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结合,寻找言语的心路历程3

读写结合,寻找言语的心路历程3
读写结合,寻找言语的心路历程3

读写三部曲,寻找言语的心路历程

——《圆明园的毁灭》读写结合例谈

杭州绿城育华小学曾水清

有幸,笔者在三年内分别三次执教《圆明园的毁灭》。很巧,三次执教都设计了读写结合。当然,笔者没有重复,而是进行了三次不同的设计,现将三次读写结合做一比较,为探讨读写结合抛砖引玉。

一、即兴抒情,注重思想表达

《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情感丰富、内蕴深刻、激扬着爱国情感的篇章。初读,笔者就爱不释手,因为其激情澎湃,气势如虹;再读,爱又添上几分,因为其语言优美,字字珠玑;三读,已是欲罢不能,因为其句式整齐,对仗工整。读一次,有一次的感受,读一次,有一次的收获,次次叠加,层层上涌,便孕育了一节悲愤慷慨、激情喷薄的情感课堂。

于是,三年前的第一次执教。笔者的读写结合自然而然地作这样一番设计:

首先,PPT出示背景定格为圆明园遗址的图片,同时播放的背景音乐是令人揪心的《江河水》;然后,很卖力气地模仿中国最具磁性的男声赵忠祥先生的声音,慷慨激昂地引述:“同学们,这座建筑宏伟的圆明园毁灭了,这座文物众多的圆明园毁灭了,这座举世闻名的圆明园毁灭了!毁灭在英法联军的一把大火里,毁灭在清朝政府的软弱无能里!当你们现在面对圆明园遗址冰冷的雕塑,你一定有很多话想说,那么,请用你的笔把这些话写出来吧!”接着,当然是学生写完后的汇报交流,毋庸讳言。

现撷取学生当场练习两个片段,以飨各位:

片段一:冰冷的大理石雕,就像一幅残缺的画,让千千万万中华儿女时刻铭记国耻国辱,提醒我们时刻铭记,那些撕毁这幅画的帝国主义强盗。有朝一日,我们必将向他们讨还这笔血债!讨回他们抢劫的文物!

片段二:面对着圆明园遗址,我真恨自己为什么不早出生一百五十年,我就可以拿着长矛,和英法联军拼杀,哪怕流血牺牲,也在所不惜!我真希望我们中华民族快点富强起来!

很明显,这节课的课堂练笔关注的是学生的情感抒发,课堂为学生所做的一件功德大事就是为学生营造了一个极佳的情感氛围,有助于学生的激情喷发。至于语言的学习和内化几乎没有触及,此为憾事!

二、仿写句型,注重语言形式迁移

去年,第二次执教。笔者从文本语言入手,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发现文章最典型的语言

特征就是句式整齐,对仗工整。于是,将文中的连接虚词:“有……也有……有……也有……”进行凸出聚焦,让学生在阅读时,充分感受这种句式的整齐优美。

然后,让学生接着用“有……也有……有……也有……”的句式描写自己生活中所看到的场景。这里也撷取两个片段,共赏:

片段一:学校里,有高大挺拔的教学楼,也有宽阔的大操场;有供同学们读书的图书室,也有碧波粼粼的游泳池。

片段二:超市里,有五花八门的高档电器,也有瓶瓶罐罐的油盐酱醋;有大大小小的文具用品,也有琳琅满目的化妆品。

学生很好地运用指定词语写话,用词用语比较准确,句式也相对整齐。这不能说是注重语言形式迁移的一种读写结合方式。但,明眼人一瞧,很快发现失之机械。

三、两者兼顾,读写互动敏语感

今年,第三次执教,又作了一些改动。笔者试图既注重内容,又关注形式,同时力图想体现“由读到写,又由写到读”之间的双向互动。

细读文本,笔者发现文本的第三自然段和第四自然段是文本的重点,不惜笔墨描述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两段之间又有细微的区别,第三自然段着重描述了圆明园的建筑宏伟,就像向我们徐徐展开了一幅气势宏伟的圆明园建筑群图;而第四自然段则非常简洁地用一个句子表达了历史文物的众多:“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

试想,建筑和文物是圆明园的两大宝物,为什么文物一处却这样轻轻一笔带过呢?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我们不禁要问:难道作者没有掌握相关的详实史料?难道作者缺乏详铺细述的笔力?细分析,其实这是作者安排材料的精心构思,是故意留下遐想空白的巧构精营。正因为这两处都是文本重点,所以需要进行一重一轻的处理,需要进行一实一虚的建构,需要进行一详一简的对比,需要进行一强一弱地呼应。正如建筑宏伟这一自然段是精雕细描后的工笔画,而文物众多则惜墨如金,只留下虚幻的一笔。

可是,这些要让五年级的小学生懂得,何其难也!不让其懂,又心又不甘!于是,作了第三次读写结合改变的如下尝试。

第一步,让学生先细细体会第三自然段的建筑宏伟。其一是展开,将“也有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一句,一分为四:“有玲珑剔透的亭,有玲珑剔透的台,有玲珑剔透的楼,也有玲珑剔透的阁”,比较品读;其二是划找地名,有“海宁、苏州、杭州、蓬莱、武陵”,感受圆

明园建筑的集天南海北之大成,融诗情画意为一体,汇中外风景为一炉。而连接这些风景名胜的词就是“有……也有……有……也有……不仅有……还有”,由课文内容的学习,捕捉行文的形式。

第二步,PPT出示“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引导学生想象,这些名人书画、奇珍异宝可能会是哪些?学生根据自己的已知反馈汇报,相对比较简单: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王羲之的《兰亭序》等,诸如此类比较知名的书画。教师暂可不必拘泥,一一应和。

第三步,PPT出示表格呈现当时的知名文物,然后让学生选取表格中的文物和特点,用上“有……也有……有……也有……不仅有……还有”,进行随笔练习。需要说明的是,表格中的文物分名称和特点两列呈现,一目了然,其目的是便于学生快速根据描述特点,从富余信息中找出相同语言句式的信息,寻找合适的对应分句。表格如下:

表格中文物特点的信息量超过了句式所需信息,因此需要学生寻找对应的分句,需要进行适当的梳理和选择。

第四步,学生反馈写话练习。教师随机点评,总体效果较好,学生都能寻找到合适的对应分句。

第五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将我们所写的替换文中的“上自先秦时代的青铜礼器,下至唐、宋、元、明、清历代的名人书画和各种奇珍异宝”一句,有什么不同?学生思考后,很快会感到:课文更简洁,自己写的更具体。

第六步,引导学生讨论思考:如果作者换上我们写的语段,感觉会怎样呢?

PPT出示两段内容,学生朗读品味后,马上发现这样写和前一自然段重复了,觉得拖沓。

一个难以把握和理解的难题,就这样解决了。

毋庸置疑,读写结合是改良语文教学、提升语文教学的有效策略。因此,日常教学中,多一些比较研究,就能找到一条行之有效又切己所需的合适途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