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数学《空间向量及其加减运算》学案

高一数学《空间向量及其加减运算》学案
高一数学《空间向量及其加减运算》学案

3.1.1空间向量及其加减运算

教学要求:理解空间向量的概念,掌握其表示方法;会用图形说明空间向量加法、减法它们的运算

律;能用空间向量的运算意义及运算律解决简单的立体几何中的问题.

教学重点:空间向量的加减运算及运算律.

教学难点:由平面向量类比学习空间向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有关平面向量的一些知识:什么叫做向量?向量是怎样表示的呢? 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叫向量.向量的表示方法有:用有向线段表示;用字母a 、b 等表示;

用有向线段的起点与终点字母:A B .长度相等且方向相同的向量叫相等向量.

2. 向量的加减以及数乘向量运算:

向量的加法:

向量的减法:

二.新课讲授

1.空间向量定义:

空间向量的表示:

重要概念:(1)零向量

(2)单位向量

(3)平行向量

(4)相等向量

(5)相反向量:

思考:空间任意两个向量是否可能异面?

→ 讨论:相等向量? 同向且等长的有向线段表示同一向量或相等的向量.

→ 讨论:空间任意两个向量是否共面?

2. 空间向量的加法、减法、数乘向量的定义与平面向量的运算一样:

O B O A A B

=+=a +b , A B O B O A =-(指向被减向量), O P =λa ()R λ∈ (请学生说说数乘运算的定义?)

3. 空间向量的加法与数乘向量的运算律.

⑴加法交换律:

a +

b = b + a ; ⑵加法结合律:(a + b ) +

c =a + (b + c ); ⑶数乘分配律:λ(a + b ) =λa +λb ; ⑶数乘结合律:λ(u a ) =(λu )a .

4. 推广:⑴12233411n n n A A A A A A A A A A -++++=;

⑵122334110n n n A A A A A A A A A A -+++++=;⑶空间平行四边形法则.

5. 例1:已知平行六面体(底面是平行四边形的四棱柱)''''A B C D A B C D -(如图),化简下列向

量表达式,并标出化简结果的向量:

A B B C +⑴; 'A B A D A A ++⑵;

1

(3)'2A B A D C C ++; 1

(')3A B A D A A ++⑷.

变式1:如图所示,已知平行六面 ABCD —A1B1C1D1, M 为A1C1

与B1D 的交点,化简下列向量表达式.

(1)1AA +11B A ; (2)2111B A + 2111D A ;

(3)1AA +21

11B A +11D A ;

(4)AB +BC +1CC +11A C +A A 1

变式2:已知长方体ABCD —A ′B ′C ′D ′,化简下列向量表达式: (1)';A A C B - (2)'''''A B B C C D ++

三.课堂练习:

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若|a |=|b |,则a 、b 的长度相同,方向相同或相反

B .若向量a 是向量b 的相反向量,则|a |=|b |

C .空间向量的减法满足结合律

D.在四边形ABCD 中,一定有AB +AD =AC

2.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零向量没有方向 ( )

(2)零向量的方向不确定,所以任何两个零向量不相等 ( )

(3)起点不同,但方向相同且模相等的向量是相等向量( )

(4)相等的向量,若起点不同,则终点一定不同 ( )

(5)对于空间任意两个向量,它们可能共面,也可能异面 ( )

3. 在正方体ABCD-A 1B 1C 1D 1中,向量表达式1D D A B B C -+化简后的结果是( ) A. 1

B D B.1D B

C .1B

D D.1D B 4. 如图所示 a ,b 是两个空间向量,则A C 与A ′C ′→与A ′C ′→是________向量,AB →与B ′A ′→是

________向量.

5. 在正方体ABCD-A 1B 1C 1D 1中,化简向量表达式AB →+ C D + B C D A 的结果为________.

6.如图所示,已知空间四边形ABCD ,连结AC ,BD ,E ,F ,G 分别是BC ,CD ,DB 的中点,请

化简 (1)AB →+BC →+CD →,(2)AB →+GD →+EC →,并标出化简结果的向量.

四.板书设计

五.课后反思

数学高一上册必修一全套学案

集合学案 §集合(1) 、知识归纳: 1、集合:某些 ________ 的对象集在一起就形成一个集合,简称集。 元素:集合中的每个 ________ 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有限集: 3、集合的分类无限集: 空集: 二、例题选讲: 例1、观察下列实例: ① 小于11的全体非负偶数; ②整数12的正因数; ③抛物线y x 2 1图象上所有的点; ④所有的直角三角形; ⑤高一(1 )班的全体同学; ⑥班上的高个子同学; 回答下列问题: ⑴哪些对象能组成一个集合?⑵用适当的方法表示它?⑶指出以上集合哪些集合是有限集 例2、用适当的方法表示以下集合: ⑴平方后与原数相等的数的集合;⑵设 a,b 为非零实数,冋冋可能表示的数的取值集合; a b ⑶不等式2x 6的解集; ⑷坐标轴上的点组成的集合; x y 5 ⑸第二象限内的点组成的集合; ⑹方程组 的解集。 x y 1 三、针对训练: 1 .课本P5第1题:2.课本P6第1、2题 2 3 .已知集合A x|ax 2x 1 0 ⑴若A 中只有一个元素,求 a 及A ;⑵若A ,求a 的取值范围。 §集合(2) 一、 知识归纳: 4、 集合的符号表示: ⑴集合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示,元素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示。 ⑵如果a 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属于集合A ,记作: 如果a 不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a 不属于集合 A ,记作: ⑶常用数集符号: 非负整数集(或自然数集): 正整数集: 整数集: 有理数集: 实数集: 5、 元素的性质:(1) (2) ( 3) 二、 例题选讲: 例3 用符 口 号 与 填 空 : ⑴0 N * ; Z ; 0 0 * N - ( 1) N \ <3 2 4 一Q ; 3- Q 。 ⑵3 2,3 ;3 2,3 ; 2,3 2,3 : 3,2 _ 2,3 例4 (1) 已知 A x 2 x 5 , 判断a 、b 是否属于 A a 曲, b sin 42 tan31 (2) 已知 A a, a 2 B 1,b -A B,求 a,b 三、针对训练: 2、集合的表示方法 列举法: 描述法:

沪教版高一数学教案

沪教版高一数学教案 精品文档 沪教版高一数学教案 了解集合、元素的概念,体会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征; 理解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和“不属于”关系; 掌握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教学重点:掌握集合的基本概念; 教学难点: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军训前学校通知:8月15日8点,高一年级在体育馆集合进行军训动员;试问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 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集合,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 阅读课本P2-P3内容 集合的有关概念 1. 集合理论创始人康托尔称集合为一些确定的、不同的东西的全体,人们能意识到这些东西,并且能判断一个给定的东西是否属于这个总体。 2. 一般地,我们把研究对象统称为元素,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集合 ,也简称集。 3. 思考1:判断以下元素的全体是否组成集合,并说明理由: 大于3小于11的偶数; 我国的小河流; 非负奇数; 1 / 3 精品文档 方程x210的解; 某校2007级新生; 血压很高的人; 著名的数学家;

平面直角坐标系内所有第三象限的点全班成绩好的学生。 对学生的解答予以讨论、点评,进而讲解下面的问题。 4. 关于集合的元素的特征 确定性:设A是一个给定的集合,x是某一个具体对象,则或者是A的元素,或者不是A的元素,两种情况必有一种且只有一种成立。互异性:一个给定集合中的元素,指属于这个集合的互不相同的个体, 因此,同一集合中不应重复出现同一元素。 无序性:给定一个集合与集合里面元素的顺序无关。集合相等:构成两个集合的元素完全一样。 5.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A,记作:a?A 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A,记作:aA 例如,我们A表示 “1~20以内的所有质数”组成的集合,则有3?A 4A,等等。 6(集合与元素的字母表示: 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A,B,C表示,集合的元素用 小写的拉丁字母a,b,c,表示。 ,(常用的数集及记法: 2 / 3 精品文档 非负整数集,记作N; 正整数集,记作N*或N+; 整数集,记作Z; 有理数集,记作Q; 实数集,记作R; 例题讲解: 例1(用“?”或“”符号填空: ; ; Z; 设A为所有亚洲国家组成的集合,则中国A,美国,印度A, 英国 A。例2(已知集合P的元素为1,m,m23m3, 若3?P且-1P,求实数m的值。

高中数学目录(沪教版)

高中数学教材(沪教版)目录 高一上 第一章集合与命题 一集合 1.1集合及其表示法 1.2集合之间的关系 1.3集合的运算 二四种命题的形式 1.4命题的形式及等价关系 三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1.5充分条件、必要条件 1.6子集与推出关系 第二章不等式 2.1不等式的基本性质 2.2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2.3其他不等式的解法 2.4基本不等式及其应用 *2.5不等式的证明 第三章函数的基本性质3.1函数的概念3.2函数关系的建立 3.3函数的运算 3.4函数的基本性质 第四章幂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上)一幂函数 4.1幂函数的性质与图像 二指数函数 4.2指数函数的性质与图像 *4.3借助计算器观察函数递增的快慢 高一下 第四章幂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下)三对数 4.4对数的概念及其运算 四反函数 4.5反函数的概念 五对数函数 4.6对数函数的性质与图像 六指数方程和对数方程 4.7简单的指数方程

4.8简单的对数方程 第五章 三角比 一 任意角的三角比 5.1任意角及其度量 5.2任意角的三角比 二 三角恒等式 5.3同角三角比的关系和诱导公式 5.4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 5.5二倍角与半角的正弦、余弦和正切 三 解斜三角形 5.6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和解斜三角形 第六章 三角函数 一 三角函数的图像及性质 6.1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6.2正切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6.3函数()sin y A x ωφ=+的图像与性质 二 反三角函数与最简三角方程 6.4反三角函数 6.5最简三角方程 高二上 第七章 数列与数学归纳法 一 数列 7.1数列 7.2等差数列 7.3等比数列 二 数学归纳法 7.4数学归纳法 7.5数学归纳法的应用 7.6归纳—猜想—证明 三 数列的极限 7.7数列的极限 7.8无穷等比数列各项的和 第八章 平面向量的坐标表示 8.1向量的坐标表示及其运算 8.2向量的数量积 8.3平面向量的分解定理 8.4向量的应用 第九章 矩阵和行列式初步 一 矩阵 9.1矩阵的概念 9.2矩阵的运算 二 行列式 9.3二阶行列式 9.4三阶行列式

高一数学人教B版必修1:1.1.1 集合的概念 学案

第一章 集 合 §1.1 集合与集合的表示方法 1.1.1 集合的概念 自主学习 学习目标 1.体验由实例分析探究集合中元素的特性的过程,了解集合的含义以及集合中元素的特性,培养自己的抽象、概括能力. 2.掌握“属于”关系的意义,知道常用数集及其记法,初步体会集合语言和符号语言表示数学内容的简洁性和准确性. 自学导引 1.元素与集合的概念 (1)集合:一般地,把一些能够________________对象看成一个整体,就说这个整体是由这些对象的________构成的集合(或集).通常用____________________表示. (2)元素:构成集合的______________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或成员),通常用________________表示. 2.集合中元素的特性:__________、__________. 3.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1)如果a 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________________,记作________. (2)如果a 不是集合A 的元素,就说__________________,记作________. 4.实数集、有理数集、整数集、非负整数集、正整数集分别用字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来表示. 5.集合的分类 集合??? 空集:不含任何元素,记作 . 非空集合: 按含有元素的个数分为????? :含有有限个元素 :含有无限个元素 对点讲练 知识点一 集合的概念 例1 考查下列每组对象能否构成一个集合: (1)著名的数学家; (2)某校2010年在校的所有高个子同学; (3)不超过20的非负数; (4)方程x 2-9=0在实数范围内的解; (5)直角坐标平面内第一象限的一些点; (6)3的近似值的全体. 规律方法 判断指定的对象能不能形成集合,关键在于能否找到一个明确标准,对于任何一个对象,都能确定它是不是给定集合的元素,同时还要注意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无序性. 变式迁移1 下列给出的对象中,能构成集合的是( )

高一数学(沪教版)第一学期第一章部分习题

1.5充分条件,必要条件 训练题 一、选择题 1、α是β的充要条件的是( ) A 、532:5 23:->-->+x x βαB 、b a b a ><>:2,2:βα C 、四边形是正方形相垂直平分四边形的两条对角线互::βα D 、有唯一解的方程关于1:0 :=≠ax x a βα 2、“22≤≤-a ”时“实系数一元二次方程012 =++ax x 无实根”的( ) A 、必要不充分条件 B 、充分不必要条件 C 、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3、已知b a ,是实数,则“0>a 且0>b ”是“0>+b a 且0>ab ”的( ) A 、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B 、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C 、充分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4、“0>x ”是“0≠x ”的( ) A 、充分而不必要条件 B 、必要而不充分条件 C 、充分必要条件 D 、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5、对任意实数c b a ,,,给出下列命题:①“b a =”是“bc ac =”充要条件;②“5+a 是 无理数”是“a 是无理数”的充要条件;③“b a >”是“2 2b a >”的充分条件;④“5a C 、1-k ,5

高一数学必修四第1章导学案

邳州市铁富高级中学高一年级 数学预学案 2010—2011学年 第一学期 模块:必修 4 章节:第一章三角函数 班级: 姓名: 10级高一数学备课组编印

目录 第一章三角函数 §1.1.1 任意角 1课时§1.1.2 弧度制 1课时§1.2.1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2课时§1.2.2 同角三角函数关系 1课时§1.2.3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 2课时§1.3.1 三角函数的周期性 1课时§1.3.2 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3课时§1.3.3 函数y=A sin(ωx+ )的图像2课时§1.3.4 三角函数的应用 2课时

§1.1.1任意角(预学案) 课时:第一课时 预习时间: 年 月 日 学习目标 1、理解任意角的概念,学会在平面内建立适当的坐标系来讨论任意角。 2、能在0 3600到的范围内,找出一个与已知角终边相同的角,并判定为第几象限角。 3、能写出与任一已知角终边相同的角的集合。 高考要求:B 级 课前准备 (预习教材P5 ~ P7,完成以下内容并找出疑惑之处) 一、知识梳理、双基再现 1、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 绕着 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 。 2、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叫做 ,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叫做 。 如果一条射线没有作任何旋转,我们称它形成了一个 ,它的 和 重合。这样,我们就把角的概念推广到了 ,包括 、 、 和 。 3、我们常在 内讨论角。为了讨论问题的方便,使角的 与 重合,角的 与 重合。那么,角的 落在第几象限,我们就说这个角是 。如果角的终边落在坐标轴上,就认为这个角 。 4、所有与角α终边相同的角,连同角α在内,可构成一个 。 二、小试身手、轻松过关 1、下列角中终边与330°相同的角是( ) A .30° B .-30° C .630° D .-630° 2、-1120°角所在象限是 ( ) A .第一象限 B .第二象限 C .第三象限 D .第四象限 3、在0 与360 范围内,找出与下列各角终边相同的角,并判断它们是第几象限角? (1)o 58-(2)o 398 3、若角α与β的终边在一条直线上,则α与β的关系是 _____________ .

沪教版高中数学高二下册 -12.7 抛物线的标准方程 教案

教学题目:抛物线的标准方程 教学目标: 1. 能力与技能: (1)掌握抛物线的定义,理解抛物线的发生过程 (2)掌握抛物线的四种标准方程、图像、焦点、准线之间的关系 (3)会用待定系数法确定抛物线标准方程。 2. 过程与方法: (1) 有实际问题引入要研究的课题,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验使学生 发现抛物线的形成过程。 (2) 求抛物线的焦点坐标和准线方程中贯彻数形结合的思想。 (3) 掌握待定系数法在方程中的应用。 3. 情感与价值观: 让学生学会细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 教学过程: 一.引入:探照灯、汽车前灯、卫星天线、激光 望远镜都是利用抛物线原理制成的,因此在生活当 中,抛物线是一个用途非常广泛的曲线。下面简单 介绍抛物线的光学反射原理,引起学生的兴趣。从 而引出课题:抛物线的标准方程。 二.新课: 1. 抛物线的定义:先从一个有趣的实验说起,仔细讲解实验的过程,让学生从实验的过程中发现抛物线的特点,从中学生可以自己总结出抛物线的定义:平面上与一个定点F 和一条定直线l(F 不在l 上)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叫做抛物线。点F 叫做抛物线的焦点。定直线l 叫做抛物线的准线。同时强调抛物线定义也是抛物线的性质即:是抛物线上的点就满足到焦点距离等于到准线的距离。 2. 抛物线标准方程的推导: 求一般曲线的方程(一般步骤):1.建系2.设点3列式4.化简 建立抛物线的坐标系(由学生讨论)过点F 做准线L 的垂线,垂足为K 。以直线KF 为x 轴,线段KF 的中垂线为y 轴建立直角坐标系。 设︱KF ︱= p,则焦点F 的坐标是(2p ,0),准线l 的方程为2 p x -=

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4全套导学案

第二章平面向量 2.1 向量的概念及表示 【学习目标】 1.了解向量的实际背景,理解平面向量的概念和向量的几何表示;掌握向量的模、零向量、单位向量、平行向量、相等向量、共线向量的概念;并会区分平行向量、相等向量和共线向量; 2.通过对向量的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现实生活中的向量和数量的本质区别; 3.通过学生对向量与数量的识别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认识客观事物的数学本质的能力。【学习重难点】 重点:平行向量的概念和向量的几何表示; 难点:区分平行向量、相等向量和共线向量; 【自主学习】 1.向量的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向量的表示: (1)图形表示: (2)字母表示: 3.向量的相关概念: (1)向量的长度(向量的模):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记作:______________ (2)零向量:___________________,记作: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单位向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平行向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共线向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相等向量与相反向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 (1)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起点是原点的单位向量,它们的终点的轨迹是什么图形?____ (2)平行向量与共线向量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向量“共线”与几何中“共线”有何区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典型例题】 例1.判断下例说法是否正确,若不正确请改正: (1)零向量是唯一没有方向的向量; (2)平面内的向量单位只有一个; (3)方向相反的向量是共线向量,共线向量不一定是相反向量; b c,则a和c是方向相同的向量; (4)向量a和b是共线向量,//

高一数学必修一导学案 及答案

课题:1.1.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1) 一、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掌握常用数集及其记法、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征。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了解,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二、学习重、难点: 重点:掌握集合的基本概念。 难点: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三、学法指导:认真阅读教材P1-P3,对照学习目标,完成导学案,适当总结。 四、知识链接: 军训前学校通知:8月13日8点,高一年级在操场集合进行军训动员;试问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 初中时你听说过“集合”这一词吗?你在学习那些知识点中提到了“集合”这一词?(试举几例) 五、学习过程: 1、阅读教材P2页8个例子 问题1:总结出集合与元素的概念: 问题2:集合中元素的三个特征: 问题3:集合相等: 问题4:课本P3的思考题,并再列举一些集合例子和不能构成集合的例子。 2、集合与元素的字母表示: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A,B,C…表示,集合的元素用小写的拉丁字母a,b,c,…表示。 问题5: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 A例1:设A表示“1----20以内的所有质数”组成的集合,则3、4与A的关系?

B 例2:若+∈N x ,则N x ∈,对吗? 六、达标检测: A 1.判断以下元素的全体是否组成集合: (1)大于3小于11的偶数; ( ) (2)我国的小河流; ( ) (3)非负奇数; ( ) (4)本校2009级新生; ( ) (5)血压很高的人; ( ) (6)著名的数学家; ( ) (7)平面直角坐标系内所有第三象限的点 ( ) A 2.用“∈”或“?”符号填空: (1)8 N ; (2)0 N ; (3)-3 Z ; (4; (5)设A 为所有亚洲国家组成的集合,则中国 A ,美国 A ,印度 A ,英国 A ; B 3.下面有四个语句:①集合N 中最小的数是1;②若N a ?-,则N a ∈;③若N a ∈,N b ∈,则b a +的最小值是2;④x x 442 =+的解集中含有2个元素; 其中正确语句的个数是( ) A.0 B.1 C.2 D.3 B 4.已知集合S 中的三个元素a,b,c 是?AB C 的三边长,那么?ABC 一定不是 ( ) A 锐角三角形 B 直角三角形 C 钝角三角形 D 等腰三角形 B 5. 已知集合A 含有三个元素2,4,6,且当A a ∈,有6-a ∈A ,那么a 为 ( ) A .2 B.2或4 C.4 D.0 B 6. 设双元素集合A 是方程x 2-4x+m=0的解集,求实数m 的取值范围。 C 7. 已知集合A 由1,x,x 2三个元素构成,集合B 由1,2,x 三个元素构成,若集合A 与集合B 相等,求x 的值。 七、学习小结: 1.集合的概念 2.集合元素的三个特征:其中“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是确定的”应理解为: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它的元素的意义是明确的.“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是互异的”应理解为:对于给定的集合,它的任何两个元素都是不同的. 3.常见数集的专用符号。 八、课后反思:

高一数学导学案一

3 高一数数学导学案一 因式分解 班级------------- 姓名------------------- 一、公式法 673ab a -)( 练习 分解因式:(1)4a 2-9b 2 = (2)-25a 2y 4+16b 16 (3) m 2-2mn+4 1n 2 = 2. 提公因式后用公式 例2 分解因式:(1)5a b -ab (2)a 4(m+n)-b 4(m+n) (3)-161 11-++m m a a 练习 分解因式: (1)76a ab - (2) x 3-6x 2+9x (3)a -2a 2+a 3 (4)a 4x 2-4a 2x 2y+4x 2y 2 3. 化简后用公式 例3 4. 整体用公式 例4 分解因式:(1)(x+2y)2-(x -2y)2 (2)-4(m+n)2+25(m -2n)2 练习 分解因式: (1)(2m -n)2-121(m+n)2 (2)(3a+2b)2-(2a+3b)2 33 (1) 8 (2) 12527x b +-

3 5. 连续用公式 例5 练习 分解因式:x 4-1= 6. 变换成公式的模型用公式 例 6 练习 分解因式: 2 1(x 2-2y 2)2-2(x 2-2y 2)y 2+2y 4 二、分组分解法 1.分组后能提取公因式 例:2105ax ay by bx -+-= 练习: 2222()()ab c d a b cd --- 2.分组后能直接运用公式 例:a 2-b 2-2b -1= 练习:a 2+4b 2-4ab -c 2= 三、十字相乘法 1. 22()()()()()x p q x pq x px qx pq x x p q x p x p x q +++=+++=+++=++ 例:把下列各式因式分解: (1)276x x -+ (2)2524x x +- (3) 226x xy y +- 练习:(1)21336x x ++ (2)2215x x -- (3)x 2+6ax+9a 2

人教版高一数学全套导学案

目录 第一章 三角函数 1.1.1 任意角 ..........................................................................................1 1.1.2 弧度角 ..........................................................................................5 1.2.1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1) ........................................................................8 1.2.1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2) ........................................................................12 1.2.2 同角三角函数的关系(1) .....................................................................15 1.2.2 同角三角函数的关系(2) .....................................................................17 1.2.3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1) .....................................................................19 1.2.3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2) .....................................................................22 1.2.3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3) .....................................................................25 1.3.1 三角函数的周期性 ...........................................................................27 1.3.2 三角函数的图象和性质(1) ..................................................................30 1.3.2 三角函数的图象和性质(2) ..................................................................33 1.3.2 三角函数的图象和性质(3) ..................................................................36 1.3.3 函数)sin(?ω+=x A y 的图象(1) ......................................................38 1.3.3 函数)sin(?ω+=x A y 的图象(2) ......................................................41 1.3.4 三角函数的应用.................................................................................44 三角函数复习与小结 (46) 第二章 平面的向量 2.1 向量的概念及表示..............................................................................49 2.2.1 向量的加法.......................................................................................52 2.2.2 向量的减法.......................................................................................55 2.2.3 向量的数乘(1) .................................................................................58 2.2.3 向量的数乘(2) .................................................................................62 2.3.1 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 ........................................................................65 2.3.2 向量的坐标表示(1) ........................................................................68 2.3.2 向量的坐标表示(2) ........................................................................70 2.4.1 向量的数量积(1) ...........................................................................72 2.4.1 向量的数量积(2) (75) 第三章 三角恒等变换 3.1.1 两角和与差的余弦公式 .....................................................................77 3.1.2 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公式 .....................................................................81 3.1.3 两角和与差的正切公式 .....................................................................85 3.2.1 二倍角的三角函数(1) .....................................................................88 3.2.1 二倍角的三角函数(2) (92)

人教版数学高一-数学《集合》学案

集合的运算 姓名____________ 【知识要点】 1.集合的运算 (1)交集: (2)并集: (3)补集: 2.集合的运算性质 教学目标:1.会解基本的不等式。2。会进行集合间的运算。3。会进行简单的集合关系的 证明 教学重难点:1:集合关系的理解与证明。2:含参数不等式的解法 例题剖析: 例1.(1) 已知R 为全集,}12 5| {},2)3(log |{21≥+=-≥-=x x B x x A , (I )求A B ?; (II )求B A C R ?与R C A B 。 练习2. (1) 若集合}1|{},2|{x y x P y y M x -====-,则P M 等于_________ (2) 设全集{}(,),U x y x y R =∈,集合2(,)12y M x y x ? +?==??-??,{}(,)4N x y y x =≠-, 那么()()U U C M C N 等于________________ (3) 已知全集{}0232≥+-=x x x U ,{}12>-=x x A ,B=? ?????≥--021x x x , 求A∩(C U B ),(C U A )∩B

例3. 如全集{}(2)(3)31,|1,|log ()22x x U R A x B x x a +-??????==>=-

沪教版本高中高一数学等差中项重点学习的重点学习的知识点重点学习的重点学习的.doc

沪教版高一数学等差中项知识点 高一数学等差中项知识点总结 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为:an=a1+(n-1)d 或an=am+(n-m)d 前 n 项和公式为: Sn=na1+[n(n-1)/2]d或sn=(a1+an)n/2 若m+n=2p则: am+an=2ap 以上 n 均为正整数 文字翻译 第n 项的值 =首项 +( 项数 -1)* 公差 前 n 项的和 =( 首项 +末项 )* 项数 /2 公差 =后项 - 前项 高一数学等差中项练习及解析 1.已知等差数列 {an} 的首项 a1=1,公差 d=2,则 a4 等于 () A.5 B.6 C.7 D.9 答案: C 2.在数列 {an} 中,若 a1=1,an+1=an+2(n≥1) ,则该数列的通项公式 an=() A.2n+1 B.2n-1 C.2n D.2(n-1) 答案: B

3. △ABC三个内角 A、B、C成等差数列,则B=__________. 解析:∵ A、B、C成等差数列,∴ 2B=A+C. 又A+B+C=180°,∴ 3B=180°,∴ B=60°. 答案: 60° 4.在等差数列 {an} 中, (1)已知 a5=-1 ,a8=2,求 a1 与 d; (2)已知 a1+a6=12,a4=7,求 a9. 解: (1) 由题意,知 a1+ 5-1 d=-1 ,a1+ 8-1d=2. 解得 a1=-5,d=1. (2) 由题意,知 a1+a1+ 6-1 d=12,a1+ 4-1d=7. 解得 a1=1,d=2. ∴a9=a1+(9- 1)d=1+8×2=17. 一、选择题 1.在等差数列 {an} 中, a1=21,a7=18,则公差 d=() A.12 B.13 C.-12 D.-13 解析:选 C.∵a7=a1+(7-1)d=21+6d=18,∴ d=-12. 2.在等差数列 {an} 中, a2=5,a6=17,则 a14=() A.45 B.41 C.39 D.37 解析:选 B.a6=a2+(6-2)d=5+4d=17 ,解得 d=3. 所以 a14=a2+(14- 2)d=5+12×3=41.

人教版数学高一-高一数学学案 抽样方法(1)

【学习目标】(1)理解简单随机抽样的概念,会用简单随机抽样(抽签法、随机数表法)从总体中抽取样本。 (2)初步感受收集数据的科学性对决策所起的作用。 【课前预习】阅读书本P54—57 【新课讲解】 1、总体、样本、样本容量 我们要考察的对象的全体叫做_______,其中每个考察的对象叫_______.从总体中抽出的一部分个体叫做_______,样本中个体的数目叫做_______. 统计学的基本思想是:通过从总体中抽取一个,根据的情况去估计的相应情况。因此,收集的样本数据应当能够很好地反映总体,这是得出正确结论的前提。 2、简单随机抽样 一般地,设一个总体含有N个个体,从中地抽取n个个体作为样本(n≤N),如果每次抽取时各个个体被抽到的都相等,就把这种抽样方法叫做简单随机抽样.每个个体被抽取的可能性等于。 3、简单随机抽样主要有两种方法:和。 ①抽签法的步骤:编号、制签,搅拌均匀,逐个抽取. 抽签法简便易行,适用于个体数不太多总体. ②随机数表法:“三步曲”: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 【典例分析】 例1、要了解某产品的使用寿命,从中抽取10件产品进行实验,在这个问题中,总体是,个体是,样本是,样本容量是。 例2、1936 年,美国著名的?文学摘要?杂志社,为了预测总统候选人罗斯福与兰登两人谁能当选,他们以电话簿上的地址和俱乐部成员名单上的地址发出1000万封信,收回回信200万封,在调查史上这是少有的样本容量,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文学摘要?相信自己的调查结果,即兰登将以57%对43%的比例获胜,并进行大量宣传,最后选举却是罗斯福以62%对38%的巨大优势获胜,这个调查断送了这家原本颇有名气的杂志社的前程,不久只得关门停刊,试分析这次调查失败的原因。 例3、下面的抽样方法是简单随机抽样的是 (1)某班有40名同学,指定个子最高的5名同学参加篮球比赛; (2)从无限个个体中抽取50个个体作为样本; (3)小孩从箱中的20件玩具中随意拿出一件来玩,玩后放回再拿出一件,连续玩了5件;(4)从2000个灯泡中逐个抽取20个进行质量检查。 反思小结:关于简单随机抽样的定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①它要求被抽取样本的总体的个体数有限。②它是从总体中逐个地进行抽取。

高中数学沪教版知识点归纳

高中数学知识点归纳 高一(上)数学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 集合与命题 1.主要内容:集合的基本概念、空集、子集和真子集、集合的相等;集合的交、 并、补运算。四种命题形式、等价命题;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2.基本要求:理解集合、空集的意义,会用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集合;理解子集、 真子集、集合相等等概念,能判断两个集合之间的包含关系或相等关系;理解 交集、并集,掌握集合的交并运算,知道有关的基本运算性质,理解全集的意 义,能求出已知集合的补集。理解四种命题的形式及其相互关系,能写出一个 简单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理解充分条件、必要条件与充要条件 的意义,能在简单问题的情景中判断条件的充分性、必要性或充分必要性。 3.重难点:重点是集合的概念及其运算,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难点 是对集合有关的理解,命题的证明,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的判别。 4.集合之间的关系:(1)子集:如果A 中任何一个元素都属于B ,那么A 是B 的 子集,记作A ?B.(2)相等的集合:如果A ?B,且B ?A ,那么A=B.(3).真子集: A ?B 且B 中至少有一个元素不属于A ,记作A ?B. 5.集合的运算:(1)交集:}.{B x A x x B A ∈∈=且I (2)并集:}.{B x A x x B A ∈∈=或Y (3)补集:}.{A x U x x A C U ?∈=且 6.充分条件、必要条件、充要条件 如果P Q ?,那么P 是Q 的充分条件,Q 是P 的必要条件。 如果P Q ?,那么P 是Q 的充要条件。也就是说,命题P 与命题Q 是等价命题。 有关概念:1.我们把能够确切指定的一些对象组成的整体叫做集合。 2.数集有:自然数集N ,整数集Z ,有理数集Q ,实数集R 。 3.集合的表示方法有列举法、描述法和图示法。 4.用平面区域来表示集合之间关系的方法叫做集合的图示法,所用图 叫做文氏图。

新课标高中数学选修1-2全册学案

统计案例 1.1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及初步应用 1.1.1线性回归的思想方法及应用 课前预习学案 一、课前预习 预习目标:回顾回归直线的求法,并利用回归直线进行总体估计。 二、预习内容 1.回归直线:如果散点图中点的分布从整体上看大致在一条直线附近,我们就称这两个变量之间具有线性相关关系,这条直线叫作回归直线。 求回归直线方程的一般步骤:①;②;③ 2.典型例题: 研究某灌溉渠道水的流速与水深之间的关系,测得一组数据如下: 水深 1.40 1.50 1.60 1.70 1.80 1.90 2.00 2.10 流速 1.70 1.79 1.88 1.95 2.03 2.10 2.16 2.21 (1)求对的回归直线方程; (2)预测水深为1.95时水的流速是多少?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通过典型案例的探究,进一步了解回归分析的基本思想、方法及初步应用. 学习重点:了解线性回归模型与函数模型的差异,了解判断刻画模型拟合效果的方法-相关指数和残差分析. 学习难点:解释残差变量的含义,了解偏差平方和分解的思想. 二、学习过程 1. 提问:“名师出高徒”这句彦语的意思是什么?有名气的老师就一定能教出厉害的学生吗?这两者之间是否有关? 2. 复习:函数关系是一种确定性关系,而相关关系是一种非确定性关系. 回归分析是对具有相关关系的两个变量进行统计分析的一种常用方法,其步骤:收集数据→作散点图→求回归直线方程→利用方程进行预报. 3. 典型例题: 例1从某大学中随机选取8名女大学生,其身高和体重数据如下表所示: 编号 1 2 3 4 5 6 7 8 165 165 157 170 175 165 155 170 身高 /cm 48 57 50 54 64 61 43 59 体重 /kg 求根据一名女大学生的身高预报她的体重的回归方程,并预报一名身高为172cm的女大学生的体重. (分析思路→教师演示→学生整理) 评注:事实上,观察上述散点图,我们可以发现女大学生的体重y和身高x之间的关系并不=+来严格刻画(因为所有的样本点不共线,所以线性模型只能近似地能用一次函数y bx a 刻画身高和体重的关系).在数据表中身高为165cm的3名女大学生的体重分别为48kg、57kg和61kg,如果能用一次函数来描述体重与身高的关系,那么身高为165cm的3名女在学生的体重应相同. 这就说明体重不仅受身高的影响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把这种影响的结 =++,果e(即残差变量或随机变量)引入到线性函数模型中,得到线性回归模型y bx a e 其中残差变量中包含体重不能由身高的线性函数解释的所有部分. 当残差变量恒等于0时,线性回归模型就变成一次函数模型. 因此,一次函数模型是线性回归模型的特殊形式,线性回归模型是一次函数模型的一般形式. 4.相关系数:相关系数的绝对值越接近于1,两个变量的线性相关关系越强,它们的散点图越接近一条直线,这时用线性回归模型拟合这组数据就越好,此时建立的线性回归模型是有意义. 5. 小结:求线性回归方程的步骤、线性回归模型与一次函数的不同.

上海沪教版教材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

目录 一、集合与常用逻辑 二、不等式 三、函数概念与性质 四、基本初等函数 五、函数图像与方程 六、三角函数 七、数 列 八、平面向量 九、复数与推理证明 十、直线与圆 十一、曲线方程 十二、矩阵、行列式、算法初步 十三、立体几何 十四、计数原理 十五、概率与统计 补集: C U A {xx U 且x A} 3.集合关系 空集 A 子集 A B : 任意 x A x B 注:数形结合 --- 文氏图、数轴 4.四种命题 原命题:若 p 则 q 否命题:若 p 则 q 原命题 逆否命题 5.充分必要条件 p 是 q 的充分条件: P q p 是 q 的必要条件: P q p 是 q 的充要条件: p? q 6.复合命题的真值 ① q 真(假) ? “ q ”假(真) ② p 、q 同真 ? “ p ∧ q ”真 ③ p 、q 都假 ? “ p ∨ q ”假 7. 全称命题、存在性命题的否定 M, p(x )否定为 : M, p(X) M, p(x )否定为 : M, p(X) 并集: A B {x x A 或 x B} 一、集合与常用逻辑 1.集合概念 元素:互异性、无序性 2.集合运算 全集 U :如 U=R 交集: A B {x x A 且x B} 逆命题:若 q 则 p 逆否命题:若 q 则 p 否命题 逆命题

二、不等式 1.一元二次不等式解法 若a 0,ax2 bx c 0有两实根, ( ) ,则ax2 bx c 0 解集( , ) ax2 bx c 0 解集( , ) ( , ) 注: 若a 0,转化为a 0 情况 2.其它不等式解法—转化 x a a x a x2 a2 x a x a 或x a x2 a2 f(x) 0 f (x)g(x) 0 g(x) a f(x) a g(x) f (x) g(x)( a 1) f (x) 0 log a f(x) log a g(x) (0 a 1) a a f (x) g(x) 3.基本不等式 ①a2 b 2 2ab ②若a,b R ,则 a b ab 2 注:用均值不等式a b 2 ab 、ab (a b)2 2 求最值条件是“一正二定三相等” 三、函数概念与性质 1.奇偶性 f(x) 偶函数 f ( x) f (x) f(x) 图象关于y 轴对称 f(x) 奇函数 f ( x) f(x) f(x) 图象关于原点对称注:① f(x) 有奇偶性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 ② f(x) 奇函数, 在x=0 有定义f(0)=0 ③“奇+奇=奇”(公共定义域内) 2.单调性 f(x) 增函数:x1 x2 f(x 1) > f(x 2) 或f (x1 ) f (x2) x1 x2 f(x) 减函数:?注:①判断单调性必须考虑定义域 ② f(x) 单调性判断定义法、图象法、性质法“增+增= 增” ③奇函数在对称区间上单调性相 同偶函数在对称区间上单调性相 反 3.周期性 T是f(x)周期f(x T) f (x)恒成立(常数T 0) 4.二次函数 解析式:f(x)=ax 2+bx+c,f(x)=a(x-h) 2+k f(x)=a(x-x 1)(x-x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