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审美范畴

3审美范畴
3审美范畴

审美范畴

一、填空题

1、着眼于哲学认识论的角度,我们把美的事物分为第一性的与第二性的。(现实美艺术美)

2、现实美包括和。(自然美社会美)

3、着眼于美的事物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的不同的性质和特征,则可以将其分为、、、、或

等。(崇高悲滑稽喜优美丑)

4、在西方,与造型艺术密切相关、在感性形式中表现出的美最早为人们所注意,并在很长时期内成为的审美准绳。(和谐统一古典艺术)

5、在近代美学的范畴体系中,广义的美是;狭义的美则是指,它与崇高、滑稽等范畴并列,它以形式上的为特征。(包括各种美的总称优美和谐统一)

6、古罗马时期的在他的《》中最早提出崇高这一术语。(朗吉努斯论崇高)

7、古罗马时期的朗吉努斯在《论崇高》中曾经论及自然界的崇高对象,但主要论述的是,即修辞学上的巧妙和宏伟。(文章风格的崇高体)

8、最早对崇高与美进行了比较研究,而从哲学上充分揭示崇高与美的区别并真正确立崇高在美学中的地位的是。(博克康德)

9、康德把崇高分为两类,即和。(数学的崇高力学的崇高)

10、在看来,崇高并不在对象,而在人类自身的精神;而则把崇高与古代的象征艺术联系在一起;剥去了唯心主义崇高观的神秘外衣,认为崇高的事物不过是形体十分巨大而已。(康德黑格尔车尔尼雪夫斯基)

11、崇高不是主客体的和谐统一的,而是双方在对立、冲突中趋向统一的。(静态美动态美)

12、崇高更为重要的领域是在之中。(社会生活)

13、作为美学范畴的悲剧,是的悲剧,称之为悲或者悲剧性比较合适。(广义)

14、亚里斯多德认为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又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

15、恩格斯在《致斐?拉萨尔》的信中说,悲剧的本质是由所决定的。(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

16、鲁迅认为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17、作为美学范畴的滑稽,也可称为、、喜剧性。(喜喜剧)

18、滑稽的本质特征是侧重于在突出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存在。(对丑的直接否定中)

19否定型滑稽的特征在于,肯定型滑稽则是。(丑的内容用美的形式掩盖起来美的内容采取了某种丑的外观)

20、无论肯定型滑稽还是否定型滑稽都是人的本质力量在社会实践中

的。都是以内容与形式的尖锐矛盾、不协调以及形式的而引人发笑的。(特殊形态的感性显现虚假性)

21、优美是实践主体与客体的所显现出来的美。优美最根本的美学特性就是。(和谐统一和谐)

22、社会生活中的优美偏重于,自然中的优美偏重于。(内容形式)

23、中的优美能够集中而鲜明地显示出优美的审美特性。(艺术)

24、对丑的最抽象的哲学概括是把丑视为,确认为美的。(美的对立面负价值)

25、中叶兴起的、以诗歌创作中的象征主义为发端的现代派美学理论与文艺思潮,把丑抬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19世纪)

26、认为“喜剧是对于比较坏的人的摹仿,然而,‘坏’不是指一切恶而言,而是指丑而言,其中一种是滑稽。”(亚里士多德)

27、滑稽和崇高的共同性,在于都表现了与矛盾对立的斗争过程。(实践主体客观现实)

二、解释题

1、崇高:最早提出崇高这一术语的是古罗马的朗吉弩斯。主要论述的是文章风格的崇高体,即修辞学上的巧妙和宏伟。而崇高作为美的一种表现形态,是在实践主体提出了理解、征服和掌握现实客体的历史要求,并且已经或必将趋于实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它以现实客体压倒实践主体为其外表特征;而其实质则在于受到压抑的实践主体,充分激发人的本质力量,转而征服、掌握(或趋于征服、掌握)客体。总之,崇高不是主客体和谐统一的静态美,而是双方在对立、冲突之中趋向统一的动态美。

2、“净化说”:亚里斯多德提出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他认为悲剧主人公之所以遭遇不幸,不是因为他本身的邪恶或者罪恶,而是因为犯了错误,但他所受到的惩罚却在程度上远远超过了他的过错,因此,可以引起人们的同情悲剧可以通过引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使得其情感得到陶冶,悲剧具有净化(卡塔西斯katharsis)灵魂的教育意义。“净化说”对于悲剧感的分析具有一定的合理因素和辨证倾向。

3、悲剧:悲剧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作为戏剧的一种类型的悲剧,是狭义的悲剧;作为一种美学范畴的悲剧,是广义的悲剧,也称为被成为悲或者悲剧性。作为一种戏剧文学和舞台艺术的样式,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悲剧源于古希腊人的酒神颂歌,其基本特征是以悲剧性的矛盾作为戏剧冲突,即具有肯定素质的主人公遭受挫折以至毁灭,唤起人们以悲为特点的审美感受。作为广义的悲剧包括了具有这一基本特征的所有的文学作品甚至生活中具有悲剧意义的事件,因此,可以说,广义的悲剧是一个较为普泛的美学范畴。悲剧的美学特征表现为一种主体与客体的矛盾斗争趋向于统一的过程,即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实践主体暂时被否定而最终被肯定,代表历史发展发展方向的实践主体暂时遭受挫折而最终将获得胜利。

4、滑稽:作为美学范畴的滑稽也可称为喜、喜剧、喜剧性,她的典型形态是艺术中的喜剧、漫画、相声之类,滑稽的本质侧重于在对丑的直接否定中突出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存在。当实践主体在矛盾斗争中已经居于主导地位,现实对象作为实践主体的对立面,已经或即将被战胜,从而成为失去了存在依据的事物,成为可以任意揶揄、摆弄的对象。这时候,这种已经失去存在依据的事物仍然坚持要以往昔强大威严的外观而存在,就以其触目的不协调的形式引人发笑,从反面肯定了实践主体的胜利斗争,也即是以其独特的形态显现了人的本质力量。

5、讽刺:讽刺是以真实而夸张或真实而巧妙的手段,极其简练地把人生无价值地东西撕破给人看,引发人们从中得到否定和贬斥丑的精神和情感愉悦。讽刺是否定型戏剧性的一种表现形式。不过,由于讽刺的对象不同,讽刺者的立场和态度不同,笑的否定性质和程度也会有所不同,其美学意义不能一概而论。

6、幽默:幽默是喜剧性的一种独特形态。幽默不像讽刺那样辛辣,而是把内容和形式中美与丑的复杂因素交合为一种直率而风趣的形式外化出来。幽默所引发的笑,常常带有轻微的讽刺意味。这种讽刺意味的轻微性,突出地反映了人们洞察事物本质和坚信历史发展趋向的乐观精神。

7、优美:优美是实践主体与客体的和谐统一所显现出来的美,是以单纯直接的形态表现了现实对实践的肯定;优美是现实与实践、真与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交融无间的辩证统一;优美自身构成中不包含丑,而是在与丑抗争中显现人的本质力量的美的形态;优美本身排除了丑,并与自身之外的丑相比较而存在。总之,优美最根本的美学特性就是和谐。

8、丑:在丑与美相比较、相对立的意义上,认为丑是委曲和否定的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形象,它的存在妨害合阻碍着人的本质力量的发挥合显现,因而在审美中是一种负价值,这是对丑的最抽象的哲学概括。从内容方面说,丑是社会生活中与人的本质力量相悖逆的事物;丑是违背形式规律的畸形的、有缺陷的或无序的感性形式。正如美的事物在内容与形式之间存在着种种复杂关系一样,丑的事物在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上也有种种复杂表现。针对艺术中的丑的人、事、物而言,这些丑的对象不是作为美的陪衬,就是因为含有艺术家否定性的审美评价而发生了质的变化,成为对于现实存在的否定,因而具有审美的正价值。就事物或艺术品的表现形式而言,一切有乖于常态的形式和表现,都被视为丑。这种意义的丑经常与怪、奇、粗、拙、简、朴、生、涩等有关形式的概念的内涵一脉相通。而近代、特别是19世纪以来,一些美学家、艺术家认为应该在美中发现丑,进而呼唤丑,颠倒丑的审美地位,把丑看成美的特定形态,甚至最高级的形态,实际上有其深刻的社会文化原因,不应一概而论。

三、选择题

1、现实美包括。

(A)社会美和艺术美(B)自然美和社会美

(C)艺术美和自然美(D)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

(B)

2、最早对崇高与美进行了比较研究是。

(A)康德(B)黑格尔。

(C)博克(D)车尔尼雪夫斯基。

(C)

3、崇高属于。

(A)静态美(B)特殊的优美

(C)特殊的丑(D)崇高属于动态美

(D)

4、悲剧的本质是由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冲突

所决定的,这个观点是提出的。

(A)恩格斯(B)鲁迅

(C)马克思(D)黑格尔

(A)

5、黑格尔认为。

(A)形式压倒理念,形式是崇高的本原

(B)理念压倒形式,理念是崇高的本原

(C)形式和理念都是崇高的本原

(D)崇高的本原与形式、理念没有关系

(B)

6、崇高以为其表面特征。

(A)现实客体压倒实践主体

(B)实践主体压倒现实客体为其表面特征

(C)崇高是主客体的和谐统一

(D)崇高是主客体的绝对对立和冲突。

(A)7、崇高的更为重要的领域,是在。

(A)对于崇高的研究中(B)艺术中

(C)自然中(D)社会生活中

(D)8、崇高感的特点是。

(A)由愉悦转向恐惧,由惊赞转化为振奋

(B)由恐惧转向愉悦,由振奋转化为惊赞

(C)由恐惧转向愉悦,由惊赞转化为振奋

(D)由愉悦转向恐惧,由振奋转化为惊赞

(C)9、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刻地揭示了悲剧美学的涵义。(A)

社会历史及阶级的

(B)社会历史及时代的

(C)阶级的涵义。

(D)社会历史的涵义。

(A)10、一切伟大的世界历史事变和人物,第一次是作为出现的。

(A)喜剧

(B)悲剧

(C)滑稽

(D)丑而

(B)11、滑稽侧重于。

(A)对人的本质力量作直接的肯定

(B)对人的本质力量作直接的否定

(C)在对丑的直接否定中突出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存在

(D)在对人的本质力量的直接否定中突出丑的现实存在

(C)12、由滑稽对象引起的滑稽感的笑,只能从中探析。

(A)产生美与美感的社会实践

(B)产生美与美感的艺术作品

(C)产生美与美感的艺术欣赏

(D)产生美与美感的主体心理结构

(A)13、是优美的基本特点。

(A)宁静和谐的审美感知和情感上的激荡起伏等心理功能突出

(B)内容与形式的尖锐矛盾以及主体对于客体的居高临下的姿态,

(C)宁静和谐的审美感知和情感上的平静的愉悦等心理功能突出

(D)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以及客体对于主体的居高临下的姿态

(C)

14、19世纪中叶兴起的以为发端的现代派美学理论与文艺思潮把丑抬到了

至高无上的地位。

(A)现实主义(B)象征主义

(C)浪漫主义(D)超现实主义

(B)

四、简答题

1、什么是崇高?

最早提出崇高这一术语的是古罗马的朗吉弩斯。主要论述的是文章风格的崇高体,即修辞学上的巧妙和宏伟。而崇高作为美的一种表现形态,是在实践主体提出了理解、征服和掌握现实客体的历史要求,并且已经或必将趋于实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它以

现实客体压倒实践主体为其外表特征;而其实质则在于受到压抑的实践主体,充分激发

人的本质力量,转而征服、掌握(或趋于征服、掌握)客体。总之,崇高不是主客体和

谐统一的静态美,而是双方在对立、冲突之中趋向统一的动态美。

2、什么是艺术作品反映崇高的表现形式?

崇高对象的表现形式保留着主体与客体艰巨斗争的印记。在自然崇高中,常常显现为外在形式的粗犷、严峻、生糙、丑陋;在社会崇高中,则常常表现为承受挫折、摧残的惨痛。艺术中的崇高则兼有自然崇高和社会崇高两类对象的形式特点。艺术崇高是现实中崇高的表现。

在艺术作品反映崇高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在以展现人物行动冲突的戏剧、电影和文学作品中,崇高得到了最普遍和集中的反映,如悲剧和颂歌,在造型艺术和音乐中,崇高的表现形态也多种多样。一般而言,与符合规律的比例、匀称、对称等和谐统一的要求相反,崇高的外表常常是违反规律、打破平衡,使人感到不熟悉、不习惯和不协调,因而给人的感官造成强烈的刺激和痛苦。总之,崇高的表现形式能够引起欣赏者理智与感情的紧张探索,从而深刻地感受到人类实践主体战胜客体地严重、艰苦地斗争的印痕。

3、什么是崇高的美学特征?

崇高的美学特征,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表现形态,既有基本的共同性,又有各自的某些特殊性。在自然界里崇高以其巨大和力的强大显现出人的感官难于掌握的无限大的特性。然而,在已经提出了征服这些自然对象的要求或已经将其征服的历史条件下,这些自然对象又无不在与实践主体的矛盾冲突中显示着向相反方面转化的趋向。在某些具体情况下,有的人今天仍然有可能被某些强大的自然力量所压倒,甚至遭到毁灭,然而从全局来说,这些自然力量总有一天会被人类征服,因而它们的形象也就显现出终将被征服的必然趋向,已经被征服的和尚未被征服的自然对象,呈现为两种不尽相同的自然崇高;但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以客体的无限大间接地显示着人类的无限的征服力量。

崇高的更为重要的领域,是在社会生活之中。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是人们改造现实的斗争过程。那些体现着推动历史前进的斗争要求的进步力量及其代表人物,正是社会崇高的本原。在阶级社会中,崇高是先进阶级的、正义事业的不可战胜的威力和本性的显现。

社会崇高具有明确的伦理本质,实际上,它的内容就是至善。英勇、豪迈、伟大、英雄主义,可以看成是社会祟高的同义语。而这一切;都需要在尖锐激烈的斗争中才能展现出来。

崇高的本质和特征;还可以从欣赏主体的审美心理特点来探究,崇高感的特点,是由恐惧转向愉悦,由惊赞转化为振奋。这种心理特点只有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才能给以科学的解释。作为人类要求理解、征服的自然对象,作为显示主体征服精神的社会对象,都必然引起人们产生矛盾、斗争、冲突的感受,这便使人们在欣赏崇高时会始而产生恐惧,进而由恐惧转化为自豪和胜利的喜悦。

4、什么是悲剧?

悲剧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作为戏剧的一种类型的悲剧,是狭义的悲剧;作为一种美学范畴的悲剧,是广义的悲剧,也称为被成为悲或者悲剧性。作为一种戏剧文学和舞台艺术的样式,历史上最早出现的悲剧源于古希腊人的酒神颂歌,其基本特征是以悲剧性的矛盾作为戏剧冲突,即具有肯定素质的主人公遭受挫折以至毁灭,唤起人们以悲为特点的审美感受。作为广义的悲剧包括了具有这一基本特征的所有的文学作品甚至生活中具有悲剧意义的事件,因此,可以说,广义的悲剧是一个较为普泛的美学范畴。悲剧的美学特征表现为一种主体与客体的矛盾斗争趋向于统一的过程,即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实践主体暂时被否定而最终被肯定,代表历史发展发展方向的实践主体暂时遭受挫折而最终将获得胜利。

5、简要回答生活中悲惨事件和美学意义上悲剧的区别。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运用悲剧这一术语泛指一切令人悲伤、悲悯的事件,如挫折、失败、不幸、死亡等。这类事件形成的原因显然是多种多样的。它比作为美学范畴的悲剧要宽泛很多,因而我们不应一概称之为悲剧,生活中的悲惨事件,往往与强烈的生理刺激、特定的功利态度交织在一起,主要激起人们的伦理态度和行为,因而常常不能立即把人们引进审美领域。艺术中的悲剧,是艺术家对生活电悲剧现象进行了艺术认识和艺术净化的结果,因而它可能而且应该直接显现出巨大的审美意义。惟其如此,迄今为止的美学学科,有关悲这一美学范畴的研究,实际上是以艺术中的悲剧为主要对象的。

6、简要回答西方美学中崇高和中国古典美学中壮美的区别

有人把西方美学中的崇高与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壮美机械等同,这是不很妥当的。崇高不是主客体和谐统一的静态美,而是主客体在对立冲突中趋向统一的动态美,它以内容和形式之间的不和谐、不统一为其基本特点。作为审美范畴的崇高,在西方是与资产阶级的革命要求相联系的,因而在酝酿社会变革的近代才出现。在这之前,例如古罗马时期朗吉弩斯所沦的崇高,仅是一种文章的崇高体。中国古代美学属于近代资产阶级革命之前的古典美学。我国古典美学中的壮美、阳刚之美,以及雄浑、豪放等品格,实际上大都指的是文章的风格以及个人品格修养方面的特点。这种壮美的格调仍以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为特点,而不是指主客体在对立冲突中趋向统一的涵义。

7、什么是滑稽的本质?

滑稽:作为美学范畴的滑稽也可称为喜、喜剧、喜剧性,她的典型形态是艺术中的喜剧、漫画、相声之类,滑稽的本质侧重于在对丑的直接否定中突出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存在。当实践主体在矛盾斗争中已经居于主导地位,现实对象作为实践主体的对立面,已经或即将被战胜,从而成为失去了存在依据的事物,成为可以任意揶揄、摆弄的对象。这时候,这种已经失去存在依据的事物仍然坚持要以往昔强大威严的外观而存在,就以其触目的不协调的形式引人发笑,从反面肯定了实践主题的胜利斗争,也即是以其独特的形态显现了人的本质力量。8、滑稽和崇高的异同是什么?

滑稽和崇高的共同性,在于都表现了实践主体与客观现实矛盾对立的斗争过程;但是由于矛盾双方所处的位置不同,形成了现实对实践的不同的肯定形式,这便使滑稽的美学特征有别于崇高。滑稽的本质特征不是通过丑对美的暂时压倒来揭示美的理想,而是侧重于在对丑的直接否定中突出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存在。当实践主体在矛盾斗争中已经居于主导地位,现实对象作为实践主体的对立面,已经或即将被战胜,从而成为失去了存在依据的事物,成为可以任意揶揄、摆弄的对象。这时候,这种已经失去存在依据的事物仍然坚持要以往昔强大威严的外观而存在,就以其触目的不协调的形式引人发笑,从反面肯定了实践主体的胜利斗争,也即是以其独特的形态显现了人的本质力量。滑稽的审美特征是引发人们在恶的渺小空虚和善的优越的对比中,看到自己的胜利和威力,引起人们对于对象轻蔑嘲笑的审美愉悦。

9、优美的特性是什么?

首先,优美没有主客体统一过程的痕迹,是已经实现统一的形象实体,以比较单纯直接的形态表现了显示对于实践的肯定。其次,它不是一种压倒式的统一,而是现实与实践、真与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交融无间的统一。第三,它不是在自身构成中包含着丑,而恰恰是在与丑的抗争中显现人的本质力量的美的形态,它本身排除了丑,并与自身之外的丑相比较而存在。总之,优美最主要的美学特性就是和谐。

10、根据前人对于丑的论述,丑主要有哪些涵义?

根据前人对于丑的论述,丑主要有四种虽有联系却不尽相同的涵义:第一,是在美与丑相比较在丑与美相比较、相对立的意义上,把丑视为美的对立面,确认为美的负价值,这是对丑的最抽象的哲学概括。第二,是针对文学艺术中丑的人、事、物而言,这些丑的对象不是作为美的陪衬,就是因为含有艺术家否定性的审美评价而发生了质的变化,成为对于现实存在的否定,因而具有审美的正价值。第三,就事物或艺术品的表现形式而言,一切有乖于常态的形式和表现,都被视为丑。这种意义的丑经常与怪、奇、粗、拙、简、朴、生、涩等有关形式的概念的内涵一脉相通。第四,近代、特别是19世纪以来,一些美学家、艺术家认为应该在美中发现丑,进而呼唤丑,颠倒丑的审美地位,把丑看成美的特定形态,甚至最高级的形态,这种看法的形成实际上有其深刻的社会文化原因,不应一概而论。

五、论述题

1、举例论述崇高的美学特征?

崇高的美学特征,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表现形态,既有基本的共同性,又有各自的某些特殊性。在自然界里崇高以其巨大和力的强大显现出人的感官难于掌握的无限大的特性。然而,在已经提出了征服这些自然对象的要求或已经将其征服的历史条件下,这些自然对象又无不在与实践主体的矛盾冲突中显示着向相反方面转化的趋向。在某些具体情况下,有的人今天仍然有可能被某些强大的自然力量所压倒,甚至遭到毁灭,然而从全局来说,这些自然力量总有一天会被人类征服,因而它们的形象也就显现出终将被征服的必然趋向,已经被征服的和尚未被征服的自然对象,呈现为两种不尽胡同的自然崇高;但它们的共同特点,就是以客体的无限大间接地显示着人类的无限的征服力量。

崇高的更为重要的领域,是在社会生活之中。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是人们改造现实的斗争过程。那些体现着推动历史前进的斗争要求的进步力量及其代表人物,正是社会崇高的本原。在阶级社会中,崇高是先进阶级的、正义事业的不可战胜的威力和本性的显现。社会崇高具有明确的伦理本质,实际上,它的内容就是至善。英勇、豪迈、伟大、英雄主义,可以看成是社会崇高的同义语。而这一切;都需要在尖锐激烈的斗争中才能展现出来。

崇高的本质和特征;还可以从欣赏主体的审美心理特点来探究,崇高感的特点,是由恐惧转向愉悦,由惊赞转化为振奋。这种心理特点只有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才能给以科学的解释。作为人类要求理解、征服的自然对象,作为显示主体征服精神的社会对象,都必然引起人们产生矛盾、斗争、冲突的感受,这便使人们在欣赏崇高时会始而产生恐惧,进而由恐惧转化为自豪和胜利的喜悦。

例略

2、举例说明崇高和优美的区别

崇高和优美是美的不同表现形态,因此应该从美的本质来阐释崇高与优美不同的内在涵义。美是在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它的内容是人的真、善统一的实践,它的形式是对这种实践活动的感性肯定。一般地说,作为人类真与善相统一的实践活动助结果是静态的,其形式是和谐的,人们在观照这种和谐的静态的实践结果时,获得一种优雅平静的喜说,这类对象便是优美。而作为人类争取真与善达到统一的实践过程则是动态的,其形式是严峻的、冲突的,人们在观照这种严峻的、冲突的动荡

过程时,获得一种矛盾的、激动不已的愉悦,崇高对象就是在这种关系中呈现的。而那些反映着这种冲突印痕的静态物象,便也同样具有崇高的审美特征。无论是直接显现斗争过程的动态的对象,或者是与斗争相关联、显现着严峻斗争印记的静态对象,都是以严峻冲突为特征的审美对象,都属于崇高。尽管表现形态不同,但在本质上都是动态的、冲突的、严峻的。总之,优美是主客体的和谐统一的静态美,而崇高则是主客体在对立、冲突之中趋向统一的动态美。

例略

3、试论马克思、恩格斯的悲剧观

马克思和思格斯扬弃了黑格尔悲剧理论中的唯心主义成分,将悲剧中历包含的必然性和社会倾向性,与推动历史前进的社会斗争联系起来,从而深刻地揭示了悲剧美学的社会历史及阶级的涵义。思格斯在《致斐·拉萨尔》的信中指出,悲剧的本质正是由“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所决定的。凡是代表历史的必然要求、有益于推动历史前进助社会力量,在伦理上便是善的,在审美上便是崇高的;它的反面则是恶的卑下的。人民群众及代表他们的英雄人物所具有的那种不惜牺牲自己以换取社会进步的“知其不可为而为”的英雄行为,是最高的善和最伟大的崇高。他们在斗争中会遇到来自自然力量、社会力量以及自身的认识不足等方面的因难,甚至合暂时失利、失败而造成悲剧。这种代表“历史必然要求”的实践主体在与阻挡历史前进的现实社会势力及其它阻力进行斗争中所遭到的失败,这种现实存在对实践要求的压倒和摧毁,却愈能暴露现实存在的不合理和必然衰亡,也就更加显示出实践主体要求的合理性和必然胜利。这就以否定的形式肯定了人们的实践和斗争,具有了崇高的美学价值。从长远来看,代表历史必然要求的实践主体虽经失败但最后必将取得胜利,因而这种悲剧就能在悲悯和惊赞中引导人们进行真理的探索和伦理的追求,在强烈的感动和激荡中给人以向上的鼓舞力量,具有巨大的教育意义。总而言之,悲剧的美学特征表现为一种主体与客体的矛盾斗争趋向于统一的过程,即体现人的本质力量的实践主体暂时被否定而最终被肯定,代表历史发展方向的实践主体暂时受挫折而终将获得胜利。

4、举例说明悲剧的表现形态

从生活与艺术的实际情况出发,首先应该分清新生力量的悲剧和旧事物旧制度的悲剧,此外还有不能归入前二者的“小人物”的悲剧。

“一切伟大的世界历史事变和人物”,“第一次是作为悲剧出现”的。新生力量的悲剧,实际上是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的信号。毫无疑问,这种新事物和新生力量的悲剧以及这种代表历史方向的悲剧性形象,能够给人以强烈的道德震撼和精神鼓舞,具有特别巨大的审美价值和教育意义,是一种典型的崇高美,应该受到特别的重视。

旧事物旧制度的悲剧,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旧制度与新生世界的冲突,当旧制度所能容纳的生产力还有发挥的余地,新的生产关系还未酝酿成熟的时候,就是旧制度还有存在的合理性的时候。对于这类旧制度的代表人物来说,历史要求他们比较彻底地改弦易辙,“改恶从善”,然而,历史又注定他们要犯并非个人的“而是世界性的历史谬误”,因而这个要求实际上是不可能实现的。这类悲剧从另一侧面使人感受到历史规律是不可阻挡的,从而具有较大的审美意义o

另一种情况,是旧世界旧事物之间的冲突。在旧世界内部,居于统治地位与处于在野境地的剥削阶级代表人物之间,常常存在尖锐的矛盾,后者对前者的激烈对抗,可能在客观上反映着某种限度的历史必然要求,但是,他们受阶级利益的局限,不可能在根本上与革命阶级和新生的社会力量站在一边,终将走向必然失败的结局,所以也具有一定的悲剧意义。

在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笔下出现的下层社会的“小人物”,既不是旧制度的代表者,也算不上社会的新生力量,他们缺乏反抗旧制度、进行社会革命的思想、要求和勇气,甚至求作奴隶而不得。这些“小人物”的求生存的起码的合理要求都得不到保障,他们的生存要求与惨无人道的社会制度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因而他们被旧制度所吞噬的悲剧命运虽不能引起惊赞和振奋,却也能促人深思,引入探求生活的真理,进行伦理的追求,从而给人以深沉的悲悯、同情和激愤的强烈感受。

在社会主义制度下,那种客观必然性体为盲目的异己力量压倒实践主体的悲剧,势将逐渐消亡。不过,由于旧社会的痕迹以及千百年来形成的思想毒素和习惯势力,仍在新社会中残存着,国际国内政治、思想和经济领域斗争的存在和影响,社会主义革命和建没规律的摸索探寻,以及在此现实条件下难免出现的路线政策的偏差和新制度的局部缺陷等等,决定了历史的必然要求与实现这种要求的阻力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在某种特定情况下,则可能构成这种要求实际上暂时不可能实现的尖锐冲突,以致造成严酷的人生悲剧。

5、优美感具有哪些特点?优美在不同领域里具有哪些不同的特性?试举例说明。

宁静和谐的审美感知和情感上的平静的愉悦等心理功能突出,是优美感的基本特点。其一,这是一种通过感官便能直接感受领略的美。其二,对优美的审美感受,由想象所趋向的情感和理解,是偏重于对合规律性的自由形式的玩赏和领悟,始终伴和并增添着赏心悦目的快感。

优美在不同的领域有其各自的具体特性。社会生活中的优美,偏重于内容,突出地体现着真与善的和谐统一。社会美的主要对象是人,是人的社会实践活动。优美的人应是外在形体美和内在心灵美的和谐统一。

自然中的优美,则偏重于形式。优美的自然景物,鲜明地体现着人类合目的性的实践活动与自然规律的和谐统一。这种主、客体之间统一的和谐性,与优美的自然对象自身多样统一的形式美,又互相交融,相得益彰。

艺术中的优美是现实中的优美经过艺术家选择和加工的产物,因而能够更为集中而鲜明地显示出优美的审美特性。艺术家从自然和社会事物多彩多姿的优美形象中任意选材,进行个性不同的艺术处理,会使其作品呈现出不同的风貌和姿态。针对不同描写对象的特点和特定艺术环境的需要,在不同艺术门类中创造种种独见姿韵的优美形象,更有无限广阔的艺术天地。

例略。

6、为什么丑、怪、奇、朴等等艺术形式会比美的形式更富有表现力?试举例说明。

其一,作为形式,丑与美、怪与常、奇与正、朴与华,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没有绝对的界限。因此,对于艺术创作而言,其形式可以而且应该多种多样,如果永远拘泥于一种形式,哪怕它是最美的,也不然会妨碍艺术的发展、繁荣,失去其应有的光彩。

从人们的认识水平、实践经验来看,一般都有一个由简趋繁、再由繁趋简的辨证运动过程。因此,在丰富的审美实践和艺术创作实践中所实现的表现形式上的丑、怪、奇、朴等等,确实大都体现了一种更高的审美境界。

其三,相对于美的造型,丑、怪、奇、朴等等手法,当然更为多样,为艺术家自身的本质力量的显现提供了更为宽广的自由驰骋的活动空间,有利于艺术个性的表现和才能的发挥。

例略。

审美与艺术欣赏复习课程

审美与艺术欣赏 通识班级:123班 姓名:周东 学号:20144372 专业:英语 学院:外国语学院 所选课程:审美与艺术欣赏 一.教学参考书(相关名著依次写出:书名、作者、年份、出版社) 1.书名:《大学通用艺术欣赏与审美教程》 作者:刘长庚 年份:2010-01-01 出版社:上海人美 内容简介:我们以前阅读过的“艺术欣赏”,大体可以分两 类,一是欣赏的概论,就是系统地讲艺术概念,原理和欣赏 的心理规律;二是艺术门类和作品介绍,讲某种或者各门类 艺术的基本知识,然后,列举很多代表作品,分析它们。 其实,我们明显感觉到,艺术“欣赏”和艺术“理论知识” 是两码子事,就是说,你可能有很多的艺术知识,但还是不 懂艺术欣赏。就像“审美体验”和“美学研究”是两个完全 不同的事物一样,学习“艺术欣赏”的基本知识和“艺术欣 赏”本身,显然也不是一个东西。比如艺术理论的介绍有时 让人感觉枯燥、艰涩,乏味,而艺术欣赏则是一至少应当是

-一个开心愉快的过程。 2.书名:《影视艺术欣赏(全国高职高专公共基础课规划教材)》 作者:陈思慧 年份:2011年7月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陈思慧等的《影视艺术欣赏》主要介绍影视艺术发展历史、基本常识和鉴赏方式等,将知识性、趣味性、鉴赏性相结合,以大量影视片段或影视作品为例进行讲解,融影视艺术理论和鉴赏内容于一体,以介绍影视艺术常识和提高欣赏能力为主线,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本书为高职高专公选课规划教材,考虑到广大高职高专学生的实际情况,行文力求深入浅出,明了易懂,引导读者步步深入影视欣赏领域,掌握影视欣赏技巧。 《影视艺术欣赏》适用于高职高专学生,也适用于中专学生,对于大、中专教师以及对影视艺术欣赏感兴趣人士也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3.书名:《审美文化新视野》 作者:徐放鸣等著 年份:2008年3月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美学》带答案的思考题及样题

《美学原理》 知识点:单选、多选、填空。 第一部分:美学的基本概念: 1、最早使用美学这个术语作为一门学科名称的,是被称为美学之父的德国理性主义者鲍姆嘉登。 2、1735年,鲍姆嘉登在他的《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中,首次使用“美学”这个概念。 3、1750年,德国理性主义哲学家、美学家鲍姆嘉登正式以“埃斯特惕卡”这个术语出版他的《美学》第一卷。从而使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美学》一书的书名音译为“埃斯特惕卡”,在德文中就是“感性学”的意思。) 4、鲍姆嘉登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可以分成知、情、意三个方面。从不同的学科加以研究,研究知,即理性认识的学科是逻辑学;研究意志的学科是伦理学;而情,即对所谓“混乱的”感性认识加以研究,并最终用“埃斯特惕卡”来命名这门学科,即今天人们所说的美学。 5、美学的学科性质:⑴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基本性质是一门人文学科,与其他许多人文学科有着多方面的联系。它包括哲学、文艺学、心理学、论理学等等。⑵美学离不开人,与人生价值有着重要联系。⑶美学要研究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建立必定以人的审美价值论态度为前提,因此,美学从根本上说是一门关于人的审美价值的学科。(人的审美价值态度是什么:是一个人对审美价值论的理性认识) 美学的产生和发展的阶段: 6、美学的诞生:1750年(单选) 7、美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从审美意识发展到美学思想,再由美学思想发展为独立的美学学科。(多选) 8、原始审美意识的标志:能制造工具,使用工具。如:许家窑人的石球(单选) 人与动物的一个根本区别就是能否制造工具。原始人利用现成的石块加以砍削凿磨,由此产生一种惊奇感和喜悦感,这是最原始的审美意识。 9、审美意识的形成:早在无文字可考的远古时代,人类就已有了审美意识。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从根本上说,是与人类的生产劳动分不开的。例如:石器的造型;审美对象从动物扩展到植物(彩陶上的纹饰显现及岩壁上的绘画显现)。(多选) 10、美学思想的两个基本特点:⑴能够借助语言形式进行传播,也就是说,美学思想具有语言文字的形式存在于典籍文献中,并得以传诸后代。⑵美学思想具有理论的形态,具有明确的理论观点和要领范畴。(多选) 11、美学学科建立的基本条件:首先应当有专门的美学著作;其次,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独立的研究对象和范围。(多选) 12、美学学科问世的标志: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于1750年,以鲍姆嘉登的《美学》一书的问世为基本标志。(填空、单选) 美学研究对象: 13、美学研究的对象应当定位在: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 我国最早接受西方美学思想的是:王国维。(单选、填空) 学习美学的目的是:时代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审美教育的需要。 在西方美学史上,被称为“美学之父”的是:鲍姆嘉登(填空) 第二部分西方美学家对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 14、基本途径:⑴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⑵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⑶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寻找美;⑷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讨美;⑸从人类社会生活本身探究美;

《美学原理》课程分析.

《美学原理》课程分析 一、教材内容及知识逻辑架构 1、从课程编排上来讲,教材共7章。其中,第5、6章分别讲述艺术的有关问题,基本可以视为1章。这样,如果从结构目录上来讲,课材各章的内容标题可以简化为美学、美论、美感论、审美范畴论、艺术论和美育这6大范畴。 2、这6大范畴之间,不仅在内容上、而且在内在逻辑上,都存在着一种相互的关联。这种逻辑关联,其实基本上也就是课材在阐述美学理论知识方面的逻辑架构。如果利用图形框块的形象化标示,我们可以将这种内在逻辑关联概略外化为 二、课程学习线索及知识要点 1、经过上述图示之后,显而易见,只要理解并借助这种逻辑关联,也就大体把握住了课程的学习线索,并可据此将教材内容的各个知识版块,有机地组织和串联到学习和记忆中来了。 2、课材内容的知识要点,可以大致分为大范畴之中相关的各种美学概念和理论命题,另一部分是6大范畴之中相关的各种美学基本知识及其理论阐释。从学习和考试的角度来讲,前者基本重在理解上的识记,带有一定的外在客观性,主要命题形式为名词解释和简答题;后者则注重于理解上的综合归纳,强调对各大版块理论知识的内在融汇和灵活运用,主要命题形式为选择题和论述题。 3、课程内容中的有关概念及命题学说,具体罗列如 4、除上述基本概念及命题学说外,6具体请参见本课程【笔记】栏目。该笔记基本上完全按照《美学自学考试大纲》的考核内容和考核要求进行,因此知识点的罗列已经非常简明清晰。其中:有关艺术论的第 5、6章部分合而为一,同时参照其内在的逻辑结构,将一些知识要点的编排顺序进行了一定的调整,以便更加有利于读者的融会贯通和记忆理解。

图1-3-1 《美学原理》课材内容知识逻辑结构示意图 审美主体 审美客体 美学1、专门的美学著作→1750·德国鲍姆嘉登·《美学》 2、不同于其它学科的独立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 艺 术 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 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美 论 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 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 范 畴 论 4、戏剧性 5、丑 感 论 艺术论内容的逻辑 结构请见下页图示

西方美学撷珠

西方美学撷珠 课程开发:夏晴 课程纲要 【课程目标】 1、初步了解美学的相关知识,体会人生的审美精神,让学生获得对人生理性的思索和热爱。 2、通过文学、影视作品的阅读、咀嚼、鉴赏,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培养纯正的审美趣味,以期把握经典作品的深层思想内涵。 3、在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精神的基础上,根据学科特征,进一步训练学生分析、辩证、批判思维的能力。充分发挥多媒体网络的优势,探索更新的学习方式。 4、渴望通过这一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以健康的心态认识西方尤其是现当代的美学发展,以积极、平和的艺术哲学观和审美观观照中西文化及其价值判断。 【课程实施】 1、教学以西方文学、影视作品为切入点,以学生活动为主体,以校本研究为目的, 力求深入浅出。 2、专题研究计划为八讲,20课时,自2005年3月30日开始。 有来自高一年级十四个班级中的31人参加学习,以自主方式组织研究学习。 以自愿原则划分小组,确立研究重点。 3、综合运用讲授式教学、对话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同时借助网络平台,广泛搜集相关资料,拓展视野,发展潜能。 4、作为个人开设的又一门校本课程,希望能与先前开设的传统美学构成呼应,以期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又是相对独立的课程体系。 课题教学用时教学方式呈现方式 绪言美是难的 ——美学学科性质介绍 1课时 讲析讨论课堂教学确立小组 第一讲“崇高”的记忆,从《特洛伊》开始…… ——希腊史诗中的审美范畴 3课时 放映《特洛伊》讨论赏析。 串入“崇高”“悲剧”等审美范畴的讲析。 影视欣赏 课堂教学 第二讲水仙之恋 ——希腊神话中的审美心理研究

2课时 以几米的《向左走,向右走》为例切入,插入安妮宝贝作品,以《春天的童话》收尾。课堂讨论 小说阅读 动漫欣赏 网络链接 第三讲基督文化与骑士浪漫 ——中世纪审美精神漫谈 2课时 以《新爱洛绮斯》切入,介绍《圣经》作品精神。观看影片 讨论作品 理性升华 第四讲文艺复兴与莎士比亚 2课时 以影片《莎翁情史》切入,以莎士比亚文学作品为例阐释其时代人文精神。观看影片 讨论作品 理性升华 第五讲尼采、叔本华的审美人生观 4课时 哲学作品解读,论坛讨论课堂教学 网络讨论 第六讲非理性主体的霸道与罪恶的快感 ——弗洛伊德等的心理美学 2课时 以意识流作品切入,观看影片 讨论作品 课堂教学 第七讲人诗意的栖居 ——海德格尔等的生命的时间形式 2课时 重读史铁生的作品,从文本解读入哲学思考。课堂教学 探究对话 结束语美学是困境中的追求2课时课程评价 成果展示演讲展示 对话讨论 【教学计划】

《审美范畴中的悲剧性》阅读练习及答案

审美范畴中的悲剧性 悲剧和喜剧这一对范畴在西方美学思想发展中一向就占据特别重要的地位。悲剧和喜剧都属于戏剧,在分谈悲剧与喜剧之前,应先谈一下戏剧总类的性质。戏剧是对人物动作情节的直接摹仿,不是只当作故事来叙述,而是用活人为媒介,当着观众直接扮演出来,所以它是一种最生动鲜明的艺术,也是一种和观众打成一片的艺术。人人都爱看戏,不少的人都爱演戏。戏剧愈来愈蓬勃发展。黑格尔曾把戏剧放在艺术发展的顶峰。西方几个文艺鼎盛时代,例如古代的希腊,文艺复兴时代的英国、西班牙和法国,浪漫运动时代的德国都由戏剧来领导整个时代的文艺风尚。我们不禁要问:戏剧这个崇高地位是怎样得来的? 多研究一下“儿戏”,就可以了解关于戏剧的许多道理。首先是儿童从游戏中得到很大的快乐。这种快乐之中就带有美感。马克思论劳动,也说过美感就是人使各种本质力量能发挥作用的乐趣。因此,不能否定文艺(包括戏剧)的消遣作用,消遣的不是时光而是过剩的精力。要惩罚囚犯,把他放在监狱里还戴上手铐脚镣,就是逼他不能自由动弹而受苦,所以囚犯总是眼巴巴地望着“放风”的时刻。戏剧是一个最好的“放风”渠道,因为其它艺术都有所偏,偏于视或偏于听,偏于时间或偏于空间,偏于静态或偏于动态,而戏剧却是综合性最强的艺术,以活人演活事,使全身力量都有发挥作用的余地,而且置身广大群众中,可以有同忧同乐的社会感。所以,无论是悲剧还是喜剧,作为戏剧,都可以产生这种内容最复杂也最丰富的美感。 不过悲喜毕竟有所不同,类于悲剧的喜感,西方历来都以亚理斯多德在《诗学》里的悲剧净化论为根据来进行争辩或补充。依亚理斯多德的看法,悲剧应有由福转祸的结构,结局应该是悲惨的。理想的悲剧主角应该是“和我们自己类似的”好人,为着小过失而遭到大祸,不是罪有应得,也不是完全无过错,这样才既能引起恐惧和哀怜,又不至使我们的正义感受到很大的打击。恐惧和哀怜这两种悲剧情感本来都是不健康的,悲剧激起它们,就导致它们的“净化”或“发散”,因为象脓包一样,把它戳穿,让它发散掉,就减轻它的毒力,所以对人在心理上起健康作用。这一说就是近代心理分析源-----弗洛伊德的“欲望升华”或“发散治疗”说的滥觞。他认为,人心深处有些原始欲望和文明社会的道德法律不相容,被压抑到下意识里形成“情意综”,作为许多精神病例的病根。但是这种原始欲望也可采取化装的形式,例如神话、梦、幻想和文艺作品往往就是原始欲望的化装表现。弗洛伊德从这种观点出发,对西方神话、史诗、悲剧乃至近代一些伟大艺术家的作品进行心理分析来证明文艺是“原始欲望的升华”。这一说貌似离奇,但其中是否包含有合理因素,是个尚待研究的问题。他的观点在现代西方还有很大的影响。 (选自朱光潜《谈美书简》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戏剧是一种用活人为媒介当着观众直接模仿人物动作情节、和观众打成一片的最生动鲜明的艺术。 B.因为黑格尔曾把戏剧放在艺术发展的顶峰,所以在西方美学思想发展中,悲剧和喜剧这一对范畴一直以来就占据着特别重要的地位。 C.戏剧是综合性最强的艺术,无论是悲剧还是喜剧,都可以产生内容最复杂也最丰富的美感。 D.悲剧激起恐惧和哀怜这两种本来不健康的悲剧情感,使它们得以“净化”或“发散”,从而起到健康人的心理的作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要想了解关于戏剧的诸多道理,就必须多研究“儿戏”,因为戏剧如同“儿戏”,能让人从中得到带有美感的快乐。 B.人人都爱看戏,不少人还爱演戏,这使得戏剧愈来愈蓬勃发展,西方几个文艺鼎盛时代都是由戏剧来领导整个时代的文艺风尚的。 C.马克思认为美感是使人的各种本质力量能发挥作用的乐趣,因而我们应该肯定包括戏剧在内的文艺形式具有消遣过剩精力的作用。 D.由于其他艺术在视与听、时间与空间、静态与动态等方面都各有偏侧,都不能使人完全释放苦闷、获得愉悦。因而戏剧是一个最好的“放风”渠道。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希腊,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西班牙和法国,浪漫主义运动时代的德国,都由戏剧领导整个时代的文艺风尚,可见戏剧在西方享有崇高的地位。 B.弗洛伊德认为,人心深处有些和文明社会的道德法律不相容而被压抑的情结,但它也可采用化装的形式,通过文艺作品进行宣泄。 C.关汉卿在《窦娥冤》中塑造窦娥这一好人担任主角,其中的故事有着由福转祸的结构以及悲惨的结局,没有使我们的正义感受到很大打击。 D.研究表明,神话、史诗、悲剧乃至近代一些伟大艺术家的作品等都是人类“原始欲望的升华”,这一观点在现代西方仍有很大的影响。 答案: 1、B(3分)(颠倒因果。“在西方美学思想发展中占据着特别重要的地位”是因,“黑格尔曾把戏剧放在艺术发展的顶峰”是果,选项把这一因果关系说反了。) 2、A(3分)(说法绝对。作者只是说可从研究“儿戏”入手了解一些审美常识,并未说“要想了解关于戏剧的诸多道理,就必须多研究‘儿戏’”。) 3、D(3分)(曲解文意。作者认为,弗洛伊德的“欲望升华”说“是否包含有合理因素”“尚待研究”。)

审美与艺术欣赏讲解学习

审美与艺术欣赏

审美与艺术欣赏 通识班级:123班 姓名:周东 学号:20144372 专业:英语 学院:外国语学院 所选课程:审美与艺术欣赏 一.教学参考书(相关名著依次写出:书名、作者、年份、出版社) 1.书名:《大学通用艺术欣赏与审美教程》 作者:刘长庚 年份:2010-01-01 出版社:上海人美 内容简介:我们以前阅读过的“艺术欣赏”,大体可以分 两类,一是欣赏的概论,就是系统地讲艺术概念,原理和 欣赏的心理规律;二是艺术门类和作品介绍,讲某种或者 各门类艺术的基本知识,然后,列举很多代表作品,分析 它们。 其实,我们明显感觉到,艺术“欣赏”和艺术“理论知 识”是两码子事,就是说,你可能有很多的艺术知识,但 还是不懂艺术欣赏。就像“审美体验”和“美学研究”是 两个完全不同的事物一样,学习“艺术欣赏”的基本知识 和“艺术欣赏”本身,显然也不是一个东西。比如艺术理

论的介绍有时让人感觉枯燥、艰涩,乏味,而艺术欣赏则是一至少应当是-一个开心愉快的过程。 2.书名:《影视艺术欣赏(全国高职高专公共基础课规划教材)》 作者:陈思慧 年份:2011年7月 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陈思慧等的《影视艺术欣赏》主要介绍影视艺术发展历史、基本常识和鉴赏方式等,将知识性、趣味性、鉴赏性相结合,以大量影视片段或影视作品为例进行讲解,融影视艺术理论和鉴赏内容于一体,以介绍影视艺术常识和提高欣赏能力为主线,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本书为高职高专公选课规划教材,考虑到广大高职高专学生的实际情况,行文力求深入浅出,明了易懂,引导读者步步深入影视欣赏领域,掌握影视欣赏技巧。 《影视艺术欣赏》适用于高职高专学生,也适用于中专学生,对于大、中专教师以及对影视艺术欣赏感兴趣人士也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3.书名:《审美文化新视野》 作者:徐放鸣等著 年份:2008年3月

华南师范大学《美学》第三章审美形态试题答案

美学第三章节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24.霍布斯的喜剧主张是( ) A.突然荣耀说 B.预期失望说 C.生命的机械化 D.心理能量消耗的节省25.中国古代的“风骨”范畴,类似于现在美学范畴中的( )A.优美 B.崇高 C.悲剧 D.喜剧 27.朱自清的《绿》所描绘的梅雨潭:“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所表现出的风格是( ) A.优美 B.悲壮 C.滑稽 D.崇高 28.古曲《春江花月夜》所属的审美范畴是( ) A.优美 B.崇高 C.悲剧 D.喜剧 9.在西方美学史上,提出“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的美学家是( )。 A.毕达哥拉斯 B.朗吉诺斯 C.博克 D.康德

10.在西方美学史上,主张丑是“近代精神的一种产物”的美学家是( )。 A.休谟 B. 莱辛 C.康德 D. 李斯托威尔 11.在西方的喜剧理论中,倡导“心理能量的节省说”的美学家是( )。 A.霍布斯 B.康德 C.柏格森 D.弗洛伊德 23.优美的形象一般表现为( ) A.内容与形式互为表里 B.内容 比形式重要 C.形式比内容重要 D.形 式具有独立的价值 24.波德莱尔的《恶之花》最能体现的艺术倾向是( ) A.以丑为美 B.崇美抑丑 C.美丑不分 D.无美无丑 25.悲剧突出地说明了( ) A.有限的人生所具有的无限的意义 B.无限的人生所

具有的有限的意义 C.现实的人生所具有的历史的意义 D.理想的人生所具有的现实的意义 26.康德与黑格尔的崇高观之间的关系是( ) A.康德受到过黑格尔的影响 B.黑格尔受到过康德的影响 C.康德与黑格尔互相影响 D.黑格尔与康德之间互不相干 12.在西方美学史上,最早谈到喜剧问题的是( ) A.德谟克利特 B.柏拉图C.亚里士多德 D.苏格拉底 l2.明确地使用“崇高”一词,并且把崇高与优美对立起来,使两者成为美学范畴的美学家是 A.毕达哥拉斯 B.爱迪生 C.托马斯·班纳特 D.博克 17.姚鼐“其文如升初日,如清风,如云,如霞,如烟……暖乎其如喜,愀乎其如悲”所述的风格特征是( ) A.喜剧 B.悲剧 C.优美 D.崇高

美学范畴

美学范畴 美学范畴,如丑、崇高、悲剧性、喜剧性等范畴的审美特性、发展规律及其同美的关系等等。 我想从中西哲学、美学范畴史的基本特点来说,先介绍一下学界对中西哲学范畴史比较研究的若干成果,不过这些研究重点是揭示中国哲学范畴史的特点,当然在比较中也提到了西方哲学范畴史的一些特点。 有的学者主要从中国哲学范畴发展史的整体,即客观上来把握其特点。成中英先生对于中国哲学,美学范畴有这样的理解,他指出:中国哲学的中心观念与用辞在历史发展中具备较大的通用性与稳定性。这一点与西方哲学是不同的。综观西方哲学,自从亚氏提出十大范畴以来,此后哲学体系的建构比比皆是,且喜好独树一帜,标新立异,因而很难见到历史传统很长时间的直接递承。各种哲学体系在起点上固然有相通之处,但“刻意引起新观念(范畴)以建立新系统之努力,则不胜枚举”。“迪卡儿之心物异体二元说,斯宾诺萨之泛神一体无限属性论,莱布尼茨之先天和谐单子说,各据不同之基本范畴,呈一时立论之盛。”西方哲学范畴的历史是一个不断求新的过程。成先生在揭示西方哲学范畴史不断变动、求新的特点方面是对张先生的重要补充。这对我们的西方美学范畴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西方美学范畴所体现出的对通用性的抗拒与对意义的稳定性突破,使得我们必须对任何一个范畴在具体文本中的使用都必须进行必要的历史还原,还原的目的是对其意义进行历史定位,并在其与已有意义的差异中确定其当下意义。因此,对于西方美学范畴来说,从“史”的角度来看就是从“变”的角度来看。从这角度上看,西方美学范畴的本质特征之一就是它的历史性。 国内也有学者认为中国古代的哲学、美学范畴是约定俗成的。“古人对范畴概念常常是用而不论,一般不作定义,只有约定俗成(或言‘不完全的抽象’);只提供启示而非确切论断,注重主观体验而不强调实证(如气、势、韵、风骨);理论家一般不太在意体系的建构,大多围绕中心范畴立论。”而“西方范畴多由理论家提出,有自己的定义和系统”。该论者指出,中西范畴的这种差异产生于它们是两种思维方式、两种语言媒介等的结果。如果说西方的范畴理论是“完全抽象的,以逻辑的语言定义的,各有明确的体系归属和定位”的话,那么中国古代则“谁也不曾有意识地构建过自己的范畴体系,一些范畴本身就带有模糊的、感性的成分,大都沿用了千百年却从未有过确切的定义”。这些古代的术语概念即使到了今天,仍无法以任何逻辑的语言严格界定它们的内涵与外延。正如我们在上面指出的,中国美学的范畴具有集群性,一个范畴的意义来自它与其他范畴相结合而构成的意义域。因此,一个范畴的意义只能在与它相关的范畴的对照比较中得到说明,我们无法用某个现代范畴简单地进行替代。 由此可见,对于中西“范畴”的比较,国内学者侧重于指出二者之间的差异。在对差异方面的阐释中,相当一致的意见,是认为:其一,中国哲学、美学范畴在内涵上多是模糊的,反之西方多是确定的;其二,中国哲学、美学范畴在历史的形态上相对比较稳定而缺乏变化,集中表现为传统的延续性,而西方哲学、美学的范畴体系,在历史的总体表现上多有刻意求新、求变的建构;其三,中国哲学、美学范畴主要是经验型、实用型思维的产物,而西方哲学、美学范畴则主要是科学型思维或具有强烈逻辑分析色彩的理性思维的产物。我们基本上认同以上比较,正是西方美学范畴在历史性上体现出的这些特点,使我们在掌握西方美学范畴的意义时,除了理清它的历史,别无它法。而这种“历史”,就是对它的意

艺术欣赏题库

艺术欣赏题库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

16春、16秋 测验一 1、属于造型艺术的艺术种类有: A. 建筑雕塑工艺美术 B. 建筑舞蹈工艺美术 C. 建筑雕塑舞蹈 D. 舞蹈雕塑工艺美术 2、依据艺术形象的存在方式划分,艺术可分为: A. 时间艺术实用艺术空间艺术 B. 时间艺术空间艺术时空艺术 C. 时间艺术空间艺术表现艺术 D. 空间艺术时空艺术表演艺术 3、下面表述不正确的是: A. 艺术的审美价值和艺术的美的价值是一致的 B. 艺术风格是一种相对稳定的艺术风貌、格调和气派 C. 艺术形象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 D. 艺术欣赏始终是一种感性活动过程 4、艺术的创作背景包括: A. 时代背景创作者的生活状态作品中的时代风貌; B. 创作者的生活状态作品中的时代风貌作者的心境; C. 时代背景创作者的生活状态作者的心境; D. 创作者的生活状态作者的心境作品中的时代风貌。 5、要理解作品的情感意蕴,必须把握住: A. 题材审美形态 B. 艺术形象表现手段 C. 艺术形象题材 D. 艺术形象体裁 6、“一件真正的艺术作品,是欣赏它的人运用他的想象力所领会、意识到的总体活动。”这句话说明了艺术欣赏的实质是: A. 艺术欣赏与艺术作品的形式有关 B. 艺术欣赏要了解创作者的个性和背景 C. 艺术欣赏要领悟作品的情感意蕴 D. 艺术欣赏要充分发挥欣赏主体的艺术想象力 7、在世界各地的原始洞穴里发现了不少反映原始人狩猎的壁画,它是绘画起源说中哪一种学说的有力证据: A. 模仿说 B. 巫术说 C. 游戏说 D. 表现说 8、属于汉代绘画艺术形式的是: A. 岩画帛画漆画木板画

2014年6月华师美学选择题

选择题 1.“载道说”界定艺术的角度是( )。C.艺术的功能 2.下面哪一项不属于西方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探索途径()。B.从政治领域探索美的本质 3.中国提出“里仁为美”的观念是()提出来的。B.孔子 4.提出”美是生活”的美学家是()。D.车尔尼雪夫斯基 5.艺术的()使其表现出突出的独创性、超越性。A.自由性 6.“采采流水,蓬蓬远春”是()。C.优美 7.“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在实际上的不可能实现之间,就构成了悲剧性的冲突。”是()说的。C.恩格斯8.美的最高形态是()。D.艺术美 9.人类审美意识赖以产生的根本原因是()。D.人类的生产劳动 10.第一篇专门讨论美的本质的文章是()。B.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 11.西方“美是和谐”的观念是()提出来的。B.毕达哥拉斯 12.原始时代的狩猎民族虽然住在花卉极其丰富的土地上,却决不用花做装饰。这一现象说明( )。B.美依存于人们的生活实践 13.()是一种三度空间艺术、静态表现艺术,具有内部和外部空间性。B.建筑艺术 14.《阿Q正传》是()。B.悲剧 15.中国古代最早提出“诗教”的人是()。C.孔子 16.西方美学史上从精神意识上界定美的本质的美学家是()。B.柏拉图D.康德 17.审美意识的培养包括()。A.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B.确立正确的审美观C.具有一定的审美文化修养 18.属于唯心论美感论的是()。A.迷狂说B.移情说C.第六感官说 19.西方美学史上唯心主义美感论的代表人是()。B.柏拉图D.夏夫滋博里 20.审美理想具有()。B.形象性C.鼓舞性D.远景性 21.主张美在于“自然无为”的人是( )。B.老子D.庄子 22.中国古代美论的三大文化流派是()。B.道家D.禅宗E.儒家 23下面()的主张近似于审美距离说。B.虚静说C.旁观说D.静观说 24.下列()属于审美意识。A.审美情趣B.审美观D.审美理想 25.培养创造美的能力要注意从()等方面着手。A.审美理想的培养B.提高创造美的心理素质C.发挥个性特点,创造出新意 3.中国古代说“天地有大美”的人是()。C.老子 5.人类最早的美学思想产生于()时代。B.文明社会之初 7.“春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是()。D.壮美 8.标志着美学作为独立学科诞生的鲍姆嘉通的《美学》一书出版于()。C.1750年 9.“载道说”界定艺术的角度是( )。C.艺术的功能 10.人在劳动实践中创造美的事物的基本规律是( )。B.按照主体的内在尺度和对象的外在尺度来生产 11.下列选项不是美的特征的一项是()。A.美的主观情感性 12.艺术的()使其表现出突出的独创性、超越性。A.自由性 13.()指的是在舞台(或银幕)上通过演员的语言和行动表演故事情节、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D.戏剧艺术14 “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是()说的。C.鲁迅 15.漫画《武大郎开店》是()。C.喜剧 16审美教育的特点主要是()。A.形象性B.体验性C.娱乐性D.潜移默化 17.中国当代最有代表性的美论是()。A.主观论B.客观论D.主客观统一论E.客观性社会性统一论 18.属于唯心论美感论的是()。A.迷狂说B.移情说C.第六感官说 19.下列()属于审美意识。A.审美情趣B.审美观D.审美理想 20.西方心理学美学的重要代表有()。C.弗罗伊德D.冈布里奇E.荣格

朱光潜《审美范畴中的悲剧性》高考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审美范畴中的悲剧性 悲剧和喜剧这一对范畴在西方美学思想发展中一向就占据特别重要的地位。悲剧和喜剧都属于戏剧,在分谈悲剧与喜剧之前,应先谈一下戏剧总类的性质。戏剧是对人物动作情节的直接摹仿,不是只当作故事来叙述,而是用活人为媒介,当着观众直接扮演出来,所以它是一种最生动鲜明的艺术,也是一种和观众打成一片的艺术。人人都爱看戏,不少的人都爱演戏。戏剧愈来愈蓬勃发展。黑格尔曾把戏剧放在艺术发展的顶峰。西方几个文艺鼎盛时代,例如古代的希腊,文艺复兴时代的英国、西班牙和法国,浪漫运动时代的德国都由戏剧来领导整个时代的文艺风尚。我们不禁要问:戏剧这个崇高地位是怎样得来的? 多研究一下“儿戏”,就可以了解关于戏剧的许多道理。首先是儿童从游戏中得到很大的快乐。这种快乐之中就带有美感。马克思论劳动,也说过美感就是人使各种本质力量能发挥作用的乐趣。因此,不能否定文艺(包括戏剧)的消遣作用,消遣的不是时光而是过剩的精力。要惩罚囚犯,把他放在监狱里还戴上手铐脚镣,就是逼他不能自由动弹而受苦,所以囚犯总是眼巴巴地望着“放风”的时刻。戏剧是一个最好的“放风”渠道,因为其它艺术都有所偏,偏于视或偏于听,偏于时间或偏于空间,偏于静态或偏于动态,而戏剧却是综合性最强的艺术,以活人演活事,使全身力量都有发挥作用的余地,而且置身广大群众中,可以有同忧同乐的社会感。所以,无论是悲剧还是喜剧,作为戏剧,都可以产生这种内容最复杂也最丰富的美感。 不过悲喜毕竟有所不同,类于悲剧的喜感,西方历来都以亚理斯多德在《诗学》里的悲剧净化论为根据来进行争辩或补充。依亚理斯多德的看法,悲剧应有由福转祸的结构,结局应该是悲惨的。理想的悲剧主角应该是“和我们自己类似的”好人,为着小过失而遭到大祸,不是罪有应得,也不是完全无过错,这样才既能引起恐惧和哀怜,又不至使我们的正义感受到很大的打击。恐惧和哀怜这两种悲剧情感本来都是不健康的,悲剧激起它们,就导致它们的“净化”或“发散”,因为象脓包一样,把它戳穿,让它发散掉,就减轻它的毒力,所以对人在心理上起健康作用。这一说就是近代心理分析源-----弗洛伊德的“欲望升华”或“发散治疗”说的滥觞。他认为,人心深处有些原始欲望和文明社会的道德法律不相容,被压抑到下意识里形成“情意综”,作为许多精神病例的病根。但是这种原始欲望也可采取化装的形式,例如神话、梦、幻想和文艺作品往往就是原始欲望的化装表现。弗洛伊德从这种观点出发,对西方神话、史诗、悲剧乃至近代一些伟大艺术家的作品进行心理分析来证明文艺是“原始欲望的升华”。这一说貌似离奇,但其中是否包含有合理因素,是个尚待研究的问题。他的观点在现代西方还有很大的影响。 (选自朱光潜《谈美书简》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戏剧是一种用活人为媒介当着观众直接模仿人物动作情节、和观众打成一片的最生动鲜明的艺术。 B.因为黑格尔曾把戏剧放在艺术发展的顶峰,所以在西方美学思想发展中,悲剧和喜剧这一对范畴一直以来就占据着特别重要的地位。 C.戏剧是综合性最强的艺术,无论是悲剧还是喜剧,都可以产生内容最复杂也最丰富的美感。 D.悲剧激起恐惧和哀怜这两种本来不健康的悲剧情感,使它们得以“净化”或“发散”,从而起到健康人的心理的作用。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第六章 艺术中的审美问题

第六章艺术中的审美问题 第一节艺术中的审美创造 一、什么是艺术中的审美创造 1、艺术中的审美创造不是生活美的简单照搬,而是充满主体性的创造。 艺术中的审美创造,并不是孤立的、游离于人的生活之外,而是融入了艺术家对生活的选择与发现、完形与建构,打上了浓重的情感烙印。清人郑板桥对艺术审美创造的这一性质看得十分清楚: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 ?艺术审美创造的逻辑起点,应该是这个“胸中之竹”,正是从“胸中之竹”到“手中之竹” 转化的过程,集中体现了艺术审美创造的性质。 2、艺术中的审美创造是对物质生产领域审美创造的提升与超越。 A. 物质生产领域的审美创造是有限的,因为它摆脱不了创造主体功利性目的的制约, 产品的审美属性只具有附属的、功能的意义。 B.艺术中的审美创造,审美已经摆脱了囿于实际目的的功利性纠缠而具有独立意义,成 了艺术创造的目的性存在。 二、艺术中的审美创造具有深刻的人性根基。 1、艺术中的审美创造根源于主体内在的审美需要。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反映某种客观的要求和必要性,并且是个人活动积极性的源泉。人的各种活动,都是在需要的推动下进行的,艺术的审美创造活动也不例外。 2、艺术审美创造的深刻人性根基还表现在,它是人类自我超越的方式。 艺术是人生缺憾的补偿,是人的欲望的替代性满足,又是对现实人生的审美超越和对可能生活的理想重铸。在艺术的审美创造中,人的被压抑的潜能获得了释放与宣泄,拥有了充分的自由选择。艺术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解放人的感性,恢复人性的完整,提升人生的境界,从而使那被遮蔽的生活底蕴澄清起来。 ?要弄清什么是艺术品,首先要对“艺术”和“艺术家”有所了解。 1、艺术 首先,“艺术”是一个集合性的概念。 其次,艺术又是一个开放的历史性概念。 2、艺术家 1)艺术家有特殊的技能; 2)艺术家具有创造欲望; 3)艺术家使智慧在艺术作品中显现。 3、艺术品 回答什么是艺术品,首先要区分艺术品与非艺术品的界限 (一)艺术品是人工制品而不是自然物 (二)艺术品是满足人类审美需要的精神产品 艺术品实际是艺术家为满足社会审美需要而有意识地创造的传达了人类审美经验的人工制品。

西方美学史期末复习

西方美学史期末复习 绪论一 西方美学史重要名著: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 彭锋:《西方美学与艺术》 比厄斯利《西方美学简史》, 塔塔尔凯维奇:《西方六大美学观念史》 塔塔科维兹:《古代美学》 塔塔科维兹:《中世纪美学》 鲍桑葵:《美学史》 吉尔伯特、库恩:《美学史》 克罗齐:《美学史》 彼得基维:《美学指南》 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 沃尔夫冈伊瑟尔:《怎样做理论》 汤森编:《美学经典选读》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 亚理士多德:《诗学》 康德:《判断力批判》 黑格尔:《美学》 绪论二 西方美学史思想的发展 1.本质论--- 认识论----- 语言论 2.历史发展:古希腊——中世纪——启蒙运动(经验主义、理性主义、德国古典哲学) 现代哲学 重点掌握: (1 )文艺复兴 首先,文艺复兴时代是近代”历史的开端,其中最为重要的时代特点是,教会的威信衰落下去,科学的威信逐步上升。

其次,从哲学史的角度来看,近代哲学按照它们以理性或经验为知识的泉源或准则而被划分为唯理主义或经验主义。 最后,美学概况:这一时期重要的美学家包括笛卡尔、布瓦罗,这些都是古典主义也即唯理主义一派,还有霍布士、培根、洛克、夏夫兹博里、哈奇生、休谟和博克等经验主义美学家。 (2 )启蒙运动首先,启蒙”(enlightenment )的意思是用光明驱散黑暗,以理性代替蒙昧。启蒙理性的 另一特点是乐观主义的历史进步观。启蒙的任务就是消除一切非理性、反理性的东西;理性 的光芒一旦照耀世界,理想的人就能代替全能的上帝,黑暗的人家就会变成光明的天堂。 其次,启蒙理性是评判的标准,也是时代的标志,它宣告了理性时代的正式开始。现在人们把启蒙运动开启的现代理性称为工具理性”。现代化的进程就是要以理性为工具,以全人类利益的名义,对自然、社会、人的心灵和道德生活等各个方面进行合理的安排和控制。 最后,这一时期主要的美学家是康德、黑格尔、歌德、席勒等人,也成为整个西方美学史发展的顶峰。 第一章第一节西方美学起源的文化土壤1、希腊人将表象与现实,将意象与它所代表之物的关系这一深刻的问题提了出来 (1)关于人和世界关系的思考 希腊人在他们的观念和偏爱中,以及他们的艺术和科学中,保留了某些古老成分一一其他信 仰和血缘关系的残余。希腊宗教并不是一个整体。它是一种崇高的、幸运的、如神一般的超 人的宗教;它是有人性的拟人的,充满着光明和生机,而没有魔法、迷信、对鬼神的信仰与神秘感。 (2)模仿 模仿是随着酒神祭祀的礼拜和神秘一齐产生出来的,在它的最初的意义之中,模仿”的代表着由祭司所从事的礼拜活动,主要是为了显示内心的意象,并不表示复制心外的现实,因此 主要用来指舞蹈、哑剧和音乐。到了公元前5世纪,模仿”一词,从宗教转为哲学意涵,开 始指示对外界的仿造,主要包括德谟克利特和苏格拉底,前者说,在艺术中我们模仿自然,在纺织时我们模仿蜘蛛;后者主张,绘画和雕塑制作出事物的形影,模仿出我们所看到的东 西,认为模仿乃是绘画和雕塑这类艺术的基本功。 2、希腊人给荷马与赫西俄德打上智者与教师的印记,并将诗人的伟大与认识的价值联系起来 公元前六世纪以前希腊文学的历史揭示了思考和批判精神的发展,个人开始分析和品评人 生,他不仅过生活而且对生活有所思考;他不再满足于表达其民族通常的概念和理想,而是被激励着去提出他本人伦理的、政治的和宗教的思想和希望3、艺术家创造力的性质与源泉

如何理解审美范畴中的崇高

崇高指对象以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以及强健的物质和精神力量,给主体以心灵的震撼,主体在心灵的震撼后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励,引起敬仰或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人的精神境界。 崇高是审美范畴的一种. 就审美对象而言,崇高具有强大的威力,表现在人格与道德行为中、自然界事物的状貌样态中、艺术作品的形态与格调中;就审美经验而言,它使主体受到震撼,带有庄严感或敬畏感,甚至伴有某种程度的恐惧或痛苦。崇高是在实践主体提出了理解、征服和掌握现实客体的历史要求,并且已经或必将趋于实现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它以现实客体压倒实践主体为外表特征;而其实质则在于主体在受到压抑之后,激发了人的本质力量,转而征服、掌握(或趋于征服和掌握客体)总之,崇高不是主客体和谐统一的静态美,而是双方在对立冲突中趋向统一的动态美。人的本质力量的显现表现为主体迫使客体与之趋向统一的过程。在西方美学史上第一个把崇高与美严格区别开来的,是英国的E.博克,英国的另一些美学家不承认恐惧和痛苦在崇高体验中的作用,认为崇高感是伟大引起的。在中国的传统美学中,崇高或壮美常用“大”来表述。它侧重在主体方面、社会价值方面,而不是对象方面、自然状貌方面。孟子把他所强调的人格美称为“浩然之气”。在对个体人格的评价中,他提出善、信、美、大、圣、神六个等级,提到“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他所说的“大”,比一般的美在程度上更鲜明强烈,在范围上更广阔宏伟,是一种辉煌壮观的美。这样的崇高概念与西方传统美学中的概念相比,侧重点不同,但如果把这种品格同有关的遭遇联系起来考察,所涉及的对象世界中同样包含引起忧患困苦的因素。与西方美学所讨论的崇高特征仍是相近的。 “崇高”最为基本与核心的内涵在于,它是人的一种特殊的生存和发展的方式,它是人的一种肯定性的人生境界。这种人生境界具有伟大、高尚,充满激情和向往的精神品格。 朱立元概括:崇高的基本内涵在于“人的本质力量在经过巨大的异己力量的压抑、排斥、震撼之后,最终通过人生实践尤其是审美实践活动而得到全面的高扬和完整的体现”。“崇高是一种通过人生实践和审美活动,在真善美与假恶丑的对立冲突中重建起来的具有肯定性价值内涵的审美形态”。 希腊修辞学家郎吉弩斯提出了美学范畴——崇高。《论崇高》“从生命一开始,大自然就向我们人类心灵里灌注进去一种不可克服的永恒的爱,即对于凡是真正伟大的,比我们自己更神圣的东西的爱。”认为艺术应具有崇高的风格,作者须有“伟大的心灵”,崇高不是别的,正是“伟大心灵的回声”。崇高的思想当然属于崇高的心灵,崇高是人超越自身的一种境界,崇高是自然的赐予。英国人博克在《论崇高与美两种观念的根源》中认为“当一个对象以美打动我们的感官,使我们产生一种满足感而不是占有欲时,我们就沉浸在真正的美的享受里;当一个对象使我们联想到危险和痛苦,但不是真正面临危险欲痛苦的威胁时,我们所体验到的便是崇高的感情。”提出崇高不属于美,而是与美并列的范畴。 展开来论,崇高包含有对生存理想的积极追求。即对完满的人格、完整的生存境界的追求、即从道德和理性上对人性和生存意义的弘扬。 通过分析来自自然、社会艺术的崇高我们无不可以得到证明。 自然的崇高产生与人的审美活动中。人与自然能够形成多种联系。如功利关系。从物的角度看,自然无所谓崇高与优美,但是,由于有了人生实践尤其是审美活动,自然物就由自然存在物变成了审美人生的存在物。也就是说“自然性与

艺术鉴赏的审美过程

22 艺术鉴赏,即鉴赏各种不同门类的艺术,如美术、音乐、戏剧、文学、影视、曲艺、舞蹈等等,内容庞杂,形式多样,涉及历史、文化、习俗、宗教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鉴赏”与“欣赏”语义相近,但有所区别,它在程度上更甚于欣赏,是鉴赏主体(人)对艺术作品感觉、认知和评价的过程,对作品的认识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过程。它同时是人类的审美再创造活动。其审美心理是一个完整而又动态的过程,阶段性与层次性是这一过程的显著特点。基于此种特点,审美过程通常被分为审美直觉、审美体验、审美升华等三个不同阶段,每个阶段各具特点,相互影响。 一、艺术鉴赏中的审美直觉 欣赏一件艺术作品,无论观众是否具有专业知识,总免不了评头论足一番,以个人喜好对作品作出评价,这种评价很大程度上是“下意识”的。“下意识”在心理学上有明确的界定,即有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的本能反应,是人在无意识状态下的心理活动,其中起作用的就是审美直觉。据此,便可解释什么是“审美直觉”。“审美直觉”即人类在艺术鉴赏中对艺术作品快速把握与领悟,暂忘一切,专心致志,将身心沉浸在审美愉悦中。 直观性和直接性是审美直觉的两个主要特点。我们鉴赏艺术作品时身临其境,将身心投入其中,获取直观的美感愉悦及艺术享受,即是审美直觉的直观性。亲身体验是鉴赏艺术作品的唯一途径,就像我们看过印象派画家的作品画册,仍会不顾一切地通宵排队去看原作展览一样,作品本身所带来的震撼是其他任何东西无法比拟的,印刷品、视频、他人的转述均无法替代亲眼所见的真实美感,所谓“眼见为实,耳听为虚”。当然,直接性也有直观性的一些特点,但更为感性,不需要逻辑判断或理性思维,瞬间理解或领悟,人们常说的“豁然开朗,茅塞顿开”均有此意。其实,人们为艺术作品的艺术魅力感染和打动并非一定要理解其主旨或深刻内涵,人们通过对色彩、音乐、舞蹈等外在的直接表现形式得到美感,审美直觉在其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审美直觉除了上述两个特点外,还有一个称为“通感”的高级阶段。“通感”是艺术创作与鉴赏活动中各种感觉的互相交融,大大丰富和扩展了审美感受。究其产生原因,学术界莫衷一是,但无人否认通感的存在。事实上,艺术鉴赏中的审美直觉是多种心理因素作用的特殊的审美心理状态,人的审美直觉并非与生俱来,后天的教育和艺术实践对培养审美直觉能力起很大作用。未成年人欣赏艺术作品很有限,审美直觉能力一般不强,只有在成年以后接受相当教育和艺术熏陶后,才会以审美直觉来欣赏艺术。 二、艺术鉴赏中的审美体验 艺术鉴赏的主体是人,审美体验是心理活动处于主动状态的人反作用于艺术作品而体现的一种积极的审美再创造活动。大文豪鲁迅先生对此颇有见地,他指出:“文学虽然有普遍性,但因读者的体验不同而有变化,读者倘没有类似的体验,它也就失去了效力。”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高峰体验”的观点,阐述他所理解的审美体验:“这些美好的瞬间体验来自爱情,和异性结合,来自审美感受(特别是音乐),来自创造冲动和创造激情(伟大的灵感),来自意义重大的领悟和发现……”马斯洛认为,“高峰体验”几乎存在于人类活动的一切领域,但最易发生在艺术和审美领域。艺术鉴赏活动中,审美体验的丰富、深刻程度决定了心灵震撼的强烈、深沉程度,并最终影响所获得的审美愉悦是否更为高级。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是一个包含注意、感知、联想、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要素的心理机制互相作用的过程,诸多要素互相影响、作用与渗透,关系微妙而复杂,共同构成艺术鉴赏的审美心理结构。这些要素分别出现在审美体验的各个不同阶段,增强了审美体验的深度,扩大了 论艺术鉴赏的审美过程 文/葛华东 “艺术鉴赏”是对各种不同门类艺术的完整的动态审美过程和审美再创造活动(包含复杂的审美心理因素和心理机制)。在这个过程中,其三个组成部分——审美直觉、审美体验和审美升华各有特点,缺一不可,三个阶段依次递进,呈现出阶段性与层次性特征。 美学论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