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福建高中地理会考纲要必修3

2015年福建省高中地理会考纲要必修3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考点解析~

◆从概念和特征两方面说明区域的含义。

(1)了解各种区域类型的划分。

(2)了解区域的层次性、差异性、整体性、可变性特点。

◆比较两个区域在地理环境、区域发展的差异。

(1)了解两个不同区域的选择方法。

(2)分析、归纳出区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区域发展特征。

(3)对比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区域发展的差异。

◆分析不同区域地理环境差异对该区域发展的影响。

(1)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分析比较地理环境差异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2)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分析比较地理环境差异对商业、交通、工业、城市等人类活动等的影响。

(3)设计模拟热带雨林、热带草原、热带荒漠、高山地区的旅行方案。

◆分析比较相同的自然条件在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不同的影响。

(1)以某区域为例,分析区域自然条件在一个开发时期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影响有利、不利的方面。

(2)以某区域为例,分析相同的自然条件在不同开发时期,对区域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不同的影响。

◆了解遥感(RS)的概念。

(1)了解遥感(RS)的概念和特点。

(2)了解遥感(RS)的一般原理和主要环节。

◆了解全球定位系统(GPS)的概念。

(1)了解全球定位系统(GPS)的概念、功能和特点。

(2)了解全球定位系统(GPS)的系统组成和工作原理。

◆理解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

理解全球定位系统(GPS)在野外调查、交通工具、旅游出行等定位导航中的应用。

◆了解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概念。

了解地理信息系统(GIS)与地图的基本区别和优点。

◆了解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运用有关资料,了解地理信息系统(GIS)在城市交通、土地利用、城市规划等城市管理中的功能。

◆了解数字地球的含义。

(1)了解数字地球的概念。

(2)了解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在地理信息技术中的作用与分工。

(3)了解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三者之间的关系。

(4)举例说出地理信息技术在生产和生活中的综合应用。

·●●适应性练习●●·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或最佳答案)

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指台湾海峡西岸,以福建为主体包括周边地区,南北分别与珠三角、长三角两个经济区衔接,东濒台湾岛、西接江西的广大内陆腹地,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地域经济综合体。读图3—1—1,结合有关地理知识完成l~3题。

1.这种经济区域的划分主要体现了区域间的( )

A .差异性

B .整体性与差异性

C .整体性

D .阶段性

2.图中经济区域的基本特征是( )

A .区域有固定的面积、形状

B .区域内部的特征相对一致

C .区域的边界都是明确的

D .区域的划分是人们凭空构想的结果

3.区域内部的经济发展要( )

A .保持相同的经济结构

B .保持一样的城市建设要求

C .保证相同的农业、工业地域

D .因地制宜、合理布局

图3—1—2为我国部分干湿地区及农业生产区示意图,读图完成4~6题。

4.半干旱区多是草原放牧区,湿润、半湿润区多是种植业区,这反映出地理环境影响着区域的( )

A .开发利用发展方向

B .生活特点

C .经济发展水平

D .生活条件

5.以下叙述可以反映我国地理环境差异的是( )

①农业发展方向上东农西牧 ②传统运输方式上南船(船舶)北马(马车) ③粮食生产种类上南稻北麦 ④糖料作物种植上南蔗(甘蔗)北菜(甜菜)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③④

D .①②④

6.导致图3—1—2区域农业发展方向不同的地理环境差异,最主要是( )

A .气候条件

B .交通条件

C .土地条件

D .历史条件

太湖平原气候温和湿润,水网稠密,土壤肥沃,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和三大桑蚕基地之一,素以

“鱼米之乡”而闻名。吐鲁番盆地的自然条件和人文景观,有许多方面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堪称独特,因而引起旅游者的强烈兴趣,所产长绒棉、瓜果品种优异,尤其是哈密瓜、葡萄驰名中外。根据以上材料,回答7~8题。

7.在我国的各类地理分区中,太湖平原和吐鲁番盆地总是位于两个不同的区域上,其根本原因是( )

A .纬度差异巨大

B .空间距离遥远

C .中间相隔更多地形区

D .整体状况差异明显

8.对两地农业的发展方向的叙述,正确的是( )

图3—1—1 图3—1—2 草原放牧区

半湿润区 旱地农业区

湿润区

水田农业区 半干旱区

400毫米 800毫米 0℃等温线

A .太湖平原和吐鲁番盆地都以农牧业为主

B .太湖平原注重发展外向型农业,吐鲁番盆地立足于干旱农业

C .太湖平原突出农业技术的投入,吐鲁番盆地保持自然农业模式

D .太湖平原改水田为旱地,吐鲁番盆地注意灌溉农业的发展

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结合所学的知识,完

成9~11题。

9.长江中下游平原誉称“鱼米之乡”,但汉代“或火耕而水耨,或江南卑湿,丈夫早夭”,农业经济落后。古代不利开发的自然条件是( )

①水系分隔 ②土质黏重 ③气候潮湿 ④交通落后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10.东北平原取代长江三角洲平原成为全国的“粮仓”,原因是( )

A .人少地多,沃野千里

B .水网密集,河湖众多

C .人多地少,精耕细作

D .地球变暖,热量充足

11.长江三角洲的上海宝钢取代东北地区的鞍钢成为全国的“钢都”,原因是( )

A .大型铁矿的发现和开发

B .高质廉价的劳动力充足

C .便利的海陆交通条件

D .市场的需求不断扩大

图3—1—3为某地区等高线示意图,读图完成12~14题。

12.图中所示区域主要的地形类型是( )

A .平原

B .丘陵

C .高原

D .山脉

13.图中所示地区的自然条件可重点发展的经济作物是( )

A .天然橡胶

B .棉花

C .茶叶

D .甜菜

14.与松嫩平原相比,该地区发展种植业的优势条件是( )

A .热量丰富

B .土壤肥沃

C .地形平坦

D .人少地多

叠图分析是科学选址最常用的方法。结合图3—1—4完成15~16题。

15.叠图分析最常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 RS B .GPS C .GIS D .数字地球

16.图示选定的区域,最适合建设( )

A .大型垃圾处理场

B .大型仓储式超市

C .汽车加油站

D .水源保护区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由于

目的不同,所用的指标和方法也不同。图3—1—5是黄河流域图,读图回答17~18题。

°N

17.黄河流域作为一个区域,其划分的方法是( )

A .利用单一指标划分

B .利用综合指标划分

C .以行政区划为指标

D .利用气候、地形等指标

18.图中甲湖泊面积不断缩小,要及时获取湖泊面积变化情况,最快捷途径是( )

A .实地考察

B .RS 技术

C .GIS 技术

D .GPS 技术

地理信息技术的大众化应用已成为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9~20题。

19.台风是福建沿海地区的主要灾害,要对台风进行及时监测的最佳地理信息技术是( )

A .遥感技术(RS)

B .地理信息系统(GIS)

C .全球定位系统(GPS)

D .气象预报

20.福建省是全国重要的林区,如果将GIS 新技术用来监测森林火灾,可以( )

A .用来分析、判断引起森林火灾的原因

B .用来预测森林火灾的发生地点和灭火所用的大致时间

C .用来测量森林火灾所造成的后果,制定植树造林方案

D .及时知道火灾地点、范围,预测分析火势蔓延的方向,尽快制定灭火方案

二、非选择题

21.图3—1—6甲是美国东北部地区简图,图3—1—6乙是中国东北地区简图,请比较这两个地区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条件等方面的特征,回答下列问题。

(1)试从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比较甲、乙两地自然环境的相似性。

①地理位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地形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气候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较甲、乙两地社会经济发展差异性。

(3)地理环境影响着区域经济发展。试简要说明甲、乙两区域发展钢铁工业的条件。

图3—1—5 图3—1—6 乙 甲

22.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变化的。图3—1—7是某地不同发展阶段的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阶段一、二期间该地区工业发展的主要优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地区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动力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述阶段二该地区工业与城市的发展对当地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

(3)从阶段二到阶段三,该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整治,主要表现是:

工业结构的调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工业布局的调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态建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下面是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的研究课题。

课题名称:认识身边的地理区域。

研究对象:海峡西岸经济区(图3—1—

8)

图3—1—7

研究思路:

阅读材料: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以福建为主体,面对台湾,邻近港澳,涵盖浙江南部、广东北部和江

西部分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两个经济区衔接,依托福州、厦门、泉州、温州、汕头五大城市所形成的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经济综合体。

友情帮助:请你按要求与他们一起开展并完成下列课题的研究。

(1)阶段Ⅰ:观察图3—1—8和阅读材料,说出海峡西岸经济区位置特征及其意义。

(2)阶段Ⅱ:为了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要加快区域发展条件的调查。请你说出应从哪些方面开展调查。

(3)阶段Ⅲ:请你举例说明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优势条件。

阶段Ⅰ

阶段Ⅱ 阶段Ⅲ 图3—1—8

参考答案

地理3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

1.A 2.B 3.D 4.A 5.A 6.A 7.D 8.B 9.A 10.A 11.C 12.B 13.C 14.A 15.C 16.D 17.A 18.B 19.A 20.C 21.(1)①都位于中纬度地带,都临近海洋,都位于本国的东北部②都以平原、山地为主③气候的大陆性特征较强(或冬夏温差大,降水集中于夏季)

求量大。

22.(1)矿产资源丰富工业化 (2)环境污染加剧,资源面临枯竭,湿地破坏。 (3)煤炭、钢铁、机械、化学工业数量减少,出现新兴电子工业钢铁、机械、化学工业等传统工业向城市东北方向或河流下游方向移动,并趋于集中建立自然保护区、绿化防护带等

23.(1)海峡西岸经济区地处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台湾地区和祖国大陆的结合部,邻近港澳,发挥着承南启北、贯通东西的桥梁纽带作用,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中处于重要位置,是加强两岸交流合作、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前沿平台和纽带。 (2)自然方面:地形、地质、气候、水文、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等;社会经济方面:人口、交通、产业现状、技术、资金和政策等。 (3)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在西部山区有多样的自然条件,丰富的矿产、生物和水力资源;东部临海,海运便利,发展海洋经济条件好;与台湾隔海相望,邻近港澳,有利对外交流。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考点解析~

◆理解荒漠化及森林、湿地的概念。

(1)理解荒漠化的含义。

(2)理解森林、湿地的含义。

◆分析区域存在的水土流失、荒漠化等问题发生的原因,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1)了解荒漠化过程的主要表现,世界及我国荒漠化问题的严重性,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问题。

(2)以某区域为例,分析产生荒漠化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原因。

(3)联系实际,说出荒漠化的危害,提出荒漠化防治的对策、措施。

(4)能依据相关的土地资料,分析土地利用不合理(或荒废)的原因,并提出规划开发的设想。

◆分析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1)了解世界森林开发与利用状况,原始森林的主要分布地区。

(2)了解雨林的环境效应和生物基因库功能,理解雨林的脆弱性。

(3)以某区域为例,分析区域雨林破坏的原因和危害,联系实际提出雨林保护的措施。

(4)以某区域为例,了解湿地的环境调节功能和生态效益,分析湿地开发的现状和利弊。

·●●适应性练习●●·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或最佳答案)

中国现有荒漠化土地267.4万平方千米,其中风蚀荒漠化187.3万平方千米,土壤盐渍化17.3万平

方千米冻融荒漠化36.3万平方千米。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图3—2—1所示的9个省区(占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99%),据此回答1~3题。

1.荒漠化土地面积由天到小排列正确的是( )

A .内蒙古、甘、藏、青

B .新、内蒙古、藏、青

C .青、藏、内蒙古、新

D .新、藏、甘、青

2.荒漠化的防治要因地制宜,在塔里木盆地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是( )

A .大面积植树造林

B .建立以绿洲为中心的灌溉农业

C .扩大绿洲农业的种植面积

D .退耕还草

3.我国荒漠化防治的最高整治目标是( )

A .预防具有潜在荒漠化危险的土地

B .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C .恢复已经发生荒漠化的土地的生产力

D .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

图3—2—2是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扩大的人为因素示意图,读图完成4~7题。

4.内蒙古一些草原地区昔日“风吹草低见年羊”的风光,如今变为“老鼠跑过露脊梁”的景象,深刻地反映了( )

A .过度放牧,草场资源退化

B .鼠害猖獗

C .草场的季节变化

D .草场载畜量可继续增加

5.导致西北荒漠化扩大的因素中比重最大的是( )

A .过度樵采

B .过度放牧

C .过度开垦

D .水资源利用不当

6.防治土地荒漠化的措施主要有( )

①人口大量外迁,以减轻人口对土地的压力 ②合理分配利用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 ③因地制宜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水能和生物能 ④开发深层地下水,扩大农田灌溉面积 ⑤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合理图3—2—

1 图3—2—2

放牧,积极营造防护林网⑥扩大植被覆盖率,设置沙障,封育固沙,构筑防护体系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③④⑤ D.②③⑤⑥

7.关于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形成的自然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A.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B.气候干旱,地表水丰富,河流发育良好

C.大风日数多,地表沙质沉积物多,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D.这里的高山地区冰川作用显著,河流的侵蚀作用强烈

土地荒漠化是指风沙侵蚀和水土流失的发展,最终导致土地生产力长期丧失,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图3—2—3是我国内陆某地区图,读图完成8~9题。

8.形成图中地区荒漠化最主要的自然原因是( )

A.位于内陆,气候干旱 B.地球变暖,气候异常 C.地球运动,地形上升 D.过度开发,水土流失9.20世纪50年代以来,该地区荒漠化加剧的主要原因是( )

A.农业灌溉 B.人口压力和人类活动不当 C.矿产资源开发 D.气候异常

在GIS和遥感技术支持下,有关部门对1973年至2005年新疆塔里木河干流区土地利用变化过程进行了定量分析。读图3—2—4,完成10~12题。

10.20世纪70年代以来,该地区在农业发展过程出现了河流下游断流加剧现象,最主要原因是( ) A.过度樵采 B.过度放牧 C.过度开垦 D.水资源利用不当

11.民谣说:“一年开草场,二年打点粮,三年五年变沙梁。”下列行为或现象容易导致土地荒漠化及沙尘暴频发的是( )

①以粮为纲,大力垦荒②积极退耕,还林还草③增加人口,加快发展④引水灌溉,挖掘土地潜力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2.为了实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该地区的农业发展方向应是( )

A.大力发展瓜果、花卉等创汇农业 B.加大科技投入,发展优质长绒棉和彩色棉

C.扩大草原面积,大力发展畜牧业 D.推广节水农业,促进生态环境良性发展

图3—2—5是怒江大峡谷示意图,读图结合有关地理知识完成13~15题。

图3—2—3

图3—2—4

(%)

图3—2—5

13.图示地区地理环境比较脆弱,人们面临最严重的生态问题是( )

A.荒漠化 B.水土流失 C.泥石流 D.地震

14.最可能直接导致大峡谷生态破坏的常见原因是( )

A.人类开发 B.气候变暖 C.季风强弱 D.构造运动

15.兼顾怒江大峡谷的开发与保护,正确的做法是( )

A.边采伐边造林,使青山永在 B.只采伐森林,不开发矿产

C.设立自然保护区,适当开发旅游观光 D.封山育林,建设大型水电站

图3—2—6是亚马孙开发计划示意图,读图完成16~17题。

图3—2—6

16.关于亚马孙雨林开发计划及其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人类的开发是导致雨林被毁的直接原因 B.雨林破坏的背景是当地人口素质低下

C.迁移农业是亚马孙地区破坏雨林的唯一方式 D.亚马孙公路从大西洋沿岸贯通太平洋沿岸

17.如果亚马孙雨林被毁,将可能造成的影响有( )

①大气中CO2含量增多,全球气候变暖②全球水循环和水量平衡将受到重大影响

③当地生态环境将可能恶化④雨林地区物种灭绝速率将大大加快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8.在无林地区20cm厚的土层,只需40年就可以冲刷殆尽,而有林地区则需75年以上,这说明了森林具有的作用是( )

A.净化空气 B.保持水土 C.调节大气成分 D.含蓄水源

湿地包括沼泽。河湖、沿海滩涂等,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其在防洪、抗旱、调节气候、控制污染等方面具有其他生态系统所不可替代的功能和效益,被誉为“地球之肾”。据此完成19~20题。

19.下列地区中单位面积湿地比重最大的是( )

A.长江中下游、东北地区 B.青藏地区、西北地区

C.长江中下游、西北地区 D.华北地区、西南地区

20.针对湿地的生态功能和效益,正确的利用方式是( )

A.变“北大荒”为“北大仓”,建商品粮基地 B.“围湖造田",发展果蔬、花卉生产

C.进行大批量“耕海牧渔”,迅速扩大水产养殖面积 D.“退田还湖”,发展旅游

二、非选择题

21.某省地处黄土高原,是全国荒漠化监测与防治地区之一,土地荒漠化比较严重,耕地减少、质量下降,草地退化,影响着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读图3—2—7、图3—2—8,完成下列问题。

(1)从成因上说出该省荒漠化的类型。

(2)说明该地区荒漠化的主要表现和危害。

(3)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可能导致该地区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指出因地制宜的防治对策。

22.图3—2—9是我国的西北地区荒漠化示意图,图3—2—10是荒漠化发展与结果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西北地区最为显著的自然特征是____________。随距海里程的增加,本区自东向西降水__________________,干早程度__________________。

(2)说明导致西北地区成为我国生态环境最为脆弱地区的主要因素。

(3)西北荒漠化的人为因索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3.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北大荒”指20世纪50年代在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中尚未开发的区域。20世纪60年代,随着大庆油田的开发,国家加大了对“北大荒”荒地资源的开发力度。经过10~20年的草甸开垦和沼泽治理,图3—2—10

单位:公顷

某省土地荒漠化的类型、面积

图3—2—7 图3—2—

8 单位:% 某省土地退化的类型和比重 图3—2—9

“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

材料二 图3—2—11是东北地区土壤分布示意图,图3—2—12是东北地区土境垂直剖面示意图。

(1)分析“北大荒”沼泽地形成的原因。

(2)近年来,“北大仓”土地质量下降,有人说“北大仓”又将会变成“北大荒”,简要分析其原因。

(3)说说该地区沼泽的生态功能。

24.下面是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利用模拟土坡设计的简便易行的实验,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实验一:在模拟土坡上,堆放5~10厘米厚且粗细不均的砂土,再在坡面上方浇注水流。

实验二:用玻璃制成箱体(留一风口),在风口附近堆放大小不均的砂粒,用电动吹风机从风口处向里吹风。

(1)写出实验一观察到的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二中风力不同所吹扬起的砂粒有何不同?当停止吹风时,沉积物分布有何规律?

(3)这两个实验证明了自然界的何种现象?该现象在自然界的不断发展将导致的环境问题是什么?

图3—2—11 图3—2—12

参考答案

地理3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1.B 2.D 3.D 4.A 5.A 6.D 7.C 8.A 9.B 10.C 11.D 12.D 13.B 14.A l0.C 16.A 17.A 18.B 19.A 20.D 21.(1)该地土地荒漠化类型多样,主要有风蚀荒漠化、水蚀荒漠化和盐渍化三种类型,其中以风蚀荒漠化为主。 (2)该地区荒漠化的主要表现为耕地退化、林地退化、草场退化,以耕地退化最为严重。由于土地退化,土地生产力逐渐丧失,耕地的农作物单位产量降低,林地的植物生长量减少,草地的载畜能力下降,从而使人类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 (3)该地区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有自然、人为两方面:自然方面,本地区气候干旱,风蚀作用加强,风蚀荒漠化加剧;地处黄土高原,地表破碎,起伏大,土质疏松,夏季多暴雨,容易引发水土流失,产生水蚀荒漠化。人为方面,一方面本地区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压力大,过度开垦、过度放牧、过度樵采等造成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引起耕地、林地和草场等土地退化,产生荒漠化;另一方面不当的人类活动,如农田灌溉不当容易引起盐渍化。该地区荒漠化的防治对策: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因地制宜,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停止盲目开垦,对已经造成荒漠化的地方退耕还林,退耕还牧。

22.(1)干旱递减增强 (2)气候干旱。气候干旱,地表水贫乏,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形成大片戈壁和沙漠;气候干旱,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砂质沉积物,加上每年冬春干旱季节大风日数多,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条件。 (3)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 (4)土地生产力土地

23.(1)气温较低,蒸发微弱,降水量大于蒸发量;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季节性冻土融化;下层为永久冻土层,水分不易下渗,造成积水。

(2)随着人们对“北大荒”的不断开发,黑土将大量流失,土壤有机质减少,生产能力逐渐降低乃至丧失。(黑土流失) (3)沼泽是湿地(水源地、蓄水池),它可以调节气候,保护和改善环境;是丹顶鹤、天鹅等珍稀动物的栖息地。

24.(1)如沿某条线方向浇注水流,会形成小沟谷,并不断加深。如在整个坡面上随意浇注,则会沟壑纵横,坡面破碎 (2)风力越大,吹扬起的沙粒越大。当停止吹风时,颗粒大的先沉积,距离风口近;颗粒小的后沉积,距离风口远。 (3)流水和风力的侵蚀、沉积作用。水土流失、风蚀荒漠化。

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考点解析~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条件。

◆以某区域为例,从资源状况、能源结构与市场条件、地理位置与交通设施等方面,分析该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条件。

◆分析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基地建设、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等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与发展方向。

(1)从扩大开采量、提高外运能力和加强资源的加工转换等方面,分析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基地建设的战略措施与发展方向。

(2)了解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能源和矿产资源合理开发、综合利用的具体措施与成就。

(3)分析产业结构调整在“能源的综合利用”与“环境的保护与治理”中不同的重点和意义。

(4)分析各种工程及生物措施在生态建设中的作用。

◆理解与流域有关的概念。

(1)观察某流域地图,理解干流、支流、分水岭、流域和水系的含义。

(2)观察某流域地图,理解流域特殊性、整体性特点的含义。

◆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所依托的地理背景、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和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1)应用地图和地理图表,从地形、气候、水系、矿产资源等方面,分析某流域所依托的自然背景对该流域的河流利用方式、流域的开发方向的决定作用。

(2)分析某流域早期不当开发带来的生态环境与社会问题,说明流域综合开发的意义。

◆运用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根据实际提出对流域开发,综合治理的看法或建议。

(1)理解流域开发的核心。

(2)理解流域开发与治理的根本原则。

·●●适应性练习●●·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或最佳答案)

下表是某地区各类矿产潜在价值所占比例表,分析表中数据,完成1~2题。

1.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该地区矿产资源的特点是( )

A.分布广泛又相对集中 B.开采条件好,综合效益高

C.矿种多、质量好 D.能源矿产储量大,潜在价值高

2.下列选项是某同学对表中数据“92.17%”的理解,正确的是( )

A.该地区能源资源储量占本地区能源矿产总储量的百分比

B.该地区能源资源储量占全国矿产总量的百分比

C.该地区能源资源潜在价值占本地区矿产总价值的百分比

D.该地区能源资源潜在价值占全国能源矿产潜在价值的百分比

山西是我国煤炭输出最多的省区,随着煤炭深加工的发展,生产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图3—3—1是山西某地煤炭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该地生产结构的变化,其社会经济效益表现在( )

①减轻交通运输的压力 ②提高煤炭生产的产量 ③促进产业结构的转移 ④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4.该地生产结构变化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说法正确的是( )

①实现了废弃物的零排放 ②减缓当地气候变暖的趋势 ③加剧了当地大气、水的污染 ④加剧当地水资源的短缺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读图3—3—2与图3—3—3,回答5~8题。

5.20世纪80年代,山西省经济的核心部门是( )

A .原料工业

B .加工工业

C .采煤业

D .冶金工业

6.山西省从“六五”时期开始围绕能源开采,着力构造的产业链是( )

①煤——电——铝 ②煤——焦——化 ③煤——电——钢 ④煤——铁——钢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7.山西省资源丰富,煤产量大,经济发展水平却较低,其重要原因是( )

A .能源工业的投资比重较小

B .电力投资比重过大,煤炭工业投资比重小

C .工业结构长期以单—原煤生产和输出为主

D .煤质量不高

8.国家为了充分发挥山西省的煤炭资源优势,同时落实节能减排措施,实施山西能源基地建设的重点措施是( )

A .扩大煤炭开采量

B .提高晋煤外运能力

C .加强煤炭的加工转换

D .产业结构将向轻工业方向发展 图3—3—4是我国煤炭资源地区产销状况图,读图回答9~11题。

图3—3—3 山西省煤炭的综合利用图

图3—3—2 山西省工业增加值结构示意图 占工业增加值

9.据图判断关于我国煤炭产销状况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闽、浙、川、滇四省区的煤炭基本自给

B .新疆、内蒙古、黑龙江、山西四省区的煤炭富余

C .藏、陕、琼、甘四省区的煤炭短缺

D .煤炭需调入的省区有:青、鲁、闽、赣

10.据图分析,我国煤炭货流的基本流向是( )

A .北煤南运,西煤东运

B .南煤北运,西煤东运

C .北煤南运,东煤西运

D .南煤北运,东煤西运

11.制约我国煤炭区际调配的主要障碍是( )

A .运力不足

B .需求量小

C .经济太落后

D .通讯不发达

图3—3—5是我国局部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12~13题。

12.有关图示地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该地区位于我国东北

B .图中所示铁路有利于加强山西省的煤炭外运

C .黄骅港将发展成我国大型的石油输出港

D .该地区丰富的水资源有利于能源基地的建设

13.图示环境问题主要是由不合理开发某种自然资源所致,这种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方式是( )

A .矿物燃料的大量燃烧

B .不合理的灌溉

C .过度开采地下水

D .过度樵采和滥垦乱牧

图3—3—6是长江流域图,读图回答14~16题。

14.从图中信息分析,该流域开发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正确的一组是( )

①水土流失严重 ②大气污染 ③固体废弃物污染 ④水体污染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15.长江近十几年洪涝频繁的人为原因之一是( )

A .长江上游营造水土保持林

B .中游河道截弯取直

C .中下游湖泊沿岸围湖造田

D .夏季风不稳定,降水变率大

16.长江流域开发优势是

( )

图3—3— 4

117°E 图3—3— 5 图3—3—6

A.中下游水能资源丰富 B.天然“黄金水道” C.石油资源丰富 D.太阳能资源特别丰富黄河上游河段水量丰富、落差集中、水能蕴藏量丰富,尤其是龙羊峡至青铜峡河段,全长918km,天然落差1324m,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1133万kW,具有工程投资相对较小和水库移民相对较少、对外交通方便、经济指标好等优点,被誉为我国水电建设中的“富矿”。据此完成17~18题。

17.该河段进行梯级开发的有利自然条件是( )

①海拔高度大②河流流量大③水位季节变化大④河流落差大⑤水库移民较少

A.②④ B.①② C.③④ D.④⑤

18.河流上游的梯级开发对中下游地理环境的有利影响主要有( )

①减轻旱涝灾害威胁②增加年径流量③改善枯水期水质④提高地下水位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欧洲西部有许多河流和运河构成的内河运输网。青藏高原是我国许多大江大河的源头。据此完成19~20题。

19.欧洲西部航运发达,其优越的自然条件是( )

①水能丰富②河网密集③地形平坦④货运量大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20.青藏地区内河运输不够发达,主要原因是( )

A.青藏地区有发达的铁路运输 B.区内无大江大河

C.区内资源贫乏,政府不重视 D.河流流速快,不利于通航

二、非选择题

21.图3—3—7为黄河流域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3—3—7

(1)黄河上游地区重点开发的能源资源是__________,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加快黄河中游地区煤炭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地方政府提出了下列两套方案。你认为哪套方案的经济效益更高?要保证煤炭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发展,还应注意采取哪些措施?

(3)作为煤炭输出地的晋、陕、内蒙古面临哪些环境问题?应采取什么有效措施?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图3—3—9是世界著名的尼罗河阿斯旺大坝(A)和长江三峡大坝(B)建设工程分布图。

图3—3—9

材料二阿斯旺大坝和长江三峡大坝建设的相关资料

(1)据研究,A大坝带来的消极影响主要有尼罗河下游沿岸平原土地肥力下降、河口海水倒灌和三角洲海岸遭受侵蚀后退,河口附近海域某些鱼类减少等。你认为B大坝建成后是否也会出现这些不利后果,简要分析其原因。

(2)关于流域开发中大坝建设的争论由来已久,根据以上材料及相关知识,请从大坝建设的有利、不利方面为争论双方分别补充论据。

(3)以长江三峡大坝为例,请设计一个有关修建大坝利弊的研究方案(方框图示意)。

23.图3—3—10是墨累——达令河流域重要水库和灌溉区的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该流域位于__________________,以__________________气候为主。发展农业生产的限制性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该流域水库和灌溉区的分布对流域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灌溉会引起自然界一系列因素的变化。选择下列合适的内容填入图3—3—11空格中(填字母),以完整表示灌溉对环境的影响。

A .地下水位上升

B .径流减少

C .干旱地盐碱化

D .盐度增加

E .牲畜质量下降

(4)从墨累——达令河流域的开发我们可吸取的教训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图3—3—10

参考答案

地理3

第三章区域自然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1.D 2.C 3.D 4.C 5.C 6.C 7.C 8.C 9.B 10.A 11.A 12.B 13.C 14.A 15.C 16.B 17.A 18.D 19.C 20.D 21.(1)水能河流落差大、径流量较大(2)方案②。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煤炭资源的综合利用水平,实行清洁生产;改善交通运输条件;防治污染,美化环境,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 (3)问题:煤炭开采造成地表植被破坏,水土流失;造成地面塌陷,引发地质灾害;煤炭加工和运输过程,易造成大气污染和水污染。措施:矿区存放表土,随时分片回填,土地复垦和植树种草;在生产环节中加强对污染物排放的治理等。

22.(1)不会。因为A大坝河口入海水量比建大坝前显著减少,泥沙大量被截留在库区,而B大坝建成后入海水量几乎不变,泥沙被截留得较少,且B大坝下游的多条支流仍将带给河口三角洲大量径流和泥沙。

23.(1)澳大利亚东南部亚热带大陆性干旱、半干旱灌溉水源 (2)使汇入干流的流量大量减少,导致河流水位下降,生态环境恶化,极度干旱时会出现海水倒灌 (3)自上而下自左到右:B、D、E、A、C (4)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对自然环境某一要素进行不合理的改变,都可能给生态环境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墨累——达令河流域不合理的灌溉导致牲畜质量下降、鱼类减少、土地盐碱化等生态灾难,我们应充分吸取教训,尊重自然客观规律,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

~考点解析~

◆了解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

(1)综合考虑自然、社会经济、区位、市场等因素,确定区域农业发展的大方向。

(2)根据区域内部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布局特点和商品粮基地建设。

(1)从气候、地形、土壤、社会经济等方面,分析该区域农业生产的地理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