证明,任正非的判断是正确的。华为从1996年开始海外布局,在国内市场遭遇3G建设瓶颈的时候,华为在海外市场开始有所斩获,一路走来,华为如今已成为全球主流电信运营商的最佳合作伙伴。

比亚迪创新企业案例报告

比亚迪公司创新案例分析报告 一个企业不能创新,将无法立足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近年来创新一直备受企业推崇尤其是科技型中小型企业,几乎每个企业都有或多或少的创新,我所能列举出来的具有代表性的创新企业有:百度(中国)、乐酷天(日本)、双汇投资发展公司(中国)、尤妮佳(日本)、腾讯控股(中国)、发那科(日本)、宝洁(美国)、比亚迪(中国)等。本文选择以比亚迪公司为例进行案例分析报告。 比亚迪公司见证了中国中小企业的迅速成长历程比亚迪股份成立于1995年2月,迄今差不多二十年的时间,已经由一个员工只有20人的电池生产小企业发展成为员工总数超过17万人,拥有IT、汽车、新能源三大产业群的世界级高新技术企业。比亚迪用较短的时问完成了西方企业百年的成长之路,见证了改革开放最前沿的企业的成长历程。希望通过对比亚迪的案例分析为中小企业提供可以参考的创新发展路径。 1 比亚迪公司简介 比亚迪从起步到拥有IT、汽车、新能源三大产业群的成长路径以及企业的整体布局。从下图中看到三大产业群表现为递进而又并列的关系:所谓递进关系主要体现企业发展的先后阶段,体现产业链的延伸和整合,体现前一个产业链为后一个产业链提供的技术储备和发展模式借鉴;所谓并列关系体现整个产业的相互平衡和支撑以及各项业务之间的聚合效应。贯穿三大产业群成长、发展和壮大的是企业的创新系统。比亚迪新闻发言人王建均说:”比亚迪的高速发展,得益于技术、市场和生产流程的全方位创新”。比亚迪在开发、经营、管理、人才培养等一系列问题上的创新大大缩短了和同样行业一般企业成长的时间、缩短了与世界先进企业的距离,在较短时间完成了由一个小企业到拥有世界先进技术和管理水平的成功企业的转身。它是我国许多成功的中小企业的代表和典型。

原理并不复杂揭秘比亚迪速锐遥控技术

宋体宋体回想起当年还痴迷于赛车游戏的时候,使用车内视角的一小撮人经常鄙视使用车后“遥控车”视角的人,原因很简单——太容易操作。 毕竟,生活不是玩游戏,自然是视野越大、越容易操作越安全。 宋体宋体比亚迪宋体宋体就将遥控技术搬到了现实中,下面让我们看看遥控技术是怎样实现的。 宋体宋体宋体宋体宋体宋体●宋体宋体遥控技术“四要素”宋体宋体既然是遥控技术,控制命令必然是以信号的方式传送的,想要实现对车辆的遥控就必须配备宋体宋体无钥匙启动宋体宋体系统、自动变速器、宋体宋体电子驻车宋体宋体系统、宋体宋体电动助力宋体宋体转向系统。 在今天,这些系统也逐渐成为许多车型的主流配置,再加上宋体宋体比亚迪宋体宋体做电子产品代工的功底,遥控技术不难实现。 宋体宋体当你按下宋体宋体遥控钥匙宋体宋体上的启动(熄火)键时,宋体宋体无钥匙启动宋体宋体系统会执行遥控器发出的启动和熄火命令,这是遥控技术最基础的一步。 此时,宋体宋体发动机宋体宋体处于怠速状态,车辆原地不动。 当你再按下宋体宋体遥控钥匙宋体宋体上的前进键时,挡的机械锁止由控制电机解锁,控制、、挡的宋体宋体离合器宋体宋体宋体宋体结合,车辆前进。 宋体宋体电动助力宋体宋体转向系统接收并执行转角传感器发出的信号,使车辆实现转向功能。 为了保证安全,遥控系统的逻辑被设定为松开按键就会自动实施驻车制动。 宋体宋体●宋体宋体如何实现在挡与挡之间切换宋体宋体宋体宋体宋体宋体停车时,我们都会将挡位放置在挡上,变速箱内的棘爪会扣住驻车齿轮,实现驻车锁止。 甚至有些朋友还习惯拉上宋体宋体手刹宋体宋体,这样车辆就稳稳的停住了。 如果此时你想要通过遥控使车辆由静止变为运动,这具体是怎么实现的呢?宋体宋体宋体宋体宋体宋体“原装”变速箱的排挡杆是通过拉索机构与挡连接球头相连的,挡与挡之间的切换需要人为扳动排挡杆实现。

星巴克咖啡创新案例分析报告

星巴克咖啡创新案例分析 一、创新的涵 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 创新是以新思维、新发明和新描述为特征的一种概念化过程。其起源于拉丁语,有三层含义:第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 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是推动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一个民族要想走在时代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创新思维,一刻也不能停止各种创新。创新在经济、技术、社会学以及建筑学等领域的研究中举足轻重。 从本质上说,创新是创新思维蓝图的外化、物化。 创新从哲学上说是人的实践行为,是人类对于物质世界发现的再创造,是对于矛盾的利用再创造。人类通过对物质世界的再创造,制造新的矛盾关系,形成新的物质形态。 创意是创新的特定形态,意识的新发展是人对于自我的创新。发现与创新构成人类相对于物质世界的解放,是人类自我创造及发展的核心矛盾关系。其代表两个不同的创造性行为。只有

对于发现的否定性再创造才是人类创新发展的基点。实践是创新的根本所在。创新的无限性在于物质世界的无限性。 二、创新的主要类型:产品(服务)创新、工艺(流程)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服务创新。其中服务创新分为四种分别是产品创新、过程创新、组织创新、市场创新。 创新的层次类型:突破式、渐近式、适度式。 根据创新的连续性及面向的市场分两种一种是连续性、维持性创新即从一个特定企业的角度说,如果创新是建立在原有的技术轨迹、知识基础上的,不断的改进,推出新产品,就是一种连续性创新(维持性创新)。另一种是非连续性创新;根据创新过程的开放程度分为两种一种是开放式创新即是指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同时利用部和外部相互补充的创新资源实现创新,企业部技术的商业化路径可以从部进行,也可以通过外部途径实现,与多种合作伙伴多角度的动态合作的一类创新模式,另一种是封闭式创新即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自己的资源进行创新,与外界几乎没有合作。 创新的模式:1、基于科学技术的创新模式(STI),也即以研发为基础的创新,其创新过程是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试制、生产制造直至商业化;2、基于引进消化吸收基础上的二次创新模式(SI),二次创新是指在技术引进基础上进行的,受囿于已有的技术式,并沿既定技术轨迹而发展的技术创新

比亚迪发展简史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发展简史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创立于1995年,是一家拥有IT,汽车和新能源三大产业群的高新技术民营企业。目前,比亚迪在全国范围内,已在广东、北京、陕西、上海等地共建有九大生产基地,总面积将近700万平方米,并在美国、欧洲、日本、韩国、印度、台湾、香港等地设有分公司或办事处,现员工总数已超过15万人。 2003年,比亚迪收购西安秦川汽车有限责任公司(现“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正式进入汽车制造与销售领域,开始民族自主品牌汽车的发展征程。发展至今,比亚迪已建成西安、北京、深圳、上海、长沙五大汽车产业基地,在整车制造、模具研发、车型开发等方面都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产业格局日渐完善并已迅速成长为中国最具创新的新锐品牌。汽车产品包括各种高、中、低端系列燃油轿车,以及汽车模具、汽车零部件、双模电动汽车及纯电动汽车等。代表车型包括F3、F3R、F6、F0、G3、G3R、L3/G6、速锐等传统高品质燃油汽车,S8运动型硬顶敞篷跑车、高端SUV车型S6和MPV车型M6,以及领先全球的F3DM、F6DM双模电动汽车和纯电动汽车E6等。 2008年10月6日,比亚迪以近2亿元收购了半导体制造企业宁波中纬,整合了电动汽车上游产业链,加速了比亚迪电动车商业化步伐。通过这笔收购,比亚迪拥有了电动汽车驱动电机的研发能力和生产能力。作为电动车领域的领跑者和全球二次电池产业的领先者,比亚迪将利用独步全球的技术优势,不断制造清洁能源的汽车产品。 2008年12月15日,全球第一款不依赖专业充电站的双模电动车——比亚迪F3DM双模电动车在深圳正式上市。2009年,比亚迪计划将推出纯电动汽车。 比亚迪的汉语拼音“Bi Ya Di”首个字母缩写BYD,比亚迪公司用其企业文化“build your dreams”来诠释,意为“打造你的梦想”。2012年中日发生钓鱼岛争端时,“BYD”被网友戏称为“保鱼岛”。几年前,2008年,BYD一度被人联系到中国人的粗话,不过,比亚迪似乎不受这个影响,或者说反而受到了正面的影响,发展越来越好,2008年后,比亚迪股票因为受到巴菲特青睐的缘故,港股最高涨到元港币。随后几年,比亚迪陆续推出新产品,包括S6、G6、速锐

比亚迪成长之路上的失败与创新讲解

课程论文 论文题目:比亚迪成长之路上的失败与创新

摘要:比亚迪从创立一直不断探索,在2009年走向了辉煌,可是在短暂的辉煌以后,有走向了衰落,新能源汽车在今年变得异常火热,我们通过对 比亚迪公司的分析,希望可以从它过去的探索中找到学习经验指导,也希 望从衰落中吸取教训。我们先了解比亚迪公司的整体状况和它的整个发展 历程,找到它在探索中创新和他在09年以后走向失败的原因,也分析在它发展过程中政策是怎样一步步帮助它,又是怎样因为政策而失败。 关键词:比亚迪汽车,创新,成功经验,失败教训 Abstract From the creation,BYD has been exploring, in 2009 to the brilliant, but after a brief period of prosperity, decline and new energy vehicles in the year become extremely hot, Our team analysis of the BYD Company, hope can from exploring its past find learning experience to guide, also hope to learn a lesson from the decline. We first understand the BYD Company's overall situation and the whole development process, find it in the exploration of innovation and he later in 2009 to the reasons for the failure, also analysis in its development in the process of policy is a step by step how to help it and how because policies and failed. Keywords:BYD automobile, innovation, successful experience, failure lesson

3企业技术创新成功案例分析

3企业技术创新成功案例分析 本章通过国内企业技术创新成功案例得分析,分析其成功得经验与启示,为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方式提供有益得借鉴. 3、1海尔集团基于核心能力得技术创新 3、1、1海尔集团得技术创新网络 海尔集团公司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在企业不断发展得基础上,及时地把企业技术创新作为企业核心创新,着手建立了企业技术创新网络系统,形成了海尔特色得企业创新网络系统,科研成果基本上与国际先进水平保持了同步,而且紧紧与市场相衔接,为海尔得持续高速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得动力. (1)产品开发--企业技术创新得核心与基础 海尔技术创新系统由5部分构成:中央研究院、国际认证中心、工业设计中心测试检验中心、产品开发中心。中央研究院承担超前技术与产品得研发,产品开发中心承担短期产品得设计,工业设计中心为集团产品提供独具特色得外观设计,而国际认证中心、测试检验中心就是海尔产品得保证体系。其中,工业设计中心包括海高公司、东京设计分部,洛杉矶设计分部、阿姆斯特丹设计分部,里昂设计分部、蒙特利尔设计分部、悉尼设计分部.国际认证中心包括国际认证室、环境参数测试室、电磁兼容测试室、电器安全测试室、声学测试室等。 海尔集团公司得技术创新系统得三个层次就是:①海尔中央研究院—-体系核心机构。海尔中央研究院就是技术创新体系得核心机构,就是为实现其科技力量得整合与优势资源得优化而设立得集科研、开发、中试为一体得综合性技术研发机构.在国内外科研机构、知名企业大举进攻国内市场得情况下,企业要在激烈得市场竞争中保持不败地位,就需要拥有自己得超前技术储备,需要研讨世界上各种先进得技术.1998年12月,海尔成立了中央研究院,研究开发相关领域得超前技术与超前项目,旨在针对行业及相关领域得最新发展动态进行跟踪与预测,并及时根据市场得最新发展及时调整集团科技开发整体战略部署,确保集团科技开发得超前性、国际性、整体性。②产品开发中心——中短期产品得设计基地。各事业部所属得产品开发中心,电冰箱研究所、空调器研究所、洗衣机研究所等14个新产品研究所,从事相应产品得应用技术得研究,同时研究开发相关

比亚迪比较优势案例

比亚迪:将机器变成人 起步晚,资金少,并未成为比亚迪的劣势。通过独创性的流程改造,比亚迪把电池制造这一资本密集的产业变成了劳动密集型产业,最大限度地将技术与中国的比较优势——劳动力结合,获得了外国竞争对手难以企及的成本优势。同时,半自动、半人工的生产流程在柔性化生产方面具有巨大的优势,企业由此进入螺旋上升的良性循环 一条生产线就要几千万元。一家现金只有350万、既缺资金亦无技术的企业,如何起步,如何活下来,如何中国电池制造商比亚迪的答案是:自创生产线,将机器还原成中国最不稀缺的要素——人。 逼出来的创新 1995年2月,29岁的王传福靠借来的一笔钱和几个朋友共同创立比亚迪实业,注册资本450万元,除了技术投入,现金约350万元。当时他们所拥有的资源是:3年前王传福被破格委任为中国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总院301室副主任,同期被评为国家级高级工程师、副教授,成为总院最年轻的高级知识分子,并由此获得一些生产经营方面的经验——1993年,中国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和内蒙古有关方面合资成立了深圳比格电池有限公司,欲利用包头丰富的稀土资源搞新产品开发。 1994年前后,王传福从一份国际电池行业动态中得知日本将不再生产镍镉电池。他立即意识到这是一个黄金机会,决定马上生产这种电池。比亚迪所涉足的二次充电电池(蓄电池)是便携式电子能源的一种,它又分为锂离子、镍镉、镍氢和锂聚合物电池。从1990年起,充电电池的市场迅速扩大。但三洋、东芝等一些日本电池制造商占据着世界90%以上的市场份额,中国企业很难进入这种技术含量较高的行业。 为了保持技术上的垄断,日本人禁止出口充电电池技术及设备,甚至禁止在中国投资建厂。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国内也有不少厂家生产充电电池,不过他们都是买来电芯,做组装。由于利润少,几乎没有竞争力。 比亚迪成立后,选择的业务方向是二次充电电池的OEM(委托加工)市场,并且专攻镍镉电池生产,把产品定为那些用于无线电钻、电锯、应急灯等产品的镍镉工具电池。这些产品在欧美需求量极大,比亚迪工具电池因性能稳定而在这一区域极为畅销,这为初创期的比亚迪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生产上看,蓄电池是一种简单的组装产品,从上游原材料供应商手中买来电芯,再购入一些其它的元件,即可组织生产。而能否生产电芯,实际上是市场竞争的关键。比亚迪

科技创新企业经典案例

~ 案例一 柯达和富士的数字化生存道路 柯达的市场份额通过近乎垄断的“98协议”,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提升——2001年,柯达在中国的市场份额达到了63%,超过富士近一倍。但从2000年起,数码相机市场连续高速增长,并呈现出集中爆发的趋势。在这个高速增长期,索尼、佳能、三星、尼康等数码企业纷纷杀入相机领域,其可替代的优势对传统胶片领域构成强烈冲击,当年,全球数码成像市场翻了差不多两倍,全球彩色胶卷的需求开始出现拐点,此后以每年10%的速度开始急速下滑。 柯达的决策者,此时做出了一个错误的决断,他们的重心,依旧放在传统胶片上。作为一个在传统胶片业占绝对份额的公司,柯达的决策者们并不希望看到数字业务太过迅猛的局面。“98协议”过后,柯达在中国范围展开了大量的投资,巨额的产能和规模还来不及消化,他们也不可能顾此失彼,下决心在数码领域投入过多的精力。对新一轮的数码变革,柯达的情境可用一句话来形容:一脚踩在油门上,一脚踩在刹车上,瞻前顾后,心态复杂。2000年,柯达的数码业务收入基本与1999年度持平,只占营业额的21%。 相比而言,没有太多选择的富士在数字业务转型上则心无旁骛。早在1995年,富士即在苏州成立了苏州富士胶片映像机器有限公司,着眼于高科技产业,1997年,富士即开始生产数码相机。以技术立身的富士公司在数码相机领域拥有许多核心技术。2000年,富士胶片与中国印刷科学技术研究所共同出资成立了富士星光有限公司,结合中国本土实际情况,自主研发推出了一系列高质量PS版(预涂式感光版),在国内印刷业得到广泛应用。富士星光还与国

内企业进行技术合作,推出了两款国际领先技术的高速激光照排机。富士的数码冲印设备开始风靡全球,对传统冲印造成了很大冲击。 这一时期,柯达一直是被动的。直到2001年3月,柯达才在上海推出了数码冲印业务。就在2003年10月23日,柯达还高调宣称,与乐凯达成了一项为期20年的合作协议,柯达以总额约为1亿美元的现金和其他资产换取乐凯胶片20%的股份——柯达还在费尽周折地与传统胶片行业对手纠结。 到了2002年,一则数据很能说明问题:柯达的数字化率只有25%左右,而富士已达到了60%。就在这年,据调查显示,2300万的美国家庭拥有了数码相机,比前一年增加了57%。同期富士公司数码相机的销售量比2001年又翻了一倍,占据了日本市场的30%,全球市场的20%。 此时,柯达才意识到,传统胶片的辉煌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市场是残酷的,2000~2003年柯达利润报告显示,柯达传统影像部门的销售利润从2000年的143亿美元锐减至2003年的亿美元,跌幅达到了71%。 < 目前,富士胶片在液晶显示屏材料中的TAC 膜、高像素拍照手机的镜头组件和彩色相纸三大块,都占世界市场排名第一的位置。这和富士一直高度重视技术开发有关,因为富士一直认为"技术创新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古森社长在给员工的2008 年新年致词中表示:富士胶片要在21 世纪成为“不断创新,持续发展的公司”。 反观柯达:09年6月底柯达胶卷的停产、柯达印店推广的受阻,及不断下滑的业绩(至2009年第三季度,柯达已经连续4个季度营收下降20%,且连续4个季度亏),致使人们不得不猜测柯达是否会被收购,柯达首先判断错了

比亚迪电动汽车

比亚迪电动汽车

1.基本信息 比亚迪e6是由比亚迪自主研发的一款纯电动汽车,早在2010年5月份,比亚迪e6就成为首批电动出租车交付运营。2011年,比亚迪对于出租车版的e6进行改进,面向个人用户销售。 新款比亚迪e6将搭载全新的磷酸铁锰锂电池,新电池突破了传统磷酸铁锂电池的能量密度限制,达到了三元材料水平(约为150Wh/Kg),而且在成本控制上比后者更加优秀。除此之外,该车还将采用新的电池控制系统以及电池水冷系统等。 e6先行者搭载比亚迪自主研发的铁电池,是全球首款采用铁电池为动力的纯电动汽车。动力能源转化率高达90%,远高于传统燃油车。 动力强劲,最大功率为90kw,最大扭矩为450N.m。不开空调情况下,综合工况续驶里程最长达300Km。 百公里能耗仅19.5度电,费用仅为燃油车1/4。 铁电池使用寿命长,循环充电10000次后,仍有70%容量。 2.特点 1.节能环保 ?使用成本低: ?费用仅为燃油车1/4 ?绿色生活0排放: ?e6先行者每车每年约能减少2.8吨二氧化碳排放(对比1.5L燃油车),共创绿色生活 2.品质 ?采用进口模具,一流的零部件供应体系 ?以国内为例。从2010年5月开始先后在深圳鹏程电动投入运营的850台e6纯电动出租车累计总行驶里程超过3.6亿公里,相当于平均每天绕地 球4圈;单车最高行驶里程超过79万公里,相当于普通私家车25年左右 的行驶里程。于2011年8月开始陆续投放于深圳巴士、深圳公交运营的 780辆K9纯电动公交客车,其中660辆可监控车辆 3.安全可靠 ?6安全气囊、通风盘式碟刹 ?右前轮盲区可视、彩显倒车影像 ?电磁辐射符合安全标准 ?8重防电、碰撞自动断电(动力电) ?经严苛的全天候测试,确保各种情况下用车安全 4.电子配置丰富 ?Keyless智能无钥匙系统:

浅谈BYD电动汽车技术

南阳理工学院 本科生毕业实践(报告) 学院: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专业:汽车服务工程 学生:马亚坤 指导教师:杨样 实践单位:深圳比亚迪汽车公司 实践时间: 2014年12月26日至2015年05月29日完成日期 2015 年 5 月

南阳理工学院本科生毕业实践(报告) 浅谈BYD电动汽车技术Introduction to BYD Electric Vehicle Technology 总计:34 页 表格: 3 个 插图: 15 幅

浅谈BYD电动汽车技术 汽车服务工程专业马亚坤 [摘要]能源匮乏、环境污染是制约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发展以电动汽车为代表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是应对能源短缺、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问题的关键举措,同时也有利于提升我国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本文主要结合BYD电动汽车介绍了电动汽车的优缺点、关键零部件技术,阐述了电动汽车现阶段的应用及发展情况,剖析了电动汽车产业化的障碍。通过对电动汽车产业化技术和国内外发展现状的归纳总结分析,提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电动汽车产业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电动汽车,关键技术,特点分析,发展对策

Introduction to BYD Electric Vehicle Technology Automobile Service Engineering Major MA Ya-kun Abstract:Energy shortage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re preventing national economy from developing rapidly. Developing energy saving and new energy vehicle represented by electric vehicle is an affirmative approach to the problems such as energy shortag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climate change and etc., and also progress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 capability of automobile industry. This article deeply expound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electric vehicle and key departments technology , explores the electric energy application in automobile and presents situation of electric vehicle in the world, analyzes the obstacles of electric vehicle industrialization.. Key words: Electric vehicle (EV);Key technology;Characterstic analysis;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