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学物理应试教育存在的教育弊端及解决

目前中学物理应试教育存在的教育弊端及解决
目前中学物理应试教育存在的教育弊端及解决

目前中学物理教学中应试教育的弊端及其解决

摘要:目前的中学物理教学中存在着许多问题,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物理上遇到很大的困难。究其根源,还是在于应试教育。在无法废弃应试教育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在应试教育的模式下渗入素质教育的因素。本文主要讨论了一些被素质教育忽视的教学因素,以及它们对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作用。笔者以为,应当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更加重视激发学生的兴趣、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物理思维和物理思想的训练、更加注重讲授知识与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学生对物理中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教学。基于此,笔者提出了教学中适当融入素质教育的因素会使学生取得比单纯接受应试教育更高的应试分数。

关键词:中学物理教学兴趣思维模型素质教育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的普及和提高,中学物理教育的改善正当应运而行。教和学的问题是分不开的,研究好教的问题,学的道理也就在里面了。

目前我国中学阶段的物理教学和中学生学习物理的方式方法普遍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教师广泛采用填鸭式教学方法、不重视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不善于帮助学生接受新物理概念和理解物理规律、不调动学生主动性而总是“一言堂”式的唱独角戏、无法让学生把知识在头脑中形成系统并深入理解各部分的内在联系、不尊重学生个性无法因材施教等等。这些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应试教育的模式导致的必然结果。

显然现在的应试教育已经走的很极端了,这种教育采取急功近利的做法,大搞题海战术,猜题押题、加班加点、死记硬背、“填鸭式”等,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也使学生的能力得不到全面的培养,学生的学习效率更是低下。这在中学物理的学习上尤为严重,因为物理更需要理解和变通,更需要活学活用和举一反三。由于诸多客观原因,中国短时间内还不能用素质教育的模式取代应试教育的模式。为了优化教学成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我们完全可以在应试教育的框架下,在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上吸收素质教育的元素进来,融合两种教育模式的长处。这种做法是经过验证可行且取得了重大成功的,提高学生素质比单纯应试教育更能帮助学生取得应试分数。本文将在下面的六大问题的阐述中列举相关实例加以说明。

二.简单采用“填鸭式”教学,无视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一个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对一个人的生活和活动有巨大的作用。没有兴趣在内的教学,很容易走“填鸭式”的路子;没有兴趣在内的学习,一切所谓的学习方法和技巧都将成为空谈。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据调查和统计,大多数中学生对某一门的课程兴趣有无,主要地取决于该门课程的任课教师,其次才取决于学科本身的特点和学生自身的主观因素。一般学生自己感兴趣的科目成绩相对的就好些。

现在我们多数的中学物理教师,不去重视兴趣对于学习是何等重要,不去尊重学生

自主学习的意愿,布置大量物理习题作业,压榨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教师这样做产生的效果,一方面打击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打消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另一方面使学生不能根据个人具体情况制定最优的学习计划。当然,如果不布置足够多的作业或是对作业的检查力度不到位容易导致学习不够主动的那部分学生偷懒。那么,教师能不能既不打消主动的学生的热情,又不至于放纵那些学习不主动的同学呢?这个是可以做到的。这要求教师对那些主动学习的学生有深入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给予其自主学习的权利,也就是说,这部分人可以适当丢开教师布置的作业,去学自己真正不会、真正需要提高的地方。归根结底,还是要激发整个班级的兴趣,提高班级整体的学习主动性。

激发学生的兴趣的方法:

1:教师要有足够的修养和人格魅力

一个优秀的教师没必要是样样都行的完人,但基本的要做到学识渊博、有幽默的通俗的教学艺术、有对学生深厚的感情。

2:反对“填鸭式”教学,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启发式和鼓励式教学。

填鸭式教学的危害,首先是让学生失掉了学习物理的兴趣。启发式和鼓励式教学,都是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产物,这将有益于激发学生对于物理学科的兴趣,关于这一点,在关于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问题上我们将更详细的探究。

3:发掘物理学科本身的趣味性,联系生活,联系其他科目

每一门科学都有自身的趣味性。物理学更是如此,因为它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联系很密切,这是物理学本身的兴趣源。物理学还具有跨学科联系的特征,它和数学,化学,语文,哲学,诗歌,地理乃至体育都有着联系。若把这些兴趣源与基础知识传授相结合,教学效果将大大提升。

4:善于创设物理情景和课堂演示实验

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作用,在教学中创造情境产生兴趣源,就可以达到这一效果。如果我们把理论回归现实,用实验来展示给同学们看,这样把抽象转化为具体,理解起来就很容易了。

总之,激发中学生对物理这门课程的兴趣的方法有很多。其实主要的问题不是没有认识到兴趣的重要性,也不在于具体激发兴趣的方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一般没有人提出异议,问题主要在于大多数人只停留在语言和认识上,没有采取相应的行动,没有将这一认识转化成生产力。所以他们的教学工作没有取得实质的进展。总体来说,上面提到的方法都是通过教师的自我努力可习得的。不管是谁,只要往这个方向努力,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足够重视,都将会走在不断进步的路上。

三.偏重于知识的灌输,忽视物理思维、物理思想的训练当前,很多教师和学生为了提高成绩,沉缅于茫茫题海之中,花费了不少精力,却收不到满意的效果。面对众多的物理习题,应当对学生加强物理思维、物理思想方法的

训练,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根据思维的广义分类,可将物理思维分为两种(这种分类不是绝对的):一是物理抽象思维,即以物理概念为材料而进行思维,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二是物理形象思维,即以物理表象为思维材料,基本形式是表象、直感和想象。比如一本物理课本,抽象思维好的人眼里它是个矩形,形象思维好的人眼里它是个刚体,普通人眼里它仅仅是个课本。在抽象思维好的人看来,周围的一切都是数学符号和公式。两种物理思维之间不是互相割裂、不相干的,同一思维过程中,往往同时存在着这两种思维。物理思维是物理智力活动的核心,学习和研究物理、应用物理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等都离不开物理思维。

中学物理的特点是偏基础、与生活联系紧密、形象性强,这与大学的高等物理的偏高深、距生活遥远、抽象性强的特点有着本质的区别。我们很容易想像中学物理中研究的情境如速度、圆周运动、平抛等,这在大学的物理研究中是很难甚至无法做到的。根据中学物理学科和大学物理学科各自内容的特点,我们说中学物理的学习对形象思维要求更高一些,而大学物理的学习更有赖于抽象思维。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想象力可囊括世界”。研究表明:中学生在学习物理的活动中唤起多种物理图景及对其变换的能力是学好中学物理的一个重要条件。当前的教学存在着重视结果忽视过程的倾向,这会导致学生头脑中表象储备少,无法展开想象,死记硬背,学而无用。

据调查研究,一个人的思维特质主要的是由先天遗传素质决定的,这种特质虽然可以通过后天的努力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很难有本质上的突破。并且每个人的可塑性不同,大多数人是可以通过有意识的训练使自己某方面思维能力得到一定的提高的,也有少数调查对象通过训练后相关思维能力没有明显改善。中学物理的学习可以通过两种方法,一种通过训练形象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这将从根本上改善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更持久的提高一个学生的成绩。另一种方法是通过刻苦用功,大搞题海战术。这种方法是纯为了应付考试,除此以外对学生有害无利。因为中学的物理毕竟偏基础、偏简单,那些无法通过训练提高思维能力的学生只能依靠第二种方法学习来应付考试。但事实上,我国绝大多数的中学物理教师却错误地只重视刻苦用功和大量练习,无视思维训练的重要性。对大多数需要学习物理的中学生来说,训练自己的形象思维是个比“题海战”更好的选择,这样提高成绩更有效,这种方法更科学。而仅仅依靠刻苦努力和大量练习来提高物理成绩的中学生,提高的程度是有限制、有瓶颈的。

形象思维的训练方法:

1.累积形象材料

在日常生活、娱乐活动、看电视、欣赏音乐、学习活动、参观、旅游、家务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尽量扩大对自然和人类活动中事物形象的掌握,有意识地观察事物形象,

广泛积累表象材料,丰富表象储备。头脑中的表象越多,不仅愈益促进右半球的活动,也为形象思维提供了形象原料。

2.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物理形象

利用实验、模型、幻灯片等通过动态画面将物理图景、物理概念等形象化;联系生活,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表象,教学过程中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述学生已感知过的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和物理图景。

3.培养学生运用形象思维的习惯

在解题的过程中,重点讲解提干描述的物理情境和研究对象的运动变化过程

4、发展学生的想象力、鼓励学生联想

要经常引导学生开展形象丰富生动的联想和想象活动。叫学生不要束缚自己的想象,要让想象展翅高飞,任其在广阔的宇宙中遨游。鼓励学生联想,看完电影后经常回想相关情节并设想一些情节不按电影所演路线发展会如何等等。

当前的中学物理教学,忽视物理思维的训练外,对物理思想的重视也很不到位。什么是物理思想呢?常用的物理思想有守恒与转化思想、整体思想、分合思想、等效代换思想和极限思想等。善于运用这些思想,需要一个人具有一定物理思维能力。运用得当会使很多物理问题大大简化,提高做题效率和速度。

1.守恒与转化思想

物理学中有很多守恒量,所谓守恒不是一点不发生变化,而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理量互相转化,总量保持不变。

2.整体思想

例1如图所示,物体A 、B 并列紧靠在光滑水平面上,mA=500g ,mB=400g ,另有一个质量为100g 的物体C 以10m/s 的水平速度摩擦着A 、B 表面经过,在摩擦力的作用下A 、B 物体也运动,最后C 物体在B 上一起以1.5m/s 的速度运动,求C 物体离开A 物体时,

A 、C 两物体的速度。

图一

解析:解这道题的过程中,首先把A 和B 看成一个整体,利用系统动量守恒列出方程式()A B A C C C v m m v m v m ?+=?=?0然后将B 和C 看成一个系统,列出方程式()v m m v m v m B C A B C C ?+=?+?然后就可以解出C 物体离开A 物体时,A 、C 两物体的速度了。

很多同学看到这类题后没有思路,不知道该怎么去分析。学会了整体的思想后,善

于把某一阶段有着一些共同之处的研究对象看成一个整体,问题就变得非常简单了。

3:分合思想

如图所示,三辆相同的平板小车a、b、c成一直线排列,静止在光滑水平地面上,c车上一个小孩跳到b车上,接着又立即从b车跳到a车上,小孩跳离c车和b车时对地的水平速度相同,他跳到a车上没有走动便相对a车保持静止,求此后三辆车的速度关系。

图二

解析:利用分合的思想,首先“合”:人、c是一个整体,动量守恒,“分”人跳离后c车向右运动。然后人对于b的影响是,“合”的时候,带来M*V的动量,“分”的时候带走M*V的动量,b车动量前后没变,速度仍为0。最后,人于a“合”,人与a车的动量大小等于c车的动量,但人与a车的总质量大于c车质量,所以最后a车的速度向左,小于c车速度。

4.等效代换思想

5.极限思想

四.不重视联系生活实际和实验教学,过度依赖数学推演现在学生在做物理习题的时候,很多题明明题中所说的情况是生活中常见的情境,凭生活经验和直观判断就能得出结果,可是他们却不去联系生活经验、想象实际的物理情境,而是套用物理公式去运算和推演。这跟很多物理教师教课过程中喜欢拿公式推演说明问题有直接的关系。近几年的中高考物理试题充分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关注社会热点”的理念。注重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加强了与科学、技术、生产、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

解决方法:

1.注重联系生活实际。

物理知识来源于对生活实际的体验、观察和总结,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无处不涉及物理知识的应用。特别是在一些大家司空见惯的衣、食、住、行、用、医的事例中,许多貌似稀奇罕见的问题,都可以运用我们已有的知识来解决。

2.充分运用形象思维

弄明白题中研究的情境后,运用形象思维,发动想象力,想象生活经验中该情境下研究对象的运动和受力情况。

3.注重阅读理解,重视读题。

做物理习题第一步是读题,通过对题干、插图、函数图象、表格、数据材料等的阅

读,把这些信息中涉及到的所有有效的信息和已知条件,都记在脑子里。一般要求达到读完题不再看题就能把所有有效的信息和已知条件说出来才行。因为我们要拿这些有效的信息和已知条件来分析、思考、判断物理过程,只有先把它们“拿”到脑子里,才能运用它们。

五.不重视基本概念、基本规律

我国当前的中学物理教育倾向于强化训练、题海战术,这一方面导致教师的工作负担的加重,另一方面造成中学生过度学习,作业量过大,课外活动时间和体育锻炼时间没有保障,连正常的星期日和假期也被挤占。对中学生身体健康造成损害的同时,也造成许多心理疾病,如恐学病、逃学病,学习反复受挫后的精神抑郁、孤僻等。

多数中学物理教师对物理的学习中物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重视不够,这是应试教育下的一种短视。教师自己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都没有深入的思考琢磨,怎么会引导学生那么做呢?有几个人想过:什么是能量?常见的诸如风能、热能、潮汐能、光能等本质上都是什么?能量本质上有几种?相信这些物理名词作为物理教师不会陌生,但有多少人深入思考过这些类似问题。能量是度量物质做功本领的一种物理量。风能、热能、光能本质上是动能,化学能、潮汐能本质上是势能,世间所有的能量无非动能和势能两种。将物理学整个系统比作一棵大树的话,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则是这棵大树的根本,而浩如烟海的物理习题则是在这些根本上长出来的枝枝叶叶,某一个基础知识理解不透、存在问题,你将会把这个问题带到与这个基础知识相关的千百道题中,面对这千百道题你都将遇到困难。一个知识点,可以生出十道题、一百道题甚至更多。一个学习物理的人不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这些根本中,基本概念还没理解、公式还没记住就去整天忙于练习、埋头题海,这只能是舍本求末。

对于绝大多数中学生来说,题海不但无益,反而有害。因为题海,你没了琢磨基础理论知识的时间;因为题海,你没了课外活动,只能死学;因为题海,你的思维能力没有训练,只能记忆、模仿,生搬硬套;因为题海,你的练习没有计划、没有针对性,能力得不到全面的、有效的提高。

六.不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一言堂”式教学

物理的教学过程,实际上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使自己的主观认识符合于客观规律的过程。必须承认,学生才是这一活动过程的主体。虽然现在的教学理念中在不断强调这一事实,但很多中学物理教师还没从观念上实际的发生转变。以往传承式教学,把学生当作知识的容器,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课堂成了老师的“一言堂”。他们讲课很少甚至没有与学生的互动,讲课仅仅是自己讲,唱独角戏。这样的课堂是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不能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的。

山东省杜郎口中学有个叫崔其升的校长,通过改革教育模式、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参与,取得了优异的教学成果。杜郎口中学是位于山东省聊城市

茌平县杜郎口镇的初级中学,1996年时,该校以乱闻名,面临即将被撤并的窘境。1997年始,在崔其升校长带领下,该校针对课堂教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围绕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实践并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每节课要求教师讲解不多于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超过35分钟),取得了显著的成效,由原来全县倒数一二名上升到前三位,一跃而成茌平县初中教育教学的“东方明珠”。2003年7月,县教育局对全县21处初中综合考评,杜郎口中学跃升至第二名。杜郎口中学的教学模式取得成功,充分说明了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这一观点的正确性。中学物理教师在授课时应注意教师的角色的转变,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师生平等参与。

“填鸭式”教学和“一言堂”式教学有很大相似之处,主要在于两者都是否定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填鸭式教学的危害,首先是让学生失掉了学习物理的兴趣。虽然如此,但因为这种教法简单易行,所以为为数众多的一部分中学物理教师所奉行。其实这是无能者和懒汉的方法,这种方法只适合针对极少数天生不适合学习物理的学生教学。对于大多数的学生,虽然死记硬背短期出成绩,但长期来看却是付出精力巨大而收效甚微。因此,对于大多数学生我们还是首先选择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启发式和鼓励式教学法。关于启发式教学,我们必须加强讲授内容间的逻辑性,层层递进,循循善诱,启发学生,引导其主动思考而不是机械的直接把答案讲给他们。分层次教学,对成绩不好的那部分注意讲透基础内容,让他们能跟上课,能听懂基础的东西;对成绩优秀的注意不要让他们感觉没什么好学的了,都掌握了,要在他们掌握的内容的基础上引出新的问题,供其深入探究思考。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目标和任务。关于鼓励式教学法,要求教师真诚的鼓励和赞美学生,让学生有自信和成就感,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并加以引导和挖掘,不要放过任何赞美学生的机会。学生犯了错误时,批评要委婉和中肯,要私下进行,要注意态度的诚恳。鼓励式教学很成功的例子就是一位叫王金战的数学老师的教学案例。他从教三十多年,善于通过鼓励激发学生自信心和热情。2003年他所带55名学生的一个班,37人进了清华、北大,10人进了英国剑桥大学、牛津大学、美国耶鲁大学等名校。启发式和鼓励式教学,都是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产物,所以我们首先要在认识上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将有益于激发学生对于物理学科的兴趣。

由于诸多客观条件限制,像杜郎口中学那样进行全面的课程改革在大部分中学施行起来还有一定困难。但作为教师,改变自己的固有观念、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有意识地让学生参与教学、增加与学生的互动、引导帮助学生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内容、尊重学生自己的学习计划、不用大量作业去挤占学生自己学习的时间、采用启发式和鼓励式教学等等都是可行的。如果能将这些落实到行动中,一定能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带来学生成绩的提高。

七.对建立一系列物理模型的忽视

所谓物理模型,大家并不陌生,相信多数教师也多少在课堂上提过。可并不是所有

教师都充分重视了这一物理工具。比如学了弹簧,就帮助学生在脑子里构建一个弹簧振子模型,分别把弹簧处于压缩、原长、拉伸等不同情况下系统的动能、势能、弹簧对物体的作用力等都琢磨透。学了天体运动就帮助学生在脑子里构建人造卫星模型、圆周运动模型等,学了动量守恒就要构建人船模型、追及模型与碰撞模型等。据调查,大部分中学生都对物理中常见的模型有或多或少的了解,但都不是很系统。比如有个学生,笔者给他讲到人造卫星模型时,他很快反应过来说“人造卫星绕中心天体运动的线速度是卫星轨道越低速度越大,一定轨道速度是一定的,当在某一轨道运动的时候让它速度变大它将会向高轨道跃迁以降低速度”。这说明这位学生的头脑中是有人造卫星模型。但当笔者继续提问“当卫星向高轨道跃迁后,速度降低了,它的机械能是增大了还是减小了?”时,该学生先是一愣,然后乱猜到“减小了”。学生显然没有考虑过这个模型中关于能量的问题。实际卫星的机械能增大才会向高轨道跃迁,但他看到的是向高轨道跃迁动能变小、势能变大,总的机械能无法判断。这充分表明,很多学生脑子里都有一些物理问题中常用到的模型,但大部分是不够完善的,教师有责任提醒、帮助学生去完善这些模型。比如刚才提到的这位学生,他对于人造卫星模型涉及到的运动及运动变化过程有正确的分析和认识,但他没有想过这个模型中不同的状态中能量是怎么变化的,所以说他建立的是个不够完善的模型。

图三弹簧振子模型图四天体运动模型教师的责任一是帮助学生建立各种物理模型,二是引导学生完善所建立的各种物理模型。教师的课堂时间毕竟是有限的,课堂上所能涉及到的模型也是有限的,不可能所有的工作都在教师的直接参与下完成。所以学生的任务一是把每一章所学物理知识和相应练习题中涉及到的物理模型都找到找全,二是完善自己所找到的每一模型的方方面面。

具体方法:

善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不一定将归纳总结的内容都记录下来,至少要在脑子里进行一遍。

引导学生多思考,多琢磨。琢磨的内容就是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习题中常出现的基本模型。

引导学生借助资料和老师同学的帮助完成各种物理模型的建立和完善。

八.总结

影响中学生学习物理的首要因素是兴趣,教师是兴趣产生的最主要因素。对于学好中学物理,思维训练比大量练习物理习题更有用,中学阶段的物理更依赖于一个学生的形象思维。常用的物理思想有守恒与转化思想、整体思想、分合思想、等价代换思想和极限思想等,善于应用这些思想将使大部分物理习题变得非常简单。繁琐的公式推演容易让学生迷失,有时候联系生活经验就能更好的判断出研究对象的运动和受力情况。读题是做物理习题的第一步,一定要把所有条件记到脑子里才是有效的读题。重视物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这些是所有物理习题的根本所在。作为中学物理教师要引导学生平时多琢磨这些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内涵和外延,多琢磨彼此间的联系,在此基础上建立相应的概念模型(如质点)、规律模型(如机械能守恒定律)和情境模型(如人船模型、人造卫星模型)。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用启发式和鼓励式教学代替“填鸭式”和“一言堂”式教学。承认学生是课堂的主角,教学活动要多与学生互动,让更多的学生参与。作为中学物理教师,如果能做到这些,你将发现这些基于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反而比纯应试教育更有利于学生提高应试分数。

应试教育的弊端

应试教育 应试教育指脱离社会发展需要,违背自然发展规律,以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是教育工作所存在弊端的集中表现。它以升学率的高低来检验学校的教育质量、教师的工作成绩以及学生学业水平。它以考试为目的,其教育模式与考试方法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充分发挥,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工作和社会的发展。应试教育下的基础教育出现畸形发展现象,高等教育接纳的生源综合素质偏低,存在重智育、轻素质的倾向。其主要特征是,以片面追求升学率追求高分数。高考的时候学校会不顾学生的前途劝成绩差的学生放弃高考或更改志愿,简单说,就是考试成绩决定命运。 弊端 应试教育 “应试教育”把应试作为唯一或主要的教育目标,是一种十分狭隘的教育模式,这种狭隘的教育模式正把中国基础教育引进死胡同,弊端显而易见。其消极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促使反社会心理的形成 中国历史上,应试教育促使反社会心理的形成,学生经过极大的努力却不能通过考试,学生觉得心血白费引起学生反社会的心理,唐朝黄巢考进士不第起兵造反,黄巢起兵是导致唐朝灭亡的原因之一,清朝洪秀全四次考秀才不第,一怒之下发誓要推翻清朝,洪秀全发起太平天国大起义导致清朝在太平天国起义40年后灭亡。 智育目标狭隘化 应试教育模式虽然把智育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上,智育的目标却是片面的、狭隘的。智育是传授知识、发展智力的教育,其中发展智力是智育最重要的目标,但是,应试教育从应试这一角度出发,过分强调传授知识和技能,强调知识的熟练程度,大多采取过度学习、强化训练的手段,把学习局限在课本范围内,致使学生无暇参与课堂以外的、各种对发展智力十分有益的活动,从而出现知识面狭窄,高分低能的局面。 重人力素质轻人本素质教育 就当前教育现状来看,人力素质比人本素质更被教育者所看重。因此,对关系人本素质提高的价值、人格、权益、政治思想、社会参与等意识方面的教育则注意不够。如果我们的教育把自我意识和自我实现视为自私和个人主义,并对此采取虚无主义,甚至以社会整个需要的名义来规范限制个体的个性发展的价值形成,后果只会导致真正的个人主义和缺乏社会责任感的自私行为。 阻碍教学方法的改革 影响教育素质的提高在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中,学校整个工作围绕着高考和各级统考、会考指挥棒转,管理目标相当普遍地带有急功近利倾向。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是分数、升学率,全部教育就是为了考分,教育的科学性,艺术性不再有其真正的内涵。教育研究变成了应考研究,教师忙于知识灌输和强化技能训练,真正有价值的研究和探索缺乏动力。严重局限着教师知识结构扩展和各种素质的提高。 阻碍个性发展,扼杀创造力 在应试教育模式中,教育目标狭隘,教育手段单一。学校成分按一个模子改造人的“教育机器”。人的个性发展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而且传统的应试教育极易助长学校教育中的管理主义和权利主义倾向,对培养和丰富学生的个性十分不利。 负担过重严重影响青少年身心发展

中国教育现状弊端多 必须整改

中国教育现状弊端多必须整改 作者朱志农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节选) 梁启超先生于一九○○年写的《少年中国说》,至今已有一百多年,今天读来仍深深佩服梁先生的卓识远见:国家强盛要从少年抓起。可细看当今中国教育现状,各中小学的教育,一切工作除了应对语数外考试之外,在其他方面都很忽略,这种落后的教育方式产生的结果是:学生学到的不能活学活用的课本知识比较多,但实际掌握的技能少之又少,作业做得多,但汉字写的好的少,更不用说国之瑰宝——毛笔字了。戴眼镜的学生越来越多,视力好的学生越来越少,娇生惯养,好吃懒做的学生越来越多,吃苦耐劳,乐于助人的学生越来越少,不辨是非,违反校规的越来越多,明事理,遵规守纪的越来越少。目无尊长,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花钱如流水的学生越来越多,尊老爱幼,热爱劳动,勤俭节约,生活能自理的学生越来越少。三好学生的评选变成了单一的学习好的学生当选。这种有才无德的学生难怪到了高校,就打架、投毒、盗窃等怪事百出。教书育人,又红又专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标,变成了只教书不育人。我认为思想道德教育必须放在首位,经济发展,教育先行,思想道德教育必须打前锋。毛主席说得好:“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转变学生的思想”,“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这些谆谆教导现在读来,仍有多么重要的知道意义啊!看看现实吧,我们现在学校的教育工作把学生的思想转变成怎么样了,不是向正面转变,而是向负面转变。这样的学生长大了指望他为人民服务,报效国家,可能吗?这样走下去的结果是老子第一的人越来越多,自私自利的人越来越多,杀人抢劫,贪污腐化的人越来越多。人心涣散,一盘散沙,这种苗头现在已经出现了。想想建国初期,教育条件虽然落后,但全国人民万众一心,发奋图强,一心向党,干劲冲天的精神面貌多么令人羡慕啊。如果再不力挽狂澜,大刀阔斧进行教育改革,中国危也。 中国的教育改革为什么会越改越糟呢? 首先是行政官员管教育不专业,属于外行管内行,以县一级的教育局长为例,有些官员将官场的腐败行为带进教育部门,任人唯贤,能者上庸者下,对他来讲就是个屁,买官卖官,吃空饷,吃回扣,乱摊派,搞调动,办喜忧宴等,哪一样都是财源滚滚,心思全花敛财上,哪还有精力为国家为人民做实事办好教育哦!指望他创新更是天方夜谭。教育改革能进入快车道吗? 其次是教师的工资低,尤其是农村的教师工资低得可怜,月收入只能勉强养活自己一个人,老婆孩子也要养,所以就穷得像孔乙己,成了社会最底层的人,就连菜场卖菜的人都瞧不起老师,这种局面致使许多优秀教师流失,为了生计,有的下海经商,有的外出打工。各院校每年毕业的师范生,没有一个愿意来农村任教的,尤其是小伙子几乎一个都没有。新增的老师绝大部分是没受过师范专业教育的临时工,(有的初中都没毕业),没有教育理论的指导,上课莽打莽撞,懂得教书育人吗?想想,长此下去,农村的教育谁来撑?农村的教育不倒退,那才是奇迹。 第三、许多学生家长以为家里有几个钱,对孩子过于溺爱,百依百顺。如果老师对学生管理严厉一点,家长或社会人员就到到学校找老师的麻烦,甚至殴打老师,在校园造成极坏影响。因为老师是弱者,所以发生的许多案件也没见哪个部门为老师伸张正义,不了了之,从而直接导致了学校对学生管理的松懈。另外负能量的宣传冲刺各媒体,宣扬暴力,宣扬黄赌毒,宣扬邪恶战胜正义的游戏、电视充斥市场,恶化了学生成长的思想。

关于应试教育的研究

关于应试教育的研究 摘要:1.应试教育始终存在的原因 2.应试教育的弊端 关键词:应试教育考试制度教育弊端人才培养竞争道德虚化 前言:多年来,应试教育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之一。对此,我们应当思考,应试教育的出现究竟是我们的教育指导思想出了问题,还是整个社会出了问题?为什么我们一直在提素质教育,但学校教育还是围着高考转?从深层次上分析,这是个社会问题,而不单单是教育问题。而应试教育又存在哪些弊端?这些弊端是否严重? 正文:一·应试教育始终存在的原因 1.贫富差距的存在。我国城市和农村及社会各个阶层之间的贫富差距还比较大。在这样一个环境下,很多家庭特别是农村的孩子都认为要有出路只有上大学,而且是上好的大学,上了好的大学就有好的工作、好的生活。家长有这样的想法并没有错。但能上大学特别是上好大学的毕竟是少数,这就带来了激烈的竞争。为满足社会和家庭对孩子的这种期望,学校卷入其中,不得不以更多学生能考上大学和好大学作为奋斗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应试教育也就不可避免了。这种社会需要和现实是教育界无法抗拒的。如果没有整个社会教育理念的革新,仅靠教育界自身是很难扭转这一局面的。办高中不谈升学问题,这所高中对社会就没有吸引力。现在我们不能回避谈这个事情,需要引起重视的是我们目前把“应试”做到极端了。 2 .教育考试制度的弊端。科举制度可以说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科举制度 通过选拔为平民开辟了一条进入上层社会的道路,这套制度发明以后为世界各国所采用。但它走到极端以后也带来了弊端,一个就是科举制度成了求功名的敲门砖。一旦金榜题名,终生受益,功利性极强。另一个弊端是出现了大量作弊现象。这两种弊端给今天的学校教育带来的负面影响大于正面。现在我们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把传统考试方法引向如何选拔人才,而不是应试能力的培养。 3 .传统文化的原因。应试教育也反映出整个社会在人才这个问题上的认识 误区。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风的愿望强烈,这本无可厚非。但关键在于何为龙?何为凤?究竟什么是人才?目前对龙和风的理解太单一了,唯有考上大学才能成名、成龙、成风。这是长时间以来形成的一个观念。现在这种观念已经从高中阶段扩展到初中、小学、幼儿园,也就是说,我们的孩子都在沿着应试教育模式下人才观的轨迹和思路在成长。我认识一个密西根大学的教授,他两个孩子,男孩做木匠、女孩做室内装饰,家长很尊重孩子的意愿,让他们根据自身的兴趣和能力去学习和就业。他们认为只有这样孩子才能身心欢愉地工作和生活,才能成为有用之才。而多少年来,在传统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的文化背景下,我们的孩子都是按照家长的意愿来塑造。这种文化带来的后果是孩子只会考试,不会做独立的人。此外,另一个客观原因是有待改进的分配制度,即教授工资就高、木匠工资就低的死工资制度,以及社会地位的巨大落差,这种状况也使得社会更看重高考的一考定终生的“威力”,考不上大学或好的大学将“贻误”孩子的一生,这不能不成为每个家长必须面对的严峻现实。 4 .人才使用的不计成本。现在我们的社会用人不计成本,认为什么事情都

浅谈中国的应试教育

2009年,教育进展国际评估组织对全球21个国家进行的调查显示,中国孩子的计算能力排名世界第一,想象力却排名倒数第一,创造力排名倒数第五。在中小学生中,认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象力的只占4.7%,而希望培养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只占14.9%。此外,美国几个专业学会共同评出的影响人类20世纪生活的20项重大发明中,没有一项由中国人发明;中国学子每年在美国拿博士学位的有2000人之多,为非美裔学生之冠,比排第二的印度多出1倍。但美国专家评论说,虽然中国学子成绩突出,想象力却大大缺乏。 著名学者刘道玉拿世界上两个最重视家庭教育的国家——中国和以色列做了比较。以色列家长教育奉行“狮子育儿法”:让小狮子离开母亲,自己学会生存;中国的家庭教育则走向两个极端:要么娇宠,要么棒喝。结果是,以色列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有近10位,而中国却一个人也没有,“中国孩子的创造力被传统教育扼杀了”。刘道玉以武汉枫叶国际学校首届毕业生为例说,75名毕业生全部被国外大学录取,20余人获得奖学金。而这75名学生中,绝大部分曾经在“体制内”受教育,成绩并不突出,有的孩子甚至被认定为“没前途、没希望”。在另一种教育体系里,同样是这些学生,每天下午3时30分就放学,参加各种活动展示自我,可以获得学分;主动上网或去图书馆查资料,完成研究性报告或论文,也可以积攒学分;而达到一定学分,就能申请理想的大学。学生因此有了目标和求知欲。(注:新浪新闻)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渐渐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但是那可怕的中、高考制度,使无数学生产生了恐惧心理,不但平时显得十分劳累,而且到了考场也发挥不出正常水平,以至于和重点中学、大学失之交臂。然而现在的学校,为了让一个个学生能在考场上考出好成绩,置学生的身体健康于不顾,故意延迟下课、放学时间,而且布置成堆的作业。一些老师,为了让自己的学生考出高分,不惜占用学生的体育课以及一些活动时间,而且不停地告诫学生一定要考上重点。不少学生家长,盲目听从老师的话,让自己的孩子在做完学校老师布置的作业后,又给孩子布置一大堆“家庭作业”,还争分夺秒地送孩子上这样那样的中、高考补习班,买上许多复习资料让孩子没昼没夜地看。虽然给孩子买了很多营养品补身子,可繁重的学习任务使孩子无论怎样补都显得无济于事,身体日渐消瘦,学习兴趣也没有了。也一部分头脑灵活的学生,让这死板的应试教育压得喘不过气来,他们那原本灵活的头脑,在这应试教育的领域里,显得英雄无用武之地。一次次死板的考试,便他们原本灵活的头脑不再灵活,在中、高考时出现失误。而那些头脑不灵活的学生,感到非常大的压力,再加上学习任务的繁重,让疲惫不堪的他们在考场发挥地很不好。而且这些学生,在被繁重的学习务压着的情况下,身体健康也受到威胁。 应试”的含义,就是“应付”教育与社会生活中各种必要的考试。教育本来就有“应试”的成分,“应试”本来就是教育的一个必要部分。应试教育是脱离社会发展需要,违背人的发展规律的,它以升学率的高低来检验学校的教育质量、教师的工作成绩以及学生学业水平。以考试为目的的教育,教育模式与考试方法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充分发挥,被动地学习,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工作和社会的发展。它是求升学率,基础教育出现畸形发展现象,高等教育接纳的生源综合素质偏低,存在重智育、轻索质的倾向,忽视思想政治教育,不注重人格索质、精神素质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以片面追求升学率为主要特征的教育方式。 (注:百度文库)应试教育在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确实提高了中国的教育水平,但是在应试教育的背后却潜藏了许多的负面影响。

应试教育的利与弊

中国应试教育的利与弊> 中国的应试教育能促使学生勤奋学习,积累知识。而且对社会发展和公民总体素质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每一次的考试都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的一次有效的检测!这样也可以有效地培养人才,比较容易地体现每一位学生的强项和弱项,有利于取长补短! 但是应试教育已经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应该退出历史舞台了,然而,由于我们传统的习惯势力和一些固有的制度机制,这种思想依然在我们的教育阵地横行。 中国应试教育改革迫在眉睫,不仅仅只是给学生一纸文凭。曾有这么一则报道:一名毕业返乡的大学生,因跟人交流能力差而沦落为街头乞丐。这些大学生荒诞和背弃现实社会的行为,让社会和企业一再地质疑以至否定现在高等教育的结果....... 我们也看到中国的学生十分优秀,他们聪明、刻苦、坚持,但他们缺乏一个优质的教育模式,传统的中国教育在束缚着他们的个性。...中国学生在长期的应试教育制度下,个性受到一定程度的压抑,也许他们够独立,但是自信、团队合作、领导力这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不足。 “从实际上来看,国内的应试教育就是‘折磨教育’!... 折磨学生!折磨家长!折磨教师。应试教育扼杀创新能力之弊,已令中国受尽人才匮乏之苦,而幼儿早早被套入应试教育的恶性循环,更可能彻底毁掉中国的潜力。何况,就心理学而言,失去快乐童年的遗憾,往往会扭曲人的成长心态,可能成为未来社会动荡的因素。中国近期拟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提及“学前教育应该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显然说明高层已意识到幼儿教育危机,渴望教育能真正步入培养创新人才的轨道。但如果不彻底改变中国社会看重应试教育的风气,天真的儿童要享受无忧无虑的童年,恐怕还会是一句空话。 作为学校,应试教育几乎挤占了所有的学习内容和空间。为了牢固掌握需要考试的书本知识,必须有意识地排斥其它知识的学习。在老师、家长、学生的意识里,考上大学就是唯一的目标,认为书本知识最重要,用最重要代替了一切他们认为次重要、比较重要和不重要的知识。人生阶段中的情感培育、家庭熏陶、社会体验、人文知识、地方风俗、社会交往、生存能力、以至生命教育等内容,在这宝贵的十多年中被张冠李戴了。实践又一次证明,这些知识,从生活的角度来讲,是远比书本知识重要的。具备了这类知识,在当今社会,它可以保证你不会饿死,保证你不会成为乞丐,保证你不会成为社会和家庭的负担,保证你能较好地和别人相处,保证你能健康地融入社会…… 作为家长,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有着太多的无奈。可是,他们在这样的潮流中,早已习惯被迫接受和面对现实。当你顾及孩子全面健康发展的时候,你就会与所谓的优质教育资源、与自己认为的最佳的发展之路失之交臂。在反复权衡之中,生怕误了孩子的学业。更可悲地是,在不知不觉中,最终沦为应试教育的帮凶。想絮絮叨叨地灌输一些必要的社会知识,还生怕因此影响了孩子的学习情绪。要说主观上的责任,主要还在于和孩子沟通太少、了解不够、关心不多,教育方法欠缺。 作为学生,当应试教育使你不由自主的时候,是否存在自我调节的意识?实际上,一些在刻意摆脱现有教育模式羁绊的学生,已经有很多迈出了成功的步子,他们在小学、中学都注重了在学习的间隙接受一些课堂知识以外的东西,在大学,更注重了融入社会的能力。 应试教育的始作俑者和继承者们能不能从中感到自己的责任和过失?愿意正视这个问题吗?能够真正开始回头吗? 传统应试教育的评价体系是静态的应试指标。对教学效果和学生能力的评价考核采取规范性评价方式,通过标准性、规范性的试卷来考核评价具有能动性和创造力的教师和学生,从而抹杀了教师和学生的创造性。 当前的大学入学评价方式只有一个单一的高考占绝对统治地位,必然造成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这种方式只给人一次机会,而且只有一种选择,显然只能选拔出会考试的学

浅析怎么看待应试教育

浅析怎么看待应试教育 在教育界有一个十分惹人注意的词,那就是素质教育,虽然关于什么是素质教育有很多争论,但有两点似乎是大家的共识,第一,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对立的关系;第二,素质教育是先进的,高级的,正面的。这两点是素质教育论的理论基础,没有这两点素质教育就不会被那么多人奉为神明。但是素质教育提了那么多年,大家也众口一词,说应试教育不好,有很多弊端,素质教育好,但并未见在其在理论和实践上有什么新进展,对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有有什么推进作用,虽然时不时有诸如减负的呼声,但不久就湮没无闻了。而学生也依旧在重复着他们的先辈走过的路。原因何在?关键的问题没搞清,这个问题就是素质教育到底是什么,应试教育又是什么,二者有什么关系。只提一个干巴巴的口号放在那儿却连它的基本含义还未厘清,怎么可能发挥其作用呢? 一、从素质与考试的概念上来看,二者不是对立的关系。 什么是素质?素质是一个很常用很基本的概念,但越是常用和基本的概念,越是众说纷纭。但一般来讲,素质无非包括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等几个方面。假如我们拿教育的职责[1]中所讲的内容与此相对照的话,就会发现它们是十分吻合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不是个人生活的维持吗?所谓能力培养,不是讲的工作能力即生命能力的维持吗?而思想道德素质和个性方面则与文化的传承密切相关。所以,所谓的素质教育,不过是“实现教育的根本职责”的另一种表达方式而已,它本身并没有新的涵义。 既然如此,与素质教育对立的东西就很清楚了,否定句相信大家都学过,“实现教育的根本职责”的否定不是“未能实现教育的根本职责”吗?具体说来,什么又叫“未能实现教育的根本职责”?呢?就是说教育有三个职责,你只实现了一个,或两个,或虽然实现了三个但每个都没有很好的实现,这是教育职责的缺位问题。而考试是什么呢?考试是对所学内容检查,检验。从根本上说它涉及

应试教育的利弊(正方)

应试教育的利弊(正方) 应试教育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做为正方辩手的你准备好辩词了吗?下面是搜集整理的应试教育的利弊(正方),欢迎阅读。更多资讯请继续关注辩论赛栏目! 一辩亮出观点:应试教育是有利的,它能够鞭策学生努力学习,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能为国家提供稳定的人才来源,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同时也是衡量一个人多方面能力的方式,为身处社会中下层的人提供一个一跃而上的机会的平台。 自由辩论: 1. 反驳应试教育其实是为不好好学习找借口。 2. 应试教育是国家选拔人才的方式,作为学生自己要有正确的认识全面发展,而不是一心想着考完试就结束了,那样也是学生有问题。 3. 当今的应试教育是与素质教育融合的多面体,不但是传统意义上的死读书读死书应试教育,应注意区分。 4. 高考为广大学生提供的是一个一跃而上的机会,而不是直接送他去成功,把握不好是自己问题。 5. 考上好的大学最后失业是多方面因素,如:a.个人能力问题。b.自身眼界太高太过挑剔。c.社会问题,没有一个好的就业平台。d.个人意愿。 6. 中国人口众多用这样的方法是公平的。周济所说,人们对考试之外的评价缺乏认可,有些措施在当今条件下也难确保公平公正,客观上形成了对高考制度的过于依赖,强化了考试的选拔功能和竞争性。在没有解决好素质教育的“公平公正”前提下,想推进素质教育可能会产生“不公”。 7. 在现有的物质基础和经济发展状况下应试教育可以节约大量资源人力物力。

8. 升学制度是与社会发展程度相适应的,在目前的程度下只适宜应试教育。 9. 不否认应试教育有缺陷但一切都在改革发展中,状况会越来越好。 10. 其实更多表面上看起来是应试教育而引发的教育问题,其实质是经济发展水平问题,例:父母让孩子拼命学习是为他以后有个好的工作能赚钱,同样有钱人家不会太过逼迫孩子学习,只会要求其有个正确的学习和人生的态度。就比如李开复对他的女儿说:“成绩只不过是虚荣的人用以吹嘘和慵懒的人所恐惧的无聊数字而已,而你既不虚荣也不慵懒。”答案显而易见。 11. 提倡广义的应试教育而不是僵硬的狭义的应试教育,应试教育同样需要素质教育,应为只是社会发展的结果,教育最终是为社会而服务的。 12. 人口素质较低难以模仿发达国家的学生散养模式。 问题: 1. 若不进行应试教育该进行何种教育? 2. 若不进行应试教育中国的人才从何而来? 3. 若不进行应试教育社会公平如何保证? 4. 若不进行应试教育如何保证大量高等人才的输出? 5. 若不进行应试教育如何与日本、韩国、新加坡、印度相比? 6. 若不进行应试教育如何提供学生学习的动力? 7. 若不进行应试教育如何提供中国蓬勃发展的动力? 8. 若不进行应试教育你将如何改革教育,你确保一定能成功吗?

浅析应试教育的弊端及其对策

1应试教育的弊端 1.1应试教育中激烈的升学竞争,使学生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 从素质教育提出至今,始终存在着激烈的争论。我们现在提出要全面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要普及义务教育,不要重少数轻多数。但仍有不少同志提倡他的“应试教育”,鼓吹要理直气壮追求升学率,搞英才教育,对“应试教育”产生的触目惊心的后果,竟然熟视无睹。然而“应试教育”引发的恶性案例,一次又一次给人们敲响了警钟。 从1985年以来,各类恶性案件从来没有断过,例如1985年某市发生了十二岁女生隋某因父母逼迫考高分服毒自杀案件。 1987年11岁小学生夏斐因考试未得高分,被母亲活活打死,母亲在狱中自杀,从而使一个家庭从社会上消失了。 1990年4月,某高中女生邓某某,因照顾重病的父亲导致成绩下降,被学校列为计划外学生,要交500元学费,服农药自杀。 1992 年4月,《解放日报》有一期情况简报报导,在分数与升学率重压下,有多名中小学生自杀。 1995 年1月,某中学女生毛某某因不堪忍受教师罚抄作业,服毒自杀。 1995 年4月,某小学生刘某某考试成绩略低,受到学校领导和老师不适当的批评,跳楼自杀。 1995年5月,某大学附中一女生因考试成绩差,受到老师的冷落,上吊自杀。 1995年6月,某初中学生李某因违反学校早读不能看课外书的规定被学校老师罚款和打骂,自杀。 1996年6月,某县13岁小学生郭某某因考试成绩差,被老师罚款,在外游荡两天后回家服毒自杀。 1996年10月,某市学生周某因参加数学奥林匹克赛被淘汰,在教室上吊自杀。 1996年12月,某市13岁小学生王某因停电,作业未完成,被老师罚款,服毒自杀。 1997年3月,某市高三的林某因考试压力大,写了一份遗书,放煤气自杀。 2000年,浙江金华四中学生徐力杀母事件。 上述这些事件都是不该发生的,但是已经发生了,而且还在继续发生。到底是谁的过错呢?家长?校长?教师?家长望子成龙何错之有,校长从严治校责无旁贷,教师呕心沥血更是劳而忘私啊。但一旦出了恶性事件,在震惊、感叹、并引发一阵议论后,谁也不愿承担一点责任,往往以学生自身心理素质差,缺乏抗挫折能力等借口来平息事端,对事件发生的原因往往缺乏认真深入的分析研究。好,

填鸭式教育的利弊分析

中国“填鸭式”教育的利弊分析与思考 “填鸭”意思是指鸭子在饲养的过程中养鸭人用含糖量高的柱状饲料塞进鸭子嘴里使其快速增肥。这里比喻灌输式教育。由来,填鸭式教育是苏联一位教育家凯洛夫发明的,现在在中国应用很广泛。顾名思义,就是把知识一味灌输给学生。 中国学生现状: 1、考试的巨人(如屡获奥林匹克知识竞赛奖牌……),实践和创新的侏儒。 2、知识面:狭窄、头脑不灵活,70%以上的青少年对科技不感兴趣。 3、心胸:普遍胸无大志,以找到好工作、拿高薪为最高理想。 4、中国学生: 学前:百般溺爱并强行灌输知识,缺乏团结友爱、互助精神的学习和培养。 小学:进入残酷的、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缺乏个性化、实践化、协作性学习,开始出现恶性竞争。 大学:被要求做学问(大而空),学会做人(刚刚强调品质问题),让学生很茫然,摸不着头脑,无所适从。 研究生、博士生:越学越死,创造力低下。 弊端分析 一、在以应试教育为主的学校制度里,学校分为“重点校”、“一般校”和“垃圾校”,学生被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和“差生”。这种单以考试标准划分的类别,严重地扼杀了许多有特殊才能的学生,泯灭了大多数学生学习求知的热情,使受过教育的大多数人在比他们受过更好的教育的人面前感到自卑。教育内容片面应试教育以升学考试的需要为标准,并以此作为决定教育内容的依据。由于升学考试只涉及到知识的积累与提取,造成学生学习知识只是机械地背诵和复述,对号入座,而不去理解知识的涵义,缺乏对知识的验证能力。因此在应试教育中“知识教育是实的,智育是偏的,德育是虚的,体育是弱的,美育是空的,劳动教育几乎没有”。五育只有智育受到重视,但教育教学中并不从开启学生智慧入手,结果造成学生片面甚至畸形发展。 脱离社会实际应试教育只注意考试,只关心升学率,在教育教学上不顾经济建设和当地社会发展的实际,不考虑大部分不能升学的学生参加经济建设的需要,职业技能培训形同虚设,职业教育遭到冷落。以应试为主的学校教育从根本上违背了基础教育双重目标的要求,改变了基础教育的性质和任务。 二.沉重的学习负担和考试压力使学生失去了青少年应享有的欢乐,损害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对他们将来能健康的生活和工作已经形成了许多潜在的负面影响。 1.导致学生智育目标狭隘化。为了过份强调传授知识和技能,强调知识的熟练程度,采取过度学习,强化训练的手段,把学习局限在课本范围内,致使学生无暇参与课堂以外的、各种对发展智力十分有益的活动,导致知识狭窄,高分低能。 2.导致学生的严重分化,厌学和差生流失,人为地制造了教育的不平等。在应试模式中,教育竞争被激发到不恰当的程度,竞争中的失败者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帮助,造成学生学习水平的分化和差生面扩大。许多差生迫于竞争压力中途缀学,造成人为的教育不平等。 3. 阻碍学生个性发展,扼杀人的创造力。在应试教育中,教育手段单一,学校成为按一个模子改造人的“教育机器”。人的个性发展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它为学生提供的是一

应试教育的危害

应试教育的危害 考试是选拔人才的一种方式,自古有之。自隋朝以来选拔官员的科举考试,在中国延续了近千年,为国家选用人才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后来也影响人才的成长,不利于培养人的创造力,阻碍国家的发展。 我们国家的高考为社会选拔了大量优秀人才,为国家的改革开放,各项建设发挥了巨大作用。高考是我们国家相对比较公平的一项考试,但也存在弊端。 据调查,各地小学每学期要进行1到2次统一考试,有的是县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也有的是乡镇中心校组织的。每单元要考试,学生拿着试卷让家长签字,分数少的遭到家长的呵斥,甚至打骂。教育管理者把班级考试成绩作为老师的成绩,并与老师的职称晋级,绩效工资等挂钩。在这种情况下,老师们会想尽各种办法来提高学生的成绩。加大作业量,占用其它科时间,甚至体育课,科学课,思想品德课不上,都用来上语文,数学。还有的讽刺挖苦学生,更有甚者动手打学生。学生处于紧张状态之中,何谈快乐,怎能快乐成长? 试想,学生不会做题,老师着急,动手打学生。知识是学会的,不是打会的。一位人类灵魂工程师面对一个八九岁的孩子,举起粗大的手扇向学生,还有的拧耳朵,还有的

用小棍敲,凡此种种,能培养出健康的人吗? 我认为体育与语文、数学同样重要。特别是小学生,他们年龄小,正是长身体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他们爱蹦爱跳,却被禁锢于教室,无法接触到蓝天白云。没有好的环境,孩子怎能健康成长,没有爱学生的老师,怎能有身心健康的学生?没有适当的教育制度,怎能培养出优秀人才? 请老师们,不要为了个人小利,而牺牲孩子的整个人生。有一位老师特别受人敬仰,他就是夏丏尊。他处处爱孩子,保护孩子。如老师都向夏丏尊那样,我们的孩子就会健康成长,我们的国家就会繁荣富强,我们的民族就会振兴,这就是我的中国梦。

2020-浅谈中国“填鸭式”教育的利弊

浅谈中国“填鸭式”教育的利弊 “填鸭”意思是指鸭子在饲养的过程中养鸭人用含糖量高的柱状饲料塞进鸭子嘴里使其快速增肥。这里比喻灌输式教育。由来,填鸭式教育是苏联一位教育家凯洛夫发明的,现在在中国应用很广泛。顾名思义,就是把知识一味灌输给学生。 中国学生现状: 1、考试的巨人(如屡获奥林匹克知识竞赛奖牌??),实践和创新的侏儒。 2、知识面:狭窄、头脑不灵活,70%以上的青少年对科技不感兴趣。 3、心胸:普遍胸无大志,以找到好工作、拿高薪为最高理想。 4、中国学生: 学前:百般溺爱并强行灌输知识,缺乏团结友爱、互助精神的学习和培养。 小学:进入残酷的、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缺乏个性化、实践化、协作性学习,开始出现恶性竞争。 大学:被要求做学问(大而空),学会做人(刚刚强调品质问题),让学生很茫然,摸不着头脑,无所适从。 研究生、博士生:越学越死,创造力低下。 弊端分析

一、在以应试教育为主的学校制度里,学校分为“重点校”、“一般校”和“垃圾校”,学生被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和“差生”。 这种单以考试标准划分的类别,严重地扼杀了许多有特殊才能的学生,泯灭了大多数学生学习求知的热情,使受过教育的大多数人在比他们受过更好的教育的人面前感到自卑。教育内容片面应试教育以升学考试的需要为标准,并以此作为决定教育内容的依据。由于升学考试只涉及到知识的积累与提取,造成学生学习知识只是机械地背诵和复述,对号入座,而不去理解知识的涵义,缺乏对知识的验证能力。因此在应试教育中“知识教育是实的,智育是偏的,德育是虚的,体育是弱的,美育是空的,劳动教育几乎没有”。五育只有智育受到重视,但教育教学中并不从开启学生智慧入手,结果造成学生片面甚至畸形发展。 脱离社会实际应试教育只注意考试,只关心升学率,在教育教学上不顾经济建设和当地社会发展的实际,不考虑大部分不能升学的学生参加经济建设的需要,职业技能培训形同虚设,职业教育遭到冷落。以应试为主的学校教育从根本上违背了基础教育双重目标的要求,改变了基础教育的性质和任务。 二、沉重的学习负担和考试压力使学生失去了青少年应享有的欢乐,损害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对他们将来能健康的生活和工作已经形成了许多潜在的负面影响。 1.导致学生智育目标狭隘化。为了过份强调传授知识和技能,

浅谈传统教学模式利弊

正视传统放眼未来 ——浅析传统教学模式的利弊及影响 文山县第一中学骆敏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 在一定环境中教与学活动各要素之间的稳定关系和活动进程的结构形式。传统教学模式一般是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完成特定的教学内容 的一种课堂教学形式。其特点是教师口授、板书,学生耳听、笔记,教师能根据学生及时反馈的信息,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并 据此调整教学策略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由于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使得知识更新换代的周期大大缩短,对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一时代背景下,许多教 育领域的专家学者对传统教学模式提出否定,呼吁运用现代教学模式 培养新时代的接班人。的确,新形式下的教学模式需要改革,但这并 不意味着完全否定传统,人类社会发展中的每一次变革,都将面临传 统与现代的冲撞,并又在相互的融合中寻找新的途径,寻求新的发展。这就需要我们认识传统并有效地利用,才能为时代的发展服务,因此,本文分析传统教学模式的利弊,目的是在今后的教学中有所扬弃。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媒体是教的工具,教材是教的内容,学生的成绩是教师教学水平的反映,课堂作为教学的主要环境则是提供给教师表演的舞台。一句话,整个教学活动和教学结构都是围着教师转的,很显然,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技巧和教学艺术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应试教育条件下表现为学习成绩的高低,这种课堂教学模式长期以来一直是我国学校教学的主流模式。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首先他们自己大都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获得知识,或者说是在传统的教育熏陶中成长的。他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已经熟悉了自己所教授的知识,习惯了自己教学的方法,甚至在备好课

浅谈应试教育的弊端

浅谈应试教育的弊端 应试教育是指脱离社会发展需要,违背人的发展规律,以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是教育工作所存在弊端的集中表现。它以升学率的高低来检验学校的教育质量、教师的工作成绩以及学生学业水平。以考试为目的的教育,教育模式与考试方法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充分发挥,被动地学习,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工作和社会的发展。它追求升学率,致使基础教育出现了畸形的发展,高等教育接纳的生源综合素质偏低,存在重智育、轻索质的倾向,忽视思想政治教育,不注重人格索质、精神素质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以片面追求升学率为主要特征的教育方式,目前,中国正大幅度的实行应试教育,根据众多调查显示,个人学历高者,个人收入也普遍表现出明显的偏高。国内各行各业的佼佼者,大多都是中学时期的优秀学生,毕业于名牌大学。而大部分低学历者,因为缺乏知识和建立于知识上的能力,只能从事收入不高的体力劳动工。 应试教育一方面加强了人们在知识上的认知,推动了国民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泯灭了部分孩子的创新理念,一味的应试教育,不利于孩子个性的发展,忽视了其个人能力的培养。然而成绩不等同于能力,应试教育造就出的高才生其本身可能存在的能力上的本领,只是高学识低动手实践能力,但是社会上需要的却是全面发展的人才。 从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来看,"应试教育"在认识上存在着两个误区,一是忽视了对大多数学生的培养,只对少数人服务。客观现实决定了只有少数人能够通过考试进入大学,片面强调和追求升学率,必将牺牲大多数人的利益,从而使基础教育成为面向少数人的教育;二是"应试教育"在教育内容上忽视德育、体育、美育和生产劳动教育,只重知识传授,忽视能力与心理素质培养,它所追求的是片面发展,而不是全面发展。为了考试而学,是根本违背人才培养的规律的。 反观当今世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教育观念的更新,智力已不再是能力的同义词,现实问题的复杂化和综合程度的提高以及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要求人不仅要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要具备与他们之间的合作能力,处理问题的应变能力、持续性的学习能力、自我激励能力和自我提升的能力等素质。简言之,社会需要的是全面的综合性高素质人才。显然,"应试教育"这种教育倾向不能适应社会人才培养的需要,而且还会有碍于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尤其是基础教育的发展。 在应试教育中多数学生受到忽视,产生厌学情绪,片面发展,个性受到压抑,缺乏继续发展的能力。“应试教育”是一种不正常的教育,它是把应付考试作为整个教育的重心,对教育的基本职能“尽可能的使人得到全面的发展,最大限度地为每一个人创设良好个性最佳成长的空间,为社会的良性发展不断提供最大的创新动力”不能顾及或者干脆不提甚至对教育“基本职能”产生“负作用”。“应试教育”是一切为了考试分数、忽略人性的和谐健康发展的“不健康”的教育。 这样的一种教育方式也产生了以下的副作用: 第一,造就了发应试教育之财的暴发户。 暴发户们扰乱了学生良好的阅读市场。本来学生时代是多读自己感兴趣的课外书、增长多方面知识的时代,但是现在却为学生提供了五花八门的练习题、测验卷、考试宝典等,教师逼着买,家长主动买,学生不得不买,于是学生的阅读

应试教育的利弊

应试教育的利弊分 “填鸭”意思是指鸭子在饲养的过程中养鸭人用含糖量高的柱状饲料塞进鸭子嘴里使其快速增肥。这里比喻灌输式教育。由来,填鸭式教育是苏联一位教育家凯洛夫发明的,现在在中国应用很广泛。顾名思义,就是把知识一味灌输给学生。 中国学生现状: 1、考试的巨人(如屡获奥林匹克知识竞赛奖牌……),实践和创新的侏儒。 2、知识面:狭窄、头脑不灵活,70%以上的青少年对科技不感兴趣。 3、心胸:普遍胸无大志,以找到好工作、拿高薪为最高理想。 4、中国学生: 学前:百般溺爱并强行灌输知识,缺乏团结友爱、互助精神的学习和培养。 小学:进入残酷的、急功近利的应试教育,缺乏个性化、实践化、协作性学习,开始出现恶性竞争。大学:被要求做学问(大而空),学会做人(刚刚强调品质问题),让学生很茫然,摸不着头脑,无所适

从。 研究生、博士生:越学越死,创造力低下。 弊端分析 一、在以应试教育为主的学校制度里,学校分为“重点校”、“一般校”和“垃圾校”,学生被分为“优等生”、“中等生”和“差生”。这种单以考试标准划分的类别,严重地扼杀了许多有特殊才能的学生,泯灭了大多数学生学习求知的热情,使受过教育的大多数人在比他们受过更好的教育的人面前感到自卑。教育内容片面应试教育以升学考试的需要为标准,并以此作为决定教育内容的依据。由于升学考试只涉及到知识的积累与提取,造成学生学习知识只是机械地背诵和复述,对号入座,而不去理解知识的涵义,缺乏对知识的验证能力。因此在应试教育中“知识教育是实的,智育是偏的,德育是虚的,体育是弱的,美育是空的,劳动教育几乎没有”。五育只有智育受到重视,但教育教学中并不从开启学生智慧入手,结果造成学生片面甚至畸形发展。 脱离社会实际应试教育只注意考试,只关心升学率,在教育教学上不顾经济建设和当地社会发展的实际,不考虑大部分不能升学的学生参加经济建设的需要,职业技能培训形同虚设,职业教育遭到冷落。以应试

中国应试教育

中国应试教育 翻开书海,皆是他人之作,别人之思。因此,我也写下自己的拙见,抒发自己的情感。 中国教育发展到现阶段,已经是弊端百出,不适合中国当今社会的发展了。但应试教育仍是中国教育的主流。我不懂中国教育局局长是无能力还是认为这种教育很好,而一直拿着这种模式不放。然而,它的危害已经让我们无法再忍受了,现在就由我来分析一下。 这种教育是幼小的心灵被吞噬,使祖国的花朵被残害。九江市的一所小学的三名学生,因作业量太多而相约跳楼自杀。相约语言是:“死了,就不用做作业了。”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呀!为了不做作业,而用死的代价来换取。难道只有做大量的作业来才能取的好成绩?难道只有做了很多作业才是好学生?难道只有用死的方式来才能换取 他们快乐的童年?小小年纪却要承受这么大的压力。这让孩子如何好好的发展,如何好好的健康成长呢? 在外面到处可见“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我们要用心呵护”。然而,看现今这样的社会应该要改成“孩子是祖国的花朵,我们要用心残害”。孩子是未来的接班人,然而接班人已经被残死在了萌芽,因此,祖国是没有未来可言的。 教育的局限性,使得现今的孩子成了记忆的机器,创新的木头。现代教育上的通考、中考、高考、面试考等都是把书本上的知识复制到试卷上的。这样以记忆力的强弱来判断一个人能力的高低是很片面的。难道别人天生就低于记忆力的人其他方面具没有能力了吗?答案

肯定是错的。因为其他方面会拟补他的不足。因此,这种复印机是教育是失败的。 不仅如此,中国教育从小就精于计算,然而长大后却精于算计。是人生活在算计与被算计之间。在官场上为权力而“精算”的鼻青脸肿;在商场上为钱而“算”的脸红耳赤;在家族上为财产而“算”的反目成仇。这是多么不好的现象呀!这样让人无时无刻地处于工作的状态,因为他们每时每刻都想去算计他人,让自己占上风。 我是很喜欢最古老战争模式的。他们是礼仪之战,君子之战。他们不会用心计去算计敌人,而是用自己的武力去战胜敌人,让他们屈服。然而数学的发展,到了后来的战争越来越阴险,没有谋略家是不行的。这样也造具了不少谋略家。可是他们只有那几招去战胜敌人,而没有更新的招式了。这样也不断的限制了一个民族的创新能力。渐渐地我们成了依赖的民族、依赖先人、依赖别人。现在我终于明白: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创造出来的东西却屈指可数。而欧洲帝国短短的几百年历史,他们创造出来的东西多得让人无法相信。这是为什么呢?原因有三,一是:中国人从过至今都是农业大国,因此,小农经济社会使得他们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也不断地骄傲与古代的辉煌史。二是:不敢去冒险,冒险是创新的前提,冒险很容易打开创新的思维。三是:中国教育的局限性,教学主流模式就是只学前人留下来的知识,来解决现今所出现的问题。而不是面对现今的问题应该怎样解决。前者解决问题的方式,思维是被限制的。而后者思维是活跃的,因为后者没有前提条件的限制。这不用说也知道那个方式的创新

应试教育弊大于利_议论文1500字

应试教育弊大于利_议论文1500字 我想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分数这个东西十分熟悉,没错,每次心惊胆战的考试过后,我们迎来的就是分数,在中国这个实行应试教育的国家,分数俨然成为了万千学子学习的唯一鉴定方式,考大学要分数,父母好脸色要分数,分数可以说已经成为我们这些学生的命根子,分数制似乎已经深入人心,这也导致了一些家长的所谓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思想理念,有多少小孩被强迫参加补习班?有多少小孩明明不喜欢,却还是被逼着练琴?有多少人能成为第二个朗朗?不得而知,但我知道,这些小孩失去了他们本应拥有的快乐,而这些,就是应试教育的通病。应试教育指脱离社会发展需要,违背自然发展规律,以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是教育工作所存在弊端的集中表现。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相背离,采用机械化教育方式培养学生。它以升学率的高低来检验学校的教育质量、教师的工作成绩以及学生学业水平。它以考试为目的,其教育模式与考试方法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充分发挥,所培养的学生难以适应工作的要求和社会的发展。应试教育下的基础教育出现畸形发展现象,高等教育接纳的生源综合素质偏低,存在重智育、轻素质的倾向。其主要特征是,以片面追求升学率追求高分数。高考的时候学校会不顾学生的前途劝成绩差的学生放弃高考或更改志愿,简单说,就是考试成绩决定命运,从而影响学生的一生。这些例子还少吗?复旦大学博士生投毒事件,各种名牌大学的投毒案,犯罪,这难道不是应试教育所带来的严重影响吗?

应试教育给学生带来太多本不应该有的压力,分数决定一切,但潜在的优点却被忽视,分数俨然成为了老师衡量一个学生好与坏的“标准直尺”.再来看看美国,美国实行学分制,也就是分数放在最后,以品德,特长为衡量线,这比起中国的分数制,美国显得十分优秀,我记得有一个人曾经这么评价中西文化的差别,中国是小学严,中学逼,高中拼,大学混,外国是小学玩,中学混,高中逼,大学拼,这也就是中西教育的极大差别,本应是最该学习的高等知识,却被忽略,许多学子把大学当成是一种解脱,而不是拼搏的“战场”而外国则把高等知识当做重点,可以说中国一日不改变教育模式,想要超越?难比登天,有多少个大学生愿意拼?又有多少个“大学生”真的掌握了知识?一本名牌大学毕业证,就能让自己享受一辈子,谁还愿意去拼?现在的分配制度十分不公,一线工人的工资仅仅只是一个高管的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这就是如今的现状,没有人愿意当一线工人,都在向着高学历进发,从而导致国家的一线工人量剧烈下降,高学历成为如今社会的现状,大学生当村官,大学生扫垃圾,试问拼搏那么久的大学,有什么用?应试教育,只是讲求知识上的丰盈,却把素质教育抛诸脑后,这也就间接导致了大学生等高等学历的人的素质缺失,你还能看到多少人能扶老人过马路?你还能看到有多少人能在公车上让座?这是一种由应试教育带来的副作用,也是中国教育的悲哀,我们一直在说减负,一直在说素质教育,试问,有效果吗?微乎其微,减负令初下就发生了家长不满老师作业布置少而冲进学校狂打老师的事件,我认为这就是应试教育带来的副作用,分数制已经深入人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