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检测题4

4.2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同步测控4

基础巩固

1.一盒火柴提价也要由中央讨论决定,这表明了( )

A.中央为民着想,事无巨细,认真负责

B.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C.火柴关系国计民生

D.市场价值规律的变化需要中央采取相应对策

解析: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各种商品的生产计划和销售价格,都是由中央统一制定的。

答案:B

2.十四大明确提出的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是( )

A.扩大企业自主权

B.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解析:十四大明确提出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答案:C

3.中共十四大报告的最重要贡献是( )

A.加快改革开放

B.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C.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

D.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

解析:因为长期以来,我国对计划和市场关系的错误认识严重阻碍了我国改革的进程,邓小平“南方谈话”澄清了错误认识后,十四

大进一步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议,才进一步加快了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

答案:B

4.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最根本的转变是( )

A.给企业更多的自主权

B.加快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步伐

C.资源配置方式的转变

D.取消行政指令性经济

解析:本题要理解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正确地选择资源配置方式,即由行政手段配置资源为主向以市场配置资源为主转变。

答案:C

5.在我国市场经济中,被喻为“看不见的手”的是( )

A.国家的宏观调控

B.实现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的分离

C.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即市场机制

D.完善失业保障制度,建设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对市场机制的准确理解,A、B、D三项很容易排除。

答案:C

综合应用

6.把十四大提出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原则具体化、系统化,勾画了新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是在(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三大

C.中共十四大

D.十四届三中全会

解析:本题关键在于准确把握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内容。

答案:D

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在根本矛盾》(1985年10月) 材料二:为什么一谈市场就说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呢?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

——《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生产力的方法》(1987年2月) 材料三: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区分不在于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经济。

——《善于利用时机解决发展问题》材料四: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与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

请完成:

(1)根据材料归纳四则材料包含的基本思想。

(2)邓小平的上述观点对中国改革有何现实意义?

解析:第(1)问材料一、二、三、四都是邓小平的思想,通过四则材料进行归纳概括即可,力求全面;第(2)问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参考答案:

(1)否定以“市场”和“计划”作为区分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的标准;提出利用市场经济手段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上述材料从市场经济理论的角度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党和人民的思想分歧,表明我党建设社会主义理论趋于成熟,有利于建立充满生机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更大发展,推动我国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跃上新台阶。

夯基达标

1.1978年,经济体制改革最先在农村展开的主要原因是()

A.农业的发展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

B.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落后

C.农民对人民公社体制不满

D.亿万农民没有解决温饱问题

解析:注意题干中的“最先”和“主要原因”,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故改革最先在农村展开。

答案:A

2.下列关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A.农产品全部由农民自行处理

B.改变了以往分配中的平均主义

C.以土地公有制为基础

D.有利于农村经济向专业化、商品化发展

解析:A项中的“全部”二字过于绝对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的农产品首先要保证国家的,其次要留足集体的,剩下的才是自己的。

答案:A

3.据统计,凤阳县粮食产量,1980年为5.02亿千克,1981年为

6.70亿千克,1982年为

7.15亿千克,上述现象从根本上说明()

A.这种责任制与当时的生产力状况相适应

B.这种责任制符合现代化农业发展的需要

C.这种责任制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惟一途径

D.只要把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调动起来,没有实现不了的计划和设想

解析:从时间上看,是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说明改革适应并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答案:A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从根本上说明()

A.这种责任制符合现代农业的需要

B.这种责任制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C.这种责任制是实现现代农业的途径

D.只要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就没有实现不了的计划和设想

解析:考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关系。

答案:B

5.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为增强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而采取的改革措施不包括()

A.把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

B.实行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

C.政企分开、简政放权

D.改革所有制形式

解析:题干要求的是增加企业活力,把企业搞活的措施,D项与此无关。

答案:D

6.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内容包括()

①管理体制的改革②所有制形式的改革③分配制度的改革

④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解析:注意从总体上掌握国企改革的内容。

答案:A

7.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因此,对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改革的根本措施是()

A.放权让利

B.承包经营

C.政企分开

D.建立规范化的公司制、股份制

解析:考查国有企业改革的根本措施。

答案:D

8.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城乡体制改革的实质是()

A.改革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

B.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

C.扩大生产的经营自主权

D.建立多种并存的所有制形式和分配方式

解析:B项为改革的目的,C、D两项为改革的措施,只有A项才是正确选项。

答案:A

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有人说过去搞社会主义改造,速度太快了。我看这个意见不能说一点道理也没有。比如农业合作社……如果稳步前进,巩固一段时间再发展,就可能搞得更好些。1958年大跃进时,高级社还

不巩固,又普遍搞人民公社,结果60年代初不得不退回去。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材料二: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特别是安徽,中国领导阶层开始了叫“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责任进一步下放到家庭中。……到1983年底,甚至这些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在私人和集体之间划分收入已没有什么意义,因为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的。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卷材料三:农村政策放宽以后,一些适合搞包产到户的地方搞了包产到户,效果很好,变化很快。……有的同志担心,这样搞会不会影响集体经济……关键是发展生产力,要在这个方面为集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邓小平文选》第二卷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农村生产关系中的什么教训?

(2)材料二所指的是我国农村生产关系方面怎样的变革?它是否意味着从所有制上否定了前者的成果?为什么?

(3)材料三评论农村政策的基本着眼点是什么?为什么?

解析:(1)问注意材料一的关键信息“速度太快了”“如果稳步前进……搞得更好”;(2)问结合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分析;(3)问注意材料中的关键词“关键是发展生产力”。

参考答案:

(1)忽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片面追求生产关系的高水平、高速度。

(2)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没有在所有制上否定前者的成果,因为这是在保证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前提下,调整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环节。

(3)基本着眼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变革生产关系要以能否发展生产力为标准,采取稳妥的方针。

走近高考

10.农村的发展应该在党和政府政策的引导下,统筹规划、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回答:图16、17是20世纪80年代初安徽凤阳采风的资料:

图16 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凤阳县农民喜获丰收

图17 凤阳县粮食产量变化表

给合资料及历史知识、以凤阳的变化为例说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重大作用。

解析:本题以凤阳为切入点,用图表的方式考查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作用。考查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和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答案:凤阳农民通过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打破了“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旧体制。改革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粮食产量连年增长,生活得到改善。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白城县岭下、胜利、建政三村阶级结构变动情况表

单位:户

雇户贫户中户富户新富农地主其他1948

83 197 116 18 0 27 2

3 7

4 35

5 0 4 0 7 1953

材料二:1952年2月,中共中央在一份文件中指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地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的工业原料,同时也能提高农民的购买力,使国家的工业品得到广大的市场,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

——依据中国人民大学农业经济学系资料室:《农村政策文件选

编》(一)

材料三: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现行农村政社合一的体制显然很不适应。宪法已明确规定在农村建立乡政府,政社必须相应分开。

——引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的通

知》(1983年)请回答:

(1)运用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反映的农村阶级结构发生变动的根本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1953年时的农村状况与国家工业化发展目标之间的矛盾。中国共产党是如何解决这一矛盾的?

(3)材料三中提到的“农村政社合一的体制”具体指什么?运用所学知识说明它为什么不适应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

(4)通过上述问题回答,你获得哪些启示?

解析:第(1)问,材料一反映出农村阶级结构最大的变动是地主和富农消失了,而雇农和贫农的数量也大大减少了,结合时间来分析,发生这种变动的根本原因是新中国开展土地改革运动。到1952年底,全国已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广大无地或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彻底废除了。第(2)问,从材料一可以看出,土改后农村仍然是分散的落后的小农经济,而随着工业化建设的开展,国家对商品粮和工业原料的需要急剧增加。这样,分散的落后的小农经济难以满足国家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材料二正是表达了这个意思,即农业不能满足工业对商品粮和其他工业原料的需要,也不能满足工业品对农村广大市场的需要,这成为1953年农村状况与国

家工业化发展目标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中国共产党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和总任务。从1953年起,国家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先后建立了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和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第(3)问,材料三中提到的“农村政社合一的体制”具体是指人民公社体制。作为一种经济体制,它必须同当时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才能够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人民公社体制严重超前于我国农村生产力水平,极大地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造成我国农村生产力的巨大破坏,因此说它不适应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第(4)问,这是一道开放式问题,运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阐明对我国建国以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即可;基本的启示就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必须适应并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

参考答案:

(1)土地改革。

(2)小农经济经营分散,与国家工业化对商品粮和工业原料需求急剧增加之间的矛盾。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先后建立了农业互助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和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3)人民公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人民公社的经营管理过于集中,分配上平均主义严重,不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4)①合适的农村经济组织和体制可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反之则起阻碍或破坏作用。②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实现国家工业化,中国共产党积极探索建立合适的农村经济组织和体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