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二节《季风气候显著》

第二章第二节《季风气候显著》
第二章第二节《季风气候显著》

《季风显著气候多样》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季风气候显著是我国气候的主要特点之一,它与人们的生活和我国的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培养学生智能,激发学生爱国情感的好素材。本节内容是对前面所学的我国气温与降水的总结与深化,为进一步学习中国的区域地理打下基础。

2、教材处理:

教师不仅是教材的使用者,更是教材的开发者和研究者。因此,教师在教材处理时,必须冲破教材的束缚,根据学生情况和教学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1)开放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如学生对本地气候的体验、迁安市的气候特征等,引进必要的素材与知识,带领学生走向自然、家庭和社会,走向学生的内心世界。

(2)精心设计活动。在教学中,要善于把教材内容转化为教学内容,活动的设计以探究和发现为核心,注重启发性和趣味性,增强教材的实践性和探索性,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

(3)充分利用图像。充分利用冬季风图、夏季风图,我国的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图、气温曲线图和降水柱状图等,使地理图像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工具,发展智能的重要载体。二、教学目标:

⑴知识目标:了解我国季风气候的影响范围、特点以及季风带来的利弊。

⑵能力目标:通过读冬夏季风图、各地气候曲线和降水柱状图,提高学生读图能力,从中培养学生分析综合、比较等能力;掌握分析气候特征的方法。

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评价季风气候对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逐步树立辩证问题的能力。通过学习我国的灾害性天气,帮助学生初步树立防灾减灾的意识。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我国季风气候的基本规律及季风气候的影响范围,季风给我国带来的好处及不利影响。难点:锋面雨的形成。

三、教法:

1、探究式教学: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探究,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

2、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方式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又能增强学生竞争意识,提高参与各种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

3、计算机辅助教学:利用课件大师等软件制作地理课件,将文字、图形、动画等媒体综合在一起,创设直观性与探索性相结合的教学情境,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学法:

教学矛盾的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授之于渔”,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1、学会用图:培养学生从各种地理图像中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2、学会探究: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的探究方法。

3、学会合作: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第二章第二节 离子反应(第2课时) ——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教学设计

第二章第二节离子反应(第2课时) ——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一、教学设想和策略 在上一节课,学生已经学习了电解质的概念,知道了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因而学生很容易了解电解质在溶液里所起的反应的实质是离子间的反应。在此基础上,即可很自然地转入到对离子反应的讨论。 通过【学生实验探究1】对现象的分析,引导学生得出CuSO 4溶液和BaCl 2 溶 液反应的实质是溶液中的Ba2+和SO 4 2-反应,从而引出离子方程式的概念。通过“是不是溶液混合就会发生离子反应呢?”过渡到对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的探究。然后,通过【学生实验探究2】的实验设计和结果分析,总结出离子互换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学生知道了离子反应的本质,了解了离子互换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后,再来简单介绍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这样设计主要有两好处:一是学生很快的知道哪些离子可以反应(或参加反应),直接写出表达式,再配平,改进了传统的“写”、“拆”、“删”、“查”书写步骤过于机械化而造成的思维定势。二是进一步加深对离子反应的本质的理解,从而引出离子方程式与化学方程式的不同之处。这样,很自然地又过渡到离子方程式比化学方程式的应用更为广泛。 本课题内容是高中阶段化学课程中较重要也较难理解和掌握的内容之一,因此主要采用通过“实验—观察—问题—分析—讨论—结论”的教学策略。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通过设计硫酸铜与氯化钡反应的实验,自己推断出离子反应的概念。 2. 通过分析实验事实,说出离子交换引起的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3. 学会简单离子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交流硫酸铜溶液与氯化钡溶液反应的现象,养成探究的良好习 惯; 2. 从几组探究实验中,得到离子反应的条件,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3.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通过化学实验来研究化学知识的 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论力学第二章

第2章 力系的等效与简化 2-1试求图示中力F 对O 点的矩。 解:(a )l F F M F M F M M y O y O x O O ?==+=αsin )()()()(F (b )l F M O ?=αsin )(F (c ))(sin cos )()()(312l l Fl F F M F M M y O x O O +--=+=ααF (d )2 22 1sin )()()()(l l F F M F M F M M y O y O x O O +==+=αF 2-2 图示正方体的边长a =0.5m ,其上作用的力F =100N ,求力F 对O 点的矩及对x 轴的力矩。 解:)(2 )()(j i k i F r F M +-? +=?=F a A O m kN )(36.35) (2 ?+--=+--= k j i k j i Fa m kN 36.35)(?-=F x M 2-3 曲拐手柄如图所示,已知作用于手柄上的力F =100N ,AB =100mm ,BC =400mm ,CD =200mm , α = 30°。试求力F 对x 、y 、z 轴之矩。 解: )cos cos sin (sin )4.03.0()(2k j i k j F r F M αααα--?-=?=F D A k j i αααα22sin 30sin 40)sin 4.03.0(cos 100--+-= 力F 对x 、y 、z 轴之矩为: m N 3.43)2.03.0(350)sin 4.03.0(cos 100)(?-=+-=+-=ααF x M m N 10sin 40)(2?-=-=αF y M m N 5.7sin 30)(2?-=-=αF z M 2—4 正三棱柱的底面为等腰三角形,已知OA=OB =a ,在平面ABED 内沿对角线AE 有一个力F , 图中θ =30°,试求此力对各坐标轴之矩。 习题2-1图 A r A 习题2-2图 (a ) 习题2-3图

第二章第二节海陆变迁(第一课时)

七年级上册第二章 第二节海陆的变迁(第一课时) 【课标】 (一)课程内容标准: 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二)课标具体目标 通过地球表面海陆变迁的实例举证明确海陆变迁的原因;知道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有关的地理现象。 【重点、难点】 (一)教材重点:大陆漂移学说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用实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变化中并明确变化的原因和大陆漂移学说 2、难点:运用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观点解释有关的地理现象。 【学情】 (一)预测本班级学生可能达到的程度 1、海陆变迁的实例举证:95%学生能够掌握 2、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大陆漂移学说:85%学生能够掌握 3、运用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观点解释有关的地理现象。:80%学生能够掌握 (二)普遍性问题: 海陆变迁的原因和大陆漂移学说 【教学目标】 1、运用实例说明海陆是不断变迁的,并能弄清造成海陆变迁的原因。 2、知道大陆漂移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有关的地理现象。 3、通过了解地球海陆的发展变化过程,锻炼同学们的读图析图、想象思维和观察发现问题的能力,并能 进行科学史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初步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六、教学过程:】 构建动场 播放视频《难以忽视的真相》片段,从而引入新课。 评价:利用课外资料,丰富教材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

讲授新课 活动一:海陆变迁的实例分析 目的:对应教学目标1 活动要求:小组合作探究图2.13~2.15是海陆变迁的实例举证,请你解释原因,并结合生活体验、知识经验列举类似的例子,时间限制3分钟,每组选一位同学发言,一排为一大组。 喜山探险,东海遗迹,围海造陆三个例子,让学生自己总结分析海陆变迁的原因,并通过已有 的知识经验对个案进行补充,让学生体会到海陆变迁是普遍存在于生活中的,地理生活化。 教师引导: 喜山探险-----地壳变动 海底寻宝----海平面升降(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的例子越来越多, 海面上升对人类的影响是巨大的,很多低地国家和城市面临不同成都的灾难。下面我们来欣赏 一段视频《后天》。可以看出,海平面的运动对人类影响是极具破坏力、毁灭性的,这也从侧 面提醒我们要关注保护环境,否则人类将自食其果难逃厄运) 围海造陆----人类活动(围海造陆的地区都是沿海地区,面临的普遍问题就是地狭人稠,围海 造陆可以缓解这些地区用地的紧张,当然如今的荷兰的拦海大坝,还 成为一处著名的旅游景观,吸引着来自世界的游客) 教师小结:地壳变动、海平面升降是海陆变迁的自然原因,人类活动是造成海路变迁的人为原因,前者为内力,后者为外力,对地表形态的塑造其主要作用的是内力,即自然原因。 评价:通过实例探究,明确海陆变迁的原因,以及对地球表面的海陆形态起主要塑造作用的力量。课外延伸海陆变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学生更好的理解。 承转:展示世界海陆分布图,提问:这是现在的海陆面貌,原来会是什么样子呢?是谁最先提出关于海陆变迁的学说?下面让我们再现当年一次偶然的发现! 活动二:情景再现---大陆漂移说 魏格纳:大家好我是魏格纳。 旁白:1910年的一天,年轻的气象学家魏格纳因病躺在床上,目光正好落在一幅世界地图上。 魏格纳:咦?奇怪! 大西洋两岸轮廓的凹凸为什么会如此吻合? 旁白:他的脑海里再也平静不下来。 魏格纳:(一手拿起南美洲,一手拿起非洲)非洲大陆和南北美洲大陆以前会不会是连在一起的? 是不是后来受到某种力的作用才破裂分离的?大陆会不会是漂移的? 旁白:这一发现促使魏格纳开始研究大陆漂移,通过收集资料和实地考察,魏格纳从古生物化石、地层构造等方面,找到了大西洋两岸相同或相吻合的一些证, 魏格纳:轮廓吻合也就罢了(双手拿起端详),两岸的古老底层也具有相似性,就连两岸的生物物种都差不多呢!这难道不足以证明“大陆漂移”吗? 旁白: 依据前人的研究和相关资料,结合自己的考察,魏格纳提出了“大陆漂移说” 魏格纳:大陆漂移说认为:在两亿年前,地球上各大洲是相互连接的一块大陆,它的周围是一片汪洋。后来,原始大陆才分裂成几块大陆,缓慢地漂移分离,逐渐形成了今天七大洲、四大 洋的分布状况 旁白: 但是,他的假说被认为是荒谬的,为了进一步寻找大陆漂移的证据,魏格纳前往北极地区的格陵兰岛探险考察,在他50岁生日那天不幸遇难。值得欣慰的是,他的大陆漂移说,现在 已被大多数人所接受。这一伟大的科学假说,以及后来发展起来的板块构造学说,是人类 重新认识了地球。 魏格纳与旁白:谢谢大家!

第二章 光束传播法基本原理

第四章光束传播法基础 第一节数值计算方法 1.电磁场数值计算 它是一种基于麦克斯韦方程组,建立逼近实际工程电磁场问题的连续型的数学模型,(合理的假设)然后采用相应的数值计算方法,经离散化处理,(合适的方法,使离散化的模型既能反映连续型模型的特性,又便于计算机分析)把连续型数学模型转化为等价的离散型数学模型,计算出待求离散数学模型的离散解(数值解),从而获得相应结果的一种方法。 2.数值方法分类: 时域分析、频域分析。 时域分析:模拟光在波导中的传播过程 频域分析:求解波导模式 时域分析逼真:把原来因为速度太快、结构太小、不可见的现象模拟出来,能够直观地展示。求解:波导连接、耦合、非线性特性、波导模式。 频域分析:光场分布、给定具体结构波导的模式的有效折射率(色散、偏振)、损耗(材料吸收、结构本身导致)等。 问题: 频域结果能否推得时域信息? 反之? 3.常用数值方法简介 (1)有限差分法(频域有限差分法) (20世纪50年代出现)利用划分网格的方法将定解区域离散化为网格离散节点的集合,然后基于差分原理,以各离散点上函数的差商来近似替代该点上的偏导数,这样待求的偏微分方程定解问题可转化为一组相应的差分方程的问题。根据差分方程组,解出各离散点上的待求函数值,即为所求定解问题的离散解,再应用插值方法便可从离散解得到定解问题在整个场域上的近似解。

原理:偏导→差分 方法特点:原理简单、通用性好;对复杂结构,计算量大(矩阵运算)。(频域分析) 适用范围:计算光波导的模式求解。 现状:适用于较简单结构的分析。但有限差分(偏导→差分)法广泛应用于数值方法中 (2) 有限元法 20世纪40年代提出,其在电磁问题方面的应用有约40多年历史。 以变分原理为基础,把所要求解的微分方程转化为相应的变分问题,即泛函求极值问题。常见方法为把要分析的区域划分为很多三角形(每个三角形成为一个基元),每个基元内的场用多项式来表达,然后加入不同基元间场的连续条件,就可得到整个横截面的场分布。 特点:较复杂---需要前处理(三角化,剖分);后处理:(场分布,伪解剔除)(通用性强,精度高)根据该方法对于各种各样的电磁计算问题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性,所形成的代数方程矩阵求解容易、收敛性好。 主要缺点: 对于形状和分布复杂的三维问题,由于其变量多和剖分要求细,往往因计算机内存而受到限制。程序设计复杂、计算量较大。 适用范围:求解光波导的模式(有效折射率、色散、双折射、传输损耗等)。 现状:功能最强大的数值方法之一。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出现的矢量有限元方法,完全解决了有限元方法出现的伪解问题,大大降低了有限元法的后处理过程。 有限元光束传播法。 (3)时域有限差分法 时域有限差分法是近年来开始流行的一种数值模拟方法,它通过将麦克斯韦方程在时间空间上离散化的方法实现对电磁波传播的模拟。它能够得到电磁波传输的瞬态(即时域)信息,通过傅里叶变换即可得到相应的频域信息。

理论力学课后习题第二章思考题答案

理论力学课后习题第二章思考题解答 2.1.答:因均匀物体质量密度处处相等,规则形体的几何中心即为质心,故先找出各规则形体的质心把它们看作质点组,然后求质点组的质心即为整个物体的质心。对被割去的部分,先假定它存在,后以其负质量代入质心公式即可。 2.2.答:物体具有三个对称面已足以确定该物体的规则性,该三平面的交点即为该物体的几何对称中心,又该物体是均匀的,故此点即为质心的位置。 2.3.答:对几个质点组成的质点组,理论上可以求每一质点的运动情况,但由于每一质点受到周围其它各质点的相互作用力都是相互关联的,往往其作用力难以 n3 预先知道;再者,每一质点可列出三个二阶运动微分方程,各个质点组有个相互关联的三个二阶微分方程组,难以解算。但对于二质点组成的质点组,每一质点的运动还是可以解算的。 若质点组不受外力作用,由于每一质点都受到组内其它各质点的作用力,每一质点的合内力不一定等于零,故不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表明,内力不改变质点组整体的运动,但可改变组内质点间的运动。 2.4.答:把碰撞的二球看作质点组,由于碰撞内力远大于外力,故可以认为外力为零,碰撞前后系统的动量守恒。如果只考虑任一球,碰撞过程中受到另一球的碰撞冲力的作用,动量发生改变。 2.5.答:不矛盾。因人和船组成的系统在人行走前后受到的合外力为零(忽略水对船的阻力),且开船时系统质心的初速度也为零,故人行走前后系统质心相对地面的位置不变。当人向船尾移动时,系统的质量分布改变,质心位置后移,为抵消这种改变,船将向前移动,这是符合质心运动定理的。 2.6.答:碰撞过程中不计外力,碰撞内力不改变系统的总动量,但碰撞内力很大,

第二章第二节第2课时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第2课时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知识点一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1.外力作用 (1)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 (2)对地表影响:其结果使地表趋于平坦。 2.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2)风力作用 【思考】 一首《长江之歌》抒发了中华儿女对长江的无限赞美之情。试分析说明长江上、中、下游主要的外力作用和地貌。 提示:上游地区:侵蚀、搬运为主,多峡谷;中游地区:搬运、堆积作用为主,多冲积平原;下游地区:堆积作用为主,多冲积平原、三角洲。 材料一“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许多地貌往往鬼斧神工。侵蚀作用是大自然的雕塑师,在内力作用的基础上精心“雕刻”,使大自然变得更加千姿百态。流水、风力、冰川、海浪等对地表的侵蚀作用不同,影响范围、强度及地貌的影响也不同。下面是三幅侵蚀地貌景观图。 (1)结合材料探究: ①上述三种地貌中,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是________,列举常见的风蚀地貌。 ②流水侵蚀作用包括冲蚀和溶蚀两种形式,三幅图所示的地貌是流水冲蚀作用形成的是________;冲蚀作用对地貌的影响是什么?由流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分布地区主要在哪里? 提示:①图B常见的风蚀地貌还有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城堡等。 ②图A它对地貌的主要影响是使坡面破碎、沟壑纵横。图C其主要分布地区是高

温多雨的中低纬度的可溶性岩石分布地区。 材料二陆地上的沉积作用可分为风、流水、冰川和海浪等沉积类型,类型不同,其形成的地貌形态和分布地区也不同。例如,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大风不断地把地表沙尘、碎屑等物质吹起后搬走,等风速降低后,这些物质便堆积下来,形成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地貌;当河水的流速降低后,水中的泥沙便逐渐堆积下来,在不同河段形成不同的地貌形态。下面四幅图表示四种沉积地貌。 (2)结合材料探究: ①冰川沉积物和流水沉积物特点有何不同? ②A、B、C三图中表示风力沉积地貌的是________。在图中画出风向。 ③说明B、C两幅图所示的沉积地貌名称及分布地区。 提示:①冰川沉积物大小不分,杂乱堆积;流水沉积物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具有分选性。 ②图A沙丘背风坡陡,风向箭头自右向左画。 ③图B所示地貌为三角洲,位于河流入海口;图C所示地貌为冲积扇,位于河流出山口处。 1.风化作用是侵蚀作用的基础 风化作用使地表岩石遭受破坏,碎屑物残留地表形成风化壳,这种普遍存在的外力作用为侵蚀作用提供了物质基础。

学案第二章第二节分子立体结构.doc

百度文库 第二节分子的立体结构(学案) 【学习目标】 1、认识共价分子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2、初步认识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 3、能用 VSEPR 模型预测简单分子或离子的立体结构;理解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和分子 空间构型间的关系。 4、认识杂化轨道理论的要点 5、进一步了解有机化合物中碳的成键特征 6、能根据杂化轨道理论判断简单分子或离子的构型 7、进一步增强分析、归纳、综合的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重点知识】:分子的立体结构;利用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杂化轨道理论模型预测分子的立体结构。 【回顾思考】 1举例说明什么叫化学式? 2举例说明什么叫结构式? 3举例说明什么是结构简式? 4举例说明什么是电子式? 5举例说明什么价电子? (第一课时) 一、形形色色的分子 【阅读课本】 认真阅读课本35 到 37 页“二、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处。在阅读过程中勾出你认为重要 的句子、词语、规律等,如发现新问题请写在课本中相应地方。认真读图2-8、 2-9、2-10、2-11、 2-12 和 36 页的知识卡片等去认识分子的多样性,自己动手制作几种分子的模型体验 分子的空间构型。然后思考下列问题。 【阅读思考1】 完成下表 化学式结构式键角分子的立体构型备注CO 2 H2O CH2O NH 3 CH 4 P4 1、原子数相同的分子,它们的空间结构相同吗? 2、请你利用身边的易得材料参照课本35、36 页内容制作CO2、H2O、NH 3、CH2 O、CH4

分子的球辊模型(或比例模型) ;并用书面用语描述它们的分子构型。 3、你如何理解分子的空间结构? 4、写出 CO 2、 H 2O 、NH 3、 CH 2O 、CH 4 的电子式; 5、观察上述分子的电子式,分析 H 、 C 、N 、 O 原子分别可以形成几个共价键,你知道 原因吗? 6、如何计算分子中中心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成 σ键电子对、未成键电子对) 二、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 【阅读课本】 认真阅读课本 37 到 39 页“三、杂化轨道理论简介 ”处。在阅读过程中勾出你认为重要的 句子、词语、规律等,如发现新问题请写在课本中相应地方。认真读图 2-15、表 2-4、 2-5, 对比价层电子对互斥模型和分子构型。然后思考下列思考问题。 【阅读思考 2】 1、中心原子:指出下列分子的中心原子: H O CO 2 NH 3 CH 4 BF 3 CH O 2 2 2、价层电子对: ( 1)根据上表中分子的电子式,指出下列分子里中心原子的价层电子对数目: H 2O CO 2 NH 3 CH 4 BF 3 CH 2O ( 2)根据你对价层电子对现有的知识,价层电子对可分为哪几类?如果计算? (二)认识 VSEPR 模型 1、VSEPR 模型(用于预测分子的立体构型) 结合 CH 4 、 CH 2O 的立体结构的球棍模型理解 VSEPR 模型(重点是从键角的 角度理解价层电子对的相互排斥) 【思考】 VSEPR 模型和分子的空间构型一样吗? 2、分类 第一类:中心原子的价层电子对全部为成键电子对。如: CH 4 CO 2 等。 价层电子对的排斥力:价层电子对相同,排斥力相同; 价层电子对不同,叁键>双键>单键 判断方法: 分子的立体结构 σ键电子对数 立体结构 范例 ABn 2 直线型 CO 2

第二章 第二节 第2课时 化学平衡常数

第2课时 化学平衡常数 [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1.证据推理:通过化学平衡状态时的浓度数据分析,认识化学平衡常数的概念,并能分析推测其相关应用。2.模型认知:构建化学平衡常数相关计算的思维模型(三段式法),理清计算的思路,灵活解答各类问题。 一、化学平衡常数 1.化学平衡状态时浓度数据分析 分析课本表2-1 457.6 ℃时反应体系H 2(g)+I 2(g)2HI(g)中各物质的浓度数据,我 们可以发现以下规律: (1)无论该反应从正向进行还是从逆向进行,平衡时,只要温度一定,c 2(HI ) c (H 2)·c (I 2)的值近似相等。 (2)无论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浓度如何改变,平衡时只要温度一定,c 2(HI ) c (H 2)·c (I 2)的值也近似相等。 2.化学平衡常数的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当一个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时,生成物浓度幂之积与反应物浓度幂之积的比值是一个常数(简称平衡常数),用符号K 表示。 3.浓度商与化学平衡常数的表达式 (1)浓度商:对于一般的可逆反应,m A(g)+n B(g)p C(g)+q D(g),在任意时刻的 c p (C )·c q (D )c m (A )·c n (B )称为浓度商,常用Q 表示,即Q =c p (C )·c q (D ) c m (A )·c n (B ) 。 (2)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当在一定温度下达到化学平衡时,K =c p (C )·c q (D )c m (A )·c n (B ) 。 (3)Q 与K 关系:当反应中有关物质的浓度商等于平衡常数时,表明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4.化学平衡常数的意义 平衡常数的大小反映了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也叫反应的限度)。 K 值越大,表示反应进行得越完全,反应物的转化率越大,当K >105时,该反应就进行的基本完全了。K 值越小,表示反应进行得越不完全,反应物的转化率越小。当K <10-5 时,该 反应很难发生。 5.化学平衡常数的影响因素 (1)内因:不同的化学反应及方程式的书写形式是决定化学平衡常数的主要因素。 (2)外因:在化学方程式一定的情况下,K 只受温度影响。

理论力学答案第二章

《理论力学》第二章作业 习题2-5 解:(1)以D点为研究对象,其上所受力如上图(a)所示:即除了有一铅直向下的拉力F外,沿DB有一拉力7和沿DE有一拉力T E。列平衡方程 F Y 0 T E sin F 0 解之得 T Fctg 800/0.1 8000( N) (2)以B点为研究对象,其上所受力如上图(b)所示:除了有一沿DB拉力T夕卜,沿BA有一铅直向下的拉力T A,沿BC有一拉力T C,且拉力T与D点所受的拉力T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即T TT。列平衡方程 F X 0 T T C sin 0 F Y 0 T C COS T A 0 解之得 T A Tctg 8000/0.1 80000( N) 答:绳AB作用于桩上的力约为80000N 习题2-6 解:(1)取构件BC为研究对象,其受力情况如下图(a)所示:由于其主动力仅有一个力偶M,那末B、C处所受的约束力F B、F C必定形成一个阻力偶与之 F X 0 T T E COS 0 3) ,T A

平衡。列平衡方程 r M B (F) 0 M F C l 0 与BC 构件所受的约束力F C 互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关系,在D 处有一约束力F D 的 方向向上,在A 处有一约束力F A ,其方向可根据三力汇交定理确定,即与水平 方向成45度角。列平衡方程 F X 0 F A sin 45o F C 所以 F A 迈F C >/2F C V 2 -M - 答:支座A 的约束力为.2-,其方向如上图(b ) 所示 习题2-7 解: (1)取曲柄0A 为研究对象,其受力情况如下图(a )所示:由于其主动力 仅有一个力偶M ,那末O A 处所受的约束力F O 、F BA 必定形成一个阻力偶与之 平衡。列平衡方程 ⑵ 取构件ACD ^研究对象,其受力情况如上图(b )所示:C 处有一约束力F C F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课时作业第二章 第二节 第2课时

第2课时发展中的化学电源 一、原电池工作原理的应用 1.加快氧化还原反应速率 如实验室用Zn和稀H2SO4(或稀HCl)反应制H2,常用粗锌,它产生H2的速率快。原因是粗锌中的杂质和锌、稀H2SO4形成________,加快了反应,使产生H2的速率加快。 2.比较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原电池中,一般活动性强的金属为____极,活动性弱的金属为____极。例如有两种金属A和B,用导线连接后插入到稀硫酸中,观察到A极溶解,B极上有气泡产生,由原电池原理可知,金属活动性______。 3.设计原电池 已知一个氧化还原反应,首先分析找出氧化剂、还原剂,一般________为负极材料(或在 负极上被______),________(电解质溶液中的阳离子)在正极上被还原。例如,利用Cu +2AgNO3===Cu(NO3)2+2Ag的氧化还原反应可设计成如图所示的原电池,该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式为: 负极(Cu):______________________(氧化反应) 正极(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原反应) 4.化学电源 人们利用原电池原理,将______能直接转化为____能,制作了多种电池。如干电池、蓄电池、充电电池、高能燃料电池等,以满足不同的需要。在现代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中,电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大至宇宙火箭、人造卫星、飞机、轮船,小至电脑、电话、电子手表、心脏起搏器等,都离不开各种各样的电池。 二、发展中的化学电源 1.干电池 普通锌锰干电池 电池组成:____作负极;位于中央的顶盖带有__________作正极;电解质是______糊。 负极反应为________________。 2.充电电池 充电电池是一种____________。充电放电可循环进行,至一定周期后终止。最早也是使用最广泛的是铅蓄电池,______是Pb,______是PbO2,电解质是________。 封闭式体积小的充电电池——镍镉电池,负极是________,正极是__________,电解质是__________。 另外还有锂离子电池等。 3.燃料电池 燃料电池是一种高效、环境友好的发电装置。如氢氧燃料电池,在负极上发生氧化反应的是________,在正极上发生还原反应的是________,产物是________。 燃料电池与干电池的主要区别在于________不是储存在电池内部,而是用外加的设备提供______和________等,使反应连续进行。 电池反应:2H2+O2===2H2O (1)电解质溶液为稀硫酸: 负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电解质溶液为KOH溶液:

第二章第二节第二课时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第二章第二节第二课时 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整体设计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掌握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2、在学生掌握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条件的基础上,能够分析溶液中离子的共存问题; 3、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思维方式和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组织学生实验探究的方法,掌握复分解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并在此基础上掌握离子共存的问题。 2、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生自主探究获得知识,让学生体验科学知识获得和形成的过程与方法,体会获得知识的乐趣。 2、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情感,对学生进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的探究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设计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的探究方案。 教学过程 知识回顾: 【思考】:在下列物质中: ①CH3COOH ②HCl ③NaOH ④Cu(OH)2 ⑤AgCl ⑥Na2CO3⑦C2H5OH ⑧H2O ⑨SO2⑩Fe 属于电解质的是: 属于非电解质的是: 溶液中主要以离子形式存在的是: 【答案】:属于电解质的是①②③④⑤⑥⑧ 属于非电解质的是⑦⑨ 溶液中主要以离子形式存在的是②③⑥ 导入新课 因为电解质溶于水可电离成离子,所以电解质在溶液里所起的反应实质上是离子间的反应,这样的反应属于离子反应。

推进新课 一、离子反应 定义:离子之间的反应叫做离子反应。 【探究活动】:实验步骤1.向盛有5mL CuSO4溶液的试管中加入5mL NaCl 溶液。 2. 向盛有盛有5mL CuSO4溶液的试管中加入5mL BaCl2 溶液。 现象:第一支试管中无明显现象,第二支试管中有白色沉淀生成。 结论:CuSO4溶液与NaCl 溶液不反应,CuSO4溶液BaCl2 溶液发生了反应。【分析】:CuSO4溶液与NaCl溶液混合观察不到现象,是因为CuSO4溶液电离出Cu2+、SO42-和NaCl溶液电离出来的Na+、Cl-没有反应。而CuSO4溶液BaCl2 溶液发生了反应,生成了BaSO4白色沉淀,反应方程式如下: CuSO4+ BaCl2 ===BaSO4 + CuCl2 。 CuSO4和BaCl2 都是盐,在水溶液中都发生了电离。CuSO4电离出了Cu2+、SO42-,BaCl2 电离出了Ba2+、Cl-。当两溶液混合时,Cu2+、Cl-之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而Ba2+、SO42-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了BaSO4白色沉淀。因此这个反应的实质是:Ba2++SO42- === BaSO4 。 像这种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叫做离子方程式。 二、离子方程式 1、定义:用实际参加反应的离子符号来表示反应的式子。 【思考】:离子方程式如何书写呢? 以上述反应为例分析: 【分析】:第一步,正确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uSO4+ BaCl2 ===BaSO4 + CuCl2 。 第二步:把易溶于水、易电离的物质写出离子形式,把难溶的物质、气体和水等用化学式表示。 Cu2++SO42- + Ba2++2Cl-===BaSO4 + Cu2++2Cl-。 第三步:删去方程式等号两边不参加反应的离子:

第二章第二节芳香烃第二课时

第二章第一节芳香烃(第二课时) 高二姓名日期:2014-1-8编号: NO.05 编制人:王志省审核人 一、【教学目标】掌握苯的同系物的化学性质尤其为取代和加成反应。 二、【学法指导】1、内容:课本P38-P39 2、学法:参考课本及相关资料。 合作探究环节展示提升质 疑评价环节 总结归纳环节 互动策展示方 案 随堂笔记 (成果记录·知识生成·同步演练) 一、苯的同系物 1、概念:苯环上的氢原子被取代后的产物 2、结构特点:分子中只有个苯环,侧链都是(即碳碳键全部是单键) 3.通式:;物理性质与苯相似 4、苯的同系物的同分异构现象 书写苯的同系物的同分异构体时,苯环不变,变换取代基的位置及取代基碳链的长短。 例如C8H10对应的苯的同系物有4个同分异构体,分别为、、、 二、苯的同系物化学性质 1、氧化反应 ①苯不能被KMnO4酸性溶液氧化,甲苯、二甲苯等苯的同系物(填 “能”或“不能”)被KMnO4酸性溶液氧化。可利用此性质区分苯和苯的 | H

同系物。故含有结构的物质,可使酸性溶液褪色,被氧化成。 ②苯的同系物均能燃烧,现象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取代反应 甲苯与浓硝酸和浓硫酸的混合物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生成三硝基甲苯的化学方程式为:。 三硝基甲苯的系统命名为,又叫(TNT), 色,溶于水,是一种烈性炸药 通过这个反应可以说明_______(基团)受_______(基团)的影响,使其某些位置变得更加活泼。 (拓展)苯的同系物发生取代反应的位置与反应条件有很大的关系,联系前面所学的知识判断下列两个反应的发生各需要什么条件: ─CH 3 + Br 2 ①─CH 2 Br + HBr ①:________ ─CH 3 + Br 2 ②─CH 3 + HBr ②:________ 3、加成反应 甲苯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与氢气发生苯环的加成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考)受甲基的影响,苯环是不是可以像烯、炔烃一样可与溴水发生加成反应呢?观察甲苯和溴水混合时的现象。 三、芳香烃的来源及应用 1、芳香烃 房子内含有一个或多个的烃,由2个或2个以上的苯环而成的芳香烃称为稠环芳香烃,如萘:蒽: 2、来源:1845年至20世纪40年代是芳香烃的主要来源,自20世纪40年代后,随着石油化工的发展,通过获得芳香烃。【训练课导学】“日清过关”巩固提升三级达标训练题 书写等级得分 批阅日期 1.下列物质中属于苯的同系物的是() 2.下列有关甲苯的实验事实中,能说明侧链对苯环性质有影响的是( ) A.甲苯与硝酸反应生成三硝基甲苯 B.甲苯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C.甲苯燃烧产生带浓烟的火焰 D.1 mol甲苯与3 mol H2发生加成反应 3.在苯的同系物中加入少量的酸性KMnO4溶液,振荡后褪色,正确的解释为( ) A.苯的同系物分子中的碳原子数比苯分子中的碳原子数多 B.苯环受侧链影响易被氧化 C.侧链受苯环影响易被氧化 D.由于苯环和侧链的相互影响均易被氧化

物理光学第一章答案

第4章 光的电磁理论 1、计算由下式表示的平面波电矢量的振动方向、传播方向、相位速度、振幅、频率、波长,并求解该平面波所处介质的折射率,同时证明该平面波的横波性,该平面波是何种偏振态?(其中x 和y 分别为x 和y 方向上的单位矢量,式中所有数值均为国际单位制表示) ( )) 8223exp 610E x y i y t ??=- +++?? ? 答案: 由题意得到 ) ) 88 2exp 610610x y i y t i y t E E ???=-??? ? ?? ?=++?+??+?? 所以电矢量的振动方向为13 2O x y =- +,为线偏振态。 x 和y 方向的波数分别为)1x k m -=和() 11y k m -= ,所以平面波传播方向为 312 P x y =- -,总波数为()12k m -===。 ()4V m = 角频率为()8610rad s ω=?,所以频率为()83 102Hz ωυππ = =? 波长为()8831010c m s m Hz λπυπ ?== =? 相位速度为()88 1 6103102rad s v m s k m ω -?===? 该平面波所处介质的折射率为883101310c m s n v m s ?== =? 振动方向1322O x y =- +和传播方向3122 P x y =+的内积为

111102222???-?=-+= ? ????? 所以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平面波的横波性得证。 2、已知单色平面光波的频率为1410Hz υ=,在0z =平面上相位线性增加的情况如图所示,求空间频率x f 、y f 、z f 。 答案: 单色平面光波的波长814 310310c m s m Hz λμυ?===,空间频率61 11103 f m λ-==?。 从图中可以看到x 和y 方向上的波长为8x m λμ=、5y m λμ=,所以x 和y 方向上的空间频率()5111 1.25108x x f m m λμ-= = =?、() 5111 2105y y f m m λμ-===?。 由关系式2222x y z f f f f =++得到()512.3554910z f m -=≈?。 3、设一单色平面光波的频率为1410Hz υ=,振幅为1V m 。0t =时,在xOy 面(0z =)上的相位分布如图所示:等相位线与x 轴垂直(即与y 轴平行),0?=的等相位线坐标为5x m μ=-,?随x 线性增加,x 每增加4m μ,相位增加2π。

第二章 第二节 课时2概论

课时2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学习目标] 1.掌握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相应的地表形态。2.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一、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1.外力作用 (1)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 (2)后果:风化侵蚀产物―――――→搬运、沉积 侵蚀—堆积地形。 2.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1)流水作用 类型 表现 侵蚀地形 横断山地山高谷深、青藏高原水拍云崖、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多为流水侵蚀切割而成 堆积地形 大河中下游地区形成冲积平原和三角洲 (2)风力作用 类型 表现 侵蚀地形 风蚀柱、风蚀蘑菇 堆积地形 黄土高原的黄土、干旱地区的沙丘 二、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判断 1.外力作用的能量就是太阳辐射。( × ) 2.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形成起主导作用。( × ) 思考 从地理的角度理解“坚如磐石”是否正确?为什么? 答案 不正确。风化、侵蚀等外力作用能使岩石破碎。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 ? ? ? ? 外力作用 ?? ? ? ?风化作用 侵蚀作用 搬运作用 沉积作用 固结成岩作用 形成的地貌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 ? ??合理的人类活动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 探究点一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材料一外力作用由一系列过程完成,其中最先开始的是风化作用,下面示意了风化作用的因素: 这些因素破坏岩石、实现“石烂”的过程。 材料二外力作用被称为“大自然的雕塑师”。外力作用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和沉积四种方式,通过风、流水、冰川、波浪等因素对地表形态造成影响,形成各种外力地貌。风力作用形成的地貌主要有风蚀沟谷、风蚀蘑菇、风蚀柱、沙丘等。冰川作用形成的地貌主要有冰斗、角峰等。流水作用形成的地貌主要有“V”型谷、冲积平原、冲积扇等。波浪作用形成的地貌主要有海蚀柱、海蚀崖等。下面是常见的侵蚀和堆积地貌景观图。

第二章光纤传输与导光原理

第二章光纤传输与导光原理 2.1 光波的本质 狭义地说,光是波长在380-780nm范围的可见光,但是,它又包含有红外线、紫外线,因此没有严格的界限。广义地讲,光是波长较电波短,频率较电波高的一种电磁波的总称。目前通信用光波是在近红外波和可见的红光波段,工作波长在λ=0.80~1.65μm之间,或者说通信用光波的频率更高f=1014~1015Hz。 所谓可见光是指人的眼睛可见的电磁波。人的眼睛可以感受到较长波长的光,如七色光—红橙黄绿青蓝紫,在可见光中,人眼最易感受的是555nm的黄绿光。绿色光的波长约为500nm,红色光的波长在700nm,紫色光的波长约为400nm,可见光波的范围在400nm—700nm 之间,波长小于380nm或大于780nm的光,无论光强度有多强,人的肉眼几乎不可能看得到。红外线是比可见红光的波长更长,比电波波长更短的光之总称。按照到可见光的排列顺序,可分为近红外线、红外线、远红外线三种。近红外线是人眼不可见光中最常用的光,它的性质同可见光几乎无大的区别。借助半导体材料(InGaAsP)、某些气体材料(CO2)或红宝石(α-Al2O3)可有效地发光、感光,广泛用于光通信领域;波长稍长的红外线,热作用最高,若利用黑体辐射,从远红外区到红外区范围的红外光将呈峰值效应,这种光对物质具有很强的穿透力,因此,多用于微波炉、取暖器等;远红外线到电波范围,电磁波中包含有许多分子的旋转运动、振动所对应的频率,这对材料结构与性能分析非常有用。紫外线是比可见光中的紫光波长更短的波,是不可见光,具有很强的杀菌作用。 2.1.1光的波粒二象性 光具有波粒二象性,即:波动性和粒子性。如上所述,光的干涉、衍射现象说明光具有波动性,但黑体辐射、光电效应则证明光具有粒子性,所以既可以将光看成是一种电磁波,又可以将光看成是由光子组成的粒子流。 1.光的波动性 光波在均匀透明介质中传播的电磁场分布形式可用麦克斯韦波动方程的弱导近似式波动方程描述: ▽2H=[1/υ2][?2H/2?2t] (2-1-1)▽2E=[1/υ2][?2E/2?2t] 式中:E—电场强度; H—磁场强度; υ—均匀介质的波数,υ=1/(nε0μ)1/2=1/(nк0)1/2 ▽2—二阶拉普拉斯算符。 2.光的粒子性 光是一种电磁波,用波动理论的观点可以正确地解释许多光学现象。但是像“光电效应”这种光学现象就不能用波动理论去解释。为了正确地解释光电效应现象,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光子假说并得到证实:光是一种以光速运动的粒子流,这些粒子称为光子,或称为光量子。如果电子或原子从一个较高的能级E2跃迁到一个低能级E1时,两个能级间将存在着一个能量差Eg=E2-E1,这个能量差将以量子的能量形式释放,一个量子的能量称为光子。像所有运动的粒子一样,光也可以产生压力和引起粒子旋转。所以光可以用粒子数来描述。光的能量集中在光子之中。光子具有一定的频率,单频率光称为单色光,单色光的最小单位是光子。一个光子的能量可以用波尔能量方程描述: ?(2-1-3)Eg=hν

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二章第二节第二课时

七年级地理下册第二章第二节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⑴学会分析图2-13、图2-14和图2-15,了解南亚的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学会分析西南季风对降水以及农业的影响。 ⑵了解南亚的主要农作物的种类、分布及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⑶了解南亚是世界上人口密集地区之一,印度是南亚最大的国家、世界第二大人口大国。 ⑷了解南亚的工业发展概况,印度的主要工业部门及电脑软件业的发展概况。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从课外书籍上获取地理知识的能力。 教育目标:了解南亚是人类古代文明中心之一,也是佛教、印度教的发源地,以及宗教对南亚各国的影响。 教学重点: 以学案为载体,以生活化的地理为突破口,实行小组教学形式,实施零距离课堂教学模式。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设置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教学用具:班班通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从《西游记》中我们看到唐僧取经的天竺气候是怎样的?学生讨论回答。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任务(一):一年分三季 1、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课本P43——P44并读图2-12、2-13、2-14、2-15,思考以下问题: (1)读图2-12、2-13,南亚大部分地区属于_____ _气候 3-5月:____季,______ _; (2)特征:全年__,降水一年分三季6-10月:____季,________ ; 11月至次年2月:____季 (3)对比图2-14、2-15,南亚雨季降水主要集中在和部,主要原因是①西南季风的影响②海陆位置的影响③山地迎风坡的影响④东北信风的影响 (4)思考:南亚的气候对农业的影响是怎样的 有利: 不利: 2、小组交流:小组内交流以上问题,提出疑问。 3、合作探究 【探究问题】下图是“印度不同季节季风活动图”,读后回答下列问题: (1)图A中箭头表示的风是 _____(旱季、雨季) 前后的季风活动, 风从_____(陆地、海洋) 吹向_____(陆地、海洋), 称_____季风。

理论力学题库第二章

理论力学题库一一第二章 填空题 对于一个有n 个质点构成的质点系,质量分别为 m 1, m>, m 3,...m i ,...m n ,位置矢量分别 卄彳 4 T 为r ∣,r 2, r 3,...r i ,...r n ,则质心 C 的位矢为 _________ 。 质点系动量守恒的条件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质点系机械能守恒的条件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质点系动量矩守恒的条件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质点组 ______ 对 ________ 的微商等于作用在质点组上外力的矢量和,此即质点组的 定理。 质心运动定理的表达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平面汇交力系平衡的充分必要条件是合力为零。 各质点对质心角动量对时间的微商等于 外力对质心的力矩 之和。 质点组的角动量等于 质心角动量 与各质点对质心角动量之和。 n n n 质点组动能的微分的数学表达式为: dT =d C'? m i v 2)i" F i Wdr i X Ffdr i 2 iA i = I i =I 表述为质点组动能的微分等于 内力和夕卜力所作的元功之和。 质点组动能等于质心动能与各质点对 质心动能之和。 1 n T= mr c 2亠二m i r i 2 ,表述为质点组动能等于 质心 2 y 动能与各质点对 质心动能之和。 2-6.质点组质心动能的微分等于 内、夕卜 力在 质心系 系中的元功之和。 包含运动电荷的系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不一定 在同一条直线上。 太阳、行星绕质心作圆锥曲线的运动可看成质量为 折合质量 的行星受太阳(不动) 的引力的运动。 两粒子完全弹性碰撞,当 质量相等 时,一个粒子就有可能把所有能量转移给另一个 粒子。 设木块的质量为m,被悬挂在细绳的下端,构成一种测定子弹速率的冲击摆装置。如 果有一质量为 m 的子弹以速率 V 1沿水平方向射入木块,子弹与木块将一起摆至高度为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柯尼希定理的数学表达式为: 18. h 处,则此子弹射入木块前的速率为: 位力定理(亦称维里定理)可表述为: m ■旦(2gh)1/2 m 1 系统平均动能等于均位力积的负值 。(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